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白居易的琵琶行

白居易的琵琶行

时间:2023-05-30 10:5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白居易的琵琶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琵琶;作用;初识;抒怀;重逢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向来被誉为唐诗之翘楚,世代传诵不绝,元明清时期,更被作为戏曲题材加以改编,并搬上舞台。而“琵琶”这一中心道具在《琵琶行》的戏曲改编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由于每部剧作的故事模式,主题中心的不同,又使得这中心道具的功效,包含的意蕴,表达的情绪,情感的张力也随之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就作品的故事模式来看,马致远的《青衫泪》和顾大典的《青衫记》是属于同一体系的,讲述白居易与裴兴奴交往,而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裴兴奴被茶商骗婚,也带往江州。白居易月夜送客,闻兴奴琵琶声,二人重逢。最后白居易复官,与裴兴奴奉旨成婚。而《青衫记》除却描写白裴的爱情,又增加了白妾樊素、小蛮与裴兴奴之间的纠葛,情节趋于复杂;同时更以一件青衫作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借此大做文章。

而蒋士铨的《四弦秋》则完全摒弃了《青衫泪》和《青衫记》的爱情故事模式,严格的按《琵琶行》诗作原意,参照了《新唐书》元和九年、十年史实及白居易在《琵琶行序》中所提供的材料,淡化了男女之情,以琵琶女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人物,通过对琵琶女的悲凉身世的感叹表达了封建社会中众多胸怀不凡而又壮志难酬的知识分子的郁闷和悲愤,突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

正是因为故事模式的不同,反映主题的不同,使得“琵琶”这一中心道具,在这三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包含的意蕴,也有所不同。

一、初识

在《青衫泪》、《青衫记》和《四弦秋》的伊始,“琵琶”便承担了促成白居易与琵琶女相识的重要媒介。

在《青衫泪》和《青衫记》中,裴兴奴的名闻京城的高超的琵琶技艺,是吸引白居易前往拜访的重要因素,“听的人说。这教坊司有个裴妈妈家一个女儿。小字兴奴,好生聪明,尤善琵琶,是这京师出名的角妓。咱三人同访一遭去来。” [1](p882)而正是这一访,促成了白裴二人的爱情,也引发了日后二人之间种种的悲欢离合。

在《四弦秋》中,白居易月夜行船,忽闻琵琶声,引发万千感慨,进而邀请琵琶女上船一叙。而此“叙”完全不同于《青衫泪》、《青衫记》中带有猎艳性质的“访”,这是白居易由京官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于苦闷愤恨之时,闻得似曾相识且同怀郁闷之音的琵琶声,同病相怜之情油然而生,故而极为自然的产生与知音相见之心,“(生)呀!这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都之声,左右,可去小船中,问是何人弹唱!”[3](p206)

由上可见,在三部作品中,“琵琶”同样承担了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初识”工具的作用,但却有本质的差别。在《青衫泪》和《青衫记》中,“琵琶”促成的是爱情之识;在《四弦秋》中,“琵琶”促成的是知音之会。不论从格调雅俗来看,还是从遵从《琵琶行》诗作原意上看,《四弦秋》都是更胜一筹。

二、抒怀

在《琵琶行》一诗中,“琵琶”明显的起到了抒情遣怀的作用,而这一用途,在其戏曲改编的作品中,均加以沿用,只是由于故事主题的不同,而使得以琵琶抒怀的内容,情感力度也有了变化。

在《青衫泪》与《青衫记》中,琵琶的抒怀作用,主要集中于表达裴兴奴对白居易浓烈的思恋之情和迫嫁茶商的愤恨之情。裴兴奴情定白居易后,便心心念念嫁其为妻,不料,婚事未成,白居易却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二人两地相隔,兴奴自然情难释怀。而后,更因鸨母贪利,迫其嫁与茶商,兴奴更是悲愤不已。在船行至江州时,兴奴触景伤情,睹物思人,方借琵琶抒己思恋愤懑之情。于是,便有了如下桥段:“(旦抱琵琶上)影似白团扇,调谐朱弦琴。一毫不平意,幽怨古犹今。奴家方才闭上舱门,拒绝那厮,且喜他使性,上崖去了。如今再上船头消遣一回。你看江深夜静,月冷风清,好凄惨人也。前日闻得白相公谪宦江州,此间正是江州地方。咳,只在一处,不能勾厮见,好苦呵!稍水那里?(丑扮船家上)随风倒舵,顺水推船。裴娘有何吩咐?(旦)稍水,你把这船头对着月色,就泊在这芦花岸边,待我把琵琶自弹一曲。(丑诨下。旦)碧海青天无限恨,等闲拭泪付琵琶。”[2](p57-58)

