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老师的文章

有关老师的文章

时间:2023-05-31 08:5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老师的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老师的文章

第1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主题式教学 精选主题 典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35-02

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对日后的语文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学生对阅读很有抵触情绪,对此,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把握语文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掌握阅读方法。主题式教学模式是语文阅读讲解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当我们为学生确定并归纳了相关主题的内容时,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一类语文阅读的解题方法。这一模式,开创了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帮助老师高效教学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并提高了相关的运用能力。作为老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推广这一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本文中,笔者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有关经验与各位老师分享。

一、通过主题式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很多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除了文章的用词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很生涩外,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没能掌握好文章的核心内容,即文章的主题。设想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干什么就走进超市,你会不会有一种茫然无措的感觉?没能掌握阅读主题的学生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因而,我们要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题,这也就是我们提倡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目的所在。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中心,掌握了文章的这个中心,解决其他阅读问题才能得心应手。在进行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提倡为学生选取一些经典的课文进行分析归纳。我们知道,阅读题目大多源自课文,当我们引导学生认真剖析了课文的主题后,学生自己解决阅读问题将更加轻车熟路。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曾对书本上的文章主题刻意进行重点讲解。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根据教材内容,可以提炼出“美丽的秋天”这一主题,《再见了,亲人》可以提炼出“亲人”这一主题,《慈母情深》可以提炼出“母爱”这一主题。笔者对这些文章的主题加以重点剖析,当学生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以之为引鉴,进行类似的主题分析。这样,学生阅读时不知从何做起的困难就被恰当地解决了。同时,笔者认为归纳相似的主题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并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日后自主学习时学会这种主题式的剖析途径。

二、入情主题,让学生切身体会阅读内容

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不懂得如何分析文章,而是不知如何理解主题思想。在小学生的概念里,很多东西对他们而言都是抽象难懂的,我们要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阅读,就要帮助他们理解主题。为学生引入阅读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利用现在课堂上的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或者在课堂上展开分角色朗读。这些内容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为学生真实地呈现了文章主题所要表达的内容,让生涩的文章简明易懂。为学生引入情境,可以令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理解文章主旨。通过对课文主旨的讲解,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的有效方法,能为学生日后解答阅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入情主题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在趣味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分析与阅读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雨后》一课里,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因为孩子很少能像成人那样观察事物。笔者在课上选择多媒体细节展示的方法,向学生展现雨后一幕幕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生动的图景,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掌握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主题,这样主题式教学模式才能为学生提供便利,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语文阅读问题。

三、精选阅读内容,从方法入手抓住文章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老师应起到一种引导作用。而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则应该帮助学生精选阅读训练的内容,从典型内容出发,剖析文章主题。在这些阅读内容中,应该分类突出文章的主题,并重点加以分析总结。当我们引导学生分析了一定数量的文章主旨时,学生自然能掌握有关的主题式阅读方法,进而在日后解决相关问题时有据可依,掌握有关的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其实,语文教学并不是无法可依的。我们要善于帮助学生总结归纳,通过一道题,分析推论一类阅读问题的技巧性做法,抓住文章主旨,有效地做好小学语文的阅读题目,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一道题,会一道题,这并不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帮助学生选取典型内容,从主题出发,总结一定的阅读规律,以便学生日后进行阅读与理解。

主题确立后,我们要围绕主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筛选与之相关的范文佳作,作为主题式阅读的辅助材料,力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更多的与主题相关、相似甚至相对、相反的文章。这样一个主题、多个文本,阅读内容密度高、容量大,阅读综合性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得,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辅助材料的应用形式也应尽量丰富:文字、视频、图片、漫画等丰富的材料能营造出逼真的学习情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学生对主题更好地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做出相关的归纳总结。

例如,在讲授有关乡愁的内容时笔者重点讲授了《但愿人长久》一课,本课是讲述乡愁内容的典型文章。这篇文章不但形象地为学生展现了乡愁,同时引用了有关的古诗词。在学生以后遇到“乡愁”这一主题的文章时,本文也可以作为分析理解的典型文章。这一类型的精读文章,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主题的同时,掌握了一类文章的相关阅读解题方法。所以我们要多多展开这种典型的主题分析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分类分析文章主题。另外,当笔者为学生举例剖析了相似的文章的时候,也时常适当留些总结性作业,让学生在总结的同时,逐步学会主题式的阅读方法。这样,他们日后解题阅读将变得更为轻车熟路。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剖析了主题后,语文阅读将变得没那么生涩。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抓住文章主旨后,也就抓住了阅读的钥匙,解决相关的阅读问题时也就更为轻松顺手。作为老师,我们在课堂中除了扮演讲授者的角色外,同样要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这种阅读模式。同时,帮助学生在日后阅读文章中巧妙地使用这种方法,抓住文章主旨。语文教学是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入情,从主题出发分析理解阅读题目,以一种更快更好的方法解决阅读中的棘手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语文;作业;布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老师,少布置点!”

“老师,今天就不布置了吧!”

