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时间:2023-05-30 10:5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主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主义

第1篇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像浩荡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反映人民心声,代表人民意愿,就必定赢得人民的支持、受到人民的拥护。“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寓意深刻,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确立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特点,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了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特性,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在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等方面,确立了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在兵团党委的高度重视及全面引导下,兵团各级组织、部门、系统,各师、团场、厂矿正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兵团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发出通知,在全兵团广泛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兵团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促进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各级党政机关要深入开展争创文明机关、当“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实践者;以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为契机,利用“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多种宣传形式,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生态小康连队、文明社区、“十星级文明户”和“共铸诚信”“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发挥创建活动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奋进的中国,不仅要向世界展示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更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同样,具有50多年屯垦戍边历史,孕育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兵团精神的250万兵团人,一定能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以“八荣八耻”为镜,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完成兵团党委提出的“兵团要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历史任务,作出新的贡献。

一个明丽的、充满生机的、永远的春天,正向着我们扑面而来!

第2篇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原则,就是使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做到“知行统一”。为了达到“知”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其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第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统领作用,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当代主流价值观。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让思政辅导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大学生高效有序地参与教育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充分体验反映当代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树立当代主流价值观,为其成长和成才提供必要的教育。第二,要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人的思想决定了行为的倾向,我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用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其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4]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将其与国内外情势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应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稳定性、连续性,又体现其时效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第三,要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形式。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往往难以把握其内涵;甚至会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多大关联,觉得无关紧要。这就要求思政辅导员必须认真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形式,充分体现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并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过程,提高我校大学生对当代主流价值观的接受度。如将“唱读讲传”(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采用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便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要加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平台,并根据该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体进行传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提高其对当代主流价值观的接受度。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使大学生群体做到“知行统一”,我们应加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要加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媒体,并根据该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体进行传播。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政辅导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加强教育传播媒体的建设;再根据该体系的内容特点和精神实质,选择适当的媒体进行传播。比如,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校园宣传栏、宣传横幅、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和科技文化活动等宣传教育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融入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使其价值观塑造活动得到当代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感召和引导。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提高其对当代主流价值观的接受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与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发挥其在思想领域的引领作用”[5],使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相联系。比如,思政辅导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把评优评先、推优入党、奖助学金评定以及学年综合测评等与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挂钩。对于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表现优秀者则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典型;并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大力宣扬先进典型事迹,这样能够比较有效地引导我校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倾向于当代主流思想,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思想氛围。

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把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联系起来;要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的目标,大力加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平台建设,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统一”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大学生群体只有“通过充分的社会实践,才能切身体验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才能真正地接受该体系的理论,才能最终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为”[6]。第一,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把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联系起来。在选取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时,要充分考虑到实践者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尽可能地把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联系起来,以大学生群体的职业发展为服务目标,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求职技能和职业道德为抓手,积极开展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让大学生群体深入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农村等基层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尽早地了解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岗位情况,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第二,要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的目标,大力加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平台建设,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统一”原则。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大学生群体社会实践保障机制,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锻炼的平台。(1)实践基地建设原则:①践基地由学校与有关单位共同协商建立。②要考虑专业特点、实践教学需求及学生规模,有计划地选择具备相应条件的单位共同建设基地。③要尽可能立足本省本市,建立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④若要新建实践基地,应优先考虑合作两年以上和条件较好,且尚未挂牌的单位。⑤实践基地建设要注重效益,优先考虑长期、稳定、接受我校学生人数多且实践效果好的基地。(2)实践基地建设目标:①有一批高素质的实践基地管理人才;②有关于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践内容;③原则上每个实践批次能接纳5名以上学生;④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保障条件。(3)实践基地建设资金:①各院系每年划拨一定经费,用于实践基地建设。②学校每年划拨一定的经费,重点资助建设一定数量合作效果较好的实践基地,各院系采用项目申报的形式,申请建设经费。该资金主要用于与实践基地共建保障设施、购置图书资料和办公用品等。(4)实践基地建设程序:①各院系与拟合作的单位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由学校与拟合作单位签订《莆田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并挂牌为“莆田学院社会实践基地”。②各院系每年根据学校总体安排,选择合作效果好的实践基地,报学校重点资助建设,程序如下:填写《莆田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申请书》,并报送教务处审核;教务处审核建设项目;批准建设的项目,各院系代表学校与合作单位签订《莆田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协议》并组织建设。(5)实践基地管理:①实践基地协议书合作年限由双方协商确定。实践基地协议书一式两份,教务处、实践基地各执一份,相关院系执协议复印件。协议到期后,可根据双方合作意向续签协议。②教务处负责全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规划,宏观管理全校实践基地,并督促、检查社会实践工作。③各院系负责制定本单位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规划,与共建单位协商基地的建立、建设、调整和撤销事宜。④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后,各院系须与共建单位协商制定基地管理及社会实践档案管理办法,并逐步建立检查指导工作制度,协助实践基地解决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目前,关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主要是从大学生群体的宏观层面进行开展。然而,学者对大学生群体的微观层面研究涉及较少;比如,缺乏对大学生群体的性别、性格、年龄以及家庭环境等受众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关系研究。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对大学生群体的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作者:林立凡 工作单位:莆田学院

