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时间:2023-05-31 08:5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的价值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的价值观

第1篇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什么?

在我们这个年代,有很多新奇的事物吸引着我们,做为青少年我可能会去追求新鲜事物,所以我认为这是青少年对价值观的一种模糊。这件事情有分岐的原因是,问题根本不在于青少年甚至有人认为这才足以证明青少年的价值观是健康的阳光的。

难以平定也就是没法去解决评论。青少年遇到情况心里想法基本分为两种

一、明知道这是一件不应该做的事情,但还是做了。

二、这是社区上的问题,我还没有真正的弄明白,现在我的想法可能不全面等等。生活当中我们可能觉得这件事情不可以做,但如果这件事就在你面前出现你呢?

会“犯下错”有些人犯下错这后会不济于事,而有些就会为自己刚才做的事感到惭愧不安,这又涉及到了我们在今后在工作上的道德观,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经理,当你看到你的公司职员把顾客推倒,而且这个顾客刚把本公司的产口弄坏,你会视而不见或者帮助公司职员一起讨回公司产口吗?如果你做到我上述的其中一点,我敢肯定不久你的老板就会把你抄鱿鱼,因为你把公司看得太重了,重于你的人格,从这件事中看出你还不知道社会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从我们现在做起,如果你轻视了你的价值观,那你就错了,而你现在要多体会生活,只有多体会生活才会融入到社会,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小中见大,就像演戏一样,主角会认为自己地位很高,不管演的好坏都会被别人重视,而他错了,因为即使是台上的一朵默默无闻的小花,他努力去做好,那他才是生活中的主角.

一个人要想成为“主角”就必须要遵守生活中的规律,更不要轻视自己的价值观,否则你就会陷入崖底,很难自拔!

第2篇

大家好!

我叫***,是来自***(机关)人防办。首先要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信任,使我有机会在这里进行演讲。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面对挑战和希望并存的伟大时代,我觉得作为一名人防办负责政策法规人员,爱心、正直、创造和奉献是我的人生目标,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观是我的毕生追求。因而在今天的演讲大会上,为了我的人生目标和毕生追求,我的演讲内容是:我的核心价值观----“爱心、正直、创新和奉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了解价值观对一个人十分的重要,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结果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主导我们行为的关键就是价值观。所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和个人经历对价值观的成型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现境及身份的不同,价值观也不尽相同。一般常见的价值观有:奉献、正直、快乐、爱心、健康、诚信、仁爱、尊重、中庸、公平、创新、创造、自由、亲情、和谐、勇敢、坚强、勤勉、节制、慷慨、宽容、财富。。。。林林总总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如果让我像剥洋葱一样,去掉我认为相对不重要的一些价值观时,到最后剩下的就是我的核心价值观。这些将陪伴我的终生。我的核心价值观是:爱心、正直、创新和奉献。

爱心:我认为要建立伟业,必须有爱心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文化以“爱”为核心,要求我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懂得感恩,讲孝道,孝顺父母,提倡同事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关心!我们应该以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最大快乐。“一份爱心,十分力量,百倍信心!”有一种关怀,它常使我们泪流满面;有一种力量,它能让我们精神抖擞;这种关怀,从你我的眼里轻轻释放;这力量,在你我的指尖悄悄流动。那就是-爱心。

爱心,有时可能仅仅是对孩子的一份耐心,对同事释放的一种宽容,是一个真诚的微笑,是一次对陌生老人热心的搀扶,省下几包烟钱对困难家庭的帮助……这些对许多人来讲都是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却能使他人感到这个社会的温情,使周围的人受到教育和影响,从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爱心永恒”行动,决不只是停留在物质上的扶贫济困,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爱心是人生价值观最值得留恋和为之奋斗的力量,得到爱心呵护的人生才是健全的,也因此,爱心不仅仅是我们一次活动,临时唤起的一种奢侈的表达,更应该成为我们心灵深处的精神底蕴。

我人防办的工作平凡而普通,真的很平凡,平凡的犹如一滴露珠;我们真的很普通,普通的犹如一片绿叶。但在我平凡的工作里记载着许多不平凡的事迹,在我普通的生命里谱写了许多不普通的乐章。我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却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无声的行动来证明自己。一滴水虽小,但它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芒。我们的爱心,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人儿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不求回报地奉献爱心,那更是一种纯粹的至爱。实际上,当我将爱心播撒给社会的时候,我也是在呵护自己的心灵,使心灵如纯洁之泉,如暖冬之日,在滋润、温暖别人之时,也使自己变得高尚、幸福。让我们大家一道把爱心,升华为无私的人生情操和生活境界。“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

正直:我认为正直价值观就是要不畏强势,维护正义,要敢说敢为,要能够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亦要勇于承认错误。正直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正直的人有道德的影响力,正直的人,就可以影响他人正直,就可以吸引更多正直的人一起创造伟业!古人说:“宁可直中取,不能曲里求”。在历史上闪耀着不灭人格魅力的先哲们,无一不把正直作为修身养性的第一要素。正直,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不可或缺的品质修养。

正直是立身之本。现实生活中,我们人自幼在家庭受到家里大人的熏陶,无一家庭不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到了学校不论是从小学、中学、大学,老师无一人不教育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到了单位各级领导,也都是教育自己的部下堂堂正正的做人,兢兢业业的干事;到了社会,各级政府宣传、引导人们遵纪守法,正派做人,正当做事。这一切说明人是需要正直的,正直就是人的立身和处世之本。

然而,在现实的社会中,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想的都是自己,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对社会、对单位、对他人,遇事视而不见,漠不关心,高高挂起,事不关己,与人无争,求得一个平稳和安咛,这是人不正直的表现之一;另一种人不正直,其表现为,为人做事用心计,耍手腕,高高在上,善于伪装,当面一套,被后里又是一套,我曾接触过这种人,在这种人的身上很难寻找到正直二字,说话办事表里不一,对上级百依百顺,对下级非常严厉,台上讲话条条是道,说君子言,台下说话信口开河,行小人事。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很多人不正直的表现,其表现在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战友之间、同事之间、亲戚之间等诸多方面。

现代化建设需要正直的人,需要更多的正直建设者关心正直的人虚怀若谷,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向坏人坏事作斗争,中国社会就会稳定健康的发展。一个单位缺少了正直的人,这个单位就没有了正气,没有了约束,任其发展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恶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群众的利益受到践踏。

正直是我的立身之本,是我人生价值观的追求,我需要正直、正义的为人民做贡献。正直,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也是中华民族最为崇尚的传统美德之一,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和赞誉。古代有个成语“刚正不阿”,就是赞扬正直的。人们常说的“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也是赞扬正直的。我应该在平常工作中,时刻要求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践行我的人生价值观。对工作不谋私,不贪利,不文过饰非,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偷奸耍滑;对他人不阿谀奉承,不溜须拍马,不阳奉阴违,不包庇坏人坏事;处理事情,敢于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抨击邪恶,不怕打击报复,这就是我要做一个正直人的真正体现。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家都做一个人正直的人,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和谐,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生活才能有幸福美满。

