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时间:2023-05-31 08:5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第1篇

一、学情不同,选择的教学切入点不同

1. 氧气

氧气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最先接触并且需要系统学习的一种物质。学习之前,学生只有小学科学中学到的一些与氧气有关的知识,了解的并不深入,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学生对氧气的感性认识缺乏,学习氧气的性质,特别是物理性质学习之前,就显得较为抽象,更不用说对化学性质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比较大,入门较困难,因此教师应从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顺序切入。

2. 二氧化碳

对于二氧化碳来说,学生的感性知识比学习氧气要多,不但小学科学已经有所接触和学习,而且生物课也学习过它的某些知识,日常接触也多一些。在化学课上,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氧气的有关知识,包括氧气在自然界的存在、性质、制法和用途等知识,对系统地学习另外一种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困难应该小得多,因此教师应从类比探究物理性质的知识切入。

二、课标要求不同,确立的教学目标不同

1. 氧气性质的教学

氧气性质的教学,侧重于学习方法的传授,即学习一种物质性质方法的传授。例如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时,教师侧重于教学生怎样学习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方法,并教会学生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密度等方面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学习化学性质时,教师先教学生怎样观察实验,再演示实验,然后学生分组实验,最后归纳总结化学性质。所以,氧气性质的教学,除知识与技能外,更侧重于方法的学习。

2. 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

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除知识与技能外,则更侧重于方法的应用和掌握。例如在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物理和化学性质,学生自己分析概括总结。

三、目标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

1. 氧气的教学

导入上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设问、实验或影视资料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讲课上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法,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可结合生动的先演示和再分组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归纳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归纳、分析、总结,得出氧气的性质。

2. 二氧化碳的教学

在学生认识了氧气的基础上,除保持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外,教学上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学习氧气性质的方法自己探究、自己观察、自己分析、自己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例如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学氧化碳的溶解性及与水作用;分析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联系已学习的反应实例归纳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

四、方法不同,设计的师生互动不同

1. 氧气

教学基本思路:(1)创设情境:人类的呼吸离不开氧气,你对它了解多少呢?(2)观看影像资料或图片:了解自然界中的氧气和氧气的三态变化。(3)探究活动:木炭、铁丝、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能否燃烧?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4)归纳总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总结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二氧化碳

教学基本思路:(1)创设情境:同学们,在生物课里我们了解到了自然界里的二氧化碳总在不断地消耗、生成,你知道二氧化碳消耗、生成的某些变化吗?(2)学生阅读归纳小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自然界和人的影响。(3)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4)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与水的作用。(5)指导学生分析概括: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联系已学的反应实例归纳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

在氧气性质的系统学习中,主要是帮助学生将氧气的性质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深化和拓展,让学生理解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物质。而对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生了解得就比较少了。学生对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认识可能停留于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但学生对于原理却不明白。因此,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教学,需要我们从生产、生活以及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入手,从理论上作出解释,并完善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性质。由于两种气体的性质差异较大,教师可以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做一些联系和对比,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巩固。

五、内容不同,教学侧重点不同

1. 氧气教学注重学法指导

氧气性质的教学是学生认识身边化学物质的第一种物质,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起始阶段,教师在教学时应通过大量的实验、图片、生活已有的经验、生活实例等感性、直观的素材,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知识的科学方法,架构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框架。同时在实验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分析实验现象、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等实验基本技能,为后来学习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二氧化碳教学关注实验探究

二氧化碳教学是建立在氧气的教学基础上,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再认识的过程。氧气化学性质探究教学上侧重于根据氧气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推断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而在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探究教学上,则侧重让学生立足于科学严谨的探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对现象变化和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推断出二氧化碳的相应的化学性质,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究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2篇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

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探究目标

,能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能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列举用途。

远航

准备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因为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书海导航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情景设置】展示:桌面上放置着一瓶二氧化碳(右图所示),请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1)写出二氧化碳相关的物理性质

(2)验证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并完成下表:

操作步骤

现象和结论

分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实验6-3】

实验装置

看图理解预测实验(预习做)

课堂实录

烧杯中有__

,将__

_倒入烧杯。

预测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结论

【实验6-4】

实验装置

看图理解预测实验(预习做)

课堂实录

向收集满

气体的质地

的塑料瓶中加入约

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预测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结论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是否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归纳】

