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谷雨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味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50-1
一、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人教版初中地理是素质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文、世界、宇宙的基础课程,其内容虽然以基础为主,但涉及自然、社会、民俗、天文等多门学科知识,跨度大,对于刚开始真正接触地理的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而且地理特征范围广大,如气候、水文、地形、人文(人口、经济等)特征等,这些特征都是和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千百年来,生活在不同地域上的劳动人们正是根据身边的地理环境进行生产、劳动,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气候谚语以及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说的是内蒙古高原的地理特征;“雷打谷雨前,洼地不收田。雷打谷雨后,洼地种黄豆”说的是气候和人们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体现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等,这些古诗词和民间谚语中包含着非常丰富有趣的地理知识,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充分利用,不仅将枯燥的地理知识通俗化、有趣化,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且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下面就结合古诗词开展地理教学进行探讨。
二、结合古诗词学习气候知识
地理气候学习是地理这一学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历史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我国从古到今大量古诗词反映出不同地域、海拔的气候现象来。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讲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和植被的垂直变化时,老师可以引用这一诗词讲解,气温和海拔有关,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的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之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要低大概6℃,因此山上桃花开放的时间要比山下的桃花晚一个月左右,而这正是这种自然垂直地带性导致气温的垂直变化所造成的。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其中巴山也就是在四川盆地内,其夜雨频率大,主要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云层厚,白天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难以增温,温差不明显,空气对流难度大,而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下部大气逆辐射强烈,上下部温差较大,大气更易于产生对流运动,从而形成降水,因此这里晚上降雨比较多。
三、结合古诗词学习水文知识
水是生命之源,不同地域的水文特征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别,刘禹锡《浪淘沙》中“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描写的是蜿蜒千里的黄河带着万里泥沙,气势磅礴地从天边滚滚向东奔流,道出了黄河含沙量之大,有“一碗黄河水半碗沙”之说,它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从中也可以引出进一步思考,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在历史上曾经河水清澈、植被丰茂,千百年来的植被破坏、开垦等导致黄土高原荒漠化加剧,黄河含沙量越来越多,绿色植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黄沙滚滚,从而向我们提出了该如何治理黄河,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让她重新焕发光彩。又如我们知道水能资源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水量(大)、峡谷河道、落差(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准),李白著名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既是对庐山壮观瀑布的描写,又可以从中体会到瀑布蕴藏着非常巨大的水能资源,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开发利用。
四、结合古诗词学习天体运动知识
在向学生讲述地球自转周期时,笔者引用《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词揭示了地球自西向东转现象。但如何能做到“日行八万里”,通过结合地理课本可知,只有在赤道点上,随着地球自转一周,方可在宇宙空间中运行“八万里”——也就是赤道周长,并由此可算出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以及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1°(以人教版地理教材为准)。由于赤道是地球最大的一个圆,因此地球上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又如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中“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这里描述的是月食情况,“完完”也就是月圆的样子。由于每月农历十五,太阳、地球和月亮处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刚好在太阳和月亮之间,有可能部分或者全部挡住太阳投到月球上的光线,从而产生月食现象。而在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由于古时天文科技不发达,因此将月食或日食的天文现象归结为某种凶兆的预示(天狗吞日)。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初夏(陆游)
梅子生仁已带酸,楝花堕地尚微寒。
室无长物惟空榻,头不加巾但小冠。
蚕簇倚墙丝盎起,稻秧经雨水陂宽。
效原清润身差健,剩欲闲游一跨鞍。
渔父词/渔父(蒲寿宬)
岩下无心云自飞。塘边足雨水初肥。龟曳尾,绿毛衣。荷盘无数尔安归。
野步(齐己)
城里无闲处,却寻城外行。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
傍涧蕨薇老,隔村冈陇横。何穷此心兴,时复鹧鸪声。
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苏轼)
风转鸣空穴,泉幽泻石门。
虚心闻地籁,妄意觅桃源。
过客诗难好,居僧语不繁。
归瓶得冰雪,清冷慰文园。
山前雨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桧杉。
细细龙鳞生乱石,团团羊角转空岩。
冯夷窟宅非梁栋,御寇车舆谢辔衔。
世事渐艰吾欲去,永随二子脱讥谗。
入塞(王安石)
荒云凉雨水悠悠,
鞍马东西鼓次休。
尚有燕人数行泪,
回身却望塞南流!
