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5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表现友谊的名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师:我们上节课说了,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那么我们现在碰到的最大的实际问题是什么?我们告别了原来的小学,从不同的地方来到了新的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我想知道大家是怎样认识新环境的?大家能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概括这所学校的特点吗?
生:(大、漂亮、方便)
师:哦,大家一起来到这样一所学校,肯定会有很多想法,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造句的游戏好吗?
句型:来到新的学校,我觉得(自己的感受),我希望(对自己或者学校的期待)。
(抽3—6个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引导或鼓励)
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那么大家印象中的国际外国语学校是怎样的?你来的几天有一些什么样的体验?你最喜欢它的什么地方?下面我们就来做一次小画家,画一副你印象中的新学校,在你最喜欢的地方作上标记,并且想一想,你为什么最喜欢这里?
(学生3—5分钟作画,如果有画好的同学,提示他准备讲授)
(抽3—5名同学到讲台上展示画作,并且讲述为什么喜欢自己所作的地方)
教师总结:进入新学校,我们开始了新的环境,会有很多感受和体验,同时,我们大家也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开始了人生路上的一段新的征程,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有好的表现。
二、珍视新友谊
师:刚刚在前面的讲述中,大家用了很多次“新”字,我想肯定有同学心里想,我们进入了新学校,可我们和老朋友分开了啊!友谊的确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有很多关于友谊的歌曲、成语、名言警句,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朋友》、《永远是朋友》莎士比亚名句:有很多朋友,胜于有很多财富!等等)
我们不得不和老朋友门暂时分开,因为我们要成长发展,必然要进入新环境,那么我们在不忘记老朋友的同时,还应该干什么?
生:结交新朋友!
师:我们要结交新朋友,首先应该让别人认识和了解自己,有一个基本认识。我们平时注意到成年人在社会交往中,通常会有一种帮助相互认识的东西,是什么?
生:名片。
师:对,我们当然可能还没有经过设计和印刷的名片,但是,我们有对自己的深入认识,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一张有个性、又能帮助新朋友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名片!
提出要求:(1)要表现自己的基本资料。
(2)要设计美观、大方,可以适当进行修饰。
(3)要注意说明自己特点的文字中文字通顺、流畅、有特色。
(4)要书写工整、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使用多种文体。
提示注意:(1)可以顺带展示自己的特点,书法、绘画、设计。
(2)尽可能使名片有吸引力。
(5—8分钟,制作名片,教师给予适时指导,可以参照第五页)
魅力展示:邀请自愿的,或者有特色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名片,同学们可对比修改。
小组活动:认识新朋友
(教师将同学按座位分成小组,相互交换名片)
教师总结:我们刚刚通过制作名片,认识了我们周围的新朋友,那么
大家发现在看似不熟悉的同学中,你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点了吗?
比如说:我和**都是同一个区的
我和**都喜欢踢足球
我和**都是同一个小学毕业的
同学们能举例说一说吗?
在音乐情境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地进行特定艺术情境创设,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音乐情境情感互融,使学生愉悦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同时,情境教学要突出“形真”、“意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超越传统本位教育,突出学生情趣的培育、审美的建构和情感的熏陶,运用音乐情境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受能力,达到触及学生灵魂的境地。
二、初中音乐情境教学的有效实施
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需要学生有学习学科的兴趣和动力,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心理,联系生活,利用教学资源,通过有效情境让学生获得音乐素养的提升。
1.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音乐情境
初中音乐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引入,通过播放多媒体资料,结合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材料,把学生带入音乐氛围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缩短学生与音乐作品的距离。如苏教版初中音乐“草原放歌”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教具播放《拉萨谣》、《清凉的泉水》、《天堂》、《嘎达梅林》等音乐作品,展现出草原大自然的美景,学生在欣赏草原美景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加深音乐文化与人民生活的联系,了解音乐的意境美,了解不同体裁形式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2.用渲染的语言进行音乐情境创设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渲染的语言进行音乐作品描绘,在与音乐作品相近的情感氛围塑造中,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学习和体验。例如:苏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音乐作品“歌声永相随”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向学生介绍一些经典的友谊之情,并教导学生友情是人间一种珍贵的情感,通过朗读歌颂友谊的诗歌名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使学生感受到友谊使人温暖,离别使人忧伤,在歌颂珍贵的友谊、表达惜别之情的时候,呈现出音乐作品的主题。
3.创设学生为主体的情境音乐教学模式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主体情形,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情境创设,在学生对客观情境的再现过程中,自主体会到对音乐独有的情感体验。如苏教版初中九年级音乐作品中“与世界联网”一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唱,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歌曲学唱过程中,体会出歌曲蕴含的宽阔胸怀和青春的可贵激情,产生新时代青少年应有的豪情壮志。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并在吉他(或钢琴)的伴奏下欢快、热情地演唱,使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快乐和自豪,同时在演唱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加入适宜的形体动作,如拍掌、跺脚、扬手等,尽情表达出学生对这首歌曲的体会和感悟,表现出奔放热情的情绪体验,对音乐作品的旋律和节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学生通过主动性参与,可以产生深厚的音乐学习兴趣,而且为其创造和思维拓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4.创设交流与合作的音乐情境教学氛围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音乐知识多元化建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通过与他人的协作配合,提升学生整体素养。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技巧,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交流与合作,叙述对音乐的不同欣赏感知。如苏教版初中音乐“蓝色的多瑙河”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为主题,讨论学生熟悉的世界著名建筑,并根据自己喜爱的建筑联想音乐作品,学生在兴奋的交流和讨论中,不仅欣赏音乐作品的优美旋律,而且增加对与歌曲相关音乐作品知识的认知。又如苏教版初中九年级音乐“同窗心语”单元中,教师让学生在演唱《同一首歌》、《举杯吧,朋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互相抒发、诉说同窗之情,在歌声中用和谐统一的声音表达出同学之间真挚的情谊。在这一单元音乐作品学习中,教师可以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让学生讨论家人之间的友谊、朋友之间的情谊、同学之间的友情,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体会到和谐和合作的精神,感受到“人间真情”的音乐主题内涵,体味到相互之间理解和沟通的重要意义。另外,通过表演艺术增添情境教学内容。音乐作品学习还可以通过表演的二度创作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作品表演创作,尤其是针对情节、故事性较强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喜爱的表演形式进行音乐作品再创作,通过表演真切感受到音乐作品的内涵,接触到音乐作品中的内在情感。
