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催人奋进的诗句

催人奋进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10:5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催人奋进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催人奋进的诗句

第1篇

本文的题目,引自明代于谦《立春日感怀》诗,只是把“思亲”改成了“思民”,以表达我对诗人忧国忧民、用艺术的语言为环保事业鸣锣呐喊的无私情怀的敬意。《失衡》诗集读后,发人深省,令人惊悚,催人奋进,共同为建设美好家园努力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呼唤民众的参与意识

诗人把理性思考与现实问题相结合,通过热情的呐喊,呼唤民众的参与意识。

“失血的土地,还能撑起多少丰收?负重的田园,还能托起多少富有!……七大水系,施叩大礼/愧对两岸民心的膜拜/江河羞愤的浪花/是诉?是泪?是吟?是语?”

诗人把种种环境的破坏,用激情的语言、燃烧的诗句,拷问着人类的灵魂,引发无尽的思考,呼唤人们共同关注家园的参与意识。犹如普罗米修斯高擎的火把,不惜燃尽自己,让世人觉醒、让世人起来、让世人行动。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就是民众的参与。

激发民众的责任意识

诗人把历史的辉煌与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现实行为相结合,通过忧愤的表达,激发民众的责任意识。

讲土地,世纪变迁的年表中――传承着“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的箴言……撑起了天地合一的情感;讲水,掠过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都是由水孕育、浇灌、培育而成;讲现实水患、水污、水缺、水苦,诗人的忧患、忧虑、忧愁、忧愤跃然纸上,抨人心动,催人泪下。其他如讲空气、讲沙化、讲森林草原,无一不是推开历史的大门,窥视已有的辉煌,敦促我们停止不该发生的生态失衡。

――环境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民众的责任感。

启迪民众的自觉意识

诗人把大自然的多彩与物种濒灭的现实相对比,通过形象的思维,启迪民众的自觉意识。

诗人把生灵比喻为“兄弟姐妹”,把植物形容为人类生命所在,让人们不要因为“迟到的讣告”麻木不仁。诗人祈褥“让地球生命之光的团队,多一张面孔,多一种语言,修补和谐大美遗落的缺憾。”我们从诗中读到了危机,读透了热盼,读懂了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我们人人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来,汇成滚滚大湖,浸润祖国的大地。

――环境问题解决的根本,就是民众的自觉。

增强民众的道德意识

诗人把尽求美好和谐与憎恶贪婪自私相映衬,通过对丑恶的鞭笞,增强民众的道德意识。

人类的行为只有上升到理性,才会清醒;只有进入道德层面,才会自觉。诗人深谙此理,力求用情感演绎的诗句,透射出哲理,拷问着人们的灵魂,呼唤社会的良知,催生着道德的规范。正是“疤痕寻找规则,激情期待理性”。

诗人“真想/与江河亲吻/却无奈/红与黑纠缠的水面/真想撩起水的衣襟/无奈沉重的水汁/早已坠破裙衫/真想拽回水浪淡泊的韵脚/可涌来的/总是藻类疯长的港湾”。

读读这充满深晴而又深虑的诗句吧,难道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不是你、我、他?难道维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责任者不是你、我、他?

“人鸟合一生命长青/天人合一万物长绿”

“渴望麻木复活/人口消肿/渴望资源洗牌/旧工业脱胎转型/渴望人与环境推心置腹的输入输出/渴望和谐增容/抚平每个人浮躁的神经”

――环境问题解决的核心,就是民众的道德意识。

第2篇

你,是无处不在的。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那灼灼其华的背后,是你把一段段宋词的宛转情思幽幽吹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那千层碧山之中,千载白云之上万里清辉之下……你把盏而吟,吐纳着唐诗超然物外,洒脱飘逸的开阔大气。

“绣榻闲时吹红雨,雕栏曲处倚黄昏。”桨声灯影里,小桥流水也,炊烟缭绕中,你在那轻轻漫步,为江南的烟雨柳巷平添了几许妩媚与温柔,“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滚滚波涛中,浩浩大海上,你在倚天,与劈波斩浪之间展露中华文明的浩瀚博大。

你,是动人心魄的。

霓虹闪烁的梦幻般的都市,你探访着一个个繁华而空洞的世界。那里有一个比烟花还寂寞的流浪人,扑闪着一双犀利敏锐的眼睛。他向你缓缓地道出路的坎坷与辛酸。于是在张爱玲与三毛空灵的文字。我看到了你的长度。从很远的时空穿越而来,述说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喝一曲百转千回的悲歌。

衰草连天,残阳如血的塞外,你引领我们见一位被唤作昭君的女子。“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穿过苍莽的地平线,飞越泪水般的守望,悲怆而去,风雨千年,沉默千年,在那无边的大漠中孤独的跋涉,只因铭记自己是华夏的好儿女,民族的交流与和平统一是赋予她无可推卸的责任。于句句凝血的诗句中,我听见了你的密度,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你,是催人奋进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读曹操的文章,好似听激昂雄壮的乐曲,人生的价值,目标,份量便通过你跃然纸上,文人的爱国与执着,在你的号召下彰显其灿烂与辉煌。

我曾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身上获取前进的动力;在的《沁园春》中获取少年的豪情;在汪国真、徐志摩的诗篇里徘徊徜徉。从而明白不需要在意身后的寒风冷雨,只要认真向前,朝着目标前进,足矣……

你,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语文,你是一首诗,于平平仄仄中给人以清新的意蕴;你,又是一副空灵的山水画,于点染勾勒中给人以深邃的感悟;你,又是一泓清泉,于是浮泛在诗与爱与梦的泉流上,我侧身倾听你清越的声音直到永远……

第3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亲人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

许多人,许多事,一转身,已难以再转回来。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哪些体验或感受?请结合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文题中材料的基本寓意是,时光虽然转瞬即逝,但飞逝的岁月中,许多人和许多事,给我们留下太多的回忆和怅惘,引发我们无尽的思考和感悟。这是这则材料作文的基本方向。“一转身”在材料中不是指一个动作,而是指时间的流逝。当然,它既可以指很短的一瞬间,也可以指很长的一段时间,甚至是一辈子。作为中学生来说,不可能有太多丰富的人生阅历,但总可以从有限的生活经历中掬取生活的浪花,关键要善于选择合适的素材,引发联想、感悟和思考。

构思角度一:选择生活中打动人心的画面或片断,采取画面组合的形式结构成篇。要注意的是,所选画面或片断要求有相似点,即经过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磨砺仍然比较深刻地印在你的脑海里,且能够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如人性中的真善美等。

构思角度二:选择叙事类文体包括小小说,叙写一个人或一件事,也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思路。但要注意充分发挥出此类文体写人叙事注重情节铺垫和细节刻画的特长,以事件叙述和情节发展凸现文体特征,以人物形象和细节刻画取胜。

构思角度三:以时间流逝引发感悟和思考为内容,融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体的散文化写法也比较容易把握。但要注意不能凭空生发议论抒情,写景叙事是基础,而且要善于从常见的景与事中引发关于生活的哲理感悟。

例文

把握美好时光

余国瑶

小时候经常坐在很高的地方,看天,看云,看太阳。看太阳怎样用日光做的鞭子吆喝着,在天穹上边的海里放牧洁白的云朵。

当光线一点点褪去,影子被拉得很长的时候,太阳就老了,不复有早晨那样喷薄向上的气势了。踏着那样的残光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总为这一天的流逝感到怅惘,如被掏空了什么似的。

年复一年过去,当熟人再碰到曾经小小的我,总要惊叹一句:“长这么大了呀!”“长这么大了呢!”我重复了一句――时间真的很快,十几年,真的是“一转身”。而这一点点的光阴这样毫无知觉地溜走,那悄悄流逝的可是我的生命呀!我的心如叶子般抖了抖,发出簌簌的声音。

清晨六点没有太阳,于是被窝就埋葬了青春。当我们蒙头大睡的时候,时光的流逝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当我们懒散,当我们碌碌无为,当我们用没有意义的事情打发掉我们有限的生命时,青春就静悄悄地游走了。然而我们却总是习惯所谓“一转身的觉悟”。当我们一转身,才发现曾经那些被窝里的梦,终究只是一个梦境而已;当我们一转身,才发现那个毁掉自己青春年少的人,竟然是我们自己。于是有些人开始驻足,开始后悔。

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你也将错过群星。是啊,有的人也许已经错过了太阳,但前面还会有群星。生活是用来行走的,太多的驻足只会造就更多行走,太多的驻足只会造就更多的后悔。昨日已是黑白相片上温馨的影子,明天是永远盛开在彼岸不可企及的花朵,只有今天才是可以书写的竹简,现在辛勤的汗水将是未来幸福的阶梯,而那用心刻画的一个个字符,才应该是我们现在的人生。

“不能永远生活,就迅速生活。”骆一禾的话响在耳边,这个与海子齐名的诗人是叫我们珍惜生命么?