还狱(文天祥)
人情感故物,百年多离忧。
桑下住三宿,应者犹迟留。
矧兹方丈室,屏居二春秋。
夜眠与昼坐,隤乎安楚囚。
自罹大雨水,圜土俱汤舟。
此身委传舍,迁徒无定谋。
去之已旬月,宫室重绸缪。
今夕果何夕,复此搔白头。
恍如流浪人,一旦归旧游。
故家不可复,故国已成丘。
对此重回首,汪然涕泗流。
人生如空花,随风任飘浮。
松风阁次韵(王冕)
金鸡峰下松风阁,记得前年五月登。
得兴不辞行曲折,乘凉直上最高层。
石林过雨水争出,溪谷转风云乱腾。
休问当时有王谢,风流何似竹间僧?
春寒(王冕)
春寒多雨水,地僻少轮蹄。
湿气连山暗,孤梅近竹低。
林空饥鸟集,城冷野狐啼。
回首关河道,风尘道路迷。
减字木兰花(刘辰翁)
无灯可看。雨水从教正月半。
探茧推盘。探得千秋字字看。
1、世界上许多国家过母亲节,但母亲节的日期不尽相同:美国、意大利等国都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法国的母亲节是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泰国的母亲节是8月12日。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以提醒人们不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1)假如我国的母亲节已经确立,请仿照示例(200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句式,为我国首届母亲节拟定一个宣传主题。示例: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如:弘扬孝道热爱母亲
(2)假如从下面的候选人中推举—人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写出理由。
候选人:孟母(孟子的母亲)岳母(岳飞的母亲)冰心
推举岳母;理由:她教育孩子要精忠报国,将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是位善教的母亲,应该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
(3)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
亲爱的妈妈,您给予我太多太多无私的爱,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感谢您。请让我为您洗一次脚吧,当作我对您的一点点回报。
2、《献给母亲的歌》
(1)请写出有关母爱的俗语和古诗各一句。
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请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妈妈,你的爱像阳光,给了我一生的温暖,谢谢您,妈妈。
为了让天底下的母爱得到最理智的回报,请你为母亲在子女的教育上提出一条建议。
请不要溺爱孩子,须知娇子如杀子。
3、5月11日是母亲节,班里准备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感谢母亲”。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这样一份调查结果统计表: 项目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祝福母亲生日的 54% 66% 91% 祝福同学生日的 56% 86% 92% 差值 2% 20% 1%
①用简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初中生对母亲生日的关注率远远小于对同学生日的关注率。
②作为初中生的我们,请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我们重视与同学的友谊,更要重视我们自己的母亲。
(2)主持人要求每位同学说一句祝福母亲的话,并准备编辑成册,请你为这个册子设计一个好听的名字。
母爱如水;妈妈,我爱你。
二、《寻觅春天的踪迹》
1、请写出24节气中春季的6个节气,并解释“惊蛰”的含义。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省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2、请写出有关春天的农谚。
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若下雨,则病人少。 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3、请写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句。
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孟浩然《咏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
4、请写出表现春天的成语。(三个以上)
春暖花开、春色满园、花香鸟语、万紫千红。
三、《科海泛舟》
1、 阅读下面材料后请写出你的观点,要求言之有理。
(1) 现代科技正在飞速的发展之中,人类用科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登上月球,克隆羊,信息时代,人类总是在不断尝试着新的东西。
