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居里夫人的简介

居里夫人的简介

时间:2023-05-31 08:5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居里夫人的简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居里夫人的简介

第1篇

一、利用关键词,先找到语句的点金之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将相和》

关键词:负荆请罪

(1)出示负荆请罪的插图

廉颇光着身子,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而蔺相如拱手相扶。

(2)简介“负荆”本意,什么是荆条?

“负荆”的本意是背着荆条。“荆条”就是条形的东西。

(3)创设情境,假如荆条抽在身上是什么感觉?廉颇负荆可以看出他很有诚意,用诚心诚意的语气读这句话。

(4) 你如果真要做错事能负荆请罪吗?但廉颇是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啊,再读,体会大将风范。

(5) 那么,这个时候你对廉颇生出一种什么感情呢?

敬佩,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读。

这样,一个知错就改的廉颇形象就凸现出来了。

例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关键词:饱经风霜

鲁迅“救助车夫”时,“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一词,该怎样理解呢?

(1)“饱经风霜”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

(2)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理解。先请学生回忆在生哪种情况下看到饱经风霜的脸。(受伤时、生病时、伤心时等)

(3)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受伤车夫的脸。

有的说:车夫的额头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有的说:车夫的脸蜡黄蜡黄,他只有三十来岁,但缺陷的苍老了。有的说:车夫的头发凌乱,脸色灰黑、精神颓唐,明显的营养不良。

(4)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能体会到什么?

有的说:我看出车夫干活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家庭生活,他都要拼命地拉车。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家里肯定很穷,吃了上顿就没了下顿。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身体不好,他因为营养不良、过度劳累,所以他的健康肯定很糟糕。

(5)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片刺破了,深深地嵌入了脚掌,地上淌了一滩血,他躺在地上痛苦地,他想站起来但又起不来。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有的说:“我一定会用黄包车把他拉到医院去。”有的说:“我会把身上的钱都掏出来给他。”有的说:“我马上打电话给我爸爸,帮助他。”学生正是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这样,“饱经风霜”这个词就形象地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植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素材。

二、词语对比,体会文章的主旨所在。

例文:《跨越百年的美丽》

课件出示:“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1)自由读这句话,看看你从这句话的数字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从“三年又九个月”中感受到居里夫人在对科学事业的坚定。

我从“成吨”,“0.1克”这两个词中知道居里夫人要提炼的矿渣非常的多,所得很少。

(2)知道成吨有多少吗?――操场那样大!知道0.1克镭有多少吗?――它比我们圆珠笔笔尖还小。(课件这两个数字变红)你把这两个词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居里夫人太厉害了,居然能把一个操场那样多的沥青矿渣提炼成圆珠笔笔尖那样小!

我觉得这一定要有过人的毅力,不然绝不可能坚持下来。

我太佩服居里夫人了,她简直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了科学事业,难怪她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居里夫人是凭着她那种锲而不舍,为科学奉献出自己一切的精神去提炼的,

所以课文说“这0.1克镭‘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第2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 自主 合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208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了培养学生能适应高层次的学习和具有创新的精神,老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在教学中,同时要发扬教学民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还要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方式。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创新探究的学习机会。

1 创设自学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最根本的学习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作之中,进行自主探究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笔者采用CAI创设情景,放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想到火药,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大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观察欣赏,再根据观察和发现,给图片提一个与图同类的名字,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这样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究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主的“气氛”,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的探求空间,我们就要为学生探索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法,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去探索,去思考,这样,每一堂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 创设情境,开展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途径。

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小组合作学习,以保证讨论交流的质量,不能流于形式,做到真正的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有所收获、感受快乐。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美丽》这课时,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理解,大胆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让他们先小组讲座交流。在小组交流中,充分认识到居里夫人的外在美表现在哪里,内在美表现在哪里,她的哪些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等问题,这样学生就领悟到了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和她那坚定、刚毅、顽强、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的精神。对于“为什么是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个问题,学生没有做到深入的理解,就让学生再读、再思、再议,全班合作探究,在讨论、交流合作中,学生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他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终于理解了“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含义――外在的美是暂时的,只有内在的美是永恒的,居里夫人的美丽人格和她的科学精神不但跨越百年,而且永驻人间,永远值得人们赞誉和敬佩。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3 发扬教学民主,平等对待学生

