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西门豹教学反思

西门豹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30 10:5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西门豹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西门豹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 有效指导

走进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的指引下,学生在课堂的话语权得到了充分尊重,个性化的感悟、精神生命的展示,使课堂精彩纷呈。然而,由于对“积极倡导”的片面理解,出现了类似于当下校本教研中“萝卜炖萝卜”的现象。我们的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顺着自己的思路随心所欲地交流、讨论。有各说各的,有漫无边际的;有原地绕圈的,有平面重复的。而我们的老师又害怕讲,怕讲了,就是不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会使课堂缺乏生成的精彩,说穿了,怕“反新课程”,因而出现了新背景下高耗低效的症状。

如何解决?我们在校本教研中提出了“专家引领”这一策略,改“萝卜炖萝卜”为“肉骨头炖萝卜”。毫无疑问,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是“专家”,是指导者,是引领者。教师的及时介入、有效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事实上,我们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并不否定教师的精讲指导,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毕竟,我们的课堂有着一个不可改变的重要因素――时空的局限性。

一、指导回归文本,与文本对话

案例:教学《西门豹》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西门豹惩治恶绅、巫婆的巧妙,以“假如你是西门豹,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作问,让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以期让学生与西门豹的用计对比,体会出西门豹计策背后的良苦用心。课堂中学生是这么说的:

生1:我觉得西门豹的方法太麻烦,其实他只要在大堂上审问一下巫婆、官绅头子就可以判他们死刑。

生2:假如我是西门豹,我要把所有官绅和巫婆统统投到河里,斩草除根,省得他们日后作乱。

生3:假如我是西门豹,我要把官绅头子、巫婆下油锅,投到河里去太便宜他们了,老百姓不解恨。

……

反思:从上述学生的对话来看,生1与生2的回答已与教师的预设相一致,可以与西门豹“用计”进行比较了。教师教学重点是要让孩子体会西门豹计策背后的良苦用心,那么再让学生说下去也就意义不大。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回归文本,去探究西门豹“用计”的妙处。

二、指导全面感悟,解读文本内涵

案例: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再见了,亲人》时,当学生深刻认识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不惜流血牺牲,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时,教师及时指导点拨:“那么,志愿军有没有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呢?能不能从课文中看出来?”于是学生再读再思,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生1: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这里可以说明必然有流血牺牲。

生2:大娘救的是伤员,伤员就是流血受伤的。

生3:侦察员老王被敌人抓住,肯定要挨打受刑,也不免要流血的。

……

于是教师再让学生齐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含义有什么新的理解。

反思: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文本中写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是“明线”,而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没有正面详写,是“暗线”,只有两线并存,方能全面感悟。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点拨,创造性地设问,诱使学生从文本“显信息”中,去推理出文本中的“潜信息”,从而不仅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也更深地促进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的解读。

三、指导突破定势,多角度思考问题

案例:教学《蛇与庄稼》一文第二段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猫与苜蓿的关系,教师设问:“如果当地苜蓿长势不好,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按照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回答:“增加猫的数量。”教师便反问:“如果是因为土地贫脊或其它原因造成的,也用增加猫的数量可以解决吗?”于是学生认识到:首先要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苜蓿长势不好。这样,在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同时,又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对具体的情况要作具体分析。

反思:苜蓿长势不好从生物链上寻求减产的原因这没有错,但实际生活、生产中造成减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对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教师这一指导性提问的设计十分必要和精炼,目的是为了打破学生新的思维定势,学会全面看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指导理清思绪,明确探究方向

案例:在研读《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时,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有哪些疑问希望解决,学生提了不少。

生1:“我”为什么不怕妈妈打,而怕看到哀愁的目光?

生2:课文中写“羊儿回圈,鸟儿归巢”跟“我”有什么关系?

……

师:真不错,大家提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实际上,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与“我盼春天的荠菜”有关,那么“‘我’为什么要盼望这十分普通的春天的荠菜?”关键在于“我”。我们必须弄清楚,这是一个怎样的“我”?请大家都细细地读读课文,说说“我”是“_______的我”。(学生再读课文)

生1:这是饿极了的我。

生2:这是受尽侮辱追打的我。

生3:这是追求精神坦然、自由的我。

……

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填写,找出相关句子,读读想想,“我”盼春天的荠菜为了什么?

反思:当我们的学生初读课文后,往往能够提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浅显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揭示事物间的主要矛盾所在,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中开始学生提了不少问题,应该说都很有价值,但必须把这些问题集中为一个主问题来解决。本例中教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以“_______的我”统率,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法填写,研读相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感悟,这样学生自然领悟到“我盼春天的荠菜既为了解决饥饿,又为了精神生命的自由,不受欺压”的结论。

五、指导相关背景,深刻领悟文本

案例: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学生对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胜负,两种意见争执不休时,教师给学生指导:“同学们,现在老师给大家几点提示:

1、秦国比赵国强大,秦国是大国。

2、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是臣。

3、瑟与缶虽然同是乐器,但瑟是弦乐器,声音悦耳,缶是打击奏的乐器,声音单调。

大家再细细读读这部分,思考一下,这场斗争究竟斗得怎样?”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认为赵国胜利了。因为秦国是个大国,赵国是个小国。大国的王为小国的王演奏乐器,小国的王也为大国的王演奏乐器。比较起来,在当时的人们认为,大国的王显得更难看。”有的说:“赵国占了上风。因为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秦王是君,蔺相如是臣。这样也显得秦王更难堪。”