那往事恰如夕阳晚照时河面的粼粼碎片,只捡闪光的藏在心里即可;而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做的呀!更何况,我们这群十七八岁的少年是这样的年轻,浪费美好时光只会让我们现在迷茫将来抱憾。来吧,莫要辜负这时光,这一年年春去秋来,红的是凤凰花,白的可是少年头。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把握美好时光,为年轻的生命奏响奋进之歌!

第4篇

一、 阅读短文,按要求完成练习。(30分)

爱 的 力 量

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

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迷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

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 ① )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

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既要看她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 ② ),也要看她的造化。

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你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

男人埋下头,低低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

护士皱了皱眉头,默默地坐下来,轻轻握住女孩凉凉的手,柔声说:“女儿乖,妈妈在,妈妈在。”

男人抬起头,吃惊地看着护士,少顷,脸上流满泪说:“谢谢,谢谢!”

女孩唤一声“妈妈”,护士答应一声,而护士与那个女孩差不多年龄,还没结婚。

女孩像落水者抓到了一根稻草般死死( ③ )护士的手,呼吸慢慢均匀下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护士像一位真正的妈妈那样,一有空就守在女孩病床前,握着她的手,跟她说话,讲故事,轻轻地唱歌......直到那女孩完全醒来。

医生说:“她能苏醒是个奇迹。”

女孩说:“我感觉到妈妈用一双温暖的手,一直牵着我,一直牵着我,把我从一个黑黑的冰冷冷的井里拉上来......”

人们把赞扬的目光投向那位充满爱心的护士,护士地脸微微红了说:“我记得读过一句名言,母爱可拯救一切。”

1、 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4分)

手足无措( ) 拯救( )

2、 给文中标有①②③的地方选择最恰当的词。 (3分)

① A、恳求 B、哀求 C、要求

② A、希望 B、期望 C、渴望

③ A、抓住 B、攥紧 C、牵着

3、这位女护士做了一件什么事呢? (3分)

4、“女孩苏醒是个奇迹”,请问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 (4分)

5、歌颂母爱的名言或诗句很多,请你写一句。(2分)

6、“少顷”的意思是 ,请你再说出几个表示时间短的三字词: 、

、 。(4分)

7、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最想对这位女护士说些什么呢?(4分)

8、你对文中的“母爱可拯救一切”是怎么理解的?联系实际或课文内容谈一谈。(6分)

二、 基础知识。(30分)

1、按要求填空。(3分)

“屈”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弯曲,使弯曲;②屈服,使屈服;③理亏;④委曲,冤枉;⑤姓。将下面词语中“屈”字的正确解释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顽强不屈( ) 能屈能伸( ) 理屈词穷( ) 屈打成招( )

2、按要求改写句子。(3分)

(1)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你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句

①当我发现了这种神圣的秘密的时候,我竟欢喜感动得伏案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戴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上的碎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写词语。(5分)

(1)形容做事认真的词语:_________

(2)赞美伟大祖国的成语:_________

(3)形容某个方面特别出色的词:___ ______ _______

(4)说明某个道理的成语: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5)形容口才好的: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4、用合适的关联词填空,并用所填的关联词造句。(2分)

(1) _________你长得多大,_______是爸妈眼中的孩子。

(2) 你_________懂得了这个道理,________要自觉地去做。

5、照样子写句子。(3分)

例:对我来说,一本好书就象一根法力无边的魔法棒,让我痴迷。

(1) 对我来说,一本好书就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我来说, ___________就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课文内容填空。(7分)

(1)、“_________比金钱更能___________。你爱别人,________;你帮助别人,____________;你待他_________,他对你就会__________。(卢梭)” 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这一学期《 》中的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郎织女》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大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劳动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了《牛郎织女》,我们认识了_________的牛郎,____的织女以及____________的王母娘娘。

(3)、“风声雨声涛声,________;雨水汗水血水,__________。”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_______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这里的诗句是仿照__代__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昔仲尼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且知勉---摘自__________这段话中的“仲尼”指的是_____。前四句让我想到了名人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四句让我想到了俗语:________________

7、 八下列词语或句子补充完整。(4分)

(1) ,金石为开

(2) ,死而后已

(3)明修栈道, 。

(4)明枪易躲, 。

(5)锲而不舍, 。

(6) ,化作春泥更护花 。

(7)问渠哪得清如许, 。

(8)天街小雨润如酥, 。

8、排列下列错乱的句子,将序号写在括号里。(3分)

( )相传,有一次,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到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的庙堂朝拜。

( )他吩咐学生拿水来注入欹(qī)器实验,果然和他说的一样。

( )久而久之,欹(qī)器逐渐被一些催人奋进、戒骄戒躁的话语所代替,而且也不只局限于放在座位的右侧了。

( )庙堂里陈列了许多祭器,其中有一种祭器学生不认识,就问孔子,孔子说:“这是欹器,是用来盛酒的。当它空腹时,是倾斜的;当倒满酒时,它就会倒下,酒全部流出来。当年齐桓公把它放在座位右侧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 )最初的座右铭,是一种叫做欹(qī)器的祭器。

( )后来,孔子也请人做了一个欹(qī)器置于座位右侧,用来提醒自己要谦逊,不骄傲,不自满。

三、 作文。(40分)

题目: 我真

提示:(1)在横线上填一个表示心情的词语。如:高兴、激动、佩服、后

第5篇

【示例一】

唱响生命,青年歌手丛飞,他省吃俭用,将钱资助给了100多位贫困学生,而他自己却成为深圳的“穷人”,把自己演唱所得费用帮助别人的举动,却深深感染了每个中国人。他的行为如此自然、纯粹而无怨无悔。他现在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带着人们对他的敬意“飞”走了,但是,他还活在人们心里!他用生命完整地诠释了爱的伟大,他用歌声唱响了生命!他的生命之花如此绚烂!

【升格】

唱响生命,实现价值。青年歌手丛飞,他省吃俭用,全力资助了100多位贫困学生,让他们不因贫困而辍学,让他们不因苦难而痛苦。他的英雄善举,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了解他的中国人。他的行为如此自然、纯粹而无怨无悔。倏地,我想起了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名言:“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为碌碌无为而羞耻。”是啊,他已经做到了!

虽然他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他用歌声唱响了生命的价值!他的生命之花绽放得如此绚烂而美丽!

(节选自学生习作《珍惜生命》)

【评点】

升格文巧妙化用了保尔・柯察金和臧克家《有的人》中的名言,名言本身就包含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诠释,作者巧引妙用,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又充实了文章内容,加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示例二】

八月到了,桂花出来了,非常美丽;转眼望处,又到桂花飘香时。

那一簇簇星星点缀的黄花,平淡中透露出清香的淡雅。幽香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弥漫,盖过了那随风飘来的野草味,证实了秋的存在。一树桂花,芳香馥郁,胜过满庭芳菲。

【升格】

独自漫步,小径特幽,远处高楼上隐约地飘来一首歌曲“将要入梦,几番起伏终不平,到如今都成烟雨;今夜成空,宛若回首袖底风;幽幽一缕香飘在深深旧梦中,繁华若景,一生憔悴在风里……”淡淡的忧伤,浅浅的愁绪,萦绕在心间。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时维八月,序属金秋,转眼望处,又到桂花飘香时。

那星星点缀的一簇簇黄花,平淡中透露出清香的淡雅。一树桂花,芳香馥郁,胜过满庭芳菲。

(节选自学生习作《桂花香了》)

【评点】

升格前的文章开头较为平淡,这跟主题写“花”的文章的氛围不太相符,必须进行语言的润色;升格之后的文章开头,巧妙引用歌词,巧为点染,如诗如画,醉人心田,一方面点明题旨,另一方面引出了下面对桂香寓意的解读与引申。