……

每当老师开始布置作业时,学生们有的就会发出种种抱怨。为什么学生对作业会如此的反感呢?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学生的作业以抄写居多,负担重而效果并不佳造成的。语文作业不仅仅是书面上的文学训练,还应打破课内与课外、家庭与学校、学科与学科间的界限,采取不同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二、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

学生本身是有个性的,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应关注个体差异,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材施教,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从而愉快地完成作业。例如,当教学完《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布置如下选择性作业:1.收看一些有关安徒生童话的电视、电影;2.收集一些安徒生童话故事;3.把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这样,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就高了。

三、内容与实践活动、课外积累相结合的作业

(一)将语文作业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1.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之中。如教学《春》、《林中小溪》、《三峡》这类描写景物的文章,如果学生没见过,那么不管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是不深刻的,哪怕有图片、录像那也是不够的。因此,有机会应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景色的美,去实地参观游览。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体会与感悟才会深刻。而像参观这样的作业有哪个学生不愿意做呢?

2.让学生担当情境中的角色。模拟一个社会情境,让学生在里面担当一个角色。如教学《巍巍中山陵》、《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文章,便可以布置让学生担当“导游”角色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一段“导游词”,并在家中先给家长们当一回导游,再让家长修改一下,然后到班级内当“导游”,看看谁最像真导游。

3.让学生体味人间的真情。如教学《背影》、《我的母亲》等文章,布置让学生观察父母劳动时“背影”的作业,体味父母的辛劳,增强对父母的爱。还可以布置学生送给父母一件礼物,加深学生与父母的感情。

(二)将语文作业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1.课外阅读型作业。在学完课外之后,我们可以再让学生阅读一些相关文章,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完了《出师表》后,可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一书,并可以在班内举行“三国故事会”,以督促巩固学生的课外阅读。

2.新型作业。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把课外书籍、电视、网络等工具利用起来做作业,如学习《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时,可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航天的书籍,观看有关航天的纪录片,也可上网搜寻有关航天的知识。这样学生收集了大量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出一份“我爱航天”的手抄报或出一期有关航天知识的黑板报,不仅加深学生的认识,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四、“语文+X学科”作业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科整合教学作业布置,如教学唐代王维写的古诗《使至塞上》,古诗描写了塞外美好的景色。教完之后,除了读读、背背、抄抄之外,教师可以布置整合性的作业。如:第一,让学生想象古诗描写的美好的景象,并把它画出来。这不是语文和美术的有机整合吗?第二,思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蕴含数学中的哪些知识点?(“直线的垂直”与“直线与圆的外切”)这又是语文与数学的有机整合。这种与众不同的作业必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五、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这时学生会意识到,完成作业不是老师强加的任务,而是自己学习的延伸。特别是对那些平时不做作业,作业拖拉的同学,这种方法尤其有用。当然,开始时,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数量也应少些,先让他们能按时完成就可以了。时间久了,等那些学生做作业的习惯养成之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做得多一些、难一些,并且逐步与其他同学一样。

第3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研究性阅读;探究;质疑;讨论;答疑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5-0036-02

笔者认为对某些文言文篇目采取探究性阅读的方式,可以避免感知的粗略与肤浅的弊病,这种“少(文言阅读量小)而精(理解精、思考精)”的做法,可引导学生正确的汲取文言中的精髓,养成自学的好习惯,熟练掌握一些古文的学法。所以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本着对文言文进行探讨性阅读的一种思路、一个方法,引导学生针对文言内容设问、答问,我对授课内容进行了设计。

首先,明确《师说》的引导思路,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思路。基于学生对“老师”这一话题或多或少的认识,就从此切入,请学生课前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诸如名言或实例之类。事实证明,学生们搜集到的材料很丰富,如现在日本的师范生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舆论认为他们是为社会牺牲的一个群体,一进师范学校就穿“教师服”;德国一些小城镇,圣诞节时家长会带礼物到老师家中,老师要收下全部礼物,并祝福孩子学业进步;在中国的古代则有不少有关的论述,圣人孔子首倡私学,教“六艺”,习“六经”,弟子达三千;荀子重教师,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柳宗元主张“以师为友”,梁启超创京师大学堂,曾亲任研究生院导师……

其次,引导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质疑,有目的地提示或明确部分问题,同学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限制题目的数量与内容。问题汇总到老师处,老师负责整理,按出现频率确定课上讨论的顺序。

课后总结发现《师说》一文出现频率高的几个问题是:

1.为什么求学的人要有老师?韩愈在文中的观点是怎样的?我们现在的观点是怎样的?

2.老师到底是做什么的?韩愈所说的老师指哪些人?

3.孔子为什么那么多老师?

4.今之众人与古之学者在求学从师上有什么不同?

5.韩愈认为正确的从师态度应该怎样?

6.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什么?

7.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8.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与局限性?

还有学生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

1.孔子到很多地方去,他要吃要喝要住,他的钱从哪里来?

2.作者认为从师应不分年长还是年少,小老师即便有天赋,毕竟是孩子,真的能当我们的老师吗?

3.韩愈提到当时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为君子所不齿,韩愈认为士大夫之族理应比这些人多智,韩愈的这种看法能称得上是真正君子的做法吗?

4.韩愈在文中举了古人的例子,可他没有提到自己的从师经历,如果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5.韩愈的授业老师是谁?

