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口腔预防门诊工作计划

口腔预防门诊工作计划

时间:2023-05-30 10:57:11

口腔预防门诊工作计划

第1篇

随着人口结构继续向老龄化趋势的发展,社区医生也将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行动不便,全身病情复杂的病人,牙医不再仅仅是为行动方便的、全身情况良好的患者看牙病,更是为更多的患者解决口腔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作为口腔科医生也要首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排除患者性命攸关的问题,再考虑治疗口腔疾病。年轻医生对此必须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保证医疗的安全。综合性医院的口腔门诊,存在大量的全身病情复杂的患者,住院医师们能有机会对此类问题见多识广,迅速增长自己的临床经验,为以后的行医安全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在口腔科门诊的分科轮转中,包括在牙体、牙周、颌面外科及修复科等等的轮转中,住院医师接诊了大量的门诊患者,在每天高强度的诊断治疗中,熟练和提高临床技能,做到常见病练速度,疑难病练诊断,从而全面提高了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口腔医学中的正畸专业,由于病例的治疗周期过长,在国内是除正畸专业研究生以外的其他口腔医学生几乎不参加实习的科室,但正畸是口腔医生为患者制定口腔综合治疗计划时不可避免要遇到的问题,可以说,正畸专业已成为大多数口腔全科医生的临床能力的短板。为此,我们安排住院医师在口腔正畸科一定时间的轮转,让他们对正畸有直观的认识,积累临床经验,为日后的“口腔综合治疗计划”开扩思路,使之更为科学。教师专业选择我基地在口腔医学的各个专业为住院医师选择了从事临床工作十年以上、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的临床带教教师,几位教师不仅擅长自己本专业的二级学科,而且在口腔医学的其它二级学科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是能力较为全面的口腔全科医师,这样就避免了因教师在专业水平的欠缺而影响对住院医师的通科能力的培养。

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住院医师把各专业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对待疾病高屋建瓴,诊断、鉴别诊断的水平和临床综合思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分科训练中,我们向住院医师强调要诊断明确,提出“寻找主诉牙”的理念。患者的口腔中往往会存在多个牙齿有问题,症状最突出的牙齿也不一定就是引起疼痛的病原牙,向住院医师强调要在复杂口腔疾病的乱麻中梳理出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防止误诊误治的发生,然后再择期系统治疗其它病患牙。在为患者制定口腔综合治疗计划的同时,我们向住院医师强调不仅要全面诊断和治疗患者的全部口腔疾患,更要结合患者的全身基础病的情况,按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为患者制定出治疗的先后次序,从而为患者提供最全面、最可靠的口腔卫生保健服务,将疾病的治疗及三级预防理念渗入到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临床操作能力训练的标准口腔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治疗过程以临床操作为主,因此对医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某种程度上,口腔科医生既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者又是高强度高精细度的体力劳动者。我们对于基地的住院医师的临床能力训练是以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为纲领,要求住院医师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和流程对患者进行治疗,防止差错发生。住院医师在日常的接诊过程中处理大量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临床技能日趋娴熟,并向着精湛的目标迈进。定期专题讲课,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室定期为住院医师组织专题讲课,由基地内专家和带教老师进行授课,内容涉及学科前沿,新技术新疗法,精细解读临床某些操作的细节等。带教老师尽可能地将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少走弯路,尽早建立学习型职业生涯模式。另一方面,基地也安排年轻的住院医师走上讲台,进行专题讲课或病例汇报,并鼓励他们开展课间讨论。住院医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断梳理自己的理论知识,自觉了解学术动态,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受到极大激发,严谨的学风也日渐形成。对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住院医师在成长过程中,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与临床技能的训练具有同样的重要性[4]。

在轮转中,我们引导住院医师以临床型科研课题为探路石,学习如何查阅文献,摸索着撰写论文,并提高科研意识和对课题的敏感性,把科研思路当成思维习惯,时时刻刻贯彻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对临床病例日积月累的总结,住院医师们开始撰写论文并积极投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培养将会对他们的科研生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医德医风、工作作风的培养“以人为本,爱伤护伤”是我们主要倡导的医生职业道德标准。工作中要求住院医师尽量按无痛原则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对于有心理健康缺陷的患者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使住院医师能够理解责任心和爱心是医疗工作者的第一必备素质。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医生,我们要求住院医师在工作中逐渐养成: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负责、自律的良好品质,和谐的同事关系,优秀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我们提出:住院医师应从点滴做起,向着大师方向努力。住院医师只有在工作中的各个方面都追求精益求精,才能迅速成长起来。对住院医师法制观念的培养医患关系紧张是目前社会难以解决的难题,依法行医是保护医生和患者双方利益的基础。医院每年末召集住院医师大会,对当年诊疗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总结讲解;口腔科基地每年举行多次小讲课,对住院医师进行口腔医疗纠纷的讲解和案例分析,让住院医师不断强化法制观念,依法执业,尽量避免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考核内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要求的轮转考核,年度考核以及阶段考核均由 教育处统一安排,对住院医师的培训起到了监督的作用。此外,针对口腔医学以临床操作技能为主的培训特点,我们制定了一套适合住院医师每天使用的考核表,详细规定了每项操作所应该花费的时间,需要达到的技术标准,并要求住院医师对每个患者的操作进行如实填写。这样坚持下来住院医师就能总结自己每阶段的工作数量、质量和效率,发现自己的进步就是从点滴积累而来,从而提高对自己的认同感,更有兴趣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工作中我们要求住院医师治疗主诉牙同时为患者制定“全口综合治疗计划”,在完成对主诉牙的治疗后,通过复诊预约,为患者陆续治疗口腔中其它牙齿、牙周等疾患,从而完成对患者全部口腔疾病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现阶段我国的口腔医务工作者基本还处在为患者治疗主诉牙的阶段,绝大部分牙医还不能为患者提供进一步的口腔治疗,更谈不上为患者提供预防保健方面的服务。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国口腔医生数量少,临床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牙医综合治疗理念尚未建立。我们认为,未来的口腔医生应该是患者所有急迫和不急迫的口腔疾患的守护神,通过“全口综合治疗计划”的实施,医生做到治疗、预防双管齐下,进而改变患者的就医模式,将牙病的三级预防不再停留在口头上,从而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口腔卫生状况。我们希望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口腔全科医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全面提高住院医师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口腔医生,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第2篇

【关键词】 口腔门诊 艾滋病 控制对策

1 艾滋病的流行情况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8年报告,自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世界上已有25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目前,全球共有3320多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举行的2008年世界艾滋病新闻会上联合通报了中国艾滋病病情:截至2008年9月30日,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264302例,其中病人77753例;报告死亡34864例。2008年1~9月共报告发现艾滋感染者和病人44839例,报告死亡6897例。目前,我国艾滋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虽有所减缓,但是地区分布差异大,流行因素广泛存在,并且,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态势仍在继续。

2 艾滋病(AIDS)在口腔门诊的感染

艾滋病病毒(HIV)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血液、唾液、、泪液、乳汁、阴道分泌物及组织之中,潜伏期短的2个月,长的可达15年[1]。口腔治疗时,口腔器械如拔牙钳、牙科手机、车针、拔髓针、洁牙器等接触口腔唾液、粘膜和血液,如果不彻底进行消毒,极易引起感染导致艾滋病的传播;高速牙钻机在治疗停止瞬间形成的负压将患者口腔中的唾液、致病菌回吸到手机内部造成手机水、气管道的污染也会造成HIV的感染和传播;医务人员对艾滋病在口腔的临床表现认识不足,出现误诊、漏诊造成传播;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手不可避免地要与患者的唾液,血液和分泌物等直接接触,如果不进行正确的洗手或戴手套操作,医生的手就成了最好的传播媒介[2],更为严重的是口腔医务人员一旦染上HIV又可传染给病人。如亚特兰大DCD报告了3名牙病患者因治疗牙病而被1名患有AIDS的牙医所传染[3]。

3 艾滋病(AIDS)在口腔的临床表现

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显示,在艾滋病发病前1~4年,患者可出现各种口腔病损。艾滋病的口腔表现被认为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关键症状。艾滋病在口腔的常见病变如下:

3.1 白色念珠菌病。HIV感染者口腔发生念珠菌病占61%[4]。在没有任何诱因,如无放疗、化疗史,无长期用激素、抗生素史以及无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情况下,患者颊部的红斑型白色念珠菌病或咽部、软腭的假膜型白色念珠菌病,应高度怀疑艾滋病。

3.2 舌毛状白斑。现已被广泛认同是艾滋病感染者的一种特殊口腔损害。常发生在舌的双侧缘,表现为白色斑块,表面不规则,为垂直皱褶状突起和毛发状病损,不能擦除。

3.3 牙周组织疾病。常见的有牙龈线形红斑,表现为牙龈缘呈明显的火红色线状充血,界限清楚,可有自发性牙龈出血或刷牙后出血,口腔局部治疗无效。此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可发生急性坏死性牙龈炎、牙周炎、坏死性口炎,并可在短期内(4周内)出现牙龈溃疡、坏死,牙槽骨破坏。

3.4 卡波基肉瘤。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肿瘤。肿瘤常位于上腭的两侧,其次是牙龈,表现为无痛性紫红色或紫褐色、大小形状不一、扁平或隆起的病损。肿瘤出现溃疡时可有疼痛感觉。

3.5 其他口腔表征。单纯疱疹性口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非霍奇金氏淋巴病等。

4 口腔门诊医生对艾滋病认知和防护情况调查

2008年7月,我们参照三九健康网艾滋病频道调查问卷修正并补充相关内容,对东营区辖区内210名口腔医务人员以现场匿名填写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的流行特点、知识来源、传播途径、检测、发病机制、治疗、口腔内损害的表现、职业危害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和采取的防护措施等。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结果:应答率100%。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通过报纸、电视;艾滋病的流行特点答对率较低;对艾滋病能否通过血液、唾液、、分泌物传播答对率为68%; 对艾滋病在口腔病损的知晓率为42%;对职业接触感染危险性估计过大的为79%;27%的口腔门诊医生表示愿意为艾滋病人或HIV感染者治疗;89%的口腔医生认为应单设艾滋病人诊室。一次性器械应用率为84%;治疗时戴口罩、手套者占57%。综合医院与个体医院、口腔诊所在防护措施方面有显著差异。

5 口腔门诊消毒情况调查

2008年10月,我们对东营区辖区内34处口腔门诊按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的要求进行了调查,34处口腔门诊均有高压消毒锅,有齿科专用高温高压灭菌器的占78%,消毒制度健全的占84%,手机一人一用一消毒占56%,开展消毒效果监测的占45%。通过调查,只有少数口腔门诊能够做到规范操作,严格消毒灭菌,而多数口腔门诊存在规范消毒不规范,未开展消毒效果监测,更有甚者,极个别的口腔门诊存在把消毒设备当摆设,不进行严格消毒的现象。

6 口腔门诊艾滋病感染控制对策

艾滋病由于其传播速度快,波及地区广和死亡率高,而且尚没有杀灭HIV的有效药物和手段,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所以重在预防。通过对口腔门诊医生艾滋病认知、防护和消毒情况的调查,发现口腔门诊在防控艾滋病感染方面存在极大的隐患,我们感到加强口腔门诊艾滋病防控措施刻不容缓。主要对策如下:

6.1 加强宣传培训。口腔门诊医生要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熟知艾滋病的流行状况和危害,全面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特别是要熟练掌握艾滋病在口腔的发病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漏诊、误诊。另外,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既不要歧视,也不能恐惧。

6.2 加强内部管理。

6.2.1 完善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口腔科门诊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标准预防隔离原则,确保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等综合方法的实施,有效降低口腔科门诊血源性感染发生。

6.2.2 严格消毒。设置专用的口腔清洗消毒室,配齐必须的设备,如压力蒸汽灭菌器、超声波清洗机、注油机、牙钻及基本数量的手机。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5]。口腔门诊医户人员要熟练掌握《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印模托盘、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使用后要认真清洗,除去表面的污物,尽量选用高压蒸汽和干热灭菌,如果手机周转有限,用2%戊二醛消毒1min,仍然有较好的消毒作用[6]。经高压蒸汽和干热灭菌的器械一经打开使用,有效期不得超过4小时。对不耐湿热、能够充分暴露在消毒液中的器械可以选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或者灭菌。消毒液一般夏天每3天更换一次,冬天每6天更换一次,使用频次高的可适当缩短更换时间。

6.2.3 加强监测,确保质量:按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的要求,定期对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消毒、灭菌的质量。对压力灭菌器采用工艺、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监测,确保每锅次、每件器械和物品的灭菌质量。对器械的清洗质量进行检测,保证器械的功能完好、清洁明亮、无锈迹。每月对器械的灭菌效果进行生物学监测。

6.2.4 规范操作:口腔门诊医生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另外,在治疗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和手套,每治疗一个病人都要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尽量使用一次性的诊疗器械。提倡使用防回吸牙科手机。对无防回吸的高速牙钻机,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都要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

6.2.5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对口腔门诊产生的一次性以及普通医疗废物要每日进行消毒焚烧,必要时将焚烧残渣深埋。对患者血液、唾液污染的地面,用浸透0.1%次氯酸钠溶液的布擦掉后弃入一次性用品袋与医疗废物一同焚烧。

参考文献

1 刘甘露等.口腔诊疗工作中对艾滋病的预防.口腔医学纵横,1999;4(15):88

2 尹美女.口腔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2007;9(22):89

3 史久成等.艾滋病及其口腔疾病(一).口腔医学,1997;17(3):165

4 刘甘露.蒙坚.口腔诊疗工作中对艾滋病的预防.口腔医学纵横,1999;4(15):88

第3篇

 区卫生局在区委区政府的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不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疾病的发生。截止到目前,全区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百日咳、乙脑、流脑、新生儿破伤风、白喉、脊灰、15岁以下人群乙肝报告发病率为零,麻疹等传染病处于低发状态,结核病、慢病、精防和牙防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为保障全区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

