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时间:2023-05-30 10:5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154-01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该群体由于生活和学习的非正常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该群体规模日益庞大,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会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甚至会危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基于心理评估量表的部分项目,选取了九江市150名留守儿童作为对象进行调查,以了解并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并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出建议。

一、留守儿童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自卑心理

调查显示,针对“你与其他同学相比较,你有哪些方面做得更好?”问题,有22%选择了“几乎没有”,有40%选择了“很少有”,有23%选择了“有一些”,仅有15%选择了“很多”。针对“你上课时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吗?”问题,有27%选择了“从不回答,怕答错遭别人嘲笑”,有39%选择了“偶尔回答”,有21%选择了“经常回答”,仅有13%选择了 “总是回答”。这表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自卑心理。

(二)很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封闭心理

针对“你常感到被人冷落吗?”问题,有16%选择了“从不”,有30%选择了“很少”,有34%选择了“有时”,而有20%选择了“一直”。针对“你常感到没有人很了解你吗?”问题,有19%选择了“从不”,有32%选择了“很少”,有31%选择了“有时”,而有18%选择了 “一直”。上述情况表明有很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封闭心理。

(三)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具有逆反心理

调查显示,针对“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就会感到厌倦吗?”问题,有17%选择了“从不”,有34%选择了“很少”,有35%选择了“有时”,而有24%选择了“一直”。针对“常搞恶作剧,捉弄别人?”问题,有19%选择了“从不”,有30%选择了“很少”,有36%选择了“有时”,而有15%选择了“一直”。这表明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具有逆反心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缺失父母的保护是自卑心理形成的一个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其他长辈亲戚生活,他们总是感觉自己过着爹不疼娘不爱的或寄人篱下的日子。特别是在受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后未能及时得到家长的疏通和引导,使他们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现实,而变得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消极懈怠,进而形成一种自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而严重的自卑感会造成人的心理变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

(二)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是导致自我封闭的重要原因

心理学认为身心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害羞、封闭的心理。

(三)家庭教育缺失是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之一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不少孩子都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他们不能正确的辨明是非,亲情淡漠,他们怀疑任何人、不相信这个世界,他们目空一切,与正面的人和事极力的反驳、抗衡,他们对消极的、不良的事物往往会认同接受,而对各种规章制度则消极的反抗,甚至于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父母要负起责任

首先家长要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父母要放低姿态耐心地开启他们的心扉,帮助他们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忧郁,以便把心里不愉快的情绪发泄出来;同时也要科学地指导小孩结交一些有益于自己的同龄朋友。在和小朋友的相处中可以模仿伙伴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学会忍让、宽容、合作等人际交往的优良品质和性格,这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其次父母不但要掌握一定的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还要积极调整好自我心态,面对生活困境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乐观向上。这样既为子女树立了逆境中奋发进取的榜样,同时也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再次父母要教孩子学会感恩,鼓励孩子多做善事、好事,凡事都要做到善始善终。

(二)积极发挥学校的力量

首先学校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校情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网络课堂,供学生自由选修。其次学校要联系实际多开展一些爱心活动和公益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这样不仅让留守儿童的正能量得到了合理的释放,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心、责任心以及积极进取的斗志。再次是学校要给留守儿童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忽视。让孩子们经常能感受到学校这个大集体的温暖,而这些温暖则是孩子们前进的动力。

(三)适当发挥社会和政府的力量

首先呼吁社会和政府各界爱心人士要联合起来拒绝歧视留守儿童,群策群力创建好身心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最终达到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的这一成功目的。其次农村社区要充分发挥优势,协助留守家庭改善家庭教育,适时适当地为放学回家的留守儿童免费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机会和环境。最后乡镇基层干部尤其是熟悉民风民情的村官也应该经常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嘘寒问暖的同时要鼓励他们邻里之间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第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三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使地域经济发展差异进一步加大,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导致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涌入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原因使跨地区务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逐年增加,使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存在,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留守儿童人数已达6000万人以上,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隔代教育、托付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影响整个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必将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常年缺少父母关爱,问题层出不穷。2011年6月15日陕西西安蓝田县孟村乡大王村,一位10岁的留守儿童自杀;2014年1月20日,春节前夕,安徽省望江县一位9岁留守儿童听到母亲又不回家过年的消息后上吊自杀。还有其他一些心理问题,并引发了一些更为严重的后果,必须引起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的重视。具体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认知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一年中可能只有春节期间才能与孩子团聚,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三种错误认识:一是忽视父母的存在,由于长期不在一起生活,幼小的孩子逐渐淡忘了父母,父母好不容易回一次家,但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二是挣钱重要,自己不重要,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很少关注孩子,即使关注也只能通过电话问候,缺少细微和深入的关爱,孩子就逐渐形成了挣钱重要的认识;三是挣钱重要而读书不重要,在外务工的父母大多数读书也不是很多,再加上把正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家里,孩子就形成了挣钱比读书重要这样的错误认识;四是有钱就有一切,由于隔代管护溺爱多于教育,物质满足多于心理满足,再加上父母一年半载回家一趟,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与愧疚心理,便给孩子在物质方面较多的补偿,更坚定了孩子的这种错误认知。这样的认知使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厌学心理,进一步形成留守儿童的学习障碍。

