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教师个人小结

初中教师个人小结

时间:2023-05-30 10:5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教师个人小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教师个人小结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建构主义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25

本文从创设情境、多元互动、小组实践等三方面进行教学分析,提供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原理、方法、运用的实际方案.建构主义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对于知识点的分析以及知识系统的构建,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数学教学不乏抽象化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方法,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容易,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适当的情境作为教学的工具进行授课.学生的思维多数还是容易接受形象化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多媒体中的课件演示、Flas播放和现实中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构建形象易懂的情境,结合知识点进行有效教学.情境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模型及知识点模型,激发学生发现新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相交和平行”的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媒体与设置疑问相结合的方式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对知识学习的欲望.用多媒体展示下图所示图片,

问三组图的两条线段那一条更长?学生给出的回答包含了各种情况,争执不下的情况下,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原来每组图的线段长度都是一样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是诧异,于是引出了图形的位置关系对视觉影响的思考,学生在学习相交线和平行线时也非常认真.

情境的创设还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元素,或是学生比较关心的现实问题等进行具体的建构,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完成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也会变得更加高效,能力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基于情境的知识点的建构,除了情境的形式选取,还要注重形式与内容上的契合度,方便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模型,丰富学生的知识系统.

二、多元互动,丰富认知

初中数学的知识系统庞大且复杂,学习起来需要调动多方面的感官和经验,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聆听教师的讲解,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可以获得对于知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在学生彼此交流的过程中,通过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方案沟通也能加深对于知识系统的构筑.教师也可以通过具体的题目来对学生的多元能力或综合能力进行检测以深化其对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时,对于把一个图形的各点的坐标进行加减的运算从而得到新图形的过程,与图形平移的知识进行相结合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动手计算以及画图验证,还得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例如:求将三角形各点横或纵坐标减去5得到的新图形的坐标及位置.这道问题就考察了学生对于坐标方法应用的规律是否掌握,也体现了学生在自行计算和思考的过程中多元智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元互动的形式还可以表现为学生与课本、试卷、辅导资料的生本互动.在这种互动形式中,学生可以获得知识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自我学习获得对于知识的第一印象,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这也是延伸性学习的一种体现.课堂的学习只能用来解决当时的较为简单的问题,更多的深入的学习和提升都需要学生进行课下的自我提升,这样也能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小组实践,合作学习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丰富和积累的过程.对于知识的理解,各人都有其掌握得比较好的方面,或是基本概念记忆牢固,或是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强,或是在应用题的解决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如果能将学生的能力进行分享和组合,会得到意向不到的教学效果.故而在课堂实践中,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实现个人的能力提升,而且开放式的小组氛围可以让学生体验实践学习,完善学生的知识和素养.

第2篇

——“三、二、一”式作文教学实验 

一、实施的由来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基本尺度。因此,进行系统的科学的作文教学和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在表达时,往往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不少误区。比如:(1)只重作文方法的指导,忽视思想、知识、语言的积累;(2)专一练“写”,忽视“听”、“说”、“读”的训练;(3)只重谋篇布局,忽视语言训练等。正因为存在着这样一些误区,使得作文教学几乎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认为,要改革作文教学,突破口就在:拓宽“源头”,引进“活水”。而开源引流的关键又在“博览、勤记”。只有“博览”,才有“源”可取;只有“勤记”,才能由“博”到“活”。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尽一切可能安排好时间,创设好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主动去读社会、去读生活、去读课本以外的书籍、报刊、名篇名著、精品时文等。学生的头脑一旦充实了,材料的积累厚重了,感性的东西丰富了,表达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实验的目标定位

通过“三、二、一”式教改实验,重新理顺读写之间的矛盾,探索出一条符合读写规律的路子。开源是为了畅流。依靠多角度、全方位的“读”,不仅以增加写作材料的积累,还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对事物的鉴赏、品味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较好地完成初中阶段《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争取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高层次要求。具体应达到:

(1)通过阅读与写作,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具有较高层次的理解、使用语言的能力和素养,以及较强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独立自学自悟语文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主动写作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兴趣,消除过去不思不辨不言的惰性行为,使问题的解决贯穿于全体学生不停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博览、勤记、善思、好说、乐写的良好习惯。

三、“三、二、一”的含义及运作

1.含义:

“三”指三读。一读教材,二读课外书刊,三读社会生活;“二”指二说。一课前说,二课中说;“一”指一写,即快速作文。

读教材,就是让学生熟读教材,精读牢记多篇佳作。通过读,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方面的道理。

读课外书刊,通过广泛阅览,让学生搜集大量有生命力的语句,开拓视野,增强积累。

读社会生活,让学生把社会上发生的各式各样的喜怒哀乐的事情,苦辣酸甜的经历,以及人们产生的许许多多的念头,及时记录下来,细细咀嚼、慢慢品味。

课前说,指课前5分钟的说话训练。有“自由说”和“定向说”之分。“自由说”由学生自定说的内容和顺序。比如播报新闻、述说趣闻轶事等。“定向说”即教师规定说的内容和顺序。比如:讲成语故事,述评“焦点访谈”等。

课中说,指的是口头作文课。又可分“一题全员式”和“多题多人式”。“一题全员式”是指老师出示一个题目,学生围绕这一题目,在四人小组中,人人都说,并推荐一个到全班说;“多题多人式”是指老师出示多个题目,学生择其一在四人小组中说,再推荐某题到全班交流。

“一写”指快速作文课。这种训练由教师命题,学生在四人小组上快速议题,教师作点归纳小结(约五分钟)。在此基础上,限时25分钟完成写作。再四人组相互观摩,推荐优秀作品到全班交流,并在“小作家擂台”栏中展示。

2.运作

一是以“读”为突破口,通过思维,使读、说、写进入良性循环,符合语文信息流的规律。

“读”是吸收,来源于生活;“说”、“写”是表达服务于生活;思维是语文信息流畅的枢纽,起中转作用,至关重要,是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转换站。转换站的力量加强了,转换的速度相应也快了,转换质量相应也提高了。这样,学生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四读法;素养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既积累古诗词基础知识,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兴趣,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采用“四读法”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九年级・上语文教材李清照的《武陵春》的教学为例说说古诗词“四读法”教学。

《武陵春》这首词是李清照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后所作,此时她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抒情,想象奇特,表达的感情情真意切,抒情方式委婉含蓄,清晰自然。简介了写作背景出示了学习目标后,我这样设计教学:

一读“准”诗歌,积累语感

它包括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好语气读出情感。学法导引:(一)先独立试读,读准字音,再同桌朗读互评。(二)独立试读,读对节奏读好语气读出情感。(三)教师检查,全班展示。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舴艋,载不动许多愁2全班展示: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听录音比较,师生评点。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掌握生字,初步感受了诗歌哀伤动人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初步感受能力。

二读“懂”诗歌,明确大意

它的主要任务是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大意,进一步走进诗歌抒发的情感。学法导引:(一)独立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下列画横线的词语:也拟泛轻舟,舴艋舟(二)同桌说说诗歌大意,相互纠正补充。(三)展示学习成果:1.检查画横线词语的意思: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2.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分上下片说说诗歌大意。本步骤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逐渐走入诗人悲苦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

三读“透”诗歌,品味词句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品味词句意蕴,体会诗人遣词造句之妙,发挥想象走入诗歌优美的意境。合作探究:(一)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诗中诗人却“日晚倦梳头”,你能体会出诗人不同的心态吗?2.“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反映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变化?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句诗妙在哪里?你还知道哪些形象写“愁”的诗句?(二)小组代表展示上述问题答案,其他小组评价补充,教师点拨指导。

