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

时间:2023-05-30 10:5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书籍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书籍设计

第1篇

关键词:书籍装帧;书籍设计;艺术和工艺

书籍是文化知识,也就是文字、图片的一种载体,在还没有出现电子文档这一媒介时,书籍是其最重要的载体。而书籍的装帧是体现本书内容的一个重要形式,就像是人的脸面,什么样的书籍就应当配有什么样的装帧,让人在看见它的第一眼起,就对它的内容产生兴趣。书籍说承载的内容,是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将其阅尽的,它是人类进步所必不可少的物品。在社会文明如此先进的今天,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也随之改变,并且是越变越好,在整体的艺术与美感上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书籍的设计,不仅仅体现在其“封面”的设计上,还包括书脊、封底、勒口和正文的排版等等,这些设计在美观和艺术表达上都体现了全方位的统一。

一、概述书籍的装帧

书籍装帧在这个人们的审美观念达到一定境界的时代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仅是那些简单的实用功能,也不仅仅是对于书籍制造所必须走的一种形式,而是作为对书籍宣传所必须要求的一个环节,它必须将书籍本身所蕴含的内容和所想表达的思想进行囊括,并对发行和以后的出售都有很好的预期。那么掌握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和科学规范的操作形式,是对于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来说一个重要的要求,并且对书籍本身的内容和思想,也是书籍装帧与设计所必不可少的。书籍装帧要有效而恰当地反映书籍的内容、特色和著译者的意图。要符合读者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需要,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欣赏习惯,并体现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关键就是要符合当代的技术和购买能力。

二、概述书籍的设计

现在的人们不仅对于服装,饰品、或者其它工艺性较强的物品的设计要求较高,对于这普通的书籍来说,也是要求更高的设计理念的。书籍是一种文化商品,装帧与设计在其商品的市场流通上是与其内容与概念融为一体的,所以书籍的设计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一个全新世界的挑战,但是由于其本身内容具有引导性,所以在设计概念上有相对禁锢。好的设计作品,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更能成为读者与书籍进行简单沟通的最迅速形式,读者会因为唯美的封面设计而驻足,会因为丰富的内容简介而被吸引,在判断其具有可读性后,产生阅读并购买的欲望。所以,书籍设计在书籍在市场和社会上流通和竞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的艺术表达统一

书籍的装帧,包括了书籍的封面设计、插图设计、书脊设计、扉页设计、封底设计、勒口和正文排版等等,众多的设计完成了一个整体的装帧。其重点也就在于封面设计,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虽然有句话说的是“人不可貌相”,但无人能够否认外面在人们交际上所体现的作用,第一印象的重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书籍来说,封面相当于人的脸面,是吸引人们去翻览,去阅读的重要因素。

而书籍的封面所要表达的内容不仅仅是吸引人们的眼球,更是对书籍内容的一种传达,离开了内容的表述,就无法对本书装帧与设计的好坏进行评价。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繁而不乱,就是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简而不空,意味着简单的图形中要有内容,增加一些细节来丰富它。例如在色彩上、印刷上、图形的有机装饰设计上多做些文章,使人看后有一种气氛、意境或者格调。所以对于书的装帧设计来说,内容的传达是重中之重,艺术的表现是其的操作手段。首先,设计者要对书本身的内容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其中心思想有一个大约的概念;其次,对于本书所要面对的读者群,设计者也要进行考虑,比如儿童类的书籍,就可以应用漫画或者比较可爱的形式,色彩往往处理成高调,强调柔和与天真的感觉;而对于青少年,则偏重于唯美的画面或者精致的表述,色彩就要求有强烈的对比与冲击度;再者学术类书刊就要求庄重,严肃,高雅,色彩不应要求高纯度的对比。书籍装帧与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对本书由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并对其进行交流,所以在设计上都应当考虑读者群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能力。

将书籍的定位找准了以后,就可以对本书主题思想进行表述,在其立意上得到一个升华,使书籍的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引申,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四、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的整体统一

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经过历史的变迁所慢慢沉淀的。从最开始的竹简丝帛,到现在的纸质书本,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一直以来,不论书籍装帧设计如何变迁,却都偏重于二维的封面和版式设计,就是现在所认可的“六面体”形态,这个形态的形成,是当代设计师们所共同努力的结果,让一个原本毫无形态可言的纸张,在经过严谨的设计,装帧后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生命并且装扮独特的工艺品。从不同的题材选择、开本选择、材质选择到后来的印刷工艺、内文版式和封面设计的统一,文字字体和字号大小的选择、书脊设计与封底策划同封面设计的连通,切口的整齐与匀称等等,都是一个设计者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书籍的装帧与设计 ,不仅仅是以一个二维的眼光来判断,更是用三维空间的想象来塑造,成就美感与内容相结合的整体统一。

书籍装帧与设计是一本图书的外观体现,它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员对于本书内容的了解和其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与技术的组织结合能力。一本好的书籍,不仅体现在其内容与价值上,更体现在其装帧与设计后所产生的效果,其对读者的视觉冲击和内容的吸引上。社会在进步,设计也在进步,而书籍的装帧与设计,更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变化着,我们几乎可以想象其未来的美好。

参考文献:

[1] 刘卉.论书籍装帧设计的内容传达与设计者的个性表现[J] .编辑之友,2005(6) :68-69.

[2]甘英.市场运作下的书籍装帧设计[J] .出版科学,2005(2):52.

[3]汪开庆,黄荣敏.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J] .装潢与艺术,2006(3) :217-218.

[4]张海波.关注装帧设计的工程技术含量[J] .出版广场,2004(4):34-37.

第2篇

关键词:留白;书籍设计;感知

1 “白”的界定

白是一种特别的颜色,白色的获得,是RGB光色的叠加,也可以通过去掉油墨得到。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全色的“白”,也可以理解为无色。它不单单狭隘于颜色,或是某一类设计方式的体现,它有着更广泛的意义界定。白,可以理解为初始,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从接触万物开始,人类就不在是完美的“白”。在某些时候,白意味着“空”,但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在很多情况下它指的是一种状态。什么都没有,其实它代表的是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在这种看似“空”的状态下,充满了无限的理解和沟通的潜在力量。沟通,除了语言以外,也有其他的方式。比如目光的接触,没有直接的语言接触,却胜过千言万语;又好像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未知结构,毕加索,马蒂斯永远不会告诉你他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多的是观者自己主观的理解。中国自古就有这样的哲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意指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无”可以容纳万有。“无即是有”,“少即是多”,“沉默胜于雄辩”等等,这些词句似乎都暗示了“空”所包含的巨大的能量。

2 书籍设计概述

书籍设计包含三个层面:书籍装帧,即书籍装订或封面装帧;排版设计;编辑创意设计。由此可以看出,书籍设计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封面,到内文版式,外在造型到信息传达,材质的选择到工艺的实现……是一个整体设计的创造性工程。“白”的概念,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学多艺术与设计领域中都有所体现,在书籍设计中也被广泛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书籍设计,大多以纸为媒介,多数纸张以白的形式呈现,除了眼观的白,还有手触纸张的感受,这个“白”包含着更多的可能性,创造性,给人类带来无限的想象力。白色的纸张类型有很多,有的光滑如镜,有的有着粗糙的肌理,有的随和,有的强烈。封面,环衬,扉页,内页等等,需要这些不同的“白”的肌理,去体现整本书的精神。因此,“白”并不单纯是颜色的感受,更多的是综合的体验。白也是相对的,根据周围的环境色,有时会显的暖些,有时会显的冷些,在整个书籍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在基于书籍内容的基础上,牵涉到视觉,触觉,嗅觉,记忆等,对“白”反复斟酌。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依赖文字和图像元素进行版面设计,这当中一定涉及到留白,真正优秀的版式设计有自己的信息气场,即使文字,图像不做为画面的主体内容,也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画面中的每一项元素都很重要,文字的字距,行距的关系,主副标题的关系,甚至页码的大小位置等等。每一项元素之间都相互影响,主负形的影响,留白在其中。王船山在《诗绎》中记到:“无字处皆其意也。”留白是艺术表现的手法之一。在书籍设计中,它体现了现代书籍的创新意识,灵活的运用留白,通过虚实的对比,使书籍设计变为更有意味的形式。

3 留白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

在整体的书籍设计中,留白可以运用在封面,扉页,内页设计等之中。如果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将留白运用的恰到好处,就能大大提高整体的书籍设计水平。当然,书籍设计中的留白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也不是留的越多就越合理。要想把空间布置的合理,适度。除了要求设计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外,更重要的是有艺术直觉。有的设计者的艺术直觉较为敏感,深刻;有的设计者相对弱些,但这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去建立。在整体的书籍设计过程中,留白太多,画面则显得空泛;留白太少,画面则显得拥挤。设计过程中,要根据画面中的内容灵活运用,不要生搬硬套。陆智昌的《在路上》《围城》,朱锷的《负建筑》《为什么设计》等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高雅沉稳,大面积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恰到好处的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阅读的过程也包涵在整体的书籍设计当中,因为它涉及到人的感受。有些精装书,每本前后都会富余一到两张空白页,这个“空白的副页”却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它所形成的是一个空间上的过渡,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在视觉上起到的是缓冲的作用。这个过程让人感到舒适,宁静,同时它又起到保护书籍的作用。在具体的设计中,留白并不指单纯的一块白色,它可以是大面积的黑,也可以是一块有规律的纹样,或者是平静的水面,空旷的天空等等。它只是在构图的过程中起到留白的作用。吕敬人先生设计的《书艺问道》中的扉页设计,只是将书籍二字做了再设计,剩下的就是纸张的大面积红色。大面积红色,和少部分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在视觉上,又通过平面元素直线做了过渡,使整体设计看起来既有对比,又有统一,效果强烈醒目。小面积的空白一样不可忽视,严格意义来说,即使是一小面积的留白,也对书籍的整体视觉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画面中大面积的文字与周围的空间,一实一虚,相互照应,缺一不可。

