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税收支出

税收支出

时间:2023-05-30 10:57: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税收支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税收支出

第1篇

关键词:财政收支结构,经济增长,多元线性回归

市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可是在市场不完善或有市场但运作低效从而产生市场失灵的时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这时以政治决策为基础的财政通过预算以税收等形式从各经济主体集中部分资源,然后又以预算支出的形式在市场失灵的领域重新给予安排,这也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所以国民经济是市场经济与政府经济、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混合体。从国际上的一般情况看,就政府收支占GDP的比重而言,公共经济至少占到了国民经济1/3的份额以上,所以以财政收支为基础的公共经济活动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我国自从1978年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财政虽然经历了萎缩和分散的过程,但是财政政策始终是支持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有力工具之一。在财政政策的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财政收支结构的优化问题:我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在转轨过程中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僵化且不合理,财政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削减财政收支常常无从入手。而导致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十分清楚哪些税收会对经济产生更大扭曲而导致更多的效率损失,又有哪些财政支出更加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这就需要正确分析财政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一、文献回顾

税收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分析。从宏观角度分析主要是研究宏观税负和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而微观角度则是解析各个不同的税种和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即分析财政收支结构的问题。本文的论述重点是微观分析,即研究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因为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除了适当的财政总量政策,更加重要的是适当的微观财政政策,也就是财政结构政策(马拴友,2003)。

(一)税收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宏观分析

在不考虑财政支出的情况下,税收对经济具有确定的负效应。早在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中,税收就被认为会影响资本积累、减少资本投资,因此是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而到了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经济学时代,凯恩斯主义者又通过税收乘数说明了税收对经济的负效应:在三部门经济中,假设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则在总量税情况下税收乘数是,而在在比例税情况下税收乘数是(其中t为税率),不论是总量税还是比例税,税收乘数都是负的,即税收对经济具有紧缩性。因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税收政策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运用税收政策有意识地调节国民经济活动。当总需求不足时,为了防止经济的衰退和停滞,就应当采取减税的办法(如免税、退税、降低税率等)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旺,出现通货膨胀时,则应该采取增税的办法。这就是所谓的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外,供给学派(Supply-sideSchool)也提出了自己的税收观点,他们认为较高的边际税率会防碍经济活动的水平和增长率,并通过拉弗曲线(LafferCurve)说明了如何寻求宏观税负的最优点,如图1所示,在较低税率情况下增加税收,政府的税收收入扩大而不影响生产,但到达一定税率(E点)后,进一步增加税收则会导致生产和税收收入都下降,因此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大力削减边际税率来拉动经济增长。所以从宏观上进行分析,经济学家们普遍得出了税收会抑制经济增长的结论.与税收对经济的负效应相反,一般情况下,财政支出总体而言对经济是起促进作用的[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同样通过财政支出乘数说明了财政支出对经济的正面效应:财政支出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在三部门经济中,假设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则在总量税情况下,两种乘数分别为和,而在比例税情况下,则分别为和(其中t为税率),不论是总量税还是比例税两种乘数都为正,即财政支出对经济具有扩张性。与税收政策相同,财政支出政策也构成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相机抉择”需求管理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税收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微观分析:财政收支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

以宏观分析为基础,经济学家更进一步从微观结构上分析不同的税种和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也是本文要重点论述的内容。

在税收结构上,经济学家主要通过各种税种对私人投资与储蓄的影响来分析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首先,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纳克斯,1966),资本的积累有利于经济增长,而资本的积累又通过投资实现[2]。税收影响投资的机制是影响资本成本和资本边际收益率。一般来说,直接影响资本成本和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的税种是公司所得税。Jorgenson(1963)、Sandmo(1974)等在研究税收政策与投资行为的关系时,构建了标准的资本成本理论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公司所得税从两个方面来影响投资决策:一是对资本的边际收入征税,这可能使投资的边际收入下降而抑制投资行为;二是允许对某些资本成本项目进行扣除,这降低了资本成本而鼓励了投资行为。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何旨在提高资本成本和降低资本边际收益率的税收措施将通过抑制投资增长而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任何旨在降低资本成本和提高资本边际收益率的税收优惠措施(如投资税收抵免)则将通过刺激投资意愿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其次,资本的形成又来源于储蓄,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增长的问题又是如何动员储蓄的问题(刘普照,2004),假设储蓄都能够被投资需求吸收,那么税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表现在动员储蓄方面。影响储蓄的税收主要是所得税和流转税(在流转税中又以消费税对储蓄的影响最为重要),而所得税和流转税对储蓄的效应是有区别的,Due(1970)认为在与所得税产生同样多的税收收入情况下,流转税可能更加有利于提高家庭的储蓄比例,这是因为流转税虽然减少个支配收入,但是它的减少主要是用于消费的收入而不是用于储蓄的收入;此外流转税属于比例税而具有累退性,至少比所得税缺乏累进性;而在流转税下由“货币幻觉”导致的储蓄不变也是另外一个原因。所以,流转税比所得税对动员储蓄更有利从而也就相应地更能促进经济增长。

除了对税收的微观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外,也有许多文献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如Devereux和Love(1995)通过在一个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对税收实验的模拟说明了增加资本所得税、工资税和消费税都降低了经济的平衡增长率,但是经济对不同税种的动态反应不同,经济对资本税收的反应是导致要素从物质资本产生部门流向人力资本产生部门,对产出影响比较大;而工资税和消费税则减少工作总时间,没有出现要素在部门间的大量流动,对产出影响比较小;另外,Mendoza、Milesi-Ferretti和Asea(1997)则通过研究11个OECD国家26年的有效税率,发现要素所得税对私人投资具有显著负效应,而消费税与私人投资率正相关,在进一步分析后得出了所得税会降低增长率而消费税的增长效应依赖于劳动供给弹性的结论。

对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财政支出是由不同种类的各项具体支出构成的,为分析财政支出不同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不同效应,可以将财政支出划分为公共投资支出、公共消费支出、公共事业支出和公共服务支出四类(于长革,2004)[3]。对于公共投资支出和公共消费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通过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有效需求理论和IS-LM模型来分析:公共投资支出是一国投资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投资支出不足,特别是在存在投资陷阱的条件下,公共投资可弥补私人投资之不足,使投资支出增加,经济增长率提高;而对公共消费支出,无论其来源于增加税收还是增发公债,都将减少私人消费和投资,这是因为公共消费虽然部分弥补了私人消费,但总消费和投资支出必然减少,同时政府增加公共消费必将使更多的公共资源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性领域,从而使公共投资减少,有效需求下降,降低经济增长。另外,对公共事业支出的效应则可以通过内生增长理论,如阿罗(ArrowK,1962)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卢卡斯(LucasR,1988)提出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和罗默(RomerP.M,1990)提出的“知识驱动”模型等来说明。知识和技术进步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而且也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通过知识和技术要素的投人,其产出长期来看表现为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知识和技术投资可以提高其它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的生产能力,并能将这些能力转化为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最后,对于公共服务支出,由于它基本上与生产无关,所以如果增加这方面的支出,必将使更多的资源用于非生产性领域,从而导致公共投资下降;虽然增加转移支付会增加可支配收入,但由于这些转移支付是一次性支付,因此私人边际消费倾向不会上升,消费不会增加,所以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上不利于经济增长。

对于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有:Easterly和Rebelo(1993)全面分析了28个国家1970-1988年的数据,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出结构有密切关系,一国的财政政策受政府规模的影响很大,并且某些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水平相一致。就具体财政支出结构而言,公共交通和通讯投资与经济增长正相关,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但总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财政理论通常将财政支出划分为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在最优状态下,生产性财政支出与非生产性财政支出的比值应该取决于这两项支出对生产的产出弹性之比。Landau(1986)使用了1960-1980年的65个发展中国家的有关样本,发现政府支出,特别是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有反向作用。相反的,Devarajan、Swaroop和Zou(1996)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认为生产性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是有正效应的。但是,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各种财政支出的效应不仅取决于它们在总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而且取决于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比是否等于它们的产出弹性之比。当生产性财政支出所占的比例过高时,它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在边际上就成了负的,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该文得出的结论揭示了财政支出何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应,尤其是为揭示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量的生产性财政支出何以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增长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二、我国财政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模型与数据

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对我国1986年到2003年财政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出各类财政收支具体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从而为优化我国政府财政收支结构提供决策数据,为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准确的信息。

为了分析我国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首先建立如下所示的财政收支结构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1)

第2篇

一、税式支出的内涵

税式支出,也称税收支出,其英文均为Tax Expenditure。1967年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斯坦莱・S・萨里首次提出了税式支出的概念。并给出了定义:在税制结构正常部分之外,凡不以取得收入为目的而是放弃一些收入的各种减免税优惠的特殊条款就是税式支出。

