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化;CRM;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Mode
Gao Lei
(Lanzhou Petrochemical,Communication Network Center,Lanzhou73006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ode discussed.First,the status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were introduced,and then outlined the content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and then summed up the go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and finally,on the main mod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re outlined.
Keywords:Informatization;CRM;Cloud computing
近年来,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根据目前的调查来看,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局域网,甚至在某些行业应用互联网的企业已经超过80%。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残次不齐,先进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差距不断拉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发展阶段上还存在着各种不平衡,因特网的应用也主要集中在网上查询和网上信息等简单的网络操作,在供应链集成、分销渠道、客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
一、企业信息化及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对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达到提高管理水平、销售能力、经营水平的目的过程。依据企业信息化适用的规模和联网程度,可以将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单机应用――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信息搜索以及报表处理等基本的工作,这些应用发生在企业的操作层面;第二个层次是部门层面的局域网应用。企业局域网链接,实现协同办公、部门间交流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为企业服务;第三个层次是企业级的个性化应用,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实施ERP、CRM等管理软件,建立起基于网络的企业日常管理、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而信息化模式是指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采用的路线、方式,其内涵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企业信息化所采用的主要技术路线、企业信息化范围以及企业信息化实施次序等内容。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目标分析
根据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和实施的成本与难度可以将企业信息化目标分为:办公自动化、CRM、SCM、ERP等具体信息化目标。
(一)办公自动化(OA)。办公自动化是企业信息化中最容易实现一种信息化方式,也是直接效果最明显的部分。所谓办公自动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采用各种机器设备来协助人们的办公业务,并在人员与设备之间搭建起一套服务于企业的高效信息处理系统。其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企业信息资源,将人们从凡在的公司业务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其他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二)客户关系管理(CRM)。CRM,是指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一种新型管理机制。系统通过向企业销售部门、市场部门和服务部门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的方式,使企业能够建立和维护一个能够实现统一对外的企业客户关系,达到提高客户满意程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的目的。
(三)供应链管理(SCM)。SCM是对采购原材料、销售、生产、库存、定单以及分销发货等的管理,涵盖了从原材料入库到发货、从供应商到顾客每一个过程环节。企业在运用SCM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加库存和生产预测的准确性、而且可以降低库存积压和降低工作流程周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成本。
(四)企业资源计划(ERP)。ERP是建立在高度发达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并融入先进企业管理思想的一种全面信息化管理系统。ERP是一个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在管理思想方面,ERP系统包含了多种理论――JIT(准时生产)、SCM(供应链管理)以及库存管理等理论。
三、基于信息化产品提供来源的模式选择
提供信息化产品的主体有以下几类:企业、信息化产品生产厂商(如用友、金蝶等)、信息化产品租赁商。信息化的提供主体不仅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主体产,而且也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运营成本和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率。
(一)企业自我定制模式。该模式是指企业通过组织内部相关信息技术人员或者将企业的软件定制承包给公司等多种方式进行独立开发和实施。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量身定做,能充分满足企业自身的特色需要,但是这种方式往往花费的开发成本较高,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承受。
(二)外购模式。外购模式是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需要向外部信息化产品提供商购买软件及服务。通常企业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选用公认程度较高的成熟产品或服务,这种产品或者服务往往不用做大的修改。其优点是可以节省了量的信息化建设时间。但也同样具有它本身的缺陷,在于企业信息化产品的选型较为困难,很难找到一种与企业实际情况完全匹配的产品或服务。
(三)租赁模式。租赁模式是指从专业的信息化服务商租赁信息化设备,设备产权属于信息化租赁商,企业只拥有付费使用权利。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减轻了企业过重的投资压力,使部分资金保持在良好的流动状态,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动态更新优势,保证信息系统较强的处理能力,保持对企业信息化的有力支撑。信息化产品的租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从最初的实体设备租赁到当前的网络和数据处理租赁到未来的云计算方式,实现了租赁内容由实物到虚拟的转变,降低了租赁成本,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当前及未来的信息化租赁模式主要有:
1.ASP(A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模式,是指基于网络服务器向客户提供“租赁式”应用服务,客户的信息需求可通过网络服务器来获得。
2.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通过浏览器把程序传给成千上万的用户。对于用户,可以省去在服务器和软件授权上的开支,对于供应商,也只需要维持一个程序就够了,同样能够减少成本。
答:这几年,企业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决不是说配几台计算机、联上网、打印些报表就叫信息化,信息化实际上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据了解,企业信息化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分立的单项应用系统,如利用计算机辅助的生产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单个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等;在此基础上,将各单项应用系统集成,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应用下再造生产流程,形成完备的企业内联网;之后,通过在互联网上设站,推行电子商务,使企业内联网与互联网融合,完全实现企业的信息化。从本质来说,就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的广泛应用。
中小企业为什么需要信息化?
答:中小企业要想在国内乃至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的信息化势在必行,它将成为一个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入世后,中国企业将不得不在国际通行的商业规则下进行运作,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信息化程度以及网络应用水平都比较高。中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只有提高自身网络应用水平,才能真正和国内同行、国外企业对话和竞争。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将使企业获取更加广泛和快捷的信息,生产力和生产率都得到提高,成本将大大下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将得以极大地提高。
中小企业如何来界定?
答:中小企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根据国家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在2003年2月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因此在谈论“中小企业”,或者“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时,要基于一个统一的标准。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从哪方面入手?