区卫生局着力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和工作机制,调整充实了应急处置办公室、专家组和应急处置预备队,加强预警信息应急响应、现场处置、工作报告等应急处置工作的日常管理,及时有效地处置了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组织修订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多个单项预案,更新和充实了应急信息系统设备、应急物质和个人装备,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加强人员培训和演练,举办了应急处置技术培训班,制定了《霍乱应急处置演练方案》,进行了演练准备,拟在7月份进行演练。区疾控中心荣获***市先进应急处置示范点称号。

 二、严密防控,无重大传染病疫情

区卫生局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区疾控中心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对***区疫情报告单位报告的疫情信息进行审核。根据疫情形势,及时召开疫情分析会,对全区疫情进行分析研判,制定防控工作建议。及时编制印发疫情快报、月报,每月进行疾病预报,为区委、区政府及各医疗卫生单位制定疾病防治工作计划提供技术支持。今年上半年完成了2013年传染病疫情年度分析,2014年传染病疫情月分析6期、周分析25期、疫情分析研判6次。对全区22家网络直报单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疫情报告24小时内报告及时率100%,审核及时率100.00%。

按照“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的原则,重点开展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手足口病、乙肝、艾滋病、结核病、霍乱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及时组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制订了重点传染病防控预案,,及时有效地处置了突发疫情。2014年上半年我区未发生重点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1、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

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三版)》的要求,继续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及时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及其他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的排查和处置工作。2014年1-6月份,我区未发现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按照《职业暴露人群血清学和环境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方案(2011年版)》和工作任务委托书的要求,3月份和6月份开展了禽类监测点环境标本和职业暴露人群血清标本的采集、送检工作,共采集环境标本20份,职业暴露人群血清标本21人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2、霍乱、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

区卫生局组织区疾控中心相关科室专业人员定期对各医疗单位腹泻门诊进行技术指导,召开了《全区疫情管理及霍乱、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防控技术培训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60余人,提高全区疫情报告质量和重点传染病防控能力;6月份对全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腹泻门诊进行了督导检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2014年上半年共调查和处置手足口病例54例,标本采集24份,个案调查率100%;目前我区无手足口死亡病例、聚集性和暴发疫情。

3、艾滋病防控工作

区卫生局高度重视艾防工作,加强对全区医务工作者艾防技术培训,规范实施艾滋病防治项目。今年上半年对新进入监管场所的全部被监管人员57人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测率100%,准确率100%。对全部12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进行了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情况全部进行网络直报。对8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进行CD4+T细胞采样送检,掌握他们的身体状况和CD4+T细胞水平,使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治疗。累计对400余人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检出1例病毒携带者,并将监测数据及时准确上报。区疾控中心被评为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

4、结核病防治工作

结核病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在全球广泛流行,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为重大公共问题和社会问题。区卫生局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区2014年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的要求,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一是细化宣传,区疾控中心和相关医疗机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悬挂横幅、板报、宣传栏、宣传品等宣传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深入开展结核病防治政策和防治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不断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结核病防治知识和国家对结核病人实施优惠政策的知晓率,营造我区结核病防治宣传氛围。二是加强疫情报告,积极转诊病人,区各医疗机构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落实《结核病疫情报告制度》、《结核病报告转诊制度》,切实做好肺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加强肺结核病人的报告、转诊工作。三是构建三级网络,落实病人追踪。区疾控中心、镇(街)卫生院(中心)和村卫生室(诊所)进一步完善三级追踪网络,对医疗机构报告未到定点医院就诊的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病人,实施三级网络追踪,及时反馈病人追踪到位情况,不断提高病人追踪实效。2014年上半年结防门诊接诊可疑肺结核病人556人,免费治疗管理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01例,较去年同期上升46.38%,其中初治涂阳23例,复治涂阳13例,治疗管理菌阴病人65例,新发涂阳病人疗程结束治愈率为95.65%,超过了国家要求的85%的标准。2014年区卫生局按照省、市要求,指定下发了关于印发《***区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由卫生局主导,区疾控中心落实,通过微博、媒体报道、张贴海报和举办宣传活动等多样化的方式对活动进行宣传,本着多部门合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原则,积极招募各领域志愿者,并填写《志愿者登记及活动记录表》和《志愿者信息登记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至少招募100名志愿者参加传播行动,目前正在积极招募中。

三、落实免疫规划政策,建立有效免疫屏障

根据省和***市《2014年免疫预防管理工作意见》,区卫生局转发了《***市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并制定了我区《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工作。2014年,区卫生局对我区预防接种门诊和接种室进行大规模改进:新建三处接种门诊,其中一所医院新建接种室;一个辖区较大的镇增设2处接种门诊;全区数字化门诊创建工作于6月份启动,要求新建的门诊于10月底前完成,改建的门诊于8月底前完成。认真落实《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加强疫苗管理,坚持主渠道采购,坚持疫苗储存、运输全程冷链管理。加强对各接种单位的考核和技术指导,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率达到100%,一类疫苗接种率均保持在95%以上,二类疫苗推广应用稳步推进,接种针次大幅提高,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百日咳、乙脑、流脑、新生儿破伤风、白喉、脊髓灰质炎、15岁以下人群乙肝报告发病率均为零;麻疹、流腮等传染病发病处于低发状态。

四、加强慢病管理,完成各项疾病监测工作

进一步规范《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亡推断书》的填报工作,每月进行死因分析,及时制作居民死因报告;今年1-6月份共审核死亡病例报告卡2043例,粗死亡率为3.07‰,审核率100%,死因编码正确率97%以上。按照《***市地方病防制工作意见》的要求,制定了《***区2014年碘缺乏病监测方案》,随机抽取了5个镇的20个行政村300户居民食盐样品300份,经检测合格298份,碘盐合格率平均为99.3%,与去年比较,碘盐合格率进一步上升。积极开展疟疾防控工作,举办了疟疾知识防治技术培训班,组织开展了疟原虫血检工作,血检人数412人,血检率0.65‰,复检88人,复检率21%,顺利完成了上半年的工作任务。今年3月份启动了肿瘤登记随访工作,建立了工作管理制度,进行了技术培训和指导,对直报单位的报告及时进行审核、分析、上报,定期开展漏报调查和患者随访,工作质量逐步提高。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工作,按照服务规范要求,为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准确、完整的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五、做好皮防工作,保障群众健康

区卫生局根据《规划》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下发了兖卫字(2014)20号《***区麻风性病 2014年度防治工作要点》,组织召开了2014年全区麻风病、性病防治工作会议。加强麻风病、性病防治培训工作,开展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重点培训综合医疗机构皮肤科、神经科、眼科、风湿科医务人员和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医务人员,提高基层医务人员防治技术水平。做好性病监测、性病实验室质控和性病检测与规范化诊疗服务,开展性病诊疗机构梅毒规范化医疗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梅毒主动检测和转介工作。梅毒预防和诊疗服务专业人员相关知识和技术标准掌握合格率达到100%;性病诊疗机构主动提供梅毒咨询检测服务的比例达到90%,梅毒患者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达到90%;艾滋病咨询检测点的受检者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服药者免费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95%,为梅毒抗体阳性者提供必要转诊服务的比例达到95%。城市孕产妇梅毒检测率达到90%,农村达到70%;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接受规范诊疗服务的比例城市达到95%,农村达到80%;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所生婴儿接受规范诊疗服务的比例城市达到95%,农村达到85%,婴儿1年随访率达到85%。一期和二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增长幅度控制在5%以下。

六、做好牙防工作,预防儿童龋齿。

第4篇

口腔科为了更好开展新的一年的工作,工作规划很重要,具体该如何制定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口腔科年度工作计划》,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口腔科年度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根据卫生部关于“示范工程”的总体部署,在总结20__年优质护理服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卫生部《关于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方案》的要求,以“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核心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加大优质护理服务推进力度,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探索建立优质护理服务的长效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为更多患者提供安全、专业、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制定本工作方案。

二、具体计划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院行动

1、医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拟通过医院各级各类工作会议反复强调,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一季度开通医院“优质护理工作网”便于全院员工及时了解和关心护理工作的发展。

2、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尤其进一步加大医院支持保障系统对护理的投入,如电子医嘱在年内全面铺开、口服药物单包装发送的逐步推进、供应中心包揽病区所有原代消毒物品的供给等,实现全方位的将护士还给病人,用全院之力共创优质护理服务。

3、护理人员是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的主体。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统一培训,在去年二次全院交流的基础上,年内进一步做好及时总结。继续以全院交流形式发挥护士在推进责任制护理开展中的所想、所为,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二)稳步推进、扎实落实、重质保量

1、有计划、有步骤稳妥地铺开优质护理病房数,力争20__年底全院优质护理病房覆盖率达到80%以上。积极推进优质护理活动向门诊、急诊、手术室等其他科室延伸,只要是护士岗位、只要有患者的需求,我们的理念是“一切为了病人”如:倡导门诊护士的耐心与热情服务;强调手术过程患者安全第一;强化急诊护士过硬的预检、分诊、急救与应急技能等,让优质护理服务遍及全院。

2、在试点病区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将优化的护理模式及成功的经验向全院推广:健全责任制岗位职责、扁平化分病人的排班模式、以病人为中心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为一体的工作流程等。

3、以卫生部“优质护理医院/病区评价标准”为参考依据,制定我院优质护理病房评定标准:除常规质量考核外,应增加合理实施排班、临床服务体现专科特色及突出护士对患者了解的程度、护理措施的落实、护患沟通等实质性护理项目的评估细则。

4、以各护理单元的病人工作量为前提,兼顾并尊重护士意愿,用好、用活、用足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完善护士技术档案管理和分层管理模式。

5、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一季度重新修订完成以不同岗位、不同风险、不同工作量、病家的反馈等综合测评结果为依据的考核方法。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质多得的合理分配原则,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6、利用自行设计的住院病人对责任护士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表和病区医生对责任护士满意度的调查表。加大对患者反馈的力度并尽力缩小内部反馈的水分。如:住院期间的护士长不定期反馈、护理部每月的有计划反馈、护理部每季抽样信访反馈。改变反馈的方法如:护理部人员穿便服反馈、聘请院外第三方(在校大学生等)反馈。建立各护理单元病人满意度档案,用直观的图标形式动态反应满意度的变化曲线,以便细化分析及时整改。

(三)夯实基础、注重专科、齐头并进

1、立足专业发展,深化优质护理内涵。完善、健全临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及标准。在去年已完成3本“优质示范工程”患者健康教育配套系列手册的基础上再完成《特殊检查前后的护理》、《住院病人饮食指导》。

2、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如:智力竞赛、小试卷、晨会提问等来巩固广大护理人员对责任制护理及核心制度、健康教育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3、遵循“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有机结合,通过包干制的基础护理落实过程,广泛接触病员进一步落实专科护理措施,借助专科护理内涵,提升基础护理品质。在年内的分级护理质量督查中充分体现基础、专科、人文护理的内涵即服务、质量、技能的综合评估。

4、将护理安全贯穿于优质护理的始终,关注重点环节、重点部门、重点对象的流程管理,注重质量、注重细节。强化安全意识、运用科学手段持续质量改进、开展循证证据临床应用工作。

5、加强专科护理队伍建设。借助内外合力加大对重症监护、急诊、手术室、血液透析等专科人才的培养。整合医院的优势,加大辐射力。

6、进一步顺应医院发展,提高对患者的服务质量,重视学科新业务、新技能的学习、总结和提高。

(四)适时总结、弘扬先进、鼓励创新

1、在我院获得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护理表格式书写”改革成果奖的基础上,在全院范围内鼓励创新,发挥护士潜能改革现有的护理用具和护理工作流程包括与护理工作相关的设施和习惯模式。借助小革新、小发明、小改进,丰富护士工作内涵。提高对患者服务的安全度、舒适度,同时做到护理操作的省时、高效。

2、对护理服务中的先进病房和个人与每二年一次的校、市级“优秀护士”评选相结合,及时的鼓励和表彰。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及时宣传、推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口腔科年度工作计划2

为了进一步加大医疗质量管理力度,注重医务人员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成立医疗质量督察小组:分内科系统、外科系统、门诊、医技等小组,负责规范、督察全院临床、门诊、医技等科室任何与医疗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

(一)临床科室

重点抓病案质量(包括现住院病案、归档病案)、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患医疗差错和事故等,组织医疗质量督察小组讨论制定检查评比细则及奖惩制度。

1、病案质量:严格按《__省病历书写规范》(__年修订版),对住院病历、病程记录及其相关资料的书写提出进一步的规范化要求。

①每月不定期组织督察小组下临床,分项检查现病历质量并做出评比。

②每3个月抽查归档病历质量并做出评比。

2、合理使用抗生素:依据石狮市医院__年9月编写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试行),督察临床医生是否合理使用抗生素。参照该书第三节“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查看

①使用的适应症、禁忌证。

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原则。

3、抗菌药物治疗的疗程。

4、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和给药途径。

5、联合用药与配伍禁忌。

3、防患医疗差错、事故及纠纷

①从既往的病历检查中发现电脑打印病历的许多漏洞与隐患,为了真实、及时记载病人的病情变化,规定入院记录、首次病程及手术记录等记录可由电脑打印,病程记录必须用钢笔书写。