第3篇

“八荣八耻”的论述,对于残疾人工作者和广大残疾人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以此规范人们的言行,净化人们的心灵。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国家把封建主义的道德规范定为法律。如:“三纲”,“五常”。“三纲”即“臣以君为纲,子以父为纲,妻以夫为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其中“三权”:君权、父权和夫权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封建社会以“三纲”、“五常”为荣,以违背“三纲”、“五常”为耻,这种封建主义的荣辱观,使中国封建社会维系了几千年。

解放以后,我们了三座大山,打倒了封建主义,批判了封建主义道德体系中的消极因素,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特别是树立了民主革命时期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等英雄形象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光辉形象。同时,树立了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这些都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这些好的传统和道德规范被给破坏了,经过一场所谓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扰乱了人们的思想。结束以后,我们虽然在思想上拨乱反正,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但是,在道德伦理上,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迎来了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的大潮。

市场经济能不能创造出新道德呢?当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经济学家王元化教授提出:“市场经济创造不出新道德。”然而,有一些人却认为,市场经济一出现,新道德就随之而来,过去的东西就可以全部送进历史陈列馆,而美好的全新社会也就自然而然地到来了。于是,有一个时期出现了“全民经商”,“下海经商”的热潮。当时,有一句顺口溜说道:“张思德不烧炭了,白求恩出院了,雷锋不在了,都进贸易货站了。”

这句顺口溜反映了人们当时对于“全民经商”现象的一种理解;另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经济大潮到来之时,人们道德观念上的一种扭曲。认为,什么张思德、白求恩,什么雷锋,都可以不要,只要经商就行了。更没有正确的荣辱观,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不清楚。于是,正确的道德观念淡化了,使许多人是非不分,黑白不分,一切向钱看,使拜金主义广泛存在。更为严重的是:虚假广告不断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大量充斥市场,目睹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麻木不仁……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们虽然能够避免犯罪,但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而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们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正错误。

因此,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学习“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

既然市场经济创造不出新的道德来,那么,我们就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树立社会主义新道德。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论述,就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和人们道德观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我们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此,我们要枳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八荣八耻”的论述,努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我认为,学习“八荣八耻”,要从我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坚决反对“五种陋习”。

自觉做到:(1)不随地吐痰;(2)不乱倒垃圾;(3)乘车不拥挤;(4)看球赛不起哄,不说脏话;(5)管好宠物,不让宠物随地便泌。总之,做一名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合格的首都市民,为迎奥运和残奥运做好充分准备。

学习“八荣八耻”,有利于残疾人健全人格的塑造,形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但是有的残疾朋友,缺乏自尊、自信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有了困难存在等、靠、要的倾向;也有的残疾朋友遇到困难不能依靠残联去解决,不能用法律手段去解决,而是采取某种过激的行为。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解决的好方法。

第4篇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前提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基础、前提和内容。因为要引导人们遵守基本的思想道德规范,并鼓励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目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人们各得其所的前提,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各尽所能和和谐相处。只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平等地对待每个人,人们才能自觉主动承担起他们应尽的社会义务责任。国家和政府通过民主法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创造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人与人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社会安定和充满活力。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概括,为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尺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粘合剂”。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褒奖什么、谴责什么,为我们提供了统一明确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和社会道德评价体系,发挥着道德扬善抑恶的社会功能。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概括,提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义利观,这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既把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合法利益。诚信与失信这对道德矛盾将是我国道德建设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除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建设外,还必须大力倡导诚实守信光荣,大力倡导建立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调节市场经济竞争和协作的关系,不断强化社会道德评价功能。惟有如此,才能使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和谐相处新局面出现。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大环境。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才能处理好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主导性的关系。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才能处理好价值观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社会竞争加剧,市场对各种资源配置作用增强,人员流动性大,人们在不同职业、岗位、环境中转移流动。这种变化,也带来价值观念的一些变化,人们的价值选择、道德判断多少会打上不同经济成分的印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引导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处理好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主导性的关系,保持其价值观念的正确性与稳定性,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形成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矫正社会经济生活中不谐和音的“矫正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的动机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这种利欲有无限扩展和相互冲突的势头,市场经济本身不可能把市场活动的“经济人”改变为《镜花缘》中的君子国那样的“道德人”;即使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市场竞争也是无情的、甚至很残酷。现实中出现的“权钱交易”、“钱学交易”、“缺德交易”已不是个别现象。道德已成为我们社会急需的资源。如果不进行道德建设和教育,造成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更谈不上社会的和谐发展了。而当市场参与者拥有道德意志、理性和感情的因素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是良性的,发展才能可持续,也才能使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得到调节缓和。这样的道德资源既要灵活适应不同经济环境的特点和要求,又要超越个人和各个团体的普遍共识,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具有的功能。