答:一是利用内部网络实现办公管理自动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在于增进信息交流,包括公司内的信息交流,这是通过内部网络连通实现的。企业利用计算机和企业局域网实现办公自动化,达到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共享。
二是从最基本的财务管理系统开始。财务软件在我国的发展较早,现在大多完成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发展,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事业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和运用“管理型”财务软件的阶段,所以在中小企业推广财务管理系统基本没有风险。
三是设立企业网站,探索电子商务。企业上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网站在现代及未来的资讯社会将成为不可缺少的企业识别标志之一。由于因特网在全球迅速普及,建立门户网站,这样不仅可以展示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更有助于加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信息联系、沟通及互动交流。
实施信息化要达到哪些基本目标?
答:设计开发出企业信息门户产品,利用最先进的信息门户技术、报表技术、在线分析技术等将企业的信息资源统筹管理,让老板能够通过信息门户产品洞察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变化,做到企业盈亏心中有数。使得企业领导能够快速及时地掌握信息、数据、资料、工作安排、和企业内部的各种应用系统。
信息化从哪些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答:企业自身不仅要考虑管理模式,而且要树立管理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概念。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已经建设了局域网或小的信息系统,希望IT开发商所提供的产品在扩展性和兼容性方面要更强,能够在多种数据库平台上展开应用,并且可以方便地与其他系统进行连接。开发商在为企业用户建立信息系统前,最好能提供一个案例形式的详细设计方案,在自身技术实力的基础上,与用户共同探讨适合企业管理模式的实施方式。要想实现良好的应用效果,开发商与企业之间要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在维护服务、二次开发改进等过程中都能与企业结合在一起,再加上企业领导层的支持,就能够最终建设起质量较高的信息系统。此外,IT厂商是否能够提供一种可以扩展应用的平台标准,使用户安装后可以随时在其上嫁接多种形式的应用,这样系统的拓展性、适用性就比较好,与用户的需求结合得就比较紧密。
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困惑?
答:一是买了产品后不知道怎么用,二是不知道几年之后还能不能用,三是不清楚究竟能够应用到什么程度,而这些也是IT厂商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首先,IT厂商要了解企业用户所处的竞争环境如何,生存点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要为他们设置哪些实施方法和步骤,如何保证收益和利润。IT厂商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竞争压力,从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运作时间的缩短等方面提高其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用户才会感受到厂商的产品是真正为其着想的。其次,要帮助企业用户搭建好系统,并在建设实施、运营维护、日后扩展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中小企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不高且参差不齐,这就要求IT厂商多为他们提供一些与其需求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信息化如何快速见效?
答:快速见效,就是要快速创造效用。而效用是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其中收益指标可以通过财务收入、财务成本等可以量化的收益指标和业务改善、战略价值、使用的方便等无形收益来衡量。
快速提高收入:中小企业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他们不愿意为了实施信息化影响企业快速发展。可快速配置的管理软件、快速实施,使企业在更短的时间里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业务处理效率和盈利能力,就像快速奔驰的赛车比竞争对手更快的更换轮子,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更快的增长。
快速降低成本:可快速配置的管理软件能够快速搭建企业财务和业务的监控平台,针对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优化组织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成本,快速实现存货及物料成本控制,有效的控制管理费用。
快速改善业务流程:企业最欠缺的是基础管理,而可快速配置的管理软件可以业务流程的快速配置、业务模块的快速配置、用户多语言的快速配置。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JIER)是国家重点和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国内大、重型锻压设备和金切机床生产基地之一。近几年,JIER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是中国机床行业销售收入、数控产值、出口创汇、创品牌活动“十佳”企业,发展潜力巨大。在巩固国内技术、市场主导地位,大、重型锻压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产品批量进入美、欧等国际市场。1997年以来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英国、泰国和中国上海的企业,合作提供了多条高水平重型冲压生产线,开创了国产大、重型锻压设备成线出口之先河。
“JIER的产品基本是按订单生产,产品品种多、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单台产出涉及零件达一万种左右,设计和制造过程难度大、周期长。针对企业生产特点,企业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作,通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使企业的整体素质及核心竞争能力显著增强。”JIER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渠岱峰说。
抓集成
渠岱峰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JIER已建立起了一套技术先进,实用可靠,功能强大的以ERP系统为核心、以PDM系统为纽带的集成的信息化应用系统。通过供应商管理、ERP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从而使原来的各个应用孤岛,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集合体,对集团公司的生存发展产生了强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JIER的网络终端覆盖各制造厂、管理部门及各类库房。人工管理状态下所需的各种书面技术文档、管理部门及仓库使用的各种台账已全部取消,实现了设计、工艺、销售、计划、库存、制造、采购、成本等数据的实时采集,达到了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目前我们是国内离散型行业真正成功运行ERP的企业。”渠岱峰自豪地说。
JIER建立了以工作站、微机为主体的CAD应用网络系统,实现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开发了JIER PDM系统,建立起涵盖各类产品的完整的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企业级的数据共享、协同工作平台,提高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项目组织管理水平,有效地保证产品技术文件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从而大大减轻了设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管理技术文件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CAD系统与ERP系统的集成度,进一步缩短产品制造所需的技术准备时间,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自2003年始,渠岱峰和他的团队自主开发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系统能够合理地处理日常办公业务,协调办公环节,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操作灵活,杜绝了传统办公方式和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实现办公业务的高速、高效、科学和智能化。系统集成性好,能够与其他各种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实现各部门领导决策支持需要的业务功能。目前已实现集团公司公文流转、签收、审批、归档; 文档资料管理、网上电子培训、个人办公助理等方面的办公自动化。
之后,又开发实施了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供应链系统,对物资采购提供从物料请购、比质比价、领导审批、采购订单、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到货接收、直至验收入库全过程的跟踪管理,监督和控制采购合同及订单的执行, 控制物料储备趋于合理。对供应商实行供应商档案、供货历史等信息管理, 为确定物资采购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要效益
实施ERP后,JIER生产计划管理的柔性显著提高,功能不断完善,企业敏捷制造和快速反映市场的能力大大增强。过去人工下达计划,在年度生产计划大纲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每月下达一次需8个计划员连续工作10天左右才能完成。如今尽管产品品种繁多,结构越来越复杂,计划工作量是以前的20多倍(而且大纲随市场订单的变化经常进行调整),产值由原来的3亿多元人民币到现在的13亿,每周下达3次计划,每次计划计算机系统自动运行30分钟即可完成,不需人工干预即可生成准确、科学的自制及采购计划,接到用户订单的第二天便可投入生产,而且能有效满足设计更改和计划变更,生产应变能力及反应速度大大提高,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1/4~1/3; 产品制造周期比过去缩短1/5~1/4; 产品准时交货率达到98%; 产值提高20%以上; 管理人员减少10%~20%。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变革;管理变革
伴随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因特网的广泛普及,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它不仅影响着传统企业的经济运营模式,还使得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革。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现代的管理思想必然带来企业的信息化变革,企业信息化也将成为未来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
一、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化生产力要素(信息技术、人、组织管理)的有机结合形成现代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管理理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并不断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应在企业全方位及深层次展开,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和产品设计的自动化;信息传递、协同工作及工作系统应用自动化;生产、流通或服务的信息化及商务活动网络化;信息管理化,包括人、财、物、供、产、销等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实现信息化的目的是对企业的工业化流程进行革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系统能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管理决策技术等为管理者提供辅助管理辅助决策服务。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随着MIS的应用,企业能对生产进行合理安排,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由传统单一MIS发展而来的ERP、ERPⅡ,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和集成管理,使企业信息不再局限于内外部的分离,而是在不同部门之间能及时有效传递。企业管理信息化包括:包括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存货管理和对人力资本的管理等。
(二)企业网络化与网络战略
