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人于海

老人于海

时间:2023-05-31 08:55: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人于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老人于海

第1篇

一、 单一画面诠释英雄情结

(一)以简单故事诠释英雄主义

这是一则由海洋民族讲述的有关海洋的故事,1951年,一位古巴老人,一个地地道道的渔夫,连续84天了无渔获,但是,凭借其对待事业的永不放弃,对待接连失败的毫不气馁,以及对待逆境与命运的绝不妥协,在第85天里终于钓到了马林巨鱼。影片以浩瀚的大海的意象作为开篇,大海的意象下的一切都更具宏观性,而人类则显得微不足道。《老人与海》这部影片中的故事非常简单,使得叙事可以呈自然状态的线性化,简单的故事同时也使得影片中的画面单一,但是单一画面感中却散发出了迷人的英雄主义风采,而这种英雄主义风采竟然是来自于一位平凡老人与大海的顽强抗争。影片的单一画面感反而反衬出了老人在孤独困境中所迸发出的自我存在意识驱动下的无畏抗争,从影视艺术视角而言,单一画面感的视听元素与象征符号的运用至关重要。

(二)以简单情节中诠释英雄情怀

在简单的叙事与简单的情节之中,透过单一的画面感映象,影片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位简单的老人,这位简单老人的英雄主义与英雄情愫在文本中已经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将其影像化,并且让观众直接理解原著中的英雄主义与英雄情愫显然是较为困难的。同样,影像直接诠释原著作者诉诸于老人形象的英雄情怀也较为困难,这就需要借助于影视艺术中的其他意象的辅助方能更好地完成。对文学文本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影视艺术的时空蒙太奇中的技巧性运用,诸如影片中日出之前出海的老人的背景就采用了剪影的方式,这就使得单一画面中的老人的形象瞬间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形成一种较为悲壮的英雄主义意象,这种将文本能力形诸于画面能力的影视艺术化手法是一种对于主题的完美的影视语言表达,影片中的绝大多数场景的长镜都十分的宏大,以强弱极为悬殊的对比来塑造老人坚韧的英雄情怀。

(三)以简单老人诠释英雄情结

英雄情结是美国人作为海洋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种基于英雄主义的无畏情怀,这种情结对于海明威的影响较大,海明威的多部作品中都以较大篇幅不惜笔墨地渲染了多位英雄人物,本片中的老人虽然平凡,但是其置身大海之后却变成了自信勇敢的斗士。影片中的单一画面感中的基于影视艺术的重复为揭示主题增色不少。[1]根据原著作者所提供的文本进行重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老人与海》原著中五次提及的狮子其实只是单纯被作为一种被征服者的受体意象所存在的,比如老人在片尾所梦到的狮子以及在其与马林巨鱼搏斗中间的打盹时所梦到的狮子即将单一画面感进行了较好的艺术化消解,这种基于影视艺术的消解,以视觉语言向观众传递了一种面对强大势力下的自我尊重、自我激励以及自我驱动,不仅为影片中的老人提供了强劲的拼搏意志力,同时也让观众共同印证了精神意志凝结成的英雄情结的产生。

二、 单一画面诠释人文精神

(一)简约画面中的自我尊严

《老人与海》的创作正值斯坦因所谓的“迷惘一代”的迷惘时代,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之中都传递了由过多的死亡意象为表象的无奈的迷惘,诸如《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以及《丧钟为谁而鸣》等,当然,在《老人与海》中也不例外。然而,有所不同的是,《老人与海》中的死亡意象却罕有的非常积极向上,《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平凡谦卑,但是在面对外来压力的强大挑战之下,老人的心理承受几乎无底线,这种极度强烈的自我尊严的迸发,将老人的硬汉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影片简约的画面中蕴蓄了无穷的张力,在老人的自我尊严所驱动的自我情感的变化过程中,自我意识感、自我存在感以及自我驱动感直指人性中的自我尊严,随着影片中一个个唯美瞬间的不断闪现,以大海中的飞鱼和海鸟与陆地上的小男孩等视觉形象,为观众加深了老人形象所投射出来的自我尊严。

(二)简约画面中的必胜信念

影片中在大海上的每一个画面都是老人自我尊严的强烈释放,同时,也是影片主题中的人文精神旗帜的一次又一次在茫茫的大海上的昂扬,从捕鱼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单一的画面仍然能够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震撼,顽强坚韧的老人,狂暴无常的大海,狂燥惊恐的马林巨鱼,以及惊涛骇浪中犹如树叶般的老人的小舟,所有这一切让观众不由自主地为老人的安危揪心,当老人拼命斗鱼时,上有海鸟的俯冲抢啄,下有鲨鱼的疯狂掠夺,那种单一画面感下的影视制作反而将观众的焦点会聚在了老人身上,并欣喜地从老人身上看到了必胜的信念。《老人与海》是一种文学性话语的影像影艺术阐释,同时,对于单一画面的海面上的场景而言,对影像艺术的要求是极高的,要求影像艺术能够将文学性话语中隐而不宣的内涵,以超越文本的影像能力表达出来显然是较难做到的。

(三)简约画面中的精神品格

人从来就不是天生的弱者,你可以消灭我,但是你永远无法击败我。是的,这就是硬汉海明威的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文学作品《老人与海》以文本践行了这条格言,而影片《老人与海》则以影视制作的手法使得全片中海面上的每一个画面都凝成了烘托老人坚强的定格瞬间,单一画面中的简单、平凡、谦卑的老人在强大的自然挑战面前竟然变得独具尊严,竟然变得充满着必胜的信念,竟然变得如此执着、如此坚韧,正应了那句“穷且益坚,老当益壮”。[2]老人对马林巨鱼、鲨鱼,乃至大海的以命相搏,让我们从简约的画面中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人文精神中突出的精神品格,老人与马林巨鱼的两个昼夜的日夜死磕,也是人与大海的死磕,更是人类的人文精神与任何强大势力的死磕。老人精神品格的强悍使得本来单一的画面感变得充斥了老人高大的形象,同时,也活动了视觉疲劳与单调的视象元素,在老人与海的搏斗中,尊严与生命孰轻孰重的精神品格呼之欲出。

三、 单一画面诠释深刻内涵

(一)简单叙事中的无畏意象

《老人与海》作为现实主义的经典文本,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弘扬英雄主义的典型教材,从原著作者的视角来看,海明威的父亲对于打猎和钓鱼均有着非同一般的酷爱,而其母亲则酷爱文学,十分幸运的是海明威继承了乃父乃母的全部双发优势,进而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标准硬汉。影片《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对待小镇上的人是极为谦卑的,但是,在更加强大的自然面前,老人是完全无所畏惧的,这与影片开端处的狮子意象极为吻合,这种意象是现代影视艺术中的绝佳创意,在西方宗教中常将击败狮子等猛兽作为英雄、勇敢、救世主的意象加以崇拜。事实上,原著作者海明威不仅捕猎过狮子,而且还曾经孤身一人成功猎杀过雄狮,同时,老人的名字圣地亚哥,也与古巴的第一首都、英雄城市同名,这些背景元素都在单一画面的主题表达过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式的作用。

(二)简单叙事中的精神力量

《老人与海》《人生礼赞》和《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最能够代表美国精神的三部文学作品,《老人与海》与另外两部有所不同之处在于,《老人与海》以最简单的情节诠释出了最为强烈的英雄情怀,虽无朗费罗般的喟叹,但是影片中的激情却丝毫不减;虽无塞林格式的天马行空,但是却完全无损于影片中英雄情怀的展现。[3]事实上,《老人与海》中的英雄情怀已经成为了海明威的一种内心独白。《老人与海》故事情节虽然非常简单,然而其影视意蕴却极为丰富,《老人与海》就影片标题的对比意象而言,人类,何况还是一位老人,在大海面前是绝对弱势的,然而正是在强弱对比如此强烈的场景之中,影片为老人提供了精神发挥张力的巨大空间,如同他的巨大的直接对手――那条马林巨鱼一样,这就给了单一画面感下的影片主题诠释提供了超越文本、超越影像的精神延展的巨大力量。

(三)简单叙事中的深刻内涵

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绝望就更是一种罪过,在影片的结尾处,老人最后一次梦见了狮子,这种奇异的梦境完成了对主题的完美诠释,狮子显然不是美国或美国精神的象征,狮子反而是对古巴以及古巴人民斗争的一种充分肯定,狮子是威武不屈、孔武有力、尊严力量的象征,征服了自然的老人所梦见的狮子是其梦境中的宠物,透过老人的梦境为观众留下了反思的巨大空间,而影片中由单一画面感所描绘的每一段时空都将成为视觉记忆中的永恒瞬间与时间碎片,而这每一个画面同时也为老人披上了无冕的迷彩。[4]在影片的视觉创意下,观众将永远也忘不了,在水天相接的无垠大海上,老人望着海水的自信而又惬意的微笑,是啊,老人对海的爱太深,而时间则太浅,有的时候,生活的确总是会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屡受伤害的地方反而变得无比坚强。

结语

影片《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孤独的,飘泊在大海上的孤独则更是一种无凭无依的孤独,正如影片中的单一画面一样,在将孤独投影到观众心中的同时,观众也透过老人与海的互动冲突过程,看到了老人的无与伦比的勇毅坚韧,海明威以其自身的硬汉形象为观众带来了超越自然、超越强权,以及超越观感的硬汉。《老人与海》一片的单一画面感充分诠释了影视艺术之中的大道至简,虽然大海上的镜头只是单一的画面语言,但却完全不影响其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成为永恒的瞬间。

参考文献:

[1]Hediger,Ryan.Hunting,Fishing,and the Cramp of Ethics in Ernest Hemingway‘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Green Hills of Africa,and Under Kilimanjaro.Hem-ingway Review,2008:11-12.

[2](美)海明威(ErnestHemingway).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5-26.

