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5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三生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及几年来的高考命题特点我们不难看出,生物高考命题逐步由重知识考察转变为重能力和素质的考察,考察内容以知识主干为考察重点,试题覆盖面广。为此笔者认为高考生物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不断分析高考改革的新要求、新举措,重视能力培养、突出能力训练,夯实“三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备考的自信心。
一、构建知识网络
能力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基础知识的树立,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是备考的第一步。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产、生活实际中有许多问题和生物学科有联系,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教学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三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例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CO中毒原因的解释、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无籽果实形成的特点分析等。
三、利用图表图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能力
高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良好的思维迁移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可以提高复习效率。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图表图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生物课程中的图解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高三复习时要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能力。
四、培养和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给材料题、给信息题重在考察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复习时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始终要求学生必须细心阅读给出的材料,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问题,这种复习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这种创设情景、提供信息的材料题,打破了只重视知识定论、死记硬背的教学格局,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
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切不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主导和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学生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和受控性,久而久之,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设置问题梯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更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加强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能力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内容。复习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合理科学的步骤。如,给一定浓度的KNo3和洋葱等必要的材料器具请设计一个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获得相应实验能力基础上来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以求得对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严密的结论。这样的专题复习,更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让学生顺着题意发挥思维想象,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和学生思维活动、认知水平,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1.评讲方式的选择:每次练习或测试后,应根据试题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好评讲的方式。一般来说,习题评讲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评讲模式
第一步:教师概述试卷、试题、考试成绩。
第二步:对照答案,自查自纠。让学生对照参考答案,查找试卷出现的问题,总结出现问题的原因,纠正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可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助。
第三步:展示错误。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自查自纠以后还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写在黑板上。
第四步:抓住重点,典题剖析,反馈矫正。
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错误,按照知识内在的联系,进行分类,然后让已经会做的同学起来讲解;对学生讲解不全面、不科学、不正确的,老师再点拨、补充、完善。
第五步:总结归纳,消化提升。在老师要求下,学生整理试卷,总结规律,消化所学,形成满分答卷。
第六步:巩固训练,拓展迁移。抓住重点和关键,抓住试卷的再生点,瞄准考点和学生弱点,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布置跟踪练习题、巩固训练题、综合训练题,或者深入探究题。
(2)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评模式
第一步:教师概述试卷、试题、考试成绩以及面上出现的共性错误和突出优点。
第二步:第一个环节是,教师根据对试卷的错题统计,指出学生出错多的题目。第二个环节是,复习与错题相关的理论,对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再一次完善知识网络。第三个环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剖析错题错因,进行反馈矫正,主要是从解题技巧入手,按照试题的知识归类,抓住关键和重点,与学生共同剖析错题错因,并且穿插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回扣,完善知识网络,提高应用能力和应试水平。第四个环节是,及时进行跟踪训练,然后对跟踪训练再进行订正。
在第二步的讲评过程中,一般确立3—4个错题,每一个错题的讲评都包括这四个环节。
第三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归纳,实现内化提升。
第四步:布置课外作业,进一步巩固、拓展、迁移,深化所学。
