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教育基础

中学教育基础

时间:2023-05-30 10:5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教育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教育基础

第1篇

中学教育基础教育,其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我校提出了“构筑低而坚固的基础”的基本价值观。

所谓“基础”包含两层意义:第一,要为提高学生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低”强调的是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及教育起点的稳固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坚实”强调牢固性。这就好比盖房子。要盖高楼,地基非常重要;同理,要产出丰厚的成果,就离不开学问基础。“构筑低而坚固的基础” 既强调固本强基的重要性,又突出引领发展的必然性,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

面向全体,夯实思想、知识、能力、体质基础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服务。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低基础”为起点,以“坚固的基础”为基点,夯实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深挖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在宽泛而坚实的基础上,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实现“各展其才、人人成功。”

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无依据,更难有所创新。文化和科学课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支柱。基础越广博、深厚的人,他的思路会越开阔,他才能有新的视角、新的问题解决方法,才能有新材料来支撑他的创新观念。学生只有基础课程学得好,建构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这段比喻,在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学校基本价值观是全体师生对学校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战略、教育教学方式等重要问题的共同理解与解读,体现着学校所有成员的共同期待和要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构筑低而坚固的基础”立足点在“基础”,着眼点是“发展”,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唯有固本强基,才能健康发展;唯有健康发展,才能成就美好未来。“构筑低而坚固的基础”作为学校基本价值观,遵循教育规律,凸显自身特色,是全面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推动学校办学质量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2篇

关键词 美术课程 教学方法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如何完成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使之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

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从“美术是视觉艺术,艺术本身是创造,艺术就是感情”这些 本质因素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使眼、脑、手协调并用,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全面完善素质教育,这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1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年龄较小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时期,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对于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凭视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和建立某种精神意味,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思维得到珍惜。教师要让学生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2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生演示及自学指导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加强自我教养、自我修 养的积极作用。

走出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既验证了同学们的辨别能力,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同学们思维想象力。可以断言,一个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教人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就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审美能力的提高,受教育者不仅要有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概念,表象的识别和记忆,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识记一般的事实、要领和表象。要能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让那些在临摹 作品中遇到的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内容、形式、色彩、形状、比例、空间、透视,与写生、命题画、图案、手工制作等作业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证实审美是通过视、听、形、色、味等心理构建过程,养成感受美的直觉。

3发挥欣赏教学作用,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利用幻灯、电影电视、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塞尚、凡高、马 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 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通过提高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在耳闻目睹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的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总之,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农村;英语;基础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88-01

在广大农村初中,尽管英语教学已受到普遍重视,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着英语基础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老师必须采取办法。

一、根据实际采取方法

对于边远山区学校的学生来说,有基础差、底子薄、教学设施缺乏等情况。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必须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向他们传授学习方法。如教学生查词典、帮助学生掌握名词复数以及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使用图形帮学生理解时态等等。笔者从事多年中学英语教学,发现有些学生的英语学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教师对学生采取积极态度,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听讲、勇于提问,不怕在学习上犯错误、受挫折,具有强烈的交际动机,勇于做各种尝试,勇于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并在学习上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换角色,要从学习的控制者变成指导者,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慢慢地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觉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强调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英语教学思想的一个新突破。通过英语教学,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也是目前中学英语教学的努力方向。

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农村中的英语教育与一般的英语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实现从农村英语教育向素质素质教育的转轨,“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

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一般的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老师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从教学方法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应试教育则不论学生层次与个性差异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作业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

三、注重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是一种交际工具。实践证明学习语言除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有一捷径,那便是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

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无不给语言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可通过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及学习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用听录音、放录像、绘制简笔画等手段,组织英语演说竞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教师还要不断调查研究,掌握交际动态,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克服部分后进生不敢说、害怕说错的语言心理障碍,尽可能多地为后进生提供交际机会,分层、分组组织他们进行情景会话表演,使转化后进生工作上一个台阶。这样,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和学生实际相联系,通过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组织大量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内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四、开展课外活动辅助

英语教学发展活动的最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性内容。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是在课外创造英语环境,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入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的有效手段。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还可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课外活动是培养英语人才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自主性原则。

课外活动必须以学生自愿、自主为基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参加和选择活动内容,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思想性原则。课外活动的内容在政治思想上必须是健康的,要有利于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利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使德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主渠道。作为教师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思想,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朱冬云.浅谈如何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中学课程资源 2013