第2篇

享誉世界的美国作家海明威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老人与海》帮助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小说凸显出来的文学价值和生态观念为文学评论家和读者提供良好的鉴赏基础。以往对于《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研究只局限于对大海的象征以及老人的硬汉精神等层面上,完全忽略了以大海为自然代表的生态意识问题。本文从小说情节出发剖析作者海明威的生态观,提出作品中在对待自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上的差异观念,而人与自然共生、互生的情况似乎并不乐观,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人类中心主义者的广泛加入使得生态系统失去了原有的平衡性和稳定性。海明威童年的经历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而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所基于的生态位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观念,还是停留在原始社会的丛林法则上。只有人类意识到自然环境对自身的重要性以及采取限度获取和保护的措施,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一、自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完美统一

工业社会在不断前进的历程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随着人类欲望的膨胀,从大自然中获得更多资源的行为越来越激烈,对大自然实施百分之百的控制似乎成为轻而易举的工作,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使得这一切行为成为大自然对人类无声的报复。自然所带来的外在价值是一系列人类中心主义者最为看重的一点,但是人类真正意义上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却在不断退减。实际上自然并不会受人类任何的主观意愿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自然所凸显出来的内在价值是由这种实质性所赋予的。有关生态哲学家曾经阐述过自然的实质,它是对其内在和外在价值的协调统一。真正剖析自然的内在价值,它拥有固定的机制和规律,和人类所赋予的意志不会发生任何的粘连关系。自然生命所带来的生生不息正是对其内在价值的凸显,人类的文明或多或少会出现野蛮、贪婪的一面,当我们开始对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开始漠视时,那么这种统一和谐的局面将会打破。

小说《老人与海》讲述了老人对广阔大海的尊敬之情,海明威并没有将大海作为一种地理形态而赋予简单的描写,他眼中的大海就如同亲和而耀眼的美丽女性一般,人类与大海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和微妙。老人开始并没有秉承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而是一直对大海怀着无尽的尊重。当大海如同一个鲜活的形象存在于老人心目中时,这种感情便变得更加深厚和坚固,它超乎于任何被人类控制的自然景物。大海所带来的无尽财富中包括老人所需要的大鱼,它能够给老人带去实际的经济回报,所以大海和他之间所谓的坚固感情开始变得不堪一击,老人观念里面自然价值的内在和外在并不相同,而他所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便是自然的最大存在价值。大海里面各式各样的生物实际上都有自我恢复和生长的周期,而老人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这点,海洋吸引着他不断航行。老人对待困难和大海的勇气与执著完全来源于生活和经济对他的压迫。贫困的生活使得老人出海捕鱼,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就是他奋斗的理由。海明威在描写老人为了保住大马林鱼而和鲨鱼之间的激烈场面运用了大量的片段。表面上老人为了保住捕获的鱼而誓死抗争,但是他的内心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斗争。工业社会所覆盖的人类中心主义者中老人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他们所塑造出来的价值评估系统开始发生着变化,当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被强制性分离时,自然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成为驱动人类追求外在价值的不竭动力。从内在开始审视老人的所作所为以后不难发现,老人对待自然的方式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当自身需求出现危机时,他会毫无犹豫地做出野蛮式的掠夺行为。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宇宙提供给了自然衍生的环境,这种关系使得生态系统的变化更加有规律,追求生态平衡是宇宙万物的必经之路。在生物中人类是作为重要的一员应该维持和自然共生和互生的和谐关系,使得整个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更应该意识到其他生命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在生态平衡观念的影响下,人类应该停止对自然的大规模掠夺,充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创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老人在小说《老人与海》里面只是一个典型代表,作者将自然浓缩为大海及其里面的生物。大海对于人类而言就是无尽的财富和生活的保障,甚至于说人类离开海洋将无法生存。老人通过捕鱼来维持基本的生活,然后他却经历了84天都没有捕到任何鱼类的困境,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再次出海。当捕到一只巨大的马林鱼时他兴奋至极,因为这将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老人所居住的房屋是用沙滩上的椰子壳建造而成的,他依靠鱼饵和渔舟来维持生计,从广义来说是自然提供了生存的条件给老人,从狭义来说老人就是依靠大海来保证衣食住行。从小说中可以很明确地知道老人和大海的关系不是对等平衡的,大海一直给予老人生活所需物质,但是老人却没有对大海有任何回报和贡献。环境阻力所带来的困难更是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形成的平衡局面。近海区域的过度捕捞使得老人要到更远海域去寻找鱼类,但是海洋恢复的过程却漫长而艰难,但是以老人为代表的人类却为海洋带去更大的环境阻力。作品《老人与海》完整地凸显了生态平衡遭遇巨大困境的问题,老人的失败经历实际上是无数人类中心主义者所遭遇的。人类应该意识到自然或海洋只能提供我们有限的资源,而我们务必要保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三、家庭教育与自然的融合

海明威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使得他获取了更多的创作源泉,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恶劣影响使得他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解脱人生。海明威对周围事物的判断通常是根据个人经历来完成的,他记忆中最深、最浓重的一段就是和家人生活在密歇根北部半岛的经历,在岛上的小木屋上他学会了父亲教他的狩猎和捕鱼技术。所以说猎人的准则深深埋藏在海明威心中。海明威的父亲在捕猎方面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虽然他还是一名教师。但是他对待孩子的方式是蛮横而粗暴的,海明威和兄弟姐妹们都需要熟练地掌握捕猎技术,对于任何猎物也得完全吃掉。如果他们不按照父亲的意愿去实行将遭受严重的责罚。正是因为父亲所教授的这种对待自然的方式,使得海明威在之后的创作中贯穿了这些思想和观念。作品中的主人公必须依靠捕杀猎物而生存,而将猎物作为盘中餐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原始社会,人类就是依靠捕猎来维持生命,然后那时候的人类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准则,那只是历史发展的过渡期,但是发展至今的人类和原始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对待宇宙的一切事物时人类会有善恶之分,同时要考虑到和周围环境的统一和谐问题,而不是像原始人那样仅考虑生存问题。丛林法则只适合于自然界的兽类。如果人类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和掠夺会加快很多动物的灭绝速度,物种数量的减少务必会引起自然的失衡局面。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这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所造成的自然破坏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人类对于自身的行为应该开始有更清楚的认识并采取防治的措施。当整个地球只剩下满目疮痍的自然和人类这一种生物时,人类所存在的时间也会剧减。海明威在创作《老人与海》时受到了很多自身生态位的影响,他传统的生态观和童年的经历及家庭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阅读作品《老人与海》可以发现其独特的生存之道。

四、结语

现代社会的生态观相比于20世纪以前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单体现在其社会实质和精神内涵等方面上,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出来的生态问题对历史或现代社会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文艺批评家在审读文学作品时会深入挖掘其潜在的生态意识。作品《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从小说的情节和文字上可以知道作者将大海的内在和外在价值完全分离了。主人公老人依靠大海的生物而生存,这也是他所看到的外在价值,而关乎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内在价值却全然不顾。以大海为代表的自然环境提供了许多资源给老人,老人认为这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并且丝毫不考虑资源使用度的问题,使得生态环境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局面。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已经深藏于海明威的观念里,他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优良互动并不关注。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物质需求越来越多,而这种物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向自然索取的基础上,生态危机问题开始进入人类的视野,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环境的维护成为整个地球共同关注的焦点。正是因为文学作品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才使得人类更早地觉醒过来,对于自然内在和外在价值的统一更加关注,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敏.解读《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文学观[J].作家,2011(12).

[2] 黄淑琼,姚达婷.超越悲剧的哲思——《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3] 陈春生.人与自然的和谐:《老人与海》的生态伦理读解[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03).

[4] 高青.海明威自然观的双重性及其悖论——生态批评视域中的《老人与海》[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4).

第3篇

在青岛,这片美丽的海域,挥竿垂纶也是非常棒的选择。早就想出来过过瘾了,借来朋友的钓鱼船,我们启航,向那熟悉的大海驶去。

看着海岸线渐渐地模糊起来,我无比兴奋着,这个时候的我,最喜欢看浩瀚的大海,还有那翱翔的海鸥,它们蜻蜓点水般跃过海面,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灵动,朋友把船开足了马力,向着那蔚蓝的海域飞去。

我站在船舱里,心中却想象海浪“轻拂”过我的身体,海风穿过我的发间,微微的向往,使我激动不已。

这次出海,我的目标是海鲈。我喜欢路亚钓,在国内刚兴起的既环保又时尚的钓法,特别对于我这样的女孩子来说,不用去摸那些“脏兮兮”的饵料,这是我最喜欢的钓法了。

抛锚后,我们一行马上开始张罗装备,开始钓鱼。为了玩得尽兴,同伴向海里打了很多窝料,而我拿出海鲈的真爱和鱿鱼型的路亚,调整好渔轮,向我们的窝点抛去。好久没有甩竿了,第一竿以失败告终。收回来后。放松了一下心情,再次抛出,不错,我满意的慢慢往回收线,一加速,一急停间,动作尽量均匀,让假饵在水中的运动尽量逼真。再次收回来后,我发现我的猎物们好像改变了“饮食习惯”。路亚钓就是这样,只能慢慢来了。

许久后,竿子传来一顿一顿的力道,已经上钩了。我差点叫起来,马上握紧竿子,慢慢摇动渔轮,线缓缓地回到渔轮上,一会,鱼似乎向外冲去,我怕鱼跑了,还是放了点线,给它一个洄游的空间,等它的力道小了很多后,又慢慢把它往船边拉。费了好一会。我才把那缠人的家伙制服。是一条七星鲈,大概1千克,不错,我告诉自己继续努力。

朋友那边不断传来喜讯,我也跟着兴奋。可是毕竟是女孩子,没几下,手臂就开始酸了,想着反正活鱼舱里已经有鱼了,就坐在船边欣赏起无边无际的大海。

看着身边的朋友,依旧为了鱼获奋战着。天空渐渐阴了下来,风浪即起之时,我大声呼喊:“下雨啦!起风啦!收竿回家了!”冲进船舱,回头却发现他们还在“奋斗”,呈现在我眼中的那份欢愉,那份激情,使我眼前开始模糊地出现一个影像:一片暗涛汹涌的大海,一艘船漂在那种浓重到近乎墨色的大海上,船头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依稀可见的四个字――超越极限,一个老人家,正在辛苦地与无比巨大的马林鱼对峙着……

