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艺术的作文

关于艺术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10:5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艺术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艺术的作文

第1篇

文章是否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是当前评价学生作文高下的重要标尺。一般说来抒写真情实感的作文会被视为好作文,反之,那些说大话、套话、空话和假话,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的作文就谈不上是好作文。那么,单就“真情实感”而言,“真情实感”是否也有高下之分呢?对此,我们似乎并没有作更多、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最先提出“真情实感有无高下之分”这个问题的是一位论坛上的网友。当时,尽管大家在论坛上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两个基本观点:“有”或者“没有”。双方各执己见,谁也没能说服谁。

笔者以为,要理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真情实感”论的诞生和发展作一番梳理。只有从理论的源头上搞清楚了,或许我们的观点才能更接近问题的本质,更具有说服力。

“真情实感”论最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著名散文家、散文研究家林非先生在其《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一文中提出来的。在该文中,林非先生是这样表述的:“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于客观的社会自然图像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间,它主要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以后,林非先生在他的《散文研究的特点》《散文的使命》等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真情实感”对于散文创作的重要性。从此,“真情实感论”成为了散文创作的重要的理论基石。

深入研读林非先生关于“真情实感”的论述,我们必须抓住以下两个关键词:一是散文创作;二是主观情感。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再进行探讨,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林非先生所强调的能够打动读者的真情实感,是文学创作(主要是散文创作)中的一种情感,虽然是人的主观情感,但这种情感其实已经上升为一种艺术的情感、审美的情感,已经绝不仅仅是人的一种原初的情绪感受,或者只是简单的情绪宣泄。由此,回到具体的作家和作品中,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作家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经典,就在于这些作家笔下所抒发的情感超越了个人原初的情绪感受,即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这个“小我”,而是表现的人类这个“大我”的普世情感,正是这种普遍的情感才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就像史铁生的散文,史铁生的散文创作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与读者产生共鸣,皆是因为虽然书写的是他个人的苦难与生活,却融入了作家自身对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苦难、死亡和对生命的意义的真切思考和深度追问,表达的是作家自身以一颗经历磨难的敏感心灵去感知命运的无常,人生的惨痛以及人类生存的真实困境,正是史铁生这种对生命的丰富体验,对命运的不断追问,对美丽梦想的不断追寻,才使他在有限中领略到了无限,在虚无中感受到了实在,才使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思考成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使他的作品成为永恒的经典。相反,联系到我们一些中学生的作文,虽然也书写了自己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挫折、失败或痛苦,表达了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但皆因为在作者的心中只有“小我”而没有一个真正的“大我”,作者缺乏对自身思想与情感进行一种艺术升华和哲理洞穿,文章所传达的只能是一种顾影自怜或自以为是的情绪宣泄。这样的写作,虽然作者在笔端也倾注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但这种感受却始终没有能够实现艺术的超越,这样的文章与经典文本所表达的情感高下也就显而易见了。

综上分析,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具有高下之分,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我们日常写作教学中,如何才能指导和帮助学生提升“真情实感”的层次,实现一种艺术的超越呢?

提升作文的真情实感,首先是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真情实感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的产生虽然是主观的,但它却是始终伴随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不断发生发展的。一个人的社会生活越丰富,他的情感体验也就越丰富,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感悟就会逐步深刻起来,一个人的思想深刻丰富起来,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充实起来,他的精神境界就会得到提升。一个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人,他的思想与情感必然得到一种超越。反之,那种精神生活空虚,思想境界低下的人,无论他们的语言表达多么讲究,无论他们的写作技巧多么纯熟,他们所写出的文章都难以真正打动人心。如此说来,回到现实的作文教学,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作文难以打动人心?其中一些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我们只是把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埋在作业堆里,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又怎么能够诞生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没有生活的源泉,而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能够表达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学生就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学生提笔作文所表达的情感又怎么能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再一个就是,当我们把一切的写作全都异化为应试作文,老师和学生写作的全部动因和目的只剩下为在应试中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分数,如此这般,又怎么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呢?

其次,要能通过自身广泛而丰富的阅读不断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只有当他的内心世界变得无比强大、无比宽厚,他才能真正站立起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他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芒,他对社会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思考,才能站到普遍人性的高度去审视,才能去寻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去鞭挞一切的假恶丑。也只有这样,他提笔作文注入文字中的情感才会是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反之,一个人内心世界就像一片荒凉的沙漠,一条干涸的河流,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他的笔下形成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洲。当前,我们学生写出的作文之所以“缺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输入严重不足,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严重不足,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如果不能接受经典文化的滋养和浸润,自然难以涵养出良好的艺术趣味。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的视野狭窄,更难以形成较高的阅读品位。一个人的阅读品味不高,作文的境界自然也就不会高。

再次,要善于把日常的情感提炼上升为艺术与审美的情感。苏珊・朗格曾说:发泄情感的规律是人自身的生理规律,而不是艺术的规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人的情感首先是作为生理性的一种特征,是常常与人的得失或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心理表征,它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特征,而且常常是突发的、零碎的、芜杂的。所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尽管是真实的、原生态的,但这样的情感因为没有上升到艺术与审美的高度,往往只能表现为一种低下而粗俗的情绪。所以,我们教学生写作要表现真情实感,我们就必须教学生善于对那些突发的、零碎的、芜杂的情感进行严格的选择和精细的艺术过滤,将生活中那些零碎芜杂的表象凝聚起来,赋予思想、艺术和审美趣味的色彩。只有这样,经过一个加工过滤和理性思考的过程,真情实感才能上升为艺术和审美的情感,在作文中只有把表达的情感上升到审美的高度,这样的情感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能够打动人的高级艺术情感。

总之,文章不是无情物。好文章所抒发的情感一定是基于普遍人性的优美之情,崇高之情。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当以此为最高追求。

(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224300)

第2篇

观戏剧有感作文一

最近,我们在老师的指引下,走进了戏剧世界,真是既兴奋又迷茫。终于在亲身感受之后,我认识了戏曲。

戏曲是我国悠久文化造就出来的精粹。著名的剧种有京剧、越剧、河南梆子等。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这是形成于北京的剧种,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很著名。拥有“中国戏剧之母”之称的昆剧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我们湖北黄梅县的黄梅戏,最后壮大于安徽。可以说,各个地方剧种都各具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有一种戏曲发源于我们本地,正是楚剧。因为发源于本地,剧中人物对白就是我们的方言。楚剧也是对我国戏曲艺术有较大影响的剧种。对此,你是否有一种自豪感呢?

