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动机课件

电动机课件

时间:2023-05-30 10:5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动机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动机课件

第1篇

关键词:电动机结构原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实施电动机结构与原理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一是能够看懂常用电动机原理电路图;

二是熟悉常用电动机在机床电器及电路中的作用;

三是能够链接典型机械设备电器控制线路;

四是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常用机械设备电路故障的能力;

五是能设计简单的机床电气控制线路;

六是了解直流电动机、变流电动机的速度控制方法;

七是了解磁路与变压器及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八是了解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九是掌握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及应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故设疑问,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中教师有时故设疑问,露出破绽,反而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使之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如学习单相电动机时,教师可结合之前学习的三相电动机反转知识设问:“要想使该电机反转,是不是把插头两端在电源插座中的位置换一下电机即可反转呢?”有的学生可能会仿照三相电机的反转方法错误地回答:“是。”此时教师可结合实例,如家里的电扇并不因为插头两端在电源插座中的位置不同而改变方向,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此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并记住单相电机反转的两种方法。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演示

多媒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讲解电动机结构与原理时,教师可将事先拍摄好的现场电动机维修过程及常用类型的电动机结构图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并结合课件向学生讲解电动机的基工作原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

三、电动机应用实例解析

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单相交流电动机和三相换向电动机的应用。

单相交流电动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见图1):一类是不带离心开关的单相电动机,另一类是带离心起动开关的单相电动机。单相电动机的功率虽然略小,但是却是市场占有量最多的,因此研究单相电动机的调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通过调压调速的方法对其进行调速。而用这个方法(就是改变电动机的转差率),稳速性能差,调速范围小,一般在70%与100%之间,但是加上了转矩的特性差,却总是无法满足使用的需要。

三相交流换向器电动机(见图2)一般在电线、塑料制品和橡胶这类电缆行业中使用较多,其所有调速的功能都集中在电动机本身,并且电气控制设备也很简单,能在规定的调速和接近恒定转矩的情况下从零调速至高于同步转速,尽管这种电机的结构复杂,电动机维修量较大,换向比较困难,但因其具备上述种种优点,大多现场技术人员都觉得用于塑料挤出机、橡胶时,三相交流换向器电动机优于滑差电机和直流电动机。

需要注意的是,电动机运行时虽然允许在边缘有轻微的火花,但是火花却不能过大,万一发现火花太多应马上调查原因,过大的火花会烧坏换向器片的表面,且温度的升高也易使换向器片与调节绕组脱焊。教师在讲解相关电动机知识时,必须提醒学生这一点。

图1 图2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动机应用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寻求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优化电动机结构与原理教学,使之迈上一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旭元.电动机结构与原理教学改革尝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3).

2.杜新峰.电动机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0).

3.肖桂寿.高效率电动机的应用和节电效率[J].节能技改.2012(6).

第2篇

文/赵蕊芬

摘 要: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线路是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机床电气控制这门课时首次接触到的线路,内容难度不大,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存在厌学情绪,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文提出,在电动机单向运转的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在备课和授课时充分抓住学生特点,分解教学任务,逐一完成,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 :电动机 单向运转 点动 自锁 引导

电动机单向运转,往往被称为电动机正转。点动正转控制线路和具有自锁的正转控制线路是本节课的两个内容,其中理解点动和自锁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这部分内容在第一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本身难度不大,但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薄弱,并且是首次接触电动机控制线路,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走神,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备课过程中,要将教学任务分解,降低学习难度;在授课过程中,要以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线路板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视觉的刺激和感觉的撞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分析电气原理图的工作原理,并理解点动和自锁的含义。

一、点动正转控制线路的教学

所谓点动,就是电动机短时、断续地工作。即按下按钮时,电动机启动工作,手松开按钮时,电动机停转。引导学生回忆实习课的情景,总结出点动控制常应用于机具和设备的对位、对刀、定位以及机器设备的调试等等。进而发问:这种控制在线路中如何实现呢?给出电气原理图,分析线路的基本结构,让学生尝试分析线路工作原理。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分组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作答完毕后,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验证学生的答案,作出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点动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合上QF,按下启动按钮SB时,接触器KM线圈得电KM主触点闭合电动机启动运行;当手松开按钮SB时,接触器KM线圈失电KM主触点断开电动机失电停机。最后,断开QF。这时,利用之前已连接好的点动控制线路板,通电演示点动正转控制的工作过程,加深学生对点动控制及线路的理解。实物的展示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具有自锁控制的正转控制线路的教学

通俗地讲,自锁就是通过电气元件将启动按钮触发的电动机工作状态锁定。从专业的角度讲,利用接触器自身常开辅助触头而使线圈保持通电的效果称为自锁控制,简称自锁。采用自锁控制后,当外界原因突然断电又重新供电时,由于自锁触头因断电而断开,控制电路不会自行接通,可避免事故的发生,起到零压(失压)保护的作用。当线路电压低于电动机的额定电压时(一般降低到85%),接触器线圈磁通减弱,吸力不足,触头在弹簧作用下释放,自锁触头断开,失去自锁,同时主触头也断开,使电机停转,得到欠压保护。

根据自锁的概念,引导学生在点动正转控制线路中,加入自锁触点——接触器KM的常开辅助触点。再次把学生分组进行线路分析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作答后,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验证其答案,并引导学生总结具有自锁的正转控制线路工作原理:合上QF,按下启动按钮SB1时,接触器KM线圈得电KM主触点闭合且KM自锁触点闭合电动机启动并连续运行;当按下停止按钮SB2时,接触器KM线圈失电KM主触点断开且KM自锁触点断开电动机失电停机。最后,断开QF。在线路的分析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回忆实习过程中在机床上见过用过的绿色启动按钮及红色停止按钮,告知学生线路中的SB1和SB2是与之相对应的,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都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通过线路工作原理的分析总结,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锁的概念。利用已连接好的自锁控制线路板,通电演示线路工作过程,完成实践验证理论。这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自锁概念的理解,提问学生,我们是如何实现点动变长动的?学生便很容易回答出加入自锁触点,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点动和自锁的概念及线路特点,结合配套练习册习题,先让学生做,然后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讲练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布置作业,让学生用铅笔直尺画出本节课学习的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线路并总结线路工作原理。最后,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电动机双向控制线路应该如何连接?为下节课双向控制线路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作者单位:泰安技师学院)