创新:我认为创新已成为新时代的一大潮流。创新的价值观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思路、工作举措、工作机制、管理方法、运作手段上不断创新,就要去发现、发明、创造,创出新意,闯出新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而创新是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那么,何谓创新?创新就是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旧观念,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实现事物的发展。创新要求敢于提出新问题、敢于解决新问题。

作为省直机关一员,我必须在工作岗位上创新。我认为实现创新价值观要聚好善谋实干之势。创新需要脚踏实地的落实。追求创新,不能停留在意识层面。创新是学习与工作的结合,是智慧与经验的升华,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晶。有了创新的意识,我就应该在工作中大胆的实践,多听、多看、多思考。实现创新价值观要聚好诚实守信之势。我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对得起自己的神圣职责,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XX(你的工作省份)经济社会发展任重道远,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或人员),我更应当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实践工作中去,恪尽职守,诚实守信。实现创新价值观要聚好开拓进取之势。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干革命、搞建设,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安于现状,是没有事业追求、没有理想抱负的表现。我要争做攻坚解难的闯将,要敢想、敢说、敢干,要敢为天下先,不去抱残守缺,不去随波逐流。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分析问题有新视野,研究情况有新见解,部署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时代的省直机关人防办(我也不知你的职位,暂拟人防办望客户自己修改一下)干部,应须臾于形势,抓住机遇,求新思变,为我省经济建设挑梁接担,为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保驾护航,为**省的美好明天描眉绘色。

奉献:我认为人生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就是奉献!要实现奉献的人生价值观就要承担岗位责任,为人民服务,奉献精彩人生。

世界上最美的词是“奉献”,白云奉献给蓝天,才会那样地飘逸;江河奉献给大地,才会那样地激荡;青春奉献给事业,才会那样的美丽。我作为省直机关人员,最美丽,最光彩的是奉献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防办事业,奉献给**省壮丽的发展历程。

奉献人生的基本体现是爱岗敬业,是通过爱岗敬业达到奉献人生的目的。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爱岗敬业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对我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我们爱岗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敬业就是要用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就是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做好,立足岗位,奉献人生。

记得奥斯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里写道:“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燃烧的精神就在于全身心无私的奉献!作为省直机关的一员,只有自觉无私的奉献,为人民服务,才能在奉献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才能热情关心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才能在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中燃烧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生命的真正价值。新时代的号角吹响,让我们以奋发有为的精神,以冲刺的状态,让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步伐快些、快些、再快些!让我们的生命在建设“和谐平安新**(你的省份)”的实践中激情燃烧吧!大山传音,雄关作证,我是奉献者!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847-02

【关键词】 自我;社会价值;道德;青少年

自我价值感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道德判断能力是个人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对某种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近20 a来,国内对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1-3]。国外以价值观与人格特征或人口学变量的关系研究较多见[4-5]。

为了解我国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道德判断能力与价值观,旨在进一步推动价值观念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研究,为当前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提供参考,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上海地区高中学生87名,大学生505名,共抽取被试592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对所有被试进行调查。问卷包括:(1)价值观问卷。该问卷有14种价值观,要求被试根据对自己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其中排序1为最重要,14为最不重要。14种价值观分别为自我观、法制观、审美观、亲情观、公正观、国家观、友情观、健康观、群体观、财富观、生态观、人权观、集体观、关爱观。(2)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SE)。该量表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包括人际价值感、心理价值感、道德价值感、生理价值感和家庭价值感),共13个维度。(3)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该测验共有4个道德情境故事,以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道德矛盾为依据编制而成,分别代表自由与自律、公与私、义与利、平等与公正等道德矛盾。该测验同时测量道德思维中的态度内容和认知结构2个方面。采用2种评分方法,一是总分评分,二是P分评分。本研究采用总分(T分相加)评分,即计算4个道德情境故事各阶段论据的得分之和(道德判断能力得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价值观与自我价值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见表1~3。

2.2 价值观与道德判断能力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每个故事被试的T分相加来计算道德判断能力得分。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高中生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总分和14种价值观的等级分数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通过对道德判断能力高分组和低分组在14种价值观的排序分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道德判断能力高分组在公正观上的排序分显著低于低分组(P<0.05),在人权观上显著高于低分组(P<0.01)。

3 讨论

通过对上海地区大中学生价值观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自我观除与个人取向的自我人际价值感有显著正相关外,与其他部分自我价值感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即越是认为自我观重要的个体,自我价值感越高,个体更加关注自我的发展和成长,在自我价值感的体验和自尊水平上就会相应提高。另外,自我观与个人取向的自我人际价值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此同时,群体观与自我人际价值感间却存在负相关。表明越是认为自我观重要的个体,人际价值感就越低;而认为群体观重要的个体,人际价值感就越高。提示当个体与他人一致时,自身的意愿和行为同样能较多地受到他人的支持,这样体验到的人际价值感就越强。假若个体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即重视自我观,也许会忽视他人的需求,在人际互动中体验到的价值感就越弱。

群体观作为一种属于社会取向的价值观,除与上述讨论的自我人际价值感存在负相关外,与其他部分价值感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个体越重视与群体的思想一致,所体验到的自身潜能发挥和完善的空间就越小,因而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就越低。提示在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自我观和群体观的协调平衡。

国家观作为另一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与部分价值感呈显著负相关。意味着越是认为国家观重要的个体,体验到的自我价值感就越强,即国家观重要的个体在自我情感体验上会产生正向的自我评价,使得自我价值感增强。

高中生财富观与部分价值感呈正相关,表明越认为财富观重要的个体,自我价值感越低;大学生财富观与个人取向上的自我道德价值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可能原因为,高中生多认为财富观重要的个体会被理解为拜金主义,从而降低他们对自我的评价,使得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变低;而大学生对财富观的认识有了新的理解,已不会将重视财富观理解为拜金主义,而将财富看作为成功的标志之一,不会由于重视财富观而降低对自身的评价,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

对高中生与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观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观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笔者原来的假设不符。可能是由于道德判断能力反映人的道德认知水平,属于认知能力的范畴;而价值观是一种信念体系,持久的价值观体系也是一种较稳定的人格倾向,因此不存在相关。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文萍,李红,马宽斌.1987-2004年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社会科学家,2005(3):65-70.

[2] 史清敏,余继爱,罗咸林,等.深圳与北京中学生价值观特点比较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47-51.

[3] 金盛华,田丽丽.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57-63.

[4] SONIA R.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personal values.Pers Soc Psychol Bull.(Thousand Oaks),2002(28):789.