陶行知告诉我们:“民主的教学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自觉、要客观、要科学,不限于一种,要多种多样,因材施教,要生活和教育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式的教育教学,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等。课堂上学生个个争先恐后、思维活跃。在学习七、八自然段时,播放“红四团夺桥”的情境,然后说说印象最深的一幕。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情,情绪亢奋;学生“夺桥”的第七、八自然段后,通过自由说说课文学到这里心里的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情感的升华,在这一节课中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课堂读读议议,气氛活跃,融洽了师生关系,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共同探究,学生的很多发言都出乎老师的意料,较好地体现了陶行知所希望的境界。

师生关系的民主,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如果能以学生朋友和知已的身份对自己的学生,平等相待,坦诚相处,热情关怀、循循善诱,那么,学生会非常乐意地把自己的困难、忧虑和一些想法告诉老师,这样就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注意那些学困生的言行,留心学生的“美”,一旦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就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分层教学,经常让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的、在书本上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就立即表扬并做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让那些学困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和谐交融。

4 构建开放性教学方式,提高创新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作者简介]李世流,男,广西乐业县同乐镇麻阳朝小学,教师。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种思维基本形式。其特征是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非常的新颖性和高度的主动性。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创作的源泉。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本文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谈了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做法。

一、消除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因素

研究表明,妨碍创造的主要心理因素有:①胆怯。创造最危险的敌人是胆怯,胆怯会磨灭想象力独创精神。②缺乏自信心,过分的自我批评。③倦怠。创造来自勤奋,倦怠容易保守。④性格的片面性和狭隘性。⑤兴趣狭窄,孤陋寡闻。⑥思维定势。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包括含有合理因素的稚气的猜想,并善于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敢于创造,善于创造。

二、保护好奇心,激发创造动机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探索奥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人的认知内驱力。居里夫人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容易对许多事习以为常,好奇心逐渐减退。于是,许多科学家提出要保持“童心”,要像儿童那样具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教师有时会误认为是调皮愚蠢的表现因而常加以限制、谴责、嘲笑。有种现象值得深思,即年龄小的学生爱问,大了反而不爱问,这难道说是学校教育压制了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即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幼稚的、错误的,教师也不应简单地批评,而应积极地点拨诱导。

三、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贪玩乐而怕拘束是儿童的天性,教学应针对和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外无拘无束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其间纵横千里,乐此不疲。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教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想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教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总要学生轮流走上讲台,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这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意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共同创造,而这一空间一旦形成,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将不断迸发出来。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常教常新;精品;入兴;入胜;良性互动;研究性学习

思想品德课,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让人有一种“全新”的别样感受,极大地拓宽了学习渠道,拓展了学习视野。昨天的艰辛记忆,使我们学会坚强,变得成熟;今天的用心雕琢,能为教育创设一个完美的学习平台,打造出更多的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之“精品”,将在明天走向辉煌。这是因为我们的悉心研究,不断地学习,在教育教学的践行中发现新知,并加之注意和重视:

一、常教常新,打造更多的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之“精品”

打造更多的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之“精品”,充实到课堂中,这是做好常教常新之所在。思想品德课,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精品”,只有层出不穷,不断更新,这样我们使用的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做到“常新”。否则,“常新”的信息技术教学,可就无从谈起了!常教,只有有了“常新”的内容,不是“老生常谈”的一成不变,这样的“常教常新”的教育,才有活力,才有教育的感染力。

