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感恩记叙文

感恩记叙文

时间:2023-05-30 10:5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感恩记叙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感恩记叙文

第1篇

一、写人记叙文写作对象是“人”

(一)当前记叙文写作的问题

写作目标的确定依据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认为,写作中,学生既要学习,又要思考,要认识到,写作的主体是学生自己,但读者既有自己,也有他人,前者微观,后者要在宏观的视野中确定写作目标和效果,这样写作能力才能得到自觉培养。《考试大纲》提倡记叙文要真情实感,细节生动,鼓励学生“以我为主”,写出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感受,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见解,反对为写而写,大话套话,无病,异想天开,平庸虚假地扭捏作态。以这些观点看待现今的记叙文教学,很容易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记叙文的方法指导上,例如细节,冲突,构思,线索,抒情,写景,意境,点题等,但很少涉及“写什么”,因为觉得这没有教学的必要,所以也就不去加以研究;二是对于高中三年甚至是一个学期的写作教学缺少规划,有时候感觉很长时间没有写作了,就随手找到一个作文题目,稍讲一二,就让学生动笔,学生就胡写一通,反而是评讲时,老师会花大量时间一一指出不足,甚至讲如何升格,可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没有针对性和引导性,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提高,剩下来的,就是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于写作,还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这样,老师写作教学低效,学生的作品简单甚至稚嫩矛盾让人哭笑不得。

(二)记叙文写作要重视“人”

记叙文的根基是“人”。怎样才能写好人,要叙事,在叙事中去塑造人物形象,去表现主题,表达情感。一般好的记叙文,沉淀下来的,很多是人物形象,可以说,人物形象越突出、形象、饱满、丰富,记叙文越成功,认识到这个问题,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至于环境描写,细节描写,议论抒情,铺垫伏笔,呼应点题等,这些所谓的写作技巧,可以慢慢地教学、锻炼,最后做到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无意识地运用上去,不显生硬。

(三)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记叙文写作,写自己,也可以写别人。自己是很熟悉的,情感经历,所思所想,显得真实真挚。此类好文章很多,如下面一段,甚是发人深思:

三模考好了,难得一个晚上不必到校。信步走到校门前的街心广场。华灯初上,流光溢彩,人头攒动,一片欢乐海洋。射灯将花草树木打扮得花枝招展,绿油油一片。可,总觉得少些什么。或许是考前的心理烦躁吧,我安慰自己说。瞥见广场西北角有一条通向深处的小巷,我朝里走去。脚下的路不再平坦,有些硌脚。借着朦胧的月光,我看到脚下那一块块长方形的石块,泛着幽幽的光。或许,这就是大人口中所提到的城市里最后一条石板街吧。怀着虔诚的心,我放慢脚步,生怕踩疼了这条古巷。淡淡的月光倾泻下来,氤氲出一派祥和。寂寥无声,且听虫鸣。两边低矮的平房就那样安静地立着,墙砖之间已滋生了绵软潮湿的青苔。我看见岁月在墙上一点点剥落、侵蚀。木制的大门深锁着,锁住了那青葱的时代,锁住了老一辈曾经激扬的梦。晚风拂面,门环轻叩,却迟迟不见应门人。这里,没有外面世界的五光十色,没有尘世的无边喧嚣和物欲横流。虽然没有绿色射灯的照耀,但它依然显得郁郁苍苍。或许,这就是最本真的绿色吧? 我的心濡润了,如花蕊中的一滴露,也被染上了一点。

但在当前应试背景下,写人记叙文写自己,不容易展开,写作就会是一种自我介绍,或者更有甚者会变成一种梦呓。所以高考记叙文中的“我”,往往会像鲁迅《孔乙己》里的小伙计,只是一个线索人物。故而,考场作文一般写他人。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一般被拘束在校园里,与外面的接触有限,即使是校园家庭生活,他们也会不自觉地找各种借口回避,甚至漠然置之。现在这个时代,信息膨胀,获取信息的手段也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较之以往,应该得天独厚,优势明显,但是信息化经济化的社会,浮躁的现实,高考的压力,又不能让他们沉下心来,养成静静思考和感悟的习惯,所以即使生活再丰富,信息再发达,也是无济于事。所以高中作文教学,应该想方设法让他们关注生活,关注他人,形成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二、如何写好一个人

(―)找熟悉的人物

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包括亲人师友,左邻右舍等,他们是学生熟悉的,甚至影响深刻。老师的任务是让他们在学生意识的坟墓中活过来,细细发掘他们的音容笑貌,细枝末节,慢慢升华,突出一点,使人印象深刻。

这几年的高考优秀写人记叙文,大多是写三个方面。一是写小学初中的生活,充满对过去的怀念,对朋友的不舍,对老师的尊敬感恩;二是对高中生活的新奇,抱怨,无奈,迷茫或感愤;三是对周围人物的观照,尤其是对那些底层小人物的同情,尊敬,歌颂。第三种往往不随大流,别具一格,写得深刻,能脱颖而出。如下面这段叙写,就在普通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中与众不同:

那一间瘦小破落的房屋贴着边上双层的独立门户颤抖着,像是站不住,马上就要轰然碎裂了,若不是那团死气里不时憋出几句苍老的唱腔,路过的人准以为那不过是对残垣罢。屋里的人已经很老了,我这样的小辈,不知其名姓,只以“爷爷”相称。

他爱戏,尤其是京戏。这也叫人奇怪,这样一个常年润在江南深巷,梧桐烟雨里的南方人,却偏爱那一口圆润的京味,听着便觉得带着尘土气息的京味究竟是怎么样让他如此痴迷的呢?我怀着对他的一点好奇,便时常到他家去,挤进那间像是快要坍塌的小屋,听他满口的“唱念做打,生旦净丑”。他讲着讲着就爱哼上几句,那个时候的他半卧在竹编的发亮的藤椅里,下巴微微抬起,双目微合,苍老的皮肤下那枚苍老的喉结微微一动,满口黄牙一露,声音就和声带摩擦出的沙哑串联起来,幽幽然绕过他自然弯曲着和着节奏晃动的左手手指,吻过他随曲调打着拍子的右脚,然后渗入我的耳朵,钻进血液控制了我心跳的起伏,我的欣喜便默默泛滥开来。

