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阅读中国

阅读中国

时间:2023-05-30 10:5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阅读中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阅读中国

第1篇

近日,一个90后女生在网上发帖“炫”起了自己的3000余册藏书。她说,这些书是父母送给她的“成人礼物”。“我家没有爱马仕,也没有宝马车。家有藏书数千卷,在我看来,这是一笔最大的财富。”

在网络时代,有人炫房,有人炫车,有人炫钞票……大家似乎都见怪不怪了。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人“炫”书,而且还是90后的年轻人,值得我们关注。

如今,书籍品类丰富、阅读载体多样,为全民读书提供了条件,有两组数据是值得关注的。据权威机构调查,2012年全国出版图书高达37万种,创历史新高;2012年我国国民(18至70周岁)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却比1999年下降6.5%,只有不到两成的国民满意个人阅读情况。

当今社会的浮躁、“时尚崇拜”,以及对流行文化的极力追求,使很多人过分注重物欲,而淡忘了读书。据报道,中国国民一年的阅读书量是0.7本,而韩国是7本,日本是40本;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联合国在世界500强企业家的读书调查中,日本企业家一年读50本,而中国企业家读0.5本。人们宁可花大钱吃大餐,而花大钱买书的现象,却不够多。

流行、时尚文化当然也有积极推动力,可如果将这种时尚化当作唯一的文化目标,总是喜欢用过分现代化的文化消费品武装自己,因此和厚重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断层、隔阂和疏远,也就容易养成一种审美浮躁、人格浮躁,干什么事情总喜欢用物化来衡量,缺乏应有的淡定和从容,更缺乏放眼未来、厚积薄发的“发展静气”。看看周围,很多学子为考证而奔忙,为考官而转战培训场,很多大老板成为“经济齿轮”而忽略了人格情趣、生活情趣。还有各种精神冷淡、亲情扭曲和新“读书无用”等,这种“现代化浮躁”,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全民阅读,从读一本好书做起,当然,读书也要防止功利化。不同的人,因读书目的不同,读书方法也会不同,古今中外,读书方法,千差万别,没有最好,只有较好,衡量方法就看读书效果。

朱熹的“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的治学精神和他从无疑,到有疑,到解疑,到无所疑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通过读书培养社会文化,壮大精神力量,只有不带功利心的广泛阅读,才会使人开阔眼界,心胸也跟着豁达起来。

正如指出的,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就是力量。在文化激荡、思想交锋、价值碰撞、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日,我们要点亮“中国梦”,需要用阅读打牢国家文化根基,用阅读造就民族心灵高地,用阅读提升人民精神气质。

第2篇

01 电商网站

纷纷推出电子书业务

事件1

2012年2月20日,京东电子书平台上线。

事件2

2012年11月15日,苏宁易购推出电子书刊。

02 个人企业

维权意识提升

事件1

作家维权联盟状告百度文库,由韩寒领衔。2012年9月17日判决结果:百度文库存在主观过错,判处百度分别赔偿何马、韩寒、慕容雪村共计14 .5万。

事件2

大百科全书状告苹果侵权。2012年9月27日判决结果:苹果公司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赔偿52万元。

事件3

2012年10月25日,四大搜索网站(百度、搜狗、腾讯、奇虎360)与盛大文学联合打击盗版,签署维护著作权人权益白皮书及备忘录。

03 数字阅读受到

资本市场关注

事件1

2012年5月,盛大文学获Orbis 1500万美元投资,Orbis占盛大文学1.875%的股份。

事件2

2012年11月5日,数字杂志运营商VIVA(维旺明)获得奇虎360和高原资本的新一轮投资,周鸿祎成为VIVA的新董事。

事件3

2012年11月,小米全资收购多看科技。

04 终端市场活跃

事件1

2012年10月,《读者》推出读者智能手机i800,售价999元。

事件2

2012年7月25日,当当电子阅读器,定名为“都看”(Doucon)。

事件3

2012年6月6日,盛大推出Bambook手机,售价仅为1299元。11月,Bambook电子书并入盛大文学。

05 基地模式

助推数字阅读

事件1

2012年4月29日,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授牌。该基地包括滨江数字出版核心园区、杭报数字出版园区、中国移动手机出版园区、中国电信数字阅读园区、华数数字出版园区、数字娱乐出版园区、滨江动漫出版园区、人民书店数字出版园区等功能园区。

事件2

2012年6月,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揭牌。该基地将重点发展手机出版、电子书、传统出版数字化、数字动漫与网络游戏等六大业务板块。

06 海外数字阅读

企业入华

事件1

2012年3月22日,Flipboard入华,有专人负责中国地区Flipboard的发展工作。

第3篇

只有认清这个时代 才能引领这个时代

如果说在传统的营销模式里,顾客便是上帝,店家总是探求顾客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通过恰当的产品和服务予以满足。那么如今在许多案例中却出现了相反的情节―《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中提及如今大行其道的苹果公司,它总是我行我素,从不迎合消费者,却让消费者跟着自己走。正如乔布斯的名言所说: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

不少人说用一句话概况《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的内容,说乔布斯式的人物只能诞生在美国。无独有偶,申音新出版的《商业的常识:为何普世价值在中国行不通》一书开宗明义,谈到的第一个话题就是:“为什么美国没有史玉柱,中国没有乔布斯?”

史玉柱说,“商业是什么?商业的本质就是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获取最大利益。我是一个商人,做的事情就是在不危害社会的前提下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要一个商人又要赚钱又要宣扬道德,那不是商人,而是慈善家。”在这一点上,史玉柱恰恰和视道德为无物、几乎从未在慈善事业上捐出一毛钱的乔布斯相吻合,从iMac、iPod到iPhone,他所推动的一切都是在迎合“YOU”这个消费者的时代。过去唯我独尊、四面树敌的苹果公司,开始走向一种新的理念:用户要的不是技术,甚至不是电脑,而是利益的最大化和体验的最优化。他不再把苹果公司视作一家电脑公司。他说:“归根结底,我们骨子里就是一家消费品公司,生死存亡掌握在消费者的手中。他们才是我们关注的对象。我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就是对整个用户体验负责。如果表现不及格,那就是我们的错。”

毫无疑问,在乔布斯与史玉柱之间有着巨大的环境差异,相同的是,他们在不同的国度和领域同时点破了这个时代的消费本质!