第4篇

摘 要:农村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要分支,是强化学生体质、锻炼学生素质的重要方式。由于农村中学的体育教育在地域、经济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牵制,所以其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只有冲破当前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窘迫状态,才能实现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农村体育;资金投入;选拔机制;学生主体;教学方式

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分支。改善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现实窘状,提升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真实有效性,就需要以各种卓越可行的战略性对策为支撑,以此实现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提高重视,立足发展,放开投入

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无位置,教学发展必然无结果。作为后台支撑的政府,要充分关注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基础与发展前景,要立足于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条件的改善与优化,要加大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事业资金与设备的投入,为农村中学体育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作为学校,要充分响应政府与教育改革的号召,要高度认知体育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与基础性,要将体育教育经费落到实处,替换陈旧器材,增添全新设备,翻新扩展教学场地等等,以此对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各项功能给予完善与强化,真正做到财尽其用。

二、完善机制,着眼选拔,加大培训

体育教师的缺乏及低素质、低水平等内在因素严重限制着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严重阻碍着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作为学校,要着眼于体育教师的选拔与任用,要建立并完善体育教师的选拔与考核机制,广纳优秀型、突出型人才,壮大农村体育的教学力量。学校还要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培训强化教师的体育教学技能,以培训向教师灌输体育教学的新鲜养分,以培训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观念,以培训优化榜样力量。

三、调整思路,优化方法,提升质量

作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在转变传统教学思路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优化体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调整落后的传统教学思路为符合现代教育与现代学生发展的科学思路,要对体育教学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调整,要根据学生主体的实际身心承受能力制订与之相适宜的体育课程计划,要转变单一的教学形式,改变枯燥的教学内容,要以适合学生特点与需求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要以趣味性、健身性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总之,发展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就要立足于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就要立足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内在形式,就要以适应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的科学对策对其进行优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实质性、创新性的突破。

第5篇

关键词 生物系 实习基地 师范生 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专业训练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培养合格的中学师资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教育实习模式是否科学、制度是否规范、方法是否得当及评价是否客观准确等对完成教育实习任务,使师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条件,了解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掌握教师工作的基本技能,关系极大。从某种程度而言,教育实习模式是教育实习任务有效完成的基本保证。我校在教育实习模式构建与实施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和社会效益。

1 “3+l”培养模式概述

1.1 “3+1”培养模式简介

为了顺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提高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沈阳师范大学近年来在教师教育培训中实施“3+1”培养模式。所谓“3+1”培养模式,是指本科教师教育的前3年为学科专业教育,最后一年为教师专业教育,由教师专业发展学院负责,对其进行教师专业训练。学校依据“平台+模块”的设计思想,同时构建了与“3+1”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通识平台+学科专业基础模块+教育学科模块”的教学计划。

1.2 “3+1”培养模式下教育实习整体设计

学校依据“3+1”培养模式,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进行了整体设计,即实习基地建设、顶岗、置换培训一体化。为顺应高校师范教育改革的需要,缓解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短缺的矛盾,学校与辽宁省内部分贫困地区合作建立基础教育服务区,由基础教育服务区提供定点实习学校。例如,辽宁省北票地处辽西偏僻地区、基础教育薄弱,通过与沈阳师范大学共建基础教育服务区,双方互利双赢,既解决了高师实习基地缺乏的问题,又为教育与经济落后地区带去教育支援与服务。教育实习主要实施农村支教实习、城市基础教育实习和自主实习三种实习模式。

2 生物系教育实习模式构建

2.1 建设稳固的基础教育服务区,确保教育实习基地落实

学校与教育合作单位本着互惠互利、保证质量、方便组织管理的原则,合作建立了基础教育服务区,包括辽宁北票县、辽中县、本溪县、新民县和沈阳市皇姑区等5个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区具体任务包括:开展沈师大师范生农村支教、顶岗实习;沈师大为地方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校长、教师;为基础教育教师开展研究生课程班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成人本(专)科教育等。上述基础教育服务区教育局在我校教育实习期间,根据沈师大的各个专业及实习人数为其提供定点实习学校。目前,已有近百所中学签约成为实习基地学校,彻底改变生物系无稳定教育实习学校的窘迫局面,使生物系系开展教育实习工作有了可靠保障。实践证明,稳定的实习基地已成为生物本科教育与基础教育联系的纽带,营造出有利于生物教育实习生专业化成长的氛围和空间,同时帮助生物实习生感受了当地基础教育的文化环境,了解辽宁基础教育人才市场需求,为他们全方位提升生物科学素质提供了一个综合训练平台,也为当地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优秀的高校教育与服务资源。