(二)找不熟悉的人物

得分高的记叙文,肯定不是低幼化的写作,而往往能展现写作者的视野,胸襟,修养,境界,所以记叙文写作要有由表到里的升华意识,要有让读者掩卷沉思的意识。这就要求突破自我的圈子,写自己不熟悉的人物,因为自己不熟悉,那大多数同学不会写到,而老师也未必在漫漫考卷中熟悉,这就可以出奇制胜。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每天拿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谈谈他们自己遇到过的人物,哪怕是一面之缘,甚至不打照面,只是一晃而过或者抬眼偶然看到,这样可以唤起他们尘封的往事,以及这些往事中的人物,让这些人物死而复生。然后鼓励学生,创造机会,看能否和这些人再续前缘,去了解他们。如果他们消失在人海中,也可以由此及彼,去观照与他们同一类的人物。在这些回忆咀嚼完后,就要鼓励学生在上下学,哪怕在食堂打饭的时候,去观察某些人,或者某一类人,如小区的保安,快递员,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收废品叔叔等。

第2篇

一、抓细节

“于细小处见真情”揭示了细节在表达感情方面事半功倍的作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擅长在细节上作文章。例如“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祭妹文》袁枚)兄妹儿时奋臂共捉蟋蟀的快乐细节和如今天人永隔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袁枚对妹妹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感怀。再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赵师秀)“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动作细节,把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已过半的烦躁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李清照)闺中少女的天真、俏皮、羞怯、活泼以及对未来夫婿的心仪之情,尽在“青梅嗅”这一细节描写之中。

二、发议论

记叙文长于叙事,但若综合运用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则能使记叙文锦上添花,特别是叙事后的适当议论,不但可以起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可以使读者有振聋发聩之感,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我妈像蚂蚁一样辛苦70多年,还在忙。别人看电视的时候,她站着;别人吃饭,她还站着。唤她坐是坐不下来的,人站着总能帮上别人一点忙。好像没人管自己的母亲叫蚂蚁,一般都讴歌为大山呀、江河什么的。我妈如蚁,没时间抬头看天,只在忙。如果我妈是一只鸟,一定从窗户飞出飞入无数次,把所有好东西拿回来给自己的儿女,不管飞多远。家是碗,母亲是碗里的清水。人们只看到碗,看不见里边的清水。(《我妈如蚁》鲍尔吉・原野)这段文字最后一句议论不但写出了“我妈”为了自己的儿女像蚂蚁一样不辞劳苦、只顾忙碌的高尚品质,而且由“我妈”推及到天下所有的母亲,以恰当的比喻,讴歌了母亲任劳任怨,为家庭甘愿奉献一切,而又不被人注意,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怀。这句议论在点题的同时,也引起了读者思考:我注意到碗里的水了吗?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我与地坛》史铁生)最后一句的议论既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又透露出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使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得以向纵深发展,更加刻骨铭心。

三、借景物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是诗歌的写作技巧,也是记叙文情感抒发的法宝。在记叙文中,景物就像无声的语言,是传达作者主观感情的最佳载体。例如,“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秋天的回忆》史铁生)烂漫的秋菊有傲霜的气节,不但让“我”体悟到生命应该坚强这一真理,而且更蕴藏着母亲的叮咛:即使历尽艰险也要坚强的活下去!“恩师大人,朕于先帝前元七年,师从先生,至今八年有余。先生接诏时,朕正站在昔日的太子学舍之前,为先生送别!多少往事涌上心头,宦海浮沉,世事难测,唯讲堂犹在,青松翠然。朝中熙熙,多为利来,宫中攘攘,多为利往。”(《汉武大帝》)“唯讲堂犹在,青松翠然”短短几个字以景物渲染出了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悲伤情绪,武帝对太傅卫绾的留恋之情也如淙淙之水流淌于其间,令人喟然。

四、引诗文

在文章中恰当引用和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更可以使文章在表达感情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生写关于母爱的文章可以引用“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蓼莪》)以此来抒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的情怀;也可以引用“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荷叶母亲》冰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可以引用“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来表达对亲人的想念之情;也可以引用“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可以引用“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赞扬友情的珍贵;也可以引用“友谊,好比一瓶酒,封存的时间越长,价值则越高;而一旦启封,还够一个酒鬼滥饮一次”(梁晓声)讴歌友谊的真挚。

五、直抒情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汉语文 写作教学 兴趣培养

高中汉语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一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究其原因与高中汉语文写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高中汉语文教学进行走访与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高中汉语文写作教学缺乏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敷衍了事,汉语文写作能力一直无法得到提高。鉴于此,如何有效开展写作教学活动,培养高中生的汉语文写作兴趣,就成为现在高中汉语文教师共同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积累素材

汉语文写作本身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其是通过语言的叠加堆积,达到对事物进行描述与表达的目的。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汉语文写作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高中汉语文写作与小学初中相比较,无论是写作的字数还是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范围等都有了大幅度的变化。为了让学生适应高中汉语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对高中汉语文写作的兴趣,高中汉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的革新提高高中汉语文写作教学质量。首先,高中汉语文教师应摆脱传统汉语文写作教学的束缚,将汉语文写作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具体来说就是在汉语文写作授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教材中写作的题目和相关资料进行一定的了解。在明确写作意图后,教师可以将写作题目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为学生的汉语文写作拓宽思路,拉近学生与作文题目之间的距离。例如,教师带领学生以感恩为话题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就感恩话题展开探讨。

(一)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感恩的看法,在充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二)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讲述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感恩。通过探讨,学生很自然地将感恩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为之后的作文写作打好基础。

(三)高中汉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学生汉语文写作成绩低,排斥汉语文写作课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写作题目学生没有素材可写,经常出现下笔难的问题,积极性受到打击,失去了汉语文写作兴趣。因此,教师应找准学生汉语文写作成绩差的源头问题,积极带领学生积累素材。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带领学生对好词好句进行赏析与积累。另一方面要教授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将写作素材应用到实际写作活动中。对此,教师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讲述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可以安排写作实践活动。

二、开展针对性教学,开发学生潜力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凸显了一定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自我性格的解放与发展。在实际的高中汉语文写作授课过程中,高中汉语文教师应迎合这种个性化的教学发展趋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写作过程中某位学生擅长议论文,而在记叙文方面就稍显逊色。教师可以针对该学生的写作特点,引导其创作议论文,并对其写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值得注意的是,个性化针对化的教学,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强项予以发展,而且要针对学生的弱项予以补足。就该生而言,教师在对其优点进行发掘后,还需要对其记叙文的写作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让其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除此之外,高中汉语文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潜力的开发。从作文的评定标准来看,好的汉语文写作应该语句流畅,语言优美,感情丰沛。其中最难做到的就是感情丰沛,高中汉语文教师在汉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感情表达进行有侧重的引导,让学生将感情融入到汉语文创作之中,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汉语文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重视鼓励教学,增强学生信心

