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精英教育

医学精英教育

时间:2023-05-30 10:5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精英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精英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精英教育;医学教育;八年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b)-0142-02

现代高等教育逐渐迈入了大众化阶段,使得教育产业化的特性愈加凸显。高等教育院校通过扩大办学规模以提高效益,这一趋势也波及到了仍需保持精英化教育品质的医学人才培养领域。

1 精英教育的概念

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首先提出了所谓的“精英教育”。他在“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精英(大学在校人数占适龄人口15%以下)、大众(15%~50%)和普及(50%以上)[1]。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代精英教育所蕴含的内容更加丰富。首先,现代精英教育依旧强调其所占人口的比例,特指经过精心挑选的少数人才能够就读的一种教育形式,这样就与大众化教育完全区别开来[2]。除了在受教育人数上严格控制以外,精英教育还具有以下的特点:①精英教育的对象必须经过严格筛选。大众化教育在选择学生时考虑的是如何满足更多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精英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严格选拔人才,仅向一部分具有相当能力和资格的人才开放,满足特定行业专业教育的需要。②精英教学的理念倾向于研究高深的学问。精英教育专业性强,培训教学过程相对较长,对受教育对象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这与大众化教育强调的“教育机会人人均等”存在很大的差异。③精英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型、研究型、学术型的专门人才,使其在各个专门领域从事专业性强的工作。这与大众化教育培养“高素质公民”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大众化教育更倾向于“闲暇型”教育或“消费型”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把精英教育理解为具有某种特征和要求的、特殊的高等教育,这种特征和要求可以表述为:从适龄人口中精心挑选,在教育过程中精心培养,毕业时成为高质量人才,并在此后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或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3]。

目前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有两种。一种为美国式――竞争流动模式:将选择的过程尽可能的推迟,所有人都可以参加公开竞争,最后仅产生少数精英。一种是英国式――庇护流动模式:在学校期间实施早期淘汰机制,胜出者接受专门的精英教育。因此,只要符合了精英教育的某些特征与要求,包括医学教育在内的众多专业性强的教育都应该纳入精英教育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过去的高等教育都可以算作是精英教育。

2 在医学教育领域实施精英教育的意义

无论从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要求看,还是从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看,医学教育从本质上讲应当成为精英教育[3]。首先,医学教育的属性是精英教育。医学教育本身的特点具有“专业性”和“精英性”。医学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教育的成本大,培养周期长,社会的关注高,因此,从本身特性上就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明显的区别[2]。其次,医生的职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医学是生命科学,“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极高的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社会和医学在飞速发展,对医疗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医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质量高于数量”、“质量决定成败”应当成为医学院校办学的基本理念[3]。此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精英教育更适合医学教育的发展,是世界医学教育的主流。从19世纪开始,大部分著名医学院校逐步改变以往的简单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的做法,开始有意识地打造精英人才。19世纪70年代,医学院校相继提高了招生标准,实行本科毕业后教育即医学预科教育,要求进入医学院的学生必须持有正式认可的大学授予的文科或理科学位,同时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医学教育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医学预科教育制度,要求学生通过为期2~4年的预科课程后才能正式进入医学院学习,此举大大提高了医疗工作者的素质。纵观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做出重大贡献或在临床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的医学家和优秀医生们无一不是精英教育的受益者。

3 精英教育对中国现阶段医学教育的重大意义

3.1 精英医学教育更适合中国现阶段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实施精英医学教育是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的有力保障。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患者越来越多,疾病也越来越复杂,医疗的需求迅猛增长,群众对健康水平和医疗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但是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对好医生的有效供给量却在逐年下降,供求矛盾突出,人民渴求有高素质的医生。

精英医学教育可以有效改善现有的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完成从要求数量到重视质量的转变。根据政府部门统计,中国并不缺少医生,但是严重缺少好医生。200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数量趋于饱和,特别是医生在每千人口中的数量已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要求。因此,我国医学教育不宜再单纯追求教学规模的扩大,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上来[4]。提示精英教育更适应当今中国医疗卫生的发展。

3.2 中国医学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精英教育概念的植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医学教育必须采用精英教育模式。一项有关医学生对当前医学教育看法的调查显示,86.8%的医学生认为医学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但仅有4.4%的医学生认为国内的医学教育达到了精英教育水平[5]。现实的差距促使我们寻找深层次的原因:

3.2.1 盲目扩大招生规模,造成生源质量下降 据统计,2009年我国高等医药类专业的招生数达到了499 582人,在校生人数达到了1 788 175人,是2000年的3倍以上,每年增长速度超过10%[6]。这样一来,“精心挑选优质生源”就成为一句空话。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医学生人数虽然有一定的增幅,但毕业率在20多年间(1955~1983年)仅增长4.3%,其规模始终保持着精英教育的特色。美国现有医学院127所,平均每所医学院年招生量为130人,在校学生400~500人。澳大利亚共10所医学院校,每年培养医学生人数为1300人,平均0.72人/(年・万人)。因此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医学教育已经沦为大众化教育,完全不符合医学教育本身的属性。

3.2.2 医学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影响教学质量 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医学生的教育成本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可在中国与巨大的招生规模相比,医学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美国哈佛大学2001年学费标准为28 000美元/年,而这只占培养一名医学生所需经费的12%。澳大利亚医学院校收费标准为每年5870澳元。除了学费以外,这些国家的医学教育经费来源非常多样化,如服务性收入、联邦研究基金和政府拨款等[7]。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成本为1.5万~1.8万元人民币/(人・年),与医学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不仅如此,一些医学院校大规模扩招导致在校医学生培养成本下降到3000元/(人・年),师生比大于1∶9,甚至超过1∶16(国外一般都在1∶2~1∶3或者2∶1)。如此一来,不但减少了医学生的操作实践机会,而且由于临床实习的床位数难以保证,大大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8]。

3.2.3 学制和人文课时不合理,不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国外的医学教育大体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本科教育,学制6年左右,包括2年预科和4年医学基础和临床学习;另一种为研究生教育,即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再进入医学院学习,学制4年左右,包括2年基础课程和2年临床课程。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学制则为3、5、6、7、8年不等,主体为3年制和5年制。国外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人文等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0%~26%,英国、日本最低,德国最高。中国医学教育的人文社会课程仅占总学时的4.0%~9.3%[9]。非精英教育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医学生毕业后人文素质差,专业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低,在与患者的沟通方式、技巧、同情心、保护患者知情权、隐私权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7]。

3.2.4 对继续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保证医学人才培养的持续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在校教育早已不是教育的终点。重视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个国家整体医疗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有一个严格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7]。因此,国外形成了以医学院校教育为基础,以毕业后教育为核心,并且通过继续教育把教育培训同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的完整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但因为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经费的原因,中国的医学院校教育常常就是临床医学的最终学位教育。同时,因为我国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不健全,无法保证医学人才的可持续性培养。

综上所述,中国医学教育的大众化、国外医学教育的精英化,是造成我国与医学教育发达国家医学成就巨大差异的关键原因之一。为了缩小差异,改变现状,提高国际科技核心竞争力,必须还原医学教育的精英面目,这是我国医学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值得庆幸的事,中国的一部分医学教育改革者正在做有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梅人朗,陈刚.医学教育全球标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

[2] 孔祥清,轩辕秋艳.大众化背景下维护医学教育精英属性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07-108.

[3] 郭永松.关于“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的辨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1-3.

[4] 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S].卫科教发[2001]212号.

[5] 段徐,郑明华,张宁.高校医学生精英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52-53.

[6] 卫生部.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2-19.

[7] 梁茜, 张万红.浅谈中外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其差异[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32-435.

[8] 郭永松,王家兰.德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1-3.

第2篇

1.1坚持高等医学护理精英教育之理念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毛入学率角度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从高等医学护理教育的本质特征看,她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1]。目前,国内外的护理人才都很奇缺,要实现护理精英教育,政府必须加大投入,适当增加护理院校,控制招生人数,绝不能一轰而起,不受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护理教育。

1.2坚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

教学相长,学生为先,教师引导,学生为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始终是教师必须坚持的教育思想。

1.3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

要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整教学课程。从知识结构方面讲,作为高级护理人才,必须具备医学、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的知识。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人文科学和其它新兴科学的学习。夯实医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为毕业后继续教育学习打牢坚实基础。

1.4改变和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现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仍沿用的是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维一体[2]和基础课-理论课-实习课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但对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要努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启新式的教学方法.如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它被认为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从诞生之时就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近年来在国内护理教育领域也看到了它的实践结果[3]。PBL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评判性思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学。

2把握高等医学循证护理教育之趋势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起源于"以实证为基础的医疗"实践,是结合护理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护理理论与方法。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求实证,运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4]EBN被公认为21世纪临床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5]循证护理是临床护理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护理理论和方法。Mulhall将其定义为: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病人的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过程[5]。EBN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经验与技术的结合,更是临床护理与病人需求的结合,所以循证护理教育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要开展循证护理教育接踵而至的需要循证护理的师资和教材,目前我国的许多护理高校正在为之努力,循证护理教育是时代和现实的需要,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个大方向,使循证护理教育更加趋于科学化,好与国际接轨。

3把握高等医学护理实践教学之环节

高等医学护理教育要围绕培养目标实施教育计划[6]。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涉外护理,应用型高素质,全科型高级护理人才。这里要特别强调"应用"型,"全科"型高级护理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显得特别重要,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3.1上好护理综合实践课

根据教材内容要精选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例,把课堂讲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病种、病例中去,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贯通。

3.2上好临床护理实习课

第3篇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就医学教育改革这一专项工作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指出了本次医学教育改革重点和主要目标,并围绕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等制定了改革的具体举措。

此次医学教育改革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确定了“两更加、一基本”的改革目标,即:到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求。