第4篇

[摘 要]古希腊与先秦时代都孕育出自己美丽的神话,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本文就先秦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特点作比较,分析了在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不同的价值观。

[关键词]神话;拯救;救赎;价值观

什么是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远古先民对世界的最初认识,这种认识在民族思维中有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作用,影响着后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罗斯(H.J.Rose)说,神话是幼稚的想象力对生活中的事实进行探索的结果。柯克(G.S.Kirk)说:/神话既是动听的故事,又是涉及一般生活,尤其是社会生活中富有启示意义的寓言。美国文艺理论家威烈克与沃伦(Wellek&Warren)说:从历史上看,神话是宗教仪式的口述部分,是仪式扮演的故事。

正如在古代神话中大禹治水一事:“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全心全意带领百姓治水,最终得到胜利。当洪水来袭,万千黎民只会惊慌,不会自我的组织去战胜洪水,不懂得自我的拯救,总是期盼的大禹类的英雄来带领来拯救他们。在后羿射日的神话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凿齿、九婴、大风、封、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断修蛇于洞庭,擒封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当十日出现时,百姓惊慌失措,毫无办法,只会祈求上苍,希望苍天解救自己,不知自我想办法,实现自我的拯救。最后等到后羿的出现才解救万民。人们对其歌功颂德,却不知自己的悲哀所在。他们的思想已经麻木腐朽,已经不懂得自我,没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不懂得自我的拯救,面对灾祸时只会是自我被动的期待英雄式的人物出现来解救他们,他们的价值观已经变得狭隘落后。

在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则是人化的神。古希腊神话有一套完整的神话体系。这些神没有高高在上,他们与人类一样,具备人的各种思想感情,他们也会犯错。他们犯了错就会自我救赎。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故事。普罗米修斯是堤坦神族的子孙,他看到原始人类生活很艰难,十分痛心,决计要帮助他们摆脱灾祸。他知道,要使人类也具有神的力量,成为世界的主人,只有掌握了火,才可能实现。于是他把火种带到人间,使人掌控了火的使用。对于凡人来说普罗米修斯给人带来了希望与未来,可是对于众神来说他触犯了神的尊严与法律。后来众神之王宙斯发现天火被普罗米修斯偷走带到了人间,愤怒的神王让他进行自我的赎罪,让他为自己所做的恶果承担责任。宙斯把他绑在高加索山的悬岩,派一只凶猛的巨鹰去啄食他的肝脏。夜间巨鹰飞走后,肝脏又重新生长出来,黎明时巨鹰又飞去啄它。就这样,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是普罗米修斯应得的惩罚,他要为自己犯的错误来买单,来赎罪。

纵览希腊神话世界,多是些有超人能力、极富人情味的人形神祗,他们组织了一整套家庭及社会生活的网络,他们像人一样思考、行动,与常人无异――它所展示的是神化了历史画卷。希腊神祗采取了鲜明的人化样式,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因而能广泛地介入丰富的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及人类感情在古希腊神话中获得多姿多彩的反映。希腊诸神话的人化意味如此之浓,有关他们的“神话”,正是基于人的体验和社会的故事,也是基于这种情况下才使得古希腊的神有犯错的可能性,才能够像人一样进行救赎与忏悔。

为什么中国远古神话会是拯救?这与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在远古时代华夏神州地处内陆,各个氏族间虽然分散,但易于统一与管理。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中央集权。统治阶级的利益高于一切。神话的流传也可能是为了更好的统治自己的国家。君权神授,将君王神化,认为自己的君王就是无所不能的神,教导民众不面对不可抗力因素时或是对生活不满时,不要轻生不满之心,不要反抗,要坚信他们的君王会来拯救他们,带他们走出困境。这样的民众充满了奴性,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意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远古神话回事拯救了。而古希腊地处海洋,各个城邦位置分散不不利于整合。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央集权并不明显。民众意识较为独立。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思想不僵化,并不麻木。个人英雄主义突出。他们所塑造的英雄大多有血有肉,生动形象,更贴近于人。他们会犯错,会改正。犯了错,他们会自我纠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们是通过自我的救赎来实现灵魂的升华。

价值观是人类的一种内心尺度,凌驾于人类的整个人性当中。是随着周围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不可逆转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主流价值体系及其所构建的价值观,对于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发展方向。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总体的认识及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家庭与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是长期发展的一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受其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经济地位的影响决定的,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人类通过价值观来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相反,客观世界也通过价值观也更好地进入人们的认识。因此说,价值观通过影响价值感受,价值体系,价值判断来影响人们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神话承载着特殊的哲学意义,可以说,没有哲学做灵魂,神话只是叙述性的平淡的传说,缺少哲学寓意。这就如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在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下的人类凭借自身的潜意识创造人类向往的神来弥补自身思想的空乏。

第5篇

价值澄清模式是由南伊利诺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路易斯・拉思斯、梅里尔・哈明马萨诸塞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悉尼・西蒙于20世纪60年代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并由此形成了价值澄清学派,它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之一。

价值澄清的方法有四个要素:一是关注生活,二是接受现实,三是勤于思考,四是培养个人的能力。这四个要素与新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完全吻合。价值澄清模式反对把某种现成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经历一种澄清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儿童可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选择――珍视――行动。

当下社会多种价值体系并存,选择取向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引进价值澄清理论,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从而唤醒儿童的自我意识,帮助儿童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实现自己,促进儿童价值观的自由生长。

一、改良价值澄清模式,适切儿童选择

我们把价值澄清模式改良为四段式,即了解选项――判断选择――认真实践――自省调整,旨在缩短价值澄清周期,使之更适用于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促进儿童价值观的生长。下面以校本课程《我的同桌我来选》为例谈谈新型价值澄清模式的操作流程。

第一,儿童只有充分了解了可能的选项,分析各个不同选项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做出的选择才是有意义的。在《我的同桌我来选》一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写出理想中的同桌是谁,是男生还是女生?是活泼开朗的还是优雅恬静的?个数不限,然后建议学生找出这些预备对象之间的差异,为判断选择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只有在充分了解可能选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判断选择。判断是前提,选择是结果。在《我的同桌我来选》一课中,教师建议学生比较以前的同桌和理想中的同桌各有什么优缺点,然后逐一想象和预备对象做同桌后的学习生活。在充分分析比较之后再做出慎重选择。无论儿童的选择是否合适,教师不做任何评判,只表示理解。

第三,只有将选择进行实践,才能实现自主选择的意义,发现自己真正的需要。在《我的同桌我来选》一课中,教师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让他与自主选择的同学做同桌,并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自己与同桌相处的点点滴滴,用心体会学习生活的变化,记录其中的快乐与烦恼,为下一次有机会选择同桌积累经验。儿童经历了这一阶段,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会越来越清晰。

第四,作为价值澄清的终点,及时的自省调整是十分必要的,它既是对前面三个阶段的总结,又是下一循环的起点。儿童在经历了前三个阶段后回顾自己的选择,发现其中的优劣,及时调整以不断完善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促进自己价值观的自由生长。在《我的同桌我来选》一课中,学生与新同桌相处了一个月以后,教师建议儿童写下最真实的感受,为新一轮的选择做好充分准备。

经历了以上四个阶段,儿童一方面调整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自我完善的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希望自己能选择到喜欢的同桌,也希望理想中的同桌能选择自己。新型价值澄清模式中的四个阶段,即了解选项――判断选择――认真践行――自省调整,按序排列,周而复始,儿童就在这样的价值澄清过程中,不断肯定――否定――调整――再肯定,建构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并解决价值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价值澄清情境,引领儿童选择

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思维和认知特点,我们创设相应的价值澄清情境,引领儿童自主选择,生长自己的价值观,创造他自己。

针对低年级学生,应着重创设趣味情境,培养其选择意识。低年级的儿童往往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长此以往,不利于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鼓励儿童自主选择,培养选择意识。教师的评价重点在于儿童是否自主选择,是否说真话,而非其选择的内容本身。

以下是《孔融让梨,你让吗?》教学片断(一年级校本课程)

师:小朋友,这里有两个梨子,一个大,一个小。你会选大梨还是小梨呢?为什么?