自信心不足就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会造成学生逃避学习。鉴于此,高中汉语文教师在汉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引入现代较流行的爱的教育,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与关怀。具体来说,高中汉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方面:首先,高中汉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鼓励。经过教育专家研究证明,鼓励要比批评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高中汉语文教师应在汉语文写作课上对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肯定写作水平优异的学生,并激励其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而对于写作成绩差的学生则要鼓励其突破自己,并告诫其不要放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汉语文写作能力也不是一天提升的,只要坚持练习就一定会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进行鼓励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能盲目,要让学生在接受鼓励的同时,对自身存在问题进行认识并改正,才能达到鼓励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提高高中汉语文写作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高中汉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高中汉语文写作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意义,进而提高学生的汉语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楠.充分利用材料培养高中生写作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第4篇

我的成长七年级优秀记叙文1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成长,但成长意义不同了,成长对我来说是一件令我快乐的事情,因为我遇到挫折要勇敢的面对,我的成长是……

在一个阳光明媚早上,我妈妈说:“要带我去公园散步,”当时我还在沉睡之中,妈妈看见我没醒,就把我放在家里,妈妈去公园里散步,在妈妈走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不知不觉的醒了。

但我一看妈妈没在家家里,当时我真的很害怕,但我还是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可是不管我打了多少电话也没有接,我的心里又将变成了一个找不到妈妈的那种伤感。

可是我并没有害怕,我的心里一直在说:妈妈,你去哪里了?怎么还不回来,可是我在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妈妈也没回来,但我一打开门,不是妈妈,当时我都哭了,我那润湿的眼眶已经变得越来运红了。

我又给妈妈打了一次电话,妈妈终于接了我问妈妈:“你去哪了?”妈妈说:“我在上班,”我又接着问:“你为什么把我一个人放在家里?”妈妈说;“这是在锻炼你成长的一的机会,只有你战胜一切不是困难的困难,才会学到成长。”

我问妈妈:“我今天算不算成长了呢?”妈妈说:“你不仅成长了,还收获了成长的知识。”

在那之前我不知道成长意味着什么,但我现在知道了,成长意味着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在困难中学会成长,坚强,勇敢地站起来。

我觉的成长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我现在已经成长了,我觉得成长是一件非常高兴,快乐的一件事。

我也体会到了成长必须付出各种努力,要不断的进步,即使再难也要努力。

我的成长七年级优秀记叙文2

秋天,悄无声息地走近,预示着生命的成长刚刚开始。

晚自习刚下,回到家,放下书包,脱下沉重的包袱,直接性地仰头倒入沙发,手脚呈八字状,一动不动地看着桌上的试卷被风吹至地,我有些无奈。真得好累,明显地感觉到比八年级多了份无形的压力。此时此刻,我只想放松会儿。

月色皎洁,洒下一缕光辉,透过窗户,在地面形成一圈圈模糊的光晕。我闭上眼安然地享受四周寂静:时不时有几声鸟鸣误闯进这片宁静,却又在几秒内悄然退去。恍惚间,我闻到一股似有似无的香味,和着一股清风,流入心中,将我烦躁的心顿时抚平了……

我寻着这一股神秘的花香步入阳台,缓缓睁开眼,我惊呆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盆,准确的说是一盆前不久仍枯枝败叶的。那是我和妈妈在一家花店的角落里发现的,那盆蜷缩在不见一丝阳光的拐角,土壤断断续续的破痕和花瓣的萎蔫无言地诉说着它的失宠。见不得破败的我,央求了妈妈将它带回来养。

初三的繁忙,我已无暇照顾这盆毫无生机的。可现在的我完全讶然,眼前的不仅不见前日一番景象,相反长得蓬勃茂盛,葳蕤盎然,往日的颓废已经烟消云散,浑身上下散发出一股昂扬向上的生命力。瞧,那丝丝菊瓣自然下垂,熠熠生辉;看,那中间青白色花蕊清晰可见,娇羞迷人。此时此刻,宛如一位身披金纱的仙女在翩翩起舞。饱满的枝叶倔强地向上翘首着,绽放着……月色将光辉倾斜在花上,叶上,更添几许妩媚。

看着如今的,我的心灵完完全全地被震撼,的顽强与坚忍令我折服,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我怕是难以将现在生机盎然的与之前萎靡不振的联想在一起。在如此顽强的面前,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与虚弱,再卑微的花朵,也竭尽全力开放出最绚烂的花朵。而我,面对成长必不可免的压力,又有什么理由退缩呢?

只有经历破茧成蝶的痛才能完全的蜕变,翩翩起舞的蝶才有最完美的形象。菊如此,蝶亦如此。

所有的疲惫仿佛随着香飘散开来,我踏步走向书桌,继续我的初三生活,继续我的人生成长。

成长,才刚刚开始。

我的成长七年级优秀记叙文3

雏鹰渴望长大,伴着薄薄白云拥抱蓝天;鱼儿渴望长大,伴着涓涓细流闯荡大海;小苗渴望长大,伴着灿烂阳光眺望远山。我在心中也默默念着,快点长大,伴着点点成熟体验生活。

暑假到了,妈妈见我穿着小了点的短衫,说:“去买件新的吧“。我听了很是高兴,急忙穿上鞋,妈妈却停住了,她递给我一张纸票,”你需要去独自体验长大的过程,这次你自己去吧。”我顿时呆住了,虽然去商场的路线好走,没有多少马路,但自己独自去还是第一回。我撒着娇,妈妈一反常态地拉长了脸,视而不见。没办法,我只好接过钱走出家门。

走在马路上,树叶沙沙作响勾起我的回忆。

那天,同样也是沙沙的声音,却是在雨中,我和妈妈走出商店在大街上散步,两把小花伞流动在小巷里。我无意之中看见,路边,一株小花在无遮拦的雨中挣扎着想直起腰,可雨势对它来说太过猛烈,周围也空荡荡的,它娇小的身躯如何能经受过这场打击?我灵机一动,用手中的袋子为它做了一个“大棚”。

我带着自豪感回到了家。雨渐渐小了,没了。我发现窗户没关,急忙跑过去,观赏花被穿过窗的雨点打弯了叶子,此刻依然开得很艳丽。雨珠聚在花瓣里,被阳光照得七彩斑斓。我很疑惑,花儿经受雨的打击,为什么还能这样茁长成长?