要给税式支出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必须充分了解税制结构。任何一种税收制度都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实施正常税收结构所必需的条目,包括对各个税种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基、税率、纳税期限及征收管理等一些基本要素的规定,这些条目构成税收的财政收入功能;另一部分即为减税免税优惠等一些偏离正常税收结构的特别条款,造成纳税人比按正常税收结构缴纳低得多的税款,通常称之为税收诱因或税收补贴,用以加惠某一特定产业、行为或某一阶层的个人,其效用在于配合实施政府的整体财政支出计划,因而,有别于正常税收结构,可看做正常税收结构的补充。这些特别条款隐含了税收的财政支出功能。税收的这种财政支出功能是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永久地排除于“所得”之外,税负的免除、递延,税收扣抵,适用降低了的特别税率等。然而,不论其表现形式为何,最终都体现为政府经由税收制度而非通过直接补助、贷款或其他形式的援助来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实现国家欲达之目的。我们把税收的这种财政支出功能称之为税式支出,即通过税收形式实现的财政支出。

二、目前我国税式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如何实施科学的税式支出政策,我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由于体制原因和宏观管理未能跟上,九十年代初期至今,实施中出现了减免税项目过多,过滥和规模失控的问题,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集中表现为以下突出问题。

1、税式支出还没有正式纳入预算化管理,缺乏总量控制,支出效应低下。各地政府竞相出台优惠政策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严重扰乱了国家财政分配秩序,破坏了税法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不利于税式支出政策管理。据估计,每年全国各种税收优惠的税收额在1000亿元左右,大致相当于全国同期工商税收的11%~12%,有的省份高达20%左右。各项税式支出政策过多、过滥,涉及面过多,必然降低其预期政策效应,并为骗税、逃税等违法违纪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宏观上,税式支出不能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总规模,必须在不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已有规模的前提下,考虑采取一定的税收鼓励措施。如果因采取税式支出而影响国际的财政收入,势必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且在微观上,尚未能全面开展税式支出分析与评估和有效把握优惠税款的去向,再加上审批与管理的脱节,致使税式支出的政策效应难以得到有效实现,许多优惠政策并未收到好的效果。

2、税式支出形式单一,范围、结构不尽合理。一是税收支出的形式偏重于以减免税和优惠税率为主的“直接援助”,而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间接援助”应用的范围和规模不大。不利于提高税收支出的效果。二是税收支出范围不够科学。目前的税收支出范围主要集中在对国家经济开发区和沿海开放地区的实施,而对中西部地区涉及的税收支出甚少,不利于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三是税收支出的税种结构还不够合理。虽然涉外税收优惠大都集中在所得税上,但增值税等流转税的税式支出在整个税式支出中亦居于重要地位,不利于进行税式支出较为适宜的所得税、财产税等直接税作用的发挥,也与市场经济下间接税应尽量保持中性的要求不符。四是各种税收优惠和制度没有形成有机整体,相互间明显缺乏协调和配合,有些甚至重叠和冲突,影响了税收优惠作用的有效发挥。

3、税式支出效益评价分析体系尚未建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按照公共财政的理念,现代意义的预算运行政府理财系统,就是要满足社会公共效益、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以及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而这种效益和福利的最大化在具体的管理操作上必然要归结到绩效考核上来。在我国,税式支出一直作为纯粹的税收范畴而存在和发展,很少有人将它与财政支出联系起来,更不要说将它列入财政支出的范围来对待。对税式支出所造成的财政收入损失、取得的积极效果都没有定量分析,缺乏科学的评估。

三、建立中国税式支出管理制度具体设想

1、纳入预算管理:我国税式支出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首先,应积极探寻较为适合我国的税式支出分析评价制度与方法,以指导对现有税式支出项目进行彻底的清理整顿。重点抓好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分析与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现有税式支出项目的彻底清理整顿:对确有社会经济效益但尚无法律依据的税收优惠,要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巩固和完善;对虽有法律依据但缺少社会经济效益的税收优惠,要考虑通过修改税收法律条款,予以取消;对既无社会经济效益又无法律依据的税收优惠,则需要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杜绝。其次,从某一部门或某一支出项目入手,进行税式支出成本的预测分析工作。对税式支出成本估计方法的选择,我们认为,收入放弃法较为适合我国的管理、技术水平,因为它不需要事先考虑税式支出项目之间的相互效应、增加会减少一项税式支出对纳税人行为的影响,进而对税基的影响以及预期税式支出效果能否显现,在短期还是长期显现等一系列复杂而不确定的因素,只要相对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某项税式支出的实施成本进行事后检验即可。再次,应对税式支出项目进行分类,编制我国的税式支出表。为与我国现行的预算支出分类一致,形成税式支出与财政直接支出项目的对应关系,便于比较分析,税式支出项目应按预算职能分类,在每一职能项目下再按税类分列,税类之下再按税种分列,形成税式支出预算表的三级结构。

2、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效益监督:我国税式支出制度改革需突破的三个难题

(1)对税式支出实行总量控制。在一定时期,决定税式支出总量规模的主要是国家经济实力、各项政策目标和调控方式、国家财政预算需要等。要在充分占有并参照以往相关税收优惠制度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期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确定全国税式支出总水平并进行总量控制。借鉴国外经验,税收支出预算规模可以参照以下指标确定:

1税式支出总额≤应收税收收入总额+利润收入+公债收入-直接支出,简言之,即税式支出量应以财政不出现用财政性货币发行来弥补赤字为限。

2税式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规模=即实际税式支出额÷(实际财政支出额+实际税式支出额)×100%。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这一指标以控制在18~25%之间为宜。

(2)对税式支出实行结构优化。首先,进一步优化税式支出的方式。由于各种税式支出方式对经济的效应在时间、范围、程度上不尽相同,因此,在操作上应适当根据当前的政策导向,进行税式支出形式的优化选择。总体上看,可减少和控制税收豁免、优惠税率等直接形式的使用,适当增加加速折旧、盈亏互抵等间接形式的使用,坚持和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其次,进一步优化税式支出的范围。要规范税式支出的范围,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合理分配税收优惠的范围及结构,解决各地区税收优惠政策不统一的混乱现象。现阶段特别要注意运用税式支出政策,促进社会保障体系、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和大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要限制照顾性的“救济”减免,有针对性地强化激励性的“效益”减免,以产业导向性的税式支出取代目前普遍性的税收优惠,充分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地区政策和其他的社会经济政策。再次,进一步优化税式支出的税种结构。因为所得税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纳税人的税后所得额的大小,一般来说,所得税、财产税等直接税作为税式支出的税种比较适宜。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深入,税种结构的优化,税式支出的税种结构也应相应调整:流转税税式支出的范围与规模逐步缩小,所得税类税式支出逐步提高,成为主体。

第3篇

为加强镇街财政收支管理,确立区本级与镇街级科学、规范、合理、稳定的财政分配关系,进一步发挥镇街财政的职能作用,调动镇街加强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镇街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大政发〔*〕94号),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经第二十六次党工委会议研究,特对我区调整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做出如下决定:

一、确定镇街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

(一)核定镇街税收收入基数。

(二)根据镇街事权范围,按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核定镇街支出基数。

(三)根据镇街收支基数的差额确定镇街上解支出或补助收入数。

(四)建立镇街税收收入考核激励机制。根据镇街税收收入基数,对镇街年度税收收入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凡完成税收收入基数的镇街,参与税收收入增量分成。

(五)统一平衡、规范透明的原则。

二、镇街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一)税收收入基数核定

将*年各镇街所属企业形成的区本级税收收入决算数与个体工商户形成税收收入的50%部分之和确定为镇街税收收入基数(根据大连市政策调整扣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二)镇街支出基数核定

根据镇街事权范围,本着财权与事权相结合、保证镇街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基本需要的原则核定镇街支出基数。

1.镇街财政支出范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镇街机构改革和社区建设,确定镇街支出范围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和气象支出、文体广播事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社区经常性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2.镇街支出按照“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财力”的原则核定。其中:

人员经费根据镇街行政、事业单位的编制、定员、工资标准的实际情况核定安排(含管委会综合考核奖励);公用经费按照区统一实行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核定;社会事业发展支出,根据全区各项社会事业的总体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划分区本级和镇街事权范围,按照镇街事权范围核定。

(三)镇街税收收入考核激励机制

1.镇街税收收入考核。根据确定的镇街税收收入基数,对镇街年度税收收入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镇街每年须完成确定的税收收入基数,如未完成税收收入基数,相应扣减该镇街财力。

2.在完成税收收入基数的基础上,增量部分区本级与镇街级分成共享。

3.镇街税收收入增量的确定。

镇街税收收入增量=镇街当年实现区本级税收收入-区本级财政对镇街企业财政补贴数-镇街税收收入基数

4.镇街税收收入增量分成办法。经确认的镇街税收收入增量,按照超额累进比率计算镇街税收收入分成。除得胜镇、大李家镇以外的其他镇街按照如下比例计算税收收入分成:

(1)增量收入100万元以内部分,镇街分成比例为30%;

(2)超过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镇街分成比例为40%;

(3)超过300万元至500万元部分,镇街分成比例为50%;

(4)超过500万元以上部分,镇街分成比例为60%.