【示例三】

仰望天空,我们不只看到深邃的蓝天、飘逸的白云以及灿烂的星星,我们还会看到那些可望而不可即、但却给我们心灵带来无限启迪和指向的精神。

仰望苍穹,我仿佛看到无拘无束、洒脱不羁的庄子正如北冥之鲲,自由于大海之中,亦如化而为鸟的大鹏,翱翔于天地之间。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庄子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可以使人不受外界风雨和个人形体的束缚,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庄子逍遥型的理想人格鼓励人们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不随世迁的独立风骨。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既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世俗的憎恶,又蕴含着催人奋进、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引导人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以独立的人格寻求人生的不同答案。

【升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仰望天空,我们不只看到深邃的蓝天、飘逸的白云以及灿烂的星星,我们还会看到那些可望而不可即、但却给我们心灵带来无限启迪和指向的精神。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仰望苍穹,我仿佛看到无拘无束、洒脱不羁的庄子正如北冥之鲲,自由于大海之中,亦如化而为鸟的大鹏,翱翔于天地之间。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庄子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可以使人不受外界风雨和个人形体的束缚,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庄子逍遥型的理想人格鼓励人们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不随世迁的独立风骨。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既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世俗的憎恶,又蕴含着催人奋进、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引导人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以独立的人格寻求人生的不同答案。

(节选自学生习作《仰望天空》)

【评点】

升格之后的文章虽然只是加了两个名句,但作用非凡:一方面在句首起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与韵味感;另一方面这两个名句所表达的思想跟作文相映生辉,增强了作文的文学性与蕴蓄感。

【示例四】

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我点播了周华健的一首歌,叫《朋友》,这首歌太美了。

朋友,你知道吗?我跟你同学好多年,你现在幸福吗?床头有你精心挑选的小风铃,在浸透了芬芳的夜里,我的心情因你的叮咛与祝福而变得温馨宁静。我每天晚上一边看着身边的风铃,一边听着《朋友》这首歌曲,觉得音乐真是好,能够理解我的心。

在我失落时,你安慰我;在我快乐时,你与我一起分享。远方的朋友,是你给了我温暖,让我的生命中有了欢乐,我总想变成一只欢快的鸟儿,乘着彩云自由地飞翔。

【升格】

“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每当在宁静的夜色中,耳边响起周华健演唱的《朋友》时,我就会潸然泪下。这真是美好的音乐,催我上进,动我情怀。

在这不平凡的夜晚,月儿挂在静谧的夜空里,闪着皎洁而澄澈的光辉,那是你纯洁的心灵吗?星星眨着顽皮又善良的眼睛,那是你清明的眸子吗?风儿唱着温柔而悠扬的曲子,那是你捎给我的问候吗?

“真爱过,才会懂;会寂寞,会回首;终有梦,终有你,在心中……”是啊,朋友,我们的友情,会让我一生难忘;你对我的帮助,我做梦都想报答。

我的床头有你送我的小风铃,在浸透了芬芳的夜里,我的心情因你的叮咛与祝福而变得温馨宁静。知道吗?能够咀嚼你热情洋溢的文字,感受你真挚坦诚的心语,是我最大的快乐与幸福。想象着一双亲切而充满希望的眼睛,我的精神完完整整地被爱与友情包裹着。

那红色的小风铃,充满着活力、健康、热情和希望。如果我是风铃,那你是我的风,当你轻轻从我身边走过,清脆的响声就是――友谊地久天长!

(节选自学生习作《美妙的音乐:慰藉心灵、洗涤灵魂》)

【评点】

文章开头就引用了精美的歌词,不仅扣住了作文题目“美妙的音乐:慰藉心灵、洗涤灵魂”,更扣紧了文章的主旨:回忆浓浓的朋友的情谊,真可谓一箭双雕;第三自然段再次巧引歌词,扣紧标题,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朋友往日深刻的回味。末段文字写得很好,娴熟自如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技法,揭示了“风铃”的深刻内涵,强化了主旨,升华了感情。

【示例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回落在黄昏的天空时,多少人撑起肩膀,担起责任,走过用汗水和泪水浇铸的土地;多少人热血沸腾,为了人民,不惜生命,用鲜血书写着那泛黄的篇章。

岳家军锐不可当,金军节节败退,消灭金军志在必得,圣旨快马传来,召岳飞火速回京。责任没有尽,岂可回去?圣旨一道道传来,十二道圣旨就在眼前。未尽忠,岳飞愧,他在长长叹息中踏上了回京之路,最终被害于风波亭,留下了一段没有走完的路。

【升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回落在黄昏的天空时,多少人撑起肩膀,担起责任,走过用汗水和泪水浇铸的土地;多少人热血沸腾,为了人民,不惜生命,用鲜血书写着那泛黄的篇章。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一出莫须有的悲剧,让忠魂被害于风波亭。

年少从军,力求精忠报国,屡建奇功,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岳飞征战沙场,精通用兵之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肝脑涂地,死而后已,在所不惜。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壮志同仇,笑谈生死,担负着国泰民安的重任。

岳家军锐不可当,金军节节败退,消灭金军志在必得,圣旨快马传来,召岳飞火速回京。责任没有尽,岂可回去?圣旨一道道传来,十二道金牌就在眼前。未尽忠,岳飞愧,他在长长叹息中踏上了回京之路,最终被害于风波亭,留下了一段没有走完的路。

唉,无奈的肩膀。

(节选自学生习作《肩膀》)

第6篇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鱼,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导语,要舍得在每堂新课的导语设计上下功夫。

好的导语,如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上课伊始石破天惊,先声夺人,整节课也因此高崖泻水,汹涌澎湃,让学生一听倾心。如果我们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比为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那好的导语就是打开这知识宝库的开篇钥匙。

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下列几例常用的导语,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激情概述、激发兴趣

翻开新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篇目多为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但由于我们学生阅读面非常狭窄,《诗经》、《三国演义》、《红楼梦》“苏轼、曹操、泰戈尔……”这些我们烂熟于心的经典名作和名家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学习这些名家名篇时,我就激情概述背景知识激发感情,导入新课。如在教学《〈诗经〉两首》时,这样导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经典名作去尽情的浏览、享受。接着,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的教学新课了。

二、设置悬念、逐步引入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所以设计精妙的导语,总蕴含着丰富的悬念。

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常听人说:天上最难的,那就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则是叩访南极。自古以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直向世人裸露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而一面又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那么,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能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

“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追求的目标。今天,人类已无数次登上了这地球的最南端。可你知道吗,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为什么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呢?那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的英雄。那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这段导语运用高超的悬念艺术,多处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生动优美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为学生深入深入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以境吸人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是这方面的名家高手,在她设计的导语里,有不少是声声意、字字情。而初中课本所选的绝大部分选文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充满激情,给人启迪的佳作名篇,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我在设计《荒岛余生》的导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如果你一时迷失了自己,你一定要看一看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这是一部探险家式的小说,具有神奇的色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一个船长在船遇难后独自一人被困于这个荒岛并通过智慧生存下来,最终在收服野人后将岛发展成为一个部落而其自身回到现代社会。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在欧美,这部作品是青少年的必读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在鲁滨孙的身上体现了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坚忍不拔、勤勉实干、创造进取——“鲁滨孙精神”。

“课文是小说的节选,主要描写了鲁滨孙遭遇海难后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学习本课,我们要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设置这样的导语,学生一下子就被鲁滨孙不屈的意志和故事神奇的情节所吸引,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四、即兴演讲、引人入胜

教师可根据讲课内容,结合当时的天气、地点、环境、气氛等因素,即兴发挥,临时组织导语,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恰适雪霁天晴,这位教师利用当时的天气特点即兴发挥:“同学们,陆陆续续飘洒了一周的雪花终于停止了,看外边,温暖的阳光,晴朗的天气,多美呀。但是,一千多年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好天气,他希望每天都大雪纷飞,每天都朔风凛冽,冰雪永远不要消融。他怎么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这样融此情此景加上悬念,既让学生为老师的文学素养而倾倒,也如磁铁一般,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魏书生语)

五、情感交流、以情动人

我在教学《泪珠与珍珠》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都曾有过流泪的经历,有的甚至对写愁与泪的诗句情有独钟,其实,我们有多少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大家处在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之时,对世事又能有多少深切的感悟呢?