信息流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伴随信息技术和硬件基础设施的引入,企业的网络化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及时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内外部信息交换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企业的网络化建设内容包括完善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总体信息构架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建成覆盖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外部各有关子公司通讯的综合管理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企业的网络战略将逐步实现与各子公司局域网挂接,进行信息集成;和子公司企业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与驻外分销机构进行信息集成;和配套企业针对生产计划和库存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换,达到在最大限量减少库存的前提下,保证外购配套件的适时、适量、成套供应。
(三)企业准时制生产运作(JIT)
精益生产强调对外以用户为“上帝”,对内以“人”为中心,在组织结构上以“精简”为手段,在工作方法上采用“Team Work”和“并行设计”,在供货方式上采用JIT方式,在最终目标方面为“零缺陷”。准时制生产运作则是精益生产的重要内容,也是物流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过程,包括外购、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等。所有这些涉及的资源和环节,使供应链的管理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恰恰为其提供了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率和产品产量在竞争中已不再占绝对优势,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作用越来越凸显,它能够跨越企业边界,建立一种跨企业协作,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企业开始集成自身内部的资源,企业的运营模式也从以自我为原动力的“推式”运作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运作。商务的电子化促进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企业将积极参与整个供应链的竞争,最大限度利用外部资源,利用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实现最大的增殖。
(四)企业敏捷制造计划
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M)是以“竞争-合作(协同)”的方式,采用现代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对市场需求做出灵活快速反应的一种制造生产新模式。它依赖于各种现代技术和方法,精髓在于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敏捷虚拟企业的组织方式和虚拟制造的开发手段是敏捷制造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企业的敏捷制造计划表明,在新的生产模式下,决定产品成本、产品利润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开发、生产该产品所需的知识的价值,而不是材料、设备和劳动力。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经营环境中拥有善于应变的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和领先能力的综合表现。
三、企业信息化与企业变革
(一)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管理大致经历了最初的单凭个人的经验管理、综合利用各种计量经济学科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注重企业内部文化以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人性化管理三个阶段。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条件下,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1、人作为企业管理的主体,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企业管理,人作为主体要素仍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企业革新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人的主动创造性有着极大的推动性。合理发觉利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大量信息,并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提取整合是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重要途径。此外,信息时代下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革新,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也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2、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思想的有效融合。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但信息技术的价值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将信息技术基于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上。单纯的采用信息技术,仅仅只是提高了处理速度,减轻了劳动量,其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只有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技术只有在思想的支配下,才会发挥威力。
3、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变革。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机构、协调控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伴随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的广泛应用和深层次渗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新的经营环境改变了企业竞争的基础、内容和形式。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种种变革,包括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重组、组织扁平化、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等,正在改变着企业竞争的内涵和形式,是企业面对信息化环境的压力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自我调整。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应是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变革与创新。
(二)信息技术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1、管理思想:从以物为中心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管理的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将从以批量化为核心的“产业中心主义”模式,逐渐转为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前台重要支撑,企业关注的焦点也由过去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上来。企业将顾客变为合伙人,让顾客参与产品设计和生产,使得产品更具个性化。产品营销也由此演变为“一对一”销售。顾客满意度最大化将成为产品定价的关键因素。同时,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创造技术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
2、管理内容:从生产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科学的生产管理是原有产业的重要内容。伴随因特网和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原有产业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迫切需要。知识的最基本要素是信息,知识经济也是以信息的传播和增值为基础的经济,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通过捕获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知识管理方法,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企业从生产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是企业的工作流程更加合理化,迅速改变着传统行业的管理面貌。
3、管理模式:从传统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已经跨越了国界与时空的局限。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转向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提品和服务,关注于在全球化的资源配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融合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趋势。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的优化上。战略联盟也逐渐成为企业间加强竞争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企业间组建战略联盟,可以发挥各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让联盟中所有企业共同承担设计开发新产品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加速新产品融入市场的步伐。通过共同规避风险,共摊成本,实现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从而提高其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4、管理组织:从刚性组织管理向柔性组织管理的转变。传统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由“金字塔型”的直线型结构转向“扁平型”结构。经济信息是速度经济,信息迅速、有效传递将成为企业存在和发展关键,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金字塔”组织中塔尖和塔底间的中层组将逐步弱化;拥有多技能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受到重视;部门和个人间的界限将被打破,组织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独立性得到增强;企业总部趋于收缩,业务和技术外包范围将不断扩展;企业的机构的人员将适应组织架构扁平化、网络化和团队化的要求。管理组织结构的精简有利于企业提高决策速度和企业应变能力,降低成本。
(三)信息化对企业变革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利润最大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作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与企业革新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需要管理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需要新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信息化成为了推动企业变革的助力,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结论
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消费个性化、生产过程复杂化、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下,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又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为企业管理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倪明.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8(1).
