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8:5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16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更是延续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的绵延需要借助语文这门学科,中国的文化振兴也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力量。语文教学事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因此,语文的学习不容轻视。
语文的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有其特殊性,这不仅是由高中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还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学习高中语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等而化之,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混为一谈,而是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特殊学科特殊学习。那么,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区别对待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主次不分,不能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语文时应该把握学习重点,这样高中生在预习、听讲、复习等过程中才会有学习的侧重点,能够对重点、难点等进行重点攻破,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却没有把握好这一点,他们往往不分学习的主次,总是选择对课本内容进行通篇复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也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比如说高中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复习语文时习惯性地将课本翻到第一课,从第一页一字一字地复习学习。显而易见,在这反复的复习过程中,高中生语文知识学习最扎实的往往都是前面几篇课文,而后边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很陌生。
高中生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主次、重点,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不懂得区别对待学习、复习,而反复的习惯性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无益于他们语文学习进步的。
二、忽略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这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由于基础知识的疏漏而妨碍学习的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1.字词的准确区分。高中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学生对成语、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掌握,而这往往也是高中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2.句子的充分把握。语文常常涉及对句子的理解、对病句的分析、对句子成分的判断等等,这都要求高中生有着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力。3.诗词的全面记忆。高中语文经常考查古诗词、重点句子的背诵,将诗句或掐头或去尾的,让学生填入空缺的诗句。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把握程度,也是对学生字词掌握能力的考查。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绝对不容小觑,但是高中生却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习不扎实,考试时容易失分。
三、课外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不全面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学习内容多是事实,但这不代表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忽视性学习。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指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有利于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因为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开拓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写作的素材。比如写作文时就可以将一些名人轶事等添加进去,丰富作文的内容,增添作文的风采。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考试或多或少都会考查高中生对课外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经常会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把握,对《红楼梦》《西游记》等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经典台词等的把握。
课外识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才可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的全面学习。
由上可知,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因高中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而引起的。那么,高中语文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学习重点,把握学习主次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学习计划。那么怎样明确学习重点呢?1.对语文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篇章等,进行重点把握。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点了然于胸。2.将课本与辅导书进行比较学习,把握重点知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在辅导书上多有所侧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清晰学习重点。3.将课本习题、课后作业等重点考查内容列为学习重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试卷上、习题上等都罗列了学习的重点知识,对这样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纳,必然有助于高中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主次。
如果高中生能够很好地明确学习的重点,那么在学习时便可以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学习,以免在学习时开小差错过了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基础巩固,保证扎实学习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1.注重归纳。高中语文涉及大量字词的考查,尤其是同音词、多音字等,很容易在学习时产生记忆上的混淆。高中生可以对这类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方便系统记忆。2.反复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点多、繁杂,因而很容易就遗忘。高中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对整理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在反复的记忆过程中加深印象,从而完全吸取知识。3.定期考查。高中生应该定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从而查漏补缺,巩固学习。高中生往往以为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把握得很清楚了,但考试时却总是失分,这就是因为平时练习不多,记得不扎实,在考试时一紧张就混淆了记忆。
(三)加强课外学习,保证充分学习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随着高中语文专业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存在左右摇摆的现象,没有有效统一。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可偏废,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依存
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比小学、初中阶段更加成熟,以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不断发展并渐趋完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人文”两大任务要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所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可偏废。
首先,工具性离不开人文性的滋养。语文的工具性主要强调学生对文学词类、句式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是无法脱离人文性的语言环境的。比如,在讲述文言文时,很多文言文词汇、句式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脱离文章的语言环境,单纯进行字词、句式的解读,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如文言文中“走”的意思在现代白话文中并不是走路的含义,而和“跑”的意思有些相似,所以在理解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与此同时,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不能脱离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要正确地解读文章,就需要联系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人文因素等,否则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
其次,人文性离不开工具性的承载和强化。语文的人文性是抽象的,它的内容隐含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当中,学生是无法脱离语文的语言文字等的基础知识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的,必须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基础上理解文本的人文性。比如,在理解文言文《过秦论》的思想内涵时,学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等的意义与用法之后,才知道文章的意思,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性与人文性。总之,语文的人文性不是空中楼阁,老师需要在不断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语文人文性的教育,促使他们形成高效的学习方式,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文学素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实质性、全方位的提高。那么,如何有效地将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呢?
