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

时间:2023-05-30 10:5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情境创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有不少中小学师生一遇到作文就犯愁,左愁,右愁,总愁没啥可写。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

我从自己的教学体会中总结出一个较好的方法:即“创设情景,制造悬念”作文。下面,我以自己的一堂作文课为例,试述于后。

去年三月初的一天上午,我到李老师办公室闲聊,发现她的办公室上陈列着一只用大理石雕刻成的石鸽。它一身洁白如玉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红宝石般的小眼睛闪着亮光,颈上还套着一个小巧玲珑的铜项圈,圈上系着五个小铜铃。我灵感一闪,这不仅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而且还是一件难得的教具。我何不拿它让学生作文呢?

于是,我进行了课前准备:先找一个盛皮鞋的硬纸盒。一个比鞋盒小点的纸盒,两个红色塑料袋;接着,我把石鸽装入袋中;然后,再放入小纸盒内;再把小纸盒装进大鞋盒中,扣上盖子;最后,我开始伏案编写这节作文课的教案。

“”――上课铃响了,我双手捧着准备好的“鞋盒”登上了讲台。同学们都用探寻的目光凝望着这个普通的鞋盒,惊讶不已。我把鞋盒放在课桌上开了言:“请同学们猜一猜盒里装的是啥?”几秒钟后,有不少同学举起了手,要求发言。有的说,里面装的是鸟,有的说,里面是给好学生的奖品,有的说,里面装的是蛇……我接着道:“现在,我要公开秘密了,看谁刚才猜得最准。”我打开盒盖,取出小纸盒,从小纸盒中掂起红色塑料袋,因为是双层的,学生还无法求解里面的秘密。后面的学生急得已经站起来了。我索性把袋子扯破,一只精致的鸽子终于呈现于学生的眼前。他们惊呼――鸽子。为了让全班同学都看个明白,我双手捧着它在教室里缓缓地转了一圈。有的学生还用摸一摸,掂一掂,试其轻重。之后,我又回到讲台上,把石鸽放在课桌上最明显的地方,以便让学生们进一步地观察。

这时候,我笑着问:“同学们,大家能把刚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吗?”学生们已经跃跃欲试了,并异口同声地回答:“能!”下课的铃声响了,有80%的学生当堂完成了作文,有的还进行了互改。

“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是这次作文的显著特点。创设情境作文的途径很多:一幅画,一个游戏,一次歌咏比赛、体育比赛、一次公益劳动、一次春游等,都可以成为写作训练的良机,请您千万不要漠然置之,让它白白溜掉。我相信,只要我们当老师的能够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或事,再加上老师随时都可以创造的情景作文,写作的素材还是很多的。虽然这样的训练与“应试教育”不大合拍,但它可以起到让学生磨砺笔端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各位读者朋友,让学生背几篇范文,再拿到考场上去改头换面,那是被“应试教育”的枷锁逼出来的产物。当今,素质教育的口号一浪高过一浪,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春天已经来临,让我们共同去谱写素质教育的美妙乐章吧!

第2篇

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情感是关键。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首先必须教师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的遭遇、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要注意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好的导入语可以奠定整堂课的基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激昂、幽默、淡雅、愉悦等气氛中阅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阅读的情境中。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列举几种。

(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如人教版第三册教材中的《我是什么》一文,就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我是什么》,我到底是什么呢?快快到书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先播放一段音乐,把学生的思维锁定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以往的经验,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在一种艺术的享受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哪能再走神?如:教学《春的消息》一文,就可以让学生在《春天在哪里》的旋律中走入文本。

(三)讲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都爱听故事,各种与课文有关的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进入课文的学习。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个有关雷锋的故事,使学生迅速引起学习的兴趣。

二、情境感悟,走进文本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喜读乐读,就得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入境体验。当然,创设情境时要根据课文内容来决定情境的基调。如欢快、轻柔、喜爱、赞美、幽默的喜乐性课文情境,要使学生在感受愉快刺激中引起情感上的反应;壮烈、伤心、悲痛、憎恶的悲愤性情境,须使学生在正确的基调上受到深刻的理性教育,得到认识生活真理和精神升华的乐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一)依据实践,创设情境

教师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丰富的实践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知识鲜活起来、动起来。如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我首先让学生画出文中描写“景”美的语句,然后让学生回忆曾去过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并想象现在自己就和小洁一起坐在船上游览这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然后再来品读文本。如果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就会将独特的个人感受融入朗读中,也就可以体现朗读的个性化。这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巧设情境,为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搭了一个台阶。

(二)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学生感知课文不是孤立地进行,许多课件运用音乐、图画、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加深学生对情境的内心体验,为课堂教学提供诸多便利,阅读课利用它,将生动、鲜活的画面呈现于学生面前,变抽象为形象。打开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使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情感朗读的目的。

(三)展开想象,进入故事情境

生动活泼充满美感的童话、故事形象和富有诗意的场景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童话世界是令学生展开想象的天地,只有让学生进入童话故事的世界,才能感受童话故事的童心童趣,才能领略童话的奇妙和神秘。而我们的学生是处在最富有想象的年龄段,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为往往就充满着童话的色彩。教学时稍加启发、点拨,他们很容易凭想象进入童话世界,进入角色朗读。