思绪已然到了古巴,那个遥远的国度。一个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

寒风、老人、饿鲨、搏斗不时的轮回交错……

老人与鲨鱼抢夺着大马林鱼。这是一场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个硕大的鱼头。

朋友的尖叫把我从思绪中拉回。原来他钓上了一条小的鲈鱼,正喊着叫我给他拍照。

拍完照,我不禁想,在大海上钓鱼,很多人想要的是鱼?还是与鱼搏斗的过程?《老人与海》,世界为之感动,感动于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搏斗,更感动于与大海斗争的老人。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被鲨鱼“抢劫”后的残骸,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第4篇

从读完《老人与海》开始,我就感觉有一种隐隐的冲动堵在胸口,却无从辨认它的构成元素,也无法为它找到释放的出口。最终得到的却只是些零散的思想碎片,就让我将它们一一罗列吧。

《老人与海》的故事非常简单,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上一条大马哈鱼,但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并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到岸上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有人说,《老人与海》的故事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作者借它道出了全书的主题---“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

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诚然,小说中,作者借地亚哥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对英雄主义的歌颂,比如圣地亚哥不惧挫折,永不言败的精神(undefeated spirit),比如他与大马哈鱼的殊死搏斗,比如他对伟大的迪马乔(DiMaggio)的狂热崇拜。可是到了小说的结局,老人通过搏斗所得到的结果被鲨鱼抢劫一空,只留给他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从老人的话语中我只能感受到消极,无奈和落寞的凄凉,这样的情节安排,还能说作者仅仅是在歌颂英雄主义的伟大吗?这是否可以看作对英雄主义的某种反思?书中的英雄主义始于惊叹号,却终止于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我看来,《老人与海》的故事是一场老人命运使然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也许正是所谓的英雄主义。书中写到,圣地亚哥把大海看作自己的家,他对大海怀着原始,朴素而深沉的爱,他不仅仅是一个以打渔为生的渔人,而且是一个把自己的生命与大海相系的老人。他热爱海里的每一条鱼,每一朵浪花,甚至对海上的飞鸟都有一种出于爱的同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海不仅仅是他的家,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和灵魂的栖息之所。在没有捕到鱼的八十四天里,他是愉快而不屑认输的,即便生活再困苦窘迫,他也从不绝望,而是满怀信心地去面对。然而,在出海的第八十五天,当那条十八英尺长的大马哈鱼出现点燃老人征服的欲望时,他就开始一步步走进自己导演的悲剧。

在与大马哈鱼搏斗的过程中,老人的心态是复杂的。他对大鱼是有感情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怀有同情的恻隐之心。可是出于职业习惯和自尊心,他又不得不杀死大鱼---“我跟你奉陪到死。因为当渔夫正是我生来该干的行当。”两种彼此矛盾的心态源于圣地亚哥一人---一种出于人的本性,另一方面则是人的社会性。所以,在与大鱼搏斗的过程中,老人的内心深处正与自己进行着更加激烈和残酷的心理斗争。当然,随着故事的发展,老人战胜大鱼,这在更深层次上暗示着人的社会性最终征服了本性。

此时,虽然老人在体力,精神和心理上都受到极大折磨,但他终究依靠他的力量战胜了大鱼。可以说,作者对英雄主义的渲染在此时到达了一个高点。然而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作者开始了对英雄主义的反思。大鱼的腥味引来成群鲨鱼的攻击,老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战利品,开始了与鲨鱼群的新一轮殊死搏斗,悲剧就此发展到。此时,老人的信心已不像之前与大鱼搏斗时那样坚定,他不断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我出海太远了。我把你和我都毁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鲨鱼的不断侵袭,老人最终选择了放弃——“仅仅希望能够平安地回到岸上,回到家里,美美地睡上一觉,和孩子聊会儿天。”那么,他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战利品而与鲨鱼搏斗吗?恐怕不尽如此,他的目的还在于通过捕到大鱼证明自己的能力,回击人们对于他的种种质疑。公共舆论是每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作者是借此歌颂英雄主义的伟大,还是暗含有某种讽喻的意味呢?我认为是后者。老人以生命为代价,去换取英雄主义的实现,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得到社会认可的虚荣心。这是英雄主义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那么,小说究竟涵盖着怎样的主题呢?根据弗洛伊德关于梦的阐释,一个人的梦境反映的往往是他在潜意识里所处的真实心理状态。或许我们可以从老人的梦里寻找一些关于小说主题的线索。小说中,作者关于老人的梦有这样的描述:“Hts in the dusk and he loved them as he loved the boy…”人们普遍认为老人梦中的狮子。为什么出现在老人梦里的狮子像小猫一样嬉笑打闹呢?实际上,作者通过老人的梦在暗示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英

第5篇

[关键词] 电影《老人与海》;老人精神;中美对照

电影《老人与海》是以海明威的小说作为主要题材,海明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文章风格以硬汉精神著称,在缠绵病榻之时他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留着残破的身躯听天由命,不论是从小说中还是从现实生活中他对硬汉的执著有着切实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美国民众的精神生活。作为电影的主人公桑迪亚哥,人到暮年但依旧保持着坚强和强硬,当他第85天出海时脸上依然保持着微笑,乐观地欣赏了海上的景色,他与大马林鱼的搏斗也向周边的人们证明了他的尊严和勇气。一个执拗的老人有着大无畏的精神,宁愿被毁灭也不愿被打败的信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电影《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被多次拍摄成电影,其中最精彩的一部当属美国彼得·维尔德担任编剧,斯宾塞·屈塞扮演的桑迪亚哥,该部电影一经上映就获得了奥斯卡多个奖项。尽管海明威本人并不认同斯宾塞·屈塞,但斯宾塞·屈塞确实演绎出了桑迪亚哥的孤独与坚毅,而斯宾塞·屈塞也因这部作品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影片讲述了一个常年居住在海边的孤独老人,他依靠打鱼为生但却多日没有收获,现实的残酷并没有击退他捕鱼的决心,在第85天他将捕鱼地点投向了人烟稀少的墨西哥海湾,多日的等待终于让他捕获到了一条前所未见的大马林鱼,在降服大马林鱼的同时桑迪亚哥也被弄得精疲力竭,正当他返航之际他受到了一大群鲨鱼的攻击,船上可用的武器仅有舵把和木棍,殊死搏斗就此展开,尽管老人最终安全回到了地面,但他捕获的大马林鱼也只剩下一堆骨架。老人虽然失败了,但他在与鲨鱼的战斗过程中表现出了超常的勇气和毅力,因而他在精神上是胜利的。影片中体现的永不屈服也反映了作者的真实想法,桑迪亚哥的形象全面阐述了硬汉精神,展现了桑迪亚哥对人生和命运的看法。著名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曾称赞《老人与海》是20世纪最好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对美国文学和20世纪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细细品味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品中蕴涵的英雄主义和硬汉精神,而这也完全符合作者海明威的初衷。

二、中美老人精神的电影折射

《老人与海》这部电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勇敢坚毅永不言败的老人形象,84天的一无所获也没能消灭他出海的决心,尽管最后收获的只是一堆骨架,但他在搏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令人惊叹,同时也是这部作品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在前84天老人一无所获时他并没有露出悲伤的情绪,而在第85天捕获大马林鱼时它也没有欣喜若狂,当他遇到鲨鱼的攻击时他无所畏惧,这不喜不悲不惧之色倒与中国的传统精神有几分相似,似乎正合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份淡然。

(一)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船随波逐流,老人在船上开始回忆过去,他想起与黑人比臂力的那场比赛,整整一天谁也没赢过谁,为了尽早结束这场比赛,他使出全力最终赢得了比赛。连续84天未捕到鱼,桑迪亚哥一点都不感到悲伤,直到第85天出海他依然悠闲地欣赏着海上的景色,彩霞、飞鸟、日出、日落……这美轮美奂的景色很难与桑迪亚哥的现状联系到一起。阳光散落在海面上反射着细碎五彩的光芒,飞鸟翱翔于天际,树摇曳着苗条的身姿,光影与海水交织着如同一串晶莹的音符在桑迪亚哥的灵魂中跳跃,空灵的音乐让老人陷入了遐想。面对如此困境老人依旧不屈不挠,靠自己的双手搏斗,这与中国的传统精神似乎不谋而合,中华宝典《易经》记载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自强不息承载一切事物。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而关于自强不息的警句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大多数都来源于儒家思想。随着时间的洗礼,这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越发受到了重视,而桑迪亚哥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正存在着相似之处。

(二)追求自信自立的浩然正气

西方文化中多掺杂对上帝的信仰,这是导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出现本质区别的原因,中国文化讲究自信和对自我的肯定,因此在中国人看来,人是与天地共同存在的,这三者之间并没有高低等级之分,人可以参悟天地万物变化之道,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智慧,更多的是那份自信和自立。“当仁不让于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和“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等词句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我的肯定。《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连续84天一无所获,在旁人眼中这个孤独的老人是可怜的,小男孩的陪伴让老人更加坚定,他一次又一次踏上捕鱼之旅,尽管大海没有给老人更多的收获,但老人并不讨厌海,蔚蓝的海是老人的依靠也是他的爱好,他出海不只是捕鱼那么简单,更多时候他只是为了跟大海更接近。巨大的马林鱼激发了桑迪亚哥征服它的决心,即使有一大群鲨鱼围攻他,他也没有放弃马林鱼的打算,只是有战略性地瞄准鲨鱼拼死搏斗,丰富的捕鱼经验让他利用了身边一切可利用的东西,他自制了渔叉,并且用这支渔叉击败了凶猛的鲨鱼,他的反击也很具战略性,在凶险的时候镇定自若瞄准鲨鱼的要害部位用力一扎,受伤的鲨鱼惶恐而逃,而老人的沉着冷静、坚毅勇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画面伴随着轻扬的音乐将观众带入了美轮美奂的海面,桑迪亚哥硬汉的形象与这柔和的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一位老人他经历了人生一切苦难和艰辛,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勇敢坚毅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大海和鲨鱼就像生命中不可预知的磨难,你永远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会让你的生活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而在老人的搏斗过程中就体现了老人身上那股自立自信的浩然正气,他在困境中的坚韧让硬汉形象瞬间变得高大,同时这也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信自立精神的追求,老人永不言败的精神为观众完美地展现了“压力下的风度”。