3、杨学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M].北京出版社,2005.
4、王众托.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业务平台构建; 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6- 0073- 02
1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飞速发展,虽然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在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弊端,系统在支持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企业管理层的科学决策的功能方面相对薄弱,不同软件系统、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部门科室之间的业务数据信息不能实现共享交流。由此,本文提出了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构建方案,平台构建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统一管理石油化工企业的业务信息,对数据信息加以经营分析,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准确无误的数据信息和统计报表,同时作为企业领导层科学决策的科学依据。
2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总体设计
2.1 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功能设计
本文对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构建目标和背景进行详细分析之后,将平台功能定位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石油化工企业的业务数据管理中心,以采集业务数据、整合业务数据为目标,将石油化工企业的业务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集中存储,保证业务数据的交流共享。将业务数据采集、整理、存储和传输贯穿于整个平台业务处理链中,整合零散的业务数据,对数据进行经营分析之后再统一汇总整理。
(2) 建立业务服务平台,负责对使用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用户进行管理和授权,收集并整理石油化工企业业务部门提出的具体需求,部署相应的业务逻辑和网络架构,从而统一接入平台中,使每个具体业务部门都能实现平台功能,还需要实现业务认证和业务注册功能。
(3) 开发建立平台商业逻辑模块,在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实现层与支持平台层采用模块连接结构,业务逻辑层则作为单独的模块与整个平台连接,从而实现业务逻辑层与支持平台层的分层设计,由此能够提高业务逻辑添加和修改的性能,也使得在变更和修改过程中对平台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2.2 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体系架构设计
本文设计的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体系架构主要描述了平台框架结构、相关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体系架构体现了分层的结构特点,该平台按照不同的逻辑功能和不同业务流程划分为多个层次,将原始复杂的系统进行分层分解,从而能够将不同组成结构和不同业务流程进行整体整合,平台的不同层次之间按照接口方式进行连接,使逻辑功能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降低,将平台各个层次进行松散耦合,以此提高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3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构建实现
3.1 数据采集整理功能
石油化工企业的加油卡储蓄业务数据需要设置较高的安全级别,因此在完成业务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过程中,不能泄露任何加油卡储蓄业务信息。在完成加油卡储蓄业务数据统计过程中,只对集合类业务数据进行存储,将敏感的用户信息进行屏蔽,如果需要对业务流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则需要在预处理之后才能完成任务。
石油化工企业的中间业务数据属于新型开发的业务,由于流水量较大,统计需求也不够明确,存在较大的变化性。因此,储存这种中间业务数据应该采取细颗粒度存储模式,将中间业务数据进行详细分解之后,在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进行存储,利用这种存储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业务数据的特征,虽然业务数据存储较为冗余,但是在进行统计分析时能够增加其灵活度。
3.2 数据库连接、处理功能实现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数据库配置需要非常完善,不仅要能够保证完整地处理业务数据信息,还应该对数据库事务处理机制进行合理配置。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应用是为了能够将底层业务服务全部进行封装,因此数据库应该满足这个实现原则。平台将数据库操作处理及事务处理进行封装,由此,软件开发人员只需要注重业务逻辑处理的代码编写。
3.3 业务注册服务功能实现
业务注册属于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中系统维护的功能,负责对用户办理的业务名称进行存储,同时将唯一有效的业务编码分配给用户,用于对用户办理的业务进行标识。
交易注册是将石油化工企业中的某个业务进行细颗粒度分解之后再存储,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每一个交易都会分配到一个专属的交易编码,交易编码的组成包括三位序列码和四位业务代码,交易编码是对系统操作人员的最小权限分配,其管理功能也参与到本平台的授权管理中。
交易集是与交易管理直接相关的,用户在完成注册某些具体业务时,进行的组合就构成了交易集,但是因为交易是系统中授权最低的管理,交易集则成为了系统中最小权限的组合,其作为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中的权限标识,实质上就是分配给每个用户的权限集合。
3.4 用户授权管理功能实现
用户授权管理的目的是对于登录到平台的用户进行操作控制,防止用户进行跨级别访问、跨权限操作等等,本文设计的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菜单授权和页面操作授权。其中,菜单授权与交易注册的关联极为密切,在业务注册服务功能中已经描述过了交易集的实现过程,每个平台用户都能够被分配到一个交易集,拥有了该交易集就说明该用户具有了调用菜单的权限。当用户登录到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时,平台通过用于进行的交易得到交易集和编码,并根据其拥有的权限来对菜单进行操作,最终显示在系统界面上。由于每个用户的交易集和编码不同,因此不能够进行交易集中不包括的权限操作,从而实现了用户访问控制的目的。
3.5 统一认证服务功能实现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统一认证服务是针对登录平台的用户开发实现的,能够支持接入式业务模块的连接,在对用户合法身份进行验证的同时,也对用户登录平台得到的权限进行了判定,按照授权为其提供访问服务。统一认证服务在用户登录平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对用户输入用户名的合法性进行判断,对密码口令的合法性进行验证,根据用户的编码提取交易集和交易代码。
4 结 语
本文在分析了目前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基础之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构建方案,该设计具有较强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满足现代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的需求,从而达到整合业务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总体设计 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指导下,企业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年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总体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离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还差之甚远。本文主要研究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意义,探讨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策略,为我国企业在信息化总体设计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1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意义
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指导。该战略的出台,显示了国家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重视程度。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国家要求相差甚远,绝大多数的企业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缺乏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研究,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其他高科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企业发展已经与这些高科技融为一体,广大的企业也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了对于本企业信息化设计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不久的未来,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然是发展越来越好,这是时代赋予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大使命。
2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策略
2.1企业外部规划
2.1.1网络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是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毕竟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需要一定的网络基础作支撑的。无论是国家信息化建设还是城市信息化建设,都必须要对一定范围内的网络基础设施进行规划,从而为我国家以及城市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对于企业来讲,应该积极跟随国家信息化规划目标,科学合理的利用国家以及城市信息化基础基本设施,同时,企业还需要向国家信息化以及城市化信息化建设规划进行学习和靠拢,从而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信息资源建设同样也是企业信息化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否可持续的重要保障。关于信息资源建设,关键还在于政府,政府需要以身作则,对于信息资源建设问题积极引导,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库,从而使得企业可以享受到完善的信息资源建设服务。