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实,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上讨论。当然,任何一次课上讨论最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窄到宽。

这节课讨论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作者韩愈的观点,就此理解原文内容,完成诵读任务,一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以致用,以古带今。

平常学习文言文总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后字字落实,多记多背,这一次是有意识尝试,通过对学生提出、老师整理的这些问题(下转第44页)(上接第36页)熟悉了文章内容,又思考了对问题的看法,培养了思考的习惯,扩大了阅读量,如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的理解,就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课前搜集到的丰富资料;在于积极质疑,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于课上积极热烈的讨论;还在于对从师这一问题的认识整体有了拓展,有了提高与进步。

韩愈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到底是从什么时候从师的风尚就不浓了呢?我们查找相关的资料,追溯到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通过阅读,我们知道,汉末战乱使原来的察举制度无法实施,九品中正应运而生,名门望族逐渐揽到大权,并寡廉鲜耻地世袭,士族子弟不学无术,世风日下。有人说,魏晋时期是汉周以来政治上最低迷的时期,民族退化到了极点,致使政权第一次沦亡他族。魏晋时期世风涣散,文风浮夸,极不务实,文人为了全身避祸,多采取避世的方式,崇尚饮酒清谈,即便如此,很多还是成了政治的随葬品。

第4篇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既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良好办法,认真组织和积极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可谓意义重大。文中所提的观点和方法对于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应当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大力推广。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付春英,大专,吉林市龙潭区第二实验小学小教高级,吉林吉林,132000

当今世界,竞争意识和竞争方式如同散布在地球表面上的空气一般,已经弥漫到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如若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就需要努力成为思维敏捷和开拓创新型人才。为此,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努力实现“为学生幸福奠基、让学生放飞理想”的教学目标下,就应当把开发学生的智力放到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来,解放思想,摆脱僵化的教学方法的束缚,努力培养学生们的综合思维能力,这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尤为关键,只有学生的综合思维得到良好的训练,才能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一、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广泛收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以此培养学生们的拓展思维的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开展之前,老师不仅应当能够完善自我的备课,更应当鼓励学生们查找和准备与所学课程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应当鼓励学生们展开多视角、多层面、多元素、多维度的收集工作,用这样的超越作法,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们的创造性,使学生们逐渐养成拓展思维的良好习惯。比如说,在开展老舍先生的《林海》一文的教学之前,老师应当告知学生们要查找和大兴安岭及和树木有关的资料,找出大兴安岭树木有什么特点,等等,而且应当在阅读教学当中,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所查找的的相关资料,谈一谈资料和文章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们对课文中所提到的有关大兴安岭和树木的相关知识的直观理解能力,又可以强化学生们对知识的记忆能力,使学生们在把控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的同时,能够领会到拓展思维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学生们就能够养成拓展思维的良好习惯。再比如,在开展《落花生》这样的课文学习前,可以给学生们点出一些收集资料的方向,像花生有多少种别称、花生有哪些作用、花生有什么样的寓意等方面的资料收集方向,这既可以使学生们增加对花生这种农作物的了解,又可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由表及里的方式,会增强学生们所学知识的容量,就会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在开展课堂知识扩容、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把握好度,也就是说应当处理好资料展示和课文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要展示资料而发生喧宾夺主的偏差,要达到资料对所学文章的补充和认证及启迪作用即可。

二、要善于在阅读中启迪学生们的想象空间,以此培养学生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

著名的语文教学改革家魏书生先生讲过:“一节课好坏的主要标准,只能看学生是否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紧紧维系着。”,这也就是告诉我们老师在开展教学时不仅应当做好知识的讲解,更应当掌握引导学生们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们学会想象和思维,学会想象就掌握了形象思维的技巧。小学生的思维主要还是处于直观感觉的阶段,为此,老师就应当善于运用直观的形象来帮助学生们展开想象,并渐渐提升学生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比如说,在开展《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地图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播放一些相关的资料片,使学生们清楚西沙的物产、气候特征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关于讲解西沙群岛故事的活动。用这些直观的形象,使学生们产生感性的认识,能够把文字叙述和具体的事物有机结合起来,即便是一些难以理解的话语或者是生僻的词汇,都会在学生们的头脑中鲜活起来,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就一定会得到加强。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们大胆想象,要敢于提出一些新奇或与众不同的想法,使学生们的想象力向深度和广度延伸,甚至是养成创造想象的习惯,形象思维的能力就会得到启发式、刺激性的提升。

