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端午诗词名句

端午诗词名句

时间:2023-05-31 08:5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端午诗词名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端午诗词名句

第1篇

文学作品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有效地把握好文学作品的精华,了解并吸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髓。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部分是通过诗歌途径来传承的,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诗人们通过历史的长河向我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在“坎坎伐檀”声中,我们可以倾听到祖先对苦难生活的倾诉,对封建统治者盘剥百姓的愤慨;在 “采采苡”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体验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孟子》“鱼和熊掌”的类比中,感受到了他对“生”和“义”的态度,领悟到了即使舍弃生命也要维护义理的重要意义;在《庄子》河伯的“望洋向若而叹”中感受到宇宙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通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学生看到了远离尘世的恬淡悠然的陶渊明;通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看到了至死不渝,一心向宋的爱国诗人文天祥;通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学生看到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李白;通过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感悟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通过王冕《墨梅》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感悟到了诗人的高贵人品和高尚情操;通过《指南录后序》,学生感受到文天祥的拳拳爱国情……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诗词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诗词,我们还可以获得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的信息。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与我们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提到端午节,人们自然会想到大诗人屈原,提到重阳节自然会想到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提到中秋节就会想到嫦娥奔月和吴刚折桂的美丽神话;还有“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浪漫传说与忠贞爱情;端午节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以及竞渡、雄黄、香包、艾蒲的风俗;元宵节的团圆、赏灯、猜谜……

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能增强审美能力,能提升价值取向。只有耳濡目染,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选自新闻晚报)

第2篇

一、在幼儿园做好以传统节日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对幼儿实施道德教育

实践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师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幼儿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体验,让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例如:

结合“春节”,我园组织幼儿开展“向长辈拜年活动”、“我该怎样用压岁钱”等活动,培养幼儿“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让幼儿通过与家人一起包饺子、贴对联、放鞭炮等,让幼儿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醇醇的“中国情”。

结合“端午节”,组织了幼儿进行了“包粽子”活动,向幼儿讲述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使学生对端午习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于是爱国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结合“清明节”,组织幼儿去踏青,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邀请奶奶、姥姥、妈妈来园和幼儿一起做面燕,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并开展了到烈士陵园“为烈士献一朵花”祭扫活动,让幼儿缅怀先烈,传承优良传统。

在以传统节日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场所,为了让孩子们能主动地学习、探索,我们会抓住每一个传统节日,针对每一个节日的特点,对幼儿实施教育,让幼儿在操作、参与过程中,体验并获得有价值的学习,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利用传统节日,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

由于很多传统节日已被确定为法定假日,这些节日幼儿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教师要积极与幼儿家长联系,共同帮助幼儿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幼儿园和家庭同步开展的实践活动。在节前我们教师要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分别给孩子和家长布置任务,指导家长和幼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春节期间我们开展了“我为爸爸妈妈包饺子”“向长辈拜年”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开展“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的实践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分月饼”活动;在端午节期间开展“我为家人做服务”活动……以此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让幼儿感受亲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倍受教育。尤其是许多农村学生家庭仍保留着过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三、利用传统节日,家园配合,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

据调查,孩子们对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知之甚少,为此,单靠幼儿园进行传统节日的渗透教育远远不够,还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幼儿园教师要积极做好中国传统民俗节日资源的开发、收集和整理工作,积累与节日有关的成语典故、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了解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民间传说,了解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做好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积极赢得家长的支持,各班教师还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校信通等形式,搭建家园之间相互交流传统节日的信息平台。如大班家长在中秋节前夕,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有关中秋节来历的资料,为了让幼儿看到不同形状、不同口味的的月饼,他们纷纷让幼儿将家中的月饼带到幼儿园;中班家长则在中秋节前后与幼儿共同收集有关中秋节的图片、月饼盒,以供活动室环境的布置和区域活动之用;鼓励家长主动为幼儿参与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提供教育资源。