我们认为这两种讲评方法比较科学易行。第一,能够抓住重点,针对大多数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评,讲评效率较高;有效的防止了不关注重点流水帐式的讲评。第二,能够更好的体现高三一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和要求,高三第一轮复习要求“全面、系统、扎实、灵活”,主要任务是通过一轮复习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善的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试卷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入手就能够较好的完成这个任务。这种讲评方式具体说来就是把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放在该知识点所处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中,进行讲评,避免了就题论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做到纵横拓展,左右联系,织密织细学生的知识网络。这种讲评方法,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做到触类旁通,更加有效和快捷的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第三,便于设计每个讲评知识框题的跟踪训练。第四,尤其是第二种讲评模式,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基础。
关键词:高三;复习;考试;讲评;有效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全面贯彻时期,教育方式和方法都将从传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每一教学阶段不断寻找出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众所周知,高三是整个高中阶段最紧迫的时期,面对短时间内的大量练习、考试、讲评等,而其中的试卷讲评是每门学科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试卷讲评是每一位老师潜心研究的问题。本文就以高三生物课为例,探讨如何高效地进行生物试卷讲评课。
一、高三生物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考试是检验学生自我学习成效的方法,也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途径,然而,考试不仅仅是最后的结果,而是考试的失误、知识的盲区、思维的混乱,通过有效的试卷讲评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也借助试卷讲评课的平台引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建构知识体系,拓展知识,并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方法,这才是考试的真正目的。然而,在传统的试卷讲评课上常出现一些误区。
1.“灌输式”的讲评方式较为枯燥
“灌输式”的讲评方式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一些教师没有充分研究学生试卷情况,不分主次、难易地进行讲解,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种灌输式的讲解只给了学生一个答案和固定的答题方法,学生在整堂课上没有进行思考,学生也没有思考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像一个接受信息的机器,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讲评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
讲评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学生问题未得到解决。一般的讲评课都是教师匆忙阅完后进行试题的讲解,没有深入研究试卷的问题所在,更不能将试卷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学生对于生物知识也没有系统的掌握,学生也对答题技巧和解题规律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讲评时间不够科学,导致讲评效率低
传统的试卷讲评方式是学生在课堂上听和记,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思考,老师会要求学生课下再总结。这样看起来老师都进行了讲解,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讲评没有达到目的,而且又占用了大量的课上和课下时间,讲评课效果也不理想,影响了复习质量。
二、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策略
试卷讲评不仅是高三生物总复习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每一科的关键部分,讲评课的成败直接影响考试的效果和总复习的质量。如何改变传统的试卷讲评课方式方法,找到更加适合学生、能够提高学习质量的策略,笔者就凭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几点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备课、归纳使讲评课更有目的性
试卷讲评课不是单单将正确答案和解题方法讲给学生,而是要在课前认真备课。所谓课前准备是要了解学生试卷的答题情况,包括题型的难易和错误率;掌握试卷的结构,即基础题、能力题的知识点和分布;总结试卷题型和出卷者的出题意图,通过一次考试就让学生真正理解试卷的每一道题的用意和如何应对的过程。其中,在试卷讲评课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一些失分率高的题目要认真分析失分的原因并进行归纳、分类,还要针对不同学生了解其思维过程,找出错误根源。足够的课前准备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运筹帷幄,做到详略得当,避免讲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现象,使讲评课更有目的性。
2.互动的讨论课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在试卷讲评课上,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一是老师可以采取学生讲评一部分比较容易混乱或者难记的知识点题型,老师再针对一些考查能力、学生错误率高的题型进行讲评,这样学生不再被动地接收知识,而使其更加有主人翁意识,并投入到讲评课中。二是学生讨论方式也是试卷讲评课中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的一种方式。组织前后左右相邻的学生相互交换试卷进行互查,对于不懂不会的问题彼此讨论,相互请教。这样不但可以解决难题,也可以通过查看其他人的错误来巩固自身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讲评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容易掌握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进而提高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解题能力。
3.教师讲评内容“从点到面”的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对于高三生物试卷讲评课来说,就题论题的讲解显然是不科学的,老师要在一道题所考察的知识点上,把题的“面”也呈现到学生眼前,也就是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一系列知识,最大限度地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尽可能通过试题拓展使生物能力得到更多的训练。试卷讲评课可让学生自己进行“一题多练”“一题多变”的练习,在充分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同时,又扩展了知识体系,进而推动学生答题思维的开阔性和创造性。
总之,高中生物旨让考生对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并以此来培养其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试卷讲评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讲评课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可以成功面对高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文素,小议高三生物试卷讲评课的准备和反思[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7).
[2]盛华仙,试卷讲评课的课例评析[J].考试周刊,2011(53).