(2)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深入,有关克隆的话题不断升温,还出现了相关的影片如《侏罗纪公元》、《勇闯克隆岛》等。
观点:科技是把双刃剑,人们要合理利用,才能使其造福人类。
2、仔细观察下列标识,填写说明内容。
为了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回应2004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国家环保总局首次推出世界环境日中国标识。标识采用代表海洋的大面积蓝色,主体部分由四个图形组成。其中A酷似 ,象征海洋;B似鱼又似鸟,象征;C像;D像,象征海洋资源的珍贵。
四、《到民间采风去》
1、请写出你搜集的也是你最喜欢的民间谚语2则。
2、请在课文《吆喝》、《俗世奇人》中找出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并说一说写作中使用方言的好处。
①北京方言:如描写吆喝的语句。
②天津方言:如“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
③好处:体现地方色彩,增强语言真实感。更突出人物性格。
3、中国的节日蕴藏着许多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节日,感受其中的丰富多彩。某班准备就“节日文化”为话题,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全班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工作。
(1)你的任务是写一条富有感染力的鲜活标语:了解节日文化,生活绚丽多彩
(2)活动中有一个调查的环节,你的调查专题是:端午节的节日文化
(3)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4)活动中因喜欢什么节日文化发生了矛盾,于是展开了一场辩论。
①喜欢西洋节日文化。理由是:西洋文化新颖.有趣。
②喜欢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理由是: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为中国人,有义务喜欢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五、《古诗苑漫步》
1、班上准备举行一次古代风流人物诗歌朗诵会,要求每位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文,认真准备,力求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诵,从中感受风流人物的情怀。
(1)假如你是节目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精彩的开场白。
(2)你一定也精心准备了自己要朗诵的诗文,请你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我推荐的诗文:我推荐的理由:
六、《背起行囊走四方》
1、请写出河南一处旅游胜地、名胜古迹的名称,并指出其出名之处。
少林寺。天下武术的发源地。
“桃林红染李花飞,溪柳人家燕子随。古樟荫旁童姥语,菜花深处小锄归。”说的是小村晴日,开春人家。“布谷声声新雨茶,云风吹落到田家。山林流水播春雾,垄上犁人耕落花。”这是新茶初摘,谷雨春忙时节。若到初夏,则见“白鹭清江榕影葱,肥田绿雨几蓑风。云山脚下围屋女,闲摘南坡梅子红”,俨然是一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宋词风景。“几亩荷塘轻柳风,蛙声清远稻香浓。农家瓜地丰收早,笑担斜阳归路红。”转眼已到柳风禾浪、十里瓜香的夏收时节。而“竹影连江芦苇洲,牧童笛子水风楼。船家女子轻篙落,惊起平沙几羽鸥。”说的又是一番渔舟唱晚、江岸人家的水乡景致。“山野晨曦映瓦房,满园红柿挂秋霜。农家笑透橙林路,鲜果谁能胜我乡?”恰是一片脐橙初摘、红柿盈筐的绚烂晚秋。“一车烟雨半山云,十里梯田过水村。客醉乡情何怨酒?丰年笑语满湖春。”恰是冬闲山农的欢声笑语时节。
客家村林山云绕,其潋滟的风光表情又岂是我这几首蹩脚古诗所能表达透彻?无论碧波万顷的陡水湖、满山绿竹的沟谷雨林、仙风道骨的汉仙岩,还是草木苍茫的南岭、武夷山和罗霄山脉,风光迤逦的赣江、珠江与闽江……抛开这些负氧离子浓度高的风景名胜,随便攥一把客家生活史,会发现他们举手投足、每个日子、每个角落缝隙都饱含着水分和叶绿素。
“酒尽君莫沽,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老兄,酒别再舀了,这壶光底我得走。城市嚣尘滚滚,我要回山中捣弄那轮明月去。早在赣南第一个政权建立之前,这首《木客诗》就出现在赣南文学史的扉页里。虽然至今人们对该诗的版权以及木客的原始身份莫衷一是,有人说是秦始皇为建阿房宫派往南国而逃亡的伐木者,有人说是随屠睢、任嚣50万大军进戍岭南的伐木筑路工……但无论何种技术工种,始终都掩藏不了他们入驻闽粤赣边区伐木为生的客居先民身份。“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能吟出这样诗句,木客,至少不仅仅是个荒蛮的山林土著吧!