抓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机,

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 使社会绝大多数人坚守底线道德,知道何为道德,何为有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认是多样化的社会,承认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接受、承认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别,这种差别状态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所以,我们的道德建设只有在多样性和个体差异中寻求统一性、共同性和互补性,使具有不同个性的社会公民之间达成共识,“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这就是使社会绝大多数人坚守底线道德。所谓底线道德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我愿意别人对我好,我也好心对人,不管做什么,

都要设身处地想想别人。当自己与别人、社会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也想到他人和社会,需要节制的时候能节制,至少是知道应该节制,而不是损人利己,这就是高尚有德。再有,作为社会人,我们就有不可推脱的义务。每个人都离不开他人、社会的关怀照顾,他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事情,这是不可逃避的义务。这和社会制度、社会环境无关,那种只习惯于伸手、只要求利益获得,忘记自己的义务,总是愤愤不平,觉得别人、社会亏待他,使这样的人成为有德行的人难于上青天。所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取决于人们能否认识、判断、选择和践行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育过程,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才能形成和坚持底线道德,进而形成与坚持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选择。

(二) 要在社会风气上下大功夫,使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相信有德是荣,无德是辱。社会风气的力量非常大,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能跟上时尚是好的,是美的,带有很高程度的荣耀,就有很多人趋之若鹜;一旦成为风气,就有了甚至比法律更强大的力量,但问题是是相当多的人不问它是否合理,是否正确。然而,社会风气往往未必都是好的,当今,一些人为了发财享乐铤而走险,不惜违反法律。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社会风气的分析,搞清、分辨出社会风气的好坏。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这样的标杆,社会风气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分辨起来就有章可循。而荣誉是引导人、督促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惯用的指针,同时要给予有德的人以物质鼓励,让那些以耻为荣的、背离精神文明的人不能轻易获得经济物质上的好处,以次引导社会风气健康向上。

(三)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主要偏重官员,官员道德先行。“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起到上行下效的效应。因为官员的位置突出和其承担的责任重大,官员身体力行,总比夸夸其谈而行则另一套更能产生实效。同时,还需要加强民主政治的建设,如使每个人懂得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选举能为人民服务的人民代表和政府部门的负责人,罢免一切不称职的人民代表和政府部门的负责人,还需要使每个人懂得如何评论政治、评价政府的措施、评论政府官员的能力和政绩。

第5篇

1982年秋季的一天,大连造船厂的工人宿舍区内洋溢着喜庆气氛。造船厂和香港船王包玉刚合作建造的轮船明天就要下水,听说包玉刚要亲自来剪彩呢。

18岁的造船工人的儿子杨振华,忘记了高考的惨败,也像过节一样高兴。几天前,他拜读了《包玉刚传》,知道包玉刚是中国人,凭几十年奋斗成为香港工商业巨子之一。包玉刚仗义疏财,为国家建设成百万成千万地慷慨捐赠,深深打动了他。

“我要去看看包玉刚是什么样!”

第二天清晨,杨振华借着海上飘来的浓雾,裹着父亲肥大的工作服,夹在上班的人潮中,混进了厂门。很失望,包玉刚那天因故没能前来……

晚饭的时候,杨振华突然向家人宣布,他不准备再复习高考了。父亲问他打算干什么,他口气很大:“我想做包玉刚那样的实业家。”

真是天方夜谭!父母亲和哥哥姐姐都默不作声。振华待业在家,心里憋闷,说句孩子话宽宽心有什么不可以?