2.2 创新教育实习模式,确保教育实习质量

2.2.1 教育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依据学校“3+1”培养模式的主题设计思想和未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结合辽宁省师范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将生物系教育实习的目的与任务确定为:通过教育实习检验学生已学的有关生物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中学生物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初步能力;了解辽宁省基础教育和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对生物教师所提出的更高的素质要求;增强学生从事生物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心,巩固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2.2.2 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

教育实习的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承担中学生物课程中某些单元课堂教学任务,完成讲授、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实验指导和分析教材、备课、评课等教学环节的训练,具体要求是完成12个生物教案的设计和12节课的课堂教学任务。

(2)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做好班主任的助手,熟悉班级情况,了解和分析学生、进行家访、个别谈话、组织班会,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等,受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训练,具体要求是进行2个班队活动的设计并辅助班主任实施完成。

(3)了解实习学校教育和教学情况,并就当前基础教育和教学中某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教育理论写出专题总结。或者结合教育实习中体会最深的某个问题,运用教育理论写出专题总结。

生物系教育实习形式主要有三种:

(1)农村支教实习:实习地点在5个基础教育服务区。实习期间实习生顶岗实习,把中学生物教师置换下来,组织这些中学生物教师到高校进修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现代生物科学进展、生物实验技能培训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

(2)城市基础教育实习:主要分布在沈阳市五区、师大附属学校,由学校统一安排并派专业指导教师指导。

(3)自主实习:学生根据自身就业意向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实习学校,经本人申请后学校审批可以自主实习,学校不定期巡回检查指导。

2.2.3 教育实习的实施步骤

生物系教育实习全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教育阶段安排在小学期和进入实习学校开始实习的前一周。其间除进行教育实习动员以外,还针对实习生即将发生的角色转变,安排省基教中心生物教研员、班主任工作课程教师和教学论教师及中学优秀班就如何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开展班主任工作、如何备好一节生物课和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中学教师行为规范和师德、中学教改形势与任务等现实问题,开展一系列专题讲座和观摩,组织学生与教研员和优秀生物教师互动与答疑,抓住时机进行专业教育,传授教育技能和教学经验,对实习生起到引路的作用。

第二阶段为学生进入实习中学开始教育实习,其间实习生要完成生物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研究工作,实习生完成备课评课、编写教案、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辅导答疑、撰写教学随笔等。

第三阶段安排在完成中学实习、实习生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历返回学校后,对自身参与教育实习作全面、深刻的总结,反思挑战自我,不断收获经验、知识与技能的历程。学校聘请优秀中学教师就如何评价一节好的生物课、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组织研究性学习、如何做好就业应聘试讲和把握

自己在应聘中的表现等有针对性的系列专题讲座,对完成实习即将就业的学生们起到悟道、升华和就业导航的作用。

2.3 建立起一支高质量兼职导师队伍

针对生物专业教育实习工作,学校专门聘请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的教研员、生物特级教师、区县专职生物教研员作为本科师范生的兼职导师。通过建设一支高质量的、长期稳定的兼职导师队伍,整合中学特级教师等优质资源,以弥补生物系在师资队伍结构方面的不足。共同落实生物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共同完成关键阶段对本科生的培养与教育工作、共同参与教育实习计划的制定、教育实习的组织和完成对实习生的指导。

3 反思

第6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学信息科技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59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in Middle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HAO Xiafei

(Shanghai Longming Middle School, Shanghai 201102)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mainly through high school courses to achieve.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still at the application level, the system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ster is not en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of current middle scho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reform.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middle school teach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deepening education reform and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perspective, to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mainly includes optimizing teaching means, highlighting the basic application ability,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quality training and so on. Finally, to enable students to have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learning.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reform

0 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在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下,中学信息科技教学的相关课程的改革是初级院校实践性和理论性教学的基础。在中学信息科技教学的改革过程中,通过信息科技类课程的学习,为日后学习,生活等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①中学信息科技类教学的改革是实现中学生素质教学的基础条件,中学信息科技类课程的教学是以培养中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实践素质教育为牵引,进而提高学生生活实践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信息科技类课程教育,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对信息科技的兴趣。②本文从信息科技类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为导向,分析当前信息科技类课程教学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从更新中学教学内容、优化师资力量配置、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角度出发,对中学信息科技教学改革的分析,提高中学生的素质。

总之,通过建立多源化的中学生信息科技类课程教学平台,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切实完成信息科技教学改革的目标,为中学生日后学习信息科技奠定基础。③④⑤