“人们是以什么标准购买商品的?如何才能让商品更加畅销?”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重视这个问题,而《没有卖不出去的商品》一书正是针对这些问题―为什么吃完饭回家的路上,又买了蛋挞和冰淇淋?为什么看见闪闪发亮的东西,就忍不住伸手去摸?为什么黑色和金色搭配包装的红茶,看上去显得特别高级?诸如此类的问题,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为读者揭开,唤起人们潜意识中的和记忆,让顾客毫不犹豫买下畅销商品背后的秘密。

另一本在本月值得一提的书来自杰克?特劳特,他是全球顶尖营销战略家和“定位”之父。在《特劳特营销十要》一书中他以寓意的方式,将40年营销实践总结成微言大义的十个故事,来解释以下十个问题―营销的本质是什么?品牌运营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制定产品战略?如何正确定价?增长有限制吗?如何进行良好的市场调研?怎样评估广告效益? 怎样选择合适的媒体?公司标识有多重要?经常犯的错误有哪些?并将营销的十大智慧心法蕴含其中。用杰克?特劳特的话说:“当你面对一些营销问题时,建议你反复阅读这本简单易读的书,它是我多年商业经验的结晶!”

本周上榜的另一本书是里克?佩奇的《营销关键点:赢得复杂营销的六个步骤》。一直以来都有一些关于顾问式销售的好书,但它们忽略了竞争的因素。也不乏一些关于竞争性销售和权术式销售的课程,但它们又忽视了业务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好像你可以置利益于不顾,单靠玩弄权术就能赢得业务似的。而这本书首次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超过了以往那些书籍和课程。它把顾问式销售、竞争性销售、权术式销售以及团队销售等领域成功从业者的最佳作业经验融合起来,形成了统一而简单的战略流程,让你赢得销售和影响客户。这本书更加强调实战,希望对大家的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第4篇

“不读书”已成世界问题

中国人不爱读书尤甚

1、不读书和很少读书的人在各国都不少见,中国的情况更不乐观。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今年4月的《中国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2年,中国18岁至70周岁的国民其图书阅读率为54.9%(阅读率,一般是指经常有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也就是说,在中国有4成多的人很少阅读。同样的调查,来自《国际出版蓝皮书》的统计显示,即便是在出版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也有大概4成以上人不读或很少读书。

从数量上看。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几乎是中国的6倍。美国人年均阅读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新加坡5本,中国的国民人均读书数甚至还落后于泰国的5本。即便算上电子书,数据仍然不乐观。算上电子书,中国去年年龄在18岁至70岁的中国人平均读了6.7本书,而来自皮尤(Pew)调查显示,若包括电子书,2012年美国人平均读了10.5本书。

再看种类,美国整个图书市场销售的图书,40%是虚构类的小说。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的情况也同样,图书35%到38%都是小说类。中国的情况也类似。

可见,全球都面临“阅读和学习”问题,为了应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还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而中国人的读书情况虽然不如传言中的那么差,但仍和不少国家存在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人对阅读资源的浪费也是世界少有的

1、中国是出版大国,出版图书的种类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库存量也冠绝全球。

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种,册数为79.25亿册,超越了美国一倍多。位居世界第一。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图书库存量最大的国家,以售价计算,目前有884.05亿元的图书积压在仓库之中。根据上海新闻出版局印刷管理处2012年对全国40家出版机构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当数量的出版单位存销比达到了惊人的8∶2。大于3年的库存书占总库存的比例在某些出版社竟可以达到72%。

2、一方面中国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奇缺,但同时藏书的流通率却很低。

根据文化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有7.89亿册(件),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8册。截至2011年底,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在美国,每1.3万人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英国和加拿大每1万人左右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在德国,这个数字是每6600人一家,奥地利4000人,瑞士3000人。

但相较于奇缺的图书馆资源,利用这些资源的人却更少。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人数只有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而中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仅为0.4次。这些数字都是美英日等国家的十几分之一。

总结来看,面对繁荣的出版业和现有的公共阅读资源,今天的中国人可以称得上是“有书也不看”的典型。

有书不看和对自身阅读状况不满

在中国并存

1、超过五成的国人认为自己读书少,近23%的人对自己的阅读状况不满意。

在2012年进行的《中国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中,国民对个人阅读量评价这一项,只有1.3%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多,7.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比较多,有38.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53.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而对于个人总体阅读情况,有19.1%的国民表示满意,有22.8%的国民表示不满意,而其他人则表示一般,希望改善。

可见,中国人对自身的读书情况的认知是存在矛盾的。

2、是什么导致了国人对读书这种矛盾的心态?

在之前的专题《从书香节看国人读书》中曾分析过为何国人不爱读书,并大致将其归纳为三种原因:一是没时间读书,二是读书没意思,三是读书不值得。而这种矛盾的心态的根本也在于此,具体来看:

“没时间读书”说:新华网曾做过调查问卷,结果让人啼笑皆非,不读书的网友们的理由几乎就是:书我是想读的,但是我很忙,没有时间。确实,中国人相对来说的确“更忙”。在今年5月,首次的《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占全天的13.15%,用于工作的时间是9.249小时。国人休闲时间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占全天的23.9%)。

“娱乐方式多元化读书没动力”说:随着电视、收音机、互联网、电子游戏等娱乐手段的增加,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自然不再是他们获得信息的唯一方式。调查发现,对于一本200页的书,中国人愿意付的平均价格为13.67元,仅为星巴克一杯冰拿铁价格的一半,或一张电影票平均价格的1/3。当然,这种娱乐方式多元化带来的冲击不仅仅影响了中国,在娱乐产业更繁荣的发达国家更甚。