(四)巧用语言,创设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在教学中,我出示了“小船”和“月亮”的图,让学生比较,找出相似之处,引导他们先说出弯弯的月儿像小船。在他们发言的基础上,我说:“是呀,站在地球上看夜空里的月儿很小,因为它离我们太远了,站在海边看大海里的小船也很小,它们的形状又都是两头尖尖的,所以把月儿当作小船。”我接着问他们:“小女孩为什么觉得月儿像小船而不像香蕉、镰刀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住句子的内在意蕴,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我运用了动画录像,那低沉和谐的音乐及夜晚天空的美景,把学生带入梦幻之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学生深化了对句子的理解,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读。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89-01

历史是生动的,具体的,所以历史教学也应充满活力,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过去的教学,总是以"教"为中心,按照老师的计划教学,使教学过程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学得枯燥,为学习而学习,课堂效率也不高。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恰如其分地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利用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伐无道,诛暴秦》的教学中,我利用小品创设情境:首先把全班分为4组,命令第1组去修阿房宫,命令第2组去修骊山陵墓,第3组去修长城、驰道,第4组的老幼病残在家务农。分好组以后,我激趣而问:"一个班好比一个国家,现在3/4以上壮劳力都去服徭役,那么这个国家经济还能继续朝前发展吗?"班上的学生纷纷回答:"不会","会反对、反抗,对国家失去信心……"由此倒入新课。这样,通过老师适时地创设情境,再现当时的历史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感悟历史。

再比如学习《同仇敌忾,抗战到底》一课时,首先播放电影《血战台儿庄》片段,学生很快就置身于那血与火的战争场景中,然后要求学生观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找出日军进攻的方向。此时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日军向徐州进军的目的是什么?徐州保卫战的指挥官是谁?徐州战略要地在哪里?最后要求学生归纳分析敌我双方争夺台儿庄、血战台儿庄的重要意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学习情绪被充分激发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新问题设计,激发学生思维

"疑"是思维的开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有目的地设问,就创新了问题情境,使学生融入历史去观察思考,并作出准确、完整的回答,从而激发学生思维,体验成功的乐趣。如在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如何防止此类人间悲剧的重新发生?"这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制战争;有的说应该建立一个国际应急机制,哪里出现战争,哪里就应归国际组织管制;有的说发展高科技,加快经济发展;有的说要组织反战宣传团,向每个国家的人民宣传战争危害。经过争辩,这个问题越来越清晰,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地是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质疑,从而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营造气氛,使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

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应该通过师生的情感交融,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历史的殿堂中,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对历史问题去探究、去摸索,从而恢复历史的生动性。如在《到敌人后方去》一课的教学中,用歌曲来总结全文,男生高唱:"到敌人后方去,鬼子赶出境……女生高唱:"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通过这铿锵有力的歌声感染每一位学生,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中华英雄儿女不畏,誓死保卫祖国的那种豪迈气势。同时,教师还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阅读、操作、表演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同学们拿纸来照书描写"马"字的演变,体验一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文字的艰辛,感受他们的聪明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保持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历史兴趣,激发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历史、体验人生,在历史活动中去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学生;情境;兴趣;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044-03

梁实秋先生说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事实上我们的语文课只有让学生亲身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将语文课堂回归到自然质朴的原生态的课。实际上,一节好课无一例外的是,能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一切是那样水到渠成,一切是那样引人入胜,一切是那样扣人心弦,一切是那样充满活力,这一切都会成为教师和学生一次难忘的经历。苏教版第十二册《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通过对六年学习生活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这篇课文安排在最后一课,就是想激发学生的这种情感。

【案例设计】:

师: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告别辛勤培育的老师,此时此刻你们心中一定感慨万千,让我们先听一首歌吧!(教师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生静静地欣赏)

师:这支优美的歌曲,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呢?

生:朋友之间的深深离别之情。

依依惜别之情 ……

师:丁雪飞老师在小学毕业时,就是怀着这种情感,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一文。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吧,看看是否能产生共鸣!在能产生想法的地方做记号,并简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简评:这样设计是在在奠定了离别时大家依依不舍的情感基调后,让学生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在感受较深的句子旁写写想法,让学生很快进入自由轻松的教学情境。

师:你们读完之后一定会清楚了作者的思路,作者主要回顾了自己六年生活中哪些情景?

生1: 初入学校时的情景。

生2:六年的学习生活。

生3: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师:是呀,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多媒体出示这一句:“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师:读一读这句话,就围绕这句话,你能提出几个问题?

(学生小组内先交流,然后指明一个小组回答)

生1:什么是画卷?

生2:怎样的画卷?

生3:为什么说六年的学习生活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呢?

师:好的,就这个片段作者是怎样来描绘这幅画卷的呢?(自己自读课文)

生:选择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场景,进行了描绘。

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过的一天,我们太熟悉不过了!

师:是呀,就在这样的一天天中,你们茁壮成长,学到不少知识和技能,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更感受到童年的快乐,这就是母校的给予!你们能说说对母校的感受吗?

生:对于母校的培育之情,我们不会忘记!

师:母校给予你们的精神财富,能把你们心中的这种感激之情读出来吗?