第3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 Y-降压启动 IT教学法 原理图

一、问题的提出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是高职院校机电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学生学习掌握本课程可以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机床电气控制原理图是领会仪器设备设计意图、分析设备工作原理的关键,并且它是技术人员在进行仪器设备调试、安装、维修时的重要依据。笔者在机床电气控制原理图的教学过程中引入IT教学法法,从实现的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分析实现结果的条件,即RAC(From Result Analysis Condition)。通过此种方法,一是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甚至可以由学生自己分析,从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分析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这种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创新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Y-降压启动原理

对于大功率电动机(通常指功率在10kW以上的电动机)在启动时因为会产生很大的启动电流,容易把电动机烧坏,所以在此类电动机启动时一般要采取降压启动的方式。降压启动有多种方式,而Y-降压启动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所谓Y-降压启动,就是在电动机启动时电动机定子线圈用Y形接法,每相定子线圈相电压为220V,当电动机速度升高后(即转差率较小时)再把电动机定子线圈改为形接法,电动机线圈相电压达到额定电压380V,电动机正常工作。

三、传统机床电气控制教学方法

笔者查阅了以往的文献,了解到很多关于机床电气控制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但具体对机床电气控制原理图的教学方法研讨较少。从以往文献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对于原理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刘文胜老师在《〈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提到了教学流程说明,他把教学流程分为五步:一是资讯,二是决策,三是计划,四是实施,五是检查与评估。在资讯中主要是一些引导问题,其中第三条是电动机点动和长动电气控制线路的原理图和接线图。从此可以看出,他是先给学生提供了整体的原理图,然后根据原理图分析动作原理以及器件的选择等等。郝文莉老师在《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教学方法》中也提出了机床原理图的学习方法,她在文章中的第二部分以T68为例介绍了教学过程。她把学习过程分成元器件介绍,在原理图分析时把整体电路分成了主电路、辅助电路、控制电路等进行讲解学习,也就是在学习讲解时把整个原理图给了学生。

四、IT教学法

IT教学法,也称发现法、探究式教学法、研究法,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这种方法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IT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从一些事例和问题出发,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等途径,以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之中,主动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具体到机床电气控制课程,就是通过IT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创新思维,从而实现教育的主要目的,在让学生学会大量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五、IT教学法Y-降压启动课程设计

1.导入

大功率电动机(一般指额定功率在10kW以上)在启动时会产生很大启动电流,启动电流一般为电动机额定工作电流的4~6倍。较大的启动电流主要会带来两点不利影响:一是大电流会使电动机发热,容易烧坏电动机;二是大电流会冲击同线路中的其他电器,影响其他电器的正常工作。所以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减小大功率电动机较大启动电流带来的破坏作用,一般在启动时采取降压的方式。

2.IT教学法教授Y-降压启动的步骤

(1)提出问题。电动机用形接法时,定子相电压是380V,而采用Y形接法时,定子线圈上的相电压是220V。所以对于在正常工作时采用形接法的电动机来说,如果启动时接成Y形,那么启动电流就会变小,等到电动机转速基本上达到额定转速时再接成形就可以正常工作了。通过这个过程,实现电动机降压启动。那么怎么才能通过继电器-接触器来实现这一控制过程呢。

(2)分析过程。这个过程,教师要引领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地解决。每一个小问题都是以前学习过的内容,所以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来描述,或者是让学生用多媒体画出来,让学生们积极参与问题的整个思考过程,增强学生主动性。

第一,主电路分析。要实现Y-降压启动,我们很自然地得知要在同一台电动机上必须接成Y和形两种形式。那么,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Y形接法。学生画出电路图后,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因为需要短路、过载保护,需要熔断器和热继电器保护。因为Y形法需要进行通断控制所以需要加上接触器,最后效果如图1所示。然后,教师再接着分析,如何把电动机接成形,并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如图2所示。KM和KMY能不能同时闭合?如果同时闭合会造成电路短路,所以KM和KMY需要互锁。

图1 电动机可通断控制的Y形接法

图2 电动机可通断控制的Y-形接法

第二,控制电路分析。在完成主电路的设计以后,教师要和学生再分析一遍要实现Y-启动过程原理。Y-降压启动过程就是在启动时电动机用Y形接法,相电压为220V,此时需要KM和KMY主触头闭合。当电动机转速升高以后,电动机要变为形接法,即需要KM和KM接触器主触头闭合。控制电路主要实现这两个功能就可以了。控制电路引导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如下:问题引导部分由教师引导,和学生一起完成。原理图的绘制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表中的步骤全部完成后,再带领学生按总的电路图分析一遍Y-降压启动的全过程。

控制电路IT教学法设计教学过程:

①引导问题:辅助电路短路保护。

解决思路:在线路中加入熔断器。

对应原理图(图3)。

图3

②引导问题:电动机过载保护。

解决思路:在控制线路中加入热继电器常闭触头。

对应原理图(图4)。

图4

③引导问题:电动机停止。

解决思路:常闭按钮。

对应原理图(图5)。

图5

④引导问题:电动机Y形接法,降压启动。

解决思路:KM和KMY主触头闭合,KM和KMY线圈通电。

对应原理图(图6)。

图6

⑤引导问题:电动机需要连续运转。

解决思路:SB1需要自锁,转子转速升高后KMY需要断电,所以可以把KM常开并联在SB1两端。

对应原理图(图7)。

图7

⑥引导问题:电动机形接法,正常工作,并且一开始不能直接通电,所以需要一个开关控制,并且正常工作时要连续运转,所以开关处要形成自锁。

解决思路:KM线图用一个常开按钮控制接入电路,并且把KM常开辅助触头并联在按钮两边。

对应原理图(图8)。

图8

⑦引导问题:KMY和KM互锁。

解决思路:在KMY线圈和KM线圈电路中分别加入对方的常开辅助触头。

对应原理图(图9)。

图9

⑧引导问题:电动机转速升高以后,由Y形接法转变为接法时,即SB2接通之前,KMY线圈必须断开。

解决思路:把SB2按钮的常闭触头接到KMY线圈电路中。

对应原理图(图10)。

图10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电工学;传统型教学;探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计算机仿真

作者简介:吴鹏(1980-),男,吉林延吉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尹力(1961-),男,黑龙江依兰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青年专项课题(课题编号:GBD1212007)、2011年度东北林业大学“电工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A0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49-02

“电工学”作为高校非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几乎涉及电工与电子学各个领域,在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各方面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高层次要求。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和了解先进、前沿的科学技术,同时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不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传统型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这种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是灌输和强制的,是一种学生被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2]

探究型与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最具代表的两种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指教师指导学生对当前所学内容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深入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3,4]

研究型教学是对探究型教学的深化与拓展,[5]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的内容,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在研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创新思维,达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笔者结合近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针对“电工学”课程的特点,[6]把计算机仿真技术引进“电工学”课程,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广阔的仿真空间。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实现“电工学”由传统型教学到研究型教学的良好手段。

一、传统型教学、探究型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简单总结

传统型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中心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是灌输和强制的,学生被动地参与教师教学。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少,学生大多机械地记忆教师课堂上所讲内容,甚至机械地背下教师所留的题目。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征是单一地考试,学生背的多,得分就高,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这种教学模式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

探究型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合作。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而学生应该努力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7]它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求取知识、理解知识。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向学生自主式学习,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会积极参与和探索交流。

例如,在讲解一些基本元件或较为复杂的器件时,教师视情况可以作现场拆装,向学生展示其内部结构,让学生了解其性能、使用环境、主要参数、注意事项以比较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异同。对于书本上一些难以理解的电路,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其进行仿真演示。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一部分计算机仿真技术基础知识,接着指导学生在课内上机进行模拟仿真。通过仿真结果显示,学生会形象地“看”到所建立模型的运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其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二、计算机仿真技术辅助教学是实现研究型教学的良好手段

在“电工学”教学过程中,如果笔者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平台,紧密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性,而且可以弥补学校实验条件不足;同时也不受学时限制,从而更能进一步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己动手设计电路、进行仿真实验并分析其结果后,学生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与被动接受相比,这种热情是自发的、内在的,具有长久和深刻的效果。

下面通过实例探讨Matlab/Simulink仿真方法在“电工学”电动机部分的应用。

本文首先给出电动机的数学模型,然后应用Matlab中的Simulink建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仿真模型,为以后研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机械特性、起动与调速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

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异步电动机[8]的电磁功率和电磁转矩分别为

式中为电动机的同步角速度。

由近似等效电路可得

式中。

将式(1),(3)代入式(2)可得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为

式中p为电动机的磁极对数;L1为定子漏电感;L2为折算到定子侧的转子漏电感。

其中r1为定子电阻;x1为定子漏电抗;rm为励磁电阻,模拟铁芯损耗;xm为励磁电抗,对应于气隙主磁通的电抗;r2为折算到定子侧的转子电阻;x2为折算到定子侧的转子漏电抗;s为转差率;为电子电流相量;为电子电压相量;为折算到定子侧的转子电流相量;为励磁电流相量。

2.基于Matlab/Simulink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仿真模型

由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方程可得到静态的电机模型,其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虚线表示三相异步电动机静态模型。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相关数据如下:,,,,,,,,,。

基于Matlab/Simulink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拖动系统的仿真平台如图2所示,电动机运行的速度曲线如图3所示。

由图3所示,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电动机的速度变化曲线。

通过对Simulink在三相异步电动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可让学生在Matlab环境下,动手搭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仿真模型;并从所搭建仿真模型中,直观地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机械特性、起动与调速等相关知识。

教学实践表明,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电工学”教学,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良好手段,学生反映良好。在“电工学”教学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有以下优点:

(1)使学生们对所学知识感到形象直观,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模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够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性,让学生参与到科研过程中。

(2)计算机仿真技术所提供的功能非常强大,且不存在烧坏器件的现象,因此学生在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搭建模型时,不必担心像在实验室里把电路板烧坏一样,可大胆进行分析、建模、编程、仿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动手、研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仿真技术只需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学生可以通过课后自行上机进行设计,可缓解实验设备紧张,解决教学过程中课时有限的问题。

(4)计算机仿真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掌握一些仿真软件工具,为学生将来做一些较为复杂的综合性设计题目及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实现“电工学”研究型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工学”的内容不断更新,新理论与技术不断涌现。传统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培养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是目前社会和企业对高校教学提出的迫切要求。本文以“电工学”教学为例,较详细地阐述了传统型、探究型和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该门课程中的特点。

通过笔者近四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把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电工学”教学中,能有力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一种可以实现“电工学”教学由传统型到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唐介.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坚.论经典学习理论对“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187-190.

[3]唐彬.发现式、探究式和研究式三种教学方法在经济理论课中的应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7,19(3):43-48.