好文章,好作品,催人奋进,奋发有为,“开卷有益”而能使人百读不厌。然而,曾记否?文章要“合时而著”。只有“合时而著”,思想性与艺术性融洽的文章,才能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才能源远流长,才能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与欢迎,才能称得上“好文章”。且看每一年的高考后,人们关注的、热议最多的话题,当然要数“满分作文”吧!作文,是高考给学子们的一份“厚礼”。“厚礼”之重,犹如“泰山”。萌发我们老师的“千教万教”,秀好“文章”的真功夫!催动学生的“千学万学”,妙得“笔生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花”将落谁家?“月到中秋分外明!”可见,我们的教育教学的信息技术“精品”,要与时俱进,而不能一劳永逸呀!况且不同的班级,不同群体的学生,心理素质各异,人的认知能力千差万别。教育教学中出现“穷困”的问题,也是时常见有的事。“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要想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必须使教学方法、媒体和技术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广受学生的喜爱,思想品德课也才能很好地落实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人,培养人的任务。

二、常教常新,引人入“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事情做起来,人们精神抖擞,干劲十足,努力倍加,业绩斐然;而没有兴趣的事?要是做起,收获甚微,甚至会是毫无结果。使用信息技术的思想品德课,常教常新,就应该要大兴课堂教学中的“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快乐中去学习,在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里得到熏陶。这,既能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提升教育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质。

思想品德课,常教常新的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只是引人入“兴”。入“兴”的同时,更要引人进入到“胜”的学习意境。学习有了“兴”,又在学习的“胜”境中领略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好,也能深受学生的欢迎。比如在讲授“完善自我”的内容时,我引用了“2012年广东卷高考语文话题作文的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美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道出了考古学家们眼中的文明盛世-------“安宁、祥和”美好生活;而另一则材料是:“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化学家他们告诉我们的世界,又是怎样?我们又应该怎样去解读“人生”?等等。“顺从自然,发现美好”这可能是化学家们的最好阐释。使用信息技术,烘托出人们“成长中的生活意境”,让人们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的世界里,神奇而又富有“吸引力”。在星光点点的“隧道”中打亮车灯前行,“穿梭飞越”在“时空”的高速公路上,留给人们许许多多的遐想,这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常教常新,实现教学的良性互动

常教常新,实现教育教学中的良性互动,这缘于“教学相长”之理。思想品德课,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是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大亮点。在传统教育中,这是无可比拟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并要扩展每个学习者的保留节目。”“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良性互动的课堂好,能激发学生的极大求知欲望,学习知识的热情高涨。“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良性互动好,“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更是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良性互动洋溢的好课堂,还是有赖于教师这个“总导演”的谋划设计,调控和驾驭。比如在讲“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为“世界和平日这一天的由来”的“研究性学习”。为此,我指导学生制定“世界和平日这一天由来”的学习方案,精心打造“世界和平日这一天由来”的“frontpage ”网页课件 。做足课前的准备,材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人员的分工等等事项。我们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长处,挖掘“网站课件”、“网页课件”的教育潜力作用,创建一些如“提出问题及讨论”、“学习交流”、“学习感言”的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开阔的平台。还可以开通教学“博客”,与学生进行课后的交流、学习,弥补课堂的不足。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感情,更新学习观念,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行为习惯。于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

参考文献:

[1] 文中索引:《教育技术手册》(广东省计算机中级培训)

第5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自信心;培养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情绪体验,是对自我力量的充分估计。自信心是学生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在人生目标的实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充满自信,不畏艰难,则容易实现目标;反之,则会一事无成。教师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仅对学科成绩直接产生积极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结果、他人态度及自我评价对自信心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

一、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自信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是人类产生自信心的基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情景中愈能成功或愈有成就,自我感觉就愈良好,情绪也就愈佳,持续学习的动机也就愈强烈,自信心也就愈强。相反,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则会伤害自我形象、削弱动机,继而丧失信心。成功对每个学生来讲是能够得到的,也是应该得到的,因为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学生的成功。例如:我在化学教学中对难度较大的内容采用“分散难点”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对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讲离子和离子符号的内容时,先将离子的概念、离子的形成和离子符号的书写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不急于大量地书写各种阴、阳离子的符号,对于练习中的一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习题也暂时不作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应用的增多再慢慢提高要求,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补充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离子符号的书写,并进一步巩固这部分内容。这样做学生容易接受,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中我还创设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各种条件。例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经常给予鼓励、表扬。不管是课堂回答,还是作业、测验,只要有点滴的进步,都及时进行表扬,哪怕是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友善的手势,让他们真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如,每堂课新课结束后,经常进行小难度的限时练习。这样既及时反馈了教学情况,又给学生创造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