生1:我会拿小的,“融四岁,能让梨。”我也把大梨让给别人。

师:你想学孔融,要谦让,是吗?

生2:我会选大梨,因为我喜欢吃梨子,大梨甜。

师:你们说的一定是真话,老师爱听!

师:如果别人把大梨让给你了,你高兴吗?为什么?

生:我很高兴!因为他对我很好。

师:如果别人先拿了大梨,把小的留给你,你心里怎么想?

生1:我有点生气,为什么不让我吃大的呢?

生2:下次,我先拿,我也拿大的,把小留给他。

师:有没有其他办法,让你们俩都高兴呢?

生1:有!把大梨分成两半,小梨也分成两半。这样,每人一半大的,一半小的,很公平。

生2:把大梨和小梨都切成小块,再分成两份,这样总可以了吧?

师:看来,有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公平,每人吃同样多。

生2:如果我和妈妈分,那我就吃小的,因为我人小,胃口小。把大的给妈妈吃,因为妈妈也一直把最好的给我的。如果我和同学分,那就“石头剪子布”。

师:其实,怎么选都可以,只要是你真实的想法,就没问题!当然,我十分欣赏刚才这位小朋友说的,“把大梨和小梨都切成小块”,就不用分成两份了,放在一个盘子里一起分享,那将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以上案例中,儿童在充满情趣的对话中真切地感受到,原来自己有很多种选择,只要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就值得骄傲。因为学会选择比选择什么更重要。“孔融让梨”是一种行为,“孔融让梨我不让”也是一种行为。孩子的行为本出自天性。冰心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因此,活动中,无论儿童怎样选择,都值得尊重。一年级的小朋友价值观的形成尚处于朦胧状态,需要老师在关键处给予引导,使儿童的个性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活动过程中,我巧妙地渗透这样的思想,即:我可以不让,但愿意分享。倘若我们经常在低年级的课堂创设这样情趣盎然的选择情境,那么儿童就会在乐此不疲的选择中自然而然地乐于选择,萌生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针对中年级学生,应着重创设开放情境,发展其选择能力。中年级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创设开放情境,以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为核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在行动式探究中张扬个性,学会自主选择。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画一个很大的钟面,在钟面上写上钟点,精确到分钟。

2.把一天中每一段时间做什么事详细地写在钟面上。

3.自主分析,一天中充分利用了哪些时间?哪些时间是稀里糊涂过去的?

4.筛选出可以节约的时间,利用它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5.重新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感受珍惜时间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写下最真实的想法。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没有讲时间的宝贵,学生完全是在反省一天的生活中,通过盘点、统计、分析、计算,自己感悟到时间的价值。有个学生这样写道:

“真没想到,我的一天中有那么的时间是白白浪费的。一周、一个月、一年,啊!我浪费了多少时间啊!如果这些时间用来打乒乓,那我现在一定是超级无敌高手了,至少打得很痛快吧!”

在这里,学生经历了价值澄清的过程,这也是儿童时间观的初步形成过程。这种时间观念是学生内生的,而不是他人强加的,因此是稳定的,有生命力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多创设一些这样开放的情境,多让儿童自主选择,促进儿童价值观的自由生长。

针对高年级学生,应着重创设两难情境,提升其选择品质。小学高年级的品德教学应彰显理性,引领儿童在探究中尝试判断、选择、行动,培养儿童的思辨能力,提升儿童的选择品质,促使儿童生长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责任是唤醒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而不是强加给学生观点。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时,我们引用了一个故事――《火车应该开向哪里》

一段火车轨道,由于道路改建,原来的轨道暂时不用了,成为废弃的轨道,但不影响使用。人们在原来的轨道旁开了个岔道口,铺设了一条新的轨道。岔道口前面安装了扳道装置,扳道工可以决定火车是沿着新的轨道开还是沿着废弃的旧轨道开。为了安全起见,铁道部门在新建的铁轨旁边树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严禁在此轨道玩耍。

一天,有四名中学生放学后来到这里,其中一人看到牌子上的警示后,劝告其他三人不要在新建的轨道上玩耍,但那三名学生不理他,这名学生只好一个人跑到原来的旧轨道上去玩。

一列火车突然疾驰而来,学生们已来不及从轨道上离开……

然后组织讨论:

1.如果你是扳道工,会把火车扳向哪个方向?为什么?你此时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2.如果你是违反规则的三个学生之一,你希望扳道工把火车扳向哪个方向?为什么?你此时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3.如果你是没有违反规则的在废弃轨道上玩的学生,你希望扳道工把火车扳向哪个方向?为什么?你此时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我说:“当规则和道德产生冲突时,我选择遵守规则。所以,我会把火车扳向正常行驶的方向。”

新型价值澄清模式主张教师和学生一样自由表达观点,但强调儿童优先发表观点,教师完全尊重儿童的观点,鼓励儿童的价值观自由生长。在以上教学中,我把学生引入规则与道德的两难选择情境。学生通过比较、思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矛盾冲突,从而生长自己的道德观和规则观。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也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否定与之不同的观点。因为学生自己的观点是宝贵的。即使是错误的,但对于他自己价值观的形成也是极有价值的。

三、畅通价值澄清渠道,珍视儿童选择

为了使新型价值澄清模式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能顺利实施,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而有效促进儿童价值观的自由生长。

第一,要精选主题。主题的选择关乎新型价值澄清模式能否有效地促进儿童价值观的自由生长。我们可以从小学品德课程中精心选择价值澄清主题,也可以从儿童的生活出发,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八礼四仪”教育、“三节三爱”教育,开发校本主题课程。新型价值澄清模式主题的选择应关注三理,即儿童的生理、心理和哲理。生理,即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而非深不可测、远离儿童生活的;心理,就是儿童喜欢的、有情趣的、有吸引力的,而非单调、枯燥乏味的;哲理,是说选择的主题应有引导意义和价值,能触动儿童心灵,让儿童通过真实问题在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及道德行为上逐渐感悟、实践,真正拥有自主选择的空间,真正能行使选择权,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要准确定位。无论儿童做出怎样的选择,只要不就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在自由、和谐的氛围里,儿童感觉被尊重,才能体会到自主选择的安全感,才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愿望,生长自己的价值观。有了这样的积极心理,儿童在日后面对选择时就不会感到不知所措,而是从容、淡定、自主,这将加快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和生长。

第三,是搭建展台。儿童成长的道路上需要观众为其呐喊鼓励,不管儿童做出怎样的选择,也不管这个选择是不是对错优劣,他们都在成长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这是值得庆贺的。我们应及时为儿童搭建展示选择结果的舞台,让儿童大声宣布自己的选择,珍爱自己的选择,充分展示自己的成长足迹,并听到我们真诚的掌声。舞台和掌声就是阳光雨露,一定能滋养儿童价值观的自由生长。