(三)严于律己、修养不止的精神

对于修身养性、严于律己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许多名言警句,“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论语》,这句话在律己警句中应用得最多,流传范围最广,它强调自身反省的重要性,同时也阐述了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另外还有“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句话也是强调修身律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不会惹来无端的麻烦,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对于修身律己的重视,而修养至善也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境界。我国唐代有一位著名的禅师,他德行深厚,80岁时还不忘访师问道以提高自身修养。桑迪亚哥相对于年轻时候来说也是不服输的,年轻时候为了扳手劲消耗了整整一天,面对黑人劲敌相对瘦弱的他也未曾想过退却,这股不服输的劲头到暮年仍旧保留着,面对比自己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人无所惧色,凶恶的鲨鱼和恶劣的环境都没能击退老人,他像个孤独的勇士用坚定不移的信念投入斗争。事实证明,自身修养的提高是值得推崇的,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优美的人文精神,而这种精神在电影《老人与海》中也得到了诠释。电影中的桑迪亚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在未知的环境中努力奋斗,对于这位老人观众给予了无上的敬意。他的行动向观众证明了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就有自己的限度,而随着生活一次又一次的磨炼这种限度被无尽延伸,当老人在与大马林鱼、鲨鱼搏斗之前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而当他安全回到地面,我们得知了人体的极限是无穷的,只要努力了一切都有可能,老人在影片中有一句简短的台词“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简单的一句话让老人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而对于自身修养的提升使得中美文化在《老人与海》中有了契合。

《老人与海》这部电影的背景只有蓝天大海,而人物则只有老人和鲨鱼,尽管大马林鱼是老人的对手,但老人却把它当成了自己的挚友。常年漂泊在海上的他是孤独的,多次出海没有收获,上帝成了他惟一的精神支柱,而大马林鱼的出现使得他的生活有了一丝改变,因而他把大马林鱼当成了他的朋友,对于朋友的渴望使得他下定决心与鲨鱼殊死搏斗,因而当他面对被鲨鱼啃食殆尽的白骨时,他感到了一丝绝望,失败的滋味从心底冒出,84天毫无收获都没见他这么气馁,大海依旧如此,但他的心态却有了悄悄的变化,他对年轻生命的向往让他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因而日复一日的出海捕鱼只为填补心中的那份孤独。严于律己、修养不止的精神与中国文化出现了重叠和不谋而合之处。

三、结 语

大多数读者和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透露的人生哲学观、重压下的风度以及女性的缺席上,鲜少有人关注过这个孤独老人的内心想法以及这个形象存在的另一种意义。1958年美国拍摄的《老人与海》这个电影版本,不仅保留了原作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动和调整,这部影片让我在看到桑迪亚哥坚韧勇敢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老人对于爱的渴望。艺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使它更加卓越,美国版的《老人与海》唤起了观众对老人的关注,老人拼搏勇敢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他的孤独。这位年迈的老人在生活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自信自立的浩然正气与中国传统精神存在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而桑迪亚哥严于律己、修养不止的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中美老人精神的相似之处,老人同样需要爱,老人都需要社会和亲人的关注,在孤独的岁月中老人只有通过拼搏去赢得更多目光,这就是美国版影片《老人与海》对老人另一面的阐述。

[参考文献]

[1]黎明.经典的意义:再析电影《老人与海》的主题精神[J].电影文学,2008(17).

[2]李晓辉.人类拼搏精神的真实写照——重读海明威《老人与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3).

[3]覃承华.电影《老人与海》中的狮子意象分析[J].电影文学,2008(16).

第6篇

[关键词]老人与海 张力 超越 救赎

一、引言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于1951年旅居古巴时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作品堪称其巅峰之作,是硬汉作家海明威一生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冒险精神的真实写照及其对建立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伦理关系的思索和探寻。小说于1952年一经出版,便接连为作者赢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坛的历史地位。《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古巴老渔夫,他住在海边的小窝棚里,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最近他时运不济,一连84天出海一无所获,连唯一陪伴他左右的小男孩马诺林也迫于父母的压力离开了他,但不屈不挠的老渔夫圣地亚哥还是出海了,而这一次,第85天,他却奇迹般地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条体型庞大的马林鱼拼命挣扎,将老渔夫和他的渔船拖到了大海的深处,在经历了三天三夜的殊死较量之后,圣地亚哥终于将马林鱼杀死并捕获,可就在返航的途中,马林鱼血腥的尸体却又招来了无数鲨鱼的抢噬,虽经老渔夫拼尽全力与鲨鱼搏斗,最后老渔夫带回海港的仍仅剩大马林鱼的一副骨架。

二、老人、马诺林与雄狮―自我的召唤与复归

小说一开篇,主人公圣地亚哥便处于一种悲惨凄凉的生活处境中,被孤独疏离和衰老陈腐这两把无形枷锁牢牢地困在厄运之中而无法自拔。一方面,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已悄然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在老人所在的位于古巴东南部的科布莱小镇上,年轻渔夫早已开始使用现代化的机动汽艇进行捕鱼,这种机械化捕捞方式可以让“在海上几乎是瞎子”的青年渔夫屡屡“交上好运”[1]4,也使得遵循传统捕鱼方式的老人在墨西哥湾近海几乎无鱼可打,从而屡屡陷入生存危机、信任危机和传统信仰危机当中,属于老人的“时代已经过去,坚忍是他无奈中最好的选择,他已经彻底毁了,但他并不服输。”[2]18事实上,因衰老体弱而导致的必然衰败和死亡才是老人圣地亚哥的最大的敌人,也是老人在完成“赴远海捕鱼”这一自我救赎行为中亟待克服的最大障碍;此外,老人圣地亚哥的社会生活环境也几近与世隔绝,老人“海水一般蓝”的双眼和对故乡西属加那利群岛的魂牵梦绕揭示出他西班牙裔古巴移民的“外来”社会文化身份,在科布莱小镇上“不少渔夫拿老人开玩笑!老人并不生气,另外一些上了些年纪的渔夫望着他!却感到难受"[1]2,而对于老人来说,“周遭几乎所有人要么是报纸上的人名,要么是模糊的回忆,要么是在来去渔船的路上偶遇的某人而已。”[3]老人过着鳏寡独居的生活,早年丧偶,无儿无女,只有小男孩马诺林伴其左右,也是他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结的唯一纽带。小男孩马诺林五岁起就跟随老人一起出海,是老人的爱徒、助手和伙伴,更是老人唯一的灵魂伴侣和精神支柱,老人生命中的“盐”,“那孩子使我活得下去!”老人想:"这一点我不能骗自己”[1]67。当老人连续84天出海一无所获,备受冷眼和嘲弄时,小男孩虽然迫于父命,不得不暂时离开老人,但他内心对老人仍旧满怀信心,在他看来,老人仍是那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那位“顶呱呱的渔夫”[1]12。在老人不得不远离人类社会,被迫独自一人出海去面对命运和自然的巨大挑战的整个过程中,老人曾三次梦到狮子,九次呼唤小男孩马诺林的存在。小男孩和狮子这对意象在老人脑海中既相互对立,又交相辉映,潜移默化中传神地勾勒出老人在海上所经历的人性的转化、复归及超越的全过程。孤身置身于茫茫的大海,失去了小男孩的陪伴,老人的社会性也逐渐开始向动物性转化,他“记不起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会自言自语的了。”"大概是在那孩子离开了他,他独自待着时才开始自言自语的。不过他记不清了。”[1]23接着,在远离人世的自然界,他开始将天上的飞鸟视为自己的同伴,这样他就“有一个朋友在身边”,“夜间,两条海豚游到小船边来,老人听见它们翻腾和喷水的声音!”“它们都是好样的,"他说:“它们嬉耍,打闹,相亲相爱!它们是我们的兄弟,就像飞鱼一样!”[1]29老人相信他有与海龟“同样的一颗心脏,”并且“手脚也和他们一样。”[1]22而老人梦境中狮子的意象更是将老人的动物性转化过程推向了极致,在出海前的头一天晚上,老人第一次梦到狮子:“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1]13狮子是百兽之王,野性力量的象征。按照弗洛伊德释梦理论,“当一个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某种愿望时,都有可能借助梦表现出来,梦是潜意识不由自主的活动显现。”也是一个人“欲望的满足。”[4]65此刻,梦见狮子是老人渴望成为雄狮般王者的表征,也是他对现实生活中挫败感的补偿。当老人在海上和大马林鱼殊死搏斗之际,老人又一次梦到了狮子,“他梦见那道长长的黄色海滩,看见第一头狮子在傍晚时分来到海滩上,接着其他狮子也来了,于是他把下巴搁在船头的木板上,船抛下了锚停泊在那里,晚风吹向海面!他等着看有没有更多的狮子来,感到很快乐。"[1]51此刻,处于迷幻状态的老人早已完全幻化为雄狮,老人就是雄狮,雄狮就是老人,在远离人类文明的自然界,只有雄狮才是最强的捕食者,才能在这场与大马林鱼充满野性力量的恶斗中取胜。在这次三天两夜的捕鱼历程中,小男孩马诺林是在老人脑海中反复浮现的另一个重要意象,小男孩的意象不仅象征着人类朝气蓬勃的青春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而且象征着对人性中聪明睿智、乐观包容和互助博爱等普世社会价值的弘扬与传承。如果老人圣地亚哥梦狮子被视为其向动物性转化的过程,那么老人在海上对小男孩马诺林发自灵魂的反复召唤则应被视为其向人性的超越和复归。在与大马林鱼和鲨鱼孤独抗争的整个过程中,老人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小男孩马诺林,他反复发出这样的感慨:“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1]27-52这不仅体现出老人对孩子的思念,体现出了老人对小男孩所代表的朝气与旺盛生命力的渴求,更体现出了老人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抗争中人性所彰显的智慧、乐观、自信和博爱互助精神的渴望。如果说梦到雄狮是老人希望按照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去征服和捕杀猎物,那么呼唤小男孩则表现了老人用青春战胜老朽、用智慧战胜混乱、用人性压倒兽性的祈望。于是,老人终于用“比自己更为强大的自己”[1]39,"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勇气”[1]59,最终战胜了对手,捕获了梦寐以求的猎物大马林鱼,但也正是因为老人实在“走得太远,”[1]74接踵而来的“鲨鱼”吞噬了一切,而老人拖着疲惫苍老的身躯和仅存的鱼骨艰难地驶回港湾,向着“担心他的小男孩。。。老渔夫。。。还有不少别的人”[1]73的最后复归不仅象征着老人生命价值的薪火相传、代代延续,更象征着人类社会对唇齿相依、同舟共济的博爱互助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三、结语

