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秋天的怀念课件

秋天的怀念课件

时间:2023-05-30 10:5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秋天的怀念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秋天的怀念课件

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会如何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学会坚强,珍惜生命。

2、品读细节描写的词句,带着不同的感受朗读品味描写的句子,层层深入,感悟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深厚,感受力量,感悟生命。

3、能深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赏乐揭题。

1.播放歌曲《叫一声妈妈》。

师: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自己的一生来爱你;有一种爱,她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

2.点击课题。

是啊!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应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母亲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生命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师板书《秋天怀念》,生读课题。

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师:秋天的怀念,多么诗意的题目,请大家读读课文,找出洋溢着母爱的句子。

1、学生自读。

2、全班重点交流:要求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体会母亲的心情。(结合交流,师引导。附:①母亲扑过来------这位母亲,你干吗忍住呢?你应该把你的悲伤、痛苦都哭出来呀!你为什么不哭呢?指导朗读:你真懂得母亲的心思!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母亲当时的心情吧!②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的肝常常-----指导朗读:是啊,整宿整宿,多么漫长的煎熬啊!让我们也去体会体会!齐读------③我那个生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说话训练:母亲的这句话里有个省略号,表示——读到这儿,你能把母亲没说完的话说出来吗?)

3、引导小结。

师:是呀,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朴实的话语,一件件平凡的小事都涌动着母亲的爱,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母爱是怎样的。

师小结: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作者正是抓住一个个细节来描写伟大无私的母爱的。

三、重点择读,深情感悟。

1、师:刚才,我们一起感知了母亲对儿子的舔犊深情,现在咱们请同学读出最感动我们的语句来,让我们再次感受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配乐《江河水》)。

2、师:母亲的一个个小小的动作,细微的眼神,只言片语,都使作者记忆犹新,这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你能从文中找出直接表达秋天的怀念的段落来吗?

3、交流:大家同意吗?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①图欣赏——美吗?就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这句话。

②自由读练读。③指名读。

④你为什么把淡雅读得那么轻、那么柔呢?

⑤师:这么一个伟大的母亲已经离我而去,又是一年秋来到,又是烂漫时,睹物思人,思绪万千,在花丛中,“我”仿佛又看到母亲憔悴的脸、“我”仿佛又听到母亲那和蔼的话语……带着这种感情,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从母爱中感受生命的力量。

1、师:就是这北海的,曾经使重病缠身的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带我去看。现在,你明白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的原因了吗?你明白了母亲未说完的话吗?

2、又一年的清明节到了,“我”来到母亲的墓前,请把想说的说给母亲听听吧!

3、师:是啊,作者也懂得:母亲让他去看,是想他学会的坚强,想他好好地珍惜自己的生命,勇敢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应珍惜我们的生命,好好活下去!这里,我想送大家一段话:

当灾难与逆境来临时

愿我们更坚强!

当爱围绕我们周围时

愿你我都珍惜!

愿我们的生命之花

越开越烂漫!

愿天下母亲的笑脸

越来越灿烂!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伟大 “我”

第2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营造意境;延伸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43-01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一只粉笔,一本书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了。而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巧妙整合的课堂,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受学生的喜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多媒体技术能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通过文字、图像、音频、动漫等手段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语文情境,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本学期我们学校配置了多媒体黑板,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音乐虽然是无形的,但音乐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考虑到作者林海音叙述的是二十年代老北京的那些童年趣事儿,学生们很难融入其境。于是上课前我先用多媒体给孩子们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离别惆怅如缕缕轻烟,同时多媒体画面展示出老北京一幅幅风俗画:有卖糖葫芦的、有捏泥人的、有练杂耍的、有城南赶骆驼的……,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已仿佛置身于老北京城里,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语文情境之中,见火候已到,我开始引入课文:“我们的童年像七彩的梦,而令台湾女作家魂牵梦萦的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又珍藏着她怎样的童年记忆?今天我们就走进她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

就这样,利用音乐创设特定情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课文最后二个自然段中的有些怀念童年的句子,如:“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玲声,童年又重临于我的心里。”等字里行间流淌着淡淡的伤感和深深的怀念。指导朗读时,我再次播放音乐,因为刚刚品读过“学骆骆驼咀嚼”“对驼铃的遐想”“想替骆驼剪羊毛”“追问骆驼下落”等几处精彩的片段,孩子们已和作者一样沉浸在快乐之中,此时,离别伤感的音乐在孩子们心中荡起强烈的共鸣,在音乐背景下孩子们的真情迸发出来了,朗读得声情并茂,并在读中深刻地感悟到:童年易逝,光明宝贵的主题!