4 留白在书籍设计中的优势

在整体的书籍设计中,恰到好处的留白是作品能够吸引人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作品的设计方式是以大面积的留白为主,画面当中只有少部分的文字或图形。由于背景空旷,使得这些小部分的文字和图形显得更加醒目,进而称为视觉中心,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提起人们阅读的兴趣。而引起人们阅读兴趣的原因之一就是留白使得画面主题显得更加突出和明确。如果大面积地使用留白,空间内的文字,图像必然会减少。内容少了,必然就会引起读者的注意力的集中。就好像万绿从中一点红,空间面积越大,而主题形象就越突出,这与主题形象的大小无关,是对比,留白在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宽松,空旷的环境让人感到舒适,空灵;而拥挤的社区,会有让人窒息的感受。道理是相似的。留白不仅可以梳理画面中的视觉线,引导读者怎么看;还能够挑出重点,以便更准确地获得信息。同时留白可以缓解视觉疲劳,找到合适的视觉线路,进而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鲁迅先生在《华盖集》中写到:“我于书的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从他的见解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留白对于书籍设计的重要性。留白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突出主题,它还能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心里的停顿,并更好的阅读下文,进而给读者以暗示,使读者有时间去联想。留白的概念不是单纯的白色,留白有时比满篇的视觉元素更有说服力,它引导着读者去思考,补充,联想。空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合理利用留白,创作出独特的设计风格。只有优秀的作品形式才有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参考文献:

[1] 吕敬人.书籍设计·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57.

[2] 余秉楠.书籍设计[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3] 田旭桐.空白艺术[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4] 邱陵.装帧艺术简史[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7.

第3篇

关键词:书籍形态;整体美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88-01

“书”是记载传达信息的载体。我国书籍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其书籍形态经历了甲骨文、青铜铭文、简策、帛书、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精装等形态的演变。不同时代、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民族习惯和人文观念会产生不同书籍形态,中国书籍设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古朴、优雅、实用的东方意韵风格。

形态,顾名思义就是形式和神态,形式就是外在的造型结构,神态是指内在的设计理念。要实现书籍的形态美,就是要达到书籍设计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意蕴美结合的整体美。现代书籍设计的形态不只是指书的外观―盛纳知识的六面体容器,其形态的塑造具有二重构造的整体观念,书籍形态的设计,不仅要注重书的外在形式构造,它还应注入内在的理性设计观念。著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说“一本好书一定是读来有趣,受之有益,书籍设计应具有与内容相对应的价值,书也应成为读者与之共鸣的精神栖息地。”由此可见,书籍的设计不仅要明确的传递信息,还要与读者产生共鸣,注入人性化的设计观,体现人文精神。因此,设计师要在整体意识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下实现书籍形态设计的创新,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实现书籍设计的整体美。

书籍形态外在美的设计要素主要包括文字、图像、色彩、材料。他们不同角色之间的不同组合与搭配能为书籍这个 “大舞台”营造不同氛围。优秀的书籍设计应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字、图像、色彩、材料之间的和谐融洽。

文字―记录语言的最主要符号,中国文字历经岩石陶器刻绘符号、甲骨、金、篆、隶、楷、印刷字体等演变,拥有了独特审美特点,为我们的书籍设计提供了更多创想的可能。相同汉字的不同字体,给读者的感受也截然不同,例如宋体美观舒适,仿宋体秀丽挺拔,楷体则端正规范。文字字号、字距、行距的细微变化,产生跌宕起伏的节奏感,给读者产生不同的时空观和韵律,对信息的阅读产生不同的导向性,所以书籍形态设计要对文字进行整体的秩序化筹划,使其达到既传达内容又能启发意念的双重功能,这样书籍可以产生出丰富的表情。

图像―摄影、印刷技术的发展,图像越来越重要。图像易识别、易理解,它以一种轻松、生动、直观的视觉化方式传递信息。图像可以对文字内容做清晰的视觉说明,同时装饰和美化书籍,便于读者对作品内在的意义的发觉、解读。选择合适的图像,就必须了解书籍的内容和目标人群,比如实用类采用写实图像,文艺类则多采用抽象图像。

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在塑造书籍个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的色彩传递给读者情绪是不同的。色彩有的温良优雅,有的热烈凶猛,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对色彩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书籍设计应该了解相应民族风情。书籍设计要采用最恰当的色彩和组合方式,形成一个富有意蕴的整体以感染读者的情绪,使书籍主题得到有效传达,一本书中的色彩运用不在于多少,纷繁是一种美,简约也是一种美,关键是掌握一个度,这个度要与书籍主题相一致。

材料―《考工记》中写道“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所以器物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材料之美。由于科学的发达,人造材料不断涌现,给书籍设计带来了许多趣味和便利,书籍材料的质感可引起读者视觉和触觉的感受,材料作为书籍设计师传达内容信息的“手段”,必须在内容精神的关照下,为表达内容服务,握好内容和材料之间的分寸感,并通过恰如其分的艺术手段来充分显露出材料的自然美。

书籍形态内在美是指与众不同设计理念。书籍设计在内容精神的基础上,赋予其一定的理性设计理念与创意,体现情、趣、味,以吸引感动读者。《不裁》这部作品,书中附带一枚硬纸刀,需要读者亲自动手将书页割开,与读者之间产生互动,富有情趣又耐人寻味。设计师将书中信息,进行逻辑化、秩序化、趣味化的重新整合和创造,完成信息明晰准确传递,同时赋予文字、图像等视觉元素富有情感和精神内涵的视觉表现,创造独具个性的视觉化形式,以富有表现力和想象力的形象赢取读者,感动读者。

书籍形态的塑造,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作者、出版机构、编辑、设计师、印刷师共同合作完成。形神兼备是书籍形态整体美最终要求,也是书籍设计的基本要求。“形”和“神”之间,“形”是“神”的基础并为“神”服务,设计师围绕“神”创造理想的书籍形态,使书籍成为肉体与灵魂兼备生命体,进而体现书籍形态的整体美。

第4篇

关键词:装帧,精神,设计,封面,整体性

引言:本文从美的角度出发首先说明书籍装帧的含义和一些见解,然后阐述书籍封面装帧的一些问题,着重的分析到封面装帧的重要性与作用,再而阐述装帧的整体性。最后总结了一些看法。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是在社会上流传的一句话,今天它依然是社会上主流。美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高,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人们都在追求一种美的感觉,在这里我先以书为主题,阐述一下,书的装帧之美。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给人以美的感觉,促进了社会的信息传达,刺激了思想的沟通和交流,也同时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范畴。书装艺术在新的交流前提下出现了统一中的变化,产生了设计在基本视觉传达良好的情况下的多元化发展局面,个人风格的发展并没有因为交流的增加而减弱或者消失,而是在新形式下以新的面貌得到发展。

相信大家对书籍已经不陌生了吧,书籍几乎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书籍装帧艺术,这是不是就像人们天天都住在房里而不是每个人都理解建筑艺术一样,比较实用的东西往往都被忽视其艺术价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不是一个爱美的人,但我也喜欢美,记得上小学时,我的书不愿翻角,不愿弄脏,每当上课时,我都是看同学不想看自己的(生怕我的书会弄脏),除了这样,我还给我的书穿上了“衣服”,这样多重保护。可能在别人的眼里我是那么的幼稚,可是他们哪知道我是为了保护书,虽然那只是小时候,可那是我已经是爱上了装帧。现在大了,依然是喜欢装帧,虽然没有了以前的钠那样,但是我还是在我的课本上装帧上了我最喜欢的东西。其实装帧不仅仅是外表上的包装,实际上它给人一种说不上来的美,装帧书本既可以是书本漂亮,而且还可以给人一种无暇的陶醉,每次逛街或到同学家里看到美丽的书本装帧,我都会停下脚步靠近看一看,没钱买时就看多一眼,有钱时,就算不吃饭也要买下它,然后回去慢慢的享受它给我带来的美。简单的说我喜爱书,也喜爱漂亮的书籍装帧,下面容我拙论自己一些关于书籍装帧艺术方面的认识,抛砖引玉。

书籍装帧需要怎样:

书籍装帧设计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书籍装帧设计需要象其它装潢设计一样.经过调查研究到检查校对的设计程序。首先向知识的企业主--作者,或者文字编辑.了解原著的内容实质。并且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加深对自己所要装帧对象的内容、性质、特点和读者对象等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并结合大家的思维,比如说开会,或且问人,又或且参考一些名师的方法,因为不同的设计代表不同的想法,有的人注重这些,有的人注重那些,作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就能融入个人的看法,然后在结合自己的想法对书本进行设计。对于一个设计者而言。所关心的应是如何在既定的开本、材料和印刷工艺条件下。通过丰富的想象.调动“各路人马”结合他们的思维,然后加入自己的设计才能.并使其艺术上的美学追求与书籍"文化形态"的内蕴相呼应。最后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例如通过调查问卷可以收集到更多的读者喜欢哪类的设计,哪类的包装,然后从各个方面出发,发挥想象力,从精神上,物质上满足人们知识的、想象的、审美的多方面要求。