海明威曾这样评价《老人与海》:“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如果我将它们塑造得足够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着许多东西。”[5]160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专家和学者对这部颇具“复杂性与多义性”[6]的小说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精辟的解读。而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通过其塑造的一系列意蕴丰富的意象:老人、大海、马林鱼、鲨鱼、小男孩马诺林和狮子等,透过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一层层复杂的对立而又统一的紧张张力关系,在为读者带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体验的同时,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人类生命本质和人类命运救赎的理性探索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美)海明威著,黄源深译.老人与海[M].江苏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8年

[2]Green, Gregor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Nietzsche, the Lions and the ‘the Will to Power.’” Hemmingway Notes 5.1 (1979)

[3]William E. Cain. “Death Sentences: Rereading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Sewanee Review (1983)

[4](奥)弗洛伊德著,周艳红,胡惠君译.梦的解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5]吴然.海明威评传[M].陕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第7篇

精神是打不败的——《老人与海》与我

我与《老人与海》的初次谋面是在一个小书店里。书店名字没记住,只记得它和整整齐齐的书摆在一起。在琳琅满目的书目中,我看到《老人与海》,便拿起翻看,谁知顿生喜爱之情。也许是封面设计得精美,也许是书名给人一丝遐想……在爸爸的催促声中,我放下它,离开了那家书店。此后,我常常幻想书带有童话色彩,也许是受到《金鱼与与渔夫》短文的影响。由于课业重,我一直没能认真地阅读这部世界名著。如今,被文理学院录取,学院开出的书目竟有《老人与海》,我便“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细细品味书的精神之华。

我一口气通读全文,感受颇深。首先回顾一下老人与海的故事吧:老渔夫桑提亚哥年轻时是十分出色的渔夫,那时的他强健有力,曾和一个黑人彪汉比赛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后还是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对手。到了老年,他的精力和反应都不如从前。老婆死后,他孤独地住在海边简陋的小茅棚里,只有一个叫曼诺林的小男孩亲近他,崇拜他。但是,老人的“硬汉”精神丝毫没有衰减,他仍然热爱垒球、仍然会梦见雄狮——他力量无比,精神不屈!他一连84天出海打鱼都一无所获。渔民们都说他交了霉运,连他的帆看上去都像是一面“标志着老打败仗的旗帜”。可是第85天的早上,他又顽强的驾船出海了:他要到深海里去打大鱼。这一次,他真的遇上了比他的船还要大的鱼。他对这条大鱼充满赞意,同时更激起了他的挑战决心。大鱼当然不肯轻易屈服:他时而与老人默默对峙,时而把船拖向深海,时而围着船打转,时而掀起巨浪要打翻船……奋战持续两昼夜。在这期间,老人时不时地和大海、鱼、鸟对话,不断地想起那小男孩,或者回忆往事。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信念,终于使他挺过来,征服了那个庞然大物。不幸的事,就在老人要把大鱼拖回时,遭到鲨鱼屡次袭击,它们争着撕咬老人的战利品。筋疲力尽的桑提亚哥虽然竭尽全力与鲨鱼搏斗,但那条大鱼仍旧被咬得只剩下一副空空的骨架。托回岸后,老人自问是什么打败了他,答案竟是:“什么都不是,是我出海太远了。”(老人的哲学思想:不用客观为自己开脱,而是从自身找原因。“认识自己”的警钟难道不应在全人类脑际回想吗?)晚上,老人睡着了,小男孩在身旁守护着他。那一晚,她又梦见了狮子……直至死去.

老人终究要倒下,这是自然衰亡的法则;老人的精神不倒,身躯倒下了,竖起的是丰碑。这是人类不屈,永远向前的法则。

文章短小精悍,却让读者认识了一位以打鱼为生,勇敢、顽强、智慧的“硬汉”,以及同他一起经历以海为伴,以鱼为友艰苦充实的打鱼生活历程。作者以简洁含蓄的语言在一个短小故事里却蕴藏深刻严肃的哲理意义。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掉,但不可以被打败。”这两句给我的印象极深,感触极大。

是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人是生命组织中最高奇迹,是宇宙万物的“王者”,是一切有机体中最具意识的。成千上亿的人,全都有各自的生活、奋斗、快乐、忧愁、痛苦的经历;全都有各自的劣质需要丢掉,全都要为各自的生存而奋斗。在艰苦斗争中,人类不断磨练自己,挑战自己,最终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因为精神是智慧、勇气、意志的凝结。正如故事中的主人翁,他是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的老人,是一个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勇者。他对打鱼生活的热爱,对大海的那份特殊感情,不正是我们应该对待每一份工作和每一个环境的心智激情吗。给我们以无穷的精神力量,无比的生活激情。我想,这就是作者海明威给读者的精神奉献和思想启迪吧!

有如此之作,作者一定不同凡响。查阅有关资料得知: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附近的橡树园镇。当医生的父亲和当音乐教师的母亲从小就培养了他的文学、艺术和体育素质。几经战争的洗礼,他完成了思想上和创作上的转折,又经十几年奔波于世界各地,丰富的阅历,开阔的视野使他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老人于海》是他晚年的一部中篇力作。作品的诞生颇富戏剧性,但最终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这当之无愧!

纵观全文,段落简短明快,语言凝练深沉,耐人寻味。“冰山在海里移动,它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这就是海明威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正是《老人与海》的艺术价值所在。整部小说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下了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再加上恰到好处的象征和内心独白,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海明威“冰山”式独特的美感。

这种“冰山”式深刻、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值得细细体会,认真揣摩的,更值得学习运用。一支好画笔往往可以绘出绚丽多彩的世界;一副好药往往可以治愈深陷病痛的垂危之人;一本好书同样可以为迷惘、堕落、消沉的人疗伤。《老人与海》就是这样一部好书,它告诉人们什么叫做永不放弃,什么叫做坚忍不拔,什么叫做精神是打不败的;它让我对执着的硬汉,和鲁迅笔下的民族脊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教会我怎样去磨练人生,实现价值!

第8篇

关键词:海明威;《老人与海》;生态批评;生态思想

注: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ASCX/2016-Z104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等。1930年,海明威在乘船出海的途中遇到了暴风雨,富恩特斯碰巧路过救了海明威一命,之后他们时常一起出海捕鱼。海明威将富恩特斯的经历写成了《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距其问世已经过了60多年,但现在人们谈起这部作品还津津乐道,更有很多学者试着用近代提出的各种不同思想去解读这部作品。

一、生态文学批评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全新的批评体系,它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相互间的联系为最大价值,质疑人类权利,以“自然”为中心,竭力挖掘文学所忽略的自然生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首先进行工业革命,却也最早品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恶果,此时一些学者把生态问题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尝试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解读文学。美国生态批评元老谢里尔・格洛特费尔蒂认为:“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研究,所有的生态批评仍然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人类文化与物质世界相互关联,文化影响物质世界,同时也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1]

二、海明威的生态思想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生态意识的文学家,他对自然的思想是矛盾的,他既想通过征服自然来证明自我的能力,又是如此的敬畏自然。

(一)《老人与海》中体现的自然生态

1.人与自然的交流

《老人与海》中对自然的描写甚多,我们能感受到独特的海洋环境,老人依赖海洋,他在大海上捕鱼,他的幸福感就来自于他在海洋上得到的满足感,老人觉得自己和海洋不是敌人,而是亲密的好朋友,她是温和的,就算有时候她发怒了,变得粗暴,也是不得已的。至此,是老人与自然的交流,也代表着人类与自然的交流,老人的活动都是在海上进行的,这恰恰暗示了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是一个整体,人类应该热爱大自然,好好保护她,因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她。

2.人与自然的交锋

但同时,人与自然的交锋也存在,在《老人与海》中,人类中心主义表现得非常突出 :“人”与“自然”的对立是构成故事的动机和基线,这一层次的关键是显示了杀戮和斗争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海水里,海母被海龟吃掉,而至弱的海母也能喷射毒汁捕获自己的战利品;海面上,老人捕R林鱼,鲨鱼撕咬老人的捕获品,老人尽全力搏斗。

作者通过老人与大自然中存在的马林鱼和鲨鱼的搏斗,告诉我们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是对立的,总要想着征服对方,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在宇宙中的存在,所以说人类与自然的冲锋一直都存在,而且根深蒂固。

(二)《老人与海》中体现的人的精神生态

1. 乐观的精神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有对老人的住所的描写:“The shack was made of the tough budshields of the royal palm which are called guano and in it there was a bed, a table, one chair, and a place on the dirt floor to cook with charcoal......”[2]老人的生活状态展现在我们眼前,艰难困苦,幸运的是有个孩子陪着他,孩子会配合老人的幽默,和老人开一些玩笑,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着,以至于让生活没有那么的乏味和艰难,他们都有非常乐观的精神。

“‘What do you have to eat?’

‘A plot of yellow rice with fish. Do you want some?’”