二、利用动漫营造意境,突破难点

什么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就是难点。语文教材的选择范围是广泛的,古今中外、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不丰富,注定他们对课文的深入感悟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巧妙运用多媒体就能难为易,从而突破难点。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由于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孙、刘联合抗曹时期,历史久远,学生对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地理位置及与长江的关系不甚清晰。而这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一组动漫课件,在讲解历史背景时,轻点鼠标,画面上依次出现画面,学生一目了然。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根据课文内容,我又设计了草船借箭的示意图,轻点鼠标,小船自东向西移动,箭头表示受箭方向,鼓声越来越密集,箭头越来越多,再点鼠标,船头调转向东,仍旧受箭。学生们睁大眼睛看着、听着、思考着,并踊跃发言,有的同学甚至算出每个草把子上大约受了五十只箭。生动形象的动漫设计,有效地弥补了孩子们知识和体验的不足。学得当然带劲喽!

三、利用课件巧补充,延伸内涵

小学语文所选课文有的短小精悍,底蕴丰富,但小学生由于知识少、阅历浅,难以引起共鸣。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适时拓展补充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获得更为饱满的体验。

如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通过“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对比,孩子们从杨氏之子的蜿转对答中感受到他的智慧幽默,才思敏捷,“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既礼貌又使孔君平无言以对。看学生兴致盎然,我趁机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是怎样巧妙应答的?学生却显得沉默了。于时我适时插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趣味阅读拓展练习。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主要是把语文教学当作平台,将信息技术当作工具与方法融合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训练小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可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构建一个逼真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结合自身原有的知识进行所需要信息的选择,清除阅读的障碍,构建情景,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便能够很好地使学生有效地阅读。比如,在对《海底世界》进行教学时,笔者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学生带领到文中阐述的神秘世界中去。这一节课下来,效果颇佳。在课堂上,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为了“海底动物考察队”“海底植物考察队”以及“海底探险队”等,进行不同类型的配乐朗诵。在这样的一个氛围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便完全体现出来了。因为具备了自主探索的愿望,学生自主地搜集与处理相关信息,独自选取他们喜爱的事物。所以,当小组进行汇报时,学生们针对自己组中选取的相关对象进行了详细的汇报,成效颇好。

二、突破重点,加深理解

在阅读的教学当中,词语与句子就是文章组成的主要成分,要想深入理解全文主要内容与宗旨就一定要吃透字词,掌握句段。而要想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一定要把读落到实处,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一些具体生动的视听资料,能够增强读的成效,把抽象的文字与具体实物联系起来,让学生耳听其音,目看其形,心感其意。如在对《暮江吟》这一古诗进行教学的时候,因为古今字词涵义的不断演变,学生无法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一词。这时便可借助信息多媒体来处理这个难题:设计一幅漂亮的江畔暮景图画,再配上悦耳的曲调,教师深情款款地朗读,学生们自读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顺势掌握其字词的含义,品味诗句,深入理解,进而为本诗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巧用网络,体验快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了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参与,让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同资源展现出各自潜在的多彩与新颖。互联网超强的交流性让语文学习更加高效和便捷,学生可借助其收集资料,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共享资源,有效扩大学习领域。譬如,在教学《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收集和该首词的背景简介、词句涵义以及图片等,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这首词的内涵。学生在互联网这一大环境之下学习,身为教师应该全面发掘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应该适当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如此,才能切实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拓展阅读,提升价值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推荐某些有益的网上阅读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内外的有效沟通,充分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自身素质。记得著名的窦桂梅老师在对《秋天的怀念》这一文进行执教时,在网络中下载了该文作者的很多作品。在上课的一开始,窦老师向小学生们介绍了文章作者史铁生,接着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课外作品《合欢树》中的一段节选,邀请小学生们默读。她在对作者进行介绍的时候也兼顾简介了其他的作品,借助多媒体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将课外的读物带到了课堂中,瞬间便将小小的课堂摆到了一个大大的阅读大环境当中去。之后,窦老师由文本巧妙地引出了作者的《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的一系列的其他优秀作品,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希望能够读到教材之外的更多文章。如此,窦老师巧妙地找到了课内外阅读的切合点,借助互联网中的丰富资源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快捷、方便的优势,灵活地解决好了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之间的关系,圆满完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运用特定语言营造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技能在课堂上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当老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