四读“活”诗歌,迁移运用

这个环节主要是小结本诗写作特点,学习诗歌主要表现手法;对诗歌质疑问难;学会融会贯通地将诗歌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活动步骤:(一)小组讨论:你认为本诗主要的写作方法或技巧是什么?(二)小组之间质疑问难:你对诗歌的词句理解或写作手法还有什么疑问吗?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其他小组解答,教师评价。(三)独立练笔:学习诗歌通过典型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间接抒情的方法写一片段,表现你在某一特定情景下的“愁”或“乐”。(四)全班展示写作片段,师生评析。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用读“准”诗歌读“懂”诗歌读“透”诗歌读“活”诗歌(迁移运用)的“四读法”指导古诗词教学,适时运用朗读涵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读写结合等形式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实化学习内容,使他们逐渐习得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走进了古诗词创造的优美隽永的意蕴,提升语文素养,初步实现了古诗词教学的轻负高效。

参 考 文 献

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初中新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28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各种方式主动掌握、运用知识,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学习。笔者认为,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引导学生打好自主学习的基础。

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七年级早期,刚升入初中的新生,尽管他们有乐于求知、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等优点,但对这门课的学习方法与要求等,他们还知之甚少,所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笔者主要做到:教给他们最基本的学习思品的方法,例如,预习课本时应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入手;从课文中提出问题时应先从课文中的项目下的层次入手,再扩大到项目,进而到课题、单元题目;梳理一课的知识时,笔者习惯于引导学生画出知识结构图,由总到分,一步步细化:本课讲了一个问题是什么?本课讲了两个或三个问题是什么?每个问题又可以分出几个问题等,细化到最后,本课知识一目了然。

其次,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在学生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他们的优点,如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表演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喜欢交流、喜欢表现个性、团队协作能力强等,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早期最好利用导学提纲,提纲中有学习的目标和方法,需要课前搜集的资料,自己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的记录,需要掌握的概念、道理,课后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等。当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自觉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配角,学生是主角。教师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善于引导,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分析、自主解决问题,部分困难问题再分组讨论思考,或扩大到全班探讨,一定要做到不批评错误认识,赏识和表扬正确观点,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各个击破。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才是教育的本色。

第三,给学生以及时的鼓励和帮助。

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教师都应毫不吝啬自己表扬、鼓励和赞赏的语言,如“机会把握住了,你就离成功不远了”“老师最佩服的就是勇敢者的胆量,请你来试一下”“请展示你的才华,让大家欣赏”“哪怕你答错了,也锻炼了自己”等,同时还应时常鼓励学生为自己、为其他同学的良好表现给以热烈的掌声鼓励。不仅对于优秀学生如此,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自律性差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放大,让他们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做有利于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和自豪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教师的大力支持与鼓励,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但考个高分,绝不意味着我们工作的成功。作为一门学科,自有其知识体系,考试是必须的,但思想品德课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笔者认为,知识只是一个载体,是一个手段,它可以现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是这样的。所以,讲高效笔者更重视学生平时的方方面面的养成教育,包括人要有健康的心理、讲信用、品德高尚、有高度责任感(对父母、自己、国家、他人)、有各种各样的能力、乐观向上的追求等。如果忽视了这一切,一味追求考高分,是本末倒置,是对教育的曲解,一些学校毕业考试完毕,学生将书本撕碎乱抛、将学校财产乱砸一通,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吗?

为了适应未来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还要学会合作学习,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呢?

事实上,“合作学习”既可以为“精英教育”提供发展个性的天地,也可以为“大众教育”带来提高成绩(体会成功滋味)的机会。为此,我们得重新认识“合作学习”,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设和谐的合作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他们同桌合作,组织他们在班内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指导他们四人小组进行合作,留有时间让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合作,让他们在责任制中“兵教兵”,创造条件为学生积累合作经验,使他们知道从哪里开始,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目标定向独立学习小组讨论组际交流评议小结巩固测标”。目标定向是指南,独立学习作基础,小组讨论为重点,组际交流达,评议小结促深化,巩固练习测达标。在此基础上,再提倡各学习小组尽力发展个性,大胆创新。这样,学生在合作时,对于该做些什么、怎么做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有序进行。

借助“合作学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在较好的气氛中坦诚交流,产生联想想象,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自由地发表意见。每个同学在小组内积极活动,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这个时候要灵活地控制他们的活动时间,深入小组了解讨论的实情,弥补他们思维上的漏洞,矫正错误的看法,引导他们深层次地探究,监督学习后进生跟上“大部队”,督促检查合作学习时记笔记的现状,按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原则来表扬、鼓励优秀学习小组,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第5篇

一、时政播报。提升兴趣。拓展思维(第一阶段:时政播报。约5分钟)

思想品德课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计民生,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因此时政教学就成了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往。思想品德教师对时政教学仅限于定期给学生搜集、介绍一些时事,以应付考试。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固态化的教学方式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无法激发学生对时政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只有将时政教学常态化才更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从上学期开始在任教班级开展“5分钟时政播报”活动,每节课的前5分钟安排两名学生上台播报时事。然后教师从演讲能力。仪容仪表,选择材料等方而为播报者打分,一轮结束后全班选出“最佳播报员”:以此激发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品牌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此外,鉴于学生还不能全面。多角度地认识新闻,我还定期开展“时政讲坛”活动以弥补这一不足。“时政讲坛”主要由我定期结合社会上发生的重大新闻,充分搜集整理材料,为学生做时政专题讲座。如去年“3・14”拉萨打砸烧抢事件发生后,学生普遍比较关注,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问题,我做了主题为“关注发展,维护祖国统一”的讲座,使学生能以更高的视角冷静地分析、判断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自主预习。联系生活,引发思考(第二阶段:自主预习。约5分钟)

新课程理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重要内容。做好讲课前的预习工作,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听课效率,让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听课。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做好预习,教师要在新课导入上下工夫。比如,在讲“发掘自己的潜能”的内容时,我选择了一个有趣的笑话作为开头:一个醉鬼半夜回家,经过一片墓地时,一不小心掉进墓穴,由于穴深,爬不出去。这时另一个人掉了进来,醉鬼本想好心提醒他不要徒劳。但却把其潜能激发了出来,他一下子跳了出来。在讲笑话的时候,我还有意说一句,让学生续写下一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接下来的预习中热情很高,预习的质量也大大提高。教师还应将本课的基本问题、重难点列出来,以免学生只看书不思考。教师要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

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讲练结合(第三阶段:精讲精练。约30分钟)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广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已广泛使用课堂讨论这种教学形式,但是有的教师由于对课堂讨论的有效实施缺乏足够的思考和把握,讨论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要使课堂讨论取得实质性效果,使学生真正做到质疑、深思、感悟,达到广泛交流、深层思考、拓展提高的目的,就必须对课堂讨论的有效实施作比较深刻的思考和探讨。首先,讨论的组织形式要合理。笔者认为4人小组比较符合思想品德课的需要。每组还要选出一名组长来具体组织实施讨论,否则讨论很容易流于形式,变成闲聊。其次,讨论的话题要明确。话题不明确会让学生不知所措,无从讨论。最后,话题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偏难、偏易都不合理。偏难会让课堂变成个别学生“演讲的舞台”,太容易会大大降低学生讨论的兴趣、参与的热情。

课堂上要注重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这既是新编教材的特点。也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更是培养现代化建设新型人才的需要。师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就需要教师在提问的设置上多下工夫。问题是引发思维的动力,设计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笔者认为,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内容选择上,当疑而问。避免无疑而问。多在重难点处设疑,便于突破重难点;多在看似无疑处设疑,以引起学生对容易忽视的问题的重视。第二,在提问主体上,要注意让学生提出问题,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