首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的导入与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类比导入等课堂导入方法,以及多媒体教学、直观教学、故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老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赤壁景色的纪录片,以及三国演义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在积极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积累丰富的人文素养,这样便有效地结合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加强学生的诵读教学。吟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并且感受人文的熏陶,拓宽自身文学的视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诵读教学,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泛读断句、研读深思、感悟理解的诵读,熟练掌握文章的语文知识,并在诵读中不断感悟文章中的人文精神,陶冶情操,提升文学欣赏水平,最终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最后,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就像一个个“容器”,老师不断往里面填塞知识,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老师纯讲解无法有效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与老师、同学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提高人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两方面的特性,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而人文性则是语文学科的必备属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工具性离不开人文性的滋养,而人文性离不开工具性的承载和强化。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主要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诵读教学,不断推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能力;作文能力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几个方面着手。
一、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整个语文教学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到高中,到高考,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关于基础知识的训练,从小学到高中呈现难度逐渐增强的趋势,因此各个阶段的要求也不一样。高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仍然以字词为主,只是字词的难度要大很多,范围更广,主要还是以综合辨析为主,更注重字的音、形、义。在辨析方面,这方面的训练内容更加多元化,复杂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字、词的准确性。而基础知识的训练仍然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最不经意的细节之中,所以说,语文根基在于平时,应该是有道理的,教师应不放过每一个字词教学的细节,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准确掌握其特点。
基础知识同时也包括学生基本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处理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只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涵盖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语法知识。从最基本的句法,比如,对于各种句子的处理,修辞手法的使用、句子成分的划分、词组的类别、运用等,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一边教学新的内容,一边在学习中强调学生引起注意,这样,可以慢慢积累这方面的知识,然后在复结的时候进行专项训练,予以强化,既可以巩固新学的内容,也可以复习以前的知识,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积累运用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积累的知识体系也达到了一个顶峰。首先从最基本的字词汇集,到各种词类的积累,从现代名篇段落或者全篇的记忆,到各类古典文学名家段落和短小经典篇目的背诵,这其间,在不断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力不断得到增强,字词句篇积累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多,在无形和有形的记忆背诵中,学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视野不断扩大,对于文学的爱好也在逐步增强,同时文学对于学生内在的陶冶和熏陶作用也在不自觉地深入。
可以说,语文知识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背诵这方面记忆的多少,学生积累的知识越多,对语文的理解越能融会贯通,越容易受到不自觉的熏陶,从而在阅读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相应地,写作的时候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妙笔添花。因此,学生积累程度的状况,决定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爱好程度,也决定了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所以,教师有必要将这一教学环节紧紧地贯穿在教学中,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从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两个方面着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整个文章的布局谋篇上开始,包括主要内容的把握,重点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写作手法的指导等等,这一块内容的训练,既贯穿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也涉猎到课外大量的阅读篇章上,可以肯定地说,好的阅读能力和大量的阅读篇目是密不可分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还应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不自不觉中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训练。比如,可以让学生主动地阅读,独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能力就会得到不自觉的提高。而写作手法的指导,必要时,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只有在认识了某一种修辞手法时,才能甄别不同的修辞手法,以及在文章中所起的表达作用。
关于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代文有一定的难度。它不仅仅只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还包括对常用的一些文言词汇的记忆、运用等。可以说,文言文的内容相对简单,但学生在对文本基本含义的理解上,除了教师必要的讲解,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其实是一个对常用文言词汇大量积累反复运用的过程。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词汇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独立去阅读文言文,能够独立翻译一些句子或者段落,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能力也才会随之提高。
四、作文能力
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为在这个时期,学生积累的字词、句段、写作手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各种文体都能在学生手里运用得得心应手,对于最基本的写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让学生在这个时期突破这个高度,将作文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作文能力的训练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文体着手,每一种文体写作的关键因素,学生都能烂熟于心,都能运用自如,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高水平。
在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中,散文的训练可能相对有些难度,需要在写作时把握好一个“神”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训练时,可以在这种文体上花费相对多的精力,让学生能基本运用这种文体来进行写作。当然,其他文体的训练也不可放松。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三性特点 教学方法
现阶段语文界中争论比较激烈的便是高中语文教学,针对这一情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三性特点”作了分析和研究。
一、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内容上的模糊性特点
这种模糊并不专指抽象画等相关文学艺术当中的模糊含义,准确地说是一种模糊的现象。可以说,对于一件事情进行直白的描述,追求到这件事情的比较深层次之后,发现准确其实并无法获得问题的答案,通过模糊的思维方式却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在物理界中有不准确的原理,在微观世界当中有“海森伯测不准原则”等,那么在语文界中也有模糊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课程目标是这样规定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有4个量化的教学目标,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有七个量化的教学目标,六年级、七年级一直到九年级有八个良好教学目标,在高中时期,只拥有两个教学目标。其他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能力培养、巩固、提高等方面都处于模糊状态,并没有准确的规定。