“书籍质量差”说:有人认为现在中国图书市场的读物,装帧、设计越来越精美,品种越来越多,但贴近生活,能使人产生共鸣、能潜移默化的作品实在太少。

“没有良好读书环境”说:还有人认为,要使人们喜爱读书,首要的工作就是提高文化硬件建设。现在中国的文化设施和科普投入明显不足,整体状况令人担忧。

3、在上述种种原因影响下,中国人的阅读更趋向“功利实用主义”。

“时间那么少,读书自然要读实用的书,没用的书不要读”,很多人还认为“为了娱乐而读书花费的时间和获得回报不成正比”。这种读书的功利化,进一步蚕食了中国人读书的动力,也使得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教材、教辅、养生、营销和“成功学”成了主流。根据新华社对相关出版从业人士的采访发现,很多出版企业都将教辅教材、技术培训等出版物作为重要的利润点,而除了教辅教材以外,市场上销量高的图书也大多是“营销学”“成功学”和“养生”类读物。功利化的读书取向在未成年人中也是普遍现象,上海2012年针对29所小学和26所中学所做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完成作业后,阅读课外书的比例不到50%,初中生的这一比例为42%,他们阅读的“课外书”主要还是作文书和教辅书。

对此,曾任新闻出版署署长的于友先认为:“一种新的‘读书有用论’正在悄然流行,非‘有用’的书不读,而‘有用’的定义在这里又变得非常狭窄。”

总结来看,为促进读书而立法未尝不可

1、首先,不应该将“阅读立法”简单理解为“不读书就违法”。

阅读入法更多的是强调政府为保障国民阅读的权利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国民不阅读就会受到何种惩罚。如怎样解决国民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的问题,如何保障未成年人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条件,如何改善全民阅读活动缺乏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等等。而这与有人所想象的“强制性条款”显然存在较大出入。

2、读书立法更多的立意应放在增加和促进普通人的读书机会上。

其他国家中,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国民阅读能力提高与积累的法律也是广泛存在的。如,美国有:《卓越阅读法》(1998年)、《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2002年);日本有《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2001年);韩国的《读书振兴法》(1994年)、《读书文化振兴法》(2009年);俄罗斯也有《民族阅读大纲》(2012年)等。

美国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就针对学前教育设立了“阅读优先项目”,包括创设一套综合性的、州政府范围内的阅读计划,以确保每一个儿童到三年级时都能够阅读;开展公平起点的家庭读写计划;在学前计划和“提前开始”计划中资助阅读学习等。日本于2001年12月公布《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都有义务推进儿童读书活动从而改善儿童的读书环境”,还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儿童读书日”。2005年,日本又通过《文字印刷文化振兴法》,明确国家与地方自治体要增建公立图书馆,充实学校图书馆馆藏,设定日本读书周。

简而言之,《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只是类似于《中小企业促进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一项以鼓励、促进和扶持为主的法规。阅读入法更多的是根据人们不愿读书的理由,加以修正,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的阅读资源不平等,而不是强行控制阅读行为。

第5篇

(讯)网易公司借网易云阅读上线一周年之际,了一项《2012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调查中国人在地铁上、在公交车上、在马桶上、在床上,使用者智能终端到底在看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阅读爱好和习惯。

报告数据显示,什么人最爱拿着移动智能终端阅读?答案是男性。

在报告中,男性的阅读人数占了83.8%,女性只有16.2%,足足有着5倍的差距。那么,男女之间的阅读内容有何区别呢,调查结果很好玩,除了对时政新闻有着共同的关注之外,其他没有任何共同点,在女性的阅读单上——除了时尚,时尚,还是时尚。然而,男性除了不关注时尚,其他都有所关注。

哪个年龄层最爱移动阅读?这个答案并不意外,“80后”占到了57%,其次是“70后”和“90后”。其中“90后”的移动阅读人群最有意思,游戏、笑话、美女、体育、时尚的订阅比例明显比较高,汽车资讯、旅游资讯订阅明显比其他年龄层要少。最意外的是,有关文史类的订阅数量,“90后”所占的比例明显要高。

在阅读时间上,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在休息日,阅读的高峰时间永远离不开“床”字。早上起床和晚上上床睡觉都是移动阅读最高发的时候,数据显示,明显比上班路上、在马桶边的时间要多。

在移动阅读工具上,报告也有所研究。从用户终端工具上看,使用Android和iOS的用户数量势均力敌,终端分布主要在iPad(25.1%)、iPhone(24.6%)、三星(12.39%)、HTC(7.72%)等品牌。Android用户最感兴趣的是游戏、科技、文史;iOS用户最兴趣的是汽车、时尚、名人。报告戏称,不得不说,iOS用户中“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比例要略高一些。

各地区的移动阅读爱好也有不同。北京人最爱看科普和健康类内容;上海人对韩寒的博客订阅比例最高;广东人最关心游戏;江苏人对文史参考类的书籍、杂志最是钟爱;浙江人对NBA资讯的订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还有,堪称性感星座的天蝎座最关注名车、时尚穿着搭配;双鱼座是十二星座中最热爱科学的星座,松鼠科学会、果壳网是他们的最爱;摩羯座最爱钻研iPhone玩法,威锋网等iPhone论坛是他们最爱订阅的。

据网易提供的数据,在一年中,网易云阅读的用户共花费9亿分钟时间完成6亿次阅读行为,涉及相当于220G的海量文字信息。网易云阅读也利用此间的数据样本,制作了这份移动阅读报告。(编选:)

报告全文下载:wenku.baidu.com/view/42ad85146edb6f1aff001fa0.html

第6篇

让书本化作一只方舟,带你遨游历史的长河;让书本化作一架飞机,带你领略无边的美景;让书本化作一剂良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正在为环境付出惨重代价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正在为环境付出惨重代价邓聿文

①当全社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入哈尔滨全市停水,这场因吉化公司爆炸引发松花江水体污染而导致的事件时,湖南冷水江市十多万市民也遭遇了类似的全城大停水。一化工厂储存池意外垮塌,废水流入资江,导致资水污染物严重超标,冷水江市被迫停止供水12个小时。与此同时,重庆开县天然气主管道发生爆炸,两万人紧急疏散。

②接连发生的三起事件,孤立看是个案,但把它们放在一个大背景下去观察,实际上是我们20多年追求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恶果。换言之,近期密集的环境事件,预示着我们为环境付出惨重代价的时刻到来。

③中国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可以说是一场拼环境和资源的战争。GDP增长的同时,生产安全事故频发,自然资源遭受不顾后果的掠夺式“大开发”。由于中国已经丧失将环境危机转嫁给别国的时机和条件,所以,这种高速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更大更厉害。