此次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除了从提高生源|量、深化院校教育改革、加强质量评价三个方面来提高院校教育质量外,还提出了在毕业后教育方面应加快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稳妥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以及探索和完善住院医师培训、专科医师培训人员取得临床医学类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的具体办法。

此次改革还强调了在毕业后教育方面,加快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医学本科毕业生接受培训全覆盖。

自2013年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的指导意见》以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下简称为规培制度)在全国各省(区、市)全面启动。由于规培制度与每个刚步入岗位的年轻医生息息相关,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与讨论。

毋庸置疑,规培制度提出的初衷和方向都是正确的,医学需要更规范的培训和经验积累,但是这一政策在落实的时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一是培训质量问题。

规培制度借鉴的是国外经验,但是我们发现,在规培考核方面,国内外存在一些差异。国外更注重结果的考核,比如,你能不能完成规定的手术或操作,是否具备要求的相应的能力;而国内似乎更注重过程的考核,你是否按时间完成了相应培训。

规培的医院是否真的具有规培能力,是否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制度,是否有专人负责带教等等。不仅是参加规培的医生,对于带教老师,是否有考核标准,比如参加规培的医生如果规培结束考核不合格,那么带教老师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以利于在带教过程中切实履行教学职责,这点也很重要。

如果不能落实好以上两点,那么就有可能造成参加规培的医生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而只是沦为廉价劳动力,从事着最基础的一些工作,熬时间拿证而已。因此,对于规培基地,要有严格的准入标准以及定期的考核标准,对于执行不好的基地予以预警,对于不合格的基地予以淘汰,建立准入和退出的动态机制,以保障培训质量。

二是规培待遇问题。

很多人都表达过对于学医的吸引力越来越小的担心。确实,在我们培训体制与国外接轨的同时,我们的薪酬制度和国外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作为医学生,在经过了至少5年的本科学习后,可能他们的高中同学都已经开始工作了,而他们还要接受5年的规培。如果规培时期的待遇没有基本保障,那么很多年轻医生在面对辛苦付出和微薄报酬的巨大落差时,难免会迷茫甚至干脆放弃。

物质保障不到位、学习周期漫长,再加上不甚友好的就医环境,导致目前医学院校高考招生的录取分数逐年下降,最优秀的人才似乎不再热衷于学医。

第4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新时期

医学教育中涉及两个人们高度关心的民生问题即看病和上学,对维护人类健康培养卫生人才极为重要,与人类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针对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医学教育该如何完善改革并发展,本文将做以下解析。

1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取得较好进步,但其难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及卫生事业改革的需求,没能充分认识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医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特殊规律,医学教学模式单一、方法不够创新等现状,都制约着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医学教育结构还有待优化,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学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问题愈发尖锐,其每年毕业生数量超出社会对卫生人才的年需求量,因此其结构规模须得进行优化控制。另外,我国虽有调整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但专业结构不合理、口径相对较窄等问题仍然存在,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调整拓宽其口径。最后,我国对医学教育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合理,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现象。医学属于特殊科学门类,医生的职业极为特殊化,其教育的管理必须要严格规范,才能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我国在这一方面明显还有不足,所以为保证医学教育质量,进行严格的规范管理是必然。

2医学教育改革思路

2.1创新教学手段 新时期的医学教育要求创新教学手段,改变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要凸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多采取讨论交流的方式,通过师生双向互动促进教学的质量提高。同时,要改善理论灌输的抽象教学,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等手段进行具体化教学。另外,医学教育与人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医学教育要联想实际生活投身社会,多组织在校医学学生到社会实践的志愿者活动。最后,加强纵横联系,做到与相关院校共享资源,吸收海派文化,保证在校医学学生能够在不同智慧和学科知识交流中,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2.2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下医学教育以封闭既定知识教育为主,医学学生既定课程修完,达到合格成绩便能结业。但自从加入WTO后中国在医学教育方面要求服务观念的强化,即不仅要重视人才教育培养的功能,更需要强调现代教育是提供给大众消费的一种服务。此外,要加强产业观,促进教育资源中市场配置作用的最大化。作为较强实践性的应用科学,医学院培养出的人才基本面对的都是社会和人才。所以,医学院校必须将学生思维习惯和能力培养放在首位,促进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极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其实,关于教学理念改革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便有很多新的教育观念产生,这对医学教育深化改革意义深远。比如引导,由于医学知识更新速度快,各领域比如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命科学的发展较快,医学教育要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即“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终身教育”,以这种分阶段教育连续统一体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化学习概念。或是个性化的学习观念,在以往对于医学教育我国更强调其共性,不过现代医学教育去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以便学生更好的发挥出其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进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作为高素质医学人才投身入社会当中服务人民群众。

2.3稳定教育规模 在急剧扩张了一个时期之后,医学教育有必要休养生息。和国际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唯一与其相同的,便在于大众化可带来多样化。不过相比之下我国还存在一个特殊化,即任何国家都达不到我国的速度。比如美国的精英教育是历经了四五十年才走向大众化教育,英国以及日本也都是在十几年之后才得以完成,针对我国而言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存在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生就业和办学条件等问题。高等医学教育的特殊性更甚,人们都认为医学教育就是精英教育,特别是培养临床医生的临床医学教育更应该是精英教育。它的教学要求、培养目标以及学时要求是极为明确的。因此,在近年来的扩招之后其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大。所以,我国在医学教育上今后基本就是要稳定现有规模。但稳定教育规模是动态过程,是对内部结构即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由此,稳定教育规模并非静态稳定而是动态稳定。

2.4协调教育结构 医学教育要协调发展严格控制规模是前提,提高教育质量是重点,加强基层卫生人才的创新培养,要办好各级卫生类职业院校和一流研究型医学院校,促进各具特色且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多级别医学教育格局的形成。医学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设置医学类专业及药学类专业和中医学专业,重视对中医学的教育,促使医学教育专业办学层次的提高,以便医学教育持续协调的发展。

因此,总体来说医学教育的结构调整包括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在层次结构上我国缺失的一流医学人才即高层次,这方面是当前我国最为紧迫需要修整的内容。现目前,我国千人口医师比较起世界平均水平或是已经超过许多,通俗来说我国缺失的并非是医师,而是高质量医生的缺失。这些年在全国医师资格考试中,本科学历参考的仅占总人数的1/3。但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发展,更需要大批量高质量的医学人才,也是我国政府当前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流医学人才的概念并不存在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所谓的一流医学人才,即在国家各类专家和国际医学同行之间皆处于相对领先地位的医者。我国对一流医学人才的培养参照的是国际上的基本条件,主要体现在最好生源和人才培养条件以及最长最高的学制学位,可实质上与国际上相比较我国在这方面还稍有欠缺。

而在调整专业结构方面。我国是大力提倡发展医学各相关专业。其发展势头在这几年来较快,形式可谓是喜忧各半。喜的是快速发展的数量,例如护理专业,发展至今已有接近百十来个护理本科专业。许多专业比如检验、放射、麻醉皆是成倍增长,原来的10来个麻醉专业现今也接近30来个,原来的20来个检验、放射专业现在也几乎高达五六十各专业点。此外,包括医学法学、医学英语、医学保险等专业也在快速增长。可却也有值得优的问题,比如某些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距离本科培养目标差距较大,所以在今后调整学科的过程中还应将改善和提高办学条件及教学质量视为重点。

3总结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教育,而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附健康之上,加强新时期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对培养全面高素质医学人才极为重要,医学院校必须从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协调结构等方面入手,才能显著性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章静.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机遇与困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437-440.

[2]章静,黄睿彦.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机遇与困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437-440.

第5篇

[关键词]欧洲大陆高校;办学特色;学生成长;历史传统;培养精英

[中图分类号]G64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6)06-0081-04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它必须明显有别于其他大学,但区别本身并不等于特色,只有这种区别成为被广泛认同的优势,且这种优势达到其他大学短时期内难以企及的程度时,才构成一所大学的特色。换言之,所谓大学办学特色,决非一朝一夕自贴或被贴上去的标签,也决不是一时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的产物。

2005年10月,笔者有机会随同厦门大学高等教育代表团参加了在挪威召开的第三届“大学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参观考察了挪威科技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和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它们的办学特色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挪威科技大学——关注学生成长

2002年,挪威科技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NTNU)开始掀起教学质量改革的浪潮,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学生学习质量的保障问题。由于学生数量增加,教育预算减少,教师资源非常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要求教师提供更多的课外辅导和小组讨论,但人手不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此,他们采取了两个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举动,一是让研究生做学习辅导员(graduate students as Learning Assis—tant),二是通过跨学科团队行动学习培养未来专家(Experts—in—Team)。

1.研究生做学习辅导员——促进学业的进步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选择学习成绩优秀,同时又具有很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研究生,辅以20个小时的专门培训(其中12个小时是关于教育教学技能培训,8个小时与各具体科目有关的学习),以便把他们培养成为指导本科生学习的辅导员。该项目的特点如下:

(1)承诺给学生更好的个人辅导。在传统教学中,教授们仅仅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不能保证学生是否真正内化了学习,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另外,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应该更多地依靠自我学习,但新的教育改革观点认为,学生应该获得更多的个人辅导,特别是更多的、有组织的学习研讨活动,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多更频繁的学习反馈,在课堂内外进行更有创造性和效益的学习活动;而且还认为,学业评价要贯穿整个学期过程,降低期末考试对学生评价的工具性作用,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重点的成绩评价体系。

(2)不同于美国高校里帮助教授从事教学的“助教”(teaching assistant)。美国大学的助教也是从优秀的研究生中录取,他们也要参加一定的教育教学培训,不同的是,美国的助教制度主要是帮助教授完成教学任务,助教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和其他教师的联系,组织有关的学习活动,批改学生作业和论文。而挪威的学习辅导员制度强调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使教师从传统的“学业教师”成为“人生成长导师”。大量研究生的参与使得理论上一直倡导的教育个性化和亲情化得以真正落实。