鉴于得胜镇、大李家镇税源少、税收收入较低的现状,经确认实现的税收收入增量,按照如下办法计算两镇的税收收入分成:

(1)50万元以内部分,镇街分成比例为70%;

(2)超过50万元至100万元部分,镇街分成比例为80%;

(3)150万元以上部分,镇街分成比例为90%.

镇街分成收入为每一级距与该级距适用分成比率乘积之和。

5.区财政部门本着谁招商、谁受益的原则,对经管委会批准、按照开发区总体规划要求由各镇街自主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开发或完善投资条件后引进的新企业,根据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完税凭证等有关资料对各镇街考核年内新增企业及税源进行界定,并负责镇街税收收入增量的计算。未经界定、备案的新增企业和税源不参与税收收入分成。

三、有关要求

(一)为加强镇街财政收支管理,各镇街要按照《预算法》及开发区财政管理有关规定和办法,编制镇街财政预算。各街道办事处(含新港工作处)预算经区本级财政审核后纳入开发区财政总收支预算,报管委会审批。各街道要严格按照审批的预算执行,完成年度财政收支任务。年度终了,各街道要按照财政决算的要求,做好街道财政决算工作,经区本级财政审批后纳入开发区财政年度总决算。大李家镇、得胜镇财政收支预决算比照街道进行管理。

(二)为规范镇街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各镇街要实行镇街行政事业单位经费集中核算,具体比照《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关事业单位经费集中核算暂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实施。

(三)镇街征地动迁费在农民社会保障系统没有建立之前,实行区级财政专户管理;经审计确认的各镇街征地动迁费存量、借出资金、各镇街使用征地动迁补偿费资金投资兴办企业上缴利润及改制后形成的改制收入,一律纳入区本级财政专户管理。

(四)经批准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性资产形成的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捐赠收入等其他收入,作为镇街级财政收入,纳入镇街级财政预算管理,用于安排镇街社会发展支出。

(五)各镇街用于集体福利支出的部分不得超过税收分成收入的20%;用于经常性支出的部分不得超过税收分成收入的10%;其余用于弥补镇街社会事业发展专项支出以及涉及农业发展、建设性支出等需镇街配套负担的支出。

(六)在核定的人员经费中包含了管委会综合考核奖励部分,根据管委会对镇街综合考核奖励办法和年度考核结果兑现。

第4篇

第二条:非税收入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管理职能,行使国有资产或国有资源所有权,提供特定服务或者以政府名义征收或者收取的税收以外的财政性资金。

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织部分,应当纳入财政统筹安排,实行“收支两条线”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

第三条:非税收入收支统管范围。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罚款和罚没收入;彩票(福利基金)公益金和发行费;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包括土地出让、转让、出租收入,抵押、估价入股收入、房屋出租、场馆门票收入);矿区和井区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属地方所有权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盐等资源的租赁或拍卖收入),外运资源的计划管理收入;社会团体会费(包括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组织收入);党政报刊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广告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单位所保留的银行帐户存款利息收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政府非税收入等。

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对县直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实行收支集中统一管理,即“单位开票,银行收款,统一开户,收支统管”的管理办法。

(一)**县县直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由县财政部门在县农业银行集中开设“非税收入账户”。执收单位不得开设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若确有必要,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开设只收不支的政府非税收入汇缴专用存款账户,用于归集本单位现场征收的或者零散的政府非税收入并按规定及时上缴财政。

(二)执收单位向缴款单位或缴款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收费票据时,必须使用陕西省财政厅印制的“陕西省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帐专用缴款书(一式六联)”或“陕西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现金专用缴款书(一式五联)”,否则,有关单位不得办理缴款结算。

(三)执收单位开收费票据时,必须使用国家或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非税收入票据,并加盖本级财政“本年度专用章”。如使用其它收费票据或挪作它用,缴款人有权拒付,有关部门不得报销、不予记帐,并将收费金额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执收单位的非税收入,必须按规定足额纳入县非税收入帐户管理,不得挪用、坐支或截留。

第六条:对执收单位截留、坐支或挪用非税收入资金,一经查证落实,县财政预算将如数抵拨其单位经费,并将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不予列入该单位支出预算。

第七条:执收单位的收费需上交上级业务部门的,必须通过本级非税收入帐户直接“电汇”上级财政专户。否则,县财政部门不再为该单位提供任何收费票据。

第八条:凡有非税收入的部门和单位,在年初应当编制本单位非税收入收支计划,经主管部门审核,由财政部门汇总后编制本级非税收入收支预算,报请县政府批准后执行。如果执收单位在年初没有编制本单位非税收入收支计划,将不予以拨付资金。各部门、单位在编制本单位非税收支计划时,其收入计划数应不低于该单位前三年收入的平均数,支出计划全额预算单位应控制在收入计划的50%以内,具有特殊职能的单位,经批准,可扩大支出比例;各学校(高中部)的学杂费和幼儿园的保育费可全额用于教学办公支出,借读费的30%—40%用于教师的讲课超时补贴,60%—70%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差额单位控制在70%以内;自收自支单位控制在90%以内。超计划收入部分的单位,其超出部分,该单位应写出支出计划,然后根据本单位的业务范围、性质和工作量,研究决定另行安排支出预算。同时,各部门、单位在编制支出计划时,应明确支出项目。支出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财政正常预算没有预算的:个人部分、上缴返还、成本性支出、专用支出等硬性支出。财政正常预算没有给单位预算的项目主要指:政策性个人补助津贴、教师讲课费、奖学金、实习费、自收自支、差额单位的工资、补助工资、公积金等;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应上缴上级部门和返还下级部门的支出;成本性的工本费、取得收入的材料、燃料、资料、专用设备等费用支出;具有专门收费用途支出的基金、附加等。

非税资金拨付时,需经单位申请并填写《资金使用计划申请表》,财政局每月根据执收单位缴款情况集中研究后,按有关程序批准拨付,专款专用。对没有支出计划或支出与《资金使用计划申请表》不符者,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再不予拨款。

任何执收单位不得用非税收入向职工发放奖金。

第九条:执收单位在领购非税收入票据时,必须持财政部门核发的《票据领购证》和物价部门核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并交清前次的票据存根和所有非税收入款项,否则不予供票和拨付资金;各收费单位在本年度十二月十日前必须交清一切剩余票据,经财政部门审验无误,方可领取下年度的票据。否则,停止供应票据。

第十条:执收单位对开错、污损、残破的票据,应将各联完整附在存根上,并注明“作废”字样。如发现收费票据丢失和损坏时,应及时申报县财政部门,经查证落实后,公开声明作废。

第十一条:各执收单位的非税收入收缴和使用情况,纳入部门、单位的年度考评。同时将非税收入收缴和使用情况作为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对违反本办法的部门、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责任追究。

第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财政部门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和《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追究相应责任。

(一)违法设定非税收入项目、范围、标准的;

(二)开设非税收入过渡性帐户,或者隐匿、转移、截留、坐支、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所收款项或者将所收款项存入县非税收入帐户以外的帐户的;

(三)转让、出借、挪作它用非税收入票据,或者使用非法票据;

(四)保管不善造成非税收入票据毁损、丢失的。

第十三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县纪检委、监察局、收费资金管理中心、财政监督检查局对各执收单位一定要有计划地进行检查,一经查出问题,必须追究该单位负责人和业务人员的相应责任。

第十四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非法印制、伪造非税收入票据者,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公务员的,还应当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降职处分或追究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5篇

二、上半年财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增速不快,增长势头不够强劲。我市县区中增幅最高的为安源区,增长33.9%,但与全省增幅较高的县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税收收入增长16.68%,不到全省税收平均增幅的一半。其中地税部门没有达到市里下达的全年增长18%的平均增幅。

(二)财政收入在全省排位下降,财政收入增速排位落后。财政总收入绝对量在全省排第8位,比去年同期下降一位;增量继续保持在第9位;增速列第11位,比去年同期下降一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绝对量列第8位,同比下降一位;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列第8位,同比下降4位(比去年底上升了1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列第8位;税收增幅列第11位。

