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带虎的成语

带虎的成语

时间:2023-05-31 08:5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带虎的成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带虎的成语

第1篇

1、羊入虎群:比喻好人落入坏人的手中,处境极端危险。

2、虎入羊群:老虎进入羊群;形容强者在肆意欺凌弱者。

3、驱羊攻虎:形容以弱敌强,力量悬殊,必遭覆灭。

4、饿虎擒羊:像饿急了的老虎捉羊一样;形容动作迅猛。

5、羊入虎口:羊已被老虎吃到嘴里;比喻落入险境,很难幸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 文化交流 东汉 西域 佛教

一、狮子的来源

成语是一种历经千百年锤炼、从人们长期生活实践中升华而形成的独特语言。带有“狮”字的成语极少,只有“河东狮吼”(喻凶悍的女人)、“狮子搏兔”(喻做小事情也要集中全力,高度重视)、“人中狮子”(喻出类拔萃的人)等几个,且很少使用(“狮子大开口”是俗语而不是成语)。而带有“虎”字的成语却很多,“调虎离山、虎背熊腰、龙争虎斗、如虎添翼、骑虎难下、虎视眈眈、坐山观虎斗”……常见常用的就有三四十个。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透过现象找原因,是古人重虎轻狮,认为狮子不配进入成语,还是另有原因?

经查考,原来,狮子是域外异兽,并不产自我们国家。存在决定意识,既然没见过狮子啥样,古人当然不可能在语言中包括成语中对其有所反映了。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穿越”历史,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从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说起。

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刘彻派遣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张骞率100多人出使西域(指现在的甘肃省敦煌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地区),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开辟了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传播了汉朝声威。当时的西域气候适宜,大量狮子生长在广袤的草原上。大月氏国,是公元前2世纪之前居住在我国甘肃的强盛的游牧民族西迁到西域后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75年在世)永平十六年命]固率骑兵部队出塞征伐北匈奴取胜之后,便于公元73年派遣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公元32年―102年)再次出使西域,重塑东汉王朝威望,恢复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从此,中国的丝、丝织品、冶铁术、凿井法等传入了西域诸国;西亚、中亚的汗血马、葡萄、胡桃、蚕豆、石榴、胡麻等物种及乐器、乐曲等被引入了我国。具体到狮子的传入,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也有据可考。一种说法是:汉章帝刘卦谖唬ü元75年―88年)时,西域的大月氏国王把一头壮硕的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他,以示两国友好。这在300多年后的历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章帝本纪》上是有记载的:“西域长使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师子。”“莎车”,古地名,位于现在新疆的喀什地区。另一种说法更确切些,说狮子传入我国是在汉和帝刘肇在位(公元88年―105年)之时。《后汉书・和帝本纪》载:“和帝即位,安息国遣使献师子。永元十三年冬,又遣使献师子。”“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师子”后来写作“狮子”。查范文澜《中国通史》所列帝王年号表可知,“和帝即位”是公元88年;“永元十三年”为公元101年。据统计,从《后汉书》到《明史》,单是历代帝王本纪中,就有21次与“贡狮”有关的记载,而且狮子的来源更广泛,大宛、波斯、康国、吐火罗等西域国家都曾经向东方的中原王朝进献过狮子。

狮子传入我国这一史实,除范晔的《后汉书》有记载外,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书》。《汉书》是东汉时著名史学家班固(公元32年―92年,是班超的长兄)所写的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史著作。由班固的记载可以断言,狮子传入我国至迟在汉章帝刘刈骰实郏ü元75年―88年)之时,距今接近2000年了。那个时期是我国的东汉(公元25年―220年)初期。

二、佛教的传入

狮子传入我国的同时,印度的佛教由西域开始传入我国。汉明帝刘庄在位(公元57年―75年)时,还在今天的陕西省洛阳市修建了迄今仍然保存着的我国第一个佛寺――白马寺。随着佛教的流行,来自异国他乡的狮子便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更多的被作为进贡之物来到我国,并逐渐与华夏传统文化和地方风俗相融合,在民间产生了与“耍龙”类似的“舞狮”体育娱乐活动,流传至今。《汉书・礼乐志》提到的“象人”,按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杂耍艺人。至于在祠堂、陵墓、宫室、寺庙、府邸处雕刻一对石狮,家具、碑刻、器物中以狮子作为装饰图案,显然与狮子高大威猛的形象有关。作为镇邪的吉祥物、主人的保护神,狮子祥瑞、辟邪、镇煞的象征作用十分明显。其为华夏民族所接受和喜爱,并逐渐被神化为灵兽,赋予种种寓意,正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尤其是佛教的“护法”宗教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有力见证。

回过来看“河东狮吼”、“狮子搏兔”几个成语,查考其最早出处,确实都在东汉之后。“河东狮吼”最早见于南宋・洪迈(公元1123年―1202年)的文言笔记小说《容斋三笔》记载的一则故事。“狮子搏兔”最早见于《景德传灯录・诸方杂举征拈代别语》。《景德传灯录》简称《传灯录》,30卷,是佛教禅宗史书,为北宋时期禅宗法眼宗人道原编撰。至于另外一两个更加少见的带有“狮”字的成语,其来源更是无稽可考。但无论如何,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讲,一定不会早于东汉时期。