[4]籍建东.研究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职教论坛,2011,(5):43-45.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刘廷文,唐庆玉,段玉生.EDA技术是实现电工学研究型教学的良好手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8):65-68.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86-01

有效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是解决学生由于问题意识缺失而缺少创造力这一问题的关键。这里所说的“问题解决”教学不是简单地以“提问—分析—结论”为模式的教学。要想促使学习者全身心地参与教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必须为其创造合适的学习情境,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展思维。

多媒体课件以视觉听觉的形象自然、逼真地展现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及其宏观和微观事物,生动直观地表现抽象、无形的事物,简化再现事物复杂的过程等。这些特点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本文结合实例,阐述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真实的问题情境最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和个性情绪。通过多种媒体创设接近实际的生动、形象、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知识、经验或意象,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使学生能进行知识的意义构建。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的情境图文并茂、自然、逼真、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用形象解决抽象

在抽象概念的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概念形成的背景与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如物理八年级上册“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教师配合进行适当的诱导、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分析、讨论物体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认识到生活中的物体均受到外力作用,正是这些外力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样寓理于情,把抽象化为形象,用形象解决抽象,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而且能很自然地使学生完成惯性意义的建构,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大气压》一节的学习中,理解真空挂衣钩的原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高效地解决这个学习难点,在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加有重物的真空挂衣钩,让它吸附在涂有剂的光滑铁板上,问学生谁能拉开它。学生跃跃欲试,争相举手。这时教师将铁板竖直放置,真空挂衣钩竟然慢慢下滑,然后将铁板平放,挂衣钩又稳稳地停下。至此学生认为只要用一个手指轻轻就能拉开它,可是结果学生没有一个人能拉开。对此学生大为不解,探讨问题的兴致高涨。随后教师结合实验,用多媒体课件重现实验的过程,把对抽象原理的学习化成一个个形象具体的认识步骤,使学生准确理解,牢固掌握知识。

2.用动态演活静态

研究力时,教材给出的图例都是静态画面。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于准确地抓住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特点,而运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过程的动态演示,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能使学生在类比中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行程加以区分,从而解决这个传统的学习难点。又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呈现蜡烛由远及近移动时的动态成像过程,能使学生对物距、像距与成像大小、正倒、虚实的关系获得直观的认识。

3.用局部揭示整体

局部与整体是相辅相成的,整体由局部组成,局部会影响整体。许多问题可以通过局部放大、局部移位、局部透视,展示各部分的关系,从而帮助了解整体的特征。如在直流电动机一节的学习中,必须清楚地知道转换器、电刷、线圈、磁极的位置关系,才能理解电动机持续转动的道理。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能把这四者的关系展现出来,使学生很快悟出电动机为什么能持续转动。

问题情境创设得好与不好,不仅要看它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还要看它能否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问题较大时,往往需要把大的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子问题,以帮助学生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否则学生就会思路不清、方向不明、束手无策。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很方便地做到这一点。例如在功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多个事例,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物体做功和不做功的情景,使学生能逐步归纳、分析、整理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明确功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受力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这样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问题情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创造性。

第6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135-03

Simulation and Practical Integration Teaching in Electrician Course//ZHANG Qitao

Abstract Integration teaching of simul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elec-

trician course, is a kind of way of teaching that abstract, difficult, bor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earning object constructed as visua-lization, visualization, practice, it is not only accurately and vividly

describe electrical equipment, electric work principle, operation en-

vironment, electrical electrician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achieve-ment, but also can make students feel the learning interest, inspire participation practice power and skill enhancement to achieve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electrician course,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e skills.

Key words electrician course; simulation; 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1 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概述

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是指专业教师在电工基础、电工技能与训练、电气控制与运行等电工课程的教学中,以贴近电气技术岗位的教学内容为主,利用自己设计和开发的教学课件、教学软件或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等多媒体电工教学信息资源[1],通过计算机和投影仪真实、直观、形象地再现电工原理、电工操作程序和工作场景,让学生上机进行电工原理、电工操作过程的模拟仿真操作,然后进行电工技能训练的实际操作;或者将多媒体引进实训室,一边进行模拟仿真操作,一边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不仅学到电工课程的理论知识,又学到电工实训操作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电工实际工作能力,实现电气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2 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电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实训操作则具体实在,而且只有在掌握电工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不至于盲目而机械地操作,真正地掌握实际的电工操作技能。如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但只有理解和掌握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才能正确而有效地进行电动机控制电路配电板的安装、调试、检测、通电运行与故障排除。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于粉笔与黑板对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讲解和描述,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实践也仅是简单地模仿和机械地操作,不能真正领悟和掌握专业技能。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和情绪,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不利于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结合。所以,如何把抽象难懂的电工原理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易学,又如何把电工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在的操作有机地进行过渡和衔接,提高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是电工课程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电工课程的模拟仿真,不仅可以把许多抽象枯燥和难以理解的电工理论和原理变得形象直观、简单易学、生动有趣,而且具有丰富的交互界面和人机交互的特性,学生可以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模拟在真实场景下的电工操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和感受。教师在电工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将电气工作原理、电工作业环境和实践操作过程进行全面、生动、形象的模拟与仿真,然后使用电工器材的实物,进一步进行电气工程安装的技能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电工实际工作的能力。

如针对现阶段中职学生喜欢电脑和游戏,形象思维能力优于逻辑思维能力,模仿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在电工技能与实训课程[2-4]“两地控制一盏灯电路”的教学中,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电路工作的原理、电器元件的实物和楼上、楼下两个地方控制一盏灯的工作场景,卡通人物在不同的方位进行开关灯操作的同时,电路原理图中电灯的图形符号与仿真工作环境下的电灯也就显示对应的或亮或灭的工作状态。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两地控制一盏灯电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游戏的方式,按照原理图中给出的先后顺序,在实物图中模拟在真实场景下进行连接导线的练习:1)断开总开关,切断电源,防止带电操作;2)按原理图完成全部接线;3)通电运行。