三、强化理解分析的作用,以此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本中的每篇课文不仅有着不同的文体而且都有着不同的思路,所以,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就应当牢牢抓住每个课文的思路,对发展学生们的逻辑思维是有利的。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这样的三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用教给学生们思维方法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的能力。比如说,在开展《捞铁牛》的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们发出讨论的话题,像从课文的标题中能不能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逐渐变空的船为什么能够把铁牛从淤泥中捞出来,等等,使学生们能够清醒认识到应当如何对课文展开科学的思考。一种方式是用引导思维方向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说,在开展《鸟的天堂》课文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鸟的天堂在那里?”、“大榕树为什么能够成为鸟的天堂?”等问题,把学生们的思维引入需要的方向,使学生们学会迅速抓住主题和层层剖析产生问题原因的方法,逻辑思维的能力也就会渐渐得到提高。一种是及时开展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们理清思路,来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说在把问题抛给学生、把方向指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基础上,在把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得到飞跃的情境中,老师还应当善于抓住时机这个关节点,进行认真细致的总结,起到拨乱反正和统一思路的效果,达到使学生们的思维由感性向理性的跨越进步。总之,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就应当是思维活跃的教学,而不能为只以老师为主的“单出头”式的呆板教学,要形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学生们从被动接受式的角色变为活跃分子,激活学生们的思维意愿和思维活度,使学生们在活跃的思维中,通过作品来审视作者的思维方式,达到和文章作者之间的心境与意境的交融,把“死文章”变成“活感受”,而把文章所希望传达的正能量(既有思想上的,又有知识上的)内化于心,把文章以外的知识铭记在脑,以此提升学生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作者:付春英 单位:吉林市龙潭区第二实验小学

第5篇

与工作有关:工作中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足底长期疲备劳损,例如老师及营业员等。与跟骨骨刺有关:足跟骨刺造成根骨与足底筋膜交接处,不断摩擦导致足底发炎。与年龄有关:随着年纪的增长,足底筋膜本身柔软度变差,弹性变差,易收磨损

与足弓结构有关:足弓结构发育异常,过大(高足弓)或过小(扁平足),造成足底压力大。与生活习惯有关:走路姿势不正确,体重过重、常穿硬底鞋或高跟鞋等,造成足部负担过重

药浸法治足跟痛: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后工作;课后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3.4

一、备课

作为一名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丰富的备课准备工作。这一堂课上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备课的准备是否充分。学生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方法。那么,教师要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学和备课。有一句话这样说:“备课就是备人”。不可否认,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了解他们,没有正确按照学生的水平和阶段来有针对性的去备课的话,那么他在课堂教学上是没有目的的,在教学的过程是不成功的,教学的成果也是不见成效的。备课一定要仔细,不能因为只是一个非常细小的知识点而把它遗落下来,哪怕是标点符号。来学习的学生们渴望知识,老师们要时刻记住,自己有这一份责任去教好学生,为他们负责,也为自己的工作负责。

二、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小学的英语学习其实是简单的,单一的,它没有完整的知识系统。小学英语学习最主要的就是积累简单常用的词汇,诸如:apple,banana,house,family等等,另外就是树立对外国语言的学习兴趣,这是小学英语学习的最主要功能。然而进入初中之后,词汇量的大量增加。系统语法知识的庞大,短语搭配的增多,课文文章的加长,还有中考应试的压力,这一切都让初中学习可能感到不知所措,很茫然。所以就要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从初一开始开始,努力勤奋,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多听多练,英语水平定会大幅度提高,到了高中和大学英语学习的时候都是莫名的轻松,根本没压力,所以初中一定要打好基础。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法重视下:

1.单词的记忆。其实英语的学习历来都把单词的学习作为重点,初中也不例外。我们一定要记住,单词记忆切忌孤立的,单纯的背诵单词。我们中学最习惯的背诵方法就是背拼写,比如begin这个单词我们一般都是这么背,b―e―g―i―n-begin,这样只是记住了几个孤立的字母而并没有记住单词,我想过不了几天就会把这个单词忘掉。那么我们就要把单词放在一个整体或者环境中背诵,比如我们不如记住下面一句话:letusbegin,OK?那么我们就不容易忘掉了。也就是说我门每记一个单词都要相应的记住每一个用这个单词在内的一个例句,因为单词的意思只能在句子中体现,有意思我们才不容易忘掉,而孤立的无意思的不容易记住。另外记忆单词要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去记住,比如分类记忆:我们把动物的有关词汇放在一起,把有关校园的有关词汇放在一起,或者天文,地理,等等。当然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谐音的方法自己编写些小段子记住单词。

2.语法的学习。初中是开始学习系统语法知识的重要阶段。这阶段语法学习好了,以后语法就会感到很轻松。首先应该明确是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习的更多的是词法而不是句法,因为毕竟是从简单句开始的,就算是中考题也基本上没有多少句法的题,所以初中一定要把重心放在词法上,就是名词,动词,冠词,代词,介词,数词,形容词等上面,而这些东西是最零碎的也是最头疼的,我们就更要有细心和耐心。建议每学习一个语法点,在学校教室里抄过一边笔记后,回家静下心来,再重新整理一遍笔记,去粗取精,这其实是回顾温习的过程,并且要做好分类,不同重要程度的或者难易程度的要用不同的颜色区别对待,并时常翻阅。此外课堂上的语法知识往往和教材同步而并不系统,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单独再买一本象《中考必备》之类语法书籍,这样有知识的拓展,内容齐全做到万无一失。

3.文章的学习。在外语学习中,阅读文章难度是交大的。学生在学习文章前一定要预习老师即将要讲的内容,事先把自己认为比较难的单词语法和句子划出来,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老师讲课本上的文章一定要精讲,不能说学生看懂了就可以,而是要把每一个重要的单词和句子都要让学生吃透。同时对文章中的经典词汇和段落要让学生记笔记,甚至要会背诵,为后面的写作打基础。加强英语学习,阅读是最重点,课堂上的文章太过教条和局限,可能缺乏生动性和乐趣性。还要让学生课下也要多读些课外文章。有些老师总是说要读原版文章和报刊,个人觉得不符合实际,初中生的词汇量和学习忍受度不适合读较难的文章,建议读些国内出版的浅显通俗小故事之类的英语文章,个人推荐“英语沙龙初级版”英汉对照看,一定会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课后工作