三、老虎的来源

老虎就不同了,它是我国古已有之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它既是山林间凶猛的“百兽之王”,更是令人敬畏和崇拜的文化图腾。东汉著名文字学家、经学家许慎(约公元58―约147年)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虎的:“虎,山兽之君。”视老虎为神兽。东汉的《风俗通义・祀典》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画虎于门,鬼不敢入。”汉民族对狮子的崇拜不超过两千年历史,而对虎的崇拜则要久远得多,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在太湖流域良渚遗址考古发现的神面玉件,形象和虎很接近。西周的玉虎、虎形玉佩饰品,以及虎形纹饰的战国青铜制品,都是以艺术的手法反映古人对虎的图腾崇拜。汉族以外,云南、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彝、白、布衣、土家族,甚至把虎视为祖先加以祭拜。

因为老虎威猛,所以人们常常把最威风的头衔献给它。比如称勇猛骁战的将领为“虎将”,把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叫“虎符”,形容小男孩儿可爱时说“虎头虎脑”等。民间俗语“狮子看大门,老虎坐中堂”,更是表现了虎的尊崇地位。

老虎和狮子同属猫科,都是大型的食肉猛兽,谁更厉害些?这也许是很多人感兴趣的。但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科学。一个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多独来独往(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靠机警刚勇偷袭捕获猎物;一个生活在热带草原,多群居游走,靠群体力量追击围歼猎物。老虎会拼命护子,有成语“虎毒不食子”为证,特别是带崽的母虎,舍了身家性命也要保护幼小;长大了的公狮则会残忍地咬死前任公狮留下的小狮子,以刺激母狮排卵、受孕产下自己的崽子。老虎不论雌雄都要捕食;狮群里,一般都是母狮捕杀猎物,公狮更多的是巡视领地防止外来狮群入侵,较少参与捕食。环境地域不同,习性方式各异,缺乏“谁更厉害”的可比性。不过,历史上也确实有人搞过狮、虎现场“比武”试验。据北魏杨炫之所著《洛阳伽蓝记》载,东汉的汉明帝刘庄出于好奇,曾下令有关郡县的官府献虎,以比较老虎和狮子究竟谁更厉害。巩县、山阴的猎户终于捕到了两只老虎和一只豹子。送到洛阳后,刘庄命令将老虎、豹子、狮子都放进皇家宫苑华林园。结果,虎、豹见了狮子,“皆瞑目不敢仰视”,完 A踝不过瘾,下令再牵来一头盲熊。盲熊一闻到狮子的气味,便“惊怖跳踉,曳锁而走”。刘皇帝于是哈哈大笑,心满意足而归。到底老虎和狮子哪个厉害,不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这则轶闻也未必可信。引述这个故事,旨在说明狮子作为从外国引进来的动物,史实当发生在东汉初年。这之后,才有了记载狮子如何威风凶猛的著述,比如西晋的志怪小说《博物志》,清朝学者纪晓岚的《如是我闻》,以及清人梁章钜所写的《浪迹丛谈》等。

语言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如果没有东西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狮子不会在东汉初期从西域诸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正由于传入较晚,因此我国传统十二生肖(也叫“属相”,指代表十二地支而用来指代人的出生之年的十二种常见动物)有虎而没有狮。其中的原因,显然不是由于古人重虎轻狮,而是隐藏在语言表象背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宋永培,端木黎明.成语大词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

[2]吉林出版集团辞书编纂中心.新编多功能成语词典[K].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3]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第3篇

【标准发音】:tōu gōng jiǎn liào

【繁体写法】:偷工減料

【偷工减料是什么意思】: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

【偷工减料成语接龙】:明抢暗偷 偷工减料 料事如神

【用法分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tōu gōng jiǎn liào】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这下游一带的工程都是偷工减料作的,断靠不住。”

【对应近义词】:敷衍了事

【对应反义词】:一丝不苟、精雕细刻

【偷工减料的造句示例】:

做工作要认真负责,决不能偷工减料,马马虎虎。

现在的房子大多质量差劲透顶,肯定都是偷工减料盖起来的。

有些工人不知道如何偷工减料。

他们因盖房子偷工减料而受到了批评。

第4篇

形容伤害的成语精选

[摧兰折玉] 摧:摧残,毁掉。毁坏兰花,折断美玉。比喻摧残和伤害女子。

[败材伤锦] 比喻用非其人,伤害国家。

[创巨痛深] 创:创伤;痛:疼痛。受了很大创伤,痛苦很深。原指哀痛父母之丧,犹如体受重创。后多比喻遭受很大的伤害和痛苦。

[佛眼相看] 比喻好意对待,不加伤害。

[暗箭伤人] 放冷箭伤害人。比喻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人。

[戕身伐命] 指伤害身体。

[赤舌烧城] 赤:火红色。赤舌如火,足以烧城。比喻毁谤或挑拔离间的话非常伤害人。

[绿林豪客] 绿林:西汉王匡、王凤为首的“绿林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的武装力量指伤害人民的群盗股匪。