④统计显示,我国1/3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有人计算,2003年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5%。而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也占了16个。因此,从生态角度来说,中国的环保到了最紧要的关头。

⑤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政策和资源定价问题十几年来没有多大改变。从体制来看,环境系统的整体性与行政系统的分割性存在矛盾,而地区利益、部门利益之争,以及现行经济政绩的攀比机制,使这种矛盾加剧;从政策来看,在各项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和经济政策之中,尚未考虑环境因素和体现环境成本;从资源使用和定价来看,资源初级产品价格相对偏低,环境等社会公共产品可以免费索取。企业生产成本中的环境成本不完全,这种环境无价、资源廉价的局面,不仅带来了浪费和效率低下,还鼓励了粗放型的生产消费方式,环境破坏和补偿机制也就无从谈起。

可以说,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态安全,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甚至抵消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益。据世界银行按照目前发展趋势所做的预计,2020年中国仅燃煤污染一项导致的疾病,需付出的经济代价就高达39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近期水污染为例,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消耗大量财政支出。

⑥没有生态的安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安全。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高消耗、高成本的破坏环境的高增长经济,是一种自杀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2日)

1、文章第①段列举的三起事件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2、文章第④段列举一系列数据证明的观点是什么?(2分)

3、文章结尾说:“高消耗、高成本的破坏环境的高增长经济,是一种自杀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4、阅读以下两则链接材料,你有什么发现?并就长江水质保护问题,提一条建议。

(4分)

链接1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最新统计表明,流域省界断面水质劣于三类水的比例,由上世纪末的两成上升到目前的接近一半,省界断面水体水质呈现不断恶化趋势,导致全长江水质恶化趋势日益明显。上游污染中游,中游污染下游,下游污染河口,河口污染海洋,形成了转嫁污染的连锁反应。 (《新华社》12月1日)

链接2 莱茵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好几个国家的饮用水源,是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一条河,也是世界上人与河流关系处理得最成功的一条河。莱茵河由莱茵河保护委员会管理,这是一个民间组织,工作人员仅仅12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松散的小组织,却有条不紊地管理着莱茵河。原因有五:一是各成员国对污染的认识都很明确,认为一个“流域”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彼此息息相关。二是个体对环保工作的热爱,很多人自愿加入到民间环保组织中来。三是决策会议少,执行会议多。四是环保羞耻感在成员国之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评论和批评很有效果。五是最有创意制度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莱茵河保护委员会中的观察员机构把自来水、矿泉水公司和食品制造企业等“水敏感企业”都组织了进来,使之成为水质污染的报警员。 (《中国青年报》12月6日)

发现:

建议:

5、请拟一条以“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字之间)(2分)

参考答案

1、(共2分)①引出第二节中心论点;

②作为论证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2、(共2分)从生态角度来说,中国的环保到了最紧要的关头。

3、(2分)用破坏环境的手段来取得经济发展,不仅使我们丧失了安全的生态环境(1分),还抵消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益(1分),所以说这种高增长经济是一种自杀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4、(共4分)发现:12人的莱茵河保护委员会虽然很难协调不同国家的利益,但却硬是保护好了流经9个国家的一条大河。

而流经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长江,尽管属于一个中国管理,尽管有数万人在管理,却出现了严重的水源污染恶化趋势,两相对比,发人深省。治理中国江河污染,我们从来不缺少文件、规定、制度、人力甚至资金,缺少的是有创意的、人性化的、精心设计的有效制度和协调执行力(2分)。建议(2分):示例1 对长江各段的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找到破坏水质的源头,严加处罚。示例2 由中央政府制定政策,协调统一对长江水质进行管理,坚决杜绝并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5、示例:①珍爱自然遗产,永续山水胜景

第7篇

易观分析认为,2009年可谓是中国电子阅读器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年,以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服务提供商为代表力量的厂商纷纷进入。预计2010年,中国电子阅读器市场将呈现十大发展趋势。

一、电子阅读器品牌多元化发展,外来终端对市场冲击明显。2010年,中国电子阅读器品牌原有的汉王、翰林、易博士、文房外,如联想、神州数码等IT厂商也可能推出自有品牌的阅读器。此外,日韩系、台湾系等终端厂商也将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以掌握Eink技术的台湾元太、生产能力较强的鸿海等品牌的电子阅读器对中国市场的冲击最为明显。

二、中国电信运营商将逐渐加大阅读器终端定制,带来市场利好。继中国移动深度定制电子阅读器终端外,中国联通(600050,股吧)、中国电信也将在手机阅读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定制电子阅读器终端,这将给电子阅读器市场带来利好。

三、电子阅读器市场价位将持续降低,价格战一触即发。随着电子阅读器市场竞争的加剧,抢占市场份额成为各厂商竞争的焦点,价格战则成为厂商抢夺市场的杀手锏,为此,厂商纷纷降价的结果必然促使终端价位持续走低,单纯依靠终端盈利的模式遭遇挑战。

四、内容层面的竞争逐渐成为厂商关注的焦点。由于终端盈利前景的暗淡,一些较具实力的厂商将会通过并购中小内容提供商、寻求与传统出版商合作及自建内容平台等方式,拟通过“终端+内容”模式打造电子阅读器市场的iPhone模式。

五、终端厂商将面临终端“开放”与“封闭”的困惑。电子阅读器终端将逐渐演变为两种,一是开放的终端,即用户购买终端后可自行通过任何方式获取内容资源;二是封闭终端,即用户购买终端且只能在终端指定的平台下载内容。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哪种模式将胜出,还需要从政策、用户习惯、市场竞争等角度分析。

六、电子阅读器终端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加强,能够逐渐承载视频、动漫等应用。目前,电子阅读器主要采用类纸技术,旨在为用户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但是只能支持单一阅读功能的终端不能较好的吸引用户,满足用户对融合终端的需求,为此,电子阅读器厂商将不断完善技术,在满足用户阅读需求的前提下,逐渐满足用户视频、动漫等需求。

七、电子阅读器市场营销将逐渐由面向小众的礼品市场转向大众市场。目前,电子阅读器终端厂商的市场营销推广主要集中在节日前期,瞄准的是礼品市场。但是这部分市场不足以支撑众多品牌终端的抢夺,为此,面向大众市场的营销势在必行。市场营销方式也将由单一的电视广告、互联网广告向线下营销转移,如卖场、路演等形式。