而良好的自我感觉所产生的自信心,又使学习获得了巨大的动力。

二、让学生体验信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是大家熟知的。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类似手法,即教学中把学习上信心不足、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想像成是罗森塔尔讲的将来会有优异发展的学生,对学生树立自信心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课堂提问学生时,尽量对这些学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提一些估计该生能回答出来的问题。万一答不上来,不要急于请别的学生回答或教师自己进行解答,要相信他能答对,此时可作适当引导,让正确结论从他口中答出,让他体验到自己所获得的成功。再如学生作业错误时,叫来面谈,先让他自己讲出解题思路,然后教师再进行分析,引导他找出错误原因,让其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再给予适当表扬。又如当学生考试成绩不佳时,与他们一起分析试卷,让他们回忆当时解题的整个思维过程,先肯定其思路正确的方面,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告诉他们:其实应该是会做的,只是其中的某个方面没考虑到而出错,让其觉得有实力考出好成绩。这样做,他们能充分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增强了自信心。在课堂上及平时接触中,教师通过言行向他们传递信任,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始终认为他是聪明的、能干的。时间长了,其学习行为也变得积极,自信心大大增强。

三、让学生学会调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经验,又处于初中转折阶段,同学之间成绩参差不齐,各方面能力强弱不等,一旦在学习中受挫,就会消沉,总认为学习无望,导致信心逐渐丧失。若加以引导,使其尽快走出阴影,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时,克服困难的信心也就会增强。教师的引导,主要是教会学生自我调节。此时,运用化学学史上科学家的故事能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介绍了居里夫人经过多年的努力,进行了多次实验才发现了镭元素时,适时启发、教育学生:“相比之下,你这点挫折算得了什么?”让学生适当淡化目前的困难,淡化挫折感。有的学生对化学家的故事虽然感兴趣,但他们觉得离自己很远,这样可能会触动不了他们的心灵;但他们对自己身边的故事也许会更感兴趣,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收集学生身边通过调节获得成功的案例,在适当的时候讲给学生听,他们更容易转变为自己的行为,逐渐学会调节,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另外,自我调节还包括自制、自立。有的学生厌烦计算题,有的学生厌烦实验。遇到这种问题时,教师要强调计算(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要学会“强迫自己”认真按教师指导的去做。一段时间后,当学生会做

一部分时,他会体会到乐趣,消除畏惧和厌烦心理,增强信心。在教师帮助下,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

四、教师善于评价,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师善用评价手段,能有效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教师评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时,可依据心理学理论,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标准对于正确的可评为好,对于有错误,但在正确率、解题方法、书写等方面比上一次有进步的,尽管认知因素评不上好,而情感因素可评为好,这样不但对学生认知情况给予了反馈,还对学生的努力程度给予了肯定,使学生增强了自信。传统的评改方法,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会使学生特别是“差生”丧失自信,不求进取。另外,对于“差生”的课堂练习,采用分步评改法,有一处对的,就用“√”号,因为过多的“×”号,容易使他们萌生自卑和逆反情绪。通过这些方法,逐步克服了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自信心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用自己的教学魅力和自信心去启发和感染学生,尽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为学生学好化学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 要】当今,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而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教育,它已成为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振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我们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的人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要重要。”总书记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创新教育毫无疑问已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使命,而中学教育又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责无旁贷。