楚剧《四下河南》中有一个片段叫“母亡店中”,主要表现一位母亲临终前对一双儿女说的话。表演者以生动的面部表情,高超的唱功,塑造了一位含辛茹苦、满腹冤仇的母亲形象,让听众无比感动,甚至泪流满面。

亲耳聆听了一些戏曲唱段,我明白了很多。唱戏跟唱歌不同,它很慢,有时几乎是一字一拖。舞台上的场景布置也很简单,仅有两三件道具,但演员凭借唱腔、动作、面部表情等,可以模拟出非常丰富的内容,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有的戏十分精神,表演者一句一个动作;有的戏场面热火朝天,十分给力。而有的戏却是一个人在那里不停地唱,没有明显的,让人昏昏欲睡。这样的戏,大概就是所谓“文戏”吧。

虽然直到现在,我对戏曲知道的依然不多,但比以前那是有大大的进步了。今后,我还有更多地去留意戏曲,体验这我国文化的精华。

观戏剧有感作文二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每种戏曲都有各自的特点,如京剧的容华美,昆曲的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黄梅戏的悠扬委婉。

为了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我特地上网查找。

我先一段既简单又好听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听着听着,那似乎散发着清香的泥土气息的黄梅小调使人感受到了剧情人物的欢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头欢歌的小鸟……突然,我感到一阵摇晃,猛地睁开眼,感到重心不稳,原来由于我听得太入迷了,差点摔倒在地。再一看,戏早已唱完了。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原来戏曲不比流行歌曲差。同样很好听。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脸红。我这个只知道听流行音乐,只知道追流行歌手的小女孩,却一直没发现戏曲艺术的美,一种脱俗的美,一种自然的美……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去尝一尝。其实,很多东西不能光看表面,需要亲自去实践,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就像戏曲,它虽不分时代,但既不会过时也不会老套。它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不褪色。

观戏剧有感作文三

第3篇

一、活动时间:2012年5月30日上午8:30分(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二、活动地点:龙泉广场

三、活动主题:展示风采,超越梦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文明在行动)

四、活动组织:

总 策 划:金色少年文化艺术培训中心

执行策划:邵斐

项目负责:

郑老师:庆“六一”活动总协调;

王梦雅:庆“六一”绘画、手抄报、摄影系列活动;

张 苹 杨姗姗:庆“六一”作文、小记者采访、摄影系列活动;

五、活动内容:

1、诗歌朗诵:

①六一诗歌朗诵。

②集体诗歌朗诵。

2、金色少年作文小记者采访活动。(派发宣传单)

3、绘画、手抄报系列活动。

以反映学员素质教育成果,展现学员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六一”儿童节活泼欢快的节日气氛为主要目的,

4、集体活动:

全部学员及家长在“金色少年庆六一 道德文明在行动”条幅上签名。合影。

六、活动安排:(预定)

5月30日8:30分学员由家长陪同在龙泉广场集合。

9:00朗诵组、小记者组、绘画组集合排队,分派任务。

9:15分开始活动。

1、朗诵组在广场前朗诵。

2、小记者进行“道德文明在行动”活动采访,内容包括:文明礼貌用语,文明行为,道德品质、文明素养知识等

3、绘画组展现“六一”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六一”儿童节活泼欢快的节日气氛为主要目的绘画作品。

4、活动中期或后期同学派发关于儿童文明用语、文明行为宣传单。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性质;功能;

作者简介:贾韬(1988—),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美术系助教、硕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1]。高校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被教育主管部门、学界和社会所重视。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高校艺术教育仍然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水平不高、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其中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应对措施尤其亟待加强。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通识教育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始于20世纪初。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的宗旨》一文中,提出了“完全之人物”的人才培养路径,其中即包括美育。王国维认为,美育一方面可以使人情感发达,达到完美之域;另一方面美育是德育与智育的一种手段。关于艺术一词,学界上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大致可以作这样的描述与概括: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技巧的作用下所进行的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有机结合,是精神世界的物化。艺术从行为活动上看具有两个特征,即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学科属性上看,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实践教育和美育上。艺术的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艺术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艺术教育究竟是职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笔者认为,讨论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社会背景。在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的阶段,不仅仅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通识教育,其他众多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也从专门的职业教育转变为一种通识教育。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四年的本科教育阶段就培养出数10万计的艺术家,但是我们需要培养有综合素质、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一定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批人毕业以后可能不一定从事艺术职业,也许终身都不可能成为一名艺术家,他们会从事需要一定艺术专业修养的其他社会工作。2006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制定了《艺术教育路线图》,指出艺术教育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权,明确地将艺术教育和文化参与提升到人权的高度加以认识。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立德树人

在西方艺术教育史中,席勒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他在1957年发表了关于美育的专著《美育书简》。《美育书简》的另一个标题叫“对于完整的人的感性的与审美的教育”,可以看作是美育概念的概括,即关于完整人的教育和对于完整人的人文教育。“生命意志论”的美学代表人物叔本华与尼采,他们主张审美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人生与世界才有了充分理由”,尼采作如是观。美国理查德·加纳罗与林尔玛·阿特休勒于2004年出版了《艺术:让人成为人》一书,将以艺术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升格到“让人成为人”的高度。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一)人文教育功能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曾任教育部部长的周远清先生指出,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即指人文科学和艺术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积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高校艺术教育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美育。美育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辅助与诱导作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道德的象征。先生也曾指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功能

林逸鹏先生说过:“高校艺术教育即是艺术的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创新的精神。”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艺术的通识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普及,更多的是体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功能。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必然包括开阔性的形象思维,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形象思维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其对大学生丰富想象、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科研创造均有益。形象思维与人的创造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作用,人类的科学技术会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三)文化传承功能

艺术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求新求异是艺术的本质属性。艺术教育,能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的内在动力将不仅促进艺术自身的创新,也将通过辐射促进受教育者的科学创新和人文创新,促使受教育者在了解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文化交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创新本国本民族文化,并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2]。

第5篇

摘要:艺术的本质在于创作,创作是艺术的源泉,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本文以中外事例的形式,且理论结合实际感受,分析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本质。我们应该用一颗闲暇和纯洁的心灵来感受和体验生活。

关键词:艺术 创作 本质

艺术一词源于拉丁文ars、artis,意为“技艺”,指对某一对象的制作,古希腊、罗马时,包括雕像、建筑、木工、陶工、织工等工艺。从美学角度来说,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是在18世纪法国哲学家巴托的著作中。

每一行职业,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语言,每一种形态都可拥有艺术的成份,而任何事物,无论游戏、科学、文艺、生产制造等等都可以发展到艺术的层面。那么,艺术究竟是什么呢?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就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思想感情的精神产品。它的表达方式种类不同,但都是反映和描述事物及其价值体系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从而对人的情感、知识和意志进行交流、诱导、感化和训练。人类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艺术文化的本质特点,就是用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发生的基础是人类的语言,有效的艺术创造必须完全借助于语言。有时,很多事情很难与艺术划清界限,比如,画画,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只要是会画的人就是艺术家,因为他们觉得画画是艺术,但是事实上,我们还得问我们自己,画画就等于艺术吗?同样都是画画,资深老画家的绘画能够称为艺术,但一个小孩随手画的涂鸦能够称为艺术吗,现在在校的学习美术的大学生是艺术家吗,还有现在很多美术培训班的老师是艺术家吗,在街上摆摊画人物速写的人是艺术家吗,我想,这些问题很难回答。