[自相残杀] 残:伤害。自己人互相杀害。

[自相残害] 残:伤害。自己人互相杀害。

[恶语伤人] 用恶毒的语言污蔑、伤害人。

[恶意中伤] 出自恶毒用心去诽谤诬陷伤害别人,中伤说坏话攻击陷害别人。

[文身断发] 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

[哀而不伤]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人莫予毒] 莫:没有;予:我;毒:分割,危害。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形容劲敌被消灭后高兴的心情。

[暗箭中人] 暗:暗中;箭:放箭;中:中伤。放冷箭伤害人。比喻暗中用阴险的手段攻击或陷害别人。

[薄寒中人] 薄寒:轻微的寒气。中人:伤人。指轻微的寒气也能伤害人的身体。也比喻人在衰老或患难之中时经不住轻微的打击。

[无伤大体] 伤:伤害;大体:指事物的主要方面。对于事物的主要方面没有什么妨害。

[恶虎不食子] 即使凶恶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伤害亲近者。

第5篇

解释:

1、 表示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代替。

2、 泛指多次或多数。

带九的成语有:

1、九牛一毛:比喻在极大数量中的极小的量 。

2、九霄云外: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3、九死一生 :死的可能性远大于活的可能性,但终于脱险。比喻多历艰险而大难不死 。

4、九牛二虎之力 :九头牛与两只虎的力气的相加。比喻其力大不可当 。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罗芬芬在《对幼儿进行成语教学的一些尝试》中提出成语有固定的结构,有特定的含义,是更深层次的短语。因而对幼儿进行成语教学要比一般的词汇教学要求要高得多。但如果从“成语是熟语的一种”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以为只要进行适当的选择,作好充分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就一定能够在幼儿园中实施成语教学,并因此推动幼儿多元的发展。

当然,在对幼儿进行成语教育,重视的是它的文化功能,不要误以为成语教育就是背诵教育,成语教育的标准就是孩子认识成语数量的多少,如果这样那就错了,对孩子进行成语教育目的是通过成语的引导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多元化发展。所以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上都是要慎重思考的。

一、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很少接触到成语,对成语很不了解,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明确的方向是:

1.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接触成语,熟悉成语,学习成语,初步理解生活中常见成语的含义并能简单运用,丰富幼儿词汇,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让幼儿能体验到成语的乐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进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二、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成语。

2.选择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帮助幼儿明辨是非的成语。

3.选择和课程主题、季节、节日相关的成语。

4.选择具有一定情趣的、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成语。

三、根据以上要求,初步选定以下成语作为本学期的实施内容:

百花齐放 春暖花开 春光明媚 三心二意

一心一意 守株待兔 狼吞虎咽 细嚼慢咽

手舞足蹈 鸦雀无声 五颜六色 狂风暴雨

四、具体我们怎么样做呢?

1、创设环境,让幼儿多接触成语。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时候都可以看到,我们在楼上下走廊玻璃窗户上都创设了主题窗户,那就是介绍各种成语。我也曾经看到、听到一些家长在接孩子走时,边走边给孩子讲那些成语,希望我们更多的家长能够留心、抽出时间对孩子进行指导。

2、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成语专题科研活动和日常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比如:在集体活动中通过《小猫钓鱼》的故事来让幼儿知道小猫“三心二意”的时候是钓不到鱼的,只有“一心一意”的才能把事做好;通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来帮助幼儿理解成语意思;通过刮大风、下大雨的录象,让幼儿学习成语“狂风暴雨”,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理解“手舞足蹈”的含义等等。

3、给幼儿创造使用成语的情景,鼓励幼儿平时应用成语 。比如: 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带幼儿去户外散步时,让幼儿观赏花朵,让幼儿了解三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形容各种花可以用“百花齐放”,“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 利用户外活动的时间,教会幼儿成语“春光明媚”。 通过日常的用餐时间来向幼儿演示“狼吞虎咽”和“细嚼慢咽”这两个成语鲜明的对比,让幼儿知道“细嚼慢咽”对身体有好处。

五、家园如何密切配合

1.发放一些调查问卷,请家长能够配合幼儿园工作,及时认真填写好,以便我们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我们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2.利用“宝宝在线”、“家长联系栏”等途径,告知家长最近的成语教学内容,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学进度,同时也希望家长们协助巩固。