……

时光流转。9年以后,当年那位自称要做包玉刚的大男孩,那位连乘公共汽车钱都没有的待业青年,已是大连致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了。现在,他拥有一个商行,一座大酒楼,一个贸易公司,三家合资企业,注册资金1170余万,员工600多人,年产值达6000多万。变化如此神奇,有时连他自己都产生恍若梦中的感觉,轻声问自已:“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改革开放的年代,什么奇迹都可能出现,只要你去想,去干。

经济海洋中的一叶小舟

世界经济海洋中,千帆竞流。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船队扬起了改革开放的风帆,加足马力,迎着惊涛骇浪,开始了历史性的新航程。

杨振华抓住了这个机遇,勇敢地驾起自己的小舟。1983年3月23日,他在大连市天津街摆起了小小的服装摊亭。说来可笑,第一天开张,有志于成为实业家的他却有些胆怯,不好意思招揽生意,结果一上午无人光顾。(潜意识在作怪:共青团员摆地摊,念生意经,!)下午,他发了狠,冲破观念和心理的藩篱,挺直腰杆,向来往顾客昭示他的商品。

第一天,他赚了6元钱。初战告捷!

杨振华慢慢摸到了经营的门道。他发现当时北方厂家生产的服装样式陈旧,便决定从南方进货。他向亲友借了几千块钱,拎着大布袋,搭上了去上海的客轮。像《创业史》中买稻种的梁生宝一样,他的每一块钱都攥出了汗。轮船上的四等舱他还嫌贵,只能挤在热哄哄令人窒息的五等舱。到了上海,道儿近就舍不得坐公共汽车,扛着布袋自己走。饿了,啃口干馒头,渴了,喝口自来水,晚上,就睡在澡堂的长椅上……

杨振华含辛茹苦回到大连。他精心挑选的上海新式女装一上市,立即被抢购一空。原先怀疑怪里怪气的女装会不会砸在手里的其他个体户,纷纷南下上海采购。当他们长途跋涉,火急火燎地把新式女装摆上柜台,杨振华的摊亭已开始经营新潮西服,又是供不应求。他们大呼不好,争先恐后地采购新潮西服,杨振华却做起名牌服装生意,做买卖和打仗一样,兵贵神速,出奇制胜。杨振华货选得准,薄利多销,成套进、成批卖,少则5天,多则半月,货就全部出手。他那名叫“弟弟”的摊亭声誉渐起,不到两年,就成为整个天津街首屈一指的经营大户。

生活的波涛会把人涌上高高的浪峰,也会把人抛进黑暗的浪谷。1985年春,杨振华看准大连长途客运紧张的状况,倾其家资,又贷款6万元,买了一辆大客车,经营起个体客运业务。7月15日这一天,正当他的事业扶摇直上的时刻,那辆载客80多人的大客车,行至大连郊区,左前轮突然爆响,客车压断桥栏,一头扎进桥下干涸的河床里,死1人,伤40多人。为了处理后事,杨振华变卖了家产,东借西借,才凑足了20万元的赔偿费。

顷刻之间,两年的辛劳付诸东流,他负债累累,一贫如洗。又急又累,他发了高烧,卧床不起。

好朋友们担心他经不住这致命的打击,相约来安慰病中的杨振华。一进家门,发现他的床铺是空的。原来,杨振华已买了一张五等舱船票,一声不吭地拎着布袋,前往广州进货去了。

一切从零开始。半年之后,杨振华还清了全部债务。两年之后,他又一次战胜诸多竞争对手,出资50万元,盘下了一个亏损的国营门市部,并大包大揽地把原单位职工和20万元库存全部留下,同时把原上缴利润9万元提高到23万元。

灭顶的狂涛没有吞没杨振华,他东山再起了。

维护好改革的形象

有几个大连的个体户去广州进货,其中一个伙伴提议找个女人玩一玩,大家齐声说使不得。“要是杨振华知道了,咱们在他眼里就要掉价儿!”

他们知道,杨振华对一些个体户欺行霸市、坑蒙拐骗、吃喝赌等丑行深恶痛绝。杨振华曾感慨地对伙伴们说:“难怪老百姓对个体户有成见,有些人确实不像话。他们不仅糟蹋了自己的形象,也糟蹋了改革的形象。咱们可不能学他们,有几个臭钱,就像旧社会的恶霸一样!”