我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创作。创作是艺术不断发展的一泉活水,是艺术的灵魂。

而对于创作的性质,欧洲史上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就是唯物主义美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创作是对生活的认识、再现、反映、模仿。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创作就是模仿,模仿“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小孩提的时候就有模仿的本能。”达芬奇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就是反映,应该像镜子一样对生活进行反映,但同时并不主张机械的反映生活,而是强调“选择”。巴尔扎克也是认为创作就是严格“摹写现实”。但是成就最高的当属苏联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他认为创作就是再现,尤其十分强调创作过程中的选择、加工、改造、修改等问题,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关于创作的性质的另一种观点,就是唯心主义美学家们认为的创作是一种实践。柏拉图把文艺创作与耕作、骑射等看成同类的实践活动。康德坚持了柏拉图的观点,但却又有着不同。他认为艺术品是自由创造的产物,还讲究“技术和技巧”,他还明确文艺创作是就是具有自由性、娱乐性的实践活动。在黑格尔看来,作家艺术家创作文艺作品是实践活动,人有自我意识,人能够在被改造的的对象,制成的产品身上直观到自己,“人在实践中认识自己。”

巴勃罗・毕加索,在他的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创新与尝试,他一生几乎尝试了现代艺术的所有风格。正是他一生不停的创作,才让他的画达到了那么高的艺术地位,创作成就了他,使得他在艺术领域竖起了一座丰碑。

所以,我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创作,只有不断创作,才能提高艺术水平,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创作是艺术的源泉。

现在很多人只是一味的追求技法,或者模仿古人或者大师的风格,却忽略了最致命的一点,那就是创作来源于生活,因为创作活动的对象是生活,是我们真实的社会生活。“生活”的最小单位是一个人,而“社会”的最小单位必然是两个人。巴尔扎克就认为题材从生活中来,意义是从生活中提取的。德拉克洛瓦曾也说:“作品需要属于你自己的时代,企图逆流而进或者模仿古人,都是很荒谬的。”虽然创作来源于生活,但是创作却高于生活。就像叶朗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或超于象外。”,司空图也说过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韵,味外之致,味外之旨。”

我记得有这样的一句话,“一张画就是一个人修养的一面镜子。”所以,在越来越科技产业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觉得我们更应该让自己的心在这个嘈杂的社会中有一席安静之地,来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东西,并把这种东西和生活、技巧、思考结合起来进行创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动和内心的光明。这样,自己独特的风格气质才会表现出来,才会真的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拿朱耷的作品来说,之所以旷绝千古,当然还是因为他笔下的形象所散发出的荒寒孤高的气质。说道李苦禅,我们就会想到那一股“清刚之气”,说道山人、石涛、董其昌,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那种追求单纯,奇妙,逼近事物本质的感觉。说到德拉克洛瓦,我们也就立马感受到了他那不可阻挡的激情,说起夏加尔,就能感觉进入了那梦幻般的色彩国度,谈到罗丹,就不自觉的被他那种深沉和智慧所包围。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作,创作来源于生活更是高于生活。“心即境也”,所以首先我们应该用一颗闲暇和纯洁的心灵来感受和体验生活。

参考文献:

[1]梁玖著.艺术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易中天著.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杨景祥著.艺术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1.

[4]王宏建著.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5]约翰.凯里 著.艺术有什么用.译林出版社2007.

[6]刘伟东.王惠彬.王辛.著.外国美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4.

第6篇

摘要英语诗篇对于英语的语言感知、语言审美乃至人格培育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英文诗习鉴方面的认识应该是多视角、多维度的。在借助注解和研究成果对英文诗作解读的基础上,努力与诗人在审美意义上进行对话,尽可能挖掘蕴含其中的包括人文主义育人理念在内的真善美的价值,可以切实提升英文诗鉴赏力的水平。

关键词:英文诗 欣赏 障碍 培育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本文所说的英文诗概指母语为英语的作者的作品,主要为英美两国的自乔叟(1340-1400)和惠特曼(1819-1892)以降各时期的诗作中,篇幅短小、易为中国初学者所接受者。这些英文诗篇幅短、诗味浓郁、情趣盎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对于提高欣赏英文诗的能力和加强英语诗作的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英文诗可以按照“诗”的普通含义理解,朱光潜将其定义为“指具有音律的纯文学,专指在形式和实质双方都是诗的文学作品。”童庆炳认为,“诗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统属于文学”。在中国,所谓“诗以言志”,“陈诗以观民风”为人所熟知。诗的一般文化内涵通常被关注。随着文学活动的逐步发展演化,诗的特别意义也受到重视。英文诗,当属文学的范围。关于文学,人们普遍认同其价值。

二 英文诗作欣赏的一般性障碍

与“欣赏”一词大致对等的英语单词是“appreciate”。据牛津高阶英语词典(ALD)的释义:understand and enjoy(sth.),相当于“理解并从中获得乐趣”。大家知道,获得乐趣是以理解为前提的。就是说,对于英文诗的欣赏则以读懂它为首要任务。朱光潜先生谈到诗的欣赏时说:每个人所见的世界都是自己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物者亦深,浅人所见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于此。这一道理同样可适用于诗的欣赏。就情景契合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

1 与现代英语的语言形式不同

由于英文诗所使用的语言体现了一种渐变的进程,最早的英文诗是用古英语写的,到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时代,已使用中古英语了。历经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乃至维多利亚时代,英文诗所用的语言终于越来越靠近现代英语了。但当我们在读不同时代的英文诗中,必然会遇到古英语或中古英语的词汇或语法上的不同。例如:在晚至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作文本中,读者依然会发现诸如:ye(=you),thou(=pl.ye),thine(thou的所有格)等古英语用词;也有只用在英文诗中却不宜在日常英语中所用的单词,如:behold=look; yon=over there;strain=song chaunt=sing;hunt=place等;再者,英文诗里往往因为韵律关系而增减音节或倒装句法。例如,在华兹华斯的《The Solitary Reaper》中出现的:the vale profound=the profound vale;did ever chaunt=ever chaunted;ne’er was heard=was vever heard;whate’er the theme=whatever the theme;The music in my heart I bore=I bore the music in my heart等。这些词语的出现对接触英文诗有限的读者而言,都会造成解读英文诗的障碍。

2 中英文诗人的感兴不同

有学者认为,读英文诗“最大的困难是中西诗人的感兴不同”(吕叔湘)。对于习惯于欣赏汉诗的读者而言,一定会带着类似的审美眼光看待英文诗。吕淑湘指出,可以引起中国诗人的诗兴的事物未必都能触发西方诗人的灵感,西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思想也往往是读惯中国诗的人所不易领悟的。这就是英文诗欣赏的心理障碍所在。另外,文字的构造和习惯往往能影响思想。例如雪莱的:

Music,when soft voices die,

Vibrates in the memory;

Odours when sweet violets sicken,

Live within the sense they quicken.

和丁尼生的:

The long light shakes across the lakes,

And the wild cataract leaps in glory.