课后工作主要就包括作业的批改及对遗漏的课堂知识的查阅补充,最后是在学生课程结束之时的相关考试工作。在临近考试时,教师要按照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试卷的题型和题目数量,把它们输入电脑,做详细的排版并打印出来。排版是一项认真性的工作,排版不仅要校对试题是否有打字错误的地方,还要力求试题版面美观整齐。这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好的文字处理能力。

四、课后辅导

辅导学习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对于人数多、水平参差不齐、成绩两极分化的班级,课下对学生进行辅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促进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老师在进行一个阶段的教学之后,对学生的情况会有一定的了解,比如知道和接受能力会慢一些等。那么针对后者,我们老师就要适时适当的加以辅导,而且要是跟踪性的,时刻观察被辅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心态,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该学生知识点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和巩固。那么辅导要有针对性,辅导的方法应因人而异,做到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培优扶差。辅导的形式也有很多,一般常见的有补课式辅导和一对一的辅导等。

第7篇

下面,是笔者对黄玉峰老师执教《兰亭集序》一课中“教”与“学”活动的整理与分析。黄老师的课共110分钟,他超越了传统的上课方式,把它提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

由于在上这堂课之前黄老师没有明确表明自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这部分暂时不分析。

一、纵观课堂,黄老师在课上做了这么几件事(教的活动):

(一)检查预习,看学生对这篇文章是否已读过三四遍。

这一般是每个老师上课前都会检查的内容,课前对文章是否有了大概的了解对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否更好地理解文章含义以及其他所要学的内容有一定的影响。

(二)由其他文学家对《兰亭集序》褒贬不一的评论导入本课。

这个做法和一些老师平时的做法很不一样,有的老师一般是课前先看好教参之类的辅助工具书,在上课时也只会介绍《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写得有多好、文笔有多么的优美,总之就是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赏的话语。但是黄老师不同,他没有在一开始就给这篇文章的优劣下定论,而是介绍了从古至今多位文学家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评价,这些评价有褒有贬,各种思想的交融与碰撞能使学生改变对这篇文章先入为主的态度,而且通过这些评价,使学生带着疑惑的态度来赏析这篇文章,看看这篇文章到底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这其中,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和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在综合众家之说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给这篇文章做出一个中肯的评价,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许能学到更多在平时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

(三)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无论学生课前是否读过这篇文章,全班齐声朗读全文能将学生的思绪很好地带入课堂,进入研习这篇文章的状态,并且通过朗读能对文章再次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老师也能通过朗读间接检查学生还有哪些字词不会读。

(四)带领学生从文章的历史背景入手,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由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并强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回答学生问题的同时,黄老师穿插了一些关于本文写作的背景,强调了一些字的读音和翻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

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向预先设定的教学安排过渡。

这是本课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一些课外资料对文章进行更好地解读。

(五)将文章中的观点拿出来与其他古人的观点做比较,和学生讨论有关“人生”、“生死”的问题。

(六)介绍民国一名小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解读。

至此,笔者不得不佩服黄老师对本课的充分准备和其丰富的学识,他甚至找到了民国时期一名小学生对《兰亭集序》解读的作业稿。这堂课很有几分“百家争鸣”的味道,各时期各名人甚至是一个小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解读、赏析的言论相互碰撞、交融,这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解读文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在课堂上,学生们做了这样几件事(学的活动):

(一)全班齐声朗读全文。

(二)就文章中一些不懂的地方对老师进行提问,有时需要对老师的反问或其他进一步的问题进行猜测和回答,在不断地问问题和被问问题中来逐渐赏析这篇文章。上述教学活动可以归纳为一张表格,大致如下: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1.检查预习,看学生对这篇文章是否已读过三四遍

2.由其他文学家对《兰亭集序》褒贬不一的评论导入本课

3.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4.带领学生从文章的历史背景入手,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5.将文章中的观点拿出来与其他古人的观点做比较,和学生讨论有关“人生”、“生死”的问题

6.介绍民国一名小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解读 1.全班齐声朗读全文

2.就文章中一些不懂的地方对老师进行提问,并对老师的反问或其他进一步的问题进行猜测和回答,在不断地提问问题和被问中来逐渐赏析这篇文章

从上述表格来看,学生在课堂上做的事情似乎并不多,但实际上本文教学的展开都凝聚在师生的问答之中,这大大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满堂灌”,而学生只有“洗耳恭听”的教学模式。

在这堂课中,黄老师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及其他课外资料对本文进行解读,这对学生如何解读文章(特别是古文)提供了一个有效、踏实的方法。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这比不经过任何思考而直接参考教参的办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8篇