“客家”的概念及种种框范其实都是因人设定的。闯关东,走西口……同系为客天涯的中原汉人,他们为何就不是另一种语系版本的“客家”?中国内陆间互相武力征服的结果,是大规模人口的逃亡性迁徙,随之引爆劳动力、生产技术、文化意识的一次次征服与迁徙。但不管人群流向何处,相对历朝活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闽粤赣边区背水环山,广大未开发的处女山区就像个绿色的母宫,是汉人南流的上佳收容所,也是播迁海外的内陆腹地。
“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谁向空中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等到宋朝东坡大人路过赣南,这里早已一代一代地吸纳了筚路蓝缕一路南迁的中原汉人。他们在这里落地生根,反客为主,他乡变故乡,直把一片森林莽莽的荒蛮山土,搅拌得烟火十足风情万种。当千百年后,有人用“客家”这个饱含汉人血缘地理的词汇,将他们及其流播海内外的后裔注在中国词典里,那些木客们,只能云外高人一般,断断续续在山林野史里流浪漂泊。但他们山林为居的情怀,以及木质般的喉音,连同飘散在山林里的晨曦暮霭,却母乳般在客家人身上沉淀下来,漂洗了刀耕火种的山歌日子。“哎呀嘞――打着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崖崖。走了几多石子路哎,不知走烂几多烂草喽鞋……”歌声和着沉重的劳动号子,带着森林的野性和粗粝,穿山越岭,叩问天荒地老的人类时空。
对于遭受兵荒离乱的中原流民,万里山林是最好的隔离带和防护色。他们一旦遁入深山,就如万千雨滴潜入大海。我们难以想象那一夜间蘑菇般从山坡野谷冒出来的棚寮客,如何睁大警惕而新奇的眼睛,小心热烈地扫描周边陌生的一切――这里的花草如此葳蕤,这里河汊如此清亮,这里的林雾如此缠绵,这里的蛇虫如此诡异……风一程,雨一程,直到外面战火平息,一颗忐忑的心才战战兢兢放了下来,姑且安好祖宗牌位吧!开山辟田,养畜耕种,数年的垦荒劳作后,蓬垢黄瘦的脸终于慢慢明亮滋润起来。缓缓神,舒口气,站在长风浩荡的南方金色禾田里,仰望蓝天大雁流云,理一理补丁累叠的葛襟,以及被南方雨水漂黑了的发须,深秋的阳光泅着千山落叶瓢泼而下――北方是回不去了,且自安下心来,在这山林水泽落地生根吧!凿山造屋的宏伟计划便油然而生。选一个林山环绕的风水宝地,采石伐木,或池塘小院,或竹篱晒场,或土楼围屋,或九厅十八井……他们将中原的古代坞堡,和山林土著的勾栏建筑杂交融合,按照“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或一倍或数倍地复制在南国青山绿水大背景里,配上亚热带雨林独特的鸟兽虫鱼花图案,成就了客家人独特的风水建筑格局和民居版本。
或许你对他们憨头耷脑的黑瓦土墙不以为然。然而,只要将眼睛再往正堂门楣上稍稍一瞥,便立刻觉出了它中原文化的富丽古雅和盎然诗意。家家户户的门楣上,竟然都墨书着一方字匾或题词――张姓的“金鉴家风”,李氏的“太白遗风”,朱家的“紫阳世泽”,陈屋的“文范遗风”,黄氏的“叔度高风”,郭家的“汾阳流芳”……这些浓缩了先祖道德精华和理想人格的门楣题词,是他们的族史,是宗源,是族望,更是家风,是姓氏安身立命引以为自豪的根,是对子孙绵延的鞭策与瞻望。它高挂在房屋额门上,如一枚熠熠族徽,骄傲地昭示南国万里湖泽山野,无论如何僻处山林之远,他们,依旧顶天立地于华夏文明中心。