课堂上要注重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学生可以很容易看懂的内容可不讲或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突破重难点上。同时,鉴于思想品德书本上的很多案例也是考试时常常利用的材料,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案例时不但要从突破讲课内容这一角度出发,还要尽可能从考试出题的角度锻炼学生的做题能力。

四、精心总结,情感升华,能力提升(第四阶段:总结练习。约5分钟)

第6篇

一、 制定方案、实施方案

指导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这一环节一定要落实到位,否则后面的其他环节就无办法进行。预习提纲可以有两种,一种是老师设定问题,让学生思考,另一种是让学生自己设问、自己思考。锻炼学生的能力。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P97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到环保节能的(请列不少于两个不同方面的事例)?思考:1. 面的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基本情况怎么办呢?(合作探究)2. 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O生态文明?(合作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教师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设立4人小组,每个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在各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长整理本小组的观点,提交到全班交流讨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作业要求以及方法指导。作业要求与课前预习、上课知识相配套,有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作业类型要有基础性的题目,也有综合探究的题型主要让学生学会审题、解题;学会质疑,学会提问。应掌握好问问题的技巧,最好问一些解题思路、技巧。例如: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说明(体现、反映)了什么?

材料一、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

①设问中有“分别”的要“对号入座”

②设问中有“共同”的要找出几个材料的“共同点”或共同反映的观点

③设问中没有“分别”、 “共同”,则先分别概括材料,有共同点的也要归纳

建立错题集。建立错题集,把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课堂练习、作业中的典型错题、单元检测、期中和期末考试中的错题、考试中知识空白点的错题进行整理,并按知识类型进行归类。这不仅能够能查缺补漏,准确找到疏漏的知识点,便于及时弥补知识,在考试前学生可有目的复习这类知识,提高做题、考试的得分率。

学会利用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来监控自主学习。做到扬长避短。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应长期化、规范化。写学习情况小结(总结)是进行自我反思的最佳途径,一般小结每次段考写一次,总结宜放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后进行,以月考后的总结为例,总结的内容应包括:反思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分析本次考试的长处与不足;确定下一步目标;制定措施。

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 激发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内部动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法设法使学生进入情境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就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只有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所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量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时事热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例如:你怎样看待“阿拉伯之春”。中国、问题等。

2. 对学生的自主探索进行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的教学案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自主探索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系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一般的探索方法。否则学生就会漫无目的,甚至思维分散、想入非非。要指导、改正学生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索学习习惯,日积月累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例如:我们开展有报天天读、时事在身边、每周点评等。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来进行探索。

第7篇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工具。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关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高中数学的作用,即要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年,上饶县全县上下掀起了课改的热潮,那么作为一名好的高中数学老师如何适应课改的新潮流呢?

一、首先谈一谈本人在备课中的几点体会:

1.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处处充满着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体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同时也能提高数学学习的实用性。新教材的编排以来源于生活的游戏、活动、情景为主,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合作交流、主动探索与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达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人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感知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这种直接的知识逐条典型化,就形成了生活世界的概念,这些概念经概念化和体系化,就产生科学理论。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时,需要凭借一定的、人为的生活场景或形象,才能有效地内化客观世界抽象出来的科学理论知识。故此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

教学中情景的创设首先要着眼于学生素质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选择创设情景的途径,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

3.加强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用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等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数学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引导学生反思探索

《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反思,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性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对数学兴趣的产生,是培养他们不断创新的最有利条件,当他们对某一数学问题产生困惑时,总是左思右想解决问题办法,教师碰到此类情况时,应及时的给予点拔、鼓励。切不可说出有伤学生的话:“如这道题这么简单,你怎么不会做呢?真是猪脑袋。”如果这样,以后这位学生肯定再不敢问你,从而扼杀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当然教师对问题情境的选材,及问题新颖性的提出,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因素。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新问题的产生,更是我们老师不可忽视的创新火苗,因为没有问题的课堂未必就是好课。

二、接下来谈一谈本人在课改中的具体做法:

首先,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了解这届学生的成绩,再结合初中的数学知识,这届学生主要反映出两个特点:第一,基础差,知识点不牢固,适应能力不够;第二,主动性不强,没有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本人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一种“重基础,由基础带能力”的指导思想,具体操作步骤:

(一)加强集体备课,这是本人从始至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再者此次课改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在备课过程中要集思广益,与他人共商教学。进度、深度的协调一致,以及对新旧教材有区别的地方如何把握,通过交流可以达到新的认识,这就避免个人作战,也体现了集体精神。

(二)加强学生课前预习,应该说这里面包含两块内容:第一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即知识回顾,第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习,这节课有哪些新的知识,与上节课的联系,做到有备而来。但这些内容都是在课间完成的,时间紧、任务重。这样,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不断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讲预习的重要性,加上跟踪管理,基本上能够保证预习质量。

(三)课堂授课。本人的教学结构:

1.复习旧知。让学生自己写出或自己说出上节课的知识点。

2.自主学习。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看课本自己去解决这几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去理解和记忆知识。

3.合作探究。将一个大组分成1(个人)、2(师徒)、4(小组)、8(大组)。学生自主学习以后,首先是师徒在讨论问题时小组长要留意并能适时组织小组会议,讨论师徒间不能解决的问题,若四人小组仍不能解决的问题,须提交大组会议讨论解决,八人大组仍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

4.展示提升。在本人的点拨、引导下解决全班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后,然后会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如果学生还有问题,就把问题写在黑板上,与随后预设的展示题一起解决。在这个环节,对我来说就是对学生们进行“分层提高”,即对一部分学生主要是进行巩固提升所学知识,对另一部分学生则是进行拓展提升所学知识的过程。

5.课堂小结。让学生去归纳和总结,然后本人针对问题和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巩固、释疑,确保堂堂清、人人清。

第8篇

关键词:“四合一”教学模式 佛山剪纸 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实现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学校教学改革的立论点是人的发展。《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一课是根据本地区民间工艺、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编写的校本课程。本课根据广州市七中冯旭初老师研究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课堂教学特点和设计理念实施的研究课例。本文意在通过对课例具体实施方法的研究,提出在课堂实施中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意见。

一、在“四合一”教学模式美术课堂上传承广东民间工艺

据《中国民间美术》记载:民间剪纸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除了中国和墨西哥以外,在其他地域几乎都已消失殆尽。在墨西哥流传的主要是清明节的纸扎,而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剪纸。据本书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勒之林记录,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法国考察时,除了艺术大师马蒂斯及职业艺术家的剪纸作品以外,原来群众性最广泛的民间剪纸已经消失。他看到的法国各地40多个民俗博物馆里,只有奥尔良市附近一个叫提未埃的小镇博物馆里有两幅民间剪纸,因为怕陈列中风化损坏,还放在保险柜里。据他在世界范围内考察,职业艺术家的个人剪纸很多国家都有,但群众性的民间剪纸就没有了;不仅欧美诸国没有了,四大文明古国中也只有中国仍然保有群众性的民间剪纸艺术,这是人类最重要的有待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的文化遗产之一。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西方社会,特别是港澳台地区的现代文化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剧烈的冲击。新生一代对广东的传统民间文化缺乏认识,学生只有对文化遗产产生认知和情感,才能使各种“俗”不失去“民”的基础,使传统文化继续活在人们的生活中,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长远利益的保护。与生活背景融为一体是艺术学习的特征,脱离背景学习艺术,学到的是知识和技能,结合背景学习艺术,才能获得对艺术的体验,而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令学生重新了解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从而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运用“四合一教学模式”上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的意义,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原因在于“四合一教学模式”很适合当前的素质教学要求,它的教学模式理念是:课堂40分钟解决问题,不搞加班加点,学生学得高兴,素质全面发展。它经过广州市25所学校、香港4所学校11个学科400多名教师10年的实践,证明它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形成“大容量、强节奏、高效益、活全体”的课堂教学特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效果显著。因此,在“四合一”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上实施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教学很有意义。