②强调真实、准确做好《死亡病例检查登记》、《重危疑难病例讨论登记》、《抢救危重病人登记》及医师_本等项目记录。

4、科内组织诊疗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二)门诊部

1、进一步完善各科门诊功能,做好感染性疾病预检分诊。

2、设置、安排门诊部专家栏,公布各位专家的专业特长与出诊时间,方便病人就诊。

3、组织质控督察组讨论制定检查评比细则及奖惩制度。定期(1-3个月)组织督察组依照《__省病历书写规范》(__年修订版)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试行)查评门诊病历及处方。

(三)医技辅助科室

组织医疗质量督察小组讨论制定检查评比内容、方法及奖惩制定。

口腔科年度工作计划3

为提升门诊护士的服务意识,规范护士的行为,提高门诊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制定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尤其是口腔护理基础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门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开展临床护理工作。

1、由于门诊大部分是低年资护士,计划主要从口腔护理基础培训开始,强化她们的学习意识,引导、关爱、支持、帮其至达标。

2、加强专科技能的培训:制定出口腔护理各项操作流程标准与考核计划,每月操作培训1周后组织考核,并根据月培训重点出理论考试试卷并组织进行考试,要求讲究实效、实用。

3、制定转正护士考核标准,以便转正后能较快适应临床工作。

4、更新专业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医生的授课及业务学习。

5、鼓励护士学习口腔理论书籍,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探索进取。

二、建立检查、考评、反馈制度

护士组长、护士长经常深入诊室检查、督促、考评。考评方式以现场考评护士及查看护士临床操作配合、听取医生意见,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规范诊室管理(如诊室清洁整齐、各类物品的放置及保管等),制定临床护士管理规范及消毒室护士工作流程。

从护理业务水平、岗位职责、工作态度方面制定临床护士月绩效考核标准并于次月5号前公布,对表现较好的护士给予公开表扬,不足的人员给予指导与鼓励。

四、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工作:

1、操作中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制度,要求护士具有个人防护意识,操作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诊疗中出诊间拿公用设备或物品时应加戴薄膜手套,并将公用设备工作端(如美白仪、根测仪、光固化灯等)包好防污膜。

2、建立针刺伤、停电、火灾等应急方案放消毒室供全体护士学习使用。

五、公用设备定点放置、定人管理

为方便临床工作,门诊公用设备定点放置、定人管理,制定各项使用登记制度,责任到人。

六、注重护士礼仪与沟通的技巧,提高服务质量

培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要求上班时间注重个人仪容仪表,平日工作中随时督查。计划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士礼仪。

七、做好新护士带教工作。

严格要求新护士并制定转正考核标准。临床新护士统一由护士组长进行带教,护士组长需定期向护士长反馈该护士试用情况,由护士长对其进行考核(理论试卷与实操)决定是否录用。

八、培养护士勤俭持家意识

培养护士经营意识,厉行节约,勤俭持家,做好诊室的小管家,避免材料的浪费,每月认真做好医生耗材的核算。

九、客观评定护士绩效

根据临床护士月绩效考核总分数客观评定其奖金点数,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奖优惩劣。

十、和睦相处,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不断加强医护,护患沟通、联系、协作,增进协调,处理好门诊医护导之间人际关系,为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提供有力的契机。每周定期开护士碰头会,反馈并及时解决临床各项问题,持续改进,使护理工作能有计划,按质按量完成。

附:1、临床护士月绩效考核标准

2、护士基础培训项目表

3、6-7月份护士培训计划表

第5篇

【关键词】四手操作技术;医源性感染;医院感染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26-01

四手操作技术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医生Kil Pathoric提出的,但受当时经济形势及工业技术等原因未能付诸临床实践。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牙科医生Beach提出“平衡的家庭操作位”,并在临床应用。到了80年代,Beach又在“平衡的家庭操作位” 的基础上提出了“pd”理论。“pd”理论意译为“固有感觉诱导”,其核心观点是“以人为中心,以零为概念,以感觉为基础”。这种操作原理是通过人的本体感觉诱导,使人的各个部位处于最自然,最舒服的状态,在这种姿势与下进行精细操作,既保护了医生免受不良姿势造成的损害,又保证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使治疗达到最大功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Beach将这种由pd理论指导的牙科四手操作称为“pd操作”。从而为口腔医护人员正确的操作姿势和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手操作是指一位医生和一位护士(或助手)共同配合为一位口腔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操作方法,是指在口腔治疗的全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始终保持坐位操作,医护的双手都在工作,医护之间平稳而迅速地传递器械、材料和其它用品。它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更重要的是他最大限度的阻断了医源性传播途径,避免了交叉感染的机会,而且还大大减少了医生的劳动力,避免了护士无效地忙碌。

从医疗实践中来看,口腔疾病的治疗操作均在患者口腔中进行,患者口腔中的唾液、血液、病菌等直接污染医生的手及器械,医务人员的手及诊疗器械又成为传染的主要媒介,特别是经血传播的病毒感染危害更大。与此同时,在使用高速牙钻、三用枪时,所产生的飞沫对空气、环境的污染,以及一些医护人员不规范的操作,使得口腔科发生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益突出。在传统的口腔诊疗中一名护士需配合多位医生,常穿梭在几台椅位之间,不能及时吸去牙钻磨出的飞沫,造成诊室空气的污染;医生会在诊疗中重复起身取用物,造成手、器械之间、物品之间的交叉污染。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口腔医务人员感染HBV阳性率高达38.5%,而乙肝感染率为25.8%。此外,我国的结核病人、HIV携带者者在不断增加,因此口腔科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

我院特诊科2007年建立以来,开展口腔牙体牙髓病治疗、口腔修复治疗、以及牙周病治疗等项目。2011年以来,引进四手操作技术,课题组有意识地进行了对比试验,这些年在实施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抽取2010年以前未实施四手操作技术的100例病例为对照组;2011年-2013年实施四手操作技术后的100例病例为观察组,操作者为相同的两位主治医师,以保证操作水平的一致性。对照组以传统模式即一名护士同时服务于几位医生;观察组实施一名护士只为一位医生配合。

通过对比观察,两组病例中未实施四手操作技术的病人复诊率高、医生工作强度大、患者舒适度差;而实施四手操作技术的病人复诊率低、医生工作强度小、患者舒适度较好;

几年来,我们逐步建立了规范的四手操作技术流程。

四手操作实施方法

1、组织和分工:由1名医生和1名护士组成治疗小组,医生负责计划及治疗,护士负责安排病人,准备治疗用品,调配材料,传递和回收器械,合理组织编排常规治疗的每个部分。

2、器械和材料;活动器械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台面为工作操作台,下面抽屉内放有治疗必备的各种小器械、材料和药物等。

3、治疗和护理:

3.1 医生、护士及病人均采取舒适的,按四手操作规范要求、做好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操作时戴口罩、帽子、防护眼镜或面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的手只接触到病人口腔及相关器械;

3.2 医护在治疗前做好详细的治疗计划,护士准备好治疗用物,如移动器械柜、药品、独立包装的小器械及辅助设备,避免诊疗过程中走动。

3.3 在光固化机、热牙胶机的接触部位包好避污膜,以及治疗中要接触到的牙椅调节按键、灯柄等部位也要每次更换避污膜。

3.4 诊疗过程中护士要及时吸除病人的唾液、血液及飞沫。

3.5 护士准确传递器械,在显微镜下传递时注意器械尖端方向,避免刺伤。并且保持一只手相对清洁,拿取清洁物品。

3.6 诊疗结束后对牙科手机空转30秒,避免回吸;将所有物品分类,尖锐器械入锐器盒;其它送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用KAWA布擦拭牙椅。准备接诊下一个病人。

实践证明,四手操作技术在预防口腔科医源性感染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通过实施口腔护理四手操作消毒灭菌,有效降低有病毒、飞沫、粉尘、带来的感染,确保医疗安全,防止治疗中治疗后的医患交叉感染。

四手操作技术则使口腔科消毒隔离规范得到了充分落实。由护士来准备器材、调节灯光、调拌材料、传递器械等可以保障医生戴手套的手不被污染,也不去污染别处;医生的手只接触病人的口腔和检查盘里的器械,护士及时吸唾,避免水、唾液、血液等污物污染治疗区,可以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护士合理地放置和传递器械,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杜绝了与病人之间出现交叉感染,也使口腔医护人员这样的高危人群身体健康得到更好的保护。

结果

通过四手操作,医护人员护理意识得到了提升,四手操作是由原来的被动工作模式转变为主动工作模式,把原来治疗过程中单一、局部的配合工作转变为密切配合工作和共同操作,可最大限度的发挥护士的椅旁作用,真正地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与重要性,同时也减轻了医生的压力和疲劳,提高了口腔治疗的工作效率及治疗质量。从而缩短了病人的就诊时间,大大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四手操作治疗模式的优越性已得到口腔临床的证实和普遍认可。在提高预防感染观念的同时,采用四手操作法,在便利操作、提高治疗效率的同时,通过更加合理科学的操作,有效地减少交叉感染。

讨论

现代口腔诊疗服务中医护四手操作技术逐步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率和患者的舒适度,保证医疗安全,并且在预防医源叉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减轻了医生和护士压力和劳动强度,总之,这项技术在口腔临床治疗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佛容.口腔护理学[M].第2版.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

[2] 李亚英.口腔科预防院内医院感染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2583.

[3] 万正敏.加强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5):936.

[4] 刘利,施金玲.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感染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学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48.

[5] 刘利。施金玲,余建华,等.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感染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145―148

[6] 刘雅芹* 浅谈四手操作技术对预防口腔科交叉感染的作用 内蒙古中医药2013 ,08-0063-02

第6篇

关键词: 口腔医疗; 信息化; 口腔医疗标准数据库; 口腔疾病病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12-67-03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of oral medical service

Fang Yuhua1, Yang Shuangyuan2

(1. Depart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Xiamen Medical College, Xiamen, Fujian 361008; 2. Software School of Xiamen University)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hospital informatization level is not high enough, not to mention building a service model for the patients, physicians, and expert knowledge. Considering this situation, using the systematic and practical research method, a set of relatively complete oral medical management platform system framework is put forward. The system consists of oral online management subsystem, oral medical standard database, oral pathological analysis model, multiple levels of oral medical online collaborative platform. This study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ral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researchers.

Key words: oral medical; informatization; oral medical standard database; oral pathological analysis

0 引言

口腔医疗服务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三大健康服务之一。根据2005年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牙科口腔医疗服务消费接近150元/人,全国总计2250亿元。目前估计全国口腔医疗消费额超过3000亿/年,口腔器材贸易额超过600亿元/年。随着牙医服务业对国际市场开放,这几年国家主管部门针对口腔医疗服务业出台了许多强制性法律法规,以使口腔医疗服务业健康发展。

在口腔医疗信息化方面,国外早已经实现了医疗一体化和电子病历,并建有公共医疗服务平台,例如欧洲的EDIFACT(管理、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美国的HL7(Health Level 7)等。目前国内口腔诊所及医院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基于服务对象去构建面向服务的架构,无法构建面向病人、医师、专家知识库的服务模型,没能建立医师迫切需要的口腔疾病智能协助治理模块和病人的自助服务平台。因此,构建一套现代化的高效的口腔医疗管理支持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1 系统的规划设计

口腔医疗信息化的基本原理是将成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于口腔医学临床、教育、科研及管理实践中,促进口腔医学的发展[1]。其中涉及到的信息技术有: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专家系统、网络技术等。口腔医疗管理平台的构建拟通过对口腔医疗及相关临床医学数据的采集和整合,基于网络,面向口腔疾病预测、分析、治疗和病理分析,力求实现高效现代化管理。该框架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1 口腔在线管理子系统

主要涵盖面向病人的电子病历卡片管理、健康档案卡片管理、护理卡片管理;对病人提供口腔治理手段查询、自主电子病历下载、健康档案管理以及医师在线诊断等服务;面向口腔诊所的口腔医疗财务管理、医疗器械仓库管理和跟踪服务管理等。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电子病历卡片管理主要包括电子病历等的存储、调用、检索、下载、打印、安全认证以及电子病历等数据标准等。

第一,电子病历管理系统要能够通过方便的编辑工具,典型病历模板来辅助医生书写病历;计算机自动处理医嘱、预约等,降低差错率。

第二,电子病历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同类疾病的病历查阅,帮助医生选择最佳医疗方案;智能知识库,辅助医生确立医疗方案;医疗违规警告,象药品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避免医疗错误;联机专业数据库,象药品数据库,供医生查询。同时,电子病历管理系统要能够规范医疗行为。比如:通过病历模板可以提示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避免遗漏;通过医嘱模板可以规范医疗操作。

第三,电子病历管理系统要实现网络化管理。各种临床原始数据可以在医疗过程中及时地采集,形成管理指标并及时反馈给集团诊所和各级卫生管理机构,达到环节控制的目标。同时为远程病人信息共享和传递提供有力支持。当病人转诊时,电子病历随病人转入新的就诊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中。对电子病历系统的扩展是实现个人健康电子记录。

最后,电子病历管理系统要能够从中提取各种分析数据,用于指导管理政策的制定。如疾病的发生及治疗状况、用药统计、医疗消耗等。同时为当前正在实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未来的医保政策和方案预留相关的接口。

口腔健康档案卡片管理主要是建立国民口腔健康档案,从人出生开始记录的所有口腔就医情况。口腔诊所的医师事实上是一个口腔全科医生,他不仅负责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还兼顾着口腔健康顾问的角色。