第2篇

一、要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

我们教师心目中始终要有三类探究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类目标当然要视课文的具体情况而定,虽然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有,但目标必须要明确具体。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作指导,我们在开展探究和做评价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有了探究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设计和制定每一课的探究目标,师生必须要对探究的主题进行界定。

探究的主题往往是这一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如一位教师上《西门豹》一课,就引导学生把“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作为探究目标。

有时,文中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成为探究目标。在实施探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探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二、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

1.挖掘教材的探究性因素,以课文资源为凭借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年级拼音字母“b p m f”的教学。拼音字母抽象难记,没有规律可循。因此对于字母形的记忆一直是拼音教学的难点。但是教师如果启发说,b、p、m、f四个小家伙很淘气,他们分别藏在四幅图中,你能分别找出它们藏在哪里吗?学生此时会兴趣盎然地仔细观察,对照四幅表音表形图,将字母与图一一对应起来,大体感知字形。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每一个字母与图上哪一部分最像?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最后鼓励学生用各种材料摆出四个字母。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字母连同图画深深嵌入学生的脑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资源,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习。

2.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创设探究的最佳情境,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我在上课之前出示了一张塔顶上长着一棵大树的图,说:“同学们,世界上有许多千奇百怪的事,你们看,觉得哪儿奇怪啊?”学生纷纷举手:“大树怎么会长到塔顶上去了呢?”我顺势引导:“是啊,大树怎么会长到塔顶上去呢?答案就在我们的课文里,想不想快点去发现一下奥秘?”于是,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展开了对课文的阅读。

三、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强过程指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学生必须占有大部分自由支配的时间,因为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需要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领悟的过程,一个思维加工的过程,一个自我消化的过程,一个亲自经历的过程。学生有了一定的时间,才有自主探究、领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可能。而且,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即需要有利于学生探究、运用知识的活动场地。单一的课堂空间,固定的座位,单调的黑板是不利于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但如果是课堂上的即时性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形式,它是学生走向成功探究的桥梁。目前,一些人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注入式的,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则是给学生“完全”的自由,学生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探究内容与主题毫无关系也无妨,不给学生丝毫的“灌输”,不用组织学习。这实质上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曲解,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教学。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将传统的单向被动的教学,发展为多向主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受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小学生单纯的自主学习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组织、帮助、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采用同伴合作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他们需要分析探究的问题或任务;需要利用多种方法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制定方案、获得结果;需要通过表达和交流,验证或修改自己的解释,改进自己的作品。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组织和指导,使他们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实现探究学习的目标。

四、探究性学习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导入;重要性

小学课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有:通过音乐渲染导入、设置疑问导入、猜谜语导入、运用画面导入、导游解说导入、复习旧知识导入、通过再现人物导入、古诗名句引入等。但是,不同的教学内容常常需要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导入方式。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导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教与学环境,在每节课堂教学中,达到优质的,高效的课堂成效。

一、背景介绍,让学生明明白白学知识

在小学语文中有很多的文章由于写作的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写作时期和作者都不了解,从而无法感受和体会文章的主旨,甚至是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内容。比如《西门豹》和教材中出现的唐诗宋词,学生很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读起来都觉得吃力,好不容易翻译过来了却很难以理解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背景介绍的课堂导入方法,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或文章的作者、写作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所了解,这样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时候就容易的多了。学生也不会觉得课文晦涩难懂了。

二、游戏导入,放松学生心情

游戏学生们都愿意玩,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边玩就学会了知识。游戏会使全班学生在短时间内都高度集中注意力,通过游戏后的提问,提醒了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自主参与性提高。导入艺术生动,活泼,有趣。例如在学习《找骆驼》时,我就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两块橡皮泥,作为课堂上游戏的道具。上课后让学生左右手一起按橡皮泥,但是两只手的用力程度不同,一只手轻轻地,另一只手用力地按压,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两块橡皮泥的手指印是不是一样深,聪明的学生很容易就看出不一样了,接着说到正文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对教师所设置的小游戏感到新奇,又有些困惑,这和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呢?自然就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利用游戏进行课堂导入,一方面能起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节教学活动,一举两得。

三、媒体导入,景真趣浓

随着信息化的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已经走入课堂,成为教师的一个得力帮手,在很多方面完成了以前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实现的梦想,并且声形并茂地展现出事物的形态,色彩鲜明,操作简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泉》的时候,我就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段山泉的视频,优美的风景,清脆的泉水声,让学生都陶醉在这优美的风景中。学生通过看就已经感受到了泉水的“多、清、甜、美”的特点,初步体验泉水的欢快、急切的心情,自然也很好奇即将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描述泉水的,带着视频给学生的初步印象,学生就走进了知识的海洋,进一步体会泉水的美。

四、设疑导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尽管教师就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思考,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一上课就给学生设置疑障,造成悬念,可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思维兴致,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在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时,我就给学生提出了问题:“扁鹊是怎样治病的?”“望闻问切具体指的是什么?”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然认真阅读,积极思考,想要解开疑团,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且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

五、总结

总之,课堂导入就像主持人的开场白一样,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桥梁。这座桥架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有效地课堂导入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渗透主题、带入情境,使学生们能够专心听讲,上课收到良好的效果,它就像一个能够激起千层浪的石头,使学生情趣盎然。教学有方,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文还有教师本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语文成绩。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它产生实效与时效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以导入理念为基点,因人制宜,因文制宜,因时制宜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转移学生的兴趣点,为课堂主体环节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老师,只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专研新课标,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就可以为讲解课文创设良好的条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国强.《小学语文教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