(3)通过辅导提高研究生本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和实践教学,也增强了参加该项目的研究生与学生进行沟通和管理的技巧,提高了他们教学和研究的能力,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也大有裨益。

2.跨学科团队行动学习——体验合作和友谊

现在的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多,参与的学术研讨会也很多,但真正与自然和社会交往的机会却很少。为此,挪威科技大学采取措施,在一位教授和两位研究生的带领下,组织了跨学科团队的行动学习。

改变学生学习组织方式的最大的举措就是这种“跨学科专家团队”的建设。这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挑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为跨学科是工作、生活和研究过程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具体做法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参加为期两天的培训,内容包括如何指导团队合作,如何有效交流,如何基于解决问题(problem—based learning)进行学习与研究,如何指导和评估学习及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等。在培训结束之后,三人根据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真实课题,然后针对全校学生进行招标,其他院系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组成村庄(villages),每个村庄都有村长(vil—lage chief),但每个村庄成员必须来自不同的系,从而保证真正的跨学科合作行动。

每个星期三,所有四年级都不排课,以便于该项目的同学进行跨学科交流和学习。内容涵盖面很广,从如何为小学教师制作教学器材,到如何为市区建设城市列车。该项目的意义是教会学生如何同其他专业背景人士进行合作,解决未来工作或生活中将遇到的现实问题。这是大学四年级的必修课程,学生们可以在这门课程中最大限度激发自己的灵感、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亲身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跨学科的行动学习和实践让学生看清学问和未来职业的整体状况,了解基础理论学习和科技应用的关系,体验与不同背景人士合作的友谊和人生道理。

二、荷兰莱顿大学——维系历史传统

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 of Holland)是荷兰历史上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创建于1575年,迄今仍完好地保留着中世纪的遗风。就这么一所小小的大学,走出了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低温物理实验室和世界上第一台心电图仪,拥有世界顶级的医学研究中心。

它的校长办公室设在一座历史超过800年的古老监狱里。走进里面,可以看到当年拷打犯人使用的铁索和铁柱,土砖砌成的楼梯非常狭窄,呈螺旋状上升,只能容一个人上下。每一块古老的砖头,每一面腿色的墙壁,每一级古老的阶梯,似乎都回荡着中世纪的回音。

它的学术报告大楼也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里面古色古香,庄严中透出一点神秘。研究生的学位答辩在学术报告厅隔壁的一间讲堂里进行。这里同样是非常庄严肃穆,墙上挂满了莱顿大学历史上著名学者的画像。这些学者似乎都在注视和监督着

教授和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良心。走在里面,一种对学者的崇尚,是对知识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对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传统,什么是知识的殿堂,什么是知识的神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在答辩室的隔壁还有一间大约10平方米的房间,叫“汗水室”(sweatbox),它本来是供参加答辩的学生休息的地方,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一个刚刚结束答辩的学生都会在墙壁上随意留下自己的签名,时间一长,墙上、天花板上和唯一的一张书桌上就留下满满的各种手写字样的签名,这间房子的墙壁也就成了莱顿大学一道独特的景观。

据说,许多曾经访问过这里的国际名人都提出过签名的要求,但都被婉言拒绝了,因为这块墙壁不是为权势地位而设,它的殊荣只属于莱顿大学的研究生。

三、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精心培养精英

法国的高等教育为学生设置了两条学习途径:一是大学,学生一旦取得了高中毕业的合格文凭,便可直接进入大学,无须经过选拔考试;另一个是重点高等专科学校(1es grandes coles,也叫大学校,意为大学中的大学),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才能进入这些学校深造。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Ecole Normale Superieure,简称ENS)就是这么一所精英学校。它建于1794年,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精华所在,是世界上著名的微型大学之一。虽然它的汉语名字叫“师范学校”,但与我们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它早期的办学目标是从优秀的学生中挑选能够胜任中小学教学的教师,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的办学目标已经延伸到其他行业的人才培养,比如大学预科教师、大学教师、工程师、企业家、政府公务员、军事人才等,重点从事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的研究。200多年来,它的名字始终没有改变,因此,很多人都为其名字和地位的不符而感到困惑。

不仅如此,巴黎高师还维系着传统的师徒制,着力培养国家精英。目前该校每年招生200名,文科和理工科各100名,录取率是报名人数的5%,四个年级的在校全日制学生大约900名,还有来此进修的非正式学生大约900名。但是,他们却拥有9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教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全校还有大约900名行政管理人员专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日常服务。巴黎高师的学生修业4年,不但免收学费,还发放生活费。前两年学生在一所综合性大学注册学习,以获取大学三年级所必须的学习文凭和学士学位,后两年的学习则相当于我们的研究生教育。

巴黎高师的人才培养从头到尾实施符合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学计划,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每个人的培养方案都不一样,学生必须同时选择一个主修和辅修专业,与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频繁接触,由此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学生每年要和指导教师签定“学习协议”,学生所需要的一切学习和研究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可以很快进入研究阶段。由于巴黎高师拥有法国最好最多的各种科学实验室,理工科的学习往往都是从实验室开始。由于学生数量较少,所以学生有较多机会直接接触、参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

在法国,中学、小学和大学教师的工资水平都差不多,巴黎高师也不特意设立高薪吸引学者,但全世界的著名学者还是蜂拥而至,因为巴黎高师拥有法国最优秀的学生和最好的科研条件。教授们来到巴黎高师纯粹是出于对科学研究的热爱,而不是为了更好地谋生。

四、案例讨论

1.如何理解“以学生为中心”和“跨学科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更要关注如何通过学业学习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学业成绩仅仅是生命成长的基础。学生需要一定的说教,更需要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心灵交流和沟通。但是,大众化之后越来越庞大的班级规模和越来越忙碌的教师已经无法完成这项繁重而意义深远的任务。因此,让与本科生年龄差不多的优秀研究生做学生的“教师”,做课堂外的“导学教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举措。

“跨学科学习”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一是侧重于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二是侧重于学校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整合,三是侧重于知识与情感的整合,因此,所谓跨学科学习不该仅仅停留在辅修专业和选修课的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各学科概论基础上的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志向,学习的目的不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堆积和学分的积累。在“跨学科行动”学习中,项目成员来自不同专业,针对的是社会现实问题,大家被鼓励从各自专业角度考虑问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中“”,逐渐学会与别人配合,体验情感的交流和成长的快乐。

2.如何处理维系历史传统与顺应社会变革的矛盾

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校长在评价剑桥大学时指出,它在传统中“一直有变动,在变动中又强劲地维系着传统。无论世事怎样瞬息万变,人们如何浮躁地追潮逐浪,它有一种任凭举世狂走,我自卓然独处的孤傲和镇定”。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遗憾的是,最应该传承文明的高校在维系历史传统方面往往容易屈服于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压力。许多毕业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高校的校友在“回家”时往往感慨万分,因为,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筑抹去了能够勾起他们美好回忆的景点和痕迹。传统是无价的,历史是无法修复的。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论述大学的改革时认为:新大学的难题是如何接地气、服水土,老大学的传统确实给改革带来很大的阻力,但正是这种阻力,使得任何人都不能凭一时之勇气与意气,改变大学发展的方向。大学里的任何改革,除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还应该有今人与传统的对话。

3.精英大学是否应该充当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

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指出,精英和大众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精英大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尤其是办学理念不同于高职高专,按大学模式办高职高专,不利于大众教育的发展。但是,目前的精英教育机构却承担了沉重的大众化任务,除了本科和研究生大量扩招之外,还承办成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高职学院、网络学院、二级独立学院的教学任务。因此,如果要保护精英教育,就必须减轻精英教育机构的压力,就必须坚持“研究高深学问”这一传统的大学理念,就必须转移那些不该由精英教育机构承担的任务。

精英和大众教育机构应当分工协作,各尽所职,不为虚名,不图谋利,尊重教育规律。为了铸造整全的人,精英教育机构应当在教学与研究之外,创造更加高雅的文化情调,使师生之间有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因为面对面的对话最能传达智慧,最能产生思想的碰撞。

第6篇

延续了柏拉图依赖的哲人传统:首先建构自己的知识论,其次按照知识论所提供的方法建构自己的政治哲学;最后,由政治哲学而发展出自己的教育哲学并将教育哲学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重要途径。与之相应,在洛克所发表的著作中,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有三部:一是《人类理解论》,二是《政府论》,三是《教育论》(也译为《教育漫话》)。三者分别构成了洛克的知识哲学(认识论)、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

一、教育的人性基础

在有关人性的评估上,洛克与霍布斯比较接近,他尤其看重霍布斯所提示的“虚荣”。他认为除了自我保存和追求自由的“自然权利”以外,人还是一种充满各种欲望、贪婪、自负的物种。洛克认为儿童身上已经有了“统治”的欲望。儿童对于权力和统治的这种喜爱很早就表现了出来。他总想要占有并且支配超出自己需要的东西。洛克建议是“用权力欲征服权力欲,用虚荣心化解虚荣心,用野心对抗野心”。让他们的虚荣心在有益于他们的事情上面得到鼓励,利用他们的自负心理,使他们去做有益于其长处发展的事情。有人认为,洛克的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利用人的虚荣心和权力欲,使之有羞耻感,用名誉取代虚荣。名誉和虚荣的差别就在于:名誉要靠他人“承认”,虚荣则是自我确认或“自我中心”。教育的秘密就在于把自我中心扭转为他人承认。

除了讨论人性中的占有欲、统治欲和“虚荣”之外,洛克重点考察了“人类理解”能力和分辨善恶的能力。古典哲学关注知识和意见的区分以及有关善恶的知识,并由此区分出哲人和民众。哲人追求知识并拥有智慧,而一般民众只拥有意见。正因为如此,哲人拥有对民众的统治权。苏格拉底认为只能让那个懂得驾驶的人做船长。如果外行人做船长,航行就随时处在危险之中。