老人和孩子是忘年交,虽然其他人都嘲笑老人捕不到鱼,但是孩子觉得老人是最棒的渔夫,他们都觉得捕鱼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给自己精神上的安慰,是一种精神寄托,把捕鱼当做一种事业,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从而忘了生活中孤独和困苦。“If the boy were here he could rub it for me and loosen it down from the forearm, he thought. But it will loosen up.”[2]可见老人是多么的渴望和孩子说说话,只要和孩子在一起,他就觉得没有那么孤独。

2. 硬汉精神

圣地亚戈老人的硬汉精神渗透在细节中,一句话,甚至一个动作,他对孩子说“‘I think perhaps I can too. But I try not to borrow. First you borrow. Then you beg.’”[2]硬汉精神不仅仅是外在的不怕苦,更是精神上对人格与尊严的重视,在这里,老人认为借钱下一步就要讨饭,可见尊严被他看的有多重要,他不愿意向任何人低头,即使在将要失败的时候,他的骨子里仍有倔强,不服输的精神。他认为人类就应该是不会被打败的,是勇敢无畏的。

老人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左手不断地抽筋,但是他就算肉体上再痛苦也不在心里痛,他不承认这个痛,他会在心理上让自己感到很舒服,尽管这是相对的。“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硬汉精神,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他的硬汉形象永远的定格在人们心中。

三、结论

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表现出了一种深层次的生态思想,重新审视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从生态批评视域下重新解读海明威及其作品《老人与海》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重新构建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合理有计划的利用自然资源,最后我们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是其典型代表作。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斩获了多项文学奖,在1953年获得了普利策奖,并在第二年又凭借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身处古巴时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围绕老渔夫在海上的生活经历,讲述老渔夫在克制住了大鱼后,在返航过程中又遭遇了鲨鱼的袭击,于是老渔夫又与鲨鱼进行了激烈而又惊险的战斗。小说中涉及多个文学形象,例如老人、鲨鱼等,这些文学形象在海明威笔下都富有强烈的象征性意味,象征手法也在小说中得到了鲜明的展现。他用大马林鱼象征理想以及人类作为一个生命体而无法逃避的欲望纠缠;而鲨鱼则象征逃脱不了的悲惨命运;大海象征了风云变幻的整个人类社会;狮子则象征了果敢英勇,消灭罪恶,创造美好的未来;主人公桑地亚哥是整个人类社会中的硬汉代表,他具有不服输和勇于抗争的精神,而他在捕鱼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危险遭遇象征着人类与自然厄运之间的对抗,他的失败收场则意味着人类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都难以逃脱自然命运的钳制。海明威曾说,这个故事可以被无限地延伸为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关于小渔村、人物性格等都可以展开细致的描写,但是很显然他并没有这样做,他的这种简略的创作手法被称为“冰山”。他经常根据冰山原理去设计小说中的矛盾和情节描写,他正是要通过这种简单的故事描写与自己、也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就好像是在述说一个寓言故事,抑或者是一个哑谜,但都需要读者去深入地探析全文,从而挖掘出文本中蕴涵的价值。这部意涵浅显的中篇小说在不同的读者面前也会产生多种反射,站在不同的视角也能挖掘出不同的结论,得到不同的人生启示,总结出不同的象征意涵。尽管海明威曾经说过最不喜欢采用象征手法来创作,认为大海无论怎么变都是大海,孩子终究是孩子,但其实他真正想要说明的是,《老人与海》中他着力于刻画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实的孩子,这些象征物象都是真正的,没有参入任何杂质。

二、象征内涵

美国作家海明威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象征派作家,他只是在文学创作中采用了象征手法。事实上,象征派和采用象征手法来创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象征派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以象征为主,并不仅仅是单一的采用象征手法。象征派作家也经常采用象征的手段来凸显主题内涵,而采用象征手法来创作的作家只是利用这一手段来进一步地挖掘主题。简单地说,以象征手法作为写作策略的作家只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来作为小说内涵的补充和深化,但也许小说中并不仅仅采用这一手段。象征是作为一种事物或者定义的集中代表,只要能表现出某一种事物或者思想的特定符号都可以称之为“象征”。它包含的事物十分的广泛,具有丰富而又深远的意涵。它往往是借助某一意象来引发读者的情感认同和思想共鸣,并促使文学作品饱含了永恒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采用象征手法来完成主题的构建,很显然他是属于后者。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叙述了老渔夫已经有84天没有捕获任何一条鱼,与他做伴的小孩曼诺林在第40天的时候离开了,但老渔夫在第85天意外地捕获了一条珍贵的鱼。就在他返航的途中遇到了鲨鱼,而这条珍贵的鱼也被鲨鱼抢夺,最后只剩下一堆骨头。此时的老渔夫已经无法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劳动成果,只有那鱼骨头能说明他的惊险遭遇。海明威采用象征手法进一步剖析了这个故事中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老人与海》象征手法的多重运用

(一) 老人的象征

小说《老人与海》深刻地描写了老人具体采用什么手段与鲨鱼展开激烈的战斗,并凸显出人类在遇到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小说中为读者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充满自信、果敢的老人形象,但是细细地品读文本也能挖掘出老人作为一个象征意象蕴涵了深刻的哲理,他象征着一种顽强和坚忍的精神意志。小说中描写到老人每取得微薄的胜利都需要付出几倍的惨痛努力,以至于他最后陷入难以收拾的惨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虽然失败了也可以称为胜利者。因为在他身上,无论是面临了怎样艰难的处境,他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自然进行抗争。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硬汉精神的老渔夫,也要面对自己的年老,所以他也不免会感到力不从心,或许他随时都可能死亡。在他的整个生命中,他没有显露出任何一点畏惧感,特别是在他与鲨鱼交战时说出的鼓励自己的话语,更是鲜明地展示出他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

(二)大海的象征

在《老人与海》中,大海是老渔夫进行捕鱼的主要场所,也是与鲨鱼展开斗争的基地。在小说中,海明威并没有过多地对大海进行描写,而是通过老人的回忆等形式来展现出一个富含主观色彩的大海。在大海中也埋藏了激烈的斗争,如鲨鱼吃海龟等循环下去,但就是这样一个适者生存的大海世界中隐藏了种种预料不到的危机。所以大海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也象征着等级制度,可以说,美国社会中几乎没有公平,而是强调等级。只要有权就能颐指气使,而底下的平民只能受尽侮辱和剥削,就如同小说中描写到的老人与大海之间的搏斗,意味着美国等级的剧烈差别。

(三)鲨鱼的象征

《老人与海》中描写的鲨鱼则象征着残酷和邪恶,老渔夫与鲨鱼进行的三天三夜的搏斗过程就象征着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双手来获得幸福的生活,暗喻人类在心中对于未来寄予了希望和憧憬,而幸福的获得必须与邪恶力量进行激烈的斗争才能如愿以偿。小说中设置的鲨鱼是海明威特意设计的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角色,老人把马林鱼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但是鲨鱼突然出现抢夺了马林鱼,甚至把马林鱼吃掉了,致使马林鱼最后只剩下了骨头。鲨鱼还不断地侵袭老渔夫,经过长时间的搏斗,老渔夫最后还是把鲨鱼杀掉了。鲨鱼无疑代表了邪恶,它们的生活法则就是对他人的幸福进行残酷的掠夺,而老人则作为守护幸福的象征,正邪两方展开了相互的对抗,而要获得幸福就必须要打败邪恶。

(四)骨架的象征

小说中描写到的马林鱼的骨架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斗志,它是老渔夫获得精神支撑的一个代表。当老渔夫在持续了84天都没有捕获到鱼的时候,他仍然没有气馁,而是毅然地选择继续出海。小说中也描写了老渔夫和马林鱼之间的激烈斗争,经过了一番生死搏斗,老人终于如愿地得到了马林鱼,但是在他返航的途中却遭到了鲨鱼的侵袭,于是他为了保护自己得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与鲨鱼进行了长时间的较量,但最后马林鱼还是逃脱不了被吃的下场,剩下的只有骨架,而这一堆骨架却无法证明老人的胜利,但是却依然成为了老人精神世界的象征,代表了老人对自然的生死搏斗,甚至是失败后对死亡所展开的对抗。

(五)标题的象征

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生动地展现了老人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中与大海之间的对抗。事实上,这个标题中的“老人”并不是一个独有的象征体,他代表了与渔夫同一类别的人类及其坚韧的精神品质。这一类人不会向命运低头,尽管面对自然界中的艰难困境,也要保持抗争的勇气和信念。虽然代表胜利的马林鱼最后只残留下了一堆骨头,但是在这场人类与自然的生死抗争中,老人所宣扬的人类坚毅品质和高昂的精神在文本中得到深刻而又饱满的展现,因此,《老人与海》这个标题的意义是真正地把人类和自然实现了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彰显出人类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价值,这一可贵的人类精神在文本中得到了肯定和赞扬。

四、结 语

海明威无疑是美国现代的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他老年时期所创作的,也是最受瞩目的一部小说,它虽然是一部中篇小说。但却包含了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创作思想,具有深远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内涵。小说创作的背景处于美国的战后时期,当时的美国人民已经忽视了自我奋斗的价值追求,处在和平时期的美国社会中充斥着腐朽、堕落的风气。而海明威则深刻地意识到人生中最为可贵的应该是勇于追求的这个过程,每个人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过程,所以他在小说作品中总是赋予他者一种敢于挑战的勇气和决定。小说《老人与海》充分地展现出象征手法的具体运用,并对老人、大海、鲨鱼等象征蕴涵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后人也能不断地从这部小说中摘选有效的价值思想。

[参考文献]

[1] 杨秋喜.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手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4).

[2] 任燕燕.浅析《老人与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9(02).

[3] 刘建芳,李绍杰,毛海涛.硬汉与基督――《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J].时代文学(双月版),2010(10).

[4] 章志红.现实与理想――试析《老人与海》的象征主义手法[J].作家,2011(12).