2.情感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主要由祖辈管护,其次由亲戚或兄长(姐姐)管护,这些管护以物质方面的管护为主,缺少有效的沟通与教育,更缺少对孩子的心理指导与要求,孩子有了心理问题要么自己解决,要么只能与自己同样为留守儿童的同学交流,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焦虑、冷漠、消极等情感问题。这些情感问题如果进一步发展,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3.人格障碍

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四个方面的人格障碍:一是自卑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与有父母的孩子相比,他们经常觉得低人一等,看见其他的孩子由父母领着上学或玩耍时,非常羡慕,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归宿;由亲戚管护的孩子,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二是内向孤僻,父母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孩子的交流对培养孩子的自信与人际交流能力十分重要,但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少这样的机会,因此留守儿童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明显减少,容易形成内向孤僻的心理。三是任性,由于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溺爱和娇纵,容易助长孩子任性的心理,这种心理对孩子走入社会又进一步带来负面影响。四是压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少解决的渠道,渴望父母关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压抑的心理。

4.行为障碍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监管不到位,他们在出现一些行为方面的错误时缺少监督改正的机会,使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逐渐形成行为障碍,主要包括小偷小摸、抽烟、打架、抢劫、敲诈勒索等。这些行为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解决,将会导致他们进一步走上犯罪道路。湖南作家阮梅在《罪童泪》一书中,介绍了11个儿童犯罪的案例,其中留守儿童犯罪占了多数。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父母的监护下读书成长,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所在地务工,或带孩子外出务工,但这个问题在目前不是很快就能解决的,因此学校在干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必须有所作为,具体来说,学校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1.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作为学校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为6000万留守儿童,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忽视这个群体,农村学校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最起码是不完整或有缺陷的,势必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

事实上,目前的学校教育,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多于对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关注,教学改革研究方面也着眼于提高成绩,忽视学生品质与习惯的养成;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没有被当作培养学生品质和习惯的平台,而是教给学生道德方面的知识。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重视度不够,许多学校并没有将留守儿童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也没有开展专门的研究与实践。

2.教育引导儿童理解父母

学校要把留守儿童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契机,引导留守儿童理解父母,以感恩的心态认识到父母外出的必要性,从心底里感激父母。留守儿童理解了父母,就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用来回报父母的艰辛。

3.关爱和教育引导相结合

留守儿童平时缺少的就是父母的关爱,由于祖辈的溺爱,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家庭教育缺失得太多,因此学校教育中要有意识地补上家庭教育这一环,做到关爱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留守儿童的注意力吸引到文体活动中,减少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同时学校可以设立亲子热线,随时让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满足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心理。

4.把心理问题疏导放在首位

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心理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因此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必须要把心理问题疏导放在首位。学校应当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安排专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并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坚持抓下去。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70-01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1]随着农村大量进城务工人员远离家乡进入城市,留守儿童不断增加,根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已经占据50%――60%,如此数量的成长群落成为了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据此,留守儿童中萌发的心理问题也成为农村中小学老师面临的一大工作难题。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双重“留守”

当前,农村青壮年农民普遍对于农业耕作以及各类经营活动不报信心,同时因为农副产品价格走低和其他就业机会的缺失,纷纷背井离乡,远走沿海城市打工赚钱,这之中又尤其以年轻夫妇居多,有的甚至刚刚生下小孩就背负行囊离家外出,形成了“留守婴儿”。就在学校就读的留守儿童而言,通常都遭受着身心两个层面的“留守生活”。

首先是身体的“留守”,父母到外面挣钱打工,通常都会把自己的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其他的亲朋,有的家庭则是将几个孩子放置在家里,由大一点的照看更小的,孩子一年甚至几年见不着父母的情况在农村比比皆是。由于缺乏父母至亲的亲情和哺育,孩子们在饮食、生活习惯、疾病治疗、身体的成长发育等方面均问题凸显,同时也引发了留守儿童的“心”的问题。

其次是心理的“留守”。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心理问题,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农村的监护人也仅仅是起到了基本生活提供这一简单责任,其良好的人格养成以及心理素质均不及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这也引发了他们孤僻、内向、自卑、偏执、抑郁等心理品质,有的甚至引发未成年犯罪等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呈现