(生自由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简评:这是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从写作方法以及情感的互动上,都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相贴近,本段内容采用自己提出问题,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师:我们不会忘记快乐的校园生活,也不会忘记母校的点点滴滴,更忘不了我们敬爱的老师。

师:先各自学习课文的六、七自然段,再进行组内合作交流各自感受最深的地方。

(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进行自学,并有序交流。接着一个小组先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出示学生交流的句子:

生1:在我们的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生2:这句话是对老师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师:深入一下,这里“天使”、“大树”、“海洋”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再次交流,体会比喻的妙用)

师:老师有这样的一道练习,要大家来完成,可以小组共同完成。

投影出示1: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在我们心目中,您是______; 您是______ :您是______。

师:在这离别之际,你想为老师做些什么呢?

生1:我们要送您一支歌,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

生2: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

投影出示2:

在这离别之际,敬爱的老师,我要___我要___。

生3:我们要送您一束花,让您在疲惫的时候,可以闻到花香,驱除一天的烦恼和劳累。

……

师:古今中外,赞美老师的诗词歌,成语,名言有很多,根据你的特长自由选择说一说。

生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生3:夜以继日 呕心沥血。

……

简评: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读、组内交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又加以一定的知识拓展,让学生打开思路,活跃思维,发挥小组优势,让学生之间的思维进行有效碰撞,不断提升各自的学习能力。

[总评]:

1.课前钻研,深入浅出。钻研教材,首先要在深入上下功夫,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领会、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目的。这篇课文关键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作者对学校和老师深深的眷恋之情。处理教材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其次要考虑到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三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在备课前都能深入地钻研教材,又能浅出地处理教材,而且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那么他在上课时一定会游刃有余,精彩就会“如约而至”,迸发出动态生成的火花。

2.课堂教学,简单扎实。语文课应上得扎实,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该训练时要大胆训练,该讲解时要主动讲解。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有机融合,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让语文学习真正实在起来。如这一课的练习环节:

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在我们心目中,您是_____,您是_____,您是 _____。

意在让学生先理解把老师比作“天使”、“大树”、“海洋”的目的,进而让学生想到用更多的事物来感受老师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精神。当然语文课还应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如关于小组合作,是否每堂课都要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小组合作的成员是否在合作中有碰撞,而不仅仅是几个优秀的学生在撑场面。语文课堂力求“简而精,单而丰”。一堂简单的语文课教学内容须简约,做到合理裁剪,大胆取舍;教学过程求简化,力求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教学媒体要简便,为“我”所用,简单方便;教学语言应简洁,做到精练、简洁、准确、生动,最重要的是这堂课学生有所收获,学到知识,掌握了要点,体会了情感,领会了方法。

第5篇

一、如何创设情境呢?

(一)通过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而学生又极感兴趣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

讲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我借助于成语“孤掌难鸣”来予以说明。此时学生都高兴地做起了实验,学生在做完实验后,对力的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我又让学生两手使劲拍一下,让学生说说哪一只手较疼?学生的答案是一样,这就说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左手用力拍右手,右手同样也用力拍左手。”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学生在体验中深刻地理解力的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创设情境的例子太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关注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样就赋予了学生的学习以活力,拓展了学生的物理学习空间,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二)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情境在物理情境教学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讲“声现象”这节课时,讲到声音的发生。课前我拿出音叉,用小锤击打,音叉发出声音,我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的答案不一,我又在音叉上贴上一张纸条,重新敲打音叉,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到小纸条在振动,我用手捂住音叉,声音立刻消失。看到这一现象后,我让学生讨论,到底是什么让纸条振动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样经过思考与讨论,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为了巩固振动发声这一知识,我又让学生把手放在喉咙上说句话,看人是怎样发声的,学生很快回答:“声带振动发声”。

2.通过学生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讲“浮力的应用”这一节时,首先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体上浮、下沉时物体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我发给学生每人一个小钢球、一个塑料球、一块橡皮泥做成的小球、一只盛水的大烧杯,让学生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学生马上就判断出来,小钢球和橡皮泥球下沉,塑料球上浮,结论是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上浮。得到正确结论的学生,更有信心继续研究。我又问学生:轮船是钢铁做成的,为什么它在水中会漂浮?可以讨论船的构造特点,学生回答:船是空心的。我又问:空心的物体就能漂浮吗?你能用实验验证吗?可以用你面前的实验器材。于是学生动起手来,把橡皮泥球变成空心的船形。当它真的漂浮在水面上时,同学们高兴极了,真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可见,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既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逻辑推理和实验操作能力,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的情感。

二、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一)情境要“新”,才能调动学生情感。

教师创设或引入的情境只有新颖、奇特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索愿望,才能发挥情境教学的效果。且启发性情境也需要教师用语言配合,教师的启发性语言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情境,进入角色,展开联想,调动学生的情感。

讲“杠杆的应用”这一节时,我告诉同学们古埃及人修建的金字塔,其中用了无数块巨大的石头,而当时又没有汽车、起重机,用手也搬不动。那么他们是怎样把巨石搬到高处的呢?他们用的是木棒,木棒怎么行呢?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是把木棒当成了杠杆。

