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政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财政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5-30 10:56:16

财政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第1篇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国家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建立,各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总量逐年增加,财政投入成为我国科技投入的主要来源,在全社会科技投入中占主导地位并发挥着指导和调节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对财政科技资金的管理监督力度,制定了加强对科技资金管理的政策法规,一定程度上从制度上规范财政科技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促进科研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但是目前财政科技资金在投入分配,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加强对财政科技资金的监管,堵塞财政科技资金的管理漏洞,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成为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财政科技资金各环节的存在问题

1.1 立项分配环节错位

一是科技资金安排单位和预算单位严重脱节。地方的财政科技资金并不是全部由科技部门统一预算安排,而是一部分是由科技部门按项目做预算,项目的申报、审核、立项到评估验收等全过程基本按科技部门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另一部分却由发改委等部门以二次分配资金的方式安排,这部分资金绝大部分是依照当地政府或政府领导的意志安排,并没有经上述的程序立项,也无法按项目进行管理和跟踪监督。预算部门和资金管理使用部门的严重脱节,使得不在科技部门做预算的科技资金从立项时起就没有了监管,造成了监管的真空地带。二是科技资金重复投入,严重影响科技资金使用效益。科研计划项目分属多个部门安排,缺少国家层面上的规划协调,容易产生科技计划项目的重复申报。既有一个单位重复申报多项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也有多个单位重复同一课题的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

1.2 制度建设环节薄弱

由科技部门立项安排预算进行管理的科技专项资金,也存在种种制度管理的空缺。一是科技部门每年设置各种名目繁多的专项资金,其申报指南目标空泛,考核指标不具体,体现不了国家对科技重点领域的目标导向。二是有的专项资金没有具体管理办法,项目资金分配不透明、不规范。三是有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操作性不强,缺乏对项目的概预算的要求、缺乏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标准的规范,项目承担单位缺乏具体的监管责任。四是有的专项资金没有要求签订任务书,难以对项目的进行跟踪监管。五是有的专项资金按相同金额平均分配给各项目单位,使科技资金成为变相发补助;有的专项资金分配给各使用单位的资金额却相差甚远且依据不足,资金分配部门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六是有的专项资金规定可以按比例提取管理费用,有的专项资金却不提取。七是对课题的预算编制重视不够,项目预算的编报随意性较大,预算内容不够细化,预算分类不够规范。

1.3 项目管理环节缺位

一是科技部门管理缺位。过去一段时间,科技部门往往以人员少,项目多,管理难到位等理由,将科技项目的申报、初筛、审核、立项到评估验收等等一条龙的工作全部委托给一个中介管理机构来承担,科技部门将管理职责转移给中介管理机构之后,表面上似乎通过第三方的力量介入可以互相制约,但对中介管理机构的工作质量并没有跟进,实质上等于放弃了对项目全程的跟踪责任,使得科技资金分配使用过程产生种种的违规问题,也产生巨大的利益寻租空间。二是中介管理机构的管理缺位。上述的中介管理机构往往属于科技部门的系统内单位,在做管理机构同时又以自己为项目单位申报科技项目资金,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严重影响了科技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三是专家管理环节缺位。虽然目前科技部门已经建立了专家库,项目的初筛、审定、中期评审、验收等各环节都规定要有专家参与,而且将专家的意见作为重要的依据,但在管理办法中没有明确所有项目的专家必须从专家库抽取,也没有明确专家的责任、专家的回避情形、专家的退出机制等。部分专家对项目发表的意见不负责任,直接造成了财政科技资金的损失而无法追究其责任。

1.4 资金使用环节失控

一是没有按规定配套资金。一些科技资金在安排时要求使用地区和单位按一定比例配套,但使用单位收到资金后往往是先使用财政资金,配套资金迟迟不到位,没有发挥国家投入对地方科技的拉动作用。二是普遍存在挤占挪用、截留、套取科技资金的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有的使用单位虚列支出转移财政资金,有的使用单位将专项资金挪用购买理财产品,有的使用单位用假合同、假发票套取财政资金。三是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信息不真实。尽管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科技项目资金要专账核算,但却没有明确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资金使用单位出于各自的目的采取各种不同的账务处理方法规避财务监管,使资金实际使用的财务信息不真实。

2 原因分析

深入剖析财政科技资金在分配、管理、使用的各环节暴露的种种问题,可以发现其中既有科技资金安排顶层制度设计不科学的原因,也有科技部门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等原因。

(1)科技资金安排不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国家法定支出的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使政府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增长得到保证,但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法定支出压力越来越大,经济较发达地区为达到法定支出,往往将根本不属于科技经费开支范围的项目或不需要财政扶持的科技项目也通过行政干预在科技经费中给予安排,从源头上造成部分科技项目安排不合规不合理,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政府弄虚作假的风气。

(2)科技部门管理制度不健全。科技资金数额巨大,涉及项目多,科技部门作为专业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起对科技资金的预算和经费使用的监督职责。但科技部门在项目申报、初筛、专家的选择、委托中介机构管理程序科技经费的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制度存在不少漏洞,专家的责任、中介管理机构责任、科技部门的责任不明确,发生问题时互相推诿,致使科技领域产生利益寻租空间,成为了贪腐的多发区。

(3)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不完善。目前在分配环节尚未建立必要的制衡机制,项目的申报、筛选和审定过程未向全社会公开,人大要对科技资金的预算审议未具体到项目单位,资金分配不公开、不明细使监管难以到位。

3 全方位加强财政科技资金监管的对策

3.1 改进机制,统筹分配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在政府层面的统筹规划方面,对科技资金进行统一管理。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安排科技经费,改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做法。对不是完全具有公共需要性质的科技项目,财政不应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而应根据政府职能、财政职能及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重新界定支出范围,对公益性的,财政要予以保障;对准公益性的,财政可以予以资助;对经营性的,应逐步推向市场。要改变目前由多个部门多头安排科技资金的状况,统筹安排财政科技资金。要削弱政府部门和领导直接介入项目的决策权,减少立项决策环节的行政干预及长官意志,杜绝立项决策方面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发生。

3.2 完善制度,堵塞漏洞

在科技项目管理和监督上,要打破现存的由中介管理机构一条龙控制科技项目各环节的格局,建立科技项目的决策、执行、管理、监督、评价既相互分离而又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机制。在立项和管理环节中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在监督、评价环节建立严格有效的跟踪问效机制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建立对科技资金分配进行监督的法规制度,在分配环节建立必要的制衡机制,项目的申报、筛选和审定过程要向全社会公开,人大要对科技资金的预算审议到具体项目单位。要结合科技自身的特点,制定客观可行的科研单位预算编制办法以规范预算编制,完善科技资金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经费开支范围、核算方法等。

第2篇

关键词:基层政府 财政监管 问题 对策

2004年县乡财政实施分税制改革,2006年乡镇机构开始改革,基层财政集中管理,各项惠农补贴全面落实,各类财政事务的开展与人力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在改革进程中,特别是对于农民种粮直补和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粮种补贴、母猪奶牛养殖补贴、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农村转移支付补贴、教育薄弱学校资金补贴等等财政惠农补贴资金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确保资金的有效落实,不仅体现了财政改革工作的主要目标,更是惠及百姓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将从基层财政资金的监管实际出发,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1 基层财政监督管理工作现状及问题

落实国家的各项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县乡财政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在财政改革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对于财政监督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从工作实际来看监管范围及工作量较大,200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对于基层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国家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县域经济体制的丰富,基层财政资金管理任务日益加重,对基层仅有的监管人力及监管体制提出新的要求。二是对财政资金的监管难度显著增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涉及资金范围涵盖面更广,如文化、教育、卫生、保障等资金的编制、预算、执行及监督等环节,与各领域政策具有较强相关性,如教育卫生事业涉农补贴就有二十多项,补助范围也越来越宽,相应的财政工作人员监管难度也更大。三是基层资金监管体制不够完善,对于县乡财政监管问题,主要表现在“重分配轻管理、重分配轻问效、重分配轻监督”上,由于相关制度体制不够健全,对于财政监管的重点缺乏有效执行,不仅造成资金使用浪费的发生,还影响到财政资金效率的提升。四是对当前财政资金监管关注程度较高,随着时代经济的全面发展,经济环境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特别是在转变工作方式,解决财政资金收支矛盾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监督意识的提升,对民生工作的改善更需要从财政资金监督中来合理分配资金的使用。五是基层财政监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财政收支问题的解决和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向民生倾斜的趋势,也是当前民生关注的焦点。

2 推进基层财政资金监管水平提升的有效对策

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打造阳光财政,为政府当好家,理好财,使老百姓充分体会到党和国家的温暖,确保财政资金最大效益的发挥。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2.1 从财政监管技能上来创新和完善