从高考的考试手册可以发现,针对语文的考试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也就是可以相对熟练地对简单浅显的文言文和现代文进行阅读,拥有一定的理解、评价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等等。能写出具有议论性、说明性和记叙性的文章,等等。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选题和立意,具备布局等相关能力。可以这样说,高考的考试手册当中针对考试目标的规定是比较准确和清晰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掌握的程度制定具体的标准,从这种角度讲是一种模糊的规定。简单基础的语文知识,高中生已了解,教师可以对之前的基础知识进行不确定性的回顾和传授。高中语文习题当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多种的,也就是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从高中语文范围看,它包括文化艺术、哲学、自然和人文科学等众多不同的知识,无法辨别出哪一个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可以说进一步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模糊性”特点。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特点
教学目标、内容所具有的模糊性特点和教学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模糊性特点进一步决定了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方法和教材开发过程中的开放性特点。
1.教材开发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决定了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现阶段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出版了全新的语文教材书籍,这些新出版的教材书都拥有全新的特色,体现教材开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特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并掌握了一部分教学特点,在相关课程标准方面,基本上处于一种模糊的界定,在实践语文教学中,应当以比较开放的态度对待相关的教学目标,不能只依据规定教学,否则很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但不应当过于随意。
2.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特点。我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性的教学方法,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学方法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了解自身的特点,了解自己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了解学生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从而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强化教学效果。
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增强学生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习题,同时回顾相关知识点,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根据“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语句,提出全文最后一个“鸡鸣”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段,并通过一个你所学过的古诗反映出这一表现手法的习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情况,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证明高中语文的模糊性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3.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
所谓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在语文高考试卷中,上海卷对于全国卷当中固定的基础知识选择题进行了取消,增加了一部分立意题目,同时使用苏教版的省份也出台了一部分全新的考试评价命题模式,这便是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开放性的评价手段,培养并增强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被考试手册而限制了教学行为,而应当充分发挥能动性,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让学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隐形性特点
所谓思想教育中的隐形性特点,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想教育,但是又不能够从表面上要求学生过于重视思想教育,而是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协调语文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时,应当应用这一思想观点,可以说这体现了各个学科的共性和语文学科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朱秀珍.浅议高中语文教学要“五味俱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基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刚刚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心理疏导,走出认识误区
对于语文学习,许多人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学习语文不像数理化以及外语那样,平时稍微积累一些就够了。只要坚持多看书,能够写出几篇好文章,语文学习就万事大吉了。语文也不像数理化以及英语学习那样会产生很大的差距,语文学得再好,考试成绩也不会悬殊太大。于是,许多学生会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以至于到了高中以后,仍然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学了那么多年语文,无论什么样的考试都能够应付得了,即便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难度稍大解决不了的问题,别人也不见得比我强。毕竟,大家基本没有太大差距,没有谁很优秀。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许多学生到了高中以后,语文成绩悬殊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刚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我们务必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晓之以理,旁征博引,让他们尽快从原有的错误认识误区走出来,切实转变思想认识,了解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学好语文,促进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方法引导,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效的做事方法是必要的。高中阶段,学生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多方面能力、发展潜能等,所有这些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学生要学课本知识,要进行必要的文本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个性地发展。《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能够“了解、理解、应用”相关知识,重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初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但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则是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目标、知识点要求、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有差异。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背诵一些基础知识以及名篇是必要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初步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很重要,但更需要课外的加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引导他们加大课外阅读量,帮助他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闲书的习惯。根据新课标要求选取合适的书目,有效阅读,学会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同时,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能够善于思考,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精于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在思考中进取,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积淀生活、品味生活和表达生活,让他们亲身感受世界、感受自然、感受人生,让他们发现美、品味美和表现美,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要做到这些,不仅是工在课堂,更要重视课外,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要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积极性,自我感悟、消化、掌握和提升,学好语文,提升各自的语文素养。
三、学法指导,重视语文语法教学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淡化语法教学的提法,有人错误理解为不要进行语法教学了。其实,高中语文需要用语法知识的地方很多,而且,其中有许多是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的,即使学过老师也没做太多要求的,这也就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体现在实际运用中,他们对语法掌握的是云里雾里,考试时错误连连,笑话连篇。特别是有关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否则,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就会大打折扣,很难有太大的突破。高考试卷,文言文的知识考查会占有二十多分,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的学生没有必要的语法知识,何谈取得这二十多分。所以,在学生刚入高中校门的时候,我们就要重视对他们进行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师生在思想上都要高度重视,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好语法知识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同时,要求学会使用工具书,参照有关讲解、注释,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积极构建起各自的语文知识网络。帮助他们切实学好语法知识,特别要把初中阶段忽略的语法知识学好,顺利地进行语文教学。