第3篇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引导学生学古诗、读古诗、背古诗,正是为了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正是这一原因促使我校选择了“经典诵读”这一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是《经典润泽童年》,它是在德州市教研室提出的240首必背诗词的基础上,组织老师又精心挑选了120首。全书共12册,每学期一册。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一二年级每学期20首,三四年级每学期30首,五六年级每学期40首。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诗词积累量达到了360首。

二、 学习主题

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诗人及著名的诗句。

2.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所学古诗词并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深意。 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3.通过古诗词的阅读和欣赏,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活动安排

1.诵读时间

(1)每日一读,每天上午和下午语文课前五分钟,进行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

(2)每周一课,每周安排在周一下午,进行集体诵读,老师给学生下载音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正音断句,务求语音正确流利,达到熟读成诵的水平。

(3)利用每天上午大课间的时间,师生随音乐节奏共同吟诵古诗词,做古诗韵律操,在背诵的同时达到肢体运动的效果。

2.在诵读诗文的进程中,学校将举行古诗文诵读阶段性活动。

本学期具体安排如下:

年级时间活动内容活动策划

一—六年级第四周诗配画展示纪莹莹

三—六年级第八周诗词中的节日手抄报比赛张维

四—六年级第十二周古诗韵律操展演李建敏

一—六年级第十七周诗词诵读比赛各班主任

四、教学进度

每一学期开始,各年级根据教材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四年级上册共30首,每周计划学习两首,十一周是《诗词中的春天》,对学过的诗词进行梳理总结。第十七周学校举行诵读比赛,第十八周老师对本班级在这一学期校本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

周次

(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第一周杂诗十二首(之一)与诸子登岘山反复诵读、配乐吟唱

第二周过故人庄送元二使安西反复诵读、品读解意

第三周古朗月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品读解意、感悟升华

第四周关山月 赠花卿品读解意、感悟升华

第五周月夜忆舍弟 黄鹤楼背诵积累、深化感受

第六周滁州西涧 登科后配乐吟唱、积淀语言

第七周钱塘湖春行鸟配乐吟唱、积淀语言

第八周泊秦淮过华清宫品读解意、感悟升华

第九周夜雨寄北 送春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第十周题西林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配乐吟唱、积淀语言

第十一周诗词中的春天反复诵读、品读解意

第十二周游山西村 示儿品读解意、感悟升华

第十三周梅花绝词(其一) 观书有感品读解意、感悟升华

第十四周雪梅(其一) 江上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第十五周初秋行圃花影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第十六周戏答元珍海棠联系实际、积淀语言

第十七周诵读比赛诵读比赛

第十八周总结汇报总结汇报

五、教学内容

一二年级:每学期20首。三四年级:每学期30首。五六年级:每学期40首 。

在进一步做好古诗词诵读任务的同时,我们还会补充相应的其它任务,以扩大经典诵读的影响和成效。

六、实施要求

学校在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经典文学诵读的教学向课外延伸,为在这方面有爱好和能力的同学创造更好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1.开设古诗诵读课,纳入校本课程表。

2.学科整合。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开展古诗校本课程教学和学生诵读兴趣的培养:语文老师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音乐老师选择其中古诗词配曲教学生演唱,美术教师选其中的古诗词进行诗配画,让学科之间因古诗词而融合,让经典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3.围绕古诗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七、评价活动

1.每个学生一本《笔尖上的诗词》随时填写自己的背诵记录和感悟,学期末每班选五本进行评比。

2.把诗词诵读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传统节日到来时,我们都会让学生吟诵诗词中的节日,并画成手抄报进行展示。同时举行演讲比赛,唱古诗,我为古诗来配画,根据图画猜古诗,飞花令比赛等等。

3.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班级诗词诵读比赛,对各班在背诵古诗词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和质量;对班级、教师,也要进行表彰。

4.节目展演,每班编排一个古诗词有关的节目,期末进行展演。

八、成果

从学校开展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以来,我们自编校本教材,举办各种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1.校报《花雨》在今年的六月份创刊了,名字的含义是教育如花,诗词如雨。主要介绍学校诗词诵读的情况,推荐学生积累背诵诗词名句。