3.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在一定的情境背景中,随人、随事、随物、随时、随地开展成语学习活动。比如:孩子饿了的时候你讲给他听:形容肚子很饿可以用成语“饥肠辘辘”、”饥不择食”了;冬天看到草莓,你说:“水灵灵、红彤彤的草莓真漂亮,我们都馋涎欲滴了” ;秋天看到满地的落叶,你教他们说:“这落叶这么多,铺天盖地的。”国庆节看礼花,你可以告诉孩子怎么样用词语形容呢?就说:“这礼花五彩缤纷的,真好看。”看到有人因为意见不统一而争吵,你告诉他说:“这叫针锋相对!” 吃饭的时候,如果孩子不爱惜粮食,你可以告诉他:农民伯伯中粮食很不容易,要知道‘粒粒皆辛苦”……

第7篇

百二关河: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百二河山:百二:以二敌百。指山河险固,可以二敌百。后指国力强盛,边防稳固的国家。

百二山河:百二:以二敌百。比喻山河险固之地。

半壁河山: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半壁山河: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被山带河: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辨如悬河: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辨若悬河: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表里山河: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废江河: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

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大好河山: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

带砺河山:带:衣带。砺:磨刀石。河:黄河。山:泰山。黄河如衣带,泰山像磨刀石。这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旧时表示所封爵位传之久远。含有江山永固之义。

带砺山河:带:衣带;砺:磨刀石;山:泰山;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担雪填河:挑雪去填塞河。比喻徒劳无功。

倒峡泻河:比喻文笔酣暢,气势磅礴。

滴水成河:比喻积少成多。

冯河暴虎:犹言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负石赴河:河:这里指黄河。背着石头跳进黄河。比喻人以死明志。亦作“负石赴渊”。

过河拆桥: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过河卒子:象棋规则中卒子只能向前,不能后退,过了河之后可以横着走,威力更大。比喻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海沸河翻: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

海晏河清: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河奔海聚:比喻思路开阔,文辞畅达。

河伯为患:指歪门邪恶的风气。

河不出图:河:指黄河。黄河当中没有出现河图。古代相传每当圣明之世时,黄河便出现河图。因此黄河不出河图时则不是圣明之世。指时当乱世。

河出伏流:比喻潜在力量爆发,其势猛不可挡。

河东三箧:指亡失的书籍。

河东狮吼: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河奔海聚:比喻思路开阔,文辞畅达。

河伯为患:指歪门邪恶的风气。

河不出图:河:指黄河。黄河当中没有出现河图。古代相传每当圣明之世时,黄河便出现河图。因此黄河不出河图时则不是圣明之世。指时当乱世。

河出伏流:比喻潜在力量爆发,其势猛不可挡。

河东三箧:指亡失的书籍。

河东狮吼: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河东狮子:旧指妒悍的妇女。

河东狮子吼: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河汾门下:河:黄河。汾:汾水。用以比喻名师门下,人才济济或人才辈出。

河海不择细流:比喻不论大小,一律收容。

河海清宴:比喻天下太平。同“河清海晏”。

河汉江淮:黄河、汉水、长江与淮河的合称。比喻胸怀宽广。

河汉无极:河汉:银河;极:尽头,边际。银河广阔,无边无际。比喻言论荒诞不经,难以置信。亦比喻恩泽广大,使人难以报答。

河涸海干:河流干涸,大海枯竭。比喻穷尽、彻底,不留余地。

河决鱼烂:比喻事物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河溓海晏:犹言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河溓海夷:犹言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河梁携手:河梁:桥。指送别。

河梁之谊:河梁:桥,指送别之地。指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

河落海干:比喻一点不剩。同“河涸海干”

河东狮子:旧指妒悍的妇女。

河东狮子吼: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河汾门下:河:黄河。汾:汾水。用以比喻名师门下,人才济济或人才辈出。

河海不择细流:比喻不论大小,一律收容。

河海清宴:比喻天下太平。同“河清海晏”。

河汉江淮:黄河、汉水、长江与淮河的合称。比喻胸怀宽广。

河汉无极:河汉:银河;极:尽头,边际。银河广阔,无边无际。比喻言论荒诞不经,难以置信。亦比喻恩泽广大,使人难以报答。

第8篇

好好先生 三顾茅庐 叶公好龙 入吾彀中

天衣无缝 侃侃而谈 买椟还珠 老马识途

必恭必敬 沉鱼落雁 草船借箭 七步之才

千人所指 覆水难收 门庭若市 开天辟地

不寒而栗 门可罗雀 滥竽充数 坐井观天

成语故事 一衣带水 程门立雪 人人自危

千金市骨 大腹便便 三令五申 各得其所

背水一战 不堪回首 南辕北辙 别有天地

乘人之危 如释重负 九牛一毛 不可救药

一暴十寒 东施效颦 马革裹尸 开卷有益

人给家足 妄自尊大 一鸣惊人 一字千金

病入膏肓 狐假虎威 不名一钱 困兽犹斗

后生可畏 牛鼎烹鸡 毛遂自荐 拔山举鼎

曲突徙薪 梁上君子 怒发冲冠 伤风败俗

囫囵吞枣 奉公守法 别开生面 力不从心

人言可畏 雕虫小技 坚壁清野 对牛弹琴

分崩离析 劳而无功 画龙点睛 双管齐下

博士买驴 名落孙山 克勤克俭 博而不精

不遗余力 口蜜腹剑 以邻为壑 塞翁失马

拔帜易帜 瓜田李下 克己奉公 孺子可教

人杰地灵 返老还童 不自量力 负重致远

兵贵神速 宾至如归 风吹草动 乘兴而来

人心如面 掩耳盗铃 人琴俱亡 不远千里

第9篇

歇后语猜成语答案大全

1.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2.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3. 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4. 猫哭耗子-假慈悲