学生在通过虚拟的学习获得实际的知识和初步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采用双控开关、电灯和导线等实物,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际而真实的技能操作的训练,就能够进一步掌握“两地控制一盏灯电路”安装操作的技能。

由此可见,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是融电工知识、动画和音响效果、操作实践为一体,符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的教学方法。它降低了学生学习电工理论知识的难度,把电工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在的操作有机地进行过渡和衔接,避免了电工操作的盲目性,提升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电工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电工操作技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以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成长。

3 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应用分析

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是最基本和典型的电动机控制电路,学生在学习了低压电器的构造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该内容的学习,为正反转电路、Y-降压启动电路等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学习打下基础。下面以电工技能与实训[2-3]

及配套的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系统[4]“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的教学内容为例,进一步介绍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及应用。

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的模拟仿真

1)器材识别。进入“器材”界面,清晰地呈现交流接触器、空气断路器、热继电器、按钮和熔断器的外形结构,让学生对电器有直观的、整体的认识。将鼠标放到各器件的触点上,师生观察和讨论器件各触点的名称及电路符号。

2)工作原理。进入“电路”界面,呈现电路实物图和电气原理图,将鼠标放到原理图中器件符号上,电路实物图中突出显示对应的器件,与学生一起查看和讨论器件的名称和作用。学生通过电气原理图与电路实物图的对比,为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做好了铺垫。然后进入“原理”界面,通过动画演示,教师讲解或师生讨论分析“有过载保护的单向运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

3)电路安装。

①元件的布局:进入“布局”界面,从系统元件库中取出器件,合理布局;布置器件时应考虑器件的位置要与主电路有一定的对应,相同电器尽量摆放在一起,达到布局合理、间距合适、接线方便的效果。

②电路的连线:进入“连线”界面,让学生以交互性模拟仿真的方式,按照原理图中给出的先后顺序(连接线闪烁的先后顺序),在器件布局完毕的实物图中连接导线。

4)试车运行。进入“运行”界面,学生模拟仿真操作:合上电源开关,按动启动按钮SB2,电动机旋转;按动停止按钮SB1,电动机停止旋转。

5)故障排除。进入“排故”界面,根据仿真电路出现的故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查找和排除故障。

学生通过上述过程的模拟仿真练习,基本上掌握了的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安装操作的步骤,为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配电板的安装实训奠定基础。

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配电板的安装实训

1)绘制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图:学生用铅笔、三角板、图板等绘图工具,或者用计算机AutoCAD软件,绘制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图,为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安装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2)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配电板的安装:①电器元件的检测;②电器元件的定位及配线;③通电运行;④电气线路故障处理;⑤清理现场。教师巡视和指导学生安装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配电板,检查、指导学生通电调试,设置电气故障,让学生分析和排除故障。学生在配电板实物的安装实践中提高了职业技术的能力。

作品展示与交流 学生在完成了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配电板的安装操作之后,进一步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实训操作的经验和体会;然后,教师点评学生作品,赞赏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训操作的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教学步骤往往容易被忽略,使得教学过程不完整而感到缺憾。其实,它不仅是激活课堂欢乐气氛,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的主要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华和部分。学生通过作品展示与交流,不仅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激发和保持参与操作实践的动力,还可以共同分享彼此之间的劳动成果,体验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增强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展现自我,提升职业素养。因此,作品展示与交流是进一步地深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和配电板安装的操作技能,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和配电板安装的操作训练,以及作品展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职业技能训练的热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促进教师直观地测评学生成长指标,关注学生技能的实现以及项目教学的具体化。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体验和感受课堂氛围和谐的愉悦,关注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促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将模拟仿真引入电工课程的理论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它并不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唯一的手段和方法,还要根据学生的文化层次、年龄大小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而综合地考虑,灵活地加以应用或取舍。再者,在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实践活动中,计算机模拟仿真是通过虚拟设备和电路的形状、工作原理、操作程序,使学生在视觉和感觉上有身临其境的体会和感受,实现人与机的交流,便于学生对电工的理论知识和电路原理以及操作程序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虚拟的情境和操作必然要回归真实的电工设备和器材的操作,才能掌握实实在在的电工操作技能。因此,在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计算机模拟仿真的应用,更要重视真实的电工设备和电工器材的实践操作。

4 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的价值体现

利于学生胜任企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 电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反衬出教材内容和教学设备呈现出相对滞后和更新缓慢的状况。模拟仿真能够使用真实先进设备模型,作为学习者的操控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实际操作,给学习者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使得模拟仿真教学可以及时跟进产业技术的变革和高新设备的学习,从而适应和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职教新理念,以利于学生胜任企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

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电工课程是理论和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如果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教学同时进行,效果是最理想的。因此,在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模拟仿真的演示和操作,将比较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易学,再通过亲身实践操作,就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增强学习兴趣。从直观到抽象再回归实践的认识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避免实践操作的盲目性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完理论知识后才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果教学班级的人数过多,教师的指导就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所以,很多学生在操作实训的最初阶段就感到难以下手,无所适从,甚至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果学生通过模拟仿真的演示和操作,就容易掌握实践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就容易上手,按正确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训操作。因此,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避免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盲目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节约教学成本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必须购置一定数量的电气实训器材供学生实习用。但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规范性操作行为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因此,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损坏一定的实习器材,增大学校的教学成本。计算机仿真,模拟真实环境下的电工作业,没有损坏电工器材的后顾之忧。通过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学生就容易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损坏器材的可能性大大减小,而且也可以缓解因实习器材不足影响教学的压力。

强化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 电工课程的模拟仿真,逼真地再现了电工技能训练的项目,对学生身临其境和亲身参与从而获得技能提升和技能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过,模拟仿真虽然具有直观性的教学效果,毕竟它是虚拟的教学场景,与实际的真实场景还有一定的距离。要使学生掌握真实的实际操作技能,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模拟仿真教学是实践操作的桥梁,通过实践操作强化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对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专业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营造寓教于乐环境的能力和调控课堂秩序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尽可能成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因此,通过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7篇