客家人对山林的敬惜,几乎近于远祖崇拜。后山是风水藏蓄福地,除了广植林木,任何人指甲都不能弹它一下。木梓林结籽榨油,不是自然枯死,是断不会斫来当柴烧的。樟树虽然清香好烧,却是祖宗留下的风水树,除了香烛祭拜,谁也不敢动它一个指头。松树、杉树水桶般粗,留着做梁柱、寿木或者打门窗、衣橱,用来当柴火烧,简直就是败家子。妇女们上山取柴,常常举根长长的镰杆,单挑那高树大木钩些枯枝桠下来,再割些芦箕斑茅担回去。有时芦箕中夹生着树秧子,镰刀就要绕过去,一不小心割断了,得默念土地老爷,求他老人家宽恕。砍树条子和割树秧子的人是造孽,要打短命的。传说如哪个后生伢子不信邪,一刀砍了社官前的树条子,不暴病身亡,也得生场大病躺个十天半月,社官老爷是没什么情面可讲的。客家人认定,自己和大自然是一种孙祖孝顺关系,那些精心看护的山林,是取之不尽的宝库。
若以五行来划分性格,我以为客家人是属木的。经过南国千百年的山林氤氲和阳光氧化,他们的毛孔和细胞液里,吸附了丰富旺盛的“叶绿素”。作家江子说,这里的每一片山、每一片水、每一株植物、每一个眼神无不长得淋漓酣畅而透明,只要踏上它,就一定会被它强大的气场所感染和吸附。没错,这里山多田少,水湍地薄。山嶂包围下,红艳湿粘的酸性土壤,间歇式的雨水,南北气流回旋交接的盆地式形势养育了这里独特的人文地理。这里的土山敦厚而倔强,这里的溪汊浚急而清亮,这里的季风潮湿而回转,这里的云雾绵薄而多变,这里的崖石粗粝而坚峭,这里的草木丰茂而驳杂,这里的乡村狭长而宁静,这里的人任气而硬颈,这里的口音跌伏而绵荡,这里的采茶戏浅白而热辣,这里的口味咸辣而悠长。
秀润的南国丛林,赋予客家人透亮的眼神和韧劲、硬扎的性格。这些来自中原的汉人,何时收敛了自己粗犷的脾性?何时放低了自己高亢的喉音?然而,中原崇宗尚祖、勤俭持家、耕读为乐的儒家基因,却如种子一般深植于南方热土。他们爱山,坚韧磐实,隐忍厚重;他们爱水,水是生命的波澜;他们爱树,树是他们灵魂的巢穴。在这山山水水的林壑沟谷里,他们打鱼耕田,砍柴伐木,而把豪情和热度酿成一坛坛醇厚的客家米酒,平时封坛扎口,一旦开启,则甘烈浓郁,温韧劲道。
仔细回望客家人的血缘版图,会发现,他们无论从哪里出发,去往何地,其实都是带了一棵树上路的。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这样传遍大江南北妇孺皆知的歌谣背后究竟折射着怎样丰富深厚的历史表情和文化记忆?时间模糊了原相,抛开那些发黄的故纸和干枯的数字吧,无须考据北方汉人的祖根系于山洪洞大槐树,还是南方客家人的祖根系于宁化石壁村。世事无法推演,历经千百年的岁月烽火与历史跌宕,万物早已枯荣消涨,有多少文案谱牒能经受起时光淹埋和涂改?唯有一棵树,能够穿越漫长的物理时空,始终盘扎在辗转他乡千百年的族群记忆里,从黄河,到长江;从江西,到闽粤,到湘桂,沿途播种在华夏各个山隘码头路口,一直到南国,乃至东南亚各地……成为无数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故乡。与其说“大槐树”“石壁村” 是个具象的族群迁徙始发地,不如说是枚抽象的巨大“故乡”胎记,深深烙在中华民族的播衍谱系里。
为什么每到一个客家村落,总会见一颗巨大老樟或古榕立于村口?