装帧的封面:

首先,我们拿到书看到的就是封面,封面设计它包括书名、编著者名、出版社名等文字和装饰形象、色彩及构图。一本书能不能够吸引读者,除了要内容丰富之外,封面也是比较重要的,封面是书的外貌,它既体现书的内容、性质,同时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并且还起了保护书籍的作用。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繁而不乱,就是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简而不空,意味着简单的图形中要有内容,增加一些细节来丰富它。例如在色彩上、印刷上、图形的有机装饰设计上多做些文章,使人看后有一种气氛、意境或者格调。比如说,当你拿到一本书时,就算它的内容很丰富,但它的包装却是很差,你还有心情去打开它吗,是不是?人就是这样,当你看到封面漂亮时,你会忍不住的打开看看。如果内容精彩的话,那就……另外,封面还有保护书籍的作用,树皮是树的重要部分,如果树皮没了,树也会死,同样,没有了封面书将不成书。除了这样,封面设计的造型也是不叫重要的一部分。造型要带有明显的阅读者的年龄、文化层次等的特征。如过是对少年儿童读物,书的封面造型要形象具体、真实、准确,简单。生动活泼,特别的都一些好看的图片,动人的构图尤其要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对中青年到老年人的读物,形象可以由具象渐渐转向于抽象,宜采用象征性手法,构图也可由生动活泼的形式转向于严肃、庄重的形式封面,对于一些大学生或且一些文人,封面的造型要有深度,抽象,最好有写相对逻辑型的图片,构图不用过于着重,看重应该是把封面设计的有内涵,让人看得出那是有文化的读物。另外封面的色彩非常重要,例如,蓝色代表深远,那是有深度的读物,白色代表静,一般比较静,比较内向的人就喜欢这一类的读物。绿色有很多,看现在的教材,小学生的读物,老年人的读物,报刊等等都比较喜欢有谈绿。特别的一些特指的,例如,红色的一般是国家的读物,例如光荣的人民事迹,国家的历程,因为红色代表红火,希望中国一直的红红火火,黑色的一般是人们比较讨厌的读物,除了一些练字册外,黑色代表的一般是黑暗,代表贪污等等。封面的颜色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放映了民族的文化素养,文化的底蕴。所以说,封面的设计是装帧书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装帧的整体性:

第5篇

关键词:儿童书籍;色彩;材料;安全

儿童,是未来的主人翁。书籍,是儿童主动接触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好的书籍设计,不仅让儿童学到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更能使儿童了解美、发现美,从而确立一个良好的审美能力。帮孩子们确立正确的审美观是每个设计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近年来,图书市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关于儿童图书的品种越来越丰富,设计越来越精美,价钱也一路高攀。走进书店,满眼花花绿绿的儿童书籍。很多孩子在那些五彩斑斓、奇幻玄妙的书籍的面前久久不肯移步。在有这些进步之余,也出现很多问题,有些书籍内容空洞,很多内容东拼西凑;有些书籍设计水平差,缺乏美感;有些书籍设计不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开本过于大,重量过沉……正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们在购买之时存在着很多担忧,这就是儿童书籍市场发展的现状。

由于问题的特殊性,所以儿童书籍市场的调整应得到格外的重视,它与儿童的成长、发展与健康息息相关。

想设计出优秀的儿童书籍必须要了解儿童的需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理特点不同,因此对书籍的需求不同。我们大致将孩子分为四个阶段:0-2岁(婴幼儿时期)、3-6岁(儿童早期)、7-10岁(儿童中期)、11-13岁(儿童后期或青少年早期)。

1.(0-2岁)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出现了简单的思维活动。此时期成人应重视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对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有科学的引导,及时纠正个性偏差。因为他们没有太多自我选择的能力,接触外界事物多来自于父母及长辈的选择。这时的孩子所看的书籍也比较有限,应选择简单图形、柔软、安全的书籍。

2.(3-6岁)3岁是孩子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时的孩子开始了独立行走,语言也开始迅速发展,能与成人进行简单交谈。一直成长到六岁,孩子的身体不断发育,思维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他们自我选择的能力增强,对事物的兴趣也不断在加深。这时期儿童的书籍应具备的特点是不易破损、质量轻、尺寸小、易翻动,同时也要提高安全系数,将以外最大限度的降低。

3.(7-10岁)儿童中期的孩子已经步入小学了,身体发育很快,心智也越发成熟,但仍保留着孩子先天的好动与活泼。这时候的儿童应看一些尺寸、重量适中,图文并茂的书籍。图形与文字合理搭配,颜色、字体合理设计,防止孩子因阅读损害视力。

4.(11-13岁)这时期的儿童已进入青春早期。到了这个年龄段,他们身体发育处于第二个高峰,心理上也是从孩子走向成人的重要阶段。针对这时期孩子,书籍设计上应相对成熟一些,他们的读物要比低龄孩子有更高内涵,更强的审美取向,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

书是孩子学习知识最便捷的方式,好的书籍会使孩子一生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与同成人不同,他们的审美需求与成人有很大差异。我们必须研究孩子们的审美偏爱,并以此对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于儿童书籍装帧的设计方向应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用鲜艳的颜色和生动的形象吸引儿童阅读书籍

儿童的情感很单纯,看待事物很直观。所以为了吸引儿童去阅读首先要从颜色和形象去着手。儿童从三四个月起就已经对颜色有感知力,科学上证明,孩子在认识颜色方面有一定的发展规律:红、黑、白、绿、黄、蓝、紫、灰、棕。孩子比较喜欢明快的颜色,尤其是红、黄、橙、绿等纯度比较高的颜色。根据儿童对颜色的感受,在书籍设计上应多采用纯度高、对比度强的颜色来进行设计。

孩子们在对鲜艳颜色感兴趣的同时,生动的卡通形象也能提高他们的兴趣。这些形象可以成为他们的好朋友,直观的将孩子带入到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例如:《大海里我最大》这本儿童读物,封面采用了两种跳跃的颜色绿色和蓝色,同时将乌贼的形象放大作为封面的主体,切合了书本的主题。书中的插图单纯可爱,很容易让孩子们喜欢上这个自信的大乌贼。这本书原图里的黑色线条都是用100%天然乌贼墨汁画出来的,体现了插画师的用心之处。

2.在儿童书籍设计上采用新材料

由于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儿童书籍设计在材料的运用上也不断推陈出新。不单单是纸张的书本,还出现棉麻织物、人造毛皮、pvc等新型材料。因为婴幼儿不仅是靠视觉、听觉去感受这个崭新的世界,还靠着触觉,所以小孩子很喜欢抓一些东西。在对婴幼儿的图书设计上,多采用棉织物材料。这种材料手感柔然、亲切,对幼儿细嫩的皮肤降到最低的损害,而且质地轻盈,孩子可以轻松翻阅,幼儿喜欢撕扯东西,这样的书不宜破损。

3.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安全性

安全性对于儿童书籍装帧设计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书籍又是孩子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所以整个社会要承担起对于儿童的职责,让儿童健康成长。上面提到现在市场上有许多新型材料的儿童书籍,但这些书籍是否对孩子都安全呢?这些需要设计者们多关注。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儿童书籍,叫做《快乐宝宝洗澡书》。这本书以以动物轮廓为外形,使宝宝感到亲切。主体采用进口的环保EVA材料制作(EVA环保材料无毒、无公害、可回收、可分解,燃烧时不产生毒气、不污染大气),安全无毒。书内有发声器和喷水口,即防水又撕不烂,手感好,可以让小宝宝随意抓、咬、撕、捏、玩、读,是家长放心的玩具书。

不仅在材料上要注意安全性,书的外观、重量也应该多考虑。儿童书籍应采用圆角处理,同时降低书本重量,以免儿童意外划伤、砸伤。

书籍是儿童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一个优秀的书籍设计,不仅涉及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健康发展,而且是他们成长路上的风向标。多年后他回忆起小时候,他一定会记得那本对童年有着深厚影响的读本,也许是其中的一种颜色,也许是一个卡通形象。总之,儿童书籍设计有着沉重的社会责任与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

现在的儿童读物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且大多装帧精美、色彩缤纷,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已成为世界性的家庭教育趋势。正因为儿童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审美偏好,促使他们对于图书的选择也会有其自主性和阶段性,相关专家对于自主性和阶段性的平衡归结为儿童阅读的分级。

人的审美心理和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人生经历及经验有着很大的关系。儿童作为人生阶段的初期,模仿能力及学习能力很强,一本好书带给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是正确的人生哲理引导,是帮助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书籍作为一种内部与外部的整体统筹设计,其设计要素――色彩、文字、图形、开本及形态缺一不可,除此之外,书籍的外部形态与材质的选择也是书籍设计出彩的重要因素。书籍首先带给孩子的是视觉上的吸引,那么,对于设计者而言,书籍设计的要素中,色彩冲击力首当其冲。