当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厌学逃学、成绩滑坡。留守儿童因为远离父母,由于监护不力,导致学习观念淡薄,自制力差,学习积极性严重削弱,成绩得不到保障。

2、性格方面:严重自卑、自暴自弃。因为身边其他同学与父母朝夕相伴,家庭温馨,而自己却没有有人关心和疼爱,留守儿童必然会心里失落,严重的自卑感油然而生。自暴自弃、丧失信心的现象便出现了,学习上也开始降低要求,失去学习的动机和上进心。最为严重的是出现逆反心理和强烈的对抗情绪,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更是充满不信任,并直接导致了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3、道德方面:出现真空、不服管教。身心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关心,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缺乏关注,造成留守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的判断能力,由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甚至放任自流、不服管教。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策略

留守儿童的教育实践属于儿童范围,应该遵循儿童心理的发展和成长特征,“不能简单地把儿童看成 是‘小大人’,不能把他们的治疗看成是按比例减少的成人治疗。儿童青少年的发展阶段、环境、接受治疗的原因和其他相关因素,对治疗的方法提出了即使不是创造的也是非常不同的独特要求。”[2] 根据这样的理念,我们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用爱心浇灌留守儿童的心灵家园

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他人监护现象严重,由此带来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一方面孩子缺乏父母的亲情抚慰,另一方面父母行为的潜移默化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的抚养和教育,大多停留在保证衣食的层面,爱心的投射仅仅限于物质的满足和简单的敷陈。

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中,不管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学习动力是否充足,均应该把爱心放在首位,多问一问,多聊一聊,不做冷漠的老师,热爱每一个学生,把对于孩子们的满怀爱心播散在每一个角落,让留守儿童在爱的困境中得到抚慰,其干涸的心灵得到滋润。

2、用耐心唤醒留守儿童的学习信心

儿童阶段的心理品质特征与“留守”的生活特征相互叠加,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对于学习没有动力,缺乏应有的兴趣。导致在平常的学习中,留守儿童常常是“坐不住”“静不下”,又“学不好”。成为老师眼中的“差生”或者“问题学生”。其实这和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富有耐心的引导有很大关系。

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堂的讲授阶段还是课后的辅导时间,教师均应该对留守儿童厚爱三分,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感化他们,一名教师只要对班上的一两名这样的孩子施以成功的引导,其榜样和示范作用就会波及其他同学,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和信心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

当一个孩子把心扉向教师敞开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时候,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进一步把孩子拉回生活和学习的正轨,从而发现、培养我们手下的又一个阳光少年。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Countermeasures and Study on Ment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DING Tongfang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uainan Normal College, Huai'nan, Anhui 232001)

Abstract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among the pupils in grade 2- 4 from primary schools in Anhui.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valence rate of left- behind female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ose of left- behind male students, higher- grade students higher than lower- grade students.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ake measures to let them grow up healthily.

Key wordsleft- behind children; mental health problem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①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心理上和情感的满足,缺乏直接的亲情关怀和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②本研究分析探讨了安徽某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1 对象和方法

(1)对象。安徽境内普遍存在劳务输出,选择某地为研究地点,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心小学2-4年级学生672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52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男生241名,女生211名。其中二年级学生123名,三年级学生146名,四年级学生183名。在年级、性别构成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2)方法。选取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作为检测材料,心理健康诊断项目包括孤独倾向(A)、自责倾向(B)、过敏倾向(C)、对人焦虑(D)、学习焦虑(E)、冲动倾向(F)和恐怖倾向(G)7个分量表。分量表得分≥8分者视为异常,将7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得到总焦虑倾向得分,总焦虑倾向得分≥56分者需要进行重点关注,并加以预防。

(3)统计学分析。建立数据库采用Epidata3.0 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 软件。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检出率。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分布

表1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在男同学和女同学之间出现得差异。留守女生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以及总焦虑倾向的检出率高于男生,在男女生之间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感情上女孩更加依恋父母,父母出门打工后,家庭环境出现了变化,这对于比较敏感的女同学来说很易产生恐怖、焦虑等情绪障碍。同时在心理、生理方面女同学比同龄男同学较早成熟,对各种生理方面的变化产生了恐惧感和神秘感,又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疏导,就很容易产生焦虑。

表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性别分布

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分布

表2反映了2-4年级的留守儿童之间,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和总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年级上升,除了对人焦虑、恐怖倾向略有下降外,高年级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和总焦虑倾向均高于低年级儿童。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不断接受来自社会的多重压力和刺激,在遇到问题时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调节。在行为和心理上非常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但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交流和沟通,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