2.1.2服务行业规划与法制环境建设
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设计与规划,与信息化服务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信息化咨询与监理方面,都对于企业的信息化总体设计与实施至关重要。政府需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应好信息化服务产业的引导,对于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甚至可以帮助信息化行业建设进行出谋划策,使得我国信息化服务行业可以获得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规划与设计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离不开国家有关政策的约束。为此,政府需要加强对于法律法规的环境建设,必要的时候可以向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学习他们科学的法制环境建设策略。同时,根据我国企业信息化规划设计需求实际,制定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化法律法规政策,从而为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开展保驾护航。
2.2企业内部规划
2.2.1制定企业信息战略规划
企业信息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持续新内动力,因此,作为现代化企业必须也要把制定企业信息战略规划,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请来办。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以及本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对于企业信息化战略进行合理规划。通过战略性分析,明确企业信息化规划的目标,明确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使命与责任,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通过完善企业信息战略规划,将企业发展推向现代化。
2.2.2信息资源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
企业内部信息资源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过程,需要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方法都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以及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实际,努力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企业内部信息资源规划还需要借鉴一些有效的软件,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必须要的信息数量进行分析,从而根据这些数据标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从而建立起符合本企业发展实际的信息系统框架。另外,企业还需要做好内部信息系统规划。内部信息系统规划是建立在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的,只有做好信息资源整合,才可以进一步开展内部信息系统规划。对于信息系统的开发,企业同样也需要根据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实际以及企业自身信息需求进行选择。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制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城市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发展规划,把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其他信息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我国企业在信息化总体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信息化总体设计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到企业信息化进度。深入研究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问题,创新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策略,是今后我国企业在信息化总体设计方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尹华川,鄢萍,刘飞,等.基于总体模型的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02):5-9.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建设 管理 策略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着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为了适应这种变革,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而所谓的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生产、流通及服务等各项业务活动中,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技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设计等各个环节,进行整合,从而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过程。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上面的一些缺陷,使得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生产管理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产业相结合,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即可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又可提高产品质量,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1.2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所以,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和自动化水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的需要,就必须要对员工经常性地进行一系列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学习掌握先进的操作规程和技术,从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1.4 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机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特别是Intranet和Extranet网络环境的建立,为企业在网上做广告,利用网络宣传自己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企业在大大改善自己形象的同时,也通过方便的对外交流模式,创造更多的商机。
2 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尽管目前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大多数企业对于什么是企业信息化以及如何实现信息化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不少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对企业原业务流程进行“原版复制”,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
2.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不同步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在根本上对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开发应用系统来为企业服务。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资源的规划、收集和整理应该是同步进行的,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企业的基础信息资源往往先行一步。
2.3 企业重视信息化的硬件投入,而忽略管理方面的建设 目前,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往往只是一味地重视对硬件设备的投资,从而忽视软件系统的建立。使得许多单位的系统中存放的始终是过时的信息,基本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促进作用。
3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 转变观念,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意识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其自身竞争力的基础,做为企业领导者应该积极地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直接决策和组织实施,并把这种观念传达给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强化企业信息化意识。
3.2 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好坏,人才是关键。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这就需要对这些进行统筹的规划和合理的安排,这就需要企业具备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因此,在平时注意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
3.3 扎实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需要足够的基础支持,企业就必须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计量管理等,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
3.4 开展企业信息化咨询和监理服务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为软件市场的开发和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有必要管理和规范企业与软件供应商之间的行为,使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初,得到良好的信息化咨询服务。同时,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有良好的监理服务,以确保实施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企业和软件开发企业间的良好合作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高水娟.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8年.
