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

时间:2023-05-31 08:5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文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文化建设

第1篇

一、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这也是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重要表现。

资料显示,我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教育落后不仅导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还引发了农民文化修养不高、思想保守落后、生活方式陈旧,同时使不良社会风气蔓延。

2、农民文化生活贫乏。

由于农村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政府文化建设职能缺位。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宣传滞后。农民除了看看电视、听听广播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不少农民就通过打麻将、玩扑克牌打发日子。

3、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比如赌博斗殴、求神拜佛等迷信、偷盗、抢劫以及家庭暴力等问题的突出,都与文化水平低有关系。为了面子,互相攀比,婚丧喜事大操大办且日甚严重,房子、车子(礼车)、票子(礼金)一个都不能少,由于交际圈的不断扩大,农村人情往来事项越来越多,农民的家庭不堪负重。

4、重经济,轻文化现象普遍。

在经济增值发展观的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忽视文化,对文化建设没有考虑或考虑较少,导致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处于滞后。

5、政府的投资严重不足,基层文化馆站严重缺乏。

在农村所谓的文化馆站,也是一些设施陈旧简陋、房屋年久失修,既没有活动经费,又没有图书和活动器材的“空壳站”,农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文化财富和文化需求之间的断层,使得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途径不顺畅。人、财、物的供应不足成为目前农村建设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文化建设又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农村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只有拥有了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才会有较强的经济基础的良好的社会基础、政治环境。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思想文化建设。

要发展先进文化,以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世界,升华他们的思想境界。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的任务,使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的能动、积极作用。

2、道德文化建设。

道德文化建设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德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又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涵。新农村的道德文化建设,主要指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广大农民加强社会公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科学文化建设。

要坚持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禁止赌博,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强化科技培训。

4、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即有关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内容知识让农村知道,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坚持送戏(节目)下乡,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图书馆、电影公司等单位深入农村,为农民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下乡,以丰富农民科技知识的普及;文化部门还要经常联合教育、科技、卫生和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与组织,在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要不断深化内容,创新形式。

5、开展多种形式地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文化站、基层文化俱乐部要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要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如文艺宣传、灯谜会、知识竞赛、体育小竞技等,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做到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各展其长,在参与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6、体育文化建设。

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例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台球以及打扑克、棋类、麻将等等。

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

1、细化文化建设环节。包括家庭文化、广场文化、俱乐部文化、文化室文化、图书馆文化等等。

2、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包括各种艺术活动形式、体育活动形式以及各种文化协会、学会、小组等等。

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 问题和对策

1 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提上了社会发展的议程,对改变“三农问题”的现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社区文化建设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整个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社区活力,带动社区整体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在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的文化建设,促进软实力的提高。

2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探讨

2.1 发展成绩。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后,农村文化工作开始走出低谷,逐渐呈现出不断升温之势,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活跃,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曾经出现过两次: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乡镇文化中心建设,另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先进乡镇活动。在这两个时期,农村文化事业的载体明显增多。

2.2 地区文化差异。 东部沿海富裕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已经有了以下特征和趋势:富裕农民的生活模式已从生存型转向小康型,为他们的文化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同城市文化相比较,农村文化的贫困和弱质表现得更为突出。

2.3 时期的对比性。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农村经济迅速好转,群众文化建设掀起热潮,乡镇文化站、文化室如雨后春笋普遍建立,同时还涌现出一批文化专业户,从而形成了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俱乐部)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四级文化网络。

而在最近一些年内,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要求相比,农村文化领域显露出了很多值得忧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费严重短缺现象,(2)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现象,(3)自我创收能力较低现象。

3 原因探讨

3.1 成因的级次探讨。 从官方的角度看:对农村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能抓住群众的兴奋点;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措施不利;乡镇文化站的疲软无力。从村级组织角度来看:农村基层社区组织功能的弱化,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级文化娱乐设施的形式主义。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重物质生活轻精神生活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民自身需求的层次性,农村文化土壤的板结化现象(人才流失)。

3.2 “二难困境”。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农村文化的转型则陷入了一个二难困境。[1]

户籍制度的存在割裂了城乡文化交流的纽带。农民被人为的拒斥在城市之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难以实现。