(四)部分行业和企业税收增长乏力,对财政的贡献下降。受煤炭经销业务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商业完成税收11021万元,同比下降8.7%;鞭炮烟花上半年完成税收2742万元,仅增长4%;电力行业今年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500万元以上纳税大户提供税收5.88亿元,同比增长仅为6.9%。

三、对做好下半年全市财税工作的建议

下半年,受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国家财税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财政增收形势不容乐观,要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注重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挤出财力支持财源建设,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撑。改善对财源建设的投入方式,主要通过综合运用奖励、贴息、补助、项目配套、兑现优惠政策等多种手段,拉动社会各方面资金对财源建设的投入。要科学控制资金投向,明确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范围,确保支持重点环节。工业发展基金要重点用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贷款贴息上;招商引资专项资金要重点用在兑现对招商引资部门、招商引资中介人的奖励上;科技三项费用要重点用在工业新技术的研发、运用、推广上;人才资金要重点用在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上。

2、加快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一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今年将选择3个县区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二是乡财县管改革试点。今年下半年将选择3个县区实行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村账乡管”的乡财县管试点。三是“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从去年开始,市本级所有国家机关基本上实现了收支脱钩,今年要按照省财政厅的统一要求,重点推进县区政法系统收支脱钩试点工作,确保全市政法系统在2008年以前全部实现收支脱钩。

3、加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全市各级财政收入征收机关要坚持依法治税,严防跑、冒、滴、漏;加强征管规范化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国税、地税征管系统与财政的互通互联工作;要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确保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保持稳定增长。同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契税、耕地占用税的征管,确保今年两税任务超亿元。各级非税收入征收机关要依法应收必收,确保完成非税收入增长20%以上的工作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加大“收支两条线”征管力度,单位管理的国有资源性有偿使用收入应全部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

4、继续加强对组织收入的调度。

一是要召开财政收入调度联席会议。按照财政收入调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沟通信息,分析收入形势,调度收入入库。

第6篇

一、努力做大经济总量,切实增强地方财政实力

各乡镇(街道)、区级各单位要扎实开展服务园区、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三服务”活动,特别要加大对企业的扶强助弱解困力度,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化解矛盾,促进经济平稳运行。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在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同时,支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做大经济总量,以经济结构优化带动财政税收收入结构优化,积极培植税源,增强地方财政实力。税务部门要积极推进税收管理创新,进一步优化税收征管服务,发挥税收政策资源的最大效应;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促进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分析预测,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短期和长期分析并重,科学预测税源变化趋势,认真研究经济、征管、政策等因素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及时做好组织收入的应对预案,保持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非税收入征收范围和征收渠道,完善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征缴管理制度,确保财税收入均衡入库、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增强财政调控能力。

二、厉行节约,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

各乡镇(街道)、区级各单位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进一步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把财政资源更多地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民生,用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用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控制行政开支,减少会议、接待、差旅和公车使用等日常支出,降低行政成本。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严格控制公车购置,严格控制新增投资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缺口。要强化预算控制,除区委、区政府确定的项目、法律法规规定增长的支出以及民生项目等重点支出外,原则上不再追加部门和单位的支出预算。大力压减党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支出,区级机关及由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支出控制在预算的95%以内,财政定补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比照办理。

三、积极应对,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认真分析年度财政预算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跟踪房地产税收调控政策、出口退税等税收政策调整的实施效果,特别要关注影响财政收支的不确定因素,分析财政收入增减变化的原因,及早预测全年财政收支情况。要针对财政收支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当年预算收支平衡。

四、牢固树立勤俭意识,科学合理安排2009年预算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早准备,科学合理地做好2009年财政预算编制工作。2009年预算编制必须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的原则,适当下调预算收支指标,使财政预算安排与经济运行更加吻合。严格控制行政成本,2009年预算安排实行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会议费、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用车费、出国费等总额“零增长”。同时,除省、市、区党委、政府确定的增支项目外,各乡镇(街道)、区级各单位不得新开口子,集中财力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增长。

要深化“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供给方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体系,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完整性。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清理结转结余资金,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乡镇(街道)、区级各单位要统一思想认识,认清形势,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各项决策部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协调,扎实工作,着力抓好增收节支各项工作,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第7篇

    1.涉及环境保护的税种太少,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2.现有涉及环保的税种中,有关环保的规定不健全,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比如就资源税而言,税率过低,税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征税范围狭窄,基本上只属于矿藏资源占用税。这与我国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的情况极不相称。

    3.考虑环境保护因素的税收优惠单一,缺少针对性、灵活性,影响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国际上通用的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均可应用于环保税收政策中,以增加税收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而我国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4.收费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对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偏低,而且在不同污染物之间收费标准不平衡。其次,征收依据落后,仍是按单因子收费,即在同一排污口含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时,按含量最高的一种计算排污量,这种收费依据不仅起不到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刺激作用,反而给企业一种规避高收费的方法。另外,在征收方式上不规范,排污费的收费方式由环保部门征收,不仅征收阻力很大,而且排污资金的使用效果也不理想。

    二、国际经验对我国实行绿色税收政策的启示

    欧盟许多国家实行的绿色税收政策,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对废气、废物排放征收环境税;二是改变税法鼓励方向,对污染行为征税;三是对一般性废弃物和污染征收成本支付税。借鉴国际上环保税收政策,我国的绿色税收政策应坚持以下原则:

    1.绿色税收政策应以调控为主,聚财为辅,积极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为了不加重纳税人的总体负担,新增的生态税将通过降低其他一些税的税负来加以抵消。西方国家在实现税制绿化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保持微观经济主体现有的总体税负基本不变。比如在开征新的环境税的同时,降低企业的其他税收负担。我国实现税制绿色化应该建立在不加重企业负担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税费制度的改革,在开征生态税收之后,应及时将企业缴纳的大多数环保方面的收费

(如排污收费、水资源费)并入生态税收中一并征收,以避免重复征收,加重纳税人负担。

    2.新开征的环保税要保持税收收入的中性,本着“谁污染谁纳税”与“完全纳税原则”,达到税收的横向与纵向公平,并且要使新开征的税种与现有相关税种相互协调配合,以期形成绿色税收调控体系。

    3.征收的环保税款要建立环保专项基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由财政部门编制专门的预算,由审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建议

    (一)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税

    1.扩大征收范围,将目前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可增加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

    2.完善计税方法,加大税档之间差距。为促进经济主体珍惜和节约资源,宜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按其生产产品的实际数量从量课征。通过税收手段,加大税档差距,把资源开采和使用同企业和居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3.鉴于土地课征的税种属于资源性质,为了使资源税制更加完善,可考虑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入资源税中,共同调控我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应扩大对土地征税的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严格减免措施,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耕地意识。

    (二)开征新的环境税,建立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

    1.借鉴国际经验,分期分批开征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噪音税、生态补偿税等一系列专项新税种。在税基选择上,以污染物的排放量课税,一方面刺激企业改进治污技术,另一方面也不会妨碍企业自由选择防治污染方法。另外对应税包装物,可用企业的产量为税基。在税率设计上,不宜按“全成本”定价,防止税率过高而造成生产抑制,导致社会为过分清洁而付出过大代价,最适宜税率应等于最适资源配置下每单位污染物造成的边际污染成本,在实践中可采用弹性税率,根据环境整治的边际成本变化,合理调整税率,同时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实行差别税率,在征收管理方面宜作地方税,地方政府应将征收上来的税款进行专门保管,专门用于环保建设事业。

    2.开征环境污染税。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税缺位,治理污染的资金主要通过征收排污费筹集。在我国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保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有必要改排污收费为征税,对排污企业课征污染税。

   (三)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税收支出政策

    1.减少不利于污染控制的税收支出。严禁或严格限制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或可能对我国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的进口,大幅提高上述有毒、有害产品的进口关税。