强化培训学习是做好财政资金监管的基础,也是提升监管队伍整体水平的关键。为此,要从基层队伍实际出发,积极从财政政策学习上、财政业务训练上、资金监管方法上来提高技能。一方面注重“每人一课、每月一课”的学习实践活动,从培训活动中来集中学习,讲解业务,请各业务骨干从流程上、法规上,以及先进经验做法上进行学习。如邀请省级财政资金安全专家学习相关知识。二是注重财政监管创新,特别是从业务训练和总结中,吸收借鉴先进经验,推广先进方法,组织相关人员参观学习,切实从制度管理上、监管流程上、内控机制上来规范和优化。如推行科学理财,注重资金监管的法制化。三是注重轮岗学习,结合财政监管工作实际,从人力资源调配上,引入轮岗制,选派基层人员到省市局相关科室学习实践,选派省市局业务骨干到基层改进工作方法,提升监管力度。

2.2 强化对财政资金的全面保障

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关键是从财政管理制度的完善上来实现资金的科学、合理、有效使用。为此,确立监管与执行的分离,从机制完善上来保障。一是注重预算的编制,从财政资金的集中与集约上来关注民生问题,集中财力做大事,积极整合闲散资金,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严格资金支持标准,对各项支出建立责任制,细化财政资金的监管范围。二是在执行上,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如调整机构设置,界定好各项资金预算,对相关岗位及人员职责进行划分,严格落实申请拨付、复核、稽核和主管审核负责制;对于各财政专户建立专门设置,并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做到“管业务的不管钱, 管钱的不管业务”,从而消除权力制约“真空”;对预算执行手续进行精简,特别是简化申请、审批、拨付手续,执行“限时办结制”,提高财政资金的拨付效率。三是注重预算监督,构建动态监控机制。按照“完善操作、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确保安全”的原则,建立了预算、国库、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财政资金运行中预算指标下达、用款计划审批、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等业务办理过程实施动态监控。

2.3 强化对财政资金监管的效率原则

对于财政资金的管理,实施分级负责制,坚持“先评审,后拨付;先审计,后结算 ”的原则,从业务流程的规范上明确职责,并从协同中强化效率原则。一是对政府采购及招投标工作进行规范,特别是从申报计划、申报流程及对外公开的方式上,要依据规程严格执行;二是对于专项资金实施评审制,设置专门机构参与到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论证中,并从建设项目的编制及审定等工作中,实施全程跟踪,尤其是在项目完工验收阶段,更要从财政评审,或者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评审机构来进行项目评估,以确保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三是完善项目报账预审、监督关口前移制度,在审核的把关上,从事前监督、事中控制提升到事前监管,特别是对于拨付资金的审核上,严格落实相关审核制度,确保资金拨付的安全。四是严格落实审计决算,特别是对于工程类项目审计上,从工程预算、招标、设计、施工及日常监理、竣工验收、决算等环节,加大审计工作力度,尤其是对各业务科室、各购置单位进行购入审批,提高资金监管效益。

3 结语

对于基层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来说,由于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强,相关监管任务及责任更大。因此,结合基层监管实际,积极从制度上、考核激励机制上,来逐步推进绩效评价监督,并从资金监管联动机制上,明确职责、规范流程、落实执行,从而提升财政资金的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 民,袁莉萍.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问题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10)

第3篇

【关键词】 乡镇财政资金 监管 问题 措施

乡镇作为我国基层政府体系,是我国财政管理体系基础的环节,是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落实的窗口。中央财政部门多次针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下放了相关的指导意见,旨在明确我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范围、职责以及具体要求。健全我国乡镇财政职能,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制度,加强基层财政管理基础工作,是充分落实我国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保证。但是,现阶段我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还有许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改善,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的实现,进而充分的落实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必须重视和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促进乡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提高。

一、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需要依靠完善的财政资金监管制度。当前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的发放和使用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和预算约束,上级财政单位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缺乏规范性,造成乡镇财政资金在拨付和使用的环节存在诸多监管漏洞,易造成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降低。其次,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存在方法不科学、流程不规范的情况。乡镇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流程的规范约束,财政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财政管理制度的约束流于形式,脱离实际,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再次,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反馈和评价机制不健全。我国投入乡镇财政的支农、惠农资金等金额十分巨大,但是对于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缺乏及时的有效的追踪问责,财政资金使用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反馈,造成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存在严重的问题。

2、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范围不宽,监管工作难以充分落实

乡镇财政资金的来源十分广泛,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分配过程也十分复杂,部分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流经较长,使用范围较广,造成乡镇财政资金难以有效的监管。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范围和监管内容的不明确,造成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职能难以充分的发挥。首先,乡镇财政的级别在我国行政级别当中是最低的,对上级财政部门拨付的和上级单位直接管理的资金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造成资金的监管存在盲区和漏洞。其次,乡镇财政资金中的支农惠农补贴类的资金是财政资金监管的盲区,因为该部分的财政资金存在多部门、分阶段监督和管理的现象。再次,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环节的监管不透明,一些部门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目的、收益对象、补助政策等缺乏公开透明的公示,造成财政资金使用环节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最后,由于乡镇财政部门重视财政资金的使用、忽视财政资金的监督,重视财政资金的分配、轻视财政资金的管理等现象,严重影响到了财政资金的横向的纵向的全面的监督和管理。

3、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信息沟通不畅

由于财政部门之间以及乡镇与上级单位之间存在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乡镇财政与广大乡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存在严重的沟通不畅和障碍。乡镇财政资金的管理办法以及财政资金的使用目的不同,对不同资金、不同项目的信息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会严重影响到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工作。具体而言表现在乡镇财政资金的资金到位时间与财政资金信息公开的时间不同步,并且对财政资金信息的公开并不全面,这不利于对乡镇财政资金的有效监督。乡镇财政资金的下发存在许多复杂的程序和环节,使得群众对财政资金尤其是支农惠民的专项资金存在误解。乡镇财政资金在拨付和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存在信息的沟通不畅,造成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等数据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掌握和共享,影响到了对财政资金的实时监控。

4、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不规范

乡镇财政关系到公共财政资金的有效监管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高效落实,乡镇财政支出关系到广大的乡村和老百姓。但是,由于乡镇财政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不规范,严重影响到财政资金的监管。乡镇财政的财务管理部门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由于乡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对财政资金的监管缺乏专业的监管人员,涉及支农惠农等财政补贴和转移性支付资金的监督管理,难以充分的发挥监管职能。乡镇财务管理缺乏专业的会计人员,会计和财务岗位的责任不明确。财务部门在岗位的设置方面缺乏科学性,不利于财务部门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财务部门在票据管理、支出环节等都存在不规范的地方,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政资金支出监督体系。这严重制约了财政资金的有效监管,造成乡镇国有资产的流失,产生了许多账实不符的现象。

二、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措施建议

1、推进两基建设,明确乡镇财政职能

乡镇财政资金的有效监管,离不开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首先,应该强化乡财县管中心的职能。对于乡镇范围的涉农性财政资金的管理,坚持县乡两级共同监管。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县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制度,明确县对乡镇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县级单位应该指导乡镇政府制定和执行财政预算、决算的编制,加强对乡镇预算资金的核拨管理,指导乡镇各项财政资金尤其是支农惠农资金的管理。通过对乡镇财政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规章制度的建设,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水平。其次,乡镇政府应该做好政府职能转变,从过去的收入管理为主转向支出管理为主,由过去的维持保障向提供公共服务转变,由过去的重视财政资金分配,忽视财政管理向现在的兼顾财政资金分配和财政资金管理,尤其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转变。乡镇政府作为基层行政机关,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促进乡镇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和管理,充分的落实政府的财政政策,促进乡镇财政的预算的有效编制和执行,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促进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2、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监管制度

首先,坚持推行和因地制宜的实施乡财县管制度,明确乡镇政府在财政资金管理中的地位,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明确乡镇政府的债权和所应当承担的债务,规范乡镇财政部门的财政审批权不变。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府和县级财政部门的“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加强县级财政部门对乡镇财政收支的直接监管,防止财政资金的流失和使用的低效率。其次,推行村财乡管村用的改革。乡镇财政资金目的是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乡镇财政涉农资金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因此,乡镇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乡村债务动态监控制度,及时、全面的对乡村财务、债务状况进行监督和调查,完善乡村的财务管理,充分的尊重乡村资金安排和使用的自。乡镇财政部门在财政资金拨付之后,应该实施的对财政资金的发放和使用过程、使用绩效进行监督和考核。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督考核的力度。根据考核结果对乡镇财政部门的进行奖惩,促进乡镇财政资金的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促进乡镇财政资金能够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作用。