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弱化了文化发展的动力。相比城市而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还非常薄弱。城乡文化的冲突滞缓了农村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4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 官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相结合。 官办文化(包括三下乡文化,文化站室的文化),应该和寻找出路的民办文化相互联手,共同打造新的农村文化局面。一是对文化站、文化室进行改革,促其向产业方向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引领农村文化发展方向。二是大力倡导民办文化产业。

4.2 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换。 中国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愚忠愚孝、三从四德、宗法等级观念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和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都是格格不入的,需要加以摒弃。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成分,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有着较大的影响,并直接为我国当代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宜吸收的文化资源。

4.3 加强乡土文化的推进。 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原生资源,发展特色文化,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的契机,推动和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把拥有共同文化传统的成员团结到一起,并产生巨大的亲和力与认同感,增加相互交融的浓厚情感,对促进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2]。

4.4 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 与先进文化接触少,现代文明知识严重缺失,农民的精神文明领域出现了两种文化的争夺现象。当健康的文化生活缺位,一些内容低俗的娱乐活动便轻而易举地侵入了农村。

4.5 推行成本分摊。 农村文化事业筹资的主体当然应该主要是政府,但政府并不是惟一的筹资主体。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农村文化产品的及时生产和提供,就必须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以政府筹资为主体,积极引导市场化筹资和社会捐赠等行为,建立起筹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筹资机制市场化等具有农村特色的多渠道筹资模式。

4.6 树立问题 大文化观念。 树立农村“大文化”观念,保障和维护文化生活贫乏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所谓农村“大文化”, 就是公益性文体事业、市场文体事业和农民家庭文化的总和,它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文教卫生、体育诸多方面, 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时代性。在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大战略中,农村的文化建设应当跳出固有的、僵化的、封闭的“小文化室”、“小活动站”的思维, 确立建设农村“大文化”的思想。[3]

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基本职责,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玉华. 对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10(6).

第3篇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第4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10-01

党的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市各乡镇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农村工作文件精神,加大深化改革步伐,坚持“工业兴乡,强镇富民”发展道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乡村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向着小康之路不断迈进。然而,“小康”是个综合概念,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环境,也包括文化建设,“五位一体”,不可或缺。与我们建德农村经济快速走向小康同步发展的是,乡镇广大农民多年来已改变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实现了从充实“钱袋”到充实“脑袋”转变,普通村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乡镇企业老板都有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但以前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文化档次不高,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乡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小康”生活建设的短板。

立足乡镇文化资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育新型农民,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属性和特点的路子,营造一个人人参与活动的求乐、求健、求知、求美的良好氛围,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

一、形成领导主抓、群众积极参与的农村文化工作局面

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工程顺利发展,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实地调研,了解情况,形成乡镇街道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联村干部协调配合、各村支部、村委具体开展的村文化建设工作领导机制,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活动管理充分吸收群众意见,从而形成文化阵地管理合力,确保各村各类活动规范有序开展,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决策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做到积极与村民对接,制定村文体活动室管理制度,结合村民需求,做到坚持按时开放,按需开放,对于各项活动有记录,有秩序,有内容。同时,通过举行专题研究的形式讨论活动室的管理情况,提高活动的开展内容与形式。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对公共文化资源的财政扶持机制

创新扩展融资渠道,形成以镇为中心,以社区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筹集资金,广泛吸引社会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通过政府主体投资、出让一定时段的经营权,引导地方热爱文化事业的老板投资,争取扶植资金等多种方式建设文化中心,集演艺中心、图书阅览、民俗展览、书法艺术、舞蹈培训、健身、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于一体,成为乡镇人民的精神家园。使乡镇业余文化生活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从而带动各村和各社区自发的文艺队伍形成,成为新农村群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实施“人才强镇”战略,走活文化人才“一盘棋”

一支精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对农村文化发展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坚持人才是发展文化的第一生产力,加大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在人才引进、配备方面大胆创新,引育并重筑平台,强健文化组织机构。一方面,引进专业人才,落实编制,充实乡镇文化站,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面向社会招募优秀教师教练,为各村配备文体指导员。另一方面,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氛围,促进具有乡镇本土文化人才成长。

四、文化活动要经常化、多样化,吸引群众积极参与

以村文化活动室为载体,分别成立老年活动中心、青年俱乐部等,形成村文化活动室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做到定期义务为群众放映贴近生活、积极向上的娱乐和农技知识电影,举办文化节、演讲赛、门球赛、篮球赛等各类群众感兴趣的活动,组织以村为单位参加市、镇各类文体活动。使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形成群众文化生活的新气象。