口腔健康档案卡片管理模块,将为每位患者搭建个性的口腔健康档案,创建资料贮存系统,分门别类存放与其健康相关的所有记录、表格和化验单,甚至将患者看过的医生的姓名和联络信息、过敏症状和所用过的药物,都归入档案夹内。针对每位患者,建立年度口腔健康档案,分档归类存储,并把重要身体数据统统制成表格,密切追踪,并如实记录检查结果,以便比较、分析其几年来的体格变化,并及时提出相关医嘱和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

医疗器械仓库管理对医疗器械进行实时监控,自动给出器械状态报警信息和消耗器材需求信息,为获得及时的后勤保障提供信息[2]。

1.2 口腔医疗标准数据库

口腔医疗数据包含主诉、各种检查检验结果、病程记录、治疗记录和医嘱等等。这些信息产生于各个就诊环节或多个不同的系统中。构建口腔医疗标准数据库将有利于实现集团下诊所之间、跨地区的数据共享,有利于实现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数据的收集、加工、传送、保存与可移植,还有利于各级管理机构对医疗数据的管理。口腔医疗标准数据库包括口腔医疗器械编码数据库、口腔疾病分类编码库、口腔医疗规范过程管理数据库、口腔典型病例数据库以及口腔疾病专家诊断治疗知识库等。

口腔医疗数据的标准化管理涉及到口腔医疗诊所的管理制度、医师的就业规范、患者和医师的协同交流机制、口腔医疗生态链的信息传递机制等,同时还牵扯到和其他医疗保障、保险、财务、税收等系统的互联互通,所以,还要实现相关的数据接口规范。这些接口规范及其相关服务要实现数据集成的实时性、易用性和可扩充性。口腔医疗数据还涉及到病人的隐私,因此数据的安全认证和数据备份也要形成标准化规范。

1.3 口腔疾病病理分析模型

通过对收集到的口腔医疗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从样本数据集合中找出规律和趋势,结合口腔专家知识库系统,实现从口腔医疗数据到疾病病理分析乃至疾病预防的转换。利用多维线性回归分析对历史口腔疾病病例进行探测,形成口腔疾病关联要素模型;对口腔疾病进行聚类挖掘;依据前期分析利用神经网络对口腔疾病进行预测等。同时可以结合数理统计、时间序列分析等经典统计方法来建立模型,也可以运用神经网络、遗传规划、决策树、粗糙集、关联规则等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构造口腔疾病病理混合模型。最后根据数据挖掘模型挖掘出的信息,利用解释规则为医师以及医疗管理部门提供合理的决策支持,以满足决策者的需求,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1.4 多层次口腔医疗在线协同交流平台

口腔医疗管理平台根据口腔医疗过程中参与的各利益相关者构建对象化口腔医疗服务信息化管理模型。对医师提供口腔医疗专家治理病例知识库与医疗过程智能协助、同行网上交流以及病人医疗服务自动短信或邮件通知等服务;对口腔患者,提供医师在线诊断、相关医师认证、短信和邮件预约管理、患者自身病历在线下载和邮件传递服务等;对政府相关管理机构提供口腔疾病病理分析、口腔医疗医师认证与从业人员管理、口腔服务医患冲突管理等。实现口腔患者、医师、专家、诊所、各级政府的多层次实时在线信息交流平台和针对医师、患者提供的医师认证、培训系统以及患者自助系统等。

2 系统的实现

2.1 研究方法

对于平台的总体建设,一方面要采用实用性和系统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平台的设计人员用系统工程方法,对口腔医疗管理平台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紧密结合口腔医疗特点来研究系统建设的可能性及可行性,最终设计出系统的功能,明确系统在各个环节的功能目标和作用界面。系统设计的每一个阶段都应与口腔医疗行业紧密结合,并取得行业专家的配合。另一方面采用领域专家与知识工程师相结合的方法,口腔医疗专家知识库系统、海量挖掘系统要达到领域专家的水平,就必须掌握领域专家处理问题时所使用的大量专门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专家系统涉及到很复杂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开发一个专家系统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方面的知识。

在对口腔医疗标准数据库构建方面,借鉴美国的HL7标准以及中国卫生部关于口腔医疗方面的规范,并按照口腔医疗自身特点,形成口腔医疗器械编码数据库、口腔疾病分类编码库以及口腔医疗规范过程管理数据库、口腔典型病例数据库以及口腔疾病专家诊断治疗知识库等。

在口腔医疗数据挖掘方面,必须先形成相关的专家知识库,这些知识由规则集及事实组成。因为挖掘系统的问题求解是运用专家提供的专门知识来模拟专家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方面,要频繁地采访专家,从同专家的对话和专家以往处理问题的实例中提取专家知识;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把获取的专家知识进行形式化存入知识库中。利用多维线性回归分析对历史口腔疾病病例进行探测,形成口腔疾病关联要素模型;对口腔疾病进行聚类挖掘;依据前期分析利用神经网络和决策书等对口腔疾病进行预测等,实现从口腔医疗数据到疾病病理分析乃至疾病预防的转换。

在口腔医疗管理平台的协同交流方面,借鉴现行的ASP模式,实现多口腔诊所或医院的在线租赁管理等,同时也可以借鉴ASP的商务模式等进行第三方运营管理等。

2.2 技术路线

本管理平台将采用总体规划,分步建设和实施的策略;平台内容由少到多,由浅入深。

⑴ 调研分析。加大对口腔医疗服务信息化需求的调研深度,选择若干个有代表性的专业口腔医疗机构,采取问卷或直接走访的形式,深入了解口腔诊所和医院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最紧迫的需求、信息化的程度、实施信息化改造的意愿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出详细的需求分析报告和实施解决方案。

⑵ 标准库建立。利用前期调研,结合国外编码方案以及中华口腔医疗管理机构的规划,形成口腔医疗器械编码数据库、口腔疾病分类编码库以及口腔医疗规范过程管理数据库等。

⑶ 系统研发。针对口腔诊所和医院的共性,参考目前市面的较为成熟的商业化局域网口腔管理软件,构建口腔医疗服务行业组件式口腔医疗服务管理系统,使得平台具有很好的方便性、伸缩性、可配置性和可管理性。

⑷ 病例分析。借助口腔医疗专家,形成口腔典型病例数据库与口腔疾病专家诊断治疗知识库等,并利用SAS等工具对前期口腔医疗病例进行数据钻取,利用多维线性回归分析等对病例进行要素关联推理分析,然后对病例进行聚类分析,形成口腔疾病规则库,最后利用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等对口腔疾病进行预测。

3 结束语

口腔医疗信息化的整体建设模式仍处于探索中,本文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口腔医疗管理平台体系构架方式,该体系由口腔在线管理子系统、口腔医疗标准数据库、口腔疾病病理分析模型、多层次口腔医疗在线协同交流平台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本文对于指导口腔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相关管理人员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总体模式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 ,对口腔医学信息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口腔医疗管理平台的建设采用总体规划、分步建设的实施策略。目前,对于该平台的实现,在口腔医疗标准库、口腔医疗数据挖掘模型等关键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亚岗,李勇敢.基于数据处理的口腔医疗信息化框架构建[J].微计

算机信息,2007.23:24-26

[2] 谢明元,刘福祥,郭在华,刘维成.分布式社区口腔医疗信息管理系统

第7篇

关键词: 农村;学龄前儿童;龋病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也高了,精细、松软又甘甜的食物及各种含糖饮料也成了家庭和孩子们触手可及的食品,那与食物密切相关的儿童龋病现况如何呢?2007年11月我院对农村在园儿童的龋病流行病学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先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市三乡幼儿园3-6岁在园儿童。

1.2 方法

在自然光线下由一人使用平面口镜和5号探针对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登记,龋病诊断标准采用《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最后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本次调查儿童491人,患病率80.24%,龋均4.40,充填率几乎为0,刷牙及漱口习惯不良。主要情况见下表

表 1 患龋率和充填率

表 2 刷牙和漱口习惯

3 讨论

3.1 从结果分析看,我市农村学龄前儿童龋病普遍,远高于农村乳牙58.48%的患病率[1],与5-6岁儿童90%无龋的目标差距很大 [2],且患龋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5-6岁的儿童明显高于3-4岁的儿童,与李向东[3]等人的调查分析结果一致,符合儿童牙病发展规律。

3.2 农村儿童龋病高发及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

3.2.1 龋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通常乳牙患龋率高于恒牙[4],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以后患病率逐渐增高,在三岁后患病率上升较快,至5-6岁乳牙患病率达到高峰;乳牙较恒牙易患龋与乳牙的解剖形态、组织结构、矿化程度极其环境等因素有关[5]。

3.2.2 有研究表明, 糖的摄入量、摄入频率与龋病密切相关【6】,所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精细、松软、甘甜的食物及各种含糖饮料成了家庭和孩子们唾手可得的食物,此类食物易导致儿童偏食,进食蔬菜等含纤维素类的食物减少,牙齿的自洁作用降低,加上儿童家长没有很好的帮助和督促儿童养成良好的刷牙及漱口的习惯,尤其没有晚上刷牙的习惯,易导致龋齿的发生。

3.2.3 由于龋齿病程进展缓慢,在一般情况下不危及患者的生命,不宜引起人们的重视,加上幼儿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比较忽视,保健意识不强,认为乳牙坏了不要紧,它迟早要换,没有必要充填,再加上由于龋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一旦一颗牙齿龋患又不及时充填就会对口内其它牙齿造成危害,致使农村儿童牙病举高不下。

3.2.4 儿童年龄小对家长依赖性强,治疗中易产生紧张和恐惧,不接受治疗或拒绝治疗、治疗次数多、家长对治疗费用的承受力低等都对农村儿童龋病治疗率底有很大的影响。

4 预防对策

要降低儿童龋病患病率,在日常工作中各级卫生、妇联、计划生育等行政部门要采取电视播放、广播宣传、健康教育三下乡、各种大型节假日及农村集市等多种形式加大卫生科普知识宣传的普及性、反复性及实用性;各级医院可制作口腔保健知识活页、宣传栏、播放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短片等;各医疗保健门诊的口腔科应设立咨询台,配备有经验的医师或护士承担咨询和宣传任务;口腔医师要把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始终贯穿在每个门诊病人的诊疗工作中;口腔保健专业人员利用幼儿家长会为幼儿家长、幼儿园保健医、幼师集中授课,讲述龋齿的危害、平衡膳食、少吃含糖食物、氟化防龋、使用含氟牙膏及保健牙刷、正确刷牙、餐后漱口等口腔保健知识,通过各种方法让儿童、家长及幼教人员仅可能多地获得精练的、通俗易懂的口腔保健知识,逐渐转变家长的态度及观念,以正确指导儿童的行为习惯;幼儿老师要落实儿童一日生活常规,实行一人一杯,一日三次刷牙及进食后漱口等健康教育措施,从而建立起幼儿园-家长-儿童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方式,减少龋病发生,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明振主编.口腔内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社,1999:25.

[2]卞金有主编.口腔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

[3]李向东,马晓莉.灞桥区小儿龋病发病调查分析[J].西北预防医学杂志,2004,7(3):43-44

[4]肖明振主编.口腔内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社,1999:26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已在虹口区卫生局注册的所有私营口腔诊所与辖区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口腔科。

1.2 方法

根据《医疗机构口腔诊所器械消毒规范》的要求,统一设计调查表格,由调查员到现场按照规定的调查项目逐项询问,实地查阅现场记录并进行重点环节物品的采样。调查内容包括消毒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硬件和软件设施配备情况、消毒清洗程序和个人防护是否规范、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质量监测等。

1.3 评价标准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结果严格按照GB15982―1995《医疗消毒卫生标准》和卫生部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发现,民营口腔诊所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院内感染管理小组,对于器械消毒的流程清楚,但没有制定成消毒规章制度及流程图。与公立医疗机构相比由于诊疗面积小,存在三区划分不清楚,存在交叉污染的现象。64.71%民营口腔诊所诊室内没有安装空气消毒设施。民营口腔诊所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做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只有17.65%民营口腔诊所的工作人员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作为自身的保护措施。

而在公立医疗机构中均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制定了各类消毒规章制度,设立专职的消毒人员,消毒设备齐全。见表1。

2.2 消毒灭菌设备调查

从各单位拥有的消毒灭菌设施情况来看,民营口腔诊所和公立医疗机构口腔科中建立污水设施分别只有17.65%和69.57%。超声清洗机设施由于价格比较贵,所以在民营口腔诊所中拥有的家数只有11.76%。压力蒸汽灭菌器、封口机和消毒液在民营口腔诊所中的拥有率较高。见表2。

2.3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

调查发现,私营口腔诊所中的紫外线灯强度的合格率仅为18.18%,诊疗椅上的管道液、漱口液的合格率和工作人员手的合格率也只有58.82%、64.71%和45.45%,明显低于公立医疗机构口腔科的管道液、漱口液和工作人员手的合格率。私营口腔诊所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总的合格率与公立医疗机构口腔科的合格率无明显差别。见表3。

3 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私营口腔诊所在消毒质量上存在较多问题,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私营口腔诊所由于存在资金少、人员少、诊室面积小的情况,所以在诊所的布局上未能做到有明显的三区划分,也没有独立的消毒室。卫生部颁发《医疗机构口腔诊所器械消毒规范》后,我区的私营口腔诊所基本都购置了高压灭菌消毒设备,都能做到持证上岗操作,但未能做到每年1次复训工作。有2所的私营口腔诊所的高压灭菌设备操作人员的上岗证已过期。私营口腔诊所由于面积较小,诊疗椅较少,有4张诊疗椅的单位只有3所,其余的都只有2把诊疗椅。虽然都有护士,但均不是专职的医疗器械消毒人员。民营口腔诊所的医务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差,接种乙肝疫苗的工作人员只有5名。临床研究显示,口腔科医护人员乙肝病毒感染率较高,医护人员的感染率是普通人员的6倍[1]。

调查还发现私营口腔诊所医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注重自身手消毒,所以在监测结果中合格率明显低于公立医疗机构口腔科的医务工作人员。有资料显示,医生比护士的手带菌数要高出3倍以上,而且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2]。虽然有11所诊所在诊室内安装紫外线灯作为诊室内空气消毒,但均未作登记,也无维护措施,对紫外线灯管做辐照强度测试,均未合格。私营口腔诊所在选址开业时,均未考虑建立污水设施,所以我区私营口腔诊所有污水设施的只有3所单位,低于公立医疗机构污水设施的拥有率。管道液、漱口液的合格率明显低于公立医疗机构口腔科,这主要与私营口腔诊所规模小,经济效益直接与就诊人数挂钩,诊疗仪器管道维护不到位有关。

我区私营口腔诊所的业务活动中,应进一步加强消毒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各类消毒规章制度,增加诊室环境空气的消毒设施,完善诊疗设施,严格消毒灭菌,减少污染。监督部门应加大监督监测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医疗机构口腔诊所器械消毒规范》[3]及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消毒技术规范》[4]要求。强化私营口腔诊所工作人员感染意识,加强诊所医务工作人员相关感染知识的培训,合理运用,正确规范使用消毒药械。使我区私营口腔诊所口腔医疗规范化,预防和控制各类医源性感染事故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赵君,王秀荣,林峰,等.加强口腔门诊职业暴露预防和管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25(6):659.

