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理财产品收益率

理财产品收益率

时间:2023-05-31 08:5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理财产品收益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理财产品收益率

第1篇

进入6月份,银行间市场资金面趋紧态势愈演愈烈。观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走势发现:6月7日隔夜拆放利率骤然上涨至8.2940%,8日更是达到了9.5810%的高位,随后数日也基本维持在6%以上;一周和一个月期限的拆放利率从7日升至6%以上后,一直未再回落下去;3个月期限的拆放利率同样保持着稳步攀升趋势,已连续数日超过5%。

银行间市场短期资金流动性的突然紧张引发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上涨,特别是3个月以下的短期限产品上涨幅度较大。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以货币市场工具以及债券为主,因此货币市场资金利率的上涨促使新发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出现上升。

6月新发行产品收益率上升

观察人民币款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走势,5月份以来,1-3个月期限产品的周度收益率几乎保持着稳步增长态势,且进入6月有加速之势,一度已升至4.52%,另外1个月以下期限产品也在上涨明显,第二周达到3.56%。从所有人民币款理财产品来看,平均预期收益率近期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1-3个月期限产品的收益率从5月第一周的3.93%持续上涨,在6月第二周已达到4.56%。

比较不同类型银行的发行产品收益定价情况,可以发现,5月份以来国有银行的产品周度平均预期收益率的上涨程度高于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

以1-3个月期产品为例,在6月第二周,国有银行人民币款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5月第一周的3.67%上涨至4.48%,而所有人民币款产品则从3.75%升至4.62%,涨幅均超过80个基点;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的产品收益率仅出现微幅上升,从5月第一周起总涨幅均未超过20个基点,收益率走势较为平稳。

2013年5月起国有银行1-3个月期人民币款理财产品的周度平均预期收益率走势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短期资金利率上涨推高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从另一角度看银行也在利用提升产品定价来吸纳更多资金,以缓和自身资金紧张程度。银行理财产品本身对调节商业银行资金头寸、资产负债表有重要影响,此时临近半年末考核时点,银行提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能够起到“抢钱”之目的。近期,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了资金归集专属版理财产品,将目前火热推行的资金归集业务与理财产品嫁接起来,利用高于同类同期限产品的收益定价来吸引它行资金。

前5个月收益率下滑

尽管6月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上涨,但是在过去的1-5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却是呈现逐月下滑态势,整体收益率从1月的4.38%降至5月的4.27%,下降了0.11个百分点。

2013年1-5月,国内商业银行共发行个人理财产品16563款,较2012年1-5月的13126款同比增长26.18%,银行理财市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人民币产品15862款,占比从2012年1-5月的约90%升至今年的95.77%;外币产品共701款,占比仅为4.23%。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供需两旺,另一方面也跟近一年来外币理财产品投资回报持续低迷有关。

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持续保持了宽松,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较去年同期出现小幅下滑,这使得主要投资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难以回升。

同时,今年3月27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将监管重点指向银行理财产品在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领域的投资行为,自此这类以往用于拉高整体投资收益的高收益资产投资受到了较为明确、规范、严格的监管。监管的升级使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方面受制颇多,随着银行对投资组合资产的逐步调整,投资组合整体收益的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

今年1-5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最高平均预期收益率)呈现下滑态势,整体收益率从1月的4.3863%降至5月的4.2757%,下降了0.11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产品的平均收益为4.44%,同比2012年1-5月的5.02%下降了0.58个百分点;1-3个月投资期限的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26%,同比2012年1-5月的4.75%下降了0.49个百分点。

从各发行主体来看,今年1-5月股份制商业银行以6029款(占比36.40%)的发行数量居各类银行之首;城商行共发行4935款(占比29.80%),超过国有控股银行的4352款(占比26.28%)成为第二大发行主体。

图1:2013年1-5月主要发行主体平均预期收益率走势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数据截至2013年06月08日)

由于外资银行以发售结构性产品为主,其风险和最高预期收益率较高,且不同挂钩标的及收益结构设计使得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波动幅度较大,因此外资银行产品的平均收益率长期位居各类银行之首。除外资银行外,今年1-5月其余各类银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都呈现小幅下滑的态势。

国有控股银行的客户层次丰富,其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较低;产品投资期限结构丰富,以满足大众投资需求;从资产配置角度看,国有控股银行的产品风格偏稳健,资金主要投向固定收益类资产,风险较小。1-5月国有控股银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3.86%,在各类银行中收益最低。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风格较为激进,投资领域更加多样化,其投资组合中非标债权资产的配置比例最大,产品风险有所增加,相应的产品收益率也有提高。1-5月股份制银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4.40%,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高收益类产品多针对高端客户发售。

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目前更多地是为了占领市场,因此在稳健的基础上,银行会给出较高的收益以吸引客户。1-5月,城商行和农商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4.58%和4.42%,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从投资资产的角度看,由于城商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大部分集中在货币和债券市场,因此规定非标债权资产投资红线为35%的“8号文”对其正面效应反而大于负面效应,此后这些城商行能够在监管的引导下,将投资组合多样化,增加“非标债权”资产的配置比例,这将有利于其产品收益的进一步抬高。

第2篇

辞旧迎新之际,也是人们乐于盘点自己一年的投资收益之时。2007年的大牛市,并非让所有的投资者都大有斩获。例如最近在理财产品市场上,一些投资者就发现自己投资的产品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收益,反而实际实现的收益接近于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认为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以“虚高”的预期收益率迷惑了投资者。的确,在投资者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往往习惯于使用“预期收益率”这个指标对产品做出判断,预期收益率越高的产品,越吸引投资者的眼球。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产品的实际投资方向和收益获取的原理。

实际上,预期收益率的依据,是理财产品设计部门在相关数据的预期和趋势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预测”,最高预期收益率也仅在最理想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当趋势判断错误,或是预期未实现时,投资者实际获得的收益就可能远远低于理想的水平。

因此,就和它的名字一样,预期收益率是一种“预期”,未必是它实际可以获得的收益。当然,对于不同结构和不同投向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实现的机率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不妨就以近期正在销售中的一些理财产品为例,看看我们该如何看待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传统款”产品收益可期

一些标的为货币市场或是融资计划的理财产品是人民币理财的“传统款”,也是“基本款”。对于这一类型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可能并不起眼,但实现的几率比较大。

