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计类专业

设计类专业

时间:2023-05-31 08:5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计类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设计类专业

第1篇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情况分析

1.专业设置

目前,我院开设电脑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建筑装饰工程四个艺术设计类专业。

2.生源状况

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分美术高考生和对口考生两类。按有关规定,美术高考生需取得美术专业高考本科合格证后方有资格报考我院,因此此类学生有一定的美术专业基础。对口考生是在中等职业学校不受专业限制录取的非艺术生,此类学生没有美术基础或只是爱好艺术设计专业,两类学生所占比例基本持平。

3.教学情况

针对上述生源状况,我院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分类辅导措施,对刚入学欠缺美术基础的对口新生“开小灶”加班辅导。在任课教师的积极努力下,对口生专业基础课得到了提高,缩短了与美术专业生的差距,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4.就业现状

目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初次就业率相对稳定,专业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本对口就业率都没能超过60%,而专业完全对口率则很低,一般不超过30%。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业渠道稳定率不高,企业满意度和学生满意度总体上一般。个人职业拓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不足,创业水平落后。

从目前的情况看,艺术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进入企业和公司工作。比如我院的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想应聘广告公司、企业的设计部、装饰公司等设计师岗位,难度就会相当大。对广告公司、装饰公司等设计公司来说,设计师的需求已饱和,一般招聘的设计师岗位相对较少,而且要求工作经验。因此大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二、解决艺术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第一,对于教师而言,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挂钩,积累实践经验以增强创新意识。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分析市场需求的综合能力,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设计流程。要做到理论知识加具体案例加教师指导相结合,让学生学到的不只是枯燥的理论,更是实在的操作。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紧抱课本不放,要深入社会,深入企业,深入到具体设计案例的操作中去。根据市场需求,制订授课计划,编写教案;按照设计公司工作流程,指导学生学会寻找信息、联系谈判、市场调研、创意构思、确定设计方案、印刷加工等知识,加强全过程学习。

第二,对于学生来说,应踏实学习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了解社会对艺术生的需求。在艺术生就业困难的大形势下,如何让自己更好地就业成了艺术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艺术生在校期间应多培养动手能力,了解社会对艺术生的需求,早为就业铺路。一是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把企业作为第二学习场所。二是学生入学时,首先要到企业了解环境,了解企业现在及将来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在早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开始学习专业课以后,应该经常参与企业提出个案的设计与点评,以锻炼表达能力,保持与社会、企业的接触,得到合理的信息,确定学习方向。三是学生毕业时,校企双方应该要求学生以一个准设计师的身份参与企业的设计开发工作,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此外,艺术生要注意保留平时的作业或好的作品,这对找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有能力的学生,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第2篇

【关键词】设计类专业 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 教学改革

通过笔者近10年的相关教学实践和对国内许多高等院校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调研和分析,总结归纳了当前设计类专业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首先,国家招生制度的弊端,造成生源质量下降。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高考入学率的不断提升,许多仅学了一两年甚至几个月的艺术类考生,如愿以偿地考入了高等学府的设计类专业。这已经成了各艺术类院校乃至专业美院的普遍现象,其生源质量可想而知。

这一点我们仅从各高校艺术类专业的班级人数上就能明确地感受到。从2000年前后,为响应教育制度的改革,各高等院校相继扩招,使得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学生数量的增加及应试教育带来的生源质量的下降必然给我国当前的艺术教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为各院校艺术类专业如何保证基础课教学质量,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及正确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随着学科的不断细化,原有纯艺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应对诸如建筑学、工业设计、动画设计及环艺设计等专业的需求了。这就要求不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师在“传道”过程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严格遵照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施教。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绝大多数一线专业基础课教师,均直接或间接从“科班”的美院的纯艺术专业毕业,在施教的过程中,许多仍沿用对待纯艺术专业的方式来教授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因而,缺乏针对性。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效果不明显。其直接结果将导致该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学习相脱节的现象便显而易见了。

第三,因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晰且随意性较大,导致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的任务不明晰。目前许多高校的设计类专业在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往往通过相关专业的负责人来执行。而该负责人的专业偏向和个人喜好往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便体现无余。一个培养方案刚执行了一两年,由于负责人的更换而需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例子屡屡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艺术类考试制度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我们国家的艺术类考试数十年如一日,其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论是纯艺术专业还是各类设计专业,其考核内容都是素描和色彩,个别的加一门速写。如此看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课考核,入学后却不加以重视,甚至与其相悖而行。设计类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很难想象在知识产权明晰,且被法律所保护的当今社会,和他人雷同的设计作品进入市场,那后果将是多么的严重。因而,当代设计类专业的造型基础教学特点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独立思考,寻求创意、形式上的不同,它可能不要求学生有多高的表现技能,因为现代科技可以辅助他们去完成。所以,当前的艺术类高考制度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如何能考核出设计类专业所需的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这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针对以上我国当前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怎样上好专业基础课,成了我们急需探讨和解决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专业基础课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教学方法,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影响到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对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高校设计类专业应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改变“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集思广益,优化师资结构,以教学团队为基础,实行课程建设负责制。倡导设计类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负责人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具体行之有效地执行和跟踪,及时将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学团队,以确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等方面的科学化、前沿化和专业化水平。教学团队成员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科学管理理念及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学法研究”例会,集中交流总结在培养方案执行中存在的不足,交流个人较为满意的经验等,从而,以改革促发展,以实践求创新,探索一条更适合当代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

其次,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兴趣方能做好一件事,对于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亦是如此。那么如何培养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兴趣,这已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要给学生以新鲜感,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从教师自身讲,要改变老一套的教学法式,不能沿用摆几个几何体、石膏或静物等让学生化的方式。可以将教学的场地由室内扩展到室外。另一方面,教会学生摆放静物的原理,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的特性,摆放自己的生活用品等。这样,在表现自己较为熟悉的物品时,更能便于理解和掌握,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再次,加强培养力度、加大课时投入。面对如此诸多高考“速成”生,我们应改革教学模式,加大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课时力度,不能用几十个课时就“搪塞”过这门课,不能只是“走过程”、“长见识”。既然学生们能够通过较短时间的训练,通过我们的考试制度满足我们的考核要求,说明学生有一定的潜力,是可以塑造和提高的,但是距离相关设计类专业所要求的基础要“厚”还有一定的距离。事物的发展规律既是如此,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我们专业基础课来讲,没有人是天才,天生就是“厚基础”。故面对考试制度改革后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更应该改变我们“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的心理,应该认识到我们在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加大专业基础课的课时量,让学生分学期、分阶段的递进式加强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力度。这样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就更易入手,便于理解和掌握,才能体现出其基础之厚。

