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柳永望海潮

柳永望海潮

时间:2023-05-30 10:56:40

第1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分析,并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引导读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欣赏该词所表现出来的优美意境和作者纯熟的写作技巧。

在北宋初期的著名词人中,柳永的社会地位最低,但名气很大,他开拓慢词,转变词风,勘称中国词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1柳永对词的贡献及《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创作背景

    柳永一生大力开拓慢词,柳词中慢词占到十之八九,之后苏轼、陆游等人继起,慢词遂行。慢词的成熟,使词获得了增加表现力的物质基础,得以表现更加丰富的感情和社会生活,最终发展成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骄语、唐之诗、元之曲”并架的‘一代之文学”。不仅如此,柳永还以市井生活人词,打破了唐以来词在内容和题材上始终囿于上层社会的享乐及风情的局面,使词返回民间。他精通音律,善于铺陈,语言明白晓畅,并常以理俗语言人词,形成了熔雅俗于一炉的独特风格,使词成为家喻户晓的市民文艺,极大地拓展了词的影响范围。从“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侧和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柳永影响之广和人们对其评价之高。

    柳永生活在北宋经济繁荣的仁宗时期,其时城市兴起,像杭、沐这样的大城市均规模宏伟、人烟稠密、店铺林立、物资充衍。柳永仕途受挫后,先后多次外出漫游,足迹遍及苏州、扬州、杭州、会稽(含绍兴)、长安、成都等地。这几次漫游,涤荡了词人久困汁京的郁闷,开阔了词人的眼界,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长调,在词的内容上亦增加了对城市风光的描写,《望海潮·东南形胜》即是此中名篇。

2(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

    《望海潮·东南形胜》描写了宋初秀丽、繁华的杭州景象。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此词作于1003年秋,是柳永献给时任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门禁甚严,柳永因久不得渴见,便作此词,教歌妓歌于孙何席前,孙折服其文才,于是请其人座。这首词一创作出来,即引起轰动,“流播甚广”,据说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虽不足信,但其影响可见一斑。原词如下: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烧堤沙,怒济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现,户盈罗绮,竟豪奢。重湖叠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络络钓支莲娃。千漪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贫烟霞。异日国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魔望海潮》这一词牌是柳永首创的。取此名,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放地。

    词的上闽写白天的杭州,突出其美丽、富庶。“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指杭州的地理位置;“形胜,,是指地理形势重要、交通便利,而“胜”还有世人瞩目、兴旺发达之意。杭州历史上就是江南地区的名城:春秋时代,先属吴,后属越,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定名为钱塘县,隋改名杭州,到了宋初,这里已经发展成为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东南名郡。仁宗皇帝曾在诗中称赞它“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江吴都会”,杭州位于钱塘江北岸,又因五代吴越建都于此,故称“江吴都会”,一作“三昊都会”,《水经注·浙江水》谓吴兴郡、吴郡、会稽郡,世称三吴。钱塘旧属吴郡!s1。杭州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历史悠久,正所谓“钱塘自古繁华”。在这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形成对偶,“东南形胜”是从地理角度写杭州的重要,“江吴都会”是从历史的角度写杭州的悠久,最后以“钱塘自古繁华”从史地、时空两个角度进行总括,虽字数不多,但容量很大,增加了词的表现力。难怪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评 “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句勾勒提缀,有千钧之力”,此句亦是全篇的统领。

    接下来作者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家”。此句就如电影镜头的伸缩,先从远处拍照:城外杨柳含烟,薄雾如纱,彩亭画桥,点缀其间,景色如画。然后镜头慢慢拉近:城内千门万户,微风拂过,帘珑轻摆,透出一派富庶安详的气象。接着,镜头再次拉升,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景式的场面:城内城外,各式建筑,各抱地势,檐牙错落;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好一个“参差十万人家”!《西湖老人繁盛录》中也写到杭州居民稠密,“回头看城内山上,人家层层叠叠,观宇楼台参差如花落仙宫。品之总觉太俗;潘间也曾在《酒泉子》一词中赞杭州之美,“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又过于矫饰,都不及柳永此句精练、传神,雅俗共赏。在这一句中,柳永不像前人小令那样,单镜头的表现一刹那的感觉或一事一物,而是由外向内,由远及近,由自然景物到人文景观,开合起伏,有首有尾,铺叙漫衍又脉络清晰,体现出层次结构的多重性。以上是远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则是近看。在城市东南流过的钱塘江边,高人云端的大树环绕着江堤的沙路,绿树白沙,清风入怀,给人以清凉幽静之感,这是写静景;钱塘江中奔腾的江水卷着雪白的浪花,壮阔雄奇,这是写动景。动静相偶,相映成趣。“天堑无涯‘’则是总括钱塘江是一道阻挡北方敌人的天然屏障。此句赞赏钱塘江的雄伟、壮阔、险要,写出了杭州美丽之外的另一面—雄奇。水陆交通便利,带来市民的富庶,市场的繁荣:“市列珠巩,户盈罗绮,竞豪奢”。“珠巩”,此处泛指珠宝等贵重商品;“罗绮”,泛指纺织品。金银珠宝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续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精美豪华、竞相斗艳。作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当时杭州居民富足、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之景。

    上阂中四句写了三个层次,呈总分之势:第一句总写杭州的“形胜”、“繁华”,第二、三句写杭州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第四句写杭州物阜民丰的人文景观。时间上由古及今,空间上由远及近。写法上由“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的浮光掠影式的概写,到“市列珠现”“竞豪奢”的细致人微的特写,层次分明、过渡自然。但是,杭州的最美所在不是她的建筑、财富,也不是钱塘江,而是西湖。她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是杭州最令人神往的地方。提到杭州就不能不提西湖,接下来作者就围绕着西湖来作文章了。

    下闽写傍晚的西湖,突出杭州的繁华。

    “重湖叠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作者首句便点西湖。西湖旧名钱塘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里湖,因此,柳永说“重湖片是指它兼有外湖、里湖之秀

。“嗽”,山峰,“叠嗽”,即重叠的山峰。明丽的湖水倒映着清幽的群峦,微风过处波光粼粼,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于是作者以“清嘉”给西湖以总的评价:清秀、明丽、浓淡相宜。这一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时间上,其与上阅相继,仍是白天的景致;在内容上,却与以下西湖月夜密不可分,过渡巧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写湖边桂花飘香,湖中广植荷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指荷花种植广泛;第二层意思是用典,“三秋桂子”隐含了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职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的诗句,这是“用典,,与写实相兼。人神相通的美丽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为下文描写杭州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张本,而“十里荷花”则为下文“采菱俘做伏笔,下文便自然而然地写到西湖的人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臾莲娃”,“羌管”,笛子,因其出自羌中,故称羌管。“弄”,吹奏。“晴”,指风和日丽的白天:“泛”,声音飘荡。这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弄晴、泛夜,烘托“笙歌盈沸,口夜不停的景象。西湖岸边,笙管悠扬,菱歌回荡,鹤发童颜的老人悠然垂钓,天真烂漫的孩童喧闹嬉戏,一片太平盛世的生动景象,这是杭州普通百姓的生活。“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则是达官贵人的纸醉金迷。‘千骑”,成千的马队。“高牙”,高大的牙旗,指将军用的旗帜,宋朝州郡长官兼知州军事,因此,此句中千骑所簇拥的将军当指孙何。这一句也是概写孙何出人酒肆歌馆时前呼后拥的威风场面。“听箫鼓”、“赏烟霞”道出了孙何的闲情逸志及文人雅士风度。至此作者选取了湖边市民、城中权贵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铺叙漫衍,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杭州的繁华景象。这也是全文的高潮,柳永不仅工于铺叙,而且更懂得精练,接下来作者就以极其简练的笔触收尾:“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是对孙何的美好祝愿:将来将杭州城的美景绘成图画,待到升任京官时,带进中书省和同僚们一起欣赏、夸赞吧!“图”,动词,绘画。“凤池”,是凤凰池的简称,它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因掌握政治机要的中书省与其较近,故以凤池代称中书省,此词中又代指朝廷。这两句是祝愿孙何早日升到中央去做官。虽是对孙何的祝愿,但也归到了对杭州的赞美上,首尾圆合,正是柳永的高明之处。