但是,洛克把古典哲学的知识哲学和政治哲学连根拔起,他认为人和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在善恶问题上,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更小,几乎每个人都能够作出善恶的正确判断,根本不需要他人“代表”自己作出判断。在洛克看来,“事物之所以有善恶之分,只是由于我们有苦乐之感。所谓善就是能引起(或增加)快乐或较少痛苦的东西。……所谓恶就是能产生(或增加)痛苦或能减少快乐的东西。”洛克对人性的估计以及有关善恶知识的判断直接影响了他的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

二、隐微教诲

在现代哲人中,洛克是少数重视“写作艺术”的哲人之一。他被视为“一个极其谨慎的人”:“许多人聆听他的声音,他对于从事实际事务的人和人们的众多见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谨慎的本质所在,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洛克对此知之甚深,他有着良好的感觉,只引用对劲的作者,对于不对劲的作者不置一辞,尽管追求起来,比之那些对劲的作者,他与那些不对劲的作者更有共同之处。”因此,洛克虽然提出了比较激进的政治观点,但是,他的写作艺术使他整体上显得比较温和。而且,洛克在《政府论》中隐藏了他的“贵族制”的隐微教诲。他的政治观点和他的写作艺术使他在18世纪的法国有极大的感召力,“稳健派信奉洛克,激进派信奉卢梭”。

在洛克之前,霍布斯已经明确反对“君权神授”,并由此完成了政治与宗教的分离。不过,霍布斯留下有待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君主的权限问题。霍布斯虽然反对君权神授,但他并不反对君主制本身,甚至倾向于绝对的君主制。二是政教分离的问题。霍布斯虽然解决了政治与宗教的分离,但他并没有考虑政治与教育的分离。这两个问题由洛克接手解决,洛克从这里出发,进一步完善了霍布斯依赖的“契约论”政治哲学。

在有关政教分离(政治与教育分离)问题上,洛克认为政治社会不能承担德性教育的功能。获得权力的政府,其职责就在于保障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自然权利”。除此之外,统治者没有别的权力,更没有教化公民的权力。洛克的理由是,没有人能够拥有关于善恶的真理,知识的界限不能超出感性经验的范围,我们最多只能拥有有限的经验知识,没有人能够洞察整全的真理。即便有人获得了关于善恶的真理,他也没有权力将此真理强加于他人并监护、安排他们的生活。因为,“谁都不会对自己的灵魂拯救弃之不问,而把他盲目地交由他人来决定取舍,无论他是国王,抑或是臣民。”没有人愿意使自己的信仰屈从于他人的指令,不管是谁,哪怕他像上帝一样拥有关于善恶的绝对知识,也都没有资格统治我,更无权替我生活。只有我才是自己当仁不让的统治者,因为只有我才知道如何自我保存。“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是自我统治的自由人。”

表面上看,政教分离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它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且是政治哲学的要害。一旦确认了德性修养或灵魂拯救完全是个人的事情,统治者没有权力也没有义务干涉,那么,政治社会只负责保障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事务,其他的事务属于公民个人自由的范围。

三、“教育漫话”的话外之音

洛克虽然在他的《人类理解论》《论宗教宽容》《工作学校草案》等著作中也零散地讨论了有关教育的问题,但集中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是他的《教育漫话》。

(一)从普通公民到政治精英教育

洛克严格区分国家或政府与家庭的职权范围。国家或政府的责任是维持和平与安全,保护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自然权利。而人性的完善和灵魂拯救等属于私人领域的事。在洛克之前,霍布斯已经解决了第一种“政教分离”(政治与宗教的分离),但霍布斯较少考虑第二种“政教分离”(政治与教育的分离)。后者由洛克接手解决。后来,穆勒在讨论教育问题时,也坚持了洛克的政治与教育分离的立场。

政治与教育分离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不承担教育的责任。在洛克那里,政治与教育分离主要指政府不能强制推行某种信仰。政府“与人的德行和恶行无涉”。但是,政府有责任推行已经获得普遍民众认可的宪法或相关的法律。如果把宪法和相关的法律视为公民宗教的一部分,那么,也可以说,政府有责任推行公民宗教。或者说,政府虽没有确立“国教”和强制民众接受某个信仰的权力,但政府有向一般民众推行法制教育(或相关的公民宗教)的权力和责任。

问题是,政府由何人来管理?谁有资格负责立法和推行法律教育?这些立法者和管理者自身是否需要接受教育?谁来担任教育立法者和管理者?

这正是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关注的问题。《教育漫话》的教育对象并非所有儿童,而是贵族家庭的有潜力的孩子;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而并非一般的学者或某个专门领域的职业者;其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公共学校教育。也因此,洛克预设的读者群并非社会各阶层的所有人,而是当时英国绅士阶层的父母。甚至也不是绅士阶层的所有为人父母者,而只是那些“格外有勇气,宁可服从自己的理智,冒些风险,而不是完全地服从古老的习俗”的父母。

洛克强调家庭教育,但他并不因此而否认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自有学校教育的用途。这个用途就是提供大众教育。为大众提供公共教育,这恰恰是政府的责任。就大众教育而言,恰恰需要某种形式的“政教合一”。

只是,在《教育漫话》中,洛克关注的主题并非大众教育而是精英教育。而且,洛克心中的精英并不像后来卢梭心中的精英。后者是爱弥儿式的天才儿童,而洛克心中的精英只与出身有关。如果某个儿童出身于贵族,那么,就可以通过精心的教育使之成为精英。看来,洛克对精英的要求比卢梭低一些,洛克对塑造精英的教育的影响力也更乐观一些。洛克甚至在教育领域坚持了他的“白板论”,他将儿童视为“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平常的人之所以有好有坏,之所以或有用或无用,十分八九都是教育造成的。人与人之间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在洛克看来,只要给他一个身体健康的儿童,他就可以把他教育成杰出的精英人物。

这样看来,虽然洛克在《教育漫话》的开篇就说,人的差别“十分之八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但是,这句话同时也暗示,尚有“十之一二”的差异与教育无关。洛克所关注的,似乎正是天赋属于平常之列(十之八九)但位居上层阶级的少数(十之一二)儿童。在洛克那里,少数精英教育的目标是能够担当大任的“绅士”:成为“事业家”,养成合乎他的“地位”的行为举止,成为“杰出”的有用人材。洛克并不希望把他的绅士培养为批评家、演说家、逻辑学家或哲学家。洛克尤其不赞成把成为音乐家或诗人作为自己的志向。洛克的“绅士”根本不是一个本分守己、服从统治的普通公民,而是一位“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社会精英。他必须注重“人情世故”和“名誉”,这是公众人物必备的品质。这样一个“既有健全的体魄,又勇敢,必要时也可执干戈”,“在公共事务上有见闻又积极参与”;在道德品格方面,“既不奴顺也不专横”“品性独立和自力更生”,对“旁人的毁誉,即舆论口碑的力量”极为敏感,“对政府活动带有高度警觉性”的人,正是洛克心目中理想的自由民主社会的精英。

(二)精英教育的课程与马基雅维利式的教诲

洛克通过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知识教育三个途径来塑造他的“绅士”及其精英形象。

洛克本人是医学专家,他提出了一些具体而又令人惊异的“自然教育”指南。比如,不要让孩子穿得太暖,裹得太紧;冷水洗脚、冷水浴,鞋子要能透水;饮食清淡简单,少吃肉,不放调料,用餐时间不固定;慎吃水果,避免一切糖果蜜饯类零食;按时大便;不滥用药物,等等。洛克的政治哲学中的自然法在这里转换为教育中的自然法。他所教育的对象不是那些身体已经有病或脆弱的儿童,那不在他考虑的视野之内。洛克看重的是那些在不用医药的情况下如何接受自然的锻炼与考验的自然之子。如果说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军事武装,那么,个人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强健身体。

关于道德教育,洛克最看重的是“教养”。在洛克那里,精英人物必须有四德:有德行、有智慧、有教养和有学问。四德之中,首要的是“礼貌”,它显示人的德行和教养。有礼貌的人既“不轻视自己”,也“不藐视他人”。这样的人既不自卑,也不狂妄。其次是“练达人情”或深知“世态人情”的智慧,最后才是学问。在世态人情和学问之间,洛克明显重视前者,这与洛克本人的学问兴趣有一定的呼应关系。洛克感兴趣的是管治人的艺术。有人认为洛克属于马基雅维利派的哲人。他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缺乏兴趣,而对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保持了“有条不紊的收藏”。他花了心血去收藏马基雅维利的著作,而且在自己的著作中不露痕迹地取材于马基雅维利的著作。

为了使之有“礼貌”并深知“世态人情”,洛克尤其重视导师(家庭教师)本人必须深知“世态人情”(导师的学问倒并不怎么重要)。洛克重视对导师的选择和对导师形象的要求,类似选民对统治者的选择和对统治者形象的要求。“请导师决不可凭借友谊,不可作为善举,也不可信赖极力的推荐。不仅如此,按理说,一个人仅仅具有谨严的声誉和丰富的学识(通常对于一个导师的要求不过如此),还是不够资格当你家的家庭教师的。为子女选择导师要像为他选择配偶一样,应当精细从事。”在洛克看来,导师应该是一个德行高尚、稳健、明达、脾气温和,并具有技巧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应该深知“世态人情”。“他应该懂得他那个时代人们的行径、脾性、罪恶、骗术和缺点,尤其是他本国人的。”

在讨论美德时,洛克一再强调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并因此重视“宗教”的力量。但是,洛克并不认为“诚实”也是家长和导师的美德。恰恰相反,洛克鼓励家长和导师对孩子使用马基雅维利式的欺诈或“权谋”。比如,他建议让孩子相信一些并不全然正确的道理,诸如“行善者必受他人尊重并获得种种好处”。比如他建议家长在孩子面前要隐瞒“导师其实没有鞭笞的权力”这个事实。如果孩子无心学习,可以使用必要的“诱导”和“诱骗”的方法。