1.色彩

据色彩研究数据,儿童对于色彩的鲜艳程度有较大的偏好,一般说来,色彩饱和度高、色彩对比强烈的颜色,比较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及喜爱,因此在进行色彩设计时,要符合儿童心理要求,避免灰色调的大面积使用。儿童到了5岁以上开始有了色彩的性别之分:男童较喜爱蓝、绿色;女童则倾向于喜爱红、紫、黄色及各类粉色调。7岁以上的儿童自我意识强烈之后,男童开始偏好于冷色及稳重色;而女童则更偏好于浪漫色的浅色系及亮色系。例如市场上芭比系列的图书因为是针对于女童的读物,因此在封面及插图的色彩上都以红、紫、粉等柔美色彩作为主色调,以此来迎合女童的审美喜爱。而且据儿童心理学研究显示,儿童的色彩审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由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逐渐趋向于色彩柔和协调。

2.图形

形象对于内容的描述是最为直观,在书籍设计中,图形更是有“一图抵千字”的说法,在儿童书籍中,图片的运用使得书籍内容更为生动,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引起想象与联想,插图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显示,儿童对于形象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婴幼儿的知觉期、幼龄儿童的符号认知期以及少年儿童的审美感知期。知觉期的婴儿一般来说,初级的认知能力使他们缺乏对复杂形体的分析和认知,简单的几何形体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这个时期的婴幼儿对光源和光影对比强烈所形成的立体感有简单的认知,有的甚至对有组织的几何形式有了懵懂的偏爱。符号认知时期,幼龄儿童简单的掌握了数字、图形、手势等符号认知,在有意识创造的审美条件下可以获得相应的审美能力,会用简单符号绘画具有自我意识的艺术作品,但缺乏对审美事物特征的全面描述能力。

儿童书籍中,插图的使用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图画为主描述故事情节,文字只做旁白的作用。这类图书图像占据整个版式或是大面积版式,形象生动鲜明,配上亮丽的色彩,视觉冲击力强烈。另一种是以文字为主,图片作为插图出现,所占版式面积不大,也不是每页都出现,只为文中某个特定的情节进行补充说明,更能引起小读者的联想和想象,适合少年儿童。书籍中的图形表现形式多样,手绘的、摄影照片的、CG的,根据书籍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的表现手法。童话类书籍和故事类书籍大多选用手绘形式的插图;科幻类的书籍用CG插图更能表现高科技的梦幻感;儿童科学类的书籍中摄影图片的使用更能增加科学真实性,当然近些年也有很多儿童科学类读物也用手绘图片表现一种亲和力。

3.书籍形态

书籍装帧是融合了文字、图形、版式、形态和材料的综合设计,不是单纯的平面形态,当被读者翻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立体的动态美。新颖的装帧形态赋予了书籍整体构造上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对于儿童来说,好奇是他们的天性,立体的书籍会增加书籍的趣味性,提升儿童的阅读兴趣。而立体的书籍形态更能表现出空间的感觉,增强孩子们对空间的理解力。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儿童科普类的读物,采用的立体书结构,配合高品质的印刷使得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有趣。

4.装帧材质

书籍设计是一种综合的整体设计。近些年来,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日益强烈,对于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书籍这一特殊的商品来说,精美的封面设计、触感特殊的纸质都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使得读者在精神愉悦的同时,带给读者更多的视觉享受。

儿童装帧多在封面上选择特殊的材质,纸张、织物都是安全的装帧材质,同时由于不同材质自身独特的肌理,会带给孩子触觉上的新颖感受,也是吸引儿童消费者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类书籍在内容的设计上也注入了材质与图形的结合,增强了视觉冲击了,同时也为插图补充了更为直观的丰富的视觉语言。

第7篇

本文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了先学后教、创新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与社会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工厂实践等多种开放式、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目前,在书籍设计课程教学当中,相信大多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触:书籍设计涵盖了多门课程的综合内容,版式设计、字体设计、印刷设计、插图设计等,在教授当中既要考虑到书籍的实用功能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创意创造的表现和鼓励。学生在老师的这些要求和限制下,很难放开手脚和思维,并且在通常72或64课时下要完成一本书的构思、设计和制作,学生往往各种细节不能仔细推敲,最后应付了事。最后的作业中加入各种花里胡哨的装饰、单纯的追求怪异而没有和书籍内容想协调,创意流于表面上的标新立异。老师们看到这么一摞书籍设计的作业,既感到可笑也同时感到无奈。这单纯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水平问题?或者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上不适合?我认为书籍设计的教学过程应该重新进行安排、教学模式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一、先学后教

书籍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但是我在最初介绍书籍结构、材料等表面日常可见的知识时,学生仍然一脸茫然,像新鲜事物一样。其实是大家在看书时只注意文字内容,不曾注意到书籍设计的相关问题,如果一上课先进行市场调研与考察并不合适,学生并不知道需要注意看些什么,而如果先大量的讲授专业知识不结合市场调查,往往学生又没有直观的感受。并且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研究的能力,在枯燥的课堂讲授中学生会出现烦躁、听不进去的现象。所以需要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首先讲一下书籍的结构、装订方法、材料等,然后通过对书籍调研,了解市场情况、消费者对书籍的认识和选择情况、精装书籍的构造、纸张等,从课程内容的几个方面对各类书籍的装帧设计进行思考。其次,考察不同书籍的形态带来的书籍翻阅的感受,然后分析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意产品在创意产业的发展,感受现代书籍设计的新理念。这个环节是自学的过程,我认为也是必须的环节。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是他们发展的内在动力。但这需要教师去唤醒、引导和调动。在先学后教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不同的问题,积极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方法等。启发学生创意思维的潜在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书籍的装帧、插图、制作、成型的设计表现能力。

二、创新思维方法训练

在书籍装帧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具有更加开阔的的思维,培养学生突破常规、训练学生思维创新的方法,是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学生普遍习惯于用常态逻辑思维方式看待要设计的内容和思考问题,总是拿出脑海中已看见过的千百遍的影像去设计书籍,缺乏有效的开拓新思维的方法。为了快速解决学生思维创新训练问题,让学生用草图、文字快速记录下来最初的灵感,再经过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不断地提问自己可不可以把现有的单个元素增加?删减?重复?倒置?局部替换?材料替换?等等问题,来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在草图上不断用联想、推理、添加新的想法内容,并把单一的图形进行延展和变化,将自己想法在反复变化中进一步完善。并用“图文”的方式快速记录自己构想过程的训练,以此可以快速展现思维发展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突破习惯性的束缚,在思维方向上进行指导。在训练中,组织学生互相观摩作品,并相互提出问题,用别人的思维方式再进一步打开学生固有的模式。

三、个性化发展

受传统书籍阅读观念和对设计的认识以及经济成本的影响,书籍装帧的课程以前较重视书籍的版面设计,而忽视了书籍的整体艺术形态设计。在目录、书脊、书口、页码等的细节中也缺乏设计感,随着人们情感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已经不能满足旧有的书籍形式和传统的书籍审美习惯,人们渴望见到更加具有创新理念、造型奇特的书籍设计形式。通过设计者个人独特的设计语言,展现独特的性格、爱好、审美等,来表现书籍的内容,并通过材料、工艺等进行耳目一新的设计和不断的尝试,让人们接受一种新的书籍形态。诚然,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天马行空地设计造型夸张、奇特的概念书的确可以开拓其创造性思维,但过于追求“怪异”的形态便失去了书籍的本质。设计的宗旨还是以人为本,书籍设计的根本宗旨是传递信息。不能因为一味追求新奇而造成阅读困难,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还是要追求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在学生作品中,教师经常看到这种极易走向形式主义,而忽视了设计最初本质的情况。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化的同时,要有内容、有本质、避免浮夸和做作,达到真正具有全新视觉冲击力的概念书籍作品。

四、举办学生作品展和读书会

进行师生间和与受众群的互动。目前,高等院校的书籍装帧设计课程,大多还是停留在校内课堂讲解和练习,相对忽略了与社会消费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展览中的交流作用等等。因此,建立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开放式、立体化教学模式非常有必要,例如在儿童书籍设计教学中,我们把做好的书籍放到附近的幼儿园里,让孩子自由的选择阅读,学生可以在旁边观看小朋友的阅读反映,并和小朋友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里感受和喜好。这种直接感受自己的作品在受众群体阅读中的反映和喜好程度的互动环节,非常有利于学生设计创作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设计思维能力。适应大众读者的心理精神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课程结束后,在校园中举办课程作品展览,一方面使作者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在互相观摩的同时也进行了自我的学习,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给予评价和指导,避免了任课老师指导的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对学生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五、印刷工厂实践

对于印刷工艺和材料的知识只是在课堂上传授是纸上谈兵,远远不够,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深刻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设计与工艺的脱节。只有想法,却不考虑制作的可行性和成本的预算,设计就只能停留在电脑里而没有真正的实施意义。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实践学习,了解书籍装帧设计与印刷工艺的关系,了解现代印刷工艺的发展现状,了解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状况。这些都会启发学生在书籍设计中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深切感知印刷工艺也是书籍设计表现的重要载体。这类工厂实践课程作为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有效的补充是非常重要的。可见,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引导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教学模式新思路。

六、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书籍;形态设计;现代书籍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75-01

