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05-31 08:56: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第1篇

一、正确认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正确认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少讲几句,多相信学生。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接受知识来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内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能通过启动学生的学习内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起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必须废止“注入式”,少讲几句,多相信学生,贯彻“启发式”,实行“群言堂”,否则,教师的主观愿望再好,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就很难改变。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满堂灌”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严师”的控制下形成了“等、靠、要”的被动心态,课堂气氛沉闷和程式化,忽视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索,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林语堂先生曾指出,“学校应该像一处坚果丰富的丛林,任猴子到它想爬的树上去选取和摘食,然后荡一个秋千,跳到别的枝头去。猴子的本性会告诉他哪一个坚果美味可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将教学转变为导学,树立相信学生的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最好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决定自己学习的进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达到自我控制、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境界,在自学过程中学有所得,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三、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拥有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的必备条件。当学生掌握各种自学方法之后,应该通过反复的练习加以巩固,使之成为优良的自学习惯。因为学生学好语文并非一朝一夕,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的自学习惯要有针对性地慢慢培养,需要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去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教师深知如何锻炼学生的自制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培养起其自学习惯。

(1)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讲,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不仅增加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由于许多问题在课前已自主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避免作进一步的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每天新课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以上所讲的自学法进行预习,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作个初步的识记与思考。学生一旦养成预习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会有相应地提高。

(2)培养认真听讲的习惯。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与此同时,认真听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在处理事情时认真、专注的性格,而且可以很好地掌握教师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使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学习如何科学地独立思考问题,更好地领会和运用语文知识。

(3)培养练习巩固的习惯。不管学生多认真、费劲地去学习语文知识,关键还在于如何理解分析所学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练习巩固的习惯。除了认真做作业和思考所学,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找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磁带多听;自读课文;复述或背诵课文;写读后感等。

(4)培养自我检测的习惯。这一习惯作为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习进程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的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估,同时也进行了自我调节、完善以及不断发展认知。平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出题自测;教师点拨,学生矫正或学生之间互考互评,教师做好裁判等。

四、培养学生自学语文能力,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指导学生自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掌握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语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要拟定好预习指导题,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好语文并不容易,学生开始总感到难度大,抓不住要领,如果指导不得力,学生越发感到困难,就会失去积极性。每篇课文都有其深难独特的地方,要使学生抓住要领,教师布置新一课的预习任务时所提出的预习指导题特别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既要结合课文和教学目标实际,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使预习指导题真正起到帮助、引导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拐棍”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

(3)学生主动学习,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有了积极性,并不是教师省心了,而是对教师指导要求的标准更高了,教师必须掌握摸清学生的自学情况,多方面示范指导。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掌握好上中下三种学习情况,教师所提出的预习指导题和课上所提出的启发问题要基本适合三种学生情况的学习态势,难易适度。在时间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对差生帮一帮,辅导一下,使他们尽可能跟上,对好学生来说,能有使其提高一步的余地。课上自学讨论的启发指导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备课要精深,要“吃透”学生,吃透教材。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贯穿于学生自学语文过程的始终。

第2篇

一、明确目标

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

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

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

独立性训练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4.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五字自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62-02

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创设的“五字自学法”,略谈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五字自学法”,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训练初中生语文自学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知、学、赏、练、创”五种自学语文的方法或五个教学环节。

一、知,即感知、了解、知道

知文体,即了解课文属于什么体裁。知道文体,学生便于根据文体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知作者,即在初读课文时,大致想想作者是何时何地人,有什么主要作品,再查查资料,问问老师,以便知人解文。知内容,即看课文写了何时何地的何人何事何景何情,表达了什么思想见解,阐说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等。知结构,即大致看课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还是分总或总分结构,是顺叙还是倒叙等。知写法,即大致感知课文采用了什么写法。知人物塑造,即初步了解课文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作者用什么手法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等。让学生学会“知”,可训练学生快速感知文章、快速获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其阅读、理解、欣赏文章的水平和持续、终身的发展。

