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赏析

艺术赏析

时间:2023-05-30 10:5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赏析

第1篇

赏析陶瓷艺术作品是一项深奥的课题,并非这篇短文能够论述,它关系到人文、心里、历史、材质……诸多领域,我们只是将这块石子抛向水中,激起人们思考的浪花。精品之所以精,在于它的纯粹,对生活的理解更趋于完善,因为在临终者的眼里,一切名利的外在东西都已经退缩了。所以精品是陶瓷书画家临终前裸的心灵抒发。以下我们试着赏析部分“珠山八友”陶瓷艺术作品,其目的是对陶瓷艺术生命的继承和思考。

“珠山八友”成员雪景高手何许人,以研习粉彩画雪景,渐次深诸其中奥妙;开创了景德镇粉彩雪景之先河。

何许人画瓷渐以雪景山水为主,构图上远承宋人造景取势之技,笔墨上取“四王”之法,但在工艺上革故鼎新,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运用于雪景山水之中,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具有画意生动的韵味。使画面彩料浓淡自如,雪真,层次有度,并以高洁旷达,晶莹剔秀,意境深远为世人所称道。

何许人的瓷画技艺着重于画理与技巧的结合。在艺术形式上,他讲究章法布局,注重近、中、远三重关系,山势相叠、坡岸交错、层次有序。在笔墨技巧上均以墨彩为主勾画山岭,敷粉留白表现雪景。而在一些细节描绘上,何许人以细腻的笔划刻画,如蹇驴踏雪,留下连串的痕迹,屋宇楼阁,总以一两处暧色调点醒。他的作品无论是大幅瓷板画,还是小件印泥盒都用笔精到,工丽严谨,法度整饬。其书法行笔稳健,转折圆浑,顿挫变化明显,字与字之间少连笔,都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

何许人常用诗句描写画中之景,画外之意,抒发自己的情怀,所题诗句透出清新的书卷气。如《寒江独钓图》诗云“六出霏霏舞,孤舟倚石矶。浑然冷不觉,把钓独忘归”。而《踏雪寻梅图》又题:“豪气冲寒雪浪开,骑驴蹴踏小桥来。梅花岭上馨香满,折得旋归助酒醅”。涤尘荡俗,意境深远,表现出他深厚的文学修养。他终其一生探索瓷上雪景山水技法独树一帜,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瓷画名家。

“珠山八友”群体中天赋颇高的一位瓷画家田鹤仙。由于其梅花枝干挺拔,疏密有致,深得“文人画”艺术精髓,以瓷上梅花独领。

田鹤仙所画之梅或老干横斜,瘦傲天然,或以山水皱法画梅,枝干舒展挺秀,花蕊红彩点染,枝干与花朵浓淡对比,实显梅花的丽质沁人,别有旨趣。

田鹤仙画梅,不画背景,创立了瓷画上的“梅花弄影”技法。虬劲盘曲的树枝,衬以绰约的梅花树影。炽热的梅蕊与冷峻的梅枝形成强烈的反差,造成虚实相衬,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他画梅却不拘泥与其线条自由少跌宕之画法,画梅时,以山水功夫画线条,穿插上采用山水跌宕,令画面错落起伏,气势磅礴,山水功夫在花鸟上得以延伸,发展。

田鹤仙画梅善于结合陶瓷器型构图完美,其画面密不透风,疏能走马,空白处题款落印。由于他文人出身,其书法功底深厚,写字亦是绘画之笔法,加之擅长诗词,画面上梅满字多,诗书画印构图统一,相得益彰。如《暗香深夜伴清光》粉彩瓷板有诗曰:“树蘸横圹水气凉,暗香深夜伴清光,此中意味谁来识,只有青城老墨庄”。而《扑面来风别有香》又题:“水边篱落月昏黄,扑面来风别有香,斜是罗浮清梦醒,蕊珠仙子舞霓裳”。给人以满目留芳之美感。被誉为景德镇粉彩瓷上开画梅之先河者。前清秀才邓碧珊。其传世佳作多为粉彩鱼藻图,是瓷艺鱼藻文人画之创举。

邓碧珊在鱼鳞绘画上独见功力。无论是鱼鳞的疏密排列,还是明暗关系,乃至鱼之尾、鳃、鳍、都体现了他一贯的写实风格。其习惯先画鱼,再择空填藻,鱼与藻远近构图,疏密关系安排十分精到,颇有宋画遗风,而整个画面简洁秀美,设色工整清丽。正因为他善于大胆借鉴又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其独具一格沉郁高雅的艺术风格。邓碧珊的鱼藻瓷板画,常是画鱼而不画水,却依然使人感到鱼在水中游。鱼的姿态,藻的浮动,仿佛处处都感到水的存在。他用笔墨色淋漓,鱼的质感和色调,片鳞细草都满含水分,画出的藻叶质感强,用料敷色,浓淡相宜,粗细相间,堪称细微之处见精神。

邓碧珊对中国书法艺术有较深的造诣。他善写行书,多用中锋运笔,笔势苍郁劲道。所绘粉彩鱼藻瓷板画,大都题有行草诗文,所题诗文不仅与画面相得益彰,而且极有品位。如《游鱼图》瓷板画有诗云:“弄萍濯破镜花秋,掉尾扬鳍得自由,最怕碧峰岩下影,风藤如线月如钩”。写得意境深幽,意趣动人比喻极富想象力,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对“珠山八友”部分陶瓷艺术审美特色和美学分析,使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珠山八友不但是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装饰艺术家,更是杰出的陶瓷书画家。“珠山八友”瓷艺创作对艺术个性的张扬,对艺术风格的追求,对艺术形式美感的探索,对艺术精神内涵的重视,以及对艺术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的深层挖掘,难道不可以作为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寻求发展的参照和借鉴吗?因此“珠山八友”和他们所开辟的陶瓷绘画艺术在中国艺术领域是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并且陶瓷绘画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新开的一朵奇葩,对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同样具有开拓性的文化意义。

第2篇

从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体制来看,其课程安排一般包括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三类。三到四年的学时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按阶段安排学生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分期考核给予其优、合格和不及格等结论,或者视其成绩优劣决定是否授予其相应的学分。相对于专业课与公共课的严格考察而言,作为选修课程的音乐赏析课虽也涉及学分,但是其重视程度一般明显不足,尤其是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的现状令人担忧,必须客观认真地分析其症结所在,并制定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这种状况才有望得以改善。

一、高校音乐赏析课的现状

既然是课程,那么它也理所应当地具备课程的基本形式,起码是“教”与“学”双方共同的活动,其中一方怎能全部包办?高校的音乐赏析课往往就是教师一个人的事,介绍评述一番,到点下课,学生甚至身在课堂都不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了些什么。如果不是为了考勤的需要和获取学分的最终目的,也许学生们连课也不愿意去上。据了解,负责讲授音乐赏析课的教师几乎没有几个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上课的,不但一份教案用上好几年,轻车熟路,耳熟能详,而且讲课时面无表情,形同述职报告一般。大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反映平淡,全无兴趣。大概只有在查点人数时,师生之间才会显示出高度的默契和前所未有的注意力。这种情况难道正常吗?

二、关于高校音乐赏析课的合理化建议

音乐赏析课的内容如果不对路,不符合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那么所播放的音乐片段学生们就可能根本听不懂或者出现反感情绪,那还谈什么交流和陶冶情操,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作为高校的选修课,其上课时间一般会被安排在下午或是晚上,如果音乐片段的题材及结构过分生僻难懂,无疑将会成为学生们片刻休息的催眠曲。记得几年前刚刚参加工作时,校方曾专门聘请省市级优秀教师为我们做过关于教师修养层次的演讲,其意提到新教师、资格较老的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区别。新教师所关注的主要是生存,所谓生存就是自身作为“教师”这一角色,领导、同行们和学生们对自己的态度或者认可程度如何,自己并不一定确信可以驾驭这一职位,甚至还一再地怀疑某个细节是否做得合适。资格较老的教师关注情境。如课堂气氛是否热烈,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或者学生掌握了几个知识点。而专家型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

我们必须以专家型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所以笔者认为:只有首先关注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将自身还原到学生的立场上去,才有可能选择出最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素材,这才是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正常交流的基础和桥梁。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怎样,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是什么,这是我们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深入了解的。当前高校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9~25岁之间,他们的身体发育基本完善,高中阶段基本形成的价值观念进一步深化为深刻的自我认识。笔者曾亲身经历过一堂生动的高校音乐赏析课。该课是在晚间上的,不但没有成为学生们的催眠曲,反而使他们精神振奋,部分女生甚至潸然泪下,即便有的同学没有选修该课程但也不约而同地陆续涌入,驻足观看。笔者至今仍认为:该节音乐赏析课成功的关键首先就在于教学材料选得好。该材料是由韩国当红女星全智贤主演的电影《野蛮师姐》的两个片段:片段1是敬珍和明宇约会咖啡馆之后,雨中狂舞,莫里斯·威廉姆斯所作插曲《Stay》响起“A-a-a-a-ah,justalittlebitlonger,(Please),Please,please,please,please,Tellmeyou''''regoingto…”浪漫抒情的演唱,随意得有些嘻哈;另一插曲是在敬珍误杀明宇之后,强劲有力的吉他和弦伴奏下的《Knockin’OnHeaven’sDoor》(敲开天堂之门),加之全智贤尽情投入的完美诠释,堪称全集经典段落。