2.学校每学期结合传统节日举行教师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上学期是“寄情端午 诵读华章”诗文诵读大赛。本学期是“同心邀明月”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

3.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把举行的活动,反思记录下来,发表在《宁津县教学研究通讯》上。

4.我在17年3月份作为主讲嘉宾在宁津县阶梯成长交流群进行交流讲座。向全县老师介绍我校在诗词诵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全县老师的一致好评,并在全县进行推广。

第4篇

一、利用教材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凭借,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如果离开了教材就失去了存在意义,那么我们要去拓展教学空间,首先就应该去拓展教材的教学空间,尽量让教材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拓展教材的教学空间呢?

1利用背景资料丰富教材

背景资料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语文学科的背景资料比较丰富,可以包括作者简介、写作目的、时代背景等。在教学时,合理利用背景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习《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将王勃的生平以及描写滕王阁的著名诗篇如文天祥的《题滕王阁》、周弼的《题滕王阁》印发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滕王阁的美与壮,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所要表现的色彩与情感。再如,上《论语》选读时,语文教师可以将《史记•孔子世家》的有关资料印发给学生,通过研读《孔子世家》对孔子这一人物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

2利用读本

读本中有很多文章是和课本文章相关联的,因此可以在课文阅读教学中利用读本上的内容进行拓展,使读本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衔接。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说:“微夫人之力不既此。”学生读到这个话就会想到――秦伯到底给了晋文公什么样的帮助?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阅读读本中的《重耳之亡》,通过阅读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上的疑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而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读本,把读本和教材联系起来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拓展教材教学空间时,一定要遵循“实需”、“实际”、“实质”的原则。实需是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际是既是教学实际需要的,也是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实质是利用的材料有实际用途――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帮助。

二、将课外资源引入课堂

教材是根本,是根据地,但仅仅靠拓展根据地是不够的,还需引入课外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让课外资源来拓展语文的教学空间。我们可以将乡土资源、影视歌曲、专业知识引入课堂。

1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

我们都知道一些著名作家在写作时将民俗文化融进自己的作品,如我们在阅读屈原的《楚辞》时,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文化;沈从文的《边城》展现了湘西神奇优美的民俗风情;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馆》则是以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为依托的;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体现绍兴文化的。

平时我们在讲解这些课文时,一谈到当地的民俗时,学生的兴趣就十分浓厚,讨论问题时也十分激烈,一改以往课堂沉闷的气氛。所以,语文教师就应该将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地方文化,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将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最佳的方式是从当地比较有名的人物入手,像绍兴的语文教师就可以从鲁迅先生入手,引入当地的民俗文化。如果缺少名家,那我们可以课文为依托,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民俗文化等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

比如,教授《边城》时,讲到湘西的百姓端午节闹龙舟、抓鸭子,那么我们这里在端午节要干什么?以此开展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又是一年端午时,要求学生活动前一周分小组去搜集有关端午的历史、习俗、食俗、诗词、歌谣、民间活动。然后花三节课展示,要求学生采用PPT、画板等各种形式,在具体展示时请他们派代表表述他们的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活动结束时,教师还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做进一步要求,比如旅游专业可以用导游讲解稿、美术专业的可以用画、幼儿专业的可以用歌舞。教师上课采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关键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本地的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2歌曲等影视文化

影视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资源,它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于一体。将优秀影视作品引进语文课堂,通过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绚丽多姿的美丽画面、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充分发挥其综合多种信息的功能,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得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的黄云老师在讲《警察与赞美诗》这篇课文之前引入了《怪物史莱克》的一个片段,片段中史莱克有这么一句话:“妖怪就像洋葱一样,洋葱是有层次的,妖怪也是有层次的,和洋葱一样。”黄老师通过这句话引到百度百科中对“洋葱”的介绍,请学生阅读百度百科上的文字概括出洋葱的一个特点:有层次(情节)、辛辣味(语言)、疗效性(主题),接着从这三个特点分析《警察与赞美诗》这颗洋葱的魅力。一堂课下来,学生听得认真,发言踊跃,听课教师也都是意犹未尽,都想知道下面的课黄老师怎么上。