从经验论哲学出发,洛克强调观察与反省的作用(他将经验分为感觉与反省)。洛克认为,观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方法。对于地理、天文、年代学、解剖学的大部分,历史的若干部分,以及其他各种在感官范围内,而又基本上只须运用记忆的事物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来学习。“应在这些可感知的事物上面奠定基础,而不要在逻辑与形而上学的抽象观念上奠定基础。”洛克的知识教育完全是他的经验论知识哲学的演绎和延伸。

(三)权威与自由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不厌其烦地提到父亲权威,提到“畏惧之心”。他说,子女幼小的时候应当把父母看作类似君主的绝对的统治者。父母应该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着手加以管教,使他们完全遵从父母的意志。不过,洛克同时又强调,父母要给儿童充分的自由。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怕”与“爱”、“约束”与“自由”的关系。

其实,洛克在《政府论》中就已经为家庭教育定好了基调:“孩童并非生来就处在这种完全的平等状态中,虽然他们生来就应该享受这种平等。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出世时和出世后的一段时间,对他们有一种统治和管辖权,但这只是暂时的。他们所受的这种支配的限制,犹如在他们孱弱的婴儿期间用来缠裹和保护他们的襁褓衣被一样。随着他们的成长,年龄和理性将解脱这些限制,直到最后完全解脱而能使一个人自由地处理一切为止。”换言之,父母的权威不是绝对的,它只是在孩子尚年幼、缺乏理性思考能力时,为了培养他而采取的一种必要的手段。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日后孩子享受自由时,不会滥用自由。家长因为年龄的自然优势而拥有某种自然权威,但家长不能将孩子作为私人财产来支配和占有,而应该帮助孩子成为独立的自由人,最终使得他们不再需要家长的监护。

也就是说,家长权威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长期的,而是一种有限的、过渡性的手段,它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服务于子女的“自由”。“儿童的年龄越小,就越不应当依从他们的任性;儿童越缺乏理性,就越应当受到管教者绝对权力的约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便应该逐渐给他以自由。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

第7篇

1美日两国医学教育的优点

美国的医学教育分为“高等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终身医学教育”三个阶段,其体系以精英教育为主要特征。学生先在大学完成四年的本科教育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再进入医学院学习四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医学生必须通过全美医学院校资格认证委员会(LCME)组织的全美医师执照考试(USMLE)的前两步考试。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医学生进入委员会认可的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和技能培训,再通过第三步考试后,就可获得全美医师执照,获得独立行医的资格,但此时只能作为全科医生在社区或基层医院开展工作。如果想成为专科医生,则需申请参加专科住院医师培训,在通过相应专科委员会的考试并取得专科医师资格证书后即可在大型医院从事专科工作。此时的医生相当于我国的主治医师,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收入。全美医师执照考试堪称世界上最难的医学认证考试,如此严格和规范的考试,注定培养出的医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且相比于我国的执业医考试,其多步考试中既包括了基础理论和病例分析,又包括临床技能考试,还设立了医生向病人问诊一科以考察医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所以其医生具备更多的临床技能和沟通技巧。而且美国的医生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这也为良好的医患沟通打下了基础。日本医学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课程体系的建立。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具体的学科为独立单位开展教学,学科之间缺少关联,内容多有重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而将课程整合之后,各门学科和人体各大系统各大器官交叉深入,比如教授循环系统时将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学科与心、肺等内容整合讲授,使得教学内容得到优化,相关知识得到更详细的说明,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应用。另外,日本更注重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组织学生成立科研小组,跟随学校的教研室或其他机构的实验室开展科研见习与研究,还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参加学术会议,使其了解到世界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日本还开展了医学情报类课程,即要求老师在正常授课的同时加入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增长学生的见识的同时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为未来的临床或研究工作打好基础。虽然我国很多院校也开展了整合课程,但是很多只是表面上把几个相关学科放在一起教授,并没有达到日本这种学科交融的境地。而且日本医学教育的学制是六年,有一门课程不及格学生就不能进入下一年的学习,这样严格的规范也是我国所欠缺的。

2美日医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深化医学教育体系改革。

医学教育应当着眼于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需求、满足于社会需求。如今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人口基数大,病情种类繁多复杂,所以需要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但是医学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而应当成为终身教育。学生在毕业后接受严格的临床规范训练,是使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的有力保证。目前我国刚刚施行规培制度,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依然为社会所诟病,但同时规培期间对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并没得到满足,所以规培制度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我国应借鉴欧美、日本等国的先进经验,消除规培带来的新的矛盾,使规培真正能满足学生、医生、患者等社会诸多角色的需求。我国需要继续为医学教育制定长远的目标与规划,积极推进科学体系的建设。

(2)促进课程综合化改革。

课程是医学生获得教育的主战场,若想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就必须重视课程的改革。医学院走出来的学生不能仅仅是只读书本,必须得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均趋于综合化,注重各科之间的衔接、交叉和相互渗透,我国也应当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各大医学院校需要多多调研与交流,制定出适合医学生学习的整合课程,使学生学到更系统更印象深刻的知识。而且学校还应当合理安排实验课,不能让实验课和基础课割裂开来,让实验课加固理论课的知识。另外,在当今医患矛盾突出的社会背景下,医学生更应当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这需要医学院校增开更多的人文学科课程,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情商和崇高的医德,把医德教育同医术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未来工作时形成人性化思维,缓和医患矛盾。

(3)鼓励科研、实践和创新。

从国际范围上看,我国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明显不足。要对这种现象做出改变,必以教育为先。所以学校应当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开展科研见习活动,提升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参加和组织学术研讨会,多交流多沟通,把握世界上最前沿的科学动态。同时医院也应该为学生敞开大门,给学生提供早期临床见习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技术水平,无论对学生未来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临床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明洋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第8篇

关键词:大众教育;毕业论文;完整性;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孙红(1977-),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王者辉(1970-),男,山东德州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山东泰安271016)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22-0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的主要途径就是大学扩招。如同邓海建在《我们何以对大众教育抱以精英期待 》一文中提到的:“从国外来看,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并不是传统大学。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批新的学校,美国是社区学院,日本是短期大学,英国是多科技术学院。但是从中国目前进行的大众化进程来看,却选择了和国外完全不同的途径,是通过精英教育阶段的传统学校来完成大众化的任务。”骤然扩招的结果将直接导致师生比大幅下降。同时,高校教育投入也跟不上,学生学习所需的必要条件比如仪器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等配备不足,严重影响学习质量。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能力对目前的现状作出什么大的改变,但可以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大众教育”下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当前的“大众教育”依然走的是“精英教育”之路,这也是选择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及其家长所期待的。有人认为现代教育应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既懂得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掌握各种现代化工具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1]但是这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极难实现。由于种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多数高校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的延续,教学模式单一,部分学生兴趣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差。整个教育过程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实验课原本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但由于师生比例的下降和硬件设施的不足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难题。此时,毕业论文除作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之外,更可以借此让学生综合利用大学所学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独立性、创新性以及实验综合能力,同时也是目前教育环境下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极佳的教学手段。

二、毕业论文的完整性应成为重中之重

目前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文章中讨论过,比如选题陈旧、题目过于简单、与实际联系少、指导不力、学生自主性差、缺少团队精神、没合理的评价手段等等。也有很多人提出自己相应的解决方案,如一生一题甚至一生多题、与企业联系并选择针对性的选题、与其他老师甚至是外校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等等很多方法。[2-5]这些观点都非常正确,也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论文质量。但是,在目前师生比如此低的情况下,很多措施很难实施。倒不如在高校自身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尽量减少外在的困难,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论文的能力的培养上,从中提高其创新性和实验综合能力。考虑到多数学生并不太可能都从入学后就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所以他们的毕业论文时间较短。时间的限制和科研能力不足导致学生们没法完成一项复杂或过于困难的研究工作,更难在如此短的时间下完成企业的某个技术攻关。所以企业也不会有很大的热情去参与指导。因此,毕业论文不需要多难,也不需要一定强求与实际应用有多大联系。但是,整个过程一定要完整,包括如何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完成开题报告、药品仪器的准备、具体实验过程以及后续的表征、应用研究等等,最后完成论文并进行答辩。当然也包括与实验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和探讨。毕业论文重点不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种具体技能,而是教会其如何去进行科学研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科研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缺一不可,同样重要。所以毕业论文的完整性对提高学生的科研综合能力极为重要。

三、提高毕业论文完整性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1.合理选择、分配题目是关键

合理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完整性的首要条件。题目不能过简或过繁,在能起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前提下确保毕业论文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地顺利完成。这其中起最主要作用的应是指导教师。首先,指导教师可将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及所能提供的毕业论文题目提前放到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最后,师生讨论研究内容并将题目合理分配给学生。如何合理分配题目呢?如果题目整个思路及具体研究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则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甚至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合适的题目。如果题目相对比较困难或者过程较为复杂,个人难以独立完成,就由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但是一个小组的学生最好不要太多,可以的话控制在2~3个人,人数太多将增加小组同学之间的协调难度,不适合毕业论文设计。考虑到毕业前期有的同学选择考研,有的同学要找工作,所以分组的时候要考虑到具体情况,同一组中两种情况的同学都要有,避免学生同时外出而致使毕业论文无法进行的情况出现。当然,对个别长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的另当别论。还有部分同学可能在企业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这种情况可由学生和指导教师探讨选择合适的题目。