3 建议与对策

3.1 父母承担职责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要承担起监护责任。父母双双外出的,应尽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其次,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多回家探视孩子,多与孩子谈心并倾听孩子的烦恼。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产生被遗弃感和自卑感。最后,父母要多与学校老师联系,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3.2 学校加强教育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87% 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有非常要好的小伙伴,他们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很开心。教师要鼓励和表扬留守儿童,像父母一样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让孩子在心中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予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应及时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心理变化,共同解决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

3.3 社会给予关注

政府部门要对弱势儿童建立补偿和救助制度,不能仅是建立在个人同情和社会的自发力量之上。政府认真担负起职责,真正意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净化儿童生存环境,成立专门机构研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由专人负责管理,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可以较好解决留守儿童往返学校安全及校外活动无人过问等问题。

国内相关研究结果③④⑤也证明了留守儿童确实会产生以上心理问题。总之,父母外出打工会让留守儿童产生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家庭、学校及社会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发展,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基金项目:淮南师院科研项目

(2010WK03;HSJY200904)

注释

①吴霓,丁杰,唐以志,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②闵永胜,姚本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1):49-52.

③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 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522.

第5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幼儿;心理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学前教育也在农村开始普及。进而出现了另外一个更加突出、更加需要关心的集体――农村留守幼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由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留守幼儿的数量也将不断的增多,所以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将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的又一个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幼儿的现状

以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中心幼儿园为例,目前,幼儿园园共有7个教学班,幼儿205名,其中留守幼儿63名,占到全园幼儿的30%,而且这一比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些孩子远离直接监护人,远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成为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受教育群体。老师在家访的过程中发现,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留在家中的抚养者无非是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老人文化水品很低,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而这些幼儿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

(一)自卑心理较为普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幼儿也同样具有。虽然农村留守幼儿有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宠爱,可是看到其他小朋友朝夕与父母相伴,他们总是会问:“我的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随着时间的增长他们的自卑心理也就越来越严重。

(二)人际交往出现困难。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性格特征。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幼儿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三)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情感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打骂老师,小朋友,甚至是长辈。

二、农村留守幼儿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原因。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父母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农村留守幼儿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是导致留守幼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最直接的原因。

(二)幼儿园原因。幼儿园是农村留守幼儿学习成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幼儿园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幼儿的成长。但由于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由于师资力量的问题,农村幼儿园很少开设心理课程,更谈不上对幼儿进行生存和安全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同时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幼儿的沟通,被忽视、被遗弃成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严重阻碍。

(三)社会原因。孩子除了亲子关系以外,很重要的一种关系为伙伴关系,玩伴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以及人们在认识上的改变,孩子已经越来越少,没有与其同龄的玩伴,这就需要相关社区部门提供有效帮助。但在广大农村地区,村组、儿童社区教育组织几乎为零,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长期得不到关注和发展。

三、解决留守幼儿心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从家庭教育出发,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人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从教育体系出发,要重点加强农村幼儿的教育和管理。幼儿园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教育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更应加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的培训。教师应该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

第6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儿童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26-01

1 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 我国农民工数量惊人,因此在农村地区,也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存在。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由于年幼时期脱离了父母,因而在情感上通常有所缺失,成为儿童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体。这一群体在年幼时期和祖辈生活,由于代际差异过大,和祖辈难以形成十分亲密的情感联系。由于与父母之间的联系较少,他们情感上缺乏依恋的对象,缺乏安全感,十分敏感且容易受到伤害。在情绪上,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十分消极避世的情况,其性格压抑,情感得不到释放,且没有进行心理辅导的条件,有的儿童心理问题越发严重,需要治疗。

普通儿童心理问题现端倪 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这影响到我国绝大部分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成为父母之后,其行为与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儿童。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许多家庭都不甚稳固,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父母一方的缺失对于儿童的心理造成的严重损害。即使在健全的家庭中,父母的不良嗜好也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另外一种极端现象就是,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儿女,孩子在家要什么有什么,五六岁了还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可能会造成儿童与父母关系的过分疏离或过分亲密,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很容易感受到冷漠或者宠溺,难以形成对于事物的正确认知。

儿童心理问题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儿童心理问题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问题。目前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多数是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学校环境中进行解决,然而效果乏力。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很多人认为心理上产生问题就是“精神病”,本身抱着一种鄙夷的态度,无法合理对待。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现学习困难、交往困难,染上恶习甚至走上不归路,其长大后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这使得儿童心理问题逐步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2 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路径

重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公共卫生问题,因而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此全力重视起来。从政策层面上来说,我国政府应当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当作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关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统筹相关工作,调配各方资源,明确权利责任,使得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干预、决策等工作能够真正妥当地开展起来,方能够为具体工作的实施明确目标,使得各项措施得力。

加强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 确立了相关的主管机构之外,接下来就要从操作层面上加强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一方面,需要做好调查研究、跟踪访问的工作,对于我国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时动态的掌握,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基本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各地区、各个时段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的实施。在这个阶段中,需要集合社会、学校、幼儿园、家庭的资源,使得社会的多种资源能够投入到相关工作中去,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宣传儿童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 目前,我国的普通民众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不甚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这就需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同时,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大众传媒、教育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家庭都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加强对于儿童心理问题现状的认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的宣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现状和影响,才能够使得全社会都重视这一问题,并且形成合力解决这一问题。

3 小结

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客观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只有按照合理的方式集结力量、整合资源、贯彻实施策略,我国当代儿童才能够在健康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葛元,孙小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与成因研究[J].学理,2013(30):105-106.