5.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6.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7.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8.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9.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0.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11.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12. 兔子尾巴-长不了

13. 羊伴虎睡-靠不住

14. 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15. 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16. 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17. 关老爷赴会-单刀直入

18. 麻雀开会-叽叽喳喳

19. 寒天喝凉水-点滴在心头

20. 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

21.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22. 油瓶倒了也不扶-懒到家了

23. 草把做灯-粗心

24.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

25. 狐狸尾巴-藏不住

26. 鼠进书箱-咬文嚼字

27. 水仙不开花-装蒜

28.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29. 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30. 大海捞针-没处寻

31. 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32. 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

33.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34.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35. 老虎拉车-谁敢

36.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37. 新官上任-三把火

38.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9. 阿斗的江山-扶不起

40. 打开天窗-说亮话

41. 关公放曹操-念旧情

42. 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43. 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44. 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因小失大

45. 虎口拔牙-胆子大

46. 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

47. 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48. 龙王爷跳海-回老家

第10篇

央视综合频道将推出两档新节目,《中国好功夫》接档《出彩中国人》,邀请成龙、冯小刚等人坐阵,呈现梅花桩、轻功等绝技。将在4月推出的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以寻人故事为载体,联合部委、协会、百家媒体、明星、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打造全媒体公益寻人平台。

央视与天娱传媒携手制作的娱乐脱口秀《嗨!2014》也将于第二季度在央视3套播出,该节目由庾澄庆和谢娜主持,以娱乐脱口秀的形式评议民生热点。

央视音乐频道即将播出的音乐打榜节目《全球中文音乐榜上榜》旨在打造一份权威的音乐排行榜,播出将覆盖香港、台湾、新加坡及中国大陆等地域的电台、电视及互联网。

《成语英雄》第二季启动 王蒙、窦文涛加盟

3月17日,河南卫视《成语英雄》第二季启动。本季除钱文忠继续留任“成语先生”外,新加盟的两位分别是作家王蒙和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窦文涛。节目将从3月28日起每周五晚10点播出。

《成语英雄》第二季将在节目形态上突出“文化真人秀”概念,突出“一个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年轻人的真实生活轨迹”,因此在参赛选手上会选择更具故事性的成语迷,如“北大硕士学霸”“废品回收励志哥”“高知校花妹”等。

第二季将题目范围设定为小学至高中课本中出现过的成语,更加注重实用性。节目在舞台设计、出题方式等方面也有所升级。

《成语英雄》与其姊妹节目《汉字英雄》共同构成河南卫视文化节目季播带。除这两档节目之外,河南卫视总监徐涛透露,卫视还会有两档新的“英雄”系列节目推出,目前已完成研发,或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播出。(赵国红)

华录百纳进军综艺节目

东方卫视的《笑傲江湖》和浙江卫视的《中国喜剧星》正在热播,电视剧制作机构华录百纳参与了两档节目的投资。

华录百纳总经理刘德宏表示:“此次进军大型综艺是公司战略的重要方向,未来将把综艺节目作为与电视剧并重的主营业务。”据悉,华录百纳将通过投资并购、战略合作、自主研发等形式,使公司在综艺节目领域拥有与电视剧领域同等的市场份额,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成为行业领先的综合视频内容供应商。作为电视剧制作公司,华录百纳曾出品《媳妇的美好时代》《永不磨灭的番号》《黎明之前》《咱们结婚吧》等剧。(赵国红)

全球首档多平台众筹模式节目诞生

荷兰电视制作公司Endemol和以色列Reshet广播公司近日合作推出世界上首档多平台众筹直播模式节目《Fundastic》。该节目将于2014年夏季在Reshet播出。

观众可实时观看节目,对心仪的项目出资。创业者在这档直播节目中竞争以获得资金支持,最终获胜者将获得专家指导。

两家公司还在创意、制作和多平台内容的国际发行方面签署了合作协议。Endemol集团总裁Tim.Hincks声称:“我们与Reshet的合作是为了创新,为了在全球新兴市场打造新的多平台热播节目。《Fundastic》是一个完美的开始,继《Fundastic》之后一定会诞生更多有突破性的创意。”

