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钟山只隔数重山

钟山只隔数重山

时间:2023-05-30 10:56: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钟山只隔数重山,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又逢月圆,又是中秋。每每这时,我就不禁吟起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当时,王安石在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却接连遭受到大地主,大官僚们的坚决反对与层层阻挠,没过几年就被罢官了。王安石在京城闭居无事,便想回家去看看自己的妻儿。

路上,船儿行驶了一半,便停在桥头不再行进了,王安石走出船仓,看那京口与瓜洲仅仅只有一江之隔,自己家乡钟山也只相隔几座山了!柔和的春风迎面吹来,那一轮明月何时才能照着我返回家乡呢!想到这儿,他便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想想远方的亲人,王安石的这种感受,我们不也经历着吗?中秋之夜,月圆人团圆。沿着回乡的路,踏着那久违的泥土的芬芳,伴着那浓浓的乡情,我们的心里不也是想着要快快赶回家,看望那久久不曾相见的爷爷、奶奶,陪陪那很久很久没有相聚的叔叔阿姨,和那些可爱的弟弟妹妹们一起在乡间小路上玩耍。那是多么美好啊!

第2篇

从前京口和瓜洲只有一江之隔,而从京口到南京也只是隔着几座山而以。

终于春风吹绿了长江两岸,可是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我期盼已久的家乡呢?诗人突然流泪了,挥笔写下了: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所以起名为“泊船瓜洲”。

夜里月亮很园,但诗人只能在这里过夜,也就是在瓜洲过夜。

第3篇

入夜下起了雨,车窗里也就有被风撕碎的雨沫带进了车厢,雨沫也带进来青草和旷野的气息,在整个车厢弥漫开来。顿时又觉得开窗没空调的好了,我站在窗边,任雨沫包裹住,顷刻裸露的皮肤上就蒙上了一层潮雾,看着落到车窗玻璃上的雨水被风吹的平铺开来,远处的丘陵山脉,街灯高厦渐渐融合这雨水,成了一幅抽象派的画卷。朦胧中自己感觉象是回到了童年的那个小城镇,在深秋的夜里,打着手电筒在湿漉漉的草间墙角里捉蟋蟀,身上也是一层的露水。是的呀,离现时已经很久了哦,转睛间女儿也已过了自己捉蟋蟀的年龄。

夜还是冷的,已经过镇江了,突然间想起了王安石的那首"泊船瓜洲"来了,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扬州和镇江是被长江阻隔了,我呢?在鲁沪间又是被什么阻隔了呢?

第4篇

[关键词]体验;想像;吟诵

教师教学古诗词时要找到适当方式引导学生快捷而有效地入情入境,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表达上的字句珠玑。 这就需要教师研透古诗词自身的特点,以此为“抓手”精心设计教学预案。下面以人教版第九册《古诗词三首》为例加以分析。

一、 注重“体验”

体验性学习既注重概念、判断、推理的掌握,也强调了个体的情感、体验、领悟等心理功能的发挥;既注重知识的累积,也强调人的直觉和灵性。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看似平淡实则乡情醇厚,作者通过与故乡实际距离的遥远和心中的咫尺,这种距离上的矛盾含蓄而深情地道出那丝隐含在心中的思乡情结。怎样把这份情感传递给学生呢?

1.知“路途遥远”。教师可请学生找出前两行诗中点明地点的词语(京口、瓜洲、钟山),之后让学生依注释了解这三处的地理位置后,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做简单的标注。继而问学生:“作者从故乡钟山出发到京口该怎么走,由京口再到瓜洲呢?”学生带着疑问仔细琢磨诗的前两行。抓住“数重山”与“一水间”去感受,学生便知道作者需要“跋山涉水”。

2.品“心距”咫尺。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宋朝得花很多时日到达目的地,可是作者却说得很轻松,仿佛近在眼前。再来品诗中的“一”与“只”就已水到渠成了,语言与情感的天然融合让人不禁啧啧称赞。

3.悟“浓浓乡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体验来谈体悟,如对远在异地的朋友、亲人的思念,他们虽在千里之外,但往事历历在目,音容笑貌就在眼前……带着这份共鸣读诗,不愁读不出味,吟不出情来。

二、鼓励“想象”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张藉的《秋思》短短28字,浓缩了一个游子写家书的感人故事,叙事抒情也正是这首诗的表达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来引导。

1.了解故事大意。依据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本首诗朴实的特点,再加上注释的帮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

2.想象丰富的故事。

(1)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书?想“见秋风”。先引导学生想象洛阳城里秋风乍起的景象,在与学生共同描绘下,营造一个落红遍地、思愁万千的氛围。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想象的翅膀将继续飞翔。