然而文人骚客们却不止于此,他们不仅给泪水冠之以“珍珠泪”、“相思泪”的美名,还透过晶莹的泪水悟到了人间的真情,甚至探寻到人生的崇高境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泪珠与珍珠》,这是她七十多岁时候的作品,可以说凝聚了老人一生的人生感悟。

第7篇

讲三个话题

一、关于班主任工作状态

1、班主任的角色

有关班主任角色的定位有多种表述,二传手,维持会长,班级保姆,班妈等等,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的几句话,让我们对自身角色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从中我们看到班主任工作的价值和挑战。从这个角度上理解,班主任的角色我的理解是:最小的官,最大的责任。因为,班主任处在“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联系的主成地位上,班主任不仅要求是一名好的任课教师,还要是学生平安的守护神,是学生健康的呵护者,是学生优良品德的塑造者,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为教育而生存,而不是靠教育而生存。

2、班主任的工作现状

有两句话可以概括。一是普遍喊累。二是普遍感到困惑。在相当一部分班主任身上,存在着老办法不够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境。对此,我们不妨自问,当学生长了一岁的时候,我们的工作也长了一岁了吗?因此,面对这些现状,逼着我们要重新思考班主任工作的挑战和考验,逼着我们对我们已有惯用的方式方法进行重新检索和创新。

二、关于班主任工作原则

班主任工作中常见的的6个原则,如师爱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师表性原则等等,这些原则既是工作的方向指针,更是工作的方式方法。这里我仅仅谈谈其中的师爱性原则。

有人说,爱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语言,而爱的确又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所在。班主任的班级之爱,我的理解就是要做到:心中有爱,眼中有人,用心动情。

1、心中有爱。这份爱,首先意味着一份高贵高尚的责任。教育是什么?就是用今天的教育,让学生成为明天的人。前面提到的什么二传手和维持会长的概念不是我们需要的良好的职责履行,我们需要的责任是班主任这份工作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为社会赋予我们使命的真诚价值演绎和完美诠释。我们坚定的认为,没有责任,就没有高质量的工作;没有责任,就没有一个班级、一个集体乃至国家的未来。

2、眼中有人。这就首先意味尊重。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心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成长状态,尊重学生的内心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尊重,就没有学生心灵的走进。其次是宽容。班主任要摈弃以成败得失、亲疏远近论人看人的惯性思维,转而以千方百计的呵护和哺育,思考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内心需要,为学生的健康心理护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老师宽容、体贴的目光里抬起头来自信地走路。

3、用心动情。这方面首先意味着是坚持 。班主任对学生的呵护,对班级的关爱,往往是从点点滴滴的件件小事做起,而且贵在坚持。一个时候,甚至一个阶段做好一件事情不难,难的是一个学期都在努力得去做,这就需要一份韧劲和专注。或者说,用毅力和恒心去成就一份精神和拥护。其次是不吝啬夸奖。著名童话大王郑渊洁有句名话说得好,他说,“如果有一天我做了老师,就想干一件事,就是拿着花名册转着圈地表扬班里的孩子。人性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渴望被欣赏,我认为教育孩子的秘诀就是五个字:狠狠地夸他!”

“狠狠地夸”就是要多表扬,最大限度的夸奖。

“狠狠地夸”就是要用心去发现学生的优点,或者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甚至是引导别人发现这个学生的优点。

“狠狠地夸”就是表明你心里有学生的位置。

“狠狠地夸”就是表明学生的言行是被你看好的、被你肯定的、被你欣赏的。

“狠狠地夸”可以让自卑的学生变得自信。

“狠狠地夸”可以让忧郁的学生变得开朗。

“狠狠地夸”可以让做错的学生自省改正。

一句话,班主任这个班妈,在班级爱的施与上要做到偏爱后进生,厚爱特殊生,博爱中层生,严爱高材生。不为难任何一个学生,不放纵每一个学生。

第三、关于班级文化建设

一个班集体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共同的奋斗目标——头脑;二是班干部的领导——心脏;三是班级活动——动脉;四是规章制度——骨架;五是集体舆论——肌肉;六是精神面貌——神态;七是文化卫生——脸面。这里我就主要谈一下班级的脸面——班级文化建设。

1、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陶冶。而我国俗语也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说法,这都说明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强大作用。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所特有的,既是学校精神力量和智力水平的综合反映,又是班级精神力量和智能水准的有力表征;既是综合校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又是综合班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班级的形象,体现着班级的生命。

一个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带给学生的是清新、愉悦、自由、和谐,不仅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上了解社会、理解人生,而且为学生提供情感寄托,时刻净化着学生的心灵。

2、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不够。没有从学校发展战略,没有从班级成长的高度去看;二是方式简单,规划、指导不力。不少班级照转学校要求,直接交给班委会,没有自己的宏观考量和规划,简单应付甚至放任不理;三是内容单薄,集体奋进和拼搏的氛围不浓厚,班级文化建设缺少符合班级特点的设计和亮点。我们希望的班级文化的构建要有层次、有深度、有广度,努力让课室和宿舍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要渗透和传递出平等、宽容、和谐、激励、催人奋进的现代文化气息。

3、主要任务

本学期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宿舍文化建设,一是成立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二是宿舍文化氛围建设。其中文化建设路线图为3月份创建、4月份督查、评比,5月份挂牌,形成亮点,迎接区宿舍建设现场会的交流、验收。高中校区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构在3月中旬完成,宿舍励志标语评比活动在3月底进行。

最后,我想引用首届全国十佳班主任王立华老师在《美丽的中国岗位》这首诗中的美丽诗句与各位共勉。这首小诗也是这位满怀诗意的班主任给全国450万同行的诗。

谁的劳作最辛勤,最辛勤

放眼花园

您是一个和花儿最知心的园丁

躬身挥锄的时候

始终挂念在心的是那

爱流泪的玫瑰需要浇水

心事多的木槿需要施肥

桃李芬芳的金秋季节

它们偷偷地告诉您

关于缤纷花开的故事——

第8篇

摘要《全唐诗》中收录的草书歌,向我们展示了唐人安定殷实的物质生活和宽松开放的政治思想环境,追求人生成功的多元选择,以及诗书会友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研究唐代草书歌,可以让我们了解唐人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良好生命状态,对于今天人们追求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唐代 草书歌 生命状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诗歌创作的人数、数量,诗歌的种类、质量,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均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草书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至魏晋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到唐朝形成创作的又一高峰。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艺术家的创作广受欢迎。由于草书点画飞动显现的浪漫神采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和想象的空间,正好契合诗人的浪漫情怀,于是草书与诗歌结缘产生了另类诗歌――草书歌。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代草书歌以无可比拟的诗思与草书共舞的审美意境、意韵、意味给人带来美不胜收的审美享受和审美体验,同时草书歌作者以及草书歌塑造的神采飘逸潇洒倜傥的草书家形象,体现出大唐盛世下个体生命开张怒放的良好状态。盛世唐人顶天立地开阔自信的巨人形象为今天追求生命质量的人们提供了上佳的范式,并将对今天人们解放思想,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潜能的发掘和个人能力的发挥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从唐代草书歌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种人获得了成功――诗歌作者和狂草艺术家。他们的身份包括:政府官员、处士、僧人、画家、诗人等等。他们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但都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们的梦想得到了实现,实现了自我价值,人生是充实饱满的。有人说看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看生活其中的人们一生中多少梦想得到了实现就可找到答案。唐朝无疑是一个文明进步的时代,唐人的人生追求可以多元,有许多途径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条条道路均可通向成功。

首先是成功的草书艺术家:草书歌中塑造的草书家怀素就是很好的例子。出身于普通人家的怀素,没有像其他年轻人一样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当时出身低微的士子可以通过科举进身),而是在幼年就选择了出家。他有过买不起纸而用芭蕉叶、盘、板练习书法的经历。通过自己“盘板皆穿”的刻苦练习和“弃笔成冢”的不懈努力,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在狂草创作上达到顶峰,在书法艺术史上确立了自己不朽的地位。怀素的成功鼓舞了许多年轻人的上进心,他的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精神所产生的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与他的书法作品一样成为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怀素如此,草书歌中其他草书家亦如此。虽然在成就上他们无法与怀素相比(毕竟只有一个怀素),但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是成功的诗人。正所谓“智者创物,能者述物”,草书歌的创作同样是“智者”所为。虽然对草书创作而言,诗人的创作像是在述物――通过铺陈和描摹展现草书作品及草书创作过程。但在事实上,草书歌的作者在“述物”的同时也正是在“创物”――创作美轮美奂的草书歌艺术精品。他们同样需要才能和才华的展示和发挥,驾驭好草书歌的体式,把要表达的有关草书及草书家创作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非一般诗歌水平的诗人所能做到。这些草书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其作者也同这些诗歌精品一起留名史册:王邕、戴叔伦、窦冀等等。他们的人生选择同样获得了成功。