二、学,即学习、掌握

学,包括学字、学词、学内容、学构思、学结构、学写法、学语言等内容。学字,即学习掌握课文中生字的音形义,读准课文中异读字、多音字的音。学词,即学习掌握课文中不理解词语的意义,体会其特殊意义及感彩,积累优美词语,学会其用法。学内容,即通过熟读理解课文内容,较准确地把握课文主题、感情及蕴含的意义或哲理。学构思,即学习课文的构思方法,把握课文思路,并能借鉴运用。学结构,即学习掌握课文巧妙而独特的结构技巧,积累结构知识和结构文章的经验。学写法。每篇课文大都带有典范性,其写法都有新颖独特之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

有关写作知识和技法,丰富写作经验,不断培养运用意识。

学语言。任何文章都是语言的艺术。学习和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最根本任务。

课文语言具有表情达意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审美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吟诵玩味体悟积累,以不断丰富其语言宝库,培养其语言素养。

三、即欣赏、赏析

赏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语言艺术享受的重要手段。只有欣赏,才能真正体悟文章的妙处;只有欣赏,才能进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赏妙词佳句。语文课文之所以能成为典范的学本“例子”,就因为其语言具有音乐韵律美、绘画色彩美、结构建筑的对称美或错落参差美、修辞美、风格美等特点。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品赏课文的优美语言,不但可培养其语感,而且可以培养其语言审美能力,提高其锤炼语言的认识能力和自觉性。赏课文中创造的优美意境。初中语文课文,不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无不描绘色彩斑斓的生动画面,无不创造优美感人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尽情欣赏这些意、象、情、境构成的优美意境,不仅可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而且可使学生体会到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增强学好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性。

赏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初中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或借事寓理、借形说理,或借物喻理、设譬明理、警言论理的文章。体察赏析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能培养学生感受哲理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和经验,懂得许多人生道理。

赏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初中语文课文里有许多塑造得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如韩麦尔先生、白求恩、无名战士、愚公、法国女人等。指导学生赏析这些人物形象,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百态,增强热爱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思想感情和情操,完善高尚人格。

四、练,即训练和练习

练就是让学生亲自进行反复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练包括练读、练背、练赏、练作等内容。练读,即在课内课外进行大量朗读吟诵课文的实践,包括有声的朗读和无声的默念。读是中国语文教学法的优秀传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的练习,让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练背,就是将一些名家名篇尤其是古诗文让学生口诵心记,烂熟于心。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段,让其多背诵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而且会使他们受益一生。练赏,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进行文章赏析的训练,前文已述,再不赘言。练做,即做各种练习题,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课后练习和练写短文、读后感、日记等。练是学生获取语文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措施。教师在教学中要巧设练习,尽可能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加大练的力度,使学生在反复的语言训练中学习语言,理解积累语言,掌握运用语言。

五、创,即创新、创造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是指在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教学指导下,学生创学、创思、创问、创答、创写的立体多功能语文创造能力训练培养活动。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五字自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46-02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具有较高的语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点,也是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创设的“五字自学法”,略谈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谓“五字自学法”,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训练初中生语文自学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知、学、赏、练、创”五种自学语文的方法或五个教学环节。

1、知,即感知、了解、知道。学习每篇课文伊始,先让学生用速读(浏览、跳读、扫读)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了解、初步认识。知包括知文体、知作者、知内容、知结构、知写法、知人物塑造等内容。

知文体,即了解课文属于什么体裁。知道文体,学生便于根据文体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

知作者,即在初读课文时,大致想想作者是何时何地人,有什么主要作品,再查查资料,问问老师,以便知人解文。

知内容,即看课文写了何时何地的何人何事何景何情,表达了什么思想见解,阐说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等。

知结构,即大致看课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还是分总或总分结构,是顺叙还是倒叙等。

知写法,即大致感知课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知人物塑造,即初步了解课文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作者用什么手法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等。

让学生学会“知”,可训练学生快速感知文章、快速获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其阅读、理解、欣赏文章的水平和持续、终身的发展。

2、学,即学习、掌握,就是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理解、掌握课文有关知识、写法和语言。