三、结语
1.情感教育
1.1 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2〕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1.2 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2.美德教育
2.1 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2 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3.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论文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软实力成为大国竞相角逐的对象,国家文化利益成为各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宗旨和目标。作为中国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外交发挥着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难以达到的独特作用。孔子学院是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
一、孔子学院诞生的背景 文学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促进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对加强各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2003年作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宣布了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中国国家汉办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北京设立了“孔子学院总部”。
可以说,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积极推动的项目,也是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一个战略。“孔子学院“的英文名称是”Confucious Institute”,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其学说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要记忆;对世界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因此,该名称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
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办以来,从尼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在世界五大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短短4年,孔子学院花开全球,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园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毫无疑问,孔子学院的诞生、建设和发展势头对中国塑造和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国家形象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
文化外交指的是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包括文化手段在内一切和平手段所开展的外交活动。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一国的国际形象。
建构主义认为,通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放射,国家将产生文化影响力,从而建构其广泛受到国际认同的一国的国际形象。对中国而言,建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是国家形象设计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中国以国家自身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积极推动世界的和谐化进程,积极发挥文化外交在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从而逐渐塑造起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孔子学院具有文化外交乃至公共外交的属性,其目标就是要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让外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同时,增进友谊,共创和谐世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是语言,孔子学院在传播汉语的同时推广中国文化,成了既便于操作也很有需求的文化外交行为。陈至立在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演讲时说,孔子学院要成为“海外汉语推广的基地,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
2.铸就强势文化,提升一国的文化竞争力及综合国力。
一国的文化交流状况基本与国家综合国力成正比,经济水平高、综合国力强的国家,文化外交的水平相对就高,也就容易成功实现对外战略目标。
正如汉斯•摩根索所言,“较之军事、经济等因素,文化如果运用得当,将能征服人们的头脑,产生持久、稳定的战略效果”。在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当今世界,能否占据文化主角地位,即是否具有强势文化,将对一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从传播学角度看,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强势文化的拥有者而言,在政治上、经济上对受众在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强势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其它国家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依然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和认同度,中国外交在国际机制和国际事务中的实际参与度和话语权依然有待加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各国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而孔子学院正是以传播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孔子学院在海外迅速走俏并加速了“中国热”的升温,为中国的文化外交带来不少福音。
三、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意义
1.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推广对文化传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有了汉语作载体,中国的书刊、杂志、影视、网络信息等流传于国门之外将不再举步维艰。
汉语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纽带,在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快京剧、影视剧、文学作品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使中国文化成为吸引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磁石;同时这也将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促进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本国语言的国际化是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和象征。近代以来,中国人走出去传播汉语言文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仅限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领域。2002年,中国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孔子学院是海外汉语教学推广基地,同时也是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为中国的文化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传播学视角看,“孔子学院”的文化国际传播应该是搭建双向的桥梁:一方向是中国输出其语言、文化以及塑造本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向是从与国外进行交流活动过程中吸取其优秀成分,以服务于中国文化及与国际先进的发展水平接轨的事业。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理查德?鲍姆所说,“中国政府通过孔子学院提升国家形象,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张柔和的孔子的脸”。〔〕〔8〕孔子学院正是中国文化外交的一项创新举措,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3. 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