课堂鸦雀无声,同学们屏气凝神。两个片段播放过后,教师以较为精炼抒情的语句向学生们介绍了插曲创作过程及词曲作者等相关信息,并请几位学生谈了各自的观后感。片刻后再次播放两个片段,学生们仍意犹未尽。以当时刚刚公映的热播韩式电影片段为教学素材导入,那位教师很了解学生,最终让学生们达到了很好的音乐赏析目的,很聪明。教师语言除间断性的讲解,没有什么刻意的词句,师生之间这种教与学的交流真可谓默契。在这样的材料导入下,学生愿意知道更多,何况除他们所喜闻乐见的电影情节,还有悦耳的插曲,之后的交流还显得干瘪和困难吗?除此以外,以朗朗上口的老歌,如《我的中国心》、《英雄儿女》等为题材,介绍其创作背后一些有趣的故事,并穿插一些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是完全可行的。再如《TheRock》配乐对扣人心弦的紧凑情节的渲染,儿歌稚嫩嗓音的童趣,偶像歌曲个性十足的热舞烘托下的张扬,都可以成为高校音乐赏析课的优秀素材。

正如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先来看之前的课堂交流方式,教师一个人独占时间的90%以上,中间可能会穿插几次可有可无的课堂提问,严格来说,这样的交流其实不能叫做交流,我们暂且叫它灌输式的交流吧。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引导他们去自主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尤其像音乐赏析课,完全可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并且成为专业课和公共课以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益补充。何况高校教师不是上帝,教师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开导者对于高校来说更为适当。学生印象当中的教师没有必要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冷面孔,权威不见得是高校教师的唯一姿态,干瘪无味的课堂说教和沽名钓誉的陈词滥调对于大学生们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高明的举动。笔者认为:在找到了良好的教学素材后,灌输式的交流可以代之以互动式的交流和启发式的交流,那么,交流方式的改变最主要的和最直接的条件就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除表达清晰,声音洪亮之外,逻辑严密,含蓄幽默些,或者可在成功导入后,使语言具有某种哲理,或者巧妙地设置两难情境渗透些许德育的色彩也未为不可。正如之前所谈到的那样,高校音乐赏析课也可以通过语言能力的提升使交流进一步艺术化,使整个课堂教学艺术化。总之,好的教学素材是交流的基础,适当的师生交流和语言组织是上好音乐赏析课的重要环节,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手段是前二者得以落实的保证。高校音乐赏析课可以采取考勤加随堂评价,或者考勤加一一面试式的灵活评价方式更为妥当。(所谓考勤加随堂评价便是考查学生到课情况给予其或高或低的一部分分值,再结合其课堂问答表现给予其另一部分分值的方式,二者结合做出评价。所谓考勤加一一面试式的评价方式是平时查点人数得分占一定比例,结课时,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提问打分,二者结合做出评价。)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连理,均是上好高校音乐赏析课,实现师生交流正常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3篇

关键词:爱伦·坡 《乌鸦》 创作艺术

爱伦·坡一直被评为美国著名的作家、文论家、诗人。他的作品以其鲜明地反映爱情、死亡、幻灭等等主题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爱伦·坡往往以美和死亡的结合来表现其深刻的内涵和主题,所以就其诗歌和文学作品的风格来讲,往往充斥着阴郁的气愤和神秘的色彩。在爱伦·坡的诗歌方面,他也往往能够通过充分的结合美和阴郁的主题,恰当使用暗喻手法和注重诗歌本身的韵律美感等等多种艺术手法的结合达到良好的诗歌效果,同时在诗歌风格上就显得凄美而奢华。爱伦·坡在对诗歌的创作中,往往遵循着他所主张的“纯诗”的理论,追求独特的艺术效果,他认为在诗歌中的隐喻和魅力都是对理性的一种排斥,而这种排斥和非理性则往往是更强的理性,由此爱伦·坡的诗歌也往往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在爱伦·坡的《乌鸦》中,作者在大体上努力践行自己的诗歌理论,同时在多种艺术手法的表达上也做出了努力和实验。

一、爱伦·坡与《乌鸦》

诗歌《乌鸦》是爱伦·坡在1844年创作的,不仅仅表现的是诗歌中的人物的歇斯底里的心情,同时,更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一种哲理性的叙述。揭示出了人所至爱的一切正是像乌鸦聒噪的时候一样永不复生和一去不可复得。

诗歌《乌鸦》是爱伦·坡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爱伦·坡在诗歌创作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对法国象征派诗歌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诗歌中所集结的一种大范围的痛苦和悲凉的情绪,也呈现出了绝妙的忧郁深邃的、无以复加的悲痛之美。

二、《乌鸦》中的创作艺术赏析

在诗歌《乌鸦》中,爱伦·坡通过对自己诗歌理论的践行和尝试,在多种创作艺术手法上进行了探究和丰富,加深了诗歌的表现效果。

(一)心理探究和潜意识挖掘

在诗歌《乌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的一点当属诗人爱伦·坡诗歌中对人的心理诉求的探究和涉及。其中作者不仅仅注重了心理活动上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也对主人公的潜意识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剖析。

诗人爱伦·坡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变化描写,表达出了诗的阴郁基调和忧郁美感,同时也通过感情和心理上的线索将主人公的行进和主旨串联在了一起。

(二)对美学理论的穿插

爱伦·坡在自己的诗歌理论中一直追求纯粹的艺术美感,通过对艺术的把握和对忧郁美的穿插达到诗歌的深沉而凄美的效果。在爱伦·坡的诗歌原理中,他一直强调和践行的一点是忧郁美感。爱伦·坡认为忧郁这种情绪和表达出来的效果正是疯狂追求明澈源泉中产生的原始渴望。在这样的诗歌主张中,爱伦·坡对忧郁美的体验就显得更加深刻并且将它和潜意识的理论相结合起来,成为了一种整体的基调和个人诗歌美学理论,体现了作者在美学思想和诗学观念上的主张。

在爱伦·坡的《乌鸦》中,全诗从篇幅上来讲一共一百零八行。就字面来讲是通俗易懂的,是主人公——在寒冷的深夜中独自徘徊的男子伤悼死去的爱人“丽塔尔”。随着诗歌的发展和字句的逐步加深,能够逐渐感受到诗人所想要呈现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主人公的思绪和低落的情绪,而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情绪体现。这种综合性又和潜意识中的幻觉相互交错,到主人公这里,就由轻到重地综合了所有的忧愁、哀伤、悲痛甚至绝望等等。这些情绪都是人类永恒的情感。诗人爱伦·坡通过对人的共有的情感的探索,特别是对人的持久的悲观情绪存在的一种探索,创造出了一种忧郁的美感。同时也因为这种忧郁美达到了和读者之间很好的共鸣效果。也就是说,这一类悲伤、绝望的情绪在诗歌的逐渐流露中联合了读者的共同感受,成为了一种十分独特的富有忧郁美感的美学体现,展现出了忧郁美的美学价值。

(三)意象的塑造

诗人爱伦·坡在创作《乌鸦》时,对意象的塑造也是十分巧妙的。用一只乌鸦来表现许多深刻的元素,同时也注重了人和物的综合塑造。在《乌鸦》一诗中,最主要的形象集中在诗人所塑造的人物——失去了爱妻的男子和他邂逅的一只乌鸦上。对于这个主人公——失去了爱妻的失意男子来说,他的痛苦似乎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痛苦,他越是看书,他内心的苦痛就变得越发明显和难以克制,这使得这个人物形象在诗歌中展现出来一种十分沉重的基调。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失意男子所邂逅的乌鸦也出现了符合情境,乌鸦经常出现在男子和妻子约会的小屋中,带着死亡和不祥的气息。加之诗歌中塑造的主要基调是黑色。黑色的出现和塑造也成为了一种单纯的色调和基调,而其本身沉重浓郁的悲观和绝望色彩就成为了诗人所想要为我们塑造的悲伤色彩。这只乌鸦的形象实际上是一种黑暗的、阴沉意象的汇集品,它抖动着自己象征不详和死亡的黑色翅膀,并且毫不知礼数,傲慢地迈到了门口的智慧女神像上,呈现出来一种不可一世的傲慢感。而这种傲慢感正意味着这种悲伤的、绝望的、无以复加的情绪是不可超越的,也是不可战胜的,冥冥之中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不可超越的精神主旨。所以说,对人和物意象的相互塑造和映衬也成为了这首诗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它对于构造整个诗歌的基调和想要表达的中心主旨都具有了独特的作用和贡献。