在《四弦秋》中,琵琶抒怀的内容,完全不同于《青衫泪》、《青衫记》的相思之情,主要表达的是琵琶女花退红对易逝韶华的感叹,独守空闺的悲凉,和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壮志难酬的苦闷。花退红本为京城名妓,年老色衰后,嫁与浔阳茶商,商人重利轻别离,常外出贩茶,独留退红独守空闺,只得于百无聊赖之际,忆少年情事,感芳华易逝,伤孤独难眠,不禁叹道:“咳!天长岸阔,草长莺啼,只好守着琵琶过活也呵。则这答江水九条斜,准备着泪珠儿一样泻。”而后,花退红月夜弹琵琶,琵琶声引白居易,二人相识,引为知音,退红便借琵琶向众人叙己年华不再之悲,独守空房之凄,而白居易更由这凄怆之音,联想自己怀才不遇,甚是悲愤,不觉泪下沾青衫:“盛衰之感,煞是伤心也。” [3](p208)而这也恰好道出了《琵琶行》的原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重逢

“琵琶”在《琵琶行》的戏曲改编作品中,除却上述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白裴二人重逢团圆的重要工具。这一作用仅在《青衫泪》和《青衫记》中有所体现,《四弦秋》中全不涉及,这主要与两者的故事模式不同密切相关。前者是士子、相恋的爱情故事,白裴二人因琵琶相识相恋,分离后又因琵琶重逢而终成眷属,以琵琶为重要道具,贯穿全剧首尾,形成一个“相识—离别—重逢”的戏剧框架;同时,也符满足了中国观众对于大团圆结局的期盼心理。而《四弦秋》并不是爱情题材,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并无男女之情,也无离别之恨,二人只有“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同病相怜之悲,和沦落风尘、壮志难酬的沦落之恨。因而,不论从故事情节,还是情感需求上来看,“琵琶”的重逢之用在该剧中都是不应出现的。

综上可见,“琵琶”这一中心道具在《琵琶行》的戏曲改编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由于每部剧作的故事模式,主题中心的不同,又使得这中心道具的功效,包含的意蕴,表达的情绪,情感的张力也随之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参考资料

[1] (元)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a].臧晋叔.《元曲选》(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2] (明)顾大典.《青衫记》.[a].毛晋.《六十种曲》(第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3] (清)蒋士铨.《四弦秋》.[a].(网络资料)

[4](唐)白居易.《琵琶行》.[a].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第2篇

关于《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霍松林先生如是说:“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白居易〈琵琶行〉鉴赏》)

依据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北京)中的说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衣期辙”属第三级(细微级),可见此时琵琶乐声较为低沉柔和,这就为后面乐声的跌宕起伏作好了铺垫。“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用的是“言前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言前辙”属一级(洪亮级),此时琵琶乐声骤然高亢起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滑”,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麻沙辙”的韵脚字声音响亮,此时琵琶曲延续了前面高亢的乐声;而“难”依然是“言前辙”中的字,声音仍旧洪亮。“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用的是“乜斜辙”中的字。“乜斜辙”声音不太响亮,此时琵琶乐声转入沉郁。“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是解释。“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和“鸣”,用的是“中东辙”中的字。从音色上看,“中东辙”带有鼻音,声音响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延承了前面响亮的声音;而“帛”用的是“梭波辙”中的字。“梭波辙”的韵脚字声音不甚高昂,此时的琵琶乐声在最强音中戛然而止。

白居易摹写琵琶乐声的文字,不只利用音韵表现乐声的高低强弱,还利用四声展示乐声的长短缓急。关于“四声”(平上去入),清代语言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中说:“平音最长,上去次之,入则诎然而止,无余音矣。”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则在《音学辨微》中道:“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入短实,如击土木石。”另有清代古音学家张成孙在《说文韵补》中言:“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是仄声中的上声,是为“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滑”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难”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之后陷入“无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鸣”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帛”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琵琶曲的声调从短到长,经过短急长缓的交错进行,渐至短促无声,忽又从无声、短重到长声,再到短重,终落至短急然后终止无余音。利用音韵和四声显现音乐的节奏,同时也传递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此当代音乐家傅雷有一个很精彩的评论:“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续),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中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声势雄壮。”

