时间:2023-05-30 10:5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黄河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黄河的滋养下,齐鲁大地很早便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足迹。伏羲、女娲、后羿、蚩尤、虞舜等为辉煌灿烂的先古文化做出了贡献。当时,他们被称为“东夷人”。“东夷”尽管有排除在华夏主流文化之外的意思,但毫无疑问它是黄河文明重要起源这一事实,大汶口文化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它以泰山南北为中心遍布黄河下游南岸一带,其穿孔石斧、扁薄的石铲、鹿角质地的短柄鹤嘴锄等生产工具标志着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其墓葬中出现了男女合葬墓且墓的规模大小不一,随葬品多寡悬殊体现了其社会组织发展水平,更值得一提的是其陶器制作精美,上面刻画的陶尊文字比甲骨文早约1500年,是中国汉字的重要起源。
充足的水源,宜人的气候,平坦的地势,肥沃的土壤造就了黄河中下游古老的农业文明。在这里,人们过着聚族而居的定居生活,社会生活不仅呈现浓厚的宗法血缘关系,而且还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这为礼乐制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周礼即是重要代表。至周晚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经世治国成为时代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先哲深沉思考,各抒己见,中国进入了德国学者雅思贝尔斯所提出的“轴心时代”。
这时,齐鲁大地上各种思潮奔涌,最终以孔子的儒家思想胜出。儒家思想以“仁”、“礼”为核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政治伦理型特征,这对于农业文明社会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因此,它逐渐走出齐鲁大地,成为“经学时代”的国家正统思想。
黄河在哺育了中华文明,成就了齐鲁文化,但,她还是中国人难以释怀的忧患。所谓“华夏水患、黄河为大”,“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其真实写照:在1946年以前的三四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其中大规模的改道有6次。山东更是深受黄河灾害之影响:
由于地处下游入海口,几乎每一次黄河决口改道,齐鲁大地都会成为泽国,这在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大改道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后,如脱缰野马四处奔流,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山东近一半地区为黄水所淹没。由于时处晚清多事之秋,黄河治理陷入混乱,灾难持续了近百年。在天灾人祸的持续打击下,黄河沿岸地区人口流徙,经济衰退,百姓谈“黄”而色变。近代史上掀起的一次又一次山东人“闯关东”浪潮就与黄河水灾密切相关。
由于河床为黄河所侵占,大清河两岸的繁华景象顿然消失。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受黄水侵灌,淤积严重,济宁、聊城、临清等得运河之利的城镇逐渐衰落,加上近代化因素的影响,山东一省的经济重心逐渐由黄运地区转向了沿海。这一格局延续至今。
山东人在享受着黄河母亲般慈爱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着她时而暴虐的性格。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血脉与黄河紧紧相连,不仅淳朴、豪爽的性格得益于黄河的滋养,而且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与她密不可分:
鲁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是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重要代表。鲁菜中的糖醋鲤鱼堪称经典,色如琥珀,外焦里嫩,兼具香酥、酸、甜、咸的独特风味。这道传统名菜所用的主材就是黄河鲤鱼,它生长在黄河深水处,头尾金黄,全身鳞亮,肉质肥嫩,没有母亲河的慷慨馈赠,我们难以品尝到如此美味。
“沙土布袋”是黄河岸边儿童的摇篮,也是他们的被褥。选取黄河岸边淤积的细沙土,在阳光下暴晒数日,再用细筛子筛出,放到铸铁土锅内炒,等到其温温吞吞时,装在用棉布缝制的布袋里。把小孩放在在里面,仅露出头与手,小孩拉尿了,只需换土便罢。老人们说:“泥娃娃睡沙,消炎败火,不落毛病。”多少孩子都是听着这样的摇篮曲枕着黄河涛声甜蜜地进入梦乡啊:“黄河的小孩呀,真有福。穿上呀,不出屋”。
在黄河岸边,最具特色的民居应数台房。在滨州市近郊的黄河滩上,有的人家自生男丁之日起即垫房台,每垫一层,任风雨为之夯实,积年累月,时作时辍,二十余年成一台,正好为成年的儿郎造房娶妻。这里更有一种特别的台房,叫“垛房”或者“四角青”,其土坯墙壁的四角特意用砖砌成四个垛柱,洪水来时,主人事先将墙壁推倒,人爬到房顶避水,房子就成了一座孤立的“桥”,洪水过后,重新垒墙筑壁,仍可居住。而没拆墙的房子必被洪水冲倒。人们戏称之为“过水房”、“墙倒屋不塌房”。
关键词 黄河水城;文化;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040-02
东营是一座新兴城市,与其它城市相比,缺少城市的地域文化内涵。如何实现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的转变,需要利用城市文化建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功能,通过城市空间体现黄河水城水文化,实现文化与场所设计、城市生活的结合。同时,城市空间建构也只有依托于城市文化,反映城市文化,才能塑造出和谐的城市形态,带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1 概念解析
水文化的概念较简明的说法是,有关水的文化或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黄河水城水文化可理解为人们在黄河水城建设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人为本和人水和谐相处的境界。
2 主要水文化类型
挖掘东营地域文化,结合东营实际情况,现有文化类型包括黄河文化、海洋文化、湿地文化、古齐文化、吕剧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石油工业文化、渔业文化、农垦文化、航运文化和水生态理念等。经过对黄河水城各类文化的分析,将东营地域文化提炼为以黄河文化为渊源、古齐文化为根基、孙子文化为精髓、革命文化为底蕴、石油文化为主体、移民文化为补充、民俗文化为特色、海洋湿地文化为创新、生态理念为灵魂的黄河水城水文化。
3 文化空间体系构建
在打造黄河水城形象品牌的工作中,应该充分重视城市规划工作的作用。通过城市规划的指引,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面明确水城形象,突出黄河水城特色,提升黄河水城文化内涵。
3.1 市域水文化发展结构
水文化以“水城”为载体,构建“一心五片”的水文化结构。其中,黄河水城包,以“九横十纵”的水网水系为依托,是东营市各种文化的综合融汇区。重点体现黄河文化、湿地文化等物态水文化与石油文化、生态文化理念等特色文化的结合,突出城市生活特色,打造中部水城文化区。五片包括入海口、广饶、河口、利津和港城文化片区。分别体现东营市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和湿地生态文化,孙子文化、古齐文化等历史传统文化,海洋文化和航运文化。
3.2 中心城区水文化发展结构
3.2.1 城区文化体验核心、节点设计
文化节点为特色文化集中区域,由文化轴带相连。文化设施布局以“九横十纵”为载体、以“一河一路”为骨架,重点突出广利河的文化景观作用,主要体现黄河文化、湿地文化、海洋文化等景观水文化,同时将孙子文化、红色文化、石油文化等水文化要素融入景观建设中,展现独具特色的黄河水城水文化。中心城区构建“两主两次”的文化体验核心。打造区政府-文化公园体验主核心与市政府-清风湖公园文化体验主核心,以及西城文化体验副核心与高新区文化体验副核心。
3.2.2 城区文化体验轴设计
在城区内部形成串联主要文化核心及节点的体验线路,为人们提供深入了解和体验黄河水城特色的机会。打造黄河路及广利河两条文化展示轴。提炼多条次要文化体验轴,通过次要文化体验轴在南北纵深方向连接主要的特色片区、特色社区、高校、公园等节点,形成体验不同区域文化的线路。
4 水文化空间设计指引
4.1 城市风貌塑造水城文化
在整体层面塑造水城意象,将水城文化的塑造与城市的水系网络格局、公共文化设施分布、景观风貌设计、公共艺术表现结合起来,形成“以水为纲、以水为脉、水润全城”的空间风貌感受。将水景观、水形象与城市生活、地域文化充分结合。原则上在滨水区、富水区要尽量表现地域文化的内容;在贫水区则尽量通过设置雕塑、小品、喷泉等形式表现水文化内容。
4.2 建筑形式表现水城文化
1)建筑风貌片区的文化表现
建筑形式要充分表现水城文化特色。在东城核心区,对业已形成的“浓荫遮碧水,绿树抱白楼”的良好景观传统进行保护和延续。在其它风貌片区,结合各自特色打造丰富多样的亲水、近水的水城新意象。
2)建筑单体的文化表现
从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和重要地标建筑突出现代感,体现开放、创新的特征,整体风貌要求协调,但在不同的文化特征区域,通过局部构件、符号的变化体现各自文化特征。
4.3 公共空间植入水城文化
1)利用不同水景元素,增强公共空间的亲水特征
在水利用条件较好地区(如东城区以及其它未建设区域),尽量通过挖水、引水、留水的方式将公共空间与水景观相结合。增强不同水元素的表现方式,提升各公共空间的水文化意象与趣味性。
2)结合城市公共活动,增强亲水空间的文化表现
打造“可观、可近、可触”的宜人亲水空间。建造滨水步道,连接城市街区和水系并在重要的滨水节点设置适合东营地区居民日常活动习惯的公共设施,吸引人群。
4.4 景观设计结合水城文化
1)体现地域特征
景观设计要结合东营丰富的自然湿地资源,着重体现湿地特色,景观元素的设计可加强对独特水生植物的利用,体现自然景观的特色。
2)借助夜景设计
东营应重视重要滨水地区的夜景设计,借助夜景照明的造型、色彩、肌理、材料以及空间来表达东营的文脉主题,如历史主题、纪念主题、民俗主题、宗教主题等等。以此来表达东营特定的精神内涵,创造宜人的环境和愉悦的夜景景观,展示优美、和谐的整体城市形象。
3)延续历史文化
通过景观设计表现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加强对东营历史的解读,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对重要的历史文物、典籍、名人、事件的表达,通过各种建筑、雕塑、游廊等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展现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
4)增强参与性
景观设计结合水体强化人的参与性,增加滨水空间的公共设施,增强滨水空间的可达性。设置连续的滨水步道满足人们健身放松的需求;设置多样的水景雕塑,使人们在感受美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加水文化广场、公园内部可参与的水景设施,使人们在玩耍、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城市水文化。
4.5 水体利用重视水伦理
1)重视水灾防护理念
加强水灾教育,从环境水利角度出发重视防洪治水,确立防洪减灾的社会意识;大投入高质量建设防洪减灾工程;进行河道防洪综合治理,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是水城建设重要的内容。
2)重视水生态与水伦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城市建设中,将保护水生态与重视水伦理作为重要的观念进行培养,构筑在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的道德准则,形成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共处的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东营市规划局.为城市编织一个美好未来[R].
[2]东营市文化发展规划,2010-2020(初稿)[R].
[3]侯光明, 李金昆,等.黄河三角洲创新型城市系统思维—东营的探索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
[4]刘美海,赵会才.打造湿地之城, 展现城市魅力[J].城市规划.
[5]孙德祯,崔建国.关于东营地域文化问题的思考[J].
关键词:黄河文化;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57-03
兰州市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具有融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等为一体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充分利用好省会兰州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先发优势,积极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不论是对于转变兰州市的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促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带动丝绸之路文化带与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区及陇东南文化产业区的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研究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