第7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心理上存在着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他们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被错误地认为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这样缺少关爱和交流的孩子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有烦恼没地方倾诉,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2.性格上存在着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8%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8%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

3.认知行为上存在着偏差

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的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甚至出现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我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12~15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他们成长过程的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10%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6%的家长平均每月联系一次,30%的家长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0%的家长很少联系。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必要的联系,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2.缺乏健康的育人环境

笔者对学校2个班的89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留守儿童67人,隔代监护的58人,占86.5%。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看起来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其中“隔代抚养综合征”在这些儿童中显得尤为突出。(1)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极易形成各种人格障碍。(2)祖孙辈年龄差距大,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

3.缺乏完善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4.缺乏和谐的社会育人环境

由于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行为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放任自流、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长时间上网吧、同学之间拉帮结派,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缺乏有效的自我调控能力

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

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问题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关系到我们下一代健康快乐成长的问题。所以,学校、家庭、社会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才能够标本兼治。在此,本文仅从学校、家庭等微观角度出发,对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留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开设心理辅导课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

第8篇

【关键字】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个案工作;介入方法

一、引言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多数学者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出发,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非常稀少。而社会工作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介入方面,有其自身优越性。本文通过总结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充分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和特长,进行具体干预,期望帮助留守儿童渡过难关,并为本领域的其他研究者提供借鉴。

二、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及表现

特殊的经历致使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多种不良心理反映。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四种。

1、冲动易怒

据调查,50%的留守儿童有冲动易怒的特点。[1]在人际交往方面,学者自编问卷调查发现,43.4%的留守儿童会“以争吵的方式处理人际矛盾”。[2]另外,不少老师和同学反映,比起非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留守儿童更容易动怒。部分儿童还存在打架现象。

2、敏感自卑

敏感自卑也是留守儿童群体中“代表性”的情绪感受。[3]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疼爱,留守儿童会有种被遗弃的感觉,容易导致自卑。有些儿童甚至认为是自己的原因,父母才外出打工的。[4]而家庭上的残缺,也容易使其产生心理欠缺,觉得自己不如人,进而进行自我贬低。[5]不少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3、抑郁

除了上述心理问题以外,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疼爱,喜怒哀乐也无人倾诉和分享,不少儿童会产生抑郁倾向。有学者调查到:91.3% 的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心情烦躁和忧郁,[6]常常出现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神情抑郁等现象。

4、厌学

家庭的缺损,使留守儿童难以得到父母的疼爱与关怀,他们往往倾向于通过一些放任甚至对抗的方式来寻求内心的释放和满足。[7]往往会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等行为。部分儿童还有严重网瘾。据调查,50.9%的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打算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8]另外,还有数据显示, 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只有88%。[9]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尽管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且存在地域及个体性差异,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个体方面

据了解,留守儿童在与父母分离时,大多年纪尚小。正处于弗洛伊德所说的个体人格受家庭、社会等成长环境影响深远的时期,因而极易受到所处环境方面的影响,缺乏必要的关注和引导容易导致儿童不健全心理的形成。[10]然而,不少父母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由他人代管。这些儿童年纪小,身心发育不健全,不善于自我控制与管理。大量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社会适应不良状况。[11]

2、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的特殊家庭结构使得家庭原有的诸多功能难以发挥。生活中,儿童对父母有着他人不可替代的依赖,遇到困难通常会寻求父母解决。[12]而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许多正常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由于远离父母,留守儿童缺少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机会。另外,由于监护人多为祖辈,因而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13]并且多数监护人只能照顾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却无法兼顾其感情世界。

3、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常会感到家庭的冷清与孤单,有些孩子甚至抵触放学回家。从时间分配上看,学校是孩子每天停留最多的地方,校园生活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更是渴望老师同学的关心与理解。但实际生活中,多数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差,观念滞后,对这一问题也认识不足,不能给予很好重视。这些儿童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发现与解决,不良情绪不能及时疏导,容易积压起来,形成心理障碍。

