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满古诗

小满古诗

时间:2023-05-30 10:5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满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满古诗

第1篇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提炼体现时代特征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二、加强学校文化管理,明确定位,丰富内涵

近年来,学校始终围绕“让教育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的办学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制订了“严谨治校、精心育人”的校训,树立了让师生都成为幸福的人的办学目标。确立了学习、实践、反思、创新的教风,尚德、养成、勤学、进步的学风。通过狠抓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办学水平逐年提高,经过不懈的努力,形成了养成教育促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师生誓词(教师誓词:小满小学是我家,我要热爱学习,热爱学生,研究学生,关爱生命,科学执教,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学生誓词:小满小学是我成长的乐园,我要加强品德修养,养成良好习惯,勤奋好学,每天进步一点点),深入人心,知行统一。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实施

1.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建设。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上墙。校训写在教学楼显眼的地方。增设校园内相关地点提示牌,处处提示、警醒。抓好学校的走廊文化建设。悬挂《三字经》《古诗词》《名人画像》;师生们的书法、绘画作品、兴趣小组学生的手工制作精品,分类悬挂在各个楼层走廊墙壁上,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校园干净、整洁、地面不见垃圾、无卫生死角,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各室建设。教室:(1)教室门前统一悬挂班牌,显示班级的名称等信息。(2)教室前方贴国旗、国旗两侧贴班风,黑板左侧是“四表”,黑板右侧是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室右墙设置班级小书屋。(3)班级的墙面设计提倡师生一齐动脑动手,以自己的劳动成果美化教室。

教师办公室:相关办公室制度上墙。

图书室:标语体现书香校园的理念。各种管理规程上墙。图书摆放有序、借阅有记录。

教师宿舍:窗明桌净,布置整洁、大方、典雅。

2.精神文化建设

成立学校少先队广播站,招收一批有播音和写作特长的同学参与,在课外活动时间播放一些优美的文章或悦耳的音乐,营造和谐、愉快的校园氛围,提高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

抓好国旗下讲话。国旗下讲话要体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每周选一名教师代表或学生代表发言。

规范“两操一课”,早操要让教师与学生一同做,眼保健操老师要督促学生认真做。

3.行为文化建设

开展学生礼仪教育。(1)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可以开展各种竞赛,如文明教室评比、礼仪演讲赛、良好习惯评比等,使学生都成为知事明礼的学生。(2)使用文明语言。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引导,及时纠正学生说脏话等不良习惯。另一方面学校在使用校园宣传标语时要使用一些能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标语。如在我们的花坛中可以用“别碰我,我会痛的!”“我也有生命,我正在生长”等富有人情味、能够为学生所欢迎和接受的标语,让学生在得到教育的同时感受到真、善、美。

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1)思想性的。如在国庆节举行一场爱国演讲比赛;每学期开展一次美文诵读比赛等。(2)知识性的。如在每学期开展古诗背诵比赛、数学计算比赛、作文比赛等。(3)娱乐性的。如在“六一”儿童节开展文艺活动;在元旦开展校园小歌手比赛等。(4)实践性的。如在“学习雷锋活动月”开展帮助孤寡老人活动、在植树节开展植树活动等。

打造“儒雅、好学、合作、创新”的教师文化。(1)开展教师礼仪教育,塑造儒雅形象。教师掌握了待人接物、仪容仪表、餐桌、会议等方面的社交礼仪,可以工作生活中用自己儒雅的形象、规范的言行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充分展示教师的精神风貌。(2)开发校本培训,构建教师文化。采取“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课堂研讨、示范课、公开课、推门课”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促进教师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3)开展校本研究,重建教研文化。提供机会让老师走出去学习,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反思,让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升教学综合能力。

4.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包含各种行为、规章、制度、规定,如《小学生守则》《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年度考核办法》《学生奖惩规定》等,制度建设保证了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活动能有序地进行。

健全各种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制度。在教学设施、饮水饮食、用电、开展体育活动和其他集体活动等方面保证师生安全。建立健全学校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建立学校公共卫生制度。

第2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璀灿辉煌,传统节日异彩纷呈。传统节日、节气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们通过构建校本课程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并体验传统节日、节气,进而在经典诵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培养身体健壮、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有中华文明自信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一、诗意耕种,亲近自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是流淌在历史岁月中的古老歌谣。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工业化、信息化主导的现代文明形态中,人们逐渐疏远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文明。很多人都不知道七夕、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不知道谷雨、芒种、寒露、霜降这些节气,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为扭转这一局面,我们以普及耕种知识为起点,研究农耕活动内容,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的主题式耕种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身体、人格的健康健全发展。