分析黄老师这堂课的成功之处,除了自身优秀的教学素养外,开头一段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影片一放,学生的关注点就一直集中到洋葱上,集中到课堂上。

合理运用影视文化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使语文课成为一个综合性实践活动。比如现在很多的流行歌曲运用了古典诗词。学生都非常喜欢周杰伦,他的很多歌曲就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其作品《台》与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联系起来。还有前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宫锁心玉》的主题曲《见或不见》与同名诗歌《见或不见》放到一起等。

学生喜欢流行歌曲,那我们还可以将歌曲欣赏和诗词鉴赏相结合,通过专题研究体验阅读诗词的快乐,开拓诗歌鉴赏的新角度,感受音乐之美,诗歌之美。

比如开展“挖掘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歌元素”活动,可以组织学生按活动准备、小组研究、成果展示、整合拓展四个阶段进行。活动准备阶段:创设情境(诵读诗词、欣赏歌曲)、组成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小组研究:各组根据计划搜集资料,专题研究(比较欣赏、专题阅读、展示准备);成果展示:展示以及相互评价;整合拓展:资料汇集,课后推广学习。整个活动下来学生兴趣浓厚,对诗歌鉴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将专业教学适量地引入课堂教学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中职学生毕业后将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而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对一些非升学的班级应该针对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把语文教学嵌入专业教学,这样才能既不失语文教学独立的个性,同时又能使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步提高。

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每年都有很多幼儿园来学校招聘教师,在应聘之前学生都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十分茫然,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就业。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是不是可以通过对应聘书的学习,为学生增加应聘技巧,让他们成功地将自己推销出去呢?比如,利用4课时准备“如何将自己推销出去”这样一堂课。第一课时讲述应聘的注意事项,应聘书的写作,课后请学生自己完成自己的应聘书,这个过程锻炼的是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在第二、第三课时教师模拟情景,请学生展示,这个过程锻炼的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四课时,教师请学生谈他们的应聘书是否符合要求,同时应聘过程中有哪些是特别要注意的。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对应聘书的写作应该比较清楚。应用文写作和专业结合比较简单,实施下来的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具体教学时无论你运用什么课外资源,一定要记住瓶子里装的还是语文这杯酒,不要失去语文味。

三、开发校本教材

前面两点主要是依托教材,沟通课内外来拓展教学空间,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机制,实行国家和省部两级规划、两极审定制度。在此基础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改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即校本教材。国家、地方教材是由国家或地方行政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和制订的教材,具有周期性长、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特点等不足,同时这些教材针对的是全部,具有共性的特点,缺少自己的个性。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们可以自己开发教材。当然,开发校本教材是有一定难度的,笔者也进行了一点尝试。

在“中职语文口语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做了一些思考和实践尝试。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设计了以下训练课程:第一部分是演讲能力的培养,分讲故事和演讲两个部分。第二部分是阶梯式职场应聘教案,有六个主题,认识汉语、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语言礼仪、自我介绍、应聘书写作、求职口才训练。将这些教案合编,编写出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再去充实教学内容,就是一套适合学生的口语教材,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篇章、国学经典,进行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外化于身、内化于行,铸造人格的支柱,在无形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传承。其次,还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结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喜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读物等,要求其必须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为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组织参与一次读书交流会,利用假期时间,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在上课时期进行朗读等,并为表现优异者先进典型奖、实物奖等,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其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观看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影视作品讨论会、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诗文教学 民族文化精神

中华诗词浩如烟海,许多名句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当中,让我们对世界对生命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得无限,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然而,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目前,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许多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诗词曲赋。《全唐诗》有四万多首,《全宋词》有两万首,这也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背的不过是“床前明月光”、“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小情调。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幅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不教胡马度阴山”、“醉里挑灯看剑”、“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情韵滋养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的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琴棋书画。现在,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一定要考级,下棋是想成为国手,课外,小孩子一窝风样的学画,跳舞,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呵斥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