第8篇

[关键词]财政政策;国际收支;产出-吸收效应;储蓄-投资效应;汇率效应

作者简介:丁骋骋,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一、财政政策与国际收支:理论综述

国际经济学经典理论往往只将国际收支不平衡归于五个原因:临时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货币性不平衡、周期性不平衡、收入性不平衡,却很少将它与财政政策联系起来。在Sidney Stuart Alexander1952提出的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中,我们可大致看到财政政策-国际收支最早的理论分析。亚历山大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差额(B)为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差,即:B=Y-A,而A=C+I。当一国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时,A增加,国际收支(B)就趋于逆差。但问题是,财政政策对Y也会产生影响,这样一来,财政政策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简单地一言以蔽之。另外,我们通过国民收入账户可以得到等式:Y=C+I+G+X=C+S+T+M,也即:I-S+(G-T)=M-X。当投资与储蓄相等时,财政赤字与经常账户赤字存在一对一的关系;但如果I≠S,情况就变得十分复杂。无论是吸收分析法,还是国民收入账户,都仅把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而且主要是贸易账户)纳入分析框架。关于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之间关系历来存在很大争论,学界有两种几乎对立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存在关联,财政赤字引起经常账户赤字。如新剑桥学派认为:由于私人部门的总支出和可支配收入大体相等,因此投资与私人储蓄之间的差大体为零,因此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就引起外部赤字上升。Vinals, Minford和Melitz(1986)区分了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两种不同条件下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作用。认为在固定汇率制下,预算赤字的扩大必定导致经常项目恶化。[1]另一方面,在预算平衡时,财政政策扩张仅在浮动汇率制下才会导致经常项目赤字。Sachs等人(1994)还区分了政府支出暂时性增加与持久性增加对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认为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国家,政府支出增加都将恶化国际收支,而对实行资本控制的国家却没有任何影响。Obsfeld和Rogoff(1996)的跨期迭代模型中则认为人口变化趋势和税收的代际影响也是决定国民收入和经常项目的重要因素。政府预算赤字引起经常项目出现暂时性的恶化,但在第二期后又回到以前水平。[2]另一种观点则是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无关论,认为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不平衡没有作用。这种观点的理论源头一直可以上溯到19世纪提出的“李嘉图等价”。后来经济学家,如Vinals,Minford与Melitz(1986),Erceg, Guerrieri和Guest(2005)对此进一步发展,指出财政政策-国际收支之间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或者两者关系很小。[1][3](825)

在关于财政政策与经常账户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结论:(1)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财政赤字与一国国际收支赤字成正相关。例如,Eisner(1991)使用净出口占GNP比重作为因变量,使用经过价格调整的充分就业下的财政赤字占GNP的比重作为自变量,建立了一个单一方程的最小二乘法方程,最后发现美国预算赤字对贸易赤字存在正效应。Roubini(1988),Normandin(1999)认为政府财政预算赤字会引起贸易赤字的更加恶化,在美国,财政赤字增加1美元会引起0.22―0.98美元的外部赤字。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证

研究也得到了较一致的结论。(2)Evans(1988),Bussiere(2004)等人的研究得到的结论是,财政赤字仅对经常项目产生微小的影响。Erceg, Guerrieri和Guest(2005)[3]发现财政赤字(与GDP之比)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引起贸易余额(与GDP之比)恶化0.2个百分比。(3)Roubini和Kim(2003)通过结构性VAR分析得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扩张性的财政冲击会改善经常项目。[4]

二、财政政策影响国际收支的三个作用机制

通过文献解读,本文发现,目前已有的关于财政政策与国际收支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作用机制来实现的:(1)在预算平衡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账户I-S+(G-T)=M-X推导可知,经常项目盈余等于储蓄减去投资,即CA=S-I。一国的储蓄与投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该国财政政策的影响,因此,财政政策可能通过影响储蓄和投资,进而影响国际收支。这个机制主要是侧重于财政政策对储蓄与投资的影响,这里称之为储蓄-投资效应。[5](2)从吸引分析法来看,B=Y-A,一国的国际收支等于总产出与总吸收之差。财政政策影响总吸收,同时也关系到总产出水平,因此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改变产出和吸收从而影响国际收支。这个机制主要是侧重财政政策对产出和吸收的影响,这里不防称之为产出-吸收效应。(3)如果把经常账户再扩展一下,经常账户为贸易余额与国外净资产收入之和,即:CA=TB+iB-1,TB为贸易余额,iB-1为国外的净资产收入。贸易余额又由实际汇率决定,因此,财政政策可能使得实际汇率升值从而导致经常项目赤字。

(一)财政政策的储蓄-投资效应

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把跨时期的预算约束引入微观分析中,在萨克斯以及Obsfeld、Rogoff等人的努力下又将跨期预算约束引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本文主要讨论跨期预算约束模型下税收融资的政府暂时性增加支出与持久性增加支出两种不同情形,通过储蓄-投资机制怎样来影响国际收支。

1.税收融资的政府支出的暂时性增加。如果税收融资的政府支出暂时增加,如用于战争的军费开支,政府暂时性支出增加必定以增税为前提,假定第一期政府支出G1和税收T1等量增加,第二期政府支出G2和税收T2保持不变。从跨期消费模型可以知道,由于增税消费者收入减少,第一期消费C1将下降,但幅度没有T1上升那么大。因为税收的暂时性增加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暂时下降,所以试图维持稳定消费的家庭在税收暂时提高时凭未来收入作担保去借债,这样一来,私人储蓄就会下降。通过等式I-S+(G-T)=M-X我们可知,对无法改变世界利率水平的小国而言,投资不变而储蓄下降会降低其经常项目余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税收融资的政府支出的暂时性增加会造成经常项目的恶化。对实行资本控制国家而言,私人储蓄的下降将造成国内利率的上升,而不是经常项目的恶化。如果是资本自由流动的大国,一旦储蓄下降影响着世界利率水平,促使其上升,但同时又会使该国经常项目恶化。世界利率水平提高将使世界其它地区的储蓄增加、投资下降,从而改善了这些国家的经常项目。[2]

2.税收融资的政府支出的持久性增加。在以更高的税收来融资的政府支出的持久性增加中,G1和G2增加相同的量ΔG,两个时期的税收T1和T2也增加相同的量ΔT。政府储蓄保持不变。持久性的税收增加导致的可支配收入持久性下降,因此家庭将整个消费习惯作出调整,将支出减少,而且幅度比在税收暂时增加的情形要大。因此,在政府持久性的税收增加的情况下私人储蓄不会下降太多,甚至根本不会下降。因此,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小国经济中,私人储蓄下降幅度很小,对经常项目造成的影响也较小,而小国是无权决定利率高低的。在资本实行控制的情形下,储蓄有较小的下降,但对经常项目没有影响,利率上升。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大国经济中,私人储蓄下降幅度很小,因此对经常项目造成的影响也较小,利率有小幅上升。

我们总结扩张性财政政策在两种不同的冲击类型下,对经常项目的不同影响结果,得到表1。

(二)财政政策的产出―吸收效应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产生作用的第二个微观机制是产出-吸收效应。财政政策一旦实行扩张,不光增加投资与公共消费,使进口增加,同时也提高了产出。如此,两者关系就变得扑朔迷离。因此,我们必须区分不同的汇率制度,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以及不同的外部经济环境才能得到结论。

Mundell-Fleming模型强调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增加对国内产品的公共支出以及提高税收将会相应引起国内产出增加,但经常项目保持不变。因为产出和税收都增加,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变。另一方面,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扩张导致对国内产品需求增加,会引起本币升值,最后导致经常项目赤字。但经常项目赤字又会被最初总需求的增加冲销,使国内总产出保持不变(见表2)。

以此为基础,Vinals、Minford和Melitz[1]提出了一个跨期非均衡模型,他们认为,当经济体是经历着凯恩斯主义的失业,还是经历着古典失业,真实产出对扩张财政政策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因为经常项目是产出与支出之差,经常项目在以上两种情况中反应也是完全不同。另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总需求潜在的反应对其也不同,因此就须做跨期分析。

1.由于需求过低引起的凯恩斯主义失业的情形:(1)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如果政府通过税收融资,暂时性增加支出提高对非贸易产品的购买,使该类产品产出增加,这就会引起对货币的过度需求,导致汇率升值。本币升值使可贸易产品价格下降、需求上升,结果就是短期经常项目赤字。如果政府通过发行货币而不是增税来实现扩张,那么就不会有过量的货币需求,只会引起不可贸易产品产出和就业的增加,而可贸易产品的产出和经常项目不变。如果政府支出持久性增加,消费者认识到未来持续增税,则私人消费就会减少。结果,当前对不可贸易产品的需求就下降,引起货币过量供给导致本币实际汇率贬值,可贸易产品净供给增加,由此改善经常项目。由于贸易部门的产出上升、不可贸易部门的产出下降,因而整个就业与产出是否增加不能确定,但经常项目改善。(2)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税收融资的政府支出增加对不可贸易产品的购买,将在当前增加不可贸易产品的产出。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实际汇率也就不变,因此经常项目也不会受到影响。在经常项目不变,暂时性的财政预算扩张会增加就业。如果政府购买持久性增加,对不可贸易产品的当前需求下降,因为预期税收增加减少个人财富,结果导致不可贸易产品产出和就业下降,对可贸易产品的支出也下降,因而改善经常项目。