[2]潘捷. 医务人员洗手效果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4,21(2):1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疗机构口腔诊所器械消毒规范[S].

第9篇

基础设施

仪器设备:根据就医的患者数量、治疗医生的多少来配置牙科综合治疗机、洁牙机、技工操作台、候诊椅等。

环境:科室设有:口腔手术室、消毒室、诊疗室、镶复室、拍片室、清洗区、候诊区。科室地面:保持清洁卫生每日工作完毕采用湿拭清扫、拖地每日1~次遇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处理。空气消毒:每日定时通风紫外线有消毒记录。每周对科室环境进行1次彻底清洁消毒用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桌面、椅子、门窗、地面等然后进行空气消毒。

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布局合理。设器械清洗室和消毒室配备清洗池、清洗用具酶清洗剂防护设备防护镜、口罩、帽子、橡胶手套、袖套等。

诊疗室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房间牙科综合治疗机、洁牙机、技工操作台、候诊区都在诊疗室。因此诊疗室应宽敞明亮、为了保护患者的私密性应采取15米高浅蓝色的隔板半隔开每台综合治疗机给患者一个柔和安全的感觉。

侯诊区:除了侯诊椅以外还要贴一些口腔方面的宣传画生动形象地介绍口腔科的治疗范围、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及口腔疾病治疗前后的对比图片。设置一个报纸架放一些近期的健康报、齐鲁报、儿童画报等。以上措施不但能缓解患者等待时的烦燥情绪还能增长知识。

口腔医生:口腔医生必须是正规口腔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并且取得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证才能独立行医。口腔医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常规操作如根管治疗义齿设计常见口腔颌面部创伤、炎症的处理等。还要有自己最擅长的治疗项目。每一名医生对一位患者的口腔病变作全面检查并制订、实施全程包括口内、口外、修复等环节治疗计划。

科学管理

人员及业务培训: 一般将口腔医疗内容划分为口腔内科牙体牙髓科、牙周科、儿童牙科、口腔黏膜科等、口腔颌面外科整形科、牙槽外科、外伤肿瘤科、口腔修复科和口腔正畸科。专业分工使口腔医生能针对特定类型的口腔疾病积累丰富的诊断治疗经验成为领域中的专家。提倡医生分级管理、全面监督技术全面的口腔全科医生要求必须由高级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从而带动全科医生提高水平。每个医生有相对独立的操作场所全科医生能够完成从检查、口内、口外治疗到修复乃至正畸治疗对于疑难病例定期会诊、讨论、总结。上级医院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则应转诊。并且跟踪随访和学习有助于提高整体医疗技术。

口腔护理人员的管理:口腔护理人员既要具备普通护理工作的能力,完成日常的消毒、卫生工作又要兼任“牙医助理”的角色。

材料管理:材料的储存应遵守分类原则:固体和液体分开;易燃、腐蚀性试剂应有明显颜色标识并存放在安全处;有毒试剂须上锁;腐蚀性试剂存放在视线以下。消毒剂必须有卫生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且在有效期内使用。消毒器械必须有卫生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口腔科仪器设备由使用人负责。使用人应熟悉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特性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并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测。使用中应遵守操作规程。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故障及时报告科主任。科室所有人员必须明确总电源开关及各电器电源的位置电路或用电设备出现故障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后方可进行检查。工作结束后生活垃圾、医疗垃圾要分别存放保持工作台整洁。

口腔科院内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口腔治疗中交叉感染的环节和机会都比较多,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辅料等直接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存在交叉感染的机会最大,而这些物品的消毒工作及质量取决于消毒方法和消毒设备的科学应用。

口腔器材的清洗、消毒、灭菌: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使用后的注射器、利器、手套、敷料等医疗废物按规定处理分类收集标识清楚。使用后的显影液、定影液等化学性污染物交由专门处置机构处理。

X线照相室应严格控制拍片中的交叉感染避免X线机头、X线标准管受到污染有控制交叉感染的措施。

个人防护:从事口腔诊疗服务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医务人员应每年检查1次身体~5年加强1次乙肝疫苗。对每位患者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1个患者应更换1付手套并进行洗手或手消毒。

广泛的业务范围及多层次的价格:业务范围:根管治疗、牙体牙髓炎、牙周炎、儿童牙病、口腔颌面外科整形、外伤肿瘤、牙齿美容、补牙、镶牙、局部义齿、总义齿设计口腔修复和口腔正畸、常见口腔颌面部创伤、炎症的处理等。还要有最擅长的治疗项目。设定多层次的价格:对牙齿美容、补牙、镶牙、局部义齿、总义齿、口腔修复和口腔正畸使用高、中、低不同的材料来满足高、中、低收入各层次口腔患者的需求。

第10篇

医院口腔科

摘 要 口腔科门诊患者多、流动性大,牙钻高速涡轮机在使用时可形成血性及唾液性气溶胶等,使诊室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增多,对医护人员构成交叉感染的潜在危险。因此,加强对口腔科医务人员感染知识培训,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以减少口腔科感染的发生,防止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关键词 口腔科 控制感染 灭菌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110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关系到医患人员的健康,医院感染控制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医院的医疗质量。做好这项工作不在于医院是否具备高精尖的设备,而关键在于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基本建设,尤其高危科室――口腔科应值得我们大家关注。口腔科器械种类繁多,使用频率多、周转快,容易造成污染,再加之器械昂贵、消毒灭菌难,尤其是涡轮手机,直、弯机头等结构复杂,腔隙多,更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涡轮手机在停止转动的瞬间,机头内部呈负压状态,可以导致口腔中的唾液、血液、微生物等回吸入手机内部,微生物可在手机内部死角处繁殖,再次使用时回吸物质就可随转动喷出的水雾进入另一患者的口腔,造成交叉感染【sup】[1]【/sup】。因此,控制口腔科感染是防止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患者在口腔治疗中产生流血,创面易发生感染,是医院发生感染的高危区【sup】[2]【/sup】。为了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医务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全体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制定学习计划,每个月进行1次感染知识的学习,使医务人员掌握消毒隔离技术和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制定口腔科消毒灭菌的规范。

更新观念:必须使口腔科工作人员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口腔科在医院感染中地位和作用,视所有口腔科患者为感染病例,并按感染病例进行处理,将危险因素降至最低。

组织落实:在口腔门诊成立感染监测小组,每天进行消毒液的监测,每月进行1次空气细菌培养,定期分析监测结果,层层把关,实施有效的监测管理手段。

管理口腔科,防止感染

环境要求:口腔科应保持室内清洁,每天开诊前及工作结束后各空气消毒1次,开诊前开窗通风自然净化空气,再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檫拭治疗区,每天工作结束后,室内所有的物品、诊室地面、工作台面、诊室坐椅等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干净,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60分钟,每周诊室进行1次彻底清洁消毒;每月定期对消毒灭菌器械、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空气进行抽样监测,其结果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加强口腔各种器械的消毒灭菌,器械消毒灭菌应按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

手机、车针等耐高温器械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灭菌的原则,手机使用后,将其在空转30秒后浸泡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30分钟后,可采用超声波清洗,在洗液中应加入酶清洗剂,以加快血、体液、脂肪等污染物的溶解和分解,提高清洗效果。然后用空压机将手机空转,祛除残液,擦干上油与车针一并装入包装袋,进行高压灭菌备用。

不耐高温的物品采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取出后用流水刷洗干净,擦干后用2%的戊二醛浸泡10小时备用,每天必须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每2周更换1次。

一次性医疗用品口腔检查器械如镊子、压舌板、口镜、探针、弯盘、吸管等可采用一次性用品,一经使用后须遵守销毁制度,立即就地消毒毁型,装入有医疗标志的垃圾袋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清点数目,登记发放器械必须与毁型数目相等,严禁重复使用和流入社会。

加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

手的消毒:在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口腔感染的重要载体,为了减少手的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洗手,即6步洗手法,必须每接触一位患者彻底洗手或更换一次性手套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双手,以保障医患双方安全,每天工作结束后,要用化学消毒剂消毒双手。

个人防护: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必要时佩戴防护眼镜,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及其他感染。

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凡是接触患者的医疗废弃物均应按规定进行分类,然后集中进行专业化处理。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领导的重视,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更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切从患者出发、一切为了患者,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而且我们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影响因素;对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现有流动人口2.61亿。未外来人口的增多势必引起流动儿童的增加。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居无定所,难以管理。加之流动人口经济状况较差,自我保健意识差,对计划免疫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各地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接种率仍然无法提高,导致流入地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上升【2】。

1 影响因素

1.1 管理体制不完善

1.1.1相关部门对所辖区域内流动儿童掌握登记不全,不能及时地提供流动儿童的准确信息,相关部门协作配合不力,使有些流动儿童无法享受国家免疫规划服务。

1.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配备不足,专业人员不足,设备陈旧,经费不能足额到位等。

影响了整个地区主动服务流动儿童的质量。

1.2 流动儿童免疫接种问题

1.2.1 政府对流动儿童的管理重视不够 当前采用传统户籍制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计划免疫工作的需求,不能正确的反映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原因在于各部门没有明确责任,缺乏协调,造成流动儿童管理上处于无序状态.同时儿童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免疫接种的服务质量和保障健康的程度【3】。

1.2.2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工作认识不足 流动儿童的家庭不少为收入水平低下或居无定所无固定职业的家庭,由于受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防病保健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儿童漏卡漏种现象的发生。这也是各地区流动人口具有的特点【4】。

1.2.3 宣传工作不到位 对预防接种知识没有进行广泛和深入持久的宣传。

1.2.4 基层接种单位工作人员缺乏,对流动儿童的接种服务不到位。

2 管理对策

2.1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要遵循“政府参与,社会参与,部门配合,法制保障”和对流动儿童实行现居住地管理的原则,对不同地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采取强化工作措施,同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政策,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重视和支持,保证免疫规划人员,经费,设备到位。加强政府部门的督导管理,将流动儿童的管理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儿童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方案,协调好教育,公安,计生,妇幼保健,街道,居委会,卫生等部门。,保证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减少流动儿童接种的空白点。

2.2 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除开展常规的4.25宣传,强化宣传,要根据流动儿童的特点,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区利用广播,报刊,宣传单,告示,标语,短信平台等形式传递信息,多方位,反复开展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工作的知晓率和主动接受免疫接种意识【3】,共同做好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2.3 加强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管理 推进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提高计免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确实的保障,以保证免疫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各级流动儿童管理网络系统,加强流动儿童调查摸底,查漏补种工作,责任明确,措施到位。把补种作为常规管理工,为流动儿童提供优质便利的接种服务,提高儿童家长的满意度。

2.4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 对居住2个月及以上的流动儿童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无接种证者同时建立.补办接种证,享受与本地儿童同等待遇。居住2个月以下的儿童办理临时接种证,促使流动儿童及无证者主动到本辖区免疫预防接种门诊补种疫苗。

3 讨论:

免疫规划工作是疾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本国策之一,自从实施儿童免疫规划以来,许多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逐年增长,流动儿童的数量也随之上升,这些人流动性强,信息难以掌握,.由于多元因素的作用,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预防接种水平存在极大差距,甚至削弱当地人群的免疫屏障,导致流入地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上升,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已成为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4】。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不及时,不到位,直接造成了许多地区计免相关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成了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难点,给目前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力,因此必须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适合年龄的儿童能够及时.规范的进行预防接种,达到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及时发现计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完善的外来流动儿童管理机制,为更好地开展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华,计划免疫工作中流动儿童的来源。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2010.10(23).289-288.

[2] 梁发波;石志刚.浅谈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管理。中国医疗前沿,2009.22(10)348-349.