(四)象征手法的运用

在诗歌《乌鸦》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复调成为一种十分阴翳低沉的画面。在诗歌中,作者构造了一种半夜的敲门声。这种声音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和夜半的鬼魂或超自然现象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十分诡异的、神秘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阴暗氛围。在这样的塑造中,也和古老传说的某些特质相关。但是当失意的男子打开门的时候,却发现房间的外边空无一人,只有深沉的夜晚展现在他的眼前。在这里,深沉漆黑的夜晚实际上也是一种黑暗的色调和阴郁的气愤,它象征的是男子内心的绝望和恐惧,是伸手不见五指的。而打开门外边空无一人,这也十分微妙的,象征着男子没有任何其他的期望可以寻找,所有的期望都落空了,听到的只是无尽黑夜发出的绝望的回音。

同时在诗歌《乌鸦》中,男子所开启的那扇门实际上也具有很典型的象征意义。门恰恰是一种失望与希望之间互相交织的通道和间隔,同时也是无边无际的荒芜和室内的文明理性的变节。它将理性和非理性分开来。当男主人公打开了这扇门的时候,荒芜和绝望似乎就在一瞬间涌入了他原本的世界,在他还能够以理智驾驭自己的世界,转而逐渐侵蚀了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成为了一种令他绝望的,逐步走到无以复加深渊的信号。而乌鸦的形象更是典型地象征了不可战胜的绝望和恐惧,成为了永恒的阴影逐渐占领了上风,笼罩了男主人公所有的精神世界。

(五)韵律的兼顾

在诗歌《乌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写作艺术特点是对韵律和节奏的把握和恰当运用。

在《乌鸦》中,爱伦·坡发挥了自己一贯的塑造哥特式恐怖气氛的特色,奠定了十分坚定的恐怖、神秘、深邃的基调。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支点就是对诗歌韵律的把握。在诗歌《乌鸦》中,诗人涉及到的韵律都很恰当,有头韵、中间韵和尾韵等等。诗歌通过常见的原因和巧妙的押韵方式,使得主旨所表现出的黑暗基调前后统一,循环往复,达到了一种环绕往复的悲伤主题。可以说作者对韵律的把握和对节奏的深化是诗歌《乌鸦》成功的又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运用元素。

三﹑结语

诗歌《乌鸦》是美国著名诗人、文学家爱伦·坡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它通过对黑暗色调的塑造与把握,成功地描绘出了阴暗的内心世界和作者想要表达的绝望、死亡与忧郁美感的重要哲学主题和诗歌审美观念。在这样的实验和实践中,诗人也将整体诗歌中加入了不同的艺术元素和柔和的艺术特征。通过对韵律方面、节奏方面、诗歌意向方面、象征手法的运用方面以及十分出众地将人的内心世界活动和潜意识相关联和挖掘等诸多创作手法结合,达到了一种忧郁美和深沉的哲学思考的独特魅力。通过对《乌鸦》的剖析与赏析,也能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爱伦·坡及其作品做出一定的贡献。语

参考文献

[1] 王珺玥.爱伦·坡诗歌《乌鸦》的艺术魅力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第4篇

一、阮安建筑设计思想探析

1.儒家哲学思想。(1)“尊者居中、尊卑有序”的儒家之礼。阮安虽为交趾人,但是在设计风格上,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奉命设计故宫三大殿之际,阮安提出建筑风格应体现“尊者居中、尊卑有序”的儒家之礼,即三大殿(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作为故宫核心建筑,应坐落于城中中轴线之上,凸显王权至上、等级森严。在建筑设计方面,以中轴对称为主要布局,各辅助大殿应顺应三大殿中轴方向,依次在左右两边相起而建,体现“尊卑有序、各任其职”的核心理念,这种设计思想体现了明朝时期的建筑设计风格,具有当时卓越的艺术特色,影响着明朝时期建筑设计理念,更对后人建筑设计提供了设计思想[1]8。(2)“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儒家理念。在设计建筑方面,阮安秉承儒家哲学思想,尤其是在设计故宫三大殿时,提倡“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儒家思想,即三大殿设计应在城内重要且靠前的位置“,殿位于前而非于后,前者为尊,立于朝政非寝”。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阮安在建造三大殿时“,敬祖孝先,倡孝敬道,祭土保粮神”,即在设计三大殿的同时,设计好整体布局,在宫殿左前方安置祖庙“,孝祖以利朝”,在宫殿右前方设计好社稷坛“,土粮共供以安民”。正是由于秉承儒家设计理念,阮安设计的三大殿被其他建筑师评价道“尽显王尊高贵之气,秉承天地之灵魂,盖世之举也”。2.卓越的艺术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阮安依靠特有的设计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可靠性、牢固性都提出了一些独特见解,确保了建筑的长久坚固易用。正因阮安的出色设计,三大殿以及建桥辅堤建筑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长久不衰[2]6。(1)建筑形散神不散。阮安在建筑设计方面,不追求模板化设计,对不同的建筑风格考虑其特有的背景以及地形“,建筑之根本在于随意之际,任其自然,非固有之模,非按部照搬也”。这种形散不是对建筑设计的随意性构造,而是应在设计时因地制宜,设计施工之时更要保持灵活性“,约此减加,重其之根本”。这种看似随意无所规则的设计思想,对建筑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设计方面,不可照搬他人设计风格,应该根据各个设计的建筑需求、用途以及建筑所处的环境、背景进行充分的考虑,只有这样,才可以设计出优秀的建筑,正如在设计三大殿时“,殿乃天子之所用、所居,不可概论所定,须审查观之”。这种形散神不散充分体现了阮安对建筑的高深理解,更凸显了他不拘于形,敢于创新,重视建筑设计所具备的灵活性与多元化特点。(2)“固若金汤,安定可抵灾难也”。阮安在设计建筑时,不仅遵守因地制宜的特点,确保建筑的艺术水平,更关注建筑的设计质量“,筑城非戏也,乃天子之位;筑堤非赏也,乃民之所用”。设计三大殿以及宫城其他建筑时,阮安对建筑设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建筑材料全面把关,同时,在设计时,为了能够很好地权衡建筑设计抗弯强度、建筑的刚性需求以及建筑抗压性,阮安通常需要做一个简单模型,分析其受力特性,对建筑设计的力学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思考“,梁高不宜长于三者一分,截面须过二者一”。

二、阮安建筑艺术成就

1.修建故宫三大殿。1440年3月,阮安奉命修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并负责设计修建乾清宫以及坤宁宫。“天帝之座居乃紫薇星之地,紫薇正中,方显其明亮也”,由此三大殿被称为故宫的同时,亦为紫金殿。作为三大殿的主要负责人,既能看出阮安在明朝时期的地位,也能看出阮安的建筑设计水平颇让人信服。阮安根据自己的设计经验,结合工程所需,对三大殿以及两宫进行了认真的设计规划,并日夜监督,查看工程进度“,日观工期,夜思殿貌”。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阮安及其助手顺利完成任务,得到当朝皇帝的赞扬,“己丑以三殿二宫成,赐太监阮安、僧保各金五十两,银一百两,纻丝八表里,钞一万贯”,对于这次赏赐,明人王世贞评价为“此内臣功赏之至厚者也”。故宫三大殿的建设不仅体现出阮安的建筑艺术成就,更充分展现了明朝的建筑水平[3]6。2.京师九门城楼。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初,城墙建筑依然沿用元朝的旧城,对于一些破损城墙只是简单修理,这种方式虽节约国库开支,但是无法抵御风险“,京城因元旧,永乐中虽略加改葺,然月城楼铺之制多未备,至是始命修之”,于是在正统年间开始正式修建。阮安奉命担任此项任务的总监,负责修建京师九门。九门工程浩大,地形崎岖,木桥林立,城墙立角楼,深其濠,不易筑之。众工匠建筑师都“视而避之,无意接此重任”。阮安明知任务艰巨,毅然接此大任,并与数万军民同甘共苦,对九门进行彻底翻修。为了确保城墙牢固,阮安改变设计方式“,九门旧有木桥,悉撤之,易石以代之”,为了防止水患,阮安在九门城楼侧面筑造水闸,确保洪水之年“,水至溢,至九桥水闸,则通桥而去,无害于城门楼矣”。阮安与数万军民在前线奋斗了两年,同甘共苦,成功地完成了这项工程。这项工程不仅壮观,而且牢固可靠“,兴工至是始毕,九桥之面焕然洗新,金汤巩固,足以耸万国之瞻矣”。明朝大臣曾对此感慨道“,盖一出于阮安之手,固河城墙,明朝之幸哉,忠于奉公,勤于恤下,阮安乃一代名师也”。3.通济河疏浚之举。正统三年之际,明朝重要水域通济河再次遭遇决口,当朝对此异常重视,率工部尚书等人发民修治,然数年后,河流又泛之。阮安临危奉命对通济河查勘并予以解决。阮安为了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自去察看河流水势,河边露营思之”。经过几天的察看,与河水沿岸居民的交流,阮安分析出原因,设计出修治方案,并上报朝廷。“河流之所以屡次决口,在于其向上受白河、汤河、洛河水之害;向下须合直沽南来海水”。这样虽然屡次对河流进行筑堤,但是由于极易受到上下河流的影响,导致屡次决口现象的发生,而这也是修治看似无方的症结所在。对此,阮安建议修治此河“,须顺水引导,不可强加筑堤,改凿通水,使水顺流无溢,故此,可防再犯”。朝廷立即采取阮安建议,并按期竣工完成,将此隐患彻底解决。当朝甚为高兴,命大学士杨士奇撰写《通济河碑记》,立碑于通济河处,以此铭记阮安的功绩[4]23。阮安生平不仅设计出令人瞻仰止步的故宫三大殿以及皇城重要两宫(乾清宫以及坤宁宫),对九门城楼进行了彻底翻新,对困扰明朝数年之久的通济河进行了彻底性解决,为明朝的建筑设计以及河流治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阮安所取得的成就源自于其自身善于刻苦钻研、不怕吃苦的良好美德,其平生设计的众多建筑不仅为明朝的建筑发展作出了表率,更是为后人对建筑研究设计作出了典范。阮安将平生丰富经验以及专业知识转化为优秀的建筑设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阮安的伟大建筑成就在我国建筑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永远留存,其美德让人歌颂,其技艺让人瞻仰,正因如此,阮安堪称为我国明朝建筑设计大师。