当学唱歌曲在学唱歌曲《故乡》,为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歌曲所要表达的对家乡的眷恋、急切的怀念之情时,我采用了较慢的语速,低缓和激动想混杂的情绪去朗读歌词,以次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产生共鸣,这样的处理方式学生容易接受,用力度的变化来朗读歌词,对启发学生的情绪产生了极好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技术创设情境氛围

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已经进入常态化,我们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营造声画并茂的情境。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运用图、文、声、色并茂的效果感染影响学生,制作出有声有画,视听结合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动直观。例如:在教歌曲《祖国祖国多美丽》这课时,先用幻灯片放出祖国的美景,配上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学生如身临其境,感觉到了祖国的山河美,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再如在三年级歌曲《金孔雀轻轻跳》这一课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到了哪儿?课件中出示云南傣族的图片,还有孔雀舞的画面,是什么舞蹈?你能用跳一跳吗?学生们纷纷模仿孔雀舞的动作,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傣族。

又如在四年级教唱奥地利歌曲《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夜晚宁静祥和的气氛,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轻轻地走到讲台前,示意同学们保持安静,然后拉上教室窗帘,本来明亮的教室里一下子就光线暗下来,而且静悄悄的。此刻,我打开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了已闭上眼睛的月儿,旁边有几颗小星星在时隐时现地眨着眼睛,接着画面上出现有一位可爱的小宝宝正躺在上。伴着抒情的乐曲,学生的目光停住了。这时,我轻声地对小朋友说:“夜深了,天上的月亮闭上了眼睛,小宝宝也睡着了,一切都静悄悄的。”然后用充满关怀的口吻对小朋友说:“小朋友,让我们也闭上了自己的小眼睛,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起进入甜美的梦乡吧!”小朋友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听着老师亲切的话语,他们完全沉浸在甜美的意境之中。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来导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不仅学会了歌曲,而且体会到了歌曲的意境,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更加到位。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简易美术丰富教学情境

美术和音乐从来都是不分家,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他们的表情达意却又那么相似,关键时刻还能互融、互补,特别是在艺术课程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音乐课上,当学唱一年级歌曲《小树叶》时,课堂进行到最后一环节时,我让学生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白纸和彩笔,让同学们将今天所学歌曲中的小树叶画出来,并且涂上颜色,然后我再要求同学们随着音乐边唱边挥舞手中的小树叶,学生们这时仿佛置身在秋天的树林里,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们的演唱更加投入,情感表达也更加到位。

四、借助基础教材发掘歌曲情境

一首好的歌曲它一定是贴近生活、贴近心声;或者蕴含着一种祝愿,又或者寄托着一种情怀。不管它所要表达的是何种情感,所蕴含的立意与情境之美或多或少会感染着学生,会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教师可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来充分发现和发掘教材中的音乐情境因素,并运用它来为情境教学服务。

歌曲《小白菜》是一首优美凄凉的曲子,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全曲,然后请他们畅谈听乐感受,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这首歌曲就是写的小白菜,而且怎么也唱不出歌曲的意境,由于我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凄凉的歌曲,说的是一个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得不到继母的疼爱非常可怜,学生们这才真正感受和体会到歌曲的内在意蕴,从而演唱更加有感觉。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努力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可表现因素,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美的熏陶,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的内涵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评价

自国家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培训计划,对我市中小学教师全面展开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年来,在和一线语文教师广泛深入地接触中,我发现语文教师在教育技术认识和操作上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我将之归结为三点加以剖析,但愿能为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一点帮助和启发。

1、问题一:对教育技术的内涵认识有偏差。很多教师把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混为一谈,认为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多讲现代化教学手段操作方面的,如课件制作等,甚至有的教师把教育技术培训直接叫做电脑培训,学习技术操作时劲头十足,一听教学理论就浮躁消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方面和教师们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教师没有真正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所致。

我们以国际广泛认同、目前仍在使用的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94定义”来看一下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把握:第一,教育技术是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为研究对象(我们国家一般强调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第二,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或五个范畴)。这条定义之所以广为人们认可,主要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多媒体、网络技术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这条定义关于教育技术的深刻内涵:①促进学生的学习是发展和利用教育技术的目的,坚持“学生本位”;②实施、影响课程教学,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是发展教育技术的意义和功能所在,强调“资源意识”。所以,教育技术的内涵促使语文教师应重点思考:①利用建构主义思考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本质;②多媒体、网络趋势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和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