参考文献:

[1]冯峰,卢.设计素描[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田崴.思维设计――造型艺术与思维创意[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

首先阐述了目前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现状,接着从学生、指导教师和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最后从确保毕业设计的题目合适,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构建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指导小组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管理,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五个方面探讨了改进办法。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改革

一、引言

2009年,我国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已有三百多所高校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占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近三分之一。本科毕业设计强调理论学习、工程实践和探索创新相结合,是本科生开始从事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即将独立工作做前期准备。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设计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预期的教学目标未能很好地实现。以当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探讨如何提升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切实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构建一个更为科学的毕业设计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毕业设计质量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指导教师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的原因。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学风令人堪忧,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沉溺于网络,得过且过,对课程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对作为大学期间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更是如此,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用心做毕业设计;另外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第8学期,而这段时间恰好是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最佳契机或者是考研的复试时间,很难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做毕业设计,这样毕业设计质量是可想而知的。主观上,对毕业设计重要性认识不足;客观上,时间的冲突,导致毕业设计抄袭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毕业设计买卖事件。网上大量的“代做毕业设计”网站更为毕业设计的抄袭、买卖提供了“便捷”通道。

2.指导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高校的教师大都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对难以监督的毕业设计指导任务更是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和学生交流。一些青年教师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一直待在学校,科研能力很强,但是工程实践能力欠缺。因此,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中常常出现过难、过易、工程性不强等问题,这严重挫败了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极少数指导老师责任心不强,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很少主动联系学生,放任学生自由,采用“放羊式”管理模式,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毕业设计的质量可想而知。主观上,极少数指导老师缺乏责任心;客观上,科研压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欠缺使得指导老师没有时间,没有能力指导好毕业设计。

3.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毕业设计过程监管不严密,常常走形式主义,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严重不足,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就业率进行考核,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对学生因找工作的各种请假申请“一路绿灯”,从而放松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管,答辩过程中,又不敢严格要求,答辩不通过将导致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从而影响学生就业。学校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不予监控或监管不严,对认真负责任的指导教师奖励力度太小,甚至没有奖励,对不负责任的指导老师基本上没有惩罚措施。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

1.确保毕业设计的题目合适。毕业设计题目是否合适,对保证毕业设计质量至关重要,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设计的题目必须是来源于生产一线的真实课题,同时考虑题目的工作量,内容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合适的。强调毕业设计的题目来源于生产一线,但不能简单地将毕业设计和工程画等号。否则,对一个在校学生来说,难度似乎太大,将会挫伤其积极性。高校应该从多个渠道挖掘毕业设计题目,例如通过加强与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基地的联系,从企业的生产一线,发掘企业难题进行研究探索;从高等院校教师承担的课题中挖掘一些子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锻炼学生科研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兴趣,在老师的帮助下自拟毕业设计题目。

2.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让学生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条件。为此,在学生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要求专业负责人给学生开展一次讲座,告诉学生毕业设计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毕业设计选题时注意事项。同时,也可以邀请往届毕业设计获得优异成绩的学长回校做讲座,谈谈毕业设计对他们今后工作的帮助作用。另外,指导老师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灌输毕业设计重要性的一些思想。

3.构建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指导小组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为兼顾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为他们配备了二位指导老师,其中一位来自高校,一位来自企业,实现指导小组负责制。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是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互补关系。在强调高校教师对学生指导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企业工程师的积极指导作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承担者,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应该定期面对面地交流沟通,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各尽其责。

4.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管理,建立惩罚与奖励机制,构建全方位的监管系统,确保指导老师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当今环境下显得十分必要。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指导教师应该制定毕业设计指导计划,在毕业设计开展过程中,指导老师应根据毕业设计指导计划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将每次指导情况做记录,在毕业设计完成后,指导老师应该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经验。学校要组织教学督导组以定期和随机两种方式进行检查。根据督导检查情况、教师互评情况、指导学生评价情况、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等多项指标对指导教师进行综合评判,根据评判结果对指导老师进行奖惩。对于企业指导老师,学校必须与企业指导老师签订委托协议书,明确对企业和企业指导老师的任务,确保学生利益,防止企业只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企业必须创造相应的实验和学习条件,为学生顺利开展毕业设计提供硬件保障。

5.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我们将整个毕业设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题目建设阶段、学生实际操作阶段和验收阶段。在题目建设阶段,指导老师申报毕业设计课题时,首先在教研室会议上以PPT形式汇报课题的研究内容,由教研室全体老师对课题的难易程度、与专业相关性、工作量大小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对不合适的题目督促指导老师修改,对合适的题目提交学院的毕业设计专家组进行最终审核,只有进行两级审核合格的题目才能上传至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供学生网上选择。这种毕业设计题目两级审核制度,可以确保毕业题目适合学生,为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了可能。在学生实际操作阶段,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题目,在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中,不再显示指导老师姓名,避免出现学生在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时,只注重指导老师的选择,而忽视自己的兴趣。在学生和指导老师完成了双向选择后,指导老师将会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便真正开始了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要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资格审核等一系列检查工作,这一系统的措施为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验收阶段,学院成立由本院系的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负责学生的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此外,答辩地点不局限于在校内,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教学实践基地、合作企业等场所进行毕业答辩,便于学生现场操作、演示其设计成果。专业化的考核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另外,每年抽出一定比例的学生,对其毕业设计进行双盲外审。规范的答辩流程、严格的答辩要求使答辩成绩更加客观公正。

四、小结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需要多个教学环节的参与和保证。为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本科教学中毕业设计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笔者在对毕业设计存在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并将这些改进方法应用于毕业设计中,通过对我校机械类专业近几年毕业设计的质量跟踪分析后发现,这些措施对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有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继红.谈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3):84-85.

[2]刘爱国,励达.研究型大学“走进企业”式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35-36.

[3]雷国华,周屹,邢传军.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4):77-80.