只不过不像中文诗的对仗在意象(image)和音节(syllable)上完全相对应。siken 和quicken 的对应尚好,但丁尼生的light和cataract的词义虽能相对却在音节上多寡不一。因此,接触英文诗不多的读者可能感到并不太容易唤起他们的美感经验。

3 与中文诗的格律、韵脚不同

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载(童庆炳)。其实,一切艺术的学习都必须经过征服媒介困难的阶段,不独于音律为然。“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朱光潜)。诗的形式是语言的纪律化之一种,其地位等于文法。语言有纪律化的必要,其实由于情感思想有纪律化的必要。文法与音律可以说都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利导与征服,在混乱中所造成的条理(朱光潜)。实质上,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在诗作创作过程中,诗作不必处处迁就格律,这与《红楼梦》里黛玉教香菱作诗所说的话,道理是一样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由于“牵就已成规律是一种困难,但是战胜技术苦难是艺术创造的乐事,读诗的常起于难能可贵的纯熟与技巧。许多词律分析起来多么复杂,但在大词人手里运用起来又那么自然,把极勉强的东西化成极自然。这是最能使我们惊赞的,因此,对于英文诗格律的识别和掌握的努力完全是值得的,只是多数初学者需要循序渐进。用美学术语来说,音律是一种制造“距离”的工具(朱光潜),而“距离产生美感”。看来,对于格律的熟悉和掌握,无论英文诗还是汉语诗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又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4 英文诗习鉴的心理缺失

其实,英文诗也不见得字字珠玑,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英文诗解读和鉴赏水平是完全可能的。要认识到,即使一流诗人的一流作品也能招致不同评价,此其一;其二,在诗作欣赏和评价方面,因所处视角有异,文化传统、学识水平不同,就会有不同声音出现。兹举一例: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诗人华兹华斯曾被封为桂冠诗人,他的《黄水仙花》(The Daffodils)在中国多种英文诗读本中都能入选,可见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之大。即使如此,也曾被訾议:

这诗也不高明,只要一、二段就够了。后两段(特别是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板起一个面孔说教总是讨厌的。(郭沫若)

即使这是对本诗篇非常中肯的评价,对诗人华兹华斯而言,也可认为是瑕不掩瑜。一位诗人既可以拥有“得意之笔”,也会出现“败笔”。学习者应该破除迷信,不断提升自尊程度,使之能够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

三 英文诗作习鉴的培育

1 借助注解和研究成果对英文诗作解读

拥有读诗体验者多数都会体验到:诗作文本的解读绝非易事,中文诗或英文诗概莫能外。例如,人们认为美国的著名诗人Robert Frost的创作风格平易自然,且不失优雅,其诗作语言口语化,节奏不紧不慢。他把传统的诗体――十四行诗(sonnet)、双韵体(rhyming couplets)、无韵体(blank verse)与美国地方语言节奏、新英格兰农民的词汇融合起来了。他的诗既是格律诗,又是自由诗,有时是两者的自由结合,可称为半自由体或半传统诗体。他的诗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对于诗作文本的多维度解读,不仅是必须的还是必然的。

对一般读者而言,即使用汉语写就的诗作文本,不依靠注释,也很可能理解得不够好。导致理解困难可以有不同的因素,在很多情况下作者“不说心事,而以隐语出之”(朱光潜)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诗人“大半有不肯说或不能说的苦处”,结果“读许多中国诗都好像猜谜语”。其实,解读英文诗的情况多有与此类似者。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初涉英文诗作较为复杂文本者的理解不易准确、透彻。鉴于中国不少读者对西方宗教不甚熟悉,借助注释和解说文字进行英文诗文本的解读,将会是明智的选择。

2 英文诗鉴赏力的培育

诗作文本无不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对于英文诗鉴赏力的获取意味着有能力与诗人进行“对话”,有能力对诗人进行情感上的积极回应。因为诗作“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首次把诗与绘画、雕塑统合在一起。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诗如画,画如诗”观念的发展,诗与艺术才普遍地被统一在“美的艺术”名义下,与称之为“理智的艺术”(哲学、历史、讲演术等)一起共享“自由艺术”这一名称。在中国,诗作文本在语言表达层面的审美属性很早就被觉察到了。唐代诗画兼长者王维的诗作被誉为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实践典范。

3 英文诗作的人文主义育人作用

16世纪英国诗人兼评论家P.Sidney认为:诗篇的育人功能优于哲学和历史,因为哲学家关注的要么是抽象的,要么是太过于一般的事物,而历史学涉及的是事实上是怎么样的,而并非是应当是如何如何的,而诗人却能良好地发挥这两种功能(刘炳善)。在这一认识方面,古今中西方论诗者多有不谋而合、见解相近者。例如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史家只载一时事迹,诗家直显出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钱钟书先生对此讲得更为明确:

“……也许史料里把一件事情叙述得比较详细,但是诗歌里经过一番提炼和剪裁,就把它表现得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产生了又强烈又深永的效果。”

对此,钱先生进一步解释:

“作品在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在他生活的现实里生根立脚,但是它反映这些情况和表示这个背景的方式可以又各色各样。”

四 结语

在对英文诗的解读和欣赏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做到心无滞碍,方易进入诗作的意趣和境界。这要求读者应尽量从实用态度变为美感态度,才能更好地进入对于英文诗的审美进程。

像对待其他事物一样,在英文诗习鉴方面的认识也应是多视角、多维度的。单一视角的事物解读将导致片面判断,而片面判断会带来行为上的偏执。勃兰兑斯说: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就是说,出于实际目的的人,自然关心森林如何带来财富,出于理论探讨的人,为森林的科学研究价值所吸引,而出于文学观察的人(如诗人)则以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深深地沉浸于森林外观的美景之中。显然,商人由此激发财富欲望,而科学家的探索欲被唤起,这两种都是功用/利的,文学家则获得审美体验,这是无功利的。据此而论,对英文诗的鉴赏应该有更为明智的、目光更为长远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Chen Jia(陈嘉),1986,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ume III[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 Liu Bingshan (刘炳善),1980,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M] Kaife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Henan Teachers University.

[3] Widdowson,H.G.,1999,Practical Stylistic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 朱光潜:《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5]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 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7] 徐有志:《英语文体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 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9] 朱湘军:《诗歌语言的通性:Robert Frost’s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与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语言特色之比较》,《外国语》,1994年第1期。

[10] 郭沫若:《英文诗译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古代教育著作《学记》有云:“其言也,约而达,微而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由此可知,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是知识与情感的载体,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语音、语调、语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经过艺术加工,从而使课堂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小学生性格活泼可爱,加上语言理解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应讲究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一、课堂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内容与体裁越来越丰富多样,还收录了许多国内外名著与名言警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理解课文中的字句,并且把课文中蕴含的感情通过艺术化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其次,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生思维活跃,但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教师发挥课堂语言艺术,能够获得学生的青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此外,是传承良好学风的需要。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过于死板、粗俗,不但不能推动学生的学习,反而会让学生学坏,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讲究教学语言艺术,为学生的学习培养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课堂语言技巧

1.遵循四大特征

(1)准确。教师语言规范准确是小学语文课堂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学科主观性较强,有许多地方需要学生切身感悟,也需要教师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去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异。比如爱惜、珍惜、怜惜这一组同义词,最好的方式就是引导学生查字典,然后结合生活例子讲给他们听。在与学生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进步。

(2)生动。听一节好课,好像品一杯好茶,耐人寻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用生动的语言去描述所引入的事物,那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反之,则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到噪与燥的区别时,如果抽象地讲解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听得云里雾里、难以分辨。这时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讲解,引导学生看偏旁部首,“噪”的偏旁部首是“口”,好像很多学生在讲话,让人无法休息,就是“噪声”的意思;“燥”的偏旁部首是“火”,好像有一堆火在烤着,使得周围环境十分干,就是“干燥”的意思。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3)鼓励。无论是乐观自信的人,还是消极悲观的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励。小学生也是如此,教师激励的语言像抹了蜜,让他们的心里甜滋滋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摒弃师道尊严的训斥口吻,走进学生的世界。尤其是对学困生,更要加以关心与鼓励。不要因为回答错了就嘲笑他们、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更不能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学生成绩进步了,可以说:“真棒!老师一直觉得你行,希望下次考试给老师更大的惊喜。”学生成绩退步了,要给予信心说:“别灰心,继续努力,你一定能行!”