二、佛山剪纸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在本地中小学“四合一”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和传承

比起其他地方的剪纸,佛山剪纸最大的不同,就在工具上。它用刀刻制作画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刻刀的制作更精良,所以表现的场景可以更纷繁复杂、线条可以更秀逸流畅。再配上各种颜色,衬上佛山特有的铜箔银箔,可谓玲珑毕现。纯色剪纸构图严谨,线条纤巧、流畅、装饰性强。衬色、写色剪纸富丽多彩、色彩强烈、金碧辉煌,具有华南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佛山剪纸纯色和衬色剪纸都可使用当地生产的染色纸制作,既具特色又价格低廉,原来的蜡垫板也可以用胶板取代,因为操作方便,学生喜爱,又具特色。因此很适合在本地中小学“四合一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和传承。

三、美术课堂教学与“四合一”教学模式结合的有效性实施方式

1.按“四合一”教学模式全脑图分组是上好课的前提

学生分组之前要进行“全脑图”的绘制。老师通过学生绘制的“全脑图”,能更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学生通过绘制“全脑图”,也能用科学的理性的方法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发展和成长,老师按照学生的性别、爱好、性格和成绩分为若干个四人小组。选出小组长,做好课堂记录和组员分工。在每个小组里,美术成绩高低不同的学生将被搭配在一起,以利互相帮助,而性格相似又利于他们互相交流。从而营造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效果。这样的小组成为和老师同等重要的教学角色。各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而且,在合作中增强了学生们“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进而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参与学习。从而使教师能根据以上判断充分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改变了以往的所谓合作,实现小组的真正合作,实验证明这种组合是有效的。

2.按“四合一”教学模式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流程更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老师可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流程设计等环节设计和实施“四合一”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选择

以“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为例实践证明:农村孩子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学习民间艺术胜过对美术教科书的学习。因此我选用了《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这个民间艺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以佛山剪纸的“美”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身边的剪纸,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了解“剪纸”这种造型艺术形式以及剪纸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让学生欣赏广东佛山优秀剪纸作品的过程中,逐步体验、感受佛山剪纸的美感,初步了解佛山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通过讨论、交流、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由最初对剪纸表象的描述发展到能够基本欣赏、认识剪纸的方法,即材质、形式与内容,能够运用语言阐述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感想,深化审美体验、感知能力。从而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这种教学内容选择对学生、对社会今后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教学流程设计

为了使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目标――参与――获得――操作――迁移――反馈得以呈现,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分为:新课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测试课前预习(学生参与学习)――新课讲解(学生获得新知识)-――制作方法探索(学生具体操作)――作品制作(创作迁移)――评价(反馈)――小结――课后延伸等教学环节,上课前老师先进行PPT设计制作。为上好本课作好准备,努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3.按“四合一”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是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老师可从实施课堂教学过程分析、教学反馈方式等环节设计和实施“四合一”教学模式。

(1)实施课堂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导入部分,播放有代表性的佛山剪纸让学生欣赏感受佛山剪纸的美,通过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对佛山剪纸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设计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上好本课的教学内容很有帮助。

测试课前预习部分,既可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亮牌,又可让老师即时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关注全体、了解差异、尊重差异、差异发展。学生学习效率高,学生通过这种亮牌形式,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减少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好的理解了佛山剪纸来历及特色,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讲解部分,老师先让学生观看佛山剪纸的工具和材料,得出比起其他地方的剪纸,佛山剪纸最大的不同,就在工具上。它用刀刻制作画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刻刀的制作更精良,所以表现的场景可以更纷繁复杂、线条可以更秀逸流畅。再配上各种颜色,衬上佛山特有的铜箔银箔,可谓玲珑毕现。老师演示佛山剪纸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有了跃跃欲试的念头,为以下的佛山剪纸创作埋下了伏笔。接下来通过欣赏评述,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佛山剪纸独特风格,老师随意点几个小组的某个同学回答:佛山剪纸的分类分为纯色、衬色、写色,那一幅是纯色、那一幅是衬色、那一幅是写色。衬色剪纸:从画面上看如何区分“铜衬”剪纸和“纸衬”剪纸两种。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很快的回答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举手谈对佛山剪纸装饰、风格的感受,同学们的回答也很精彩。从这个设计来看,欣赏评述部分的内容成阶梯难度设计,初中生对老师提供图片、答案进行选择这种学习方式很见效果,老师随意点几个小组的某个同学回答和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种学习方式,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四人小组讨论题:纸衬剪纸和铜衬剪纸用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进行了1分钟的讨论,得出:纸衬剪纸是用色纸刻成各种图案后,再衬贴上所需要衬托的各种色块而成的剪纸。深色衬浅色、浅色衬深色、冷色衬暖色、暖色衬冷色,要注意色彩的对比和协调关系。铜衬剪纸是利用佛山特产“铜箔”刻成各种图案,再贴上各色纸块。铜衬料的衬色以橙红、粉红、槐黄、芥黄、紫、深绿和浅蓝为主,画面鲜艳调和。这个环节的设计,四人小组讨论题,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更好的完成纸衬剪纸创作埋下伏笔。

佛山衬色剪纸制作探索题:学生分四人小组通过佛山剪纸实物进行探索,利用佛山衬色剪纸实物和老师讲解示范,让学生观察、分析、体会佛山衬色剪纸的制作步骤。学生分四人小组实物探索和老师讲解示范佛山衬色剪纸制作这种操作,证明是一种很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学习方法,效果很明显。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地很到位。

(2)学生制作活动(让学生感受美、创作美,体会佛山衬色剪纸创作的乐趣)

板演活动一:两个同学合作,完成一至二只蝴蝶的衬色练习。

板演活动二:集体创作《喜蝶迎春》图。

要求:用制作好的蝴蝶衬色作品创作《喜蝶迎春》图(注意版面布局要有开合、聚散变化,画面均衡),这两个板演活动的设计,成阶梯难度递增,从单个到集体创作,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制作水平。又通过评价表和评价要求,以亮牌的形式表达学生对作品的即时评价意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互助合作性强,课堂气氛融洽,作业质量高,老师通过学生的亮牌即时反馈,教学效果明显。

(3)教学反馈方式

通过特制的彩色信息卡,在课堂上进行即时反馈,教师当堂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能及时调整教学,实现初中课堂45分钟解决问题。

学生用亮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评价意见。学生遇到不懂或不会的时候可以举白牌;利用亮牌进行教学反馈,减少了用“老师问、全班答”这样的形式;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它还是老师和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预习检测题第三题中,学生对佛山剪纸既有纤巧秀逸、又有浑厚苍劲的表现手法,不甚理解,老师根据学生出现的这种情况,立刻及时调整教学,给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及时解决这个问题。

四、“四合一”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成效与反思

本课经过试验班和非试验班的教学,通过调查,得出如下数据:

本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表

通过本调查表得出:运用“四合一”教学模式进行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教学有明显成效。

