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伤感抒情散文

伤感抒情散文

时间:2023-05-31 08:5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伤感抒情散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伤感抒情散文

第1篇

警钟为谁长鸣

哥哥,或许你听不到我的声音了,你如此安静地沉睡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了无牵挂。你麻木了,沉睡了这么久竟也不曾睁眼看看你的亲人。哥,我们已经在这里守候了好久,时间在我们指间一点一点地滑过,却在你的生命里停止了流动。

哥,你真的好自私,你静静地躺着,似乎一切都是不曾发生过的样子,而对于我们来说,它却是永远无法抹去的残酷记忆。

从你失事的那天起,母亲就不曾停止哭泣,她整天魂不守舍,嘴里反复念叨:“假如你不超速行驶,假如你不闯红灯,假如…或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你一定还好好的…”但是,从医生宣布你将成为植物人的那一刻起,这一切的假设都毫无意义了。

哥,你现在是否还能隐约忆起你的梦想呢?你说过,你想要成为一名赛车手,你渴望自由--像雄鹰,你渴望激情--如猎豹-,你总想象着自己在山岭间与白云追逐,在高楼耸立的街道里如鱼穿梭。然而这一切的梦都在你的无视、疾驰中破碎了。可笑啊!现在的你怎能再谈什么理想?无声的世界里,你连梦幻也无法触及了吧。

记得你常说:活力与激情是年轻人该有的个性,不必顾虑太多,勇往直前去享受生命中的火花。然而生命的花朵已经凋零,又如何能够继续享受阳光呢?每一个生命的诞生不知经历多少轮回、苦难,才得以降临世间,你的生命简直就是个奇迹,爱惜生命就是你与生俱来的责任,而你却毫不在乎地让这朵上帝精心培育之花忍受摧残,甚至就这样随意地让它随风陨落。想到这些,你又如何能够如此安然入睡呢?

哥哥,当你还在沉睡时,我们都已熬过好几个难眠之夜;当你还依然面无表情时,我们却满含泪水地注视着你。哥,你知道吗?你在无声的世界里,是寂寞的,而我们在无言的现实中,却是痛苦的。哥,你快醒醒,不要这么冷漠,不要这么无情地沉睡着,因为我们在为你哭泣,这个世界需要你,这个家需要你!

“没有人是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中的一点,是大地的组成部分”,生命是美丽的,是短暂的,是坚强的,更是脆弱的,生命该属于这美丽世界中最耀眼的明珠,有了它,世间不再孤独,人间不再冷漠,珍惜自己的生命吧,生命总是稍纵即逝,不要让自己的生命在“高危”中度过,而应让它时时焕发光彩,处处绽放光芒。

哥,你听得到这美丽的赞叹了吗?愿你在无声的世界里,能听到我的呼唤。佑护那些鲜活的生命在美丽和谐的大家园里享受阳光,告诫他们“与法同行,健康成长”!

(这篇是市征文一等奖的文章。主题是“与法同行,健康成长”

找个安静的地方,放着抒情的纯音乐,边听边看,很有感觉。

第2篇

那已逝的秋日,落叶伴随书声幽幽地飘落。校园的秋天没有李清照的“遍地黄花”,有的只是早晨那特有的雾气,带着几分梦幻与迷茫,轻松地将你萦绕,伸出手,秋天就这样在你指间溜走了。喜欢宿舍里的那扇对着农田的窗户,每每临窗远眺,无意间看到前两天还密密的树苗,如今已经稀疏得只剩下几片树叶了,而河岸边的野菊却一束束开得正旺,田埂上也堆积着金黄的秸杆――这才猛然察觉,秋天已经差不多要过了,心中顿时涌上一股酸楚:也不知故乡的秋怎样了?

立冬那天早晨,迎面而来的依旧是秋天特有的雾气,一粒粒水珠沾满了我的睫毛,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不禁涌上一股莫名的感动:回家了,回家了。身后是静伫了几十年的老宅,身前是熟悉的小河,而遮盖住我的仍然是一棵棵的大树。