高一阶段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时期,也是他们能否迅速进入高中学习状态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对接。帮助他们树立能够学好高中语文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现象一:语文教师刚到课堂接手学生就惊叹:这么常见的语文知识初中教师没有教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没有。
现象二:一个初中时的语文尖子刚入高中就无奈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窘境。感叹说“我过去语文学习成绩不错,到高中成绩怎么就一落千丈呢?高中语文难道没法学吗?”
近几年来,高中虽然经过了新课程改革,但上述这些现象仍然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地出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初高中语文教学不衔接、初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等问题应引起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特别注意。笔者对初一到高三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研,又刚刚经历三年高中新课改的实验探究。对新课程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这个话题,很有感触。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是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的研究对整个高中阶段学生语文的学习起到一个关键作用。二是帮助学生去认识掌握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使他们从情感和思想上接受高中学习。有了这些做铺垫,学生更很容易尽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改变被动局面,对于学生尽快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无缝对接”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其次,应该认真把握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
一是思维层次方面的衔接。初中语文教学也强调能力培养但主要是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高中语文则要求很高,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有大的飞跃。特别是在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提高。所以整个高中教学要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和培育学生思维做文章。
二是知识层次方面的衔接。初中语文从内容到要求到课后练习题,都相对简单明确。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有压力和困难。高中则不同,知识相对深奥,学习内容繁杂,要求标准高,练习题目难样式多,学生学习困难肯定多。所以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我们要在学习方法上多下功夫,积极引导学生去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方法层次的衔接。进入高中阶段,高中学生要不断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高中学习。初高中语文衔接中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作为提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衔接好,要从初中阶段以记忆为主转变到高中阶段的以理解、拓展、运用为主。
再者,应该积极灵活地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操作方法。
1.分析对比初高中语文的差异,逐步填补其中的空缺。应该准确把握初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这是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首先,要弄清楚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如基础知识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阅读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写作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针对这些差距,我们要不断分解各要点,逐步、自然地落实在平时的教与学中。其次,要关注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高一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顺序、心理发展顺序、知识逻辑顺序的有机结合,更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活动去获取知识和体验。所以教师要完成好教材衔接,就要:①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注重教材的整体设计;②准确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教材的难度和广度;③在每单元学习前,首先研究其内容标准,讨论其目标要求;④恰当处理教材中的不同栏目;⑤认真研究其他版本的教材。
2.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无缝对接。高中教师应熟悉初高中教材,熟悉初中教材编排体系,特别对于教材中的名篇,教师真正做到“吃透、消化、融合贯通”。“温故”是为“知新”服务。“温故知新”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温初中知识知高中内容,做到点拨启迪,沟通联系,构建网络。
3.深入掌握学情,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广大教师应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听课等多种方式调查研究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怎样。如他们课外读了哪些书?喜不喜欢学习语文,学习语文有哪些困惑等。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后,根据学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方法实施教学。
4.方法层次上,加强学法指导,加强教法优化改进。初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高中阶段要虚心学习和借鉴,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就会少走弯路。高中一入学,我们让教师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把他们初中掌握的优秀的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技巧都毫无保留地提供出来。这些宝贵的经验当然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完全可以继续发展使用。当然,高中学生必须掌握适合自身的语文学习的方式与方法。如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应加强。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有目标的学习;合作性学习是集体性的共同学习,它既强调学生的积极参入配合,又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既是学习中的配角,又是学习中的主角。而探究性学习则是更高的层次,是拓展应用的层面,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建议
新课程的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要很大程度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带给高中语文教师新的难题。教师在对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要了解高中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即“新课标”做出的如下界定:“高中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标明确的标准要求下,做好课程的改革,优化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学不同于低年级的语文基础教学,因为高中语文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矛盾。总结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矛盾,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必修课内容与选修课内容的矛盾。具体而言,即: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授课内容并不直接对应高考内容,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在1.25年完成必修课程,而1.75年完成选修课程,学习选修课课程的时间要多于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学生多样的选择,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但是考试大纲中却将选修课的考试内容限制到了最低程度,语文教学中培养的语文素养不是考试中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产生了第一条矛盾。第二条矛盾,则是因为语文学科要求具有基础性,但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具体而言,选修课程虽然在力图实现基础性,满足学习的多样性要求,但是学习的内容要求却层出不求:在知识方面的需求多一些;在学习方法上的需求的多一些或者在情感态度上需求多一些。这使得语文课程的多样性与基础性产生了矛盾。另外,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不同,在教学上采取相同的方式,这违背了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以学生为主体的需求,这便是第三条矛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矛盾呢?