1.以“四合一”教学模式用心备课,设计好教学手段出成效

课前先收集了有代表性的佛山剪纸实物,让学生在欣赏和制作方法探索教学环节中使用,然后,再在网上收集有关佛山剪纸的相关资料和图片,经过筛选,选出最适合的内容制作PPT课件。一上课就设计预习检测题,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举牌使用信息卡反馈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即时反馈”,让学习对本课的学习知识点有一个清晰和快速的了解。讲究效率,实行有效教学,强节奏、高效益上课时借助计时器控制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讨论几分钟,动手做几分钟,时间一到就响铃,使课堂发挥最大的实效,小组长有一张详尽的规范条例及时评价与记录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成效,很大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课堂上讨论和评价气氛很热闹。老师利用实物投影演示制作步骤和工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的工艺制作流程。学生利用佛山剪纸实物探索欣赏和制作方法。

2.重视了学生的参与,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为主体

本节课一上课就安排了预习检测题,让学生课前先预习本课学习内容,带着问题来上课,课中又安排了佛山剪纸分类;讨论题:纸衬剪纸和铜衬剪纸用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佛山衬色剪纸制作探索题;两大板演作业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学”为主体。

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滚雪球式大面积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既有小组中的一员回答问题,又有12个小组代表出示本组所做的衬色剪纸作品,又有四人集体讨论和制作作品,如果说每个小组的一名代表是一个点,而12个代表可以看成是线,这12个代表的背后是其他组员的积极参与,就是线动成面了,这样就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广度。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课堂的高效率。

本节课通过美术课堂教学与“四合一”教学模式结合的有效性实施方式,学生参与度高,学得高兴,学得很有收获,在他们的小组学习日记本上得到体现。学生们对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从而产生了要保护和继承好这些文化遗产的良好愿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合作、讲求效率、学生寓学于乐,全方位提升了综合素质和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勒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

第9篇

一、制度引领,培养习惯

由于制度规定了哪些事能干,哪些事不能干,哪些事怎么干,犹如一个指挥棒,指向哪里,就向哪里发展。我每接一个新班时,在第一节周会课上,都要组织学生讨论制定班规。首先,是我展示草拟的若干条班规;其次,让学生坚持以正面奖励引导为主,负面处罚纠正为辅的原则,结合草拟的若干条班规以及实际,讨论制订适合学生实际特点的具体班规。但必须提醒学生必要的适当的处罚还得有,否则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每次讨论制定班规,学生都比较热心、认真。班规的每条都有具体的德育量化积分。具体的实施开始确定基础分为70分,坚持日考核,周小结,分数最高不封顶,最低不能低于60分,低于60分的限定再一周之内得想办法做好事达到60分,两周得达到70分,否则就按制度处罚。制度出台后,就在教室张贴一份,同时给学生每个打印下发一份,要求熟记于心。具体的考核是实施学生管理承包责任制,有管纪律的、管卫生的、管考勤的、管学习的,以及有总管还有分管等。我把管理制度细化为若干方面,若干层,其目的班级不留闲人,人人是管理者,人人又是被管理者,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并将承包管理项目制作一张表贴在教室,让学生明确各自的承包任务以及各方面的监督者和管理者。这时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不是做事,而是坚持“多指导,少自责”的原则,指导学生做事,完成承包责任任务,落实好班级管理制度。自实施新的管理制度后,感觉班上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基本上知道什么时候干什么,怎么干,哪些事能干,哪些事不能干,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明显改观。

二、评价引领,树立自信

好的评价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不断向上。有位教育家曾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在班级管理中,始终坚持“多鼓励,少指责”的评价原则。当学生犯了错误,我一般采用三种方式评价,总之是先寻找闪光点,肯定优点,然后委婉地指出不足,分析其错误,并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具体为:一是进行纵向性评价。即把“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进行比较,使学生看到自己努力所取得的进步,激发其积极的情绪,克服缺点,树立自信。二是进行横向比较。即从身边某些学生某些不如他的地方与他比较,肯定优点,并鼓励继续发扬,激发自信。三是对曾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跟踪及时评价,即跟踪他的表现,捕捉闪光点,及时肯定,激励进步,使其产生自信。除此,为了进一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除了学校的“三好学生奖”外,我还在班上制定了“奖励决定”,如“学习进步奖”“德育先进奖”“特长生奖”“优秀班干部奖”“优秀团员奖”还有各类活动奖等。具体的奖励有些是中考后奖励,有些是期末奖励,视情况而定,奖品是一张奖状,别看是一张奖状,通过多年的实践,奖状要比物质奖励的作用大。奖状是我出资买。在班上只要学生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我就肯定,就鼓励,使学生树立起自信。

三、活动引领,促建班风

一个团结和谐、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优秀班集体,关键是要靠班级强大的凝聚力作后盾。活动是形成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形式,能有效密切师生、同学之间关系。同时,能够愉悦学生的身心,丰富学生的生活,增长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等,促使形成良好的班风。我的班级在平时主要开展两方面活动。

1.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的学校及年级组活动,借助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观念。让学生逐渐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我”的行为关系到集体的荣辱,“我”有责任为集体做贡献,在实践体验中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凡是学校、年级组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都注意抓住一切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并注意捕捉闪光点,及时鼓励,树立正气。如学校组织的田径运动会、歌咏比赛,以及年级组组织的蓝排球赛、拔河比赛等,同学们都能为创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而竭力奉献,尽自己微薄之力。通过活动他们之间的距离明显地缩短,情感开始交融,心中逐渐有了集体的观念。

2.想方设法开展针对性的班级活动,借助活动促使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中阶段,学生慢慢有了自己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成人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他们的思想、身心不成熟,因而在处理师生以及学生间关系上是敏感的,有时甚至是冲动的。当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不仅仅满足于解决矛盾,调解双方的关系,常常利用这些学生中鲜活的事例。开展主题班会、辩论、办黑板报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顺势引导,不仅教育了闹矛盾的学生,也对全班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教育,如针对如何看待友谊与哥们儿义气,如何正确上网等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办手抄小报展评等活动,纠正学生的不良认识。针对同学之间凝聚力不强,不能相互团结,开展三人小组吹蜡烛游戏、盲人与跛子游戏、六人厨艺大赛等集体合作游戏,是人人参与游戏,不仅活跃了班级文化生活,而且感受到团结与合作的价值。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以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开展才艺展示活动,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身的价值,树立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四、目标引领,激发动力

现在初中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生活没有压力,享乐主义思想较为严重,吃苦性较差,在学习上很少下工夫,胸无大志,学习无目标。为了使这些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定具体的奋斗目标,为此,我曾用过两三周时间,利用周会、团队活动时间,有关目标资料对班上学生进行目标思想教育,但学生学习还是不稳定,三分热潮,作用不太大。为此,先让学生确定近期奋斗目标,即初中毕业后你打算上什么学校,是省、市、县重点高中,还是一般高中,要求要具体,可和家长、科任老师以及班主任商量的确定,在学生确定后,又接着提出眼前目标,即下一次考试准备上升几个名次,找对手,只能在你的前三名的同学中找对手,找到后和这个对手商量的制定奋斗计划,以及具体的保障措施,要有班级的处罚措施,并签订目标协议,协议上交班主任,班主任保管。同时,要在桌子左上角贴一个具体的奋斗目标,包括班级奋斗名次、竞争对手名字,班级处罚措施,你的誓言等,这是个人的。另外,班级还有具体的奖惩条例,一般与学生的品德积分相结合,有分数奖励,还有进步学生奖。总之,感觉学生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压力,就有了动力,使目标的引领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作者:薛伦单位:甘肃省合水县何家畔九年制学校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民族地区,学困生,转化策略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现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它强调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计算等能力。然而,学生升入普高后,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因此不论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角度,如何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打破数学分化瓶颈,探索分化成因及对策,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河池市民族高中,地处河池市金城江区,是一所三类学校,公正的说,金城江区一流的初三毕业生到河池高中,二流的学生到河池二高去了,剩下的才可能涌到我们民族高中,而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作为一名民族高中的数学老师,认识到解决好数学学困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学困生的定义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的农村中学及城市中的普通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学校中的弱势群体应得到学校的更多的关注。这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贫乏,学习成绩比较差,部分有厌学情绪,在教学管理中很容易形成师生的对立。在目前录取的学生中,多是初中的二三流学生,而且是初中学习上存在困难较多的学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提高这一部分学生的成绩非常关键,关系到学校的荣誉。