八、用户对电子阅读器终端的认知有所提升,但仍不能形成较好的认知度。尽管随着阅读器终端价位的降低,电子阅读器将逐步引起用户的关注,用户认知不断提升,但是用户良好认知的培养尚需时间。

九、内容盗版问题逐渐得到有效扼制,为电子阅读内容付费的盈利模式奠定基础。2010年,中国数字版权保护将得到有效的缓解,用户为内容付费的盈利模式将逐渐形成。

第8篇

新阅读时代不知不觉进入人们的生活,连续剧《新编辑部的故事》里的人们放下纸和笔,不约而同地举起平板电脑。而《钢铁侠3》电影里,小罗伯特唐尼顺手拈来的空中影像,也许连平板电脑都要自叹不如了。

这些新型的阅读工具不仅改变了人们阅读的方式,也改变了阅读的内容、阅读的习惯。今天,让我们拉开新的帷幕,为你揭开今日中国青年群体的阅读世界,看看他们有着怎样的阅读情怀。

零点E动秉承零点“理解青年群体、洞察消费市场”的理念,联合手机QQ浏览器持续关注青年群体的发展。手机QQ浏览器与零点E动营销联合发起的青年人最In话题调查,旨在以自身对社会文化、青年人群深刻理解的优势和资源,为企业、社会带来更多青年人群价值观、消费行为等趋势变化的分享。

被重新定义的阅读

随着环境的变化,为减少自然资源枯竭,各国政府都提出无纸化阅读理念。我们工作的时候,翻开的不再是表格纸,而是笔记本;我们提起备忘的时候,手握的不再是便签,而是手机;我们说到书架的时候,想到的不再是木质的架子,而是APP应用里面的书架。因此,如今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并审视“阅读”。

到底什么叫做阅读?对于阅读,走在时尚前沿的青年人心想的不是“青灯读书即将衰退离去”,更多的想法是“阅读,已经变了”。此次调查数据显示,75%的青年人认为“阅读不仅是看书,也可以是杂志报纸等,是纸质或电子的”;11.2%的青年人认为“阅读就是看书籍,可以是纸质版的,也可以是电子版的”;8%的青年人认为“阅读不仅是看书,也可以是杂志报纸等,但应该是纸版的”;只有3.9的青年人认为“阅读就是看书籍,而且必须是纸质版的”。毫无疑问,通过什么介质阅读早已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阅读什么才是阅读?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微博、文档等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从“阅读”的扩展内容看,我们欣喜地发现当代青年对于一些新型阅读内容有着较高的“宽容度”。79.2%的青年人认为“浏览互联网上的新闻资讯”算作阅读,61.9%的青年人认为“查看他人的空间、微博、博客”算作阅读。此外,“浏览他人对于资讯的评论意见”(54.7%)、“看Word、PDF等工作文件”(49.6%)、“看宣传广告海报”(42.3%)都有着很高的支持率。

从形式上看,仅认同“文字、图片算作阅读的”为25.6%,36.5%的青年人认为听广播、看电视都可称为“阅读”。此外,24.3%的青年人认为阅读应该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动态影像”,仅有13.5%的青年人认为阅读只应该针对文字。

男性对广播电视(37.6%)比女性(33.0%)有更高的宽容度,也更愿意尝试新的阅读形式。小姚是在办公室工作的一名白领,他不喜欢电脑也不喜欢手机,觉得眼睛太累。但他近期迷上了听书,每天睡前听一段《水煮三国》,然后安然入睡。小姚表示,得益于阅读渠道的增加,相比于过去,自己的阅读量大多了。

无处不在的电子阅读

据统计,去年第四季度中国平板电脑的销量达到319.7万台;而iPad自上市以来,累计销量已经破亿。刚刚过去的儿童节,许多孩子们收到的礼物不再是一本价值几十元的睡前故事书,而是一个价值数千元的iPad。

电子阅读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今年4月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35本,相比2011年的1.42本增幅达到65.5%。青年人普遍认为,周围人群对于电子阅读的热情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参见图表一)。

然而电子阅读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介质的改变,它把阅读从书房搬进了卧室,甚至还有洗手间。它填满了人们的碎片时间,让阅读无处不在。调查显示,进行纸质阅读的主要场所是家里、图书馆和学校,而进行电子阅读的主要场所是家里、办公场所和交通工具上,更有近两成(17.6%)的青年人认为“无所谓,哪里都可以”进行电子阅读。

即便是在家里,纸质阅读也与电子阅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调查显示,选择在家里阅读的青年人中,纸质阅读的主要地点是床上(67.8%)、书房(51.8%)和沙发或椅子上(48.5%);而电子阅读的主要地点是床上(77.7%)、沙发或椅子上(47%)、书房(38.1%)和洗手间(30.4%)。

进一步对电子阅读介质的接触情况调查发现,使用手机阅读是其中最主要的阅读方式。调查显示,在接触过电子阅读方式的青年人中,有84.9%的人选择了经常在手机上阅读。“随时随地阅读、方便”(83.3%)、“阅读内容更丰富”(48.0%)和“费用低廉”(37.1%)等优势使得手机阅读成为获取信息和日常社交最便捷、有效的手段和传统阅读的有益补充,越来越受到人们追捧。

手机阅读回归“悦”读本质

纵观中国历史,读书往往让人想起的是文人墨客、官禄功名。对于传统的纸质阅读,受访者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严肃沉重的语句。

然而在电子阅读时代,阅读更加回归“悦”读的本质。大家每天徜徉在碎片化的信息中,不再单单为了学习,也不再咬文嚼字,而是各取所需,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用娱乐调剂生活、寻求同好者的认同。

满足读者的兴趣爱好是“悦”读的一个重要特征,爱好广泛的青年人“悦”读的内容范围甚广。以往的读者需要名家指导和广告堆积来吸引,而如今的年轻人则更倾向吸引眼球、贴近生活互动的内容。在本次调查中,有38.9%的用户选择在手机QQ浏览器上通过精品阅读栏目进行阅读,通过他们的反馈可以看出,新闻(75.4%)、娱乐(44.8%)、图片(28.5%)是大家最喜欢阅读的内容。并且,逐步走向职场、为人父母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们对新闻、话题的偏爱高出90后近15个百分点,而走在青春最前沿的90后则对时尚、星座更加着迷,95后对于星座的偏爱尤甚。