(2)诗人是怎样写家书?道“意万重”。有了故事起因的铺垫,这个情节想象并不困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展开。

(3)写完后怎么做?明“又开封”。如果说杜甫的诗句“家书抵万金”让人震撼,那么张籍的“行人临发又开封”更能发人深思。这一个小小的细节描写,包含了诗人多重的思亲之情。

三、 学会“吟诵”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培养语感是关键,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之一。

《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的纳兰性德,词中借行军的艰辛与环境的恶劣来表达对家乡宁静与温暖的美好回忆,从而传递思乡之情。上下两阕中“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节奏明快有致,让人眼前不禁浮现出悲壮的场景,与故乡的港湾似的温馨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此,指导学生有情感地吟诵这首词是关键。

第5篇

关键词:古诗品析 主旨 赤子情怀

前言

读北宋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乍看明白如话,仔细阅读以后才发现字字珠玑,堪称诗中上乘之作,心灵被诗中那一腔报国情怀和对故乡的深沉挚爱所震撼,被作者那含蓄、隽永、匠心独运的表现手法所深深折服。

一、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

要想读懂《泊船瓜洲》这首诗,品析诗句内涵,把握全诗的主旨,就要从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入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少时跟随任江宁府(今江苏南京)通判的父亲来到江宁,从此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视金陵为第二故乡,其生活的时代正处在豪强兼并,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

王安石不仅是文学大家,而且是一位锐意改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21岁时考中进士,多年的地方从政经验,使他比较了解当时北宋王朝的社会积弊和民间疾苦。面对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他感到国家到了非变革不可的地步。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励他奋笔疾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这份洋洋万言的“言事书”中,王安石概述了北宋中叶,国家在政治、吏治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总根源,大胆提出了革新除弊的主张。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从公元1069年开始的十余年中,主持了以“富国强兵”为主旨,涉及农业、商业、军事、文化教育、科举等方面的全面改革。由于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官僚的利益,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豪强及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推行不久,王安石很快被罢相,他只得怀着一腔无奈与忧愤回到故乡金陵。

由于国家的内忧外患、形势危迫,宋神宗不得不排除阻力,再次取用王安石继续推行变法,《泊船瓜洲》一诗就是王安石再次拜相后,由故乡金陵北上赴任途中,在瓜州停船过夜时写下的。全诗虽仅有28字,却将诗人复杂的感情含而不露的浓缩在其中。此时此刻,诗人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今天,我们只能从诗面入手去窥探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国家积贫积弱,第一次变法与豪强和保守势力的激烈较量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再次主持变法虽有一腔豪情,前途终归吉凶难卜。几十年的宦海沉浮,对故园的眷恋一齐涌上诗人的心头,可是不变革,国家就只有死路一条。为了国家的利益,王安石还是义无返顾的踏上了北上之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诗人此时此刻心境的最好写照。

二、全诗品析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千年前的那个月光之夜,诗人伫立于船头,他望到了对面与瓜州仅一江之隔的京口,心中想到京口到钟山“只隔数重山”,在这明白如话的诗句中,诗人仅仅是要告诉我们瓜洲与金陵的距离很近吗?显然不是。在古代由于舟旅不便,从“京口”到“钟山”,可谓山高水长,可是诗人为什么用“间”、“只隔”等字眼来描述家乡近在咫尺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理距离。诗人不是刚刚离开故乡来到瓜洲吗?为何才离开就想起故乡来了呢?可见诗人心底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是何等强烈!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心里都装着家乡。这联诗句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既点明了诗人北上赴任的时令,正值草长莺飞的春天又暗寓神宗皇帝第二次取用他为相,重新领军改革事宜。诗人仿佛看到了改革给国家带来勃勃生机,古老的国度又将焕发青春的活力。而诗句中的“绿”字,更是诗人的传神之笔。相传:当初王安石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均因缺乏含蓄与韵味而被诗人舍弃,最终才敲定富有传神的“绿”字。在这“绿”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春风吹佛下江南大地草萌木发,生意盎然的无边春色。这一炼字佳话被后世的人们所津津乐道。也让我们也看到了王安石为人从不苟且,追求卓越的品质。“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是对全诗的总结,是诗人眷恋故乡的自然流露。它将诗人的感情推到最高峰。此时,诗人仰望星空,只见明月当空,银辉满地,不禁想到古往今来月圆一直寓意着家人团聚。可是,一想到眼前的情势……不由得从心底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呢?“何时”“还”交织着对改革前景的憧憬与担忧,对国家忧患的担当与挥之不去的故园情结的复杂情感。

第6篇

2.春分春分送你百分,百分好运找到你,百分快乐抓住你,百分如意牵手你,百分吉祥罩着你,百分健康护着你,百分甜蜜捧着你,百分财富围着你,百分幸福追着你!春分快乐!