道德风尚。有谁还知道“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有谁还知道荆轲、聂政、专诸、李白、一饭之恩的漂母、救过伍子胥的渔女?现在,我们坚持不再长大,看日本漫画,穿满身洞洞的乞丐服,口号是“我喜欢,人乐意”……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流失。年方十几岁的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

中华风俗。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秋吃月饼喝桂花酒……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获得的野趣,也被逐渐稀释。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在麦当劳、肯德基里过生日。传统食品汤圆、粽子不如肯德基、必胜客;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不如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他们不知道对联,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荡过秋千。在他们看来,传统的东西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濒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我们教师应该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每学期我都让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这些阅读和积累,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学生也能从中所获得情感、素养、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文言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宗教、哲学、伦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高中课文中的很多文言文,是非常鲜活的素材,在《劝学》《师说》的教学中,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目前的现状,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心中,趁机对他们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教授《陈情表》时,我利用朗读、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趁机接受“孝”的教育,要他们设身处地地为李密想想,也想想自己在“孝”上还有哪些做得不够的地方,从而让他们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荆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走近李白,理解什么是豪放……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感同心教,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阅读《论语》,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孔子人生的崇高;阅读《蜀道难》,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的是李白生命的奇崛之美;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学生会感受和体验到陶渊明生命的超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能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举办读书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每个月或每学期都抽出一定时间,开展诸如走进文化名人读书讲座、阅读方法培训、阅读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经验可鉴,有展示自我机会,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这样使学生既能课内自觉阅读,又能在课外积极扩大延伸阅读范围,并把已取得的阅读文本的经验应用于延伸阅读之中。

(二)利用作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在作文教学中,我认真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捕捉每一个细节及每一次练笔机会,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习俗、诗文、传说、节令食品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如以中秋为例,可以考查一下中秋的咏月诗,感受一下历代文人在中秋佳节的思想脉动;也可以搜索一下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并进行演绎,再现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或者体验一下中秋的习俗以及这习俗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情绪……展示出一幅五彩斑斓的、丰富而又立体的节日画卷。

家乡是一个诉说不尽的话题。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桥一亭以及乡风乡俗、乡亲乡情都是学生作文的绝佳题材。通过寻访,让学生读出在家乡这部书上的沧桑意蕴和时代变迁。可以叩访家乡先贤,了解先贤们的成长历程、奇闻逸事,把收集到的资料写成一则则小故事,既可以励己,又可以励人;可以寻觅家乡的古老建筑,一座石桥,一座清真寺,一堵残墙,山头上的烽火台,都可能蕴涵着一段故事,它们的名号、建筑风格都是可资探寻的内容,通过探索、发现,进而叙写,激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考究家乡村名、路名的来源,感受时代的变迁和世事沧桑。

对课文中涉及到的,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时,我就会要求学生写随笔,在学习《陈情表》后,从学生的随笔中就可看出由他们心中蹦出的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火花。除随笔练习以外,每学期,我都会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如第九届“语文报杯”的大赛主题,以“感恩”为话题,我先让学生理解“感恩”的内涵,从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再进行写作训练,然后将佳作作为参赛作品。通过推选,学生获奖次数逐步增加,其中,最佳奖项为省级特等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

(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1.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同时,“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理念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孔子、老子都认为人要顺应自然,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处。而中国的山水诗和田园诗,更是集中地表现了人与自然间和谐统一的意趣。我们的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应弘扬这种精神。

3.矢志爱国 爱国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落地有声的警句,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语文教材中爱国的典型素材俯拾皆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竭忠尽智,一心为国,正道直行,其刚正不阿的品格,“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美德,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文天祥在国家危急关头出使抗敌,表现了不畏、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其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至今熠熠生辉,感人至深……还有谭嗣同自请以身殉法、从容就戮;荆轲勇刺秦王,壮烈而死;左光斗反对奸佞、宁死不屈;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辛弃疾“西北望,射天狼”;明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爱国主义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其巨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且也将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的振兴和繁荣昌盛而顽强拼搏。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4.自强不息与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核心,它首先表现为人们不畏挫折、顽强奋斗的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泰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些思想都是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刚强不屈的强大动力。