(4)简洁。小学语文课堂语言要简洁、精练,能用一句话表达的,绝不用两句话。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喜欢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认真梳理一下思路,不难发现他们讲了许多废话。语文教师应该用简洁的语言,尽可能地向学生传达更大的信息量。如果过多使用“嗯”、“啊”、“这个”、“那个”之类的口头禅,容易给学生带来疲劳,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语言一定要简明扼要,直奔主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2.语言要幽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威特洛夫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助手便是幽默。”例如有一位同学写作文不用标点符号,我读的时候一口气读完,读得脸红脖子粗。学生关心地说:“老师,你歇会再读!”我回答道:“这位同学的作文没有标点符号啊。”学生笑了。在笑声中,既纠正了学生不打标点符号的习惯,又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3.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还要有启发性,循循善诱。它就像一盏明灯,不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例如笔者在上到《曼谷的小象》时,小象为什么这么聪明呢?是阿玲的指挥。“作者赞美小象还是阿玲?”就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们激烈的探讨。于是我趁机启发:“小象是很聪明,可是这些精湛的技艺是从哪里来的?”学生恍然大悟:小象精湛的技艺是来自阿玲的教导有方。学生们也因此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在不断改革进步,教师更应讲究语言艺术。然而教师的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获得的,只有潜心探究教学语言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商瑞华 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李姗 注重教学语言艺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J].学周刊B版,2011,(5)。

[3]夏海玉 浅析教学语言艺术对小学语文课堂的作用[J].教师,2012,(33)。

第8篇

通过这次活动,深感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也深感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在兢兢业业地奋力拼搏,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诸如:在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方面,在关注音乐的艺术表现、风格特征及其情感内涵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方面,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自然地解决知识技能问题方面,在教学过程的科学层次及合理布局方面,在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的突破创新方面,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切,怎能不令人兴奋不已呢?

但是,在兴奋之余,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冷静下来深入思考。例如:偏离以音乐为本教学原则的问题;不适度地强调学科综合的问题;轻视或放松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问题;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问题;在教学形式上摆花架子的问题等,都需要从理论上辨明是非,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为此,笔者想就前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偏离以音乐为本教学原则的问题

音乐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学生对音乐之内在表现力的感知能力,并在此能力基础上丰富、发展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与体验,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及生活质量,而不是培养学生对音乐之外的语言、逻辑的思辨解释能力(如果说有一些这种作用的话,那也是附带而来的,它不是主要作用)。因此,音乐教学必须以音乐为本。

然而,在当前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实践以及这些比赛活动的一些课例中,却存在着一种偏离音乐艺术内容、热衷于泛音乐文化的倾向。例如:不在音乐艺术的本质内容上下功夫,却在音乐艺术之外的大量文化内容上做不加限制的延伸与探究;脱离各种音乐要素之艺术表现作用的感知与体验――尤其是脱离各种音乐要素组合起来在艺术上发挥综合作用的感知与体验,而在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因素中(如:社会因素、历史因素、道德情操因素、环保因素等)去寻求其教育价值,去进行思辨性的讲解与讨论。应该说,这种教学倾向偏离了“以音乐为本”的原则,也偏离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呢?

从音乐老师的角度说:

1. 选用最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作品。

2. 为学生不断地提供感受、体验、表演、创作、理解、判断音乐艺术表现力的机会,尤其是把音乐作为一个整体来感受体验的机会。

3. 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逐步增加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如:对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力度、速度、曲式、织体等的敏感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对各种音乐要素相互作用后其艺术表现力的敏感反应。

从帮助学生做什么的角度说:

1. 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享受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表现力。换句话说,也就是帮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表演、创作、判断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感。

2. 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投入音乐艺术实践,并给学生提供独立或合作做出艺术决定的机会。

3. 通过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反过来认识自己是怎样探索、发现音乐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的,从而进一步发展、提高自己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二、关于不适度地强调学科综合的问题

学科综合的问题与以音乐为本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否适当地、适量地实施学科综合,直接影响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贯彻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反之,能否坚持贯彻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 ,也会直接影响实施学科综合的科学性。

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学科综合,除了要突破单纯学科体系的教学体制和教学观念之外,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难得的教学价值。例如:

1. 通过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充分显示出各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进而使音乐艺术的艺术个性更加鲜明。例如: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用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作比较。歌曲《伏尔加船夫曲》充分显示出声音艺术、时间艺术、听觉艺术的独特个性;而油画《伏尔加纤夫》则充分显示出空间艺术、视觉艺术的鲜明个性。

2. 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比较,认识整个艺术领域中各种艺术形式的共性特征。如:《伏尔加船夫曲》通过劳动号子似的节奏和音调、变化着的力度等因素,表现了沙皇时代伏尔加纤夫的艺术形象;而列宾的《伏尔加纤夫》则通过线条、构图、造型、色彩等因素来表现沙皇时代的伏尔加纤夫的形象。尽管二者的表现手段不同,它们却表现了相同的主题思想,表现了近似的艺术思想感情,进而揭示了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种认识共性特征的教学,促使学生去认识整个艺术领域的基础原则是什么。诸如:它们都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都是表现一定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不同思想感情的……

3. 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可以认识音乐艺术仅仅是整个艺术家族中的一员。在这个家族中,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联与整合,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文化视野。

但是,不适当、不适量地强调各艺术学科、各人文学科之间的综合,而忽视各种艺术形式、各种学科自身独特性的方面,就可能背离一条根本性的原则。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所说:“艺术学科有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各门艺术学科之间差异之遥远、个性之丰富,足以同生物学与哲学之间的差异相比拟。”因此,“艺术教育要为其内部价值而教。”背离这条根本原则,就有可能使非音乐性的内容或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从而湮没了音乐艺术的学科特点,冲淡了音乐艺术自身的鲜明个性,导致在教学上偏离以音乐为本的原则。

从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实践及这次评比活动的部分课例中看,以下表现很值得注意:

1. 非音乐性的文化内容在教学中占突显地位,致使音乐表现力的探究内容被严重地削弱甚至被取代。例如:文学、历史、美术、思想道德、环保、生态平衡之类的内容成为音乐课的主要综合对象,而这些内容与音乐艺术又缺乏有机的关联和恰当的整合,以致为实现形式上的综合而综合。

2. 在教学中,对音乐艺术的本质内容蜻蜓点水般地一掠而过,而在音乐艺术的外延内容上作毫无限制的发挥与延伸。例如:欣赏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不在聆听音乐上下功夫,不在感受、体验音乐主题和各种音乐要素的艺术作用上下功夫,却在古典主义音乐、古典主义美术、古典主义建筑的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历史沿革问题上大作文章。很明显,有些背景信息不是不需要,而是要适当、要适量,更要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否则,就不是科学的学科综合。

第9篇

[关键词]:想象力 知识积累 语言表达 阅读量 作文训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程的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又指出:阅读的要求之一是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写作的要求之一是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学生“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尤其强调: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又特别要求语文教师应“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中多次凸显初中语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明确想象力的内涵,增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识