2.重视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的完成是学生生涯的最后一门功课,也是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从学习向工作转变的一个纽带。能否交出一份理想的答卷直接关系着学生能不能尽快顺利地完成身份转换,适应新角色。大学学习不仅包括学知识,还应包括学做人。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才能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就认为一个人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的学业、事业能否成功。所以在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也要有沟通协调能力的训练。这也是为什么强调论文完整性的最主要原因。课题的进行需要很多步骤,比如资料查询,可能不一定能查到,可能需要别人的帮助;还有怎样去购买药品、仪器,如何和销售人员打交道;实验后期的工作像材料的表征、性能测试等等都需要其他人协助。这些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会经验。较复杂的题目个人难以独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让一组同学合作完成。例如笔者将两位同学分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制备改性半导体光催化剂并用来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溶液。两名同学共同完成资料的查阅和整理过程,设计实验方案。随后,一名同学主要进行催化剂的制备,另一同学主要进行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实验以验证催化剂效果。实验过程中两位同学必须充分配合,了解对方实验情况并提出良好建议,优化实验内容。两者的实验相互支持,缺一不可。找到最好的催化剂之后,两名同学共同联系进行材料的表征。这样分配任务的原因正是为了实验的完整性和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合作还能让学生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当然,在此环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指导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要适当地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同时给他们更多的肯定和认可,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进行试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指导教师的方法非常关键。首先,教师要对他们的试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他们的进步给予适时表扬和激励。其次,教师参与实验但绝不能事事替他们出谋划策,只在关键时候给予提示或建议。毕业论文环节的主体是学生,应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不怕失败。

3.成立指导小组,将专职实验室人员引入其中

根据课题特点,成立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指导小组,根据个人擅长的部分分别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应重视实验专职人员在毕业论文环节中所起的作用,让其加入指导小组。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的管理、药品和仪器的准备、使用注意事项、购买甚至是具体的实验技能方面更具优势,所以,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对实验室人员进行鼓励和肯定,充分调动其在毕业论文方面的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指导帮助,而不是只让他们被动地做辅助工作。

4.能否得出很好的实验结果不应成为毕业论文质量最关键的评价条件

先说明一点,这里所说的毕业论文单指短期进行实验的本科毕业论文,而不包括像研究生这种长期研究后所撰写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工程技术文件写作的最好锻炼,因此,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性一定要严格要求。论文要求结论要有数据支持,学会如何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同时,提高图表质量。但是,由于时间的局限性和论文题目难易程度不同,当然还包括学生的自身能力问题,会导致部分学生到期得不出很好的结果。如果将结果的好坏作为评价论文质量的关键,那么有两种可能势必会发生:一直在做得不出好结果的某一步而使实验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抄袭甚至伪造数据。所以说,毕业论文应重视内容,从中考查学生的态度、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设计出下一步的研究方案,也一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当然,能得出好的结论的规范论文是最好不过的了。

四、结语

以上只是从毕业论文完整性方面讨论了毕业论文的部分环节,并提出了相应实施措施。当然,其他方面(比如合理评价的体系、学校的有效支持等)都对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有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在目前教育环境下的毕业论文会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各种制度,找出更适合各高校自身条件的方法,做好学生大学阶段的最后一门功课,真正培养出有益于社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娜,西凤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思路[J].中国冶金教育,2011,(1):33-35.

[2]岳恒立.毕业设计环节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大众科技,2011,(2):121,134.

[3]文九巴,张凌峰,等.材料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77-178.

第9篇

高等教育院校学生是指高中以上学历教育的序列的学生。高等教育是一种比中学更高一级的教育,学院或大学所提供的教育。高等学校是大学、学院、独立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

高等教育院校学生是指高中以上学历教育的序列的学生。高等教育释义:一种比中学更高一级的教育;学院或大学所提供的教育。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互相关联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通常包括以高层次的学习与培养、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其主要任务和活动的各类教育机构。20世纪后半叶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寻常的扩展和质变的阶段,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个人对接受高等教育就学机会的迫切需要,使得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高等学校是大学、学院、独立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从学历和培养层次上讲,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中大学一般指综合型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包括了医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师范学院、青年政治学院、管理学院、农学院、政法学院、警察学院、旅游学院、戏曲学院、音乐学院、交通学院、美术学院,高职高专包括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具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 自主学习 思考

我国著名外语教学法专家王才仁指出:教学的实际是交际,师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入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带着问题借助网络查询信息,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策略在这里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及意义

新〈课标〉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说明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教材高中英语课文内容、题材广泛,有天文、历史、地理、人物、科普、小说、传记等。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求知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英语阅读教学中,预习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预习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序预习,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英语研究性教学案例

选修八第一单元A Land of Diversity

形式:个人资料查阅、小组合作讨论、师生互相协作等形式相结合

运作流程:

1:提出课题--学了这一课,学生要了解有关美国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情况,,教师提出主课题“A Land of Diversity”。

2: 在上这一节课前,我鼓励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及上网搜索有关美国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情况,事先对这个世界大国做一详细的了解。

3: 表达和交流--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的调研成果用英语表达出来,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4:课堂活动 --上课时我将世界地图及美国地图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运用查阅到的信息,以看图填充形式让学生对美国的整个地理位置有个全面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弄清加利福尼亚州在美国所处的位置及美国主要城市等,为阅读理解做好铺垫。然后播放卓别林的电影《淘金者》,从喜剧中体会19世纪加利福尼亚州金矿工人的艰苦生活,由此引入阅读文章California。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归纳,并在阅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阅读技能的提高。最后根据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设计了一个高考书面表达形式的写作任务,这个写作任务实际上是把阅读理解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最后的归纳整理,同时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进行了辅导。这节课由于事前让学生进行了信息查阅,完成起来会快得多。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国城在第一代华人心目中是他们在海外建立家园、开创事业的基地,随着中国的强大,炎黄子孙的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国,这是这节课的情感教育内容:为自己祖国而骄傲。

5:总结--对这次英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态度与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收集到大量关于美国的图片,这些图片引起学生对这个世界大国的关注,了解了美国的发展历史,也知道了华人在外国的辛酸发展史,从而激发他们去思索,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运用体会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就是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实现目标,感受成功。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体验参与,教师起到“设计者、促进者、协调者”的作用。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张肇中.《试论研究性学习》,《课程 教材 教法》2000年第6期.

[2]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

德国在医学方面一直享誉全球,从1901年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德国科学家Emil Adolf von Behring 到目前为止已经培养了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占全球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半),并有很多医学院处于世界前列如世界著名的海德堡大学医学院(世界排名16)等[1],这些成就取决于他们构建的医学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德国医生职业由于收入高、收入稳定和社会地位高等特征一直是学生争相向往的职业,因此医学生的培养一直精英教育。本文结合作者在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5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及在中国医学院工作经历,总结和分析德中两国医学生培养差别,并以口腔医学为例分析,为我国医学生培养改革提供借鉴。

一、生源

在我国,医学生源选拔主要是通过高考成绩选择学校和专业,缺乏对医学本身的职业性质和内容具体的认识。而在德国学生初中毕业的时候,大约14岁就要选择以后是读大学还是技校,他们选择的依据是每位学生都去将各种职业体验2-4周左右,然后通过自己的兴趣选择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如果选择读大学就会进入高中的学习,不然就直接就读技校。德国大学入学是申请式的,学校然后根据学生的高中学习的综合成绩以及申请者的等待年限是否接受申请,由于医学申请人数众多,很多同学由于等待时间长而中途放弃,也有一部分边读另外一个学位边等待申请,此外还有边工作边等待的,这就很考验申请人的意志和兴趣[2]。因此,与我国相比,德国医学教育在生源方面更要求学生兴趣和其的总体素质,体现出精英教育模式。

二、学习安排

1.课程设置

德国共有29所综合性院校开设了口腔医学专业,德国高校之间教材,教学计划和大纲由各学校自我修订,最终国家通过国家统考的形式决定学生是否合格及是否能够从事医学职业。我国大部分院校以授课基础课程(第1-4学期)和专业课程(第5-10学期)为区分,德国目前课程设置中将生命过程各时期生理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有关的学科知识互相衔接,形成螺旋式教学,由浅入深螺旋式内容授课(Lehr-und Lernspirale)方式。此外其中最大的差异是“与我国前两年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及体育等不同的是,德国高校不开设体育等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了英语选修课”[3],但是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或者学校开设以俱乐部形式的培训活动学习体育和英语。尽管没有必修的要求,但是德国不乏优秀的运动员,而且体格魁梧健壮,因为德国家庭教育从小就要求孩子有一样爱好,此外德国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都是业余的,同时由于英语和德国同属同一语系,也使德国学生学习英语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德国医学生授课包括讲课形式的大课、讨论课、操作课程及实习组成。在全部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学生不能无故缺课百分之十五的课时。而且学生每门课程只有两次补考机会,第一次补考如果没有通过,第二次考试需要和授课教授面试。以口腔医学为例,这期间还需通过三次国家统考包括自然科学预考试、牙医预考试和牙医考试。相比较于我国高等口腔教育的理念“在医科普遍性的基础上强调口腔医学的特殊性”[4],即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而后再进行最后两年的专业学习。在德国的口腔医学从入学伊始,就突出了牙医的专业特色。学生从第一学期起就参加口腔技工的培训,比如在实验室里完成翻制石膏模型,假牙和全铸造冠的制备,而且实践技能的学习贯穿了口腔医学学习的全部过程,在前六个学期实习主要在口腔实验室中进行,而第七个学期开始,学生就可以在实习医生的带领下给患者进行龋齿填补,活动桥,牙髓-牙周的治疗,但是学生必须自己去寻找自愿者,而为了获得更多的自愿者参与口腔学生的学习和考试,一方面,医生监督学生整个操作过程,以保证操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自愿者参加的本次治疗是完全免费(通常洗牙等是健康保险不保或者只报销一半,而洗一次牙要300欧元左右),所以也保障了一部分自愿者来源。尽管如此,但是寻找志愿者相对还是比较困难的,这种直接的操作学习也促进了口腔教育在实践中的继续深化。而在我国,医患矛盾非常突出,如何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相信在读或实习医生操作成为让学生获得更多实习机会的前期。