目前,中国的国际形象,特别在西方,基本上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塑造的,其向世界散布的“中国“,使中国国际形象极大受损。美前日本防卫所言旧俗史部长星岛九夫发表文章指出:“最近,‘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我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美国战略、美国国防和战略安全保障问题的专门研究人员,对中国进行观察,得不出这种结论。成为威胁的该是别国,而不是中国。”韩国学者李映周也系统批驳了“中国”,他指出“ 认为中国在21世纪强大起来必然构成对外扩张 ,威胁别国的观点是荒谬的” 。但是 ,化解“中国” ,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澄清。“ 孔子学院 ” 的发展正是向世界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 ,向世界说明中国 ,辩解是非曲直。
2008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在开幕式上“四海之内皆兄弟”、“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中的名句,通过一幅幅缓缓展开的巨大画卷中凹凸起伏的方块汉字展示给全球几十亿人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受儒家影响的大国风范和礼仪;奥运会开幕式正是颂扬了中国的儒学价值观。中国用活字印刷版不断变换的“和”字,通过奥运会这个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情怀,和要与世界人们共同缔造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
各地孔子学院正赶上了这个好时机,做到了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对“和文化”价值观的尊敬、理解和赞同。孔子学院通过平和、 吸引、 寓教于乐的方式营造理解 ,释放善意,以此打破隔阂、误解,使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加深对中国国情以及中华文明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有助于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无穷魅力;有助于展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21世纪是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也就是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在经济崛起、国力大增之时,更应该注重挖掘文化的潜力,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外交当中一项创新的举措,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鲜亮品牌。孔子学院的事业才刚刚开始,虽然它在兴建中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但从长远来看,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的促进和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实现了“让中国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目标,搭建了文化国际传播的双向桥梁,在这种双向文化传播中,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不断走向成长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汉办: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特刊〔J〕, 北京,2008.29.
〔2〕 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外研社,2010.475-476.
〔3〕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4〕 王宁宁:关于海外“孔子学院”的全面认识,科教文汇〔J〕,2009(6):134.
〔5〕 【美】肯尼迪?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胡少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992.152.
〔6〕 刘乃京:文化外交—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新视野〔J〕,2002(3):66-68.
〔7〕 宗焕平:孔子学院的独特影响力.瞭望〔J〕,2007(11):96-97.
〔8〕 李智.《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太平洋学报》〔J〕,2004年第2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以德育人
河源市选用的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1 情感教育
1.1 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②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周庄水韵》、《巴东三峡》、《苏州园林》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周庄、三峡、苏州园林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1.2 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永久的悔》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体现了人间亲情的伟大。教育我们应该格外珍惜这种至爱亲情,做一个有孝心的人。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1.3 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 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石缝间的生命》揭示了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对人类的认识价值,蕴含着对石缝间顽强的生命的无比崇敬之情。
2 美德教育
2.1 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捕蛇者说》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2 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2.3 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精神产物,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3 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过程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到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总之,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同时也使语文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24-02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语文新课改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新课标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语文教学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 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情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芦花荡》中,可以看到孤胆英雄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动人场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展现了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三峡》、《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长江三峡、杭州西湖、滁州琅琊、湖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我的母亲》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体会到做作母亲在教育子女上良苦用心,更易与自己母亲沟通,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老王》中老王身处社会下层,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阿长与<山海经>》中保姆阿长质朴、善良、热心,对乳儿怀有深厚的感情。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再塑生命》告诉学生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创造人间奇迹,人生有不幸生活有得失,灾难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台阶》让学生了解山区人们生活的艰难,我们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则讲述自己走过迢迢人生征途,饱尝世间甘苦,回首往事,仍挥不去儿时那段苦艰经历。《送东阳马生序》明白贫困不是成材的障碍,反而是成材的动力,只要有恒心,再艰苦的条件也阻止不了求知的脚步。
2、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雪》、《雷电颂》、《短文两篇(巴金)》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海燕》中海燕的象征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于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学,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