结合我市农村文化发展情况,基层乡村文化建设空间还很大,各级部门要给予更多支持。主管部门和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村为文化“留”村,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财政的投入力度仍需要加大。有更多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顺利开展。要不断地创新乡村文化载体,深入推进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整体情况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规划的重点在农村。李长春在贵州考察时也强调:“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持。要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上先得实惠。”本文就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和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举办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它的宗旨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科技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选择其精华部分,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人部分地(市)、县、乡镇(社区)的文化资源网络传输系统,把数字化文化信息送到城乡群众身边,从而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共享工程的总体框架

共享工程在总体框架设计上分为四级:国家管理中心、省级中心、各级分中心及基层网点。国家管理中心是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加工、组织、管理和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卫星或光盘等多种形式向各级中心源源不断地发送信息。省级中心主要依托于省级图书馆,其职责是:接收和下载国家管理中心的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基层网点的建设;对本省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合并上传给国家中心。各级分中心多依托于各市、县、乡镇图书馆或文化馆(站),接收省级中心发送的资源并提供对基层网点或终端用户的服务。终端用户只需一台计算机,可通过互联网、分中心局域网、卫星、光盘等浏览丰富多彩的数字资源。部分资源也可通过VCD,DVD进行播放。

(二)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方式

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方式是多样的,主要的是地面宽带网、卫星和光盘。地面宽带既方便又快捷,但偏远的地区没有开通宽带的就无法以这种方式传输信息。卫星不受地形和距离的限制,特别适合农村地区,特别适合电影、电视等高速活动的图像传递。卫星组网快捷、方便,小站即装即用,建设周期短,价格低。通过邮寄光盘来传输信息资源是地面宽带和卫星传输的补充,即在不具备地面宽带和卫星传输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传输方式。

(三)“共享工程”的特点

一是面向大众,服务对象是最广泛的公众群体,包括城市的社区、农村、边防哨所,但主要是广大的农村;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最新技术成果,建立文化信息资源的网络传播通道;三是整合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有计划地把文化精品用数字化方式永久地保存,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四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分布的、贴近用户的组织模式,有组织、有系统地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服务;五是免费提供各类信息,后续资源不断。

(四)“共享工程”的资源

“共享工程”的资源内容采用全新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进行整合,通过科学的分类及内容标引,初步建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总库。目前已经构建了由40多个多媒体资源库组成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并专门设有“共享工程农村版”,其中较受农民喜欢的有:农事指南、医药顾问、科普知识、法律园地、地方戏曲等。

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知识的贫乏和文化的贫困必将导致物质贫困和经济贫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农村的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日益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投入严重不足

近几年,国家财政虽然加大了文化事业经费的投人,但与教育、广电、卫生等部门相比,文化事业经费投人明显偏少。而且就在这较少的投人中,城乡差距也很大,如2003年文化事业费在城市占71.9%,而农村文化只占28.1 %。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许多农村的文化机构已无法正常运转。

(二)文化资源魔乏、现有资源质量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一方面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广泛,表现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另一方面,文化资源在供应上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而且现有文化资源的质量,传播方式、手段都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普遍存在图书陈旧、无钱订阅报刊杂志。由于没有必要的设备,先进的科技致富信息、文化信息以及农产品销售信息根本无法即时获得。与此同时,黄色、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人,给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功能日趋转化和弱化

在“七五”规划中,国家就提出了“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到“十五”结束,仍只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许多乡镇还没有文化站。已有的文化站,其境况也令人堪忧:房屋年久失修、设施陈旧简陋、没有开展活动的经费,不能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文化站名存实亡;而有新馆舍的文化站、图书室,也由于缺少活动经费和购书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还有部分文化站、图书室已改做它用。 (四)文化工作队伍素质普遍偏低

在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相对较清苦,各种优秀的人才很难留住,人员编制常被挤占挪用。这样致使专业的管理、技术、艺术人才日益匾乏;现有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观念陈旧落后,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需要。如某乡文化站获赠一套价值4万元的设备,将近一年也未打开使用,原因是没人会用。