第6篇

根据年初披露的新闻,“潘石屹夫妇自曝遭恶意做空”、房姐事件、洗钱传言、转移资产、利润下滑再加上最新的利益输送,SOHO中国似乎遭遇了其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公关危机。

2月8日,潘石屹夫妇曾发数条微博,将那一阶段出现的SOHO中国一系列事件归结为“机构恶意做空”。耐人寻味的是,SOHO中国官方未采取任何公告形式予以澄清。有专家直指“此沉默可能意味着不敢正式否认,因为对投资者说谎要担法律责任。”

扯远了,还是回到本文的正题吧。之所以说是“粉色价值观”,不仅仅是由于粉色体现出些许幻想、些许暧昧,与我现在对他和SOHO事件的感受有些契合,还因为书的封面上,一脸厚道与诚恳模样、欲语还休的潘石屹身着一件粉色衬衫,书名也以同色系相映衬,休闲与淡定的感觉跃然纸上。只不知,作者如今的心胸间是否依然存有这份宝贵的淡定与闲趣。“我的价值观或隐或现,有时候写在天空,有时候潜入深渊,但我知道,它一直引领我在大地上行走。”这充满诗意与力量感的文字,配上标题旁的“寻得信仰、入得尘世、得道多助、拈花微笑”,确实能够在一瞬间激发读者的购买欲和探寻欲。

说实话,潘石屹在笔者心目中的形象一直是偏正面、偏阳光的,一方面他的外形和气质不错,另一方面相比于几位同行大佬,他似乎负面新闻很少,即使是王石都出了“红烧肉事件”,潘依然坚挺没事。再之,从他参演的《阿司匹林》那部电影开始,笔者就将他与才子和灵气划上等号,尽管那是一部乏善可陈的电影。

再加上他的前作大卖,毋庸置疑、必须承认这位企业家确实有一套站得住脚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只是不知道能否经历这次大风浪的考验,抑或甚至成为笑柄和反面教材?

带着这个隐忧我翻开《我的价值观》,全书被别出心裁地分成10多个单元(section),分别以“要简单,要温暖,要有情义,要幸福,要有梦,要自省,要慈善,要时刻擦亮心灵之镜,要信仰,要接地气,要敬畏,要平等、公平、公开与互动”为小主题各含5至10篇不等的文章,看得出这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立意高远,掷地有声,而且确实与《论语》或其他人生哲学经典在剪裁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追溯了他从小学2、3年级开始的价值观形成之旅。往昔艰难岁月,有同学甚至饿死,“艰苦的岁月教会了我爱,这种情感是一笔财富,一生都取之不尽。”将潘石屹对于年少时期的回忆与他的“要慈善”章节中对于教育和公益的诸多付出放在一起阅读,还是颇为令人动容的。他的笔触很朴实,流露着真实情感,看得出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从逆境中汲取爱的企业家。至少在这些章节的对应阅读中,潘石屹能够表现出言行一致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们也应当肯定并感恩他在社会公益与教育事业中的努力。

根据出版者的介绍,本书内容基于潘石屹“价值观”的理念,从他对房地产市场的认知、商业模式的开发、做人做事的原则、对理想和信仰的感悟、成长中影响价值观的因素、对一些人和事的思考等等众多方面来全方位展现潘石屹的价值观。他在书中首次深谈与张欣的爱情之路和矛盾冲突,畅谈父亲的生存哲学与父子深情,系统回顾了“万通六君子”的创业之路,全面而深入地谈及个人信仰。

《我的价值观》其实是一本杂文集或者说博客选编,作者涉及的话题非常众多,其实用《我的价值观》为书名稍微有点托大,不如起个更感性、更诗意点的书名来得和顺。这里面不仅有往昔岁月片段的回忆,还有与冯仑、王石、任志强、李敖、王功权等诸多人物的交往体历和评价,更有他与张欣的情感历程,当然也有他在宗教、哲学等心灵层面的探索与感悟。平心而论,作为一本冠名《我的价值观》的书,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文字质朴而欠缺灵动,且并无甚特别出挑的思想或言论。但作为一本由企业家撰写的著作,应该已算得上中上了,因为这里面没有那种自我吹嘘、歌功颂德的很“装”很公关的文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对诸多问题的探索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反映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对读者和公众也有相当的正面参考价值。豆瓣上7.3的评分笔者以为是比较客观的。

潘石屹夫妇均信仰巴哈伊教,这是笔者深感好奇的地方,所以我对其“要信仰”一章中的10篇文章看得尤为仔细。“我更相信,真正爱的力量来自于信仰的力量,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信仰的力量才是人类生活真正的推动力。”应该说,作者对心灵世界的探寻还是颇有深度的,而且也非常愿意开诚布公,与公众讨论自己的信仰,在无神论国家这一点难能可贵。这至少启示我们,一个企业家是不能没有灵魂的深度的。

第7篇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 自杀 伦理价值观

沙士比亚在其不朽的名著《哈姆雷特》中,曾借王子的口提出一个富有哲理的命题: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之所以要考虑,是因为生死关系的抉择是人生选择中的一种特殊境遇,它不仅在时间上常有突发性,更重要的是在后果上的严重性,即这种后果一经出现,往往是无法逆转和弥补的。正如有人所说的,倘若一个人能有三、五次生命,那么十有八九的人都会成为英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人选择自杀呢?

自杀在《辞海》中被定义为:个体故意用某种手段终结自己的生命。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中外古今都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现在却越演越烈,据美国有关调查表明,自杀已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据该调查揭示,在全世界60多亿人口中,每年自杀的人达60-70万人,平均每天达二千人左右,几乎每一分钟就有1.5人自绝于生命。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对50-60年代自杀调查表明,那时自杀率达20/10万,而据有的调查表明,80年代末自杀率高的地方已达39.5/10万,而且自杀还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另据相关报道:“自杀已成为日本人第十大种死因,而在25-34岁男子中和20-29岁女子中,自杀已成为首因”。近年来,青年大学生自杀问题也越来越突出,2004年至2006年的3年间,仅北京高校就有43名学子自杀;2005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自杀案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33人存活,自杀死亡率71.6%。1

一、青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伦理因素分析

19世纪末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我们认为,自杀是社会成员在正常的精神意志作用下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在现实对抗中出现的偏差性社会行为。在近年发生的青年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大多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或感情或学习压力或人际交往心理障碍。透过这些形形看似不一样原因发生的事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不一样的原因后面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个体伦理价值观的失落,价值主体的无价值状态。因为有自己的伦理价值观,有责任感,感觉不到自我的价值,所以大学生在成为天之娇子和感觉自己无用的落差中产生了自杀意识,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一) 日趋物质化的社会意识对传统个体价值观的冲击。