第4篇

1.1“1+3”教学方法介绍

根据当前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类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再根据学校的具体资源构建了“1+3”教学方法,其中“1”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而“3”则是完成这个目标或者任务需要的三个过程,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通过项目式教学方法以及启发式或者教和做一体化的各种先进教学手段以及模式,来完成对“1+3”教学方法的丰富以及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

1.2实施方案

(1)准备教学资料以及模型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类专业的课堂上,我们不可能把一个真实版的金属模具搬到课堂上进行讲解,一方面金属模具太过于沉重,另一方面不能够看到模具的内部结构,所以在本院课堂的教学时,采用了透明的模具进行讲解,这解决了模具体积大、看不到内部结构的难题。另外本院还有专门操作透明模具的模拟机,这样就能够模拟金属模具的生产过程,从而展示模具的运动过程,有利于学生看到模具是如何让塑料颗粒成型的过程。这种目视化的教学方式,显然提升了教学的深度。

(2)教学方法的设施以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为例,将整个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划分成80个课时,并根据学生所在宿舍为单位,每4人为一个小组,同时以寝室长为学习小组组长,从授课开始,就将有关产品的模具设计任务书下发给每一位小组成员,并明确每个小组学习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然后有授课老师和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并指导小组内部的分工协作,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期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学习。

其一,创设产品设计环境,并明确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作为教师要按照课程内容来创设真实环境,在一体化教室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以手机产品的机壳的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不同手机品牌的机壳结果,并讨论如何通过有效的设计来提升手机机壳的稳定性。

其二,团队协作。老师要根据手机机壳的不同特征进行分析,并明确浇注系统的设计是模具设计最为重要的组成本费。通过老师的指导,在每一个学习小组的统筹下,利用周边的资源比如学校的图书馆、互联网资源以及专业杂志,对手机机壳的浇注系统进行讨论、分析以及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授课老师要充分的发挥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团队之间的讨论,从而让每一个小组设计一个合理的初始化的浇筑方案。

其三,分组讨论。因为在初始化的方案出笼之后,这个方案并不一定是最优的,比如对原料的节约、良品率的提升,工艺的改良等都不是非常完美,因此,可以组织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和解释本小组的浇筑系统的设计以及优缺点。同时,鼓励全体同学对个小组的设计结果和设计思维进行碰撞,取长补短,从而完成对本小组设计的优化。

1.3建立基于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方法大部分是统一采用考试的方法来实现,但是这种方法显然不合适“1+3”教学体系的评价,因为这种方法对于理论教学的成果具有很好的检验作用,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察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需要结合现代企业对专业模具设计人才的需求,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基本目标,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需要建立新的考核模式。

在“1+3”的教学体系中,考核方式摒弃了考试定水平的模式,采用了平时成绩、模具设计说明书以及模具实例三大模块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讨论问题的表现和平时的学习态度决定的;模具设计说明书则通过两个部分进行考核:一是,完成的模具设计是否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产品分析、设计理念以及对特殊部位处理技巧的掌握和总体方案的水平;二是,模具设计过程是否充分发挥出团队的协作意识,以及在信息化环境里对模具设计岗位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创新精神。即首先认真搞好二维设计,在此基础上结合虚拟的模具设计平台来完成模具的三维实体的设计,要重点考察学科交叉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以及要充分了解模具结构设计的优化,从而真正让学生拥有这种创新精神。

2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毕业设计;灵活性;多元化

一、毕业设计的目的与重要性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总结在校学习成果,理论联系实践,完成专业基本训练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从事设计工作前的一次实际训练;是学生由学校到社会实践转型的一个跳板;是各院系本专业综合实力和水平的体现;也是对学生的全面考核,是整个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高职类院校更是充当了一次综合实训的重要角色。

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系统运用艺术设计的思想、程序、方法以及知识技能完成实际的各课题设计。通过毕业设计,参与设计实践,使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设计,让学生在劳动观点、组织纪律,理论联系实际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和锻炼。

二、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几点建议和体会

1.“双毕业设计模式”的设立。所谓“双毕业设计模式”。即学生离校去相关企业、单位实习前举行的毕业设计作为第一次毕业设计;实习结束返校后上交一份在企设计或参与设计的实际项目成果作为第二次毕业设计。两者相辅相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是一个客观表现。当前大部分高校做法都是二选其一,而随着目前高职类院校“2+1”教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的普及,更为“双毕业设计模式”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前者作为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一个总结,在设计深度和广度及社会现实和设计前檐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前者的不足,在设计上会充分表现专业市场需求,实用性很高,对于校内教学是一种有利补充。虽然上交第二份毕业设计的难度和可信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加强其过程控制和学生在企实习登记表上进行监控管理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另外,“双毕业设计模式”的设立也是丰富教学资料的一个快捷、方便的途径。

2.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任用。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主,在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任用上应区别于本科院校,敢于打破常规和创新,不单纯以职称、学术水平、学历学位高低论英雄,而更应看重在专业和经验经历。

3.毕业设计选题的灵活性和多元性。毕业设计的开始,选题很关键,所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学生在选题上往往彷徨、犹豫不决,指导老师应给予充分的前期准备和考察时间,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引导。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专业细分和跨专业化态势日益明显。高职类院校应根据专业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手段获取的专业供求信息及时更新各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时,也应对毕业设计选题做出及时、灵活的调整和改进。

4.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毕业设计》课程特性决定了在时间控制上相对其它课程存在较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为使得毕业设计相关工作顺利开展,过程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指导老师应根据专业特色和教学计划要求制订毕业设计实施进度表,对所带学生进行科学、严格的过程管理、跟踪指导、实时督促;相关专业领导应适时询问跟踪,不能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以保证学生在相关专业所规定时间内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5.教学指导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指导老师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模型制作室及各类专业实验室等教学条件,在学生出现大面积相同问题和遇到相同困难时进行及时必要地统一展开教学指导,进行集中示范、讲解和范例展示。

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地推动了网络教学手段的实现和多样化,可实施性和操作性在近几年的各高校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多实践,已不再是个虚拟的神话。指导老师可根据相关专业特性及实际条件建立起毕业设计网络教学系统,集中安排时间进行网络教学指导,如网络教学课件、QQ、E-mail、MSN等载体进行网上交流教学。网络教学的分量和程度的掌握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控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如参观相关设计公司(工作室)、印刷包装厂、装饰材料市场等。