另外,教育技术中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物化技术中又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无形技术主要指在解决教学问题过程中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以及其中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由此可见,教育技术的应用最终是要服务、促进学生的“学”,而不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赶时髦、装门面。只有认识到了这些,语文教师在参加培训及今后工作中才能潜心于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

之所以出现上述认识误区,我认为主要是广大语文教师一心扑在教学实践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理论提升与引领而造成的。一说到理论,很多教师有排斥心理,觉得理论的东西和自己的实践有距离,不如实实在在拿来就能用的东西来得立竿见影,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要在专业成长上有所突破,首先就要扭转这种思想,以包容、接纳的态度不断汲取新的理论营养,提升自身认识,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实践才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问题二:教学目标的分析和阈述问题多多。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能否确定清楚具体的目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存在重知识轻过程、轻育人等问题,而语文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则有效地矫正了这种偏差,应该说目前语文教师基本上都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在培训中我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目标分析和阐述方面尚存在其他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教师们所忽略并习以为常了。

2.1 症状一,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由于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当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学习需要的分析开始,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接着去调查学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再以学生为行为的主体,阐述教学目标,并付之教与学的实践。由于语文教学的范围广泛,知识系统较散,再加上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如一位教师设计《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熟读生词。

(2)能力目标:①通过各种读书方法,最终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②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读课文,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亲的熏陶感染,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该教学目标中除了第三项情感目标能够体现出该课的内容特点之外。前两项目标阅读教学课几乎可以通用,放在哪一课都合适。这样的教学目标由于缺乏对课文内容及学生特征的深入分析,而显得模糊、针对性不强,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

2.2 症状二,目标对象定位不正确。教学目标的传统表述,常常是以教师为本位,将教师作为行为主语,如“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等等。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中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了强调“教是为了学、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宗旨,教学目标体现的应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习者学习的结果,是指他们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指教师应该做什么,或者通过该课教给学生什么。因此,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的对象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2.3 症状三,教学目标表达抽象、笼统,缺乏操作性,难以测量评价。很多语文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用比较抽象、笼统的话语来表达,如:“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中的“理解”可能是指: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词语的含义;②能根据课文的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③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词语来造句。学生究竟达到哪种程度才算符合要求呢?表述不清导致评价的标准模糊。再如,上述《秋天的怀念》能力目标中的第二个目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什么条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这节课学生口语表达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怎样判别?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在目标中显示出来,由于缺乏操作性,这个目标即使想落实也有难度,也就最容易落空。

布鲁姆关于行为目标的研究表明,教学的完成是学生行为的改变,无论是认知、情意的学习,还是动作技能的学习,最后均能表现在学生的行为上面,这些行为是可观察的,也是可测量的,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表述教学目标,可以有效

提高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据此,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评定。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两个途径来着手:①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并不断提升践行新课程的能力,避免经验主义,固步自封;②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钻研和提升,用理论武器指导自己的实践,避免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切实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新课程理念并不断创新,将之落在实处。

3、问题三:设计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不足。在教育技术培训中,有一项任务是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中设计教学评价内容和评价工具,要求教师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还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其实就是让学生拿这个评价设计去检测自己或同伴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这里侧重的是教学评价中的学生评价。结果,很多教师都理解为评价自己的教学设计,说哪些环节设计好、为什么这样设计等,或者只简单确定了从哪些方面评价学生,至于怎样评价一概没有。直到主讲教师几次讲解、强调后,参培教师才大致明白怎么做,参考着案例完成了任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对教学评价的认识不足。语文教师日常写教案时很少在教案中设计教学评价,即使有也大多是关于知识检测方面的,甚至有些教师就片面地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随机评价,如“你真棒”、“你很会想问题”等等,这些认识的片面导致语文日常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显得笼统而单一。

第6篇

目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社会关注的敏感话题、热点问题,是家长学生的迫切需求,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轻负高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高质是轻负的真正目的,高质重在提高课堂效益,轻负是手段,高质是目的。要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益,向40分钟要效益,多做“有用功”,少做或不做“无用功”。那如何构建高效和谐的语文课堂呢?