在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个体伦理价值观崇尚个体奉献,讲求个人对社会的忠诚,力求把个体行为与他人、社会相联系,追求同一性,提倡重精神,轻物质的伦理价值观,将个人欲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不轻易超越。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财富的最大化成了社会主流意识追求的最大目标,利益成为衡量个人能力高低的价值尺度。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和社会在价值取舍上就会发生伦理裂痕,这种裂痕如不能在双向互动中得到弥补,个体则会在与社会群体的交往中失去归属感,离开群体就成为必然。

(二)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认同的冲突。

社会存在证明:个人生活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总是表现为群体状态,是个体对现实群体依存的物质基础。由此产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基础。由于青年大学生伦理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带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过分追求社会对个人的认同。而理想和现实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需要他们去调整、建立属于自己的认识世界。因为“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然而对这部分困惑的学生而言,此岸真理又在何方?不可避免地产生对生活中彼岸理想自我幻化的追求,其结果就会否定自我现实的客观状态,就出现自我的不接纳,自我的憎恨,于是自杀就会成为必然。

(三)现代教育在引导个体价值观形成中的不足。

教育在本质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倾向,主导着个体价值观的形成。而现代教育在引导个人价值观形成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现代教育观缺乏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观教育。传统教育包含着以注重社会现实、关心人生和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注重个人伦理价值与社会伦理价值的和谐。而近代百年的屈辱,使得中国教育在争取民族崛起的现实需求中失去了传统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在实践上选择片面追求自然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只剩下空洞的政治口号,从根本上忽略了对个人成长极为重要的价值观的培养。二是现代教育观回避生死教育,缺乏善待生命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意识中,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现代教育却总是催人向上,积极进取,从不谈及死亡。殊不知只有正确对待死亡,理解死亡,才能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建立适合个体生存的科学的伦理价值观念。三是现行教育缺乏主动性和宽容性。现代教育中,我们的教育者习惯扮演伦理价值观的审判官角色,教育思想的推行者和实施者把受教育者看成自己活动的成果,绝对的顺从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意识,使得我们的教育缺乏宽容意识。现实中面临死亡抉择的生命个体,在本质上并不想离开世界,在有选择余地的极限状态下,做出了他极为艰难的选择,在本质上反映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模糊,使大学生普遍产生了一种“拒绝成为自己,也拒绝成为自己以外的一切”的悲剧式的伦理价值观念。四是现代教育目的出现功利化倾向。近年来,教育产业化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且愈演愈烈,大学校园不再是思想的聚集地。教育者的功利化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深陷其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必然会对学生形成内和外的压力,自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加强伦理价值观教育,达到个人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

加强伦理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个人伦理价值观与社会主体价值相和谐,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针对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现状,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培养积极正确的生死观和时代观。

积极正确的生死观,是对个体伦理价值观的完善。在实践的教育中,应该引导青年学子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因此,在对生与死的选择上,教育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将自己的个体修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动地把握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暗示自己,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地看待问题。使其在其内心价值源泉中,有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念:作为生活的主体,活着,有着更大的权利和义务。人不应该逃避义务,更不应该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存权利。作为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当代大学生应该更清楚地认知“我”与“时代”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时代学子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 注重有关利益的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随着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市场经济追求最大利益的思想逐渐成为人们的主体思想。因此,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下的利益观,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把利益教育与伦理教育结合起来是我们现行教育的当前任务。加强伦理教育,使大学生正确对待利益的获取,形成正确的利益意识即利益必须建立在伦理意识基础上的道德观。

(三) 优化外部环境,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群体意识。

要进一步改善优化高校的外部环境,缓解社会矛盾;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个人对社会群体的归属感越强,个人对自己的调节能力就越强。“自杀人数的多少与个人所属群体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可见,个人对社会的情感的强弱关系着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注重在实践活动中调动个人对集体的协作、团结精神,利用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的反向的制约和压力,将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取向相统一。各高校可以拓宽实践途径,丰富实践形式和内容,加强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近年各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个培养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的归属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四) 允许个体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的框架下存在。

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这种经济的转轨为个体价值观的激发提供了物质动力。现代人追求生存不仅仅是活下去,更多的是生存的幸福感及个体价值观的实现,当幸福感破碎后,个体的伦理价值观也就崩溃。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多元化,与传统伦理对个体价值一元化的要求形成了严重的对抗。因此,个体的伦理价值观不应该再是一元的,而应该是多元性的,在大力推行社会主体价值观念时,我们应该尊重个体价值的确立,允许个体价值观在社会主体价值观的框架下存在,这在新时期下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体现。自杀作为个体行为,在伦理价值上是对现行社会价值的挑战。因而,尊重生命是一项核心的伦理承诺。在现实社会中,伦理价值观念已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坚定且积极向上的伦理价值观,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青年学生应该认识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每一个青年在从个体价值观向社会价值观认同转变时必须认识到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第8篇

如果说政治是一个国家的骨骼,经济是它的血肉,那么文化就应是它的灵魂。在国家向前向好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加快发展建设经济,也要注重文化对广大群众的价值导向和意识引领,做到“软硬兼修。

“当代青年,只是都在网络上,思想都在博客上;朋友都在QQ上,情感都在短信上;传言都在微博上,时间都在微信上”如此一个短小精悍的总结缺生动的描绘了我们青年人现在与新媒体的密切联系。但是,伴随着现在公共文化传播的平权化,娱乐化,嘲讽化,商业化,消费化,多重价值观念八面来风,不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新媒体的发展并没有错,新媒体是我们沟通的重要工具,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被其所主导,使其产生异化,反过来主导我们的思想。想要做到这一点,简单来说就是要让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我们的大脑,把它作为基本准则,来帮助我们进行是非判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为我们民族注入了精神支柱,也为我们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利于我们重建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如果以我的视角来解析当代青年应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要从身边看起。在入党的初心上,我的身边有一些人,一方面他们不相信社会主义,但同时为了实现某种实际的利益,他们有踊跃积极得参加党课学习;面对中国的腐败潮流,无不痛心疾首,而一旦有机会又绝不放过,究其根本,这就是一种政治冷漠和投机。成功学和投机主义在当前得社会背景下,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成功固然可贵,但是我们要意识到成功的对象如果仅仅是个人而不是国家,那么这种成功必然是局限的,不可持续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告诉我们,青年人应该着眼于国家的复兴和社会的进步,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上,并在三个层面上点滴践行24字核心价值观。