【关键词】中学历史;创新教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单纯的陈述史实、说教式的历史教学方法已成为当下严重桎梏中学历史教育的瓶颈,也成为现代中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评价观的障碍,因此,如何摆脱历史教学陈旧的方法模式,走出历史教学困境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审视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说教性太强、历史观念太陈旧、学生受教师历史观影响太深、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受到限制等诸多问题。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这就需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全面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是创新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想创新教学,就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但老师们往往忽略了学生。教学者对教育理论知识和新课程标准已经仔细认真的拜读,也领会到其中的内涵,也都努力向着创新方面迈进,只是大多数的老师想的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如何改变、更新,这是以老师为中心进行的改变,最致命的是他们疏忽了我们教学的主体――学生。我认为,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你所涉及的一切思想、理念,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你的改变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更好的发展,若改变的重心脱离了学生,还能发挥出实际的意义吗?

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后,在进行备课,就不会出现低估学生能力或高看学生能力这样的弊端,能给自己的教学找到一个很好地切入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上,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系统整理成线,汇集成成熟的问题提出。学生有了课前的准备,都成了有目的的来接受、探索本节课。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出击。像张骞出使西域在路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些问题我是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畅谈见解,并给予学生及时的、正确的、客观的评价,最后加以归纳,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自主开放,培养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三、利用历史人物成功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的意志品质是学生自身发展和从事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保证。历史表明创新过程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巨大的障碍和众多的困难,这就需要创造者具有持之以恒、百折不回的毅力和自我克制、自我激励的意志品质。

古今中外凡作出过重要发现和发明的创造者,都是具有坚强意志的人。中学历史教材介绍了一些有重大创新成就的历史人物及其相关活动。这些人物形象和故事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素材,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如,可以介绍大禹、司马迁等舍身忘己的敬业精神;可以介绍哥白尼、居里夫人、牛顿、曹雪芹等对科学和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可以介绍爱迪生、诺贝尔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无数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在屡次挫折中锻炼了勇气和胆识,增强了能力和意志,才取得最后成功的,从而懂得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要通过学习和实践磨练自己的创新意志、形成优良的创新品质。

四、鼓励质疑,激励探讨,激发兴趣,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要保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想的产物,也是思想的动力。问题的提出是创新探究的起点,而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创新探究的重点。讨论过程中,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卡壳或偏离方向时,要及时地引导、点拨、启发学生将讨论引向深入,并允许讨论中非合理因素的存在,不能因制止暂时的混乱局面而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火花。还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学生探讨,如信任期待的目光,肯定赞许的评价以及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竞赛(如提问的数量、质量,回答发言的人数,准确性)等都能有效地激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言,勤于探索。

五、手段创新,创造思维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创设历史情景的手段很多,可用物媒体,如文物、古迹、图片、史料,可带学生到名胜古迹参观学习,有道是百闻不如见,这样获得的知识更牢固;也可虚拟情景,如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形象模拟等。尤其是计算机程序教学,可将教师的思维过程用计算机的画面和文字体现出来,可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演示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从而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记忆质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要革新教育观念,把创新教育渗透于历史课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作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历史课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光兴.中学历史创新教学之我见.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年.10.

[2]小议新课标下的中学历史创新教育.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01)11.

第7篇

关键词:名著导读 现状 兴趣 方法

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吹遍校园,也吹醒了每一位手执教鞭,立于三尺讲台的语文教师。近年来,教育部门有意识地将名著导读纳入初中语文教材,为了切实落实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把文学名著知识列入到中考的范围内,成为必考题。201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加强名著阅读教学刻不容缓。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初中生阅读名著,接受文学熏陶,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才能使阅读教学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可是,针对名著阅读教学现状,我们该如何切实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呢?根据笔者在名著阅读教学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名著阅读教学的拙见。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名著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首先,学生阅读量不够。有一份在广州某中学的问卷调查显示: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中,近5%的学生几乎不看课外书,65%的学生表示偶尔会看一点课外书,经常看书的学生只占30%。笔者也在自己任教的班上做了调查,在调查中让全班同学填写自己平时阅读过的书目,45%的学生经常翻阅中考满分作文,40%的学生青睐于动漫,10%的学生沉迷于各类杂志,也将近5%的学生从来不阅读,而对于名著阅读的人数几乎为零。以上的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出的中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忽略,不能不让我们对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现状感到忧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900万字近似天文数字的阅读量,又该怎么落实到位?