妈妈把我领到雨中遇见的小花旁,我给它遮风避雨的港湾虽在,但小花却因“港湾”把它保护得太紧而死亡。妈妈看着垂头丧气的我,轻轻说:“成长中必须有一些磨难,你长大后会懂的。”如今,我回想起这件事,明白了妈妈所说的“一些磨难”,明白了成长的意义。是要去经历坎坷,面对困难,是要去亲身触摸,体验过程,在这其中长大。

微微凉风吹醒了我,我手中还紧攥着一张票,我大步走向商场,树上的知了欢快地叫着,仿佛在为我喝彩,蓝天衬着白云,仿佛在深沉的微笑。当我提着新买的衣服回到家中,妈妈笑了,说“你长大了”。

我在心中也默念着,经历了风雨,独自去体验,就这样慢慢长大。

我的成长七年级优秀记叙文4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经历了许多事情,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痛楚;既有阳光雨露的呵护,又有寒风雪霜的相伴。每次想起都是满满的回忆和感动。最难忘的便是我和爷爷爬山的故事。

在我三岁的时候,爷爷第一次带我去爬山,他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顺着山上的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那时的山路似乎特别陡峭,我没走多远,便累得气喘吁吁,撒娇要爷爷背我,他总是乐呵呵地蹲下身子,让我爬到他宽阔的背上,再稳稳地向山上走。那时,我觉得爷爷的背又温暖又舒服。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山顶。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还是会和爷爷去爬山。每当精疲尽的时候,爷爷总会轻轻抚摸着我的头,鼓励我说:“孩子,坚持就是胜利。你已经长大了,不需要爷爷背你了,要靠自己的坚持和毅力到达山顶,加油!”,听了爷爷的话,我在心里给自己鼓鼓劲儿,又信心满满地出发了。这一次,我终于靠自己的努力和爷爷一起到达了山顶。

在去年的暑假,我和爷爷如约又去爬山,一进山里,我就像一只敏捷的猴子一样,一口气蹿出去好远,爬完了好多级台阶,正当我得意地回头遥望时,却发现爷爷正在远处吃力地挪着步,走一脚,停一脚,我立即跑过去,搀着爷爷的胳膊说:“爷爷,让我来扶你吧!”爷爷欣慰地说“你长大啦,懂得关心人啦!”,于是,一路上我一边扶着爷爷,一边和他开心地聊着各种有趣的事情,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这一次,我感到好开心,我终于是爷爷爬山的小帮手了。

是的,爷爷变老了,我长大了。我开始学会了坚持,也开始懂得感恩。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的人在扶持我,帮助我,教育我,就像爷爷一样。我要像每个人学习,不管我的成长道路是怎么样的,路上的每个时刻都是我宝贵的人生财富。

我的成长七年级优秀记叙文5

每个人成长的背后,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段属于自己的故事是由喜、怒、哀、乐组成的一首交响乐曲。

记得上幼儿园时,妈妈上班很忙,有时会晚来接我,所以,孙老师经常陪我等妈妈。有一天,下大雨了,班里的小朋友陆陆续续的被爸爸妈妈接走了,班里小朋友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怕孙老师着急,就给孙老师说:“老师,我妈妈一会儿就来了!你别着急!”孙老师笑着把我抱起来说:“宝贝儿,老师不急!你也别着急!妈妈就快到了,我们一起等妈妈吧!”过了一会儿,妈妈果然来了。老师还夸我是个又懂事又有礼貌的好孩子呢!

时间过得真快!上学期间,我曾多次给妈妈说,想去看看幼儿园时教过我的老师,可妈妈因为种种理由,一拖再拖,一直没有去成,二年级暑假时,妈妈答应我一定去!

那一天,我永远都忘不了!天气很好,阳光明媚。上午九点多,我们买了三大束康乃馨,准备送给园长和老师们。我们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山东海洋与渔业厅幼儿园门前。一看,不对呀!怎么变了?怎么变成招待所了?

我们呆呆的站在那里,恰好过来两位阿姨,我忙走上前去:“阿姨好!请问渔业厅幼儿园哪去了?”“没有了,解散一年多了。”谢过阿姨后,我还站在那儿不愿离去!妈妈很自责,我没有埋怨妈妈,因为我知道,埋怨也没有用了,我很伤心:当初我可是老师最喜欢的孩子呀!

那天,我们默默地走回了家,我和妈妈谁都没说话。回到家,我们留了一束粉色的康乃馨,其他的两束送给了邻居。

第5篇

一、由表象上升到本质

考生要在叙述的基础上,善于挖掘提炼,揭示事物的本质或其内在的深层含义,催人感悟,发人深思。这是升华主题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如优秀作文《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写了母亲对我学习、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与帮助,充分体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文章结尾写道:“母亲的话像一丝清风抚平了我心中的郁闷。茶要冲三次才能散发香气,人要承受无数次挫折,才能有所成就。一缕缕茶香沁人心脾,它融入了我的嗅觉,融入了我的内心,融入了我的血液,我整个人都被这香气包围着……细想,这不正是母爱的味道吗?像茶一样幽香。”这就将母亲对我的关怀从表象向本质上进行了升华。

二、由事件上升为影响

考生可先对人物或事件展开生动的叙述,然后交代人物或事件对“我”或文中的主人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此来升华主题。如现代作家厉彦林的叙事散文《布鞋》回忆了在艰苦的岁月里,娘做的布鞋伴随自己成长的历程。文章在结尾对主题进行了升华:“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这段议论抒情文字既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还强调了母亲做的布鞋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由点上升到面

文章先把某一个人或事物作为具体的写作对象,突出这个人的思想、品质、习性,进而推及到对具备这一特性的一类人或事物之上,或由个人命运推及国家民族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的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如作家莫言的回忆性叙事散文《母亲》写了一个艰难岁月中的母亲的事迹后,写道:“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这段文字由点及面,由母亲一个人推及到许多像她一样的人,再推及到一个民族,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拓展了文章的主题。