草书歌作者和狂草艺术家的成功通向一个事实――唐人可以有不同的人生追求,可以选择自己喜爱并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而成功就在每个人的前面招手!所以我们不会惊讶何以唐朝在各个领域均会出现众多的杰出人物,而唐朝这样一个可以让普通人实现人生梦想的社会,以它的文明和谐展示了它永久的魅力。

一 物质生活安定、殷实

唐人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盛世:生活安定、富足,没有衣食之虞。这样的物质条件在草书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以李白《草书歌行》为例:“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当时闻名遐迩的草书艺术家怀素把湖南七郡家家户户的笺麻素绢都要题遍;反过来说,湖南七郡的家家户户都有题写书法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必须是在人们衣食满足之后的精神追求,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无从谈起的。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中有诗云:

“渔笺绢素岂不贵,只嫌局促儿童戏。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襟气。”

造价昂贵的渔笺绢素被用作写作草书的材料,却被看成是儿童的把戏,不过瘾;几十间粉壁长廊的阔大空间,才够用来小豁胸襟气。在展示怀素宏襟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当时生活的奢华。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更极力铺陈唐人生活的奢华:喝名酒;出行坐高头大马;居住有卧房,有厢房,还有不经常有人住的客房。既有实用价值的住房,还有专门用来装点门面的粉壁和屏风。

此外,从草书歌中反映的怀素与其他社会名流的交往以及怀素的《自叙帖》中反映的情况看,怀素曾经为学习书法扩大眼界增广阅历到处求师漫游。试想如果不是遇上经济高度发展的太平盛世,这样的漫游如何得以实现?

二 精神状态自然适意

唐朝出现了儒、道、释三教鼎立并存,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取得了合法地位的局面。五大宗教聚会,古印度、古希腊、古阿拉伯文明与中华文明遇合交流。因此唐人的宗教信仰比较自由,不会禁锢在某一思想模式里。

身为草书家的怀素以性格疏放闻名。草书歌中有多处写到怀素创作草书时都是在醉酒之后,李白《草书歌行》“吾师醉后倚绳床”句,朱逵《怀素上人草书歌》“衡阳客舍来相访,连饮百杯神转王”句,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醉来为我挥健笔”句,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已后始颠狂”等等。可见草书歌中的怀素确乎是一个十足的醉僧。身为出家之人的怀素不谈经不说禅,没有遵守戒律而饮酒,还要饮到一定的程度――“神转王”的醉态。自己没觉有何不妥,旁观者似乎也没认为有什么不该,反倒觉得这种狂放不羁的性格正是他作为狂草艺术家应该有的姿态。不然他的狂草怎么会那样狂放恣肆纵横飘逸呢?怀素创作草书作品健笔挥洒时伴以吼叫,如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忽然绝叫三五声”,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中“大叫一声起攘臂”等等,意在突出醉后怀素的癫狂状态。这不禁让人想到:一个僧人违反戒律随意喝酒也就罢了,喝醉以后还要“撒酒疯”狂呼乱叫如入无人之境,这在法度森严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怀素无所顾忌的癫狂,恰恰说明唐人生活中较少清规戒律,他们的行为更多率性而为处于一种自然适意的状态。

唐朝思想环境的宽松必然带来思想的开放,其重要的意义在于敢于否定古人和不迷信权威上。李白《草书歌行》有“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的诗句。在书法创作上唐人推重王羲之书法,其书法一度成为唐人遵循的楷模。但李白的草书歌中对古人进行了否定,说他们“浪得名”。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中有“大笑羲之用阵图”句,用“大笑”一词破除了王的权威,同时树立了怀素敢于另辟蹊径的豪情和魄力,充分显示了唐人的自信和创新精神。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的诗句赞颂怀素草书创作,明确提出“二王”书法缺乏狂逸之姿,张旭虽以癫为名倾荡于当时,但也无法与怀素相比,怀素才是真正的“癫狂”,强调了狂草艺术家怀素的狂逸自然的状态才是人们心中的理想。可见敢于否定权威的精神并不仅见于怀素,还有写草书歌的任华、窦冀、李白,以及更多的唐人身上。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唐人在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骄人业绩。

三 文化生活丰富多样

1 诗书会友,趣味高雅

唐人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唐朝取得的世人瞩目的文学艺术成就,来自于人们日常文化生活土壤和唐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唐人的努力中我们可见唐朝辉煌的缘由,以及由这种辉煌形成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从草书歌可以看出,很多人为草书家造势,以同一题目作诗,一方面对草书家及其草书创作进行了赞叹,从主观上和客观上扩大了他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诗人也可以在同一题目下各自展示自己的诗才,即达到以诗会友的目的。草书歌中描述了以书会友的热烈场面。如,李白《草书歌行》“酒徒词客满高堂”句,再现了高朋满座共同欣赏狂草艺术家现场表演的状况,而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中“长幼集,贤豪至”“郡守王公同赋诗”句,则展现了贤人雅士豪门权贵汇聚一堂,观看草书艺术家表演后赋诗赞美的情景。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中的“满坐失声看不及”、“人人细问此中妙”句,更是对人们在观看草书表演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并不时发问的情景做了生动的描绘。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生动歌咏了作为狂草书家的怀素不同凡响的草书创作,及给当时人们带来的惊喜。任华为这首诗费尽心思,毫不吝惜笔墨和华美的文辞,把怀素在京城长安引起的轰动进行了渲染,对“狂僧”怀素醉后狂书的状态和豪迈气概进行了歌咏,把怀素潇洒创作草书并达到出神入化之境,人们热烈追捧和喜爱草书创作的唐朝特有的文化盛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人们从草书表演中受到强烈感染和感动,审美能力和情趣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草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怀素与著名诗人李白结交,与永州刺史王邕、御史窦冀、朱逵、苏涣有等往来,而这些诗人均有精美无比的草书歌作品传世,他们的作品将唐人以诗书会友的场面做了最好的记录。

2 修养深厚,情趣浪漫

唐人生活在具有浓厚文化气氛的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便具有了高雅、浪漫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其对草书的爱好即说明了这一点。草书是完全从实用中脱离出来的纯艺术形式,其笔画的连绵环绕使它难于辨认。如果对书法艺术、尤其是草书艺术所知甚少或没有足够的鉴赏力的话,便难以领悟到其中的妙处。唐人不仅能够读懂草书,而且真正领会到草书的真谛。在狂草创作的瞬间表演中,生命的万般激情突然迸发,化作雷霆电闪,骤雨狂风,化作充塞天地间一股无穷之力,融入宇宙的无尽苍穹。草书创作的同时也就是艺术家通过草书形式在抒情表意,在表现自己。骤雨狂风过后遗留在巨壁和彩笺上变化飞动的线条成为瞬间激情迸发的定格,永远回响飞动在观者的心灵和记忆深处,唤起记忆中永远的感动,成为灵魂深处永恒的审美体验。草书神采飞动的浪漫身姿让富有浪漫情怀的唐人倾倒不已,草书家现场挥洒的艺术表演,更让唐人感到舒解了胸中之气――使他们豪放、开张的情绪和感情得以宣泄和释放,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信心、热情、梦想和希望。

正如罗曼 罗兰对音乐的赞美:

“生命飞逝。肉体与灵魂像流水似的过去。岁月镌在老去的树身上。整个有形的世界都在消耗、更新。不朽的音乐,唯有你常在。你是内在的海洋。你是深邃的灵魂。在你明澈的眼瞳中,人生绝不会照出阴沉的面目。”

唐人在草书及狂草艺术家的表演中发现了类似罗兰对音乐的情感和体验。而我们在唐人的身上则看到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最佳方式,那是一种狂放、开张、自由、浪漫的“怒放的生命”奏响的动人音乐,它带着唐朝盛世之音的宏大旋律,穿过时空隧道悠悠而来,在今天的生命天空中久久回荡,融入青春的激情和活力,汇成声势更为恢弘的乐章。

注:本文系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书法艺术与诗歌意境关系的研究”(09BE027)。

参考文献:

[1] 李白:《草书歌行167 1729》,《全唐诗》,商务出版社,1999年版。

[2] 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204 1005》,《全唐诗》,商务出版社,1999年版。

[3] 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261 1369》,《全唐诗》,商务出版社,1999年版。

[4] 朱逵:《(一作遥) 怀素上人草书歌204 1005》,《全唐诗》,商务出版社,1999年版。

[5] 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273 1444》,《全唐诗》,商务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第9篇