书籍形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查阅字典,形态为事物的形状或表现。因此形态应该是外形美与内在美的结合,是神形兼备的艺术感受。书籍形态的发展变化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生活状况和意识形态,不同时代的书籍有着不同的装帧形态。

一、书籍形态设计的目的

书籍长时间被固定在一个立体方块的形态之上,越来越多的书籍设计家们开始对书籍形态提出了改革意见,把传统的书籍设计推向了形态设计的高度,以独到的设计理念,独具特色的视觉形式来改变形态相同的书籍。书籍形态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在视觉上吸引读者,而且能够通过不同的形态设计表达出书籍不同的内容,从而达到从外在美就能吸引读者的目的,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能为书籍销售做宣传。

书籍形态设计不单是在视觉上吸引读者,同时还应该具备可视性和可读性。现代书籍形态设计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的书籍设计观念,不同内容的书籍,应该有不同的形态来表现。 “造型”和“内容”两者并重的方式才能创造出书籍的美,并且形成书籍在阅读过程中的流动之美。

二、书籍形态设计的发展现状

书籍形态设计概念的出现,让书籍设计成为了一门更为独立的艺术,有着和其他艺术门类不相同的表现手法、艺术语言和传播媒介,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方式。纵观以往的书籍形态,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发展和需要。参与书籍整个创作过程的设计者们,通过阅读书籍里的文字将书籍的内容、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而书籍的形态设计就不仅仅是局限在文字的整合或是简单的纸张装订。书籍应该被看做是一个“活动”的整体,有自己的生命,有丰富的表情和情感,可以为读者带来视觉、心灵和触觉上的,通过不同的多样的组合方式来为读者创造舒适的阅读方式。

书籍形态设计观念的提出,使书籍设计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装饰,而是把目光投身到书籍整体设计的深度,不仅包括了开本的选择、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正文的版式和图案设计,以及书籍的印刷和装订都包涵在里面,更重要的是书籍的形态设计能够生动传达书籍的内在讯息。现代书籍设计中和书籍相关的部分有了更多更大胆的表现形式,制作工艺和材料的使用与以往相比都有很大的突破。

三、已有的现代书籍形态

中国书籍形态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文化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书籍形态设计特色。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书已突破传统书籍形态开始慢慢占据现代书籍市场,形成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

(一)电子书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电子和网络书籍的开发和应用都使书籍传播方式的载体有了多样化的发展,国内的学术界定义电子书又称为E—BOOK,是将人们所阅读内容制作成电子文档之后出售的电子出版物。

书籍语言是多元化的,阅读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可以无限拓展的空间。个人手持数字设备、MP3和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ADOBE公司的AcrobatReader,微软的MicrosoftReader等电子阅读工具的出现,许多网站开始提供PDF、EXE、PDG、TXT等格式的文档,使文本可以存入电子阅读器中进行欣赏,成为一种便携的手持式的阅读工具。电子书解决了书籍携带的体积问题,再多的阅读页面存入电子媒体也不存在重量问题。这样就为出门在外也喜欢阅读的读者节省了大量的空间和体力,也让随时随地的阅读成为一种可能。

(二)立体书

以图画为主,文字只是辅助进行图画说明的书籍我们称之为“图画书”。立体书也可以称为可动书是一种基与“图画书”产生的立体图画书。

因为立体书充满趣味性和立体感,使他更多的被应用在儿童书的设计中。造型上突破了以往平面阅读所受的限制,让书籍在被翻开的时候还有一个动手的过程,书籍形态上通过一些翻、折、拉、转的动作来体验不同的形态设计,让孩子有了触摸的乐趣,成为孩子可以动手“玩”的对象,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甚至还可以给他们一些创造能力。

书籍形态设计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突破了传统书籍形态的束缚,其意义已经超过了书籍形态本身。在启发读者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带动了读者想象力的发展。现代书籍形态的发展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过程,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书籍形态设计将会有更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内在的版式设计

在书籍设计中,产生了不同形式的版式设计,其中材质表现的作用也与内容相吻合,如个性、厚度、肌理效果、纸张本身的软硬度、肌理效果的透明度,均给内容创造了一定的气氛。总之,对书籍内容的版式设计要从本身的具象意义去探究和发现其中的含义。那么在书籍设计的过程中冲击力的作用也要针对内容的关键,千变万化的想象力促使信息通过这样的设计进行展现,或者是内容实质的抽象,或者是形式上抽象、条理、流动中做出层次化。最终结果是使信息内容完全具备更好意义的能量值和展现力。

1.元素与空间视觉中元素与空间的创造不是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可以完成的,无论针对多大的一个版面方式基本确实一致的。其中重要的是如何创造和形成这个空间。而空间是依据元素的变化而改变,这里的空间中有着时间的身影。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处处可以体现到。空间中所谓的创造性同时也要根据内容的制订和设计,达到读者的阅读要求和视觉传达方式,在空间的利用上也要有独特的风格和视觉冲击感。很多时候我们对空间布局的划分都忽略了内容的联系性,因此出现的问题就是在阅读的开始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导致书籍的内容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发挥。版式设计中元素强弱大小都可以存在,但是如何排列却要符合视觉常规,不能颠倒秩序与排列关系,改变常规排列,不然会使空间中产生奇妙的变化。在元素的运用上根据规律的设计改变能够使书籍的内容不易流失,会在本身的基础上更加吸引读者,书籍的内容往往体现在元素的秩序排列分配来进行选择,内容传递的好坏并不在于本身,而是元素在设计过程中的变化以及排列的方式。版式设计中的文字、图像汇聚一体,以此对信息内容做全面的审视。分析排列、组合,在这样的整个过程中,设计者要考虑内容之间的关系:文字与图像的搭配是否合适,文字表达是否引起读者注意力,是否与图像发生干扰等情况。因此文字图像等信息元素是否合理运用是版式设计的重要依据。

2.解构与重构尽管版式内容以文字、图像内容为主,但是真正吸引读者的还是内页的信息。气氛的营造,无论是以文字、图像为主,还是只以图像或者单一的文字存在,都以内容表达的视角去分解组合元素,解构和重新组合配置于版式之中。强调版式中空间场所的比例是一个理性并且慎重的设计过程,版式设计的个性化设计体现了一本书的基调。内容的版式设计是传递信息的关键,信息量的多少也直接影响了信息赋予读者的要求,再好的信息如果不被读者所看到也是徒劳的设计。所以在内页的信息处理中要结合恰到好处的版式设计,根据信息中的内容特点运用独特的版式设计,并且从各方面去映衬信息的传递。

3.时间与空间的掌握版式设计中蕴含了时间的表达过程,阅读中读者面对空白的纸张,设计师将元素透过像镜子一样的作品将信息传递出去。那么在普通的纸张上去感受深意,并且去前页找透明的差异感来影响版面设计的思维。将一张一张白纸上表现出轻重、缓急、强弱、曲直等。在空间中表现交替,将版式上升更深层次,与空间、间隙、时间的对话。设计师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设计,而是思考纸张背后更深层次的信息传递,这样设计才会在版式传递中把握时间与空间。材质本身独特的触摸感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印象,对书籍的内容就会产生意外的亲密感,这与信息的传递与纸张的变化和质感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纸张本身的设计中运用的效果有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二、书籍秩序之美的形式

在书籍设计中,以视觉要素表达的所有内容为目的的形式是完成这本书的秩序。一本书要通过文字、图像、色彩、材料等诸多要素的组成才能形成。而书籍的构成过程融入了感悟、理性的思维方式。它使各元素自身的表现意义完美周密地通过视觉传达给媒介,从具象到抽象、概念到细化,更重要的是从视觉效果到触觉的改变,形成了全方位的思考。书籍的内容中根据其基调的规律要求设定,秩序化传达的掌握,内容的不同决定了秩序的差异。如果没有明确的基调,任何设想也不会有符合逻辑的结合,通过对书籍内容的整理,给予书籍内容不同的视觉语言表达形式,赋予其中的层次关系以及顺序、节奏、疏密、大小等视觉表现方式,而视觉元素也要有自己的角色所在。在版面中的位置和分寸营造合理的布局,给读者阅读和信息传达的完美形式。

书籍中内页的标题、目录、书眉、页码这样固定元素的准确设定要有相应的秩序,这样会使读者更好地接收到信息的传达。空白是一种空灵的语言,它要与书中表现的内容相吻合,与书籍信息的节奏相呼应,把握好书籍设计的语言特征,提高其中的可读性、可识性信息传达的整体深化,让读者体会到文字与图像结合所带来的享受和满足由书籍带来的一种秩序美。对一本书的感受好比一道菜,运用原始材料如何做到味道可口又美观,即色、香、味俱全,那就要看厨师的手艺了。所以一本书经过由外而内的全面设计,内容本身所具有的传达功能会提高内容的表现力,那么在内容的设计上整体性的表现,理性地把文字、图像、色彩、素材要素纳入整体结构加以配置和运用。无论是一个装饰符号还是一个普通的页码、图序号都不能例外。这样各要素就会在整体结构上展现更强的表现力,并且让构成书籍的视觉效果促使读者持续进入阅读状态。

