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不令而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来源:文章屋网 )
1、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此话指出了教师对学生表率的巨大作用。
2、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这就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孔夫子说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因为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是高尚的,是他们的楷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4、总之,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要想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样的人。
(来源:文章屋网 )
1、善念:一个人只有心存善念,能够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才称得上是厚德载物。
2、坦荡: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人只有胸怀坦荡,为人光明磊落,才称得上是君子,否则就是得不配位,更谈不上厚德载物了。
3、谦虚:谦虚是一种品德。“富贵不傲物”,赢了还说谦让,才是厚德载物的人该有的姿态。
4、谨慎:正所谓“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一个人只有为人谨慎,才能说话做事有分寸,才能厚德载物。
5、宽容: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的人才能“厚德”,进而才能“载物”。
6、自律: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一个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服众,才能获得众人的拥护,被认为是厚德载物。
7、坚定:德厚之人与常人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身处逆境,依然能够意志坚定,保持气节。“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才是厚德载物之人该有的风骨。
(来源:文章屋网 )
1、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疾学在于尊师。
2、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4、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5、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
6、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7、老师是我们的在生父母!爹娘生养我们老师教育了我们!
8、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落红本非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2、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13、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14、身为世范,为人师表。
“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样描述校长的工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校之长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用。本人担任农村小学校长一职已经有了几年的时间,虽没有立下什么丰功伟绩,但也自诩在促进学校更好发展方面总结了部分经验,下面就结合我本人的管理实践对于这些管理工作中得出的体会和看法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必须践行“以身作则”的原则
《论语・子路》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描述。这里所说的其实就是管理者的表率和示范作用。校长是一所学校的主要领导者和管理者,其在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也必须要充分做到这一点,要求教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教职工做的,自己也不能做,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态度,践行“以身作则”的管理原则,真正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这是作为学校管理者更好地开展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前提条件。
学校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其最本质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者自身的奉献实现学生健康、茁长的成长,我深知这一点,因此工作时也是兢兢业业、专心致志,丝毫不敢有所放松,为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周末、节假日加班更是极为平常的一件事。我坚信,只有我自己认真对待教育这项事业,才能感染广大教职工也真正投入到伟大教育事业中,用心经营教育、用心进行教学。
校长只有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带动身边的教职工,做好大家的表率,才能在广大教师队伍中间树立起强大的威信,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自身具备强大的号召力、感染力,真正
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管理效果。
二、发展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一个学校发展得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质量的优劣与否。而教师队伍则是发展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与主要力量。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教育教学水平与城市地区存在着很大的落差,教师的水平以及质量更是参差不齐,相差悬殊。以这样的状态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快速成长呢?对此,我采取了如下三个措施:
1.组织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
农村地区的教师普遍呈现学历低、知识结构陈旧、师资水平低这三个明显的特点,他们特别需要了解和接受外界更多、更新的教育信息。就拿我来说吧,我会组织学校的教师定期去市级或者省级优秀的学校进行参观、培训,吸收和引进他们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并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到自身的教学中;还会诚恳邀请教育专家莅临我校进行参观、指导……这些都为提高本校教师教学质量以及自身的业务水平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2.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实现广大教师的共同进步
我校教师人员众多,老教师由于自身年龄因素的限制,对于一些教育方式或者手段做不到充分的理解和吸收,使得教学中处处受到制约;年轻教师则由于资历较浅,经验不足,在教学方面同样存在很多缺陷。因此,我在学校中实行“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政策,鼓励新、老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了解等,实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目的。
3.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激励可