又如在讲到声音产生和传播时,也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它用于袭击人类,被袭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光明磊落的话,那么声波枪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呢?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中学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这样,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二)创设情境要“奇”,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讲“大气压的变化”这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在喜马拉雅山上工作的科考人员,除了感到寒冷外,还会感到憋闷,那是因为空气太稀薄。该吃饭了,科考人员用一只普通的锅煮饭,水开了,米饭还没有熟;换一只高压锅来用,米饭一会儿就熟了,你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在本节知识中你将找到答案。在讲“浮力的应用”时,讲到潜水艇概况: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舱内充水时,潜水艇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满水时,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当用压缩空气将舱内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从而浮出水面。此时提出:潜水艇是靠改变什么上升或下沉的?学生通过对情境的理解,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

(三)创设情境要“特”,才能调动学生情感。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情境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心理学认定创设场景情趣与场景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感形象与特定意义相结合,从而能有效地引起人们的视感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课堂教学的事实也表明:只有当学生被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物理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还是在教学的某些细微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

1 加强实验,创设课程学习的相应的物理情境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教师要大力加强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感知和思维,并且还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

作为物理教师不能消极等待,应有“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精神,通过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简或寻找替代性实验的办法,以保持物理课应有的浓厚本味。至于那种完全丧失物理本味,以在黑板上讲“实验”来代替物理实验的做法,是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培养不出高水平的物理工作者的,应彻底摈弃。尤其是在新课标中,更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根据中学生分组实验较少的现状,物理教师应尽量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学生实验,这样边学边做,不仅能增大物理课的本味,更有利于师生配合寻规律、学生积极练能力、课堂教学增效率。

例如在教学“显微镜和望远镜”时,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自己自制显微镜和望远镜,这样的物理情境既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又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了它们的构成及作用,可以在课堂中花点时间做此实验。又如教学“电流的强弱”时可以安排在实验室上课,边学边做实验,有了电流表这一实物,就可以使学习使用电流表的能力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更浓厚。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实验在创设物理情境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2 创设以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中间纽带,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一些以科技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境,将能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力和运动”这一章时,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2005年10月12日9时零分零秒,发射神六飞船的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着指挥员发出口令:“进入2分钟准备”,“进入1分钟准备”,“50秒”,“40秒”,“30秒”,“20秒”,“10,9,8,7,6,5,4,3,2,1,点火!”白色的水蒸气从火箭的底部喷涌而出,随着一声浑厚、低沉的巨响,火箭离开发射平台,升入空中,并开始倾斜、旋转。声音震耳欲聋,大地也在晃动。托举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轰鸣声中直冲蓝天,把一条巨龙般的桔红色烈焰留在秋日的戈壁长空。日落后的傍晚,有时你会看到夜空中有几颗明亮的“星星”正在缓缓的移动,他们就是环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这些卫星大多是用于通讯、天文观测、军事任务和遥感(气象、气候、地质、地理)等等。而火箭常常被用来把卫星送入太空。在描述例子的同时可以把火箭升空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利用好看的图片吸引学生,从而引出问题:“火箭是如何发射升空的?”“卫星的轨迹是怎样的?”“卫星为什么会如此运动?”等,由此导入新课。贴近生活和科技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使其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3 创设以新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处理新信息的能力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5-0057-02

情境创设,在低年段的语文课堂上比比皆是,不乏热闹和有趣,其中以借助人本身的行为和表现来创设情境的最为常见,如角色表演、游戏活动等。但仅仅热闹、有趣是不够的,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的理性思量,要以儿童思维活动的过程为依据,以儿童的生长、发展为目的。如果情境创设漫无目的,缺少策略和方法,是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的。

一、不告诉――让儿童参与和发现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而创设问题情境,会让儿童在情境中享受参与和发现的乐趣,让充满乐趣与生机的情境激起并推动儿童一系列内部的发展,使儿童将学习活动内化为自身的财富。

1.关注能动性。

不告诉――让儿童参与和发现,给予了儿童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可能和机会。儿童在参与和发现中的能动性不仅体现在儿童有明确的参与目的,并以此制约学习活动的方向、进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而且体现在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他们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2.关注全面性。

关注全面性,就要关注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智力的、情感的、语言的或者其他的条件;要关注学习群体生态,给所有的儿童均等的机会,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如:在《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教学尾声处,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作业主要内容是搜集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

师:小朋友要用什么办法来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这个作业呢?

生:我想请教我的奶奶,让奶奶给我介绍一下还有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师:向家长请教是一个好办法,你的奶奶是一位大学教授,对吗?你可真是找对人啦,你可得竖起耳朵听,不明白的地方多问上几句哦。

生:我会上网搜索一下。

师:上网搜索,很厉害啊!网络可是个神奇的世界,你会在搜索栏里输入什么关键词呢?