2.研究分析学困生的意义

2.1 学校生存、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学困生作为班级的一群特殊群体,在学习中属于弱势群体。社会上都有一定的爱心机构帮助经济上或思想上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而在学校中这一部分学生往往由于成绩较差而受到教师的忽视。而家庭独生子女的增多,又使得学校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学校能否大幅度地减少学困生的数量成了当务之急。

2.2 新课程进一步完善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教师在教育教学时,要尽可能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均衡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2.3 学生个体发展、家庭的需要。

随着家庭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家庭对子女所抱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本人所在的学校是三星级的重点高中,以前生源相当好,近几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僻,教师外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优秀生源也相对较少。现在的学生水平由过去的二流变为三流。本人所任教的两个文科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更是相对较差,主要还是分班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现有的生源基础上能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就显得更为重要。

3.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

3.1 来自学生因素。

(1)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如:映射与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分不清二项式系数与项的系数,对立体几何中的二面角概念非常模糊,对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的取值范围都很不清晰等等;甚至有的学生到高三来了连sin600等于多少都不很清楚,要猜测半天。

(2)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些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数学没有感情,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逃避数学学习。

(3)缺乏学习数学的坚强意志。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

学生的意志是学生自始至终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与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相比,高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不懂得怎样做笔记,对当天应掌握的知识没有及时去复习、理解、巩固。对不懂的问题没有想办法去解决,不懂就不问,怕被人认为笨,长期的积累造成了基础知识的薄弱,以致在后来的学习中越来越多听不懂,恶性循环,最终丧失自信心,选择放弃。

一般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的强烈程度,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不少数学差的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习自觉性不强、害怕困难、不爱思考等。

(5)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学生,年龄小,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

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伸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注重数学的理解,偏重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甚至题解,造成条件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知识松散零乱,加上理解不深,便经常出现象错误,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

3.2 来自教师因素。

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数学教学,教学观念陈旧,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法指导。特别是高二下学期开始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并且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有的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对学困生缺乏爱心,乃至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致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

(1)教师的教学观念。

现在许多数学教师还持有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数学知识是可以传递的,认为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就是对于老师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管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所灌输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了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产生。

(2)在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老师采用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大容量,满堂灌。

在教学中启发导学不够,对学困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教学配合的不够积极,教学效益比较低下。另外,教师的教学着眼于知识讲授,教学缺少艺术性,导致学困生更加厌恶数学,最终放弃数学。

(3)师生关系不融洽。

有些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自卑心理或厌恶心理,因而往往对数学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而有些教师偏偏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感情投入,缺少对他们的关爱,使数学学困生感觉受到冷遇,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3 来自教材因素。

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数学教材结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特别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实施新课程教材(人教版(A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新教材要比旧教材更新颖、更有灵活性,但有的知识衔接不是很合理化,如:早期初中的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在现在的初中和高中教材里都没涉及到;二次函数初中教材要求较低,高中教材又没安排这个内容的补充知识,而高中习题里有大量内容涉及到二次函数的知识等,教学时学困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就造成了他们连续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积累,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的分化。

另外,由于高中数学的教材偏难、偏深,对学生的要求也偏高。这样,就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超阶段,超大纲,难点难题过多。教师对教材上的内容往往是一带而过,却把大量的时间放在难点的突破和难题的讲解上,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显然消化不了,自然就会增加数学学困生。

3.4 来自家庭因素。

由于各种原因现在高中生的家长大部分是初中文凭,有的只是小学文化,整体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管理子女的学习状况只是问有无作业,主动来校了解子女读书情况的不多;作为我们民族高中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是很多家长在外面做生意,还有很多在广东打工。根本无暇也没可能及时了解和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有的家长,孩子在校读三年高中,在哪个班,班主任是谁都一无所知;还有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厉害;甚至极个别的家长反对子女上学,认为打工挣钱才有用;更有甚者对子女根本不关心,任由学校管理,有时子女做错事还要到校找学校的麻烦等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情绪,读书无动力、无压力、无监督,再加上学生的惰性、好玩的特点,学习的知识得不到巩固,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就很自然了。

3.5 来自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承认,但由于我国对教育的投资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受“拜金主义触发的读书无用论”和“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因素”等影响,使一些人认为读书没有大的用处,有部分人小学没毕业也照样发财,这也影响了一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极对待学习,这样自然也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4.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解决好学校中的学困生,对学校、班级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4.1 正确认识学困生的差异。

许多数学学困生实际上就是在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具有弱势,而在其它某一种或某几种智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智力来学习,那么他们完全能够像其他学生一样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不同特点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以促使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2 融洽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感染力,沟通和培养师生的感情。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探索教育与教学艺术;二是要善干同学困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扫除心理障碍;三是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师生情感,促进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智力参与程度,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4.3 从教学实际入手,触发学困生的学习兴奋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奋点,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好学。

比如,可以用数学史和数学文化为基础,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或课下应多与学生讲述和探讨数学史及数学文化。而恰好数学史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它们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倾听中感知数学学科的深厚文化背景,在感叹中感知数学的奇妙,在探讨中寻觅数学的奥秘,在实践中寻找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方法。首先可采用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其次是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比如说一些年轻的数学家成材的故事,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东西,可以消除学困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加数学的吸引力。还可以讲述一些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实例。如:介绍“黄金分割”时,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普通的数字――0.618在各种美术设计的广泛应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4.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困生进行数学学习时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把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调动起来。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不仅是预习,还是课堂上的练习,课后的复习巩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觉学习来完成。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后,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2)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习惯。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思考。培养学生多从数学的概念、公式、性质、解题方法等去思考,他们将会发现:要掌握的知识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遥不可及,高不可攀。遇到了不懂的问题,鼓励他们向老师问或跟同学讨论,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会觉得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3)培养学生小结、归纳的习惯。

对本节课、本章节、对一类解题方法,对知识的结构等多进行小结、归纳,可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容易忘记,学生也会发现数学知识并不会枯燥难记,数学知识的应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4.5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应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若是涉及以前的旧知识,只是忘记了,则可以再翻开书找到相应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

(2)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如何听课呢?首先,听课时必须全神贯注,跟着老师的思维积极地思考,若遇不懂则作上记号,以备课后把它弄懂。其次,抓住重点做笔记。一般来说,一节课中老师所讲的重点并不会很多,大概一、两个,而对这一、两个重点要掌握的话,往往涉及到它的预备知识。而预备知识我们已在预习时已复习了,所以如果我们已掌握了预备知识,那该节课的内容就已非常有限了,只需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就行。如果预备知识我们还未掌握,可以先把它记住,做好笔记,跳过,思维跟着老师走,不需再此纠缠不清,课后再把它弄懂。另外,对老师在课堂上的总结要特别注意,这些总结都是老师对知识的归纳,是精华;记住了这些,成绩就会一步一步上去了。