学,包括学字、学词、学内容、学构思、学结构、学写法、学语言等内容。

学字,即学习掌握课文中生字的音形义,读准课文中异读字、多音字的音。

学词,即学习掌握课文中不理解词语的意义,体会其特殊意义及感彩,积累优美词语,学会其用法。

学内容,即通过熟读理解课文内容,较准确地把握课文主题、感情及蕴含的意义或哲理。

学构思,即学习课文的构思方法,把握课文思路,并能借鉴运用。

学结构,即学习掌握课文巧妙而独特的结构技巧,积累结构知识和结构文章的经验。

学写法。每篇课文大都带有典范性,其写法都有新颖独特之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

有关写作知识和技法,丰富写作经验,不断培养运用意识。

学语言。任何文章都是语言的艺术。学习和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最根本任务。

课文语言具有表情达意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审美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吟诵玩味体悟积累,以不断丰富其语言宝库,培养其语言素养。

3、赏,即欣赏、赏析。赏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语言艺术享受的重要手段。只有欣赏,才能真正体悟文章的妙处;只有欣赏,才能进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境界。赏包括赏妙词佳句、赏优美意境、赏深刻哲理、赏典型形象等课文中所体现的各种美。

赏妙词佳句。语文课文之所以能成为典范的学本“例子”,就因为其语言具有音乐韵律美、绘画色彩美、结构建筑的对称美或错落参差美、修辞美、风格美等特点。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品赏课文的优美语言,不但可培养其语感,而且可以培养其语言审美能力,提高其锤炼语言的认识能力和自觉性。

赏课文中创造的优美意境。初中语文课文,不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无不描绘色彩斑斓的生动画面,无不创造优美感人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尽情欣赏这些意、象、情、境构成的优美意境,不仅可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而且可使学生体会到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增强学好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性。

赏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初中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或借事寓理、借形说理,或借物喻理、设譬明理、警言论理的文章。体察赏析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能培养学生感受哲理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和经验,懂得许多人生道理。

赏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初中语文课文里有许多塑造得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如韩麦尔先生、白求恩、无名战士、愚公、法国女人等。指导学生赏析这些人物形象,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百态,增强热爱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思想感情和情操,完善高尚人格。

初中语文课文里还有诸如结构美、故事美、理想美、道德美等许多美的因子,都可作为学生赏的对象,通过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高尚人格和对文章学、写作学、语言美学的领悟欣赏能力。

4、练,即训练和练习。练就是让学生亲自进行反复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练包括练读、练背、练赏、练作等内容。

练读,即在课内课外进行大量朗读吟诵课文的实践,包括有声的朗读和无声的默念。读是中国语文教学法的优秀传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的练习,让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练背,就是将一些名家名篇尤其是古诗文让学生口诵心记,烂熟于心。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段,让其多背诵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而且会使他们受益一生。

练赏,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进行文章赏析的训练,前文已述,再不赘言。

练做,即做各种练习题,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课后练习和练写短文、读后感、日记等。

练是学生获取语文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措施。教师在教学中要巧设练习,尽可能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加大练的力度,使学生在反复的语言训练中学习语言,理解积累语言,掌握运用语言。

5、创,即创新、创造。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是指在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教学指导下,学生创学、创思、创问、创答、创写的立体多功能语文创造能力训练培养活动。

创思,即创造性思考。有思才有悟,有思方能进。创思是一种多向性、逆向性、立体性、独创性的思考。

创思可增加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广度、深度和层次度,提高学生判断理解能力。

创学,即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是一种不在教师强迫命令下的自主自觉自愿的打破常规性的学习。坚持创学训练,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品质、意志品质和独创品质。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31-01

能力就是指认识世界和发现世界的本领。当人们在完成某种活动时,不可能只具有一种能力,而是具有各种能力的综合。智力就是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综合能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必须通过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具体过程中才能实现。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即在综合运用各种能力的智力活动中得到迅速发展的,如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等。教学得法,就能促进儿童的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智力。因此,我们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发展小学生的智力,为他们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大纲》将能力培养规定为教学目的,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特级教师陶伯英说:“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认为他们谈的应都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值得我们深思。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就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正确认识

21世纪是一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崭新时代。当前的基础教育是新课程,新理念的教育。在这个全新的教学空间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理念推动着素质教育快速地向前发展。

在近阶段,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语文课程在教学、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些学校语文课程显得非常有生气,学校整体的语文教学效果比较显著;有一些语文教师出于对语文教育事业真诚的热爱,凭着自己的学养和对语文教育规律的认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受中考影响,学生本人以及其他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人,对多数语文课程不够重视。许多学生学语文只是为了中考,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全是围着高考转。许多地方的语文课程中,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忽视人文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初中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确实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