【实验6-5】

取四朵用

溶液染成

色的的纸花。第一朵喷上

,第二朵喷上

,第三朵

放人盛满

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喷上后

,再放入盛满

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然后把第一、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的用吹风机

,观察现象。石蕊是一种

,遇

变成

色。

(Ⅰ)

(Ⅱ)

(Ⅲ)

(Ⅳ)

现象

分析

烘干第一、四朵小花,观察现象

,分析

【活动小结】结合已有知识,可知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物理性质:

_____色,_____味的_____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____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二氧化碳叫________冰,它升华时,___________大量的热,可用于

化学性质:

①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于检验_______;久置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有一层______,其原理是(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_______。②一般情况下不能__________,也不_____________,不能供给_____________

③与水反应生成_____酸;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成的______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_______,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验

验证

1、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再加热试液,颜色变化情况为(

A、红色-红色-无色

B、紫色-红色-无色

C、紫色-红色-紫色

D、红色-蓝色-无色

课堂评价

2、抹有熟石灰的白墙,房间内生上煤炉后往往会变得比较潮湿,但是硬得更快,试分析这其中的化学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检验某无色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B、将气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中

C、将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2、两支试管中各注入5

mL滴有石蕊溶液的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然后一支加热,另一支撒入少量的活性炭,其颜色变化分别为:①红—紫—无②紫—红—紫③紫—红—无④无—红—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3、下列关于O2和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有氧分子

B都是氧化物

C都不溶于水

D密度都大于空气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既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B、石墨用作电极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焦炭用于冶金工业

5、下图是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___;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____,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___。

(2)装置D中观察到

,说明二氧化碳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___

_____。

(3)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从______(填“c端”或“d端”)通入

课后拓展

有一天,一位山区农民吩咐大儿子到久未开启的地窖里拿地瓜,不想,过了很久,还没见他拿回来;于是叫他的小儿子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小儿子到窖口呼喊,未见回应。便自己下到地窖里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不想下去之后,看到他的哥哥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于是想赶快爬出来叫人,可是突然一阵头晕,他自己也倒在了地上。等到这位农民意识到不对而去地窖看时,发现兄弟二人已经无法挽救了,他后悔不迭。这是多么惨痛的悲剧!而又是多么不应该发生的悲剧!只要稍微懂得一点化学常识,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

(1)兄弟二人葬身于地窖之中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地窖之前,用简易的方法即_______

__实验就能确定进入地窖是否会有生命危险。

(3)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常识,是很有必要的。你还能举出一例说明学习化学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生活的例子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但是知识比较零散.所以只要抓好时机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而且本课题知识难度不大,许多知识学生比较熟悉,所以本课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进行如下设计.

1.教法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将更多的表达交流机会、动手练习与探究机会留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

2.课堂教学设计(40分钟)

(1)整体思路

由于本课题属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教授,在多次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寻求先进理念与教学现实的平衡,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开放与收敛的平衡,尽量做到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我还以学案为辅助,引导学生完成本堂课教学.

(2)教学流程

单刀直入引出研究课题——学生交流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感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补充完善二氧化碳的性质——结束语及课后练习.

3.教学评价与反馈

(1)在第一、二环节,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探究要占用主要的课堂时间,所以我在学生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用幻灯片直接引入(连接幻灯片课件),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发的学案上(连接学案课件)写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同时选两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分别书写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充分讨论交流后进入下一个环节.对于什么时候发学案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过提前一天发学案的方式,结果发现学生思维受到教材的限制,不开阔不活跃,所以我选择课前发.

(2)在第三、四环节,由于受时空限制,我准备采用有限制条件的探究,先让学生选择他最想验证的物理性质,按兴趣分组.每个组在约两分钟内设计出方案,并反映在学案上,评析后引导学生明确目的和操作步骤,再花约三到五分钟同时完成实验,由学生充分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物理性质.由于是让学生按兴趣分组,曾经担心课堂不好控制,实际教学后,发现学生都愿意多尝试几种方案,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采用过以下方式:探究过程全开放,不限制仪器和药品,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方案五花八门,但评析占用过多课堂时间,冲淡了本堂课的主题.