四、由托物上升为寄意

考生对某种事物进行了形神兼备的描写与刻画后,通过相似的联想,把对这种事物的赞美转移到与这种事物具有类似品格的人的赞美上来,把主题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如优秀作文《种子的追求》写一粒稚嫩的种子怀着梦想,踏上了一段艰苦的征程,最终冲破了重重阻碍,实现了梦想的故事。文章结尾写道:“种子的一生都在追求着光明,它历经千难万险,穿越重重阻隔,终于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作者在对种子的成长历程进行了生动的叙写之后,由物及人,自然而然地把对种子的赞美转移到具有不畏艰险追求梦想的精神的人身上,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五、由事件上升到哲理

第6篇

【摘 要】文章反思初中学校作文教学现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为指导,探究作文课堂学习意义建构内涵,全面优化作文课堂学习环境,搭建校本双主互动交流平台,明确不同阶段作文的学习意义建构目标,创建作文教学校本化高效课堂特色。引导学生常规化深入社会生活实践体验,蕴藉思想情感,丰富作文素材;激励善思乐写,交流成果喜悦;诱导习作热望,培养写作能力。学习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属性,当然也包括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其具体内涵是在“写作情境设置(写什么――立意)”、“主导协助习作(怎样写――行文)”和“互动交流提高(为谁写――评价)”三个作文学习要素的基础上,落实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目标和任务。

初中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主张:一是“夯根基,筑生活”;二是“讲规矩,采人文”;三是“急就章,走熟路”;遵照初中不同学习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求,以寻求校本研究与训练的作文教学规律。

【关键词】意义建构;夯实根基;体验生活;寻求规律

不知其它区域初中学校的作文课堂是何种教学现状,就其本校语文习作双主互动体验,理性反思作文教学实践,仍是教师指导犯难,学生习作无趣;表情没有思想,达意缺失实感;语言东拼西凑,交际无的放矢;行文不成体统,更难掷地有声。鉴于此,深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校本研究,悉心揣摩作文课堂学习意义建构对策,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校本研究获悉,初中作文教学,严重缺失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理念,严重缺失作文学习科学辅导方法,严重缺失作文学习自主实践兴趣,严重缺失作文学习规律探究智慧。作文教学造成花花课堂,以应付教育“差事”;习作训练虚伪不实,以大轰大嗡敷衍了事;作文教学失去原生态的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师缺失生活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意识。予以概括反思,一表现在作文教学(辅导)备课环节,不去理性思考习作训练的情境设置环境要素(生活素材与兴趣投入);二表现在习作训练方略的主导作用环节,不去揣摩作文指导智慧挖掘的协助要素(协助方案与笔耕实践);三表现在习作成果激励评价环节,不去搭建习作评价互动平台的交流要素(共同提高与分享喜悦)。交流得知,当下初中作文教学普遍仍囿于传统的经验型和总结型应试图式,仅围绕完成作文教学量化任务要求和中考作文导向,来锁定作文教学研究视角,来划定习作训练研究论域。这实属还是早被摈弃的传统填鸭式作文应试教育模式,这与作文学习意义建构的校本性(作文教学特色)和前瞻性(写作自主发展)背道而驰。如果深刻挖掘一下初中作文教学的发展式内涵,就不难萌生作文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拓宽初中作文教学校本研究的特色途径,理智处治无利于学生习作发展的实践顽疾,应用建构主义的教育眼光,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实践纾难解困。

初中各阶段作文学习意义建构目标是有评价梯度的。要么关注基础填补、不失体验生活;要么关注行文规范、不失采撷人文;要么关注习文常规,不失笔耕指导。

七年级作文课堂,学习意义建构的目标是,关注“夯根基,筑生活”。阐明初中生习作基础无根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失生活体验,缺失生活感悟,缺失生活灵感,缺失交际语言日积月累的学习习惯,以导致没有写作思想。近年来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就成人考试及高考中考的作文命题,也曾多次均以此作为立意,来评价考生的作文成绩。乍一看,这样的材料作文,并不是习作难题。可是评卷发现,多数考生立意浮浅,表达语言干瘪,腹中没有蓄积的情感素材,对所给“作文材料”没有多元的思维联想和丰富的认识见地。考生为了达到作文写作规定字数的要求,只好大呼小嚎,拼足成篇。结果内容假大空,卷面低分数。举个最简明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意―《从母爱谈感恩》。初中学生体验母爱的生活已有十余年,妈妈从形影不离的襁褓,盼望孩子与日长大,到节衣缩食冷暖呵护,最后渴望少年强健,快乐发展有成。如此优越的体验经历素材,为何就轻易失去了呢?究其教育根源,主要还是教师的责任,尤其语文教师更是主要责任承担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论)强调教师应具有创造性主观能动的诱导作用,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不易主动去体验家庭生活和父母亲情,亟需教师的引导启发(如布置亲情体验作业等,学校班团会和家长会也是最好的引领活动方式)。除此,更亟需有效的常态化生活体验反馈手段:语文教师每天都要利用语文课堂前5分钟,轮流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轮流训练复述家庭亲人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劳动代价;轮流交流父母为自己读书所付出的关爱与艰辛;轮流复述家庭和谐幸福生活的小案例等。要求学生积极善于反思回顾身边曾发生的社会生活现象,并天天撰写反思日记,将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训练自然过渡。如此日复一日,就会自然养成悉心观察身边生活与事物的良好习作习惯,同时也利于培养对生活有鉴别是非曲直的体悟能力。作文口语训练实践,语文老师应积极发挥主导能动作用,促进语文课堂常态化和口语表达规范化,为语文学习驾驭书面语夯实基础。

八年级作文课堂,学习意义建构的目标是,关注“讲规矩,采人文”。初中学生习作训练不仅亟需有一定生活体验和作文思想作为写作基础,而且亟需强化规范习文的实践训练对策(包括立意规范化、行文规范化和语体规范化等)。八年级学生作文(文体)训练是在广泛反复辅导记叙文和说明文习作基础上,开始学习议论文写作,并且须明确记叙文与议论文行文中“叙”的内涵区别(交际作用与功能)。记叙文的“叙”是“以事立人”的叙述;议论文的“叙”是“以事立论”的论述。二者的交际职能作用大相径庭,前者是典型人物和典型事物为彰显的主题意义而铺张的形象与叙事;后者则是论述某种见地和主张为说服读者而应用的一种论证方法。语文老师在作文的学习意义建构实践中,既要明确两个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两个不同概念的内涵属性,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参与习作训练,整体感悟二者的行文主旨和语体色彩,遵循达到能够独立驾驭两种行文的训练目标。学生在自主习文实践中,采撷社会人文,常规化坚持课内课外读书笔记,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蓄积作文思想的途径。我们要获得成功,就必须要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敢于走自己的路,才能闯出一条不寻常的成功之路。”其结论,能够与篇首的立论相互照应,深化主旨。行文颇有号召力,足章充满自信力。论述有理有据,翔实可靠,说服力很强。