二、发展智力要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着手

观察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也就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的知觉。观察对任何工作都是很重要的。如军事、政法、地质勘察、文艺、医学等离开了观察就不可能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要结合教学向学生进行观察的重要性教育。那么,如何培养观察能力呢?教师要结合教学,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并联系学生的实际。

三、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形象的、直观的感性认识,从新旧知识联系,在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中去培养。要较多地运用直观性教学,如教师用手势、动作及图片、实物、幻灯片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也就是要有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要求去启发学生思考。

四、培养自学能力是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自学能力,顾名思义,是能够独立地运用观察、思维去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以获取丰富知识的能力。也就是独立学习以发展自己能力和智力的本领。自学可以出人才也是众所周知的。高尔基也是上学不多,依靠自学成了大文学家;华罗庚同样经过自学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这说明,一个人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又掌握了自学能力,就可以进一步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去探索和寻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自学能力犹如掌握了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

语文素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而初中生是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兴趣,他们尽全力的想通过自身的学习来进一步的充实自己。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时代特性,结合时代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一语文;教学;衔接

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知识较少,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难度不大,然而从初一开始,语文课程的难度就有了较大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做好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与小学语文相比,中学语文教材无论是在知识量还是难度方面都有着不小的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其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着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应该有步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课程学习方法。比如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文段阅读的方法、知识的归纳整理方法、学习效率的提高方法等。在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学习方法来进行自学,发挥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负责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这样就能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得到提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禁止训练和指导,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课堂上设计具有一定的思辨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积极地参加讨论。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就可以针对文章第二段设计这样的问题:文中对百草园景色的描写是按照什么季节顺序进行的?描写夏天百草园中的动物时,作者通过哪些动词来描写动物的形态?本段前后两次写到了桑葚,是儿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的体现?通过这样的问题,来进行学生思维的激活和引导。

2.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传授,教师应该从新生的第一节语文课开始,就进行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书写的习惯、养成使用字典的习惯、养成随时积累知识的习惯等,学生如果能够快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节奏较快、内容较多的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

3.增强学生自信心

初一新生面对的是新的环境、教师和教材,因此需要时间来适应。在初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过程,适当地降低要求,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成功中增强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产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使用尽量简单的教学用语,避免教学语言的深奥艰涩。

4.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举行课堂竞赛、排演课本剧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对课文进行了解,把握课文的主旨,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既应该紧扣教材,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应该面对教学实际,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只有认真做好初一语文的过渡和衔接,才能为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秋芳.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衔接:解读语文新课标[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

第7篇

关键词: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15+25”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5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52

“预习、展示、反馈”为特征的“15+25“高效课堂模式已在我校实验三年,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呢?笔者想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谈一下自己对“15+25”高效课堂的认识。

一、初中语文“15+25”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15+25”的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15+25”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按照教师课堂引导的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来确定的一种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时段:利用至多15分钟时间高效完成新课内容,包括情景引入、探究指导、精讲点拨、质疑释疑、课堂小结等。学生自主学习时段:至少利用2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觉、主动去学习,通过自学、质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15+25”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科学施教,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在可能的范围内主动发展。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建构知识结构、掌握学习方法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15+25”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15+25”课堂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遵循这样的教学环节:自读预习明确目标交流展示质疑点评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当然,形式是外在的,具体课堂的运用是灵活的。

(四)“15+25”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重点

“15+25”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内容的变化灵活操作,主要抓住四个重点:一是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合理;二是质疑点评要及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三是合作探究要有深度,问题设计可操作性要强,充分调动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四是拓展延伸要到位,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25+15”课堂教学的探究方向及其策略

(一)有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保障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科学分组和平等地编排学生座位。学习小组中要安排成绩不同的学生,让后进生得到优生的帮助,并受到优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的熏陶。编排学生座位必须注重身高和视力的问题,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差异。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家庭状况如何,教师都要一视同仁。