他决心从自身做起,改变人们对私营经济的成见。他常常教育员工:“咱们要将心比心,平时怎样伺候父母,上岗时就怎样伺候顾客,昧良心的钱不能赚。”为了提高企业的素质,杨振华聘请了国营商业部门的老行家来讲授专业知识,传授经验,并在天津街设立了第一个服务台,装上顾客监督电话。

第6篇

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

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正在出席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表示,“小事情”维系“大荣辱”,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这是北京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的学生在唱新童谣(2005年1月10日摄)。新华社发

这是福建泉州某小区的一位居民拧紧正在滴水的水龙头(2005年8月4日摄)。新华社

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举办的“睦邻节”上,文昌里社区的居民在参加背邻家孩子比赛(2005年8月13日摄)。新华社发

这是在河南郑州火车站售票大厅内,旅客在一米线外排队等待购票(2006年1月14日摄)。新华社发

在北京天安门前的地下通道,一名小朋友在大人的指导下把饮料盒放进垃圾箱里(2005年4月20摄)。新华社发

这是在江苏南京“全国医药保健品交易会”现场的地面上撒满了被丢弃的宣传材料(2005年8月22日摄)。新华社发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新华街上的盲道被自行车、摩托车随意占用(2005年12月15日)

这是山东济南师范附属小学的“城管小卫士”在清理街头“牛皮癣”(2005年5月31日摄)。

山东省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村的村干部与67岁的王西美(左一)交谈,了解她的两个儿媳孝敬公婆的情况,二儿媳(右)在婆婆的夸赞下羞得脸绯红(2005年1月20日摄)。

3月11日,银川市兴庆区利群东街上,一些人只图自己方便,把自行车散乱地压在道旁的一棵小树上。

3月11日,银川市兴庆区新华街上的一位行人将看过两眼后的广告宣传单随手扔到路上。

第7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区别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使命与人的地位的学说,突出人的地位是其核心,强调人是发展的主题,人是活动的目的,人是评价的标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应当努力提高、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及生活质量,给予人民最基本的人权保障及享受,消除一切对立于人的合理需要和追求的各种关系和异化的状态。

面对当今世界世俗化愈发深入,导致人性的冷漠和道德不断滑坡等丑陋的社会现象,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实践人道主义价值这一基本的价值追求,迫在眉睫。所以研究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特征及其与其他人道主义的区别来体现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优越性,有其理论价值和意义。

一、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特征

1、一种现实的人道主义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主张从历史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来阐明人、人性、人的本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不人道现象的社会政治因素,使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绝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具有了可能性,而且具有了现实性。

2、实践的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强调要变革不人道的状况,需要切实的行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它主张通过实践活动清除社会现存的各种异化现象、剥削及压迫,实现个体解放、自由与幸福。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不仅是一场现实的运动,也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3、人民拥护的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强调必须热爱人民,同时必须仇视人民的敌人,对于危及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必须进行坚决斗争,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有着本质区别

1、在尊重人的价值上有区别

资产阶级一直标榜自己代表人民,却为实现其自身的狭隘利益而去利用人民。他们所谓“个人尊严”、“自由、博爱、平等”等等,实际只被理解为满足个人利益。他们以一切抽象的人的观点来谈论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只不过是以牺牲他人,甚至社会整体利益为条件的个人享受以及对财产的私人占有。

社会主义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更关心和尊重人的价值。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只能从一定的现实经济关系出发来考察。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在于他为集体主义而奋斗的献身精神,在于他努力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由此构成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的新型社会关系,用来取代“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旧式社会关系。

2、在以平等态度待人上有区别

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平等观,是虚伪,狭隘和不彻底的。讲的是法律和政治的平等,而不是经济和社会的平等。他们所说的平等仅施于本阶级内部,而不施于外部,而对工人和其它劳动者并不讲任何平等。人们之间充满着欺诈、竞争、利用、嫉妒、“吞食”。他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对一切人的公正、合理的态度。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却主张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所有公民,反对任何人享有特权并且不允许以不公正的态度待人。不论何种工作,不论职务高低,彼此之间都以友人相待。在社会主义社会当中,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着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人们相互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与人日益形成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道德和理想,相互间就产生了新的平等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平等态度。

3、在“以人为本”上有区别

资本主义人道主义将“以人为本”作为社会生活中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唯一、最高的原则。服务的对象仅是资产阶级,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实现资产阶级利益最大化,在这个过程里不怕牺牲人民大众的利益,这些奠定了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的核心必是个人主义。这里的“以人为本”是以个人为本。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的准则。他们服务的对象是全体人民,以实现人民的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这些奠定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核心必是集体主义。这里的“以人为本”是以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

4、在追求“人的发展”上有区别

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仅仅对社会不人道进行抗议,又或者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制度时,寻求某种短暂的安慰和满足,把实现人道主义寄托于统治阶级大发慈悲或救世主的出现、寄托于人性,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主观主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及动力。在人的发展上,它是具体地、历史地考虑现实的经济文化条件,按客观规律,进行各种建设,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对解决某些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议。