2012年9月,我赴西安听课学习,其中,一节识字教学课让我感悟颇深。

在这节课上,授课老师始终以简笔画、故事来引领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没有生硬的传授和死记硬背的痕迹。主要引导归类整理了“草字头”“木字旁”“折人头”“利刀旁”“左耳包”“页字部”“欠字部”“双人旁”等汉字。他认为草字头的字都与草有关,还具体举例比较特殊的“朝阳”的“朝”字。老师边说边画:一轮红日还没有完全升起,还躲在草丛里,月亮还挂在天边,这就是早晨。说着,他画了两棵草,草中间夹着圆圆的太阳,旁边挂着月亮。再比如说“文章”的“章”字,我们习惯说(立、早)章,是没有根据的,实际上应该是(音、十)章。因为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音乐大约唱十个小节为一章。草字头就是由两个十字组成,十字也与草有关系。

在讲到木字旁的汉字时,他主要讲了“检查””“检举”“检讨”与木头的关系。古信写在竹简上,为了防止送信人偷看书信的内容,就把信装在木匣子里,涂上蜡封好,邮递员送来信之后,收信人要检查木匣子有没有被打开过,如果没有的话就行,如果开启过木匣,收信人就要检举,去报官。官员就会让送信人写出深刻的检讨。所以“检查””“检举”“检讨”都与木匣子有关,都是木字旁。如果是我把你的东西碰翻了,给你捡起来,就用手捡了,所以是“提手旁”,而不是“木字旁”。

讲解“左耳包”汉字时,他问学生“左耳包”与什么有关,同学们窃窃私语,但没有一个人知道。老师说:“没关系,我画一幅图,你们就明白了。”他寥寥几笔就在黑板上划出了两座山峰,山峰后面一轮圆圆的太阳,学生一看,这不是太阳的“阳”字吗。孩子们果然明白了,“左耳包”的字与山峰有关。又举例让学生去探索“险峻”的险,“布阵”的阵,“防止”的防,“除数”的除,除不好理解,老师说:在《增广贤文》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早上起来,打扫庭除”其中庭就是庭院,而除就是指依山而建的石阶。要打扫石阶上的树叶。就这样学生恍然大悟,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如梦初醒。

在他的引领下,学生没有枯燥的记忆,没有正襟危坐的严肃,有的只是对汉字的探索兴趣,和对祖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慨。在他的步步诱导下,学生明白了:原来“利刀旁”的字为什么与刀有关,在古时候,贫苦百姓要问地主,资产阶级借粮时,需要立个字据,也就是开个字据,写好后由于没有公章,就盖手印,并把字据用刀裁开,两方各拿半边,还东西的时候,便拿出半张条子,对在一起,如果完全能对上,就说名这张条子没有改动,否则就不行。后来人们便把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能形成一对的称为一副,比如:一副眼镜,一副球拍。

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而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我的学生。今天,在教学第6课变色龙时,我就学以致用。在处理名副其实这个词时,我先给他们写出副这个字,然后讲了这个字的来历,他们顿时明白了,名副其实是指名声或名称与他的实际相符合,就是能完全对上。这样学生就不会再写错了。我也尝试到了高效的识字教学的甜头,孩子们也不用死记硬背汉字了。

老师在这节识字活动课上还为学生阐释了“页字部”与头有关,“欠字部”与呼吸有关,“双人旁”与道路有关等,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最后在结课时,他编了一首小诗:

中华汉字真奇妙,

字理识字效率高。

基本偏旁百十个,

以一带十快又好。

第9篇

关键词:科学梳理;不同层次的质疑;浅显;交叉解决;即启而发;老师点拨;重难点;师生共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95-01

(一)浅显的、属于规范性知识的问题,由学生交叉解决

(二)徘徊在愤悱的边缘即启而发的问题,由老师来点拨解答

(1)重点词语的感悟

(2)重要句子的隐性理解

(3)有关语法知识方面的填充

(三)文章重、难点的体现,要师生共探,以"回炉"的形式铸造新的认知

正文: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第三个环节"讨论、解疑"中,学生经过自学、探究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经小组讨论仍没能解决的问题,要提交全班同学答疑,在老师的诱导、激励、点拨之下,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疏通课堂学习的目的。此时,老师对于学生不同层次的质疑进行科学梳理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学生经过自学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三类:

1.浅显的、属于规范性知识的问题由学生交叉解决

少数学生会提出有关字音、字义、词面意思等语言规范性的问题。以第五册27课《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为例,其中学生提到""的读音及"咆哮"的意思;又有学生提出一些可以直接在文本阅读中筛选到答案的比较明确显性的问题,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指的是哪些内容?

这些问题的质疑通常出现在少数学生之中,由于预习不到位,学习能力较弱,对文本阅读不全面,加上小组内自学探究不够充分,造成某些知识点的空缺,老师不能因为问题的浅显而对此嗤之以鼻,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学习兴趣,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指导。这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自行交叉解决,把球传给其他阅读习惯好及阅读信息充足的学生,不仅肯定了这些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使得到帮助的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到了阅读的方法。老师只是为他们的互相学习搭设了一座桥梁。

2.徘徊在愤悱的边缘即启而发的问题,由老师来点拨解答

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并不明确显性,学生对它的理解是雾中花、水中月,懵懂之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却有呼之欲出的感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部分学生对文本理解得不够全面、透彻,或自身阅读能力达不到,阅读知识的欠缺。此时,就需要老师发挥指明灯的作用,拨开云雾,给学生"竟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