6.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应因人而异。学生的素质有高有低,个人专业水平的高低也是参差不齐,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指导老师应帮其提高而不是一味地扼杀和打击。在毕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等要求上应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作出适当、灵活地调整,在评分时给予客观考虑,尽可能做到百花齐放。

对专业优秀、功底深厚的学生允许提前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对后进者起到示范、学习和改进的作用,增强其在时间观念上的认识和紧迫感。

7.做好作品评阅、作品展览和组织相关参赛工作。学生上交毕业设计后,相关审阅教师应制定一份评分表{含二级子标),对上交作品及时评阅,批复评语,并备档相关教学、总结材料,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举办每届毕业生作品展是毕业设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往往也受到各院校的重视,一场好的展览不仅有助于本专业、本院校的宣传,也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和荣誉感。展览的形式、场所、规模等也决定着作品展览的影响力。

艺术设计类专业参加各项赛事的必要性众晓周知,各校应根据毕业设计成果挑选出较优秀的设计作品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各项比赛。

8.设立相关激励、奖励制度。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毕业设计任务和过程都是艰巨的,很有必要对过程表现优秀的学生、指导老师设立相关激励、奖励制度,使之为学生和教师的楷模,起到承前启后、鼓励和促进的作用。

(1)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设立相关激励、奖励措施:

①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范本留校收藏,并颁发优秀毕业设计证书;②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2)对指导教学表现优秀、指导过程负责、学生普遍反映好、对学校贡献突出的指导老师设立相关激励、奖励措施:

第6篇

摘要:以北京服装学院2017届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创业项目为调研对象,通过对学校17个创业团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90后”创业特征;了解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及课程的关联度;了解创业领域、创业资金来源、创业团队项目规模及未来设想等,以期对艺术设计类院校的创业指导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90后”;艺术设计类专业;创业

北京服装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在学生中开展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和创业指导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具有艺术类院校的创新创业典型特色,多次被教育部和北京市授予“创新创业示范高校”等荣誉,仅2017年就荣获了教育部三项荣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开展了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研究;21世纪初,学校对校内创业实践平台模式不断探索总结;近年来,学校开展了对毕业生创业团队的跟踪调查及研究等。通过以2017届艺术设计类专业“90后”毕业生创业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学校17个创业团队、30多名创业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以期对艺术设计类院校的创业指导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一、“90后”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特征

本文选取了2017届北京服装学院毕业生中的17个“90后”优秀创业团队进行研究,团队成员所学专业涵盖了学校的所有艺术设计类专业,团队都获得了学校及北京市教委的资金或场地支持。1.创业地域选择明确。有94%(16个)的创业团队选择留京创业,原因在于毕业生已经在京学习、生活四年,对北京的环境较熟悉和了解,积累了一些人脉和资源,创业团队认为艺术设计类、文化创意类项目在京商机多、市场大、收益好。2.创业起步时间早。调研创业团队项目启动时间,可以发现“90后”创业团队起步早,也给创业团队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便于团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进行创业,节约了创业时间成本。其中,有35%(6个)创业项目是在大二年级就开始启动,另有35%(6个)创业项目是从大三年级启动,剩余创业项目为大四年级或毕业时开始的。虽然起步早,但是创业团队注册公司积极性不高,注册公司的仅有4个项目,也说明创业团队对公司注册的重要性缺乏认识。3.创业得到家长积极支持。有94%(16个)的创业团队表示父母对他们的创业梦想积极支持,没有要求他们必须去用人单位就业,甚至在创业之初还给予了资金帮助。这说明目前“90后”大学生创业氛围良好,不仅是政府和高校在积极推动和扶持,而且学生还可以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并取得家庭资金的配备。4.创业启动资金所需数额较小。17个创业团队项目投资规模从1万元~35万元不等,其中3万元~10万元的项目比例达65%(11个),说明设计类大学生创业项目需要的启动资金少,创业资金门槛较低。对于他们来说,设计类创业项目启动时,有几台电脑,掌握设计类应用软件,通过创新创意智力活动即可开发产品及服务,开始创业,对比其他创业领域减少了投资固定设备和租赁场地等费用。5.创业项目体现社会责任感。17个创业团队项目内容多依据自身所学专业进行创业,涵盖服装设计、首饰设计、美术教育、艺术衍生品等领域。可喜的是,“90后”大学生在创业领域中加入了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因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他们自觉地把传统文化运用到创业项目中,出现了藏文化手工扎染、敦煌艺术衍生品等项目。

二、“90后”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创业项目与专业关联度分析

1.创业项目与专业关联度高。从创业项目类型看,学校学生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关联度高。例如:服装、首饰、箱包设计类项目11项,其中少儿美术教育类项目4项,艺术衍生品类项目4项;产品设计类1项。2.创业梦想多源自专业课教学。从创业项目起源看,学校“90后”学生创业“点子”源于“一门专业课的启发”较多。有的项目源于在上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对某一领域进行调研,在了解了艺术类产品设计、制作、宣传、售卖等相关流程后,学生发现了商机,萌生了创业的冲动;有的项目是因参加创新创业课程相关教学活动,受到了创业教育,启发了学生的创业想法;还有的是把课程作业上交的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转化成了商品,获得了利益,走上了创业之路。3.教师引导发挥重要作用。调查中,有9人次提到学校教师对自己创业项目的帮助最大,涵盖了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工作教师及校外创业导师。学生们认为在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拓展学生视野,而且还要注重育人和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引导学生敢于尝试。正是因为教师们的引导,“90后”大学生们才有了成为一名独立设计师或创客的理想。4.注重传承创新专业知识。“90后”大学生注重继承传统的专业知识,并将其创新发展运用到设计领域中。有30%(5个)项目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校内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学习,反映了“90后”大学生不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及时从中汲取养分,而且还反映出他们的创新性,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推陈出新设计出符合当下消费者审美的消费商品,产品备受好评。

三、“90后”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创业团队对未来的设想

1.有意愿获得外部融资。项目启动之初,资金投入基本以自有资金为主,随着创业项目的发展壮大,团队成员也反映资金不足给他们造成困扰,他们积极了解外部融资方式,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同时不断争取获得外部资金支持的机会。2.希望获得学校后续支持。创业团队希望毕业后能继续得到学校各方面的支持。首先,在“资金”和项目“宣传”方面是团队最需要的;其次,是需要“人脉”介绍和“法律”知识方面的帮助;最后,学校如果能够继续提供办公场地租赁、财务指导、营销策划等方面的服务将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创业热情。