三、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共享工程的实施,在提高农民文化素养、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方面,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共享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因中央财政每年拨专款用于共享工程的建设,各地各级财政也将加大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为重点,主要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提出了“县县有分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50%的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网点”的发展目标。

(二)“共享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农民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质量。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以方便快捷的信息平台、以较少的投人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源源不断地送到千家万户,从而满足各层次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共享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改变了农民的文化心理及生活方式,引发了农民的发展观、致富观、人才观等一系列观念的更新。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价值观的转换。而我国农民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价值观的转换无疑将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共享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共享工程”不仅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阅读指导和智力支持,而且能为农村的深层次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共享工程”通过强化农民的道德意识,加强法制宣传,使农民在自律和他律中不断提升、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自觉维护农村的稳定。

(五)“共享工程”从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出发,重点组织了一系列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科技致富服务的信息,农民可根据需要随意点播。这大大提升了农村科技文化和智力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进而加快致富步伐,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6篇

当前,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小康社会进程,实现“三保一促(保安全、保利润、保稳定、促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江苏省建湖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速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面对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工作思路,制定符合我县农村实际,特别是要制定适应我县经济欠发达客观现状要求的基本对策。

第一,培育新型农民是关键。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和重要任务就是培育有知识、懂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农民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培育新型农民的第一要务就是转变农民的思想,提高农民的素质,充分发展文化人的社会功能,加大“文化下乡,一镇一品,一村一景”的建设力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重加强农村文化专业人员培训,更新农村文化建设观念,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近年来,我们先后将全县19名文化站长送省培训一遍,县也举行了两期农村业余文化骨干培训班,这些农村文化的星星之火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在用主流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重点。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开展健康有益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文化设施建设必须要确保“镇有一站”“村有一室”。从2006年以来,我县先后下发了达标文化站、达标文化室的建设标准、达标计划,县财政加大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各镇也加大了文化站达标建设的紧迫感。先后有5个文化站实现了达标建设任务,建设了农家书屋20多个,建设达标文化室174个,普及达标率达到了69G。要实现文化站、文化室建设全面达标,剩余部分虽然量不大,但难度较大,我们必须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当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来抓,当作实事来做,帮助这些镇确保2009年实现两个百分之百,即文化站达标率百分之百,村文化室达标率百分之百。

第三,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核心。农村文化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必须依靠一支思想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骨干队伍。一是要重点抓好农村文化工作者和农村业余文化爱好者的队伍建设。建好这支队伍,要以我们文化馆为依托,建立农村文化队伍培训基地,结合当前全县经济和文化工作的需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素质,逐步解决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业务力量薄弱、人员老化等问题。对于农村业余文化爱好者,要支持和引导他们提高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要充分发挥我县专业文化团体的指导、引导作用,鼓励他们深入农村,指导和辅导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用力打造“土生土长”的业余文艺队伍,使农村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水平有较大提高。今年以来,我们举办了农村业余作者创作培训班,请专家讲解创作知识,目的就是解决农村创作人员青黄不接的状况,传授适应时代要求的创作理念,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提高业余作者的创作能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还举办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并把这项工作一直延伸到村一级,这对于提高全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文化馆还建立了业余文艺工作者档案,通过搭台唱戏,让专业演员、业余文艺工作者同台演出,使我县业余文化爱好者的艺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第四,农村文化活动创新是根本。文化重在建设,活动重在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手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是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这几年各级政府埋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我们文化馆也参与了这项工程,确实解决了农民的文化饥渴问题。但就长久而言,一看了之的方式,远不能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需要充分挖掘我县各地农村的文化资源,如恒济的舞龙、冈西的剪纸、钟庄的小戏、庆丰的杂技、芦沟的诗词、上冈的棋类等等。通过建设业余团队、搭建舞台、建设文化大院,和建设农民文化户、村文化室多种形式,把民间艺人、业余文化爱好者组织起来,让各种特色文化在各地扎下根,带动周围群众一起参与。近年来,我们先后扶持建立了恒济建河村文化室、苗庄村文化室、钟庄淮剧团、芦沟蒹笳诗社、上冈淮剧票友会等等,让他们生在群众中,长在群众中,带动当地的文化活动。