2.1 重点词语的感悟。比如《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中,"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学生提出:"茫然"与"凝神静气"该怎样理解?首先查字典了解"茫然"即"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凝神静气"即"聚精会神的样子。"而后指导学生读读上文与下文,理解"我"由于经历浅,对树林和鸟了解得少而对父亲的言行困惑不解;而父亲的痴迷生动地表现了他对鸟的了解与喜爱。由此教给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达到对课文内容深入感悟的阅读方法。

2.2 重要句子的隐性理解。还如《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中最后一段"我的心里掠过一阵沉重。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学生提出:"为何'我'的心头'掠过一阵沉重',而后又'由衷地感到高兴呢?'"我引导学生从前文中找到让作者心里感到沉重的一句话"鸟最快活的时候,……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启发学生想象:听到这句话,作者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呢?学生描述鸟儿被伤害的画面,不知不觉中心情便沉重起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但一想起更多的人像父亲一样爱鸟、护鸟,使鸟儿能够快活地展翅飞翔,所以作者心中的沉重一闪而过,又被由衷的高兴所替代,心情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加入了爱鸟、护鸟的行列。而后,我激励学生:"谁能把作者的这种心理变化读出来?"将学生引入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层次引导学生读书不仅要跳入其中走上几个来回,反复咀嚼字里行间的联系与意味;还要能跳出其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个性体验去感受,找到与文本深入的共振点,促进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2.3 有关语法知识方面的填充。学生在阅读中也会发现文章结构、标点的使用等一些由于语法知识不具备造成阅读障碍的问题,需要老师进行知识填充,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多次出现的省略号的作用;《说话算数》的叙述顺序的特点与好处;《神童的秘诀》中几次出现的双引号的用意等等。当老师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提升了阅读认知。

3.文章重、难点的突破要师生共探,以"回炉"的形式铸就新的认知

这些问题往往是文章的灵魂的外衣,解决这些问题是体会文章主题的钥匙,疑难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前面阅读的引导及探究范围做足了铺垫,将学生的理性思维聚焦到文本的灵魂深处;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自觉阅读能力及生活体验达不到;或许一些有心的学生会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发现新的令老师始料不及的问题。老师要重视这些问题的提出,不急于解决,拿把"理答"的梳子慢慢梳理,将角度不同但含义一样的问题牵到一起,使它们殊途同归,明确一个中心;将问法不够科学明确但意思涉及主题的问题梳理通顺明白,达成师生共识,并板书下来,而后"回炉"再次探究、讨论,老师引导交流解决,实现对文本理解的升华与突破。

善问的孩子才善于学习,课堂中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要做好组织者与指导者,将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科学梳理。鼓励孩子的善问,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第10篇

1、选出一个在班级里活跃并且人缘好的同学做主持人,并且做好有关热爱班级为主题的课件,多找一些有关班级的照片。

2、开始可以先让主持人带领大家唱一下班歌,然后呈现这两年来我们班一些生活点滴的图片,然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一些有关热爱班级的问题。

3、由主持人主持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些游戏,或者进行点游戏性的比赛。

4、又班主任进行这次班会的小结。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的中职学生基础差,尤其是英语底子更薄,一些走进中职学校的学生连初中最基本的“主语+系动词+表语”结构和“There be”句型结构都不懂。想让他们背单词,直接回答:记不住;想让他们配合老师的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选择贴近生活、具有时代特点的实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创设优美的情境。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会很活跃,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发他们思考,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与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英语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使学生做到想学、乐学、善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英语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一首歌、一段人物对话视频能将学生顺利引入新课教学中,中间穿插多媒体动画能够强化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和英语课文的辅助理解,课文讲解结束后再配以其他相关图片可以起到回味无穷的效果。比如,讲授西方国家的节日——圣诞节时,我选用一个比较适合学生口味而且和圣诞节紧密相关的歌曲——铃儿响叮当来导入。首先,让学生因下课而兴奋的感情随着歌曲趋于平静,慢慢跟着欢快的旋律走入我的课堂。紧接着,我进行课文的讲解时,将和Christmas有关的物品配以图片呈现在大屏幕上,比如:Christmas Eve、Christmas tree、Father Christmas、Turkey、Christmas decorations、Candle、Fireplace等。学生又一次温习了生词,强化了记忆,记单词不那么枯燥无味。在课文的最后,我向学生出示了其他英语国家的一些节日的图片,使学生回味无穷,感受到课堂的轻松与快乐。

三、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重难点,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要实现最优化的英语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突破教学重难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媒体的使用就是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之一。例如:情态动词的用法。各种情态动词的用法是教学的重点,但是怎样根据具体的语句选择合适的情态动词是教学的难点。我根据这节课的目标要求设计一些动画,配以对话,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知道情态动词的具体用法,以及怎样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说话人的态度来选择合适的情态动词。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语言点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模拟真实情景实际应用,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将难点化难为易。