第12篇

(一)实施

1.国家组织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省级周期为三年,市、县级周期为二年。各省可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本省内的绩效考核工作。

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分为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检查。

3.定期考核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依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按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和相关的要求及程序实施。

4.不定期检查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业务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开展专项或综合性的考核,其结果作为定期绩效考核的评价依据。考核内容、方式由组织考核单位确定。

(二)进度安排

1.2009年,国家完成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考核;2010年完成所有省级考核,提供总结报告;

2.各地2010年底,至少完成一轮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2011年2月底前提供总结报告;

3.省级组织对辖区市、县级考核,结果报国家备案(年报)。国家负责对市、县两级考核工作的督导、指导与检查;

4.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技术指导组2011年8月底前完成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效果评价报告。

5.自2011年起,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转入常态管理。

二、传染病综合防治工作

(一)2009年重点防治工作

1.进一步加强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和疫情控制工作。

2.编制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白皮书

(1)从09年开始编制霍乱、狂犬病、布病、流感防控工作白皮书。

(2)编制相关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手册

3.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的人群健康监测

(1)三峡工程人群健康监测总结、表彰,部署三峡后续工作人群健康监测工作(湖北、重庆)

(2)南水北调工程疾病控制项目的论证

4.组织开展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质量检查。

(二)2008年度中央转移支付传染病的防控项目的实施

1.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监测、暴发疫情、风险沟通)

2.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

3.自然疫源性疾病(狂犬病、出血热、登革热、布病、炭疽、钩体)

总体维持*年投入水平。其中:

(1)流感。经费安排:支持31个省区市。用于加强国家级的网络实验室和哨点医院,保证工作质量。

工作要求:常规监测与暴发疫情:每周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5~15份,及时送检,暴发疫情调查处理与报告。对省、市、县级疾控机构的专业防治人员进行培训。各省区市卫生厅局组织省级专家组对地、县级的工作情况进行督导。

(2)布病及出血热:加强*等10个疫情高发省,其中河北、陕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6个省同时开展出血热项目。

工作要求:开展常规监测、疫情处理。开展培训和健康教育工作。项目省份应定期对辖区内的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督导。

注意事项:请各省根据疫情情况对经费进行安排,应兼顾布病和出血热。应考虑2008年扩大免疫规划项目中已就出血热疫苗和接种补助予以支持。

(3)登革热:加强疫情高发的*等12个省区市的防治工作。

工作要求:开展蚊媒密度监测和疫情调查处理;开展医务人员培训;开展项目督导和检查。

(4)狂犬病:加强疫情高发的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17个省区市的防治工作。

工作要求:加强疫情监测,100%开展个案流调;开展对狂犬病暴露后预防门诊的指导;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规范的培训;健康教育;督导检查。

(5)出血热、炭疽、钩体扩大免疫规划

加强辽宁、山西、内蒙、河北、吉林、安徽、江苏、浙江、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广西、海南、广东、湖北、甘肃、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南、青海、宁夏、新疆等28个省区市的防治工作,疫苗+注射器,补助2元/剂次。

工作要求: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发生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加强项目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规范的预防接种补助经费发放制度。

三、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一)2009年重点工作

1.落实扩大免疫规划各项措施

(1)及时安排、下达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有关经费;

(2)组织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促进地方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进程;

(3)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接种知识,如接种禁忌等,强化接种人员在接种前告知和询问工作,规范接种行为(包括二类疫苗),提供更好的预防接种服务;

(4)继续对基层开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培训,努力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队伍建设;

(5)强化边远、贫困和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免疫规划工作;

(6)继续推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进程;

(7)协助教育部门深化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对漏种儿童及时进行补种。

2.继续开展疫苗可预防传染病防治工作

(1)继续实施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和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组织开展脊灰、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以及重点地区乙脑和甲肝疫苗群体性接种活动。

(2)实施乙肝防治规划

--在做好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接种人群(15岁以下人群),开展乙肝防治工作。

3.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工作

(1)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和处理工作

--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并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对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立即报告并开展调查和诊断处理。

--协助医学会,做好专家库的建立和鉴定相关工作。

(2)制定预案,妥善处理善后

--各地制定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预案,明确宣传、药监、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等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当出现类似事件时,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和说服疏导,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二)2008年度扩免项目管理方案

1.在*年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

甲肝疫苗覆盖适龄儿童数从40%增加到50%;麻腮风疫苗由500万剂次增加到600万剂次;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由每名适龄儿童接种1剂次增加为2剂次。

--地震重灾县A+C群流脑疫苗强化免疫。

--补充冷链。

2.项目目标

目标

(1)保持并提高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类(含麻风疫苗、麻腮疫苗、麻腮风疫苗、麻疹疫苗)疫苗高水平接种率;

(2)继续做好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流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等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

(3)在部分省份开展适龄儿童麻疹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4)部分省份重点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

(5)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炭疽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

(6)对中西部省份冷链设备配置给予支持。

3.项目范围

(1)常规接种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

--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白破、流脑(A群和A+C群)等疫苗继续在全国范围实施

--除、青海、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外,乙脑减毒活疫苗在其余省份全面实施。

--根据甲肝减毒活疫苗、麻腮风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资金安排计划、疾病监测情况和实施可行性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选择实施地区和实施对象。

--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人群开展甲肝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

(2)强化免疫接种,其中:

--脊灰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覆盖1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覆盖全部目标儿童;内蒙古、辽宁、吉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至少覆盖1/3目标儿童。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覆盖9个省份,其中:辽宁、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宁夏等8个省(区)要覆盖全省目标儿童,广西至少覆盖1/3目标儿童。

--A+C群流脑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覆盖四川、陕西和甘肃3个省的“5.12”汶川地震重灾县目标儿童。

(3)出血热疫苗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等17个省(区)部分地区实施接种。

(4)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在部分省份进行应急储备。

(5)冷链设备配置补助覆盖中西部地区。

--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4.项目内容

(1)常规接种

--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为适龄儿童提供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等疫苗的常规接种服务。

--麻腮风疫苗采用过渡期免疫方案:8月龄接种麻风疫苗,18~24月龄接种麻腮风疫苗或麻腮疫苗,不足的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供应不足阶段,按照免疫程序和资金分配计划,首先使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第3、4剂次,不足部分继续使用全细胞百白破疫苗。

(2)在重点地区开展脊灰、麻疹和A+C群流脑疫苗强化免疫

--脊灰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对象为0~3岁儿童,每名适龄儿童接种2剂次(2剂次间隔不得少于28天)。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宁夏2个自治区免疫对象为8月龄~6岁儿童,其它省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对象为8月龄~14岁儿童,每名适龄儿童接种1剂次。

--A+C群流脑疫苗强化免疫。四川、陕西和甘肃3个省强化免疫对象为2岁~15岁儿童,接种1剂次。

(3)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当发生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

(4)对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冷链设备配置给予补助

--根据《财政部卫生部关于下达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通知》(财社〔2008〕291号)中提出的“冷链设备配置品目参考清单”,结合当地冷链设备装备现状,支持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接种单位冷链设备购置,重点支持县级及以下冷链设备购置。

四、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治工作

(一)2009年艾滋病防控工作重点

1.完善防治工作机制

(1)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健全“一把手”负责制和防治工作责任制;

(2)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倡导和培训,提高对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3)建立和完善协调工作机制,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基层多部门的合作与配合。

2.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

(1)加大对疫情重点地区、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工作力度,做到责任到位,经费到位、任务到位、人员到位,工作有效落实

(2)男男人群和流动人口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也是难点。继续开展各类宣传和干预工作

3.提高干预措施覆盖面

(1)稳步推进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

提高入组率、保持率、覆盖率

(2)加大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力度。

安全套使用率

男男同性

(3)扩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覆盖面,有效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

4.宣传教育

(1)对一般人群以普及知识为主,对高危人群以干预措施为主,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2)充分发挥宣传、广电、工商、新闻出版部门的优势,利用大众媒体、广播电视、新闻、文艺节目开展艾滋病公益宣传活动。

(3)加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社区、工作场所、学校和公共场所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5.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1)提高医疗救治的质量和水平。

(2)做好自愿咨询检测工作。

(3)加强对感染者和患者的综合管理服务。

(4)保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的持续供应。

(5)强化患者和家庭、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生活救助工作。

6.加强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管理

(1)加大艾滋病监测工作力度,增加监测点数量,科学合理覆盖,建立艾滋病防控评估工作机制。

(2)加强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组织开展专项和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

(3)总结经验、交流和推广最佳实践,表彰先进。

7.社会力量参与

(1)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参与艾防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大支持力度,正确引导和培养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参与到艾滋病防治的工作中来。

(2)进一步开展企业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倡导和动员,鼓励企业职工参与和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

(3)充分发挥公众人物和志愿者等的作用。

8.启动新一轮综合防治示范区

三类共694个示范区

第一类中央重点建设:50个

第二类在中央与地方共建:203个

第三类国际合作项目县:441个

(包括全球基金第三轮72个项目县、第四轮115个项目县、第五轮79个项目县,中默项目52个县、中盖项目137个县,中澳区域项目29个县,除去各个项目重叠县,共441个县)

(二)性病、丙肝防控工作重点

1.通过预防艾滋病性传播控制性病策略

2.通过预防艾滋病血传播控制丙肝策略

制定梅毒控制规划

丙肝流行病学调查

制定规范化诊疗方案

性病、丙肝列入示范区工作内容

(三)2008年度艾滋病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管理方案

1.项目目标

(1)继续完善卫生与公安和司法部门监管场所高危人群HIV抗体检测工作协调管理和信息收集汇总上报机制,提高监管场所医务人员艾滋病检测和防控能力。完成对公安和司法行政系统监管场所的免费艾滋病毒抗体检测。

(2)所有地市和县区必须开展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提高各级自愿咨询检测点服务人员的能力,重点提高性病防治和诊疗机构人员的能力,加大在性病诊疗机构的咨询检测力度。在29个省(区、市)的50个县区开展梅毒检测和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探索性病与艾滋病控制有机整合的管理机制。

(3)继续组织基层干部政策宣讲、农民工宣传教育、青年学生健康教育等活动,达到国家对各项活动的目标要求。将性病防治知识纳入各项宣传内容中,城乡一般人群宣传教育活动覆盖面达100%的县(市、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为活动重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设立专题宣传栏,对就诊者的防治专题讲座每诊所每季度至少1次。

(4)继续扩大美沙酮维持治疗覆盖面。提高门诊病人的维持率。每个老美沙酮门诊治疗人数至少达到200人,当年新开诊门诊治疗人数至少达到100人。在农村地区、吸毒人员分散或较少的城市地区和美沙酮维持治疗不能覆盖的地方,设立清洁针具交换点,每个点覆盖至少50个吸毒者。

(5)继续在所有的县区市开展预防性传播综合干预措施。优先在、同性恋人群中开展活动。每县平均年干预高危人群总数不少于550人。培训干预骨干每县不少于20人(其中包括疾控机构4人、性病防治机构6人和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工作人员10人)。

(6)以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的县区为重点,继续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培训,重点培训乡村级医务人员。每县培训负责抗病毒治疗的信息管理员2名。继续完成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任务,病人服药依从性达到80%以上。病人治疗第一年的CD4细胞检测做到每人每年检测4次,第一年以后的CD4细胞检测做到每人每年至少检测2次。治疗6个月以后病毒载量每人每年检测1次。完成耐药监测计划,动态观察抗病毒治疗效果和耐药情况。

(7)对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毒携带者随访比例达到70%以上,每年每人随访2-4次。对随访者CD4细胞检测率达到100%。

(8)开展新一轮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与国际合作项目实施地区结合,覆盖694个艾滋病疫情严重或高危因素突出地区,其中253个示范区中央补助部分经费。继续支持云南德宏州和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工作。

2.项目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3.主要内容和要求

(1)继续在监管场所对高危人群开展常规HIV检测

加强对筛查阳性者的结果告知、预防教育和管理、落实关怀救助政策。

加强对参与筛查的工作人员的培训。

完善政府领导牵头,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研究解决好监管场所筛查和管理工作各环节的问题,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与监管部门沟通,健全监管场所艾滋病检测和相关救治的信息收集机制,提高信息收集和利用。

(2)继续开展免费咨询检测服务

每县区在疾病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内建立免费咨询检测点。

建立本省的转诊服务网络,帮助基层解决转诊困难的问题,帮助有困难的人员解决艾滋病预防救治等方面的困难。

要将转诊服务网络的信息印发给提供免费咨询检测服务的机构和咨询点,以便工作人员和接受咨询检测的人员使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结合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深入到高危人群集中的场所开展免费VCT宣传,扩大免费VCT覆盖面,提高接受检测的数量。

梅毒综合防治试点工作,要结合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确定试点县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梅毒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整合的工作机制。

(3)广泛深入地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

继续将基层领导干部、农民工和青年学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将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地区和场所,尽量扩大覆盖面。

宣传教育内容要把性病防治知识整合到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内容中。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动员街道和乡镇基层政府主动参与。

(4)全面落实高危人群干预措施

继续在吸毒人员集中的地方扩大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覆盖面。

门诊要定期对维持治疗者组织各项小组活动,积极帮助就诊者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维持治疗者提供艾滋病咨询、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维持治疗者参与志愿者服务和社会活动,使其尽快回归社会生活,彻底摆脱危害。

完成对维持治疗病人的定期HIV、梅毒和丙肝的检测观察。

完成评估美沙酮维持治疗对预防艾滋病和丙肝传播的实际效果。

在部分农村地区和吸毒人员分散或较少的城市地区继续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工作。培训吸毒者同伴教育宣传员,鼓励吸毒者戒毒和接受艾滋病检测。

安全套推广等综合干预工作的重点人群包括暗娼,男男性接触者,性病门诊就诊者和多性伴者等。

性病诊疗机构在提供诊疗服务的同时,要对性病就诊者进行艾滋病性病预防的行为干预,内容包括门诊宣传栏的设立、健康教育处方发放、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性伴通知及动员就诊者接受HIV和梅毒检测。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安全套推广使用等综合干预工作情况进行督查。

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动员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安全套推广、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发放宣传教育材料及开展同伴教育培训等干预活动。