语文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她与生活同在,是色彩斑斓,生意盎然的,学生应该十分喜欢。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具体来说,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这使得不少学生觉得语文索然寡味,少读少写,甚至不读不写,无求知的欲望。

在全社会都在呼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语文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以学生为根本,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喜爱语文,热爱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课内课外两手抓,课内要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建立课堂到生活的“超链接”,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一、 挖掘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语文教材中荟萃了诸多的名篇佳作,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素材。在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蕴涵哲理的诗句,能够启迪智慧、催人奋进。同样在现代歌曲中也有一些哲理性的思考,我让学生搜集整理自己喜欢的歌曲,找到这样的歌词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做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在听歌曲时,思考歌词中蕴含的深意,学会有选择地接受流行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维克多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给学生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片段,引导学生从关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转移到注意在大难来临之时人性的伟大与卑微,体会英雄的精神。我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影视作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人物之间的关系上。这些语文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不仅学的饶有兴趣,更是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二、 热心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

俄罗斯小说家尤里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悔,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感情的传染。”这段话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熏陶、感染、塑造作用表达得淋漓尽致。不重视阅读,课外不花时间去阅读,等于关闭了第二生活的窗户,关闭了第二生活的大门。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看点东西。

陶冶了一代代人的经典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对于青少年来说,阅读经典作品,接受文化传承无疑是非常必要的。我在初一开学初进行了专题阅读“让读书成为生活中的亮丽风景”,选择了朱光潜的《谈读书》、秦朔的《成长不可无书》和刘墉的《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有时结合课文的学习推荐相关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有时推荐名家名著,截取部分精彩段落朗读或者解读;有时推荐新人佳作;有时让学生互相推荐,彼此交流。这样有计划有目的的推荐作品,让学生能去接触这些人类文化的精华。课内的精读与课外的博览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读是准备,博览是应用,博览是学会读书的重要途径。

生长在今天这个电子时代的孩子,电视机、游戏机、电脑充斥了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些图像、画面和声音类的作品,可以再感官世界里替代阅读文学作品,因而不愿意去尝试阅读的乐趣。要转变这种观点,教师的“指”和“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西游记》改编成的影视作品非常多,学生的印象较为深刻,我让学生先静静地自己阅读指定的章节,然后再观看电视剧片段,让他们边看边思考:读了原著后你发现电视剧对原著做了哪些改动?这些改动你认可吗?你觉得电视剧所表现的画面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吗?这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学会分析评价,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影视作品,不再是一味地接受。在比较中发现阅读的乐趣,使学生明白读书的优越性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创造自己满意的形象。以此让学生少一些被动的观看、消极的接受的活动,多一些主动阅读、积极思考的活动。在阅读中外名著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三、 指导学生心入生活,让笔下清泉长流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生活”中,但是他们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和感受却大相径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生活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鼓励他们“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叶圣陶先生说过:“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身入生活,更要心入生活。“以生活为中心,以真实为基础”可以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或有话难说的问题,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同时老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写,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在此基础上,当学生的兴趣培养出来后,老师再逐步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加工提炼,以达到更高水平。用清人王筠的话就是“作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跑跳咆哮,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之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此说,虽有所偏颇,但的确有值得借鉴之处。总之,文章不应该是硬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标诗歌教学价值

一、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这是由审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一方面学生作为完整的有机生命个体,审美是其感性生命的一种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实现学生的完满人性,审美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审美有助于学生幸福地生活。此次新课标的一个最伟大之处,便是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本理念。特别是当前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应试的功利意识所屏蔽,呈潜在状态;学生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想象力的迟钝和贫弱,审美能力还待提高,审美情趣有待提高。加强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审美活动有一个规律:即阅读是作家——作品——读者双向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能释放更多的审美信息,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张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包括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各心理因素在内的、对作品进行完形、对意味进行充分体验的能力。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张力成正比,审美心理引起的张力越大,审美能力的提高幅度就越大。如同人的身体一样,各心理因素如果能经常得到一定强度的实践锻炼就会增强素质和有所发展,反之就会衰老,会迟钝或萎缩一样,学生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强度的审美实践活动,诗歌阅读便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为学生审美实践的有效锻炼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教师虽然也可以采用艺术方式请学生欣赏图像文本提高审美能力,但是这些直观性、浅白性、受控性很强的表现形式留给学生的感知、想象、理解、创造的空间明显要小得多,主体审美能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要小得多。当电视屏幕直观而又固定化地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之时,一种规定性的现实存在替代了无数个心灵的创造,审美能力的提高因而受限。尽管表面看来,声、光、色、乐样样都有,似乎具有很丰富的审美信息,但它给予人的精神自由度是有限的、狭小的。诗歌以其浅白性、直观性、受控性特点成为一种最高的艺术,而诗歌教学这一以最高艺术为教学内容的诗歌教学,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路径。

(二)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审美意识与一般意识有很大的差别,它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自觉的审美需要。审美需要的客观性,但是审美需要并不总是浮现于人的意识上层,很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是实用、科学、伦理的领域,忽略了审美活动。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它所展现的美恰恰是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付出一定的审美劳动得来的,所以会让学生刻骨铭心,甚至终身难忘,从而使学生“嗜美上瘾”,其审美意识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强化。诗歌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教精致。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向高级、由麻木迟钝引向敏锐丰富、由悦耳悦目的低级层次走向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高级层次。所以,要养成和培养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是最好的途径,诗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二、诗歌教学能培育学生的诗性智慧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诗性智慧作为一种具有整合性的精神能力,在人类的各个历史阶段因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而使之显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风貌,但是一直以来贯穿始终的想象性、创造性却亘古未变。诗性智慧是一种以想象为形式的创造性思维,他的形式是想象,其结果是创造。想象力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因为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基础上的一种表象运动,它不是物体的复现,而是对物体进行重组与再造。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在想象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头脑中表象的未定性、模糊性,所以会生发出许多新的变化,这直接带来思维的创新。

(一)从诗歌的本体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离不开想象,情感性、音乐性、想象性是诗歌的三大本体特征。想象是诗歌的本体,必不可少。诗从根本上说,是生活的反映,但绝非是生活的如实描写,而是一种想象的描写,雪莱说过:“诗使它所触及的一切都变形。”这指的就是诗歌的想象。要是有一首诗歌把生活表现得过于实在,太像生活的实际,这种照搬现实、缺乏想象的作品是称不上诗歌的,比如说“这个少女很美丽”就不是诗,“少女如花”这一带有想象性的言语便具备了诗歌的质素。因此,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浮想联翩,离不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总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创作出激情澎湃、瑰丽多姿、光焰万丈的诗篇。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郭沫若的《凤凰涅磐》、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名篇都充满了优美、奇异、丰富的想象。

(二)从诗歌的阅读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欣赏诗歌的过程是一个展开想象的过程。诗歌是一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是其基本构成单位,上至原始诗歌,下至当代诗歌,都离不开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导性成份,意象成分越多,诗味的成分也就越浓,有没有意象是诗与非诗的根本区别。没有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也就不成其诗。读者阅读诗歌,也就是阅读这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要闪现、组合,都必须依赖于读者的想象。因为意象的存在形态是人脑中的一种情感表象,它不同于绘画、雕刻、舞蹈、戏剧等艺术所塑造的形象,这些形象是外在的,直接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人们无需想象,只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就可以直接获得审美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无论是人神鬼怪、飞禽走兽,还是鸟鱼花香、湖光山色、人间仙境等等的呈现都必须借助于人们的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映现出来。通过想象,诗歌中的意象得以舒展和叠合,直至成为意境。所以,要欣赏到诗歌的内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须借助于想象,对诗歌的意象进行闪现、组合、转换与再创造,才能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潜在的意象浮现出来,最终享受到诗歌的意象美、领略到诗歌的意蕴美。

(三)从诗歌的语言特征看诗歌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可感性是诗歌语词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感性语词是指表述人的感官经验和感官感受的那一类语词,是对人类五种感官所领受到的内容的描述,这些语词以形象战胜抽象的方式,强化语符本身的信息刺激,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唤起能力的媒介物,诱导读者展开想象去把握可感性语词所代表的感性世界。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这一可感性语词就容易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想到芳草萋萋、繁华似锦的一派喜人景象。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不仅让人想象出杏花争先恐后开放的情景,还让人想到芳香扑鼻、蜂飞蝶舞之类。总之,诗歌与想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诗歌教学可以通过诗歌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教学是培育学生诗性智慧的肥土沃壤。