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作“想象”。而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也作“想象力”。通过“想象”与“想象力”这两个概念的比较,我们应明晰想象力是人的一种思维能力。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曾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郑文光先生也说:“任何科学发明创造,都是从科学幻想起步的。”可见,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进行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二、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表象,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力的表达

表象是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语文教师可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记忆一定量的词组、成语、谚语,摘抄一页名言警句、优美语段、诗词歌赋。

同时,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象“茶壶里煮饺子”,心中有数“道”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因此语文教学中需穿插说话训练或课本剧表演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更好的说话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在这些活动中发挥自我思维的创造性,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后,可以要求学生想象: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的表情将如何?他们会有怎样的语言和行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创造性。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把文中的人和事用表演的方式再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方式。由于各人的思想、观点不同,对课文中人物、事件的理解也会不同,因此在编演的过程中不完全是照搬原文,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想法、不拘泥于原文的创意和即兴的发挥,在做这项工作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新。如教《皇帝的新装》,在疏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精心编排,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两个骗子、老大臣、两个侍从、一个孩子、一群观众等人,在课堂上上演一出精彩的“游行大典”。

三、有计划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不断强化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所以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首要的问题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反复吟诵,要在眼前能呈现出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形象,能把文字描述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这样,朗读时才能有感情,才能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可让学生在默读背诵大段优美文段,闭上眼睛去领略那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争荣的景象,在想象中随作者一起穿梭在香气四溢、蜜蜂纷飞的花丛中,去聆听鸟儿那动人的音律。

四、持之以恒地进行作文训练,提升优化学生的想象力

第10篇

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IVAM)于1989年开馆,致力于收集、研究及推广20世纪现当代艺术。其核心收藏由后成为马德里索菲亚皇后博物馆艺术总监的历史学家托马斯・尤伦斯领导创建,并在开馆之初获得加泰罗尼亚雕塑家、被誉为“铁塑之父”的胡里奥・冈萨雷兹(1876~1942)子嗣的重要捐赠。以此为基础,其余收藏基本围绕抽象艺术、现代艺术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未来主义艺术展开,此外还包括了非洲艺术各流派及欧洲、美国波普艺术作品。至2012年,IVAM已超过11000件藏品(其中包括5000幅摄影作品),时间跨度上基本覆盖整个20世纪。此外,IVAM每年还举办临时展览20来个,其中最出名的包括安迪・沃霍尔的影像展、胡安・格里斯素描展、达利与毕加索的多次主题画展、马蒂斯绘画展及雕塑展、路易斯・布努艾尔前卫作品展(电影、绘画、摄影等)、古巴前卫艺术展、约瑟夫・博伊斯的展览等等,不少中国的著名艺术家(如赵无极、蔡国强、蔡小松)也曾在那里举办个展。

自2008年开始,在馆长贡索埃拉・西斯卡・卡萨班的主持下,瓦伦西亚博物馆与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频繁的互动。2008年5月29日开展的“在瓦伦西亚55天――中国当代艺术展”一直持续到7月13日,几乎囊括了中国当代艺术各个门类:从雕塑、装置、录像、绘画、观念摄影一直到纪实摄影领域。随后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城市因艺术而生――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藏品展”是成为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推出的核心展览之一。在世博会结束后,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藏品展随即在中国主要城市展开了一系列巡展,随着展览在上海、福州、郑州、常熟等城市的展开,瓦伦西亚现代博物馆以及其馆长贡索埃拉女士越来越被中国当代艺术爱好者所熟知。

在欧洲由于乌力・希克(Uli Sigg)、盖伊・尤伦斯(Guy Ullens)与让・马克・德克洛普(Jean-Marc Decrop)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早期介入与收藏推广,瑞士、比利时和法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在欧洲的核心区域。而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其博物馆性质、以及享誉世界的学术声誉介入到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也因此被很多论者当成中国当代艺术被西方学术体系认可和接纳的证据之一。我们有幸采访到瓦伦西亚现代博物馆馆长贡索埃拉・西斯卡・卡萨班(Consuelo Císcar Casabán)女士,希望就中国当代艺术诸多问题听到更多来自海外的声音。

不要放弃自己的传统,即使市场强迫你这么做

《收藏・趋势》:贡索埃拉女士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注意到IVAM与中国当代艺术有频繁的互动――2010年在IVAM做了蔡小松与王燮达个展,2011年做了“中国盆景――中国当代艺术家提名展”与牟桓个人绘画作品展。2012年有什么关于与中国艺术互动的相关计划吗?或者在未来2~3年内还会有哪些方面的合作?

贡索埃拉:是的。这些年,我们一直致力于2013年中西两国的文化交流,包括你提到的蔡小松、王燮达等在内。我们差不多已经在中国和瓦伦西亚做了20多个文化交流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2012年之后,我们将继续进行与中国合作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展览,这样让中国人认识西班牙艺术的同时,也在西班牙引入了中国的当代艺术。这对于加强两国的文化交往很重要。在2013年秋天,我们将举办两场有关中国艺术家古干和濮列平的展览,同时由梁彬彬创作的装置艺术展也将在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

《收藏・趋势》:您对中国当代艺术保持了持续的关注。实际上,当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在中国不过才30多年时间,我们想知道您在合作过程中,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

贡索埃拉:或许由于中国本身拥有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记忆,中国当代艺术似乎呈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我对中国艺术有着相当的了解和喜好,无论是水墨艺术等传统艺术,还是最新的观念艺术,无论是概念还是技巧,无论写实或抽象。事实上,我们支持所有类型的中国艺术家、团体或个人在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我对中国当代艺术自己的优势以及多元化有很好的印象。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和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尽管在展会、市场以及其他方面还处在一个非常初期的阶段。

《收藏・趋势》:有人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西方学术语境中发展起来,中国当代艺术缺乏自己的学术体系,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您建议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去做?

贡索埃拉: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海洋,等待我们去发现和研究。在此之前,我不想轻易下判断和结论,但可以这么说,中国艺术正沉浸在一场革命之中。他们与自己的国家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生着一种革命性的变化,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革新,中国本身就以令人眩晕的速度发生着高速变化,创造了很多奇迹。这期间,许多西方化的中国艺术家被西方市场甚至全球市场追捧,但这只是其中的一条脉络。实际上还有一条脉络――有一些艺术家在秉承着传统的资源,这其实是最好的独一无二的表达资源,可以传达其所代表的文化的特殊性。中国艺术家们拥有巨大的潜力,我发现他们都非常灵活,善于汲取世界艺术和技术的变化成果,他们革新艺术的速度与能力堪称伟大。中国当代艺术的资源特别肥沃,一方面他们结合了西方“当代艺术”的革命成果,另一方面他们有着自己的传统,这一传统不仅限于美学,哲学和文化,也基于“传统”所能覆盖的最广泛的领域。

我的建议是,尽可能多地去看展览和工作室,在一个开放心态下去进行信息和知识交流。今天的艺术世界经历着快速的突变,无论是艺术家或者社会都在迅速变化过程中,但是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应该要特别注意不要放弃自己的传统而以西方标准代替,即使市场迫使你这样做。