一、有趣——趣而求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语文课上,教师精彩的导语、鼓励性的评价、幽默风趣的语言、激情高涨的辩论、民主和谐的气氛、喜闻乐见的情境、感染力十足的煽情等都会发出磁石一样的力量,叩动学生心弦,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和探索的力量。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二、有法——事半功倍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由此看出,让学生“会学”比“学会”重要得多。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如:“圈、点、批、注”和带着问题读书的预习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一猜”的识字方法;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感悟词句方法;边读书边思考,边读书边想象边联想画面的方法……

一位老师在教学《师生情》一课时,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了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 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了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三、有效——讲求实效

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目前,一些语文课堂过于臃肿,教学环节多,内容理解多,问题提得多,资源拓展得多,课件使用多……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依然占据着课堂。语文课要量力而行,一堂课能解决多少问题就解决多少,不能贪多求全。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实现了教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前些日子,欣赏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它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无与伦比的震撼。整个课堂设计,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一层一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一组作品之中,新颖,简洁,深刻,广博。

在教学课文《揠苗助长》一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几种不同层次的问题:最易的——“是谁做了拔苗助长这件事?”较难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更难的——“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三个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属于每一个孩子,才能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良好课堂局面。

四、有用——终身受用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时每刻都有新知识在产生,人们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而学习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阅读。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长足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绝对不容小觑的一项教学内容。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采取的阅读教学策略不够有效,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长期低效、不容乐观。鉴于此,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浅显论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点燃欲望――为阅读积蓄动力

强烈的阅读欲望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不竭动力。如果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强烈的欲望,他们就会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如果学生主动地投入阅读过程中,他们阅读的效率也会自然而然地提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阅读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心智水平,有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点燃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让学生在强烈阅读欲望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过程中。例如,在教学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琥珀》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中形状各异、充满神秘的琥珀,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琥珀之魅力。之后教师谈话导入:“大家想要了解这么多神奇而又美丽的琥珀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吧!”……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强烈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投入阅读过程中。学生被点燃的阅读欲望就为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阅读积蓄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实践方法――为阅读扫清障碍

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依托。如果学生熟练掌握了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他们就会变“不会读”为“我会读”。如果学生灵活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他们阅读的效率也就会顺其自然地攀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硬件,让学生灵活自如地实践各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有效阅读方法的协助下兴致勃勃地投入阅读过程中。仍然以教学《琥珀》这篇课文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然后,教师又让学生利用默读的方法归纳和总结出琥珀形成的条件……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自然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阅读过程中。学生熟练掌握的阅读方法就为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阅读扫清了各种各样的障碍。

三、开阔视野――为阅读搭建平台

广阔的阅读视野是学生实践阅读的最终目标。如果学生有了广阔的阅读视野,学生的知识面就会得到大幅的拓展,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有效的挖掘。如果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潜能得到了挖掘,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也就会得到全面的提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立足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广泛拓展,引领学生大幅地开阔阅读视野。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升华总结阶段,再一次向学生详细介绍了课文的作者史铁生先生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在教师的步步引领下,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了阅读实践过程中。妙趣横生的阅读过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还成为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广阔平台。开阔阅读视野的过程为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搭建了无比广阔的平台。

C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点燃学生阅读的欲望,让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为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积蓄不竭的动力;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教学软硬件引导学生实施各种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为他们兴致勃勃地进行阅读扫清所有的障碍;教师要立足课本教学内容,利用各种广泛的途径引领学生开阔阅读视野,让学生广泛的阅读视野为他们兴高采烈地进行阅读搭建广阔的平台。总而言之,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良好的阅读能力成为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有力推手。

参考文献:

[1]王碧蓉.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2).

第8篇

一、播放电视电影,让课堂妙趣横生

高中语文有很多课文已经改编成电视电影或话剧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如电影《杜十娘》、话剧《茶馆》《雷雨》、古代戏曲《窦娥冤》《西厢记》等,学生很喜欢在课堂中穿插播放这些电视电影片段。在观看电视电影过程中让学生穿插讲解,如解说剧中主人公的性格,或介绍剧情等,让学生在观看中掌握课文内容。有了影视的帮助,语文课堂生动形象,学生兴致很高,课堂气氛自然异常活跃。

二、适时播放歌曲,让学生进入课文角色

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影都有自己的主题曲,把这些主题曲播放给学生听,他们兴奋得不得了。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讲到宝黛的爱情时可放《葬花吟》给学生听,让学生进入林黛玉的内心世界,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又如,教学闻一多先生的《死水》时,我用《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导入,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进而感悟到闻一多先生在《死水》中表达的爱国情感。在课堂中适时播放歌曲,可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尽快进入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达到教学目的。