闭上眼,聆听着故乡的秋,听树叶随风盘旋而落,摩挲着大地,听秋风低吟着拂过耳旁,听河水潺潺地浅唱秋的韵味。

踱步前行,脚下发出“沙沙”的声音,满地堆积的落叶软软的、松松的,跟拂地的秋风静静地凄唱,不远处的田野还散发着收获的稻香。

望着寂寥、肃穆的大地,伤感顿时涌上心头。蔚蓝深邃的天漫无边际的延伸向远方,掠过的飞鸟三五成群,叫声悠远冷清。偶尔飘过的朵朵白云,载着秋的忧郁远去了……

故乡的秋,美得有些凄清,美得有些寂寞,当冬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念念不忘的却还是故乡那时刻萦绕在心头的秋,再回到学校,每每一个人静下来,闭上眼:故乡的老宅、故乡的小河、故乡的大树,还有那飘落着的秋叶……

主题点评

许多文人在对于自然景物的接触中,往往激动自己敏感的艺术神经,由此而引发一些联想和遐思,诸如名山大川、阳光彩虹、清风朗月、花鸟虫鱼、四时美景……无不感于心,发乎情,而形诸文。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就是在各种情境中的感情释放和精神寄托。

这篇“故乡的秋”以细腻委婉的笔触生动描写了一个苍凉、凄清的秋景以及藏于内心的独特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留恋之情,以及压抑、落寞、忧郁的复杂感情。

应该说,人生十五、六岁,好比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心灵世界应该是明朗的天空。而作者偏偏对这凄楚、萧条的深秋之景情有独钟,偏偏念念不忘故乡此时的浓浓秋意,刻意渲染这样孤寂、冷清的情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自己不能够开怀?是生活的压力?是学业的繁重?还是思想中承载的过重?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相信不同读者的体味也会各不相同。

布局点评

这篇寓情于景的抒情散文,在布局架构上紧紧围绕着深秋的景物描写抒发思想情感,形成贯通全文的内在文脉,结构严谨,表达灵活,形散而神聚。

开头部分,概括地写秋天的来去匆匆,来不及让自己细细感受和欣赏。

中间部分,具体描述深秋校园和故乡各自不同的萧索、苍凉的秋景,表达自己忧郁的情怀。

结尾部分,抒发自己回到学校后,对故乡和故乡的秋景无限眷恋的情感。

选材点评

本文的主题是由情感领起的。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扬,此立文之本源也。”为了使郁结心中的情结得以抒发、表达,作者在选材上,着眼于萧索的深秋中的所见、所感、所想。在情感的引领下,作者捕捉到了一个个令人触景生情的自然景物镜头,写落叶“伴随书声幽幽地飘落”,写早晨的雾气“带着几分梦幻与迷茫”,写野菊、田埂、雾气、大地,还有“偶尔飘过的白云”……无不彰显了作者忧郁的悲秋情怀,使作者郁结于心的情感得以充分的释放与宣泄,同时升华和深化主题。

语言点评

本文语言流畅、自然、优美。生动细腻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如“听树叶随风盘旋而落,摩挲着大地,听秋风低吟着拂过耳旁……”“满地堆积的落叶软软的、松松的,跟拂地的秋风静静地凄唱”“蔚蓝深邃的天漫无边际地延伸向远方,掠过的飞鸟三五成群”等等,营造出了深秋独特的情境氛围,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第3篇

所谓“意境”是指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体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美”是《荷塘月色》的主要艺术特色。

文章开篇,作者便简明扼要地直抒胸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全篇的“文眼”,也是创作本文的起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其中蕴含着作者极其复杂而美好的感情。文章第三段去荷塘路上的内心独白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从内心独白这段可看出作者“白天”是不自由的,对月下荷塘以外的那个世界是不满的,内心是苦闷、愤懑的。

文章中,作者首先抒发了“颇不宁静”的心情后,立刻将读者从繁忙紊乱的现实生活中带入对“另一番样子”的荷塘月色的追求之中,一步步地引向象征自由和圣洁的美丽的荷塘,让读者和作者一起,抛却使他们不宁静的一切,忘情地欣赏这满溢着生命活力的大自然,倾听这由自然界的动律形成的无声的音乐。