2.由于实际工资过高引起的古典失业的情形:(1)在古典情形中,政府支出扩张只有在货币数量同时增加时才会提升就业,而这种情况只有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通过增发货币时才发生。只有当可贸易产品的产出增加,财政政策扩张才会增加就业,因为不可贸易产品产出既定。然而,可贸易产品产出提升,实际汇率就要贬值,但这种情形仅在货币供给增加汇率允许变动的情况下发生。(2)在预期未来财政预算扩张的情形下,现期的总产出和就业都不会有变化,因为第一期汇率是由货币市场单独决定的。另一方面,因为预期未来增税私人财富下降,私人对所有不可贸易产品的当前和未来的消费缩减。现期可贸易产品产出不变,可贸易产品消费下降导致经常项目盈余。

值得注意的是:与税收融资相比,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融资提升了家庭财富,因而增加了当前的消费支出最后使经常项目恶化。这无论在凯恩斯主义失业的情形下还是古典失业的情形下都有相同结果(见表3)。

(三)财政政策的汇率效应

财政政策第三个对国际收支发挥作用的途径是汇率效应。一国的汇率分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如果一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即使赤字没有被货币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导致本国利率水平上升,吸引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引起本币升值,最后又将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即:财政政策扩张利率本币升值国际收支逆差。

当一国实行固定汇率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货币发行来弥补时,又会通过汇率渠道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当货币发行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我们知道,实际汇率用公式表示为e=EPP,其中EP为国外的价格水平,P为国内的价格水平。如果本国发生通货膨胀,实际汇率升值,也将引起本国国际收支的逆差。即:财政赤字增发货币通货膨胀实际汇率升值国际收支逆差。

三、基本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在我国现有著作中,目前还缺乏对财政政策与国际收支两者关系的系统研究,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财政赤字持续多年,但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几乎没有人会(表面上似乎也没有必要)关注财政赤字对国际收支究竟造成了何种影响。但问题是,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并非一种常态,一旦国际收支逆差(即便顺差),财政政策究竟对国际收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一个具有超前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另外,在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选择上,受蒙代尔 “有效市场政策指派原则”影响,大家习惯上都认为财政政策仅对内部均衡发挥作用、货币政策对外部均衡进行调节。这样,人们相应地忽视财政政策对于外部均衡的调节作用,将财政政策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都表明,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通过微观机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微观作用机制包括:储蓄―投资效应,产出―吸收效应以及汇率效应。这本来是一国当

局为实现内部均衡而实行扩张或紧缩的财政政策时,对外部均衡产生的一个被动的结果。如果我们把握了其中的内在关系,就可以主动地运用财政政策来实现外部均衡,当然这一定是在特定的环境下。

从以上三个作用机制的分析来看,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的最基本前提是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从储蓄―投资效应这个角度而言,如果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则无论暂时性的还是持久性的政府支出增加,都会引起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逆差。但如果实行资本控制,则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经常项目没有影响。与之同时,从汇率机制这个角度而言,要使扩张性财政政策发挥作用也必须以资本开放为前提。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财政政策扩张,利率上升,资本不能自由流动,汇率机制也就失效。从以上两个角度考虑,财政政策对我国目前外部均衡的影响甚微,但随着对外开放度不断加大,资本账户在我国必定实现可自由兑换,在此情况下,如何运用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对外部均衡实现调控,就值得密切关注! 从跨期非均衡模型中,我们又可以得到三个重要政策启示:第一,在凯恩斯主义失业的情形下,通过货币发行(或在固定汇率制下通过税收融资)政府增加对不可贸易产品的购买从而增加政府暂时性支出,可以扩大产出和就业而不至于引起经常项目恶化。第二,在古典失业的情形下,通过改变对不可贸易产品政府支出以达到扩大产出和就业的目的是一项无效的政策。但如果是浮动汇率制,暂时性减税并通过发行货币能够在改善经常账户的同时扩大产出和就业。总之,暂时性或持久性地提升政府支出并不一定引起产出和就业的增加,只有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供给量增加使本币贬值,因而导致可贸易产品产出上升,这种扩张效果才能见效。第三,如果我们考虑到政府债券构成居民的净财富,通过暂时性债券融资而形成的预算赤字与经常项目赤字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如果是发行货币来融资,这种强相关关系就不存在。

我国人民币还是以固定汇率制度为主要特征,并且总体上失业也主要由于总需求的不足引起,所以从理论上讲,扩张的财政政策对我国经常项目不会造成明显影响,只有在举债融资的情况下有可能使经常项目逆差。因此我国在通过发行债券融资来达到财政扩张的目的时需慎之又慎!

主要参考文献:

[1]Vinals, Jose,and Patrick Minford and Jacques Melitz, 1986, Fiscal Policy and the Current Account, Economic Policy, Vol.1, No.3.

[2]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Erceg, Christopher J. and Luca Guerrieri and Christopher Guest, 2005, Expansionary Fiscal Shocks and the Trade Deficit,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

[4]Roubini, Nourel & Brad Setser,2004,The US as a Net Debt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US External Imbalances,stern.nyu.edu/globalmacro

第9篇

一、积极参与部门预算的编审,严格按部门预算进行收支,维护了部门预算的严肃性:

为科学合理地编制好200*年部门预算,根据分工,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责任到人,全力以赴地积极参与了部门预算的编审。在收入预算方面,根据预算单位前三年的收入平均数,结合200*年的政策调整,对预算单位上报的收入计划数逐一进行了审核,个别单位,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还进行了电话沟通,商讨收入计划的增减,与去年相比,收入预算做得比较足;在支出预算方面,按照收支脱钩的要求,本着“人员性支出到人做足、公用经费定标准按人算、专项经费按文件到项目、成本性支出核定比例”的原则,对预算单位征收的政府非税收入进行了统筹安排,杜绝了“不收不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的苦乐不均现象,也进一步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各单位都有一个收支明白账,增强了预算单位收支的透明度。经过多次汇报,反复修改,几易其稿,在县十四届人大五次审议会议通过后,5月下旬进行了下达。根据预算安排,政府非税收入是17371.84万元,其中用往年专户结余安排788万元,支出安排15652.48万元,政府调控1724.37万元。在部门预算下达前,我们对款项的拨付严格进行了控制,部门预算下达后,将1—5月份的收支情况与部门预算进行了认真核对,未发现有超预算拨付的单位,有力地维护了部门预算的严肃性。到5月底,实际征收7756.4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45%,实际支出5922.03万元,完成年预算的38%,政府调控831.77万元,完成调控目标的48%。还转变服务观念,改进了资金申拨程序,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得到了广大预算单位的一致赞可。

二、强化支出监管,对20*年下拨的30万元以上的大额专项资金进行了跟踪检查:

根据*财发[200*]13号文的要求,对20*年下拨的30万元以上的大额专项资金—基础设施配套费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20*年共收基础设施配套费1030万元,加上年结余90万元,共计1120万元,当年实际拨付800万元,结余320万元。在拨付中,由于我们是严格按照《*县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意见》的要求操作的,经过跟踪检查,未发现挪用、截留等违规现象,确保了城建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县财政信息网对政府非税收入进行了宣传:

政府非税收入是适应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在预算外资金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预算外资金相比,范围更广,分类更加科学,管理要求更高。为提高人们对政府非税收入的认识,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先后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53号)、《江苏省政府批转财政厅等部门〈关于实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苏政发[20*]15号)、《市政府转发市财政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意见的通知》(徐政发[20*]102号)、《*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政发[20*]82号)、《县领导在全县非税收入管理暨政府采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局领导在全县非税收入管理暨政府采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县财政信息网上进行了广泛宣传,为政府非税收入的规范化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宣传效果十分显著。

四、积极配合县物价部门,认真开展了20*年度收费年审:

收费年审是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物价、财政部门多年来的共同工作。根据省市文件要求,会同物价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20*年度收费年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年审对象、年审内容、年审方法和时间安排等。本着一组就有财政部门1名工作人员的原则,从综合股、票据办抽调6人,积极配合物价部门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县392家单位的345项收费项目按要求进行了逐一年审,经过年审降低标准收费3项,其中针对出租汽车收费的2项;取消了10项收费,其中针对出租汽车收费的8项。通过年审,进一步规范了收费行为,优化了我县经济发展软环境。

五、明确专人,严格管理,注重抓好了土地出让收支的管理: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20*]100号文)规定,财政部门负责土地出让收入的征收管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土地出让收入的具体征收,管好、用好土地出让收入是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认真学习了[20*]文、财综字[20*]68号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并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建立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数据库。在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大力支持下,规范了土地出让程序,按地块、分宗地进行了土地出让收支核算,并将净收益定期进行了入库。改进了资金拨付方式,实行了土地出让成本的直接支付,减少了资金的流转环节,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了被征地村民的切身利益。上半年,通过招拍挂牌的方式共出让地块10块,出让面积357183.87平方米,能取得土地出让收入14*0万元,已缴纳了1*60万元,收缴率达75%。已支出7250万元,其中补偿支出3850万元,职工安置2200万元,缴入国库用于城建1200万元。另外,还收缴了往年度欠缴的土地出让收入740万元,其中20*年欠的是590万元,20*年以前欠的是150万元。