生: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师:看得出来,你是搜集资料的高手。

…………

此处的作业布置,在师生的对话与互动中创设了顺利完成作业的情境,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兴致勃勃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完成作业的途径,学生充分发挥参与和发现的能动性。面向学生群体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在一个个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向身边的人请教”“利用关键词搜索”等学生个体说出的办法,传入其他学生的耳朵里,就变成了大家完成作业的途径和策略,从而实现了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发现生成为群体的参与和发现,个体的主动发展生成为群体的主动发展。

二、不牵制――让儿童选择和行动

学习活动中创设基于人的发展的情境,旨在更好地创设一种能给儿童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儿童拥有自主选择和自由行动的机会,拥有平等交往、对话的资格,拥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和感情的权利。

1.实现自主选择。

学习活动中创设不牵制儿童的情境,意味着儿童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资格,能够充分地阐述、表达、表现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也意味着儿童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能按照自身固有的内在本性去选择自己的活动方式和发展方式,实现自我发展。

2.实现自由行动。

对儿童来说,自由行动不仅是一种权利,还应该是一种能力(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一种自觉自律的品质,这种自觉自律的品质体现在自主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两个方面。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泼水”当然是最主要的活动了,课堂上创设的泼水情境中,学生的“泼”必然也是主要的活动。

师:要不我们也到现场去泼一泼?听,耳边传来泼水声了,原来我们已经来到泼水的现场了,在这个大广场上,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聚到了一起,这边的人已经开始动起来啦,那边的人也动起来啦,开始泼啦!

(播放泼水的声音,全班学生互相泼水。)

师:有些小朋友泼得非常起劲,我要采访你们一下。这个小女生啊,你别看她个子小,泼水的时候啊可带劲了,一会朝前泼,一会向后泼,从左边到右边,老师想问问你,为什么泼得这么带劲啊?

生:因为往别人身上泼的水多,别人会健康长寿。

…………

师:傣族人民用这圣洁的水相互泼洒,希望能给别人幸福,希望自己也能幸福。小朋友已经把课文中的这句话读懂了,请刚才最开心的小朋友来读一读吧。

生: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师:你还想把水泼给谁呢?

生:我想泼给听课的老师们。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想让老师们幸福多多,平平安安。

师:老师们收到祝福都很开心,谢谢你!

在整个泼水活动中,学生的选择和行动是自觉自律的,不仅独立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还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他们融入情境中泼水,联系上下文明确了自己泼水的动机。在教师努力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与情境互动,与同伴互动,与教师互动,积极地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不操纵――让儿童合作和互助

合作和互助将课堂活动作为师生共同建构学习主题的过程,通过丰富多样的交往活动,积极建立合作和互助的学习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自我充分发展。

1.强化主体意识。

在低年段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形象的学习活动情境,优化环境,让儿童在情境中合作学习,丰富感知,启迪思考,引发联想和想象,其合作活动的效果直接与儿童主体意识密切相关。一方面,合作活动是儿童的主体意识生成的源泉,另一方面,儿童在合作活动中形成主体意识,表现主体性,在合作活动中,儿童进行游戏、探索、发现、创造。

2.发展主体能力。

在合作和互助中,人与人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存在,主体能力成为合作和互助行为的基本素养。如:倾听,尊重和信任;交往,理解和沟通;协作,互助和竞争;分享,体验和反思。没有操纵的合作和互助,教师是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参与者,在情境中开展合作和互助的儿童拥有主体能力,使合作和互助最优化,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在《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基于“水”的非凡意义,基于文本语言的节奏明快,我对重点句子的朗读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泼水节中水的意义可不一般,所以大家都想把祝福送给每一个人。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就是这么让人快乐,傣族人民互相泼,互相收获幸福,下面这句话,浑身湿淋淋的你肯定能够读得更好。

(配乐指名读“开始泼水了……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师:老师也想参与进来,谁和我一起读呢?我们的话筒转起来啦,话筒指向谁,谁就读。

(教师和四人一小组的学生合作读。)

师:全班同学一起来读,我的话筒对好哪一组,哪一组的小朋友就读起来!

(各小组合作读。)

此处,朗读情境的创设,形成了“合作和互助”的和谐关系,基于对合作目标的认同,学生合作和互助的动机得以真正激发,合作和互助的需要得以真正内化,他们作为合作和互助的“利益共同体”而存在。在多向的合作和互助中,学生主体意识得以提高,主体能力得以发展,而文字也如一首小诗荡漾在课堂:“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音乐、节奏、朗读,乃至话筒传递的声音,都给“利益共同体”以合作和互助的无限可能和动力。

第8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体育教学;兴趣培养;体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271-01

要想让学生学好体育,关键是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多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想学

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抓住他们的好奇心理,不断给以新奇,创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把“静”的教材内容转化成“动”的外部活动,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把外在的兴趣引向内在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由不愿意学,到想学,由被动学,到主动学。如教学《立定跳远》时,我们可以设计成“青蛙过河”的情境,先让学生利用短绳做游戏(自由发挥),让学生用短绳设计、创造出各种图形的荷叶,接着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在荷叶来回跳动通过联想、观察、比较、分析几种不同的跳法,使学生深化了对立定跳远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再动脑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由“动”生“趣”,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气氛浓厚。同时探求的成功又让学生滋生出更浓的兴趣,形成了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首先,创设情境要精心编组教学内容(教案),创设有趣的能唤起学生愉悦情绪的情境,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游戏是一项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它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将障碍跑的教学过程设计成送“鸡毛信”的接力游戏。铺设垫子作“草地”,把栏架当作“钢丝网”,用两条绳子摆设成一条“小河”,用实心球作“地雷”;让学生进行爬、钻、跨、绕等动作的练习,最后将信送到“目的地”的故事情景。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练习的情绪十分高涨,学习的效果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总是处在饱满状态,教师如发现学生有松懈现象,就要想法把学生“拉”过来,可适当改变原来的组织形式,改变学习环境。所以,经常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的注意由无意注意逐步发展为有意注意,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