第7篇

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巩固、深化和升华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做好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作风、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事业心和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毕业设计通常由封面、任务书、开题报告、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组成,而好些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只有封面、目录和正文,其余的部分都忽略掉了,有些就算有目录,目录的页码与正文所标的页码也不吻合。

2提高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充分做好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方向。毕业设计的内容应涵盖专业的主干课程,符合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目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毕业设计选题多采用指导教师给定题目,学生3-5人组成项目组的形式,这种选题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高职学生的培养的是技术应用能力强,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来选择题目比较切合实际,学生可以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方面着手,缩短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以很快融入角色,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也为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完善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机制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制订完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文件,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实行全面质量跟踪和管理,举行毕业设计指导讲座,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选择题目,制订《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对教师何时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何时进行有关技术资料、数据的收集、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初稿、教师何时对学生的初稿提出反馈意见、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修改稿、何时完成毕业答辩做出系统的安排。制订《毕业设计书写格式》,毕业设计说明书要有统一格式,内容一般应包括名称、摘要、正文和参考资料四部分。正文是说明书的核心,一般应包括: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目标分析及总体方案的确定、设计的思想和依据、实体设计、软硬件调试和结果分析,必要的计算、图表、总结。说明书文字叙述力求简练通顺,字数不得小于6000字,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楚,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论述深入浅出,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制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对设计的选题、设计的指导、设计的答辩以及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等各方面工作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监督工作,按照《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的要求对通过毕业设计考核,确定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是否达到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设计的实际水平,对于抄袭和代做的毕业设计应严肃处理。

2.3改革毕业设计答辩模式

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起着举足轻重作用,通过答辩可以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要成立毕业设计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答辩工作,对答辩场地、人员安排、答辩时间、答辩记录等工作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学院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考评委员,此外,学校的指导教师同样可以到企业去,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现场答辩委员,在企业现场进行答辩。在答辩前几天答辩考评委员的成员要阅读学生的毕业设计,精心准备答辩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组织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参加答辩,使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以提高。

3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建设

0 前言

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而当前人们也十分注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必须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有效的课程建设,让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一定积累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输送更多的人才。

1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建设思路

1.1 始终围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

有效建设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既需要遵循高职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同时又要考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特色,此外还需要对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加以考虑。只有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考虑,才能够完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为此,在进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建设的时候,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围绕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进行建设。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其目标是培养面向艺术设计行业的设计、制作、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进行课程建设的时候,就必须要对这些岗位工作的具体需求加以认真分析,在开设相关课程的时候,必须要与实际的岗位需求相结合,从而体现出教育的职业性。

1.2 考虑行业、地区和学校的办学特色

对于许多的高职院校而言,其艺术设计类专业都是在行业或者地区的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也主要是为本地区或者本行业输送专业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进行相关课程建设的时候,就必须要对行业以及地区的产业特色加以考虑,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往往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这些差异加以考虑,同时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建设的时候,也应该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这样才能让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就业空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1.3 重视对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培养

当前,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因而也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他们求职的时候,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往往不仅是他们的专业能力,同时也更加注重他们的综合素质。因而高职院校在进行相关课程建设的时候,还必须要重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大力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必须要让他们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他们才能够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2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建设策略

2.1 重视课程的开发

当前社会更加青睐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所以在进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开发时,也必须要保证课程的多元化,如既要开设必选课,同时也要开设一定的选修课,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较高的适应岗位的能力和职业变换能力。在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加以开发的时候,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与企业的沟通来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进而依据行业的发展情况来开发相应的课程,使得课程的建设能够与社会的发展同步。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开发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行业的专家和高职教师等。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职业岗位进行必要的描述,然后再对相应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了工作任务之后,再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课程,最后再依据课程来进行相关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从而完成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开发。

2.2 对课程进行分类建设

在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还必须要注重对于课程的分类建设。因为对于不同的专业而言,培养的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必须要依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对课程进行分类,从而突出重点,完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在对课程进行分类建设的时候,首先需要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划分,因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做出了相应规定,必须要包含德育、体育等课程,所以这些课程是每一个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都必须要修读的课程,当然也是高职院校必须要开设的课程。其次是大类的基础课程,对于所有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它们都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共同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以可以基于此来设置专业大类的基础课程。再次是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需要依据专业的具体特征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设置,因为专业核心课程是最能够反映专业特色的,同时也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得以提高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在对课程进行分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于专业核心类课程的建设。最后就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加以运用,所以应当针对具体的岗位需求来安排实践课程。

2.3 构建课程资源平台

在进行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对于教材和相关实践课程加以建设是不够完善的,还必须要搭建起课程资源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与学生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也能够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这一平台的搭建,使得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能够及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并且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也可以与从事相关职业的员工进行交流,便于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同时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与其他学生或者教师进行探讨,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通过课程资源平台的搭建,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再通过对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就可以使得整个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得以完善。

3 结语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建设的时候,也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培养目标,同时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来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建设。本文就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对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来完善我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国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132-133.

第9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平面设计 培养模式

引 言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设有平面设计类专业的院校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其教学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培养模式方面(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仍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的基本组元进行分析,对不同艺术类教学模式中各环节的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力争将平面设计的基础性、艺术性、学术性以及教师教育的示范性和综合性等统一起来,以期推进我国高等院校平面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全方位、深层次研究,为更进一步完善不同教学体系下教学的改革,促进平面设计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组元

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一般由技能教学、情感教学、文化教学、数字化教学及个性化教学组成。各组元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1.技能教学

技能教学包括基础知识理论的教授与知识的拓宽。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理论往往学得比较“死”,这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质以及相关的理论内容,作出调整和对待,并针对细微的变化作出观测,及时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作出详细的回馈调查。只有对理论加以区别,对学生有区别地教授理论知识,才能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指导思想,使其充分掌握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并推动学生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在知识拓宽教学中,拓宽范围并不是要求教师片面地增加理论设计的数量,而是分别从语言、体裁等形式上加以拓宽。基础技能的培训是相对枯燥的过程,但是知识范围的拓展却恰恰弥补了这一弱势,使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的设计技能并激发创造力,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