第7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也是重要的精神内核,因此在育人方面价值非常高。中职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构建和形成期,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误导和影响。所以做好引导极为重要,语文课程是文化集成而来的,本身就包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应利用课程优势,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要求,又兼备良好德行的人才。这样中职学生在就业中就会更有竞争力,文化素养也会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缺乏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思想上懈怠、不够重视、缺乏研究的问题。语文教学因受应试教育影响,为教学服务考试,很少去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中职语文课堂中就会出现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难以通过优秀文化达到熏陶和育人的作用。教师虽会在语文课堂中介绍传统文化,但由于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在教学中只是象征性提及。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是简单概括、强行灌输,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中看似渗透了传统文化,不过缺少实际作用和效果,流于形式,学生根本无法掌握传统文化[1]。学生很难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优秀文化的魅力以及对自身的促进性,自然也就不能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进而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文化载体,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平台,故而应发挥这个方面的优势。通过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确保其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为了腾出足够时间进行知识、技能教学,经常会省去学生针对传统文化的讨论环节,直接总结或者告诉学生结论。即使让学生讨论,也会草草了之,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要求,便是记住相关文学常识,以应对语文考试。学生虽然在课堂中接触了传统文化,了解的却只是皮毛,未能真正掌握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最终,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差,且影响文化传承。因此,从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看,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存在未能让学生成为主体,忽视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从个人角度看,学生是未来文化的传承者,其自身素质问题取决于传统文化的熏陶,经过语文素养的培养才能更有底蕴,从而走得更远。从社会角度看,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更要有责任与担当。教师的使命就是做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确保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教材,组织和引导传统文化学习

2020年的新版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课程目标,指出“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依照新课改要求,渗透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从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包含的这类文化,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高效完成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审美情趣等提升的文章,且具有育人价值[2]。其中也包含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备课中要挖掘传统文化要素,然后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以确保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有的放矢。这里要注意,立足于教材的传统文化学习,必须要做好规划和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既不能本末倒置,占用其他目标学习时间,又不能三两句就概括完。教师要在课堂中平衡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其他部分教学的关系[3],就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并且适当拓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以《清明上河图》这篇文章为例,主要评价了一幅非常珍贵的绘画作品,对作品内容和特点以及重要价值做了全面介绍。在实际教学中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绘画,了解我国古代的建筑特色、经济发展情况、风俗人情等,同时还要让其明确这幅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为深入地认识传统文化,并激发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从内心不由自主地生出民族自豪感。另外,语文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课堂资源会更为丰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立足生本原则,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坚持生本原则,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学亦是如此,应当让学生自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相互讨论,从而深入认识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礼仪仁孝、精忠报国、尊重师长、中庸之道、谦虚诚实等美德,也有很多造诣高深的艺术作品和经典著作以及诗词歌赋等。中职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会不自觉被陶冶和影响,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能汲取精神食粮,从而以其作为言行指导和规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不要灌输传统文化,而要培养学生的喜爱之情,使其自觉去讨论,在交流和讨论中认识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掌握的同时不断内化。传统文化学习教学就能在育人以外,促进这类文化持续传承。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话题讨论。避免局限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要延伸到生活[4]。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反思现实,从而在生活感悟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警示和教导作用。总之,语文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平台,使其自己学习、思考、探索、创新等。以《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为例,教学中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现在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所以在教学中要弘扬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投入感情阅读课文,并在过程中感受母亲善良宽厚和勤俭朴实以及身上所具有的待人热情真诚和坚韧顽强的品质。这个部分不要分析和讲解,而应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学生读完之后,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其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探讨,谈谈阅读感受。学生在了解和体会作者对母亲敬佩、感激、怀念之情后,会从现实出发,回想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爱并说出来,这样有助于唤醒其感恩之心。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明确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所以每个人都要传承下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如何用行动去回报和孝敬父母。