三、宣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之必要性

其一,宣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在人权领域中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展开强有力的斗争 ,反对打着人权的旗号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争取世界的进步人士对社会主义的支持和了解,增加社会主义国家优越性,建立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国际新秩序。

其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提倡“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必然会为我们塑造健全的社会生活的人格素质,提升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所以宣传并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成为伦理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持久任务。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及各种职业活动中,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平等的态度待人,保护人民的利益,关心人民,成为不可或缺的道德要求。事实上,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给人道主义的实行开辟无限宽广的天地,才能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中言行一致地执行这个准则和规范。

【参考文献】

[1] 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论争(译文集)[C].1984.37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巻)[M].人民出版社,1995.9.

[3] 李一恩.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的本质区别[J].资料通讯,1997.11.

第8篇

不同特点:共同富裕,不搞两级分化。

1、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公有制单位里,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2、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大资本家可以直接决定国家事务;

3、在文化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倡导集体主义;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以追求利润和个人幸福为人生的最高目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价值保障。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具有高效率的运行机制

在历史上,资本主义让市场经济初试锋芒,就显示了巨大的威力。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因此不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像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与资本的交换是多么地不公平,但整个社会的财富毕竟增加了,尽管个人分配相对不公平,但对整个人类来说毕竟是进步了。30年前短缺经济的状况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计划经济把我们带入了普遍贫穷的死胡同。而我们引入市场机制后,社会财富就像喷泉一样涌现出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之间经济上的收入差距的确拉大了,但无法否认的是机会均等却大大加强了。一个基本事实是,计划经济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即农民与城镇职工这两个社会阶层的身份不平等及与之相伴的全面的机会不均等。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平等主要是机会均等,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职业、自由参与竞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机会均等意味着尊重人们的自由选择,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倡导的。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可能性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财富是大自然的恩赐,人们更多注意的只是财富的分配而不是财富的创造,这意味着一部分人“富”了,另外的人就一定“穷”。因此,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不和谐是不可调和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主要不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的创造,创造财富是人类对来自制度的鼓励和刺激的一种反应,某种制度越是能提供对人类创造力的刺激,这个社会创造的成果、财富也就越多。在这一制度下,人类创造的财富会不断增长,社会分配就是对不断增长的财富的分配。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契约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生产关系,这是一种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自愿基础上的契约关系。诚信是这种契约关系的基石,法律则是维持这种关系的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为取得某种权利而必须付出的一种义务,它是参与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必要品格。市场经济作为法制经济,遵守法律是每个人的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而这正是和谐社会的保障。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缺陷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完善

从理论上看,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它有明显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市场经济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造成两极分化,这是价值规律作用下的必然反映,有其客观规律性,也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和政治统治,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措施解决这样的问题,缓和经济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如何也不能克服由基本矛盾造成的单个或局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追逐超额利润的破坏性后果和根本局限。所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避免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为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开辟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正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双重体制并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打破,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仍是框架式的,存在不少的漏洞;我国的体制改革虽然减少了资源行政性的配置,但仍存在“双轨”,行政性垄断权力直接介入市场,资源行政性配置产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使少数政府部门或官员利用权力谋取私利,侵占社会财富,削弱了社会调节贫富差距的能力;社会保障体系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保障的覆盖面窄,农村社会保障普遍缺失,导致大量的社会成员甚至作为社会主体的工人、农民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边缘化,成为弱势群体。

可见,仅靠市场本身不仅无法实现社会公平以及社会和谐的一系列重要价值,也难以解决关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有效克服其带来的缺陷。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

3.1民主法治的社会

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具有一种特定的有关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而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的根本游戏规则就是基于法治的规则。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完善法治,法治和民主政治也是很有关联的,法治本身就包含着平等、正义和公平的价值判断,民主是完善法治的重要保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可以说民主法治既是和谐社会的目标要素,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3.2公平正义的社会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标准是最多被用来问责市场经济的,而市场经济实际上蕴涵并强调公平,这种公平是一种过程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民法和经济法的首要原则就是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基础,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3.3诚信友爱的社会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是市场制度中市场文化内涵的基本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同时又作为社会契约的基本表现形式和市场制度的构建而存在着,它是市场规则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遵守诚信原则可以获得更大收益,信用可以作为企业的生产力,品牌的力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完善的市场规则包含诚信友爱原则,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增强了社会的诚信友爱。