作者:王旗 单位:沈阳工学院

第10篇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文化内涵意义

1.装帧艺术的意义与作用

书籍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书装属于艺术领域。我国书籍装帧已经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构成了简朴、高雅、实用的东方特色形式,在整个世界书籍装帧设计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书是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储存文字信息的主要工具。装帧艺术的作用主要是对这个物质载体的结构和形态进行设计。由于书的出现是与语言、文字、艺术、文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早期的书籍形式与如今关于书的概念差异性较大,因此装帧艺术的文化内涵在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研究书籍装帧的文化内涵时要与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结合起来。

2.书籍装帧设计是由内而外的文化内涵体现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图书市场以经济利润为经营目标,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图书的物质消费特征,在装帧设计时需要注意书籍的市场性及广告性,这是必须的。然而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把握图书市场的实质含义,消费者购买书籍的目的是从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并不是贪图一时的视觉刺激。

2.1书籍装帧设计元素的文化体现

书籍装帧是思想交流的一种媒介,不同的装帧设计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及精神形态。我国传统实际装帧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简约淡朴”四个字上,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的线装书,“墨香纸润”、“版式疏朗”、“宇大悦目”,反映出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美学艺术,这彰显出了我国文人注重文化内涵、喜爱端庄素雅、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也体现了我国儒家思想和理念。

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元素包合了色彩、文字和图形,也是传达视觉最佳的三个要素。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切实把握书籍的主题内容,按照书籍题材、作者及读者风格,把文字与图形有机融合,帮助书籍把文化内涵形象生动地传递给读者。

在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图形设计是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视觉元素,不管是从图形的具象形态还是抽象形态,都与书籍的内容性质密切相关。合理协调才能体现出不同性质书籍的不同特征,例如政治性书籍具有严肃庄重的特征,科技性书籍具有客观严谨的特征,儿童类书籍具有生动活泼的特征。

色彩是艺术设计的主要言语,其能够表现出相对应的理念和氛围,具有差异性较大的心理感应效果,书籍色彩搭配禁止大红大紫,不能盲目追求耀眼和特色,而是与书籍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相一致,并科学分析读者的年龄、审美理念与文化水平等因素,帮助书籍反映出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

文字是书籍装帧重要的构成部门,一本书的书名、作者名字、出版社名字必不可少,其中书名是文字的重要内容,书名最好选择适合的印刷字体,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书写。文字不仅能够引导读者明白其中内容,同时其字体自身的特色,也能够增强书籍内容的表达。文字是书籍信息的主要构成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文字的设计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书籍内在的文化底蕴。

文字自身就是一种视觉造型,其能够直接传达书籍的文化信息。书籍文字的设计必须规范,在字体、字号、段落、格式等方面需要与页面的图形、版式以及色彩相适应。杜绝在版面上随便堆砌,恰当的字体造型与排版设计能够反映出文化气质的韵律美,为读者带来美好的视觉感受和宽广的想象空间。

2.2书籍内容和形式的整体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的结合

内容是书籍的核心,也是判定图书质量的重要标准。一本书,若能够较好地满足读者的求知欲,那么有力地说明了这本书内容是美的。反之,读者收获较少,或者只是生理感官上受到刺激,导致人们树立错误的价值观,这样的书籍内容谈不上是美的。

形式,是书的外表,其是“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众所周知,这个东西不仅仅只是传递内容的语言、文字和风格,更是书的形形――书籍装帧,其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书籍的整体质量。

怎样将书籍设计成一件美轮美奂的物品,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这便是书籍装帧的任务。然而,有些人单纯地认为“书的外表”即是书的封面,书籍装帧设计也只是针对封面。一幅美丽的封面能够引导读者去追寻其中的意蕴,带来美的享受。

第11篇

1.书籍印刷材料的选择原则

1.1 将内容设计与承印材料特征作整体考虑

书籍设计一开始就应该对书籍最后印刷的效果有一个预想,对印刷承印物的选择有明确的考虑,承印物的色彩、重量、纹理质地都会对书籍设计最后的物化效果产生视觉上的影响,内容与纸材的相互作用共同营造出书籍的整体氛围。

对于不了解印刷纸材的书籍设计者而言,纸张仅仅是电脑屏幕上的白板;而对于能感受到纸张气质深意的人来说,则能透过电脑屏幕感受到不同纸张表现信息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会影响设计者的版面设计思维,或外露、或内敛、或粗放、或细腻的承印材料质感会激发设计者产生新的设计灵感。将材料作为独立的审美要素加以强调并呈现在书籍设计之中,可以在设计观念上为书籍设计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不能只直观地感受和简单地运用材料,而要对材料的固有属性、功能和价值加以深层的认识和把握,做到从材料角度构思,善于发现材质美,利用材质美,根据书籍的内涵,融艺术设计与材料表现为一体。

例如《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图 1)的设计。集子中所收的戏曲、脸谱图画都是梅兰芳纪念馆现存“缀玉轩”珍藏图画、脸谱的原件复制,图谱原件是梅兰芳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向北平国剧学会提供的个人藏品。为了真实再现图画和脸谱,书籍纸材选择了宣纸作为印刷承印物,结合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计人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将集子中的戏曲脸谱、戏画、戏曲人物近乎原貌地再现出来。宣纸的细腻质感,也传递出浓厚的中国传统韵味。此书成为 2003 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国出版社唯一获金奖的作品。

将材料作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有时能给设计带来无可比拟的视觉感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由 Turnbull Grey 工作室为乡村休闲制衣公司设计的一款时装会请柬,采用一种毛面特种纸(图2)。“毛面纸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首先需要在基纸直面上整体或者局部进行涂层处理,然后把染好颜色的细小羊毛或者植物纤维撒在纸面上,毛面纸最早是模仿一般的织物品和意大利天鹅绒织锦”[2]。由于毛面纸含有大量纤维成分,因此能够在视觉上模仿布料的质感,这样正强调了设计要宣传的活动——成衣展示。材料本身就是对设计对象的完美阐释,利用材料语言进行设计避免了设计语言的俗套,也能产生全新的视觉体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2 注重承印材料的物理性质

在书籍设计中,对书籍物化承印物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书籍的设计表现形式是否符合承印物自身的物理性质,因为不同材质的纸张对于油墨的吸附能力与适用的印刷工艺不尽相同。

旧金山弗洛拉•格拉布花园的卡片设计,采用细微手工织纹感、材质较厚的纸张印制(图 3)。弗洛拉•格拉布花园是一个培育各种异国情调花草的机构,其标志是有异国情调的龙舌兰植物图案。凸版印刷的质感和厚重,以及体现出的一种优雅可触知的品质,能让我们相信弗洛拉•格拉布花园是一个在植物与园艺方面有着渊博专业知识的机构,而略带手工织纹的厚重纸张又能有效地适应机构给人的优雅感受,同时也适用于双面凸版印刷。这个设计将承印材料的物理属性与视觉识别协调到最佳的品质。

1.3 注重出版物自身特点

书籍都具有一定的传播目的与侧重,在进行书籍的纸材设计时应考虑书籍所要体现的目的。例如彩色杂志需要高质量的图像,通常选择铜版纸这种表面光滑,纸质纤维分布均匀,对油墨的吸收性与接收状态良好的纸材,以满足高精度的图像印刷要求;报纸首要考虑的是成本控制,对图片的精美程度要求不高,所以适宜选择价格便宜的新闻纸进行印刷。

2.材料语言的应用方法

2.1 将视觉图像与承印材料的美感联系在一起

书籍设计师的设计步骤一般是,先设计书籍装帧的视觉图像,然后根据追求的效果选择承印材料。我们也可以先选择能有效表达内容的承印材料,然后根据材料质地来考虑书籍视觉图像的设计,充分发挥和调动承印材料本身的质感和魅力,让材料的美感成为设计的亮点。

在选择承印材料时,我们应运用材料语言拓展设计思路,不拘于形式,视设计所需,勇于尝试新的材料,勇于选用特种纸和特种材料,如皮革、纺织品、木、竹等(图 4)。吕敬人在构思《朱熹榜书千字文》印刷承印物的设计时,别出心裁。他认为朱熹的大字遒丽洒脱,以原大复制既要保持原汁原味,又要创造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形态,于是在封函的设计上选择了桐木材质,将一千字反雕在桐木板上,仿宋代印刷的木雕版。全函以皮带串连,如意木扣合。桐木材料封函的天然木质质感,传递出古色古香的文化气味。对材料性质恰到好处的应用,增加了书籍的质感和触感,让读者对整本书的整体印象得到提升,增加了阅读的冲动与趣味,读者可从中领悟深邃的思考、生命的脉动、智慧的启示、幻想的诱发,并获得阅读的愉悦。

材料本身带来的质感、空间和肌理会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纸张的纹路色彩和肌理效果所表达出的情绪和情感,与画龙点睛的简单设计一起,可以达到既简洁又美观的艺术效果,还能达到节约印费的目的。