作者:迟桂芳 托亚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装饰学院

第5篇

关键词:普希金 爱情 艺术

引言

普希金的爱情诗歌优美动人,让人不自觉地落入进去,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普希金的爱情诗表现的不仅仅是爱情的感人肺腑,还有诗人笔下动人的故事,曲折的生活经历,这些和诗人自身的生活和个性是相辅相成的。普希金所展现给世人的热情和温柔,让人如沐春风,让我们去感受内心世界的那份美好和安宁,同时普希金的爱情诗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体现出诗人对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普希金整体的诗歌特色和风格都充满了生机和乐观,让生活在困苦之中的人们感受到美好和希望。

一、普希金爱情诗歌艺术欣赏

普希金的爱情诗成功打动人心的地方有很多,无论是他优美的语言,还是丰富的内在美,亦或是充满人情味,都为诗歌增添了神韵,让人在激动之余还能沉下心来进行思考:爱情无疑是美丽的,懂得爱一个人,人生才是完整的。

(一)向往纯洁的爱情

在普希金的诗歌之中、言语之中都充斥着对于纯洁爱情的向往和赞美,对我们而言,普希金的诗歌是具有感情的,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正是由于普希金本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爱情的执着,才成就了他爱情诗歌的美好。例如普希金在1816年所创造的《月亮》中这样描述到:“的欢快啊,你算什么?怎能比我真正的爱情和幸福,那种内在的美的欢乐?”在诗人看来纯洁的爱情并不是单纯的的欢快,而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带来的心领神会的快乐,那种充斥在两人心中的淡淡的交融感是所不能比拟和亵渎的。正是由于对于纯洁事物的追求也体现出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不喜欢虚假,不追求名利,他的要求是这样的简单,只要一个相爱的人一起到老就好。这些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在诗歌《欢乐》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什么时候朦胧的青春之灯才能燃烧起来,放出光明?什么时候我的人生道路上的女伴才能以微笑照亮我阴暗的路程?”

(二)赞美的精神力

在诗人描绘美好爱情的同时,他的诗歌里面也处处描绘着美所产生的精神力,无论是美好的事物还是美好的心灵都能够带给世人巨大的鼓舞和美好的希望。例如诗人在1825年所创作的《致凯恩》的诗中这样描绘凯恩的倩影:“犹如昙花一现的幻影,犹如纯洁之美的精灵。”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如同执笔之人将凯恩的美好表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仿佛具体地感受到这位女郎曼妙的身姿以及纯真的心灵。当时的诗人被幽禁在米海罗夫斯克村,让他饱受孤独和苦闷的折磨,在这种背景之下他创作了《致凯恩》。在诗人的词语中我们丝毫没有看到描绘女友面容的词汇,但是却能感受到她的美好,这种美不是外貌的美,而是内心深处的甘泉,瞬间滋润了诗人浮躁而干枯的心灵。爱情不仅能够使人快乐,它就像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支撑着黑暗中的人们去相信希望、相信美好。

(三)充满着人情味

普希金的爱情诗中处处洋溢着人情味,诗歌是诗人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的结晶,自然离不开对于生活的反应和解读。普希金的爱情诗并不是单一的描绘,通过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爱情有着不同的感受,细致地表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于爱情的表现和感受。在诗人的前期描绘中充满着对于爱情的激情狂热,将青年人对爱情的追逐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自身爱情表现的真实写照。例如在《给娜塔莉亚》中这样写到“娜塔莉亚,我承认,你已俘虏了我的心,我还是第一次感到羞涩,我爱上了美丽的女性。一整天,无论我怎样折腾,只有你萦绕着我的灵魂。”在这些诗歌里,将青年人初尝恋爱的忐忑、羞涩和激动表现得这样清晰而直白,让人感动。而在诗人后期的作品里面逐渐地显示出成熟男子所具备的心态,不再是那种裸的爱念,而是一种内心的思考和回忆的甜蜜。有的时候是发了狂似的思念,有的时候是嫉妒时候的折磨,有的时候是离别的悲伤,将爱情更深层次的感动表现出来。无论是在诗人的《告别》还是《焚烧的信》中都能感受到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念,不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忘却,而显得愈发珍贵。

二、普希金爱情诗歌风格赏析

每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普希金在其爱情诗中所蕴含的浓厚的忧郁情感也是触动人心房的重要因素。这种忧郁风格的形成和诗人自身的个性和气质有着莫大的联系,同时诗人所经历的坎坷生活对这种忧郁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性气质的影响

普希金就像是一颗忧郁的种子,一旦开花结果,就让这种忧郁弥漫在它的诗中和天地间,让所有的人去感受他内心深处的忧思。这种忧郁从普希金最开始创作诗歌的时候就已经诞生,早期普希金的爱情诗主要描绘的是主人公们对于爱情的渴望以及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例如在诗《别离》中就将这种忧郁表现得尤为深刻,那种对于恋人之间离别的愁思,那种对于爱情的渴望,都透露着淡淡的忧愁,并且随着诗人生活阅历的增加,对于爱情的看法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对于爱情内在的思考逐步取代了早期的狂热和冲动。在诗人的诗中更多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思考和关切,他的爱情诗中的忧郁色彩变得也愈加浓厚,这些情感和普希金自身爱情的经历和感受也有着重要的联系。例如诗人曾经流放于南俄的时候迷恋过沃伦佐娃夫人,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迫与她分离,使得诗人遭受巨大的离别和相思之苦,由此创作了《焚信》以及《护身符》等等著作。

(二)坎坷生活的影响

不可否认,普希金拥有一个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的心,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有着浓浓的同情之心,而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他坎坷的命运和生活经历,铸造了他诗中的忧郁。普希金的诗歌往往不是凭空想象或者臆断的,而是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原型进行创作的。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还重点刻画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那种多情的、细腻的、敏感的赤子之心。当然那种现实生活的孤苦也时时刻刻摧残着这个多情的诗人,他是温柔的、他是敏感的,就是那种一颗美好的心,带给了我们五彩的世界。例如在诗人的《预感》之中他这样写道:“我的头上又有乌云,在悄悄地聚集;那嫉妒的命运,又以灾祸将我威胁。”表达出诗人经历现实世界的悲苦,在这种痛苦经历下的忧伤和无奈,但是诗人绝没有沉迷于这种悲苦中而不拔,无疑诗人是乐观的,无论现实世界有多苦闷,诗人仍然对生活有着激情和希望,依然相信未来的美好,带着勇气和信念坚定生活下去。

三、普希金爱情诗歌语言赏析

普希金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人,能够优美决然,与其诗歌的语言有着莫大的联系,无论是那一个个简单的词汇,还是那样短短的一句话,就能将事物描绘得直白而深刻,往往最真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普希金的爱情诗内容真实,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正是这样的风格铸就了普希金的成就。

(一)语言质朴、简洁

普希金的诗中没有华美的辞藻,没有夸张的语言,有的只是诗,一种最真挚的情感的表达。对于文学作品,普希金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普通老百姓的语言才是最动人的,才是最真实的,比起那些矫揉造作的语言来得更加美好。正是普希金对于民间语言的重视和运用,才逐步形成了普希金诗歌中语言的生动和朴素,让人读之感觉到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诗人善于从自然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诗歌创作,领会到其中深层次的美,质朴的语言所反映的往往是最真实的事物,所表达的也是最质朴的情感,使得诗歌在情感和语言上达到高度的一致。而普希金的爱情艺术也是匀称和完整的,没有过多的奇幻色彩,没有怪诞的理想主义,有的只是真挚的情感表达。例如在《焚烧的信》一诗中,诗人仅仅是描绘了焚烧的细节,袅袅的轻烟,嘶嘶作响的封口漆,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深沉感受。

(二)诗歌短小精炼

诗人的爱情诗都比较短小,内容也都是描绘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赞美,但是诗人对于诗歌的结构和角度颇为用心,善于从不同的爱情角度去描绘爱情,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爱情经历和体验,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爱情诗的短小造就了语言独特的韵律美,精巧的形式以及完整的结构,让整个诗读来意蕴十足,同时诗人还善于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大自然的优美风光融入到诗词之中,整个诗歌有一种水融、清新脱俗的感觉。

结语

普希金作为俄罗斯文坛的重要成员,他的文学创作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细腻、丰富的情感以及热情的生活理念,为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情感体验,在他的爱情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同人生阶段对于爱情的看法和解读,让我们了解到普希金的坎坷生活。质朴的语言是他的本色,生活的热情是他的信念,纯真的爱情是他的追求,正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带给了我们一份精神世界的瑰宝。文章从普希金爱情诗歌艺术欣赏、普希金爱情诗歌风格赏析以及普希金爱情诗歌语言赏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细致地分析了普希金爱情诗的特色,结合普希金的创作理念,不断地促进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语

参考文献

[1]陈建.情感与创作――普希金爱情诗《我爱国您》赏析[J].名作欣赏,2007(07).