[2]周建群.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近年来,安徽省企业信息化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重要骨干企业为突破口,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不断推动两化融合,全省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主要做法
加大企业信息化扶持力度,做强优势骨干企业。“十五”期间,对重要骨干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重点扶持:每年有重点地选择一批项目纳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计划,狠抓项目的实施和投产;引导资金投向传统产业高技术化项目;利用企业技术中心,强化产、学、研结合,推进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应用;直接对企业进行信息化项目扶持。“十五”前三年,共安排扶持资金1700万元,对全省50户重要骨干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实施重点扶持,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约7.5亿元;“十五”后两年,对省属企业、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扶持,把扶持项目纳入到“数字安徽”建设项目中,推动了省属企业、重要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先后安排了36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了35个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主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采取多种形式,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一是下发了《安徽省全国电子信息技术应用项目计划管理办法》,改进了“倍增计划”的资金使用办法,规范了申报项目可行性报告的编制格式和立项程序,使“倍增计划”受益面和实施水平稳步提高。二是围绕成熟实用技术,与有关IT厂商合作,开展“三百工程”(赠送软件、免费培训、收费实施),获得较好的效果。多次开展“三百工程”活动,近600家企业得到培训,近300家企业得到咨询服务,部分企业得到实施。三是开展信息化调查和“示范工程”活动。“十五”期间,共进行三次大规模信息化摸底调查,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省属企业、重要骨干企业和“专新特精”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评出企业信息化典型项目,为推进企业信息化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四是组织企业信息化论坛,政府、企业、IT厂商直接见面,交流企业信息化经验,商讨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受到好评。五是结合各项专题活动,组织企业信息化主管领导和业务骨干赴发达国家和国内知名IT厂商考察、学习,进行专题培训,增长了见识,开拓了思路,提高了水平。六是建立企业信息化专家库、项目库,建立IT企业名册和产品库,指导和协助企业制定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展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取得很好的效果。
建设网络服务体系,扎实推进企业电子商务。以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同时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作用,建立服务体系,推进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十五”期间,共投资500多万元支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建设中小企业网络服务体系,搭建企业信息化指导网站及公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推进企业上网、开展电子商务实践、建设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政府、企业、中介、IT厂商共同参与建设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正逐步完善。
吸引IT厂商,发展信息产业,改善信息化环境。强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积极改善信息化建设环境,国内外IT厂商纷纷来皖设立分公司或服务机构。此外,在政府的支持鼓励下,省内涌现出科大恒星、科大讯飞、科大国祯、工大高科、安徽科力、合肥万户、合肥恒大等一大批有实力的IT厂商,重点服务本省,大大改善了信息化建设环境,使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顺利开展。
成效显著
据对安徽省规模以上企业跟踪调查,信息化基础指标有了大幅度提升。一是明确信息工作领导、设立信息工作机构、建立信息工作制度的企业比重由2000年的63%上升到了85%,企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基本建立。二是PC及外设服务器等网络设备拥有量、应用系统和专用软件数量分别增加了67.5%、302.8%、125.9%,信息设备及应用系统拥有率大幅度提高。三是建立局域网、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的企业,由68%上升到87%,企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四是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艺、辅助工程以及生产控制系统、总线控制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等应用的企业,由62%上升到83%,企业设计水平、生产应变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五是开展财务、采购、销售、物资管理信息化应用的企业,由65%上升到90%,其中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的企业由过去的极少数企业发展到一大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成效突出。六是企业上网工程由启动发展到实用阶段,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通过互联网登录中国安徽企业网或其他电子商务网站,开展产品展示、网络实名、竞价排名、通用网址等方式进行网上营销活动,有一大批企业自主建设互联网站,开展电子商务宣传和实践。七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占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由2.2%增加至2.7%,如包括信息化间接投入,比重已达到3%左右,信息化投资力度有了显著提高。
信息化从机械制造业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扩展。安徽省的企业信息化是从汽车、叉车、设备、电子、仪表等机电制造业起步的,从二维设计、生产过程控制、柔性制造等基本应用向三维设计、网络化产品数据管理、全程自动控制、企业资源计划过渡,向以创新为目标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扩展,把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和高度。在制造业信息化的引领下,冶金、电力、化工业,从过程控制、制造控制等基础自动化向各专业管理与物流、人力等资源紧密结合的产销一体化管理体系扩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采掘、建筑业结合行业特点,以安全生产、物资管理、业务管理为主,逐步建立公司与矿井、公司与建筑工地的多功能网络系统,实现了安全、成本、物资、销售、设备及办公信息化管理。纺织、医药、轻工业从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入手,向企业资源计划扩展,逐步实现人力与资源的最佳组合。商贸、交通管理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商贸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全省范围内的网络系统,实施商品进、销、调、存信息化管理。
省属企业、重点骨干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据不完全统计,省属企业、重点骨干企业每年信息化投资约占企业基本建设投入比重的3.2%。
省属企业的一大批信息化项目,无论科技含量还是应用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其中省烟草公司、安庆石化、皖北煤电等6家企业被列入2006年中国企业信息化百强名录,江汽、马钢、奇瑞、合力成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非国有及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异军突起。全省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意识不断加强,投入不断增加,以快速整合、快速实施、快速应用、快速见效为特征,从设计、财务、采购、生产、销售、办公等单项应用入手,逐步向局部集成应用和全面集成应用发展,涌现出一批很有成效的信息化项目。宁国中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星马汽车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华星化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天康集团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华源麻业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鸿润集团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鑫龙电器综合应用系统、国瑞药业工业信息化系统、合肥华泰集团的防伪防篡系统等一批信息化项目,其应用水平不仅在非国有及民营企业是佼佼者,在全省也处于先进行列。非国有及民营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势头很猛,已成为安徽省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的生力军。
链接:
1.1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架构设计目标的确立
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是由平台上的各业务信息系统所构成,所以各业务信息系统运行的性能也直接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运行性能。同时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运行性能又决定了供水企业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所以在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架构设计目标确定时,需要全面对企业信息化应用技术的状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信息网络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等,从网络逻辑和物理拓扑、流量控制、IP地址规划、网络设备自身安全、路由规划等各方面出发,制定出与供水企业生产、营销和信息应用发展相吻合的网络建设目标。
1.1.1网络结构的确立
在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设计时,需要对信息应用系统的覆盖范围、位置分布、用户群发展趋势及技术特性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研,并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效的结合,从而进一步对网络逻辑拓扑结构、物理拓扑结构和相关的路由、网络安全及流量控制等目标进行确定。
1.1.2网络保障建设目标的确立
通过确立网络保障建设目标,可以有效的确保供水企业生产、营销信息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在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依据相关的分类标准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来确立网络保障建设目标,确保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具有较好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1.1.3网络链路目标的确立
在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链路建设时,需要以供水企业生产、营销系统中用户群分布、带宽消耗及带宽的增长趋势等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和依据。
1.1.4网络平台的前瞻性和适应性的确立
目前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较快,在供水企业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应用系统中技术特性及网络平台新技术的特性进行充分的考虑,确保各种特性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结合,确保网络平台建设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1.1.5网络设备的选择
需要根据供水企业应用系统的特性出发,对网络设备进行选择,对生产、营销系统的发展进行评估,确定各种产品的笥能和参数,从而选择具有较好安全性的网络设备。