一、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发展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一)黄河文化是兰州市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资源条件
黄河被看成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黄河文化被看成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正因为这一文化的核心性,黄河文化具有了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黄河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兰州市黄河文化是以兰州市为中心的黄河流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核心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明显的黄河兰州市地段特征,这就是山水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融为了一体,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鲜明特点和独特魅力。黄河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在兰州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特色的兰州市黄河文化资源也成为兰州市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和展示兰州市黄河文化符号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保障和潜力所在。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发展兰州市文化产业,提供黄河文化服务,丰富兰州市黄河文化发展的内容,应成为今后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发展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2008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1.84亿元,其中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5.23亿元,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8%;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2.99亿元,其中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2.21亿元,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1.91%;2013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8亿元,其中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1.06亿元,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8%。动态来看虽然占比在下降,但总量在大幅增加。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带动兰州市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随着兰州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兰州市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都市圈文化产业,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对兰州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三)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发展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面临良好机遇
当今全球性文化产业制造中心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转移,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出现了战略性“拐点”的机遇。再加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向西开放的机遇,以及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的建设,使兰州市发展文化产业面临重要战略机遇。兰州市应利用在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和自身优势,带动和盘活融山水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等为一体的黄河文化资源,把黄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其中包括:拓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利用“亲水、开放、舒适”的生态环境优势,全方位拓展黄河文化服务内容,积极发展高端商务旅游;打造更多兰州市黄河文化景观,通过文化景观对兰州市进行文化包装,使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得到多种形式展现。
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重点
黄河穿城而过造就了兰州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也形成了兰州市富有特色的黄河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就是要依托悠久厚重的文化沉淀,塑造兰州市的城市文化形象、拓展城市的文化内涵。通过发掘黄河文化资源,发展反映黄河文化内涵和渗透了黄河文化元素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骨干龙头文化企业,打造一些知名文化品牌,将兰州黄河文化价值转换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价值,提升兰州市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辐射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也让兰州黄河文化进一步得到弘扬和传播,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和发展力。为此,要从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设计好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构架。
(一)空间布局――打造“一带三基地”文化产业区域架构
根据《兰州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规划,未来兰州市将根据本市资源优势、城市特色、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重点打造以“一带三基地”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布局。
“一带”即兰州黄河文化风情带。应把兰州黄河百里风情线建设成为以黄河为轴心的文化产业带,集文化推广、风情旅游、特色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使之成为兰州市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体验长廊和水上乐园,更好地传承和体现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的特色。兰州黄河文化风情带的建设,应以以黄河文化体验为主线,加快推进位于黄河沿线的青城古镇、什川古梨园、黄河楼、兰州老街等项目的建设,不断完善和加强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生态产业、休闲餐饮业的发展,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各有特色的的产业结构。
“三基地”由中心城区文化休闲娱乐业发展基地、“三区”文化创意研发基地、远郊县区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展示基地构成。
中心城区文化休闲娱乐业发展基地建设,要积极挖掘具有本土传统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如秦腔艺术、庙会、葫芦雕刻、太平鼓表演以及兰州市的饮食文化等。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兰州市已建成了秦腔博物馆等,通过展馆和演播大厅可以让游客穿越时空隧道,体验兰州传统娱乐业中包含的民俗文化的厚重感,是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休闲娱乐项目,今后应该继续挖掘,发展更多体验型休闲娱乐活动。此外,还应加快发展兰州市有比较优势的休闲娱乐项目,形成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娱乐企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三区”文化创意研发基地建设,要依托兰州市新区的政策资源优势、兰州市高新区的先发优势和兰州市经济区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集聚优势,广纳贤才,聚集创意、设计、策划、绘画、影视、动漫等行业的精英,努力将文化创意研发基地打造成专业化的文化创作中心。同时,要通过政策鼓励和资源注入,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促进文化创意孵化转变为实际产品的过程,助推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开发文化创意衍生产品。此外,还应通过建立产品展览馆,加强与国内知名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全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地展示以兰州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也可以通过网络展示中心,开展文化创意沙龙,促进文化交流、创意融合,推广文化创意产品,推进“三区”文化创意研发基地健康发展。
远郊县区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展示基地建设,应依托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和永登县丰厚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以构建和谐、绿色、生态新家园为理念,以民俗文化及自然生态两大特色为龙头,将其建设成为融生态观赏、民俗游览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主题生态产业基地。在项目选择方面,应利用特色资源发展民俗特色工艺品研制生产和展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生态农业等,在空间拓展方面,要积极向城市渗透,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餐饮、文化娱乐、文化生态区域景观等,增强在可游性和可赏性方面的吸引力。
(二)产业重点――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
从产业层面看,兰州市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重点应该是一个主体、两大羽翼。一个主体是文化创意产业,两大羽翼是文化旅游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和休闲娱乐产业、民俗文化产业。
第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先,以兰州市创意产业园为依托,加快创意设计、广告展示、文化信息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大包括动漫产业、网络游戏、旅游休闲、时尚服务、工艺品创作、建筑装潢等创意活动的开发力度,努力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等新的文化产业增长业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其次,兰州市各创意文化产业园要加强与“北上广深”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熟区域的交流合作,让兰州市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优势对接这些地方的文化产业优势,对兰州市优质文化资源进行深化和提升,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