(一)开展种植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美好

学校开展的种植活动注重将科学课与劳技课相统筹,学生吟诵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在学校的“开心农场”里种下果树苗、点下牵牛花种、撒下青菜种……学生可自由组合分小组承包。每组由小组长分配任务,浇水、施肥、松土、间苗、灭虫等,这样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的劳作技能、体验耕种的喜悦,给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的孩子多提供一些亲近自然与土地的机会。当孩子们看到播种的菜籽在自己的呵护下发芽出土,看到细如蚂蚁触角的小苗一天天长成绿油油的青菜时,他们会由衷地感叹生命的奇妙。更重要的是,种植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呵护生命、爱护花草的责任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大家在耕种过程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共享自我成长的乐趣

白露过后,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梦田农场”,帮助农民收花生。当孩子们来到花生地,看到丰收的景象,充满好奇,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在收花生的过程中,学生们秩序井然,拔得起劲、摘得仔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在劳动中,孩子们却热得满脸是汗,有的还吟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来。孩子们在品尝劳动的快乐时,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寒露过后,学校又组织学生们一起去挖红薯。在主持人激情澎湃地布置任务后,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生龙活虎地奔向自己的责任区域。他们或用铲子挖掘,或互相协作拖拔红薯秧。他们在劳动中分享快乐、学会感恩、收获成长。

在丰富的农耕活动中,学生们发现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关于天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关于地利:黄土变黑土,多打两石五;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关于人事: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孩子们吟诵着、劳动着,心中油然升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建构课程,传承经典

学校开展了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为节点的主题式研究活动,课程分为《清明春雨》《夏至纵歌》《秋思绵绵》《冬日恋歌》4个单元,共24个篇目,对应24个节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不是来源于教材,而是自己围绕节日、节气进行构建与探索,挖掘民俗活动的丰富内涵。如在《清明春雨》一章中,一是要探究清明由来,认识晋国名臣介子推,了解介子推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高风亮节。二是制作家史。孩子们手工制作纸花,拟制挽联纪念祖先;制作“家族树”、续写家谱,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挖掘潜藏在自己家族血液中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由此学生初步形成尊亲敬祖、孝老敬贤的传统伦理观念。三是继承英烈遗志,践行家国梦想。“烈士陵园英雄小传”的写作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们追念先辈和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了解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种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种子。比如,子剑同学的《清明》就记录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

清 明

天阴浓雾醇,

回乡扫墓尘。

夜来思先辈,

哀思悼英魂。

学校开发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通过开展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挖掘民俗活动的文化渊源,寓德育于生活。

三、诗意经典,弘扬文化

为了深入开发“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达成文化育人的目标,学校派教师分赴焦作、石家庄、鄂尔多斯等地参加新教育年会,购买有关教育著作,开展校内论坛,聘请专家到学校指导工作。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了“听风沐雨过清明”“中秋诗会”“我们的端午节”等经典诵读活动和“青青园中葵”等系列晨诵活动。

(一)经典诵读

学生诵读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经典古诗文。立春,学生读“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雨水,学生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惊蛰,学生读“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春分,学生读“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学生用节气诗闪亮每一个日子,诗意地行走于四季的轮回与更替之中。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亲近母语,亲近文学经典,不断升华爱国情感。

(二)闯关激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让孩子们爱读、乐背,老们想了很多办法。闫老师的晋级闯关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晋级闯关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摘选有关某一节日节气的诗歌。然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积累活动――“节日节气经典古诗文积累大闯关”,以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为三关,每关设固定字数的经典诗文积累为过级挑战,逐级晋升。闯关游戏吸引着孩子们热情主动地参与经典诗文的积累与感悟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仿写创编

开展“我是小诗人”活动,结合节日节气及物候特征仿写自创诗歌,逐步回望汉语魅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现撷取几颗稚嫩的“果实”,以飨读者。

小暑・农家乐

温风汩汩挟热浪,

荷塘漾漾采藕忙。

农家声声碾稻谷,

消夏口口新米香。

处暑・观小儿吃西瓜

处暑正午流火天,

空调屋内也流汗。

最妙小儿吃西瓜,

飞涎三尺湿肚圆。

第3篇

其实,只要我们对这道题目的真正含义、命题背景、取材范围、记忆方法等稍加研究,就能找到科学有效的应对之法,并最终能让我们扫除困惑、充满信心、轻取三分。

一、真正含义

关注含义,首先必对这个知识点或考题进行概念界定。这道题称之为“文化常识”,而非“文学常识”;又因它出现在文言文阅读题目中,并取材于文言文阅读文本,故而为求准确,我们当称之为“古代文化常识”。

什么是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是指中国古代称谓、习惯、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悠久文化的常识性知识。少数同学若误以为是文化常识、古代文学常识,甚至极少数同学若误以为是文学常识,那么势必在无形中扩大了我们的复习范围,也在较大程度上偏离了对题目内涵及外延的正确理解,也自然会大大增加我们备考复习的任务和难度。