第10篇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探讨

一财政与财政政策要研究财政政策,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财政。但是,目前学术论文界对于财政的定义还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较多关注的包括再分配论、政府收支论和公共财政论。再分配论认为财政是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政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而且和同处于分配环节的信贷分配、工资分配、价格分配和企业财务分配等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般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刘邦驰,汪叔九,2001)。政府收支论认为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公共需要,进行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苏明,2001)。应该说,前两种关于财政的定义各有所侧重,前者突出了财政的社会分配和政府职能,后者强调了政府的活动。而公共财政论则简单明了地指出现代财政的公共性,为建立公共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财政概念,就可以对财政政策加以研究。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实现财政职能。同时,它也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按其构成体系可以分为国家预算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和出口政策等七大政策。由于研究数据和技术方法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前三种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二三种主要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分析(一)国家预算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国家预算政策包括财政赤字政策、财政盈余政策和预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种形式,笔者主要讨论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它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即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收进的货币满足不了必需的开支,其中有一种弥补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可见,财政向银行借款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财政借款是否会引起货币供给过度,则不能肯定。很多人用“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句话来形容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而事实上,赤字与货币发行并不一定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虽可能与赤字规模的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形式。

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财政政策是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萧条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为财政政策中扩大需求的一项手段。财政有赤字,必然扩大总需求,但其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有两种,如前分析,一是财政赤字可以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二是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它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直接增加总需求规模。完全以国债收入弥补的“软赤字”,只要不超出适度债务规模,其扩张效应一般可被控制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经济周期的安排,在经济萧条阶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动,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我国的经济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三,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发行国债是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途径。但是,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所产生的排挤影响。当政府因支出庞大产生预算赤字时,一般需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发行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货币市场上,如果私人储蓄量不变,则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将共同竞争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当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而争购公债,政府在总储蓄的占有上便处于优势。政府发债占总储蓄的比重越大,就会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筹不到资金被挤出货币市场,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排挤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资,从而抵消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扩张性作用。但这种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挤效应会被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所产生的“乘数作用”所抵消;另一方面,“排挤效应”如果与政府有意进行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结合起来,则可以改善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为解决有效需求的不足,我国主要采取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的结构和支出规模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笔者也将主要从政府支出结构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采用以财政支出项目为自变量的柯其分别表示财政支出结构中某一项目支出增加1%时所引起的产出增加百分数,这样我们就用产出弹性来描述财政支出的结构效应以及其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调节作用。我们以《中国统计年鉴》(2006)我国1989—2005年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分类统计数据为样本区间。相比较高,而在1996年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最为不利的,税收负担相应较轻,实际该年税收负担为10.3479%,与其他年份相比较低。经过去除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出更加紧密的关系,并且高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低,低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高,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现在我们转入,采用排除非税因素影响后修正的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所得到的回归效果比较好,调整的R2为0.317,F检验值为6.115,各回归变量的T检验值均能通过95%的检验,从系数项来看,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3.866,即表明税收负担上涨1%,经济增长率下降3.866%,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6,即税制结构变化1%,经济增长率变化0.6%,影响系数较小。这样的结果与理论上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相符,我国现行税制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从以上数据分析看,在我国现行税制下,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修正后的税收负担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这一点与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从数据看,1994年的税制改革应该说是1983年税制改革的延续,1983年是税制结构和税收负担变化的一个转折点,通过设立所得税,税收负担从1982年的11.25%,猛涨到1983年的18.55%,在随后近10年时间内,税收负担不断降低,最低时为10.167%,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税收负担才得以不断的提升,到2004年达到18.839%。也就是说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提高了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缓解了税收占GDP比重一直下滑的局面。另外从税制结构角度看,1983年以前,由于企业以利润形式上缴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类税收,直接税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仅在10%左右,通过1983年改革,建立起所得税体系,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上升到50%左右,随后持续减低,尤其是在1994年增值税体系的建立,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下降到1983年以来的最低点23.953%,随后几年逐渐升高,2004年达到39.0463%。从求解出的结果看,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1994年起越来越有利,非税环境越来越有利,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逐步体现,反过来说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不断减弱,这种情况在1983年税制改革前也出现过,所以面临新的经济环境,税收作用不断减弱的情况下,税制必须进行改革。

三总结

本文在对财政与财政政策进行概念阐述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财政政策的三种工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中,在对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进行研究时,分别运用了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从分析可以看到,三种工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各有所侧重,且影响程度和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必须合理运用好各种政策工具,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和政策的完善,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美〕坎贝尔等著,朱平芳,刘宏等译.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林毅夫.现代增长理论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第11篇

一财政与财政政策要研究财政政策,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财政。但是,目前学术写作论文界对于财政的定义还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较多关注的包括再分配论、政府收支论和公共财政论。再分配论认为财政是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政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而且和同处于分配环节的信贷分配、工资分配、价格分配和企业财务分配等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般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刘邦驰,汪叔九,2001)。政府收支论认为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公共需要,进行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苏明,2001)。应该说,前两种关于财政的定义各有所侧重,前者突出了财政的社会分配和政府职能,后者强调了政府的活动。而公共财政论则简单明了地指出现代财政的公共性,为建立公共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财政概念,就可以对财政政策加以研究。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实现财政职能。同时,它也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按其构成体系可以分为国家预算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和出口政策等七大政策。由于研究数据和技术方法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前三种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二三种主要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分析(一)国家预算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国家预算政策包括财政赤字政策、财政盈余政策和预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种形式,笔者主要讨论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它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即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收进的货币满足不了必需的开支,其中有一种弥补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可见,财政向银行借款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财政借款是否会引起货币供给过度,则不能肯定。很多人用“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句话来形容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而事实上,赤字与货币发行并不一定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虽可能与赤字规模的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形式。

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财政政策是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萧条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为财政政策中扩大需求的一项手段。财政有赤字,必然扩大总需求,但其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有两种,如前分析,一是财政赤字可以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二是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它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直接增加总需求规模。完全以国债收入弥补的“软赤字”,只要不超出适度债务规模,其扩张效应一般可被控制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经济周期的安排,在经济萧条阶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动,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我国的经济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三,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发行国债是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途径。但是,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所产生的排挤影响。当政府因支出庞大产生预算赤字时,一般需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发行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货币市场上,如果私人储蓄量不变,则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将共同竞争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当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而争购公债,政府在总储蓄的占有上便处于优势。政府发债占总储蓄的比重越大,就会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筹不到资金被挤出货币市场,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排挤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资,从而抵消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扩张性作用。但这种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挤效应会被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所产生的“乘数作用”所抵消;另一方面,“排挤效应”如果与政府有意进行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结合起来,则可以改善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为解决有效需求的不足,我国主要采取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的结构和支出规模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笔者也将主要从政府支出结构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采用以财政支出项目为自变量的柯其分别表示财政支出结构中某一项目支出增加1%时所引起的产出增加百分数,这样我们就用产出弹性来描述财政支出的结构效应以及其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调节作用。我们以《中国统计年鉴》(2006)我国1989—2005年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分类统计数据为样本区间。相比较高,而在1996年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最为不利的,税收负担相应较轻,实际该年税收负担为10.3479%,与其他年份相比较低。经过去除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出更加紧密的关系,并且高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低,低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高,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现在我们转入,采用排除非税因素影响后修正的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所得到的回归效果比较好,调整的R2为0.317,F检验值为6.115,各回归变量的T检验值均能通过95%的检验,从系数项来看,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3.866,即表明税收负担上涨1%,经济增长率下降3.866%,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6,即税制结构变化1%,经济增长率变化0.6%,影响系数较小。这样的结果与理论上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相符,我国现行税制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从以上数据分析看,在我国现行税制下,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修正后的税收负担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这一点与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从数据看,1994年的税制改革应该说是1983年税制改革的延续,1983年是税制结构和税收负担变化的一个转折点,通过设立所得税,税收负担从1982年的11.25%,猛涨到1983年的18.55%,在随后近10年时间内,税收负担不断降低,最低时为10.167%,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税收负担才得以不断的提升,到2004年达到18.839%。也就是说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提高了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缓解了税收占GDP比重一直下滑的局面。另外从税制结构角度看,1983年以前,由于企业以利润形式上缴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类税收,直接税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仅在10%左右,通过1983年改革,建立起所得税体系,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上升到50%左右,随后持续减低,尤其是在1994年增值税体系的建立,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下降到1983年以来的最低点23.953%,随后几年逐渐升高,2004年达到39.0463%。从求解出的结果看,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1994年起越来越有利,非税环境越来越有利,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逐步体现,反过来说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不断减弱,这种情况在1983年税制改革前也出现过,所以面临新的经济环境,税收作用不断减弱的情况下,税制必须进行改革。