第二,拓展文化旅游产业。要努力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各种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与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位。要在已经形成的黄河风情线基础上,围绕“母亲河”主题打造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利用“亲水、开放、舒适”的生态环境优势,全方位拓展文化服务内容。同时,要打造集产业发展、文化博览、会务会展演艺表演等为一体的精品黄河文化活动,做好黄河文化展示、黄河休闲体验方面的文章,提升兰州文化旅游产业的软实力,增强吸引力和整体竞争力。还应打造更多兰州黄河文化景观,通过文化景观对兰州市进行文化包装,使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得到多种形式展现,让游客能够更多体验兰州黄河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第三,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产业。首先,积极培育与创新新闻出版印刷产业。依托读者出版集团、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改善技术装备水平,以主业为平台,加快文化产业中的传统制造向数字创新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采用网络出版、网络传播等现代传播手段,提高出版的时效性,不仅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且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绿色服务,让消费者享受到愉悦的文化消费,以此扩大兰州市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次,促进文化艺术服务产业的创新发展。近年来,甘肃省极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演出受到全球观众的瞩目,利用已有的条件和优势,大力挖掘演艺文化资源的潜力,应成为成为甘肃省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而兰州市作为甘肃省文化娱乐消费相对比较成熟和活跃的主要市场,应在文化艺术服务产业特色性、互动性及业态的丰富性方面不断创新,构建娱乐、休闲、餐饮、运动、体验于一体的业态组合,以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的方式激发人们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第四,重视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兰州市的民俗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民间艺术技艺优良,社火表演、太平鼓表演、木刻版画、沙雕艺术、葫芦雕刻,都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兰州牛肉拉面更是将西部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餐饮展示在世人面前。重视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投入和宣传,打造自己的品牌,并进行产业创新,将民俗文化带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将民俗文化扩大推广。
三、促进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开发和打造具有兰州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
要展示兰州市独特的文化,就必须将兰州市特色文化符号凸显出来,并挖掘其潜力,展示其独特魅力。对兰州市来说,黄河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发展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都市文化产业,应围绕黄河文化打造文化品牌。首先,要注重品牌培育中的文化植入。黄河文化蕴涵着厚重包容、坚忍不拔、朝气蓬勃的人文意蕴。要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就应该把黄河文化的核心内涵融入到品牌建设中,使品牌文化与黄河文化相契合,凸显出其特色和精神;也可以通过品牌文化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使黄河文化的理念和主题深入人心,使黄河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其次,要努力将兰州黄河文化打造成有较高影响力的的品牌文化。兰州黄河文化的开发已经打造出了一些品牌,如以《大梦敦煌》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品牌等,但要使兰州黄河文化的认知、认同度更高,精神价值的影响力更大,文化品牌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有力度,就要力争把兰州黄河文化打造成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含金量的品牌文化,依靠品牌文化的传播、引导、提升,促进兰州市文化产业和与之关联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大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力度
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兰州市的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社会价值,为此,兰州市应当树立新的文化价值观,加大创意型文化产业开发力度。首先,要高度重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的作用,政府要为加强传统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制定激励二者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降低产业融合壁垒等,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意转向,增加附加值,实现转型升级。其次,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要求,重点解决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环境、提供保障条件等薄弱环节的问题,为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发展及其成果转化提供条件,搭建平台,引导生产企业与原创企业合作开发专利技术或版权转让等,把创意产业价值延伸到生产企业,使创意产业产品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次,在推进兰州市城市建设特别是兰州新区建设中,更要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塑造兰州市特有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城市文化形象,凸显出兰州市城市的繁华感、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和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三)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兰州市应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条件和已经形成的文化品牌,围绕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为主题,把文化因素植入产业发展中。一方面,积极发展兰州地区特色文化产品加工制造业,以文化产品制造拓宽加工制造的范围领域,充分挖掘区域典型文化物品的内容,如黄河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其知名度,努力以产品质量和品牌内容增加收益,拓展市场,带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依托文化主导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创新,推进已有的文化品牌与其他产业的联合开发项目,纵深开发文化品牌的潜力,为其他产业带来文化附加值的提升,努力延伸上下游文化产业链条,形成越来越多的文化关联产业集群,在做大做强主导文化产业过程中,利用主导产业本身的高度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及关联产业的集群发展,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实质性转变。
(四)利用“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历史机遇,促使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兰州市作为我国向西开放前沿地带的重要城市,在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方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黄河文化是兰州文化的标志和魅力所在,兰州市应抓住良好发展机遇,对兰州市的黄河文化资源和优质文化产品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平台和不断拓展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大力弘扬兰州黄河文化,扩大兰州黄河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有识之士关注黄河文化,了解黄河文化,研究黄河文化,投资于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加快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步伐,通过产业引导、政策倾斜、项目扶持,促进兰州市文化产业与科技、贸易等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拓展文化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培育出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助推这些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兰州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挖掘兰州文化产品的国内国际价值。
(五)构建社会各界和政府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文化产业发展也需要较大的投入,兰州市要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完善。首先,要运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投资,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为民间资本平等、公正地参与文化产业投资提供保障,为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公平合理持续的的融资平台。其次,政府应通过政策推动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为文化产业开发适合于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从多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有效解决文化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再次,政府应设立创投基金,对于处在起步阶段但有发展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进行引导性、示范性投资,更多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和国外投资的进入,形成新兴文化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促进其快速发展,逐步优化兰州市的文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朱悦龙.文化产业基本理论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4).