二是要走出“小文化”,建设“大文化”。要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活动内容,扩大活动范围,跳出“围绕文化搞文化”的小圈子,着力整合宣传、文化、教育、体育、科普、民政等各方面的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加强互动协作,建设“大文化”。要改变单一的活动内容,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事业性和产业性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卫生、环保、科技等融入到农村文化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就如我们的淮杂文化庙会、建湖绿色环保行巡回演出、华中鲁艺烈士墓园、陆秀夫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那样,让群众既享受文化,又接受教育。

三是要注重培育农村“特色文化”。我县农村文化特色明显,繁衍和传承着许多古老传神的历史文化,如淮剧、杂技,蕴育和造就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和文化能人。农村中还有丰厚的文化遗存,如九龙口、朦胧塔等等。对于这些,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打造文化特色,精心培育一批文化名村、名镇、名人、名品,使建湖农村文化能在短期内全方位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文化馆)

第7篇

摘 要 农村文化建设已取得的成绩距离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村文化活动相对城市来讲比较少,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建议从几方面加强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不断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 农村文化建设 现状

近年来,财政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以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先锋,相继投入数百万资金,支持农村书屋和乡镇文化站建设,支持文化下乡、电影下乡等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文化生活。但是已取得的成绩距离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村文化活动相对城市来讲比较少,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仍显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投入机制也存在短缺而低效的弊端,文化领域新增加的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难以落实到位,从而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短缺。

二、部分农村文化产品供求结构矛盾突出

目前,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政府供给的文化活动与农民需求的文化活动有一致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据了解,目前农民对政府提供文化设施的需求最大的主要是文化活动站或服务中心、图书馆、农民技术学校或培训班、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而政府提供的文化设施则明显存在一些文化产品供给过剩,而另一些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面对农民结构的变化和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现有农村文化产品的针对性不强,符合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数量较少,适合农民阅览的图书和反映农村生活的电影不多。农民家庭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以看电视、打麻将等为主。针对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开展的文化活动还很少。

三、人员老化,观念落后,基层文化建设缺乏活力

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农村在岗文化人员老化严重,再加之管理上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致使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如农村文化站在岗人员平均年龄已达50岁,思想、意识、业务很难适新形势下文化活动的需要。目前,全县14个乡镇文化站只有极少数按编制配备人员,属财政开支,其余严重缺编。

四、农村文化组织管理体制重复设置浪费有限资源

由于现有农村文化建设职能分属多个行政主体。在县一级,县广电局负责电视广播,县文化体育局负责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县委宣传部负责群众文化宣传工作。在乡一级,党委有党委组织的文化活动,教育办有教育办组织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内容重复率高,组织形式简单,政出多门,领导网络不健全,分类不明确,边界不清,谁都组织管理农村文化,谁都不负全责,谁都没有同其他部门协同起来做统一的规划与投入,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原本有限的农村文化资源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

五、农村文化建设缺少绩效评价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的绩效评价对农村文化建设起着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的作用,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但目前为止,江苏农村文化建设评估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尤其缺少对已建成的农村文化设施发挥效益情况的考评机制。使用较多的评价指标仍仅限于一些实物量指标,如现有文化场馆多少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多少本藏书、多少盘光碟、多少台电视等等,缺少现有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指标,文化设施的利用率等考察文化建设发挥效用的指标。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不断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纳入规划、列入预算,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随着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对文化活动所需的场地和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群众开展活动的需要,群众文化事业要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应纳入县、乡镇、村的基本建设规划之中,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为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维护和更新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创新文化单位的管理模式,研究制订文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资金的使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是创新理念,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针对各地文化建设经费普遍不足的问题,可采取“内争、外联、自补”的方法动员社会各界共办文体事业。内争就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上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外联就是多方联系,找米下锅,借地生财,如大力发展民办文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设备设施建设的捐赠等;自补就是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将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绿色通道。同时,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文化项目,并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规费减免等方面给予照顾。

三是完善机制、出台政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财政部门要加强与文化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从经费上给予倾斜,积极支持文化部门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培养,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立足地区实际,制定出台财政优惠、鼓励政策,引进具有较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年轻人才到乡镇文化站工作,切实改变目前乡镇文化站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同时,应改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56-01

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任务重大,这是由我国农村目前文化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为了切实推进这项工作,就必须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做详细研究,并结合现状,才能找到解决农村发文化发展问题的思路。本文对农村基层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法,以供读者参考。