第9篇

在党的十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得到了全面而清晰的表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进行表述。首先,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注重的是理念构建,它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各个层面为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也从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对国家发展提出了整体目标。其次,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讲求的是制度建设,它为公共领域的规范与公民德性的建设提出了要求,这既是对个体进入公共领域、参与政治生活进行制度上的规范,也是为政府关注公民权利、推进个人福祉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最后,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强调的是道德提升,它围绕社会、工作、家庭等领域明确了个体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个体发展进行了规范和指导。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互相关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个体的价值取向、社会的价值需求和国家的价值目标进行了阐明。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层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为德育的整体设计指明了方向。十报告强调,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最终目的。这一论断凸显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位置。但在强调德育的重要性时我们也需要注意避免一个可能存在的误区,那就是,将“立德树人”的“德”直接等同于某种“独善其身”式的“私德”,将德育的目标片面理解为促进孤立个体的内在发展。事实上,德育的目标并不仅仅在于培养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个体,同样在于塑造拥有公共精神的公民和超越一己之身、关注普遍价值的理性存在。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显然,不仅是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所关注的道德提升,国家层面所关注的理念构建和社会层面所关注的制度建设同样需要依托德育工作展开,它们同样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同样,“人的全面发展”不再仅仅指向个人的内在完善,它也对个体、社会与国家三个层次的上下贯通与有机整合提出了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在理论上阐释了“德育为先”的基本方针,也在实践上为我们进行德育的整体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次的划分深化了德育的内涵:德育应使人达成小我与大我的贯通为一,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在道德提升、制度建设和理念构建的方方面面中,贯彻在个体、社会与国家的互相促进与共同完善中。其次,社会主义价值观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上海考察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此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内化与外化的平衡,二是大德、公德和私德的贯通。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需要深化德育内涵,构建德育系统,通过德育的整体规划来保证个体、社会与国家三个层次的有机关联与有效统一。

二、德育系统的纵向延伸:内化与外化的平衡

尽管十提出的“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方向,两者的关系依然需要进一步解释。“立德树人”揭示了一切以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都要将“立德”作为基本前提。我们需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基本方针,为德育寻求某种稳固的理论内核。“全面发展”强调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与个体实现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这两点可以分别用“共性塑造”和“个性培养”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层揭示了“共性塑造”与“个性发展”的内在关系。首先,当我们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时,我们确实是从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进行宏观理念的构建,以此来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方向上的指引。然而仔细考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涵我们会发现,这些宏观理念并非是压在个体之上的沉重负担,相反,它们作为对人类文明精华的理智表述,是一切个体追求自我完善行为背后的真正精神依归。在此,“大我”的完善为“小我”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引,而共性塑造也就充当着个性发展的精神基础。其次,当我们强调核心价值观的个体层面时,我们确实是在关注个体在社会交往、职业发展、家庭生活等诸多活动中成就的各种道德品质。然而,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具有强烈精神内涵的价值观念被确定为个体道德提升的着力点时,道德提升就不再仅仅关乎个体的内在完善,它必须通过外化于行的过程,在公共领域中得到真正的树立。这样一来,在道德提升的过程中,不同个体对于自我实现的共同追求就最终汇集为文明建设的整体提升,并指向宏观理念的现实。在此,“小我”的完善为“大我”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个性发展也就成为了共性塑造的实践保证。最后,处于国家层面和个体层面之间的,即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主要关注的是公共领域的制度建设与公民德性的建立。这一层面的倡导既对个体进行了最为直接的张扬,也对个体进行了最为严格的约束。一方面,它们将每一个体看作独立的自由主体——对自我实现拥有绝对权利,另一方面,它们又将每一个体看作是社会共同体的普通一员——对理念落实负有绝对义务。归根到底,只有当我们成功地从自我发展转向公共福祉,从个体之人转向人类整体,我们才能在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同时,保证宏观理念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展现。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体、社会与国家的分层并不是一种静态划分,而描述的是抽象理念的内化与个体本质的外化所达成的某种动态平衡。一切个体的自我完善必定会伴随着“外化于行”的实践活动,为宏观理念的实现提供现实基础;同样,一切宏观理念的现实运行必定会伴随着“内化于心”的精神影响,为具体个人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引。将这一结论运用于德育的整体设计,我们就能够从纵向延伸的角度进行德育系统的构建,即达成共性塑造与个性发展的均衡。一方面,在德育活动中讲求共性塑造,就是在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原则,强调个体发展必须依据宏观理念而展开。在共性塑造的维度下,受教育者必须明确人的自我限定,服从社会需求与国家意志,在具体社会关系与文明形态中中寻求自我的定位,将小我看作是大我的自然产物。另一方面,在德育活动中讲求个性发展,就是在坚持人的全面解放与全面发展,强调一切宏观理念的实现过程都不能压制个体自我实现的基本诉求。在个性发展的维度下,受教育者必须明确人的无限自由,主动为自身的一切行为负责,担负起特定的社会职责与文化使命,将大我看作小我的自然延伸。

三、德育系统的横向铺展: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贯通

为了继续完善德育的整体设计,我们需要结合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对德育体系的构建进行更为细致的探讨。有如下三个问题:其一,内在于个体的德性品质究竟如何通过“外化于行”,最终服务于宏观理念的实现?其二,外在于个体的意识形态究竟如何通过“内化于心”,最终服务于具体个体的实现?其三,外化过程与内化过程究竟如何在公民德性的建设中得到贯通?事实上,这三个问题恰恰可以与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具体内涵,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相互对应。在此我们需要对“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意涵进行说明,解释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被归结为一种“德”。

1.“严私德”与德性品质的养成。

我们可以将核心价值观的个体层面所提出的德育要求概括为“严私德”,它主要关注德性品质的养成。如最早将“德育”一词引入现代汉语的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宗旨就在于“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德性的建立,正是成为“完全之人”的关键。王国维对德育的强调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他强调德性的建立是内发而非外铄的,促进个体的自我觉醒与内在完善是德育的关键;其次,他强调“教化”与“风尚”之紧密关联,唯有当个体建立起作为立身之本之德性,我们才能进一步从政治、社会、文化乃至意识形态之角度谈论各种道德风尚的形成。但是“严私德”的提出并非倡导某种“独善其身”的避世哲学。相反,自我完善的最终依归是理想人格的建立和人性的完善。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孤立的原子个人,而是在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化人与理性人。个体对于内在价值的追求必定在外化为行的过程中得以升华,凝结为某种影响与指导一切个体发展的文明精神与普遍价值。而不同个体追求自我实现的行为也将形成合力,与宏观理念的实现关联起来。相应的,在进行德育的整体设计时,我们也需要将“个性发展”看作是“共性塑造”的必要前提,将个体的全面发展看作一个将个体的“内在德性”不断“外化于行”,为宏观理念提供现实根据的实现过程。

2.“守公德”与社会风尚的树立。

我们可以将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所提出的德育要求概括为“守公德”,它主要关注社会风尚的树立。在此,公共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公民德性的树立成了德育的核心问题。著名教育家强调教育要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新国民的道德教育必须围绕“公民的塑造”与“公共精神的培育”而展开。在此,公共领域的引入引发了对于“自我完善”的全新理解,我们关注的不再是个体的自我觉醒,而是各种社会、文化共同体中自我与他人的共同福祉。个体与共同体有着双向关联:一方面,个体不再将“内在修为”看作是道德核心,而是意图从“修身齐家”进一步扩展为“治国平天下”,将共同体的完善看作是自我完善的自然扩展;另一方面,个体也更为清醒地认识到特定社会文化情状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将自我完善看作是共同体完善的逻辑后承。结合两个方面,谈论自我完善,既是在探讨公民个体如何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为社会共同体提供力量,又是在探讨社会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如何造就出具有公德的公民个体。“守公德”的提出最为明确地体现了德育的“实践转向”:一方面,每一个体意图在包罗万象的公共生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明确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每一个体也能够自觉地按照社会共同体的需要进行自我规定与自我限制,为其他个体的自我实现提供服务与帮助。落实到德育系统的构建中“,守公德”关注的是社会风尚的树立,其根本任务在于引导受教育者将自我的内在发展与宏观理念的贯彻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同时展现出来。相应的,在进行德育的整体设计时,需要取得“个性发展”与“共性塑造”的均衡,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真正拥有公共精神的出色公民。