第2篇

柳永善于向民间汲取营养,学习通俗的语言和铺叙手法;同时还善于把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展示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描写爱情生活的缠绵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寂寞,表达热衷功名的急切愿望,调侃仕途漂泊的无奈想往,表现底层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失意文人的人生际遇。其中,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情感相交织的作品最为突出、最富感染力,如《夜半乐》《八声甘州》《临江仙引》等;其次,描写都市生活、歌咏锦绣河山、暗表进献之意的作品,也颇具特色,如《望海潮》《抛球乐》《木兰花慢》等;当然,也不乏蔑视权贵或触犯统治阶级、书写仕途失意的作品,如《鹤冲天》《醉蓬莱》等。

描写都市生活、致达进献之情的作品大都是他早年的应时之作。比如,在宋真宗咸平末年(1002―1003),十五六岁的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投赠和进献之词。

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官员的,所以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下片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社会之太平繁荣,从而达到盛赞一方官员的优秀政绩,以博地方高官愉悦。应该说,这首《望海潮》是柳永描写都市繁荣景象、表现山水自然美景、表达粉饰奉承意旨的代表作。虽然后来有人对此作有一些微词,如南宋陈振孙在他的《直斋书录解题》中所说“柳词格固不高”,南宋沈义父在他的《乐府指迷》中也说“柳词有鄙俗气”,但作为一个十五六岁的青年,全词的结构谋篇之严谨、遣词用韵之和谐、笔墨渲染之酣畅、写景抒情之浑然,堪称上乘之品,实乃当之无愧!难怪陈振孙在他《直斋书录解题》中说:“(柳词)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致。”现代作家郑振铎在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也说:“花间的好处,在于不尽,在于有余韵。耆卿的好处,却在于尽;在于铺叙展衍,备足无余。”清代宋翔凤在他的《乐府余论》中也说:“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

《望海潮》这首词,虽为投赠之需,却充分展示了柳永的少年才情,真可谓“妙笔浓情画盛景”。

首先,结构缜密,“顾盼”生辉

词首三句,以“形胜”“都会”“繁华”六字,总领下文。入手擒题,气势恢宏,统摄全篇。“东南”介地理方位,“三吴”示着笔视点,“钱塘”点人文胜景,“自古”明历史古韵。起笔开阔,落笔有声。整首词都扣住此三句宕开行文,泼墨浑成。上片极写钱塘“形胜”与“繁华”、“三吴”重地“都会”盛况。如果说前两句八个字是从横的角度概写其地理优势、自然条件、风景优美、繁盛现状;那么第三句既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又是从纵的角度极写“钱塘繁华”的历史。接下来几句就分别从“都会”“形胜”“繁华”三方面具体铺陈。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照应“都会”二字,形象描画都市风光。烟柳画桥处,微风拂帘幕,十万人家住。垂柳含烟,薄雾缥缈,虹桥如画;楼阁鳞次栉比,亭榭高低错落,好一个繁华都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顾盼“形胜”一语,词人把视线投向了江岸和江潮。江岸绿树如云,郁郁葱葱;江上怒涛似雪,水花如霜;江面宽阔无边如天堑,潮水翻卷吞天日;一“绕”一“卷”一“树”一“涛”一“绿”一“雪”(白),写出了钱塘江堤迤逦曲折、古树葱茏之“美”,写出了江水澎湃、江潮浩荡之“胜”,形象可感“形胜”东南。“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自古而今“繁华”的再次铺展。词人抓住“珠玑”“罗绮”,用“列”“盈”二字表明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实,强调玉帛珍器之丰富、色彩之绚烂;珠玑、罗绮皆女性服着之物,又珠玉珍宝之器,暗示都市声色之盛;紧接着一“竞”充分表现街市商品琳琅满目,暗写经济繁荣――市场珍宝丰赡,家家披罗着锦,富商比阔斗豪,市民物阜财丰:好个“繁华”钱塘啊!此种先总后分,句句照应,处处“顾盼”,行文“瞻前顾后”,何等缜密天然!

如果说上片是表现自古繁华的钱塘都会,盛赞环境秀美和城市繁荣,那么下片则用浓墨重彩描绘社会承平清明、人民生活美满,进一步照应和表现上片的“形胜”“繁华”之“都会”。词人在下片以“西湖”为着笔点为杭州美景的代表,极力展示了杭州黎民百姓的生活甜美和山水秀美,再次照应开头。词人抓住最能代表杭州盛景的“重湖”“叠”因水碧山青、秀美无限所以“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桂花,自古闻名。“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之人的。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西湖荷花,令人叫绝。苏轼说,“无主荷花到处开”,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桂花,花期之长;“十里”荷花,花开之阔,高度概括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紧承而下,“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晴”,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明轻轻飘荡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吹奏羌笛的垂钓渔翁悠然自得,吟唱菱歌的采莲姑娘愉悦爽心。“嬉嬉”二字,欢乐神态,栩栩如生,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达官贵人出行游乐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品酒赏乐,吟诗作画,赏山玩水,何等风流惬意,何等儒雅潇洒!从而,全方位多角度表现了自古繁华的都市盛景、百姓生活的祥和安乐、地方官员的治正风醇!既是词人的尽情夸赞,又是作者的美好祝愿!

其次,点面相携,虚实成趣

少年柳永,满怀壮志。进京科考,途经胜地。热血奔涌,激情洋溢。目睹繁华,欣喜难平。幸临佳景,无限自豪。面对自古“繁华”之都,身处三吴“形胜”之境,感受自然人文,置身清明政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禁挥毫腾游,描摹眼前美景,联想天上人间,体味都会今昔,放任才思泉涌,落笔锦绣河山。词人为表达自己拜谒孙何之虔诚、赞誉治所之太平、愉悦官员之身心,采用了点面相携、虚实成趣的写作技巧,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信手拈来,妙手偶得,开合自如,写意点染,充分展示了他的才情胸臆和另类豪放。

《望海潮》词调为柳永所创新声,写法上,匠心独运,行云流水。总写杭州,细描西湖,由面及点,明暗交融,铺陈大气,形容尽致。写景之壮伟,声情之激越,可与东坡相并。钱塘古都,在他笔下,更放异彩,更见光芒,美不胜收,言至意妙。作者大处落笔,词开“东南”“三吴”,景起“烟柳”“翠幕”;小处着眼,由杭州而西湖,由都会而珠玑列、罗绮盈以至豪奢竞;由堤岸绿树而桂子荷花,此乃以点带面也。眼睹“钱塘”笔及“自古”,目见“画桥”“风帘”,心想“十万人家”,“桂子”是“三秋”、“荷花”遍“十里”,耳目“菱歌”“钓叟”,更见“弄晴”“泛夜”,恰遇“千骑乘醉”,遥望听箫赏霞,而且联想“异日图好景”,希望“归去夸凤池”,此乃由实而虚,虚实成趣也。

好一个慢词柳永,好一个新曲柳永,好一个才情柳永!就这样,在一首百余字的词调中,能巧妙地点面共色,虚实同辉!