第10篇

老人与海读后感范文精选【1】

昆明市有一道特殊的风景:每年冬天都会有成群的海鸥飞来过冬,而每年冬天的每一天都陪伴海鸥的是一位名叫吴庆恒的老人。

《老人与海鸥》的主要内容是一位老人每年冬天do风雨无阻的到翠湖公园去喂海鸥,视海鸥为儿女,给他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残疾的海鸥。老人与海鸥结下了深情厚谊,突然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衣天使。

老人舍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香烟,而为了海鸥,不惜花钱,自己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不愿做公交车。老人很喜欢海鸥,视他们为儿女,用亲昵的变了调的话叫海鸥。老人和海鸥相处的时间很长,他们之间配合的十分默契,老人只要一呼换海鸥,海鸥就立刻飞来,老人还能认出每一只海鸥。

老人死后海鸥们回味着老人对他们的情

善良的老人,纯洁的海鸥,彼此之间用真情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让我们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来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动人!他提醒大家,要与大自然做朋友,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老人与海读后感范文精选【2】

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老人与海读后感范文精选【3】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平凡的老人,一条普通的大马林鱼,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第11篇

《老人与海》是一个海明威写的小故事,在这个小故事里,却蕴含了我们多年后还能一品再品的大道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老人与海暑假读后感心得2021模板5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老人与海暑假读后感心得1重温了一遍《老人与海》,平添了几分感慨,对人生的真谛多了些追问。

整个故事叙述的就是关于一个遭遇命运捉弄的古巴老渔民-圣地亚哥的故事,故事中还有关爱他的一个男孩。

老渔民年轻过,爱过、出众过、幸运过,岁月带走了主人公饱满健硕的肌肤,却无法带走他英武的体格,带不走他内心的高贵,更带不走他的勇猛顽强。镇上小男孩对他的深情和关爱,这人间宝贵的真情是老渔夫挑战生命极限生存下来的精神支柱。

交上背运的老渔民在近海一直无法捕到鱼,于是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决定勇敢地独自一人去更远的海域捕鱼。历经了常人无法容忍的千难万险,老渔民不断地挑战自己身心的极限,终于捕获了一条巨大的“登多索鲨”-他有生以来见过的一条。

他这么喜爱这条鱼,觉得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的相像。“它是靠吃活鱼维持生命。它不是食腐动物,也不像有些鲨鱼那样,只知道游来游去满足食欲。它是美丽而崇高的,见什么都不怕。”这些话勾勒出老渔夫所欣赏的为人准则:光明、磊落、英勇和高贵。

正如老渔民所想的:每样东西都杀死别的东西,不过方式不同罢了。捕鱼养活了老渔民,同样也快把他害死了。现在,我们人类大量地开发自然资源,假若我们不带着对自然的爱任意开采,结果会不会也害死我们人类自己呢?

老渔民的所作所为不正代表了人类在自然界的行为吗?他所思所想也不正是我们人类精神经常所至的吗?

虽然,最后人们能看到的只是那登多索鲨鱼的大尾巴直竖在小船船梢的后边,鱼赤露的脊骨像一条白线,还有带着突出的长嘴的黑糊糊的脑袋,而在这头尾之间却一无所有。但是,人们仍能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这条鱼的伟岸和捕鱼者的力量,令明者震撼!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最后说的这句话富含哲理。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这些不能被打败的是勇气,这些不能被征服的是高贵。更令人深省的是:那男孩使得老人活得下来!“爱”是人类生存下去动力!

老人与海暑假读后感心得2《老人与海》是新课标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之一,很长一段时间我无法对它喜欢起来,曾今在班里读过几页,面对学生淡淡的反应,让我一度觉得这本书无法欣赏,一本连我自己都无法读出味道的书要读给学生听,学生自然不会买我的帐,读过几页之后这本书很自然的被我打入了冷宫。

救它出冷宫的是黄黄的书签上的一句话“海明威,美国作家因《老人与海》一书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很惊讶,这样一本薄薄的书为什么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一时兴起百度了一下,找到了很多关于这本书的一些简介和价值剖析以及其他人的一些读后感,渐渐地我也产生了读读的这本书的欲望,于是有了我与这本书的二次会面。

借助他人的阅读提示和一探究竟的心情花了三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有三点至今在脑海里回荡:

一、桑迪亚哥太强大了。他,一无所有,穷,年老,身体不好。但是却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八十七天没有抓到鱼,仍然坚持出海,仍然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抓到一条大鱼让渔村里的人大吃一惊,八十七天他承受的是怎样的压力啊?我想到了我们的公开课,如果我八十七节课都没有上好,我敢开公开课吗?我的内心还会有那种自信和热情吗?恐怕都怕了吧。

二、很善良的故事。小男孩很善良,虽然家人的逼迫使得他不得不离开老人的渔船,但是他从未放弃关心老人,照顾老人的生活,陪他说话,为他担心,老人归海后小男孩红着双眼坚决的说“谁也不许打扰他。”不禁让我眼泪盈眶,那是真正的疼爱呀,有爱再简短的话都充满力量。老人也是善良的,他很穷,但是他记得每一个对他好的人,捕鱼归来,身体都还没恢复,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分那条大鱼,分给曾今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感恩和善良亦是一种伟大的人格,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三、一种伟大的力量。老人与大鱼搏斗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厮杀,不是血腥的场面,看到的只是一种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疼,老人和大鱼都是英雄,老人要杀死大鱼,但他斗的是智慧,他尊重自己的对手。还记得老人曾说过一句话:“在大海里没有谁是真正孤单的。”海的宽广无垠也孕育了无限的孤单寂寞,我想只有真正懂得他的人才能在寂寞的海面上唱出欢欣的歌吧。在这本书里人、动物和大自然是融为一体的,桑迪亚哥用智慧和毅力征服了大海,也征服了读他的人。

倘若细细品味,这本书里很多的句子都会给人以无限的启发,值得再读。

老人与海暑假读后感心得3前些天,我读完了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

在这部小说中,我非常佩服老渔夫的意志,老渔夫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必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老人与海》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这条大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很多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我们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老人与海》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老人与海暑假读后感心得4《老人与海》是我喜爱的一本书,书中蕴含的精神使我深有感触,这一次我又把这本书阅读了一遍,我每次读它总能体会到不一样的道理。

《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他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智慧打造了这本名著,描绘了一个叫桑迪亚哥的老渔民经历的沧桑岁月。桑迪亚哥居住在一个处在海边一个小房子里,他过着与世隔绝、贫困的艰苦生活,而且在这里他总是伴着孤火度过每一夜。就在这里这个老渔民非常无助,整整84天都一无所获,虽然这很令人失望,但他并没有泄气。次日,他依旧很开心的来到大海的怀抱中。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终于不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胜利的血腥味把海中霸王——鲨鱼给招来了,这些不请自到的“海贼”把马林鱼的肉吃了个精光,桑迪亚哥只得到了一副骨架,可他感觉到自己依旧成功了......桑迪亚哥不管是失败还是受伤,他总是怀着乐观的心去取得胜利。

读着桑迪亚哥的故事,我想到了语文书中厄运打不垮信念的史学家谈迁、想到了不怕嘲笑、勇于实验的富兰克林,想到了不屈不挠、献身科学研究的诺贝尔,还有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在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之前都历经磨难和挫折,正如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告诉我们的一样:“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读着桑迪亚哥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有一回,班级举行班委会改选,看着那么多同学勇敢地走上讲台,大声地演讲,我却害怕得迈不出腿、张不开嘴,回家后却又后悔得直哭。因为怯懦,我失去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现在读着桑迪亚哥的故事,我再次想到了老师曾经说过的话:“只要为理想努力过,不管有没有成功,至少你把生命的意义融入了其中,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人。”是的,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我应该像桑迪亚哥那样永远不要市区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不要市区对梦想的追求。我相信,只要学习桑迪亚哥老人那股“永不言败”的精神,我一定会是生活的强者!

老人与海暑假读后感心得5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通过阅读《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从中汲取了很多的知识,也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并且有着非常多的感悟与收获。

通过这本书我感悟到了爱心,圣地亚哥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让我感受到了一颗如水晶般晶莹剔透的心灵,这体现在了他对于对手鲨鱼的欣赏,与大马林鱼之间惺惺相惜,以及他对小鸟的细语温存,都体现出了他那心灵的纯净,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作为一个硬汉形象的他,却有着如此的爱心,着实令我震惊。作为学生的我,也应该做到这一点,做一个心中充满阳光的人,在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积极的人。

通过这本书我感悟到了我需要坚强,圣地亚哥是一个顽强的人。渔船上那破烂不堪的帆布,就如同一面饱经风霜的旗帜,象征着顽强与坚韧。即使很多天都一无所获,但是他“不抛弃不放弃”,不仅依然坚持着没出去捕鱼,而且还要去远海捕捞大鱼。这样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去借鉴。在学习中经常会有解不开的难题消磨着我学习的意志,经常会有请君入瓮的陷阱阻挡着我前进的脚步,通过圣地亚哥的经历,我明白了唯有这坚持不懈的奋斗,才是走向成功的法宝。

不仅如此,我更体会到了精神的力量。“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这句话便是《老人与海》的核心,是这本书想要揭示的精神主旨。单纯从功利角度来看,圣地亚哥并不是一个胜利者,即便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一副光秃秃的骨架并不会给他的生活带来任何有价值的变化。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圣地亚哥就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的精神是永恒的,即便是生活的再艰难,也永远不会向命运低头,这样的精神比一切的物质都要更加的可贵。

第12篇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心理测量学

中图分类号:R74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6-0425-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6.009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指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功能损害状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是老年期痴呆最主要的类型,一旦发生,常不可逆转[1]。MCI作为痴呆的亚临床的前期状态,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2]。将MCI从正常衰老与轻度痴呆中区分开来是MCI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之一。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Alzheimer' 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ADAS-Cog)[3]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AD认知功能评价工具之一,该量表的中文翻译本由王华丽等人在前期已完成,对该量表的区分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效能有较肯定的评价[4-5]。国外对ADAS-Cog区分MCI能力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ADAS-Cog中文版则缺乏类似探讨[6-8]。本研究比较MCI、正常对照、轻度AD三组老人的ADAS-Cog得分情况,探讨ADAS-Cog中文版区分MCI的能力。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来源于2004年6月-2008年6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记忆障碍门诊就诊的老人,以及上海市第一福利院与上海黄浦区外滩街道居住的老人。轻度AD老人入组标准:①按《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version.DSM-Ⅳ)[9]诊断为“很可能AD”(Probable AD);②临床痴呆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10]评分为1分。MCI老人入组标准:参照Peterson等提出的诊断标准[11],并且符合以下条件①主诉有记忆障碍,病程大于3个月;②生活能力与社会功能无明显受损,CDR为0.5分;③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12]得分,文盲为15~19分、小学程度18~22分、中学或以上22~28分;④无脑梗死灶或活动性脑血管病临床依据。正常对照老人入组标准:①自诉无明显记忆障碍;②MMSE得分文盲≥20分,小学程度≥23分,中学或以上≥28分;③CDR评分为0分。