3、建立并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乡镇财政资金在使用和监督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促进财政资金在阳光、透明的环境下使用和管理。首先,乡镇财政部门与县级财政单位应该加强沟通与联系,促进乡镇财政资金信息沟通渠道的顺畅,保证乡镇财政资金得到有效的监督。其次,针对乡镇财政资金的数额、补助对象、发放形式、补贴对象、补贴依据、补贴标准、补贴金额、联系电话等,应该进行充分的共享和公开,利用社会监督,保证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再次,对于支农惠农的专项资金,应该建立阳光通道,通过宣传和公示,让财政专项资金在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下运行。最后,针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该完善信息沟通渠道,促进乡镇与下属村组织的沟通和协调,通过完善县级财政单位与乡镇政府的信息沟通,保证乡镇财政资金能够在流通和下拨的过程中安全、高效。

4、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化建设,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素质

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离不了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因此,必须加强乡镇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改善会计基础工作,通过科学的设置会计岗位,明确不同岗位的会计职责,提高财务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另外,应该加强乡镇财政部门财会人员的培训,促进财会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流程的熟悉,掌握会计业务技能,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保证乡镇财政资金在阳光、透明、规范的环境下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再次,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和财产清查处理制度。只有不断的完善相关会计、审计制度,才能够有效的改善对乡镇财政资金的审批、审计和监查,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的有效监管水平。最后,应该加强对乡镇财政干部的职业教育和思想素质培训,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的业务水平,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的财政资金监管经验,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乡镇财政资金的绩效发挥,促进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因此,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的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管制度建设,提高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完善乡镇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使得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促进乡镇财政资金充分的发挥其作用与功能。

【参考文献】

[1] 杨鸿彬:以绩效评价为核心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J].齐鲁珠坛,2010(5).

[2] 周海燕:浅谈乡镇本级财政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0(34).

第4篇

关键词 乡镇财政管理 问题 成因分析 建议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层扶持力度不断增强,我国的各项乡镇事业获得了新的发展与突破,乡镇财力也随之得到加强。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财政,乡镇财政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之下,其财政职能能否得到很好的履行,不仅事关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发展,更事关着基层政权的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与否。

一、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概述

作为我国财政管理体系中最基层的财政机构,乡镇财政除了担负着筹集、分配资金的职能,还负责乡镇辖区经济运行的管理工作。乡镇财政作为县级财政的基础,工作任务繁重、点多面广,其对于县乡财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支撑作用。

乡镇财政所自1988年在全国建立实施以来,到如今已经成功运行了24年之久。在此期间,我国的乡镇财政逐渐从弱小走向强大,不但为乡镇经济的繁荣、基层政权的运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更为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财政管理体制来看,我国的乡镇财政经历了五个变化,先是统收统支,接着是增收分成,然后是分税制,再然后是分税制加奖励,最后是以统收统支的形式实现了乡镇财政管理的体制回归;而从一般预算收入中可以发现,原来万元以下乡镇转变为数十万元、数百万,其雄厚的乡镇财政使其保障运转能力得到了增强;而从资金监管的内容来看,由以前的预算内资金监管拓宽到向预算外资金监管、村级资金监管。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及乡财乡用县监管以来,在保持乡镇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 (“三权 ”不变 )的前提下,县级财政逐步通过“预算共编、账户统设、统一收付、集中核算 ”这一管理模式的实施,实现了对乡镇财政收支的集中管理。通过这一管理模式,不但使得乡镇财政职能建设得到了加强,更使县级财政管理职能在乡镇获得了更好的延伸。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财政的管理职能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而这值得我们去深思。

二、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乡镇预决算编制流于形式

乡镇的财政部门在编制年初预算时,出于顺利完成本年任务以及提高乡镇领导政绩等目的,在编制时尽量降低收支预算指标,但在年终决算时其实际完成数却远大于预算数,这就造成了预算编制不实,流于形式。另外,乡镇财务监督上的弱化性导致经费支出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实际的工作中,经费支出没有严格的根据年初预算来执行,对于与预算指标的差异也没有及时的予以分析和解决,预算的执行情况与年度预算存在情况不符等问题。例如,会议费、车辆燃修费费、招待费等公用经费存在严重超标等问题。

2.财务收支执行财经法规及财务制度不严格

在实际工作中,乡镇财政部门存在收支核算不实、扩大开支标准和范围、财政票据管理不严、报销不合规票据、往来账管理混乱、长期挂账往来款项不清理、财务会签制度执行不严格以及政府采购政策执行不到位等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暴露了乡镇预算在执行中存的在问题,更对乡镇决算的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也反映出乡镇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暴露出乡镇财政财务会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在制度执行上以及财政监督管理上存在欠缺等问题。

3.专项资金管理及使用不符合规定

乡镇存在项目申报把关不严、项目实施缓慢、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挤占专款、项目工程招投标及政府采购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乡镇的财力匮乏,多数乡镇都是没有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其主要的收入是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因此,这使得乡镇有心无力,没有财力去谋发展、搞发展,造成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项目的实施进程和地区的发展。

4.税收征管没有形成有效监督管理机制,整体监管质量不高

在税收征管与税源监管方面,乡镇财政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在税收收入与税源监督管理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力度和相应措施,造成错征错管、漏征漏管等现象的出现。例如,部分乡镇税收归属和税收征管范围划分上的不清晰,使得在税收征管中出现了抢税、挣税、挖税、甚至买税等现象;在税源控管、税源信息交流方面乡镇财政与税务部门沟通不足,各乡镇只是通过国、地税提供的税收入库进度表、召开协调会等方式对税收入库和税源管理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并没有主动的去向税务部门了解掌握乡镇税收和税源信息情况,对税收和税源企业,乡镇财税部门也没有与税务部门一起形成共同控管的有效机制;同时,由于乡镇财政存在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督力量严重不足、事务性工作繁多等问题,也造成了其管理不严,监督不力等现象,使得其在税收监督管理职能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职责。

三、乡镇财政问题的成因分析

1.体制运行缺陷,没有约束机制

在乡镇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缺乏综合预算管理的意识,且存在预算管理的不规范、预算约束力的弱化等问题,使得预算编制程序不到位、预算支出编制粗糙;与此同时,财政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相关的财务收支活动没有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财务规章,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等行为;同时,乡镇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内控制度的不严密、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等问题,也使得乡镇财政体制在运行中出现诸多问题。

2.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在现行分税制体制下,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上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小, 而有指定用途且分配透明度不高的专项拨款有增无减。对于这种专项资金,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一般只占30%左右,而剩下的资金缺口就需要地方政府来独立承担,而这就对乡镇财政产生了更加巨大的压力。例如,这些年的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路硬化等转移支付项目,这些项目一旦获批, 乡镇财政就需要为此注入相应的配套资金, 而这给本不宽裕的乡镇财政,增加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

3.乡镇财政税收体制不健全

在税源方面,省以下政府间差异较大,且分税制无法给基层的政府以稳定的收入来源。中央与省级政府分税后,中央虽然把很多税种作为地方政府的固定收入留了下来,但从总体上看,这些税种中除营业税还算得上是主体税种外,其他税种不但税基小、税源少,而且征收难度大、成本高,根本无法满足地方各项支出的需要。于此同时,省以下地方政府层级较多,越是到基层,税源结构越不均衡,地区间收入差别也越大,甚至出现有的乡镇一级财政无税可分等现象。

4.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收支机制的形成

当前,相对与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仍然滞后,政府职能的转换缺乏有效的市场运作环境作为支撑。因此,受职能转换不到位和乡镇政府的主导地位的影响,决定了“上行下效”的存在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明显裙带关系;加之,在基层政府的职能转换过程中,有时会损害地方一些官员的个人利益,因而他们主观上存在着不想使政府职能转变的思想。以上的种种因素,间接地增加了乡镇政府减少财政收人、增加隐性负债的可能性。

四、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建议

1.要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合理优化收支结构

要加强预算结余管理,充分利用结余资金。为使财政资金和部门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益,在财政综合预算的安排上,将财政账户的上年结余资金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在部门预算编制上,将单位账户的上年项目结余资金同样纳入预算管理,减少财政在部门项目中的重复安排,极力节约财政资金,将财力集中用于重要方向上;在缺乏经济增长点、财政收入增长困难的情况下,要努力调整支出方向,大力控制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将财力重点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等民生方面倾斜,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

2.完善财务工作相关制度, 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乡镇制定的财务制度,是乡镇财务履行职责的着力点和出发点。首先是严格执行开支标准。乡镇的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依据统一的开支标准和相关的预算定额,对单位的日常报帐过程中实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开支,经补充改正符合规定后给予结报;对于违反开支标准或超标准开支的业务拒绝结报,彻底的加强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能力。其次是强化现金管理。根据现金管理规定,财务人员要实行逐笔审批,要确保每一笔资金都是经过审批后才能现金支付。再次是加强对财务审批程序的监督。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加强对于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及合理性进行严格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按照财务审批相关规定,认真审核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是否签名,要确保财务工作准确到位。只有监督到位,才能较好地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增强财政预算的约束力,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要注重专项资金预算指标管理,严格控制专项资金无预算项目指标支出和超预算项目指标支出;加强专项资金支出日常监督管理,坚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原则,督促各单位合法、合理使用专项资金,确保专项资金安全可靠,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专项资金审批核销办法。对于因政策停止执行或确实不再实施的项目资金,根据实事求是原则,区分不同资金性质和使用范围,由单位提出核销申请,经财务科审核,报相关领导审批后进行帐务核销。

4.着眼规范,加强收入监管,建立健全税收监督管理机制

要明确税收归属,加强税源监管。首先,在了解和掌握当地税收资源的基础上,乡镇财政要与县市财税部门协商税收归属问题,以便日后能更好的对当地的税源进行监管。其次,在平常的工作中,乡镇财政要加强与税务部门的信息沟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信息网络,实行信息共享,以期达到财税共同治税的目的。再次,应建立和完善乡镇财政监督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联络税务部门或者实行划片专人管理,负责监督管理所属范围内税收征管及税源情况,及时全面地控管乡镇税收。

参考文献:

[1]王文烽.关于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的思考.理财中国.2011(5).