1.2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设计原则
1.2.1以生产、营销应用系统的需求
为网络平台设计的出发点。企业信息系统对网络架构具有较高的需求,因此在对网络结构进行设计过程中,需要以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需求为准确和出发点,并进一步对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企业的特性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设计网络架构,确保其能够更好的与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需求相吻合。
1.2.2简化实用的设计原则
在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方面,要尽量遵循简化和实用的原则,一方面有利于操作人员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减少后期的维护费用,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
1.2.3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
还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未来的发展形势进行预测,在功能上、安全性以及稳定性方面确保网络信息平台的有效运行。在确保网络信息平台基础功能以及运行稳定性的基础上,还要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确保企业发展的平衡。
2面向供水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构建要点
2.1信息化网络平台组织机构的建设要求
为保证企业信息化网络乎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实现与供水生产、营销的充分结合,企业一定要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构建完善的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做好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协调与管理工作。
2.2信息化网络平台监管机制的构建
在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为保证与应用系统的充分结合,企业要构建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监管机制,即依据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实施计划,做好技术关键点等重要环节的监管工作,制定科学的检查、监督和处理流程,对于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整改措施,确保网络项目工程的建设质量,并及时对相关问题进行备案。
2.3制定科学的网络平台建设实施计划
企业在充分考虑生产、营销业务需要、技术实施关键点、技术实施难度、实施流程、网络设备配置情况等多种因素后,要制定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实施计划,确保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质量,更好地为供水服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4做好培训宣传工作
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构建过程中,需要做好各个阶段的培训和宣传工作,使唤企业员工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使唤企业信息化网络项目建设的方向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确保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预期建设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加强对相关人员相关业务知识和环节的培训工作,确保网络平台运行管理能力的提升。
2.5做好相关文档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每一个文档都是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和重要凭据,所以需要做好收集和整理工作,确保为后期项目验收提供重要的凭证,同时还能够为投入运行后的网络平台运行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
3结束语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 应用需求 发展趋势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中小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中小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的特点,在企业生产、设计、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通信及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的有效集成和综合管理,达到优化配置企业各种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设计和制造信息化,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流程,三是提供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信息化有以下特点:
1.以业务为根基,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并不是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简单应用,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根据本企业产品、工艺、流程、客户和服务等特点,运用合适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所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以自身的业务作为根基,把具体业务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否则,脱离了企业具体的业务开展信息化建设必然会成为“无本之木”,从而导致失败的结果。
2.以提高效率为出发点,以改善企业管理为着眼点。管理粗放,效率低下是广大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较差,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少中小企业缺乏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特别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改善企业管理中的显著作用。所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把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效率,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没有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就会成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工程”,这是广大中小企业需要竭力避免的。
3.以理顺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优化企业资源为方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的有效集成和综合管理,既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降低经营管理的成本,又可以对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反映,对更好地争取、保有和服务客户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同样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应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共享,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客户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这些对企业的发展都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4.以增加效益为驱动,以提高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人、财、物资源的投入,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效益。应该认识到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以“增加效益”为驱动,没有效益的信息化不是真正的信息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企业信息化作为中小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小企业是很难真正“长大”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也是很难长期生存下去的。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需求的具体内容
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发展趋势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需求的具体内容可以从硬件、软件和服务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专门的分析。
1.硬件需求。 硬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物质基础,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硬件设备的要求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硬件设备制造商既要看到中小企业对硬件设备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又要从价格、服务、质量等多方面下功夫,为中小企业提供质量可靠、性能稳定、价格合理、服务良好的信息化硬件设备,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卓越的硬件保障。
2. 软件需求。软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灵魂”,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应用层次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较为单一、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的软件产品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另外,从软件价格上来看,动辄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也实在令中小企业可望不可及。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中小企业信息化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机会和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有条件的开发商好好去把握。
3.服务需求。在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除了对硬件、软件有专门的要求外,与之相关的客户服务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小企业选择信息化合作伙伴时,对服务的需求考虑可以说是一项重点关注的因素。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需求既是十分全面和系统的,又是长期持续的,对信息化技术和服务的供应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概括起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需求包括制定信息化规划的服务、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服务、信息化培训的服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服务、持续改进的服务等多个方面。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1.纵深化。随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具备,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深度将进一步拓展。目前多数企业信息化的重点主要还在生产系统和计费、网管等方面,虽然初步进行了建设集中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但整体规划的实施不够,“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系统中的数据分散,客户、资源、经营等信息分散在多个不同的系统之中,还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信息的价值很难被充分发掘。因此,企业信息化亟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2.国际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与先进理念进入中国,企业信息化理念与应用也逐渐与国际接轨;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同样被关注的还有中国企业,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历程已经渐显成熟之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这些国际化企业最为有力的战略工具。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增值利用客户资源的有效工具,而且是实现运营国际化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以跟上发展的步伐。于是,虚拟化、节能降耗、绿色数据中心、无线通信等这些最新的技术陆续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技术手段已经不是问题,企业要想跟上国际化的步伐,要做的还有很多。