其次,阅读的功利性导致名著阅读的低效性。虽然名著导读成为中考必考题,但由于名著导读在中考中分值不大,并且考题不够深入,大多表面化,模式化。加上学生的学习任务重,精力有限,大多数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只让学生看“名著简介”,或者将几本名著浓缩成几张材料让学生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压力,让许多语文教师歪解了教育部门设置名著导读的初衷,忽视了课堂上对名著的解读和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汲取营养、开拓视野、丰富思想就更无从谈起了。

再次,阅读受到重重阻碍。很多科任老师和家长没有真正意识到阅读对于初中生的重要性,一厢情愿地以为读课文、写作业才是学习,而看课外读物就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所以想尽办法禁止他们阅读。在这样的“残酷压迫”下,使得一部分原本热爱阅读的学生,对名著也只能束之高阁,敬而远之了。

最后,阅读的盲目性。近几年,受“读图时代”的影响,在偶像剧泛滥的今天,卡通动漫和言情类书籍风靡全校。一方面,这类书籍紧跟时代潮流,语言幽默,图画精美,情节简单,思想浅显,在享受视觉愉悦感的同时,又满足了阅读的。另一方面,文学名著大部分年代久远,加上语言深涩难懂,学生又缺乏人生阅历,很难读懂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那些名著也就无法激起他们的阅读欲望。因此,中外名著在青少年中则备受冷落。

为了改变这些现状,有的学校甚至毫不留情地将图书馆中涉及言情,动漫的书全部下架,或是在班级大规模搜查没收,这些举措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学生接收不易于身心健康的书刊,但这种“因噎废食”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忽视文学名著阅读这一教育难题。

二、名著阅读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名著阅读,爱“读”才会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也不是无休止地拉一把,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学科的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及文化的一种方式,尤其应重视阅读的积累,在阅读中感悟经典,在阅读中洗礼心灵。

1、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阅读名著的前提。可是由于初中生知识水平,人生阅历有限,对于年代久远的作品或者外国作品提不起兴趣。如,大多数学生对于鲁迅的作品总是敬而远之,这跟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品反映出的深刻思想内涵都有很大的关系。那如何点燃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了解,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名著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改变学生对名著深涩难懂的印象,吸引学生对名著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介绍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著作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海伦凯勒是美国的19世纪著名的聋盲女作家,教育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德克丽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而这本书可以说是海伦凯勒的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通过剪短的介绍,让学生对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对海伦凯勒传奇的一生充满好奇,从而产生阅读兴趣。

其次,充分利用影视媒体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如今,很多名著都已经搬上了荧屏,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著作。教师可以在班级播放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走进名著,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名著所蕴涵的思想。在观看过程中,也可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注意对比影视作品和原著的不同,通过设计各种疑问,引导学生回归名著文本。

再次,通过举办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推动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展。纯粹的阅读是一项枯燥而沉闷的活动,而初中生尚处于心智还未成熟的年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很难能潜心专注于阅读。可如果能将名著阅读和展示学生特长相结合,在玩中读,在读中去感受阅读的乐趣,那么,名著阅读将会呈现的会是另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如,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参加“我为名著配图”活动,而喜欢音乐的同学,就可以参加“名著电视主题曲”歌唱比赛等等。

2、创设阅读空间,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首先,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阅读环境是进行阅读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要为学生争取每周至少两节的阅读课,组织学生到阅览室阅读,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另外,也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角,为阅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其次,在网络电脑普及的时代,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网络阅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如果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为学生的阅读带来方便。网络藏书量大,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阅读需求,这种与时俱进的方式既方便又快捷,可以大大减少了学生找书的困难。