那“幽辟”“阴森森”的荷塘路上,月光是“淡淡的”,夜晚更加寂寞。这“阴森森”的景象,不但没有使独自夜游的“我”感到孤零凄切、单调乏味,反而使“我”感到自由人的快慰,心情轻松,感到“今夜却很好”“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忘情的超然心理呢?这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的结果。“我”因“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摆脱白日里所感到的一切不快,在苍茫的月光下,独自一人踱到从不惹人注目的荷塘边,竭力沉浸在月光下的美景中,以求得片刻的宁静。荷塘路上“幽辟的路”“蓊蓊郁郁的许多树”“淡淡的月光”,一幅幅宁静、幽深的景色驱散了“我”“不宁静”的心绪,排遣了白日里的苦闷和抑郁,使“我”情不自禁地进入了那自由和圣洁的“另一个世界里”,这时一股淡淡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乘着幽辟的路上产生的兴致,作者进一步痴心求美,情景交融,正面抒写观赏荷塘月色的情景,动静交织,作者艺术地创造性地再现这种自然界的动律,使作品具有了艺术的节奏。作品先以月下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最后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作者似一位丹青妙手,又似一位高明的雕刻艺术家,在精心设计的画面上,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地精雕细刻地描绘,刻意求工地渲染,使这种描绘和渲染达到生动灵活、出神入化的美的境界,使整个画面的意境更加丰富、深邃、优美动人。且看月光下的荷塘,月光如流水一般,辉映荷塘。“田田的”的荷叶像“亭亭的的裙”,美丽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描摹等修辞手法,诱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突破了比喻手法的一般惯例,大胆地、别出心裁地借用“通感”,进一步把抽象的难以言状的荷香、月色写活了。作者把荷风送香气比作“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用“笼着的轻纱的梦”来比喻透过淡淡云层“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月光,以“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描绘“光与影”交织而成的和谐柔美的月色。这两种月影一高一低、一粗一细、一浓一淡、一深一浅,形成了光与影高低、明暗和轻重的变化,有变化就形成了节奏,有节奏就构成了“和谐”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梵婀玲上奏着的悠扬婉约、令人心驰神往的名曲。视觉沟通听觉,让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样一来,作者将景物、音乐等形象要素共同作为特选景物的艺术形象,使文章从光与无声的自然景物中传达出融于画面上的声音,于无声的自然景物中传达出融于画景的音响,描绘出一个既具有色彩美,又具有音乐美的幽美境界。

作品中,荷塘月色呈现的美是丰富多彩的,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环境和自由的志向相映衬,情景交融,和谐统一。“参差斑驳的黑影”,“不均匀”的月色是复杂黑暗的现实的投影,是深藏在作者心中对现实不满的写照。但作者没有厌倦、绝望,而是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和谐与不和谐的对立统一,因此笔下那极不和谐的各种影子,在“光”的渗透下,一忽儿便飘荡起“和谐的旋律”,仿佛是小提琴奏出的优美的“名曲”。这一曲兼有刚柔之美的充满幽情的乐章,似乎驱散了作者心中的苦闷,一丝淡淡的喜悦之情涌上心头。

但作者心中的苦闷是否完全被美景所征服、所排遣了呢?他自己并没有忘掉现实带来的苦闷与抑郁,并没有彻底“超脱”那朦胧的、清冷的月色变化,“阴阴的”“烟雾般”的树,没精打采似“渴睡人的眼”的路灯,树上的蝉声和水中的蛙声,把作者唤回到现实中,使作者感到“什么也没有”。但是作者并没有因伤感而失望,没有因“不足之感”而麻木,而是在伤感中坚定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黑暗社会的否定。作品“卒章显志”,再现古代江南采莲的盛事,作者虽然感到“无福消受”江南式的美景,却仍“惦着江南”。这里,作者把历史上的采莲图和现实中的荷塘月色遥相呼应,照应开篇,果断地表明作者对现实黑暗的否定,对江南式的美好的理想社会执著的向往,使全篇优美的情景最后得到升华。本篇作品的意境开拓是成功的,画面尽管变幻多姿、声情并茂,但万变不离其宗。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追求光明、美好的生活这一感情主线贯穿全文,千思万绪融于千姿百态的美景中,达到美不胜收、感人心魄的艺术境界。这一切形成了这篇写景抒情散文诗一般含蓄深沉、深邃优美的意境。所以,《荷塘月色》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是名副其实的。

(有删节)

第4篇

【关键词】 艺术思考 深入文本 创新导入 启发教育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以学习的方法。”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诚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语是一堂课的“引子”和“序幕”。课堂序幕如何拉开,对上好整节课极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等。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艺术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导语艺术的思考,以展示语文特有的魅力,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并积极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下面,本人以收效良好的几种导语类型来分享语文教学中导语的探讨问题。