[2]苗玉龙.加强乡镇财政监督规范乡镇财政管理.理财中国.2011(2).

[3]王杰.浅析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及解决对策.商场现代化.2011(10).

[4]刘翠萍.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营管理者.2011(12).

第5篇

一、财政资金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针对各项财政资金拨付与核算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财政资金安全性检查。在一些重点环节中发现了一些疏漏,仍然存在部分薄弱环节,需要改进和不断加强。

(一)有的地方财政部门资金安全意识淡薄

当前,一些地方财政部门“重分配、轻管理”的理财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有的地方财政领导对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组织领导不得力,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工作被动,甚至流于形式。财政资金安全意识淡薄问题依然存在,容易导致管理行为上的疏忽,尤其是内部管理松弛。忽视预算执行监管,忽视内部管理等现象在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均有不同程度表现。

(二)财政部门内部监控职责不清晰

有的地方财政部门内部科室之间监督职责缺乏清晰划分,财政资金安全监管弱化,没有形成健全的内部资金流转事项制约机制;有的地方财政部门没有资金拨付、审批、管理办法;没有明晰科室岗位职责的规定,仅凭口头约定的平常工作惯例或操作习惯来管理资金;有的地方财政部门缺乏财政资金内部监督相关办法,不利于分清责任,不利于有章可循,不利于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的监管。

(三)财政账户管理不规范

有的地方财政部门财政资金账户统一由国库机构统一管理;有的地方财政账户分散管理,除由国库机构管理一部分预算内账户外,部分账户由非税收入管理局和其他业务科室负责管理。财政资金账户仍然未实现统一归口,账户管理分散的突出表现是专户过多、重复设置、分散管理;设区市非税收入解缴账户设置数量省级没有规定,出现了不统一的问题,到底设置多少合适,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缺乏规范管理,现行运作模式与上级国库单一账户要求间存在矛盾,不利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四)有的地方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安全制度执行不严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是约束行为的保证,是防范风险的屏障。有的地方在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缺失,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相互制约机制和纠错机制尚不健全,如资金拨付所使用的专用章、名章,应该分人保管使用;拨款开票、盖章、记账、对账等业务分开操作存在落实不到位现象。有的地方财政部门即便制定了制度,却执行不力,如岗位培训、岗位轮换和岗位素质教育等制度没有得到执行。在制度缺失的环境下,财政资金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都难以保证。

二、财政资金安全发生隐患的分析

近年来发生的财政资金被盗案件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被盗资金的管理均未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被盗资金的账户均未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被盗资金的支付均未纳入规范化的业务流程。从加强财政资金安全意识的角度分析,有的地方对财政资金安全的风险意识淡薄,财政部门领导思想麻痹,存在侥幸心理,忽视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工作,导致挪用、贪污和侵占国家财政资金的违法乱纪案件时有发生,致使国家资财遭受损失,给财政资金的安全带来隐患,同时严重损害了财政部门的形象。如仍然存在账户开设多、重复开设多、开户银行多的财政专户过多等问题。从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的领导重视程度这一角度分析,有些地方财政部门仍然沿袭“重分配、轻管理”的传统观念,财政资金安全工作没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尤其是有些财政部门领导对财政资金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视程度偏低,容易导致管理行为上的疏忽,内部管理上的松弛;缺乏对财政资金安全是财政管理重要“生命线”的高度重视,缺乏对财政资金安全是反腐倡廉和财政监督重中之重的高度重视。

从加强财政资金安全完善制度的角度分析,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制度缺失,主要是财政内部控制制度,财政内部离任审计制度,财政与银行之间对账制度、岗位相互制约机制和查验纠错机制不健全;即便制度健全,不按制度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制度也会形同虚设,这主要表现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岗位轮换制度、岗位培训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有的地方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不彻底,未按规范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财政资金管理的重点环节,岗位设置、账簿、报表、凭证、支付电脑密码、监管控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执行缺陷或漏洞等方面。从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监督检查力度的角度分析,一般来说,年终进行一次财政资金安全检查,由于时间跨度较长,检查内容和范围不可能太宽,只能就其部分重点进行检查;由于检查人员素质和检查力量配置及检查时间限制等原因,对财政资金安全监督检查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较大抑制。加之执行制度流于形式,监管存在缺位。会计、出纳未按会计法规定分设,造成混岗串岗,印鉴管理失控;未按制度规定设置内部稽核岗位,对账工作不认真及时,基本流于形式,导致问题发生后未能及时发现。

三、强化财政资金安全和规范运行的思考

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常态性的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时刻绷紧资金安全这根弦,警钟长鸣,不能有一丝一毫放松,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两个安全”。

(一)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安全责任意识

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是财政部门的基本职责,各级财政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防范并化解财政资金安全的风险。各级财政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把保证财政资金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和督促检查,消除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隐患,确保财政资金安全。一是进一步提高对财政内部监督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把财政资金安全监管摆上重要位置。高度重视财政资金安全问题,把财政资金安全贯穿财政管理工作的始终,做到防微杜渐、常抓不懈,坚持把财政资金安全纳入惩防腐败体系抓紧抓实。二是高度重视财政资金安全和规范运行。在财政资金运行的相关环节防止出现五个方面的严重问题,延解、占压应上缴的财政收入;擅自动用国库或专户资金;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虚报、冒领财政资金;决算编制中虚增、虚减财政收入、支出。要严加防范问题的发生,杜绝不规范操作。三是对地方财政部门内部职能部门管理的所有财政专户逐一进行核实,对财政资金运行的每个环节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规范。

(二)进一步明确监管责任,完善内部制约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要明确财政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监督责任,理顺财政内部专职监督机构与各个业务机构的工作关系,建立健全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的监督制衡机制。一是进一步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内部制约机制等管理制度,严格责任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主体,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应一级的负责机制。规范资金流程,财政国库岗位设置、指标管理、印鉴管理、票据管理、会计核算,是财政资金运行环环相扣的业务链条,必须强化相互独立、配合、制约,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二是进一步完善各项财政资金拨付的规章制度。从规范财政管理,加强财政资金安全出发,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分配、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财政内部运行机制,切实加强财政资金拨付管理,严格岗位分离制度,严密业务流程制度,并经常加以检查督促,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三是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对财政资金管理,要坚持“归口统一管理,严格按程序开设专户,同类专户归并,慎重选择开户银行”的原则,应在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开立财政资金账户,从经营资信、资金安全、管理服务等方面,审慎选择、严格把关,并将各类财政资金专户统一到财政国库部门管理;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和制度规定,规范财政与银行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各类财政资金专户的开设,要按财政部门内部审核程序,经财政国库部门审核办理;各级财政部门应对本级的财政资金专户进行清理、归并,属于同一性质或相似性质的资金专户予以合并,进行分账核算,并将应撤销专户上的资金按规定划转,及时办理撤户手续。四是要进一步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管理。要建立健全预算单位资金账户财政审批、备案制度,实行年检制度化,每年对单位银行账户进行年检和批复,强化对单位银行账户进行跟踪动态管理。五是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缴拨付、调度、暂付、缴库的操作流程。属于特别紧急款项拨款,如救灾支出和重大突发性事件支出等,除特事特办外,要在事后及时补办手续,以确保资金缴拨依据充分和要素齐全。