《疯狂的麦咭》同名手游“疯狂”来袭

拓维信息研发的、基于湖南卫视《疯狂的麦咭》节目的同名手游,3月17日发行上线。

《疯狂的麦咭》节目是继《爸爸去哪儿》之后,湖南卫视耗费上亿元打造的探险闯关真人秀节目。

拓维信息表示,《疯狂的麦咭》游戏结合节目特点,定位为亲子冒险夺宝类手游。游戏中玩家化身为勇敢的麦咭为解救小伙伴、守护宝藏闯入石头城堡,同邪恶的怪博士军队展开殊死战斗,更有天天、石头等小朋友角色加入。

《疯狂的麦咭》手游提出立体交互的概念,最先通关的前2口口名玩家将获得到现场和明星一起闯关的机会,其现场表现有机会被剪成特辑在电视节目中播出。

广西卫视《一声所爱》30日开唱

广西卫视《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新一季,将于3月30日起每周日晚22:00开唱。

新一季的《一声所爱・大地飞歌》从节目形态到舞美设计都与往年不同。前两季主打的是“新民歌”音乐真人秀,展现选手的突围过程。今年的节目则从歌唱选秀转型为音乐侦探体验,明星们要站在台上与草根选手对弈,接受101位来自民间、懂音乐的观众组成的“辨音团”的检验。另外,现场增加了数量庞大的“机关”设计。

赵薇回归电视演绎“虎妈”

由电视剧《大丈夫》的导演姚晓峰执导的新剧《虎妈猫爸》将于4月开机。该剧由曾经引起舆论浪潮的华人虎妈蔡美儿的故事触发灵感,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赵薇和佟大为搭档饰演“虎妈”和“猫爸”。

《舌尖2》4月初亮相央9 优酷同播

原定春节期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2》(以下简称《舌尖2》)档期推再推,日前,《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制作的《舌尖2》终于宣布将在4月初登陆CCTV9和优酷纪录片频道。

《舌尖2》延续第一季的叙事风格,美食范围更广。全片共7集,每集50分钟,分别从7种文化角度探讨中国饮食――《时节》展现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脚步》包含着汗水中的苦辣酸甜;《心传》传递即将消失的美味;《家常》话的是家中的甜酸苦辣,《秘境》揭秘隐秘的美食,《相逢》讲述食物与人的每次携手;《三餐》聚焦中国人的一粥一饭。分集导演陈磊称:“看《舌尖2》要准备纸巾,擦口水和泪水。”

第11篇

身体零件记词法

人物:

桑尼:男,15岁左右,回国探亲学生,以下简称“桑”。

大舅:桑尼大舅,50岁左右,文化底子薄,以下简称“大”。

二舅:桑尼二舅,48岁左右,中学校长,以下简称“二”。

表姐:桑尼表姐,20岁左右,大学生,以下简称“姐”。

时间:某星期日上午

地点:大舅家客厅

(大舅从幕侧边说边出场)

大:(自语)尼桑尼桑尼桑尼、桑尼桑尼,哎,对了,(抬头对幕后喊)桑尼,快点儿吃,吃完快过来啊。

桑:(幕外)哎。

大:瞧这名儿,这么叫是人,倒过去就是车了。(向观众)我外甥打小国外长大,向往中华灿烂文化,小妹给我下达任务,回来一个月,一百条成语必须拿下。这么多成语咋背呢?我有招儿,咱就由近及远从咱身上学起,你没见那好多成语里都有咱身上的零部件嘛。上有五官,内有六腑,手足胳膊腿儿,腰背啤酒肚儿,整天瞅着自己的零件儿背,好记!这不,不到20天,他把这里外零件背得是滚瓜烂熟,足有一百多个,就是不大会用。没关系,我又告诉他一个我常用的小窍门儿:不管怎么说,一定要用准最后一个字儿,保证八九不离十。

(桑尼上场)

桑:大舅,今天是星期天,干嘛还让我起这么早哇?

大:今儿你二舅、表姐受你妈远洋遥控之命来看你成语学得怎么样了。你大舅文化水平低,他们俩可是行家,一个是中学老师,一个是在校大学生,咱得抓紧时间再练练。

桑:放心吧大舅,我已经刻骨铭心了。

大:嚯!开口就来。不过这刻骨头上了也不能马虎,现在就拿我来练吧,(指头)这儿怎么说?

桑:头…头…噢,狗血淋头。

大:胡说!

桑:您不是说用准最后一个字嘛?

大:那也得差不多呀!

桑:还有十字街头,还有…大舅,“头”我背不了几个,我用“首”吧。

大:行啊。

桑:您这是不堪回首。

大:我有那么难看吗?!

桑:那群龙无首?

大:得!我头又没了。算了算了咱接着来,(指眼)这儿?

桑:挤眉弄眼。

大:不好。

桑:那贼眉鼠眼更不好。

大:还有呢?

桑:想不起来了。

大:还可以用“目”,“目”就是“眼”嘛。

桑:那可多了,有獐头鼠目…

大:怎么就离不开这耗子呢。

桑:有死不瞑目…

大:老子揍你!

桑:对,是巧立名目。

大:哎—这个明目还差不多。

桑:我背的太多了,来不及弄清含义呀。

大:我不是告诉你了吗,先用对一个字,凑够一百个再说。再来啊,(指鼻子)这儿?