一、温故知新,层层递进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现行的教材是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方面组织单元的。而单元中的各课之间,总有着相通或递进的关系所在。我们要纵观整个单元的内在联系,可以充分利用温故知新,层层递进的引入,不但能巩固学生对前一课主要内容的把握,更能让其理解该单元中课与课之间的那奇妙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单元编排的逻辑关系,加深对单元内容的整体认识与把握。

以初中七年级第一单元为例。

初为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我是这样导入的:一年前,或是六年前,你们憧憬于怎样的中学?几年的努力,现在的你,如愿以偿了吗?面对成功与失败,你是怎样看待的?或许,从《在山的那边》这一课,你将会受益匪浅。

当同学们学完了第一课,明白了作者善用象征手法,把“山那边”的“海”和“一座又一座”的“山”分别象征为“人生理想”和“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有可能面对的重重的困难”;并懂得了“人活着,就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学会勇于进取,乐观向前,努力克服困难”的道理。在开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我特意这样复旧迎新般导入:一个人,在追求理想的奋斗中,总会遇到一些坎坷与困难。但当陷入困境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正确的面对和克服呢?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难题吗?想一想,困难就在眼前的时候,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什么?我们第一步需要怎样做呢?(老师板出了课题“走一步”,同学们马上响亮地回答道“勇于踏出第一步”)是的,假如没有那“走一步,再走一步”,或许,我们的人生就大不一样了。请看美国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当年要不是这样“走”来,或许,这个世界就会是少了一个大文豪了……好,现在我们就去看看他是怎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这样的两课之间的承上启下,同学们就会从第一课是“引导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理解到追求理想的过程,难免会有困难的挑战”自然地认识到第二课是第一课的具体延伸,教会了他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应该学会以坦然的心态,勇敢踏出第一步,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把小困难化零,成功的彼岸(或成功的人生)便会在努力中悄然靠近……两课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层层递进的。再结合第三课流沙河的《理想》让我们懂得理解“人活着追求理想的意义……”就更能领悟本单元意在鼓励中学生要懂得树立高远的奋斗目标,并在不懈奋斗的过程中,不畏艰辛,敢于面对,勇往直前……这不仅是引导学生欣赏了美文,还在“人生观”与“生活态度”等方面更有了有力的鼓励。(同样,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借景抒情散文《春》与《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之间也构成了一个“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主题)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氛围渲染

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有许多文章是深情动人的。我们可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或诚挚而深沉、厚实而凝重、沉郁雄健;或浓郁炽热、激情奔放、起伏有致、强劲有势;或结合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动作作为传播媒介,再现课文的环境气氛,从而把文学作品中的生活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通过眼口等感官传递到大脑,唤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产生共鸣,出神入化地进入角色,令其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例如,我是这样导入七下级下册的《最后一课》的:

师:2013年2月21日,正当我们全体师生兴高采烈地迎来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天的时候,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强烈谴责了与日本围绕处于对立关系的中国,他说:“必须使其(中国)认识到不能强夺领海与领土”。同学们,当作为中国人的你们听到这个“黑白颠倒”的话语的时候,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生:愤怒之极……(有的甚至破口大骂日本的可恶)

师:是的,一股强烈的爱国激情,此刻正在我们的心里澎湃……在1871年到1873年间,当法国阿尔萨斯沦陷以后,当地的人民也同样表现着他们那极度的悲愤情绪和强烈的爱国精神……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我们共有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请看那精彩的《最后一课》……

人非草木,情境陶冶人。在这切实的悲愤、激动的气氛中,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了。同学们马上专注地钻入课文,细致品味课文的点点滴滴……这样的渲染,能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而强烈的学习愿望与积极性,达到了师生情感与课文内容同步之效。

三、直奔主题,握中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对课文的第一次阅读或者客观体的第一次知觉,对于记忆保持的牢固性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有所收获,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而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引言从这入手,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该课的教学重点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关注对文眼――标题的剖析。例如学习初中七年级下册的《伤仲永》一课,我抓住了一个“伤”字,引出了学生预习课文所掌握到的“仲永由‘神童’变成‘众人’”的感伤之意,是作者王安石对其惋惜、哀伤之情。紧接着,我这样导入课文:仲永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神童”是天生的吗?后来的教育与学习是否也很重要?这样直奔主题,把握中心的导入,快速地把学生的思考专注力集中到课文的重点上来,走进文本学习便水到渠成了,效果也不错。(《看云识天气》《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国石拱桥》《敬畏自然》等课文都可以使用此导入法,主题导入,深入文本。)

四、蜻蜓点水,钓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