再次,音韵铿锵,情文并茂

柳永的《望海潮》,比起他后来因科考失意、离京恋别、情动肺腑、深感世事沉浮而创作的《雨霖铃》,委实略有逊色。但作为少不更事而心怀梦想的柳永,在此词的遣调用韵上也充分展示了他通晓音律、才情充沛、出语大气、胸怀阔大、眼观山水、笔写美景的功力,写得音韵铿锵,情文并茂。

词首“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八个字,开阔厚重,音律整齐,接着一六言句“钱塘自古繁华”,顿挫有声,力度非凡,既展空间寥廓,又叙历史悠久,底蕴深婉,沉雄大气。“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又一个“四四六”句式照应前文,而且平仄相间,韵味悠长。柳桥相拥,帘幕轻舞,风烟俱柔,楼舍参差,人家熙攘,声色融融,气韵袅袅,好一派都市盛景。读有琅琅之声,吟有舒爽之味。“云树”对“怒涛”,“堤沙”又“霜雪”,“市列”对“户盈”,“珠玑”并“罗绮”,句句工稳,意趣横生,情涌胸间,文秀画卷。更不要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千古丽句,听音悦耳,看色悦目,难怪金主完颜亮闻此声歌,欣然慕于“此番美景”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有诗为证:“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鹤林玉露》)。更有晴好清气朗天,空灵静美之夜,羌管传情,菱歌抒怀,老翁垂钓悠闲,莲女欢歌嬉趣。词作字字有声,句句含情,真乃文质彬彬,如诗如画,让人“沉醉不知归路”,“留恋不怨春歇”。“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多么惬意的情趣,多么高雅的乐事!好一派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之景啊!

第3篇

1、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据传,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歌伎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每年清明节,又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

柳永纪念馆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宫古街中段,建成于2004年,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是一座三层楼阁式仿宋民间建筑,李锐题写馆额,照壁高悬书写的巨幅柳永佳词《望海潮·东南形胜》。

馆前草坪上矗立着柳永的全身铜像,旁边有一方长方形石头,上面刻写:“柳永墓冢抔土还乡记”。纪念馆内设有生平馆、柳词书画馆、《巫山一段云》词意画之馆和《煮海歌》词意画之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秦 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望海潮》的词牌最早见于柳永的《乐章集》,最著名的要算柳永写钱塘的“东南形胜”一首。作为后来人的秦观,虽在词的整体特色上有别于柳屯田,但早年也曾有两首咏都市的《望海潮》,一首写广陵的“星分牛斗。疆连淮海”。一首写越州的“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均表现出一种豪情盛气,并明显地带有模仿柳永词的痕迹。但真正能体现秦观词独特的深婉风格的,是另一首写洛阳的《望海潮》。

元好问曾在《论诗三十首》中拿秦观的“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与欧阳修《山石》中的“芭蕉叶大栀子肥”相比。说“始知渠是女郎诗”,认为秦观词太过柔弱了。但词毕竟不同于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并说词的妙处就在于其“能言诗所不能言”。其实。无论从词的产生还是词与诗的区别来言,柔婉精微都是词的醇正之质,至于苏轼、辛弃疾等人不断扩大词境,以“诗”为词,甚至以“文”为词,也是词在发展演变的历史中所不可避免的。

这首《望海潮》为秦观晚年所写。秦观少年豪俊,胸怀壮志,一直希望能驰骋边疆,建功立业,并以为“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但世事艰难,他37岁中进士。到43岁才在朝廷谋得一职。可不久,即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随苏轼、黄庭坚等人屡受迫害,先后被流放到郴州、雷州等地。过高的人生期许和过多的失败挫折使他异常失望痛苦,再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纤弱,使得他比一般人领会了更多人生痛苦,所以,他的词作多凄厉哀伤之声。无论是“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还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浸透着伤心的泪水。充满着揪心的愁恨。但秦词的妙处不在于以离愁别恨动人,而在于情韵兼胜,最是词之“本色”。

此词写故地重游。首句“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写季节的变化。梅花逐渐稀少了、褪色了,结冰的水流也融化了,东风悄悄吹来。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又换了一年。你看。秦观的心灵是多么细腻和敏锐。“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不仅是花开花落,连花瓣颜色的浓淡都领会了,不仅是冰结冰溶,连冰下水流的声音都听到了,而一个“暗”字更识破了东风蓄谋已久的小诡计――我知道,你来了。仅十四个字,就把季节微妙的变化细腻地描绘出来。

就像春天来得无声无息一样,作者的思绪也在不知不觉间回到了过去。那是怎样美好的春天呀:良朋盛侣,携手漫步在雨后平坦的道路上,走遍了洛阳名胜,享尽了春日情趣。最有意思的是。骑在马上,只顾左看右盼,信步于“铜驼巷陌”,忘情于“金谷俊游”,竟错跟了别家女眷的车子。韩愈有诗“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诗名日《嘲少年》,可实际上,这正是青春年少的轻狂和得意呀!更何况,在这“误途”上,正柳絮翻飞,蜂蝶起舞,浓丽的春色沿柳下桃蹊被“乱分”到无数人家。好一个“乱”字!真是写尽了春之盛、之烂漫、之浓郁!它充溢在每一个空间,翻飞在每一户人家,那么,还有谁的心中不洋溢着春天的喜悦和快乐呢?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宋子京《玉楼春》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此处的“乱”字不也把春景之盎然。春意之浓郁刻画得淋漓尽致吗?良日苦短,又是在不知不觉中,夜晚降临了。尚未尽兴的作者和友人一起来到西园。把盏高歌,那繁盛的灯火使明月失去了光辉,那飞驰的车辆擦损了路旁的花枝。“碍”、“妨”二字给人拥挤、盛密之感,恰恰极言了当时的热闹、繁华,与失辉之明月。擦损之花枝是很好的对比。

然而。“兰苑未空。行人渐老”,今日故地重游,看到的是夜雾弥漫中飘飞的酒旗。听到的是老树枯藤上乌鸦的鸣叫,真可谓“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也许,春花秋月只能装进岁月的口袋,并尘封起来,不经意间打开时,流出来的便全是辛酸和眼泪!

整首词结构错综,先由今忆昔,再自往感今,不知觉间即将不同的时空场景,密集的诗歌意象转换迭现,不仅独到不俗。而且十分切合词人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流年似水,物是人非,今昔之感,盛衰之叹都在时空的迅速转换中冲击着你的心。而文辞的华丽,描绘的繁缛不仅有六朝小赋的体调,更写尽了过去的青春、热闹、繁华和今日的衰弱、孤独、感伤。在这曲折起伏之间,我们看到作者心绪的流动,也体会出他对现实生活毫无假借的善感心性。最后一句“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更是融情入景,赋予整首词柔婉深约的特质。“奇祸一朝作,飘零至于斯”。思归之情,只能随流水而去。无止无休,无涯无际……

宋词自柳永大量填置慢词以后,在结构上就有了从自然天成到思索安排的变化,但结构贵在严谨而不呆板,变化而不生硬。这首词结构复杂却又切换自然。不留痕迹却又有迹可循。从“东风暗换年华”到“金谷俊游”是不露声色的时空转换,而“长记”、“重来”是轻轻淡淡的点拨说明,正所谓雁过“无痕”却又“有声”。这种时空的处理既飘逸又深挚,也造成读者内心千回百转的思绪。