(三)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运行操作规程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规范操作规程,从规范关键环节入手,将梳理清楚涉及财政资金安全的关键环节,纳入操作规程加以规范。一是确保关键环节不出问题。将财政支出指标管理与资金拨付分开;会计、出纳、审核岗位分开;拨款人与复核人分开;印鉴、票据使用管理分开,并定期进行指标和资金的账务核对;定期审核资金的收缴和拨付情况;定期与银行核对,保证会计记录完整准确。二是严把财政总预算会计用人关。确保财政总预算会计岗位人员政治合格、道德优良、业务过硬。选择品德好、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水平高、廉洁勤政、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从事财政资金账户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资金拨付工作。除严格实行岗位分设外,规范好关键环节,要定期执行岗位轮换制,并实行离任审计。

(四)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安全性监督管理

财政资金安全运行规范管理,就是在财政资金运行的相关环节不出现任何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安全性监督管理。凡是发现有违法违纪问题的情况,必须严格按照《财政违法处罚处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因此,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严加防范问题的发生,杜绝不规范操作,需要制订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运行监督实施方案。一是根据各科室财政资金整体情况来确定监督重点。按资金来源、资金性质和运行特点,区别细化不同的运行环节,将各科室分管财政资金统一纳入安全、规范运行监督范围,进行风险防范与监控管理。二是将财政资金安全与各科室职权范围与责任挂钩。分管财政资金的各科室按照职权范围与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运行监督范围,分别制订分口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运行监督实施方案。目的是落实责任到人,防范发生财政资金安全风险问题,建立财政资金违纪行为责任制,实行财政资金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制,出了问题按法律法规严格实行“问责”制,进行责任追究,提高约束性,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运行。

第6篇

【关键词】基层;财政资金;监管;问题;对策

一、基层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概述

基层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乡镇经济建设活动,做好财政资金的监管工作,能够保证资金的有效运用,防范资金风险。自从十召开以来,我国将重点放在了基层建设上,体现在财政资金大量投入,尤其是用于惠民的专项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能够保证财政资金合理应用,对于经济发展、基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认为,监管工作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转变乡镇财政职能。在财政资金监管上,省厅、财政部门均出台了各种文件,用来保证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明确管理职责和方法,不仅转变了财政资金的监管职能,也转变了乡镇部门职能。第二,有利于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国家对于基层财政资金的监督与管理更加重视,体现在出台了多种基层资金补助项目。以我国某个乡镇为例,2015年全年的监管资金为25万元,在粮食补助、农村低保方面的资金为29万元,资金的应用涵盖了乡镇所有的工程建设。由此可见,加强资金监管,才能够落实惠民政策。

二、财政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完善

2006年,我国财政部门要求乡镇财政由县级管理,而后[2010]33号文件、[2010]58号文件、[2011]564号文件等,均要求对财政加强监管。然而,当前基层没有形成完整的监管制度体系,表现在:第一,预算管理不合理,难以对资金的使用形成约束;第二,监管流程不规范,不仅管理环节多,而且没有细化的操作流程;第三,监管工作没有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工作执行流于形式,难以充分发挥出监管的作用。

2.范围不清晰

在基层财政资金中,包括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例如转移支付的专项资金。考虑到资金来源渠道多,而且专项资金是由不同部门进行管理的,在分配上、使用上比较复杂,监管范围不清晰,影响监管工作的进行。如此,容易形成监管盲区,基层缺少监管权限,或者监管范围受到行政干预事项的限制。

3.职责不明确

当前财政资金的监管工作采用就地监管的模式,基层财务部门是监管主体,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主体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部分项目由上级部门主导,基层负责实施,却难以实现就地监管;二是在分级负担的条件下,基层管理权限有限,对于管理边界模糊的情况往往缺乏主动性;三是个别基层监管部门在岗位、职责等方面不明确,而且没有专业人员,导致监管力度不足。

4.信息不透明

其一,在财政监管工作上,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之间的沟通不到位,主要是下级主动向上级汇报,因此基层资料的获取渠道窄;其二,县级财政和上级部门的交流较多,但乡镇级财政和上级部门的交流少;其三,在地域、经济、资金使用等因素的影响下,基层财政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因此O管工作缺乏实时性;其四,财政监管信息没有全面公开,而且公开渠道有限,民众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不了解,尤其是惠民方面的资金,容易形成误解。

三、提高财政资金监管质量的有效措施

1.完善制度体系

首先,对基层财政资金的监管制度体系进行完善,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避免出现制度盲区。其次,监管工作流程要规范、细致、具有可行性,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促使监管工作顺利进行。最后,对监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考核指标,从而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心,激发主观能动性,对于监管工作保持科学、重视的态度。

2.明确监管范围

第一,明确财政资金的监管主体,防止出现缺位现象、越位现象;明确监管目标、范围、边界,防止因为边界不清晰而出现监管漏洞。第二,对于每一位监管人员,都应该明确职责和权限,从而逐步建立起岗位责任制。第三,以监管项目为核心,理清各个部门、各级的职责分工,遵循就近监管、就地监管的原则。第四,上级部门向基层布置监管工作时,应该避免交叉管理,会影响基层监管工作效率。

3.细化监管环节

以专项资金为例,具有管理环节多、内容复杂的特点,要想切实做好监管工作,一方面要对监管环节进行细化,分析不同项目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监管方案,设计出具体环节,并保证监督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实现监管工作的常态化,工作中编制预算、管理账务、结算统计等环节,均要严格按照规范制度进行,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并最终形成长期机制。

4.改进监管模式

第一,对监管模式进行创新,监管模式的选择,应该综合分析资金的种类、来源、使用方向等信息。第二,监管工作的开展,要求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尤其是加强平级交流、上下级沟通,及时掌握各项工作情况。第三,对监督渠道进行扩展,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可以引入纪委部门、审计部门等,构建完整的监管网络。第四,对监管工作的公开方法进行创新,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环境,例如社会媒体、网络平台、业务窗口等,提高资金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乡镇经济建设活动,监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转变乡镇财政职能、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分析可知,当前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制度不完善、范围不清晰、职责不明确、信息不透明。对此,应该完善制度体系、明确监管范围、细化监管环节、改进监管模式,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监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莉.试析基层财政资金监管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2016,(29):3.

[2]狄绯.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河南省2010-2012年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检查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6):58-59.

第7篇

以卜这些,是河北省丰宁县财政监督局局长程秀东一这个看似温文尔雅,满是书卷气的年轻人说的,虽然其实已经不是很年轻,但年轻人的锐气在他身上不仅毫无减退的迹象,而是以一种更为融通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财税的二次融合

自古说财税不分家,但自从分税制改革以后,税务部门和财政的距离似乎渐行渐远。丰宁作为一个县级财政单位,却是船小好掉头。

程秀东表示,财政在预算监督方面,主要加强对企业依法纳税,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监管。近年来财政部门在县政府批准下,组织税务、审计、公安、会计师事务所对全县企业开展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发现的企业偷税,税务部门漏征、违规减免和截留、混库等问题依法进行了处理,保征收入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促进了税务机关依法行政,加强企业依法纳税意识,充分发挥了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中综合经济管理的职能。

除此之外,加强对国有资产收益、政府收费、基金收入监管。把财政、国土、教育、公安等执收、执罚单位作为检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单位资产出租收入、资产处置收入管理。他们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清理检查,堵塞财务管理漏洞,提高资金使用安全性、有效性。把住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转让收益等各项收入关口,各项收入都要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基础的是最难的

程秀东表示,一般情况下舆论都在关注“非正常”的内容,而忽略了一般情况下的一般性支出预算执行监管。部门预算一经人代会审查通过并批复到部门后,就具有法律效力,是一个法律文件,各部门就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这也是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今年为例,他说,一方面,要严格控制预算追加。除国家、省和市新出台的重大增支政策外,不再追加安排部门经费支出。执行中发生的新增支出,由各部门在核定的预算中调剂解决,确实无法调剂的,可在编制下年度部门预算时再申报。另一方面,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建立厉行节约长效机制。

在一般性支出预算监管外,也要加强基本建设预算执行监督。近年来开展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有力保障了基本建设预算执行。对基本建设项目的预算、预算执行、决算进行全过程监管,对预算进行评审,对决处进行审查。今年项目单位申报预算审减额达40%,项目决算审减额达平均20%。这不能不说明一些历史中存在的问题。资金不过年

“按照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关于不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进一步挺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要求,围绕财政监管中的重点,抓住社会关注的热点,主要足对支农惠农资金、乡镇分成资金、社保资金以及其它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这是他说的“官方规定”。但他说,就算从“非官方”卜,预算管理,尤其是项目支出方面,想做到资金不过年,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项R支出是々项资金支出的重点。先有资金后有项目严重制约了财政资金合规性,许多项日没有经过论证就匆忙上马,造成资金没有效益,被挪用、挤占,用于单位的招待、职工福利和部分人员的旅游考察经费。针对这个问题负责,除进行项目审核论证、评审外,还要进行预期绩效目标说明,对历年的节余结转资金再次统筹运作,对已执行完毕或确实难以执行的项目,要予以取消。结余结转的资金,统筹作用,不要连续跨年结转,对突击花钱的进行严肃查处。