3.区域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梯性、收入结构的层次性都十分明显。企业位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不同的区域文化,也就会造就不同的需求,在未来信息化的发展会呈现区域化的特征。
4.专业化。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小企业的不断增多,供应商的专业分工将越来越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将越来越丰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专业公司提供专门的信息服务,推进信息技术更多、更好、更科学地应用,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通信业专业化服务的一种延伸。客观来看,当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确实有不少“绊脚石”,比如资金、人才。但是,搞信息化并不是要每个企业、单位都上设备、配备专门的技术队伍,这个任务完全可以交给专业的公司去做。企业花很少的钱,享受很专业的信息化服务不失为一条捷径。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想到哪儿就干到哪儿,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能够引导企业进入信息化进程,帮助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放松,使企业知道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便于企业检验成果和发现问题,使实施措施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但斌. 大规模定制――打造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2]Alice E.Fischer/David W.Eggert/Stephen M.Ross. 信息管理学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
[3]曹国法,樊勇.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
[4]刘伟. 构筑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把握政策的主要线索
原国信办推广应用组领导谈及“调查结论对制定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时,提到两点结论,对于我们了解未来政策走向,是有帮助的。一是政府要提高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营造中小企业信息化政策环境和信任环境;二是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前者说的是政府服务,后者说的是社会服务。这里说的社会服务体系,是指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社会服务体系。
信息化服务的背景
“服务”的第一个背景在于社会化服务是中小企业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本身也存在着小生产与大社会的矛盾。这正是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一个主要矛盾。是按小生产的方式搞信息化,还是按大社会的方式搞信息化,对于中小企业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占全国企业99%以上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过两三年,可以说是朝生夕死。这种现实决定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点不同,第一位的需求是解决生存问题。调查显示,52.7%的企业首先关注信息化能不能解决市场与营销问题。大社会的方式才是可行出路。
“服务”的第二个背景在于,服务型政府必须强化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政府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意见,突出地强调了政府要提高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水平。
政府应该如何介入中小企业信息化呢?一些地方政府越俎代疱直接指挥中小企业做这做那,动机是好的,但由于脱离了企业实际需求,挫伤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强调企业主体作用,又不等于政府可以袖手旁观,连自由放任的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也不是袖手旁观。服务,可以说就是介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准确定位。它既不是指手划脚,也不是放任自流。政府服务包括间接服务即营造环境,比如政策环境,以及直接服务,前者是最主要的。
两种服务的定位与关系
“除了服务,还是服务”中的两个服务是不同的。政府服务是公共服务,社会服务是市场服务。社会服务是指B2B(市场、信息、技术、人才和资金服务),公共服务是B2B2B(支撑环境服务)或G2B(政府服务)。
要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社会服务,又称为社会服务体系,主要指直接面向中小企业的市场化服务。政策重点鼓励的,是规模化应用普及服务,而不是随便什么服务。新华社通稿的标题(《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将进入大规模应用普及阶段》)抓住了要点,显示出政府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的着力点。
政府按什么思路来抓服务体系建设?以往那种按产品服务、运维服务、咨询服务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是从供应商眼里看世界的视角。政府要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即五大需求)出发,把服务体系划分为市场、信息、技术、人才和资金五大信息化服务。在信息化的技术服务子集中,再细分研发服务,推广服务,应用服务三个更小子集。将产品服务等作为技术应用服务这个小子集。
说“服务体系”,这是站在政府工作的角度说的。对于市场来说,服务体系意味着社会服务业。服务体系好比运动员,支撑体系好比裁判员,裁判员要为运动员服务。信用、认证、支付、安全都属于支撑体系,是为市场、信息、技术、人才和资金五大信息化服务提供间接服务的。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重要性 信息技术
1、企业信息化的概况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 是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的竞争, 说穿了就是跨国公司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企业将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管理落后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企业即使能够生产出和跨国公司同样质量的产品, 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也会使我们在竞争中处于被动。 因此, 信息化建设是带动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 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是实现企业变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概念、 管理过程、 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企业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在竞争条件情况下,企业能否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管理落后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管理落后的主要标志是业务流程不规范和信息管理不系统。
在全球化市场上, 竞争的不仅是产品, 更重要的是品牌、 营销渠道、 服务质量、 市场准入等, 面对用信息技术武装到“牙齿”的跨国公司,能否在短时间缩小差距, 信息化是一条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 “入场卷”, 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要通过科学决策,规范业务流程,优化员工行为,实现结构、知识和决策优化的有机结合,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劳动生产率, 把人、 财、 物等资源结合起来, 产生新的效率,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同时,会出现某种 “数字化办公 ”状态, 体现新型企业文化。 毫无疑问, 信息化是不可抗拒的, 信息现已成为重要资源, 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
3、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1)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宣传,提高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
要让企业领导层和员工充分认识到: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和变革;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使企业迅速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实现信息化。
2)统筹规划制定正确的企业信息化战略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数据标准化以及网络的连接、使用、维护等多方面的建设。因此,必须坚持“谨慎规划,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然后集成”的原则,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清轻重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分秩序地规范建设,以避免盲目性。
3)强调企业领导者的参与
由于领导者拥有实现企业目标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控制权,能够决定投资、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备、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等。因此,只有领导者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才有可能实施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与参与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
4)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培训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是做好统计信息化工作的智力基础。人才是妨碍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一大障碍。由于统计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到统计信息职能的发挥,因此应当改变观念,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减少统计人员频繁变动,促进统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5)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连续改进的过程,有必要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来全面统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这个机构既是企业领导者的主要咨询机构,又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人员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如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细心听取和尊重专家、建设人员、业务人员等各方面的意见,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争取开发一个,应用一个,成功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