能够满足心理向往是青年们“悦”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每个主角的言论都能带来核变效应,每天万余字的一个章节,让青年人既感受到青春的张扬,又体会到“命不由天”的酣畅。本次调查显示,玄幻(48.3%)、科幻(31.2%)和青春(29.7%)三大类小说是如今年轻人最爱阅读的。这些充满幻想、浪漫情怀的小说是新时期精神形态的产物,是青年人心理的真实写照和见证。《斗破苍穹》、《盗墓笔记》、《斗罗大陆》、《鬼吹灯》等是青年人最喜爱的电子书籍。

网友斗者巅峰在贴吧里写道:“看《斗破苍穹》时,最喜欢那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从一个天才沦为废物的萧炎,面对羞辱和蔑视,一个坚强而孤独的背影,留下了这句愤怒的誓言。

作为一个80后抑或是90后,往往还在上学或者刚刚步入职场,面对升学、生存等方面的压力,他们远不如前辈们应付得得心应手,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做支撑。他们曾认为自己就像一个废物,他们也想信誓旦旦去努力,但发现成功并不是那么简单。对于那份尽快让自己强大起来的成长渴望,《斗破苍穹》中的萧炎、《诛仙》中的张小凡无疑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小屏阅读的欢喜与烦恼

面对突然闯入人们生活的手机阅读,人们表现得不仅是欣喜,更多的是恐慌。当以前的习惯不复存在,家门前的书店纷纷倒闭,人们一边开始怀念“孤枕独卧青灯漫”的苦心孤诣,一边却又无法抗拒3寸屏幕所带来的诱惑。

手机阅读给大家带来如此多好处的同时,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让大家惶惶不安。39.2%的青年人认为“用手机阅读会伤眼睛”,27.5%的青年人担心会带来“高额流量费用”,18.4%的青年人担心网速得不到保证,“页面加载慢导致阅读不连贯”。

手机浏览器是手机阅读的重要平台,很多手机浏览器开发商不断做出各种尝试,改进产品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比如,目前许多浏览器有“夜间模式”,使人们在夜晚阅读时可以免受屏幕光亮晃眼,有更健康的阅读体验。在保证阅读连贯性上,UC、百度手机浏览器在过去的一年里都在努力提高浏览器的速度,而在刚刚过去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手机QQ浏览器更是推出全新一代X5内核,让手机阅读更快、更流畅。此外,QQ浏览器还推出跨终端的“发送网页”功能,让用户可以轻松实现手机、平板电脑、PC等不同终端之间的无缝对接,让阅读更有连续性,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

如何赢得年轻人的青睐?这是一个终极话题。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品牌年轻化的重要性,向新生代消费者示好。在阅读方面,虽然电子阅读产品目前覆盖了所有年龄层,但随着大量“新型电子产品”的出现,它的消费群体也正在年轻化。而这些青年人无疑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更重视产品功能的体验。

第9篇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故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锺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意蕴。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上。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来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容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查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做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6.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的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上,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容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查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C.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的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D.渗透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具备丰厚的审美意蕴。

参考答案

6.D [解析] 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段结尾处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A项相对应的文句在第②段1~3行,B项相对应的文句在第①段,C项相对应的文句在第④段1~3行。

第10篇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文献阅读法 作用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这里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后来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历史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①换言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记录人类历史文明的载体就是文献。文献的内涵是十分广泛的,并不像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文献仅仅是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这只是对文献的一种狭义理解。

从文献的概念中我们可获知文献是人类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人类文明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是人类获取知识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任何人类活动要想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永久痕迹都离不开各种介质的文献,文献为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千百年来,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与发展,用来记录人类活动的文献也在不断丰富与充实,这些文献资料成为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但人类的认识则是有限的,一个人甚至一代人都无法对客观世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无限性与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在研究问题时必须借助于文献,借助于先辈积累下的这笔丰富遗产。

“文献阅读法”,就是指“人们阅读文献并领会文献内容的一种方法”②。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将大量阅读各种介质的文献引入研究与学习过程中,也就是指人们通过阅读各种形式的文献,领会文献内容,并加以运用的一种研究及学习方法。这是一种既传统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溯所研究问题的历史脉络,而且可以帮我们把握学术研究前沿,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所研究的问题。因此,文献阅读法是对任何人都有实用价值的一种学习方法。在“纲要”课教学中我们适当运用“文献阅读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解决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授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文献阅读法”适应了大学阶段以自学为主的学习特点,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大学最早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最初就是一些志同道合的教师或学生组织起来的行会,大家自行管理,相互辩论,以促进思想的提升。这足以说明开办大学的初衷就是以自主学习、自我提升为主,自学是大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特点。尽管中国现代大学是在学习西方的前提下结合本国特点而产生的,但是强调自主学习的学习特点是没有变的。严济慈先生就认为,大学生学习过程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是:“听(听课)——看(自学)——用(查书)”。③换言之,除了认真学习课堂知识之外,学生还需主动阅读、学习课堂并未涉及的内容,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自学是大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再者,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倍增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大学期间所学的内容根本无法满足未来工作需求,任何人都必须不断学习,实现终身教育,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进行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正如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钱伟长所说:“一个人在大学四年里,能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习惯,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学好大学的课程,把知识真正学通、学活,而且影响到大学毕业以后,能否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④

因此,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本领。大学教师除了要认真备课、授课、进行学术研究之外,还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潜能,让学生在没有老师安排与督促下仍然进行自主学习,并掌握一套自我学习的方法,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文献阅读”强调的是自觉阅读、自主学习,它要求阅读者在没有外部力量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也可以自主独立地进行大量、有效的阅读,不断增长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自己的努力与坚持才是最重要的,整个过程强调的就是自觉、自主地学习,所以将“文献阅读法”引入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自学习惯。