三、诗歌教学能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标之所以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因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生命意识,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动力资源;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人文情怀,为人的发展营造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背景;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超越品格,为人的发展创设了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生意识在精神沙漠的风暴影响下,拜金主义进一步深入人心。在强大的物欲刺激氛围中,学生出现了所谓的“四无主义”现象,即无气魄、无关心、无感动、无责任。这样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建构健康向上、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世界,培养人文精神。

(一)诗歌教学能够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诗歌教学离不开伟大的诗篇,而伟大的诗篇之后站立着的正是伟大的诗人。诗人从自然的天籁和灵魂的启示中把倾听到的声音传达给人们,用心血谱写生命和灵魂的乐章。当我们年幼无知、或少壮有成的时候,我们从不感到生命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末端。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沧海一粟,正因如此,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诗歌向我们敲响生命的警钟。当学生们阅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横落兮雁南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秋风辞》)等诗句时,他们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暂,何不珍惜?诗歌还为我们提供活着的理由,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理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的理由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诗歌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首先,国身通一是诗歌史上贯穿始终的一条情感大动脉。诗人们将自己的整个身家性命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缠在一起,这也就是平常为人称道的爱国情怀。诗人们所写的诗篇往往是在国家民族存亡之秋、由奋起而抒发的一种激情,读来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其次,诗歌中还渗透着浓浓的家园情结。家园情结就是对故土、对亲朋的深沉眷念和无限热爱之情。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世间除了金钱之外,还有一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却让人动心的东西,那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再次,山水情怀也是诗歌情感的一大内容。它体现的是一种对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热烈歌颂和赞叹之情。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山水诗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诗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超越品格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它使人确信,人的前途和命运应该能够而且应该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理想和信念一旦在耳边铿锵作响,它往往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即使身处严酷的现实困境,也能升腾起生活的信心,奋起追求心中的目标。诗歌中包含的这种超越品格,使人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第11篇

关键词:新学堂歌;古诗文;儿歌

年已古稀的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带着对孩子们深深的爱,带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到儿歌的创作当中,她选择了一些中国优秀的古诗词并谱曲,我们把它叫做“新学堂歌”。该部歌集中的古诗歌言简意赅,意境优美,是学龄前儿童学习古典文化的优秀启蒙知识,大都取自小学课本,其中包括:孟浩然(唐)《春晓》,王维(唐)柔情似水的《相思》《游子吟》,杜牧(唐)《清明》,骆宾王(唐)童谣诗《咏鹅》,白居易(唐)民歌《长相思》,北方大漠豪情《出塞》,南方小家碧玉《江南》,气势磅礴的《登鹳雀楼》《长歌行》《三字经》《弟子规》等著名古诗词。《新学堂歌》从欣赏、教育等各个角度培养孩子的音乐情操和修为,使儿童哼着曲调轻松地背诵古诗词,让孩子们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一系列作品旋律优美、情感真挚,充满浓郁的古典韵味,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

一、诗词解析

(一)诗词的选择

从2004年至今,谷建芬创作了30多首《新学堂歌》,那优美的旋律、古典韵味的风格很快就打动了无数孩子们的心,走进了校园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新歌,让儿童更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我们祖先的文化。

在谷建芬看来,中国古代诗词有着很高的思想境界和教育意义。譬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给人以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游子吟》一诗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等。祖先们留给我们的传世经典,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幅景物的描述,都会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明白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内涵。

(二)诗词的分类

1.学堂乐歌篇:《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这些都称为少儿的百科全书,它们涵盖广泛,影响巨大,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被世人所公认,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选择吟诵演唱这些诗歌。

2.田园风情篇:《咏鹅》《一字诗》《江南》《元日》

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瑰宝,它以洗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境赢得世世代代人民的喜爱,许多作品在语言所描绘的诗情画意中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对人生的审美体验。

3.亲情友情篇:《相思》《赋得古原草送别》《清明》《登鹳雀楼》《静夜思》《游子吟》

这些诗词表达了浓浓的母爱,深深的友情,倦倦的思念等,从中我们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简单的诗句揭示深刻的道理。

4.励志成才篇:《悯农》《明日歌》《出塞》《长歌行》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当中励志成长的内容比比皆是,我们的先者用催人奋进的格言和诗词告诉后来者,如何的励志,如何的树立信心,正所谓“忍常人所不能忍,方成常人所不能成”,这也正是千百年来国之栋梁,励志成才的必由之路。

二、音乐本体分析

(一)旋律特点

从旋律进行形态,旋律本身的展开手法,乐句或乐段之间的衔接手法等方面,具体详细的揭示旋律的艺术特征。

1.旋律进行形态

⑴平直进行,此手法简洁朴实,与起伏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字诗》 描写一渔翁泛桨钓鱼,满心欢喜场景。诗作者用了十个“一”字 错落有致却含义不俗,曲作者采用同音反复,使旋律音调更加接近生活中的对白。

⑵线型进行,主要指向上或向下的直线型进行。

《相思》这首诗是描写一女子倚于树下思念在边塞出征丈夫的情景,音乐充满相思之情,歌曲中采用婉转上行的线型进行,同音的使用紧接下落的音阶,好似女子的思绪飘荡一样,飘向远方的亲人,再回到内心的思念,准确的表达了歌词的内容。

⑶波浪型的进行,通过不断的上行与下行的交替,形成跌岩起伏的旋律。

《赋得古原草送别》不断的上下行级进或跳进形成了连续的波浪式进行,使得音乐委婉动听,音乐性极强,体现了儿童抒情歌曲的鲜明特点。

2.旋律的展开手法

⑴重复手法是最简洁又行之有效的发展手法,应用及其广泛。

《清明》第三小节是第一小节的完全重复,第四小节前面与第二小节重复,经过两个四分音符转折之后,稳定的落在徵音上,形成前紧后松的一个乐句。

⑵紧缩手法,是复调音乐中对主题进行变化发展的一种手法,在儿童歌曲的单旋律中也有所应用,它是将原来的材料加以简化的一种手法,经常是节奏的紧缩处理。

《长歌行》第二小节是第一小节的紧缩处理,节奏缩小了一倍,然后舒展开来,体现了对比中的高度统一。

⑶移位手法,是将前面出现的材料在另外的高度上再现,可以是严格移位也可以是自由移位,其特点是保持材料统一的同时增强了旋律进行的色彩对比。

《出塞》第三小节是第一小节的重复,第五小节是第一小节的上五度移位。

⑷倒影手法,对主题进行变化发展的一种手法,在作品单旋律中也有应用,它是将前面的材料以某一个音为轴进行倒影处理的一种展开手法。

《长相思》第二小节是第一小节的倒影,轴音是徵音,使得倒影后的音程关系与前面保持了一致,同时又增加了新鲜感。

3.旋律的衔接手法

⑴鱼咬尾衔接法,包含两种具体衔接的方式,一是用共同音来衔接,二是前一个乐句后面部分的乐汇,在下一个乐句的开头部分重复使用。

《悯农》每句的句末音是下一句的开始,形成非常平稳的衔接。

《春晓》第五小节是第二句的第一小节,是前面第一句第二句的变化重复,节奏稍作变化衔接却十分自然,这是第二种鱼咬尾的衔接形式。

⑵平稳进行的衔接法,是前句的落音与后句的开始音之间是二度级进或三度进行的衔接,这种衔接法听起来自然平稳,流畅,歌曲中常见。

⑶跳进式衔接法,是与平稳进行式衔接法相对的,指前句的落音与后句的开始音之间是超过四度的跳进式进行。

《江南》第一句的落音与第二句的开始音是下行大六度跳进,准确地塑造了活泼风趣的音乐形象。

⑷加花过渡衔接法,前乐句的尾音不是单音,而是形成一个小华彩,加花后与后面的乐句对接,在丰富旋律同时还起到一种过渡作用,增加了乐句间的流动性。

纵观歌曲,就会发现在众多的旋律中总会有一些相对固定的旋律音组在不同的歌曲中多次出现,这是在特定的音阶基础上形成的旋律构成原则,从本质上反应了谷建芬儿童歌曲音乐语言的特点,是吟诵念白的语言形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诗歌丰富多样化音调现象的概括和抽象。

(二)和声层面

从音响感知的角度来说,《新学堂歌》的和声语言单纯、明朗、简练、充满童真童趣的色彩性。和声进行横看像是中国五声性,纵向遵循着传统西洋大小调的写作手法。强调正三和弦,以功能和声为基础框架(T―S―D--T),融入各种装饰性的手法,伴奏音型符合儿童旋律的风格特点,以平稳的线条性的和声进行为主。