(3)在第五、六环节,化学性质的探究思路跟物理性质的探究类似.根据实际教学来看,学生很容易提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燃烧以及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这两个化学性质,而探究的难点在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认为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这种探究方法,而不是创设这种探究方法,所以我采用由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出探究方案.在教学中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提不出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二是提出这个化学性质,但方案的设计有困难,我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取两朵干燥的石蕊花,一朵作为对比,另一朵滴上变扁的塑料瓶中的溶液,让学生观察其变色,在这儿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发出“啊”的一声,我抓住时机引发学生思考:溶液中存在哪些物质?是哪种物质使石蕊花变色?从而得出三个变量,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设计就水到渠成了.在得出正确结论后,进入第七个环节.

第4篇

灯火试验就是人在进入前先点一支蜡烛放进去,看蜡烛是否熄灭或者火焰明显减小,判断人进入是否安全。一些长期没有人进入并且通风不好的地方可能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人贸然进入会缺氧,甚至造成死亡。

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一种碳氧化合物,化学式为CO2,化学式量为44.0095,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或无色无嗅(嗅不出味道)而略有酸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还是空气的组分之一(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在物理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沸点为-78.5℃,熔点为-56.6℃,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溶于水。在化学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热稳定性很高(2000℃时仅有1.8%分解),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等,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思考得出结论:氧气是看不见的。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指明重点

【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②想一想,氧气有味吗?③氧气溶于水吗?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回答:①无色、气体,②无味,③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3.不易溶于水。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强化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课堂练习一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有关概念

【板书】二、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没有有变化?)

2.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什么加热后可剧烈反应,不加热时没有变化呢?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提问: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生成什么新物质?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观察、思考。

描述现象:1.无

变化思考。

2.剧烈燃烧、发白光

回答:木炭与氧气反应是有条件原。

3.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二氧化碳

回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设疑

初步学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习由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记笔记巩固文字表达式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

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北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现象

1.发出淡蓝色火焰。

2.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总结反应表达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进行环保教育。

【板书】2.硫+氧气二氧化硫记笔记

【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将红磷在燃烧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

生成的物质叫五氧化二磷。

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请描述五氧化二磷的颜色、形态。

结论: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观察并描述现象

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回答:白色、固体

总结反应表达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叙述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板书】3.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记笔记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瓶底放少量水(或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瓶底有少量水。

描述实验现象:剧

烈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记笔记

【投影】课堂练(见附2)做练习强化训练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

(更剧烈)(活泼)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

学生氧气的检验方法。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真情为,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及时复习科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做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极易溶于水(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变成无色液体(D)在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附2:课堂练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A)镁带(B)红磷(C)硫粉(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A)氧化铁(B)三氧化二铁(C)四氧化三铁(D)氧化亚铁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A)硫粉(B)铁丝(C)木炭(D)镁带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燃(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闻氧气的气味

7.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8.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

(A)碳(B)硫(C)蜡烛(D)磷

9.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C3.C4.C5.A6.B7.B8.D9.略

附4:随堂检测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难溶于水(B)密度比空气大

(C)液态氧气为无色(D)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下列反应的特征现象分别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磷在氧气中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

(A)发红光(B)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火星四射

(D)产生大量白烟(E)发出淡蓝色火焰(F)发白光

3.下列对氧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可燃性(B)能支持燃烧(C)不溶于水(D)密度比空气小

4.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认识CO2的主要化学性质以及物理性质,知道相关的化学反应,让学生知道这种气体的性质能够决定它的用途,使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好地把握CO2在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CO2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以及它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三、讲解过程

1.综合叙述

教师要先向学生展示集满CO2气体的集气瓶,向学生讲明CO2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气体。向集气瓶里加点水后,集气瓶能够吸住玻璃片,指出它是气体CO2。教师要求学生阅读书中材料,查看空气中的CO2含量,而且它与空气的各成分有着非常稳定的比例。教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CO2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相关图片。要求学生回顾如何产生以及消耗CO2。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最近若干年工业快速发展,空气中的CO2日益增多,产生了温室效应,而且要向学生展示温室效应的危害。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关于CO2的性质概述。首先是它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而且能够溶于水。CO2固体也被叫做干冰,干冰加热易升华,出现“吞云吐雾”现象,可以用作舞台云雾,也能够用来人工降雨以及致冷剂等。