3.春分春日好,贴士来打扰:甘甜食物好,平衡虚火旺,如菠菜土豆;辛温助阳气,温胃健脾好,如洋葱,桂花;大忌偏寒物,愿你消化好。春分祝你健康!

4.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5.春分到了,沉睡的万物在苏醒,无限的生机在复活,希望的田野在发芽,和煦的春风在拂动,美丽的春天在来临,暖暖的问候在送达。愿你开怀,乐享春天!

6.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7.又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到来,艳丽的花朵向你怒放,花香送来了我的祝福,短信送来了我的问候,春分时节,祝你开心、快乐、幸福、吉祥、健康!

8.春分节气到,昼变长,夜变短,饮食调养要注意,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好处多,禁热禁寒,脾胃好,勤洗手,勤开窗,感冒不在去骚扰,春分时节,愿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9.看三月温暖的阳光,就算没有温暖的以往,我们也要有温暖的梦想,你只要也能把梦想当翅膀,我就相信我们能飞向理想中的殿堂!

10.春风吹开了千葩异卉,芬芳飘香。雨水浸润了万亩禾苗,遍野绿茵。阳光温暖了大地万物,生机盎然。短信传递了我的思念,友谊长春。愿朋友:春分时节身体康,出门锻炼重平安!

1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12.春雷震,物复苏,送你春光好心情;春分至,昼夜均,喜上眉梢乐纷纷;传祝福,送健康,幸福吉祥财运旺;春分季,都如意,一条信息表心迹:万事如意。

13.春风季节舒心情,纷云而至钓鱼亭。喜出望外湖畔人,接待游客格外亲。神往怡情楼阁攀,远眺近视小调唱。阳光明媚垂钓乐,情人双双荡舟塘。愿你春分情人伴,钓鱼荡舟心飞翔!

14.春分到,愿你事业有“春”心,壮志在胸梦成真;生活焕“春”情,轻松愉悦心放平;感情开“春”花,美满如意福到家。

15.惊雷震宇报春分,雨露阳光草木匀。最美田园无限景,诗家做墨赋句新。

16.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17.路上隔着口罩仍能闻到树叶的味道,这就是生命虽有坎坷但仍生生不息。我们都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活着,是为了整个生命体系而来到这里。出去晒晒太阳,你会发现答案。

18.春分节气到,春回大地时,春分好时节!愿你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揣着幸福,携着快乐,带着甜蜜,牵着财运,拽着吉祥,迈入又一个明媚春天,快乐度过每一天!春分快乐!

第7篇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邓独自归。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宫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忆江南

白居易-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玉楼春 宋祁-宋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游园不值 叶绍翁-南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绝 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咏 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绝 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杏 花 村

二月春风吹杨柳,

吹乱心中几多愁。

料知此愁年年有,

依旧相约风雨后。

杏花村里杏花酒,

风雨声中风雨楼。

不见鸿雁传书来,

只见伊人泪长流。

(贺之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徐俯)

第8篇

“游子思乡”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题材之一,这类诗词作品中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便是月亮,所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似乎在诗人眼中,故乡的月亮要更加皎洁、明亮。客观而言,虽然自然气象变化万千,故乡的月与他乡的月,并无本质区别,“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同的是看月亮的心境,即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先接触的这类诗作是李白的《静夜思》,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类似作品还会遇到更多。本文将以《泊船瓜洲》一诗为例,试图通过引领学生解读诗词大意及诗词背后的故事,探讨明月这一意象在思乡怀人诗作中的运用。

二、《泊船瓜洲》诗作分析

1.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大意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本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了写作地点及写作背景。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是诗人凭栏远望看到的情景,站在瓜洲古渡口,放眼向长江对岸望去,看到了京口与脚下的瓜洲离得这么近,仅有一水之隔。由此诗人联想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钟山与瓜洲对岸的京口也只隔着几层山,这样的描述,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官上都拉近了瓜洲与家乡的距离,也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家的渴望,传达了离家那么近而不能回家的遗憾与无奈。第三句又返回来写景,“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已是草长鸢飞的季节,而游子却要在外漂泊,以春天欣欣向荣的“乐”景衬托自己不能还家的“哀”情,读来更觉凄凉。最后终于忍不住问出“明月何时照我还”,深切传达了作者期待回乡的愿望。