一、确立核心目标
所谓确立核心目标,即要求明确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该目标要不受书本内容和考试内容的限制,明确出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学习之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具体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核心目标的确立要依据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教学中实际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上,高中语文的考试与教学内容不应存在很大的矛盾,高考的主要考核方向应该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经常在考试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的考试评定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依旧占有很大的比例,对技能、思考能力的评定形式多样新颖,却并没有明确的考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抓住核心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则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步入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明确了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过程中便少了许多的难题,也避免了上完必修上选修,选修课当必修上的现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比较可靠的自我评价依据,更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吸收有价值的信息,抓住学习的重点。在这种核心目标下,教师培养学生便不再是“考什么学什么”,在培养学生指定的技能与能力之后,高中的语文便是“学什么考什么”。
二、构建开放有序的教学体系
所谓有效开放的教学体系,即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学,语文作为一门大学科,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多样广泛的,而其有效性则要求所选的学习内容不要偏离了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基础性。虽在广泛的学习内容下,要抓住共同的知识核心,明确教学要点。高中语文教学要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整合。高中语文是着重人文培养还是注重文字基础学习与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语文的基础学习无论在何时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必须,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而文学素养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丰富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精心挑选,使得课程多样有趣,适当拓展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基础的培养,做好基础知识上的铺垫工作,并认识到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上的异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高中语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达到对语文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并同时升华到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整体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材在编排上既然将选修与必修分开,而不一概而论,自然表明对不同文章的要求也不一样。然而,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将选修课同必修课一样,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显然并未达到教材的设计要求。选修课更多的目的在于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化及思维方式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明确整体的目标,明确选修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的,通过选修课程合理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而不要采取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教师及时的点评。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选修课的教学,课本应该作为载体,教师应在范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法、实践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形成较高的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以满足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
总之,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在收获了许多成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要直视这些问题,积极地需找解决办法,为教育事业奉献自身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内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的基础用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文言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对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辅助学生进行文言学习的手段方式[1]。当前阶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文言基础的考查,忽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文言文课堂较枯燥乏味,学生兴致较低;第二,文言文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字词积累,忽视相近字词的对照辨析;第三,教学内容局限课本,文言文拓展范围较窄。为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本文对其教学措施的革新策略进行探讨。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一)背景知识介绍,提高学生兴趣。
通过总结与归纳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可以基本了解苏教版在文言文单元设计中以文章内容为单元选择与编排的标准,同时遵循以文育人的编排原则,注重文章的人文情感及社会价值。因此,教师在对苏教版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单元进行课文教学时,要注重挖掘作品的背景,对文章的时代信息、作者情感及人文意义进行深入探寻[2]。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进行背景导入,丰厚文言文的文学内涵,同时以淡化高中学生对文言文的时代跨越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进行阅读、理解和探究的兴趣。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编排了文言文课文《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衰变化,反映作者对历史发展循环往复的感叹,借此警醒唐朝的统治阶级避免重蹈覆辙。语文教师可根据课文写作环境,在课前向学生介绍文章背景:杜牧所生活的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外敌入侵,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在大背景下,杜牧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在其主张的巩固国防、加强统一、富民强兵等政治理想落空后,杜牧针对唐朝的统治阶级写出了《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此警醒统治者正视唐朝政权所面临的危机。通过背景导入,学生在课前对该文言文形成初步认知,有效提高学习兴趣。
(二)重点字词对照,细化课程知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文言文课文的选择,注重内在的人文价值及情感态度,在内容方面,对文言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弱化处理。因此,在文言文的解读和梳理阶段,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辨析能力,包括字义、字形、词性等。具体可通过对照比较教学,指导学生对带有共性的词句进行差异性的比较,帮助学生审视并解决在课文学习中存留的问题,继而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活动,最终实现对课文的透彻理解[3]。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编排文言文课文《师说》。该课文重点词句较多,具一定糅杂性。教师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可将字词句进行对照比较,梳理知识点。例如可首先进行古今异义的对照比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所以”一词,古义中代表“用来……的”,而今义中为因果连词;又如对一字多义进行对照比较:“师”在“古之学者必有师”中,作为名词,意为老师,而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作为动词,代表拜师求学,在最后一段“吾师道也”中,同为动词,但意为流传。教师通过对重点难点词句进行比较对照,帮助学生树立课程知识,增强文言文学习效果。
(三)多媒体资源利用,优化教学模式。