一、重要意义

中国14亿人口中有9亿农村人口,农村的和谐发展关系到全国大多数人口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和谐与发展。而农村人口大都文化水平低,受传统封建意识影响深重,因此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文化教育,而农村文化建设就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二、不均衡的现状

当前文化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均衡。具体是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发展不均衡。在农村,其中一些交通便利与外界联系顺畅的农村,更容易受先进文化生活的影响,他们有进步的观念,普遍文化建设工作进展的好。而一些贫困闭塞的农村,农民文化生活方式依旧很落后,除了必要的劳动时间外,其它时间无非就是进行串门闲聊、赌博等活动,不利于农村的和谐与发展。

三、原因分析

(一)传统落后思想。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没有学习先进科学、进行先进文化活动的意识,与之对应的现象是:一是许多农民在农闲时间都选择闲聊等活动,这些闲聊往往引发了很多矛盾;二是现在仍然有很多农民相信算命、看风水这些封建迷信活动,不利于消除不良文化;三是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懂节约,不务实的思想难以根除;四是有些基层领导只注重经济,却忽视了文化建设对经济的良好作用。

(二)缺少组织。农民文化水平低,要他们自觉地去进行自身文化提高是不可能的,需要有人来对他们进行组织领导。即使他们有一些活动,也都是参与的人自己组织的,规模小、力度不够,没有把广大的人民群众吸引进来,没有把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影响扩大化。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进展单纯地靠农民自身是进行不起来的。

(三)口号性的措施。近年来,国家开始关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也响应号召。比如有的村子设立了各种专门供群众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地,但当这一波文化热潮过去之后,原来所有的文化建设成就都成了摆设,一些文化站甚至是名存实亡。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只是口号,却没有实质的工作。

(四)投入财力不够。一些农村想要进行文化建设工作,但却没有充足的资金,文化娱乐器材老化,文化活动场所简陋,很难调动起农民进行文化活动的热情,使得本来打算进行的文化活动不能按期进行,导致文化建设工作很难开展。而有些村子只顾搞经济,认为只要有钱,只要把口袋富了就可以,因此在文化建设方面分配的资金不够,这种只注重经济不注重文化建设的做法,忽略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

四、对策

(一)有效组织。农村基层领导要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要从大局观点看,对文化建设活动要有明确详细地规划,不能任由农村文化自己发展。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上进行统筹安排,要积极支持和联系各大文化团体,与他们进行合作交流,不断提升文化活动的档次和举办文化活动的意义。其次,在群众中对文化建设活动组织进行宣传,更新人们心中的落后观念,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以扩大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二)开展实质性的活动。建立形象工程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对文化建设毫无意义。可以进行一些实质性的活动,例如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在每个村子都形成一个特色活动,然后大家互相竞争,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形成一个文化交流的圈子,既使文化活动得以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开展科技带头人的活动,即通过让掌握了新技术、拥有新思想的人对其他人进行经验交流的活动,促进大家文化生活丰富的同时,也激励了更多人向优秀的、科学的农民学习,形成相信科学、相信技术的良好风尚;还可以举行各种培训班,对人们进行思想上和实践上培训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新观念,学习新技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不可忽视,在对其重要性进行了深刻认识、反思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后,要加以重视,用科学的方法去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道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终将焕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黄小荣.关于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02):172-173.

[2]范正义.关于福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J].三明学院学报,2009,(01):93-97.

[3]范昆.关于辽宁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09.

第9篇

引领农村学校根据学校的历史文化背景、学校发展的轨迹以及对学校发展的展望,提炼出自己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农村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二、总体思路

遵循“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以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形成清新的校园风尚、绿化美化校园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活动为载体,全力打造优美和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三、实施步骤

1、通过下农调查了解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情况。

2、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报告。

3、锁定一所学校,确立帮扶对象。

4、形成农村学校建设的建议。

5、跟踪调查实施情况,根据需要进行帮扶。

6、提高认识不断完善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内容和措施。

7、进行评估,形成总结。

四、农村文化立校具体实施内容

先从打造环境入手,把学校建成一个有视觉冲击,能愉悦身心的场所,然后开展课堂改革,让师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新鲜”,接着立即着手用精神营造关系,凝聚人心。这些活动可以同时进行,在较短的时网间的让学校改变面貌,在改变面貌的同时,教育人感化人,实现农村学校的“快速膨胀”。具体细化为:

1、加强环境文化建设。重视校园的美化、绿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使校园内的一花一木,一砖一墙都发挥育人功能,在校园内完善标识系统文化,打造景观校园和环境校园。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没有到位。没有很好地摆正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位置,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普遍存在,有的地方甚至比较严重。在一些人的脑子里,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抽象的工作,不像经济建设那样容易出成果出政绩出典型,即使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上不去,也不会影响到干部的使用和提拔。甚至有人认为“吹吹打打、唱唱跳跳”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因此,在指导和实践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工作的主题。

二是缺乏创新意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场伟大革命。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不少人对于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如何把握新的机遇,破解新的难题,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业绩,如何提升文化的品位,把文化当作一种产业来办,如何利用文化的优势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激活经济的增长,在这方面尚未取得成功的经验。

三是经费严重不足。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惠民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但与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缺口很大。

四是用人机制存在问题。县乡文化机构进人不是根据业务专长和岗位需要,而是照顾关系,随意调入,因人设岗。评职晋级存在着严重的论资排辈思想,重资历轻成果,重工龄轻业绩,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中青年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们要把解决这个平台当作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要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和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建立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摸清当地文化产品需求趋势及热点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组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要下决心抓好社会文化先进社区和乡镇“百强文化站”的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发掘、抢救、保护一批历史悠久、艺术生命力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总结、推广、宣传、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

(三)深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利国惠民的民生工程.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督查工作,确保专项资金不被挤占挪用。加强对活动内容的引导和调控,在确保活动数量的同时提高活动质量,让农民群众在多看戏的基础上看好戏,在多看电影的基础上看到更好的电影,在多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更多对农民有启发、有帮助的文化活动。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经验教训,切实解决当前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建设成为农村和谐文化的品牌。

第11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永嘉;

中图分类号:G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永嘉乃千年古邑,文化资源丰富,文风昌盛,积淀深厚。在这片历史悠久而又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琳琅满目,民风习俗情趣独具,文化艺术绚丽多彩。芙蓉村古民居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东瓯文化遗产之精华,是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笔精神财富。

一、当前我县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永嘉县委和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工作不断出现新气象,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去年,永嘉县文化部门精心组织了党与民心贴心“走进企业、走进校区、走进珍溪、走进社区、走进古村落、走进革命老区、走进重点工程”等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就像一阵阵春风,把文明之风吹到农村,吹进人民的心田,为传播楠溪耕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年,永嘉县委宣传部决定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年”活动,将开展“七个百”下基层文化服务活动,即开展100场文化下乡演出,开展100场形势政策宣讲,播放100场科教电影,创建100个综合图书室,组织100场文健身农运会,开展100场普法教育活动,创建10件文艺作品。

二、我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村文化工作虽有喜人的一面,但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农村的一些新问题令人担忧。

(一)个别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形式单一,设施落后。活动内容和形式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等突出,难以满足日益富裕了的广大群众对文化的多方面需求,群众呼声强烈,在不少地区,农民除了看看电视,听听广播以外,很少有什么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不少农民往往通过打麻将,玩扑克牌打发日子。

(二)重经济轻文化现象普遍。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不少乡镇领导只抓经济,忽视文化,对文化建设没有考虑,或者考虑较少,导致了农村山区文化建设处于滞后状况。

(三)基层文化站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全县38个乡镇有9个乡镇没有文化站专职人员。而且在职的文化干部98%由于生活待遇问题,几乎脱离文化事业的工作岗位,长期被其他部门借于他用。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办公场地简陋,公共文化设施一片空白,成了“空壳站”。

(四)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业务技术水平差,文化素质不高,且严重老化。全县文化站71人中,大专文化57人,高中文化28人,初中文化6人,有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47人。文化员中40岁以上有20人。这样的人员结构,不利于文化事业建设,同时,群文队伍的新鲜血液无法得到补充。甚至出现一些专业人才流失现象。乡村业余文化骨干年龄老化严重,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一些民间艺术品种已经消亡或濒临消失。如:载歌载舞,轻快活泼的永嘉茹民戏,据说我县如今已寥寥无几,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应坑乡叠罗汉也已在几年前就消亡了。