九年级作文课堂,学习意义建构的目标是,关注“急就章,走熟路”。即作文课堂学习意义建构目标研究,最终须落实在作文评价这个学习要素上。一是“互动交流提高”评价要素中写作速度要快(急就章――快成文);二是作文成绩寻求高效的辅导对策与途径(走熟路――寻常规)。语文教师亟需交给学生作文范式拐杖,自主尝试习文三段式(文头――开宗明义,言简意赅;文腹――详实有序,重点突出;文尾――深化照应,足章显志),以搀扶学生时代的作文学习与自主发展,甚至终身写作受用。

第7篇

虽说“文贵创新”,创新是文章富有生命力的源泉,但是作为考场作文,要想在一个小时内创出什么新花样来,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实在不易,过分的求新求奇反而难保高分。若能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固定模式、惯用套路,稳中求胜,不失为一般学生的最明智的选择。如果能稳得基础等级的分,再加上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突破和亮点,往往也能获得发展等级的高分。现就谈谈自己多年在高考作文教学方面的尝试和积累的一点粗浅的经验,以期高三学子借鉴,也请专家学者指正。

我把这种方法笼统地称为“分类条陈法”或“条分缕析法”,也就是说,在写议论文(也适合写散文)时,多角度、多侧面、分类别地提出几个分论点,然后用并列或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以求得全面、深入、有力且有条不紊的论证效果。

一.思路结构上的分类条陈

议论文的写作,最常见的写作模式是“三段式”(即引论、本论、结论),而本论部分是议论文的“猪肚”,也是说理论证的重点部分,如果能在本论部分的思路上能多角度,多侧面分设几个(最好是三个或四个)分论点,然后逐步逐点分类列举分析,一方面会使得文章思路严谨,无懈可击;另一方面,在使用论据材料时也容易分门别类,而不会芝麻大豆一锅烩了。这又可分为并列式分类条陈和层进式分类条陈。

1、并列式分类条陈

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平行的关系,也就是空间上“横”的条陈。具体运用时一定要注意角度清晰,不可交杂不清。比如,作文《俯下身子》主体部分的论证提纲就可设置为:俯下身子,我看到了感恩;俯下身子,我看到了担当;俯下身子,我看到了博爱。也可设置为:俯下身子,我看到了屈辱;俯下身子,聆听他人的教悔;俯下身子,反省自己的过失;俯下身子,成就完美的人生。

2、层进式分类条陈

几个分论点之间是逐层递进关系,也就是时间或事理逻辑上的“纵”的条陈。运用时一定要注意脉络清晰。比如,作文《为了火山的爆发》,主体部分的论证提纲可设置为:积蓄——喷发的基础,发现——喷发的条件,把握——喷发的关键,这样逐层递进的三个部分。作文《摩擦》主体部分的论证提纲可设置为:摩擦,使人们体会到困难;摩擦,使人们感受到力量;摩擦,使人们看清楚方向。作文《个性》主体部分的论证提纲可设置为:个性是一种独立的品格——个性是一种精神——个性是一种力量——个性是一种魅力——个性是一种财富,纵横交错的五个部分。

二.材料运用上的分类条陈

这是针对具体材料和语言运用而言的。它是利用标志性的语句,设置全文的段落排比,或在段内运用连缀平行性或递进性材料,建筑一唱三叹的段内结构模式。比如,作文《说朴素》,有个作者这样开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然是种朴素;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挺直是一种朴素;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是一种朴素;壁石立千仞,无欲则刚毅,刚毅是一种朴素。”又这样结尾:“朴素是一份力量,它抵抗一切外来的侵略永葆自己;朴素是一份感动,它抵达人的心灵深处感动人心……”作文《品味牵挂》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牵挂是一种生命形态,……“孔雀东南飞”的美丽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绝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欢离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青辉”的妙句佳章……主体部分有这样一段更耐人寻味:走近人生,便走进了牵挂;拥有了牵挂,便拥有了感情的寄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充满亲情的牵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溢满乡情的牵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徜徉恋情的牵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牵挂的缺憾;“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牵挂的寄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牵挂的蕴含……除运用此法外,还恰当实现了比喻、引用和排比等修辞与综合巧用,收到强烈的表现和渲染效果。

这种方法也适合于写散文和记叙文。散文中写景抒情时,可以立体而多角度地展现景物特征,淋漓尽致地抒感,大大增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记叙文中若能寻找到人物和事物间“相似”的关键点,并串联起来铺排表述,也能立体而多角度地呈现人物和事件,文章往往能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从而达到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不绝如缕的效果。

第8篇

(曹)操见前军停马不进,问是何故。回报曰:“前面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雨,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操大怒,叱曰:“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传下号令,教老弱中伤军士在后慢行,强壮者担土束柴,搬草运芦,填塞道路。务要即时行动,如违令者斩。众军只得都下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操恐后军来赶,令张辽、许褚、徐晃引百骑执刀在手,但迟慢者便斩之。此时军已饿乏,众皆倒地,操喝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号哭之声,于路不绝。操怒曰:“生死有命,何哭之有!如再哭者立斩!”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沟壑,一停跟随曹操。过了险峻,路稍平坦。操回顾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操催速行。众将曰:“马尽乏矣,只好少歇。”操曰:“赶到荆州将息未迟。”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后人有诗曰:“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节选自《三国演义》

[亮点赏析]

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妙在其仅仅900余字,就塑造了两个栩栩如生、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作者写曹操的一怒,表现了他的凶残自私;写曹操的一笑,表现了他的狂妄自大;写曹操的一软,表现了他的狡诈机智。一代奸雄的形象跃然纸面。

作者写关羽的一回马,表现了他感恩慈悲的情怀;写关羽的一声吼,表现了他矛盾复杂的心理;写关羽的一长叹,表现了他的侠肝义胆。关羽的勇武义气感人心扉。

把人物写活,是写人记叙文的一大技巧。

(张林森 荐评)