这是因为这一类型的理财产品在设计时,基奉上已经可以对投资标的的收益做出准确的判断。如中国银行近期所发售的一款“中银货币市场增值理财计划0801”,它的投资标的为短期的货币市场产品,如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金融债、央行票据等等。通常来说,由于这些票据类产品本身拥有明确的期限和利率,因此银行在此基础上,对于产品投资对象的未来收益可以进行较为准确的估算,即使市场发生变动,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同时,这款产品的期限很短,仅为69天,因此该产品实现4.6%的预期年收益率还是相当容易的。

除了投资于货币市场的产品外,理财产品品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投资于信托融资计划的,同样这一类型产品的风险较低,预期收益率可以实现的可能性也较大。最近正在上海农行发售的2008年本利丰第三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就是一个例子。据介绍,本利丰第三期产品募集来的资金将以信托形式,由中国农业银行委托外贸信托以信贷资产回购方式向万科提供融资。因此,对于产品的收益,设计时…般根据信托融资的利率来进行确定,同时这种类型的产品会引入一些重量级的公司进行担保,以保证资金的顺利回收,所以对于投资于信托融资的理财产品计划,预期收益率的实现也拥有一定的保障。像农行的本款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14%,同时在一年的投资期限内,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基准利率的话,该计划的收益率也会按央行贷款基准利率同期同比例浮动,这在一定程度下可以弥补投资者的机会成本。

挂钩型产品收益“花开两枝”

挂钩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往往最让投资者“雾里看花”,很多投资者并没有细细分析产品的设计机制和收益实现原理,便冲着亮眼的“预期收益率”进行产品的投资。

事实上,挂钩型产品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产品的优势在于,通过结构化的设计,可以帮助投资者在下跌的市场中也能实现“保本”或是“局部保本”,这一点与开放式基金或是类基金的产品是不一样的。而另一方面,挂钩型产品的局限性在于,收益与,定的挂钩前提条件相关,只有市场的走势与前提条件的设定密切贴合,投资者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收益。反之,如果市场的走势背离了前提条件,像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一些挂钩型产品的收益却接近于零,原因就在于选取的标的股票走势虽好,却远离了前提条件设定的范围。

因此,在投资挂钩型产品时,投资者不仅要了解到“最佳条件”下收益率的实现,也需要洞悉到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收益率是如何确定的,才能全面认识到产品的收益与风险。

如最近建行推出的2008年汇得盈“宝B计划”理财产品,该产品是一款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据介绍,产品收益将与中国B股市场6只具有高折价目,基本面较好的B股表现挂钩,包括陆家B股、振华B股、机电B股、万科B股、张裕B股、晨鸣B股。对于预期收益率的实现,建行所设定的前提条件为:

如果6只挂钩股票的期末价格与各自初始价格相比,涨幅都大于等于5%,客户收益率为15%;如果6只挂钩股票的期末价格与各自初始价格相比,涨幅都大于等于0,则客户收益率为5%;否则,客户收益为0。其中初始价格是指2008年2月4日挂钩股票的收盘价格,期末价格为1年后到期日的收盘价水平。

不难看到,在这款产品的设计中,投资者可能遇到的最好的状况就是:一年后6只挂钩股票的涨幅均大于或等于5%,可以获得的收益为1 5%。中等的情况为一年后6只股票均上涨,但至少有一只股票的涨幅未达到5%,那么投资者的年收益率可以达到5%。而最糟糕的情况是,6只股票中至少有‘只为下跌,那么投资者获得的收益为0。

建行产品设计部门的相关人士表示,该产品的设计前提为看好B股市场的投资潜力。如果在一年的投资期内,B股市场出现较好的走势,投资者则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反之B股市场走势不涨反跌,投资者也能够实现保本,与直接投资于B股市场相比,通过挂钩型产品参与B股可以规避市场下跌的风险。但同时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这一产品在设计时亦有限定之处,如仅选取到期日作为收益观察口,同时要求6只挂钩股票“齐涨”方能实现较高收益;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即使B股市场走高,但如果某只股票在收益观察口的表现与其他股票出现分歧,也有可能收益为0。这一点是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时必须考虑到的风险因素。

类基金产品收益难测

随着产品市场的多样化,类基金产品也正成为银行理财产品中的热门品种。一般来说,类基金产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发行产品募集来的资金直接投资了某一只基金产品,像现在很多银行所发行的QDII代客境外理财产品中就是采用了这种模式,产品的收益直接按照投资基金的净值表现来确定。如花旗银行所发行的QDII产品中,引入了30多只海外基金;招商银行也有类似的产品推出。另外一种类基金产品,是银行采用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的方式建立的FOF(基金中的基金),将几只基金按照一定的投资策略进行组合管理,按照市场的走势做出相应的配置调整。

无论是投向于单只基金,还是投向于FOE,这一类型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都直接取决于市场的走势,无法预测某个准确的区间。

第3篇

一、理财产品市场综述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统计,11月份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427款,月环比下降近17%,其中普通类产品发行410款,占本月产品总量的96%,月环比下降17%;结构类产品发行17款,占本月产品总量的4%,月环比下降23%。11月份共有333款产品到期,月环比减少近7%,本月期限明确产品共321款,平均委托期限为0.3年,到期年收益平均值为4.1%,收益较上月下降了50个基点。普通类产品的平均委托期限为3.9个月,比上月(4.3个月)缩短0.4个月。在降息气氛笼罩下,本月银行提供的平均预期收益率继续呈下降趋势,比上月(4.1%)下降47个基点,仅为3.63%,略高于下调后的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此外,本月外资银行没有发售普通类理财产品。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结构类理财产品发行量逐月萎缩。从资产分布来看,本月发行的结构类产品投资种类依旧单一,其中挂钩的基础资产主要为股票和利率两类,商品和美元兑港元汇率也有涉及,其中利率类产品依旧主要挂钩3个月美元Libor。从银行分布来看,由于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巨大,金融衍生工具也大量减少,中资银行均谨慎行事,没有发售结构类产品。从期限分布来看,本月结构类产品的平均委托期限为1年。