教学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解诗中的生字,以及在用法上与平时有异的字,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口述诗句大意,不必苛求学生的表达一致,只要顺理成章,基本意思正确即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了解《泊船瓜洲》的创作背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其创作背景。王安石写下《泊船瓜洲》的时候,已过天命之年,此次再次被任用为相,本不想出任,然而推辞未被获准,只能无奈就职,这首诗就写于进京复职的路上。船到瓜洲,正是春回大地的时节,他知道自己不会改变坚定变法的决心,势必会再次触及统治阶级的切身利益,因此对自己未来的官宦生涯并不乐观。对于安土重迁的古代中国人来说,当一个人成功发达的时候渴望衣锦还乡,将自己的闻达传递给乡邻。同样,当一个人遇到逆境之时,也越发希望回到家乡,h离世俗纷扰。而出生在官宦世家的王安石曾在南京久居,对钟山感情很深,已将其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因而当作者明知宦途颠簸之时便期望可以回到故乡,在诗中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

3.让学生领会“绿”字的传神运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用得非常传神,被后人交口称赞,充分显示了王安石的炼字功夫。这种炼字在很多古诗词中都曾出现过,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讲作者对这个字反复推敲的故事。据说,王安石曾经对这个字进行了多次修改,“到”“过”“入”“满”等都被作者了,最后选定了“绿”字。后人分析,这些字也能表现春天的来临,但却不能展现出春风吹过江南风物的变化,而“绿”字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拂过,千里江岸到处欣欣向荣的风景变化。教师还可以由此再延伸到“推敲”典故的由来。诗人贾岛对一句五言诗中到底是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拿不定主意,反复思考,不断琢磨,比划着推和敲的动作,还向韩愈请教,最后便有了经典名句“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这样的讲解不仅能够增强诗词的趣味性,还可以借此教导学生在写作时挑选更适合的词,逐渐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

三、月是故乡明――探讨明月的作用

对于故乡的印象,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年少时期,青梅竹马的玩伴,无忧无虑的童年,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情怀,这些往事同“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的他乡奔波漂泊相比,更加让人觉得故乡的美好。此外,故乡也不只是一个地方,还是家与家人的代表符号,慈母与妻儿都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牵挂。在儒家思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教育下长大的古人们,当被迫背井离乡而不知归期的时候,对家乡的思念就带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很多人会选择以诗词的形式抒发思乡怀人的感情。

对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学生们来说,连书信都已经很少用到,更多地是用电话、网络与他人联络,即使与亲人朋友相隔万里,也能随时随地联系,让他们理解古人通讯的困难,以及一别便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的心情,是有些难度的。因此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如请学生想象一下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脑、没有基于卫星与互联网的快捷通讯方式,相隔两地的人要怎样才能互通消息呢?如果现在迫切地想对家人说的话,要隔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被家人收到,自己的心情又会如何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用什么方式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呢?这样就可以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问题:月亮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在思乡的诗句中呢?

第9篇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解”成为习惯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兴起从“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古诗词教学的热朝。时过境迁,不再时髦,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创设情境、图画音乐导入等花招,虽然表面繁华,但实效性低。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如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做铺垫;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题,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整体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词)大意。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伊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终身习惯之一、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调、补”成为习惯

试看新课改下古诗词教学对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长期这样教学,何谈翻译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在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要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1.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这一学习资源,直译诗句。

2.换──古今词对换。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我先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得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双方争持不下。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叙述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如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笛弄晚风三四声”时,应调换为“晚风笛弄三四声”,翻译为“晚风中牧童吹笛嬉戏,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九册《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一诗,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学生对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其含义──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理距离近,特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三、在“寻诗(词)眼,悟诗(词)情”中让“寻、想、悟、诵”成为习惯

这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诗词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全诗(词)寻找诗(词)眼,紧扣诗(词)眼想象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理与情,在正确、流利地朗读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全诗。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中《舟过安仁》一诗,(通过“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晓诗意”的学习,理解了诗句意思后)到最后一步“找诗眼,悟诗情”,学生找到了诗眼“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中的“使”时,我首先让学生把“使”换成“让”,体会诗句中是用“使”,还是用“让”更能表现其意境。学生联系前面学习中对“使风”的理解(即借风),进行了一次“使”好,还是“让”好的讨论。通过争论,学生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原文的“使”好,其理由是:这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这里的“使”是“借、利用”的意思,是“利用伞借风顺风顺水行船”;而“让”的意思是“指使、容许或听任”的意思,没有“借、利用”的意思。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儿童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品出这首古诗表现出来的古代儿童独特的生活情趣。最后,要求学生背诵这首古诗,并把它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这一训练过程,不但体味了诗人杨万里用“使”的精妙,而且玩赏吟诵了“张伞借风行船”的美妙意境与精妙诗句,培养了学生“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的能力。这样坚持几年、十几年即可形成习惯。