2.二氧化碳在生产汽水中的运用

它能够溶于水,能与水反应,从而用来制作汽水,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里面均含有一定数量的CO2。教师向学生展示“雪碧汽水”,并将汽水瓶盖打开,学生会听到一定的声音,这是其中的二氧化碳从汽水中逸出。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同时会有极少部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汽水也叫碳酸型饮料。教师要向学生讲解:通常都会采取加压方式将更多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汽水中。在打开瓶盖后,瓶内的压力减小,原本溶解在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从汽水中逸出。在人们喝过汽水以后,通常还会打嗝,说明原本溶解在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来了。这是因为,汽水在进入肚子后,它周围的温度升高,因此会逸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认识到,增大压强或者降低温度可以在水中溶解更多的二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1L水中只能够溶解1L二氧化碳,因此学生要意识到,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是,打开瓶盖压强减小或者汽水喝进肚子温度升高,原本溶解在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就会从汽水中逸出。

3.干冰在舞台以及人工降雨中的运用

从干冰来看,它在升华的过程中伴随着吸热,假如在舞台上撒干冰后,干冰就会升华吸热,从而使它周围的环境温度降低,出现云雾现象。此外,在人工降雨的过程中,干冰升华,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甚至形成降水,这是往天空中撒干冰人工降雨的原理。

4.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

可以向烧杯内以阶梯状形式燃烧的蜡烛倒入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可以看到蜡烛会逐渐熄灭,能够得到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此外,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能够将燃烧物和空气隔绝开来,从而终止火势,它也被形象地称作奇妙的“灭火勇士”。此外,二氧化碳能够参加光合作用,因此也被用来制作肥料等。

从上述材料来看,二氧化碳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因为它能够在不同温度下以不同形式存在,所以也被广泛地运用在生产、生活中,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二氧化碳的性质,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第7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 兴趣 方法 创新能力

初三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身心的变化同时也导致他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改变,他们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选择者。而传统的初三化学教学由于长期的应试压力,大都比较习惯于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往往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学习方法得不到培养,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喜欢化学,其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对化学实验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实验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绪言课》教学中,教师先演示“魔棒”点灯实验,再由师生一起完成一个实验“烧不坏的手帕”,最后完全由学生演示实验:向酚酞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马上由无色变红色等。学生第一次在化学课堂上感受到化学的奇妙,这样就可以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看到参与演示实验的学生成功了,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大多数的课堂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完成。师生的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家庭小实验维持和稳定学生的兴趣。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制简易净水器、石墨电极的导电性、利用蜡烛燃烧自制炭黑、鸡蛋壳和醋酸反应、用石灰水检验产生气体、制取蔗糖晶体、自制汽水、自制叶脉书签(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一些家庭小实验。这些家庭小实验能维持和稳定学生的兴趣。

这样既激发、维持、稳定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强化了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二、利用实验探寻学习的方法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学法上与其他学科有许多共同点,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实验,让学生亲手做实验。“学化学就是做实验”是很有道理的,利用实验进行对比、类比复习旧知的同时,又可以探究新知。

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学生亲自做了镁、锌、铁、铜与等量等浓度的稀盐酸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金属单质与酸能否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化学性质的强弱。在反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金属化学性质的强弱时,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后提出根据前面在《氧气》一节中讲的金属与氧气是否反应及反应剧烈程度的不同也能比较金属化学性质的强弱。

再如学习《盐的化学性质》时:

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1)向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

(2)向稀盐酸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3)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师:我们知道像碳酸钠、碳酸钙都是属于碳酸盐。刚才的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能否归纳出碳酸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生:能与酸反应,能与碱反应。

师:很好,你能猜测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生1:能与酸反应;

生2:能与碱反应。

学生能通过小组间合作、思考、交流、分享,在旧知的复习中归纳、总结出一连串的新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书写化学用语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让学生充分接触实验,学好并用好实验。

三、利用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发现问题并能通过思考、探究等方法解决问题。

比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这节内容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有学生马上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引导学生猜想、实验、观察、总结。

猜想一: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

猜想二:是水使石蕊变红;

猜想三:是二氧化碳与水共同作用使石蕊变红。

学生实验:

(1)将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紫色石蕊小花没变色;

(2)将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喷上水,紫色石蕊小花没变色;

(3)将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收集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色。

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并设计的实验,对比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是二氧化碳与水共同作用使紫色的石蕊变红。通过阅读书本知道,其实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之后还在“燃烧与灭火”“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实验中设计了一些让学生参与的探究性实验。

第8篇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

4.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

[板书]: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

[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

[板书]:

色、味、态

密度

溶解性

CO

无色无味的气体

比空气略小

难溶于水

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0。

[学生活动]:(1)观察火焰捐色,当教师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

[提问]:(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H2?