900多年前的大宋,苏轼有位叫王巩(字定国)的好友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迁到岭南荒僻之地宾州。他的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元丰六年(1083年),王巩北归,唤柔奴出来为东坡大人劝酒。
关键词:名山寺院;中国名茶;经济特点;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115-02
我国有一句俗话,叫“名山名寺出名茶”。“名山名寺出名茶”,既是寺院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所致,更是寺院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使然。
一、寺院名茶生产的经济背景
1.寺院土地丰富。土地资源丰富,是寺院名茶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寺院一般广占良田沃土,他们或由国家赐予,或由贵族官僚“布施”,或由寺院兼并掠夺细民而来。而寺院往往是敕建,由国家供给一切费用。据唐均田令规定,僧受田二十亩、尼二十亩,老年僧尼退田转充常住田。宋代寺田的主要来源,包括皇室的敕赐、信众的施舍、自身开垦、出钱购买、侵占官私土地等多种方式,即土地扩充途径更多,方式方法更灵活。以福州为例,北宋中期寺田约占民田的三分之一,南宋中期约占五分之一(不包括山地园林在内)[1]。正是在获得大量寺田的基础上,宋代寺院普遍建立起自己的庄园,一些寺田的庄园经济相当可观。
2.寺院劳力充足。劳动力丰富,这是寺院名茶经济发展的条件。关于寺院劳力的来源,首先是寺院僧尼,其中主要是下层僧尼。这些人大多为逃避国家课役的民众,他们原可不参与生产,但是受寺院大土地所有者的统治,下层僧尼也便成了寺院庄园的劳动力。其次是寺院依附民,他们中大多为避役而投靠寺院,自愿成为寺院的佃户。再次是寺奴,即由国家赐与重民犯,这些人毫无疑问处于寺院最底层,担负寺内和寺院庄园繁重的生产劳动。
3.寺院僧尼嗜茗。寺院的发展扩大了僧众的规模,如始建于唐朝的余杭径山寺鼎盛时期殿宇楼阁林立,僧众可达三千,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2]。对于寺院僧尼来说,一方面,他们所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其最佳饮品。另一方面,寺院僧尼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禅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以追求超尘脱世、得道成功的境界等。
4.寺院茗茶馈赠。我国自古以来寺院香火旺盛,进山香客常会络绎不绝,向香客们施于茶水,也便成了寺院的一项义务。清代《余杭县志》载:“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之以馈人……。”[2]在一些大的寺院,还设有专职的施茶僧,为进山的香客布施茶水。不仅如此,寺院僧尼往往也将本寺院的名茶交流到外地寺院或其他地方,加强与外面的联络与联系。
二、寺院的名茶生产与生活
据四川地方志记载,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曾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成为佛教僧徒最早的记载[3]。而名茶入诗则始于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答族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堪称最早的咏名茶诗。从此名茶如雨后春笋,于全国各地的寺院竞相产生,寺院名茶的生产与生活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创制名茶充满艰辛。最初的名茶创制总是充满了艰辛。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25―200年),佛教传入我国,当时梵宫寺院多至300余座,僧侣云集,攀危岩,冒飞泉,竞采野茶以充饥渴。名寺亦于白云深处劈岩削谷,栽种茶树焙制茶叶,名云雾茶。”又据《新庐山志》载:“山僧或寻采入林者,所获不过三数两。”[4]这说明江西“庐山云雾”名茶,最初不仅是由寺僧创制的,而且创制艰难,数量不多。应该说,各地名山宝刹创制出的名茶大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2.一座寺院一只名茶。在我国,绝大多数寺院生产一种名茶,且品质各异、风格独特。如四川甘露寺蒙山茶,湖北玉泉寺仙人掌茶,云南感通寺感通茶,福建武夷寺岩茶,江苏洞庭水月院碧螺春茶,浙江杭州法境寺香林茶、龙井寺龙井茶、余杭径山寺径山茶、天台山国清寺华顶茶、景宁惠明寺惠明茶、临安禅源寺天目青顶茶、普陀寺佛茶等。南方凡名山寺院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地方,往往是寺必有茶,有茶就有名茶。因而,一座寺院就相当于一个名茶研制、生产以及传播中心。
3.强烈的质量品牌意识。寺院名茶生产的质量意识,一是体现在创制的过程中;一是体现在长期的维护上。吕岩《大云寺茶诗》中,描写大云寺茶的制作是“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3],说明寺院名茶的创制与生产是颇花功夫的,精细加工、质量上乘,如华顶云雾茶素有“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之美誉。不仅如此,维护名茶质量的长期稳定也是寺院一大特点,以浙江余杭的径山茶为例,始载于唐,闻名于宋,宋朝的翰林学士叶清臣在他的《文集》中说:“钱塘、径山产茶质优异”;《续余杭县志》记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裹山坞出产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2]又如普陀佛茶历史悠久,明代史书就有记载,清代被列为贡品,1915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奖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上名茶品牌意识最强的地方应该就是寺院。