2005年10月,全国十大策划大师之一的陈放教授,应邀在新郑举行黄帝故里开发讲座,再次阐述了河南旅游的发展思路。
事实上,一直以来,文化牌就是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
早在1992年,我国向国际旅游市场推荐的14条国家级旅游线路中,国家旅游局就把“黄河游”线路列为第一条,它的全称是“黄河游――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
以河南段为核心的“黄河游”,自西向东横贯河南,连接着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四座文化古城。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河既代表着河南旅游,又代表了河南文化。
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黄河旅游开发面临着诸多困难。
黄河沿线景点众多,游客看什么?在整个黄河之旅的线路中,既有郑州境内的黄河风景名胜区、汉霸二王城、大河村遗址等,也有开封的相国寺、铁塔、龙亭、包公祠、宋都御街、山陕甘会馆,还有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以及三门峡的虢国墓、车马坑、黄河三门峡大坝等众多景区(点)。
长期以来,各个景点都各自出招,力气不往一处使,以致造成了此处热一时、彼处热一段的现状,白白浪费了很多优势资源。
就郑州来说,游客到黄河风景名胜区走一遭,应该是体验和观赏黄河的最佳视角,但是在实际组团过程中,有些旅行社往往会从个体利益出发,撇开门票价格相对较高的黄河游览区,把游客带到只售10元门票的花园口游览区。
游客至此,与黄河草草一晤就匆匆别过,哪能感受得到黄河文化的厚重?依附黄河旅游的河南文化,似乎更是无从谈起。
从这一点上来说,黄河在河南段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起旅游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曾经指出:文化与旅游是相互包容、不可分离的,旅游业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文化性的产业;同时,文化也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徐光春表示,河南文化与旅游的依存度很高,关联性很强,文化对旅游带动力也很大,在加快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深度挖掘河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充分发挥文化效力,重视旅游中的文化“含金量”,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跟省委高层的这种主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把河南丰富的地域人文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把河南的特色文化旅游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进而实现河南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恐怕是当前河南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最有效率的战略决策之一。
围绕这些思路,一些具体的实施工程,正愈来愈清晰地呈现在大众视野。
生态工程的构建设想
2005年10月13日,河南省首次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把云台山、黄河小浪底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生态旅游精品”。
12月10日,经专家评审,由河南省旅游局和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共同编制的《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评审。该规划确定了河南省2006年至2025年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并重。
据了解,河南省的主题旅游形象及其理念定位是“中华之源,锦绣河南”。“中华之源”代表河南历史文化的特质,体现了华夏文明的根源、文源、武源、商源和佛道之源;“ 锦绣河南”代表中原壮丽秀美的山水风光。黄河文化旅游是海外营销的主要推介产品。
此次规划的要点是一心、两带、五区、六板块。根据规划,郑州为全局性旅游发展核心。其中,沿黄旅游发展带成为“两带”之一。
规划要求,打造沿黄河文化长廊,形成河南旅游发展脊柱。
组织沿黄河南北洛阳旅游线和三门峡――小浪底水上旅游线、三门峡金三角黄河生态与文化洛阳产品群等产品群,并确定了以嵩山文化旅游区为首的五大文化旅游区。
少林,自然是五大旅游区的“头牌”,它肩负着打响“至尊中岳”品牌、形成以少林寺为核心的强势旅游产品的重任。
而在重点旅游线路组合上,“黄河之旅”再次被列为重点。
规划表明,水域和湿地休闲度假系列将以大中型水库和主要河流为依托,在加强水域环境保护前提下,重点开发小浪底水库、黄河滩涂湿地等。同时,以黄河文化和先秦文化为主体,建设豫晋陕金三角历史文化与山水特色旅游城市,开发承东启西的黄河文化节点旅游。把建设虢国文化博物苑旅游区,整合黄河山水旅游资源,办好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作为打造黄河旅游文化线路的重要一环。
黄河浪花上的旅游文化
拥有296平方公里巨大水域的黄河小浪底水库,无疑更是黄河旅游文化线上闪亮的一点。
规划专家介绍说,黄河小浪底在滚滚的黄河干流上形成了“北方千岛湖”的壮丽景象,它已经开发和未经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与世界上同类旅游景区相媲美。黄河小浪底水库和黄河湿地更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旅游资源,品位高,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课题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认为,黄河文化旅游带是一个由黄河串联起来的结构性旅游产品群,它对沿黄城市的包容和依托,以及它对沿黄生态要素的整合与串联,都将构成展示河南文化大省形象的重要力量。
事实上,目前,在河南省的精品旅游线路中,郑、汴、洛“三点一线”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最大,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以最能体现黄河风景、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被国内旅游业界称为“三点一线”上的“珍珠”。
但这些年来,多头管理的缺陷,也让这颗镶嵌在黄河河南段的珍珠面临灰尘的侵扰。
黄河小浪底两岸分属洛阳、三门峡、济源、孟津、新安、渑池、陕县和水利部小浪底建设管理局。多年的不协调,使景区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2004年年底,河南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景区调研后认为,小浪底的品牌含金量下降,旅游市场日益萎缩。
2004年年底,崔益铭就任河南省旅游局小浪底旅游管理局局长以后,确立了最重要的工作方向,便是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利益。
“只有团结一致,黄河小浪底才有出路。” 崔益铭说。
2005年3月9日,小浪底旅游管理局召集与小浪底大坝库区旅游有直接联系的相关单位开会,重新整合风景区行政资源和旅游资源,对景区统一品牌形象,共同打造“小浪底”品牌;统一市场管理,逐步实现无障碍化区域旅游。另外,景区内统一规划实施,避免景区低层次、重复性、破坏性开发建设。
同年6月16日,水利部正式把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宣布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黄河小浪底很美,资源具有唯一性,我们对黄河旅游开发充满信心。”崔益铭陪同专家参观完小浪底水库后对专家表示。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崔益铭引用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的话说。
2005年10月1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河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人文资源之多在全国罕见,遍地都是文化。少林寺如果没有少林文化支撑,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寺庙。
同样,人们有理由相信,用规划的方式明确了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战略地位之后,河南,一定会对黄河文化产品的整合、开发与营销提出贴近地域特色的解决方案。当地人亦能在新一轮的旅游开发中,享受文化大潮带来的成果。
小众的文化从来都是自娱自乐的。玩大了,就是百花齐放。
这点,很像河南的豫剧、少林。
当这些代表着文化的概念和符号,跟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日比一日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时,它与政治、经济的依附关系也就越来越清晰。
它所带来的有目共睹的变化,体现在河南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就能让人感觉到,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省份,其现代文明程度正在以让人惊讶的速度提升。
母亲河抒怀
偶尔上网,见到一张黄河的图片,只惊鸿一瞥,就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
面对着震撼人心的长流,我突然想到那使它淙淙不息的源头,想要追溯那古老沉封的历史。对,没错,黄河,它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最好的见证人。自古以来人们就在这富庶的土地上生息。日出日落,看着黄河两岸的炊烟袅袅升起又落下;日出日落,看着黄河两岸星星灯火点亮又熄灭。从古至今,历史之潮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就像无人料到华夏儿女是从一个部落里出来的,我也未曾想到黄河的源头仅一衣带水宽。可到了中、下游却汇成了人人望之兴叹的黄河。
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不知使伯牙、子期相知的江河是不是这条黄河,我宁愿相信是。因为黄河奔腾的气势中融入了中华的文化,从那不竭的流水中,我们寻到了文化的起始,我们是从那儿出来的。正因为黄河是我们的源泉,所以,我们的文化也如黄河水般博大而又精深,它包容了我们。突然间,我纳罕,它如何能负载如此厚重的文化?猛然惊醒,它是黄河呀,它就是文化,又如何无法承载住它自己呢?