(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CO2?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目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到CO和H2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可根据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不同来区别;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区别。

[板书]:(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1。

[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在反应中夺取了CuO中的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O2、C相似。

[板书]:

CO

H2

C

可燃性

2CO+O2==2CO2

蓝色火焰

2H2+O2==2H2O

淡蓝色火焰

C+O2==CO2

还原性

CO+CuO==Cu+CO2

H2+CuO==Cu+H2O

C+2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它有哪些用途?

[学生活动]:①总结出一氧化碳的用途。

②阅读教材中的选学材料,了解水煤气的成分,并思考选学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板书]:(1)气体燃料

(2)冶炼金属:Fe2O3+3CO==2Fe+3CO2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理解CO中毒的生理过程。

(2)分组讨论教材第100页的习题3。

[教师活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板书]: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

(2)讨论CO这种污染物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污染,

[讲解]: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在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有剧毒,又污染空气,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CO对环境的污染。对于CO,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它。

(三)总结、扩展

1.CO和CO2性质的差异。

2.CO和H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四.布置作业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64-01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快速、正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化学的问题。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从下面几方面入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要求学生熟悉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

熟悉基本的化学知识和书写化学方程式,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因此,熟悉基本的化学知识是帮助学生会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抓手。

1 熟悉O2、CO2、H2三大气体的制取方法、原理。

2 熟悉学过的单质、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因为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而化学反应必然涉及化学方程式。反过来,会写出这些化学方程式,也就熟悉了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单质有O2、C、Fe,化合物有H2O、CO、CO2,常见的酸HCI、H2SO4,常见的碱NaOH、Ca(OH)2,常见的盐Na2CO3、NaHCO3、CaCO3。

二、指导学生根据反应的特点写化学方程式

初中阶段学习的各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是非常有规律的。

分解反应的概念,可归结为“一变多”,以公式A=B+C表示。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的分解反应只有5个,其中有关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的有3个,电解水和高温煅烧石灰石的各有1个。加上课本上的相关实验及说明有关问题用到的4个化学方程式。初中学到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也只有9个,记忆并不难。

化合反应的概念可以归结为“多变一”,以公式A+B=C表示。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大多数都与氧气的化学性质有关。

置换反应的概念可以公式AB+C=A+CB表示。公式中的字母位置,要根据置换反应的特点来写,不能随便乱写。初中阶段学习的置换反应只有四种情况: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碳还原金属氧化物,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可以公式AB+CD=BC+AD表示。公式中字母的位置也必须注意,不能随便乱写。初中阶段学习的复分解反应都与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关。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要注意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反应能否发生,只有反应能发生,写出来的化学方程式才可能是正确的。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还有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有机物燃烧等两种化学反应不属于以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掌握了这两种化学反应类型的特点,记忆起来也并不难。

书写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反应时它夺取了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使金属还原出来,同时生成碳的最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也就是说,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都有固定的格式:反应物为一氧化碳和金属氧化物,生成物为金属和二氧化碳。只要懂得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和反应条件,那么该类化学方程式就能顺利地写出来,我们要做的主要是配平。

书写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也有规律可循。初中阶段学习的有机物都是碳氢化合物,它们燃烧的产物都是相同的,只有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只要知道有机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写出有机物燃烧化学方程式,关键也是配平化学方程式。

三、训练学生从综合问题中找出相关信息

在考试中,出题者根据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或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来设计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来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些化学方程式好像课本中都没有出现过,学生感觉比较难,无从下手。其实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题目中的反应物、生成物都是学生在课本中学习过的或接触过的,只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训练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学会从题目提供的信息中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写出它们的化学式,学生依据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就可顺利写出化学方程式。

[例题]由葡萄糖制取乙醇是发展绿色新能源的重要方法。写出葡萄糖在酒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这里,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道反应物是葡萄糖,生成物是乙醇和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酒化酶作催化剂。只要能写出葡萄糖、乙醇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写化学方程式时注意配平,就可完成该题的回答:

C6H12O6=2C2H5OH+2CO2。

四、提醒学生一些注意事项

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切不可粗心大意,否则会容易出错。要注意的问题有:(1)化学式要写对。这是至关重要的。每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写错了,就不能表示该种物质,化学方程式也就写不正确了。(2)方程要配平。方程不配平,则不能算作化学方程式,因为它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3)注明反应条件。很多化学反应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果写这些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不注明条件,就不能算写出了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因为一般条件下反应不能发生。(4)根据要求标明生成物的状态。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方法、注意事项,可用歌诀归纳如下:“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平。中间联等号,条件要记清;气体和沉淀,箭头来标明。”

第10篇

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科目

化学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

董林峰

单位

南雄市第二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题主要介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关于二氧化碳,教材首先通过实验分别介绍二氧化碳的密度、不支持燃烧、溶解性。然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介绍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石的反应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2、本课题属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讲授,二氧化碳与第二单元的氧气是九年级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气体。第六单元在整个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碳的化合物中最熟悉的就是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这一节是本单元的重点与核心,教材首先安排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学习,由此来带动其他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1、二氧化碳是学生继氧气之后要学习的又一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了解和认识。由于学生在学习氧气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科学探究意识较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

2、学生易错点分析:对二氧化碳使石蕊溶液变红色的原因认识易出现错误,当看到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二氧化碳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一部分溶解,另一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而不是二氧化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学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溶解性

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介绍石蕊试剂

分组探究实验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引入:同学们在前面已经陆续的接触、学习过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么?

投影并归纳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讲解: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你们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是已经做过实验亲自验证并非常确定的,哪些只是由

别人告诉你的?

演示实验:

实验1.用二氧化碳倾倒阶梯上的蜡烛

实验2.在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倒入少量水

实验前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提问: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的设计意图,你们还能设计一些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可溶于水么?

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再投影出一些提示

让学生讲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并引导其他学生去评价这些设计。

讲解:今天老师还补充一个二氧化碳的性质就是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但它们的生成物到底是什么,由你们去进行实验探究。

投影并讲解: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讲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根据本课的有关知识点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布置作业:家庭小实验: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施,把实验的结果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抄写、记忆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是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从老师口中获知。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

实验1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实验2说明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和准备如何实施,并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把浸过石蕊试液的4朵小花分别进行实验对比:(1)喷醋酸(2)喷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4)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分析有关实验现象并获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该酸性物质不稳定,受热很容易分解。

学生抄写、记忆

学生思考、讨论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避免了重复与罗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重点更为突出。

对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强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创新。

这两个实验要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较多,耗时较长且实验的成功率较低,所以宜由老师演示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并完善自己的设计。

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和改进实验设计;通过赞美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对化学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六、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 无色无气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可溶于水

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

2、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紫色石蕊溶液遇到酸性溶液会变红色

3、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七、教学活动评价设计

一、分组实验评价(采用组间相互评价;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组员合作情况操作规范情况现象及分析情况 二、学习参与度评价(采用教师评价;主要以鼓励为主) 三、课堂练习评价(采用小组内同学相互评价;分A、B、C三个等级)

八、教学反思

第11篇

在初中化学中,“物质的推断”作为中考必考题型之一,难度相对较大,一部分学生在推断题上存在严重的失分现象,更有学生对这类题根本无从下手。因此,每年的考前复习中,专题复习板块“物质的推断”师生都格外重视。推断题所涉及的化学知识点比较多,可以说在每一个章节中都有分布,因此,学生在解答题目时如果建立不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就很难准确、规范地解答此类题目。项目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法,它针对真实的问题,设计、规划、实施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并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能。能否依据项目学习的思想将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尝试。

要迅速、正确地解答此类题目,必须灵活掌握不同类型物质推断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物质的推断,重点虽然是推断,但核心离不开物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融合项目学习思想,针对其中一个层面――对物质进行“全面”梳理来把握推断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围绕这个问题,笔者设计了子任务(见图1)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二、按照项目学习思想设计教学流程

任务一: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常见的酸、碱、盐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对刚学习完的第十、第十一单元进行复习,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每一条化学性质中罗列代表性的化学方程式,巩固所学知识;寻找贯穿酸、碱、盐的核心物质,并对常见物质进行全面梳理,包括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取、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做到知识之间的整合;能够根据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框图。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复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互相补充完善所总结的知识,形成组内的比较全面的知识网络框图,组内分享升华,组间共享交流完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核心物质的梳理,引导学生形成善于总结的学科思维,使学生逐步学会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并能够对零散的知识整合学习。

第一学时

[情景导课]