(5)继续加强对感染者随访管理,扩大对艾滋病人免费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

对CD4细胞数在350以下的感染者每年进行2次免费CD4细胞检测,对CD4细胞数在350以上的感染者每年进行1次免费CD4细胞检测,同时给予医学指导和预防传播教育。

各级药品管理部门要保证抗病毒治疗药品的及时供应、合理储存和运输,减少药品在管理过程中的损耗。

对服药病人要实施监督服药措施。将监督服药工作与病人的随访和管理相结合,探索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综合管理方式。

提高病人接受CD4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的可及性,解决病人到医疗机构抽血的交通困难问题,对病人提供一定的交通补助或奖励,保证治疗病人CD4细胞检测率达100%。

对治疗任务较重的地区,省地县要安排医务人员定期深入乡村巡回蹲点,指导和协助开展基层的治疗工作。

(6)继续做好国家综合防治示范区和重点省及联系点的工作

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各省建设示范区,并与各省共建部分示范区。

云南应将德宏州、河南应将驻马店地区作为本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4.招标采购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中心负责收集、统计全国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计划。

(2)各省、地市和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有专人负责妥善保管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试剂等物品。

(3)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集中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美沙酮维持治疗原料药品的招标工作,各项目省(区、市)的卫生、财政部门负责本省(区、市)采购工作。

(4)各省(区、市)根据项目补助的设备种类、试剂等,合理制定采购品目、规格和数量计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组织招标采购工作,并将采购结果报卫生部、财政部备案。

五、结核病、麻风病防治工作

(一)2009年结核病防治工作要点

1.规范结核病防治的基本策略与措施,完成新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印发和培训工作。

2.筹备2010年流调,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全国调查方案,做好有关预算,完成省级培训,各省启动流调工作。

3.规范结核病防治机构及当前亟待解决的有关防治工作,做好结核病立法调研和评估工作,力争《结核病防治条例》列入立法规划。

4.完成耐药结核病基线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并适时对国际社会公布,提供完善结核病政策的科学依据。

5.与部内有关司局合作举办国际耐药高层会议,支持防痨协会举办亚太地区防痨会议。

6.做好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协调贷款办制定国家及各省结核病防治可持续发展计划,加强和改进全球基金项目管理机制,申请和筹备启动盖茨项目,积极协调和推进其他有关项目的实施。

7.开展耐药结核病、流动人口、TB/HIV双重感染等重点领域试点工作,进一步总结试点地区经验,完善试点方案

8.完成以324活动为重点内容的多种形式健康促进,优化监测系统,推进有关各省药品管理标准化,指导各省完成药品招标采购等常规工作。

(二)2008年度结核病中央转移支付项目

1.总目标

促进《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0年)》目标的实现,降低结核病的感染、发病与死亡,提高全人口的健康水平。

2.年度目标

(1)新涂阳肺结核病患者发现率至少在70%及以上,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

(2)发现、治疗管理肺结核患者约103万例。

3.项目执行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4.项目内容

1)患者诊断

对到指定结防机构就诊的肺结核可疑患者提供免费的结核病诊断检查,包括提供1次胸部X光片、1次痰涂片检查。

2)患者治疗及检查

对确诊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提供免费的治疗和随访检查,主要包括:国家免费提供统一标准化疗方案所需的抗结核药品,治疗期间提供3次痰涂片随访检查,疗程结束时提供1次胸部X光片检查。

3)肺结核病报病及治疗管理补助

对推荐和报告肺结核患者的医务人员以及承担有关公共卫生工作的农村医务人员给予适当补助;

对按要求已完成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工作的督导医生,发放治疗管理补助费。

4)疫情追踪

利用国家疫情监测系统,了解肺结核的报告情况,由县(区)级聘用专业人员,主要是经过相应培训的乡级人员对已报告但还没有到结防机构就诊的可疑患者进行现场追踪。

5)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率

(1)乡(镇)卫生院查痰。

在部分具备条件的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建立痰涂片检查点,对农村结核病可疑者开展痰涂片检查工作,提高发现率。定期对各查痰点工作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根据结果给予相应的工作补助。

(2)疫情报告。

*年全国启用结核病网络专报系统,结核病防治机构负责实施报告管理工作,以保证国家获得及时准确的疫情信息。

(3)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检查。

肺结核接触最密切的是患者的家庭成员,动员已知的肺结核患者家庭成员尽早到结防机构就诊,是早期发现肺结核患者手段之一。对所有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家庭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提供相应工作补助。

6)规划管理工作

(1)健康促进。

在世界结核病防治日开展综合性健康促进活动,同时举办三下乡活动;制作本省健康促进相关材料;发放健康促进材料;对年度健康促进活动进行督导评估。

(2)强化督导。

为提高工作质量,确保完成各项工作指标,卫生部要求各地加强分级督导工作力度。省级每年对所辖地(市)增加1次督导;地(市)每年对所辖县(区)增加1次督导,县(区)每年对所辖乡镇增加1次督导。

5.项目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

(1)国家级:卫生部负责对项目实施管理与监督。

(2)省级:项目省、地(市)、县(区)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要求,落实规划各项指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监测工作,对项目实施进行质量控制。

2)资金安排

覆盖患者诊断和治疗、密切接触者调查、乡级查痰点、患者管理费、报病补助、追踪疫情患者、网络专报、工作督导、健康促进等结核病防治工作。

省级卫生和财政部门要联合制定各项补助经费发放管理办法。补助经费发放要与完成工作任务和质量挂钩。工作任务量和质量及发放补助要有详细记录,便于监督检查。

3)招标采购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卫生、财政部门成立采购工作组,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采购工作。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计划购买品目、规格和数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组织招标采购工作,并将采购结果报卫生部、财政部备案。

6.项目执行时间

项目招标采购工作于2009年6月底之前完成。

7.项目监督和评估

(1)项目完成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将项目总结、项目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报卫生部、财政部。

(2)卫生部将分别在项目实施中期和项目后期,对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核。随机抽取部分省份,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考核评价指标,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三)2009年麻风病防治管理工作要点

1.适时召开麻风防治专题会议,部署重点地区防治任务。

2.开展麻风“*”规划中期评估。

3.加大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监督和技术指导和力度。

4.培训基层和综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提升诊断水平。

5.指导各省完成麻风院村建设项目,确保麻风院村保障措施落实。

6.继续同相关部委相互配合,落实患者救助措施,宣传麻风防治政策和知识,消除麻风歧视和偏见。

(四)2008年度麻风病防治项目

1.总目标

促进《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2010年)》目标的实现,及早发现和治疗麻风病人,对重症麻风病人进行救治,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年度目标

(1)加强病例发现,发现新病人*例;

(2)强化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治愈病人1500例;

(3)对严重不良反应进行处置,救治麻风反应、神经炎、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病人数分别为1600例、1800例和300例;

(4)对重症麻风病人进行救治,手术治疗1500例;

(5)对重症麻风病人进行救治,开展必要的医学处置,向不同类别病人提供自我护理用具包、一次性换药包、防护鞋,人数分别为6000例、1*例和60000例。

3.项目执行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4.项目内容

1)病例发现。

(1)可疑者筛查。

培训乡村医生主动寻找并推荐可疑患者,专业医生负责赴现场核查。早期发现麻风病例,需筛查3万名可疑者。提供相关医学检查、乡村医生推荐可疑者补助及专业医生现场工作补助。

(2)密切接触者检查。

通过专业医生赴现场,对麻风现症病人数3倍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以早期发现病例。提供相关医学检查、专业医生赴现场工作补助。

2)病例诊断和治疗。

尽早发现和确诊病例,以新病例和现症病例为治疗对象。通过乡村医生和基层医务人员报告病例,专业医生赴现场进一步检查并确诊病例;对新病例和现症病例进行相关医学检查,专业医生根据病例类别赴现场进行不同频次的核查,检查治疗效果。

促进广大乡村医生报告病例和治疗管理病例的积极性,实现确诊一例,管理一例,治愈一例,以有效控制传染源,最终基本消除麻风病。乡村医生深入偏远、艰苦地区,主动开展线索调查,推荐病例并最终确诊后给予报病补助;乡村医生经常性地深入偏远、艰苦地区对病人进行管理,观察治疗进展情况,通过2年有效治疗和管理,病例被判定为治愈后给予管理病人补助。

3)严重不良反应处置。

由于治疗麻风病时间长,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麻风反应、神经炎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3种。对上述严重不良反应免费提供药品、相关医学检查,专业医生根据不良反应类别赴现场进行不同频次的检查,预防畸残发生及避免死亡。

4)重症病人手术治疗。

对存活的约15000名重症病人分期进行救治,开展手术治疗,避免失能和死亡。对每例手术病人提供住院、药品、治疗、护理和生活补助。

5)重症病人医学处置。

对存活的不同类别重症病人进行救治,开展必要的医学处置,防止失能和死亡。提供自我护理防护用具包,通过专业人员指导,掌握简单的技能,进行自我护理;向溃疡病人提供溃疡换药敷料包,由专业人员开展治疗;向麻木足患者提供防护鞋,防止创伤发生。

6)规划管理工作。

(1)重点工作。

按照《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2010年)》要求,根据各省疫情情况,提供工作补助,覆盖健教宣传、疫情监测、工作督导、人员培训等领域。

健教宣传:结合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等时机,制作本省健康促进相关材料,开展综合性健康促进活动并定期进行评估等;

疫情监测:根据监测方案的要求报告病例,收集、分析和整理数据,定期赴现场采集信息等;

人员培训:由省、地两级开展分级培训,加强专业人员和乡村基层人员的培训,提高知识和技能。

(2)能力建设。

加强麻风防治业务负责单位麻风菌检测能力,配置检测必备显微镜,用于筛查和诊断工作。

5.项目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

卫生部负责对项目实施管理与监督,国家麻风中心对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麻风防治业务负责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省级卫生和财政部门要制定补助经费发放管理办法。补助经费发放要与完成工作任务和质量挂钩。工作任务量和质量及发放补助要有详细记录,便于监督检查。

(2)资金安排

中央财政安排麻风病防治专项资金,对麻风病例发现、诊断和治疗、严重不良反应治疗、重症病人手术治疗、重症病人医学处置及规划管理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补助。

3)招标采购

(1)各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财政部门成立采购工作组,负责本省(区、市)采购工作。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计划购买品目、规格和数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组织招标采购工作,并将采购结果报卫生部、财政部备案。

项目于2009年底前完成。

6.项目监督和评估

(1)卫生部组织对重点省份督导,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对地(市)级、县(区)级的防治工作进行督导和技术指导,落实各项控制措施,并对经费使用和实施效果进行检查。

(2)中央级制定考核和评估指标,对各省防治工作情况和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经费使用和取得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

(3)每项活动结束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完成评估报告和总结;项目完成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将项目执行情况总结上报卫生部、财政部。

六、血吸虫、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一)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1.加强《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宣传,继续贯彻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2.做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09—2015年)》编制工作;

3.继续探索省部联动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模式;

4.做好中央补助地方血吸虫病防治项目。

主要内容:查灭螺,查治病,晚血救治,培训,健康教育等。

(二)疟疾防治工作

1.结合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工作机制和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加强重点地区疟疾防治技术培训、指导和督导检查;

2.加强输入性疟疾的防治工作,探索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

3.开展疟疾消除策略可行性研究。

4.做好中央补助地方疟疾防治项目。

主要内容:发热病人血检,休止期治疗,预防服药,病人治疗,蚊媒控制,培训等。

(三)包虫病防治工作

1.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开展技术培训、指导、督导检查和效果评估;

2.在牲畜屠宰管理和无主犬捕杀等方面探索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传染源控制策略。

3.做好中央补助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

主要内容:人群查治,外科救治,犬驱虫,培训,健康教育,购置B超等。

(四)其它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1.围绕《*-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确定的目标,以寄生虫病防治示范区工作为抓手,继续做好土源性线虫病、肝吸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

2.巩固消除丝虫病成果,继续做好丝虫病监测和晚期丝虫病病人照料工作;

3.加强黑热病监测,及时发现、处理疫情

七、重点地方病防治工作

(一)工作要点及有关工作安排

1.全面落实《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10年)》。

--做好2009年度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项目。

--争取落实西部贫困地区碘盐价格补贴政策。

--逐步开展《全国县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考评方案》。

--制定《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终期考核评估方案。

--完善重点地方病监测体系,构建地方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地方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

2.编制重点地方病“十二五”规划。

3.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地方病防治后续工作。

4.组织开展地方病防治有关政策措施调查研究。

(二)2008年度地方病防治项目

1.项目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10年)》

(1)落实重点病区、重点人群、重点地方病的防治措施,适时采取应急预防和对适宜患者的救治措施。

(2)建立、完善重点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监控病情动态,评价预防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

(3)加强防治地方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显著提高病区群众对地方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4)加强中西部地区重点省份的地方病防治能力建设,提高地方病防治队伍的综合实力和防治水平。

2.项目内容、资金安排

(1)防治燃煤污染型地氟病项目

--改炉改灶。在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9个省份,安排110.5万户改炉改灶任务。

--现况调查。在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重庆和陕西9个省份的103个未改炉灶病区县,开展防治现况调查,掌握防治需求,科学指导防治措施。

(2)碘缺乏病防治项目

--按照《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197号),全国各省(区、市)开展以县级为单位的碘盐监测。

--按照《在碘缺乏病高危地区采取应急补碘措施实施意见》(卫办疾控发〔2008〕71号),在广东、海南、重庆、四川、、甘肃、青海、和新疆等15个省(区、市),开展高危地区调查,在碘盐覆盖率较低病区对育龄妇女适时采取应急强化补碘措施。

--按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卫办疾控发〔2008〕214号),在8个省区开展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调查评估;逐步开展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考核评估。