三、探索研究,使学生会学

“探究学习”要求我们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去获取新知,使之在亲身实践中发展体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使他们从探究体育知识的奥妙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努力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练有所成。如在教在体育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体育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例如:在上学期我执教的三年级一堂体育课中,主教材是走和跑的练习,我就创设了“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情境教学法,在技能上采用各种姿势走和跑的动作,要求走的直、跑得快;在情景上,采用了场地上划人行横道线,用贴彩纸出示“红、黄、绿”三种信号灯,教师手持指挥旗扮演交通协管员,学生扮演老少过往行人,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既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灵敏、速度素质,又把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融贯在体育教学之中,正如学生齐诵的“红灯停,绿灯行,走路要走人行道,交通安全最重要”的儿歌,使交通安全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化于头脑中,贯彻于生活之中,使学生体验体育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真知来自实践。

四、实践操作,使学生多学

第9篇

关键词:观察力 想象力 生活体验

叶圣陶先生的“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与“情动而辞发”这句古语都揭示了人们写作的心理活动规律。本文就如何创设习作情境,让学生快乐作文谈谈笔者的肤浅认识。

一.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如果学生对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他们必然会感到无从下笔。只有让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对所写事物有感觉、会心动,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所以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创设观察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设“有话想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人教版四年级第四单元要求学生习作《我喜爱的动物》,为了唤醒学生的记忆,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我特意录制了一段小鸡抢食的视频,播放视频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当两只毛绒绒的小鸡“叽叽”地叫着出现在大屏幕时,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当孩子们看到这两只小鸡为争夺一条虫子而进行有趣争斗的场面时个个屏息凝神。直观形象的视频,有效激活了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空间,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学生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了小鸡的特点,看到了霸道的“花点”与执著的“小黄”。此时,孩子们个个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二.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力

鸟儿有了翅膀,才能自由飞翔,作文有了想象,才能具体形象。要想给学生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就得给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如在阅读时,运用再创造想象,通过对原作的改写、续写等表达学生对原作的理解,抒发他们对原作中人物命运的关心。像《凡卡》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我就以《无端挨骂》为题,要求学生从人物神态、动作、对话、心理活动等四个方面进行想象,突出老板娘的凶狠毒辣和凡卡的可怜无助。

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力,教师还可以多角度地启发引导学生写以想象为题的作文。如:从时间的角度考虑,启发学生对人类的未来展开想象,写未来的地球、未来的房子、未来的食物、未来的交通、未来的手机等;从空间角度考虑,启发学生对异地或太空、海底的情景展开想象,像“我想象中的月球”,“嫦娥下凡”,“海底畅游记”等;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启发学生对个人的能力和未来展开想象,从对人体器官的功能,对职业和事业的向往等方面选取具体的想象作文题目,像“假如我有翅膀”、“假如我是一名法官”(县长、市长)等等。

三.创设活动情境,增加生活体验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我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到博物馆参观,到风景名胜区游览,到敬老院给老人送温暖,参观市场等。指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真情实感。比如,写《热闹的市场》,我布置学生事先跟妈妈到市场买菜,参观市场,用相机拍下或用笔记下自己感兴趣的场面。并当一回“小顾客”,与摊主讨价还价。而有父母或亲戚在菜市场卖菜的同学,我则要求他们当一回“摊主”。我也同样用相机拍下市场的买卖场面。课上,我先请学生说说到市场上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因为孩子们有了到市场实地参观实践的生活经历,所以说起来头头是道,接着大屏幕投影显示学生和教师拍摄的市场精彩画面,请拍摄的同学说说自己拍摄的是什么,为什么对这个画面感兴趣。最后请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幅或几幅画面写一写。学生们写出了妙趣横生的童言稚语,写出了忍俊不禁的市场俚语,写出了真切的内心感悟……

四.创设游戏情境,提高思维水平

第10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 重要性 方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一节课上得是否生动,学生在课上是兴高采烈还是愁眉苦脸,极大程度地影响着该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因此,老师有必要在教学中适时插入相关情境,大力提升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拥有鲜活、形象的优点,满足孩子们基本的探索欲望,有益于激发他们对课堂的喜爱,保持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听课效率。

2.有助更好地领悟内容

学习语文,关键是要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然而,传统的教学,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某些内容可能远离学生的生活,使之无法感同身受。此时,教师若能适时地将情境带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鲜明,将有助于孩子迅速地掌握文章内容。

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学生真正动手、动脑的时间极少,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扼杀孩子的童真。而情境的插入,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与创造力,学习变得越来越精彩。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小学生生性好动,易分心,但极爱探究未知事物。只有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相关场景,营造自然有趣的课堂氛围,才足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1.创设游戏制造情境