2.2 不同纸材的物理构成与搭配

承印材料表面的光泽、色彩、肌理、透明度等物理结构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质感,形成对材料的精细感、粗犷感、均匀感、工整感、光洁感、透明感、素雅感、华丽感和自然感等认知感受。当读者将对纸的“体觉经验反映”转化为视觉审美时,就产生美感。纸材的物理结构对人的视觉刺激不同决定了视觉感受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在书籍设计时,可以运用不同纸张在书的构成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追求一种质感上的对比变化,在变化中促成视觉与触觉的动人节奏。如 Black Dog 出版社邀请设计师加文•安布罗斯为雕塑家菲利达•巴洛设计的一本作品集(图 5)——这本作品集收集了雕塑家巴洛的一系列雕塑作品,十分注意在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和插页的材料中寻求变化,并利用不同的纸张来区分作品集的章节。例如,加文•安布罗斯采用牛皮纸作为承印材料表现雕塑家的生平、事迹,用铜版纸印刷展示其重要的雕塑作品,用胶版纸印制其他非重点介绍的作品,用轻质字典纸印制与雕塑家相关的介绍与其他文字信息。这种利用纸张物理结构与搭配进行的设计,不但使书籍内容结构非常清晰,而且产生了不同质感的对比,容易激发读者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从承印材料物理结构与搭配的功能要求上讲,牛皮纸纤维粗糙,颜色较深,给人厚重质朴的心理感受,主要用于卷宗印刷,这里加文•安布罗斯用牛皮纸表现雕塑家生平事迹,具有历史感。铜版纸表面光滑,白度较高,纸质纤维分布均匀,厚薄一致,伸缩性小,有较好的弹性和较强的抗水性能,对油墨的吸收性与接收状态十分良好,主要用于细网线印品、画册、封面等,本书采用铜版纸印刷雕塑作品可以完美地展现雕塑作品的细节。轻质字典纸主要用于印刷内文页数较多的厚书,成品比用正常书写纸印制的轻得多,设计师在设计书籍辅助信息时选择轻质字典纸作为印刷承印物,确保了在传递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减轻书籍的总重量,方便携带,体现了人文关怀。

印刷承印物的选用兼顾了内容、设计、实用和美观的四者统一,体现了印刷承印物在其物理结构与搭配上对书籍物化效果的实现,这也是用材料语言思维进行书籍设计的一个角度。

3.材料语言与印后加工的结合

3.1 承印材料与印后加工工艺

印后加工配合不同的承印材料,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模切、激光雕刻等印后加工工艺可以改变书籍的结构,配合材质的特点能够在二维空间内设计出三维空间,使读者体会到设计的趣味性。例如肖勇的书印:舞动的北京》(图 6),以北京奥运会重要场馆形态为基本元素进行函套及内文设计,利用北京奥运水立方场馆的造型特点设计外封结构。在封面设计上,用激光雕刻工艺对封面进行加工,创造出一种上下透叠的效果:封套与封面因为雕刻与镂空产生自然的光影,自然的光影又与纸材一起创造出一个细腻的三度空间,具有建筑般的美感。在内页设计上,创造性地运用模切工艺制作出无数个椭圆形,椭圆的错位与大小的递减构成新颖的书籍形态,营造出一个向内延展的立体空间。

纸张本身有自己的肌理与性格特征,书籍设计时,部分材质不适宜进行平版印刷,但是十分适合采用烫印、起凸、压凹等印后工艺进行加工。丰富的印后工艺可以形成肌理,与性质各异的纸张搭配,形成视觉与触感上的享受。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刀势画》(图 7)——一位日本木刻纸画家的作品集,在封面用纸上,运用具有东方特质的手揉加工纸,同时用压凹工艺进行加工,书名下方装饰运用仿拉丝刚纸,在刚古纸上进行 UV局部上光处理,刚古纸与手揉加工纸、UV 工艺与压凹工艺形成“硬”与“软”、“锐”与“柔”的对比,印刷承印物与印后工艺的搭配表现出丰富的触觉与视觉体验,同时这种印刷纸材与印后加工的结合又将书籍的主题——刀势画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3.2 材料与装订形式结合

在现代书籍设计中,装订不仅具备将散页组装成册这个基本功能,更是构成书籍整体美的一个重要手段。

常规装订能从效率上给读者以方便,从功能上增强书的使用寿命。但是书籍作为精神文化的载体,也可以从审美情趣上给我们多种启迪。装订形式的选择与书籍的内容、纸材的文化属性相一致时,装订工艺就能与印前设计、印刷、印刷承印物、印后加工一起将书籍的整体形态完美地呈现出来。例如《小红人的故事》(图8),叙述作者二十年来乡土民间文化采风、考察所获得的感受,以及作者创作充满灵性的剪纸小红人的故事。书籍设计从函套到纸质到装订形式以及封面上的剪纸,都浸染着民间文化的色彩;在装订形式上采用古线装的装订方式,透出一股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稚拙的古线装订与稚拙民间剪纸题材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装订是书籍成型的最后一道工序,有时还可以根据书籍内容和纸材特点,利用装订工序进行书籍创意。在书籍装订中,将印刷好的全开或对开的印刷品,根据工艺要求及尺寸规格,裁切成所需幅面规格,这个过程称为开料。在现代设计中,有的设计师在书籍加工中省去了开料中的部分内容,让书籍装订保有原始的装订痕迹,开背装、毛边书籍都属于这种加工模式。书籍《SHEILAHICKS》的装订就巧妙地利用了这种方式,由于印刷纸材为纤维较多的厚毛边纸,在开料的过程中,保留了纸张原有的毛边,不予裁切(图 9)。这种刻意的不裁切记录了书籍从设计到物化的全过程,同时毛边纸粗糙的质感又与书籍内容——粗麻纤维艺术相吻合,让人不由得感叹设计者别具匠心的巧妙构思。

装订形式的创新有时还会对书籍的物化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例如 Apollo 网球俱乐部的形象手册设计(图 10),封面选择了一种与网球材质十分相似的纸材,并配以压印的印后加工,在装订形式上,将书籍装订成一个球形,从纸材到印刷、装订形式的选择都与书籍内容十分吻合,同时也增加了书籍的趣味性,令人印象深刻。

4.选择承印材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4.1 特种材料在现实应用中的局限因素

总的来讲,特种纸在市场上的销售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特殊承印物的价格偏贵,出版社为了降低书籍成本,不愿意使用价格偏贵的特种纸印刷。二是设计师缺乏对特殊承印材料的足够认识,对每种材料的物理属性、印刷效果及所呈现的文化的认识不够,不能系统地将设计创意与纸张设计、印刷设计连贯起来思考,不能正确运筹纸张的开度、克度、粗细纹路及纸质色素,以致出来的成品与起初构想的设计效果相去甚远。设计师费尽心机,最后拿出来的成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使客户对特种材料的认同一落千丈。三是我国印刷技术人员技术不够熟练,有很先进的印刷机器设备,很好的印刷条件、环境和印刷材料,但无印刷特种纸的经验,部分印刷厂错误地认为印刷特种材料费时、费力、费第20卷JOURNAL工序,既容易出问题又无经济效益,采取回避态度,因而严重挫伤了设计师创新求变的积极性。

4.2 书籍设计师应具备的能力

首先,设计师在书籍承印材料的选择上应充分了解承印材料的属性与适用范围,同时掌握必要的印刷知识。其次,设计师要具备很好的设计素质、专业技能及良好的审美情趣,能够使特种材料的运用真正提升书籍的附加价值,完美地表现书籍内容,真正做到让“材料自语”,而不是材料堆砌。三是加强设计序列训练,提高设计分析、市场分析、项目分析和说服客户的能力,让设计构思最终能够实现。

第12篇

1 材料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性

1. 1 材料是书籍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书籍一经产生,就具有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的特征。精神属性是指书籍的内容,包括: 记载人物事件、历史文化、科技水平、思想经验、行为心理、知识技能等; 物质属性是指书籍的形式,包括:物质材料、承载方式、装帧形态、审美艺术等。书籍的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的关系,按照辩证法的原理,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是内容被物化后的客观存在,精神属性必须依附于物质属性才能得以传达。因此,书籍材料的物质属性是书籍内容得以传达的基础,也是书籍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1. 2 材料在书籍设计中的地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的种类变得多种多样,电视、互联网、多媒体、电子书等新兴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孕育了快餐式的阅读方式,无论从流通的速度、密度还是流通量的大小,纸质图书都无法与新技术条件下的新兴媒体相提并论,纸质图书已经不再是传播媒介的主角,并且还面临着自产生以来前所未有的危机。新兴媒体会取代纸质图书吗? 这是时代交给所有传统出版人的课题。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新兴媒体并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图书。虽然新兴媒体具有储存量大、轻便、快速以及便于长期保存的优点,但新兴媒体缺乏纸质图书能够给人带来的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等方面的。正如著名书籍设计艺术家吕敬人先生所说:“一册书拿在手,首先体会到的是或结实或飘逸的质感; 通过手的触摸,材料的硬挺、柔软、粗糙、细腻,都会唤起读者一种触觉的新鲜感; 打开书,同时,纸的气息、墨的气味,随着翻动的书页不断刺激着读者的嗅觉;厚厚的辞典发出啪嗒啪嗒的强烈响声,柔软的线装书发出的好似积雪沙啦的静静的微弱的声音,如同听到一首演奏美妙的乐曲; 随着眼视、手触、心读,犹如品尝一道菜肴,常常使读者分泌唾液,一本好的书也会触发读者的味觉,即品味书中音韵……这五种感觉的综合应用,使读者完成了阅读的心灵体验,形成了对书籍的总体印象。”[1]

日本著名设计家原研哉说:“如果把电子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那么,书籍就是‘信息的雕刻’。今后的书籍,既然选择了纸这一介质,如何最好地发挥出它的特性,就变得非常重要。”