第7篇

一、中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反思

中学人文素养教育是在推进中不断“挑战”与“应战”中发展的。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中学教学片面强调升学率,强调分数、升学的价值,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训练,课堂与现实相脱离。教师以考试为教学出发点和立足点,学生以成绩作为学习的初衷和目的,导致理科学生甚少将精力过多的投向人文学科,即使人文基础学科的教师也不能将人文素养培养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学生学业评价有效地运用在学科教学设计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名无实,学生成了教育和考试的“机器”。赵亚夫等学者将心理学中的兴趣和动机理论作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认为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了解内化过程,遵循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实际,以“导”代“灌”,真正发挥基础学科在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人文素养上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方面,中学教育应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观念,着力打造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即在传统教学中较多地偏重于数理化等科学素养的现状中,逐步注入人文学科要素;在文科教学中较多地偏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训,模仿和最后得出一些总结的方式的基础上,逐渐融入能够增强学生兴趣,让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寓学于乐,在学习当中创造求新的方式。接“地气”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得学生们逐渐有意识地将社会热点问题变成学习资源,不断地发现问题,激发其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发展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所面对的挑战,实际上是面对着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之下来自于不同教师,不同教学理念及设计思路的实践,如何于多元化的、各有依据的尝试中实现统筹协调,找到提升中学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路径。陶西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改进制度和教学实践的一个关键因素”,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素养教育取决于高素养的老师。老师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学科。理科教师要深入挖掘理科学科知识背后的人文要素,探索多路的渗透途径等;文科教师更应重视人文素养的教学实践,重视人文环境的营造、文人知识的教育并将它转化为文文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从这一点来说,强调教师的师德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在认知学科基本知识、提高学科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适应其终生发展需要和社会认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家陶西平说,最终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危机的最锐利的武器还是教育,即旨在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和能力的公民。从长远来看,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初始阶段无疑是中学阶段。而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中学人文素养教育的推行,正是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同时适应社会的产物,这样,在中学阶段创设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成为中学乃至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中学教育秉承着完善学生生命的使命,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更需关注从多种途径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这是未来中学教育的着力点。准确把握新课改的契机,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学科中人文教育资源的优势,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拓宽教学思路,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华。挖掘学科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要素,为所有学生的生命成长和需要搭建发展平台,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最终实现优质自己。我认识到: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对中学教育本源的回归,它符合现下深入推进素养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要求,代表了这个时代中学教育理念的重要向度,大大丰富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只有改变重教书轻育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重理轻文问题,重视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才能真正使中学学科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结束语

人文素养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长期不懈地努力。重新梳理中学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及现状,并非仅仅重拾记忆,更重要的是借后知之名,对中学人文素养教育再作研究,审视其教育的内涵,以及对如何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作进一步思考。

作者:李慧慧 单位: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第8篇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生物科学 教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

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基地,高师学生的教师素养直接影响着中学教育的质量。新的课程改革不仅对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发展空间。纵观新课程方案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我们认为,高等师范教育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技能训练等方面有针对性做出改革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新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①等方面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均作了很大程度的改革。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生物专业课程教学与基础教育的需要往往脱节, 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的需要。所以,高师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需要根据中学生物学教育的要求做出相应的改革,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学素质。

1 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提高专业教学素养

(1)高师生物专业课程的内容上进行改革。课程设置应体现拓宽基础、突出重点的原则。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人才培养培养模式进行课程设置②。随着基础教育的深入,中学生物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课程内容涵盖量大之外,不仅涉及原来已有的各门基础课程,其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新的前沿性学科,如:细胞和体液免疫、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许多反映世纪生命科学进展的新内容。据我们对12所院校高师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显示:专业课程在总课程方案中占40%~49%,在专业课程中基础课程(如动物学、植物学等)占有大部分的比例,例如,植物学开设课时大部分学校在120-160之间,而分子生物学仅仅开设34~51课时。显然这种课程设置与中学生物课程要求不相吻合。因此,生物专业课程在保持传统内容的基础上,须加入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及现代生物学的相关应用知识。这就需要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拓宽知识结构、精化基础课程、扩充现代生物学课程内容,特别是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增加生物学前沿内容。如分子生物学进展、基因工程进展等,同时要注重开设生物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总之,要以生物新课程需要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可以说高师院校的课程教学方法远远滞后于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这一点是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主要问题。例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积极地运用探究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可是,在高校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灌输式教学,一言堂教学,学生对什么是探究了解甚少,根本谈不上用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了。众所周知,在高师院校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语言技巧、教育教学思想、教学风格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师范作用。这就要求高师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思想组织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师生物科学专业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理解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学生单一学习方式为合作学习方式,改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开设探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探究能力等。运用探究式、发现式、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高师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快适应中学生物学教学。