1.平行和弦

体现出一种和声前进的惯性、趋势。如《悯农》

2.线性和声

追求旋律的线条性,着眼于声部的横向运动,听众可以从声部的线形规律上感受到和声和曲调的变化。

主和弦分解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演奏,活泼欢快。《村居》

句中的长音以主、属持续音的使用保证了装饰化和声的传统功能性质。

上下两声部为同向的运动,伴随同向下行的运动,力度逐渐加强。二度的持续下行构成线条型的和声。

反向的线形运动在力度表达上更为鲜明。《赋得古原草送别》

三、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一)音韵语调的契合

如《春晓》这首歌曲中,谷建芬老师将音乐的风格把握的很到位,技术上显得圆熟,炉火纯青,特别注意语言音调与旋律的完美结合。《春晓》的歌词是一首唐诗,儿童背唐诗的语调很自然地被作曲家捕捉到,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旋律音调与语气的一致性。而在旋律进行中,作曲家运用装饰音强化了语气的趋势,既美化了音调又强调了语气,获得了很好的演唱效果。如“春眠不觉晓”的“眠”字倚音的处理用了个#FA,“花落知多少”的“花”字用了个MI/RE的装饰音处理。

如《一字诗》这首诗词中,仅仅四句诗人陈沆就用了十个“一”字。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个挑战,因为要迎合诗歌的念白和吟诵性,曲作者用了“同音反复”的手法,不破坏诗词的韵味,较之来讲还是很成功的。

(二)诗词意境的音乐勾勒

如《登鹳雀楼》三拍子的节奏不同于其他儿童歌曲的演奏风格,三位领唱者一同出场,合唱团配和声,第一段结束后,歌曲的速度、轻快的附点音符的加入改变前段的风格,形成对比,最后又回归到最初的速度力度节拍节奏,在悠扬的曲风中结束。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告诫我们世人要有雄心斗志,拼搏奋进的精神。

如《静夜思》一首描写作者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曲作者在创作之际,也配以当时情景:在一轮明月下,一名身着舞裙的演员拉着小提琴带我们进入静夜思的主题,上奏的音阶,渲染了一种幽静的场景,四位清亮的领唱者进入,小提琴做以副旋律的伴奏,合唱团加入,好似思绪的波动。结束部的时候小提琴的游走把思绪飘扬到思念家乡之中,伴随童真的小孩子朗诵床前明月光这首古诗词。天真稚嫩的声音更加加大了人们的思绪向往,沉寂在无线的遐想之中。曲调委婉动听,引来听众浓浓的思乡之情。

《出塞》是一首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观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歌曲首先是以琵琶出场,由慢到快渐渐进入创造氛围,舞台上大气的京剧花脸映入眼帘,大切分的音符,与每句的末句字形成对比,第一段音乐结束之后,快速的八分音符加密了音乐的节奏,琵琶也随之加快,渲染气氛。

《新学堂歌》是部历史,它保存着我们祖先灿烂的文化;它是本教材,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善美;它是一个世界,让孩子在美妙的音乐中度过。我们看到,在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新学堂歌》的创作已结出累累硕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传承文明塑造灵魂,《新学堂歌》像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也期待着《新学堂歌》能够真正地长在孩子们的心窝里,唱响在祖国的大地上。

参考文献:

[1]徐婷婷.浅谈新学堂歌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 [J]. 黄河之

声. 2009.(7)

[2]朱光潜.诗论[M].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3]谷建芬.新学堂歌(古诗文少儿歌曲演唱会)[DVD].上海:

中国唱片上海公司.2009.

第12篇

>> 情之所至 辩之所达 必须为范美忠一辩 情真、情切、情美 “美\情\趣” 情之美 抓住“美”,体会“情” 绒情美帽 美情 美辞 美境 美“眼”,美“心”、美“情” “常回家看看”的情法之辩 “颓加荡”的唯美诗人邵洵美辩 因女而美情 景美 情美 人更美 乡音湘情湘水美 情到深处文辞美 美与情的化身 情动而声美 运用《金匮要略》汤方辩治临床常见情志病体会 情因景生 景因情美 淡淡的情,幽幽的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美.辩.情 美.辩.情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语文追求的是妙趣。妙趣从何而来?自然就是在文本的对话中,在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对语言文字有了灵敏的感觉及准确和全面的了解,深入体会到语言文字负载的深邃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能切身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湛与魅力,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简言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鉴赏文本及生活的美感,让篇篇具有诱惑力,课课都有新鲜感。

“字里乾坤大,文中日月长”,只有读才是准确而又深刻的体味,领略语言文字意蕴和情味的好方法。纵是教师教有千法,语文朗读是为上策,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美读,以“美”为突破口

在《小石潭记》一文的教学中,我以美为突破口,创设情境,以美促读,读中悟美,让学生带着美的愉悦“畅游”小石潭。1.进入情境,感知美的表现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我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大屏幕上放映着小石潭的秀丽风光,学生立刻被它的美丽清幽吸引住了,情不自禁流露出向往之情,伴随着老师深情并茂的诵读,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兴趣盎然。紧接着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想想“哪些地方令你感受到了小石潭的清幽与美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令他们在美的情境中唤起愉悦的感觉,促使他们在朗读中产生积极参与的心理,激发他们启动个性思维,积极的去探索。

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找出描写小石潭特点的句子,具体形象的感受到小石潭的清幽与神奇,美丽和醉人。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最能体现小石潭清幽秀丽特点的句子大声朗读出来,并组织学生进行个性评价分析,理解课文美的实质。

3.再现美的情境,表达美的感受。

美,是教育的磁石。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赏读了文章潜在的美,文中秀丽的景象,清幽的环境,及作者内心的难以名状的情感已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融入其中。于是我把握时机,让他们以组为单位,把小石潭的美描画出来,用色彩来传达这幽美的景色。这样,学生们在品读欣赏、合作创画中再现情景,在读说的过程中表达美的感受。最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在音、影结合中达到人文情景的融会贯通,让学生再一次在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促进激情朗读,以“辩”为动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许多充满激情的文章,如果只是讲解,把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纳,感受不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读起来必定黯然失色。因此,教师重在激励,引起共鸣唤醒学生心中的激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使之带着这份激情去朗读课文,咀嚼文字。比如在《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中,可让学生分两方进行辩论,针对克隆的利与弊的问题,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展开角逐,进行辩论,在激烈的内驱力的推动下,学生在个性思考中完善知识,在唇枪舌战里懂得道理,在集体的智慧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教师再相机点拨、引读,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与实际的结合与体验中。

三.把握朗读基调,以“情”为纽带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章的内涵,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并经过自己的加工、提炼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从而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基本基调。例如《散步》一文,是一片清新优美的散文,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又象一只感人肺腑的歌。教读本课时,我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我”的孝顺,母亲的明理、妻子的贤惠、儿子的可爱。然后再反复朗读,感受到一家三代人的互敬互爱的亲情,感受到了在明媚春光里的和谐画面,感受到了沐浴在散步片段中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生活小事中得以发扬光大,在情感的相融里,也无疑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教育,对孩子心灵的一次洗礼,他们也会意识到自己成人以后肩上责任的重大。一节生动的朗读课,会使同学们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使课堂陈给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乐园。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妙处的赏析,自然而然迅速做出直接的感受,这种个性体验的感觉,是老师替代不了的。

“物质的阳光照在人身上,只能暖和他们的肌肤一时;只有精神的阳光才能照临他们心灵的隐秘之处,才能暖透他们的一生一世。”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不断挖掘情感教育的因素,抓住契机让学生走进作品,和作者产生共鸣,感受现实世界的人文情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寻求与阅读文本相关联的生活领域,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对生活的阅读。 (参考文献《教育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9月20-22日,我参加了省“送培到县”初中语文教师培训。在短短的两天半时间里,我认真聆听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成平、研究员严华银等九位教授、特级教师的专题讲座。我觉得每天都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讲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与专家零距离接触

看看给我们培训的专家教授的阵容,就知道这样的培训对我们普通教师的吸引力有多大。这些人都是我们在各种报刊上经常看到的,可谓是耳熟能详,仰慕已久,但又觉得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这次能与这么多的教育专家零距离接触,真是一大快事!这么多专家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王生福老师——来自教学一线的市学科带头人、省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阅读教学经验拿出来呈现给大家,课堂妙趣横生,语言幽默风趣,指导朗读精彩纷呈,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二、不断学习——人生的主旋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