除此之外,阅读文献的过程就是阅读者体会、感受作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长期、大量的有效阅读,阅读者不仅可以逐渐理解每位作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之后在新的阅读过程中验证或是否定自己的这些想法,达到质的飞跃,从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献阅读法”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在“纲要”课讲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纲要”虽然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其内容不仅仅讲理论,更是用历史事实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用历史事实论述中国化理论的科学体系,这就决定了“纲要”课本身又具有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不同的一些特点。

第一,“纲要”课内容浩繁,纵横交错,复杂繁多,但教学时间安排有限。“纲要”课程时间跨度自1840年至今,长达170多年,内容宏富,重大历史与理论问题偏多,但大多数高校课时设置时间较短,我校课时只有32学时,其中还有8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果单纯采用课堂讲授法,并要求面面俱到,容易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难以全面介绍、系统阐释。

第二,课堂上需要合理分配理论与史实的讲述时间。如果史实内容讲得过多、过细,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成历史专业课,而且很占用课时,但是如果理论讲得过多史实讲得过少,则会使理论干瘪,缺乏说服力,使课堂气氛沉闷,这样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

第三,课程内容与高中历史课及高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的部分重复。三者中重合的内容会使得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失去新鲜感及学习动力。很多学生自认为以前学过历史,从一开始就对该课程有抵触,这自然会带来出勤率低、上课不认真等课堂纪律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课堂效果最优化,让学生收获更多;如何处理好理论与史实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事实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如何避免对学生学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在熟悉的内容中让他们有新的发现;如何在被学生认为看似无用的“故纸堆”、“老古董”中让学生淘得珍宝,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我们在进行“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及理论水平之外,将文献阅读法这一研究方法合理引入教学过程正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文献阅读可以弥补因课堂时间有限而无法涉及教学内容的不足。

“纲要”课虽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其内容则是在介绍史实的基础上阐释理论,所以“纲要”课不仅是学习理论,还要学习历史,而历史学习强调的则是时间性与系统性,但有限的课时不允许教师进行系统讲述,只能择其重点简要介绍,这样就无法展现历史全貌。文献阅读法正可弥补这个缺点,老师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文献内容以补充课堂教学,这些文献内容可以是学术研究前沿,也可以是历史资料,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解,而且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

(二)新颖的文献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曾提到:“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只知其一,唯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者,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其二,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其次也。止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矣。”他将求知者分为了三种人,其中以第一种为上者,这种求知者知道其一,还会主动探求其二,在这个过程中激励他不断探索的就是求知欲。

求知欲“即求知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指个体内在的力求认识事物、汲取知识、扩充经验、探求真理的认知欲求。它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富有激励作用的因素之一”⑤。从求知欲的定义我们可以获知求知欲是一种推动人不断认识未知世界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的培养也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各种文献的大量阅读,会不断感到自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只是沧海一粟,对理论内容的认识更是肤浅。这样学生在不断阅读中就会发现自己认知的有限性与世界发展的无限性,进而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是加深对已有知识认知的认识倾向,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文献阅读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三)适当地、有针对性地阅读理论原著有助于学生对课堂阐释理论的全面理解。

课本上的理论内容大多是结论性的,缺乏中间的演绎过程,学生在看过之后总感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因课时要求,以及避免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重复讲授,老师在课堂上不可能详细阐释理论内容,所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课余读一些理论原著,有助于帮助学生更有效、完整地理解“纲要”课所阐释的理论内容,从而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并为以后关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合理运用音频、视频等多种文献资料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献”不仅仅是指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还可以是一段历史纪录片,一部经典影视作品,或是一段原声回放,抑或是几幅极具历史价值的老照片等,这些都是文献。这类型文献不仅可以实现场景再现,而且具有更强大的情绪感染力,比如《走进》、《百年中国》、《伟大的历程》、《东京审判》、《一九四二》等,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可以开展以情为主的教学活动。

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合理地将这些文献资料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气氛,还可以让学生在看、听的过程中更直观、深刻地了解历史事实的发展脉络,从而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五)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利用各类文献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

在中学阶段,老师、家长管得多,跟得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多地受到了任课教师教学模式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在安排学习内容与学习进程,学生自己根本不用考虑自己该干什么。而大学则不然,学习没人督促,学生更多的是以自主学习、自我思考为主。很多学生一进大学校门,面对迎面而来的众多大学课程,面对一本本比高中课本厚数倍的大学课本,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应该怎么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校教师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与研究的方法,也就是教给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只教课本中涉及的知识。

这点对于“纲要”课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一个人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这不是用几节课就可以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终身教育,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遇到的问题及疑惑主动、有效地寻找答案。“文献阅读法”正可以训练学生自己在繁杂的文献资料中进行甄别,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以解决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困惑。

综上所述,“文献阅读法”是一种古老、传统、充满活力的学习研究方法,将“文献阅读法”灵活运用于“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顺应大学教育本质和时展要求,而且可以解决“纲要”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进行学习与研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下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370.

②陈锋.文献阅读法浅析[J].图书馆界,1980(4).

③严济慈.读书·教书·写书·做研究工作[J].人民教育,1980(11).

第11篇

[关键词]贫困地区 农村小学生 课外阅读 调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社会实践小组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县农村小学高年级(5-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走访,了解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困难,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建议,为全社会共同关注贫困地区小学生阅读和健康成长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贵州省遵义县两所农村小学高年级(5-6年级)学生共4个班级142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42份,回收142份。

(2)实地考察:实地采访两所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并考察两所学校的图书室。

(3)比较分析法:选择东部沿海地区浙江省象山县某农村小学高年级(5-6年级)(以下简称东部地区农村小学)2个班级92人

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的比较分析,进行对比研究。

二、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贵州省遵义县农村小学高年级(5-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1.学生课余生活:调查表明,31.7%学生帮父母做家务,18.3%学生阅读课外书,12.7%学生看电视,37.3%玩耍。

2.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喜欢程度:42.2%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29.6%一般,28.2%不喜欢。

3.学生课外阅读数量及课外读物的来源:本学期阅读量为零册的学生38.7%,10册以下35.9%,10册以3225.4%。阅读的课外书自己购买的占35.2%,向他人借13.4%,图书馆39.4%,其他(赠送)等12%。

4.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名著9.9%,通俗小说35.9%,人物传记10.6%,科普读物6.3%,其他27.3%。