第9篇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我们的精神。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我们心潮澎湃,赞叹不已,《西湖游记二则》让我们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2.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3.祖国之恩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众多古诗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4.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等课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1.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地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

2.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3.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1.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2.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会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

3.倾诉衷肠――报恩

第10篇

初中语文新教材大量选用了体验生活类文章。这些文章因来源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想象世界,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深受当代初中生的青睐。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国大部分省市的命题者们也多将体验生活类文章选为阅读材料。这一转变不仅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而且更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技法指导】

体验生活类文章主要包括以感悟人生、理想信念、人间亲(友)情、成长足迹、探险传奇、凡人小事、人生轨迹、心灵之声、故土情思、生命之歌等为主题的内容。做此类阅读题除了能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外,还能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现结合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谈谈解读此类文章的一些方法。

一、迅速默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验生活类阅读材料大多数是记叙文、散文,其次是议论文、说明文,也有小说,难度系数一般是中等。这类文章常常要求学生根据文体特征来概括文章的内容。做此类题,学生先要静心默读,边读边记住前后衔接处的主要信息,也可采用勾画每段中心句、中心词,找过渡段等方法力争在一遍通读后就能用准确、精练的词汇有重点地概括文章大意。如2010年湖北恩施中考语文试题《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中的第12题: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根据内容,结合议论、抒情的句子分析文章主旨。体验生活类文章重点考查学生从文本得到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即文章的主旨。主旨可从文章的内容分析得出,但更为准确的是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开篇、结尾的议论、抒情的句子来全面把握。如2010年辽宁丹东中考语文试题《母亲的手》第14题: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诗?对此题,我们可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结尾“母亲的手,未经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惟其如此,那才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得出,我们应该用赞美、感激之情来朗读这首诗。

三、理解句子的表达效果。此类考题是体验生活类文章的必考题,一般考查的是谈比喻句、拟人句或景物描写的好处,尤其以比喻句(记叙文、散文叫比喻修辞,说明文叫打比方,议论文叫比喻论证)为最甚。说比喻句的表达作用时,学生要先找出本体和喻体,再结合自身积累,通过联想和想象揣摩出喻体的特点,然后用固定的模式来表达:本句是比喻句,通过把XX(本体)比做XX(喻体),生动形象地表达了XX(喻体的特点)。如2010年江苏镇江中考语文试题《姥姥的端午》中的第17题:赏析下面的句子。“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此题就是赏析比喻句的好处的。我们结合语境和自身生活体验可得出: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姥姥的端午”比做“一尺鲜洁的水”,形象地表现了姥姥勤劳、能干、慈爱的品格,她的品格将永久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世不忘。

四、结合主旨,联系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拓展。结合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拓展题也是体验生活类阅读的必考题。做此类题,学生要结合文章主旨,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来回答,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态度要中肯。如2010年福建泉州中考语文试题《上大学去》中的第19题:这群学生可爱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对此题,我们在结合文章主旨,即赞美认真负责的民办教师王敬民和有上进心的农村孩子的基础上,只能回答“可爱”,理由可从自身情感与之共鸣的地方撷取。(要点提示:天真,活泼,调皮机灵,有上进心,懂得感恩等)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开在角落

查一路

从超市的三楼下来,我和儿子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箱包寄存处的隐秘角落,一个男人捧着一块巨大的面包猛吃。面包新鲜,是三楼面包房刚刚烤制出来的。它大得惊人,几乎遮住了食者的脑袋,这是它诱人的一个方面。

估计这个男人被它的个头和香气吸引住了,买下了它,实在无法抵挡手中的诱惑,到了二楼就已经迫不及待。这个男人瘦小,穿着很旧的工装。现在,他捧着巨大的面包,大口咀嚼、吞咽,几乎是被它噎住了,大声咳嗽,脸上的表情是贪婪和享受。他不时地转过身去,不想被人看见。

我把儿子的目光拽了过来。一块巨大的享受,正被这男人捧着,不要去打扰!这是他完整的、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支配的美妙时光。走出这个角落,有多少事还可以由他自由支配?所以他希望他的状态是独处且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的享受,一旦呈现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可能会觉得羞涩。

收工了。卖红薯的大婶准备回家了。她等不及回到家里,就找了菜市场一个没人的角落,背对着人群坐下来,脸上的笑容也随之绽开。她从兜里掏出一把毛票,不停地往拇指上吐着唾沫,边吐边数,反反复复。一把硬币也在她左右手之间有了无数个来回。路边的人见了说,这人真笨,几个钱数了这么长时间。

其实,几个钱哪里需要数这么长时间。数钱,是在劳作之后一种最好的休息和享受吧?尤其是独自坐在一个无人的角落。

记得几年前,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小学生的作文。这孩子希望自己做一只壁虎,躲在角落里悄悄地吃蚊子。这是个羞涩的小女孩吧?她的愿望,至今让我觉得新鲜,且记忆犹新。

有时,我想,我们的享受,往往是那么的单薄和脆弱,走出角落,会被众人的目光洞穿和击碎。因为怕被人讥笑,怕被人鄙夷,只能兀自开在角落里。

平凡人的幸福,有点羞涩,有点享受,像朵朵开在角落的小花,星星点点,素面朝天,既不璀璨,也不夺目。然而,心中也有阳光,也有欢欣,那就避开人群,独自快乐吧!