近年来,多媒体科学技术已不断应用于高中课堂,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技术设备,目的在于丰富教学资源,实现课程优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及课文内容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易产生疲乏心理,为集中学生精神,教师可在文言文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4]。根据文言文内容搜集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具体化,以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的课文《蜀道难》,作者李白对蜀道的险势进行了多角度的叙述,用词精准,想象力丰富,文章具有一定气势。同时,由于语言运用差异,学生在进行课文理解时可能面临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蜀道的真实场景进行直观的展示。通过投影仪展示蜀道各段路线的实景照片,播放旅游专题节目,直观表现四川蜀道的险峻风光。学生通过相关影像资料的观赏,将《蜀道难》中的文言文表述、自身的理解及真实的场景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利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从语文的课堂教学入手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主要的教育渠道,因此,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渗透,营造出轻松、关爱的课堂氛围,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1.重视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兼具语言的训练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语文的文字作品中,不能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内容和情感因素,充分认识到教材的精神价值,丰富教材的延伸意义,用情感来吸引和感染学生。
2.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和因素,在课前认真备课,潜心钻研教材,在课上要多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善于列举有趣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借助多媒体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情境来多层次、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在每节课开始之前设置有趣的导入语,可以采用视频和背景故事的讲解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这就要求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原有的满堂灌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大胆质疑,以师生互动的模式带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而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在发展自我认知水平的同时,还会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在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带动下,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情绪控制能力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坚强、勇敢等方面的优秀品质也会得到锻炼。
二、注重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自觉程度和学习自制力等许多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要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从思想内容上入手,还要注重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要通过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情感、性格以及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是对陈旧教学模式的一场革命,在课堂改革的大潮中,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强化学习研究,在工作中寻找到有效的突破点,抓住重点环节,对以往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完善之处改革创新,促进语文教学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得到全面体现。
一、注重实现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发展全面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中,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全面掌握,而且要在语文教学之中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效益性。课程标准对阅读、写作、表达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阅读能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选题立意、间架结构、语言润色、表现手法等方面作深入分析,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熟悉基础语法知识和各种修辞手法,并能够熟练运用,等等。实际上,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并没有完全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开展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中所用时间过多,对于学生的启发引导做得不够,尤其是没有能够抓住重点章节、重点字词,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全面感悟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教学工具性的表现。教师应当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对学生开展指导点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高效学习。
二、注重实现主观情感体验与思想引领全面深化
文章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情感体验的书面反映与再现,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材的思想情感、意境与学生的思想发展、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对学生的思想的教育,尤其是对学生人生理念的渗透。比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人文性目标,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提前预习,在此基础上设计三个探究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一是分析“有了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为什么首先要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二是讨论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的泛音?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三是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怎样认识海伦・凯勒心中的“奇观”?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阅读原文,联系实际,比较海伦的生活遭遇,以受到的启发写读后感,强化学生对生活幸福指数的感悟。教师要逐层深入地探究分析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思想引领成效。
三、注重实现教学自主学习与思维引导全面交互
许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都将讲解作为最主要的手段,认为只有讲全讲透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样的课才算满意的课。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对于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考虑得不够充分,很容易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在学习中难以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良性互动的局面,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能力培养产生消极作用。针对这样的现象,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改革创新,突破这一瓶颈。各种教学改革的模式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范例,其中自主学习模式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作用方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按照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成6―8人的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作用,让后进生在小组里学习到优秀生的思维方式,让优秀生对小组里中下层的学生发挥更为直接的帮教作用,让一个个团队在学习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这种模式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既要让学生自由地开展学习,又要做好启发引导和调节控制,对学生的难点问题予以帮助,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控,让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有效控制之下,保障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取得最优成效。