关键词: 高三生物 复习 对策 思考
我从教十四载,至今为止,带过三届高三毕业班,算得上是从教多年的“年轻的高三教师”。在我高三任教历程开始的时候,广西高考就已经是“3+小综合”的模式。在此,我以自己走过的一些“路”为引子,谈谈对“3+小综合”模式中生物科的复习备考的一些看法。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考试中各种问题的思路的根源。在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例如,化学元素―化合物―细胞―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通过这样的知识链帮助学生归纳出基础知识复习的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较系统地对基础知识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归纳,形成学科内横向的联系,并建立生物学科的思维过程。目前,我校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导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复习。
二、注重图、表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高三复习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在广西历届的高考中,图、表题占了较大的比例,而且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之一。我们在进行复习备考时,首先要重视对教材中的原图的认知和解析,其次要注重教材原图的变形与变式。在复习备考工作中,我们可以设立复习专题,对图、表相关的内容进行较系统的、全面的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的分析与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的应用等。以下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简要说明(原图解见人教版教材第二册第八章图8―21,8―22和8―23),复习时首先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的三个图解的侧重点、特点、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再对图解进行深入分析,抓住能量流动特点,结合能量流动的基础知识,再依据食物链(网)中生物的关系,分析各营养级能量流动的变化与联系,并将三图进行整合,让学生自己通过归纳,总结出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这样就能让学生从对基础知识的简单复习转化为对基础知识应用的思维能力训练中来。
以往我们的学生进行的相关训练不足,对图、表类的试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的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我从多种途径精选各种类型的图表题,在教学中通过精练、自评、他评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总结经验,以形成对图表类的试题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分析与判断的思维模式。
三、突出比较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高三复习的特点是:知识点很多、内容要全面、时间很紧张。在进行高三生物复习时,我选择运用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比较复习,有利于学生把知识系统化,更易识记各种重要的知识点,较容易形成学科内的“综合”。生物复习备考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分析知识的联系性,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上,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形成综合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比较、新陈代谢各种基本类型的比较、育种方法(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等。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高考中的重点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强化材料题的复习,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在高三生物教学中,要始终重视材料题、新信息题的复习备考,精选试题,加强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问题,进而认真审核试题给出的材料,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综合,提炼出有用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准确把握题干来解决问题。这种复习方式不仅体现出生物学科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这种创设情境、提供信息的材料题,是近年来高考出题的趋势之一。
教师应在复习备考时注意一个老问题: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引导学生活用教材,切不可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主导和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被动性,使学生具有较明确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久而久之,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会提问的学生比会回答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培养。
五、增强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内容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复习备考教学中应不断总结近年高考的实验设计题。复习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使学生能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在获得相应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较为科学的设计。高考对实验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对教材中原有实验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结果和结论有较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策略
一、围绕课本夯实基础
生物学是以该学科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基础。这一系列的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问题的切入点,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必要工具,所以复习时应以基础知识为准。很多题都是基础知识的发展与延伸,百变不离其根。不仅要看其表象,更要知其实质。为此教师要全面引导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理解是掌握运用知识的前提,深刻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在于多思,关键要对生物学的现象、概念、原理和方法,善于从不同角度大胆质疑,深深探索。
如:关于“基因突变”的概念,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这一概念对于每位学生来说记住挺容易,关键是如何深化对它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深钻细研,可在此概念基础上展开思索:基因与DNA、染色体、碱基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改变的含义是什么?碱基替换是否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如果不一定,那什么情况下性状会发生改变?什么情况下不发生改变呢?(有没有考虑到编码序列和外编码序列的改变,有没有考虑到决定同一氨基酸的密码序列是不相同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可能有哪些类型?分别可能带来哪些结果?(有没有考虑到增添或缺失的数目及位置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何时发生基因突变?突变后的基因哪些可能传递到子代?哪些不可能传递到子代,为何会发生突变?这能给你(学生)带来什么启示?和地球环境的变化有哪些关联?基因突变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可以解释自然界哪些现象?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什么?有哪些理论与实践意义?基因突变与基因分组、染色体变异有何区别和联系等。以这些问题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此概念的理解深化,从而做到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把与此相关的知识串联整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活跃思维。