二 、投资价值分布特点

收益和风险是衡量产品投资价值的主要指标,以下,我们从银行、币种和资产这三个方面介绍产品的投资价值分布特点。

1.银行分类星空图

本月按银行分类的各类银行产品投资价值与上月基本持平,但部分类别银行

产品的投资价值略有降低,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超额收益水平降幅较大,风险水平略有小幅提高;(2)中资银行的各种类别一改过去的纵向排列为横向排列,基本处在统一风险水平上,但国有控股银行的超额收益较高,其次是上市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如按Markowitz的均值-方差理论来看,国有控股银行发售产品的投资价值最高,因其在相同风险水平下的超额收益最高。具体情况参见图1。

图1投资价值银行分类星空图[2008-11]

2.币种分类星空图

图2展示了各币种的投资价值星空图。本月,按币种分类的各类产品投资价值相对分散,但基本在一条主对角线上,与上月投资价值分布基本相同。投资价值的前三甲依次为澳元、欧元和英镑,人民币产品的投资价值略有降低。与上月一样,美元和港币产品的投资价值最低。

图2 投资价值币种分类星空图[2008-11]

3.资产分类星空图

本月,按资产分类产品的投资价值较上月有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1)汇率类产品的投资价值明显降低,已沦为仅优于股票的投资产品;(2)股票类产品的投资价值降幅最大,原因在于该类产品的收益水平降低而风险水平则呈上升趋势;(3)利率类产品的投资价值略有降低;(4)在绝对表现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形下,信用类产品一跃成为投资价值最高的资产分类产品。

4.各类产品收益率曲线

如果仅从超额收益这个维度去衡量产品投资价值的话,本月各期限跨度结构类产品的投资价值均高于同类普通类产品的投资价值,尚属首次。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结构类产品的风险也较高,图3中结构类股票产品的投资价值不高就是一例证。

三、到期收益分布特点

本节,从银行、期限和币种三个方面分别阐述本月到期产品的收益分布情况。

1.银行分布特点

从到期数量来看,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到期收益产品数量依然最多,高达249款,其次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外资银行无到期产品。到期收益的排名情况和到期数量的排序相同,二者较上月均无明显变化。

2.期限分布特点

从发行数量上来看,按投资期限跨度分类产品的比重较上月无明显变化,期限小于6个月的数量依然最多,位居其次的是期限跨度一年左右的产品数量,其它期限跨度产品的发行量较少。从到期收益水平来看,一年以上产品的到期收益水平最高,半年期左右产品的到期收益水平位居其次。较上月而言,收益率曲线形状与上月相同,均呈“M”型,但陡峭程度较大。

3.币种分布特点

较上月而言,本月按币种分类产品的到期收益率无明显变化。从到期产品数量上来看,人民币产品的数量依然位居榜首,其次是美元产品和港元产品。从到期收益来看,澳元产品表现最好(此排名仅体现产品的绝对年收益率,未考虑相应币种的汇率风险),其次是欧元和其他外币产品,益率曲线呈向上倾斜的“M”型。

第4篇

在普益财富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20日,共有663款半年期银行理财产品(16家上市银行和外资行,期限在180天到189天之间,或者是6个月)到期,绝大多数收益均超过同类币种半年期定期存款的收益。

在到期的663款半年期银行理财产品中,交通银行有151款半年期产品到期,数量位列所有银行之最。

在收益方面,除了渣打银行的一款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收益率高达16%外,交通银行在去年发行的15款澳元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均在6%以上,在所有银行中最高。

而花旗银行仅有的两款理财产品收益均不令人满意,其中一款为1.98%,与未加息前的银行利率相同,另一款收益率仅为0.36%,与活期存款利率相同。

外资行恒生数量居首

在到期的663款半年期银行理财产品中,交通银行以总到期数151款的数目位列所有银行之最。

其他中资银行到期较多的是北京银行,其半年期理财产品有84款,其后浦发银行70款,招商银行68款,中国银行47款,光大银行39款。

外资银行在产品数量方面还是与中资行有很大差距,在全部663款到期的半年期银行理财产品中,外资行只有35款,这与628款中资银行产品数量没法相比。

外资行中到期最多的是恒生银行,共13款,其次为渣打银行,共9款。汇丰银行有4款,法兴银行有3款,花旗、星展都只有两款。

此外,在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大多数产品信息比较全面,从投资期限、收益类型、资金投向、挂钩标的、到期收益率等均有清晰的表述。不过有46家的到期收益率信息缺失。其中中资行仅为14家,外资行达到32家。

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中资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完全的情况下,外资行的披露相对不透明。

中资行超外资行

在到期收益率方面,渣打银行有一款半年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达16%,位列所有理财产品之首。不过该款产品是代客境外理财产品,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风险较高。

收益率紧随渣打的是交通银行,名为“得利宝新绿”的澳元理财产品,有15款产品的收益率均在6%以上。其中收益率最高的达到6.3%,远远超过同期澳元的参考利率,也就是银行存款利率1.5%。

不过该理财产品是私人银行专享产品,只针对私人银行客户。而交通银行产品的收益率并非全部较高,其中“得利宝新绿”欧元理财产品的表现并不好,其到期收益率为1%,仅比同期欧元的参考利率0.95高出一点而已。

此外,光大和招商银行的几款产品收益率也还不错,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外币“T计划”的三款产品收益率达到6%,招商银行的“节节高升”两款理财产品也取得了6%的收益率。这几种产品均为澳元理财。

收益率比较差的是花旗银行。其总共两款到期的理财产品,一款收益率为1.98%;另外一款的收益率仅为0.36%。这两款收益率比较低的产品均为人民币理财产品。

从产品的类型上看,非保本理财产品为263款,与总共663款相比,可见还是保本型理财产品占了主导地位。

第5篇

上海银行发行的“慧财人民币点滴成金”,预期年收益率仅为1.08%,低于银行七天通知存款利率,同期银行产品收益普降。

2008年12月19日至12月25日这一周里,上低发行水平情形仍然没有改变。

根据普益财富不完全统计,1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了73款理财产品,而前一周的数量为55款。73款理财产品中,保证收益理财产品有26款,市场占比为35.6%,与上周45.5%相比有所下降;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发行了6款,全为渣打银行发行,市场占比为8.2%;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发行了41款,市场占比为56.2%,发行数和市场占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产品投资方向仍然以银信贷与票据资产以及债券和货币市场为主,但也出现了新品种――中国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发行了2款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都较高。