四、注重实现教师讲解传授与指导帮助全面促进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潜心研究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尤其是要改变许多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充当教学活动主角的模式,从教师满堂灌输的主体地位中走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点拨指导,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技巧予以指点,并帮助他们学习解决重难点问题,通过教学中有效的双边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积极起来,让学生在相互协作的学习中增强思维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另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后进生的帮扶工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学习薄弱环节的分析和辅导,还要引导其他学生与后进生开展帮扶活动,整合语文学习的各种有利资源,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五、注重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与课外活动全面互动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困境;出路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些教师在没有深刻理解教学改革含义的情况下,为了显示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性,出现了偏离语文阅读教学的现象。并且由于目前在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模糊,理解也非常宽泛,而且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重视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而忽略了学生利用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偏离。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出路
1.重视阅读教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来说也是如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语感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感即语言感知的能力,语感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是靠阅读来实现的。让学生徜徉在阅读的海洋中,在阅读中感受和体验文学带来的美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文水平的提高。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才能够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思和意义,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对于其他学科也有促进作用,可以加深对其他科目的理解和掌握。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耐心的指导,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积累,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观念、方式和内容的改革创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阅读兴趣对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教学和学习,让学生逐渐对语文教学、对阅读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一.高中学生所存在的差异性问题
探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机、文化背景、语言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等均各不相同,尤其是高中生。由于高中生在情感方面、身心方面以及认知方面等方面发生失衡,导致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男生通常擅于抽象思维,而女生擅于形象思维,因此女生在语文科目上的表现较为优异。其次,喜欢阅读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因此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而记忆能力好的学生比较擅长做笔记,因此语文功底扎实。另外,有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有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对于高中生之间的差异性,授课教师应首先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在高中语文中进行差异性教学的方法
1.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并进行有效处理属于高中语文差异性教学中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期间,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基本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以及拓展视野以外,还要同时兼顾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发展需求等。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尊重文本,对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进行筛选整理。高中语文知识体系的构成包含有多个部分,如语言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积累、阅读理解、诗词鉴赏、课后练习等,因而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对知识点进行分层,以学生学习情况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评价制度。另一方面,以学生的爱好、需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结合学生的诉求,对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另外,教师可对高中语文的课堂练习、课外练习等进行优化,在方便教学之余,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对差异性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设置。授课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弹性设计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下限,对于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同时,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问题,尽可能是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均可通过课堂教学获取满足感,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另外,在语文课堂练习上,授课教师还可结合学生需求,设计拓展练习、基础练习以及跟踪阅读等多种题型,从而在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之余,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可结合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高中生均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教师除了要进行一些类似讨论互动型的教学方法以外,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同时对小组合作学习比重进行适当加重。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期间,尽可能采取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方式,以分层方式推进教学。
3.对高中语文可以用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及时、客观的评价,针对学生层次应用相应的评价指标,是确保学生在得到尊重的情况下,均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在给予优生进行评价时,应选择高标准作为评价依据,鼓励优生不断跨越,对其语文基础进行深一步的推展。在给予中等生进行评价时,应委婉点出不足之处,并耐心、细心地指导学生不断进步。在给予学习困难生进行评价时,应多与学生交谈,寻找学生的进步点、亮点,通过及时的鼓励与表扬,给予学生信心,使其积极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当中。另外,在评价期间,教师还要遵循两个主要原则,一方面积极应用形成性评价,另一方面摒弃单一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进行整合。
三、总结
综上所诉,差异性问题属于高中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关怀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自身发展加以重视,围绕学生展开差异性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上的需求,促进学生的进步,提高其语文素养。
作者: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