名留青史不会是因为天价,而是因为品质

《收藏・趋势》:中国当代艺术在2003年以后遭遇了一波迅猛的商业化高峰,很多作品在拍卖会上被拍出了天价,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与市场的关系?您认为市场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贡索埃拉:艺术很多时候以一种自发的方式发展,但最后却需要在市场的协助下扩张,并且最终在全球范围的得到传播和欣赏。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水平的提升是其在市场上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所以,无需恐惧市场,也没必要被其局限。如果一位艺术家真正在艺术史上青史留名不会是作品的拍卖天价所致,而只能是其作品的学术品质。而且,除此之外,也有很多艺术家的作品,既有趣,而价格也合适。

是市场把艺术家与收藏家连接起来。市场的发展让收藏家意识到他收藏作品的价值,并持续地资助艺术家,鼓励他们坚持创作并且协助机构展示他们的作品,促进艺术家艺术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当然,大多数收藏者收藏只是出于喜爱。有极少的投机商出现,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收藏・趋势》:您在选择与哪些中国当代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中,您的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比如,您为什么选择蔡小松?您如何评价蔡小松的艺术?

贡索埃拉:在我看来,一个当代艺术博物馆不应该只关注具体艺术家,所有的展览都应该服务于严格的、一致的博物馆的宗旨,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加强艺术与社会的交流。我的标准一方面是考察其艺术质量,一方面就是考察其展览的目的。到如今,IVAM展出的所有艺术家,都有共同的特质,一方面能丰富我们的展览,一方面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见解并引发观众的兴趣。

关于蔡小松,他将我们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看上去不可能发生关系的对立面综合在一起的特殊能力让我非常兴奋。他的艺术实践,无论是技法上还是观念上,都可以看作是辩证法在审美层面上的有效补充,具备高度的原创性。我相信他在对比和冲突中寻找秩序与和谐是他的特殊倾向,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我应该强调一下来自蔡小松的作品,和谐、热情、富有创造力,是传统和现代风格的独特组合。这种微妙的平衡通过使用古老的和象征性的材料来达到,如丝绸、米纸、书法和艺术。这种美妙和精密的结合在相反的事物之间组成了一种和谐的秩序。

《收藏・趋势》:您如何看待未来10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前景?

贡索埃拉:我觉得很多事情将在未来10年发生,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仍将是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馆藏的唯一标准取决于艺术品质

《收藏・趋势》:作为欧洲最重要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您选择收藏当代艺术作品的标准是什么?IVAM会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吗?如果收藏,您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

贡索埃拉:IVAM所收藏的艺术品超过11000件。在这里,所有种类的艺术语言都能得到完美的体现。新进艺术藏品的唯一标准取决于他们的艺术品质。2008年,IVAM从中国的艺术家那里收购了大约60幅纪实摄影作品,现在集合了其他的作品,成为我们收藏的一部分。我们还有99幅来自俄罗斯先锋摄影师的作品。摄影作品在我们的博物馆得到了完美的呈现。IVAM收集的作品是由采购、捐赠和存放保管三部分构成的。61%的收集是靠捐赠。我们有一个甄选委员会来批准通过或否决每次采购、捐赠和存放保管的艺术品。经过委员会审查并批准的中国艺术家捐赠的艺术品中,分别有来自牟桓,蔡小松和王燮达的作品。

当代艺术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语言

《收藏・趋势》:2008年您将西班牙的艺术大师经典藏品带到中国展览。最近两年,您又策划了一系列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人展览。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您感受到对待艺术东西方观众有一些什么样的差异吗?

贡索埃拉:是的,当然。东方的观众当看到展览的艺术品时会更加惊奇,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拥有一个为他们解说艺术作品的导游。而西方观众则更习惯于直观地看作品,然后根据他们自身对作品的感受来作出判断。

《收藏・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东西方文化融合趋势也在加强,您认为这对于当代艺术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贡索埃拉:东西方的信息和文化的交流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东西方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而中国当代艺术也促进了中国融入世界的速度,当代艺术成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语言。随着中国社会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这个过程在过去十年中一直在不断地增长、加速。我们可以肯定,中国艺术不单单掀起一场革命,而是同时掀起多场革命。我们或许会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以令人目眩的速度不断变化的,中国社会本身也正在飞速地改变。的确,许多艺术家是跟着西方文化随大流的,或者可以说全球的艺术家都在不同程度地跟风,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来自最好的艺术家的作品都直接来源于他的传统文化背景。

《收藏・趋势》:根据artprice的数据说,2011年中国区域的艺术市场份额已经超过美国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对此,您怎么看?

贡索埃拉:正该如此。一个国家拥有如此众多的公民,社会发展,经济腾飞,工业领域与经济领域达到顶峰之后,金融的一部分资源转移到艺术领域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在经济实力强大之后,在艺术品市场的投资也紧随着强大起来。

《收藏・趋势》:这两年随着迪拜、东京、香港艺博会的崛起,有媒体认为,世界艺术市场重心在东移,您认可这一说法么?您有什么观点?

贡索埃拉:鉴于东方金融中心在日益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全球艺术市场将在其发展过程中保持一个类似的趋势,或被放置在前沿阵地,只因为艺术的世界一直是最动态的和最先进的。

爱是收藏最好的理由

《收藏・趋势》:2010年世博会期间,IVAM在中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您为中国艺术爱好者带来一批经典的西班牙大师的作品。在上海之后,IVAM又在中国做了一系列重要的巡展。我们想知道,在此过程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您认为中国观众会看懂这些大师作品吗?

贡索埃拉:我深信,中国公众喜欢并理解这些在中国展出的展品,就如同西班牙的观众也对中国艺术很感兴趣一样。传统西班牙的艺术是IVAM的主要目标之一。事实上,将西班牙艺术推荐给中国公众,将中国艺术带到西班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不仅丰富彼此,而且也是促进文化交流的一个重大贡献,有利于打破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同时,有更多受过教育的观众来欣赏这些艺术,并没有因为文化的差异而造成任何偏见。近期,促进文化艺术交流带给人们新的文化仍然是我的核心工作。

《收藏・趋势》:您本人是一个成功的收藏家。能介绍一下您自己收藏的理念和经验吗?谈谈您对收藏的理解。

贡索埃拉:收藏是一种生活方式。本雅明曾经说过,“所有权就是人们拥有一件物品,这是最亲密的关系。”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成功的收藏家,我会定义我为一个幸运的人,我不会去假设我收藏艺术品为我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经济效益,足以让我不用劳动而拥有一流的生活。对我来说,每一件藏品都是美好的生活片段,是我与众多艺术家几十年来共同成长的经历的记忆。我还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艺术收藏,可能基于家庭的传统,后来我进入一个画廊工作。最重要的是,我已经与许多艺术家成了朋友,我一直参与他们的创作过程,陪伴他们一起发展。为此我永远不会出售我的收藏品,无论什么理由。对我来说,收藏和获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一次发现的旅程,你发现你可以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感受并看到不同的方式。藏品变成了你艺术生活的一部分,并能为你的个人历史留下痕迹和记忆,这是人之所以为人最可宝贵的财富。

第11篇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衍变、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而汉字作为学习的最基本符号,书写是否规范美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在中学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中渗透一点书法艺术,让书法艺术走进课堂是大有益处的。