孩子最爱玩的就是游戏。它容易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大量知识。如初期的巩固生字发音教学中,把游戏引进教学,就则能极大程度地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在教完生字后,老师可以添加一个“看嘴型猜字”的环节:由老师在生字卡片中随意选取一字,不发出那个字的读音,只做嘴型,由班上其他同学猜测是哪个字,并以最快的速度大声地拼读出来。例如,教师面对学生,做出“金”的嘴型,学生知道答案以后,就响亮地拼读j――īn――金――金色的金,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玩中巩固了知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创设编排其他的小活动:排演课本剧、辩论大会等,皆可。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些课文中,描述的事件因为时间、空间缘故远离学生生活,这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很好地解决。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圆明园风光图及时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生动说明。欣赏着一样样奇珍异宝,学生不时发出惊讶的感慨,有些甚至竖起了大拇指,对圆明园的壮观表达了心底最崇高的赞叹。当学到英法联军毁坏圆明园时,我再次运用多媒体播放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的纪录片,当看到英法联军在中国国土上肆意破坏,使得圆明园最终化为一片灰烬时,不少学生愤怒地握紧了双拳,大声喊着要把他们赶出中国领土,振兴中华。这个时候,即使老师不再多说些什么,学生也真真切切地记住了这屈辱的历史,增加了要复兴中华的责任感。再如,《街头错别字》一文,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错别字。于是,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上街头,注意观察并发现使用不当的生字,并将其拍照,由老师统一收集整理,制作成课件。课堂上,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熟悉的建筑物出现在课堂上,顿时兴趣盎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在生活中寻找错别字”这一教学要求。

3.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通过扮角色饰演,可以使文中所描述的情境真实地展现,使孩子们更快乐、轻松地学习。在上《陶罐和铁罐》时,我鼓励孩子们上台,将两种罐子的对话编排成小品,去体会它们的性格特点。表演过程中,表演陶罐的同学面容和蔼,话语亲切;表演铁罐的同学则双手插腰,抬头挺胸,语气傲慢。至此,铁罐的骄傲自大以及陶罐的谦虚懂礼,也就鲜明地跃上了孩子们的心田。

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上课时,出示实物真实演示,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从而帮助更好地理解文意。如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为了更好地了解杨桃的样子会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个道理,我相机展示了一颗真杨桃,引导孩子们从各个角度观察。学生很快明白了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

5.融入生活找寻情境

语文来源于生活。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指引孩子们贴近自然,在生活中学习新知。比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我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到校园中寻找春天。盛开的五颜六色的鲜花、嫩绿的小草、鹅黄的迎春花……无一不是春雨的色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使得各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比在课堂上单纯地头口讲授更深刻、更鲜明。另外,让学生亲自下厨煮一道菜、帮家长做一件家务……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从生活中找到作文素材。

6.操作演示创设情境

让学生动手操作,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很多同学一开始都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此时若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学生只会感觉难以接受。此时,我出示了相关道具,让学生上台亲自动手做一做这个小实验,用事实说话。通过尝试,学生不仅收获了新知,突破了教学难点,还深刻体会到:只要勤于动手和动脑,再大的困难都会解决。

教学时,老师只有根据文本内容,多想想孩子们学习上的难点、兴趣点,并适时设置情境,才可以有效地提升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活跃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余永泰 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反思[J].考试周刊,2009,(5)。

[2]郭家涛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学苑教育,2010,(1)。

第11篇

一、课文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一幅色彩鲜艳的插图,一个形象活泼的人物,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汉语拼音的教材图文并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画,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提供“情境图”与“语境歌”。例如,第一课汉语拼音“ɑ、o、e”的整幅图,有可爱的小女孩、美丽的小河、漂亮的大公鸡等。在课程导入时,我对学生们说:“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有小河和可爱的小动物的地方秋游。”学生们听了都很兴奋,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课件播放课文插图后,我就让学生们说说他们都看到了什么,再引导他们学习单韵母“ɑ、o、e”的音、形和四声,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汉语拼音的学习。在教学声母“b、p、m、f”时,我让他们观察情境图后学念语境歌:“爸爸带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大喇叭里正广播(b),爱护大佛不要摸(m)。”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唱,学习兴趣浓厚,进一步建立了声母与口语语音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字母的记忆。

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应把拼音教学与学习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大胆想象,用一句完整的话进行描述,在语言环境中学拼音。如教学声母“zh”时,我让学生观察插图,问:“图上画了谁,她在做什么?”学生说“图上的妈妈在织毛衣”时,我指导学生继续观察说话:“妈妈坐在哪里织毛衣?妈妈织的毛衣怎么样?穿上妈妈织的毛衣感觉怎样?”我充分注意教材中的人文主义色彩,引导学生在浓浓亲情中学拼音,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语文教材汉语拼音的插图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实际,并把字母的音和形巧妙地融为一体,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拼音,不仅缩短了与汉语拼音的距离,还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故事儿歌创设情境,增加学习趣味性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容易接受直观生动的事物。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讲一些趣味故事或教一些带童趣的儿歌,也可让学生自编顺口溜,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帮助学生熟记拼音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b、p、m、f”时,我先给学生讲小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到小明的家里去看看他们一家人是怎样度过周末的。看,上午小明的妹妹小丽在听广播,小明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爬山坡活动。下午小明带着妹妹去玩捉迷藏,他们在一个大门洞边摸呀摸,玩得很开心。小明的爷爷来到寺庙,看到一尊大佛正在对他微笑。小明一家人的周末过得多愉快啊!”我的这个小故事既把学生带到了一定的情境当中,又把要学习的四个声母的音读了出来,一举两得。学生们听得入了迷,一个个睁大了明亮的眼睛,似乎还沉浸在故事当中。我趁热打铁,马上开始拼音教学,学生们学得兴味盎然。在教学“bɑ”的四声时,我用这样一个故事贯穿始终:“今天猪八戒趁玉皇大帝不注意又偷偷地下凡了,他刚好看到一个小朋友在拔萝卜,就和小朋友一起拔呀拔,终于拔出了一个大胡萝卜,接着他来到打靶训练场打靶,最后到了三峡大坝,他玩得可开心了!”在讲故事的同时,我使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呈现相关画面,并以多种方式练读“bɑ”的四声,学生兴致很高,一下子就掌握了拼读方法。