(3)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指出:“生物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生物新课程改革重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③。尽管各个高等师范院校在实验教学中都进行了不少的改革,特别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合格评估以后,实验教学改革更是不断深入。但就目前而言,高师院校生物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问题:一是形式单一,主要以验证性试验为主,很少有探究性实验;二是内容陈旧,大多是过去传统的,经典的实验内容,很少有现代的,反应科学进展的实验内容;三是实验开出率不够,不能满足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需要。由此,我们认为这样不利于培养师范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要适应新课程,就要相应的改革实验教学。在生物实验教学内容上,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探究型实验的比例;减少传统经典实验比例,增加现代生物学实验比例;建立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和设计实验相互协调、相互照应的实验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根据中学生物课程理念和STS教育的要求,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在实验课程设计时还需要在原来学术性较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内容。在实验室管理上,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要掌握实验教学能力,不只是会做实验,还要准备实验。所以,要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实验准备活动,让学生熟悉实验的全过程。要让学生了解每个实验的原理、仪器和药品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建立开放管理的实验室,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自行设计实验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实验以及与中学生物学相关联的实验。

2 改革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理论素养

在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占总课时的10%~15%。大多数学校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生物教学法三门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是:涉及面宽而内容广泛,理论基础薄弱,脱离教育实际,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缺乏时代感;三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量大,导致课时浪费,教学资源的浪费。我们认为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课时比例和教学内容的协调,注重强调学科性与师范性的统一,注重教育学、心理学与教学论的衔接性和三门课程的独立性,减少课程之间的内容的重复,增加新的教育信息。注重教育理论的新发展,不断渗透新课程方案先进的教育理念。增加反映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新信息、新经验、新技能的内容,为他们将来成为研究型、创新型生物教师打下理论基础。结合中学生物教学实际,增加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课程,使学生理解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本领。开设教育教学研究课程,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具有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为以后的教育实践中进行教育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技能素养

高师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内化为从事教育教学能力,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所以,高师课程方案中均把教学技能课堂训练和教育实习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来要求。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更高,所以高师院校也必须在学生技能培养上作出相应的改革。我们认为,要想适应中学生物学新课程的要求,就必须首先要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调研,了解新课程改革对生物教师的新要求。目前,在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形式化,强调了过程而没注重质量;二是形式单一,仅仅按照教学大纲的时间安排指定学生到某一个学校渡过某一段时间而已;三是时间分配少。我们认为学生的教学技能的提高应该注重以下改革。教学技能的培养要课堂教学与说课训练两手抓。课堂教学技能要渗透在教学理论课程中,在进行某一教学理论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加以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说课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意义在于要说明怎么样教好这节课。通过说课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新课程背景下对大纲的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对教法的构想。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育实习方面主要是改革教育实习方式 强化教育实习效果的改革。目前,大部分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时间均安排在8周左右,实习时间安排在三年级下期。我们建议:一是增加实习的时间,可以由现在的8周延长至半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二是适当增加教育实习与见习的比重,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登台表演的机会;三是改变教育实践方式,加强和教育实习基地的合作,尽早让学生接触基础教育实际和参与教学实践,采用顶岗支教既能帮助解决中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切实的锻炼了学生。采用集中实习分散式教育实习相结合,课程安排实习与顶岗式教育实习相结合;个别指导实习与全程跟进式教育实习相结合。在这种实习模式中,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自觉转变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教师职业意识、职业情感。

基金资助:安徽省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编号:皖高教20100680

注释

① 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63-265.