2.学制

在我国大部分口腔医学学专业是5年制或8年制的,毕业时分别授予学士或硕士学位,期间通过一次国家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获得执业执照。在德国口腔医学正常是5.5年制的,正常学时是11个学期分为临床前学习阶段和临床学习阶段,按着教学计划在学习2个学期之前应该参加国家的自然科学预考试,5个学期之前应该通过牙医预考试,在10个学期之前应该完成牙医考试。学生通过考试,毕业时授予硕士研究生学位,因为德国医学目前没有本科学位。

从上可知,尽管德国各大高校教材和教学的自主决定,但是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内容都有国家统一的标准,通过不间断的考试和考核使学生掌握本专业足够的知识。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更多体现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在我国学生大半尽力花费在英语和体育等课程上,因此,在大学是否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使学生获得体育和英语等相关知识值得我们深思。

三、毕业要求

在德国,在第十学期末,学生要参加最后一次的“国家考试”-牙医考试。这个考试持续六个月之久,包含了13门课程的内容,从基础的生物化学、卫生学、药理学到口腔技工工艺学、颌矫形外科学等。通过这次考试才标志着全部的口腔医学学习的结束,学生可以得到牙医的行医资格。在我国,学生必须通过学校要求的各门课程,部分高校要求必须通过国家口腔也学执业考试方可毕业,到了最后一学期很多高校设立了大补考,为的是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因此,可以看出德国在口腔医学教育方面比我国要求更严格。这一点在我国大学教育逐步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中,如何又能保证教师教学的严格要求性值得借鉴。

四、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德国口腔医学生申请进入医学院学习后,在保证毕业的前提下,在学习期间学生可同时选择为期6-12个月的科研素养培训即医学博士培训,该培训是学生自愿的、师生双向选择的、不影响就业的和学生兴趣为主的培训体系[5]。学生的培训以导师负责制为培养模式,培养期间没有必修课程,整个过程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和讨论中,以实验研究和最终的博士论文为中心,该培训本身对科研结果没有不作要求,也不需要发表任何文章(德国对所有博士生毕业不做要求),最终培训结束需提交一个研究报告(研究结果可以是阳性或者阴性的)并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该培养模式为德国输送了众多高质量和高规格的医学精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就将临床医生与医学科研人员的培养分开,因为即便没有医学博士头衔对科研不感兴趣他们可以以医生的身份就业,而对科研感兴趣的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毕业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从事医生职业或者科学研究,这为医学科研创新的培育创造了前提。而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科学研究很少是出于兴趣而从事,这就是导致科学研究有了钱学森之问。

五、毕业后

在德国,口腔医学生在获得行医资格的毕业生还需进行两年的临床化培训才能申请医生开业许可,成立私人的诊所。学生在毕业后的两年实习期期间毕业生平均薪酬达到29300欧元/年,但是实习期结束后,薪酬则立即翻倍达到58600欧元/年(相当于年薪58万人民币,而德国年薪超过36000万欧元就被定义为高收入人群)。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的口腔医学毕业生都曾开过个人的诊所,德国私人诊所之所以非常普遍,这主要是由于它的医疗制度鼓励病人首先到私人诊所治疗,然后在私人诊所技术手段或者设备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转院到大型医院。其中对科研感兴趣的,会选择专职科研工作,当然和我国一样,也有一部分毕业生会成为政府卫生医疗机构的职员,公立医院的医生或者加入医药公司研究部门。

结论

相对于我国医学教育,德国更注重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我国的众多英语和体育等占据的众多课时,德国更多是学生自学或参与俱乐部的形式,这一点在我国值得借鉴,同时对知识掌握的严格性要求,也值得在我国逐步转变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中保持教师教学的严格要求统一中借鉴。总体来说,德国医学教育起步比我国早,教育系统较为完善,因此,我国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健昌.德国医学教育模式浅析.中外医疗[J].2008.67-68

[2]. 靳晓丽,肖蕾,张欢,陈迟,于泓,赵中辛.浅谈中德两国本科医学生教育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12(6).10-12.

[3]. 吴煜农,武和明,陈宁李明.德国口腔医学教育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西北医学教育[J].2006.(14),275C276.

[4]. 李均.中德口腔医学教育体系比较分析.北京口腔医学[J].2008.(16),228C229.

第11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医学教育;纯在线教学;低视力学;以人为本;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生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最高等次,研究生教学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和人才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2]。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是已经接受过大学的通识教育,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和独立学习研究能力,所以研究生教育强调专业性、开放性、研究和探讨性,激发学生思维和独立学习、研究能力。教学过程中老师起指导和启发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临床医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医学以人为本的属性决定了高等医学教育课程量大、学制长以及精英教育的特点[3-7]。医学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即便是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明确,诊疗技术和手段日新月异,这一属性决定了医学工作者需要终身学习,所以临床医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提高的能力,以便他们在学校外学习过程中仍能不断进行自我督促和自我提高。医学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应更加注重“人”的培养,注重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7-12]。认知心理学主张将学习者本身的主观认知加入学习的要素,社会学习理论更将学习的焦点从个体本身扩大到包含他人的整个社会情境,强调学习是在环境、学习者、认知行为三个要素的互动下进行[13-15],所以教学成果不仅取决于教学方法和教师的备课、授课行为[16-17],学生因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积极采用可以促发学生自律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医学教育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直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明显阻碍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医学教育的另一矛盾,医学课程即便已经非常繁重,仍然不足以支撑学生的终生成长。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教育也随之面临更大挑战,现阶段医学教育所投入的时间已经达不到实际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在医学院校教育中,基本医学理论教育已经占用了几乎全部的时间和课程,很难再安排额外的时间来学习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新的诊疗技术、最新研究等[9,18]。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高等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让线上医学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

1线上教学特点在

互联网高度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逐渐明朗的今天,普及在线教学的必要性日趋显现。线上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学生可以极大发挥自主性,其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讨论式学习的特性可以提高教学效率,避免线下教学方式中所有学生的教学进度、教学地点“一刀切”的弊端,可以极大避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教师有更多时间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沟通,也有更多时间进行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创新[11,18-20]。线上教学方式有混合线上教学和纯线上教学两种常见方式。混合线上教学在线上教学方兴未艾、师生角色仍在适应的当下具有一定优势;然而在教师没有明确划分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情况下,线上教学容易沦为线下教学的副本,增加学习任务,降低混合教学的体验和成效,纯线上教学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学校可以依据教师水平、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有选择性的规划不同的线上教学方式,在理解力强、自主性高的学生群体中可以优先选择纯线上教学方式。

2医学在线教学发展的必要性

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两大通性问题,一是需要兼顾课程学习、课题研究以及临床实习[21],二是需要兼顾医学基础知识储备和实时更新前沿知识。线上教学的开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线上资源的利用让学生随时学习成为可能,提高了学习便利程度。在线教学还使得远程教学成为现实,门诊和病房的实战、学术会议均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让在不同地方的学生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资源。另外,医学是一门经验性特别强的科学,名医名师资源尤为珍贵[3],线上教学资源借助它的扩容性和传播性特点,可使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受益,名医名师资源就在身边,打破空间限制[11,20]。目前国内医学在线教育已得到极大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线上教学方式[22]。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的学生教育,涉及眼科和视光学基础知识、学科前沿进展和眼科技能操作教学,以及医学人文教育、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院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计以培养未来眼科医生为目标[8],学院医院高度重视线上教学资源的建立和开发,拥有众多线上教学平台。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以下简称浙江省在线课程平台)的《低视力学》课程,就是众多线上资源之一。

3《低视力学》的教学特点和线上资源平台的建立

3.1《低视力学》的教学特点《低视力学》是研究低视力流行病学、检查、康复、研究有关的理论以及临床技能的学科,是眼视光专业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课程。《低视力学》的授课对象为眼科专业学生、已经走向工作岗位并有意向开展视觉康复工作的视光师、眼科医师以及相关眼科从业者,在校授课对象为研究生、四年制本科生以及三年制专科生。教学目标因授课对象不同而异,研究生需要全面掌握低视力康复的科学规范,三年制以及四年制学生是未来眼科技师或其他眼科从业者,需要重点掌握技术性操作。由于《低视力学》临床实践属性强,开课时机通常设在毕业前夕,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和实践储备。教师团队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研究生对于低视力学知识的接受度、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均明显优于其他学生,有增加额外新进展内容的需求,而低年级学生的绝大部分课时则用于基本知识的传授。基于此,低视力学教师团队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充分发挥不同年级学生的优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3.2《低视力学》线上资源平台的建立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低视力教师团队利用浙江省在线课程平台,搭建了《低视力学》线上教学资源,课程设计包括线上课程资料、线上反馈和线上讨论三个板块。课程视频时间均约10~15分钟,符合注意力集中规律,视频形式多样,包含讲解、实景、访谈式等多种方式;对于有些生涩难懂的助视器光学原理和检查步骤,采用可视化、生动形象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目前浙江省在线课程平台上的《低视力学》课程在我院已经以混合线上教学的方式试用两个学年,学生反馈良好。3.3《低视力学》纯线上教学方式的试用和探索2020年是检验“视觉2020全球视觉行动”成果之年,这一写在《低视力学》教科书里的目标转眼已来到眼前,教学团队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试行纯线上教学方式。《低视力学》开展纯线上教学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年级跨度大、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团队根据平台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科特点,以“教会、学懂、弄通”为目标,利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钉钉、微信等平台,开展“多元化、多形式”的低视力学纯线上教学方式。浙江省在线课程平台的优点是师生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主动性,缺点是师生只能通过讨论区进行互动,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成效难以保证,故而在教学过程中,除外使用开放课程共享平台,还开放微信以及钉钉在线答疑,解决自学困难。在纯线上教学方式尚不完善之时,“多元化、多形式”纯线上教学是一个应急选择,多种不同平台共同使用可达到优势互补,另外在流量大和平台不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错峰使用不同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率。课程期间师生反映良好,参与度高涨(表1),期末成绩均良好,但研究生班级成绩明显优于本科班级成绩(表2)。