3.“明大德”与意识形态的建设。

第10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加以引导。

一、作文命题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参与社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命题要贴近现实,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状态,题材要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小的方面写一些如《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的责任》《我能行吗?》等表现自己的文章,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大的方面写一些如《社会上为何又现“瘦肉精”“染色馒头”?》《谈谈性别歧视》《电视连续剧与今日社会》等,评价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要达到一定的深度。通过命题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其认识问题,分析是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做好作文批改中的师生心灵交流

教师在作文批改中,除了对学生作文的文法、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外,要充分关注作文中学生的思想动态。笔者在作文的尾批中增设了一个特殊的专栏――“师生心语”。r针对学生作文中所流露的思想动态,进行书面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从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引导。

例如,笔者在批改作文《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时,一名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厌学、早恋的心态,他在文中这样写道:“我不想再继续上学了,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我什么也听不懂。在学校就像坐牢―样,想走吧,又舍不得班里的那个人。想留下来,就犹豫不决,我发现我是多么渺小、痛苦。”面对这名学生的作文中透露出来的思想状况,我在“师生心语”的教师栏中这样写道:“孩子,你对某个女同学的关注,几乎所有人进入青春期都会有这种心理,你要摆正心态,和她保持良好的同学关系。不要仅仅关注学习成绩的好坏,学校中很多方面会给你带来喜悦,为你以后成功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你现在辍学回家,对你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老师相信你能克服当前的心理,重现一个快乐的自我。”

这名同学在“师生心语”的回复栏中写道:“老师,感谢你对我的教导,我会试着去改变当前的心理状态。你的话让我很感动,我一定会试着努力地坚持学下去的。”

另一位同学在她的作文《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记述了她在参加元旦晚会时表演节目的心路历程。

彩排时当她在舞台上跳舞跟不上音乐的节奏,愣愣地站在台上下不来时的尴尬、沮丧;晚上回到家里苦练时的坚持;正式演出时看到别的师生精彩表演时的紧张;对自己即将在舞台上的表现状态的担心;走上舞台,跟着节奏,舞动身姿,听到掌声时的喜悦。

三、评讲作文课中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作文讲评课上,除了评讲一些作文方面的写作技巧外,还单独设立了―个专区,名为“评述园”,对作文中中学生存在的思想倾向进行师生共议。

例如:笔者在教初三年级时,针对刚升入初三的学生出了一道,作文――《初三了,我畅想……》。很多学生在表决心,不浪费初三美好时光的同时,流露出对初三学习前景不自信。其中一名刘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知道初三是人生的第一个岔路口,可我怎么也静不下心来学习。和我一起读初二的姐姐被父母送到县城私立中学去读初三了,我的成绩并不比姐姐差,父母为什么没有选择我,而选择了姐姐?这也许就是命吧。我知道家里很穷,只能有一个去县城读书,我不怨我的父母,也许我很多方面真的不如姐姐吧。”征得刘同学的同意,我在评讲课上朗读了她的文章,并在“论述园”里组织同学们进行了题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什么”的大讨论。通过大讨论,同学们达成了统一认识:学习成绩的好坏关键因素是自身的努力,而非外部环境。

第11篇

卓越每个人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发挥自身的天赋优势,尽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怎么才叫实现了自我的价值?首先要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其次是把喜欢做的事做到最好。15年来,不断进取,追求卓越已成为我们的信念,从车间工人,到公司高层,所有人都秉持着行业第一的目标,正是这份信念和执着,让罗莱15年磨成一剑。

专注要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旦选准了自己喜欢的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领域,就要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领略到更好的风光,让自己更满意。所以有人说,“天才就是集中精力”。十五年来,罗莱只专注于家纺行业,因为我们坚信,只有专注,才能做强。

伙伴凭一人之力所能达到的高度是有限的,一个平凡人要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来,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相互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才能够登上更高的高度,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十五年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对企业员工、加盟商,我们始终不离不弃,久而久之与他们建立起牢固的伙伴关系,正是这种伙伴关系,让罗莱的专卖店有很高的成功率。

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企业领导者哪天一拍脑袋凭空想出来的,一个能够被企业成员践行的价值观,往往都是一个企业在十几年、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许多优秀品质沉淀的结晶。

可能有人会质疑,对企业核心价值观深度落实的人,往往也是在企业工作多年的老员工,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已经和企业价值观完全融为一体了,但随着企业的高速发展, 会有更多优秀的外来人才加入企业。这时候,如何保证员工团队思想一致?如何保证企业的本质精神不变7我想,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第一,为了让价值观能切实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我们把价值观分解成20条可执行、可对照的行为标准,并把它列入到员工的绩效考核体系里面。

第二,建立两周一次的价值观例会制度,群策群力,寻找落实价值观的更有效办法。

第三,定期编撰《罗莱文化读本》,以案例教育的方式,记录罗莱人在实践价值观时的言行典范,让所有的员工能够更好地理解罗莱的核心价值观。

第四,严把招聘关,我们欢迎每一位有个性有想法的优秀人才,但最终能加入我们的,必定是认同并遵守罗莱价值观和文化的。

第12篇

纪念中国人名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xx小学组织广大未成年人开展了“向国旗敬礼、我的中国梦” 系列主题活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内容的指示精神,以网上签名寄语为载体,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平凡小事、点滴细节上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浓厚爱国情感。

二、主题集中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组织全体学生在网上面向国旗敬礼、签名寄语、抒发感言为主要方式,健康向上、形象生动,热情抒发对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和谐富强的衷心祝愿,推动“我的中国梦” 系列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理想信念、改革开放和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深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组织得力

1、专门召开班主任会议,部署“向国旗敬礼 我的中国梦”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理想信念、改革开放和民族团结教育。唱响“我的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2、召开全体学生会议,举行“向国旗敬礼、我的中国梦”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启动仪式。升旗仪式和动员报告后,全校学生向国旗宣誓:我热爱我的祖国,我祝福我的祖国,我报效我的祖国,愿祖国繁荣昌盛。

3、以班为单位组织网上签名寄语。各班主任带领本班学生分别在中国文明网、央视网等网页开展“向国旗敬礼、我的中国梦”网上签名寄语活动,热情抒发对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和谐富强的衷心祝愿,共筑中国梦。

四、氛围浓厚

1、开展“向国旗敬礼、我的中国梦” 网上签名寄语活动。要求各班认真组织,定时汇报。

2、利用LED屏向学生及家长“向国旗敬礼、我的中国梦”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宣传栏目。

3、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向国旗下讲话 我的中国梦”网上寄语活动。

4、各班级开展以“向国旗敬礼,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并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对各班学生进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五、效果显著

通过“向国旗敬礼、我的中国梦”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同学们更加增强了爱国情感,并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