冬天来临,黄河被冰封了,它凝结了,不再流动,沉默地匍匐在大地上。终于,它有时间停下来了,它曾经呼啸九州,在黄土高原上驰骋,留下伤痕似的沟壑,然后带着黄沙离去。破冰了,河水推着还未化的冰凌,冲向黄土高原……
黄河,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血脉,愿母亲河长在。
关键词:黄河流域;旅游合作;政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行区域旅游合作和互动发展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与互动发展,可以形成一批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在带动人流加速流动的同时促进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科学合理配置,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1]。
面对旅游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黄河流域各省份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改善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目前,黄河流域旅游发展在全国的地位还比较低,区域旅游合作和互动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各省区旅游资源重复开发、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现象严重[2]。由于旅游开发缺乏区域联合、整体协作,没有形成区域共享品牌,产品开发粗放,使黄河“黄金旅游线”的价值未能得到很好地体现。本文以黄河干流流经的四川、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域为研究单元,试图把黄河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分析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梯度差异性,提出应根据流域整体和各地旅游业发展实际需求,发挥政策合理导向性作用,以促进区域内旅游经济良性发展。
一、文献回顾
区域旅游合作与互动发展是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将区域旅游合作作为一种改革思想提出来,关于地方旅游的合作、区域旅游的合作等研究,涌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内容包括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区域旅游合作的类型以及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演化等。对黄河流域的旅游合作与互动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域的城市之间合作,而对大尺度跨省区域旅游合作的论述很少,研究多从行政地域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把流域作为一个完整地域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
与长江流域旅游合作与互动发展的研究相比,专家对黄河流域旅游合作与互动发展的关注要少得多。目前,只有薛宝琪、范红艳(2007年)针对整个流域提出了构建大黄河旅游走廊的设想[3]。其他的如毛笑文、苏建军、郭炎、曹新向等对黄河上游、晋陕豫、郑州黄河湿地、开封黄河等的开发提出了一些看法[4-7],但都比较零散。因此,关于黄河流域的旅游合作和互动发展也只是处在设想阶段,许多具体的措施还需要去落实,需要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旅游的整合发展还没有得到学界和业界的足够重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业发展现状
黄河流域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沿黄一线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全国七大古都在黄河沿线有四个;全国三大闻名石窟都散布于黄河沿线;全国五岳名山在黄河沿线居其四;黄河沿线有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54个,占全国的29.5%;有4A级旅游景区100余个,占全国将近25%。黄河流域还有许多共生、共享旅游资源,如豫晋交界处的太行山地、秦晋交界处的黄河壶口瀑布、豫陕之间的黄帝文化、鲁豫之间的孔孟文化和水浒文化等。不仅如此,流域各省旅游资源各具自身明显的特色。
四川是国内旅游景点最多的省份,童话世界九寨沟、国之瑰宝大熊猫、古蜀文化三星堆已经成为四川省三大国际旅游品牌,甘肃的丝绸之路、长城边关,河西四郡、大漠孤烟,黄土高坡、甘南草原,青海的高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充满传奇色彩与浪漫神韵,宁夏古老的黄河文化、雄浑的大漠风光、神秘的西夏王朝、浓郁的回乡风情、迷人的六盘盛景、美丽的塞上江南,山西的黄河风情、宗教朝觐、寻根祭祖、晋商民俗、太行山水、边塞文化,陕西丰富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险峻的华山;秀丽幽静的终南山,富有浪漫色彩的骊山;河南的古文化、黄河、少林寺、太极拳、寻根觅祖、洛阳牡丹、开封,山东的齐鲁文化、山岳湖泉、滨海港湾沙滩、革命老区等各具特色,为其发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一)旅游发展迅速,但在全国的地位不高
目前,旅游业在沿黄各省份(自治区)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以来,不论是旅游接待总人数还是旅游总收入,沿黄河9省份(自治区)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2003年以后各地的增长速度都非常快,其中山东、河南、四川旅游一直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显示出了巨大的前景和发展潜力。但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各省份出了山东、四川之外,其他各省旅游发展水平都处在全国的中游或下游地位,尤其是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
(二)流域内各省域间旅游业发展差异大
尽管沿黄河各省份(自治区)旅游业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和迅猛的发展,但从横向范围看,流域内旅游发展的差异性非常明显。黄河流域9省份(自治区)中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山东省,其次是四川省和河南省,陕西、山西、内蒙古几乎处于一个阶梯上,而青海、甘肃、宁夏旅游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不论是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国际旅游接待人数,还是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黄河流域9省份(自治区)的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梯度差异,大致可以将沿黄9省份(自治区)旅游的发展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队为山东、四川,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水平都比较高,第二梯队为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水平一般,第三梯队为青海、宁夏、甘肃,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水平都较差。
三、黄河流域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差异分析
一滴水,能卖到多少钱?一瓶矿泉水也就值几元钱。作家张贤亮却将一滴水卖出了天价,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只装了黄河水的小瓶子,如果扔在地上。肯定不会有人,哪怕送上一桶黄河水,游客也未必肯要。但是,在宁夏那个荒凉的地方,也没有什么资源,于是作家张贤亮下海后。就试着把黄河水卖出去。刚开始,有人笑话他:想赚钱想疯了。他却说自己的优势是有文化,“文化其实是第二生产力。”
他拿着一个瓶子,里面灌上黄河水,怎样才能卖出去,而且卖个好价钱呢?他想到得给这个水一个说辞。他想到黄河自古以来就哺育了中华儿女,所以黄河也被称为母亲河,黄河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因此黄河之水乃是“中华民族的乳汁”。而非普通的江河之水。这就是价值。可有人说,天下黄河丸十九道弯,从巴颜喀拉山发源到流入渤海长达5464公里,流域面积有75.24万平方公里,哪里不是妈妈的乳汁?人们为什么非要买宁夏的黄河水呢?张贤亮又想到,在宁夏,黄河水本来就有金水富水一说,宁夏的黄河水是富裕吉祥的象征,有句老话说“天下黄河宁夏富”。这么一说就更有意思了。
接着他考虑从哪里取水呢?他通过实地考察,最后决定在银川黄河大桥下取,他在取水瓶下面加了一句:从题写的银川黄河大桥下的河段提取的黄河水。而且注明,这水是宁夏作家张贤亮先生亲自取的,这又为黄河水增添了分量。
这瓶水就这样在不断的“包装”中增加着它的内含与“砝码”。但张贤亮没有就此满足。他认为中国结不仅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注入了“爱国文化”的内涵,是个非常理想的载体。“中国结”加上“母亲乳汁”,这样就更有意境了。面对母亲的祝福,谁不动容。谁不虔诚之意顿生,谁还会在乎价格昂贵而拒绝呢?它可以创造商机,并为商品增添更多的附加值。
就这样,张贤亮在他创办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里,推出了这种“葫芦”,这不是那种地里长出来的葫芦,而是一个透明的葫,芦形小瓶。镶嵌在红彤彤的中国结中。中国结中间吊的是一个晶体,透明的晶体,它可以做任何的形状。可以是心形的也可以是葫芦形的,可以是圆柱形的,里面就灌上一滴或两滴黄河水出售。后来,还专门为此创意申请过专利。
于是,游客到镇北堡一游。无论是留作纪念还是赙遥亲友。炎黄子孙最好的纪念品似乎就已经是非葫芦里的“中华民族的乳汁”莫属。虽然价格不低:人民币10元一个,但一直卖得很不错,用张贤亮的话来说,“尤其是海外来的。十几个、几十个地往回提。”就这样。张贤亮卖的黄河水是最昂贵的黄河水,2ME,就是一滴水珠那么大,用文化去包装它,就卖了10元钱。就一滴水,一年收入好几十万元。
就这样,由张贤亮创建主持的西部影视城,经过数十年苦心经营,已经成为著名影视拍摄基地和旅游胜地。旅游业兴起,拉动了旅游纪念品小商品市场蓬勃发展,他也成了中国文人“下海”经商的成功典范。
当你能把一滴水卖出天价时,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卖钱的了,就没有打不开的销路了。