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更加适用化,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体现了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理综高考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技应用类试题比例不断增大。热点信息题的出现是高考改革的必然产物,在未来的高考中这一点会继续体现,所以在进行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仅记忆事实性知识,而且要通过具体实例来了解其生物学原理和过程。选择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如何把学过的基础知识迁移到题目设定的新情境中,运用它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为什么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水果很甜、为什么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为什么打预防针能够预防传染病、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人怎样调节体温平衡、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原因、人体怎样调节血糖平衡等。还要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航天生物学、干细胞技术、艾滋病、非典型肺炎(SARS)、生态农业、基因工程技术、植物动物细胞工程、禽流感及N1HI流感等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的问题,培养提取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
三、重视实验深化知识
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的基础,它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大,高考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结合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因此在实验复习时,要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并总结实验方法。在平时练习中,要求考生能够设计实验方案,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综合来说要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注意控制变量和对照组的设置、学会误差分析方法。
复习时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会根据已知的条件,自己设计合理、科学的实验步骤,如给一些必要的材料器具,设计一个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或设计一个证明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的实验。要求学生重视对科学家发现知识过程所做经典实验的复习,以提高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例如:遗传和变异这部分知识复习就可以按遗传学发展史来梳理知识;由孟德尔的豌豆遗传实验到摩尔根的果蝇实验;由艾弗里等人的细菌转化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到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再到梅塞尔森和斯塔尔采用15N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机制。对一个学科的发展史和研究方法有所了解,不仅能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相关知识间的实质性的内在关系,而且还可以启迪思维。
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心理辅导对学生的高考成绩影响很大。我们知道,高考不只是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特别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少平时学习很一般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好,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考试时沉着,冷静,严肃,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思考问题细心,严谨,最后超水平发挥,成绩优良。所以高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降低过度焦虑,排除杂念,减轻患得患失的心理负担,这也是生物复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结语:
总之,在高三生物学的复习过程中,依据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及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教学中始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定会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以上便是我对高三生物复习策略的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广大同仁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帮助,更希望能够获得同仁的批评与指正,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知识体系;能力;自主学习;问题;解题
近年来,高考生物更加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在考前几个月的时间里,应该如何有效开展生物复习,才能使学生建构系统的生物知识网络,才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便成为每位一线生物教师普遍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下面就生物二轮复习的开展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多举措建构生物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零散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的记忆与应用,只有当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之后,才能有效地对知识进行记忆、提取和运用,因此要想使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其建立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
1.用列表比较法理清相似的概念
相似的知识学生极易混淆,如何理清其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二轮复习?列表比较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在进行有关生物调查方法的复习时,为了使学生能分清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法之间的不同,将相似的复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表格,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探寻、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并进行及时、积极的评价来激励学生。
2.绘制坐标曲线图,探寻发展规律
高考中图文信息转换是常见的题型,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因此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定向梳理、归纳,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得分点。比如在进行光合、呼吸专题复习时,让学生整理、分析出相关的曲线变化及原因,将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辨析,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梳理概念图,发掘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复习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回顾与提炼的过程,由于是学生主动思考、H身体验、制作的,而不是老师强加赋予的过程,因此能达到灵活迁移运用的目的。如在进行细胞结构与功能专题复习时,以系统论为原点切入概念图的建构过程,通过“生命系统的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生命系统的功能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这一主线展开,运用“系统思想”引导学生对概念模型进行建构。
二、量身订制专题复习,对问题进行精确制导,获得解题策略,提升复习效率