诗人描摹琵琶乐声的这段文字,既用音韵和四声模拟出琵琶弹奏的曲调,又用博喻将只能意会的乐声言传出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融其情。“‘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幽细,缠绵悱恻;‘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圆润动听;‘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滑,生机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缓慢,悲抑哽咽;‘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时休止,余韵无穷;‘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声骤起,高亢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强烈干脆,戛然而止。”(见陈才智编著《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白居易》)从倾诉(“如急雨”“如私语”),到欢愉(“间关莺语花底滑”),再到愁苦(“幽咽泉流冰下难”),又到忧伤(“冰泉冷涩”“声暂歇”),忽又豪迈(“水浆迸”“刀枪鸣”),最终决绝(“如裂帛”)。如此声情并茂的音乐情景描绘,怎不令人神伤嗟叹。

值得指出的是,白居易选用琵琶这样的乐器以及《霓裳》这样的曲子,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哀伤,显示出诗人具有极高的音乐造诣与专业素养,因为《霓裳》的主音是“商”声:“商声主西方之音,……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欧阳修《秋声赋》),而琵琶这一弹拨乐器,从它问世之日起,往往就和悲伤的事件相联系。

人们常把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以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并列,因为这三首诗的写作时期相差不远,三者描写音乐的声音又都很形象。

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其中描绘琴音的几句:“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中的“语”和“汝”,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起音柔和低沉。“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中的“昂”“场”“扬”“凰”“强”,用的都是“江阳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江阳辙”属一级(洪亮级)甲等,整个琴调都是激昂高亢的。尽管在具体的描述中,韩愈也刻画出了琴音的跌宕起伏,但音韵始终是以“江阳辙”为主。另外《听颖师弹琴》中的声调大多是平声,以显铿锵的声势。之所以这样写,当然和琴曲本身有关,不过就乐声的丰富和变化而言,《琵琶行》中的乐声描绘显然要胜过《听颖师弹琴》。

两首诗描摹乐声时,都用了大量的比喻,有些比喻异曲同工。比如起音时,《琵琶行》中的“如私语”和《听颖师弹琴》中“儿女语”如出一辙:轻柔幽细,缠绵悱恻。《琵琶行》中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和《听颖师弹琴》中“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同写声音的强烈,一个用兵器的猛烈碰撞显示乐声的突然拔高,一个用勇士上战场的义无反顾表现乐声的倏地增强。描写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总的说来,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在音乐描写上,都善于用形象说话,而白居易在摹写乐声的复杂多变时,则显示其超人一等的功力。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前四句,先写箜篌,次写箜篌之声,再写弹奏的人。五、六两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正面摹写乐声,前一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后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叫”和“笑”,用的是“遥迢辙”。从发音的响亮程度讲,“遥迢辙”属二级(柔和级),由此可见乐声的委婉动人。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第3篇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月光

一、白居易其人其事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间,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吊白居易》是由唐宣宗李忱所创作。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和对其诗的喜爱,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诗中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童子解吟”“胡儿能唱”蕴涵深意:其诗所知人多,所晓域广,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圆润悦耳。作者没有直接说他的诗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唐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叛军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诗人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琵琶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巧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和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本文将赏析其中别致的月光描写。

二、《琵琶行》中别致的月光描写

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深情的月光

秋风萧瑟,深夜送客,多么凄凉,情何以堪。作者只说“别时茫茫江浸月”,把无限的别情寄于无边的月光。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与失落感。

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如醉的月光

作者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先是直接描写,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才到,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皓月当空,秋水如银,唯有琵琶的泛音在寂静的夜色中飘荡。听者已经如痴如醉,飘然世外,音乐魅力尽显。

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冷清的月光

第4篇

司马青衫,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极度悲伤。出自《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唐朝时期,诗人白居易被降职为江州郡司马,一个秋天的夜晚他送客到湓浦口码头,江面上传来悦耳的琵琶声,就将琵琶女叫来询问,得知她从小在长安跟随名师学艺,因年老色衰而不得已嫁给一个商人为妻,联想到自身,伤心得泪流满面。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极度悲伤。