[2]邓建中.“纵然死,也让我在爱中死去”――普希金爱情诗歌对“死亡”的思考[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第6篇

第一次看到这个案例,我们就在猜测它的影院系统藏在哪里?在专业定制安装工程师的精心设计下,这并不是一个很好完成的任务。最后还是在设计师的帮助下揭开了谜底。上一代的家庭影院,大家都是把家庭影院显露出来,一方面是因为这能够很好地发挥家庭影院的效果,另外一方面是当时的技术水平没办法把这些个个都是大块头的设备隐藏起来。不过,当定制安装出现之后,隐藏家庭影院就成为可能。

这个案例中,主人想要一个简洁现代的的家居风格,但又不想看到暴露在外的家庭影院系统产品来影响整个家居风格。如果在五年前,这样的想法几乎没法实现,不过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今天这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事实上,最开始房屋主人并不认为自己能够达成家庭影院的全隐藏,不过当它接触到定制安装公司的设计师后,才决定把整个家庭影院全部隐藏起来。这个隐藏起来的家庭影院位于房屋的客厅之中。设计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隐藏来自Digital Projection的M-Vsion Cine 260投影机,由于天花板的空间狭小无法容纳标准的升降机,因此设计师颇费了一番心血,最后使用了一个滚轴升降机来代替,开口处较大且只能在框架中移动。而且还定做了一个可以根据天花板封闭面板进行微调节的投影机支架,这样就确保整个投影系统能够完全隐藏。

85英寸的幕布的当然也需要隐藏起来,设计师并不是简单地在天花板上开槽安装幕布,而是开槽后还做了一个翻板。翻板还细心的做成了与天花板一样的颜色,这样平时看上去整个天花板都是完整的,当需要放下幕布时,翻板自动打开幕布随后放下。

如果只是隐藏投影机和幕布,当然不能算成功,所有的音响以及低音炮都必须隐藏起来,与我们看到的其他案例不同,设计师把音箱和低音炮都隐藏在天花板上。当然,音箱效果也经过的还专门的调校,以保证音质。至于整套家庭影院的功放和蓝光播放机等其他设备,都被引入到另外一个房间,控制则通过智能中控实现。

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的,隐藏的家庭影院是这个案例的最大亮点,这要得益于定制安装行业的兴起,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个案例中如果家庭影院系统都显露出来,那么将会对整个家居风格造成不小的破坏。隐藏的家居系统不仅使家居更加美观,也让家里最常使用的客厅得到了有更多功能,不仅适用于娱乐或者阅读,同时还可以用来观看电影或者进行其他活动。

第7篇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22-01

艺术源于劳动,源于生活。中国古典舞也不例外,它来自于历史文化的积累,来自于历史的延续。学习与研究中国古典舞,对扩大我们的舞蹈艺术视野,接受我国传统历史文化艺术的熏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历史的演变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古典舞中的人物性格与情感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进程丰富多彩,这也是中国古典舞蹈艺术走向世界的体现。古典舞蹈作品《秦俑魂》首演于1997年,表演者,黄豆豆,作品是根据四人舞蹈《秦王点兵》而改编成的单人舞蹈,并在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获得观众和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作品中展示出中国古典舞蹈动作的规范、鲜明的民族色彩、严谨科学的语言等艺术特征。将华夏的时代精神发挥到极致,使整部作品表现出浓烈的民族色彩和民族情感,其中本作品展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尤为明显。

舞蹈《秦俑魂》中采用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打击乐器“鼓”,在中国古代“击鼓”有着重要作用。战场杀敌,击鼓助威,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例。本作品采用击鼓而舞的方式,把古代战场奋勇杀敌的气氛发挥的淋淋尽致,表演氛围深深地感染着观众。本作品的节奏感上也很突出,这也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特点是分不开的,所形成的舞蹈动作、内在节奏、吞吐、动静、提沉、相结合,从而产生我们所熟悉的动律与神韵。

《秦俑魂》中,演员服装没有采用大众化的长袖、大褂这种与戏曲艺术类似的服饰,而是根据作品的主题,给演员穿上了更加形象化的士兵盔甲的服装。舞台上的表演效果更是使观众耳目一新,直接展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兵马俑苏醒的那一瞬间,砖制的盔甲片片碎裂,兵马桶冲出束缚,突破石俑,这些道具的应用更为巧妙。士兵与盔甲的结合,这种表达方式,直奔主题,使舞台上的表演深化,更能突出的表现中华民族这种不屈不饶的民族气节与民族精神。

虽然中国古典舞是以戏曲艺术为基础,但是他们在训练方法和表演形式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戏曲要求腿功、腰功、勾脚训练,舞姿多以唱、打、翻为主,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艺术。中国古典舞不仅要求腿功、腰功、还要绷脚训练,同时还要求各个关节的灵活运用,舞姿丰富多彩,表演形式多以舞蹈动作为主,纯舞蹈才是中国古典舞的本质。

戏曲艺术大量运用生活动作来表达作品,根据作品的需要,还要有跳跃、翻腾等动作,最显著的是将手语动作发展成为舞蹈动作,这也是戏曲艺术固有的表演形式。在中国古典舞中,肢体动作的节奏与力度也不是平均分布。中国古典舞的动态表演中总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舞蹈动作的主体意识和舞蹈动作都具有抽象功能。形、神、劲、律也是中国古典舞蹈重要的表现手段。四大要素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中国古典舞元素性动作的高度统一和谐,也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审美理念。作品中,舞台美术、灯光的配合,使舞蹈《秦俑魂》的表演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意境。在配合音乐等多方面因素,更能烘托这种氛围。开场兵马俑从黑暗中破俑而出到作品的结尾,演员黄豆豆慢慢抬腿倒地的那一刻,这种威武的气势给观众们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把整部舞蹈作品推向顶端,从而深深地升华了作品的主题,观众无一不为这种精神所倾倒。

中国舞艺术的发展,坚持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前进的重要标志。一些成功作品的问世,反映中华人民对生活,对社会发展的感受,表明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复兴中国。大部分舞蹈作品的传感性,对社会也起到了巨大的团结能聚作用,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中国舞蹈艺术是一个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道路,才能在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取得舞蹈艺术事业的繁荣昌盛。想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舞蹈事业,还需要我们下一代不断探索,不断努力,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古典舞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科学的训练体系和教学方法,而且这套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审美标准和美学规范,这种表现力是其他舞种所代替不了的。中国古典舞是我国所独有的舞蹈种类,是经过舞蹈工作者们精心的加工,提炼,整理出来,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体系这是中国古代舞蹈的文艺复兴,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国古典舞是美的艺术,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历史的延续。中国古典舞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传统舞蹈,有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经过现代艺术家们的发展创造,大量吸收西方舞蹈文化的精华,不断创新,不断开阔,使我们中国古典舞具有更加深厚的内涵与无穷魅力。

第8篇

一、《立春》及其声乐艺术

作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孔雀》让顾长卫声名大噪,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赞赏和肯定,《立春》是他执导的第二部长片,作为《孔雀》的姊妹篇,延续了《孔雀》的艺术风格。《立春》是以小县城的音乐教师王彩玲的故事为主线的,相貌平平的她有天生一副好嗓子,对歌剧的着迷使她踏上了追寻梦想的道路。在这条并不平坦的路上,她的梦想一次次地被现实冰冷地打击着。在遥远的北京,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梦想有多么遥不可及。正在她试图放弃歌唱的愿望时,高贝贝出现了。高贝贝找到了王彩玲,自称身患绝症,唯一的心愿就是参加全国歌手大赛并且获奖。善良的王彩玲放弃了自己追求梦想的机会,把钱用来给高贝贝打通关系,以实现她的“遗愿”,但最后发现这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新年,在母亲点燃的鞭炮声和漫天的雪花中,王彩玲似乎看到了冬天的尽头,在立春的那天,她领养了女孩儿小凡为自己的养女,在和小凡的朝夕相处中,她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开始了她人生的春天。