一、优化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节课只有45分钟,教师要向课堂要效果,首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断地优化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能学习多少个知识点,学到什么难度;把握好每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什么。只有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了,这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如果每节课设置的教学知识点过多,一节课也就完成不了,就会存在加快教学速度、拖延教学时间的办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在讲到《第11.2节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这一节时,本节由四部分组成:“认识电路”、“通路、开路和短路”、“怎样画电路图”、“电路的连接方式”。本节课的内容需要2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完成“认识电路”、“通路、开路和短路”、“怎样画电路图”等三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电路的结构、电路的三种状态及怎样画电路图,这些都是关于电路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第二课时完成“电路的连接方式”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包括串联和并联电路两种基本连接方式,这部分知识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并联电路的区分与连接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二、优化课前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导入的目的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如果课前导入做得不好,学生一上课就对这堂课失去兴趣,就难于提高课堂效果。课前导入的方法很多,我们需要优化课前导入,恰当地使用课前导入,控制导入的时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习兴趣有很好的帮助。

例如,我在上《压强》这节课时,采用了做实验导入的方法。课前我准备了两块同样的小木板,在其中一块小木板的中央钉了一颗小铁钉,在另外一块小木板上钉满了小铁钉,上课时把两木板都平放在讲台上。然后我问同学们:我用物理课本把一个充足气的气球压在一颗钉子的钉尖上,气球会不会破裂?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会破裂。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气球真的“嘭”的一声破了。然后我又问同学们:我用物理课本把另一个充足气的气球压在很多个钉子的钉尖上,气球会不会破裂?同学们都说:会破裂。实验结果是气球没有破裂。同学们显得很惊讶,很想知道气球不破的原因。此时我进一步问:气球为什么没有破裂?从而引入了压强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将带着疑问学完这节课。

又如,我在上《声音的音色》这节课时,在课前先制作好一段由各种小鸟及动物的叫声合编在一起的一段声音,于课前进行播放,学生们在听这段声音的过程中很认真,心情愉悦,当听完声音后,我问学生们:在这段声音里你听到了哪几种鸟和动物的叫声?一下子全班就沸腾起来了,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听到了几种动物的叫声。可见,使用音乐进行情景的设置同样能起到很好的导入效果。

三、优化实验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物理的各个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做实验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从而通过分析和归纳得出实验结论,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做实验也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做实验还能满足学生对探究物理新知识的好奇心。初中物理大大小小的实验非常多,每节课的实验我们都要精心准备,优化实验设计,做好每一个实验,这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对于学生实验,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因学生已有的知识有限,所以教师还应对学生加强实验引导,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设置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结论. 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物理教学的成败,优化实验设计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例如,我在上《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这节实验课时,实验桌上老师已提前准备了一块玻璃板,两只同样的蜡烛和一把米尺。等学生把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桌面上,玻璃板前一段距离处固定好蜡烛并点燃后,我提的第一个问题是:玻璃板成的像在哪里?同学们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找到了蜡烛成的像并回答出来。接着,我提的第二个问题是:拿一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上,看看在纸上能不能看到像?同学们做了以后回答说:没有。我提的第三个问题是:实验说明了玻璃板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同学们回答说:是虚像。我提的第四个问题是:怎样利用已有器材来确定像的位置及大小?同学们有了不同的说法,其中有部分同学能够正确回答:拿另一相同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上与像重合为止。我提的第五个问题是: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同学们根据像与物重合得出了: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我提的第六个问题是: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同学们马上用米尺进行测量,测量后得出了: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我提的第七个问题是:在这个实验中,米尺和两支相同的蜡烛分别有什么作用?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实验都能回答出:米尺用于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两支相同的蜡烛用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的关系。我提的第八个问题是:把玻璃板放偏一点看看实验现象还跟刚才一样吗?……经过一连串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基本对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清楚掌握了。

四、多媒体的合理使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

第8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自动化专业 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就是理论和实际结合,打破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实际训练和专业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集中了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者是实训车间,学生能够边学边操作。理实一体化使得理论和实践联系更加密切,使得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得以激发,因此是一种适用于中职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值得推广使用。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现状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但是也存一些不足。

从教学场地和设备上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教学场地的大小以及设备的数量要求高。但是,目前中职院校在这方面还没能充分满足教学要求。

从教师能力上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专业的教师。从中职教师师资队伍看,教师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还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从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看,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有了调整,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但是同实际的岗位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学的时间安排也有问题:对于完成工作任务的课时不一致,有的甚至是几个任务同时进行。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1.完善课程体系

实施理实一体化自动化专业教学,要把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的目标,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即可。目前,中职自动化专业教材的理论性过强,而且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也很陈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课程和教学内容加以细化,修改教材,把一些零散的理论以和实训内容归纳到系统项目中,把一些实用性和可行性的知识作为基础。另外,在课程时间安排上,要对各个工作任务课时平行安排。

2.建立以科学和技术机制为基础的校园课外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丰富的校园科技活动,使得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得到激发,营造良好的课外实践氛围。自动化专业学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增加对学生实践的投入,对于在实践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以实现对其他学生的激励作用。

3.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

教师还可以通过搜集或者制作动画和多媒体课件应用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兴趣。在学习直流电动机的调速一课中,教师还可以制作电动机调速装置,这个装置可以很方便地使用三种方法进行调速。教师讲解基本的原理,学生自行计算,然后使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来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这样学生不仅有了学习的兴趣,对电动机调速的方法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4.结合课程的设置与企业的生产实际

自动化专业的理论性比较强而且十分抽象。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要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在开设课程时要把一些有操作性和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纳入到课程中去,诸如PLC、工业组态软件等等。教授这些课程时应同实际应用的例子相符合。此外,还应该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通过类似的项目进行教学。例如,通过PLC、触摸屏等组成的料灌控制系统,或者是由 PLC、触摸屏、变频器、压力传感器等构成的恒压供水系统,由 PLC、触摸屏、步进电动机、伺服电动机等组成的定位控制系统等等。对这些项目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会觉得十分枯燥无味。

不过,为了更好教学,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地学习,经常到企业中了解情况,掌握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和人才。这样,才能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三、小结

总而言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加以改进。这样才能够使理实一体化教学内涵更加丰富,教学的质量更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映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关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交通职业教育,2009(6).