示例:我岂学做重婚王允愚?岂湿着司马青衫泪?(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二十九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大量用比 化虚为实

我们知道,音乐声是比较抽象的、虚化的,如何才能将这抽象的、虚化的音乐声变得形象、具体可感起来呢?最有效、最简便的办法,莫过于使用比喻了。恰当的比喻,往往可使抽象的、虚化的事物一下子形象、具体起来。

《琵琶行》的用比,委实高妙,诗中不仅用了明喻,还有借喻,八个比喻不仅十分恰当,而且令人叫绝。譬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使用明喻,写出了乐声的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使用明喻,写出了乐声的亲切细柔;“四弦一声如裂帛”,使用明喻,写出了乐声的凄厉和戛然而止的响脆。而使用借喻的更多。使用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了乐声的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出了乐声的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写出了乐声的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和“铁骑突出刀枪鸣”,则写出了乐声的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用来作比的,也都是一些声音,即拿其他常闻的声音来比喻乐声、来写乐声,这样不仅可以使乐声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变得亲切可感,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听者的想象,使人徜徉其中。这种手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声写声”法。在平时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模仿,以便写出好句子。

巧用叠词 拟声叮当

《琵琶行》写乐声的第二个手法就是巧用叠词和联绵词。譬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这些都是叠词;间关(叠韵联绵词)、幽咽(双声联绵词)……这些都是联绵词。这些词语的巧妙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乐声的悦耳动听感,使人听着听着,情不自禁地就会受到极大触动和感染,乐不自持,兴奋不已。

正面描摹 侧面烘托

《琵琶行》描写乐声的第三个手法就是正、侧面结合,正面描绘,侧面烘托。譬如,正面描摹的有: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正面描绘,生动、直接,乐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余音绕梁,沁人心脾。

侧面烘托的有: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侧面烘托,写出了听众的反应,用听众的反应,来突出琵琶曲感人的绝妙艺术效果。正面描绘,侧面烘托,效果确实棒。

饱蘸感情 情乐交融

第6篇

大唐帝国(618-907年)经过“安史之乱”后盛况不再。中唐以后形成军阀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局面。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凌晨,淄青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刺死用兵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引起朝野震动。时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772-846年)不顾个人安危,当天就上书言事,力主捕凶雪耻。不料却遭到权贵诬陷,贬为江州(今九江)刺史,即刻离京,后又追诏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赴任途中乘舟夜泊,读到好友元稹重病中写就的《闻乐天左降江州》诗:“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读罢潸然泪下,写下《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愁苦之情跃然纸上。

元和十一年(816年)深秋夜,瘦马长衫的白居易到浔阳江湓浦口送客,听到江舟中有琵琶声声,弹到动情处“别有幽愁暗恨生”,触动伤心司马“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唐人为纪念白居易,在江边建有“琵琶亭”,清代毁于兵火,现在的“琵琶亭”为后来重建。

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初八,白居易与好友十七人登庐山游大林寺。山麓桃花早已开尽,此处桃花却正盛妆绽放,惊喜之余口占绝句《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自此以后,这里被称为“白司马花径”,白居易亲笔写下“花径”两字,命人刻制为碑。这珍贵的题刻日久淹没,1929年被石工挖出,转年被隐居大林寺的学者李拙翁发现,考证为白居易手笔。现在古字、古迹犹存,供人凭吊。

离“花径”咫尺之遥的白莲池边,就是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元和十一年(816年)秋,白居易游览至此,十分喜爱,遂决意营造草堂隐居。翌年三月草堂落成。四月,白居易与朋友二十二人斋具,有美文《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草堂记》洋洋洒洒千文,后人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谢灵运的《山居赋》、白居易的《草堂记》同誉为中国古代自然园林文学的代表。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朝廷诏贬谪四载的白居易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剌史。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文书稿交付东林寺长老、请长老照看庐山草堂,并留下《别草堂三绝旬》,其中说:“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长庆二年(822年),穆宗诏命白居易为杭州刺史。赴任途中过江州,白居易登庐山重回草堂,将房屋打扫干净过夜,又依依不舍匆匆离去。宣宗会昌六年(846年),隐居洛阳履道里老宅的白香山已垂垂老矣,常柱杖南望,吟出《寄题庐山旧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侣》:“三十年前草堂主,而今虽在鬓如丝。登山寻水应无力,不似江州司马时。”