为什么要加强师德建设,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我认为:
师德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 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书育人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师风问题。
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可见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竞聘的岗位是保安队长。首先应感谢公司领导为我们创造了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此次竞聘,本人并非只是为了当官保安竞聘演讲稿,更多的是为了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现年43岁,xxxx年在xx市xxxx参加工作,先后作xxx、xxx、xxx。
保安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公司全体员工的精神面貌。保安队长作为连接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纽带,其角色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他是保安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和执行者。严格的讲,保安给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的高低和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安队长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因此,保安队长的自身素质和行为,直接关系到保安队伍的整体形象和战斗力,但保安队长除了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外,还要带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保安队伍。
如果我竞聘成功,我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是:
一、正人先正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有句古话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保安领班竞聘书”。什么样的保安队长就会带出什么样的队员。赢人先正己,人品是做人的基础,正直是关键;保安队长应以身作则,身教言传,处处起好的带动作用,树立好的榜样,要敢于提出“我就是排头兵,向我看齐”的口号,让队员找到标杆,找到旗帜。
二、提高工作能力、以绩服人。
保安队长身在基层,不但要有敏锐的政治头脑,而且要有实干的创新精神,能够带领大伙干出像样的成绩来,以绩服人。经过学习和实践,善于认识和分析新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善于用创新的工作方法处理错综复杂的问题,善于用新方法处理新问题,努力使得工作上规范化、民主化、制度化。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来讴歌我的职业;也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来思考我的价值;更不是歌手,没有动听的歌喉来颂咏我的岗位。然而,我是教师——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要在知识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深深的思索,推演我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赞歌——因为热爱,所以选择;我选择,我热爱。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开始了向优秀教师,学者型教师进步的征途。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呢,我认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行是首要的条件。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记得一年前,第一次怯怯地站上讲台,同时感触到几十双纯真稚嫩而又充满渴望的目光,那一瞬间,我的所有希求已化成七彩粉笔,我知道这便是我的起点。我,一个涉世未深,对教育教学规律知之甚少,对困难艰辛估计不足的大孩子,在教学的过程中才真正体验到了教师平凡生活的滋味,体验到了其中的艰辛和压力。
我苦恼过,迷惘过,但却从未动摇过,退却过,放弃过。我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自己一定能为孩子们的天空添抹一簇缤纷。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我认为: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个人师德师风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
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尤其是什么实验学校、重点学校,更是成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毒瘤,严重制约着地区普九教育工作的发展。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所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从大方位上讲,其实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
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决策和措施,是国家和民族再次复兴的决定性举措。我们能大规模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本身就是一件人类旷古绝今的大事。义务教育的本质是让全体国民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不存在任何偏颇和歧视的学习机会,而且国家正逐步实现老少边穷地区的两免一补的政策,为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自己学习的权利,也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可能办到的。
关键词:爱;身教;真诚;善意;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但我认为,大部分同事都和我一样,只停留在教书的境界,迈向育人的境界隔有一道鸿沟。许多特级教师和教育家研究表明,他们虽然地位崇高,名声显赫,却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虽然教出的学生成绩优秀,却从不与别人争第一。在尘世中,依然留有一颗一尘不染的心。他们只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把教育融进生命里。正如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样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教师,怎能培育不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呢?下面就如何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影响、感染学生谈谈自己的
看法。
一、教师心系教育,身正为范,则学生正也
王夫之说:“身教重于言教。”“身正为范”几个字很多年前已贴在教师办公室的墙上,但能身体力行的有多少?育人就先育己吧。
1.身正必先心正
华人首富李嘉诚说:“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想让自己站得直,行得正,得有一个刚正不阿的灵魂。灵魂即思想,一个好思想从何而来?好书中来。
以往总是为了教书而教书,为了挣钱而教书,为了养家糊口而教书;以往总是为车子而愁,为房子而愁,为了生活改善而愁。如今觉得教书不是一种工作,而是一种生活;上课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探索和实践。看着孩子的点点进步,发现教育的点点奥秘,那是一种成就,亦是一种快乐!