3.4充满活力的社会

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市场机制是最具活力的机制,单个人、单个组织分散决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的人会在约束条件下,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预期目标。因而增进社会活力的改革应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3.5安定有序的社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但安定有序的社会并不排斥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市场经济也是竞争的经济。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市场交换实质上是一个动态均衡的过程,价格形成是均衡的结果,均衡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理想的市场体制最终能够达到稳定有序的状况,这种状况就是经济学所称作的经济的核。虽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可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照、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因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稳定有序,符合和谐社会的价值标准。

3.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显然,在今后一段时间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贯穿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化和拓展的重要方面,也即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是目标同一的过程。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过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是目标同一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要】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和谐社会心向往之,那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着重从理论上作一些分析。

【关键词】和谐社会 双赢互利 创造活力 制度体系 良好环境

1.构建和谐社会,要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为什么要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因为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的观念。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具体说来,也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例如,我们的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参与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则是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是不可能达到社会和谐的,同样它也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零和游戏”,是片面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旧式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如果更深入一点,我们还可以发现,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深层理念,符合现代性从旧式到新型的世界潮流和发展趋势。

2.构建和谐社会,要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基础之上,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抓住经济发展,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而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在当代社会,创新实践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实践的主导形式,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而我们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又必须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

要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我们就必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基本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社会涌现出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出现了阶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推进技术创新等各项创新的基本力量,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则是推进知识创新的主体,各级党政机构和不同所有制中的领导者、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则是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主体。我们要激发社会活力,就必须把全体人民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

正如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的,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

3.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完善和谐社会的制度体系。就社会管理体系而言,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是构建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的前提,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对社会管理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改。社会管理体系既包括经济管理体系也包括政治管理体系和文化管理体系。它不仅指政府主导的管理体系,而且包括大量的社会自治性管理体系,如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行业组织,社会救助和慈善组织等等。不同社会管理体系的完善要依靠政策、法律法规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法律引导和规范社会管理体系自身的发展,通过法律来确定不同管理组织在整个社会管理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就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体系而言,这一体系由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体系、社会预警体系、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司法机关和群众性治安管理体系构成。任何社会中都会存在一些矛盾,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解决这些矛盾和将不和谐的声音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就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体系的职责。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体系是保持社会安定、维护社会和谐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根据法律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完善这一体系建设工作。

4.构建和谐社会,要积极营造社会良好环境。从国内环境来讲,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与制度环境相区别的“软环境”即整个社会的道德、文化、习俗环境,我们可以统称为人文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社会向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识,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敬业奉献、诚信负责、扶贫济困的精神,积极倡导和睦相助、友爱向善的良好风尚,努力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在全社会营造生动活泼、文明高雅的文化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最终通过道德意识的积淀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形成全社会、全民族高度认同的积极向上的民风和民俗。人文环境的营造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从国际环境来讲,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紧密,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可能不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社会的和谐同样离不开世界社会的和谐,我们要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努力为自身营造一个和谐的国际环境。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需要。

第11篇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能力/劳动力产权/劳动者群体

正文:

人们的劳动行为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也消耗和消费了一定的劳动能力。正是这种人体自 然力的支出,才把自然资料变成了财富。因此劳动行为得以发生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必须具备的劳动能力。而劳动者则是其劳动能力,进而也是其劳动行为的重要载体。离开了劳动者这一载体,劳动就无从谈起。因此,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分析劳动者的行为方式、劳动力产权形式,以及劳动能力的补偿等问题及其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内

涵的拓展及其劳动创造价值形式的新变化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劳动能力构成及其补偿

作为一个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劳动能力。否则,他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劳动行为,从而也不可能成为劳动者。劳动能力总是表现为劳动者的体力与脑力的总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多次指出,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他说:“我们把劳动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集,第424页。)但长期以来却一直存在一种认识上的倾向,即把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往往偏重于理解为体力 劳动,忽视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立起来,并以此作为劳动者衡量的重要标志。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对人们的智力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纠正这一认识上的偏差

事实上,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表现为体力与脑力的总和,是由人类劳动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人类只有以自己的劳动来改变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资料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人类劳动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自己的目的为指向来进行的劳动,劳动的结果要服从于劳动的目的。这就需要满足两方面条件:一方面,要使自己的目的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另一方面,要使劳动的结果符合劳动开始之前就已确定的目的。如果不能满足这两方面条件 ,就会造成劳动的浪费。可见,即使在最原始的劳动形态下,只要这种劳动行为是有目的指向性的,那么大量的体力劳动中总伴着一部分脑力劳动的支付。这也就是说,“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 合在一起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集,第190页。),人们的劳动行为必然是脑力与体力的共同支付。作为劳动行为的人体自然