在保证收益型的10款产品中,上海银行发行的各期限产品占比达六成。受投资标的收益率不断下降影响,上海银行本周发行的该类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较前期有所下降,其中“慧财”人民币点滴成金理财产品(08044期)的投资期为1个月,扣除管理费后的预期年收益率仅为1.08%,低于银行七天通知存款利率。

在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中,北京银行“心喜”系列2008505号人民币63天信托债券理财产品投资于短期融资券,预期年收益率为3.80%,在同类产品中优势明显,但投资者在关注其高收益的同时,还要关注其信用风险。

在这一周,银监会公开了《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该指引中的第二十七条规定:信托公司投资于银行所持的信贷资产、票据资产等资产的,应当采取买断方式,且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回购。这一条对信贷资产理财产品做出了一定限制:银行不能以回购信贷资产变相承诺担保。但同时这种限制也是非常局限的,就目前来看,多数产品是通过到期贷款偿还本息来获取收益,仅有少部分是通过其他机构回购获取收益。

此外,渣打银行和荷兰银行本期都有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其中,渣打银行理财产品挂钩于Libor和恒生H股指数基金,到期保证本金;荷兰银行理财产品挂钩于新兴市场基建指数,保证最低收益率。从中可以看出,结构性理财产品趋于稳健。

人民币和外币理财产品的“八二”格局仍然没有改变,本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了60款,市场占比为82.2%;美元理财产品发行了6款,市场占比为8.2%;澳元理财产品发行了3款,市场占比4.1%;港币和欧元理财产品各发行了2款,市场占比均为2.7%。

13款外币理财产品中,有12款理财产品为保证收益理财型,另1款为保本浮动收益型;在投资领域方面,投资于外币债券和外汇市场为主,另有3款结构性理财产品。

人民币1个月期和3个月期理财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分别跌至1.22%和1.94%,人民币6个月期理财产品平均年收益率为2.18%,部分银行在降息前后发行的理财产品年收益率正好相差0.27%,与基准利率的下调幅度相同;欧元3个月期和6个月期理财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分别跌至2.7%和2.8%,上周则分别为2.8%和3%,同时欧元理财产品进入“2%”时代;澳元3个月期理财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跌至4.03%,而上周为4.1%,澳元理财产品可能结束“4%”时代,进入“3%”区间。

理财产品短期化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变。本期1年以上期限理财产品有8款发行;3个月以下(含3个月)期限的产品有37款,市场占比为50.7%;而6个月以下(含6个月)期限的产品有50款,市场占比达68.5%。

第6篇

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选择标准是什么?一些投资者或媒体,根据产品的最高预期收益率和期限结构简单比较后,草率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从专业角度分析,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失偏颇。

预期收益率准不准

预期收益率是发行银行在发行银行理财产品之初,对银行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率的预期值。银行是怎样预测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预期值的呢?

对于投资比较保守的银行理财产品,如投资于信托贷款、债券的理财产品,银行主要是以信托贷款合同条款、债券的票面利率等基本确定的要素为基础测算,其预测效果也比较准确,故这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差别并不大,对投资者的指导意义较强。

而对于投资比较激进的银行理财产品,如结构性产品、投资于股票、基金的理财产品,银行主要是靠历史行情数据和自身对行情的预测测算预期收益率,由于标的市场或挂钩标的市场行情很可能与银行预测不一致,故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有一定差别,甚至差别很大。

目前银行和投资者运用最多的最高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区间之上限),与到期收益率差别也就更大。如华夏银行近期到期的华夏理财―慧盈22号” A股挂钩自动赎回型理财产品B款产品,预期收益率(年化)为6.9975%,而实际到期收益率(年化)为0。

此外,部分银行为了销售顺畅,在发行投资较激进的理财产品时,故意只公布最高预期收益率,或是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只突出最高预期收益率,给投资者造成该产品到期就能达到这个收益率的错觉。投资者需对此引起警惕。

因此,预期收益率只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收益的估值,其准确度不仅与银行的专业性和对市场的研究能力有关,而且与银行的社会责任感有关,其并不代表银行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并且,预期收益率只能说明未来的可能收益有多少,而不能说明投资者要承担多少风险,因此,只能作为评判银行理财产品好坏的一个标准,而不能成为其唯一标准。对于结构性理财产品来讲,这甚至不能成为最重要的标准。

不能放过的关键因素

既然预期收益率不等同于到期收益率,那影响结构性产品最终收益的关键因素有哪些?除了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及收益结构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众要素中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整个理财产品的核心,也是直接决定整个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的关键因素。

当然,无论是挂钩标的走势预测,还是收益结构合理性测评,都比较专业,一般投资者很难在专业层面有深入、细致的分析,但这并不妨碍投资者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这两个要素做出基本判定。

首先,产品的历史表现虽然并不能作为对未来盈利的保证,但是如果一家银行以往发行的同类型产品的到期收益情况均良好并且稳定,那么至少说明这家银行对标的市场的研判能力是稳定的,其设计产品的能力也是稳定的,在市场没有发生巨大波动的前提下,投资者可以谨慎参考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查找历史数据分析或通过参考各类目前市场上第三方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及相关文章,了解各家银行的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综合能力并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银行。根据对2010年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统计,外资银行中的渣打银行、中资银行中的中国银行到期收益水平较高,而外资银行中的渣打银行和中资银行中的中信银行未达最高预期收益产品比例较小。

其次,投资者还应适当仔细分析结构性产品的收益结构,结合挂钩标的历史行情和目前走势做简单分析。虽然投资者的分析可能达不到专业级水准,但也足以拒绝一些银行设计明显失误的产品。如前几年流行的KODA产品,只要投资者仔细分析其收益结构,就不难发现,投资者一旦购买了此类产品,实际上就是卖出了挂钩股票的看跌期权:如果股票价格跌破敲定价格,投资者就必须已约定价格双倍吸纳股票,没有止损机制,而投资者可能得到的收益呢?当挂钩股票小幅上涨(一般为3%-5%) 后,KODA自动提前终止。这个收益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亏损无限,受益有限,理应被投资者“枪毙”。