第5篇

关键词:柳永 言行相悖 人生价值

纵观柳永的一生,不难发现,他的言行互为悖论,一方面厌倦功名利禄,认为“这巧宦,不须多取”,高唱“会须归去老渔樵”“把酒听杜宇”,认为“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是人生的至高至灵妙之境,另一方面他从未从仕进之途抽离,一生汲汲营营,为仕进奔波。这种言行矛盾主要是由于柳永的天性、生活环境及社会主流价值观所造成在的。

一.驱驱行役与帝里风光

柳永自科举失利之后,开始了漫游之路,即使在仁宗景元年(1034年)考中进士之后,依然被外放任职。在他一生中,其行踪遍布“山东、河南、湖北、广西、江淮、福建、浙江”①等地,柳永创作了大量的表现当地风光的词作,如展现浙江舟山风光的“是处闲花芳草,遥山万叠云散,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烟村院落,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②(《留客住》),有表现江城武汉景貌的“极目霁霭霏微,瞑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竹马子》)也有很多是羁旅途中所见如“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雪梅香》)“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归朝欢》)然而这些词的情感归结都指向同一个地方――。在春光明媚,“垂杨艳杏,丝软霞轻,绣山芳郊明媚。”他想到的是“帝里,风光当此际”。(《内家娇》)秋景萧瑟时,“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他忍不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竹马子》)

其实柳永在生活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东京于他却如惊鸿一瞥,注定从此终身难忘。宋真宗、仁宗时代,是北宋的黄金时代,正如《东京梦华录》所说“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③那时的东京繁华奢靡,“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难任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馀步,南北天井两廊皆小子,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数百,聚于主廊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九桥门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相招,掩翳天日。”④

这种繁华令初到东京的柳永目驰神迷,为之心醉,他细细描摹着的美丽和繁华“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千步虹桥,参差雁齿,直趋水殿。绕金堤,曼衍鱼龙戏,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

时见凤辇宸游,鸾觞禊饮,临翠水,开镐宴。两两轻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罄欢娱,歌《鱼藻》,徘徊宛转。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相将归远。渐觉云海沈沈,洞天日晚。”(破阵乐)

这种直接描写风光的词作虽不少,但在柳永的笔下,更多地是以一种怀念的姿态出现,往往是在对行役生活的厌弃之中,抒发着对景和人的思恋。关于柳永对的怀念,历来不乏精僻见解,如日本学者村上哲见认为柳永对的怀念与回顾华丽的青春惋惜一去不复返的昔日的无限情意相连结,这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是柳永青春的见证,那时候的他,有大把的岁月可以虚掷,留恋妓馆,竞赌新声;那时的他,年少得意风光无两,“相君未识陈三面,儿女多知柳七名”。

然而,对于柳永的意义不仅如此。,历来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简单的代称,而是具有深沉的政治内涵,它从古到今使万民趋之若鹜,“四方之人,以趋京邑为喜,盖士大夫则功名进取系心,商贾则贪舟车南北之利,后生嬉戏则以纷华盛丽而悦”⑤因此叶嘉莹说:“当他(柳永)每写到的时候,是有双重的感情的。一重感觉情是怀念,他当初在帝京的那种欢乐的生活,他曾经爱过的女子。另外一层感情,就是他在追寻仕宦的志意,希望在有所成就。”⑥

在一日复一日的羁旅宦游生活中,年少的轻狂逐渐褪去,现实的残酷消磨了昔日的志意,柳永的之梦愈加遥远,对的思念更为深沉,此时的他并不是仅仅因为羁旅之苦而思念东京,而是在反思这种寻求名利的宦游生活是真的有意义吗?有人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吗?“伫立长堤,淡荡晚风起”之时,忍不住质疑“算孟光、争得知我,继日添憔悴。”(定风波)词人在想,纵是贤如孟光,能理解他的无奈和惆怅、痛苦和孤独吗?

因此既是柳永昔日光辉的见证,也是未来奋斗的目标,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反思。

二.风情万种与名宦拘检

作为一个狂放自傲的音乐奇才,柳永充满自信:“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看花回》)不仅谱曲填词、说书唱戏高人一等,便是科举也无须担扰,“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即使科举失利,并不灰心,认为这不过是“明代暂遗贤”,“富贵岂由人人,时会高去须酬”。

柳永追求无拘无束恣意狂放的生活,在晚年还不无怀念地吟唱“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戚氏》)“追思往昔年少,继日恁把酒听歌,量金买笑”。(《倾杯乐》)

风流倜傥的才子也好,是放浪形骸的浪子也好,柳永从来没有忘记他人生的目标――科举进仕。在他自由浪漫的灵魂里依然住着建功立业的心,这是由他的出身决定的。

柳永是在福建崇安长大的,《嘉靖建宁府志》卷四记载:“建州至宋而诸儒继出,蔚为文献名邦……家有诗书,户藏法律,其民之秀者狎于文。”⑦柳永的父亲柳宜在南唐中过科举做过官,至宋后也继续担任官职,其五位叔父和兄长子侄都有科举功名,在朝为官。尽管家中多人做官,但其家庭经济却颇为拮据,究其根由,源于其父柳宜是来自于南唐的伪官,在宋朝他不过是一个地方官员,俸禄不高,为官清正,无额外之财,更兼家庭频遭变故,死丧疾病之事颇多,生活遂日渐艰难。这样的成长环境必然会对柳永产生不小的影响,少年时即立意向学,曾做《劝学文》“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家世传统的熏陶、现实的生计问题和建功立业的雄心,使柳永毅然走上了仕进之路,这条路柳永走得艰难屈辱。仕进之路无非两条,一是科举,二是寻求权贵举荐,因此柳永一生就在这两条道上奔波,科举屡次失利,直到晚年才得以成功,在此之前柳永始终坚持着干谒之路,拜访权贵要人,以求得一官半职,广为传诵的《望海潮》被称为写景名篇,其实是投赠当时的杭州郡守孙何之作,至词作的结尾“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一个政绩斐然、风流儒雅、前途无量的郡守形象跃然纸上。《永遇乐》(天阁英游)是为呈现给苏州太守所作,此词极力吹捧太守是“内朝密侍,当世殊荣”,在其治下“吴王旧国,今古江山秀异,人烟繁富。甘雨车行,仁风扇动,雅称安黎庶。”对地方权贵尚且如此吹捧,对皇帝自然更少不了颂扬赞美,“最直接而明确的例证是词中常以尧舜比君王,甚至颂扬当今君王的功业是超越性和至高的”。当年杜甫困守长安,为谋一官职,献赋玄宗,投赠权贵,曾感叹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个中滋味,想来柳永也是尝尽。

柳永的天性是浪漫多情的,爱情在柳永的人生点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他人生失意时,他最大的慰藉是“幸有意中人,堪寻访”,在他漂泊流浪时,支撑着他的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在他辗转他乡时,让他心痛的是“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宋朝对官员的品性要求日趋严格,柳永深知早年恣意狂荡的生活已成为今日入仕的阻碍,因此心高气傲的柳永不得敛起羽翼,曲意奉承,不得不收敛天性,尽量使自己的行为与当时社会主流靠拢。“也拟待,却因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也。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这是走上仕途必然要付出的代价。经过平康里,看到旧日情人,“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却也只能“漫迟留,难写深诚。”一切都因“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留在词人心中的是无奈和惆怅。这种种官场规则,束缚着个性张狂的柳永,“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却是“强乐还无味”,于是追问自己“叹年踪迹,何事苦淹留?”这已是对官宦生活的质疑,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产生了怀疑。