[2]张荣.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

第9篇

关键词:技校电工 理论课 吸引力

一、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热情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才会有求知欲,才会主动思考或讨论,课堂的气氛也比较活跃。比如电磁感应是个难点,为了更为全面地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感应现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实践电磁感应实验,并提出电磁感应的现象、感应电流的来源和强度等。为了高效处理这三个问题,学生就会仔细观察、思考。磁铁切割线圈、线圈就能够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带来的磁通抑制着原磁通的改变;感应电动势能够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得出。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就能够高效掌握课堂的重点。在讲课结束后,教师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然后组织、启发、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讨论、总结,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不再感到理论课的枯燥。另外,教师在提问时,需要围绕课堂内容展开,不能提问那些难度过大、不切实际的问题,否则会起反面作用,不能有效提高理论课的吸引力。

二、科学选取教学工具

虽然电是无实物状态的,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模型、挂图、实物、实验电路的应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那些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在授课之前,例如在v授《电工基础》时,教师需要准备电感、电阻、电容、线圈、磁铁等等;在讲授《电工仪表与测量》时,教师需要贮备电流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数字万用表、模拟万用表、接地电阻测量仪等等。这些教学器材的使用,对于学生学习电路、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等等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大大提升理论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取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动画、文字、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使理论课变得生动、形象,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电机与变压器》一章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较为难懂,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演示电动机转动的过程:给电机通入三相交流电流、定子转子产生磁场、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转子导体在感应电流和磁场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转动。这样通俗易懂的动画演示,能使学生很快的理解并掌握电动机工作原理。在控制电路教学中,反转控制线路是重难点,可以制作课件,让无形的电流在多媒体上变得可见,学生就不会再惧怕枯燥的理论知识。理论和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际生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入实际例子,提高理论课的吸引力。例如在讲电阻测量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对宿舍、教学楼、实训楼等场所进行电阻测量及数据分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任务中。在某些很复杂线路和机器无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工厂参观,便于学生学习理论知识。

四、科学组合教材

因为技校办学的特性,一些学校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就缩减电工类理论课的课时,此外学生的基础较差,这就造成教学质量的低下。因此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对教材有着全面、系统的研究,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以便在上课过程中更加透彻、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授《电子技术基础》这一章节时,在通过图解法分析放大电路时,存在着电路图过多、工作原理过于复杂等问题,为了降低课程难度,可以选择将此部分内容舍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家电设备逐渐增多,学生就会对家电电路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例如功率放大电路、手机充电电路等让学生学习,学生主观性得到发挥,其学习质量和效率自然而然有所提升。

五、小结

第10篇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一些较难理解、不易掌握的内容展现出来,如:在“电气与控制”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电气控制线路的整个动作过程分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将难点拆分,同时将静态化为动态,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开设各种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如果让他们一直面对枯燥的理论讲解的话,他们往往是毫无兴趣的。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对于一些小产品的制作却是很感兴趣的,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电工电子兴趣小组,可以将理论知识的教授渗透到各种兴趣性操作实践中进行。

2.由浅入深,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电工电子实训项目较多,各个项目之间又不是完全独立的。在实训中应注意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采用“分层模块教学”法,设定实验过程,分步骤、分阶段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各个击破。实训中可进行单项训练,在单项训练熟练掌握后再进行综合训练,由浅入深,这样有助于学生的不断反思和总结,技能不断得到强化。如:“三相异步电动机接触器正反转控制”实训中,将要用到两个接触器,可以首先让学生接一个,使电动机正转,当这种接法熟悉后,再接第二个,实现电动机的反转,最后进行整体装配,这样做学生记忆就更加深刻,教学效果就更为明显。

3.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电工电子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和计算机仿真软件等手段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定与教学相关联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使其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有效地挖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能力。

4.运用各种仿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效果,突破条件限制

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引入各种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电工电子课程中采用EDA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整个过程方便、简便、快捷、灵活,且形象、直观、交互性好,它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加强了分析、综合能力,实现了实验教学的创新。学习电工电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原理和相关的计算关系,还要求学生具备电路的分析、设计能力。现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新电路、新元件不断出现,而实验室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各种电路的设计和实验要求,通过采用软件仿真的方法,克服实验室的条件限制,避免使用中仪器损坏等不利因素,满足各种电路的设计要求。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进行电路的分析设计,可以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和熟练使用仪器的能力,电路的综合分析能力都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调整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的课程内容多而广,但是,教学课时学校十分有限,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所有知识都面面俱到是十分困难的。针对职业学生的特点,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主要体现在:

1.职业学校学生电工电子的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够用为主

职中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差,理论知识的教授以能满足岗位和其他专业课需要为尺度。精简理论的推导,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较轻松、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2.教学内容要以实验实训为重点

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材。教学内容以够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应增加实例的讲解,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在讲“解异地控制电路”时,可以结合“两地控制同一灯”这一实例,并配以实际操作,这样既能将课堂知识直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紧随时展,引入新知识

第11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多媒体技术

【摘要】针对电工电子技术系统性强、内容广泛、课时相对较少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没有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教育的现代化;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就没有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较强,内容广泛、课时相对较少的课程,它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实践发现,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优势