插排:除了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及收益结构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众要素中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整个理财产品的核心,也是直接决定整个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的关键因素。

第7篇

《投资者报》记者 罗雪峰

307

2014.4.7

尽管不少人对招商银行理财产品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但是招商银行两耳一塞全装听不见。在去年高速发行了3373只银行理财产品之后,今年一季度,招商银行又发行了近496只理财产品。不过不幸的是,到期日截至3月31日的461只产品中,招行今年仍然仅有28只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等于预期。

为何招商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等于预期的这么少?为何招商银行挂钩黄金理财产品的投资期均最短为90天,远多于其他银行的34天?招商银行为何要在理财产品新发时着重强调他们并不认同的高预期收益率?遗憾的是,尽管《投资者报》记者多次给招行总行办公室主任助理袁晓懋先生发送短信和电子邮件,但截至本文截稿,其并未给出合理解释。

仅28只实际收益等于预期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一季度招商银行共有461只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其中,实际收益率等于预期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28只,市场占比仅0.48%,缺少收益资料的银行理财产品433只,市场占比4.89%。

一季度招商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496只,其中1~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365只,3~6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110只,6~12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16只,12~24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1只,24个月以上期限的理财产品4只。

具体来看,招商银行已公布实际收益率的产品中,2013年“金葵花”焦点联动系列之股票指数表现联动(沪深300指数)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9.7%,期限90天,2013年10月16日发售,实际年化收益率为0.40%,为已公布实际收益率的招商银行理财产品中最低。令投资人不解的是,2月10日,招商银行再次发行了一款“金葵花”焦点联动系列之股票指数表现联动(沪深300指数)理财产品,这次的最高预期收益率不再是9.7%,而是达到了罕见的12%。不知招商银行在刚收割了一只实际收益为0.40%的同类型产品后,又推出更高预期收益率的同类型理财产品的信心何在?

此外,2013年“金葵花”焦点联动系列之黄金表现联动(区间累积型)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5.5%,期限90天,2013年10月28日发售,实际年化收益率为0.66%,排在招商银行已公布实际收益率的招商银行理财产品中倒数第二。

揽储压力刺激招行理财产品“”

招商银行2013年年报显示,该行2013年客户存款总额为25830.5亿元,贷款及垫款总额为20920.7亿元,存贷比逼近监管红线。

此外,2013年年末,招商银行公司的不良贷款率为0.83%,不良贷款余额为183.32亿元,比期初的水平增加了66.38亿元,比第三季度末的水平环比增加了12.32亿元。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受存贷比逼近监管红线及不良贷款率上升双重影响,揽储或将成为招行近年的头等大事。因此,尽管理财产品屡被质疑,但招行显然不可能因此放慢理财产品的供给和发行力度。

第8篇

理性购买3步走

一般来说,无论购买何种理财产品,都要坚持以下方法步骤。

了解自己

个人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要先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收益、流动性要求等,选择适合的产品。

明白自己的理财目标 不同的理财目标决定了购买不同种类的理财产品,即要知道购买理财产品,是要达到短期收益还是较长期的稳健回报。一般说来,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流动性好,但收益率低,适合短线投资人群;中长期银行理财产品流动性较差,但收益率相对较高,是定期存款的良好替代。

明白自己承受的风险底线 保守型的投资者倾向于选择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因为适合自己性格的产品才能让自己最安心。而风险偏好型的人,可以选择一些预期收益高但风险也大的理财产品,如保本浮动收益或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

明白资金的最长闲置时间 只有确定了自己的钱有多长时间闲置,才能正确选择各种时间长短不一的理财产品。一般来说,银行有权在提前终止日单方面主动决定提前终止,但是投资者一般没有这样的权利。所以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钱能闲置的最长时间是多长。

了解产品

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基本清楚产品的项信息。

弄清收益率 要弄清理财产品收益率是年化收益率还是累积收益率,是税前收益率还是税后收益率。要注意保证收益类产品与存款的不同。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一般都会有附加条件,而附加条件所带来的风险完全由客户承担。不要把预期收益错当实际收益,预期收益是银行认为在正常的市场走势下获得的收益,银行并没有保证支付义务。某些银行为了使预期收益显得好看,其理财产品说明书上还将整个产品存续期的总收益写上,比如说一个2年期的产品收益率为16%,那么其年收益率约为8%,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要多留意预期收益或年收益率之类的关键字眼。还应该注意:最终收益应该是产品投资收益扣除管理费、托管费等费用后的收益。

看清产品投资对象 资金将投放于哪个市场,具体投资于什么金融产品,这些决定了该产品风险的大小及收益是否顺利实现。如果是挂钩型产品,应分析所挂钩市场或产品的表现,挂钩方向与区间是否与目前市场预期相符合,是否具有实现的可能。

明确产品流动性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手握现金、保持流动性已成为最热门的现金管理策略,而这一思路也渗入了银行理财产品领域。对个人投资者来说,理财产品的期限一般不宜过长,建议投资者认真考虑流动性问题,例如是否享有提前赎回权等。

精确匹配

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可向银行详细询问产品的相关特性,并配合银行工作人员完成风险承受能力测评,根据测评结果选择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之内的理财产品。

收益风险匹配 建议初次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尤其是中老年客户,可以先考虑保证收益类产品。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资金,比如要用来购置房产的资金同样也只适宜购买保证收益类产品。

有很多投资者在衡量银行理财产品是否值得购买时,往往只片面地看其预期收益率,挑选高预期收益的产品。但实际上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即便是投资理财银行产品,投资者还要学会止损,当出现亏损,特别是大幅亏损时,千万不要贪图所谓的手续费便宜等因素,无休止地进行展期,因为很多例子说明,不少理财产品在展期内亏损幅度反而进一步加剧。

流动性匹配 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开放式产品和期限较短产品,对流动性要求不太高的投资者可以选择期限较长的产品。另外,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客户还可以选择含有某些条款的产品,如含有提前赎回条款、可质押贷款条款的产品,通过提前赎回、质押贷款等方式获得流动性。此外,“滚动型产品”每期的投资期限一般较短,投资者在产品到期后,可以选择将资金购买下一期产品,也可以选择将资金提出,也比较适合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