《立春》主要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电影音乐:一种是窦鹏为电影创作的原创音乐;另一种是引用的欧洲的歌剧和歌曲。这些电影配乐,使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也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的音乐和电影内容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在整体上赋予影片浓厚的艺术气息,提高了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电影的主人公是位平凡的音乐教师,但她的艺术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在追梦的路上,她受挫的情绪以及对未来和梦想的失望与绝望都在声乐的烘托中更加真实可感,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电影通过西洋歌剧和原创音乐的配合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活动以及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既升华了电影的主题,又渲染了主人公在追梦路上的悲剧遭遇。电影中原创音乐和西洋歌剧的结合而形成的反差,就如同王彩玲的外貌和她的才华之间的反差。从外貌来看,平凡的王彩玲似乎与歌剧和艺术毫无瓜葛,但她的天赋却是令人惊叹的,尽管如此,她还是在追梦途中屡屡受挫。这种强烈的反差和碰撞也是与电影的配乐相呼应的,导演意在让观众在这一反差和碰撞中感受到王彩玲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的苍白无力。《立春》中的声乐艺术是精致细腻的,窦鹏的编曲和西洋歌剧都大大丰富了影片的内容和艺术美感,大大提高了电影的艺术价值。

二、声乐艺术在《立春》中的运用

(一)在电影情节发展中的运用《立春》这部电影开始于王彩玲的歌声中,随着旋律画面转换到了王彩玲教学生唱歌的课堂。光线柔和明亮的教室里,王彩玲头戴黄色的纱巾,满怀热情地教学生演唱这首轻快愉悦的《暮春》,展现了王彩玲内心的满怀希望和美好。这首歌曲交代了王彩玲的身份,推动着剧情的开展,也从侧面暗示了影片的主题,也就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春天、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电影开头时的歌声与这里的《暮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也对电影的悲剧色彩进行了稀释和缓解。在影片的开头,从喇叭中传出《暮春》,清澈的女高音回荡在街道的上空,从音乐中我们似乎可以听见人们对春天的向往。但在这充满希望的歌声中,这座小城是灰暗萧索的,人们目光呆滞、毫无朝气地穿梭在街道中,骑着自行车前进在上班的途中。声乐和画面内容之间强烈的反差也暗示着王彩玲和这个小县城以及县城中的人之间的截然不同。小县城的人是安于现状的、麻木的,而王彩玲却有着对艺术的满腔热情和对梦想的追求、坚持。在这样强烈的反差中,故事徐徐展开,我们似乎可以预见王彩玲的悲剧命运。

(二)在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中的运用电影中,王彩玲毛遂自荐时演唱了一段《为艺术,为爱情》,这首歌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女孩儿,这首歌也唱出了她的心声。歌里的长音就像王彩玲内心深处的呐喊,她的不满、委屈、失望和痛苦都汇聚在她的歌声里,她内心的各种情绪在这首歌里融合杂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从王彩玲的歌声中可以听到她在北京的坎坷经历、追求梦想的艰难,也听得到这个柔弱单纯的小镇姑娘独自在北京生存的困境。也正是因为这些艰难,才造就了她内心的强大和坚忍。追梦之路纵然艰难坎坷,但王彩玲从未有丝毫怀疑,也未曾想过放弃,后来她报考了中央歌剧院,凭着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她勇敢地踏上了为艺术而献身的道路。这时的音乐似乎是对她心情的最直接、最真实的表达。这样的歌声在空中飘荡,诉说着她对音乐始终如一的热爱和顽强的信念,歌曲中苍凉的旋律把她的凄凉和无力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在展现角色人物冲突中的运用《立春》中的王彩玲是一个有理想、有自我追求的人。即使她的相貌普通,但她清楚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虽然在追梦途中屡屡受挫,但她仍然没有停下脚步。也许她是固执的,也许她这样为了梦想一味地付出并不值得,但她自己了解,只有追寻梦想才能使自己快乐。终于,她赢得了来之不易的去北京进修的机会,这次经历让单纯的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她希望自己能摆脱那个小县城。然而在北京,残酷的现实让她在为梦想而奋斗的日子里度日如年,残忍的欺骗把她的真诚和善良击垮、击碎。《立春》中,县城里的文艺演出中,小城里的人们最喜爱的是通俗的秧歌,芭蕾舞蹈的艺术气息却感染不了观众。观众慢慢散去,王彩玲在空旷的舞台上孤独地演唱着《乘着歌声的翅膀》,雪花悠悠飘落,与悠扬的歌声完美地结合,诉说着王彩玲内心的孤独和悲哀。残酷的现实和王彩玲深情的演唱形成强烈的对比,在王彩玲和这个小县城之间似乎出现了一条难以弥补的裂缝。王彩玲所追求的高雅讽刺着小镇人民的庸俗,二者之间的反差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和情感出口。

三、《立春》中声乐艺术的作用

(一)对电影叙事的推动在《立春》中,声乐艺术恰到好处地出现在电影叙事中,起到一个助推器的作用,不仅在渲染和烘托气氛上有着明显的效果,而且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一方面是渲染和烘托气氛。在影片中,音乐和画面常常同步进行,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在风格情感上往往是一致的,丰富了电影的语言,也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渲染和烘托着电影的气氛。《为艺术,为爱情》这首咏叹调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学校琴房里,王彩玲深情地为周瑜演唱了这首歌曲。王彩玲在这首曲子中忘我、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把自己的种种倾诉融入自己歌声里,这首咏叹调在这一刻表达着她对命运的质问,自然地把电影悲壮的情绪和主题烘托出来,让观众仿佛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第二次是在王彩玲报考中央歌剧院被拒绝之后,她在无助和失落中演唱了这首曲子,唱出了自己的绝望和脆弱。歌声在这里也成为她内心的独白,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第三次出现是在电影的结尾,王彩玲身着礼服,站在她梦寐以求的礼堂里放声高歌,恍如梦中,这一刻的华丽与追梦途中的挫折和艰难形成强烈对比,烘托了电影的悲剧感,但同时也给予人们希望。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电影成功地塑造了王彩玲平凡却有远大梦想的人物形象。在她的人生中,音乐是她命运的表达和呐喊,电影中的音乐使她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起来。影片中声乐的恰当运用也十分贴切地演绎了她对命运的不满和绝望。如影片开头运用的《暮春》,在王彩玲的一段凄凉而安静的独白之后,明亮的女高音孤单地飘荡在这个毫无生气的小县城中,歌声中的美感和凄冷的县城之景相互对比,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王彩玲和小镇的格格不入。

(二)对电影主题的升华一方面,电影中的声乐艺术表现了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冲突。前文提到,在文艺演出中,王彩玲孤独地演唱着《乘着歌声的翅膀》,这里的音乐就成了她情感的表达方式,是她对自己内心凄凉情感的宣泄。这里的声画结合,展现了优美的歌声和寂寥的现实之间的冲突,也展现了王彩玲代表的阳春白雪和小镇居民代表的下里巴人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电影的声乐艺术烘托了人物的悲剧命运。《为艺术,为爱情》这首曲子总是出现在最绝望的时候,它推动着影片的叙事,也表现着王彩玲这一人物的悲剧色彩。在被中央歌剧院拒绝之后,她演唱了这首曲子,唱出了自己的绝望和不得不妥协的无奈,是对她悲剧命运的暗示和烘托。同时,在电影的结尾,导演让王彩玲在华丽的舞台上圆梦,点明了电影的主题“立春”,冬天总会结束,春天将要到来,而春天的美,是需要你带着希望去寻找的。《立春》的成功和电影中运用的声乐艺术息息相关。电影中的主人公从满怀憧憬地追寻梦想到屡屡受挫,在她的生命中,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正是声乐和画面的完美结合才呈现出了这种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悲剧色彩,而电影本身关于音乐的主题也得到完美展现。正是声乐艺术对人物形象、人物心理、电影叙事和电影气氛的一一刻画,才使观众真正融入电影,融入王彩玲的生命,融入了这种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中。《立春》中的声乐艺术也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提高了电影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者:李磊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第9篇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史最悠久的文明,持续数千年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在建筑与雕塑等艺术领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惊世之作,从古代埃及流传下来的艺术品包括由建筑和雕刻构成的宏伟的纪念物和神庙,它们连带着大量的绘画以及其他的装饰品。埃及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风格与目的的一贯性。甚至在衰落时期或在如第二十六王朝那样的竭力复兴文化的时期,都保持着这样的特征。保证这种统一的因素在于法老的权势与威严,它既是世俗的国家机器,也是宗教机构。……许多艺术作品的制作都与法老有关,都是为了维护法老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灵魂永生的。如果没有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对神灵的信仰,那么埃及的辉煌文化将显得暗淡无光、苍白无力。

1 从左赛尔法老金字塔到拉美西斯二世神庙

第三王朝时期,位于首都孟菲斯西面沙漠边缘的塞加拉的法老左赛尔的梯形金字塔,高约60m,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型石砌建筑,据考证是建筑师伊姆荷太普的作品,建在一块内有祭庙的圈地中央,护卫着27m深的地下墓室。