4、社区及其环境方面

在家庭学校之外,社区及其环境也是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留守儿童当中,不少心理及行为问题的产生,都与儿童长期生活的社区环境密切相关。生活中,留守儿童经常会遭遇到周围人的冷言冷语,这些都会构成留守儿童日常的消极生活事件。[14]不少儿童会因此受挫,并进一步导致错误归因,从而降低自我评价。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环境,社区会持续不断地向生活在其中的个体输送信息、观念及其文化。良好的社区环境及氛围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不利的社区环境及氛围则会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四、个案工作介入方法

针对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表现,通过成因分析,结合留守儿童的具体现状,本文在此给出以下四种具体的个案介入方法。

1、社会――心理治疗模式挖掘深层诱因

一方面,工作者首先要从社会、心理两方面对案主抑郁的原因进行剖析。其次,洞悉案主当前的心理状态及诱发抑郁的心理机制。最后,利用社会―心理模式的原理和方法,平衡案主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试,并增强其自我强度,合理利用自我防御机制,从而保持身心平衡。另一方面,工作者还要从社会环境方面入手,进行必要干预。首先,加强案主与父母间的沟通与交流。其次,与校方进行协商,加强老师同学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理解,避免在案主面前谈及一些敏感话题。最后,工作者应联合整个社区力量,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友爱、互助和谐的社区环境,从而改善其社会支持网络。

2、叙事治疗模式重构故事情节

针对案主的敏感自卑心理,工作者要同案主一道,通过故事重构,改变案主过去的一些观点和认识。首先,工作者要通过引导使案主逐渐理解父母的身不由己以及良苦用心。其次,工作者可以通过视角转换,令案主尝试换个角度思考,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案主是否凭借自身能力成功完成了许多事情,是否比其他人更加独立自强。再次,关于案主的自我评价问题,工作者也要赋予其积极涵义,帮助案主获得自信,提升自我认同感。最后,当案主逐渐转变以往自卑心理,能够赋予故事新的意义时,工作者要进行适当强化,以巩固成效。

3、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改变错误认知

对于“读书无用”等厌学思想,工作者要帮助案主转变非理性信念,使其获得正确认知。首先,工作者应携手老师,共同努力,着手改变案主的错误信念系统,并不断向其澄清: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学习,而不是赚钱。通过耐心引导,使其明白:现在的努力学习和积累,是日后收获财富的基础和保证。并且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也是为给案主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才。通过不断澄清和引导,使案主逐渐获得转变。其次,工作者要从多个角度引导案主进行理性思考,并与老师积极配合,发挥老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优势,帮助案主学习更多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以理性的信念为指导,改变以往的错误认知。最后,工作者应帮助案主进一步强化理性思维,进而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从根本上克服厌学心理。

4、行为治疗模式纠正偏差行为

针对案主冲动易怒等现象,工作者可以利用正增强的行为治疗模式,帮助其克服不良行为。例如,在打架问题上,工作者可与案主事先约定,如果案主可以保持一个月内不打架,就可获得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受到表扬的机会,并可获得一个奖品作为奖励。在随意发火及乱扔东西问题上,通过监督,如果案主开始学着控制情绪,愿意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不再轻易发火、乱扔东西,并能很好地保持,工作者便可满足案主一个合理心愿。总之,工作者需要帮助案主不断完成先前所设目标并不断给予其及时的奖励,来提高案主改善冲动易怒性格的信心和意愿,通过行为的不断改善,最终实现良好适应。

【注 释】

[1][3][14] 申继亮,刘霞.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5.37.30.

[2][6][8] 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9.

[4] 叶峰,金绍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06(3)77.

[5][7] 高中建,刘超,李冲,等.单亲家庭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初探[J].青年现象与问题研究,2011(1)66.

[9] 潘华.社会学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7(12)10-13.

[10] 唐梦雅.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3)171-172.

[11] 葛明贵,汪昱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思考基于调查的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3(2)7-11.

[12] 张君玲.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D].湖北:中南民族大学,2008.

[13] 莫振华.西部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4)243-245.

【作者简介】

第9篇

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一般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敏感内向。在广南县的多数留守儿童中,留守儿童往往都是由爷爷奶奶来监管,而部分年龄相对较大已经上初中的留守儿童或因为爷爷奶奶无力抚养,或爷爷奶奶去世,而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即便是有爷爷奶奶来监管,但也往往力不从心,毕竟爷爷奶奶和孩子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生活习惯上有很大差别,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无法为孩子解决,长期处于这样状态下孩子的不信任感就会增强,变得敏感多疑,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

(2)自卑。无论是儿童还是大人都会有攀比心理,儿童的攀比主要集中在物质方面,而物质往往都是由金钱所带来的。而留守儿童家庭基本都是物质相对匮乏的家庭,在和其他物质相对比较富足的孩子进行比较时,往往会变得自卑。而这种自卑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他们就会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其他物质相对富足的孩子,而产生自卑感。