桑:嗤之以鼻。

大:听着怎么这么别扭啊。

桑:您就凑合着听吧,最后是“鼻”字的我就记了这一个。

大:好,好,(指嘴)那这儿?

桑:大舅,这“口”可多。免开尊口?

大:我哑巴呀?

桑:良药苦口?

大:我找病呢。

桑:那赞不绝口怎么样?

大:行,行,就赞不绝口。(张嘴指牙)那这儿?

桑:(商量口气)咬牙切齿…蓬头厉齿…以牙还牙…铁嘴钢牙…

大:都不好。

桑:那还有一个字多的。

大:是什么?

桑: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大:你才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呢。混小子,就没别的了?

桑:还有不足挂齿。

大:哎,这个准确。我现在牙也掉了不少了,该带假牙了。不足而挂齿嘛!(伸舌头,指舌头)那这儿?

桑:您整天吃香的喝辣的,我给您一个合适的词叫油嘴滑舌。

大:这能说得通吗?

桑:那就换摇唇鼓舌、七嘴八舌、瞠目结舌…

大:我还是油嘴滑舌吧。(指耳)还有这儿?

桑:隔墙有耳。

大:我耳朵怎么跑墙那边儿去了?

桑:那如雷贯耳。

大:我挨雷劈呀我?!

桑:那就交头接耳。

大:这就对了,耳朵就应该接在头上嘛。

(二舅、表姐父女上场,按门铃。大舅开门。四人互相问候、让座、倒水等,此处台词自然发挥。)

姐:桑尼,听大伯说你学得很快。

桑:yes.

大:二弟,凡是身上的零件你随便问。

第12篇

关键词:汉语成语 日语成语 概念 来源 文化特色

成语结构形式固定、表义生动丰富,是语言在长期频繁使用过程中,以某些典型性为代表约定俗成的产物。中日两国同属亚洲汉字文化圈,语言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成语的概念、来源、文化特色等方面都存在着共性和差异。

一、汉日成语的概念

(一)汉语成语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成语”解释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辞海 语言文字分册》中给“成语”定义为:“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有些可从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有些要知道来源才懂,如‘青出于蓝’出于《荀子・劝学》,‘守株待兔’出于《韩非子・五蠹》。”

刘叔新指出,成语的独特之处是在表意方面――表意的双层性。一个固定语,如果有一层字面上(表面上)的意义,同时透过它又有一层隐而不露的意义,而且这隐含着的才是真实的意义,那么就会被大家看做成语。[1]

综合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汉语成语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在形态结构上较为固定,其构成语素不能随意换位,也不能用其他同义语素替换,并且大多为四字结构;在语义上具有整体性和引申性,即成语的意思不是其构成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呈现一个整体的意思,并且成语的真实意义往往隐藏在字面意思背后,是一种比喻义、引申义;另外,对成语的准确理解需要具备相应的汉语“百科知识”,[2]即扎根于中华民族社会文化传统、习俗、历史,来源于汉语使用者的日常生活经验的知识。

(二)日语成语的概念

《学研国大辞典》中提到“成”时,解释如下:“①昔の人によって作られ、きまった形をとって言いわされてきた言。②熟。”(①古人创作的,有固定形式的习惯的语言。②熟语)

《国大辞典》将“成”解释为:“①古人が作り、しばしば用いられてきた句。成句。②熟、合、合成など、二以上がまとまってできたことば。”(①古人创作的,至今常用的短语。②熟语、复合词、合成词等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语)

《新明解国辞典》对日语的“成”解释为:“①故事に基づいて出来たり有名な古人が言い出したりした熟で、のきいた(含みの有る)表として何かというと引用されるもの。②「用句の称。”(①来源于典故或是出自有名的古人口中的熟语,表达一定的意义且常被引用。②“惯用语”的别称)

综合上述辞典的解释,可以看出日语成语的概念比较宽泛,认定标准比较模糊,无论是构成字数,表达意思,还是来源出处,都没有严格的限定。如:以心心(心领神会)、我田引水(自私自利)、家の犬(丧家之犬)、三の礼(三顾茅庐)、蛇足を加える(画蛇添足)、草を打って、蛇をかす(打草惊蛇)等,日语中的成语既可以由四个汉字构成,也可以由汉字与假名构成,一些词组、句子也可以被认定为成语,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日语辞典中“成”一词还有“熟(熟语)、用句(惯用语)”的意思了。

(三)汉日成语概念内涵与形式结构的对比

综合上述定义,日语中的“成”可以理解为汉语的熟语,即汉语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结构形式,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汉语中的“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成语,汉语中的“成语”大体上相当于日语“熟”中的“四字熟”。因此,日语“成”超出了汉语“成语”的范围,包含的内容更多,更广泛。