最早的阶梯形的金字塔实际上是由一组规模自下往上递减的“玛斯塔巴”(王朝初期,存放木乃伊石棺的长方形石头建筑被称为玛斯塔巴)重叠起来的。这种墓穴位于距尼罗河三角洲不远的塞加拉的沙漠悬崖上。

法老左赛尔的金字塔是对被神化了的法老的颂扬。这就首先决定了它的气势恢弘的必然性。“玛斯塔巴”已明显无法显示这种恢弘。与中国帝王在选择地理上的优越的不同,古埃及人注重了在地平线面上的构造的非凡。法老左赛尔金字塔是在平面上不断重复而往里收缩造成了高大,每一层的高度大致相仿,这样即使在较近的距离也能显示出金字塔耸起的高度。

从第四王朝起,金字塔由此发展成斜面平直结构,原来的阶梯融入到平直的斜面当中。这种类型的金字塔以位于开罗不远的吉萨金字塔群为代表,他们约建于公元前2600年与2500年之间。由阶梯型金字塔向斜面金字塔转变的原因有许多,但可能相比比较重要的是斜面金字塔更强调与自然地貌的不同,更能强化王权的神圣与威严以及对灵魂永生的信仰。原有的阶梯形的金字塔随着年代的久远,结构上不能相互支撑的弱点随着石块在阶梯边缘处的脱落而显现出来,而斜面这种类型中石块相互处在一种力的均衡之中,则能更为坚固,这也是金字塔演变的重要原因。

除了这两类金字塔外,还有“弯折式金字塔”或“折角金字塔”,如吉萨以南不远处的达赫舒尔有一座为第四王朝法老斯尼弗鲁王修建的金字塔,如果说胡尼金字塔是阶梯金字塔过渡到真正金字塔建筑的尝试的话,那么,最早按标准金字塔设计并建筑的真正的金字塔就是斯尼弗鲁王的金字塔。这种金字塔每面的斜度到了半中腰以后更显得陡峭,整个建筑仿佛要被压垮的样子。为了维持建筑的稳固,它被建筑在地基微微内倾的石头基座上。

狮身人面像,作为一种金字塔的变体也在第四王朝时期开始成熟。当然,这种变体的出现无疑也与当时的技术的完善相关。位于吉萨的巨型狮身人面像,面型与雕塑和绘画中的法老哈弗拉十分相像。长约57m,高20m,用石灰岩雕成,显示了高超的技艺。

金字塔仅仅是整个墓地建筑的综合体的一部分,整个综合体还包括祀庙、甬道、墓室等,入口主要位于朝河的隐蔽的堤道处得祀庙处,经甬道进入到安放法老的主墓室和一些用于其他目的的房间,这些房间有的建在地面以下。

虽然这种非凡的墓地建筑形式出现较早,但真正形成较大规模、有独具风格的时代,却可能要到了第十八王朝,经典实例为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祀庙。这个庄严的建筑综合体包括三个由坡道连接的递降的柱廊,顶部的中央礼堂系在悬崖上凿成。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祀庙自然由阶梯型金字塔演变而来,但它还在下降和上升的意义上,烘托了由人走向神的意味。坡道的实和建筑的柱廊构成的虚形成强烈的对比,更使人觉得坡道上升的神圣和崇高。依山而筑也同样出于这样的考虑。整个建筑与环境融合成一体,使自然的山和人为的祀庙相互渗透融合。

中王国和新王国时代,大约公元前2061年至1070年,庙宇建筑逐步演变成新颖的三分式的建筑,它所设计的依据很简单,就是一种适宜于私人住宅的设计,这在卢克索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中我们明显的看到,一个入口处通向客厅,然后是三个房间。这种建筑最复杂的是它的巨型廊柱。但从风格上讲,新王国时期的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精致,以适应宗教活动的需要。

在底比斯为拉美西斯二世修建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可能是给人印象最深的祀庙之一。祀庙深进悬崖55m,每年两次,即在春分和秋分,太阳射入祀庙的最深处,照耀在殿中拉美西斯雕像和三位神像身上。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太阳照临在那一刻神圣无比,尤其是在55m的黑暗最深处,这一刻胜过了宇宙间的一切。

2 “严格程式化”下的雕塑

同绘画相比,雕塑突出对生命永恒性的憧憬显得庄严肃穆,蕴含着更高的境界。双重理念:宗教的生命永恒观和王权神圣观。

第10篇

一、大学声乐教学现状和要求

声乐学习包括作品创作和声乐演唱两个方面,目前我国的大学声乐教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现状

声乐教学是对国家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能提高学生们在往后生活中艺术鉴赏力。目前我国大学的声乐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比较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配套设施有时也跟不上需求。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不合理,而且往往是以课堂学习的模式展开,没有让学生在室外进行作品采风,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升华,学生在作品创作中,如果能提取生活中的精华,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作品才更具艺术气息。

(二)声乐教学的要求

声乐教学要求老师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声乐作品创作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和修改。一万个读者眼里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声乐创作亦是如此,一万个学生当中就有一万个对艺术的不同认知,老师要根据学的不同的艺术气息和艺术表达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避免对学生一概而论。

二、培育学生对作品风格的掌握能力

在声乐世界里,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丰富多样的,单个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也是千变万化的。想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培育学生的风格掌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掌握声乐作品中的时代风格

作品风格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不同时期的的声乐作品对某一感情的表达是不同的。在作品创作中,要根据不同时代艺术风格设定作品的风格,对不同时代的声乐表现形式要有深刻的认识,一首好的声乐作品是能够体现作品创作的时代风格的。声乐学习中,音律音阶等要有起伏和变化,不能一概平平淡淡,没有。在对作品进行演唱时,演唱者要融入感同身受的情感,符合当时时代观众的精神需求,带动观众进入作品中的世界。

我国的声乐作品创作也是一直遵循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抗战时期,作品表达的是激扬人心的情绪,在内战时期则表达的是愤懑不平的情绪。所以在作品创作时一定要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界定作品风格,提高作品艺术水平。

(二)掌握声乐作品中民族风格的特征

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巴西的桑巴舞曲,中国内蒙的呼麦等等,这些声乐作品都带着强烈的民族气息。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应该掌握不同民族的声乐表达风格,汲取其中的精华,放到自己的作品创作当中;在演唱时,也要根据作品的民族风格改变声音表现方式,尽情表现作品的民族风格。

(三)培养学生的演唱风格

演唱演奏是声乐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声乐作品的优劣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再好的作品,如果演唱者演唱风格不清晰,唱功达不到水准,那么这首作品的艺术表达就是失败的,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应该加大对学生演唱功底的重视,教师不要为学生盲目地选择演唱作品,一个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决定了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程度,演唱作品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音色风格决定。

三、声乐作品的艺术表达

声乐作品的创作是源于作者对艺术的追求,每一首作品的创作应该追求一定的意境,让听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重新认识自己的情感世界。学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作品艺术赏析力。

(一)了解作品中情感路线

欣赏者对声乐作品的赏析源于声音对情感的表达,学生在赏析声乐作品是首先要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在了解作品中的情感时,可以融入一些自己的情感,根据与作品相关的资料记载,了解作者以及创作的历史背景,用心倾听作品,最大程度上了解作品中的情感路线。

(二)注意作品的意境表达

声乐作品的意境包括“情”和“景”,情是作品表达的感情,景是作品所渲染的情景。声乐作品赏析要以情入境,作品演唱要动情,声音表达要悦耳,通过生动地演唱直接表达声乐作品的意境;在作品创作时根据自己的情感设定作品情景,情景交融,相辅相成,作品的艺术境界才会有提升。

第11篇

2011年6月22日伦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间拍卖会圆满结束,总成交额为9.697万英镑,成交率高达98.4%(金额)/94.1%(件数)。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的油画作品《房子与色彩缤纷的晾洗衣服,近郊II》以2,468万英镑拔得头筹,同时也刷新了画家的世界拍卖纪录。在本次拍卖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全球艺术品拍卖排名前几位的艺术家的作品,而且可以看到一些我们未曾关注过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同样表现不俗。来自世界各地竞投者的积极反响与角逐反映出印象派与现代艺术品市场持续强劲的势头。

埃贡・席勒是20世纪初奥地利的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他于1918年因瘟疫(西班牙感冒)逝于维也纳。1906年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克里姆特指导下学习,并结识了科柯施卡。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随后又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席勒20岁时便已经达到了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他后期的艺术不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何种形态都似乎处于惊恐中,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他的画风压抑、沉闷、收敛的神经质。席勒在短短28年的艺术生涯中不懈的创作。他于1915年加入一战,经历过战争的残酷,这对他的艺术也有很深的影响。