三、加强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要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当前,我们已进入经济促进社会、城市反哺农村,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从长远和发展计,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力抓、抓好是当务之急,也是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

第12篇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校园文化 建设途径

近年来,由于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学生也大批进城入学,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逐年减少,致使农村学校的办学越来越困难,农村学生的总体素质也越来越低。更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实验条件、课程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镇学校,这就更需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来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能让广大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过程中感受到经历的快乐,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反而被忽视。若长此以往,那我们农村学校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会丧失殆尽,农村学校的办学将会陷入危机。

一、当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普遍较弱,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校园文化认识片面化

不少农村学校由于对“学校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把学校文化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学校单纯硬件方面的建设,认为只要把学校环境整治好、只要把学校的房子建得高一点、把教学楼打扮得漂亮一点,那么学校文化建设就成功了,这种简单的理解导致农村学校文化建设陷入片面肤浅的怪圈。

(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简单化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大多是单一性的互相模仿,或依样画葫芦的文体活动,没有很好地根据农村学校的区域特点、文化背景、办学水平、校风学风等具体情况,开展有特色活动,寓素质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尤其是没有很好地与农村学校的地方特色相结合、与地方社会文化相结合、与农民、农村、农业相结合。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学校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日常手段仅有黑板报、班会、晨会、升国旗等。有的学校连体育、音乐课程也被压缩了。总之,目前农村学校没有很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没有很好地给教师、学生提供充足的才艺展示和精神休闲的机会。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核心理念

目前,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普遍缺乏核心理念。具体地说,整所学校缺少一个文化核心——学校的办学理念,而在这个理念的倡导之下,又是由几个同一核心价值却有不同内涵的文化内容所组成,从而形成学校文化的整体。有的学校“文化墙”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像、警句过多,属于师生自己创作的内容很少;有的学校上墙的制度太多,但落实不力;有的学校标语使用的多是“不准”、“严禁”等,违背了新课改的人性化教育。致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协调性。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投入

由于农村学校所处的环境和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学校发展的资金和物质的投入方面都显得严重不足和缺乏。更不用说在有人认为可有可无的校园文化建设上的资金保证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加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能力素质、提高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极为重要。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应变创新。这样,学校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新的发展。

(一)抓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由于农村学校办学硬件相对较差,这就要求农村学校更要强化校风等软环境建设。加强校风建设,首先要抓好教风建设。因为教风直接影响校风和学风,校风的好差主要体现在每位教师是否时时处处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情感、端庄的仪表、文明的言行成为育人的楷模和标兵,做师德表率。学风也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它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奋发进取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风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农村学校更要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二)抓管理制度完善

一直以来,由于农村学校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很不完备,特别是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广大农村学校要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同时,应及时修订并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并全力抓好落实和检查,使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同时,要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着力打造勤奋高效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此外,在强调管理机制控制功能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让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三)抓校园环境优化

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与提高,离不开他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发展和心理素质。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重构学校文化的今天,农村学校更要善于构建一种宽松与高雅、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一方面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努力让整个校园布局既科学合理又富有艺术韵味。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努力做到绿化、净化、美化。其中,校园美化不应只局限在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教室的布置,以及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学校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抓课余文化活动

课余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开展各项课余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发展能力、健全人格,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城里学生相比,农村学校的孩子课外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匮乏,更需大力加强。学校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并且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努力做到既有思想性,又有娱乐性。如农村学校比较容易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晚会、美术书法作品展等,都要精心组织,不能搞形式主义;另外,还有必要开展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教育活动,如校园读书节、校园文化节、元旦迎新晚会等,努力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天资所好、发挥特长,各得其所,各行其乐。

(五)抓教师素养提高

具体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教师的外在的与内在的学习,不断丰富教师内涵,提升教师的精神素养。一是让教师参与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的讨论与制订。让每一位教师知晓学校的发展前景,并使学校、学生、教师的发展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共同愿景。这样,就能更好地使全校所有教师以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共同价值观凝聚成巨大动力,时刻为实现共同愿景而无私工作。二是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教师认真阅读经典著作,以慎独、善思,影响教师自身的行为,人人以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为己任,不断地修为自身。三是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学校行政领导管理者利用一切机会,以共同利益,良好的群体关系教育之、影响之,使广大教师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团结起来,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温秋银.乡村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计国勇.开创校园文化的新纪元[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