(二)合理安排时间,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随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成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新的考验。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懂得取舍,紧扣教学目标,抓住主要环节,合理分配时间,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改变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15+25”的教学模式下,一堂课由预习检测、交流展示、质疑点评、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环节构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控制自己讲述的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获得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做到上课守时,不迟到,更不拖堂。此外,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利用各种教学用具,产生更大的课堂教学效能,帮助学生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让课堂40分钟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运用适当的练习布置帮助学生巩固、转化学到的知识

适量、高效的课堂练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适当的练习可以将学生已学知识内化为技能,可以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途径就是课堂练习,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文本,突出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学还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所以课外作业的设计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他们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做到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三、实现初中语文“15+25”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做法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方法;途径;思考;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教学模式曾一度令教师厌烦,学生头痛。“上课讲课文、复习背课文、考试写课文、考后忘课文”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窒息了初中语文课应有的生命力。面对这一现象和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这就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民素质。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于2001年6月颁布实施。经过近八年的改革实践,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文依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改课堂教学实践,试图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思考,并对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进行一些尝试,以望对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法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仍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因沿袭形成的“呈现――接受”模式,教学的思想观念仍然陈旧落后。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师对待课改态度尚不够端正

对于新课改这个新生事物来说,有些教师对新课改充满抵触情绪,牢骚满腹,不愿主动地去进行教学改革,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新课改中出现的困难,不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穿新鞋走老路,用新瓶装陈酒”的现象。可以说,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待课改的态度不积极,需要改正。

(二)“专业”教学设计人员尚显不足

一线的教师虽然对实际的课堂教学很了解,往往因教育理论的欠缺等原因,无暇也无法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教学设计很容易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缺乏专业的、实用的教学设计也是目前制约新课改有效推进的一个难题。

(三)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尚未完全衔接

面对学校教育发展对教育新理念的呼唤,“专业”教学设计者十分不解,他们出色的设计理论和模型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为什么不愿意采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教学理论高高在上,下面的一线教师却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阻碍了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二、对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

新课改要求彻底打破传统教育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启发式教育,推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以下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方法:

(一)引导启发教学法

主要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兴趣激励教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的第一考虑因素。课改的新理念,要求教学为学生服务。套用一句广告词“学语文,兴趣是关键”。

(四)因材施教教学法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三、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初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教学实践,对提升新课改教学效果的途径初步进行了探索: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内容――自学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科学的自学方法,不但是学生自学的基础,而且是他们形成自学能力的前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归类比较把握课文的要点,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要点,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同时要求学生在书上勾圈点画,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阅读找问题、思考得解答――互学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一边思考找出问题答案,再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导语,鼓励学生交流互动,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做必要的指导、点拨,最终解决学生的问题。

(三)评议查问题、锁定难解题――交流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发现过程,要求学生主动的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也可倾听别人的见解,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老师这时可把自己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摆出来,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也可以供学生讨论、评议,这样课堂气氛热烈但不乱,讨论集中而不散。当然,这要求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掌握好课堂的节奏。

总之,在实施新课改和教学法的今天,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吃透大纲和教材,认真备课;还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防止随意性;讲解要少而精,做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干净利落;板书要简明扼要,形成知识体系,练习要精选;并且在工作中和学生打成一片,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和美的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进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达到教与学的预期目的,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语文教学;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所需,在各门学科都进行了教育的改革,以求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已经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束缚,转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求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并且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工具,使得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和具有特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展开。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老师们的细心观察和合理解决。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一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一)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可以使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和知识量得到扩大。因为多媒体课件里面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达到的。传统的书本知识只是一部分内容,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课堂上面将更大量的知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大量知识的时候,可以培养他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所在。(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初中语文课程因为其内容繁杂,很多内容都牵扯古文的理解和翻译,导致了语文学习非常困难。然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可以将一些语文知识通过图片、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一些语文知识,使他们对于学习语文产生一种好感,从而自发地探讨和学习语文知识,这样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应用不合理,易于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因为老师对多媒体技术与实际的语文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地不够全面,就导致了应用不合理的现象。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老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只是在重复地播放一些图片和视频,并没有将内容中的一些深刻含义传达给学生,这就使得多媒体技术只是表现在形式上面,而没有与实际的语文课程教学联系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只是关注了所播放的视频和图片,而没有将教学的内容充分掌握。(二)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很大程度上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是有时候老师会过分倚重于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工具,而并没有与学生进行合理的互动交流。老师只是依靠多媒体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却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变化和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依照之前传统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生逐渐丧失了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旦丧失,这将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阐述的一些观点,而毫无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将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分清教学主次关系,增进师生互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老师需要明白多媒体技术只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要将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工具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二者之间进行互补协调,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才能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认知能力。老师不能将初中语文教学做成一个程序化的教学,而是要能够结合各种的教学方式为一身,运用好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并且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只有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了,才能有助于教学的展开,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创设一些教学的情境,使得教学更具有趣味性。老师需要抓住中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当中能够创设一些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对语文学习有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例如,在讲解苏轼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的时候,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苏轼当时月下饮酒的场景表现出来,同时将《水调歌头》的音频播放出来,让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当时的那种心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他们能够自主学习,自发学习一些语文知识。(三)发挥网络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学当中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学生的情操培养也具有很好的作用。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合理利用网络,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得学生快速掌握一些语文知识,并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通过合理运用网络,可以使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掌握很多的语文知识,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总之,将多媒体技术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合理应用到初中语文的实际课堂教学之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广大的语文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善于思考,勤于总结一些经验,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慢慢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作者:魏磊 单位:河南省许昌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梁萍.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1.