(3)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掌握知识很重要的一环是“记”。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很多时候都是依赖于“记忆”的。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大部分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记忆力很差,而是因为没有遵循记忆的规律,没有科学用脑造成的。记忆是先快后慢的,所以,我们要及时复习巩固,当天的知识在当天就要复习巩固一遍,并且要习惯于将所学知识点同以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对照,比较,看看这道题有几种不同的解法?某种解法又可适用于哪些类型的题目等等。

4.6 加强课外辅导,进一步提高学困生成绩。

教要师抓好课外辅导,使学困生既能理解当堂所学,又能把握前后联系,巩固所学知识。对一些学困生要注意对课前预习的辅导,主要是辅导新课所需涉及的旧知识,使学困生领先一步将课堂教学中用到的基础知识领会掌握,帮他们铺平道路,使他们能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新课,以防止新课中的“夹生饭”现象。课后在批改作业时进行面批,发现问题,当面辅导,及时解决,避免了重新跌人“恶性循环”的深渊。在课外辅导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家的力量,组建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让一名优生帮助一名学困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并对他们加以方法上的指导,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理顺教材内容,辅导学习方法,纠正练习错误等形式,减少了他们的错误,使所有学生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理解学生心理,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使数学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实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笔者结合自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尝试了以下几点措施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遵循的原则

1 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2 发展性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每个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3 主动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要使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探索,全身心投入。此外还有合作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建构性原则等。

二、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交流合作。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改变以往存在着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

在教学实践中,新学期第一次走进课堂时,我就问学生:“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当学生回答说“50位”时,我笑着摇摇头说:“不对,应该是51位。”学生疑惑地看着我,个别学生还重新点起了班级人数,这时我微笑着指着自己说:“大家看。还有一个在这里呢!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中的一员,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好不好?”学生听完我这句话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整个课堂氛围也显得更为温馨和谐了。我想,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就应建立在这些细节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体验到尊重、友善的师生之情,他们愿意和老师讲真心话,说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课堂上不再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平等、尊重、信任的对话。营造这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不仅使学生能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更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因材施教,达到不断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的。师生之间的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流合作意识。维果茨基将儿童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伙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所以,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中,同样也体现在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之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强调学生彼此间的合作,让他们形成一种特有的团队精神,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不仅学会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容忍、互帮互助;还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听和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等:还会在合作制定、执行研究方案等方面获得锻炼的机会。这对于目前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状况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交往、学会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等几个方面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如:当某一同学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我就引导学生模仿《开心辞典》节目的“求助电话”这一环节,鼓励他们寻求同学的帮助,以达到同伴互助的效果。又如:在讲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时,我请甲同学担任慕尼黑博览会的讲解员来介绍奔驰汽车,然后请乙同学作为想了解奔驰车特点的观众与甲同学提问,通过创设情境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

再如:在开展《寻访丝绸之路》这一探究活动课时,各小组成员由对同一类问题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其中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地理学家组,负责绘制古今丝绸之路路线图;对旅游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导游组,要求找出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名胜古迹并加以介绍:对小吃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美食家组,要求了解丝绸之路所经地区的特产及特色小吃。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从而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习效率。正如一位性格十分内向的同学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我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它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在同学面前我敢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来。”这也正是新课程赋予教学新途径的一个亮点。

三、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完善小组内的分工协作

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内的分工协作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成效。

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各自的性格特点以及课上的表现,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3―6人的学习小组。这样组合的小组一般是由兴趣与基础相近,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并且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个别学生性格差异而导致的离群现象。在小组内,我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有一种身份和职责。如:擅长管理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组长:擅长与人交往的学生担任外交组长;擅长写作的学生担任文字组长;擅长电脑操作的学生担任资料组长。这样整合了学生的各自特长,使整个小组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组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还要帮助其他组员达到目标,起到了兵帮兵的效果,从而最终也达到了小组学习的总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学会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容忍;还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听和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等;还会在合作制定、执行研究方案等方面获得锻炼的机会。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也使得原来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小组合作学习要选定恰当的选题

小组合作的形式并非每节课必用,要提高其有效性,则应该是贯穿于课堂内外,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这就需要老师在选题时候做出针对性的取舍,才能达到一定的成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注重在以下课程内容中侧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1 活动探究型课程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在《寻访丝绸之路》的准备环节过程中,我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指导每个小组确定探究学习的主要任务。分别是:第一组(地理学家组):熟悉古今丝绸之路路线图,能说出路线途经的地形、地貌、城市、国家及古今地名的变化。指导学生用旧挂历纸绘制地图,并用水彩笔来勾画路线。第二组(古代名人组):写出名人小传或编出名人短剧。第三组(导游组):能在地图上找到著名的名胜古迹所在的地方并加以简要介绍。(要求配文字和图片)第

四组(美食家组):熟悉丝绸之路上所经地区的风味小吃,并能了解、介绍其简单做法并当场演示。如:做羊肉串、手抓饭等。第五组(民族风情组):查找沿途各省份少数民族分布的情况,讲述这些少数民族的特点。第六组(异想天开组):探讨楼兰古国消亡的原因,大胆设想建造一个22世纪的新楼兰。通过搭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小组同学集思广益,拓宽了思路,活跃了思维,提高了探究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2 在课堂上需要学生通过动手体验获得结论,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在讲述“活字印刷”这一目中,我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然后选派几个同学做代表。要求第一组在同一块橡皮擦上刻字。第二组在不同的橡皮擦上刻字。比比看哪组的速度快?我先要求两组同时都刻“人人为我”这四个字,结果两组在差不多的时间内都完成了。然后我又要求两组同时刻“我为人人”四个字,这下第二组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学生在看到第二组同学只将原来刻好的字调换位置就可以时,他们对活字印刷的优点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样创设比较情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和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3 综合实践课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走进福州历史上的名人》《探寻家族姓氏的来源》等实践课的开展,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到实地去考察得到第一手的资料。这种情况下,独立的一个人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有必要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4 拓展性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学习《思想的活跃和百家争鸣》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我先将儒、法、道三家的治国方略交给他们讨论、争辩,然后学以致用,将他们按照自己欣赏哪一家学说分成儒、法、道三组。然后以“一位同学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窗户的玻璃”为题,要求各组根据自己的观点,对这一事例中的某同学提出何种处理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此外,开展辩论赛、手工制作、历史角色的扮演体验等课堂活动时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五、教师要适时的观察小组学习动态,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1 查找资料的指导。查找资料是开展研究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详实的资料,才有可能为探究学习做指导,查找资料内容包括地图、典故、史料、图片、影音等。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到哪里查、如何查,并提供相关书目,还要教会学生上网如何查资料。教师要指导学生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搜集详尽的资料为小组的学习目标服务。

2 学习任务的指导。在探究《清明上河图》这节活动课中,我指导每个小组确定探究学习的主要任务。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分别是:第一组:探究《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因何而得名?第二组:比较宋_代房屋建筑或交通工具与今天相比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第三组:比较宋代服饰与今天相比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第四组: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画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你能找出多少?第五组:比较宋代集市与今天的市场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分组准备的基础上,我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将五个小组的活动有机的融和在一个课堂整体之中,使班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避免局限在只有少数一部分学生活动的情况。