2.情感体验教学

教师在实施情感体验教学模式时,首先需要把握作品的情感主线,能够深刻理解并领悟情感的内涵以及设计作品所抒发的情感特性,深入体会并以巧妙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情感体现的波形变化,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模式,从而扩展学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3.文化修养教学

艺术的感受力实质上是对艺术的一种文化审美。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是成正比的,它正是围绕着艺术感受力而作用于设计本身的,学生需要从文化视野的高度去深层次地洞悉现实、领悟人生、创作和理解作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品,使其具有强烈的创作能力。

为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教师还需要明确文化类别,大致可分为三类,如表1所示: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明确文化的类别,不能侧重某一种类型,特别需要均衡各种文化修养的熏陶,从而在文化修养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中能够得心应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以下三个部分作为模式的要点,但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性并加以调整变化:第一,需要将案例作为引子,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其次,教师应带领学生积极参观与本课程有关的艺术展览,因为这些展览具体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会使得自身的情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文化氛围之中。最后,教师还可以有关的影像资料作为辅助手段,使文化修养的教育生动活泼起来,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受到熏陶。

4.数字化教学

为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必须实现多媒体与数字化教学模式的融合,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带动多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可带领学生依照计算机的特性创作自己的课件和作品,例如可采用计算机的优势组织细节,还可伴有电影或者动画影像出现等。

5.个性化教学

首先,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要以学生的需求调研为前提。教师须调研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从而在课程编排中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培养需求。

其次,制订一个富有个性的、独特的培养计划是个性化教学模式开始的关键。教师需要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之上与学生构建一个符合其自身发展特质的培养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清前进的方向。

最后,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个性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教师应定期对此阶段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实行检验,由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提出个性化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真正使学生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方式。

高等院校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对比

在我国高校中设有平面设计类专业的高校可分两大类,一是师范类,二是理工类。师范类院校培养模式注重文化和情感,理工类院校注重技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但都存在不足。

师范院校以职业教育为培养目的,将情感教学作为培养核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训练,缺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理工院校重视数字化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强,但教学上对情感教学的忽视往往导致了艺术设计流于形式,使学生在专业创作时过分追求技术,缺乏创造力、个性与文化深度。

高等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应与市场经济的时代需求相接轨,要满足设计基础教学和前沿科技研究的需求,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要改变仅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认识,脱离以技能、技术为教育核心的状态,将情感教学贯穿于数字化与个性化教学中,结合文化和技能教育,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全面、综合地研究和规划高等院校平面设计类专业的培养模式。

结 语

高等院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模式,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同时社会、企业也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以推动理工院校平面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维林.因子分析法下江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3.

[2]房桂芳,张国东,魏龙.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

[3]王玉庄.教育发展评析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北京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张君.美国平面设计教育对当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

第10篇

关键词:化工类;专业教学;信息技术

现如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可以提高信息传播速度,信息化教学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突出,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敏感度,而信息化教学利用学生的性格特征,通过信息技术,围绕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作为系统科学的工作,教师要想保证教学达到显著的效果,就要首先具有明确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还要能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内涵所在;其次,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包括明确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现状、明确教学重难点等;最后,针对实际状况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和思路

简单来讲,教学设计就是紧紧围绕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综合多种教学要素,并且根据学生特征而制定的教学方案。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在以往教学设计的前提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多种技术引入教学方案中,而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及数字信息技术等等。化工生产的关键是化学反应,在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中化学反应器操作是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固定床反应器作为例子,分析怎样高效完成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环节安排。但是必须要在此说明,此次教学任务是在学生完全了解固定床反应器的工作原理、简单操作以及仪器参数的前提下进行的,最终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故障,以及分析固定床反应器出现故障的原因,而且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及时的解决。此外,也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怎样利用仪表数据对化工生产运行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

2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

2.1分析教学内容

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化工专业课程《化学反应器操作技术》中固定床反应器教学单元中教学任务“常见故障分析处理”为例子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课时共有两节。在学习这个教学任务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固定床反应器的理论基础、工艺参数确定、开采以及正常操作的有关内容。利用这次教学任务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学生需要分析造成运行工况异常的主要原因,可以适当的选择所采用的方法,并且结合仪表显示的数据信息来判断化工生产运行状态是否正常。

2.2分析学情

通常,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第四学期学生是教学对象,学生前三期已经通过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必须要通过很多实践性操作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与验证,而且了解微信、QQ、电脑等知识的合理运用;而且学生前三期已经做做苯加氢装置稳定运行、开车以及停车的操作,但是难免会存在异常的操作情况,造成操作中存在各种故障;尽管有了一些故障处理操作尝试,但是缺少故障处理分析思路;尽管有了某种岗位认知,但是难以真正体验到最真实的工作场景,无法有效分析和处理经常见到的故障[1]。

2.3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此次教学设计中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资源都有高等职业教学资源库、电子教室。教师工作站、省级精品课程教学网站、仿真软件以及化工生产技术仿真机房等等。在最大限度上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建立内容丰富、沟通快速、反馈全方位以及直观感性的教学环境。此外,还包括各种师生交流的方式,比如:微信、QQ以及电子邮箱等等。

3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环节是否科学直接关乎到信息化教学是否能够正常实施,信息化教学环节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发思索式学习。教学设计的教学主体是学生,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明确教学任务,实施具体的任务,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做,正确引导学生逐渐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3.1学前预习阶段

借助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校外学习资源,比如:省级精品课程网站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等等,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平台。[2]对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前在这些平台上登录进去,查找且学习和课程相关的信息,为了确保该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教师可以运用教学平台使学生在网站上进行在线测试,并且结合最终的测验结果掌握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此外,在教学网站上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课程动态,使学生对教学安排能够提前了解。

3.2教学任务确定阶段

长期以来,固定床反应器的故障分析教是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的重难点,枯燥乏味的操作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化工生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应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播放视频、幻灯片等方法来引导启发学生,在新任务导入的时候,应该要求学生对化工生产的操作进行了解,明确认识到故障分析的重要作用。

3.3任务实施阶段

3.3.1教师演示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备来模拟固定床反应器的苯加氢实验,再加以演示常见故障的处理思路,关键点是向学生清楚的传达思路。[3]在该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应该紧紧跟上分析思路,在软件方面实行同步模拟,在学的同时进行操作,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3.2教学方案的制定