再次,为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开展阅读从教师自我做起。教师的一言一行总是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只是学生,作为语文老师,也应养成手不离卷的阅读习惯。然后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动学生去阅读。这种师生同阅读的做法,比起单纯的说教有着更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荐适合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书籍

每一册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安排两篇名著导读,但这达不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加上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喜好,以及文学审美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喜欢的图书类型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阅读喜好,推荐不同的书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在七年级上册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教材要求的两篇名著《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外,还可结合初一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性,推荐适合他们看的书籍,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童年》、《鲁宾孙漂流记》、《聊斋志异》、《安徒生童话全集》等等,这些书籍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容易吸引初一学生的眼球。而在八年级的时候,可以推荐篇幅更长,思想内涵较深刻的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名人传》、《海底两万里》等。到了九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阅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情节较为曲折复杂,语言深奥难懂的,思想深刻的书籍,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或是《朝花夕拾》、《傅雷家书》、《儒林外史》等等。

在不同阶段推荐不同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阅读的书目,让学生的阅读有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也可防止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4、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名著阅读过程中,为了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必须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除了要让学生记下名著中的经典名句或精彩片段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提高阅读效果,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要求的篇目《童年》时,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感受:“曾经总是抱怨自己的童年是灰色的,总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但读了《童年》,了解了阿廖沙的悲惨经历,尤其是他在艰难的条件下仍然痴迷于读书的精神,让我既感动又自责。面对生活,我们应时刻心怀感恩:感恩生活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童年记忆,感恩父母的爱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感恩学习对于我们是一件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有同学写到:“当我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时,相比之下,突然发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温馨而幸福。虽然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我相信,有阴影的地方背后就一定有阳光。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即使你眼前可能还是黑暗,即使你的生活还有悲伤,但你坚持让自己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辉煌!!!”可见,阅读名著对于学生思想上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且这种教育方式相比简单枯燥的说教更来的有成效。

5、注重读书方法,浏览、精读、泛读相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略读和精读是培养学生进行阅读的基本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精读略读相结合,提高阅读的效率。

精读就是认真,精细的阅读。名著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为它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番,就无法深刻领悟到作品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名著中的重点篇目,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人物形象的分析,构思的揣摩,从而汲取名著的精髓。如在学习初三年语文教材中选自《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一文时,就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了解书中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香菱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红楼梦》一书的主旨。

略读就是粗略的阅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书籍好比仪器,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细细品味。”要博览群书,自然不可能句句推敲,只需要略读全文,了解大意就够了。如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一大段的环境描写或者人物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略读可以使学生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见闻。

6、名著阅读的情感个性化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四项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里面蕴含的深刻内涵需要同学们自己深入去挖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每个人也都应当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导的作用,适当点拨,而不能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

在阅读完《西游记》这部名著书籍时,同学们针对书中的人物形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书中的四大主人公,同学们褒贬不一,有的甚至针锋相对,都对人物的喜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谈到孙悟空的性格时,一部分同学认为他是一个机智勇敢,聪明活泼,惩奸除恶的大英雄。有的同学却认为他高傲,自以为是,目无尊长等等。

7、阶段性的展示阅读成果

在名著导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和积极性,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教师可以阶段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如可举办课前三分钟,轮流让学生上台推荐阅读书目,并说明推荐理由,从而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表达。

此外,还可以阶段性地举办“我读名著”征文活动、手抄报评比、演讲比赛等等,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名著的关注度和理解度,从而有效地推动名著阅读的教学活动。

三、结语:让名著之花满堂飘香

居里夫人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地组织名著导读教学,采用合适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名著之花满堂飘香。

于漪老师说:“现代社会,人们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本领,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核心,因而,阅读能力也应放在首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勤于总结。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在摸索中寻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名著的好方法,从而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让我们引领着学生,驰骋在名著阅读的原野上,让优秀的文学名著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卷卷书香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只有学生心灵的沃土丰厚了,语文之树才会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周植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思考[J].语文天地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