购买策略

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还可以参考以下策略。

多层次打理资产

所谓多层次投资,就是将闲置资金进行有效率的划分,分需求进行投资,这样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保全资产。首先,将要花掉的钱,如未来6个月的生活费,可以购买银行超短期理财产品,获取比活期存款高的收益率。其次,把暂时不用的钱,放在投资中期理财产品上。目前不少3~6个月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为4.5%~5%,而且不少产品可以滚动投资,既保持了较灵活的流动性,又获得了高于定存的收益率。而且,一旦股市出现投资机会,也可以随时进行转换。最后,将长期不用的钱放进理财账户,可以将这些钱购买1年期以上的理财产品,或者投资风险高一些的结构化理财产品、涉股类理财产品等。

看银行买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但是各家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仍有着自己的侧重点。

中外资行各有优势 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较少,在人民币市场的投资能力较弱,相对来说,做一些固定收益类产品是有限的。而外资银行所做的结构性产品,多数是境外标的,可以构建更多的期权和对冲方式,在结构性产品上具有一定优势。

城商行预期收益略高 城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方向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同,都是投资国债、票据等。投资方向、认购期、投资金额都相同的产品,预期收益率比大型银行高0.4%~0.8%。点差主要来自城商行的信用风险,投资者可适当把握。

可适当延长投资期限

第9篇

8月预期收益率走低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8月份88家银行共发行了2668款理财产品,较上月增加了178款。从发行量看,招商银行超过中国银行成为第一,平安银行仍列第三,华夏、交通、工商、浦发、中信、恒丰、农行紧随其后,数量均超100款。

8月发行的产品中,保本和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分别有448款和524款,合计市场占比36.43%,环比上升2.41个百分点;非保本型理财产品1696款,市场占比为63.57%。

就平均期限而言,保证收益型最长,约138天,与上月基本持平。其次是非保本型和保本产品,分别约120天和111天。而除了一款没有披露投资结束日期之外,产品的整体期限水平为122天。

整体而言,发行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4.11%,环比下降了0.24个百分点。三种收益类型的平均预期收益率环比也下降了0.2~0.33个百分点,其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保证收益型的收益率分别为:4.46%、3.75%、3.16%。

统计显示,除了80款产品未披露收益率之外;发行产品数大于1,平均预期收益率高于5%的银行占披露银行总数的13.64%,环比下降0.65个百分点。

从平均发行收益率来看,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法兴中国、星展银行、汇丰银行、三峡银行和重庆银行,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7%、6.5%、6.1%、5.26%和5.18%,平均产品期限为456天、326天、562天、132天、114天。

平均发行收益率排名后十名的银行则有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广州农商、浦发银行、江门农商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张家港农商和北京农商行,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2.83%、3.23%、3.49%、3.578%、3.58%、3.65%、3.67%、3.69%、3.7%和3.7%。

在理财产品期限方面,1个月(含)以下期产品共发行95款,市场占比为3.56%;1个月至3个月(含)期理财产品发行数为1529款,市场占比为57.31%;3个月至6个月(含)期理财产品发行数为595款,市场占比为22.30%;另外,6个月至1年(含)期产品397款,市场占比为14.88%;1年以上期理财产品发行数为52款,市场占比为1.95%。

其中,6个月至1年(含)期产品环比增长明显,其他基本与上月持平或略降。

资金流向固定收益品种

“从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分布的变化趋势来看,理财产品的资金正在越来越多流向债券和货币市场,运用理财产品资金进行组合投资的趋势明显。这都显示银行运用理财资金的投资愈倾稳健。”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表示。

与去年相比,今年银行的理财市场平淡许多,产品收益率中枢不断下移,普益财富研究发现,就产品收益率分布而言,今年的高收益产品发行占比逐月减少,收益率中枢出现整体下移的趋势。

“发行数量最多的产品已经从5.00%~6.00%的收益率区间,下移至4.00%~5.00%区间;同时预期收益率在3.00%~4.00%区间的产品数量也在增加。”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表示,“在7月末中央定调下半年经济‘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之后,市场对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将引导社会平均融资成本下降,使得信贷市场上资产收益率下行;另一方面,资金面的宽松导致债券、货币市场上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也维持在低位,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着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

《投资者报》研究显示,8月银行理财市场的资金流向以组合投资和债券与货币市场为主,占比分别为48.50%和44.15%。在拥有多款产品的投向中,平均预期收益率高低依次为收益权、其他、未透露、组合投资、债券与货币市场,分别为4.9%、4.89%、4.50%、4.32%和3.85%。

对此,吴泞江认为,近年来的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呈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10篇

风云变幻,再次在投资市场上得到了印证。

澳元和澳元理财产品本是上半年外汇和外汇理财产品市场上当之无愧的王者。在上半年的投资市场上,少数几家银行所发行的几款澳元理财产品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市场亮点,不仅实现了8%~9%的预期年收益率,澳元兑人民币也处于升势之中。

然而投资市场的峰回路转,却又是众多随后跟进的投资者们无法预期的。关先生今年下半年用手中的一些人民币存款,购入一款澳元理财产品。他说:“以前对外汇理财产品也不熟悉,看到澳元理财产品收益很高,就把一部分存款换成了澳元,买进了这款产品,预期年收益率在9.5%左右。”不过令关先生始料不及的是下半年以来澳元的猛烈跌势,3个月时间跌幅接近40%。“即使产品实现了预期收益,我这笔投资也亏损了30%左右。”近期随着澳大利亚政府的减息政策,高息货币的收益率也有所下调,关先生担心自己的亏损还将进一步扩大。

高息货币产品面临双重挑战

美元的走强,澳元、欧元、英镑等高息货币汇率的集体大幅跳水,使得外汇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现在各国政府都希望通过降息来拉动经济回暖,受此影响,高息货币的投资收益率都有所下调。”中行的理财师分析说,“但对于这些产品的投资者们来说,更严峻的问题是,汇率的大幅下跌将造成较大的损失。”澳元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特别是去年以来澳元理财产品拔得市场头筹后,引起了不少投资者的关注,很多银行也加大了澳元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但对于今年下半年进入这一市场的投资者们而言,不得不为忽视汇率风险付出代价。