故事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朗朗上口的儿歌或顺口溜,则能够形象化地帮助学生记住字母的音和形,使他们能很快掌握抽象的拼音字母,同时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如我利用儿歌“嘴巴张大ɑɑɑ,嘴巴圆圆ooo,嘴巴扁扁eee”教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发音方法。在学习单韵母的四个声调时,我设计了形象化的儿歌“一声高又平,二声好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再配上手势,学生很快就牢牢记住了。我也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创编儿歌、顺口溜来记拼音,如:“一个门洞nnn,两个门洞mmm,水草蝌蚪kkk,漂亮气球qqq,刀切西瓜xxx……”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跃跃欲试,尽情发挥想象力,在自编自悟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自然就学得轻松。

三、游戏活动创设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所以在课堂上让他们动动手,动动脑,做做知识性游戏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这主要体现于手、脑、耳互动互助,合作加强记忆。

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如有一道题是把动物与表示它们名字的音节用线连起来,我创设了一个“把动物带回家”的活动,让部分学生戴上动物的头饰,另一部分学生手拿写有音节的卡片,根据卡片上的音节,去寻找这一种动物,找到了就把它送回“大森林”。学生在活动中投入地扮演角色,不但复习了相关的音节,而且接受了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教育。此外,我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了“找朋友”、“你做我猜”、“送信”、“摘苹果”等游戏,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地学,亲身体验学习所蕴藏的快乐因素。低年级孩子容易疲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汉语拼音休息操”。如“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拼音休息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p、m……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ɑ、o、e……站要直,坐要正,我们来背音节表zhi、chi……”

第12篇

一、创“美”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缺乏美感的教学,课堂将枯燥乏味,犹如一潭死水。而体现美感的教学,可使学习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及完美人格的培养,并激发其创新的动机。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通过情境演绎,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一节圆的练习课上,我先出示了一个,问学生:“美吗?”学生们都说:“不怎么美。”接着我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由圆组成的图形,并配上音乐,问:“这些图形好看吗?”学生们都说好看,我继续提问:“你们想自己设计出这样的美丽图形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请同学们想想,画这么美丽的图形要用到什么工具呢?”“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呢?”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出所要练习的内容。普通的圆组合出绚丽多姿的一系列图案,让学生不禁发出惊叹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领悟到数学的美丽和魅力,也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内容的探究中去了。

二、创“疑”境,促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要为练习课精心设置“疑”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识冲突,从而产生内需,诱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经过自身的思考、实践,解决了疑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后的练习课上,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两个大小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问学生:“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图形,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马上就有学生说:“是360度。因为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两个小三角形拼起来后,内角和一定是180+180=360(度)。”我说:“不一定。”学生们都很迷惑地看着我。我说:“想知道为什么吗?自己动手拼一拼吧。”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终于知道其中的奥秘:如果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如果拼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度了。当1+1不等于2时,学生们困惑不已,急于想找到答案,很快就投入到探究中去了。

三、创“变”境,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

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可以看到,中国与美国学生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中国学生比较适应于特定问题的特定解法的“算法”学习,而美国学生则善于解决那种开放性的、含糊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看来,这种差异表现在学生身上,而根源则在于东西方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上。所以,在练习课习题的设计时,要尽量设计些开放性的题。

例如,一节练习研讨课,内容是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的近似数的练习。这节课,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 )约等于36万”,并由此提出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

问题1:这个数原来一定是个几位数?

问题2:能不能确定十万位是几?能肯定说是3吗?

问题3:能不能确定万位是几?

问题4:如果这个数四舍五入到万位的话,最小是几?最大是几?

……

这节课始终围绕着问题解决,寻找策略,探寻方法来进行练习。我的提问与追问都是精心设计的,很巧妙,也很有深度,因此这一节课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四、创“错”境,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锻炼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也是有价值的。”当学生的练习出现错误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挖掘并利用,使之成为练习课上的优质资源。

例如,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在米与厘米的练习中经常出错,我就利用学生的错题创设情境。改病句:“小红每天七点从2厘米的小床上起来,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牙,吃了两块5米厚的面包。”学生们看了都哈哈大笑,都争着抢着要改病句。课堂呈现热闹的场面,其实在热闹的背后,学生更是懂得了米和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美丽的错误,更有对待错误的美丽。在练习课中,经常采用这种以反促正的方法,能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