因此,他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屈指劳生百岁朝。荣瘁相随。利牵名惹逡巡过,奈两轮、玉走金飞。红颜成白发,极品何为。尘事常多雅会稀。忍不开眉。画堂歌管深深处,难忘酒盏花枝。醉乡风景好,携手同归。”在柳永眼里,所谓的名利不过是过眼烟云,获是高官厚禄又怎样?为其蹉跎终日,实是得不偿失,最好的人生当是和心爱的人共栖双飞,把酒言欢。

自先秦以来,中国传统士人就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终身的追求,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的,生为大丈夫,当做出一番功业,岂能沉溺于情爱之中,这是中国士人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评判他人的标准,故柳永这种只愿与爱人终日厮守的人生价值不仅不会得到正统文人的认可,反而成为鄙视嘲笑的对象。

因此柳永的言行互悖是他渴望自由的天性与现实生活规则之间的矛盾,是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观念相冲突的挣扎。因此他“始终在科仕与楚馆两端徘徊,在德性与私心之间掂量,内心充满两者都割舍不下的执著及不能兼得的愁苦。”⑧

甚至身后百年,柳永依然是矛盾的。正史对柳永生平事迹并无记载,但关于柳永的传说却纷纷纭纭,宋人笔记小品有载之,传奇话本亦有载之,在这些故事中,柳永多以善良多情、命运多舛的风流落魄才子形象出现。之所以如此,正是柳永引起了古代文人尤其是别具才情的文人的共鸣:一个人的价值只能用唯一标准备来衡量,这样的时代无疑是悲哀的!正是如此,柳永的矛盾并非个人的偶然性的矛盾,而是主流价值观和个人自由发展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众多优秀艺术人才殒落世间默然无闻,这实是令人扼腕叹惜而又无可奈何。

注 释

①李修生:《柳永的生平仕履和词作路径》,《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1期

②本文所引柳永词均根据王兆鹏、姚蓉评注《柳永词》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③(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年第19页

④(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年第47-48页

⑤贺闱:《柳永节日词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⑥叶嘉莹 古典诗词讲演集 〔M〕河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第224页

⑦李用庭:《柳永生平及行踪考辨》,《福建论坛》1981年第5期

第6篇

1、参差十万人家是出自宋代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诗中。

2、全文如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关键词: 俯视型受众 柳永词 传播 审美观念

对柳永词之传播,古人笔记里有两句话很值得我们注意:其一,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传之广也。”[1]其二,陈师道《后山诗话》云:“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c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2]说明的问题有二:一是柳永词传播的范围很广;二是喜欢柳词的人遍布社会各个阶层,不仅一般的百姓喜欢,甚至连皇帝也喜欢。宋词的传播是宋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虽然柳永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但他的词作的传播犹具特色。综观有宋一代,没有哪个人的词作像他的词作那样,得到皇帝“歌之再三”的待遇,士大夫们对其词又争议极大,那么,皇帝对柳词的“特殊待遇” 及士大夫们的争议对柳词的传播究竟有何影响?其意义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俯视型受众与“柳永热”

“俯视型受众”是传播学上的概念。邵培仁先生在《传播学》一书里指出,受众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它既包括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接受群体――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又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和对话人。其中,他提出受众类型划分中的第四种类型是“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具体地说,“俯视型受众”就是“在接受信息和对待职业者传播者时,常以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心理和面貌出现”;仰视型受众是“指以一种尊敬、仰慕、狂热、遵从的心态对待传播者及其所传信息的人群”;平视型受众则指“既不把职业传播者看‘低’,也不把他们看‘高’,而是将他们看做与自己平等身份的人”。[3]这些观点虽然是现代传播学的理念,但对于我们研究柳词的传播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柳永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传播的中间媒介,即歌者演唱的需要及词作音乐特点,而且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据此分析,“平视型受众”与“仰视型受众”主要指都市中一般的市民阶层,包括向柳永“乞词”的歌妓和在瓦肆里听歌的人群,听的主要是柳之妓情词,而关于歌妓与柳词传播之关系,李剑亮先生在《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中已经有很详尽的论述。[4]因此,我们不将这两部分人群作为讨论的对象,而把重点放在“俯视型人群”的讨论上。

“俯视型人群”,在宋代,从理论上说,只要地位与学识等比柳永高的人,都可以归入这个群体,也都有这个资格,上至皇帝,下至地方各级官员,甚至包括其他自认为学识比其高的一般文人士大夫。“柳永热”的形成,与这些“俯视型受众”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们对柳词的态度影响了柳词的风格及对其词作的评价。

柳永在功名一途上确实是命运多舛,为了博取仕途上的利益,他用他自己最擅长的手段――作词,进献给当时的各级官吏,甚至直接进献给皇帝,希冀以此获得赏识并获得一官半职或加官进爵。

在献给各地方官员的词作中,以《望海潮・东南形胜》最为有名。《词林纪事》云:“钱塘遣(遗)事,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香’之句。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起投鞭渡江之志。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予谓此词虽牵动长江之愁,然湖山之清丽,使士大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耳。”[5]其后还有一段是关于柳永让歌妓楚楚在孙何面前演唱,帮他引荐给孙何。当时的杭州太守是否是孙何,目前学界尚有很大争议,但这首词成为柳永进献给各地官员的代表作,其余进献给各地官员的词作风格基本上与此相似,多先大量描摹当地的风土人情,再以此歌颂所进献的对象,最后祝愿官员能够早日当上朝官。这类词作的创作范式是柳永为了投其所好,对进献对象进行歌功颂德的目的自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与提携,内容上虽为歌功颂德,但艺术成就比较高,受到很多人的喜欢,金主完颜亮都能闻之,说明柳永的这首词传播范围极其广泛。同时,虽然这类词作对当事的官员态度如何没有很明确的材料记载,但各类笔记所记,基本上以赞扬为主。

献词给当朝统治者,是柳永在汴京时不能免俗的必然。国家升平日久,国力蒸蒸日上,作为一介文人,用他自己最美妙的语言进行歌颂,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柳永献给最高统治者皇帝的词作,考之《乐章集》,至少有八首词是直接进献给皇帝的。另外,《倾杯乐・禁漏花深》亦有可能是进献给皇帝的。而组词五首《巫山一段云》,薛瑞生也认为是写给宋真宗皇帝的。[6]柳永作词年代是真宗与仁宗二朝,那么这两位皇帝对柳永词作的态度如何就成了我们关注的问题。在真宗朝,由于宋真宗佞道,粉饰太平,制造了轰动天下的“天书”事件,柳永与其他文人士子一样作词对当时的“天书”事件进行歌颂,对王朝永世太平进行祈祷,希望能够得到皇帝赏识。可惜,真宗根本就不欣赏他,终真宗朝,柳永也没有获得一官半职。在仁宗朝,柳永进献给皇帝的词作主要是祝寿词,比如他的《送征衣・过韶阳》。宋仁宗对柳永的态度,各类笔记记载比较多。其中,最为典型的有两个典故:其一,关于“奉旨填词”,柳永词名在仁宗朝已盛,自己也因此颇为自负,可他参加科举的结局却一再名落孙山,于是填《鹤冲天・黄金榜上》一词表达无奈与愤激,仁宗就让柳永“且去填词”,[7]这是他及第前的事情;其二,关于他的《醉蓬莱慢》一词,这首词是柳永为庆祝“老人星见”而进献给仁宗皇帝的,可结果因柳永没有摸透仁宗的心思,使得“久困选调”的他“自此不复进用”。[8]这两个典故似乎都说明仁宗不喜欢柳词,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前引陈师道之语已经充分说明,只不过我们不知道仁宗“歌之再三”的词作究竟是柳永哪一首词,另外,仁宗在朝堂之上也应该曾经歌咏过柳词,否则,朝廷不会把柳词作为赠品送给外国。据考证,流传到高丽的宋词共有六十多首,其中作者可考的词作有十五首,而柳永一人独占八首。[9]关于皇帝的喜好,柳永在进献之前是必须考虑的。综观柳永进献给皇帝的词作,在内容上都是对上天降瑞、国力强盛的直接歌颂,祝寿词则加上了对皇帝本人的歌颂;在艺术上也写得雍容典雅,并不低俗。