第10篇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聘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去镇江是一个周末,而人间四月天的镇江正是杨柳依依、湖光山色,春光最明媚之时。那天的空气还润着,如薄纱弥漫,城市的街道给人很安静的感觉,人在江边慢行,徐徐微风令人心旷神怡。人也好似从疲惫中走出来,悠闲着,气氛变得柔和,走路的脚步似慢了许多。

这样的一个清晨,看来很普通的景色,却让我感觉心神气爽,一切是那么的美。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和民间故事《白蛇传》有关。传说有一条白蛇修炼成仙的白娘子,看见许仙即芳心暗许,想方设法的嫁给他。后来金山寺的法海和尚把许仙藏在金山寺中。白娘子大施法术,霎时大水滚滚一齐漫上金山去。法海使法术将白娘子镇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后来,丫环小青推倒雷峰塔,与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进螃蟹腹中,白娘子与许仙又恩爱地生活在一起。神奇的传说总是牵动人们的思绪,自由和幸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热烈的追求。

金山寺门口有巨大的铜香炉,香火袅绕,开始以为它是古迹,但近距离观察发现是香客捐资新制的。寺院中寺庙众多,黄墙碧瓦,一座连着一座,有一种俗世的烟尘和性灵相触的美好,有一种尘世的烟火弥漫在古老而纯朴的时光里。其实真正的金山寺并没有发生传说中的故事,只不过是古老的传说,赋予金山寺美好的想像罢了。观音阁往北,就是慈寿塔,这个塔是很有历史的,初建于齐梁,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了,现在塔是清光绪1900年重建的,塔身是七级的木结构,每层都有走廊和护栏,护栏边的塔身都供着各式的佛像。从木质的楼梯向上走,楼梯晃晃悠悠的,很有古朴的感觉。走到塔顶,往下俯视金山寺,看的景与平行视角所见的景又大有不同。那一刻,静静在清风下摇摆的的杨柳树,碧绿的湖水,以及那静静的寺庙、院落。我看到的景,画面的质感已经被淡化了,人与自然溶为一体。

因为同行人的提议,,说西津渡是个好去处。我们去了西津渡,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上的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的。有漆痕斑驳的雕拦,有飞檐雕花的古香古色的花窗。现在,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吉瑞里西街1914”、德安里”、“香山书院”等题额。边的路最尽头脑的是一个英国的领事馆,红色砖镶边灰色的三层的英式小洋楼,楼顶上面有“1890”,足以证明它的年代。西津渡有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还有林林种种的店铺,俨然一个封闭的小社会。其中有卖陈年老酒的店、卖镇江陈醋的店,还有一个卖状元饼的店。店面很小,用一个烧煤的小炉子,在一个圆的铁锅摊饼。老板自己介绍说是旧时为进京赶考的状元准备的,所以称为”状元饼,很好吃,饼薄薄的一层,但我觉得味道很一般。卖古玩的店里,有分不清真假的形形古董。同行的他拿起一双三寸金莲穿的绣花鞋,凝神遐思,宛如唐后主钟爱的舞女窅娘绕以玉帛的三寸金莲,再穿上一袭白色素袜,在高六尺的莲花台上一番,凌云飞舞之态的舞蹈。

慢慢地走过这古老的小街,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老街当年的繁华。有诗为证:宋代诗人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古街的居民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悠闲自得地生活着,一种俗世尘烟里生活的气息安然地在这里氤氲。那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木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凝神想:如果在这古老的小街,和心爱的人一起漫步其中,一直走到地老天荒,那应该是何等的幸福的事;又或者在这里有一场浪漫的邂逅,一起走到路的尽头。我真的想放慢放轻我的脚步,我怕一不留神,便会扰了它千年的梦,我知道那咿咿呀呀开启的门声里,依然在渴盼远离这份喧闹,这场繁华。

其实喜欢一个地方,并不一定需要它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想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地方曾经和谁相遇,然后留下了怎样不能抹去的记忆。因为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漂泊,是意念中最纯朴的回归,西津渡伴我赴了一场千年的约会。那种属于古老的气息和生活的亲切,触手,便可及,以温暖而美好的姿态定格,停留在我的记忆里。

第11篇

通过查阅史料,实地调研,从北固山的地理位置特征,自然风貌特征,历史人文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北固山被称为“天下第一江山”的历史缘由。

关键词:北固山 历史 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北固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区东北部,古时便为各地游人所称道,有“京口第一山”之称。自江面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而其又美名曰“天下第一江山”,如此大气的称谓,是谁为其加冕,而它又有什么资格能获得这个称谓呢?