2.心正然则身正
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思想品格决定我们在“教书”还是在“育人”。只有把“育人”作为目标,植入灵魂,一切教学行为不令而行。
若带着心去听课,就会发现教师的一言一语,学生的一举一动,都闪烁着教育规律。也更让我明白了《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的一段话:“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构成……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事。”让我们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教育细节吧。
3.身正感化生正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熟悉这句话,也知这个理儿,但我们通常做不到。所以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却无济于事。正应孔子那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教师心系学生,善气迎人,则学生善也
夸美纽斯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教师心中有爱,学生亦有爱;教师宽容学生,学生亦会宽容;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不要把学生当别人,当自己的孩子看待。只有如此,才能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散发出真挚的爱,真切地关怀感化学生。
1.投之善意的微笑,报之真心的微笑
泰戈尔说:“微笑,是世上最美丽的语言。当你微笑时,世界爱上了你。”当我们微笑着面对学生,学生也爱上了你。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理解、信任、鼓励、宽容、欣赏,给学生信心和力量。
因为我给了学生微笑,所以,每当下课时,学生碰到我,还会微笑着大叫一声:“章老师好!”我微笑示意。因为微笑,让我们拉近了距离;因为微笑,让我们少了些代沟;因为微笑,学生敢在我面前说真话,露真情了。
2.投之善意的言语,报之真心的言语
莎士比亚说:“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因为真诚的话肯定是善意的。教学中要多鼓励,但也少不了批评。只要批评得真诚,学生愿意接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然融化学生的心。
可为什么平时批评教育效果甚微呢?每当我们批评学生时,定会说:“这是为了你好。”但真是这种心态吗?或许因为学生做错事斥骂一下,发泄心情而已。这样的批评起不到教育作用,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我们应该用平和的语气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才对。这是和一个问题学生的谈话过程。
真心地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批评和鼓励必然同行。当我们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时,会发现学生把你当师长,当朋友,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你,进步是肯定的。
3.投之善意的行为,报之纯真的行为
明代李贽说:“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想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教育,从头到尾,都源于一个“爱”字。心中有爱,心就诚;心中有爱,言就善。源于爱的微笑像阳光,源于爱的行为像慈母。在爱的沐浴下,课堂是欢乐的,校园是温馨的,教育是成功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幸福的!让我们用正和善书写曼妙的教育诗篇,用正和善感染每位学生,让我们共同来坚守这份平凡,坚持再坚持,前方不远处自会有一份喜悦、一份幸福在等待着正和善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赵国忠.教师最需要什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03.
[2]陈浩莺.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华文出版社,2002-01.
关键词:传统家庭教育观 伦理道德 教育理念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书》。后来,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杨鑫辉,汪凤炎.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1998,(6).
关键词:德育教育 班级建设 重要性
一、现阶段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传统道德思想影响着德育教育。中国传统道德对“德”的知行非常重视,但不重视行为个体的人,无视人对于自主自由的基本要求和意愿,传统道德思想是轻视道德情感的,突出政治情感和阶级情感,削弱人的情感教育的发展,应试教育和思想又使人们的视点集中在易于查看的或是看得见的道德情感上,使看不见看不到的道德情感被忽视了,这些思想使道德工作中的情感的培养相对滞后。
2.缺乏情感教育。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就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来进行,对于他们的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正确指导。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他们情感上的苦闷与挫折无法向老师或父母诉说,成绩不好的学生的人格问题、情感问题、人生问题也就容易被漠视和冷落。
二、德育工作怎样才能做好
1.拓展渠道,形式创新。德育形式的选择必须要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德育形成必须多样化、必须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理性的升华。
2.观念创新,理念创新。中学德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和灵魂塑造以及品格升华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3.德育应从平面式走向立体式。传统德育实行的是校园层面的德育,称为平面式封闭性德育。我们不能总把学生放在“净土”或“真空”中,而应该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去磨练。因此,现代德育追求开放性,力求实施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德育教育。德育规定着学生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加强德育可以提高智、美、体、劳诸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德育应从单向式走向多元化。传统德育实行的单向式灌输,其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信息源,学生是接收器。现代德育必须变单向式灌输为多元化交流。如师生交流、同学之间交流、各学科间交流,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突出,在心灵和思想的撞击中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
三、德育教育必须进行实践探索
1.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以自身作为榜样,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教师事事以身作则,是无声的命令教育,是空洞说教无法比拟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使教育主体“以身作则”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工作者应处处严于律已,当好学生的表率,只有切身体会到德育工作者要“德为人范”,才能取得“不令而行”的教育实效。
2.理解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是通过内化而实现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如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准则、知识结构等等都是外部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主体的自觉内化,才能变成内部的主体的东西,从而形成学生内在的、稳定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理解和信任学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接受教育影响和教育要求,促进内化。现代心理学家马卡连柯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别人理解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品德上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层次,我们应允许学生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对同一事例、教育内容有不同的看法和表现。在德育活动中灵活运用德育方法,使教育生动活泼。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