三、穿插其他学科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语文课文有很多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论述其他一些学科的知识,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讲解。如第六册课文《数学与文化》《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都可结合数学、化学等科目来讲解,学生很感兴趣。

语文知识有时也必须要用别的学科知识来分析。如古代的“阳”和“阴”。“阳”,山南水北为“阳”,为什么呢?可以结合地理知识来解释,因为古中国都是在北回归线以北,只有山的南面受到太阳直射,所以称为“阳”。“阴”是山北水南,因为山的北面不能得到太阳直射,所以称为“阴”。在课堂上,边画地图边讲解,学生兴趣很浓,既学会了语文知识又巩固了地理知识。

四、让对联走进课堂,弘扬民族文化

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形式多样,音律和谐,应用广泛。学生寒假回家都会帮家里贴对联,上对联课因为贴近生活,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对联也是高考的一个考点,所以每个学期都有必要开对联课。

我在对联课上除了讲一些贴对联的相关知识外,还会让学生展示收集来的对联并试着对对联,然后教他们如何贴对联。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尤为活跃。对联课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可谓一箭双雕。

五、设计表演环节,表演课本剧

高中语文课文有很多小说和戏剧,这本身就是可以表演的剧本。所以一学习这些课文,我就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兴趣很浓,课外积极排练,并做好各种道具,课堂上精心表演给大家看。如《药》这篇课文,我把课文分成几个片段让学生表演。学生很兴奋,早就准备好了道具,如灯笼、人血馒头等,做得惟妙惟肖,非常逼真。表演时台上演员专注表演,卖力模仿,倾尽全力;台下观众全神贯注,紧张揪心,不时又爆笑如雷。演完后,我又让学生评出最佳演员,并列出理由,让大家评论演员们是否演绎到位,诠释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学生在笑声中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又归纳了人物的性格,揭示了文章主题,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六、利用多媒体学习语文,与现代化、信息化时代接轨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现代化的媒体也不断冲击并影响着新世纪的学生。语文教学也必须与现代化、信息化时代接轨,才能跟得上时展的步伐。为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和方式来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首先,我每晚七点都会让学生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提醒他们注意看时事,看时代英模,特别是央视评选出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和近期的奥运会节目。这些都是写作素材,让学生多多收集,有利于写作。

其次,课堂上我会设计一些课件,结合课文内容来展示,或者把学生的练习或作文直接放在展示台下,学生都会很兴奋。

还有很多关于语文学习的光碟,既有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方面的,也有很多古汉语精品。这些光碟都是经过高科技处理的文学精品,以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很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正确引导学生运用电脑光碟来学习语文,既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又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的。

七、引相关文章挖掘情感因素,感染学生

如教学《我与地坛》时,可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读给学生听,把史铁生对母亲的愧疚引到课文中来,并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自己的母亲,让他们及时行孝。不过寻找这类文章时最好是教师自己先被感动过的,这样在朗读时才能读出情感来感染学生。读完后再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讲给学生听,学生听到教师的肺腑之言,他们会很新奇,也会跟着感动的。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教师的感情倾向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诱发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朗读相关文章,让学生把真情实感倾注于课文中,进入“情融融,意切切”的情感熏陶中,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种“以读激情,融情入文”的方法,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从而在教材内容的感召下,引起文体意识的觉醒,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教育。

八、引导学生质疑,在一问一答中擦出思想火花

我校的合作课堂模式里有一个板块是“质疑”。如何让合作课堂更精彩,我认为应该在质疑上下工夫,所以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质疑。在一组学生展示完后,引导别的学生对他们提出问题,让展示的学生回答。假如回答不出,可让他们求助“现场观众”即同学们,集全组甚至全班的智慧解答问题。我鼓励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你有水平;能够提出难倒同学的问题或者能够回答出难题,说明你有高水平!多问几个问题,多得出几个不同的答案,思想的火花在碰撞,各种思想汇集在一起,就形成知识的海洋。

九、积极创新,举办各种活动让教学更灵活多样

合作课堂开展久了,形式单一,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要积极创新,大胆尝试,让课堂教学灵活多样。我除了上合作课、阅读课、表演课、讨论课等,还举办了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