力,其体力与脑力是不可分的,共同构成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如果人为地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割裂开来,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类劳动的基本特征。

对于劳动能力构成之一的体力,人们了解得比较清楚。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劳动者在生 产过程的智力因素,不仅包括劳动者的文化专业知识、劳动技能及熟练程度等,而且也包括劳动者的知、情、意等社会科学知识及能力,如劳动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心理品格和创造性道德人格等。对于前者,人们比较认同;对于后者,往往被忽视。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条件下,劳动者的知、情、意等社会科学知识及能力对其智力发挥有着重大意义,与生产经营管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例如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公共关系、营销心理术等,都是这方面智力因素的客观要求及实际应用。因此,上述两方面的智力因素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并已成为现代劳动者必须具备的重要劳动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能力得以消耗,其能量转化为新的使用价值。但这种劳动能力的耗费必须得到补偿,否则劳动能力就要萎缩甚至消失,从而劳动过程就得不到延续和发展。这种劳动能力耗费的补偿,也就是劳动能力的再生产过程。一般来讲,劳动能力耗费的补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劳动能力的简单再生产,即只是恢复并维持原有劳动能力水平;二是劳动能力的扩大再生产,即在恢复原有劳动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提高。从短期来讲,劳动能力耗费的补偿有可能处于一种简单再生产的状态,或在某种特定生产方式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能力耗费的补偿只是维持在必要生活的最低限度,从而总体上属于劳动力简 单再生产类型。但从长期来讲,劳动能力耗费的补偿必定趋于扩大再生产的状态,或从一般意义上讲,劳动能力耗费补偿总体上属于扩大再生产类型。因为劳动力再生产过程是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相对应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的。社会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而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则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劳动能力是体力与脑力的总和,劳动能力耗费的补偿也包括两个方面,即体力的补偿和脑力的补偿。这种补偿是通过劳动者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费来实现的。特别是作为科学技术劳动者和经营管理劳动者,其劳动耗费的补偿更需要精神产品。而且,正如上面所讲到的,劳动者的智力因素不仅包括文化专业知识、劳动技能及熟练程序,还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心理品格和创造性道德人格,因此用于补偿和扩大劳动者脑力耗费的精神产品,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由于劳动能力耗费的补偿是通过劳动者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费来实现的,而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则是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因此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其劳动能力耗费补偿的基本前提,同时也决定了劳动能力耗费补偿水平的可能性边界。在劳动能力耗费的补偿中,我们要区别体力耗费补偿与脑力耗费补偿的不同点。劳动者体力耗费的补偿,主要是保持和增强其体能。由于体能的增强是有限度的,而且劳动者超过一定年龄后其体能处于自然下降状态,增强其体能的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空间并不大,所以体力耗费的补偿基本上以体力恢复为主。如果撇开挥霍浪费等非正常因素,那么正常的体力耗费补偿总是相对有限的。劳动者脑力耗费的补偿,主要是保持和增强其智能。由于脑力耗费并不损失其智力,所以在这当中其智能的维持是次要的,更多的是其智能增强的问题。与

体能增强相比,智能增强的潜力及其空间是极大的,而且随着劳动者的年龄增大和知识积累增多,其智能增强呈加速度状态。因此,劳动者脑力耗费的补偿基本上以智力积累为主。从体力与脑力耗费补偿的区别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主要体现在劳动者脑力耗费的补偿即使其智能不断增强上,从而劳动能力的提高也主要体现在劳动者智力水平的提高上。因此,过去我们实行

“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发展战略,对劳动者实行低收入、低消费政策,在客观上形成了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耗费补偿不足,特别是抑制了劳动者智力水平的提高,导致劳动者整体素质水平不高。这种负面效应在经济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先进技术的广泛运用。这是值得我们深刻总结的历史教训。

第1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社会;

0引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与创造性实践相统一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也是贯穿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过程。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怎样的关系?它的完善是否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呢?

1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先要明确什么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核心价值对社会、个人都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决定着文化的总体性质、方向和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十七大报告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这个价值体系中,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最高层次,决定了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处于中间层次,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处于最低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内容和底线。这三个层次从高到低、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严密体系,这个体系是相对稳定、长期起作用的,但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定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二者高度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反映出我党按照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兼顾了“大社会”和“小社会”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和重要思想基础。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支撑,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助推器。

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再来看看我们所处的全球化环境,不难看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的影响力,淡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弱化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模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抵御全球化等因素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开拓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统领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增强社会主义美好未来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增强社会主义精神力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增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影响力和教化力。坚持不懈地确立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增强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