最高统治集团内部,还有一人的态度很有典型意义,那就是宰相晏殊。《画墁录》所描述的他对晏殊的拜访颇能说明晏殊对柳词的态度:“柳三变既以调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绿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10]晏殊是当时词坛的领袖,所作词以雅著称,故有所引之语。晏殊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最高统治集团对柳词的态度。事实上,柳词并不是只有晏殊所说的“绿线慵拈伴伊坐”这样的内容,晏殊只是找一个借口,不让柳永升官罢了。实际上这是柳永未能摸透统治者的心思,他们喜欢柳词之调,否则也不可能“歌之再三”了,他们不喜欢的是柳永词的内容,因为他们认为柳永必须写的是“颂太平之歌”, [11]而不是那些所谓的靡靡之音。

其他一般的文人士大夫最早对柳永表达不满的当属苏轼,在“我词与柳词何如”和责备秦观的“公却学柳七作词”的两段对话中,可以明确看出,苏轼对柳词的矛盾态度――既羡慕柳永的词名,又不满柳词的流俗。从各类笔记的记载看,文人士大夫的态度大约可分为三类:一是直接歌颂柳永的,如黄裳;一是褒贬俱有的,如苏轼、李清照;一是贬柳词为“野狐涎”,如王灼。但这些人物中,谁是“俯视型受众”不好区分。我以为,褒之者多属“仰视型受众”,而只要敢于贬之的,多属我们定义的“俯视型受众”。他们的不同态度与争议,产生了很鲜明的对比,使得柳词的风格与地位千年来也一直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这些文人士大夫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人士,他们对一个问题或现象的态度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越是有争议,争议越热烈,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使柳词的传唱也更加广泛。

“柳永热”的出现并非偶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是密切相关的。从传播的角度来说,那些仰视型与平视型受众更多的是口耳相传的动态传播方式,对“柳永热”的形成似乎更直接一些,他们喜欢的更多是柳永的歌妓词,内容上是与他们的生活比较相关的俗词。俯视型受众,除了口耳相传的动态传播方式外,还可以是刻本与手抄本的静态传播方式;从词作本身方面看,他们除喜欢柳词新声之调外,在其内容上就可能要求其雅正一些,前引各类人物的态度足以证明。

二、俯视型受众对柳词传播的意义

如前所述,俯视型受众对柳词的不同态度兼之他们内部对柳词的争议,以及他们的身份地位与学识对整个社会的巨大影响,直接对柳词的创作和传播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那么,他们对柳词在传播方面究竟有哪些具体的意义呢?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使热者更热

仰视型与平视型受众对柳词的追捧犹如当今一般的社会大众对明星的追崇,俯视型受众的态度一如当今的官方态度,上下相呼,使得本已在民间流行的柳词,扩大到了宫廷庙宇。柳词的传播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广度上――“天下咏之”

柳词在宋家王朝天下的传播自不必言,前述叶梦得之“凡有井水饮处”就是“西夏归朝官云”,传播的境域在西夏;而金主完颜亮欲起“投鞭之志”的典故,说明柳词传播的境域在金国;另外,柳词作为赠品赠送高丽、日本两国,也使得柳词传播到了这两个国家。可见,柳词的传播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宋政权的管辖范围,从广度上说,真正达到了“天下咏之”的程度。

2.深度上――成为统治集团的喜好

广度是从横向上看,而深度是从纵向看。柳词的传播不仅在市井平民中间,而且进入了宫廷庙宇。前引的关于柳词在皇帝和在士大夫们之间传播的典故即说明了这些士大夫与帝王不仅平时听柳词,而且在庙堂之上也歌柳词。柳词已成为统治集团的一种喜好。

3.成为文化象征

柳词深入宫廷庙宇,成为统治集团的一种喜好,使之为统治集团以一种政府行为作为赠品赠送外国使者,这表明柳词已经成为当时王朝文化艺术方面的一个象征。

(二)促进审美观念的转变

1.欣赏柳词成为都市文化娱乐生活的一种时尚

北宋都市的文化娱乐消费异常兴盛,听词是当时都市娱乐文化消费方式之一。柳词在都市里得到了广泛传播,词人名声鹊起,成为当时深受大众喜爱的词人,他的喜好与创作深深影响着大批喜爱词的这一群体,潜移默化地改变了都市市民(包括最高统治集团)的审美趣味,同时引领时代潮流的柳词也成为北宋都市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一种时尚。

2.歌咏太平盛世成为一时风气

国家升平日久,国力蒸蒸日上,作为一介文人,柳永用他自己最美妙的语言对社会的巨变进行了歌颂,柳永大量描写了都市风光及都市风俗的词作并进献给当时的各级官吏,直接进献给皇帝的以“歌功颂德”为目的的词作多为歌咏太平盛世之作。它们引起了文人的广泛兴趣,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俯视型受众。由于俯视型受众对国家变化最为敏感,国家经济基础的逐渐厚实,国家实力的逐渐强盛,牵动着他们的神经,在柳永词作的带动下,他们也积极地投入到此种变化中,用他们手中的笔把这种巨大变化描写出来。宋代的周紫芝在《太仓米集》卷六十七《书陵阳集后》中说:“国家承平日久,朝廷无事,人主以翰墨文字为乐。当时文士,操笔和墨,摹写太平。”[12]这种歌咏太平盛世之风在词作里的表现,并不仅限于北宋最繁荣富庶时期,在南宋时期,也还有很多歌咏太平的词作,即使在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之初,词作亦多摹写汴京之繁华,但多的是追忆,且多了一把伤心的泪水。而歌咏太平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其实皆始于柳永。

3.促进慢词词体的成熟

歌咏太平盛世所用词体,使得原有的小令已经不适合时代的需要。摹写太平,需要的是一种容量更大,更能全方位描摹国家和时代巨变的词体。柳永顺应这一时代需求,在他的词章中大量运用慢词,遂改变了令词一统天下的格局,慢词逐渐兴盛起来,词体也逐步运用成熟,使柳永本人及其后者喜爱运用,慢词遂行于天下。

4.促进都市文学审美观念的转变

宋代都市审美观念是“以俗为雅”的。从词为“新声”这一维度考察,又能深受都市市民的喜爱,宋词确实是俗的,而“万家竞奏新声”(《木兰花・拆桐花烂漫》),说明都市市民喜爱“新声”的审美观念已然形成,都市以“新声”为尚。都市中的文人同样是喜爱“新声”的,普通市民喜欢柳永的妓情词,而文人则更喜欢柳永那些一抒怀抱与襟怀的词作。柳永的那些深受俯视型受众喜爱的词作,对其后的文人审美观念及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之“以诗为词”正是继柳永的这类词作而来的,最终使词走上了“诗”的道路。宋词的角色功能亦由此发生变化,使词的功能由原来的佐宾宥欢,逐渐回到了载道工具的性质上。

总之,俯视型受众的喜好,对于柳永词的创作与传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促使柳词不断雅化与诗化,另一方面也使柳词的传播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2]陈师道,孙克强.后山诗话.唐宋人词话.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121.