实验任务必须要分组学习,教师应该安排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正确引导小组成为合理利用教学平台的丰富资源,收集资料信息、讨论且制定教学方案,再将教学方案及时到教学平台上。

3.3.3正式点评

在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教学方案制定,教师应该正式点评每个小组上传的教学方案,根据仿真模拟的最终结果,将各个小组方案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比较,并且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个人的观点,归纳总结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方案。

3.3.4评价总结过程

信息化教学的最后阶段是评价总结阶段,也是必须要高度重视的关键阶段。尽管该过程不会涉及到实际操作,但是评价总结可以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成就感,也是促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升的重点。一般来说,评价总结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这样做能够防止教师不能做出全面的评价,积极开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一起完成总结任务。教师在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时候,应该对学生任务过程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将学生的工作态度以及职业素质等都纳入考核中,从而实现多样化评价[4]。

第11篇

【关键词】 Photoshop;教学方法;一体化;案例;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2

Photoshop是当前最流行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它具备强大的数字图像处理功能,在影像创意、广告设计、艺术文字、绘制三维帖图、网页设计、建筑后期效果图处理等艺术设计领域应用广泛。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Photoshop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在不断地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于高等职业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教学方法。

1.Photoshop课程教学方法选取依据

1.1基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辩证统一,其包括老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Photoshop作为一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学方法选取要以这个体系为主要依据。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两个发展趋势:一、教学目标由“理论知识”的存储转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也由“教”法向“学”法转移;二、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移到“学生”,由单向的教师讲授转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教学方法逐渐从传授法向互动法转移。在职业教育教学法发展的推动下,形成新型的职业教育教学法体系,如下图1-1:

新型的职业教育教学法体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Photoshop教学方法的选取和设计,也必须切合这一发展趋势。

1.2基于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

Photoshop是一款性能卓越、功能强大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对于广告设计、动漫设计、摄影、环艺等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Photoshop是学习、工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设计辅助工具。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偏重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虽然通过课程的实施,学生可以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关键知识点,但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学生甚至无法独立使用软件完成简单的设计任务。因此,Photoshop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取时,既要考虑课程的特点,又要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为依据,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应用软件处理实际项目的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主要的教学方法如下:

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特点 复合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互动,讲中有练,练中有讲 以任务为驱动,以案例为载体 引入真实项目,模拟公司流程

目的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掌握基本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综合能力,培养职业修养

2.Photoshop教学过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2.1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摒弃了传统教学法以理论传授为主,并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相剥离的教学过程。其将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作为授课的重心,综合运用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练习法、案例法、项目法等教学方法,采用投影、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对Photoshop这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实施需要的课前准备和具体教学实施过程:

1)授课地点:课程直接在专业机房或者一体化教室中进行。

2)软硬件设施的配备: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独立显卡)、投影仪、打印机、照相机等;软件条件包括多媒体软件(凌波、红蜘蛛等)、最新版本的Photoshop软件、Office办公软件(Word、PPT)、PDF阅读器等。

3)教学内容: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能力需求设计教学计划、选取教学内容,比如广告专业的教学内容,需偏重于海报设计、艺术字设计、包装设计、封面设计等与广告设计密切相关的内容,而对于摄影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则要侧重于数码照片处理、视觉创意等领域。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和整理一套完整的电子教学文档,其中包括:教案、知识点归纳、案例设计、项目设计的Word文档或PDF文档,课程演示的PPT文件,图片素材,Photoshop源文件,视频资源和网络资源。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取非常重要,其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实施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内容选取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4)教学实施:课程在专业机房进行,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便于讲练结合;教师采用多媒体设备讲课,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呈现教学内容。实施的过程以实践为主,理论和实践结合;以练为主,讲与练结合,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边讲边练,结合示范操作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具体地呈现给学生。

2.2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基础,保留和吸取两种教学方法的精华、剔除方法中的缺陷,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改进,逐步设计出一种更加适合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方法。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任务,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为依据确定任务的难度;教师展示任务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合理划分任务,并找出完成任务可能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对分析结果进行归纳、补充,并以案例的形式呈现这些知识点;教师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源或关键线索,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完成的任务进行归纳、总结、评价。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实施步骤如图2-1:

图2-1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步骤

以广告专业的Photoshop课程为例,步骤如下:

1)首先根据广告专业的教学目标设计任务,并创建任务的目标和教学情境。任务之一利用Photoshop设计一张蛋糕店的POP广告。

2)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分析任务。该任务划分为内容设计和文案设计两部分,完成这项任务可能用到的知识点包括图层、蒙版、路径、画笔工具、钢笔工具、文字工具、选区工具等。这其中有些知识点(如图层、画笔工具、选区工具)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只需简单回顾;而对于其中全新的知识点(如路径、钢笔工具等),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案例,将抽象的知识点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3)教师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讲解完之后,还要布置相似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新的知识和技能,为完成任务做好铺垫。

4)学生各显神通,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用Photoshop软件独立完成蛋糕店的POP广告的设计,这个过程教师也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

5)课堂展示学生的设计作品,教师分析作品的优缺点,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作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对Photoshop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利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项目教学法

通过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Photoshop的功能和操作,并可以独立利用Photoshop完成简单的设计任务。为了使学生感受实际工作中利用Photoshop完成设计项目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入了项目教学法。

目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一般采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或者工作室教学模式。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企业或工作室都可以为教学提供真实的设计案例。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直接引入企业或者工作室的设计项目,并模拟真实项目的设计过程,使学生感受企业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以及与客户的交流能力。教学方法实施的具体步骤如图2-2:

图2-2 项目教学法实施步骤

还是以广告专业为例,我们引入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利用Photoshop软件为某房产公司设计一套宣材料,其中包括大型的室外宣传海报、宣传单张和宣传画册(只设计封面和封底)。教学过程要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流程,步骤如下:

1)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设计小组,每个小组包含一名项目经理和若干名设计人员,企业兼职教师扮演客户。各组项目经理出面和客户交流,了解客户的项目需求和设计要求。

2)项目经理向小组成员陈述客户需求,大家讨论设计方案,划分设计任务,并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3)小组成员需按照任务划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交由客户审阅,客户提出修改意见,设计人员进一步修改,直至客户满意为止。

4)每组的客户经理向全班展示本组的最终设计作品,介绍设计思路,以及制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各组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学习,选出一组最佳作品,教师做最后点评。

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组织、交往和合作能力。

3.结束语

在Photoshop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导向,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案例任务驱动、项目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修养。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其帅.浅谈Photoshop的教学方法[J].成才之路,2009(31).