(三)立足教学效果,探寻教学方法多样化,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活力

中职语文教学要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就要让学生对文化感兴趣,乐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这需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心理,通常情况下要通过多样化教学实现。中职语文课要让学生诵读经典,比如在学习《声声慢》《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古诗词时,不能一味翻译,或者分析古诗词,而要让学生作为主体,反复诵读,在过程中进行思考,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和精神等。这样就能自我教育和消化,在诵读中感知意境美和韵律美,掌握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语文课传统文化教学还要创设情境,利用视频、图片或者影视片段,再现诗歌所描述意境,或者是再现情境的方式[5],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悟。另外,学习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作为导演,让学生进行表演,再次呈现文章内容,以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了解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思想价值观等。除了这些之外,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也可提供话题,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以《冯谖客孟尝君》这篇课文为例,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通过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在认真分析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呈现事件中,会获取直接感受,对课文理解会更深,同时也会在过程中了解战国时期历史风貌以及养士和用士的习俗。

(四)立足学生体验,组织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教学要组织好传统文化学习,除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渗透外,还要为学生营造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教室中张贴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名句,读书角开辟一块地方,摆放上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定期举办书法大赛、国画比赛等,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到传统节日,教师要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比如端午节要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就是有哪些庆祝方式和风俗等;组织学生动手包粽子,在无法组织学生划龙舟的情况下,使其观看划龙舟比赛视频,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此外,平时课外活动要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优秀文化,组织剪纸、制作油纸伞、观看皮影戏和教其动手制作等。学生会逐渐喜欢上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会自觉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就突破课堂限制,向着课外发展,同时提升学生文化学习自主性。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并要求学生制订经典诵读计划,除了要检查诵读情况,还要组织经典诵读大赛和诵读交流会等,促使学生自主进行传统文化学习。

三、结语

中职语文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多种传统美德、人文情怀和思想理念,取其精华可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这类文化中,除了能了解中华民族风土人情、艺术文化、道德价值观等,还能在过程中接受熏陶,更加热爱祖国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完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勇于承担时代和社会赋予的重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朱永红.浅谈中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8(12):138-139.

[2]贺岩.谈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对策[J].孩子天地,2020(9):240-241.

[3]石英.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9):6.

[4]王瑞.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9(6):68.

第8篇

一、四顾山光接水色,凭栏十里支荷香――有效引航

1.创设环境展经典

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环境,“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在我们学校的校园里、教室外墙上都张贴着诗人画像、名诗名句;草坪、花圃的栅栏、消火栓等上都写上了诗意的语言,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贤对话,让校园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保证时间诵经典

我充分利用好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动家长积极支持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人人拥有经典读本,保证学生每天诵读经典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3.课堂教学渗经典

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我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了相应的经典。如学习了《木兰从军》,让学生背诵《木兰辞》,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多背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练,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的特点,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挖掘教材,实现“法”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教学中我还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的兴趣。如引导学生感叹时间如流,光阴易逝,便让学生广泛收集珍惜时间的经典诗词,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积累惜时经典名言。

2.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1)表演背

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加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2)据意背

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西湖》《山行》等;“友情难忘、友谊天长地久”类的“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3.开展活动,实现“趣”的激发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激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

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了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收获硕果

1.小荷初露尖尖角――学生获益多

经典诗文的背诵已然成了我班学生的一种时尚,这样的耳濡目染是可喜的: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学生知道了该如何学习;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学生懂得了孝敬父母;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知道了怎样做人;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通过反复吟诵,引领了师生的思想,净化了师生的灵魂。

2.墙内开花墙外香――家长反映佳

我班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学生的变化让家长们喜上眉梢。他们也加入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手捧经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品味,让书香飘满家庭。有的家长说:“诵读了《弟子规》,孩子在家越来越孝顺、有礼貌了。”