(3)暴躁不安。长期处于监管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被欺负而变得敏感,在长期的欺压中就会形成极端的心理压力。而在没有得到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就会通过打骂小动物、践踏农作物甚至是欺压其他比自己年龄小的低龄儿童来排泄自己的情绪。

(4)逆反心理严重。在学校里,有些学生往往喜欢和老师对着干,总感觉时刻被其他人欺负,与其他人交流时充满警惕性和敌意。

(5)沉迷网络世界。许多留守儿童在上课时候依然沉迷于网络世界,特别现在是网络发达的时代,这个问题显特别突出,很多孩子无法分清网络世界里的危险因素,甚至有些还会把游戏世界里的暴力带到生活中来。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据公安部的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而这些年来,类似的问并不鲜见。2016年3月起,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从各省摸底的情况看,一些留守儿童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犯罪“易感”群体,而且容易被等恶性犯罪行为伤害。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监护人问题。家庭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第一因素,家庭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就比较少,反之,则容易出现心理缺陷。而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监护人不是父母,而是由隔代的祖父母来监管,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农村的老人多半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的状态,既无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督导的问题,也没有科学的办法来引导孩子的心理问题。而当孩子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多个问题积压在心理无法排泄,就会导致心理压抑。

(2)教育问题。如今农村的父母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尝到了因为缺乏教育所带来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父母不得不离开家到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务工,由此带来的就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增多。而父母离开孩子长期分居两地,最重要的是教育监管孩子问题就无法解决。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心理教育就很难开展和有效实施。另外一方面,乡村教师因为待遇差,环境艰苦,教师负担过大等原因也无法对学生进行特别细致的教育,特别是生活上的教育。因此,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完善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这也成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重要障碍之一。

(3))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而这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极度自卑,不喜欢说话。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上过于简单粗暴,认为孩子不听话就得打,久而久之孩子为避免被暴打就会直接不说话,以冷暴力对待。另外一种情况则是调皮捣蛋,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主要原因还是在家庭教育上过于放纵和溺爱,孩子犯错误总喜欢以年龄还小不懂事为由而不进行管教,而孩子在潜意识里就会认为是不敢管教而更加放纵。隔代人的爷爷奶奶虽然能够在生活起居上对孩子进行照顾,但在学习和心理问题上却无法给予正确指导,这也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缺陷比较多的原因。在广南县,农村留守儿童中超过一半都是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因为历史原因,父母特别是祖父母依然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依然是简单粗暴,甚至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

3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对策

(1)政府和社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是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如果仅仅是靠单个家庭力量或个人是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政府在这方面也在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特别是鼓励返乡就业和创业,部分过去在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都开始返乡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儿童处于无人监管和得不到有效监管的情况。另外,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父母需要在城市务工,而政府方面应该要加强对于其子女入学和生活上的照顾,特别是入学经费等基础问题,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对于这一部分孩子的家庭来说会减轻很大的压力。

(2)家庭和学校。家庭方面,父母即便不能在孩子身边共同生活,也应该要重视孩子的成长问题,特别是生活问题,可通过电话、视频等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同时也要保障孩子的物质生活。学校方面,乡村教育对于心理知识方面普及程度还比较低,因此学校方面可以设置心理方面的活动室及相关活动,由专人负责,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和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来共同解决。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李少元.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2003(1).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

经过调研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不论是在一般学习、行为表现上,还是在情绪感受、心理健康和性格稳定上,都要比在家受父母照顾的儿童的问题突出。

学生的反馈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际关系处理困难;二是自信心不足。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妒嫉、疑虑、极端和逆反等心理问题,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教师,关心、教育这些孩子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对教育事业应作出的贡献,我们要让这些孩子在快乐中度过他们的童年,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懂得付出。这就需要我们立足现实,充分地了解和分析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给予帮助,尽量克服因长期缺乏父母照顾给他们所带来的教育和成长方面的不足,使他们也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开展心理辅导对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意义重大。

近几年来,我县农村小学开展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心理健康辅导课自开展以来已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了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和挫折承受能力等辅导,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多渠道多方面辅导。

第一,教师要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利用教师与孩子这种良好的关系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要求教师对孩子的想法了如指掌,知道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遇到不同的事情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密切了,他就会在很多事情上变得主动起来,不会再害怕和害羞。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第二,要适时地鼓励和赞扬留守儿童,他们与其他的孩子一样,也会时常犯错,当这些孩子犯错的时候,老师要适时赞扬他们敢于尝试的勇气,使孩子能够尽快地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走出来,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老师也要适时地给予赞扬和鼓励,使他们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和赞许。

第三,让留守儿童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培养孩子自信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便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安排适合他们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这个目标,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四,建立亲情聊天室。学校充分运用网络和手机,让留守儿童与在外打拼的父母定期或经常聊天谈心,时常沟通,为孩子的心理情感找到寄托。

第五,尽快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M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需要,它既是儿童现时学习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素质的要求。作为农村心理辅导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使得每个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37.DOI:10.3969/j.issn.1673-1999.2007.01.017.