[3]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6-201.

[4]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85-86.

[5]张思岩,张宗.词林纪事.成都古籍书店复印,1982.

[6]薛瑞生.乐章集校注.中华书局,1994:75-82.

[7]吴曾.能改斋词话.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8]王辟之,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卷八).中华书局,1981.

[9]杜若鸿.柳永及其词之论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50-151.

[10]张舜民.画墁录.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第8篇

想起当初相遇,佳人在莲花湖畔,执一把素扇,痴望满池清莲。回首清脆的金铃,浅笑嫣然。不经意的一眼,隔着盈盈碧水,你的身影映入佳人眼帘,从此一心相思,两行秋月。

再见你时,你一袭月白竹裳,柳园里,品茶论诗,执笔两行。只是佳人不知,那行行诗句,满纸情意,都是为你。佳人上前,素手写下,一字一句,不诉相思诉衷肠,盈盈粉泪,片片心殇,都是为你相思憔悴。

黄昏月下,佳人如约而至,倩影憔悴,朱砂未点,也未描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芙蓉面,梨花雨,惹人心碎心却醉。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执手之间,却有千言万语,万般相思,都付无声相拥。缘定三生,海誓山盟,诗书传情,永生永世。

你佳音忽来,却是即将启程,佳人柳园相约,泪眼朦胧。从古至今,多少聚少离分,一日不见,怎敌三秋冷落?

你佛前起誓,待得它日归程,八彩大礼必相迎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佳人涕泣怀中,信你肺腑之声,静候归期佳音。

想你,在春天的早晨,枝头的鸟叫声,我会等;

念你,在夏天的黄昏,草丛里的萤火虫,我在等;

泪光里,在中秋的月光中,等你的归程;

在梦中,是飘雪的寒冷,你却杳无音信。

妆楼前,千帆过尽,又到黄昏;看夜幕降临,看潮落潮生,菱花镜里,佳人憔悴,未点娥眉,青丝及腰,泪湿薄衫,谁人来娶?

你许我归期,我却三世迷离;

佳人相思成疾,你未生死相依;

如今又是月圆相思夜,天涯两头,梦成阙。你在上阙,佳人在下阙,你许了缘定三生,佳人却等不到结局。

佳人白衣飘飘,你红烛罗帐;

佳人尸骨未寒,你和伊人倒影两行;

第9篇

1、一个个沙浪向前涌动着,像—只无形的巨手,将沙漠揭去了—层,又揭去一层。

2、广袤的大漠,死寂的沙海。雄浑,静穆,板着个脸,总是给你一种单调的颜色:黄色、黄色,永远是灼热的黄色。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

3、沙漠上狂风袭来,沙粒飞扬,天昏地暗,这就是沙的世界,简直无你立足之地。

4、茫茫的沙海中留下了一串串踏实而清晰的脚印,炙热的沙海将热气透过双脚沁人心脾,我和小画笔都醉倒在沙海中。

5、无边的沙海中,点缀着一丛丛树木,那是沙柳。那一丛丛沙柳,给原本沉寂的沙海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了能在缺水的沙漠中生存,沙柳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把根深深地扎在沙土之中,长达几十米,一直伸向有水源的地方。在这里,生命一旦产生,便很难消亡,因为艰苦的环境,往往可以养育伟大而顽强的生命。

6、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戈壁滩犹如在炉上烤着,灼人的热浪席卷着每一寸土地,使人喘不过气来。

7、啊,看到你了,西北大漠,无边的黄沙蔓延在这片无边的土地上,凭你耗尽眼力寻啊,也看不到一丝绿意,没有潺潺流水,没有巍巍高山?

8、大自然给这里铺上了一张黄色的地毯。风一吹,好像有人提起地毯在抖动,满天扬起尘烟。

9、一眼望去,到处都是单调的黄色,连一棵树木都没有,沙漠的广阔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疲倦,似乎永远走不出去似的。时近中午,太阳升得老高老高,晒得沙漠直冒烟。我们下车休息,支起凉篷,但沙子热得烫人,叫我们站不是坐不是。我第一次感到沙漠的可怕。

10、沙漠上有的是旋风,一股一股的,把黄沙卷起好高,像平地冒起的大烟,打着转在沙漠上飞跑。

11、日近黄昏,他眼前的沙漠呈现一派金色,无数道沙石涌起的皱褶如凝固的浪涛,一直延伸到远方金色的地平线。

12、站在沙山上,俯视下方,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沙山下面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林中花团锦簇,点缀着这绿色的“海洋”。

13、与绿海连成一片的蓝天白云,连同少女明媚的笑靥,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夏季草原晨牧图。

14、莽莽的原野上散发出清新、潮湿的泥土气息。

15、站在这广阔的田野中,纵目望去,一片片稻海泛起绿波,一块块大豆果实累累,()一垄垄山芋铺沟浸垄,到处是一片长势喜人的美丽景象。

16、那一片片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野花点缀在草原上,仿佛一块色彩斑斓的大地毯。

17、炎日下的沙砾,透出一丝丝热气,抬眼望去,似乎脚下这片黄沙都飘着一种淡淡且延续着的热波,骆驼的脚掌在沙漠中留下行走的印记。在这个大沙漠里,是不是也藏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传说呢?

18、撒哈拉沙漠给人类带来很大危害,它吞没农田、村庄,埋没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据史书记载,我国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就是被沙漠吞没的。现在,人类正在千方百计地防沙治沙,如植树造林、植草固沙、设置沙障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沙漠地区风沙大、风力强。最大风力可达10-12级。强大的风力卷起大量浮沙,形成凶猛的风沙流,不断吹蚀地面,使地貌发生急剧变化。

20、沙漠地区温差大,平均年温差可达30-50℃,日温差更大,夏天午间地面温度可达60℃以上,若在沙滩里埋一个鸡蛋,不久便烧熟了。夜间的温度又降到10℃以下。由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贮存糖分,所以沙漠绿洲中的瓜果都特别甜。

第10篇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元鹏《山中四咏》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第11篇

关键词:柳永 词作内容 创作目的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1-0089-02

作者简介:李志斌(1987―),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娱乐场合供给伶工歌伎演唱的,因此词体文学较之传统言志之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宋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柳永生活的北宋前期,正是这一格局的形成时期,本文将试图从柳永词的内容来探究柳永在当时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创作目的。

一、应歌之作与歌伎词

柳永的《乐章集》有相当多的歌伎词,《乐章集》212首词中,歌伎词大约有103首,几乎占全部作品的一半。纵览《乐章集》,歌伶始终在柳永词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既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又是由词体文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柳永的《乐章集》中有一大半作品是题咏女性的,而这其中含有不少题咏当时歌伎姿态的作品。从他描绘的歌伎的轻歌曼舞的神态,就可以窥见他流连于秦楼楚馆的生活。以《昼夜乐・秀香家住桃花径》为例,直接举出的名字进行题咏,是一首赠妓之作。柳永的一些词吟咏了孤独女性的忧愁,如其《锦堂春・坠髻慵梳》,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神情憔悴、心绪烦乱的女性形象。柳永的一些词还写了男人对女人的思慕之情。

柳永作品中有一半为歌伎而作,即所谓的“艳情词”,这些词作多受前人指责。在这一半以上为歌伎而作的作品中,除以上介绍的题咏歌伎之作和闺怨、男女恋情外,柳永在这些作品中不仅赞美了歌伎的才艺,而且还对他们的不幸命运表现出了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许多为他们代言的作品,如《迷仙引》;柳永也写出了许多才貌双全的歌女在当时社会受尽磨难而不幸早逝的悲哀,为她们写下了一曲曲哀婉动人的挽歌,如《秋蕊香引・留不得》。