类似的情况同样发生在欧元理财产品中。2008年上半年,欧元兑人民币也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升势,加之欧元产品的收益率基本保持在4%~5%左右,投资此类型产品也能够兼获产品本身收益和汇率的升值。但是自下半年以来,欧元汇率的下跌,远超过了理财产品本身的收益率,投资者也将蒙受一定的损失。

目前,已经有一些银行对于已经发行的澳元理财产品实行了提前终止的操作。建设银行对7月份所发行的“汇得盈2008年第10期外币理财产品(6个月澳元)”行使了提前终止权利,产品提前终止。这款产品的投资期限原定为6个月,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9.1%。作为一款低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汇得赢第10期澳元产品的收益率参照市场同期的BBSW(Bank BillSwap Rate)利率,通过掉期交易来实现预期产品收益。但由于澳元利率出现较大变化,预期收益率将难以实现。建行提供的资料显示,建行仍有澳元理财产品的发行,但投资期限已经缩短至3个月。

美元、固定收益产品成主打

事实上,随着近期外汇市场上出现的较大调整,银行发行的外汇理财产品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如在外汇理财产品中,美元产品重新占据了优势。自2006年汇率改革后,由于人民币兑美元一直处于单边升值的态势,投资者对于美元理财产品的兴趣并不大,原因就在于美元贬值的幅度远远大于投资理财产品能够获得的收益。在这种情形之下,售出美元,手持人民币就可以坐享人民币的升值收益。但近期美元的强劲反弹,使得美元理财产品重新成为这一市场的主角。

而新近推出的外汇理财产品中,低风险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全球金融海啸波及面越来越广,无论是与股市或是与大宗商品市场挂钩的产品都面临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因此能够获得一定固定收益的低风险产品更加易被投资者们所接受和认可。

第11篇

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降

综观目前的银行理财市场,收益率超5%的产品都已经很难找到。虽然,近期CPI水平较低,使得投资者投资热情仍然不减,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降低将有可能影响银行理财市场整体格局。

在7月末中央定调下半年经济“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之后,市场对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将引导社会平均融资成本下降,使得信贷市场上资产收益率下行;另一方面,资金面的宽松导致债券、货币市场上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也维持在低位,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着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

相关统计显示: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率处于下降通道之中,人民币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已经从1月的5.2487%下降至8月的4.3318%。

通过分析产品收益率分布情况,可以看到,今年以来高收益产品发行占比逐月减少,收益率中枢出现整体下移的态势。1月至3月,超过半数的产品收益率在5.00%及以上,1月占比高达76.41%,而4月下降至47.42%,到8月这一占比仅为10.28%;其中收益率在6.00%以上的产品占比则从1月的7.84%降至8月的0.92%。

随着标的市场投资回报率的下行,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集中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发行数量最多的产品已经从5.00%至6.00%的收益率区间,下移至4.00%至5.00%区间;同时预期收益率在3.00%至4.00%区间的产品数量也在增加。1月,收益率在5.00%至6.00%的产品发行1145款,占比68.56%,随后这一区间产品占比以月均10%的幅度逐月下降:3月首次降至半数以下,为49.46%;到8月仅发行122款,占比9.36%。取而代之的是收益率在4.00%至5.00%区间的产品,从1月的298款,占比17.84%;升至8月的815款,占比62.50%。收益率中枢从5.00%至6.00%区间降至4.00%至5.00%区间,表明较之年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下降了1个百分点左右。

理财产品发行热度不减

2012年,监管层要求“严格执行存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此后涉及变相揽储的超短期、高收益产品迅速淡出市场。但从上市银行披露的中报来看,被视为“变相利率市场化”的银行理财产品今年上半年“攻势”依旧不减。

2012年上半年,招商银行累计实现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额14268亿元;实现零售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8.34亿元,其中:信托计划收入10.61亿元,同比增长124.79%;保险收入8.23亿元,同比增长35.81%;受托理财收入4.08亿元,同比增长20.00%;基金收入5.42亿元,由于资本市场低迷,同比下降18.50%。

2012年上半年,平安银行理财产品累计发行规模近6000亿元,同比增长291%;实现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3.26亿元,同比增长243.16%。

华夏银行实现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7.46亿元,同比增加2.78亿元,增长59.40%;个人理财产品销售规模达到1511.47亿元,同比增长129.80%。

各银行全方位应对竞争

在严格的监管措施下、收益率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超短期理财产品、信贷类和票据资产类产品发行量出现同比大幅跳水。另一方面,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在客户数量和网点方面有天然劣势的中小银行,大发相对收益较高产品,已形成了与大型银行“势均力敌”的局面。

除发行规模大幅增长外,在理财产品收益率设计方面,各商业银行大多形成了“两头少、中间多”的格局,即:高收益产品和低收益产品的发行数量较少,大量发行的是收益率处于中间段的产品。近期来看,银行以发行预期收益率在4.00%至5.00%区间的产品为主,预期收益率在5.00%以上、以及3.00%以下的产品发行较少。这一方面与标的市场的投资回报率下降相关,另一方面,也是银行自身调节产品结构带来的结果。

虽然,投资者热情随着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逐渐趋冷,但高收益产品仍然广受欢迎,销售情况依然火爆。少数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发行的产品依然保有较高收益率,投资者购买踊跃。发行较少比例的高收益产品,一方面能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品牌价值;另一方面这类产品主要针对高端客户发售,表明银行在客户细分方面日渐成熟。而预期收益率在4.00%至5.00%区间,尤其是4.50%以上的产品集中度很高,则反映了理财产品市场上竞争的激烈程度。这一区间产品期限丰富,投向多样,能够吸引各类大众客户,是各银行主打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00%以下的产品,期限大多在3个月以下,其中更是不乏7天、14天、1个月等超短期滚动式产品,这类产品在流动性方面极具优势,且滚动式产品还能节约投资者的资金闲置成本,综合来看,“低收益”产品也有其独特的吸引力。

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渠道也进一步拓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拓展网上银行销售渠道以及加强储蓄与理财的协同发展。今年上半年,不少银行推出了网上银行“理财夜市”,银行开设网上银行夜间理财业务后,网上银行的客户数量增长显著。也有不少银行提出“空中理财”的概念,将远程渠道的方便快捷和柜台面对面亲切体贴的服务融为一体,由远程的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实时、全面、快速、专业的各类银行交易、顾问式投资理财、一站式贷款以及产品销售等服务。