《房子与色彩缤纷的晾洗衣服,近郊II》创作于1914年,是这位著名的奥地利艺术家罕见的城市风景画作。该作品完成后,旋即被席勒的好友兼著名艺术赞助人亨利・博勒购入,之后于1952年再由博勒的遗孀售予维也纳利奥波德美术馆的创办人鲁道夫・利奥波德。这幅作品所刻画的是Ceskv Krumlov的景致,这座位于南波西米亚的小镇是席勒和他的女伴曾经居住的地方。画中的楼房看上去像是一层叠一层的,色彩鲜艳的屋顶和墙壁好像从画的表面上竖立起来,这种俯瞰式的构图在席勒最出色的城市风景画中十分常见,把观众的视点提升到在半空盘旋的鸟儿的视平线,让观众模拟在空中由上而下观看画中的景色。席勒当时24岁,正值事业巅峰时期,四年后去世。鲁道夫・利奥波德对这幅画作有如此评价:“画中色彩缤纷的晾洗衣服在周遭环境的衬托下,增添了不少动感。在席勒的眼中,它们应该象征小孩和年轻人单纯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长大之后,仍然留在那儿居住。画中的房屋环环相扣,右方楼房的两堵墙壁有两扇窗户,好像眼睛一般,暗喻长大了的年轻人被困在封闭拥挤的环境中。而楼房后面则是一片辽阔空旷的无人之地,在云端中可看得见山顶(或许这象征人类的渴求),但却甚难找着。”

2006年11月之前,席勒没有一件作品的成交价在1000万英镑以上。在近十年间,仅有三幅城市风景画被搬入拍卖行,这些作品一次次刷新他的最高拍卖记录,似乎市场对早熟又早逝的艺术家向来都不吝啬。贾科梅蒂是瑞士超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他早年画过素描和油画,成就最大的是雕刻。其作品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普遍存在于人们心理上的恐惧与孤独。

上世纪20年代末他开始将人看作透明结构,而不再是成团成块的实体。1929年他加入超现实主义者的行列,成为其间重要的雕塑家。1935年以后,贾科梅蒂与超现实主义者决裂,转向现实主义。1940年后,他以火柴杆式细如豆芽的人物造型,象征被战火烧焦了的人们,以揭示战争的罪恶,同时将人体的抽象拉升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如同远远望去的效果,这是对雕塑观赏趣味的一种消解。火柴人从此成就了贾科梅蒂独一无二的雕塑风格。

2010年2月3日,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以6500万英镑(1.043亿美元)的价格成交,刷新了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创下的1.042亿美元的单件艺术品拍卖纪录。他的作品一直稳居近现代艺术品拍卖的前三把交椅。然而,在暴力的驱使下,以贾科梅蒂的名义制造的伪作也不少。目前,贾科梅蒂的市场是由贾科梅蒂基金会严格仔细地控制,如果没有基金会的认可不可能通过正规渠道在公开场合出售他的作品。2010年,在全球拍卖场上,上拍的贾科梅蒂作品约20件,总成交额高达两亿美元,这一成交价是2009年成交总价的4倍,今年大有超越之势。

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毕加索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一直占据霸主地位,他的作品甚至是草稿都会受到人们的争相追捧。此件作品以480万英镑的价格将最低估价翻了一倍。

《斜靠抽烟斗的人》是毕加索上世纪6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该时期的作品主题主要受到他和最后一任妻子杰奎琳・罗克的婚姻激发,展现的几乎都是艺术家和他的模特(杰奎琳),而艺术家本身则化身为各种不同的身份:打扑克的人、火、音乐家,而这件作品则是抽烟斗的人。毕加索变着花样在创作中诉说着他对妻子的浓浓爱意。米罗14岁时进入巴塞罗那的St.Luke艺术学院学习,早年接触过许多前卫艺术家,如梵高、马蒂斯、毕加索、卢梭等人的作品,也尝试过野兽派、立体派、达达派的表现手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当然,这成功还得益于他家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受到二维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民间艺术以及罗马式教堂壁画的影响。米罗的艺术是自由而抒情的。他的画中往往没有明确的具体形,而只有一些线条、一些形的胚胎、一些类似于儿童涂鸦期的偶得形状。颜色非常简单,红、黄、绿、蓝、黑、白,在画面上被平涂成一个个的色块。米罗艺术的卓越之处在于他的作品有种幻想的幽默,而且他的空想世界非常生动,那些有机物和野兽都有一种热情的活力,堪称符号美学的代表。米罗是一个非常多产的艺术家,其创作领域也很广泛,绘画、雕塑、拼贴、石版画等等。从1930年开始,米罗已在纽约定期展出作品,除了毕加索和马蒂斯之外,他比当时欧洲的任何大师都更为知名。他的绘画作品在近两年的拍卖市场上出现的较多,价格也比较稳定。

塔玛拉出生于波兰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一战使她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生活,塔玛拉不得不拿起儿时颇为得意的画笔,做起了一个职业画家。塔玛拉开始师从立体派画家Andre Lhote和Mau rice Denis,五年后她在欧洲特别是在意大利的个人展上大获成功,被媒体赞为“美貌新锐女画家”,并在一夜间成了意大利社交界的明星。一时间欧美的上流社会均以能拥有塔玛拉签名的肖像画成为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塔玛拉的画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其肖像画更是散发着气息,连同画家本人惊世骇俗的美貌和近乎偏执的性格一起受到上流社会的推崇。她对自己的同性恋和两性恋的性取向毫不掩饰。塔玛拉的创作鼎盛期在她20岁到30岁这十年间。上世纪70年代初,塔玛拉的艺术连同其传奇经历又重新受到了瞩目。欧美众多画廊突然四处搜寻她的作品,各大拍卖行也趋之若骛、大肆收购。起因是歌星麦当娜出巨资从佳士得拍卖行拍得了塔玛拉的一幅名为《埃塞俄比亚公主》的画。近两年她的作品又回归市场,其浓重的装饰性和女性色彩依然让藏家欲罢不能。

第12篇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在电视和报刊的影响下,知识面得到了不断拓宽,那些陈旧的、理性的陈述己经逐渐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新颖独特、标新立异的,可以迅速吸引他们学习兴趣的语文课堂导入语。比如在讲述语文课《称象》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实验的器材,在对这节语文课进行导入的时候可以使用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瞧,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实验的器材,这节课呢,让我们首先来做一个实验……”顿时,全班学生的眼睛就会同时射向讲台,静静地等候实验的开始。

“听听读读”这一类的课文一般都具备“听、读、记”的特点,学生们一般对这样的课文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这样的课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用课堂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听》这一课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简单的课堂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听—”紧接着,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配乐的课文朗诵,学生们可以马上进入到“听”的状态和角色。由此可见,语文课堂导入语的“异”不仅可以有效地体现出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同时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语文课堂过渡语要“顺”

顺则通,通则美。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过渡语起到了承接和小结的作用,是语文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重要切入口,是语文教师找到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点思想火花的重要基础所在,是进行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和步骤。例如在《找骆驼》这一节语文课上,为了可以让学生真正明白老人是经过自己仔细观察之后才知道那只骆驼的特征的。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过渡语:“你们瞧,老人清晰地说出了骆驼的特征,但是自己却说不知道它去哪里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通过这样过渡语的设置,既帮助学生理顺了文章的脉络结构,同时也让学生们对全篇文章有了一个小小的总结。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注意自己在课堂上过渡语使用的艺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课堂中那种和谐的语言之美.

语文课堂提示语要“精”

“精”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精巧、细致,提炼精华,除去杂质。”语文课堂上的提示语就像是一盏明灯,在学生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为学生照亮前进的方向;语文课堂上的提示语又好像是一个舵手,在学生快要“触礁”的时候,让学生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语文课堂上的提示语又好比是一支号角,在学生疲乏不堪的时候,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例如在讲授《曼谷的小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小象之所以这样聪明乖巧就是因为阿玲的耐心教导、指挥得当,作者表面上是在称赞小象,实际上是在赞美阿玲。就在学生们为“是赞美阿玲?还是在赞美小象”这个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这样的提示语:“小象的表演技艺的确非常的精湛,但是小象这样的精湛表演技艺是从哪里来的呢?”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提示,学生们就会恍然大悟:作者就是通过写小象来赞美阿玲的指挥有方呢!这样也就可以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设置一些奇妙的细致的问题提示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这样整个教学课堂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结束语要“悬”

语文课堂上结束语的“悬”,在这里主要是指悬念,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曾经有这样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我这样说过:“一位好老师,他能够在上完一节课以后,还会让学生沉浸在自己刚才所创设的那种情景之中……”语文教材上所选取的课文或者片段一般都是出自名家名篇,这些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的精心筛选编排而成的。有些作品的思想内涵非常地深刻,值得学生们细细地去品味和揣摩,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不能忽视下课后的几分钟时间,要积极地去设置一些能够吸引孩子思索和回味的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在课堂结束以后还继续进行发现和探究。例如在讲授《一个忠告》这一课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安排这样一个课堂结束语:“这个忠告是熊给的吗?那么它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样引导学生练习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做进一步的思考和发现。当然,语文课堂上的结束语除了“悬”外,还要“全”。这里所说的“全”就是语文教师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课文的整体思想进行概述,起到言简意骇的作用。

结语

语文是一门充满了魔力和艺术的学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艺术不容忽视,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去探索和研究的一门学科,从而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兰培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