打开内部通道

不仅一个地方财政对我们表示,我们大多关注的都是财政和各部门之间的审计关系,财政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往往处于一个被忽视的地位。程秀东说,要深化财政内部监督,一是要提高内部监督的覆盖面,加大内部监督办度,推进建立长效稳定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在全县各行政事业单位和各乡镇聘请财政监督员,财政局兼职监督人员。扩大财政监督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使财政监督逐步社会化。二是提高内部监督的层次,从检查型向控制型转变。三是为更好的规范财政对内对监督检查行为,严格执行财政监督检查程序,成立案件审理委员会,规范财政检查案件的审理程序。

那么如何界定“钱花的好不好”呢?他说,应当从支出绩效评价人手,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行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但在资金使用管理上,一些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资金使用分散等问题。为此,通过开展支出绩效评价,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财政局对部分财政资金实行了绩效评价试点。预算中安排的专项资金,采取自评、交叉评、系统评和监督机构独立评等形式,全部列入了绩效考评范围。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编制预算的

问题,还是问题

程秀东表示,虽然财政监督每年都在喊,而且不断在加大力度,但实际存在的问题还是需要我们去客观对待的。首先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财政监督决策是影响财政监督实效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财政监督决策,尤其财政监督战略性思路的确定、具体工作的布置、监督方法的采用、监督重点的确定等方面,一定要针对当时财政管理现状及其薄弱环节,讲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正确决策,并尽量避免考虑部门利益和团体局部利益。

其次,要正确处理落实领导批示与完善财政管理制度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评价某项财政监督工作的效果,常常看重该工作能否得到领导的批示。应该说,领导批示是对该项工作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财政监督行为发现现行财政管理制度存在的某方面问题,并督促其得到改进。他说,财政的任何“动作”都有其成本跟随,监督亦然。要增强“财政监督成本”意识,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财政监督成本”意识应贯穿于整个财政监督过程始终,除上面提到的要科学决策等内容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财政监督行为具体实施过程中、监督检查处理上等方面,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减少政府部门行为间的内耗,提高监督检查效率。

监督者的监督者

第8篇

一、前言

资金监管对于乡镇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其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亟待解决,对于乡镇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讨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有效策略,对于促进乡镇地区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现状分析

1.监管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乡镇财政对于地方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部分乡镇政府却没有全面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其功能和作用缺乏足够重视,导致资金监管中存在很多的实际问题。就目前来看,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水平迟迟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资金监管无法有序开展,工作效率低下。还有部分乡镇政府缺乏专门监管人员,导致监管中工作人员权责不清,很容易出现监管缺位问题。另外,资金监管需要乡镇财政加强与上级财政的及时沟通,但是现实中,很多时候二者由于渠道不畅等原因并没有真正沟通到位;还有部分政府由于没有真正确立和执行完善的监管模式,导致资金混杂问题十分严重,很难进行全程监管。

2.信息公开有待加强

财政管理对于乡镇发展来讲意义重大,财政管理水平关系到乡镇地区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因此,管理工作必须加强重视和改进。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很多乡镇财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信息公开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原因很大一部分应归结于公开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对于财政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和影响缺乏科学的理解,很多时候主观上不愿公开,社会公众对于财务问题的知情权无法得到保障。资金使用情况不公开导致的后果就是违规使用或者“暗箱操作”的情况很容易发生,而且很难被及时发现,也就是说社会监督无法真正实现。

3.内控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目前很多乡镇资金监管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内控机制与乡镇发展实际不相适应,制度不完善和内控文化缺失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比较常见,这种现象带来的结果就是内控机制无法正常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很难实现有效的内部监督和控制。部分乡镇甚至存在由会计兼任出纳的情况,资金使用很难规范,导致资金监管的效果很不理想。

三、改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策略建议

1.改进监管机制

鉴于目前很多乡镇中存在的机制不健全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解决措施应从完善监管机制入手。对于乡镇政府来讲,首先必须认识到资金监管的重要性,重视建立监管小组,专门负责资金监管。其中,为了体现对于资金监管的重视,提高工作人员的执行力,监管小组可以由乡镇重要领导组成,由乡镇一把手担任组长职务,其他成员可以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监管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资金监管的实施和协调、督促等,确保监管真正落实。另外,还应保证资金监管权责清晰,重视责任落实,将任务和工作细化至每一个工作人员,强化监管的力度,确保资金监管的贯彻落实。另外,还应重视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促进二者形成良性互动。上级监管部门应对于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进行科学指导,同时乡镇政府也应重视积极配合,落实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促进监管水平的有效提高。为了实现真正有效的资金监管,乡镇政府应重视实行分类管理,完善分类监管的相应机制,将资金实际用途作为分类依据,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强化全程监管,对于资金使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放松监管力度,确保实现真正有效的动态资金管理。

2.重视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对于财政来讲,监督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有力保障,是确保资金规范使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乡镇财政来讲,必须科学认识财政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加强对于财政信息的公开力度,确保社会监督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以便形成对于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约束。对于信息公开,应不断完善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民众公布资金使用情况,积极接受咨询,实现全面的财务信息公开,发挥社会的监督力量,尽可能的防止财务问题的产生,确保乡镇资金合法、合理的使用。

3.加强内控

鉴于目前部分乡镇财政管理中内控机制“形同虚设”或者内控不力的情况,资金监管现状的改善,解决措施是从强化内控着手。针对资金监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其中的薄弱环节,乡镇应重视改善内部控制,完善相关的制度,加强内控文化建设,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对于重要岗位,比如会计和出纳等,不能由一人担任,还必须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会计工作规范,改进核算工作。此外,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必须加强流程监管,审批必须严格依照规定标准进行,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加强科学决策,促进资金使用的合理化。

第9篇

一、现行财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处理,缺乏事前事中监督。由于缺乏事前监督,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争投资、上项目为目的,只注重争取建设资金,对于项目立项可行性、投资收益、偿债能力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预算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不能对整个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因此使财政管理中许多不应发生的问题发生了,而且有些违纪问题触目惊心:截留、挪用、支出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问题诸多,有的甚者连人民的“保命钱”社会保障资金也敢挪用。

(二)财政监督偏重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已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整,财政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对企业财务收支管得过死的状况应该改变,对企业财务决算的审核要逐步交给中介机构来完成,今后财政监督工作应主要强化对预算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观监督。这就要求我们的财政监督的思路、方式、手段也要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以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类型为例,真正属于财务会计处理上的问题属于少数,而违纪的实质在于部门、单位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违纪,如:擅自立项收取基金,挪用专项资金等,而对这种行政违纪,再采用经济处罚手段,就难以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三)财政监督绩效的考核指标弊端严重。长期以来,对财政监督机构的考核指标是以组织收入为主,也就是以入库额多少为评价指标,这样造成了现行财政监督存在着重检查,轻整改,重罚缴,轻堵漏,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脱离。一方面监督机构认为处罚数额越大,监督成效就越突出,从而把查处违纪行为作为财政监督唯一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被查单位感到监督检查只是罚款了事,这就促使被查单位在违纪风险与成本和违纪“收益”之间权衡得失,认为查着了是你的,查不着是我的,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也是出现边查边犯,屡查屡犯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目前,财政职能部门尚未与监督机构建立规范、畅通的沟通方式和制度,致使监督机构不能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拨付情况及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使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降低了检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五)财政监督立法严重滞后。建国以未,财政立法取得了显著成绩,相继颁布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财政法律、法规,使财政运行中一些重大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财政立法严重滞后,迄今尚无一部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对财政监督职能、内容和手段等方面作出专门规定的法律。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开展财政监督工作时,至今还是依照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和财政部于1998年制发的《财政检查工作规则》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由于没有将财政监督提到足够的立法高度,因而财政监督地位得不到法律保障,在执法上存在着尺度偏松、手段偏软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成效。

二、建立新型的财政监督机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机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工作的制度创新。回顾财政监督工作的实践历程,我们认为,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新型财政监督机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一)加快财政监督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研究制订《财政监督法》以及完善各项财政、预算、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财税法律框架和财政监督法律体系,把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财政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二)监督方式要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事后检查型的监督方式,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新格局。

一是事前预警。对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论征。在财政资金使用中,项目前期准备不足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项目工程概预算与实际资金需要差别很大,资金缺口无从解决;有些地方反映拿到资金感到措手不及,来了钱不知道是干什么,来了钱不知道是给谁的。因此,财政监督机构要参与项目立项工作,对项目的论证过程的可行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对项目借款的偿还能力进行论证。财政监督部门要落实还贷资金是否有可靠来源,督促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对还贷资金作出具体规划,测算各方面的财力和资金来源,制订出具体的还贷计划。