纸质图书不会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从此消失,但如果还是坚持用以往的观念和方法来设计图书,那肯定是不行了,纸质图书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即物质性,将自己作为信息雕刻的承载物。

2 材料对书籍形态的影响

图书内容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不同的物质载体会产生不同形态的书籍。纵观历史,在书籍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物质材料及其组合方式的发展变化,书籍形态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2. 1 中国古代书籍形态

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云:“古者无文字,结绳以为约。事大,大结其绳; 事小,小结其绳。”[2]这是最早的以草绳为材料的结绳书。半坡遗址出土的 6000 年前的彩陶上,刻着许多类似文字的图画。据推测,这些图画应该是汉字的原始阶段。这是以陶器为材料的陶文书。著名历史学家胡厚宣在《中国甲骨学史》( 序) 中云:“所谓甲骨文,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这是以龟甲、牛肩胛骨等为材料的甲骨文书。此外,还有在青铜器上刻铭文的金文书,在石头上写字或刻字的石文书等,这些都是书籍初期的形态。由于这些原始自然材料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每一种新材料的发现和使用,都将使书籍形态产生较大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书籍形态逐渐进入了它的正规形态。从周代开始( 约公元前 11 世纪) ,简策书出现了,人们将竹木作为书的材料,至秦汉时盛行。由于简策书较重且空间狭窄,无法绘画,必然导致另一种新的书籍形态的出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用缣帛代替竹木最为合适,于是帛书出现了。帛书以丝帛为材料,其特点是可大可小、可宽可窄,可折叠存放,也可卷起来。

至东汉时期( 105 年) ,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造纸术。纸张的出现冲击了简策书和帛书,书籍材料逐渐由竹、帛等变为纸张,新的材料孕育了新的书籍形态———卷轴装。纸的发明,对书籍的发展是划时代的。在以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先后出现过叶子、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形式。一直到 19 世纪末,随着西方先进印刷技术和石印技术的传入,中国的书籍设计才逐渐脱离传统的线装形式,趋向于现代的平装本。

2. 2 外国古代书籍形态

公元前 4000 年左右,苏美尔人用一种三角形的小凿子在黏土板上凿上文字,待泥板干燥窑烧后,形成坚硬的字板,然后装入皮袋或箱子中组合,就成为了厚厚的一页一页重合起来的书。

公元前 3000 年,埃及人用修剪过的芦苇笔在纸莎纸上写上象形文字,卷在木头或象牙棒上形成书。罗马人在书本大小的木板中间开出一块长方形的宽槽,在槽内填上蜡,用尖笔在上面刻写,然后将木板穿线系牢形成书。公元前 2 世纪,小亚细亚发明了羊皮纸,羊皮纸比纸莎草纸薄而且结实,并可两面书写。到公元 3 世纪至 4 世纪,册籍形式的书得到普及,而且使用的材料也丰富了起来,皮革、金属角铁、搭扣、黄金、象牙、珠宝等贵重材料被用来美化书的封面。13 世纪左右,中国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新的印刷技术的诞生。

从以上古代书籍形态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新的书籍材料的发明和使用,都将使书籍形态发生变化; 新的书籍材料的出现,必然引发新的书籍形态的诞生。

3 材料对书籍性格及表现力的影响

3. 1 材料对书籍性格的影响

纸张、丝织品、布料、皮革、木材、化纤、塑料等是现代书籍设计经常使用的材料,各种材料以其不同的质地、机理、色彩,可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可以给读者带来截然不同的触觉感受、视觉感受和情感变化,准确传递书籍的性格特征。

纸张是现代书籍设计中最常用的材料,对纸张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书籍的性格表现。艺术类图书对彩色图片的印刷要求比较高,选用铜版纸、哑粉纸等表面光滑、有光泽、白度高的纸张容易出效果; 文艺类图书一般比较讲究意境,选用轻型纸、特种纸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籍及古字画则宜选用宣纸,宣纸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纸张,纸质轻柔、色彩微黄,在印刷古籍及古字画时,可获得最佳的艺术效果。《刀势画》是一位日本刻纸画家的作品集,封面选用具有东方特质的手揉加工纸,书名签用仿拉丝钢纸。两种质感截然不同的纸张材料,一硬一软、一锐一柔,准确表达了主题的内涵。《枕边书香》是一本女性枕边书,封面运用具有自然纸纤维的手工纸,透出内封套略带脂粉气的荧光纸,粉黛中蕴含着优雅的气质。《百年中国女性形象》是一本展示 20 世纪中国女性形象变迁的图书,书的前半部分采用蒙肯纸,后半部分采用铜版纸。通过两种纸质的变化,一方面很好地解决了图片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也巧妙地演绎了动态的时空信息。

对材料的选择是一种创造,在书籍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各种类别书籍的不同要求,选择适合表现其内容的材料。

3. 2 材料对书籍表现力的影响

莱比锡一年一度“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标准有 3 个: 第一,能够将书籍内容主题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第二,强调超越,有创造性; 第三,注重印刷装订的品质。鲁迅作为我国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开拓者,他对书籍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天地要阔、插图要精、纸张要好”。这其中都包含了对材料的选择和把握。合适的材料可以起到“将书籍内容主题准确地传达给读者”的作用,可以满足“纸张要好”的要求。在书籍设计中,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能够使我们感受到来自各种材料的表现力。吕敬人先生说:“可以充分发挥‘没有文字的语言、无须图像的绘画’的不可思议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书籍的知识性和艺术性的传递,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增值作用。”[3]

《乔叟著作集》由现代书籍艺术的开拓者威廉•莫里斯设计,封面采用了皮革材料,施以哥特式纹饰的雕刻工艺,创造了书籍设计史上的一部杰作。《敬人书籍设计二号》,全书选用了 35 种纸材,呈现出丰富的传达语言,让读者在翻阅中感受视、触、听、嗅、味五感之魅力。材料的表现力在该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You Can FindInspiration in Everything》是英国最时尚的设计师Paul Smith 的作品集。书套是用泡沫塑料制成的,不仅可以保护图书运送时不受损,还可以作为一个随意使用并能珍藏的封面。书套里还配有一把放大镜,对书的名字有一种可视的双关含义:“每个细节都会有一些让你灵感迸发的地方,如果你还没找到,那么再找一遍。”《ToC. 2GDIV: Intro-duction to the Strategy of Aesthetic Creation》( 丹麦) ,这本书的全名是:“对于美学创作,应将其作为一种展现个性的反映和表达过程来予以介绍”。整本书用黑色和红紫色印在描图纸上。翻阅时,文字和图片就会一层层慢慢地从页面上透视出来,出现奇特的视觉效果。

4 材料与内容的关系书

籍与绘画不同,它的根本用途是供人阅读,是“用的艺术”。这就决定了书籍“美”的境界是“美”与“用”的和谐统一。著名设计家冯德利希指出:“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不同的书籍内容赋予其合适的外观,外观形象本身不是标准,对于内容的理解,才是书籍设计者努力的根本标志。”书籍设计必须依附于书中的内容,是为内容服务的。选择材料是设计工作的一部分,应视内容而定,不能随意而行,应当恰到好处地在情感和理性之间、艺术与技术之间找到平衡。不了解材质的语言、表情、性格,就谈不上把握好内容的分寸感。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便宜的也未必是差的,只有适合到位,才能使材料得以展现其优良的功能,显露其自然之美。《砖块》( 休•布朗) 是 Talking Head乐队的合辑。作品的外壳由一张平板聚丙烯材料加工而成,文字信息采用不同深度的雕刻,凹凸的强化增强了文字的识别性,图形感的强化使字母在视觉感受上更加醒目。极具个性和时尚的外壳,充分体现了乐队的演奏风格。《Takenobu Iga-rashi》( 英国) 采用两块铝板做成封套,暗示了这部作品极具工业性质。在封面、封底的金属板上钻有排列有序的小孔,形成了一个图形“T”,道出了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整体设计很有特色而不张扬。

当下的图书市场上,有些商家不惜重金打造图书封面,将书籍打扮得穿金戴银、花枝招展,其实已失去了体现书籍文化内涵的特质。日本著名设计家原研哉说:“信息传达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人的注意,而是要慢慢地渗透到五官中去。在人们还没有注意到其存在时,成熟、隐秘、精密、有力的传达已悄然完成了。”说的就是“适合为美”,过分夸张有时适得其反。

5 材料的物质特性

“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被授予这种荣誉,是因为它作为一种天然媒介能够传递信息的功能,而不是其物质性。所以,当身边已经满是电脑屏幕的时候,人们并不是首先考虑到纸张作为素材的性质和魅力,而是脱口说出‘无纸作业’这个词。今天,纸已经不再是媒介的主角,我们要做的,是将其从所负担的实际任务中解放出来,回复到它的‘物质’向度充满魅力的本来面目。”[4]这是原研哉对纸的物质性的评价。也就是说,纸从一开始就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和物质性,只是长时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其媒介功能而忽视了其物质性。一本有着合适重量和厚度的书,同时有良好的手感材料作载体,显然要比一块记忆卡更能给人带来良好的使用感和满足感。作为一名设计师,就要在酿造这种良好的感觉上下工夫,了解各种素材的性质和特征,而且用活它,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书籍设计。

6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