专题复习时应注重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综合考虑为学生量身订制专题复习内容,这样针对性更强,更有利于解决学生棘手的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用知识和恰当的方法,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以形成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有用知识和技能,最终运用于解题。比如在进行生物遗传与变异专题复习时,通过学生事先做题、谈话了解到学生对减数分离与生物遗传变异间的关联性问题掌握较差,于是便针对性地定制出一个小专题“减数分离与生物遗传变异间的关联性问题”,促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特别是分析、综合、归纳、比较和假设,从而提升推理、推测、判断的能力。
同时认真落实《考试说明》,它集中了高考的题型分布、难度分布、考试重点、考试难点。从近几年的高考卷中寻找相同类型的试题,然后集中起来,让学生定时定量去做、去研究。因为好问题如同蘑菇般,它们大都成堆地生长,这就是高频考点。通过学生难点问题的精确制导、定向突破以及题型解题模板的强化训练,学生再做类似题目时便会底气大增,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三、有效的试卷讲评、个性化的作业布置,助推不同层次的
学生
一、回归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对于主干知识复习要做到“加深理解—迁移综合—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如细胞代谢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遗传变异与基因工程、研究性学习与实验、动物调节与免疫、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要把局部与整体加以联系和联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生物学问题和模型,把有关的术语、条件、场景转化为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和原理,将遇到的新情景与学过的有关知识发生联系,将隐藏在教材中的重要原理、规律、原则、图解及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和概念图。生物学的方法体系主要有研究性学习、对照实验、杂交实验、显微镜使用观察等。
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有效地克服遗忘,通过知识的迁移、归纳、整合和拓展,理清知识脉络,分清知识树的主干与侧枝,在知识网络的联结处多提不同角度的思考问题,达到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如“免疫与健康”这一专题复习,可以把人体稳态与调节、人体营养与平衡、环境与健康、癌变与衰老、免疫、人类常见疾病、优生优育等内容进行辐射法或穿线成珠法复习,使有关知识存储有序化和网络化。
二、贴近生产、生活,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
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方法,应该以发展人的品质和智力为目标,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去开拓学生的思路。例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CO中毒原因的解释、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无籽果实形成的特点分析等。
三、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迁移能力
高三复习应加强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五、强化材料题复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中我们没有忽视给材料题、给信息题的复习,精选题目,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始终要求学生必须细心阅读所给材料,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问题。这种复习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这种创设情景、提供信息的材料题,打破了只重视知识定论、死记硬背的教学格局,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
备课时常提醒自己: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切不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主导和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学生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和受控性。久而久之,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六、注重生物实验、探究、推理及图形转换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听写;问题设置;评价方式
听写是一种很常规的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口授或念,学生把所听到的语言材料写下来,来检测是否牢记知识点,一般用于语言教学中。这种方式可以通过耳听、心读,发挥听觉记忆力的作用,迅速地输入到记忆中枢,然后通过书写再复现它的形象,起到强化记忆痕迹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锻炼手脑并用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增强记忆力,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能力。在听写的过程中,不仅要求使用耳朵、大脑,而且要求手快,这就要求听者手脑并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译为问题式学习)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后来在美国医学教育中得到精炼和发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问题学习(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方式,PBL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学习开始于学生遇到的包含问题的情境;呈现的问题往往是不良结构的;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单元的教师对学生负有辅导的责任而不是指令。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的思想。在国外当前建构主义教育浪潮中,它已经成为学习及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基于问题学习在目前已大有取代传统的讲演模式之势。
结合以上两种理论,从高中生物学科自身角度出发,生物教学上的听写不能像语言学习那样只是单纯的知识点听写,但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处理复杂的问题,所以生物复习中的听写需要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同时突出理解知识点的这个关键,通过设置合适的听写问题达到在短时间内有效理解巩固检测知识点的作用。
一、听写的问题设置
在设置听写问题主要需要考虑以下三点:首先,生物学科知识相对琐碎,有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虽然已经通过课本和习题进行过大量的反复的记忆,但总是会出现一些遗忘和漏洞,而这些细小的知识点通过平时考试无法一一体现,所以需要通过听写来解决,在短时间内随时检测学生需要掌握的重难点;其次,除了知识点的听写以外,还需要适当设置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题目,同时结合听写评价来突出解题思路的培养;再次,还需要注意学生在生物专业词汇上错别字的问题。
在一轮复习中,由于侧重点主要是将前两年所学内容回忆起来并适当地深化,所以听写时可以设置相对简单的问题,以达到学生将知识点牢记的目的。以光合作用为例,在这个阶段的听写问题如:(1)运用什么方法证明氧气来源于水?(2)光反应和暗反应分别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3)如何测量净光合作用?
在二轮复习中,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深化,所以听写的内容也要侧重于理解,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点,在光合作用这一节,就可以将光合作用与呼吸知识点综合设置问题,如:(1)给植物施加H218O,经过一段时间后有哪些物质中会带有18O?(2)突然停止光照,卡尔文循环中C3和C5发生了什么变化?(3)密闭容器中将植物培养24小时后测量容器中的CO2比24小时前多10 mol,植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干重变化多少?
在三轮复习中,已经开始大量的综合习题的训练,针对学生易错或者反复错的习题可以出成听写的题目,如:
根据上图,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是?表示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哪个?曲线BC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高考前的一个月,再次回归书本时,学生的心态已经相对浮躁,很多学生静不下心来再看一遍课本,这时候也可以通过听写来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上的一些细枝末节依旧需要补充,比如:(1)【H】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相同吗?名称是什么?(2)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哪些阶段ATP会增多,哪些阶段会减少?(3)提取色素的实验中向研钵中加入了什么,作用分别是什么?