汉语的成语、惯用语的结构大都是短语形式,而谚语、格言和歇后语大都是句子形式。日语的成语相当于熟语,包含了谚语、惯用语、四字熟语等。其结构包括了短语形式,如:夫の利(渔人之利)、因果(因果报应)、大器成(大器晚成);句子形式,如:志千里に在り(志在千里)、の目を真珠の中に混ぜる(鱼目混珠)、弓の音にも怯える(惊弓之鸟);两字词组形式,如:守株(守株待兔)、杞(杞人忧天)、完璧(完璧归赵)。

汉民族传统文化喜欢偶数,讲究格式上的对仗和音律上的押韵,所以汉语成语的基本结构是四字短语。而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日语成语虽然也讲究对仗工整,但结构形式上的要求却没有汉语严格。这是由于汉日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汉语归属于汉藏语系,是孤立语,没有词尾变化,汉字是象形文字,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每个汉字有独立的表义功能,字与字的结合相对容易;而日语归属于阿尔泰语系,是黏着语,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助动词本身存在词尾变化,同时需要相应的助词粘结不同的成分,添加语义或者发挥某些语法功能。因此,日语在语言的构成上不及汉语方便,很多成语不能像汉语成语那样组成严格工整的四字对仗形式。汉语的成语多为四字,格式工整,而日语成语形式多样,造词方式更加灵活。但是,日语成语定型的结构形式一般不能任意改变,这一点与汉语相同,即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日语成语,结构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构成语素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替换,构成成语的各个语素形成一个整体,成语的语义不是各个语素语义的简单相加,而往往是隐寓在成语中的比喻义或引伸义。

二、汉日成语的来源

成语作为语言中词汇的一部分,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词汇相对于语法,是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新词汇不断产生,旧词汇不断消亡,词的语义也会有所扩大、缩小、转移。然而,成语却相对更加稳定。成语可以反映出一种语言的特点,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影响,而在两国文化交流的早期历史中,中国对日本的影响远远大于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公元3、4世纪汉字传入日本,日本开始以汉字记录本国语言,并在随后的历史中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假名文字,伴随着汉字传入日本,很多汉语成语也大量涌入日语,今天日语中可以看到很多来源于中国故事典故的成语,它们或者直接照搬汉语成语,或者与汉语成语有着共同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即汉日同源成语。[3]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许多“日本式”成语,即日本民族自己在语言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成语,体现日本社会文化特色的汉日不同源成语。

(一)汉日同源成语

中国成语大多可以在古籍中找到出处,其中包括了古代寓言、历史上的真实故事,以及截取古文文句构成四字短语等。如:“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草木皆兵”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

日语成语很大一部分也来自汉语古籍。黄靖对《日本谚语成语辞典》中的成语作了统计,分析指出与汉语同源的日语成语谚语共约549条,其中约50%来自中国的古籍。如“三(韦编三绝)”来源于《史记・孔子世家》;“の争い(鹬蚌相争)”源自《战国策・燕策二》;“上花を添える(锦上添花)”源于王安石的诗“丽唱仍添锦上花”所提炼的“锦上添花”。[4]

另外,汉语和日语中都有一些成语来自西方经典以及佛经,如“火中の栗を拾う”来自伊索寓言的“火中取栗”,“因果”、“一托生”、“性成佛”等均出自佛教典籍。

(二)汉日不同源成语

不同源成语是指日本民族自己创造的成语,能够反映本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和认知理解方式。与汉语不同源的日语成语中,有的来自民间流传的生活习语,如:をむ(打马虎眼)、腐って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出自童话故事的,如:けて悔しき玉手箱(后悔莫及)、恐れ入り谷の鬼子母神(不胜惶恐);源于历史故事的,如:小田原判定(议而不决)、洞が(见风使舵);来源于诗歌的,如:酒屋へ三里豆腐屋へ二里(穷乡僻壤)、孝行のしたい分にはなし(子欲孝而亲不待)。

三、汉日成语体现的不同社会文化特色

汉日同源成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古代社会文化特色,日语中存在大量的与汉语同源的成语体现出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向往。而汉日不同源成语存在形式上差异的同时,在内涵上所呈现的不同则更加丰富,包括了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心理认知等的不同。汉语成语体现出中国的大陆农耕文化特色,汉民族发源于内陆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注重根据规律的季节变化生息劳作,固守传统、稳定,重视理性和抽象思维。如:安土重迁、开疆拓土、落叶归根、五谷丰登、归马放牛、瓜熟蒂落等。

日语成语体现出日本的海洋渔猎文化特色,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民族最早以渔猎、采集为生,面对海洋的汹涌多变,日本民族性格具有开放性、冒险性,重视实际利益,有危机意识,善于吸收改造他民族的文化,同时海洋性气候湿润多雨,自然富于变化,植物茂盛,种类繁多,日本人对天气、季节、动植物等的感觉敏感细腻,日本人亲近自然、关心自然的特点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のも信心から(精诚所至)、柳に(逆来顺受)、夏の小袖(不合时宜)、六日の菖蒲(明日黄花)、猿も木から落ち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9.

[2]池上嘉彦,潘钧.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研社,2008:28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