在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之前,首先要对基层单位文化活动作综合分析与充分了解,对意义和作用进行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基层文化活动就是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广泛宣传黄河文化和治黄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形势,促进文化建设,陶冶职工情操,积极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从而鼓舞职工士气,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充分发挥基层文化活动宣传形势,教育职工,促进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对内向职工及家属宣传黄河事业发展形势,进行系统的形势与任务教育,深入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治黄使命;充分发挥其文化建设在治黄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强化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对社会发展、事业进步的推动作用。对外作为宣传黄河文化、黄河事业发展的主阵地和活动窗口,利用新闻、报纸、网络等媒体,通过广泛宣传基层文化活动,展现黄河管理部门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崭新精神风貌,让社会了解黄河需求、关心黄河事业发展。
(二)充分发挥基层文化活动娱乐健身,陶冶情操,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作用。
由于黄河基层单位工作生活环境相对闭塞,文化活动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坚持以“面向基层,服务基层,面向职工群众”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好基层单位文化活动,加强基层单位文化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基层文化活动室的建设、管理与投入,丰富基层单位职工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
(三)充分发挥基层文化活动凝聚队伍,增进友谊,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基层文化活动的娱乐性和艺术性,决定了职工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发地增强集体荣誉感,特别是体育活动和竞技比赛,更容易凝聚人心,团结一致,增强队伍的向心力。通过举办黄河防汛抢险知识竞赛和扑克、象棋、军旗、拔河、自行车慢骑等文化娱乐活动,不但能吸引广大职工群众踊跃参加,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而且增进了友谊,团结了队伍,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二、突出活动的群众性是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的主题
(一)突出群众性是活动不变的主题
作为一种群众性的工作,基层文化活动要贴近职工,贴近生活,结合本单位的生产实际,真实地反映职工群众的精神状态和心理需求。把职工群众作为开展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和心愿,调动他们自觉参与活动的热情,结合治黄工作的实际,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满足广大职工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提供优质的服务,本照突出活动反映群众性的原则,以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化活动服务于职工群众,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开展文化活动中,要注意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不断创新。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要继续弘扬黄河文化,发展特色文化、民族文化,以此促进文化活动的全面提升和各项工作的良好运行。
(二)反映生活是活动的重点内容
基层文化活动不同于专业的艺术交流和体育比赛,不要求在艺术层次和竞技水平上有过硬的指标,而是应以突出群众文化,反映基层生活、展现基层职工精神风貌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应不断丰富离退休职工及职工家属的文化生活,积极吸收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发挥老年人的特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关注黄河发展,继续为治黄事业发光发热。
(三)以自行创作为主要形式
在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鼓励广大职工群众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结合基层生产生活实际,多创作反映黄河文化和职工群众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以生动的形式、朴实的语言反映一线职工的真实情感和真实生活。倡导“明礼诚信、敬业奉献、团结友爱、勤俭自强、爱国守法”的新风尚,促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四)强化活动主体的培养
要注重对基层文化活动的主体职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要注重对有特长职工的发掘和培养。利用多种形式发掘和培养本单位的文化活动骨干,建立相应的文化活动骨干档案,规范、系统地进行管理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身处基层,与广大职工朝夕相处、荣辱与共的优势,鼓励他们以更加饱满地热情投入到文化生活活动中去,深入观察生活,发现题材、讴歌广大职工在新时期黄河精神的鼓舞下,扎根一线,以基层为家、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风貌。
三、处理好几个关系是开展好基层文化活动的有力保证
(一)处理好“四个注重”目标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基层文化建设这一宏大的工程,关系到治黄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基层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基层文化建设要以“四个注重”为目标,注重职工的民利;注重职工的文明素质;注重职工的精神追求;注重挖掘和继承黄河传统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通过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最大限度地扩展黄河事业发展的文化资源,为实现治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处理好领导支持和群众参与的关系
领导支持和群众参与是开展好基层文化活动的两个关键环节,没有党政主要领导的行政、资金支持,基层文化活动就没有可靠的物质保障,活动开展起来就步履艰难;同样,如果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职工群众参与的热情却不高,活动缺少了主体,仍然无法开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领导高度重视,真正把开展基层文化生活作为职工队伍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的有力手段,纳入到全面管理工作中。需要各方面的积极支持,需要众手托举。要不断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与文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认清形势,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奋发有为。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为契机,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先进文化占领黄河基层文化阵地,使群众文化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三)处理好事业发展、生产经营与文化活动的关系
作为黄河基层单位担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承担着辖区内黄河防洪安全、工程维护、提防管理、供水生产、生产经营等重任。基层文化活动作为促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要紧紧围绕治黄事业发展大局,在确保事业发展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参与的积极性,以此促进治黄事业的健康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生产经营与文化活动的关系,避免两个极端。一是以事业发展为重、生产经营繁忙为由,不重视或不开展文化活动,忽视文化活动对事业发展、生产经营的促进作用;二是脱离实际,片面强调文化活动的重要性,本末倒置,甚至延误事业发展与生产经营,对单位造成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只有处理好事业发展、生产经营与文化活动的关系,在确保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二者才能相互促进,从而发挥文化活动对事业发展、生产经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涓涓细流,滋润着,四周草长莺飞;滚滚黄河,奔涌着,两岸巍峨茂密;巍巍黄河,容纳着,一片博大精深。黄河文化,犹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黄河人,更似黄河之水,激流勇进,永不停息。搞好基层单位文化活动,必须以黄河事业发展为前提,以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味、推进黄河文化建设,促进黄河基层单位两个文明建设为重点,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宣传在治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典型,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事业发展、生产经营与文化活动的诸方面关系,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以良好的文化活动促进治黄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河心洲;滨水;黄河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105-02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亦是城市生命与文化之所在,充足的水源是城市选址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水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社会发展与经济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生态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对城市滨水区的重新认识与定位。水不仅是珍贵的资源,还是优越的景观,对城市发展意义尤为重大。
江河的洲滩地是人类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风景资源,也是备受人们青睐的一种滨水环境,开发和利用不同类型的洲滩地的思路是不同的,本文以青铜峡市黄河生态园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黄河生态园区主要景观要素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河心洲景观的建设与保护,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滨水及洲滩地的景观研究,对城市河心洲滨水景观做出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规划。