第9篇

关键词:精神文化生活;国学经典教育;价值与应用

党的十报告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该要求旨在引领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所以关注并研究大学生特别是“重技能轻人文”的高职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而国学经典教育作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学生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鉴于此,本文浅谈如何通过国学经典教育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高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但是“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造成了高职院校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失衡的局面,致使高职大学生个性发展不充分,素质培养不全面。纵观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在价值观方面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生活空虚。在多元的文化冲击下,对主流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从而导致重功利轻理想,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人际交往方面,以网络为依托的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普遍表现出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道德情感冷漠。为人处事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生活方式方面,呈现出娱乐化、功利化的倾向。加之现代大学生普遍从电脑、手机获取信息,盲目求新求快,对知识的了解呈现出碎片化、浅显化的倾向,缺乏自主和深层次的思考。

二.国学经典教育在高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价值

何谓“国学经典”?所谓“国学”,一般来说是指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内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所谓“经典”,《现代汉语》解释为“权威的著作”,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并提出“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这一概念,“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概而言之,国学经典就是本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留下来的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常理常道,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理想信念。

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曾说道:“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大学生通过国学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知爱国情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问与诠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深沉广博的仁爱。无疑都将给大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内化为大学生内在品质。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促使情感智慧的提升。对于国家应“人皆为尧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身居何位身处何地,以国家社会为己任;对待他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人交往要“言必信,行必果”,从而形成和谐的班级、宿舍关系;对自己要“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不沉迷于网络、恋爱,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审视自己的行为。坚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生活观念,摒弃追求物质享受,盲目攀比的不正之风。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要“不怨天,不尤人”,要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主义精神。应充分运用先哲们的智慧,造就大学生健康人格。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扭转高职专业人才的“单一性”,纠正“职业至上”的功利性成才观,改变学习中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高职学生不能只靠技能独步天下,还要学会与人交往的智慧,驾驭风险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才智。这一切只有通过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从国学经典教育中汲取人生智慧,才能成为有技能,有思想,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三.国学经典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加强渲染具有国学经典文化的校园氛围。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学生会开设各类读书竞赛、交流学习讨论会,共同分享好的作品。成立与国学、读书有关的社团,如国学社、汉服社等。利用音乐剧、娱乐晚会等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表演中。二是将公共文化课作为国学经典教育的主要阵地,并辅以高水平国学类讲座。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中的道理,激发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三是营造国学经典的在校园环境中育人氛围。如通过立雕塑、挂经典名句的方式,利用校园环境的隐形教育功能,增强校园物化景观的育人作用。四是图书馆应保证同学对国学经典类图书的用书需求。通过氛围营造,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不只是热衷于英语四六考试,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只知韩国明星,对古代圣贤一无所知。盲目推崇情人节、圣诞节,对中秋节、端午节不以为然的尴尬局面。

其次,提升国学经典教育的有效性。在积极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同时,极易犯教育活动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脱节的错误。尽管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学生的参与度、认可度并不高。所以,应积极探索新形式,注重国学经典资源的选择和设计,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可以有以下几个做法:一是将国学经典与新媒体结合,利用新媒体的变化性给予国学经典教育更多的可能。二是将国学经典与“时尚潮流”结合。以流行歌曲唱国学,用动漫演绎国学的方式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三是将国学经典与现代意识结合。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时,不简单的照搬经典,要努力寻找与大众文化的联接点,既要有对经典文本的通俗化解读,又要寻找经典文本的现实意义。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兴趣爱好对文本进行再创作。

最后,教师要提高国学经典教育意识,提升人文素养。部分高职教师认为大学生应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者把人文教育等同于简单的德育教育,以德育来替代人文教育。这种重技能轻人文,重短期各种知识技能的培训,轻长期个人修养提高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保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给人的身心全面和长效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不说与国学经典教育缺失有关。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重视国学经典教育的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同时教师应积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国学素养,丰富精神世界,设计好教学方案,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使得国学经典教育得以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