第10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可能性

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和体现素质教育,如何促进学生的语文素质及整体全面的素质的发展,是摆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语文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一、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一个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性。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既有不同时代普遍适用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其实是培养目标的问题,应试倾向下的语文教学是为考而教,考什么教什么,必然导致语文教学的片面性、语文素养的狭隘单调,片面强调“知”的某些方面,忽略“情”“意”,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只着眼于结果,而忽略过程。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语文素养呢?我想以下几个方面是应该具备的:

第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感力等。

第二,人文修养。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修养。通过优秀诗、词、文的背诵、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第三,创作研究能力。包括文学创作和语文研究、文化研究。文学创作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创作。语文、文化研究包括各种语文现象、研究课文、研究语文知识、研究语文技能、研究作家、研究文化现象,老师提供相应的研究论题及范文,学生参考,自选题目,独立钻研,调查统计,查阅资料,撰写研究论文,通过创作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语文学科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心理学认为,心理素质是生命的精神载体,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一切素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健康的心理是诱发潜在智能的基础,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把学生当作具有自然属性的人去对待,当作发展的人去看待,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努力使之获取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并促使这种心理趋向得以巩固和发展,进而提高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和技巧。

(二)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

教育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学生中学毕业后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他们不懂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他们必须独立地进行学习。”文学家高尔基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靠自学成才的,因此,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学是世界上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可见自学能力极为重要。科技的发展,促使知识老化周期趋短,将来学生走出校门,主要靠自学能力去增长才干,实现自我的持续发展。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广大教育者孜孜以求。语文教学当为学生的自学指明方向,指点方法,指出重点,将学生的自学实践贯穿于始终,让他们在自学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积极的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教育学、心理学家认为,现代人的智力开发仅占大脑全部能量的30%,未开发的70%部分蕴含着巨大的创造能量。这一结论为我们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确立了科学的基础。

一部富有创意的作品,需要演员的再度创造,更离不开导演的再度创造,导演的创造走向和力度往往影响甚至决定演员创造的走向和力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创造意识,深入挖掘与教材联系紧密的求知领域,展示捕捉信息的思维过程,充分利用教材中隐含的思维训练因素,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考试是评价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考试的任务是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能为考而教,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颠倒。

考试不能废除,但要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如果朝着有利于素质教育方向改变,那么就能影响人们追求素质教育,鉴于现行语文考试的模糊性,不能分辨、检查学生的真实语文能力,笔者主张采用分项、分段、分等、分批的四分考试形式,以实现真实具体反映学生语文能力、语文水平的目的,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第11篇

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大批学生学习成绩的“滑坡”。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改革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加强中小学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入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且节奏快速的学习。

二、加强中小衔接,形成固定的体系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采取半扶半放方式;教师从实现素质教育总目标出发,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一)在六年级下期,要安排到初中观摩、学习

通过了解初中的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给孩子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认识,克服恐惧感。同时,初一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又例如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到初一下学期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上述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三)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

第12篇

关键词:活动课自主实践

近年,我省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 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 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 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 ”“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 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 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 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