二是事中监管。财政工作要一手抓好分钱,一手抓好管钱,两手都不能软。财政部门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督职责,必须睁大监督的眼睛,监督跟着资金走,财政资金分配到什么地方,财政就必须监督到什么地方,建立跟踪监督机制,随时掌握预算单位资金增减变动情况,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财政监督要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范违规违纪与损失浪费的屏障,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与高效使用。

三是事后评价。建立资金使用效果或效益评价制度,以利于调整政策,改进工作。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会计;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68-01

伴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日益加快,如何有效应对财政拨款机制的调整,已是高校管理层需要着手研究的问题。不难预见,若是全额财政拨款机制发生改变,必将增大高校资金预算及配置难度。在此背景下,笔者提出应完善高校财务会计监督机制(以下简称:会计监管)。

作为事业单位类型的高校,是在预算会计的基础上开展资金预算、配置活动的。从高校资金的使用途径来看,主要包括:教学领域、教学辅助领域,以及行政管理领域。与此同时,诸多高校目前仍然存在着扩建的诉求,从而基建也成为途径之一。这就意味着,高校会计监管不仅是优化资金预算与配置的手段,更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目前所反馈的信息显示,高校会计监管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这也就为如何完善会计监管提出了要求。

一、高校财务会计监督机制存在着的问题

根据高校资金使用的途径来看,目前会计监管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领域的固定资产使用存在会计监管问题。教学领域的固定资产包括:通用性和专用性两类。其中,通用性固定资产如“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而专用性固定资产如实验设备。不可否认,高校通过招标程序合法购置上述资产,这从形式上并没有问题。然而,在资产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耗材采购经费,往往是会计监管的薄弱环节。不难理解,无论是通用还是专用资产,其在具体的使用知识上已超出了会计人员的专业范畴。因此,正是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导致了会计监管缺失。

(二)行政管理经费的使用存在会计监管问题。从目前高校体制现状来看,行政管理领域存在着巨大的会计监管难度。且不说权利因素使然,仅行政管理部门的资金使用途径而言,就比教学领域难于掌握。比较来说,会计监管环节难以准确获取经费使用背后事件的真实性。如,招生部门在开展招生工作时,会计人员无法获知当事人确切的资金使用情况,当然也就无法切实履行会计监管工作。笔者认为,这在各高校应是普遍存在的难题。

(三)其它基建经费的使用存在会计监管问题。高校在追求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必然需要不断拓展学校的建筑面积。这就成为了资金使用的主要方面。该领域依然存在着会计监管的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仍然来源于:(1)信息不对称所形成的监管缺位;(2)经济事件发生的隐蔽性所形成的监管缺失等。

鉴于第三个方面出现的会计监管问题比较复杂,本文将主要针对前两个问题讨论财务会计监督机制的完善。

伴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同时,目前高校还面临着薪酬分配制度的变革。在以绩效管理为主线的体制框架内,必然也对高校财务会计的监督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新时期高校对会计监管的要求如下所述:

(一)会计监管对象应该细化。会计监管对象应该细化,其本身就是对当下绩效管理的适应。具体而言,“对象”包括:个人、部门。针对个人的会计监管目前容易实现,而对部门的会计监管则比较困难。原因在于:(1)高校各部门一般都有二级帐户,形式上被监管,但在事由充分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使用经费。(2)在科处结构下,部门经费的使用须由部门和高校行政主管签字,而高校行政主管则无法准确获知资金的使用途径,因此就为财务会计监督带来了困难。为此,对部门细化在于将监督机制下放,由部门管理者来执行。

(二)会计监管过程应该完整。从高校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来看,分为这样几个阶段:(1)高校各部门申报下年的经费预算,在此基础上全校做出总预算;(2)在具体的资金使用中,采取二级帐户管理;(3)对于各部门的创收收入采取分层划拨的形式等。这就要求,高校财务会计监督过程应涵盖以上几个方面,从而形成完整性。其中,对于第一阶段的预算来说,应形成刚性机制,并搭建各部门之间的协商机制。

三、高校财务会计监督机制完善的途径

结合以上的阐述,这里具体就完善途径给予表述: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申报审批途径。包括教学、行政部门的资金申报材料,是高校财务管理对资金预算的基础信息。在面对各教学部门和行政部门的资金需求时,财务管理部门应倾向于教学部门。同时,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色以及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的战略规划,有重点的开展资金配置。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管途径。财务管理部门通过各院系的专门帐户,监督资金流向和流量来获得第一手财务信息。同时,在涉及实验设备采购、师资培训、外出考察活动时,财务管理部门还应派专人进行事项核实,并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给予资金使用建议。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评价途径。 资金作为高校教学资产的货币形态,将逐步被实物形态所替代。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评价则在于,财务管理部门对院系新购置教学资产进行使用频率上的评价;并且,还应参与师资培养后的能力评估工作。

(四)建立定期、长效的部门信息联动途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为了更好的推进学校内涵式建设,还应与教学、行政部门建立起定期、长效的部门信息联动途径。通过专人定期访问,以及信息平台基础上的沟通活动,来及时了解高校在各个领域的资金需求状况。

小结:从高校资金的使用途径来看,主要包括:教学领域、教学辅助领域,以及行政管理领域。与此同时,诸多高校目前仍然存在着扩建的诉求,从而基建也成为途径之一。为此,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申报审批途径;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管途径;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评价途径;建立定期、长效的部门信息联动途径。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晔.内部审计在高校财务监管中的定位和作用[J].财政监督,2011,8.

第11篇

内容摘要:2009年2月,刘家义审计长在国家新闻办举行的新闻会中指出:审计监督制度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本文在免疫系统论的理论框架下,对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指导思想进行总结,并从六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在目前经济环境背景下,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政府审计 国家经济安全 财政审计 金融风险 可持续发展

研究背景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在开放条件下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利益不受内部或外部威胁和侵害而保持稳定、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能力(郭秀琴,2006)。其中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和国有企业安全是目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内容。我国在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中明确规定,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公共受托理论和“免疫系统论”的观点,政府审计在促进国家经济安全运行中具有重要的保障、监控、预警和保护的作用。因此,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日益成为政府审计内容的重中之重。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指导思想

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国家内生的时弊揭露、政策预警、提前预防的“免疫系统”。随着审计功能外延的不断拓展,我们发现,审计要更好的发挥其“免疫功能”,需要改变传统的审计理念,树立宏观意识。调整审计视角,力求“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成为国家宏观决策的参谋和助手。因此,政府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应大力倡导“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的理念,从微观审计和调查项目总结出带规律性、普遍性、政策性的东西,从宏观层面提出符合国家政策、具有操作性的审计建议,实现审计结果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化,提升审计成果的层次,将政策层面的完善作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首道“防火墙”。这也是实现政府审计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政府审计维护经济安全的具体内容

(一)通过财政审计促进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形成并进入良性运行状态

作为一种分配关系,财政本身就是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财政安全问题往往是社会经济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同时也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财政审计监督范围应当覆盖政府财政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财政审计内容的全面化、纵深化发展。参考国外的发展经验,财政审计的内容往往经历了从国家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到综合财政收支的动态审计,再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共行为和公共服务审计的变化历程。反观我国目前财政审计的实务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因此我们应当在现有基础上开展全面预算审计,将政府财政部门、税务、海关、国库、接受补助的下级政府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等财政资金活动都作为审计的对象;围绕公共财政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三大重点环节开展审计。通过财政审计对财政资金的流向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保证财政政策的有效落实。尤其是针对财政管理中的法制性不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不规范,预算的透明性、收入的完整性、支出的公共性等问题进行重点关注。

2.财政监督的关口前移至财政政策的制定环节。目前审计工作重点是各级政府和预算单位对国家财政政策的执行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监督和评价,侧重的是事后审计。但是在大量的审计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当部分财政政策本身存在不合理或者低效益的问题时,事后监督对经济安全产生的维护作用是相当有限的。财政政策的合理性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政府审计应当从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出发,逆向追溯至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过程,将对财政收支和预算的审计扩展到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和决算等环节,从源头上遏制低效能的财政行为。

3.关注财政风险,增强政府审计预警功能。基于传统认识,人们认为政府是不会破产的,因此也不存在财政风险。然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却使冰岛面临“破产危机”,这使财政风险得到广泛关注。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各种经济领域的风险在财政方面集中体现,政府不仅要承担公共财政的职能,还要负担市场的风险,如失业问题。各种经济风险外推至财政领域,而由于财政风险隐蔽性特征,往往不能及时被识别。由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给国家政治和整个社会带来影响。因此政府审计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把审计视点追溯到对财政风险的评估环节,通过对各种财政风险影响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对财政政策的经济后果进行预测,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4.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必由之路。绩效审计是目前国外政府审计发展的重要趋势,结合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的规律和经济环境的现状,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也是提高政府效率,有效利用政府资金,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通过绩效审计,不仅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性,还要进一步关注财政政策及其执行结果的效率效果性。不仅要通过审计监督挖掘财政活动的违法违规行为,也要指出决策不当、损失浪费等低效益现象。尤其是针对重要支出和项目,需要对其进行全过程监督,对资金的管理和运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客观评价。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促使政府有计划对待资金使用问题,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充分关注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政府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通过政府审计关注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效益”