四、运用多媒体,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多说、多读、多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单词和语法知识的学习上,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让学生自己预习就能获得大部分的知识点。老师必须先教会学生准确的单词发音,这是听力和说话能力的要求。然后就阅读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点单词、句型和语法知识,还要进行详细讲解,列举出许多简单又能体现用法的例句。最后,还要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屏幕上出些练习,让学生现做现评讲,加深学生的印象,让他们快速方便地记忆单词的用法和必要的语法知识。这样一来,教师需要大量板书。而多媒体教学为英语课堂增添了生动的学习氛围,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五、运用多媒体,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多媒体教学可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美国的风土人情和相关课堂教学的背景知识。学生在接触相关资料时,即使文章中出现不认识的字或者短语,也能够根据自己对这一部分知识的了解,结合上下文猜测出文章或者听力材料中的主要意思。比如我们经常说:“点头yes,摇头no。”但是在印度却恰恰相反。所以,如果学生知道了这个文化差异,做相关的阅读理解题或者遇到这样的场合就不会出现问题。再比如,针对现在的学生沉溺于网络的事实,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一些有关网络使用的专家建议,了解外国父母和教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处理这件事的,和中国有哪些不同等。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从正面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利用网络促使自己全面发展。

第12篇

老师们一度为学生的作文写不长,费尽心思。一旦看到学生洋洋洒洒上千字的文章,便啧啧赞叹。从这一片唏嘘声,也道出了老师们作文判断的标准。那么“长篇大论”的文章,一定是精彩的吗?笔者持否定态度,拖沓冗长的文章,让读者味同嚼蜡,干涩难咽,又怎能算得上“精彩”呢?当然,言之有物,字字珠玑,娓娓道来的文章,自然让人读了还想读,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这个“长”就另当别论了。

内容丰富的文章,一定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的,与字数的多少,没有半毛钱关系。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才28个字,朱自清的《匆匆》,也只有612个字,郦思哲的《妈妈回来了》仅107个字,还获得了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这些文章的精彩,来自于丰富的内容作支撑。它们的字数或许还不及我们很多小学生,由此可见,拖沓冗长与内容丰富之间不能划等号。

二、成因分析:凑字数的恶果

写作初期,老师一味要求字数的达标,导致学生拼命凑字数。一个字能表达的,非用一个词,一个词能表达的,非用一句话,字数是上去了,嗦的毛病却种下了。就好比一开始就没有养成正确刷牙的习惯,最后一口蛀牙。学生的作文就好像这口蛀牙,拔了不忍,留着无用。

1.“开头”病。《课标》提出,不说空话、套话、假话。这不是无病,的确,学生作文中,笔笔皆是,就一个小小的开头,学生总喜欢绕弯弯。比如写《我的老师》,“教过我的老师数不胜数,有和蔼可亲的张老师,有满腹经纶的李老师,有能说会道的茅老师,还有温柔美丽的朱老师……但是最令我难以忘记的就是口才、文笔都很好的周老师。”转了半天,主角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出场,让人看了很不爽快。

2.“堆砌”病。作文内容要丰富,绝对不是指内容越多越好,不少同学就走进了这个误区。比如《记一次春游》,同学从老师宣布消息写到回家作准备,从上车写到下车,从玩第一个项目写到最后一个项目,事无巨细,一一罗列,真应了那句话――“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事情的简单叠加成了学生把文章写长的法宝,而忽视了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更忽视了重点的突出,中心的明确。

这就好比一道营养丰富的菜肴,难道是把篮子里的菜一股脑儿都煮在一个锅里吗?料是多了,但是还能吃吗?更谈不是什么营养价值了。同学们堆砌出来的作文,就如同这猪食一样,量大难吃,得不偿失。

3.“废话”病。写作初期,学生的作文写不长,多数原因是文中的人物“哑巴”了。老师鼓励学生把人物的对话写下来,解决了学生字数难达标的问题。仅做到这一步就刹车是不够的,学生把“谢谢”、“好的”、“哦”这样的对话,不分主次,全部装进作文中。更有甚者,全文就是人物的絮絮叨叨,中间毫无穿插,便不成为文了。

三、解决策略:有舍才有得

1.巧构思,抓重点。同学们为什么会写到东算东,写到西算西,文章长度是有了,却被鉴定为“流水账”呢?那是因为缺少了动笔之前的重要一步;构思。这就好比造房子之前的画图纸,没有图纸的施工,是不能想象的。写作文前,学生如果没有思考周全,在脑子里设计好“图纸”,就会毫无重点地叙述一通,甚至会在无意中自相矛盾。比如有的同学写我的同桌很善良,写了三件事:①我病后,主动为我补课;②我忘带钱,他借我;③上课爱插嘴。虽然举了三件跟同桌有关的事例,可仔细一看,不难发现第三件事与主题无关。这就是没有构思带来的后来。

写作前花一点时间,想一想,这次作文的主题是什么,我选择什么材料来表现,这样思考后的作文,重点突出,中心明确。以《我们班的小病号》为例,表现同桌缺点多,举例:爱吹牛皮、爱捣浆糊、爱开小差。在心里罗列好小标题,再依次展开,文章自然脉络清晰,中心明确。

由此可见,内容的选择不是抓到篮子里就是菜,要根据文章的主题进行筛选,与表现中心紧密的留下,与中心无关的,要勇于割舍。内容的丰富是建立选材正确的基础上,一旦偏离中心,就是画蛇添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