[2]陈晨.Photoshop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11(32).

第12篇

关键词:机类专业设计;多元专业智能;培养与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针对传统的一元智能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智能不是在标准化测试中所得到的成绩,而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他还特别强调指出:人类的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即人类智能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机类专业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查阅手册、资料,经过计算和绘图,完成某一特定课题的教学过程。是使学生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专业设计对提高学生综合专业能力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何在专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促使学生从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到实现多元创新智能发展的飞跃,这是一个在教育领域中具有根本性的深层次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模仿者、书呆子,而是要培养成充满灵性的、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者。为探究此问题,本文尝试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专业设计中,以此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元专业智能。

语言智能的培养

专业设计大体包括实习、设计、撰写论文及答辩等阶段。首先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准确应用专业术语的能力。所谓专业术语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约定俗成的,用来反映本专业事和物的一种特殊语言。例如涉及油与工作表面的吸附能力时就应该使用“油性”这一专业术语,而当谈到油的流动性时,因其直接与油分子层间的摩擦力相关,就不能用“油性”一词,而应该改用“粘性”一词来描述。可见,准确地应用专业语言的能力取决于学生对专业概念准确、深入的理解,也是对学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是通过专业设计锻炼学生应用专业术语正确地表达个人思想,消除语病和歧义。例如学生在研究现代设计法应用的课题时,为说明现代设计法的必要性而说现行的设计方法太传统。这句话本身就不严谨。因为现代设计法正是在传统的设计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我们不是要摒弃传统的成熟的设计理论,而是在掌握传统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去探索、扩展和延伸更先进的设计方法。

在专业设计中,指导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专业语言使用方面出现的偏差,锻炼学生的专业语言智能,提高学生准确使用专业语言进行思想交流和专业创作的能力。

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

在专业设计中,学生计算、绘图的工作量很大,然而专业设计的目的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学生计算和绘图的技能技巧上,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对学生科学逻辑思维智能的培养。

专业设计之始,有的学生在拿到设计题目时便一头扎进设计计算中,显得毫无章法,十分忙乱,到头来弄得一头雾水,设计错误百出。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逻辑思维。教师在设计开始时就要向学生讲述进行设计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不要忙于计算绘图,而要进行冷静的思考——首先,如何完成主要设计任务;其次,除完成主要设计任务外,如何进行其他步骤,如零件的装拆、、密封、起吊、保养、标准化等;最后还要考虑设计的时间安排、前后次序、主次关系等等,编排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流程。另外,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善于比较,从而归纳出最优设计方案。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避免走上混乱无序的设计弯路。

在设计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抓住影响设计的关键环节。例如,有的学生要设计夹具装配图,教师则应提醒学生夹具的关键部位其一是定位元件,其二是夹紧元件,若缺失这两点,学生夹具结构设计得再复杂也是错误的。

教师要帮助学生清理设计中的因果关系。例如在轴承的寿命计算中,必须求得轴承所受的力。有的学生不去计算轴承的支反力,反而随意把轴上零件(如链轮、齿轮)所受的力直接当成轴承所受的力。教师应当指出,同样是力,但是如果没有弄清受力的对象,就会导致设计的错误。

教师通过专业设计,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逻辑思维习惯。教师一要抓设计对象的关键部位,二要抓设计对象易出问题的“瓶颈”环节,三要抓善于归纳最优方案,即要求学生开发数理逻辑智能,争取利用最少的时间和最简捷的方法设计出结构完善的、达到预期要求的装置。

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专业人员应该具有相当强的视觉空间智能。教师在专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刻意锻炼学生空间想象的智能。从专业的角度看,视觉空间智能最基本的是物和像的互换能力。教师就是要通过专业设计提高学生视觉空间思维,强化学生精、准、快的物像互换智能。一方面教师要训练学生将自己构思的物件用平面图形完整而准确地表述出来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训练学生根据平面图形想象出所要表述物件的形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有学生画完平面图后不能正确地还原回去。教师要及时抓住问题的要害,帮助学生剖析什么位置多(或少)线,什么部位形状没表示清楚,应该如何改正,一定要指导学生利用平面图形将该物件的空间实形想象出来,激发学生视觉空间想象的兴趣。

专业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装配图将事物的整体装置表达出来。一幅正确的装配图可以从中拆除任何一个零件,即学生可以从装配图中想象出任何一个零件的形状,各零件间的关系,整机的形状以及功能,否则装配图就是不完整的。教师应通过装配图的绘制使学生明白如何利用制图知识(剖视、局部视图、剖面等)将图完整地画出。

平面工程图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语言,是人们进行专业技术交流,完成设计任务的重要手段。人们正确运用这种手段是建立在很强的视觉空间智能的基础上的。因此,通过绘图和读图以提高学生视觉空间智能应当是专业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身体运动智能的培养

学生在进行专业交流时主要是利用专业语言,但有时这样并不足以清晰而准确地把问题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借助辅助的表达方法。辅助的沟通方法很多,例如通过图形说明问题,利用视觉空间智能来理解问题;又如通过身体运动智能、利用手势来说明问题。在交流中借助手势和体姿能迅速、形象地表达个人的思想,而且也能快速明了对方的意图。教师可以通过专业设计开发、激励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例如展开五指可以模拟齿轮,两手五指交叉可以模拟齿轮传动;将一只手的手指分别插入另一个展开五指的手中,第一只手指指头在第二只手指指根处,可以表示正常的滚子链链轮与链条的啮合,当第一只手指指头移向第二只手指指尖处,则表示链条磨损,链节距增大,链条向链轮齿顶爬行,链传动趋向于脱链失效的过程;可以把人体的关节比作运动副;可以把阶梯轴拟人化,将与轴上零件配合的轴段称为轴头,被轴承支撑的轴段称为轴颈,连接轴头和轴颈的轴段称为轴身,相邻两轴段的半径差称为轴肩等等。教师示范后让学生亲自体会,鼓励学生去引申、去联想,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