无论是亚洲金融风暴和南美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美国爆发的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都充分证明,金融安全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防火墙”,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将会对国家的经济产生剧烈的震荡。因此,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经常性监督,揭露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效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证宏观经济政策正常发挥作用和保障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有效发挥政府审计对金融风险的“减震”功能。基于金融风险的敏感性和特殊性,政府审计对金融风险一直持关注态度。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国际金融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金融风险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例如,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连带性”增强。由于央行放贷资金的财政化倾向,部分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移;由于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偏高,部分地区财政出现吃紧,存在大量隐性债务。这些风险一旦触及,则将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震荡。因此,为了适应金融风险的新的动向,政府审计工作应当把对风险的关注和评价作为审计的重点之一,紧扣国家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热点和风险聚集点深化审计工作,通过事先科学预警和有效防范减少金融风险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的冲击。

2.完善金融监管系统,建立高效的金融安全防范体系。目前的金融审计重点是对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审计,审计结果侧重于对微观层面的问题发现。但是,国际社会的金融市场失灵的现象提示了金融监管问题的重要性。有效的金融监管可以限制和消除金融市场的不利于市场运行的因素,维持市场的相对稳定,保证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宏观经济角度保证金融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进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通过金融审计,不仅要揭露出金融机构或者监管机构的财务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其监管方式、监管理念等问题,从制度层面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出参考性意见。通过监管体系的健全,从宏观管理层面加强对金融领域的调控和管理,充分高效发挥其监管职能,有效维护金融安全乃至经济安全。

3.加强金融机构监管绩效审计,建全完善监管绩效的评价体系。监管机构在履行监管职能的同时也面临着监管绩效的问题,监管目标的错位、监管成本过高、监管评价缺失直接影响到监管的效果。目前政府审计对监管机构的审查主要侧重于资产真实性、业务合法合规性的判断,对其监管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少有触及。现行的监管体制存在着机构臃肿、人员众多等导致直接成本增加的问题,很容易形成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直接影响到监管力度。各监管机构之间政策与利益的协调成本较高,尤其在涉及责任追究环节存在纠纷。分业监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渗透,限制了金融机构规模经济发展,而造成了间接损失。因此政府审计应当关注监管绩效问题,通过监管资源投入、监管机构的运作和监管实施结果的评价对监管绩效问题进行系统评定,为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效能,实现对金融安全的保障功能。

(三)突出企业审计“质量、责任、绩效”主题

在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国家通过“软预算”实行对企业的控制和管理。加强企业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是政府审计应负的职责,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1.关注国企改革中的机制,为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献计。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解决了改革中很多现实问题,但是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仍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根据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政府审计应当逐渐从对企业微观的、具体的问题查处中摆脱出来,通过审计结果从深层次上探索阻碍国有企业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机制性问题,针对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思考完善国企改革的措施,为科学建立国有企业宏观调控体系出谋划策。

2.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价,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企业发展到现阶段,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强化管理、推进创新、国际化竞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主业不清、自主创新能力弱、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等方面仍然存在隐患。这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效益的提高和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在新的时期企业审计加强风险管理,更多关注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战略,从经营风险、治理结构、投资状况、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系统、全面地检查和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审计中,尤其要引入企业价值观,更多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对会计信息的绩效分析水平,查找影响绩效的关键性因素,评价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经济绩效和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张莹,2009)。

参考文献:

1.唐建新,古继洪,付爱春.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和作用路径.审计研究,2008(5)

2.李凤雏.论政府审计与国家安全.商业会计,2008(12)

3.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 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审计研究,2007(1)

4.刘英来.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研讨会综述.审计研究,2008(5)

5.刘英来.政府审计如何发挥建设性作用研讨会综述.审计研究,2008(3)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专项资金 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 文献标识码: A

高校专项资金指政府相关部门安排的基本支出以外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用资金,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建设经费、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经费、科技三项经费等。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财政专项资金占总经费的比重也逐年增加。由于专项资金时效性强、政策性强,要求专款专用,所以在使用起来很难“把握”,挪用、占用现象比比皆是,失去了财政投入专项资金的意义。长此以往,会影响高校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 目前,高校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就是对专项资金从立项、上报、审批,到资金的拨付、使用,再到项目完工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要求专项资金立项真实,预算编制完整;资金到位及时,做到专款专用;项目完工要绩效评价,追踪、问责。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各个环节上,具体如下:

1.1高校专项资金在申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申报财政专项资金时普遍存在问题。首先,申报项目理由不够充分,按照传统思

想,在向财政申请专项资金时,往往不考虑是否实际需要,编制假的项目申请书,“骗取”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其次,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科学、比较粗糙,编制预算时习惯于“先确定资金,后编制预算”,申报预算资金往往盲目扩大,比实际需求超出很多,财政在对项目审核时会根据实际情况砍掉一部分资金。那么剩的钱多就做大项目,钱少就做小项目;最后,重报项目现象严重,由于项目库更新不及时,也可能存在人为因素,存在相同或类似项目重报现象。财政评审部门每年面对成千上万的专项,无暇或无力顾及本年专项和往年专项有多大不同,是否重复申报,这势必会造成重复投资和降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

1.2高校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用途和金额支出。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挪用、挤占现象比较严重。有一些因素是不可避免的,由于财政专项的申报在每年年初,资金的下达则在年末,等资金下达时,项目的支出多数已经发生,这时会计年度将要结束。再加上专项资金具有时效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支付完毕,否则予以收回,导致年末突击花钱现象不可不免。也有一些人为因素,没有按项目预算支付资金。如举办会议时的餐费、交通费、住宿费、电话费、邮寄费等人员费用要求全部报销,但财政方面很难把握这些是否都是承办该会议所发生费用;像预算中用于购买材料、设备的支出用于人工费等等。现如今政府采购目录中要求10万元以上的设备、货物,20万元以上的工程要求政府采购。但通过政府采购环节购买的物品,有的是性能指标不符合要求,有的是与现有设备不能完全匹配,甚至有些符合要求的设备等,利用率也很低,浪费现象严重。

1.3高校专项资金在成果验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重投入,轻管理”、“重预算安排,轻追踪问责”现象非常严重。项目结束后高校应当对每个项目的执行及完成情况、项目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在运用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该项目进行总结和阐述。财政部门也要对其中的重点和大额专项进行抽查审计,并对专项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有利于对明年及以后年度专项资金的申请。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财政部门监管力度不强,高校管理层缺少对专项资金制度的建设,项目资金负责人思想意识不强,导致项目成果验收的过程趋于形式。

2 解决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提高思想意识,改变传统理念

现阶段,高校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如何用好和管理好财政资金是摆在每个高校面前不可忽视的问题。财政对专项资金管理日益趋紧,要求高校不仅要花好钱、用好钱,更要出成果、出效益。所以要求高校从上到下提高思想意识,改变传统理念。在申请专项资金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虚报项目,也不能夸大项目,认为财政资金这块大蛋糕,能多争取就多争取一点。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预算,且做到专款专用,不可挪作它用。充分利用财政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正确处理好充分利用财政专项资金与学校长远发展有机结合的关系,建立有效的专项资金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才能推动学校全面健康发展。

2.2完善管理制度,夯实管理基础

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 高校应会同主管部门从专项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共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立项审批、资金的拨付、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以及事后的监督。首先要建立项目的申报制度,高校要建立严格的项目申报审批制度,保证立项依据要充分,预算编制要科学,绩效目标要合理,申报的财政专项资金要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制定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包括财政到位资金和学校配套资金使用要规范,做到专款专用,如需政府采购的,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要求实行政府采购。最后要健全专项资金的监督机制。包括对专项资金立项的审计,对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审计,对专项资金执行的审计。

2.3实现绩效评价,加强财政监督

财政部门要逐步推进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创新管理机制,将绩效管理理念融入专项资金管理的全过程,使之与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一起成为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督、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又反馈、反馈的结果要运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同时,财政要加强监督,首先是绩效目标的审核,不符合目标的要进行调整,对于符合要求的才可以进入下一流程;其次是加强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及时掌握项目目标的实现情况、项目实施进程和资金支出进度;最后是重视绩效评价,组织专家对重点项目或重大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要抓好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建立评价结果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3 结语

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有利于高校充分利用财政资金,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必然趋势,所以高校应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强化审计监督,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用到实处,发挥其最大效益。

[1]杜古军,资园.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探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10,7: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