第9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英语教学;负面因素

一、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与沿用多年的“扩大对外开放”提法相比,这新的提法将目标明确指向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也将深化改革开放。所以,对于我们国民的英语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青少年又是国家的未来,有关中学英语教学的话题也备受人民关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在稳健发展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大学本科学历英语教师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在沿海城市,有些中学甚至聘请外籍教师,让中学生零距离的接触纯英语。新课标施行以来,目前中学生在小学均开始接触英语,这在较大的程度上为中学生提高了学习能力,他们的英语基础相对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负面因素也同样存在,各级中学之间的教学条件也参差不起,导致教学效果也有所差距。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中学英语教学的负面因素和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英语能力也成为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考虑的问题。

二、影响中学英语教学的负面因素

1、中学生英语基础水平不同

新课标要求基础英语教育阶段提倡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小学毕业生的英语程度要求达到二级, 初中毕业生要求达到五级, 而高中毕业生要求达到七级。根据目前中学英语推进规划, 现实与此相距很远。由于各地小学教育要求不一样,教学条件也不相同,导致目前中学生英语基础也相同。相比以往中学开始学习英语的教学模式,与目前有一定差距,给教师在教学上带来较大的难度。中学的生源由于来自不同地方的小学,将其分类主要来自一下几部分。一部分中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来自可能来自沿海较发达城市,英语基础相对比较偏高。另一部分中学生来自当地的直接升学,他们一直根据当县教育模式学习,英语基础相对居中。还有一部分中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城乡之间的差距,教学条件与教学质量相对比较落后,导致他们的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落。对于英语基础相对偏弱的中学生,他们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心理负担大、口语表达能力差。按照传统的灌输A教学方式以及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直接严重影响这部分中学生的学习质量,甚至影响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聋哑英语”现象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主要是以掌握英语语法知识、培养语言能力为主,忽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依照当时的社会需求以及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考试为己任,没有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学习。因为缺少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和有效手段,中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普遍较差,“聋哑英语”现象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教育改革以来,随着人民对英语的频繁使用,“聋哑英语”现象有所减少。但是,在基础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论英雄”等现象依然占主要位置,“聋哑英语”现象还是普遍存在。有学者针对中学生背记单词发现:中学生在背记单词时,50%的中学用笔在纸上反复抄写单词,30%的中学生反复背诵字母组合,10%的中学生盯着单词不发声,只有10%的中学生通过练习单词发音,寻找单词之间的规律。应试教育的情况下,“聋哑英语”现象还将普遍存在,让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上面临巨大挑战。

3、英语的实际运用很少

我国中学英语评估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考核的方法单一,对知识体系的过度强调,从而忽视了对中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大部分教师均以考试为指导,把提高应试能力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英语的实际运用上没有设置相应考核制度。中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接触到英语,在生活中,中学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接触英语。我国香港在英语实际运用就比较好,香港人在平时的生活中时不时会说出几个简单的单词,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香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能力上和英语实际运用上都比较强。相反,内地县级以下的中学生对平时经常出现的单词都发音不准确。英语的实际运用低下,必然导致中学生英语能力低下。要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师更应该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三、建议对策

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学负面因素的分析,笔者建议改进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应对策略有以下几点:1、针对中学生英语基础水平不同的情况,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个体差异研究,根据不同英语基础的中学生因材施教。对于基础偏弱的中学生进行调查摸底,了解他们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2、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多鼓励中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尽可能的让他们夯实音标的准确发音,及时纠正他们在开口说英语过程中出现的语法基础,在说英语的过程中讲解语法。对于敢读、敢说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3、加强现代化多媒体英语教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组织中学生看英文动画、电影等。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常用词汇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日常用语的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是一个承下启上的过程,需要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断地探索、思考、总结英语教学的方法。积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提中学英语总体教学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英语打好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影响中学英语教学的负面因素谈了几点应对策略,但在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地尝试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学凤. 浅谈营造自主和谐的英语课堂[N]. 科学导报. 2011-12-04 (006)

第10篇

论文摘要:我国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一个人成年后继续学习和从事生产、生活所应当获得的基拙知识和墓本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拙教育要有自身的质量评价体系,高考不能替代基拙教育质量的监浏与评价,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基拙教育建立自身的质量评价制度。

我国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占据了一个人生命历程的十几年光阴,决定着一个人成年后继续学习和从事生产、生活所应当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基础教育必须建立自身的质量评价制度。

一、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应有之义

关于教育质量,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所持的定义往往存在差异。这种质量观的不同又决定了监测与评价标准的差异性。那么,基础教育的质量应该如何定位呢?必须看到,不论教育目标有多大差异,教育价值观有何不同,都不能否认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核心产出是学生。我国从事基础教育的每一所学校所开展的工作、每一个教师所进行的劳动都是为了保证针对学生而存在的教学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因此,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最终体现于该校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我国制定的教育方针对于基础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质量是有明确要求的,而对如何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实施素质教育也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根据这种理解,要界定基础教育质量,可能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对于教育提供者来说,教育质量应指教育的成果或结果达到国家教育目标所规定的标准的程度(包括学校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等)。