2 我国河心洲滨水景观研究现状
河心洲滨水景观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吸取和借鉴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经验,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改善城市滨水环境对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许多城市意识到滨水区的重要性,加上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要求逐渐提高,生态意识也较之前加强,许多具有河心洲的城市,如武汉、长沙、南京等都开始了河心洲的综合整治与景观规划,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国目前的河心洲滨水景观开发多关注在滨水景观美化和改造的层面,对长久和持续的景观生态规划考虑不足,缺乏更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实施。在技术和工程方面也有许多困难,许多理念也难以实施。这些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寻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可操作性的河心洲滨水景观建设。
3 黄河生态园概况
古人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黄河生态园位于青铜峡市境东缘,主体部分位于黄河之中的三个河心洲,占地面积逾6000亩(约400hm2)。西距青铜峡市18km,东距吴忠市区3.1km,京藏高速公路穿越景区而过。景区处于吴忠市与青铜峡市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有“滨河、临路、连城”的特点。目前,生态园已发展成为吴忠和青铜峡市民纳凉避暑的上佳之选。同时,陈袁滩黄河生态园也是青铜峡市两大旅游带之一——慈母之河游览带的重要旅游节点(另一大旅游带为贺兰山东麓旅游带),向南沿黄河可以连接“塞上江南”样板区、渠首公园、青铜峡大坝、一百零八塔、十里长峡、金沙湾、青铜峡鸟岛等,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见图1)。
4 黄河生态园景观资源分析与评价
4.1 黄河生态园景观资源分析
4.1.1自然资源
黄河生态园景色优美,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园内建设了青年林,有人工栽植的紫槐、新疆杨、桧柏等乔灌木90余万株,还有宁夏地区比较罕见的湿地森林、沼泽、芦苇荡以及丰富的动物(鱼类和水禽)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富有层次感与立体感的完整的视觉观赏空间,增加了生态园的秀美之景。岛屿之上树林密布,秀丽静谧,每当春暖花开,登岛入林,景随步换,只见劲松苍柏,遮天蔽日,密林中,湿地间,簇生奇花异草,把岛屿点缀得分外妖娆。旷达的视野,恬静的风光更提高了黄河生态园的景观质量和旅游吸引力(见图2)。
4.1.2人文资源
黄河公园园区设置中心游乐园、餐饮区和红柳林片区,彼此穿插,分布较为零散。
中心游乐园位于中岛,有两个出入口,分别以浮桥和公路桥的方式与外界相连。其中浮桥是最重要的进出口,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园区内道路狭窄,人车混流,也存在交通拥挤问题,北岛基本没有交通建设,现状仅有一条2米左右宽度的土路。游乐园虽已吸引了卡丁车、狩猎场、快活林餐饮娱乐中心、新龙门客栈、摩天环车、跑马场、碰碰车等小型休闲娱乐项目,但娱乐设施种类较少,布局零散,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跑马场和卡丁车占据了滨水景观较好的场地,使得滨水岸线不连续。滨水驳岸的处理只在中岛北部进行了一定的建设,其他地方没有进行硬质驳岸的处理。设施整体较为陈旧,部分老化严重,缺乏专门的养护管理(见图3)。
园内餐饮区现状,很多餐饮点与购物网点都是露天设置的,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很差。岛上居民虽已解决好电力供应问题,但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岛上居民用水都采用挖井的形式来解决,但这不能满足长远发展的要求。对污水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收集和处理,而是采用明渠排放,对黄河水质造成了污染。园区内的农家乐和商业服务等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
红柳林片区基本没有进行开发建设,道路交通设施极为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也有待进行相应的建设。同时园区内缺乏明确的标志系统,导致游览过程中的向导性不强。
4.1.3历史文化资源
青铜峡市有巍峨的牛首山作背景,黄河流经全境,凭借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机遇,青铜峡为自己量身订做了“显山、露水、透绿、通畅”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构想———水韵绕青城,湖泊明如镜,草木满眼绿,溪流随处见。黄河给予了这座城以独特的魅力:水,让这个城市变得灵秀;绿,让这个城市变得飘逸——恰似一颗水做的绿宝石。而黄河生态园便是镶嵌在黄河上最灵动的一颗——因水而活,傍水而灵。
4.2黄河生态园景观资源评价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黄河生态园的景观资源分析,可以看出:
1)黄河生态园,自然景观保存良好,但缺乏统一有机的整体格局,景观生态格局与过程缺乏连续性。中岛设置的游乐设施较分散,反映出人为干扰对景观的主导作用,景观要素间不协调,景观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2)黄河生态园区景观优势明显,具有极大的潜在的景观资源价值,原有的林地保存较好,具有良好的景观利用价值,滨水环境优势显著,发育条件充分,具有很好的景观生态改造潜力。
3)黄河生态园区景观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景观资源较独立,组织不充分,缺乏整合,旅游产业单薄,模式平庸,没有旅游特色和地域特征,缺乏文化品位。
5 黄河生态园改造展望
青铜峡市的“文脉”可伫立黄河生态园远眺,黄河生态园的西南侧是以“大禹治水”文化为主题而修建的“黄河楼”,西侧为黄河文化园,东南侧为吴忠市星月广场等。如果将这些“文脉”的各个节点连成一线,组成一个精品景观路线,则黄河生态园就是这根轴线的中点,也是重点。
黄河生态园现有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较差,而黄河文化和自然风光则是加速黄河生态园改造的动力。针对这一现状,要确保黄河生态园这一河心洲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它的吸引力,必须保护自然风光,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景观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因此,在建设黄河生态园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主题的确定与表达上以保护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为核心,依托黄河水文化,倡导人文观和河流伦理观,崇尚 “天人合一”的思想,以黄河水文化引领人与河流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体现与黄河母亲河的水融、浑然一体的黄河情怀,并将其渗透到对黄河动植物生态的保护中,引发人们对黄河母亲河的热爱及生态保护,使其生生不息,万古奔流,造福子孙万代。
2)鉴于黄河生态园大多是自然景观,因此应尽量减少人工设施,建筑应采用木、石等自然材料,在景观建设中尽量保持或恢复其原有面貌。
3)黄河生态园作为黄河河心洲,污水处理是一个重要问题,黄河生态园的污水不能直接排入黄河中,现园区内部没有污水处理系统,需要设置内部污水管网,结合功能分区布局,并与城市污水管网相连,从而更好地保护黄河生态。
4)黄河生态园位于黄河中央,黄河河水的冲刷会导致部分水土流失,为了确保土地的完整性,应在沿河地带对土壤进行加固。
6 结语
河心洲是城市滨水区的一部分,是城市起源与发展的命脉区域,是景观生态敏感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景观格局等,都会削弱城市滨水生态系统功能。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优化景观格局,可以提高滨水生态系统功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优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实现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对河心洲生态区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对滨水景观区需求的增加,河心洲的建设将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全程注意河心洲的特征变化,创造一个富于个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带来具有地域、生态、人本、文化的河心洲景观;在进行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景观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出适合的改造建议;在建设与开发的过程中要保护好当地的自然风景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降低人为的环境污染,并加强后期的生态管理;在防洪防汛方面也要做好相应的保护政策,确保河心洲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袁凤宾,城市滨水区景观特色的挖掘与塑造[D].武汉:武汉大学2005.
[2]王金凤等,城市水系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 城市环境与城市形态,2005.
[3]钱欣,城市滨水区设计控制要素体系研究[J]. 中国园林,2004.
你可曾注意,在旧版五十元人民币背面,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大河瀑布图,这就是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之魂”的黄河壶口瀑布。滚滚黄水,九曲回荡,一路奔涌,在晋陕峡谷骤然受束,水面宽度由浩瀚的400多米,瞬间缩为50米,落差30米的夹岸深沟,疾流直下,涛走云飞,势如巨壶,倒悬倾注……
黄河不仅以它在地理方面的重要性而文明于世,更多的,则是黄河水,哺育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是华夏族人开辟了中华文化的新篇章。而他们,则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的子孙。从第一颗稻谷掉进了黄河水中起,人们离开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发展起了领先世界一大步的文化。第一部农书在黄河水中浸泡;第一部兵书在黄河水中洗濯;第一部医书在黄河水中完善;一部史书在黄河水中打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一不是受到了黄河水的哺育,从而开创了世界文明的先河!