二、听写的评价方式
由于听写的侧重点不同,所以评价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对于一轮复习的听写可以通过老师打分,累积优秀次数进行奖励的方式来评价,如果有听写不合格的学生说明近期知识点掌握不到位,需要老师个别辅导;二轮复习中的听写相对有些难度,可在听写后的第二节课选学生对个别听写题目讲解思路,一方面使答题学生的答题思路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使学生不仅写下听写内容还要思考答题思路,对他们的能力是一种锻炼;三轮复习中的听写主要针对错题,甚至是一些较难的题目,所以听写后需要他们小组讨论出正确思路和答案,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解题思路和公布正确答案,以此来加深较难知识点的印象;最后回归课本的听写主要以容易遗忘的基础知识点为主,听写以后让学生直接打开课本寻找答案,将这些遗忘的知识点一一补全,在最后一个月让学生再将书上的知识点仔细地过一遍,同时将课本再次熟悉牢记。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师的评价要适时、适量,并随着学生的进步而适时消退。
三、反复听写
在设置听写题目时,需要考虑上一次听写的正确率,对于学生普遍出现错误的听写题目可适当重复听写,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果是一道较难的听写题目,可在听写评价时找上次题目答错的学生回答问题以此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四、针对实验题的听写
可在不同阶段设置专门针对实验的听写题目,一共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课本上实验的知识点听写,另一类是针对设计实验思路的听写。通过专门设置实验相关听写来达到识记相关知识点和规范学生答题语言的目的。
五、听写的时机
听写可以分为课前听写和课后听写两类,课前的听写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前一天做针对第二天听写的准备,使他们重视听写相关的内容。课后的听写可临时进行,来检测当堂课的内容,立刻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反馈。在三轮复习时,由于听写时针对错题,所以要与学生约定听写的频率和时间,让学生有自主规划复习错题的时间。
通过近四年在高三复习中对听写的运用,笔者发现听写对于学生知识点的识记及易错点的改正是有效的。但对于听写题目的系统化设置及评价体系的完善仍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谨借此文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X”形式中无论“X”是文理小综合还是文理大综合或是单独150分试卷,试题都离不开以能力立意这一主题。为此笔者认为高考生物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生物复习的目标。
1.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
2.贴近生产、生活,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
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方法,应该以发展人的品质和智力为目标,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三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例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CO中毒原因的解释、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无籽果实形成的特点分析等。
3.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以下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说明(图解见课本),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1)在食物链中能量储存于有机物,有机物的多少即能量的多少,(2)依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特点:低营养级高能量,高营养级低能量,(3)依据图解写出本题的合理的食物链,(4)依据食物链中生物的捕食关系,分析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其他例子不再赘述。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4.突出比较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选择运用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如,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加以比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比较、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比较、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等,这样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5.强化给材料题的复习,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教学中我们没有忽视给材料题、给信息题的复习,精心选题目,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始终要求学生必须细心阅读给出的材料,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问题,这种复习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这种创设情景、提供信息的材料题,打破了只重视知识定论、死记硬背的教学格局,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
关键词:高三生物 实验 复习策略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15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实验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而且分数比例也在逐年增加①。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实验题型更是成为了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鉴别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手段②。
一、变“做”实验为“说”实验
高中阶段课时紧张,若要让学生重复做实验需要付出很多时间,笔者认为这是不实际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换作让学生思考并口述实验原理、药材试剂及步骤,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逻辑思维的锻炼都有很大的好处。
以“探究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过程的片段整理为例。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假如现在有一个梨,我们想知道梨中是否含有还原糖,应该如何检测呢?
全体学生:利用菲林试剂检测。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用菲林试剂检测?
学生甲:还原糖与菲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教师又问:很好,那么菲林试剂怎么加?
学生乙: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
教师:能解释一下甲液和乙液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乙:甲液是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乙液是0.05g/mL的硫酸铜溶液。
教师:为什么要等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呢?
学生经过思考,丙同学:因为在检验还原糖过程中是氢氧化铜与还原糖反应生成氧化铜的过程,所以要先混合生成氢氧化铜。
教师:很好。现在检测还原糖的原理我们清楚了,下面谁来给大家简述一下实验步骤?
学生丁:先制取梨的提取液,并取2mL放入试管;取菲林试剂甲乙液各1mL混合均匀后加入试管,然后将试管置于55℃-60℃水浴中加热2-3分钟,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
教师:很好,那么你回忆一下以前的实验过程,你看到试管中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丁:提取液是接近于无色的,然后加入菲林试剂混合液后呈蓝色,水浴过程中渐渐出现砖红色。
教师:很好,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全体学生:梨中有还原糖。
教师:对。强调一点,我们在做实验类题型时要分清楚结果与结论的区别。结果重在实验现象的描述,而结论则是根据结果得出的论断。例如这个实验,结果是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结论是梨中含有还原糖。
二、变教师讲练习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对于实验类题型,适当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认为不是学生做的题越多、教师讲的例题越多成绩就好,关键要抓住要领,让学生学会做题。以下是2013年高考江苏卷生物试题第30题,上课时引导学生分析的片段。
原题: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见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问题略)
教学片段:
教师:请同学分析这道题,说出该实验探究的目的是什么?自变量、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学生甲: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教师:实验目的明确之后,谁分析一下该题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学生乙:自变量是早餐习惯,以及按习惯的不同给予的相应早餐,而因变量应该是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
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试着描述该实验的过程。
学生丙:首先,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4组,每组10人;其次,检测他们空腹(餐前)时静脉血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并记录;再次,给予各组相应的早餐,餐后1、2、3小时分别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并记录;最后,整理数据。
教师:描述得非常好。现在实验过程也明晰了。接着我们分析这张图,透过这张图,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学生丁:餐前,血糖浓度相同,而胰岛素浓度高脂高蛋白组比其他组高。
教师:为什么高脂高蛋白组的胰岛素浓度比其他组的高?