2、对于教育接受者来说,教育质量应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素质状况,对应于教育目标、要求以及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所达到的程度与水平。

3、对于教育评价者来说,教育质量应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测量与评价,以及由每一个学生个体汇聚起来的每一所学校学生群体状况的衡量与比较。这种综合测量与评价,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定与全面发展的要求,应该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水平,而不能只是其中的某一项,比如只考量学科课程的文化书面考试成绩。

遗憾的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地方的中学对于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对其自身质量观的把握也产生了失误,并由此导致质量检测与评价标准的异化。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各中学都热衷于以高考成绩来评价自己的教学成果与办学成就。每年高考一结束,校与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就开始互相比较“上线率”、“升学率”,比较全省“状元”、“单科状元”、全市“状元”、全县“状元”等等,这些指标甚至决定了校领导的进退荣辱以及对教师的奖励程度。使高考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依据,严重地扭曲了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干扰了中学既定教育目标的实现。

当然,不可否认高考成绩是中学教师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中学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之一,间题的实质在于,它毕竟只是某一方面的成果,仅以这一方面的成就能够反映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吗?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和质量观真的就只有依附在高考身上才能体现吗?高考能作为对中学和教师进行管理和问责的唯一依据吗?答案自然都是否定的。

二、高考不能替代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

对于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当然都要通过一定的测验(也就是考试或考查)来得出结果,才能产生具体的评价标准。但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考试,其特点也不同,所得出的结果也必然不同,最终也决定了评价结果的不同。

高考,全称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这是我国确立的一项专门为普通高校选拔人才而组织的考试。它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态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就是要把整个考生群体通过这种考试形成必需的、合理的“区分度”,也就是要人为地把考生分成为“三、六、九等”,从而适应高校招生的“分数优先、择优录取”的需求。

这种选拔性考试由于有了“区分度”的要求,对试卷的难度系数以及考生群体“及格率”就有相应的规定,因此根本无法科学地、准确地反映基础教育体系中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学生所具有的实际能力与水平,甚至常常会出现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现象。为了达到合理的区分度,许多通过率(或者称之为及格率)高的试题就不宜采用,一般选择通过率为40%一60%之间的题目。中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一些重要内容,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导致试题通过率会比较高反而难以进入高考试卷。尽管一再强调要依据中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来制定考试大纲和编写考试说明,命题中不能“超纲”,不要出“偏题、怪题、难题”,但是受难度系数的客观制约,不出一些“难题”是不可能的。

另外,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考尽管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至今仍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笔试,所检测到的只不过是学生对学科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尽管兼顾了一些对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检测。但这种检测结果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从而也就难以对一个学生群体进行全面的正确评价与比较。

高考虽然有着这些局限性,但它毕竟是在同一个标准、同一种条件下让学生自主竞争,反映出来的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具有相对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而“公平、正义”又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应遵守的基本准则,所以高考能够获得社会成员的高度认同。再者,从历史经验和现实条件来看,也还没有其它的形式可以取代高考作为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理想形式。所以,尽管高考也招致不少批评,暂时还是不能废除,仍需继续对其进行改革。

然而高考的性质、特点、作用决定了它的考试结果与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应有之义无法吻合,因此绝不能让高考替代基础教育的质量检测与评价。

三、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建立自身的质量评价制度

“升学教育”既然不是基础教育办学活动的全部目的,甚至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质量观相抵触,高考由于自身的缺点与局限性更不能作为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检测与评价的工具,那么基础教育如何尽快建立自身的质量评价制度呢?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不断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也始终坚持不懈地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反对把学校的工作绩效和教师的劳动报酬与高考挂钩,但收效甚微。反而出现一种怪象,一方面是口诛笔伐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把追求升学率现象,把互相攀比、互相竞争的压力和苦衷都归究到高考身上,认定“高考”是罪魁祸首;另一方面又把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奉若“神明”,恨不得把它运用到极致,让它产生最大的功效,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紧盯高考、研究高考、应对高考的机制与措施不断健全、完善,以致“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成为长盛不衰的潜在规则,教学研究演变成高考研究,教学质量检测演变成模拟高考。究其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应该是基础教育尚未建立自身的质量评价制度。

伴随着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取得了不少历史性的成果,但也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教学改革的长期不稳定性。每隔几年,就推出一轮改革,往往旧的改革成果还来不及总结、稳定和延续,新一轮改革又启动了。在这种不稳定性的制约下,自然无法建立起稳定的质量评价体系,也就不可能建立自身的质量评价制度。借用“高考成绩”这个很不合理、很不全面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衡量、比较和互相竞争只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当前基础教育建立自身的质量评价制度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时候了。这基于以下三点依据:

1、课程改革的规范性。我国已在实施新轮中学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改始终秉承这样的理念:教育的成功不仅仅是一张高分数的成绩单,也不仅仅是一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培养一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要从以升学论英雄转到以综合素质论英雄的轨道上来。

新课程标准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国家教育部门管理和评价中学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的依据,也是制定考试评价标准的依据。它确立了一种新型的行为规范并具有法定的性质,必须坚决执行。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几个方面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了课程的目标,并且对各学科内容领域都有很详细的要求,这就为建立基础教育自身的质量评价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确了具体的规范要求。基础教育必须以新课改为契机,尽快建立自身对中学教育阶段的质量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就其本质特征和基本形态来说,应该与高考完全不同,是一种“水平性”的考试与测量,它应该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笔考试外,还要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各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并通过对同一所学校学生群体的分析与评估,来检验和比较学校的工作成果,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真正确立素质教育观念,努力实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宽厚基础的教育目标。

2、高考发展态势的严峻性。就高考而言,2009年是一个历史性的“拐点”。过去30年来,我国致力于分步推进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同时也在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因此,在高中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得到迅速的扩大。以福建省为例,2000年全省考生9万多人,高校只能招收4万多人;而2009年考生为30.5万人,高校则招收22.18万人。同时,还有一个新情况不容忽视,即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之后考生数量却开始减少。根据福建省教育厅教育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福建省应届高中毕业生数达到历史最高峰,从而也是高考考生数量的最高峰,高达32.7万人,同年招生20.13万人;2009年高考考生数在历经十几年持续抬升之后开始出现历史性的下降,比上一年减少2.2万人,但是招生数反而增加2.05万人,2009年的考生数和招生数之间只相差8万多人了。照此趋势发展,今后几年,高中毕业生数还将逐年下降,招生数和考生数将逐年持平。面对这种新的发展态势,迫切需要对高考进行体制性和机制性的改革,否则其也就失去了“选拔性”考试的功能与作用。而这种改革的战略选择,从我国现有的国情出发,比较可行的是实行“高端多元、中端稳定、低端放开”,即把“211", "985”等一批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作为“精英教育”的基地,视为高端,坚持以国家统考统招为主,辅以保送生、特长生等多元化的选材形式,培养国家需要的一流的专门人才;把其他的本科高校视为“中端”,在国家有关机构的指导与规范下,由各省自行组织考试与招生,立足于培养当地社会大量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而高职高专院校则作为“低端”,突出其自身的技能性与实践性,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因而在招生上要“放开”,不能再像现在这样都凭一张文化考试试卷来选拔,应该由高校自主招生,即由高校根据考生在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教育成绩,辅以必要的实践技能测试来选择。届时,基础教育的质量评价结果必定会在高考高招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显然,由这种发展变化了的客观条件所决定,今后高考不可能再像现在这样为中学提供互相比较和评价的某种标准和条件,因此基础教育需要尽快建立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才能帮助推进高招改革。

第11篇

体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因此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是离不开体育的,任何忽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完全的教育。

高中学生的身体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过程,完成体育的目标,也是完成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因此,制订体育课程和编写体育教材时,必须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反映其生理和心理特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抓住高中阶段的有利时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为终生体育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仍是主要目标,这一基础的目标是不能动摇的。

高中学生与初中以下的学生不同,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学生的体育与成年体育、康复体育、竞技体育和单纯的娱乐体育也不相同,他们仍然需要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手段与方法全面锻炼他们的身体,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体现。

普通高中的体育课程,不仅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不同,而且与职业中等技术学校的体育课程也不相同。高中体育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普通性”和基础性?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普通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更具有其现实性。因为体育课程既是学科课程之一,又具有普遍性,其目标的内涵具有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直接的、主要的关系。不论学生将来的去向如何,都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通过体育的教育活动所获得的相关素质。即使有少数高中学生,把体育作为未来的一种职业,毕业后希望自己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或体育的管理人员,但是就学生的学习而论,也必须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因材施教,通过各种途径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把普通的体育课,改成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将来不论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一位体育的专业人才,都必须打好思想、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基础。即使是运动技术的提高,也必须在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与提高。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体育是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它所确定的体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等,都反映了它的基础性和高层次性,既要与义务教育相衔接,又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要求。

第12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主办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35-1298/G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