二、仕宦之路与都市词的创作

《乐章集》现存的212首词作中,描述都市繁华的词就占去了1/5,这些词有一部分为歌功颂德而作,亦有对北宋承平气象的真实描写。依照柳永词作的写作目的和内容的不同,柳永的都市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有关都市风俗的时序词

在宋代,元宵节是官定的节日,也是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乐章集》中以元宵节为描写对象的词作主要有《倾杯乐・紧漏花深》《迎新春・管变青律》《玉楼春・皇都今夕知何处》等,这些词作大都铺叙元宵节的盛大场面,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元宵佳节的盛况。清明节也是宋代的重大节日之一。据载,宋朝当时有明确的规定,只有在清明节这一天,一些皇宫内苑才开放供游人游览,所以,清明节当日的京都是非常热闹的。柳永词中反映清明节的作品则有《小镇西犯・水乡初禁火》《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都为人们展示了清明时节全城仕女踏青的盛况。

柳永的这些反映时序的词作不仅展示了“时序风物之盛,人家宴乐之同”,更是从民俗角度展示了北宋的承平气象。如果说柳永的干谒之作和颂圣之作是为其仕宦而作的话,那么他的这些都市时序词则是作者在太平盛世及时行乐心情的自然流露。

(二)描绘各地风貌的干谒之作

尽管柳永被时人称之为“浪子词人”,然而就当时的社会来看,他终究深受儒学文化的影响,入仕是他人生道路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他登科入仕,想方设法干谒权贵以求晋升。如他的《早梅芳・海霞红》是赞颂杭州太守孙沔的。词人的这类干谒之作大都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即先称颂该官员治下的盛况,而后称颂其显赫的政绩,最后再祝此人拥有远大的前程。如他写杭州太守的《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文笔极尽铺叙,描写了当时的东南第一州――杭州府的繁华盛况。

柳永的这类以描绘地方繁盛景物为主的干谒词,虽为干谒而作,但却及时反映了宋代都市风貌,因而具有较高的美学意义。

(三)应制颂圣之作

早年柳永为求仕进,除写了一些干谒之作外,亦有不少歌功颂德之作,而当时的权力核心皇帝,就是其词称颂的对象。纵观柳词,其颂圣之作大致有:《醉蓬莱・渐亭皋叶下》《送征衣・过邵阳》《永遇乐・熏风解愠》等。这些词的内容大多为对帝王的称颂,多为溢美之词,词作缺乏真情实感。 如他的《玉楼春》《昭华夜醮连清曙和凤楼郁郁呈嘉瑞》,这两首词均作于大中祥符元年,且都写“自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三日天书降”一事,前一首铺写夜醮的场面,气氛浓烈,后一首开篇则以宫中楼阁的宏伟来渲染太平气象,谀圣的意味就不言而喻了。

柳永的都市词,第一次将都市风景以词的形式、铺叙的手法表现出来,将都市风景纳入词中是柳永对词的内容领域的开创性功绩之一。柳永以其昂扬的热情和绚丽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真宗、仁宗两朝的太平盛世图。

三、仕进之路的艰辛与羁旅行役词

柳永一生落拓不遇,备尝仕途坎坷。据记载,真宗天禧元年(1017)他前往东京应试,却连续三次落第,等到柳永考上进士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科考的不顺使柳永对仕宦飘零、羁旅行役的生活有着较平常士子更为深切的体会。《乐章集》的羁旅行役之作主要表现了词人登第后至改官前的游宦漂泊生活,寄托了作者的游宦之苦和仕途之悲,这类词作如《八声甘州・对潇潇幕雨洒江天》《戚氏・晚秋天》等。

柳永的这类词作,一部分以怀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漂泊之苦,仕途之悲。如《笛家弄・花发西园》,这首词可以说是柳永对自身生活与情怀的率真而生动的观照。柳永的羁旅行役词的另一部分大多以铺叙眼前景物――秋景来渲染自己的现实处境和羁旅的愁苦,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全词97字,词作主要抒发了自己羁旅行役的悲愁。这篇词作,坡很早就很看重,评价其说是“不减唐人高处”。柳永的羁旅行役词大都融入了对往昔的追忆,他的羁旅之愁,几乎不关乎江山社稷,更是少言其理想抱负,相反,他更注重抒发自己的个人遭遇。正因为此,柳永的这类作品更易得到那些官场失意者的共鸣。

总之,柳永词的内容极为丰富,即使在全宋词中柳词也是极为光彩夺目的作品,而且对于宋词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至南宋末年,尽管周邦彦词为文人士大夫所追求,而柳词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柳永的创作不仅革新了当时的词风,而且为当时雅俗文学的贯通搭建了桥梁。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柳永是宋词发展过程中首要的一环,他为词体的生命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2]柳永 著.薛瑞生 注.乐章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唐圭璋,金启华.再论柳永的词[N].光明日报,1957-03-23.

第12篇

在我家门口,有一排丫枝叠落的朴柳。每当夜晚来临,树下便投出一片梦幻般的星影。而又影影相织、叠叠相缀,连成一片星海。而我,总爱躺在那柔软的海上;闭上双眼,放松触感,用心去品析这天地间的静谧与巧然。

偶尔有风游过,便会听见那风佛柳叶时不断做揖的响声,似是那杯中咖啡被水冲开时和着的簌簌般的声音。不过再细而言说,前者不仅仅宏阔了后者那低沉的旋律,又对它所曼妙出的音色更微妙化了些,使之听来更加细腻,更加润泽。

当然,就此可言这决不仅是那风的本领,也不单是那古朴柳树们的本事——只因它们相叹相歌,才完成这伟大的杰作。

诚然,这“风花柳月曲”是不常得的,不过庆幸的是,总会见到那排忠情于音乐的杨柳在与他者演凑着,忘情演凑着——或是与雨相泣,或是与雪载歌,或是与光相伴,或是与暗同鸣。但无论怎样,在每一个令人期盼的秋之月夜,我总是甘之如饴般听着、想着。听着古朴而悠扬的旋律,总使我幻想那辽远而深沉的大地。不时,发现全身早被这悠妙所麻痹,以于久而久之,竞以为自己与它们之间已是相濡以沫了。

当然,逢人游经此处,仰而望之,必着实看出些奇特来:只见那张开巨大弧度的两根主杆上,竞全被些青藓所粉饰过;即是在那曲折嶙峋的枝干中央,也不期全是那夏日里也难得一见的红花。

对于那些红花,我从未见过,自然是叫不上它的全名。但我始终记得那一番熠熠生辉得生命颜色,那一抹火红的生命赤热。

老实说,我已记不起它们的形状,只记得是嫣红一片点缀在青藓的下面。再想想看,便晓得那花的个数是无法枚举的,而又不紊的结在同一根枝上。远而望之,似是一簇红豆娘。再说那串花的枝条,也可谓之多样。莫说是数清,即是信手一杆穷根溯源,恐怕也很难找到它的根滕。

记得起初,我还以为那花、那藓、那藤也是与柳树一起的合唱者。之后做足了它们多年的听众,才晓得过来那是它们时髦乐队中树树必有的潮服。

唉!这便是我的笑话了。

岂知红花伴青藓,青藓探幽滕——原是为了装点——恰似一水芙蓉、一抹红吻在青色的荷塘相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