共入组130例,其中MCI组40例,轻度AD组40例,正常对照组50例。所有受试者均在入组前由本人或法定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工具

1.2.1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lzheimer' 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ADAS-Cog)[5]

由Rosen 和Mohs编制[13]。该量表对AD的严重度的评价受到较广泛认可。ADAS-Cog分12个条目,即语词回忆、命名、执行指令、结构性练习、意向性练习、定向力、词语辨认、回忆测验指令、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找词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注意力。从记忆、语言、操作能力和注意力4个方面评估认知能力。评分范围为0~75分,分数越高认知受损越重。

1.2.2MMSE[12]

由Folstein编制,是目前国内外最具影响的认知缺损筛选工具之一。张明园修订后做过大规模测试,划分了与文化相关的痴呆分界值。即文盲≤17分,小学≤19分,中学及以上≤23分[14]。

1.2.3CDR[10]

由Morris 编制。对老年人(主要针对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进行临床分级。采用半定式访谈受试者和知情照料者获得信息。评估受试者记忆、定向、解决问题、社交事务、家庭生活与生活自理6方面的表现。按严重程度分5个等级:0表示健康,0.5表示可疑痴呆,1表示轻度痴呆,2表示中度痴呆,3分为重度痴呆。

1.3研究方法

所有参加研究的神经心理评估研究者均在研究前接受统一培训,且达到一致性标准。约半年重复培训并获得一致性结果。研究开展后加入的研究者,经过下一周期的培训后再参加神经心理评估工作。CDR量表及所有受试者的最终诊断由另外一名主治或副主任医师评价并决定,诊断有疑问者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两名医师商讨最终决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统计。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正常组与MCI、MCI与AD组受试者的年龄与受教育年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正常组与MCI、MCI与AD组受试者的性别分布。采用GLM分析ADAS-Cog评分的影响因素。由于ADAS-Cog总分与各项目分均非正态分布,检验方差不齐。故采用非差数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两两比较正常组与MCI、MCI与AD组受试者的ADAS-Cog总分与12项目分。采用ROC计算曲线下面积。显著性标准为P

2 结 果

2.1三组间人口学资料与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总分比较

年龄与性别分布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教育年限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对照组年限高于MCI组和轻度AD组。MMSE总分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得分高于MCI组和轻度AD组,MCI组得分高于轻度AD组(表1)。

2.2ADAS-Cog评分影响因素分析

以ADAS-Cog总分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CDR评分为自变量,进行GLM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对ADAS-Cog总分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0.04,1.40,1.12,P均>0.05),仅CDR评分越高,ADAS-Cog总分也相应更高,达到统计学意义(F=22.82,P

2.3三组间ADAS-Cog总分与各条目分比较

ADAS-Cog总分与各条目分除物体命名外,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MCI组的单词回忆、意向性练习、定向力、单词辨认、语言表达、找词能力、语言理解项得分与总分均低于轻度AD组(P

2.4ADAS-Cog对MCI与轻度AD、MCI与正常老人的区分度

采用ROC曲线分析ADAS-Cog总分与各条目分区分MCI的能力,结果显示,MCI与轻度AD比较时,ADAS-Cog总分与定向力项目区分两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最大(图1)。ADAS-Cog总分的AUC为781,敏感度为85.0%,特异度为60.0%。定向力项目的AUC值为0.775,敏感度为85.0%。特异度为62.5%。

MCI与正常老人比较时,ADAS-Cog总分与回忆测验指令项的AUC最大(图2)。

ADAS-Cog总分的AUC值为0.719,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66.0%。回忆测验指令项目区分MCI的ACU值为0.712,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66.0%。

3 讨 论

ADAS-Cog针对AD患者的认知损害特点设计,目前广泛应用于AD患者认知损害纵向观察和AD药物疗效研究[15-16],近年来,ADAS-Cog推广应用于MCI[6]。从认知能力与受损的严重程度的角度,可将所有老人分为成功老龄、常态老人、MCI、轻度痴呆、中度痴呆与重度痴呆。MCI介于常态老人与轻度痴呆之间,因此,评估神经心理测评工具区分MCI的能力,应从MCI与常态老人、MCI与轻度痴呆这二方面考虑。由于ADAS-Cog针对的AD患者,本研究选择MCI患者与AD、MCI与正常老人作为研究对象。

受教育程度对神经心理测评工具的影响一直受到重视[17]。ADAS-Cog作为认知损害的神经心理测评工具,受试者的受教育水平对评分是否存在影响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王华丽等的前期研究结果认为ADAS-Cog评分不受教育水平的影响[4-5],而大样本研究后,认为轻度AD患者ADAS-Cog评分与受教育年限无关,健康老年人群与中度AD患者则有关[8]。Doraiswamy等研究了444例AD患者的ADAS-Cog评分,将受教育程度划分为低于高中、高中、大学、研究生4组,认为高中以下的患者与受过高中教育以上的患者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低教育水平的患者在6个月后评分增加更快(显示病情恶化程度更快)[17]。本研究样本较小,研究对象接近王华丽等研究者的受试人群,所得结果也相似。因此,我们支持国内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采用ADAS-Cog中文版评估中国老年人认知损害的变化时,受教育因素的影响不能说没有,但相对较弱。

AD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因此,年龄对ADAS-Cog评分的影响也有报道。如Graham等研究认为在常态老人中,年龄影响ADAS-Cog评分结果,年龄越大,错误的机会更多[16],该研究未将AD患者纳入分析。而纳入AD患者的其他研究则显示,年龄对ADAS-Cog评分的影响不明显[3-5]。本研究的结果支持这一点。

ADAS-Cog一直被认为具有“天花板效应”,也就是说,对于轻度认知损害的老人ADAS-Cog的评估不敏感。而Pyo等经过比较MCI与正常老人、MCI与轻度AD的ADAS-Cog评分认为, ADAS-Cog能很好地将MCI从正常老人与轻度AD患者中区分出来[7],且ADAS-Cog总分的区分能力最好。本研究部分支持Pyo的结果。MCI与轻度AD比较时,ADAS-Cog总分与大多数项目分均显示两组有差异。MC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时,ADAS-Cog总分与回忆测验指令项目两组也显示出差异。不过,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比较而言,ADAS-Cog 将MCI从轻度AD区分的能力相对较好,MCI与正常对照老人的区分并不理想。从ROC曲线分析的结果更证实了这一点。结合MCI的疾病特点与目前的诊断水平,AUC值至少应在0.80值以上,特异度与敏感度均达到85%以上时,其区分度尚可接受。因此,我们认为,尽管MCI的ADAS-Cog评分与正常对照组、轻度AD老人相比存在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但其区分能力并不十分理想,将MCI从正常老人区分时尤其如此。本研究结果不推荐采用ADAS-Cog 筛选MCI。

MCI与其他两组比较的结果还显示,物体命名与结构性练习两个项目对于MCI的区分能力较差,定向力区分MCI与AD、回忆测验指令项目区分MCI与正常老人相对较好。郭起浩等研究结果也显示了ADAS-Cog各项目对认知受损阶段区分能力的不一致性[18]。有学者认为应该修订ADAS-Cog的原始得分,按各项目的权重比例重新计算以更准确反应受试者的认知受损程度与所处阶段[19],也许不失为一个好的主意。

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MCI患者、正常老人和轻度AD患者以ADAS-cog评分为基础的纵向变化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Taupin P.Adult neurogenesis,neural stem cells and Alzh-ermer' s disease:developments,limitations,problems and promises[J]. Curr Alzheimer Res,2009,6(6):461-470.

[2]Snitz BE,O' Meara ES,Carlson MC,et al.Ginkgo biloba for preventing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adults:a randomized trial[J]. JAMA,2009,302(24):2663-2670.

[3]Zec RF,Landreth ES,Vicari SK,et al.Alzheimer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A subtest analysis[J]. Alzheimer Dis Assoc Disord,1992,6 a:164-181.

[4]Wang HL,Yu X,Li S,et al,The Cognitive Subscale of Alzheimer' 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 in Staging of Alzheimer Disease[J]. Alzheimer Dis Assoc Diisord,2004,18(4):231-235.

[5]于欣,王华丽,李淑然,等.ADAS-Cog中文版区分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能力[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1-33.

[6]Benge JF,Balsis S,Geraci L,et al.How well do the ADAS-cog and its subscales measur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Alzheimer' s disease?[J]. 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2009,28(1):63-69.

[7]Pyo G,Elble RJ,Ala T,Markwell SJ.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uncertain/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on the Alzheimer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J]. Alzheimer Dis Assoc Dosord,2006,20(1):16-22.

[8]王华丽,于欣,陈玉芳,等.北京城郊老人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中文版评分分布模式研究[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5):310-313.

[9]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 4th Ed.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

[10]Morris JC.The 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current version and scoring rules[J]. Neurology,1993,43(11):2412-2414.

[11]Petersen RC,Doody R.Kurz A,et a1.Current concept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 Arch Neurol,2001,58(2):1985-1992.

[12]Folstein MF,Folstein SE,McHugh PR.Mini-mental state:a practical method for grading the cognitive state of patients for the clinician[J]. J Psychiatr Res,1975,12:189-198.

[13]Rosen WG,Mohs RC,Davis KL.A new rating scale for Alzheimer' s disease[J]. Am J Psychiatry,1984,141:1356-1364.

[14]张明园.精神科量表评定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5-167.

[15]Doraiswamy PM,Kaiser L,Bieber F,et al.The Alzheimer' s Desease Assessment Scale:Evaluation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Patterns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s of Mild to Moderate Alzheimer' s Disease[J]. Alzheimer Dis Assoc Disord,2001,15(4):174-183.

[16]Graham DP,Cully JA,Snow AL,et al.The Alzheimer' 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normative data for oldercontrols[J]. Alzheimer Dis Assoc Disord,2004,18(4):236-240.

[17]Doraiswamy PM,Krishen A,Stallone F,et al.Cognitive performance on the Alzheimer' 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effect of education[J]. Neurology,1995,45:1980-1984.

[18]郭起浩,王蓓,洪震,等.ADAS评估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功能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3(4):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