一、北固山概况

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冲积平原,居长江三角洲的顶端,以南是连绵的宁镇丘陵山脉,向西是茅山山脉,且西接南京、东毗常州,北与扬州、泰州隔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相望。全市总面积3843平方公里,人口311万。【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北宋王安石途经镇江如是写道。镇江北固山所处位置

北固山是镇江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其集中反映了三国文化,在镇江的城市发展脉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北固山景区文脉底蕴深厚,当地政府已将北固山景区纳入《金山—焦山—北固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目标是打造自然山水与人文积淀相交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相呼应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现“大江风貌”神韵和“东西浮玉”美景。

二、北固山——天下第一江山的历史渊源

根据史料记载,第一个唱响“天下第一山”的人正是战国时期的刘备,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刘联姻,刘备招亲于镇江的北固山甘露寺,与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喜结良缘。一日,刘备来到雄踞长江南岸的北固山,眺望长江,只觉视野壮阔至极,又俯瞰山下,悬水峭壁,江水相雄,可谓满眼风光,气势非凡,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三百年后,梁武帝游镇江,巡至北固山,只见涛涛江水、悬水绝壁,于是兴致勃发,龙颜大悦,挥毫御书“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并将其刻御碑置于山上。两位帝王对于北固山英雄所见略同的赞誉,可谓跨越了时代,跨越了界限。镇江北固山“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由此便千古流传。

梁武帝的碑刻由于历史变迁遭受毁坏遗失。到了宋代,名士吴琚在登北固山揽胜之余,恰闻得梁武帝御碑毁坏遗失,深感惋惜,便欣然为镇江重新书写“天下第一江山”,其用笔端厚凝重,与北固山壮丽,雄厚的气势融为一体,由此也了却了数百年来镇江人心中的遗憾,为镇江留下了千古人文佳话。

镇江人很珍惜吴琚的情谊和墨缘,将他亲书的“天下第一江山”书法刻于北固山石碑之上。不过,奈何历经风云变幻,那方石刻又一次遭毁,现今立在北固山甘露寺长廊中的“天下第一江山”石刻,是清代临摹吴琚之书再次重刻而成的。它表达了镇江人对历史传承的重视,其间也包含着默默地传承吴琚这位北宋著名书法家与镇江的那段笔墨情缘。【2】

三、北固山现状调研

通过对北固山历史文脉的了解,更是令笔者心生向往。那么北固山是否如古人所描绘的那么奇美呢?笔者专程前往镇江一探究竟。

略过镇江的秀山秀水,直驱车来到北固山景区南侧正门,从南侧山脚望去,山体并不显高大,其主峰高度据载仅53米,其由前峰、中峰、后峰三部分组成,其中后峰是主峰。景区内植物荫郁,但游客并不多。

进入山门,不远处有景点“试剑石”,相传是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借此石祈愿一统江山的地方,试剑石的东侧是东吴太史慈和鲁肃两位要员的墓地。继续向前走,沿着铺装小径,穿过售票厅,沿东吴古道上山,便是北固山的主要建筑—甘露寺,相传这处便是刘备当年招亲的地方,周瑜设下美人计,却“赔了夫人又折兵”,后来这段故事被改编为京剧《龙凤呈祥》,至今仍在各地戏台演出。【3】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在自己的诗词中多次提及北固楼和北固亭,正是位于甘露寺的北侧,筑于山顶,面临长江,风光壮阔,与万里长江上的岳阳楼和黄鹤楼并称为长江三大名楼。据资料记载,北固楼始建于唐代,后由于战争毁坏多次重建或修缮,现存建筑为近期镇江政府开发三山景区旅游资源而进行的建筑复建。复建的多景楼为两层的重檐结构建筑群落,由多个景廊贯通,建筑面江而建,四面皆景。登上多景楼,于二楼凭栏北望,万里长江一望无际,但由于江中的泥沙淤积,现已形成了江心洲,水面成为内江,(现命名为金山湖),而长江的主航道已移到大江北侧。自北固楼远眺西北方,金山之上的慈寿塔依稀可见,而向东北遥望,焦山的标识-万佛塔则历历在目,视野宽广,令人赞叹。古人喜欢在此陶冶情操,开阔胸襟,抒发爱国情怀,就不足为奇了。