5.家庭与课外阅读: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小学43.7%,初中31.7%,高中24.6%,大学及以上0%。当学生要购买课外书时,父母不同意的12%,只要学生提要求就同意的为40.1%,看情况选择性购买的47.9%。家庭藏书为零册的家庭20.4%,10册以下54.2%,10册以3225.4%。

6.学校与课外阅读:38.6%学生选择学校没有组织课外阅读活动,25.4%经常,36%偶尔。27.1%学生从来不向学校图书馆借书,39%偶尔借,33.9%经常借。对学校图书馆的评价,37%学生认为很好,28%学生认为数量太少,35%学生认为内容太陈旧。

三、存在问题

1.个人阅读兴趣不足

调查显示,28.2%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课外阅读。而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小学9%学生选择不喜欢。贫困地区不喜欢阅读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2.阅读时间与阅读量的匮乏

18.3%的学生选择了业余时间阅读,东部农村小学为23%。在课外阅读量方面,贫困地区学生一学期阅读量为零的学生为38.7%,10册以上为25%,东部地区则分别为是8%、36%。由此可见两个地区的农村学生业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比例和时间都较少,但在阅读量方面贫困地区学生明显少于东部地区。

3.学校图书室形同虚设,图书缺乏

在采访当地学生的途中,我们发现当地小学图书室的藏书十分有限,一所学校图书室藏书约在1000-2000册左右,另外一所学校的藏书约在3000册左右。藏书品种基本是名著及科普读物,而这些图书大多都是非常的陈旧。令我们惊奇的是,图书室中竟有《选集》、《列宁选集》等书。当我们翻阅借阅记录时,一个学期的借阅记录竟不超过10次。

四、原因分析

1.注重功利化教育,课外阅读引导不足

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也同样盛行于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我们调查的时候他们正处于临近期末考试阶段,与东部地区的学生一样,他们同样面临着考试和升学压力,他们的桌上摆的也是一样的《AB卷》。学校对课外阅读的引导不够,以致38.7%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阅读活动。另外,老师大多也都不会对课外阅读做什么硬性规定,这也导致了学生的阅读量无法得到保证。

2.家庭对学生的阅读影响

在我们统计的问卷中,43.7%的学生家长只有小学学历,没有学生的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在东部农村的学生家长小学学历25%,大学6%。可见两个地区农村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还是有些差距,特别是小学和大学的比例。在家庭藏书方面,20.4%的学生家中无课外书,10册以上23.8%,而东部农村小学7%的学生家中无课外书,33%家里有10册以上。由此可见,地区经济的差异使得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以及由此对孩子阅读条件的创造及满足产生一定的制约。

3.学校图书室藏书配置忽视学生的兴趣

在我们走访调查的小学图书室藏书配置,很多没有考虑学生阅读兴趣点,低年级读物基本没有,高年级读物为清一色名著。这种一味地只把目光局限于名著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年龄特点及其接受能力决定了他们阅读总是以兴趣为前提和先导,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的限制,他们能读懂的书是有限的。四大名著真的适合小学生阅读么?一味得抱着经典不放,最终消磨掉的也许是比阅读更重要的阅读热情与对阅读的热爱。如今社会普遍认为阅读名著才是真正的阅读,可孰不知,此举会扼杀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也许政府、家长或是捐赠者所购置的书的数量可观,但如果忽视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购买图书,这些书也只是浮于统计的数字或陈列书架的样品而已;相反,如果捐赠或配置一些孩子们乐于阅读的图书,即使数量有限,但取得效果却会好的多。

五、思考与建议

1.建好学校图书室

实地考察发现图书室藏书量少、质量参次不齐,图书流通率极低,基本是形同虚设,藏书的更新也处于停滞状态,学校图书室完全起不到其职能作用。从调查中发现,学生课外读物来源自己购买为35.2%,图书馆为39.4%,对学校图书室的评价,37%的学生认为学校图书室很好,剩下的同学认为图书室的书或是太少或是太陈旧,或是根本不知道学校有图书室。27.1%学生从来不向学校图书馆借书,39%偶尔借,33.9%经常借。而东部农村学校学生自己购买36%,图书馆为55%,76%认为学校图书室很好,10%认为数量少,12%认为内容陈旧。5%学生从来不向学校图书馆借书,66%偶尔借,28%经常借。由此可见,东部农村学生对学校图书室的依赖和认可度较高,因此,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应加强学校图书室的建设,使其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来源,也可弥补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文化落后而造成的课外阅读的不足。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更好地发挥有限的图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学校图书室联合协作制度,不同学校的图书可以循环流通,不让书“死”在一所学校,提高利用率。同时当地县市图书馆应该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除此之外,学校自身应重视图书室的建设,加强对外宣传,争取社会支持,通过捐赠、结对共建等多种途径扩充书源,发挥图书室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心中喜欢的图书室,课外阅读的好地方。我们社会实践小组调研回来后先后组织爱心义卖、旧书捐赠等活动,向调查的小学奉献一份爱心。

第12篇

我统计过:如果世界各地的所有华人停止购买日货,日本每年将损失"1000-140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外汇收入"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源泉和动力,它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是"一动带八",或者说:"损失一份外贸收入,这个国家就要损失八份的国内经济收入!"。

换算一下:1000-140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等价于"一兆美元——日本经济的总产值的五分之一(1/5)=20%!所以,如果世界各地华人同心协力,不用动刀动枪,就可制日本于死地!而且是永久的死地!!!

我们应该学习犹太人——曾经集体拒买一家德国工厂的产品,最后导致这家公司的彻底破产,起因就是因为这个公司的总裁说了一些所谓"理解希特勒"的话!!

现在德国人对犹太人特别好!!您知道为什么吗?

原因有二:一个是怕——因为犹太人特别团结;第二个是犹太人的狠——犹太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纳粹分子"的追杀——只要在这个地球上发现有任何藏匿的"纳粹分子",他们就一定就会"抓——绑架",如果实在无法得手,那就"杀"!

看看我们中国吧?!"对刽子手的仁慈,无疑就是自杀!"

开始行动吧同胞们:多少年过去了,还要等吗?!开始行动吧!!

从我开始做起!

从我家开始做起!!

从我的朋友开始做起!!!

从我身边的各个组织开始做起!!!!

只要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