二、命题背景

这道题我们之所以准确地称之为古代文化常识,正是立足于特殊的命题背景的。笼统地说,此题取材于文言文阅读,不可能涉及现当代文化常识,也极少涉及文学常识;具体而言,此题所选文言文主要集中在记叙类文言文中,甚至很多年的文言材料都源自于《二十四史》。而正确分析认识历史类文言文本的写作对象、特定内容、表达特征等,都有利于我们划定符合史传类文言文本所常出现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三、取材范围

就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篇目而言,基本上都是文言文史传类文本,并且更倾向于人物传记。这些倾向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本,大多遵循了从姓名籍贯到科举考试,从官职任免到主要政绩,从主要精神品质到最终结局的叙述模式。在这种叙述模式中,所选主要人物都有官职在身,他们既有广泛接触其它官员甚至是面见皇帝的经历,更有接触地方官吏百姓、民情风俗、人文地理等等诸多机会。既如此,该题考查点要出自文本,那么所考文化常识点自然与历法、官职、朝廷机构、科举制度、称谓(含人物、地理、风俗、礼仪等)等密不可分。

以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I卷、Ⅱ卷、Ⅲ卷为例,我们都能发现此种规律。

例如:2016年全国I卷【答案】A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例如:2016年全国Ⅱ卷【答案】D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例如:2016年全国Ⅲ卷【答案】A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综合三套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三道题中的四个选项,实际有三个选项都与官职有关。我们切不可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或是命题者有意而为。即使是有意,也是有意保持三套试题难度与考查内容的一致性;而不是不约而同地都重点考查到与官职相关的文化常识。理解这一点,还是应该回到这篇文言文文本的取材。《二十四史》是典型的官方历史,亦谓之正史,所记载人物怎么可能是普通百姓?事实上只要对中国正史稍加浏览便知,任何一部正史,无一不是皇族、官吏或反皇权官吏的历史。那么这类文言文本,可能常常必然出现的就是官职、官僚机构、官员交际等或与此相关的文化常识。

虽然如此,但我们断不能以2016年高考试题推断2017年高考也要围绕官职这个核心命题。也许明年的文化常识还会涉及到科举制度、天文历法、风俗习惯、人物称谓等;但无论如何命题,都是这类文言文本所无法避免的古文化常识。

四、复习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尽管是常识,但毕竟是古代的,有些我们可能接触较多,有些我们可能仍然生疏或者根本不了解。从复习方法和能力考查层级而言,建议还是以记忆为主。

但记忆并非死记,也不是滥记,更不是没有系统、没有章法、没有条理地记忆。下面,拟结合文化常识本身的内容特点,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首先,为保证记忆的有效性、时效性,首先我们务必理解文化常识形成的原因,力求理解性记忆;第二,不是所有的文化常识,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我们要突出对常见文化知识的记忆;第三,在记忆时,我们还要借助具体的情境或语境,文化常识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必然渗透于人物及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之中;第四,为保证不经常遗忘,我们还要反复记忆易混淆、易错误的文化常识知识点;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分类、要比较、要排序、要联系地记忆和突破。

(一)分类记忆

整体分类:我们可以将史传类文本所常有的文化常识进行分类。例如,出现在文言文本中常见的无非就是科举制度、古代官职、人物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等几个主要文化内容。

除了整体分类,我们还可以进行细致分类。例如,对科举制度,我们可以按照朝代特点或时间顺序分类。

(1)汉代科举制度文化常识分类。

例如:“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其它汉代科举制度文化常识还有“征辟”“孝廉”等。

(2)明清科举制度文化常识分类。

例如:“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除此之外还有“乡试”“会试”“殿试”等。

(3)明清科举制度考试结果分类。

例如:“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除此之外,还有“进士”“状元”“会元”“解元”“连中三元”“金榜”“同年”等。

(4)明清科举制度学校分类。

例如“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其它还有“太学”“国子监”“书院”等。

(5)明清科举制度学官分类。

①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②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③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④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⑤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⑥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监祭酒。

⑦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二)比较记忆

比较记忆,适用于易混淆、古今差异大、朝代差异大的古文化常识。

(1)同类比较。

①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②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太傅。

③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中“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2)内部比较。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3)古今比较。如古今纪时的方法。

①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i(die)、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②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③现化纪时法。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④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三)排序记忆

(1)官职的任免升降。根据任命、提升、调动、贬官、辞官的顺序来记忆。如:①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②除:拜官授职。③擢:提升官职。④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⑤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⑥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⑦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⑧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2)二十四节气。根据节气及月份的先后顺序来记忆。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四)联系记忆

(1)联系文句。联系文言文中所学的句子来记忆。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②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的“庆历四年春”、《琵琶行》的“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的“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的“元丰七年”、《梅花岭记》的“顺治二年”、《后序》的“德v二年”、《雁荡山》的“祥符中” (“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③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庚子赔款”“”“”。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的“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Y(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的“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的“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 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的“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2)联系生活。联系现代生活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