4.饮用名茶既是生活又是制度。在寺院,“饭后三碗茶”被视为“和尚家风”,宋代道原《景德传灯灵》卷二十六:“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教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饮用名茶是禅寺制度之一,其表现为寺中设有“茶堂”,有“茶头”专管茶水,按时击“茶鼓”如今僧众饮茶。宋林逋《西湖春日》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就是设置于佛寺法堂西北角,为如今众僧饮茶用的一种法器[3]。宋时径山寺内盛行“茶宴”,茶宴乃是径山僧侣以茶论道的一种“清规”,也是古刹以茶代酒宴请上宾的一种仪式。茶宴在布置洁净典雅的明月堂举行,室内张挂名人字画,摆设时新鲜花,并有专用茶具。据传其程式为:献茶、闻香、观色、品味、论茶、交谈等六项依次进行[3]。
三、名茶在推动寺院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1.促进了佛教事业。佛教讲究坐禅,坐禅是指修习者端身正坐而入禅定,是佛教僧人的基本修行方法。佛教对坐禅方法有严格规定,要求坐禅者必须息心静虑,节制饮食,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于是既能提神醒脑、又能清性修行的茶就成为僧人坐禅时必不可少的饮料,饮茶有助于参禅、面壁省悟的神妙功能,为僧人所认可。所以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有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4]可见,茶为禅用,具有协助修行的功能,有利于发展佛教事业。
2.扩大了佛教影响。在我国,名茶与佛教相联系,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受其影响。隋文帝杨坚(541―604年)常勤于政务,自奉甚俭,茶却也侍于左右。据《隋史》记载,某夜,文帝做了个噩梦,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后来遇一僧人,告诉他说:“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见效。又据《南史•齐本纪上》记载,齐武帝萧赜在死前的遗诏里说:“我死之后,在我的灵前千万不要用牺牲来祭我,只要供上些糕饼、茶酒和果脯就可以了。”[5]人们大多认为齐武帝以茶作为祭品,是受僧人法瑶的影响和出于其佛教徒的身份,表示一种对简朴的推崇,即使在祭品中也“忌荤”。可见这些皇帝受佛教的影响,其中名茶起了很大作用。
3.推动了佛事交流。寺院生产的名茶,多有作为赠品的。特别是寺院僧人云游四方,常常带上自制的名茶,通过赠送他人,加强了寺院系统内外的交往,这对于增进友谊、交流法事,扩大寺院的影响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湖北当阳玉泉寺的僧人中孚禅师,曾云游南京,遇其族叔李白,将亲手制作的玉泉仙人掌茶赠与李白,李白随即作《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这在当时无疑是对寺院最好的宣传,通过仙人掌茶扩大了当阳玉泉寺的影响。这首诗既为我国第一首以名茶为题的茶诗,也成为以名茶为媒介佛事对外交流的重要历史资料。
4.深化了佛学事理。千百年来,饮茶之所以能与佛禅形成深厚联系,达到彼此相融一体的境界,在于僧侣认为茶有“三德”,一是用以坐禅,可以清心涤虑,彻底不眠;二是能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即能抑制欲[2]。所以,饮茶最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最宜参禅拜佛。同时,由于寺院普遍推行茶饮,因而形成了“茶禅一味”。唐朝著名诗僧皎然幼年出家,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有“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的诗句[6],他认为饮茶能达悟,能得到佛的保佑。当代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诗云:“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在佛家弟子看来,名茶品饮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名茶品饮的目的,二位一体,水融,共同促进人的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黄敏枝.宋代佛教经济史论集社会[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52.
[2]云峰.品茶地图[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5:14-31.
[3]王镇恒,王广智.中国名茶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3-699.
[4]许云峰,刘向阳.茶韵禅风[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5:23,6-7.
[5]沈浩耕,沈冬梅,于良子.中国古代茶叶全书[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10.
[6]蔡镇楚,施兆鹏.中国名家茶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0.
Famous Tea Economy and Culture in China’s Fane
GONG Yong-xin
(Yicha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Yichang 443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