三总结

本文在对财政与财政政策进行概念阐述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财政政策的三种工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中,在对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进行研究时,分别运用了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从分析可以看到,三种工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各有所侧重,且影响程度和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必须合理运用好各种政策工具,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和政策的完善,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12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零会计基础;能力提升;《政府会计制度》;凭证审核

由于受编制等约束,行政事业单位经常会遇到使用既没有会计专业知识又没有会计工作经历的人员从事财务工作的情况。如何帮助零会计基础人员快速提高业务能力,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把握的重要内容、原始凭证报销审核注意事项、提升财务履职能力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帮助零基础人员快速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流程化的财务管理思维模式,提高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一、《政府会计制度》中的四类重要概念

财政部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行政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在会计实务具体工作中按照新会计制度规则,落实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有利于推行绩效预算管理,提升公共预算效能,实现与国际通行管理模式的接轨。1.平行记账。平行记账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纳入预算管理资金的收支,在按照收付实现制要求进行预算会计核算的同时,还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要求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因此,资金如果同时满足①是单位当年纳入预决算口径管理的资金,②流入或流出本单位,就应当同时编制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两类凭证。一般情况下,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需要同时记账,但特殊事项(如专用基金的计提涉及专用结余时、预提费用涉及预算结余的转账业务等)虽不属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也要同时记账。对于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如受托管理资金、用外部资金设立的专用基金、转拨款项等),以及虽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但现金未流出本单位的收支业务(如暂借给职工的其他应收款、应缴财政款等),仅财务会计记账,预算会计不记账。对于预算收支的结转和预算结余之间的转账,仅预算会计记账,财务会计不记账。2.财政资金性质。行政事业单位常用到的资金性质有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预算单位年终结余资金、财政专户管理资金、预算单位往来款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是指统筹安排使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资金,是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是指由政府性基金安排的预算资金,依照法律法规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以及其他方式筹集的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预算单位年终结余资金,是指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继续结转使用的国库集中支付结余资金。预算单位往来款资金,是指因单位没有实体资金账户,存放在财政部门开设的往来款账户中的资金。3.支出功能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旅游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勘探信息、商业服务、金融、自然资源海洋气象、住房保障、粮油物资储备、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及其他支出。单位账务处理时使用的功能分类科目,应与财政部门批复的年度预算、下达的支出指标一致。在账务处理中,如果没有相关调整,会计核算的资金性质、功能分类科目应与财政平台的支付系统下达内容一致。4.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包括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和部门预其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单位常用的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有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资本性支出等。支付资金、制作凭证特别要注意,均应选择正确且一致的经济分类科目,否则将因为会计核算分录与资金指标不一致导致决算和预算不符合。

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把握的重点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大多要履行政府非税收入征收职责。非税收入是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国家权力、政府信誉、国有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等取得的各项收入。它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非税收入不同性质,分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非税收入可以由财政部门直接征收,也可以由财政部门委托的部门和单位(简称执收单位)征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要明确自己单位的征收内容、非税票据分类、非税票据和资金管理要求、准确履行工作任务。1.非税收入征收内容。非税收入征收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收益;彩票公益金收入;特许经营收入;中央银行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收入的利息收入;其他非税收入。2.非税票据分类。非税收入票据种类包括非税收入通用票据、非税收入专用票据和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三类。①非税收入通用票据,是指执收单位征收非税收入时开具的通用凭证;②非税收入专用票据,是指特定执收单位征收特定的非税收入时开具的专用凭证,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政府性基金票据、国有资源(资产)收入票据、罚没票据等;③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是指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执收单位收缴非税收入时开具的通用凭证。3.非税收入票据和资金管理要求。执收单位使用非税收入票据,一般按照财务隶属关系向同级财政部门申领,实行凭证领取、分次限量、核旧领新制度。①非税收入要及时足额上缴国库,非税收入票据使用单位不得转让、出借、代开、买卖、擅自销毁、涂改非税收入票据;②不得串用非税收入票据,不得将非税收入票据与其他票据互相替代;③非税收入票据使用完毕,使用单位应当按顺序清理票据存根、装订成册、妥善保管。非税收入票据存根的保存期限一般为5年;④保存期满需要销毁的,报经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查验后销毁;⑤非税收入应当全部上缴国库,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占用、挪用、坐支或者拖欠;⑥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管理已经在全国推行,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原始凭证审核需把握的重点

准确进行账务处理,特别是确保正确审核原始凭证,是衡量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原始凭证审核需要重点把握:资金性质、大额资金支出、政府采购、公务卡结算等要点,以及差旅、会议、培训、招待等的规范性。(1)资金性质审核要点:严格按照资金性质用于相应的资金支出。一般来说,一般公共预算资金用于基本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预算单位年终结余资金、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用于项目支出,预算单位往来款资金一般用于单位之间资金往来结算。简单地说,就是“严格执行预算批复。买酱油的钱不能打醋,买肉的钱不能买盐,不同性质的资金不能调剂使用,资金有结余年底要交回”。(2)政府采购审核要点:近几年,政府采购集中目录及标准的变动情况,财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熟练掌握最新要求。政府采购政策每年都有变化调整,如:2019年8月财政部禁止通过入围方式、设置备选库、名录库、资格库,促进了政府采购公平竞争;2019年11月财政部印发《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填补了政府采购政策空白;2020年财政部门严格落实《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采购人必须负担采购专家交通、住宿、评审等费用,减轻了企业负担。(3)大额资金支出审核要点:大额资金的标准是单位规定的;大额资金支出必须要经过集体会议研究决策并附相关会议纪要;会议纪要内容与支出票据载明的事由、金额等必须相符。对符合招投标条件的必须实行招标采购。大额资金支出业务的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要手续完备。(4)公务卡支付审核要点:个人公务卡是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公务支出与财务报销,并与个人信用记录相关联的信用卡,目前已广泛实行。财务人员要根据单位职工变动情况,及时联系商业银行办理公务卡,并将相关信息关联到财政支付管理平台。凡是属于公务卡结算的事项,必须由公务卡结算并索取公务卡支出凭据。(5)三公经费(因公出国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支出的规范性,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巡视巡察、党风廉政建设等检点,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和程序,认真处理财务账目。审核要点:一定要严格执行各级规定,执行政策不折不扣。把握不准的政策,要多请示上级主管部门。(6)项目支出审核要点:一是要通过天眼查等平台查询法人资格、相关资质等确认合同真实、有效、合法合规;二是资金拨付必须按照合同约定,提供进度、监理、验收等合理性证明;三是项目资金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特殊情况下当年执行不完的,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资金可以结转下年继续使用。(7)关于工会费:单位的工会费来源,一是部门预算以单独指标下达到各单位,单位应全部上缴上级工会,上级返还60%到本单位工会专设账户;二是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三是工会所属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四是补助收入(按照规定从办公经费中转入部分,上级工会组织补助部分);五是其他收入。单位要专设工会费独立账户和独立账务,严格执行各级工会制定的支出范围和标准。

四、日常工作中,提高财务工作水平的几个事项

(1)养成定期自查良好习惯。必须每月核对银行对账单、每日盘点现金余额,做到账实账相符;保险柜不能保管与工作无关个人物品;定期清理职工借款、单位往来款,对长期挂账不归还的要多措并举,及时追缴。(2)及时规范进行账务处理。账务处理一定要及时,不能等、靠、拖;记账凭证摘要一定要内容翔实,可以避免以后账务使用中许多麻烦;需要冲账、核销的业务,要进行规范调整,并附上调整前的原凭证及附件,以及相应的审批手续(如应收账款,即使金额很小也需要获得财政部门审批才能核销)。(3)重视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加强实物和账务管理,强化资产报废薄弱环节。2019年开始,施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补提折旧后,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大幅减少,甚至趋近于零,导致领导重视程度下降。很多单位对待报废车辆、电脑等没有履行审批、等手续,增加了潜在的管理风险和漏洞。目前,实行固定资产条码管理是发展方向,要积极学习予以推广。(4)抓住年底财务决算时机。“财务小白”往往惧怕年底决算,但这恰恰是锻炼业务能力、工作查漏补缺的好时机。通过核对年初预算指标、全年用款指标、收入支出情况、厘清资金科目、清晰账目处理等,可以积累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提升把握财务管理全局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EB/OL].[2021-03-14].

[2]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EB/OL].[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