4在研究生中率先开展《低视力学》纯线上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医学研究生群体已具备一定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强,《低视力学》属于临床课程,开课的时学生面临临床实习,理论学习时间严重压缩。纯线上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允许学生根据各自情况自主安排上课时间,对于低难度知识点可以加快学习进程,当遇到难点、重点内容也可多次学习。没有了课堂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临床和教学更容易平衡。此外,线上教学资源有视频和动画,可视化资源极大提高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是高等医学教育比传授医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线上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计划安排能力、与人沟通与协作能力。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在“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教育要求下,线上教学的全面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以精英教育为要求的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开展纯线上教学方式。温医大眼视光学院《低视力学》经过2年的混合线上教学方式以及纯线上教学方式试用探索,低视力教师团队对于线上教学已具备一定的经验。纯线上教学反馈环节发现,经过自主学习,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数量明显多于研究生,在没有直播平台补充教学的情况下,教师需要花更多时间向低年级学生解释知识要点。基于以上思考,可以率先在研究生中教学中开展《低视力学》纯线上教学方式。基于纯线上教学方式的试用和探索,理想的线上教学平台应该兼具慕课优势和钉钉/超星等直播平台的实时对话优势,实现自主学习和可视化的讨论目的。在没有理想线上平台的条件下,利用多元化线上平台,将更有利于提高纯线上教学质量。

5《低视力学》纯线上教学应用前景

纯线上教学存在教和学分离的情况,教学质量的监控更加重要,纯线上教学方式的开展需要谨慎考虑和选择。即便如此,纯线上教学仍然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面向在校学生的纯线上教学方式成熟之后,可以面向所有具有专业学习意向的医务工作者开展线上继续教育、面向普通群众开展线上科普。我国“十三五眼健康规划”大力倡导发展低视力康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眼科医师、视光医师有提高视觉康复知识的需求。线上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使得线上继续教育培训班的开展成为可能,线上培训更容易邀请到全球范围内顶尖低视力专家,使得更多眼科从业者不出家门、不耽搁临床工作就可以享受高水平的低视力培训;同时线上低视力培训的开展有望加速我国视觉康复工作的普及。“上医治未病”,疾病预防比治疗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线上科普也已逐渐常态化,然而纷繁复杂的科普贴和短视频,让普通群众无法区分真实性和可靠性,如果专业的线上教学平台能够开辟线上科普板块,将能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简而言之,在医学研究生中开展《低视力学》纯在线教学方式是必要的、可行的,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0-06-10]

[2]于菲,陈子顺,杨伯军,等.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3):112-113.

[3]王雁,邵建林.老年患者麻醉临床带教中的人文理念[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3):71-72.

[4]翁桂丹,邱秀华,林晓珊,等.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3):277-280.

[5]毕晓艳,李亚平,肖水源,等.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6):832-834,864.

[6]刘玉村.医学教育回归精英教育之路[J].中国卫生,2017(5):47-49.

[7]荣虎只.医学伦理学视域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培育路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11):1473-1476.

[8]李世瑾,周榕.MOOC环境下学习者持续学习意志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14):12-16.

[9]付宇翾,鞠莉莉.第二课堂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弥补传统医学教育的不足[J].继续医学教育,2017,30(10):39-40.

[10]肖凤,胡煜辉,王霞,等.临床医学专业PBL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2):105-107.

[11]马旭光.试论线上教学的优势特点及实践应用的关键问题[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7):120-121.

[12]赵林静,靳艳,郭志坤,等.以培养卓越医生为导向的多学科融合PBL课程教学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9):53-54.

[13]刘智,杨重阳,刘三女牙,等.SPOC学习者认知行为及序列模式的差异性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2):44-52.

[14]赵云洁.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名人传记的榜样效应研究——以大学生的成长教育为视角[J].大连干部学刊,2017,33(8):53-56.

[15]张婷.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与提升[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32(6):24-26.

[16]杨文阳.学习者对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与在线学习环境认知差异的实证研究[J].数字教育,2020,6(2):44-49.

[17]彭海蕾.在线教育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习效果关联度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5(4):109-115.

[18]莫志浩.基于在线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13):84-86.

[19]陈睿.国际中文教育新模式——在线中文教学[J].大众文艺,2020(7):237-238.

[20]王冠.移动互联网下在线教育的优势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探讨[J].魅力中国,2019(7):165-166.

[21]张丽霞,刘林.循证医学教育在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8,47(34):4431-4432.

第12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职业教育;高职高专;学校发展定位

我国的医学学历教育可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教育)几个层次。此外还有成人教育、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教育等。十多年前,湖南省每个地市均有一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十多年来,随着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或并入本科院校(如张家界、郴州、永州),或组建成职业技术学院(如常德、株洲、湘潭、岳阳),或升格为专科学校(如怀化、邵阳、益阳),仅娄底市卫生学校保留至今。在管理关系上,湖南省教育厅将医学本科教育和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归口高教处管理,将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归口职成处管理。笔者所在的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由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独立升格而来的。由于工作需要,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下问题: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如何在医学本科教育和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教育有何异同?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发展如何定位?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有了些许认识。

一、关于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

医学教育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卫生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已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而逐渐萎缩,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因其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而受到严格限制,普通医学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难以满足现阶段区域卫生改革、基层社区尤其是农村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这就给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广阔前景。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拓展了广阔空间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状况不尽如人意。从数量上来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总数虽然明显增加,但质量不高,甚至无证行医在农村随处可见;从学历结构上来讲,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等、中等医学院校为卫生系统输送了约550万名医药卫生类毕业生,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约20%,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80%,目前我国卫生技术人员仍以大专、中专学历为主;从人力资源分布来看,卫生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大中城市因经济发达,卫生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农村与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现象则十分严重;从学历结构分布上来看,大专以上高学历人员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基本都是中专学历以下人员,甚至有大量未经医学教育培训的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从而使卫生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根据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底,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要达到3.64人,执业医师1.26人,执业护士1.26人,全国90%以上的医生要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国家《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3至5年内乡镇卫生院医生达不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要转岗分流;对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新进入乡村卫生院的人员至少必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这一系列硬性规定的出台,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2.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需要大力发展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来支撑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就是要“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让国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卫生体系,实施卫生行业人才准入制度,配备数量足够的卫生技术人才并保证人才质量。这就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为广大医学专科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3.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更高水平医疗卫生的需求,将加速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升格或萎缩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卫生需求的不断增长,给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不断萎缩,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更高水平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又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因此,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学校将升格为本科院校,培养更高层次的医卫类人才;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难的学校势必萎缩淘汰。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医学类专业以修业年限五年制为主体,现阶段适量保留三年制。根据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提高医学教育办学层次。”由此可见,属于三年制的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其规模今后将会受到限制。

二、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教育的异同

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医药卫生类专业分为三类,即:医学类、相关医学类、药学类专业。医学类专业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职业医师为主要目标,主要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普通本科医学院校举办。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以培养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为主,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归入职业教育范畴,由高等职业学校主办,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县及县以下农村等基层医药卫生工作,或医药院校、医学科研及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辅助工作。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由此可见,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技术教育是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差别的。共同之处是在生源与培养目标上基本一致:生源均是高中起点;人才类型是应用型人才;人才层次是大专层次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工作场合是社区、县、乡村等卫生工作岗位;工作内涵是运用成熟的医药、预防、保健等技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不同之处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要求低于医学本科院校,而高于高级职业技术学院。从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政策规定所允许开办的专业看,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可以开设医学类专业,如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也可开设医学相关类专业,如护理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而高级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仅限于开设医学相关类专业。因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可开设的专业较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并可通过专升本与本科院校形成对接。

三、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定位

从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可基本定位于精英教育。但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学术地位较低,专业类别不完备。从现阶段基本国情看,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须面向农村基层,服务社区;必须在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夹缝中找准位置,拓展生存空间;处于医疗卫生、预防保健人才链的中间环节,既不能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也不能与高等职业教育雷同,而要办出自己的鲜明特色。如果只看到学生的市场需求,而看不到深层次的教育规律要求和学校间的强烈竞争,学校可能会随波逐流,形不成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

1.培养目标定位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中,确定学校培养目标十分重要。培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限定了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标准,对教与学双方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了经过在校医学教育后,所培养的医学人才必须达到的标准:具备系统的职业素质,掌握医学伦理学原则,具备与病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养成继续教育的习惯;掌握医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掌握医学相关知识,包括影响健康的经济、心理、社会、文化等非生物因素知识,具有使用医学信息的能力,了解卫生法规和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如此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社区、农村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才能符合社会的就业需求。

2.发展定位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所开设的医学类专业,就其办学历史、办学条件、教学师资水平、实验实践基地、毕业生质量等与医学本科院校差距较大,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与本科院校抗衡,但是医学相关类专业的办学,本科院校是相对弱项,这类专业,本科院校一般投入较少,重视程度不够。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这方面就有优势,办学历史相对较长,办学条件相对较强。另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级卫生职业教育相比,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略占优势。因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应该重点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尤其是护理类、医技类等专业。做好高职高专的“龙头”,瞄准这个位置,持之以恒,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使毕业生有较高的就业率。同时考虑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办精几个医学类专业,蓄势待发,进入本科层次教育。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必须明确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异同,准确确定其发展定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学校招生与就业的辐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地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顺应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按照医学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以长期稳定地与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来定位自身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 璐.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9):7.

[2]周礼生,沙绍轩. 关于医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4(1):41.

[3]

何 瑜.关于普通医学专科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