“庐山草堂”是白司马承载生命的江舟;是悠然轻唤的远山;是山水相依的胜绝;是历久绵长的梦境……

第7篇

白居易不是边塞诗人,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白居易,生于772年,死于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采访者:世界艺术杂志 续春军(简称World Art)

采访时间:2012年6月9日

采访地点:北京798艺术区

World Art:看到您前一个阶段的作品想起了中学时白居易的《琵琶行》,现在已经忘记很多了。

侯庆:是的,我们很多课程都是后补的,但像《琵琶记》那样的诗我打小就喜欢,我在读书的时候对《琵琶行》就很有感触,那种感受一直没有断过。我所画的《琵琶记》和白居易写《琵琶行》更多是寻找一种古今相通的感受。我当时比较有兴趣的就是白居易怎么是用那样一个心态写《琵琶行》?后来随着年岁增长逐渐体会到这一点了。

World Art:您所画的《琵琶记》和这个阶段作品《牡丹亭》都是描绘现代女性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和差别?

侯庆:《琵琶记》里的年龄层次要大一些,已经嫁作商人妇,已经历练过生活了。但是《牡丹亭》在闺房里还没有出门,她还是思春的状态,她没有经历社会的磨砺,后面演绎出一系列的故事,虽然她经历很复杂,由生到死,由死又复生,但那个经历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东西,不是现实主义,而《琵琶记》是现实主义。这和我们现代人的情感是一样的,20岁的时候是浪漫的,30岁到40岁以后是现实主义,你那个时候想浪漫都浪漫不起来。孔子说50知天命,包括你以后的状态你可能都能预测到。

World Art:您更多的是发现现代人和古代人的共通性,而不是差异性。

侯庆:对,我一直强调传统和现代共通的地方,我不是特别强调它的差异性。打一个比方你们20岁的年轻人和唐代20岁的年轻人有很多共通点。尤其在情感上这一差异更小,我们在社会结构可能差异很大,但是在两性关系、人类的基本情感,比如说对妻子、爱人、父母包括失恋这些感情上的东西实际上古今差异是很小的。比如我画的《琵琶记》,借鉴的虽然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但是里面是现代女性。其实现代女性的感受、状态就是《琵琶行》里面琵琶女的状态,只是时代不一样、外观不一样、表面上不一样,但是内在的情绪是一样的。就是说真正的人类情感的东西,我们一代一代解决的是同样的问题,怎样对待家人?怎样对待情感?怎样对待你的父母?怎么对待你的事业?怎样处理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古代人也是处理这些事情,现代人也是处理这些事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他的状态怎么样?他遇到什么问题?古今的这些东西没有差异。可能大家用的工具不一样,你现在用的手机、过去用毛笔,现在活动范围大一些,过去活动范围小一些。我所做的就是在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我单独拿来一张画出来,它的说服力不强的,但是如果这一系列的东西一批一批出来,我相信别人看的出来、也能感受到我在讲一个什么样的事情?知道我在描述什么?

现在的《牡丹亭》还是做这个东西,只是把年龄层次放低了。《牡丹亭》是一个20岁的女孩子思春的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我现在画的也是20多岁女孩子来反映《牡丹亭》的那种状态。现在我拍了一些古装的昆曲戏装,角色里面出现是一个叫邵天帅的女孩,然后拍摄邵天帅所演《牡丹亭》杜丽娘的状态和她自己的生活状态,也配了一些其他女孩子,但是跟邵天帅又有区别。我现在通过一个主题做一个情绪的阐述,在《琵琶记》是一种情绪心态,而在《牡丹亭》里是另外一种情绪状态。她的状态会明显看到她跟《琵琶记》整个情绪不一样,我画的这批人都是一个初涉社会状况,每个人性格不一样所以表达的东西不一样。但整体我是还原这个年龄阶段人的状态。

World Art:《牡丹亭》系列作品会延续多长时间?