在分组结束后,我及时对每组学习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解,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第一组的同学猜测《清明上河图》可能因为“清明节”而得名,要想验证他们的设想,我指导这组同学观察3月22日-4月5日这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情况,并小结气候特征。同时建议他们采用表格形式记录,可设计日期、天气情况、自身感觉等栏目。对于第五组的同学,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两题任选其一)《我眼中的汴京城》或《福州商业街的一角》,有绘画特长的同学可以画一幅画,不擅长绘画的同学可用文字描述。建议他们结合课本内容或观察台江步行街、花鸟市场的景象。这样及时的指导学生有明确任务的合作,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小组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各种问题,当他们无法解决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和点拨。此时教师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正是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中逐渐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思路也不断开阔,让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拓展和深化,同时教师也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如:开展《贵姓何来》探究学习时,我布置学生收集整理与本家族姓氏文化有关的资料,向家长询问本家族成员的主要构成及其衍变,同时制作一份三代或三代以上的家谱,并要求注明本家族姓氏的来源。在探究过程时学生遇到一些困难,如:查到家谱时许多繁体字不认识,到家族宗祠参观又缺乏相关资料,对制作家谱的方法还不够熟悉。针对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我及时指导学生调整探究方案,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终于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4 指导学生编写总结报告。总结报告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总结,要求要全面反应小组成员学习的过程、方法、收获体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小组学习目标、方法手段、整理图片、文字资料、收获体会等方面来撰写总结报告。

六、在了解小组合作学习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对其过程进行评价。

传统教学使教师习惯了结果性评价,习惯了以测验和考试为唯一方式的定量评价,但这种评价方式显然不适合历史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强调“促进全面但非均衡的发展”,也就是说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差异,只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应予以较高评价。评价的目的在这里不应作为终结性的水平认定,而应发挥激励、诊断、反馈、调控和改进等多种功能,起到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合作学习的意愿,最终进一步学好历史,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七、合作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应更重于结果性评价

1 根据小组成员各自分工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每次合作学习的活动都应制订明确的目的,严密组织与明确分工,活动中应注意搜集活动成果,(如活动记录、搜集资料、小制作等),经过认真接理,并结合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活动能力和态度、完成任务情况和成果质量等评定其成绩,可以采用A(优)B(良)C(尚待改进)三个等级来表示。详见下表:

2 根据文字成果进行评价。如;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按照各自分工撰写课题方案、活动计划、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或历史小报,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并注意及时整理和保存。经过对学习成果的整理加工和分析,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等,指导学生建立起个人成长档案袋。档案袋设计以下几个内容:课堂表现:开放性作业;平时搜集的资料、小制作;平时提出的疑问或学习历史的体会;期末学生自评成绩;小组评定成绩等,并将与探究学习成果一起作为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依据。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完成报告或总结的质量,从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实践性、条理性及独创性等几个方面评价其质量,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评价。其成绩评定也可用A(优)B(良)C(尚待改进)三个等级来表示。

如:在《破解彩陶之谜》这节活动课上,我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每组的论题可以自选,但要求各小组长指定专门记录同学,哪位同学发言的具体内容及他的姓名都要如实记录并给予每个同学相应的评价。这样就把学生闻的个体竞争变成了组内合作、组内竞争,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会大大增强,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研究出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第12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29 -02

一、引言

《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要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把技能大赛提高到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五年制高职)是招收初中毕业生,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

笔者自2007 年开始至今,连续作为教师组参赛选手和参赛学生指导教师参加了历年国家、省、市级技能大赛,对于大赛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本文以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问题为切入点,围绕技能大赛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上进行分析。

二、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与内涵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提速,专业技能、知识的更新周期亦越来越短,若作为现代职业人不能及时更新相关知识技能很快就会被淘汰,毫无疑问参加技能大赛可使参赛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他们成长为相关专业领域之内技能的精英。但从满足学生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尤其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周期更长,重视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所以必须要强化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007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订颁布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一共有7个能力模块,分别是:与人交流能力单元;与人合作能力单元;解决问题能力单元;自我学习能力单元;信息处理能力单元;数字应用能力单元;创新革新能力单元。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缺失现状

笔者每年指导新参加大赛训练学生时总会发现开始参加训练的五年制高职学生会暴露出许多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就笔者参加指导的技能大赛项目如“机电一体化装配与调试”、“电气安装与维修”等项目均为团体项目,需要两人组队分工配合,但学生在刚开始训练的过程中不知道两人需要及时沟通,忽视交流的重要性,会出现两人进度不一致而导致一人被迫“停工”而另一人忙得“不可开交”影响团队整体,另外在训练过程中遇到问题两人不知道相互讨论分析而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此外许多竞赛项目在竞赛结束后需要将项目成果向评委口头描述并演示,这时候学生往往就出现语言表达不畅而造成失分的情况。

(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缺失

因为现在技能竞赛所涉及专业知识远超出学生平日之所学,所以作为指导教师经常会布置一些学生没学过的“简单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书本或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可学生往往会出现不知道该在图书馆找什么类型的书籍、不知道该在百度中输入何种关键字等情况,即使在书本或网络中找到相关信息也不会自我学习使用,还是需要教师加以示范或详细讲解。

(三)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革新堪忧

学生参加竞赛训练虽然难度是由易到难,但每次训练内容均不相同,每次训练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以“电气运行与维修”项目为例,单是“主电路短路”这一故障就会有不同的故障部位与原因,这时就需要学生根据故障现象理论分析判断再进行检修,可学生开始训练时会出现一个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了,可第二次问题出现学生只会在上一次指导教师检查的地方检修,而不知道根据指导教师的原理分析在其他电路部分寻找;此外每次竞赛时赛场地、人员、环境的变化都需要学生根据随机应变解决问题,可这些都是学生刚开始时难以做到的一点。至于说到学生的创新革新意识那更是“奢望”了。

参加大赛训练的学生均是从学校不同专业的同学当中择优选的,应该说在上述各方面应是较为突出,但即使是选的这些同学职业核心能力问题都如此多,那可以想象其他普通同学的情况更是“堪忧”。

四、通过技能大赛训练提高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为了提高训练学生的竞赛成绩同时也更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笔者在平日的竞赛训练中“有的放矢”,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一)在技能竞赛训练中强化

要求学生团队成员随时就双方进度、遇到问题随时沟通交流,在竞赛过程中遇到问题要敢于与裁判沟通;每次训练结束要求学生进行成果演示的专项“汇报演示”训练,每天训练结束要求每位学生就当日训练情况做一个口头个人小结同时指导教师给予点评,通过上述方式几个月的训练下来每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亦提升了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增强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

(二)指导同学逐步增强自我学习及信息获取处理的能力

针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缺失的问题,笔者在训练开始时有意识地按照难度逐级布置理论知识点让同学独立去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在第二天会就相应知识点与同学交换意见,指导同学逐步增强自我学习及信息获取处理的能力,这样刚开始学生可能较难适应,但日积月累学生就很快能“举一反三”,当训练中遇到新知识点时不用指导老师要求学生就能自主学习掌握了。

(三)强化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针对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技术上的问题不是立即就告诉学生问题所在及解决方案,而是有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思路,即使学生在刚开始需要指导教师多一点的提示但到了训练的后期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另外针对竞赛中各种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笔者在日常训练中会定期“模拟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有意“创设”各种竞赛环境的变化、设备人为故障甚至包括测试过程中临时断电的情况,这样多次测试下来学生心理上就首先能承受竞赛中发生的各种“意外”,学生就能在心态稳定的基础上解决上述问题,这种“问题的创设”起到了很好的收效。

通过校内外竞赛训练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在动手能力、专业知识还是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取得较大进步,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包括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的职业核心能力。水到渠成的是这些参加经历过竞赛训练的同学毕业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我校对2015届毕业生开展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我校曾经参加过技能大赛训练的学生在众多员工中“脱颖而出”,评价较高。这些均充分说明了技能大赛训练提升了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后期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胜.以技能大赛为引领,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J].科教导刊,2014,(22):21-23.

[2]曹卫中.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0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