学生丁:可能是因为平时高脂高蛋白饮食,使得体内氨基酸、脂肪酸较多,而促进了胰岛素的分泌。
教师:很好,那么餐后又出现了什么变化?
学生戊:餐后,血糖浓度都有显著上升,其中高糖早餐组血糖浓度上升最快;而胰岛素浓度先上升后下降,但是特殊的是不进早餐组胰岛素浓度基本无变化。
教师:能简单解释原因吗?
学生戊:餐后,食物经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糖类消化吸收较快,所以高糖组血糖上升最快;由于血糖浓度升高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有降血糖作用。
教师:试想胰岛素会不会一直分泌,血糖浓度持续下降?
学生己:不会,血糖浓度下降,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教师:不错,现在对于这道题我们已经解读了题干,分析了图形。
通过说实验,学生深入理解了实验的设计原理,明确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典型例题,使学生学会了实验类题型的做题方法。
注释:
①唐敏英.浅谈高中生物实验的备考策略[J].中学生物学,2007,23(6):37-38.
②林国海.高中生物实验复习策略[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1(34):194-195.
本文系临夏州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临夏地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LX[2015]GH005)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思维活动 积极性
复习课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究竟如何在复习阶段开展复习课?是不是为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节约时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受到很大的限制。既然有这样的弊端,必须找出一种更适合学生的开展复习方法。
1、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
2、贴近生产、生活,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
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三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例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CO中毒原因的解释、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无籽果实形成的特点分析等。
3、 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以下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说明,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1)在食物链中能量储存于有机物,有机物的多少即能量的多少,(2)依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特点:低营养级高能量,高营养级低能量,(3)依据图解写出本题的合理的食物链,(4)依据食物链中生物的捕食关系,分析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其他例子不再赘述。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4、突出比较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选择运用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如,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加以比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比较、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比较、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等,这样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5、强化给材料题的复习,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教学中我们没有忽视给材料题、给信息题的复习,精心选题目,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始终要求学生必须细心阅读给出的材料,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问题,这种复习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这种创设情景、提供信息的材料题,打破了只重视知识定论、死记硬背的教学格局,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
备课时常提醒自己: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切不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主导和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学生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和受控性,久而久之,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设置问题梯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更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增强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复习教学中不断总结近年高考的实验设计题,认为实验在高考中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复习时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合理科学的步骤。如,给一定浓度的KNo3和洋葱等必要的材料器具请设计一个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获得相应实验能力基础上来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以求得对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严密的结论。这样的专题复习,更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让学生顺着题意发挥思维想象,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和学生思维活动、认知水平,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摘 要】本文对高三学生在生物后期复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从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两方面提出解决策略,以期提高高三生物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 高三;生物复习;有效策略
一、提出问题
高三生物复习的后阶段,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听得懂,看书看得懂,一做题就懵,老师一讲又觉得很简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怎样提高高三生物复习的效率?