黄河,咆哮,奔涌,跳动着永恒的心律,唱着不知疲倦的歌。黄河浩荡,峰回路转,滚滚滔滔,一泻千里。黄河汹涌,九曲十八弯,曲曲折折,勇往直前,任它“山重水复”,定会“柳暗花明”。今日的黄河大堤巍峨雄伟:堤坡上青草覆盖,河堤两侧林带苍翠。古人幻想的“河清海宴”为时不远了!如今,它又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诉说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今非昔比,中华民族是伟大的,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业绩!浩瀚的黄河,是我们祖国生命的摇篮。它伟大而又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这亚洲的平原之上。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黄河,它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传承了中华的火种,北自河曲凄婉动人的民歌,南到河东如醉如痴的蒲剧,那种散发着民族气息的动人旋律,让这片苍凉的大地回响着生命的活力。古塔,戏台,寺庙,楼台,自然的胜景,先人的遗迹,无一不在告诉我们,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蕴含着巨大无比的魅力。而那巍峨的群山,羊肠小道以及的荒原,漫起的风沙,又记录着黄河儿女的艰辛与生命的顽强。
总之,时代的步伐迅猛向前,黄河人的生活在宁静中变化着,只有那条黄色的巨龙,携泥沙而卜,日夜不停地流动着,告诉你时间的永恒。“逝者如斯夫!”这千年的感慨,哲人的叹息,穿越古今,奔向未来……
(一)黄河的历史地位
输送大量泥沙,造就广大平原。在广大泛滥区域补充水分、肥料,形成农业区域。秦、唐、宋历时千余年,沿黄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断东移。历史的黄河水、沙很少入海,分布在黄淮海平原,泛滥即成为灾害,也成为黄淮海平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过程。
(二)黄河的现实地位
黄河流路固定,53年秋伏汛末决口,河床不断抬升。黄河逐渐人工化,兴建大量水库、堤防,不能用过去的眼光审视黄河。水沙分布改变,流域地下水资源得不到补给,土地依赖化学肥料,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大幅度变化。将泥沙输送入海,需耗水200亿,河口流路不断延长,沿黄地区对黄河的依赖性增强。黄河水的利用方式改变。
(三)黄河的治理目标
1安全性
(1)黄河河床升高速度减缓直至停止水保工程效果显著,泥沙的出路
(2)黄河堤防达到适当标准淤背、相对地下河、黄河水沙利用
(3)蓄滞洪区安全建设
(4)洪泛区洪涝灾害风险管理
(5)水资源合理调度,保证基本流量
2舒适性
(1)黄河水质分级保护目标、手段
(2)黄河流域生态目标、可能性
(3)黄河景观建设规划
(4)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5)社会对黄河的期望目标
3可持续发展
(1)黄河流域的水�土�生态�资源�经济分析
(2)黄河流域的人口承载力
(3)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4)黄河经济带发展前景及制约条件
(5)黄河流域与其它流域的交流对黄河安全性、舒适性、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黄河流域的国土整治计划。
(四)黄河流域的天、地、生背景
1全球温室效应、酸雨等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2海平面上升对黄河河口的影响。
3黄土高原的地理变化趋势
4黄河水土流失区治理前景分析,最终目标。
5黄河流域洪、涝、旱灾害的气候系统背景分析。
(五)需要说明的问题
1黄河能否永久不改道
2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减沙效果及投入分析
3黄河洪水、泥沙对渤海湾的影响
4黄河洪水、沙出路,能否利用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城市;标志设计
城市形象标志的设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导入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其识别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城市形象的塑造、传播来展示城市的独特性和同一性两个方面的信息。城市独特性首先指它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其次是它对这种差异性的不断创新以及保持。城市的同一性是指一个城市的各个环节以及在发展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结、贯通,最终形成城市统一性的特征。城市形象设计就是要在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实现各个要素和传播过程两个方面达到独特性和同一性的最佳统一,即用内在同一性的方式服务于具有独特性的城市形象塑造。
由此可见,中原经济区郑州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和图形的绘制,而是一个以文化为根基、特色为中心、理念为先导的系统工程,必须站在建设和塑造郑州城市整体形象的战略高度。
郑州城市形象标志设计核心价值的研究
城市形象标志是城市与公众进行信息、思想交流和联络最便捷的工具。它传达了城市特定的信息和理念,这些信息和理念一定是最核心、最能代表城市特色的。因此,了解和掌握郑州城市形象的核心价值是郑州城市形象标志设计的重要环节。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一种印象和评价,是人们通过对城市的了解并对信息进行筛选后对城市的直接感知。但是任何人所感受到的城市形象绝对不可能是这个城市的全部,其仅仅是对这个城市的局部认知,这种局部认知是人们心中最深刻的“印象”。这种局部感受常常被认为是对整个城市的感受,并且,这种感受很容易演变为人们对整个城市核心价值的认知。城市形象标志设计要特别注意抓住公众的这种心理现象,着力表现城市最突出的方面,即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区别的最本质的特征。实际上,所表达的主题魅力越突出,那么这个城市的个性就会越鲜明,城市形象设计就越有竞争力。
通过抽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得知市内外公众对郑州的印象大部分停留在“黄河之都”、“炎黄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上,其中,“黄河之都”被提名最多。黄河诠释了这个城市的“伟大坚强”,以及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同时代表了郑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黄河之都”这个形象比较大气,对内有巨大的聚合力,对外的影响力也比较大。尤其是“黄河之都,中国郑州”的郑州形象宣传片在央视走遍中国等媒体进行先入为主的适时传播,成功抢占了受众的记忆点。在黄河流域的城市很多,虽然像兰州、银川、西安、洛阳、济南这些著名的大中型城市都和黄河沾亲带故,但是,能用“黄河之都”作为形象识别的城市在中国只有一个,那就是郑州。
通过以上信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郑州作为一座黄河边的现代化都市,是黄河大统一思想基因的传承,“黄河之都”的城市定位,传递出了郑州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所以,我们在进行核心价值提炼时,应着力将郑州的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将郑州的现代化因素表现出来,塑造出黄河岸边一个现代而富有活力的都市形象。
对郑州城市形象标志设计概念以及主色调的研究
在城市形象标志设计中,我们要把相同的标志、字体、颜色设计成一致的视觉传达系统,所以,在设计进入阶段,我们首先必须经过系统的探索,确定设计的概念和设计的主要色调。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将设计概念演变为视觉传达的符号,明确的设计理念是视觉传达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要在标志设计的主体概念及色调的运用上进行研究。
首先对主体概念的诉求倾向:文化概念为第一取向,建筑概念为第二取向,山水概念为第三取向。浓厚的历史文化一直是郑州的一大特色,所以以文化概念作为第一主体概念是无可厚非的。对主要色彩的诉求倾向:绿色为第一取向,其次是红色,黄色和蓝色为第三取向,说明郑州城市形象标志的主色调应该是绿色,红色和黄色作为辅助色。绿色最能代表郑州人“蓬勃生机”的精神风貌,和郑州作为“阳光绿城、和谐绿城”以及“建设卫生城市”这一形象甚是符合,同时也能表现郑州在开放性的大环境下,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红色凸显了郑州人民的热情、积极和敢于拼搏奋斗的精神。黄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所以最能表达郑州浓厚的历史文化。
郑州城市形象标志设计表现形式的研究
对郑州城市的核心价值、形象标志设计的主体概念以及主色调确立后,我们还必须呈现出用来传达郑州城市形象的视觉表现的形式,使整个过程有始有终。城市形象标志不是商业性标志,不应该过分地展现其商业气息,我们应该传达出其代表一个城市最核心、最本质的特征。因此,在郑州城市形象标志设计中,我们要特别突出它的识别性、功能性、独特性等特点。当然,我们也应该遵循标志设计的艺术表现规律,呈现其符号美、凝练美等特点。将其外在表现符号与其内在特质相统一,引起公众的注意并产生兴趣进而对其进行深刻记忆的效果,最终达到传播城市形象,吸引人才、旅游、投资,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
郑州城市形象标志设计
根据以上研究,笔者设计出了几个与研究相符的标志,分别为设计稿1、设计稿2、设计稿3。
设计稿1说明:以塑造黄河边上一座现代化都市为主体设计,三个椭圆代表黄河水,用水面平静的状态一改过去黄河奔腾泛滥的形象,与“自然和谐、生态和谐”相呼应。以水面初升的太阳做衬托,凸显郑州新生、现代化的活力城市形象。整个标志简洁、大方,容易记忆。
设计稿2说明:同样以塑造黄河边上一座现代化都市为主体设计,标志下部分以抽象而尖锐的粗画笔来表现黄河水的奔腾之势,象征着郑州城市经济、文化等的飞速发展,意喻郑州的文化会像黄河之水一样源远流长,郑州的经济会向更广更远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把“郑州”拼音首字母“ZZ”表现其中。整个标志以绿色为主要色彩,用以表现郑州作为“卫生城市”、“和谐绿城”、“生态城市”的都市形象。整个标志简洁、大气,容易记忆。
设计稿3说明:以塑造黄河边上一座现代化都市为主体设计,整体就像一座城市在奔腾、在飞翔。下半部分用比较中国化的元素表现出黄河水的奔腾之势,圆润又不失尖锐,同时也把“郑州”拼音首字母“ZZ”表现其中,上半部分用初升的太阳烘托出一座城,其中将为人熟知的二七塔、会展中心等代表性建筑物的剪影植入其中,剪影各不相同,形状奇特,意喻郑州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化的发展,真正塑造出了黄河岸边一个现代而富有活力的都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