第12篇

此次事件的主人公,是一名来自韩国的李先生,他于2009年在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望京支行营业部办理储蓄业务时,认识了同为韩国人的该银行项目主管郑某。2010年6月,郑某向他推荐了银行理财产品,同时还出示其民生银行理财业务项目主管的工作证和名片。

郑某向李先生所推荐的理财产品为期6个月,但收益率超过12%。在此高收益的诱惑下,李先生冲动之下便购买了100万元,并委托郑某办理相关手续。对此,郑某要求把100万元转入他的名下,说是可以让理财操作更加灵活方便,并承诺会向他进行回款。

待一切都完备后,李先生便回到韩国工作。在此期间郑某给他发送三次邮件说明“理财”进展,并显示已向他的账户支付了112.3万元的理财回款。

但是,2011年9月,李先生取款时发现,其账户仅有6万余额,三次邮件发送的账户信息均系伪造,郑某并未支付任何理财回款。最让他震惊的是,当他到北京望京支行询问时,竟被告知郑某已自杀身亡。

不能看着自己的钱白白打水漂吧?无奈之下,李先生将郑某供职银行诉至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希望能够索赔。但是,近日在朝阳法院开庭审理时,此行表示李先生的“理财”与银行无关,并表示李先生应对自己对郑某的“轻信”负责。

鉴于以上事件,投资者们在理财过程中需要非常慎重,一定不能把理财金转至个人账户下。

理财风险藏于何处

由此可见,银行理财品也不是绝对安全的。那么到银行买理财产品,到底要防范哪些风险呢?这些风险又要如何去预防呢?

理财产品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和道德风险。任何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都是对等的,若预期收益率是银行同期限存款利率的两倍以上,那么风险自然也不会小。因此,投资者在购买前得给自身做个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再购买。

那么,要怎么去评估?每个银行都会有投资者风险能力测评系统,作为投资者,只要先做一套类似问卷调查,便能得到自己的风险评级。若评级在三级以下,便只能买低风险产品。

其次,要注意看投资产品的说明书。说明书上标明了该产品的风险等级、预期收益、提前终止权以及申购赎回手续费用等情况。以一款一年期、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的理财产品为例,10万元的投资,在到期时本来有望获得5000元的回报,但如果理财产品在运作半年后就提前终止,那么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可能只有5000元的50%,也就是2500元,这就是收益风险。

此外,投资者们要特别注意:任何一家银行代销的基金、保险、信托、券商集合理财等,其设计和发行机构都不是银行,银行只相当于一个理财超市,并不承担此类产品的投资风险,投资者在购买时应认识到产品自身的风险。

稳健型理财产品不一定靠谱

很多理财产品都自我标榜为“稳健”型理财产品,投资者也认为这类理财产品可靠,风险低、收益高,因此大加追捧。但是目前很多理财产品,“稳健”只是宣传推销口号,稳健不等于保本,仍然会有很大的风险。

首先是资金风险。理财产品将募集来的资金投向哪里很重要,它决定资金的安全性和能否取得预期收益。理财产品资金如果是投向股市、楼市等,说明该产品的风险较大;反之,如果是投向国债、协议存款等,风险相对要小。一般来说,资金分散投资、投资安全的项目、借款人资质好,都能降低风险。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多会介绍资金流向,因此购买时一定要仔细查看。

其次就是收益风险。很多理财产品发行时承诺预期收益,但是到期后,得到的收益可能是高收益,也可能是负收益。一些不保本的理财产品,到期时投资者可能是亏损;而保本型的理财产品,投资者可能仅得到低收益,收益甚至可能低于银行活期存款。

最后是兑付风险。产品到期后,能不能如期兑付,也是个问题。比如说,部分信托产品就出现过逾期无法兑付的情况,后来虽然有政府和机构兜底,但仍然折射出信托理财产品的兑付风险。

因此,作为投资者,在选择稳健型理财产品时,一定要重点考虑资金风险、收益风险、兑付风险这3大风险,以确保资金和收益安全。

在股市不靠谱、楼市一片阴霾,且货币基金收益濒临破4%的大背景下,有没有风险低、门槛不高、收益率高于5%的产品呢?中国基金报记者展开寻找5%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行动,发现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理财产品、分级基金、交易所债券、网络理财产品中,都不乏收益率超5%者。现为投资者介绍银行理财。

银行理财怎么做

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基本在5万元以上,但因其稳健风格和较为明确的收益率,它仍然是很受投资者们喜爱的“宠儿”。但是,怎么做、何时做才能获得收益呢?

据普益财富统计,近期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显示,1个月以下期理财产品发行了9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7%;而1~3个月期理财产品发行了285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5%;3~6个月、6个月~1年、1年以上理财产品分别发行了166款、105款、7款,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5.11%、5.34%、6.07%。可见, 3~6个月的理财产品性价比最高。

另外,调查显示,目前在售的理财产品中,有31款收益率超过6%。而且相对来说,城市商业银行给出的收益率要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主要是城商行所推出的。其投资期限在30天左右,且收益率超过5%的产品在售的就有31只。比如,南京银行、汉口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上海银行、天津农商行、广东华兴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都推出这类产品。但是,投资者在选择时,最好多比较,从中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

由此可见,在如今货币基金收益率濒临破4%的背景下,存续期1个月到1年的银行理财产品真的是很好的替代品,投资者们可以选择打理3~6个月的短期资金。

三大问题不容忽视

找到了合适的理财品,开始了投资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有三大问题也要注意考虑:产品时间差、偿付风险、理财期限。

所谓产品时间差,就是投资者要购买一个高收益的产品后,到期不一定马上买到一个新的合适产品,往往因为资金闲置反而摊薄了收益,一般“空挡”两天就让5.1%的收益可能摊薄到4.9%左右。因此在购买前就要筹备好下一只产品,而且最好在募集期的最后一天购买。或者募集期内投资者还可以打个时间差,购买几天货币市场基金,让资金不闲置。

偿付风险亦非常重要。目前来看,银行理财产品99%以上都达到了预期最高收益,而且基本没有不偿付的案例。但是投资者也需要谨慎,并非银行所有产品都是安全的,有些结构化理财产品、投资二级市场产品等也发生过亏损,购买前一定要注意产品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