侯庆:这个不好说,通常一个题材做完展览延续两年后就会把它放下。中间也许会有个过渡题材,当时《琵琶记》和《牡丹亭》中间就有一个过渡题材,叫《美丽》,前年在雅加达、去年在新加坡都做了个展,今年是在香港。我是想找当代都市的时尚女性美,这个感觉和我们传统绘画的审美是有差异的,大家简单看就是美女。画这系列作品也是在给自己补课,包括人物的选择,我在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具体的技术化的对女性美的一个态度,这个东西不是美院能教的,它是时尚课,在时尚圈里他们会把这个东西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美术学院对这个东西感悟是很弱的,比如我现在买的全都是摄影书。《美丽》那个题材其实也是为了我现在这个题材《牡丹亭》做的,黄宾虹说:“画画这个东西你缺什么补什么。”说起来你缺气补气,你缺力就补力。现在我们涉及的科目多,这个科目不是美术学院定的所谓科目,而是艺术家自己定的。因为每个艺术家的科目不一样,所以我这个做完以后觉得有什么新的科目就会把一些新的东西加进去练。

World Art:西方现代艺术传入中国以来,很多艺术家都在强调绘画观念深刻性,您认为绘画的观念性重要吗?

侯庆:我不强调观念的深刻性,我觉得艺术家观念的深刻性是不可以谈的,因为艺术家不是思想家、也不是哲学家,所以他们观念的深刻性上只有一些感性的东西,谈不上深刻也谈不上逻辑性,所以这个时候你让艺术家表达一个很有深度的东西是不可能的。你像米开朗基罗,他有建筑的深度,但是哲学的深度我相信他是不够的。艺术家实际上感受一种状态,然后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文学家也是这个概念。像曹雪芹的《红楼梦》,他观察和表达的东西非常高,这是艺术家要做的,艺术家需要有观察社会的能力,表述社会的能力,他能体会黛玉、宝钗几十个女孩子每一个人的各性特征并艺术地表达出来,艺术家的职责就完成了,至于说社会建设性,这不是他来负责的。我现在做得东西也是强调这个,我选择去感受去体会,当然不是说你艺术家不深刻就不需要学习,同样要学习但是不要过渡强化观念的社会意义,因为观念的社会意义这个很庞大的东西不是艺术家能思考过来。如果你去思考社会政治问题,思考军事问题,你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有,你不能在机构内得到信息,你接触的层面太低,所以这个时候的批判是很狭隘的,是客观上的狭隘不是主观上的狭隘。你没有办法,因为你是一个井底之蛙,你只能看见你周边的东西,你看不见更大范围,一个井底之蛙他能有什么社会批判性?你一个艺术家的见识太短、你的活动范围太短太狭隘,所以这个时候批评你可以作为闲谈,但是不要真把它当回事情,假如你给国家的决策者提意见都不一定有这个资格,因为你有很多事情不真正了解。

第10篇

关键词:诗歌鉴赏;音乐描写;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10

音乐空灵微妙,极难把握,要是用诗歌形式把它表现出来那就更难了。因此,向来诗歌中多将音乐作为点缀,少有以音乐本身为描写对象的。然而在唐朝,由于音乐的普及,诗人中有许多精通音律的人,有的甚至就是音乐家,再加上当时诗歌技艺的精进,唐诗中出现了大量以音乐本身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例如,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和李贺《李凭箜篌引》就是其中的姣姣者,曾被清人方扶南称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些诗歌为我们学习描写声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概括起来,其描写音乐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摹拟音响法,即运用拟声词来描绘声音的写法

例如:1.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2. 铿铿锵锵寒重重,盘涡蹙派鸣蛟龙。(牛殳《方响歌》)例1用叠字拟声词“嘈嘈”和“切切”来摹拟急促的大弦声和轻细的小弦声。例2用“铿铿锵锵”这个拟声词来表现方响深沉而凝重的声音。

二、以声写声法,即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附此事物声音的写法

例如:3. 唯羡风流田太守,小金铃子耳边鸣。(张祜《王家五弦》)4.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例3用耳边鸣响小金铃声来比拟五弦琵琶声的清脆悠扬。例4用银瓶乍破声和刀枪轰鸣声来比附琵琶声的陡然兴起和激昂飞越。

三、以形写声法,即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把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易于感受的视觉形象来表现的写法

例如:5.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李欣《听安万善吹筚篥歌》)6. 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白居易《五弦弹》)

例5用视觉形象“黄云萧条白日暗”来比喻筚篥声低沉急促,用“上林繁花照眼新”的视觉形象来比喻筚篥声的轻松明快。例6用视觉形象“陇水冻咽流不得”来比喻五弦琵琶声掩抑凝滞。