二、分析原因
通过了解、分析和总结,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知识点掌握不系统、理解不透彻,试题变换后,不知从何下手;2.对题干中的文字和图表信息理解不到位;3.平时做题不够独立,对老师产生依赖感,总期待老师评讲;4.做题不善于回归课本,不善于总结题型和做题方法,等等。以上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功底不扎实,当然就做不到以不变应万变了。以下是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及相关理论提出的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三、解决策略
1.备课要备“四书五经”
“四书”即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教材。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高考考试范围所做的一个具体规范,规定了各学科高考的考试目标、内容范围、能力要求和题型示例。并允许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拓展。考试大纲是复习的依据;《考试说明》是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或各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组织编写的,是对本省高考试卷结构和形式的说明,还提供了参考试(样)卷及参考答案。是《考试大纲》的细化或补充;教材常被许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所忽视。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试题,就会发现课本是生物教学的工具,课本从生活而来,试题到生活中去。基于上述,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该正确处理好“四书”的关系。
“五经”则是经常考到的、经常遗漏的、经常做了又错的、经常扩展的、经常联系实际的知识。
2.合理利用教材目录
目录是教材的缩影、知识体系的纲要。利用好课本目录,既能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书越读越“薄”;又能够促使学生在忆、说、写的复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目录的利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忆,翻开目录,检验学习效果。根据目录,记忆各个课题里面的知识内容,回忆其中的概念、过程、例子等。(2)写,用笔书面呈现目录内容,巩固学习成效。(3)说,即独立回顾后,两三人一组,描述各个章节的基础知识、重点内容以及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等,以此起到查缺补漏,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作用。
3.精选习题限时训练
侧重选择典型试题:一是能考查主干知识;二是能体现综合能力;三是能关注到社会热点。其中,能兼顾三点的习题以高考题为首选。
如(2010课标,40)请回答:(1)植物微型繁殖技术属于植物组织培养的范畴。该技术可以保持品种的 ,繁殖种苗的速度_______。离体的叶肉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最终能够形成完整的植株,说明该叶肉细胞具有该植物的全部_________。
(2)把试管苗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上时,需要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其原因是避免_____的污染。
(3)微型繁殖过程中,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单独使用可诱导试管苗______,而与_______配比适宜时可促进芽的增殖。若要抑制试管苗的生长,促使愈伤组织产生和生长,需要使用的生长调节剂是______(脱落酸、2,4-D)。
(4)将某植物试管苗培养在含不同浓度蔗糖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单株鲜重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如图。据图分析,随着培养基中蔗糖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单株鲜重的变化趋势是______。据图判断,培养基中不含蔗糖时,试管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_____(能、不能)满足自身最佳生长的需要。
(5)据图推测,若要在诱导试管苗生根的过程中提高其光合作用能力,应_______(降低、增加)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以便提高试管苗的自养能力。
4.分析丢分原因
找到丢分原因是首要问题。如上(2010课标,40)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利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理进行的,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因为培养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营养物质丰富。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诱导试管苗生根,而如果要促进愈伤组织形成芽,则需要与细胞分裂素配比。促进愈伤组织产生和生长应该使用生长素类似物——2,4-D。注意题干内容,是满足自身生长最佳需要。显然,随着蔗糖浓度上升,单株鲜重先升高后降低,升高到的最高点时并不是光合速率最高点。此类答题学生存在一个普遍问题:不注意细节,不会用标准的生物术语。如“遗传特性”少写“特性”,用分裂素替代细胞分裂素。在生物术语、名词中,不能写错字、别字,也不能多写字、少写字,更不能改变字序。审准题目要求,按要求作答,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力求用生物学术语、概念、知识原理等组织答案,才能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5.回归教材、盘点知识、构建网络
概念图可以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图示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它是用视觉再现知识结构、外化概念和命题的一种方法。这种表征知识的形式有助于教师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理解已有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习者将新概念与其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将知识融会贯通,发展对知识体系的理解。
6.查缺补漏训练
通过(2010课标,40)高考试题看出,新课标考查内容没有涉及动物细胞工程,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挑选综合性比较好的习题进行查缺补漏训练。如(2013昆明调研,40)科学家从某无限增殖细胞的细胞质中分离出无限增殖调控基因(prG),该基因能激发细胞分裂,这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请回答:(1)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常用聚乙二醇、____、电激等诱导因素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经选择性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 和____,经多次筛选以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2)有人提出,用核移植技术构建重组细胞来生产单克隆抗体,请完成设计方案:
①取____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____细胞中,构成重组细胞。
②将重组细胞在____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____内增殖,以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
(3)也有人提出,可以直接通过基因工程导入该调控基因来制备单克隆抗体,其思路如图所示。
①酶A是指____,酶B是指____。
②图中I表示_________,对Ⅱ进行检测与鉴定的目的是__________,III所指的细胞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
四、结束语
题是做不完的,试题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讲不完的。只有通过方法的引导,总结出一般规律和技巧,对教和学不断进行反思、修正,才能真正提高高三生物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义堂等.《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7月
[2]陈国平,魏为焱.《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国教师报,2006.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