(选自《读者・原创版》2011年第2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叙述了哪三件事情。

2.文章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第11篇

学生在习作时,记叙文也罢,散文也罢,一般会涉及到人物,但读来感觉平淡,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在于学生不清楚写出人物鲜明个性的方法,更谈不上在实际写作中很好地运用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呢?下面笔者以《品质》和《老王》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为例来谈一谈。

一、课前预习指导

根据以往的经验,课堂教学过程中,若学生对所学的文本不熟悉,那么学生的思维就难以跟上教学的进度,教师课前的预设也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把控住课堂生成了。所以在教学这两篇文本之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真、充分的预习。既然是预习,就要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开始,熟悉文本的思路结构,探究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体悟文本彰显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因为人物在文本中不是孤立的,与文本的各要素――环境、情节、其他人物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住整篇文本,才能有利于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当然,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格斯拉和老王的个性特征分别是怎样的?”要求学生必须认真思考,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然后将讨论的结果以图表的样式进行展示,课代表收齐后交由本人分析,发现学生的思维方法,制定课堂预设环节。

二、课堂教学过程

通过对范本的仔细分析,学生走近两位主人公格斯拉和老王,体会中外两位名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加以模仿和演绎,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有准,手法有变,能够在自己的习作中创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下面将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略作整理,陈述如下:

1.走近格斯拉(手艺精湛、恪守职业、命运悲惨)。从他所拥有的店铺格局的变化来了解人物及当时的形势(环境:工业垄断对手工作坊的冲击),从文中对他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个性(外貌神态的变化),从他为顾客做靴子的情况及对靴子的态度来体会,从顾客对他的态度的变化来体会。

2.走近老王(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知恩图报)。撷取感受深切的生活片段来表现老王的鲜明个性。给我们送冰块,冰大,车费减半――最老实;“”时送我先生看病,不肯收钱,拿了钱还担心我没有钱看病――有良心、不贪钱;给三轮车装护栏,为顾客着想――体贴顾客;临终给我送香油、大鸡蛋以感谢――懂得感恩。

3.想要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我们要注意哪几点,请同学们谈谈看法。学生的意见是:要写出能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言行;要选择能够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的生活细节作为写作材料;要熟悉生活,写出人物生存的环境;要注意描法的综合运用;要有生活,学会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懂得观察和思考。

三、课后延续巩固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注意到了人物的描写,但是没有变化,不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不能选择与众不同的事例来体现人物性格,人云亦云;行文不自然,为了体现用了某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僵硬地模仿,刻舟求剑;不懂得观察和思考,没有认真地去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

第12篇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职教育,然而在全国各地,中职学校所招收的学生,是普通中学不愿意招收的学生,也就是说,中职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基础知识都是较差的,这就给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困难。常听老师抱怨说:“我辛辛苦苦准备了一堂课的内容,可一个班级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我讲课,趴在桌上睡觉的、玩手机的比比皆是,怎么纠正都不听,太气人了。”面对这种情况,有的老师懈怠了,反正你不认真听我讲课,我也没必要认真备课,一堂课马虎应付了事就行了。

面对这种现象,我想起曾看过的一则故事:在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说:“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是啊,这条小鱼在乎。在中职教育教学中,不应该是“这位学生在乎”“这位家长在乎”“这个社会在乎”这样一种关系吗?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因此,我认为中职语文的教育应该从情感教育抓起。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我认为应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老师不必一定摆“师道尊严”的架势,而应与学生“称兄道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兄弟姐妹般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中职学生,大多十五六岁,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初中大多是“差生”,不被老师重视,师生关系处于较紧张的状态,这时我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大多老师都知道,当一个学生喜欢某位老师时,他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当他不喜欢这位老师时,就会厌烦这门课,因此,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往往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前苏联伟大文学家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学博士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教育事业应该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老师应该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其次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现在,大多中职学校都已多媒体一体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穿插图片、声音、视频、音乐等吸引学生的眼球。现在的教育,强化“以人为本”,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应用能力,教师可以把这四种能力整合运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这四种能力。比如,在记叙文教学中,可以把文章改编成一个故事,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在议论文教学中,老师先提炼出正反两个论点,让学生选择站在其中一个论点上,组成两队,自己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辩论,教师再进行总结。在诗歌散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放一些轻音乐,让喜欢朗诵的学生参加诗歌散文朗诵会,在朗诵中体会诗歌散文的意境美。在戏剧教学中,老师可以做监制,让学生做导演、当演员,在戏剧冲突中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于语文基础知识,老师可以把语文基础知识题整合汇编,模仿李好的《一战到底》或王小丫的《开心辞典》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总之,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想什么方式都是可以的。

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往往过多注重分数,忽略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至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越来越冷淡、冷漠甚至冷酷。因此,我认为,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先成人,然后成才。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授业,更要传道;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是相当重要的。职校学生大多都没有树立比较明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因此,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对他们一生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呢?据我了解,职校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很多人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屡受打击,他们集“自尊与自卑”于一身,有些人就“破罐子破摔”,这种自暴自弃的心态,就像马克思说的“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在新生进校时,我把《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放在第一堂课来讲,在播放了朗诵后,与学生一起探讨了“我”对于亲人、对于朋友、对于事业来说,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在讨论中,我向学生讲述了母亲割肾救子的故事,讲述了汶川大地震发生的一件件感人的事例,讲述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美谈,讲述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佳话……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感动了学生,很多学生也畅所欲言,讲述着父母对自己的爱、朋友对自己的关心,最后我送给学生三句话“其实你比想象的要好”,“要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绝不要看轻自己”,“信心的来源是发现你真正的优点”。“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爱因斯坦如是说,而海伦?凯勒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有了自信心,学生才会反思职校学习的目的,才会重拾学习的动力。当然,学生还是会找各种借口推脱,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当看到“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终于取得佛经;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你还能说我太小,太无能,生活太单调,山穷水尽,不能创造吗?“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有自信,肯努力,就一定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先教学生学会做人。怎样做人呢?不外乎两点:一是要懂得感恩,二是要做善良正直诚信的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宠着他们,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些孩子,都比较自私,很多人都不懂得感恩,在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的时候,我先播放了《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调动学生的感情,再告诉学生,百善孝为先,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人要懂得感恩,那就从身边做起,先尽孝心。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人岂能不如禽兽乎?这节课,很多学生都认认真真地听我讲述老舍对母亲深深的爱。知道感恩,还应知道要做一个善良正直诚信的人。管仲曰:“善人者,人亦善之。”向别人施以善意的人,别人也会对其施以善意。只有“善”不断地传递下去,这个社会才有希望。在教学谈歌的《绝品》时,常先生的舍生取义,刘三爷的重信守义,王商人的深明大义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学生,“饿死不卖收藏”,古人尚能如此,我们就更应继承他们的传统美德。如在教学泰戈尔《职业》时,我告诉学生,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为他人奉献、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职业。并给学生举了一些成功人士的事例,他们中有人卖过核桃,有人卖过爆米花,还有人做过送报员。如乔布斯开过出租车,做过旅店清洁工;李嘉诚做过推销员……所以,不要抱怨工作辛苦,有些历练,是上苍给我们的礼物。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职语文情感教育中,教者应该立人先立己,也就是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尊重学生,“润物细无声”,实现教与学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