2.陈黎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机制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5):280-281.DOI:10.3969/j.issn.10

08-9640.2015.05.135.

3.陆尚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114-114,115.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4—0022—01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他们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发展的异常。如果不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施以特别的教育,他们就有可能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性格缺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经商,与其联系少,有的甚至多年未与孩子谋面,很难与子女交流,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自卑心理,形成孤僻性格;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或不会管,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2.情感缺失。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信任的基本态度,但留守儿童与父母间依恋关系在正常发展过程被中断。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有烦恼没有正常宣泄途径,比较容易走极端,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互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

3.自控能力差。家长外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有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经常迟到、旷课、逃学、打架等,有的迷恋网吧,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4.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在了解留守儿童心理感受时发现,回答“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的比例占到40%多,甚至有7%的孩子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一旦形成,矫正起来相当困难。

二、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第12篇

“好久没人牵我的手,好久没人摸我的头,冰凉的小手发烫的额头,生病是最想你们的时候……”这一首留守儿童的歌曲,唱得让人心酸黯然。山区的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普遍存在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学业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人怎样得的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必须先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的具体情况,找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通过调查,学校发现,造成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受欠缺父慈母爱的影响。2、受隔代溺爱的影响。3、受不成熟“自我认为”的影响。4、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5、受过分依赖学校老师的影响。6、受社会歧视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蟠龙完小对这些留守儿童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干预和预防等心理教育,把山区农村留守儿心理的健康教育放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进程之中,以“慰―帮―疏―导―护”来引领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得到了健康成长。

1、慰:利用亲情对话,视频聊天,让留守儿童渴望的亲情能得以慰藉。

经前期调查,发现近72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月均不足1次,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更有极个别留守儿童记不清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摸样了。基于这种现状,学校专门在心理咨询室安装了一部亲情电话和一台可以视频聊天的电脑,免费每天向留守儿童开放,让留守儿童不出校园就可以和父母倾诉情感,拉近心灵上的距离。学校还开放了微机室,让留守儿童通过QQ很方便地和父母说长道短,保障了双方的沟通需求,包括双方的隐私也可以安全地得以交流,留守儿童的亲情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在外打工的父母思子之切,也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2、帮:建立结对帮教机制,充分发挥家长的帮教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65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2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由于父母长时间外出,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就无人监管,生活的基本技能也得不到培养。学校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了解留守儿童中父母均不在家的学生,指派教师其家长,结对定期帮扶。一是家长借阅或购买课外读物,让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得以充实,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头脑,产生激励效应。二是家长定期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教会他们诸如煮饭、洗头、洗衣等基本生活技能,鼓舞其自信心,培养其自强力,养成热爱劳动,尊敬长辈的好习惯。

3、疏: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给予疏导,防微杜渐。

在学校留守儿童中,大部分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有的在家独自生活。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较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只知溺爱,放任自流,儿童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疏导,极大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了一部分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产生了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甚至行为失控的犯罪倾向。学校开展了“山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讲座”,由校长亲自作讲座。班主任老师们就很知根知底,耐心细致地给予及时有效地疏导,如有重大一点的心理问题学生,就配合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一起共同疏导和矫正。通过一系列正当和及时的疏导,学校留守儿童的孤僻、焦虑、自私、暴躁等心理现象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几乎就没有出现心理失范和行为失当的现象。

4、导: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加重师生零距离的关爱氛围

零距离的关爱本属于父母亲人的,我们教师如能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定会给留守儿童创造一种爱的氛围,让孩子心情舒畅的置身其中,亲身体验到来自父母亲人以外的关爱。蟠龙完小周边村地广人稀,外出务工人员很多,其中父母全部外出的就有近60%,留守孩子处于不同程度的困境:一是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有十多名,他们的细小心灵过早地受到伤害;二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有近30%,孩子们受教育的随时都可能被贫困吞噬;三是监护人没有家庭管教能力的占50%,孩子们的成长处于“信天游”的状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只靠“外援”,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至关重要。蟠龙完小正式建立留守儿童综合教育管理系统,教师经常通过走动,到留守儿童的家里去,了解他们的经济、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学校还特别规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学生的临时监护人,更好更全面地关心留守儿童。为加强联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还与该村委联系,共同帮教和引导留守孩子。随着组织机构的建立,明确了教师帮教和引导留守孩子的责任,为留守儿童新增了不少家长,加强了零距离的关爱氛围。

5、护:组织别开生面的活动,编印留守儿童家长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