以初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中的推断题(见图2)导人本节课的课题“物质的推断”。

(设计意图:分析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学生对此题的答题结果,较大一部分同学存在严重的丢分情况,而且此题的开放度比较大,是一个知识面涵盖较广的试题,而且考试刚刚结束,学生对它的印象比较深刻,切入课题自然快速。)

推断题的呈现形式千变万化,我们如何从千变万化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即能够分析推断题中的“变”与“不变”。推断题的重点是“推断”,但其核心是“物质”。

[民主导学]

每个小组的成员展示自己总结的任务一中布置的内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以及常见的酸、碱、盐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组内互相补充完善知识点。

任务二:寻找核心物质。

根据化学方程式寻找贯穿酸、碱、盐性质的核心物质(核心物质为二氧化碳和水)。对这两种物质进行全面梳理。

点拨: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取、用途、与环境的关系。这里并不是指物质的实验室制法,广义上的制取,即有该物质生成的化学反应,在总结方程式的时候可以按照基本反应类型来总结。

师生共同探讨以“水”为核心物质的知识点梳理。(见图3)

教师对每个方程式所涉及到的知识要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明确复习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水的物理性质中可以涵盖分子的特点所能解释的日常生活现象;水的电解实验包含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得出以及反应微观本质的探究;水与环境的关系部分可以涵盖水的净化等相关的知识;水生成的反应中可以总结部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以及对基本反应类型的巩固。

任务三:对物质梳理之后,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形成网络结构图

在对“水”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思考整合,这样就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而且按照物质类别把单质、酸、碱、盐都融在了一起,在将来的解题过程中,相关知识的应用就会比较熟练。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物质总结的一般思路和规律,从而在后续的复结中能够得心应手。

以“水”为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二氧化碳”进行全面总结。以下是学生的总结作品。(见图5)

学生作品展示

[点拨提升]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存在,体积分数约占0.03%,二氧化碳的存在导致正常的雨水PH约等于5。6;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原理;二氧化碳物理性质中涵盖的用途;相关碳酸盐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三、项目学习推动专题复习的思考

本次O计的出发点是对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推断”进行不同于传统复习方式的整合,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复习知识点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以及对物质进行全面梳理之后建立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复习思路,由此,对“物质”有了较全面的整合和把握之后,“推断”就比较简单了。

相较于传统的复习方式,本案例呈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第12篇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63-1一、注重基础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初中化学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基础。在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比如对于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学习,学生在全面掌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取等基础知识后,分别拿出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由学生设计实验,鉴别两瓶无色的气体。这个问题涉及到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学生回答此问题不仅要从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出发,还要找出它们各自的特性,并进行严密的语言组合才能完整地解答此题。这对于班上的大部分学生而言都能找出一两种鉴别方法,可要把所有的鉴别方法归纳完整就比较困难。此时老师可帮助同学们加以补充和归纳,使答案尽可能完整,这就好比“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在大家都认为问题已接近尾声准备放松时,教师可以再请一位中等生把整个答案进行一次小结,这样不但可以随时提醒学生上课要听讲,而且老师也可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基础知识在思维训练中得到有效地的落实,从而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有效思维能力。

二、注重举一反三,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刻性,这样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的基础。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刻性关键体现在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能否做到举一反三。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的深刻性,教师可根据学生平时作业过程中出现的易错题,把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变式训练。

三、注重实验的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扩散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不但可以发现和验证科学原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向燃着的蜡烛中倾倒二氧化碳这一实验,我们就可以分成三个步骤来做。

步骤1:向只有一支燃着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由学生动手实验并要求通过实验说出蜡烛熄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困惑:此实验虽然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但现象与结论不能让人一目了然。

步骤2:针对步骤1中的困惑,马上有学生提出将上述实验中的蜡烛换成两支高矮不同的蜡烛。老师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立即动手实验来验证,可实验结束后统计真正实验成功的寥寥无几,大家都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一个个垂头丧气。老师及时要求小组讨论实验失败的原因,瞬间教室里一片沸腾,不一会儿便三言两语地提出改进方法。

步骤3:听了同学们的改进方法,我一一点评,作出肯定评价。同时话题一转把装置改进成向烧杯中漏斗里倾倒二氧化碳,呈上改进后的装置,并问学生这样倾倒二氧化碳成功率会提高吗?顿时教室里一片尖叫。

扩散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

四、注重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