多景楼向东,穿过几处门洞,踏上石阶,便是临江亭。相传孙夫人闻知丈夫刘备于白帝城病逝,悲痛欲绝,便来到临江亭望江祭夫,而后投江自杀,这与曾为他们结下姻缘的北固楼不过百丈之内,两人的故事就此画上句号,而吴蜀两国的战争却并未因此停息。

下山迂回至江边栈道。此时仰望北固山,豁然开朗,只见近乎于垂直的石壁,宛如鬼斧神工之作,仿佛露出了它的真容。山体虽然不高,但因为其周围并无其他更高的山体或者构筑物相衬,因此视觉上也是十分高大的,给人挺拔雄伟之感,仿佛立在江口的一尊巨佛,令人心生敬畏。

回望江面,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活生生的历史话剧,历史的演替和人物的更迭,让这尺寸之地,满载厚重的历史积淀,游人至此,不免沉浸在历史风云之中,染上浓浓的惆怅。当年徜徉在北固楼旖旎风光中的人物,如今已成了旅游观光客眼中的风景了,他们给北固山涂上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内容。

登北固楼望长江全景效果

江面仰望北固山全景效果

四、结论

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北固山虽然山体高度有限,但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获得“天下第一江山”的殊荣并非浪得虚名。北固山的特别之处总结如下:

(1)位居要关-是文人骚客抒怀之地,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2)峭壁如削-自江面仰望,石壁近乎垂直,巍峨雄壮。

(3)山顶建筑-建筑依山面江而建,是北固山历史文化的载体。

(4)视野壮阔-登北固楼望长江,可见水天一色,涛涛江水。

(5)三山互映-北固山、金山及焦山成掎角之势,相互映衬。

刘备独具慧眼,以“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字,唱响了镇江北固山之美,千百年间,刘备的这句“一家之言”,却赢得了代代人的共鸣。北固山的美,美在它的山水灵性,奇观异景;美在它以其风貌独特的自然美引来了天人合一的人文美,正式如此,才有历朝历代的名人贤士慕名前来寻访名城镇江,寻访北固山“天下第一江山”的美。

参考文献:

【1】黄翔,王乃举.隐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显性化途径分析—兼论湖北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塑造[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 (02): 44.

第12篇

诵读诗歌滥觞于劳动(随着劳动的节奏产生),孕育于吟唱(和着劳动的韵律歌咏),诗歌教学当然离也不开诵读。诵读是诗歌教学的纲;纲举目张,抓住了这个纲,诗歌教学的质量式微的谜团也就迎刃而解了。怎样指导学生诵读?一要读出声韵,二要读出重音。

先说读出声韵。声韵,这里指的是声调和韵律。读出声调,就是要读准字音,显出抑扬;读出韵律,就是要读出顿挫,显出乐感。如引导学生诵读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准字音是基础。这首诗的六个多音字(“泊”“一”“间”“数”“绿”“还”)首先要读准;当然,读准字音,还包括要读准声调。读准了字音,读出了声调,诵读就有了高低,就有了抑扬。但我们仅仅读准字音、读出声调还不够,还要读出顿错。顿,就是停顿;错,就是错落。例如绝句律诗,根据句意和词语的组合方式一般应是“两字或一字为一顿”。《泊船瓜洲》是一首七言绝句,诵读时每句应有四次停顿,为“二、二、二、一”的停顿方式。读出了停顿,词语与词语、诗句与诗句之间就有了长短错落之美。读准了字音,读出了顿挫,诗句就具有了抑扬徐缓、铿锵和谐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循声依韵引领学生击掌而歌,其声韵之美自不待言,其阅读之趣也自不待言。

再说读出重音。重音有两种,一为逻辑重音,一为强调重音。逻辑重音就是语言在静态环境下的阅读重音,也叫自然重音。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诗句,其阅读重音首先应落在动词上,其次是应落在形容词或副词上。如诵读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加点词为逻辑阅读重音):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读出逻辑重音,基本上就读出了诗歌的情感。例如“如聚”“如怒”。“如聚”,既展现了峰峦之繁密,又写出了峰峦攒聚的动感,逼真传神,生动形象。“如怒”,既再现了波涛汹涌之势,又蕴藉着百姓愤懑之情,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它们为下文的叙事和议论铺下了浓浓的感情基调。强调重音,是根据诗文内容情感或因作者对诗文内容情感的理解而着意强化阅读的语句。如《山坡羊・潼关怀古》,除“如聚”“如怒”等动词或其他形容词、副词要重读外,“潼关路”“兴”“亡”等词语也要重读。“潼关路”何以要重读?因为“潼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潼关路”曾躺卧着无数征战将士的尸首,曾浸润着千万百姓流离的血泪,它暗示了无论国家是兴是亡,沦于社会最底层的百姓都难以走出艰难苦恨的惨境。“兴”“亡”何以要重读?因为“兴”“亡”对举,强调了朝代“兴”“亡”,就凸显了“曲词”的主旨,强化了百姓兴亡皆苦的悲剧命运。因此,我们引导学生阅读诗歌,还要把握好阅读重音;把握好了阅读重音,诗歌的内容与情感也就洒播出来了。