四、侧面烘托法,即不对声音作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对声音的感受或反应来表现声音的写法

例如:7.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欣《听安万善吹筚篥歌》)8.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例7通过听者叹息和思乡流泪的反应来侧面烘托筚篥声的凄凉哀婉。例8用空旷山野上的白云为之凝滞,仿佛在俯耳谛听来侧面烘托箜篌声的神奇美妙。

五、综合描写法,即运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声音的写法

例如:9.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李贺《李凭箜篌引》)10.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韩愈《听颖师弹琴》)

例9即用综合描写法。第一句用以声写声法,展示乐声的清脆和嘹亮;第二句用以形写声法,展现乐声圆润和曲调欢快;第三、四句用侧面烘托法,写其场面热烈和乐声的美妙。

例10也是用综合描写法。第一、二句用摹拟声音法和以声写声法来表现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第三至六句用以形写声法来表现琴声骤然变得昂扬起来,接着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最后二句用侧面烘托法,写出琴声的优美动听。

第11篇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祖父白锽移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北)。白锽后曾任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遂移家于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奥运比赛那么多项目中,只有女子网球比赛能让我三更半夜爬起来打开电视。没有最短只有更短的裙子固然吸引我,但更重要的是女运动员们,尤其是伟大的莎拉波娃接发球时“嗯嗯嘿呀”的叫声。窃以为那叫声与女士们行房的声音如出一辙。看一场比赛还附送上百分钟的声,还是挺划算的。

但也有例外的,2011年美网女单决赛里,小威廉姆斯在对方接球前叫了一声“come on”,结果裁判判罚小威干扰对方而违例,我当时高兴坏了,心想“小威呀你还是好好打球吧,裁判都受不了啦,别再叫了”。仔细想想,如果像选秀节目《The Voice》那样,我蒙住眼睛来鉴定莎娃和小威的叫声,很可能我就会选择小威。但谁让直播镜头总是喜欢对准小威发力时狰狞的面孔,还是高清的!自认为君子坦荡荡如本人,依然还是根据美貌程度来判定声音等级。可见,在大多数男人的眼中,美女的声是最好听的,越漂亮越好听。

在球场上听出声,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第一人,但香山居士白居易,相信是史上第一位写“”的诗人。他的《琵琶行》,不仅是在写弹琵琶,更是描绘了女士声的动态图。你不信?我给你解读一番。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不正恰当地形容了女子在行房初期阶段的状态吗?两人相拥,女方不经意的三两声,拨动了男士敏感的神经,于是拉开“肉搏战”的序幕。这个时候女方声音的重点在于“犹抱琵琶半遮面”,声是一种情不自禁的状态,她好像是一不小心流露的,又带一点她想控制住音量的感觉。如果男方刚提枪上阵,女方便撒野地叫,绝对是在拍或者是妓。

镜头一换,白居易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时候,男方已经不再试探,努力进攻下,女士也给出足够明显的回应,学名为“小狗式的”,而兵法上则为“诱敌深入”。此时声短促且急,为女性第一重。

男人就像是直巷里的猪一样,只会一根筋勇往直前。但女人则不一样,按照我的观察她们则会在初期的之后进入一段僵持期。那是男人与女人的角力,女方会夹紧双脚,让男方知道她可不是三两下子就能征服的。而女方的声则相应地作出调整,尾音变长,音量变弱。白居易云:“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就看这场无硝烟的战争谁先败下阵来。

如果男人能“攻城拔寨”,而不是需要女人迎合、假装,上面那段间歇期之后女方则会迎来第二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样的场景可以想象得出是多么壮观,这个时候女人开始忘情大喊,通常能秒杀150元一晚的房间的隔音设备。

如果当事者功夫深,还有足够的运气,将能看到女人的第三重。“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琵琶行》之结尾,也是女人的终结篇。她们获得难以置信的,以至于她们脑袋都会放空,于是她们就会梦呓一样喃喃自语,不少人更是直接哭泣。总而言之,你要是能见到对方哭起来,那就应该偷笑,这证明你床上一流。

值得要说的是,一花一世界,每一个妹子都有不同的特性,以上所述仅供男读者在过程中观察印证,女读者回想自己是否也有如此的特征。另外,但愿香山居士不会在九泉之下口吐鲜血,找我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