1.有助于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生动的表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满堂灌、填鸭式、一言谈。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就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教师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不重视启发想象;重做题能力训练,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技能实践。学生惯用左脑少用右脑,学生注意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较弱,结果,教师上得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学生也听得筋疲力尽,索然无味。而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并配以一定的音乐来呈现有关电子专业知识,使静止的变成运动的、抽象的变成直观的知识,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使大脑获得多种类、多层面的知识信息。比如讲万用表的使用一课,学生掌握了万用表的基本原理后,要是真正能在实际生活中安装和设计电路可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演示,动静结合和远近交替的特点,生动剖析各个线路的特点和里面的构造。2.有助于强化教学的立体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艺术。比如在讲解交流电动机,多媒体具有较强的作用。通过图片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感。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带领学生识图,还能大大缩短教学时间。如果教师采用以往的黑板画图的教学方式,既花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画出的图也缺乏立体感。通过放映生动的电动机图片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国内电动机构造的实例。多媒体通过形、声、色来传授教学信息,增大教学容量,有助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上课也比较省力。在巧妙的电教手段下,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喜悦。宇宙中物质通常分成微观的和宏观,微观的物质是看不见的,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我们通过宏观现象来展现微观运动,把呆板的变成灵活的知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了。例如:我们在讲半导体基础知识这一章中,物质内部运动以及空穴的形成、空穴运动;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的形成;PN结的形成等既是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又是以后学习半导体器件的基础。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相关的知识又少,所以理解本章内容可以说很难。若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将这节课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就拿物质内部电子的运动来说,原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无规则的运动可以用运动的动画来展示,很形象。再如空穴的形成,原子用点表示,空穴用小圆圈表示,温度升高电子能量增加速度加快挣脱共价健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同时原来的位置变成一个空位即空穴,这个过程用课件展示即形象直观又易懂。这样,运用这个课件教学,既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吸引他们。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比赛来检查教学效果。比如让学生简述空穴的形成。由于课件是给定的,可以学生们自己结合教材再想一下物质内部运动以及空穴的形成、空穴运动;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的形成等知识,即发展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又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也及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喜悦。多媒体教学因其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图文声像并茂等优点,为课堂教学打开了一幅别开生面的画卷,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

二、多媒体辅助电子专业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适用性。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或课件教学,只有那些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点,才值得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避免简单的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要留给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坚持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原则。不要被多媒体捆住了手脚,失去了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的优势和风度。2.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有机渗透,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绝不能用多媒体取代教师,用屏幕取代黑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3.防止信息超量,抑制学生思维。多媒体教学信息量过大,造成学生目不暇接,没有时间消化、分析、理解与整合理论与工程知识,难以把握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的重点、难点,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掌握学生心理,在重点、难点处细讲,多举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吸收课堂知识内容。同时,在制作课件时,还要考虑方便学生作笔记,讲课时也要按内容分轻重缓急,留出记录重点知识的时间。4.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制作一个课件要发挥教研组的群体作用,集思广益、反复论证、不断修改。

【参考文献】[1]章喜才.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12篇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向特定的行业和岗位培养合格的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使命。电力拖动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由于新知识的不断增加、教学时间的相对减少,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在电力拖动课程教学中,我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激励了学生学习新知识,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1]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理论课与生产实训课交叉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实践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统一制定模块教学进度,建设模块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编制相应的教学讲义。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进度以及学生掌握技能的快慢进行适当的控制,并以现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既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又能使学生学到与职业技能有关的知识,不仅培养了一专多能,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从教学目标比较,传统教学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一体化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新知识;从教学形式上比较,传统教学以老师的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一体化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从交流方式上比较,传统教学是单方面,虽有互动,也是被动的,一体化教学为多向交流,表现在小组成员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从参与程度上比较,传统教学是学生听从老师的指挥,要我学,一体化教学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我要学;从激励手段上比较,传统教学以外在动力为主,难以持久,一体化教学使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能持久;从教学特色上比较,传统教学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补充授课内容,一体化教学为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2]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具体应用

《电力拖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关联性较强的学科,是中职院校电工专业的专业课,也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习本课程,在实际中有何用途,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中职学生甚感茫然,尤其是在中职院校生源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偏颇,专业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下面以《电力拖动》课程中的“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为例来探索“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1.现场参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电力拖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而言,现场参观前,教师应制定合理的参观计划、明确参观目的,并根据参观目的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解答。根据制定好的计划,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学校机加工实训室,现场观摩车床、磨床、数控车床及数控铣床等设备的操作过程和工件加工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控制线路之前对生产机械的运动形式、构造及机械与电器的配合动作等方面有足够的认识,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丰富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以便于将来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2.理论教学――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元器件,掌握线路原理图

(1)认识元器件:首先我在讲解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时,应先将电路图板书展示在黑板上,对照实物电器元件,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与Flash动画,分析电路图中所涉及到的按钮、熔断器、接触器、继电器等低压电器的符号、结构、原理及其作用,营造一个“有声、有色、有物”的“三有”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教学中产生视、听觉兴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元器件的知识。

(2)掌握线路原理图:学生在认识元器件之后,我采用的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原理,首先,引导学生把线路图的动作顺序、过程用箭头连接起来,使学生对原理图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其次,根据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动作顺序,引导学生们分清按钮、主触头、线圈的符号和所在的位置,使学生能很容易理解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图的动作过程,进而理解整个线路?D的原理。[3]

3.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衔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完成理论教学之后,再转入实训教学,即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再应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电力拖动实训台上动手练习,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衔接。通过动手实训环节的练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实训操作还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产生触觉兴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4.考核评价――检测学习效果,查漏补缺

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后,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以检查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核本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采用科学化、多样化、合理性的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等。因此,学生在每个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来分析学生的优点,并指出问题的所在,并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改正。通过全面、丰富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考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通过对《电力拖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总结出《电力拖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趣味性强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能够把理论与实践完美的融合

4.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