一、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书法艺术提高教师的威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写字的好坏不仅与教师的严格要求有关,而且教师的身教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手漂亮流利的字如同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谱写出优美的乐章。实践告诉我们,哪位教师的字写得好他学生的字也普遍写得好。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动作,亲眼看到运笔的全过程,能领悟到书写汉字的韵律美和汉字的结构美。

记得在上小学时,笔者的一位语文老师字写得很好,课堂上板书工整美观,我们对这位老师都很敬佩,可谓言听计从。他上课时我们学习的热情很高。课余时间同学们都围在他身边问这问那,但问得最多的是怎样才能写好字的问题。笔者对书法艺术的喜欢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当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走上讲坛在黑板上写字时,笔者的学生也同样欣赏笔者写的字,进而喜欢笔者讲的课。所以说语文教师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书法知识不仅增加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能增加其人格魅力。

二、通过书法艺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语文课堂上许多学生对某些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好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寻找解决学生不爱学习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找学生身上的兴趣点,利用这些兴趣点,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些书法知识就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的方法。

首先,表率作用。教师要在板书中把字写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教师具有魅力的板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创设氛围。在教室悬挂一些书法作品,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出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书法作品。如在讲授《沁园春·雪》中可以把的这首词的书法作品用毛笔临摹出来悬挂在黑板前。第三,加强指导。语文教师,要结合课文指导学生汉字的书写。包括写字姿式和握笔方法、书写笔顺、汉字间架结构、用笔方法等。第四,适时鼓励。教师要对写字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把他们作为典型,让其他学生学习。在作业和作文讲评时,把字写得好的作业和作文拿出来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展览。这样学生在自信中找到了学习乐趣。第五,创造机会。教师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写字内容的活动。如让学生出黑板报、制作手抄报、进行汉字书写比赛等,给予学生展现自己写字的机会。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学生学习书法的条件和氛围,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提高了,也就相应地提高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

三、通过学习书法提高学生学习和考试水平

正确、快速、美观的汉字书写是学生准确语言表达的必要途径。在中考和高考的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试卷中,如果学生字迹潦草、模糊不清,甚至有的考生因写字速度慢而答不完卷,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分数。所以要想得到高分,书写就必须准确、规范、快速。现在中考、高考实行网上阅卷,这就对学生书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通过书法艺术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

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不乏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优秀素材。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书法名家的生平事迹或趣闻轶事。如颜真卿为人忠直刚烈,郑板桥体察民情,王羲之勤奋刻苦等,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

第12篇

  最新关于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范文

  翻开泛黄的纸页,浓浓墨香中,是家里流露出的真挚父爱。读罢全书,傅雷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他真诚直率的人格魅力,无不令人钦佩和感动。《傅雷家书》就是这样一部苦心孤诣的教子篇,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严肃、一丝不苟的对待一切,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作为父亲,傅雷教子极严,可他又具有令人感动的真诚和朴实。

  在送走将去波兰的傅聪后,离别之悲不由的唤起傅雷对往事的回忆。在家书中,他深刻的反省自己,后悔自己当初不近人情的教育“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父亲能够对儿子真诚的道歉,一切的爱,都在父亲的忏悔中彰显出来。傅雷教子,始终保持着以德为先,做人为本的原则“做人第一,其次才是艺术。”很少有人教育艺术学生如此多的道德,傅雷在育人方面可谓呕心沥血。

  他告诉傅聪,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只有心灵无比纯洁才会将艺术表现的动人,这与傅雷的直率和坦诚是分不开的。父亲从小給予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没有白费,即使远在波兰,傅聪仍然热爱着祖国,坚持父亲給预的信条,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当然,对于傅聪的努力换来的成绩,傅雷也是由衷的为他骄傲和自豪,在高兴之余也为傅聪的坚强,不为胜利冲昏头脑而安慰。“多少过分的谀辞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傅雷就是儿子的良师益友,辛勤教育又不忘衷心赞美,衷心赞美不忘谆谆告诫,深沉无言的父爱,皆凝聚其中。

  一封封家书,将相隔万里的两人的心连在了一起,一边是孩子勤奋的练习,另一边的父亲却殷切地注视着他的每一次心脏的律动,设身处地的预想他在前行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情景,并替他做出预案,为他寄去各种书籍作为养料,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傅雷高深的艺术造诣,也看到了一颗崇高的父亲的心。傅聪也从书信中吸收了丰富的精神养料,好像父母仍然在他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家书给予傅聪成长的力量,让他去战胜各种困难和魔障,找准自己人生的方向。傅雷就是这样将自己的爱与期望诉诸笔端,寄给远在异乡的儿子,从不间断。

  在一封封家书中,我读出了傅雷的真意:“我还不甘落后,还想事事、处处追上你们,了解你们,同时也想竭力把我们的经验和理智献给你们,做你们一支忠实的手杖。如果有一天你们感到这根手杖是个累赘的时候,我会销声匿迹,决不来绊你们的脚。”肺腑之言,舐犊之情,不经意间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掀开扉页那张照片,傅雷专注的给孩子写信的情景更平添一份感动,那份执着真挚的爱在心中挥之不去。《 傅雷家书》读完了,而天下父母爱子之心是永远不变的。所以,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分钟,用心感受父母的爱吧,这也是做为子女的最好报答。

  最新关于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范文

  在充实美好的寒假里,伴随着举天同庆的中国年,我阅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深刻感受到了傅雷与傅聪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令人回味无穷。

  在之前的语文课上,语文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严厉,脾气暴躁的傅雷,但在此次书的阅读中,却发现戛然相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儿子的关心与关爱塑造了一位十分温柔、伟大、懂教育慈父形象,让我不禁惊叹不已。他愿意为了儿子放下自己的架子,主动道歉让步,并时常关心傅聪的生活与艺术层面。

  就傅聪与傅敏的童年而言,这绝对是翻天覆地式的变化。他在信中不断教授傅聪做人做事的道理,将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传授于他。我想,这样的父亲怎么能不令人敬佩呢?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拿起《傅雷家书》,去学习并感受傅雷与傅聪深厚的情感以及家人之间沟通的方法。请相信父爱,它虽深沉,但绝不会迟到。

  最新关于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范文

  轻轻合上书,品味着书中诗般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傅雷家书》虽说只是一部傅家书信的真实记录,但是通过这些飘洋过海,飞越大陆的书信,把千里之外的儿子与牵挂他的严父,亦如挚友,还有无微不至的母亲之间的情感紧紧相连,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不禁热泪盈眶。

  楼适夷说过:“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没错,透过家书,父子二人对艺术深入的探讨中,饱含父爱的`关切。他为了儿子,从小聘名师教他钢琴,后来又送去波兰深造。儿子不断学习,父亲不断翻阅古今音乐典籍,从诗词歌赋到古典浪漫时期的经典,为儿子提供最恰当的建议,有多深的父爱,才有如此伟大,这才真是呕心沥血!这也就能明白傅雷家教多么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多么热切,他创造了无法达到的神话。从他对傅聪的指点中对我有很大启发:练习往往只是第一步,迈向成功必须靠理想和思想,灵魂便在其中。肖邦能在傅聪的琴键上重生,不是年复一年的磨练技巧,而是精神上的一致。“头脑是一切的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