(3)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

除上海、海南、贵州外,在2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367个病区县开展病情监测、调查防治措施落实情况,检测饮水氟含量,评价防治措施效果。

(4)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情监测

山西、内蒙古、吉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1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已查明的砷中毒病区村和水砷含量大于0.15mg/L的高砷村,对223个村(屯)进行砷中毒病例搜索,监测病情动态,评价防治措施。

(5)大骨节病防治

--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13个省、区的64个病区县开展儿童大骨节病的病情监测,查找大骨节病活跃病区;

--对重点病区的95万人实施预防性硒碘盐干预;

--对四川5000例、*例大骨节病患者提供适宜治疗干预。

(6)克山病防治

--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15个省(区、市)的91个病区县开展病情监测,掌握克山病的病情动态;

--在病区对350例慢性克山病和潜在型克山病的适宜患者治疗;

--对75万克山病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补硒。

(7)地方病防治人员培训。

--项目培训。根据项目安排,开展对项目管理与实施人员培训。

--岗位培训。根据各地工作重点,开展面向县级地方病防治专业的人员岗位培训,重点提高地方病防治必备的基础理论、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强化综合业务素质。

(8)健康宣传教育。

--开展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健康教育;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面向基层的原则;

--充分发挥县级和县级以下基层单位的作用,广泛深入、形式多样。

(9)地、县级地方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

在内蒙古、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补充、更新防治工作必需的仪器、设备:

--县级:克山病监测心电图仪、大骨节病监测、诊疗用X线机;

--地市级:碘缺乏病监测用甲状腺B超检测仪、尿碘检测设备等。

(10)重点省份地方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

山西、内蒙古、吉林、山东、贵州、云南、、陕西、青海、新疆10个省份。

--重点配备地方病防治现场工作和实验室检测必需的仪器、设备。

3.项目实施要求

(1)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专款专用,按时拨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以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资金,切实发挥项目资金的防病、扶贫效益。

(3)规范管理,落实责任,定期开展对项目执行进度、完成质量等情况的督导、自查、验收。

(4)按照《全国燃煤污染型氟中毒考核验收技术规范(试行)》要求,逐步开展相关工作的绩效考核。

(5)切实做好重点地方病的防治监测,评价防治效果,科学指导决策。

(6)切实做好省、地、县级地方病防治能力建设。

(7)及时进行项目总结、评估,按期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4.项目进度安排

2009年3月,完成项目培训;

2009年上半年,完成招标采购工作;

4月-9月,落实项目实施计划;

10月-11月,进行项目总结、总结报告报送;

2008年11月-12月,开展项目评估、抽查和验收工作。

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2009年主要工作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慢病信息管理。

加强疾控系统能力建设。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的综合防控工作。

营养工作。

1.继续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1)争取累计有90%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

(2)下发《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餐厅/食堂、促进身体活动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指导方案》;

(3)建立一批示范社区、示范餐厅/食堂和示范单位;

(4)继续组织专家开发新的技术指导方案和支持工具;

(5)组织开展有影响、带动全国的行动;

(6)支持专业机构、行业组织、社团、企业等组织和单位开展活动。

2.进一步推动全国慢病信息管理工作

(1)支持各省疾系统培训,通过疾控系统指导基层慢病防控工作;

(2)开展交流和现场观摩活动,以省为单位,交流推广和组织管理经验;

(3)在慢病管理工具使用覆盖面广的省探索建立慢病信息管理平台。

3.加强疾病控制系统的能力建设

(1)完成:

《各级疾控机构慢病防治工作规范》

《全国疾病控制系统慢病防控实用技能》

(2)开展省级疾病控制系统慢病防控技能师资培训。

4.继续做好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的综合防控工作

(1)总结推广高血压自我管理经验,推广高血压基层规范化管理;

(2)推广糖尿病防治规范和开展基层培训;

(3)组织对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的督导评估;

(4)推动肿瘤登记工作。

5.营养工作

(1)继续开展各省营养工作技能师资培训;

(2)组织开展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

(3)推动微量营养素强化面粉工作。

(二)2008年慢病综合干预项目

四种主要慢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糖尿病;

四种行为危险因素:烟草、膳食、体力活动和酒精;

四种高危人群:超重、高血压、异常血脂和异常血糖;

两类干预:人群和个体;

综合运用三级预防;

实施四种主要策略:政策制定、能力建设、监督和监测、传播信息和技能传授。

项目设计理念: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

项目切入点:维持健康体重和控制血压

1.项目实施范围

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四川、陕西、青海、福建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个项目地区

2.项目目标

(1)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的慢性病动态管理电子健康档案和信息库;实现管理人群自动分类和管理

(2)为社区医生及不同层面的管理者提供慢性病防治的技术手段和支持工具

(3)长期跟踪个体和人群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变化情况及干预措施的效果

(4)通过信息集成平台的支持,实现各级慢病信息的汇总和整体利用。

3.项目内容

(1)原有项目:

社区综合防治(项目地区、内容扩展)

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地区扩展)

(2)新增项目

营养与健康监测

肿瘤登记

4.项目特点

(1)慢病综合防治项目:

地区:扩展到全国和新疆兵团。

内容:增加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支持CDC系统在死因监测点开展漏报调查。

(2)癌症早诊早治项目:

宫颈癌:新增新疆建设兵团

食道癌:新增湖北钟祥、广东揭阳

(3)营养与健康监测项目(纳入慢病综合防治项目中申请),独立在部分省开展,探索营养与健康监测常规化

(4)肿瘤登记项目(纳入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中申请),独立开展,逐步建立我国肿瘤信息系统框架

5.疾病控制局对项目管理的安排

(1)制订项目管理办法和技术方案。

(2)组织开展对各省的师资培训。

(3)召开现场会,总结*年度项目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讨论2008年度项目管理方案;交流工作经验;现场参观。

(4)组织开展综合督导检查。

(5)根据项目执行情况,与各省协商,调整并确定2009年度慢病项目点。

6.对各省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

(1)掌握项目点分布,了解项目工作内容和进展。

(2)检查指导,解决问题。

(3)指定省级技术支持单位。

(4)为省级技术支持单位和专家组提供经费支持。

(5)组织开展培训。

(6)总结推广项目经验,指导慢病防治工作。

重视、关心、支持

九、口腔卫生工作

(一)2009年工作计划

1.《口腔预防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社区口腔卫生服务工作规范》,探索社区口腔卫生工作模式;

2.与有关部委和部机关有关司局合作,起草《托幼园所口腔卫生工作指南》、《学校口腔卫生工作指南》、《老年人口腔卫生工作指南》与《孕产妇口腔卫生工作指南》等技术规范;

3.继续深入广泛开展全国“爱牙日”活动,规范不同人群口腔健康教育内容,研究建立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4.研究制定《*-2010年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评估方案;

(二)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试点项目

1.目标

(1)普及口腔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2)为适龄儿童开展口腔卫生情况检查;

(3)为项目地区适龄儿童实施窝沟封闭;

(4)加强中西部基层口腔疾病防治人员建设。

2.项目范围

(1)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个县(区)开展试点;

(2)试点县要求:口腔疾病防治网络比较健全,有一定防治经验和工作基础,如牙防先进县;

(3)县(区)所有年龄满8周岁儿童。

3.项目内容

(1)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和健康促进;

(2)加强培训,提高口腔疾病防治人员防治水平;

(3)口腔健康检查和窝沟封闭;

(4)加强信息收集、统计和分析;

(5)定期复查,确保窝沟封闭工作质量。

4.时间安排

2月项目启动及培训会;

4月选择项目县(区)及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并把项目县(区)数量及名称报疾控局;

6月培训,健康教育和宣传发动;

8、9月督导;

12月总结上报。

十、精神卫生和伤害预防控制工作

(一)精神卫生工作

1.推进精神卫生法立法进程,大力推动各地落实《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0年)》和《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编写下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以实施重性精神疾病防治为切入点,促进各地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体系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启动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2.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全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落实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加强精神卫生防治职责和功能;与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分会合作开展“精神专科医院管理培训”,加强医院管理软件建设,强化开展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能力。

3.做好中央支持地方相关公共卫生项目实施工作。

(1)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

要求各省将示范区从原区县级上升至地市级,明确地市级卫生局为项目具体实施机构。2009年主要工作有:①在54个原示范市州继续扩大项目人群覆盖面。任务:增加管理治疗患者人数;加强实施质量管理、强调规范化操作。②在29个省份(除青海省、自治区)分别新增2个示范市州。任务:组建队伍;人员培训;逐步开展病人筛选、登记和复核。启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评估工作。

(2)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项目

项目范围: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51个重灾区县。内容:①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发现和转诊重度灾后精神障碍患者的机制。②大众心理康复宣传。③高危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④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时间进度:2009年12月各省完成项目总结报告。

(3)农村癫痫防治管理项目

由综合医院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的地区,要求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参加项目管理,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共同组织实施项目。在15个省份的79个项目县(宁夏增加到12个)继续扩大患者覆盖面。任务:增加治疗患者人数;加强实施质量管理、强调规范化操作;各省开展扩展治疗指导的县数不少于3个。

4.加强人员能力培训。在13个省举办“省级精神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师资培训班”,完成第3期和第4期地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参加的“全国精神卫生政策培训班”。

5.支持地方“心理援助热线”建设工作,促进热线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组建卫生部心理援助热线专家组,提供专业指导;向第一批申请试点的15个城市提供技术支持,包括提供心理援助热线技术和管理手册,举办骨干人员技术培训班,开展接线员技术督导等。

6.做好心理卫生的重点工作。组织人员制定、“健康上网指导”,向社会大力宣传健康使用网络的方法,预防网络成瘾。抓好北京西城区、上海虹口区、浙江杭州和宁波、广东*心理危机干预试点工作,研究探讨开展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指导的方法和内容。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心理治疗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建设工作。抓好灾后心理援助合作项目的实施工作。

(二)伤害预防控制

1.加强伤害信息管理,提高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能力。利用有关调查资料,分析掌握我国伤害流行变化趋势,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加强医院伤害监测系统管理,提高质量。

2.探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伤害预防控制的工作内容,完善绩效考核相关要求。对11个伤害干预试点3年工作进行评估。制定分人群分伤害类别的干预指导手册。

3.推动将伤害预防控制指标纳入建设健康城市(区、镇)指标体系,促进地方政府开展伤害预防控制工作。抓好国际合作项目实施工作,配合有关部门争取将儿童伤害预防控制工作纳入下一个国家儿童发展十年纲要。

4.加强伤害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开展伤害干预人员技术能力培训。

十一、爱国卫生重点工作

(一)两大重要活动

围绕爱国卫生月和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组织各地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充分展示爱国卫生运动成果。

1.确立主题。

2.全国动员。

3.大力宣传。

(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镇)卫生工作

1.按照《国家卫生城市(区)标准》、《国家卫生镇(县城)标准》及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卫生创建评审,抽查、复核。

2.对2009年以前申报的城市,使用原办法。

3.充实国家卫生城市(区)评审专家库,并加强对专家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评审工作。

4.举办国家卫生城市(县城、镇)经验交流会议,总结交流经验,扩大影响。

(三)建设健康城市(镇)活动

1.印发建设健康城市教材。

2.组建健康城市专家库。

3.加强培训工作。

4.通过举办建设健康城市(镇)经验研讨会、现场会等形式,总结经验,推广其好的做法。

5.完成健康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

6.与WHO合作,开展建设健康市场试点工作。

(四)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1.加强病媒防制指导工作。

2.研究制定病媒生物防制有关标准。

3.编印病媒生物防制系列丛书。

4.举办相关培训班、经验交流会议。

5.加快病媒生物防制法制化建设进程。

(五)加强爱国卫生指导、督导和培训

1.组织人员编写爱国卫生工作培训教材。

2.加强爱卫办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其政策和业务水平。

十二、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一)2009年农村改厕重点工作

1.加强评价与规划工作

(1)开展改厕进程评估

--全面评估各地推进实现“*”规划和“千年发展目标”农村改厕目标的政策落实和实施情况,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

--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制定改进工作的政策、措施,推动实现“*”规划和“千年发展目标”农村改厕目标,促进农村改厕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确定农村改厕分省逐年规划任务

--2008-2010年全国要完成2055万户改厕任务,占全国总农户的8.1%。

(3)按照规划指导项目、项目带动全局的原则,着手制定农村改水改厕“十二五”规划目标和2010-2020全国农村饮水卫生与环境卫生行动计划。

2.规范管理工作,提高技术标准

(1)研究制定农村改厕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

(2)组织农村改厕综合管理骨干培训。

(3)参与修订农村户厕卫生标准和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着手编制农村公厕卫生标准。

3.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

(1)2008年度中央财政安排农村改厕专项资金。

(2)工作要求

--2009年2月底前上报管理方案、技术方案及项目任务到村一级分配计划。

--合理选择确定建造无害化卫生厕所的类型与实施技术。

--经省级财政和有关部门同意,对厕具及物资采购采取灵活措施,为基层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全程开展监督监测,计划变动通过季度报表体现。

(3)及时通报各省进度,年底开展项目验收。

4.进行政策研究和试点工作

(1)探讨建立稳定增长的投资、筹资机制。

(2)开展农村改厕可持续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二)2009年农村饮水水质监测重点工作

1.利用2008年度农村改水改厕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饮水水质监测工作

--对全国30个省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0000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已建成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监测,其中,优先监测已查明农村防病改水地区范围内的已建(包括新、改、扩建)集中式农村饮水工程。

--明确责任,避免人员频繁更换

2.面上水质监测工作不停止,应有组织地开展。

3.制定农村饮水卫生监测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职能,完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