品鉴读诗如品茶,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品鉴诗歌,主要是品鉴诗歌的意蕴与写法。

品鉴意蕴。品鉴意蕴应从意象入手。何为意象?简言之,就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景物人事。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其中“花”“鸟”就是意象。花儿不会“感时”以“溅泪”,鸟儿也不会“恨别”而“惊心”,是作者把伤时、惜别的情感移注到花态、鸟声中了。此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意象创设意境。何为意境?意境是意象与诗人情感相融相亲所营造的一种境界。例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这段曲子有五个意象:“碧云悠悠的天”“落满黄花的地”“萧萧瑟瑟的西风”“徘徊南飞的雁阵”“寒霜染红的枫林”。这五个意象,营造的是一种凄凉冷寂的意境;这种凄凉冷寂的意境,浸的是离别的凄苦和忧伤。意象、意境与思想感情创设了诗歌的意蕴。意蕴是意象、意境与思想情感的融合渗透,是意象、意境与思想情感所创设出的一种氛围与情境。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因象生境,循境入韵,就可以说教会了学生读诗。读诗如品茶,诗歌的意蕴,只有通过反复品读才能体味出来。

品鉴写法。品鉴写法,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把握诗歌。就表达方式而言,诗歌的写法有叙事、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描写和抒情。就描写方式而言,诗歌常用的写法有景物描写、情态描写和细节描写,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景物描写。就抒情方式而言,诗歌常用的写法是间接抒情,尤其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化用典故。品鉴方法,还要掌握诗作的类别。诗作的类别,就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六类: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边塞诗、送别诗和思乡诗。了解诗作的类别,可以使学生较为容易地辨别写法或主旨。例如“写景诗”。写景诗的主要写法是借景抒情,或借哀景抒哀情、借乐景抒乐情,或借哀景抒乐情、借乐景抒哀情。然后再根据诗作的具体叙事确立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或抒发游子思乡之情,或抒发人生苦短之情,或抒发志士失意之情,等等。又例如“怀古诗”。“怀古诗”所要表现的主旨有三种指向:一是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二是借古抒怀,三是借古喻今。其写法主要有“化用典故”“古今对比”“借景抒情”三种。品鉴诗歌的意象与写法,是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重要途径。

感悟感悟是一种升华,是诗歌阅读的最高境界。感悟什么?一是要感悟生活,二是要感悟人生。

感悟生活。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人的经历总是有限的,尤其对中学生而言。中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大都不是直接来自于生活,而是来自于听闻,来自于阅读,当然,也包括诗歌的阅读。诵读屈原,我们可以引领学生踏上战国时期的荆楚大地,体验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可以引领学生从鄂渚到汨罗,寻觅屈原辗转流放“曼曼修远”的足迹,可以引领学生“行吟泽畔”与渔父对话,探究屈原“上下求索”的历程。诵读李白,我们可以引领学生追随作者攀缘艰难凶险的蜀道,可以引领学生一览作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风采,可以引领学生体验作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诵读苏轼,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游历黄州、惠州、儋州,从中窥见作者的泥泞与坎坷;可以引领学生造访徐州、杭州、扬州,从中窥见作者的爱心与责任;可以引领学生点击“乌台诗案”“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废除新法”的委曲,从中窥见作者的刚正与执着。诵读诗歌,窥探并感悟诗人的生活和人生,有助于丰富并砥砺学生的学行与品格。

感悟人生。生活是打磨人生的砺石,是淘滤人生的浪涛。从屈原“上下求索”的生活历程中,我们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屈原“狐死首丘”“九死未悔”的宗教般的爱国情怀,感悟到爱国精神的伟大与崇高;从李白流离漂泊的生活历程中,我们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感悟到人世间的酷暑严冬;从苏轼荣辱沉浮的生活历程中,我们可以使学生感悟到面对挫折应有“吟笑徐行”“烟雨平生”的自然恬淡,感悟到面对进退宠辱不惊的品格操守。诵读感悟诗歌,是促使学生精神发育的催化剂,可促使学生更为健康地成长,更为健全地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