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0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日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日语精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97-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其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单独存在,因此学习外语就必然要学习该国的文化,而文化教育也必须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以至于许多人认为中国人与日本人同文同种,但实际上,由于两国之间各自受地理环境、社会状况、、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国的文化是“貌合神离”的。因此,在高职日语教学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要把文化差异融入日语的教学,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类院校日语专业中的基础主干课程《日语精读》,是日语专业课程中课时比重最大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趋势下,众多的高职日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了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日文化差异导入的重要性。
一、高职《日语精读》的教学现状
高职《日语精读》教学是以日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从课程要求而言,这门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日本民族文化的素质教育的课程。
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语言技能教学一直影响着日语教学的发展,特别在《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日语语法结构的分析,常常运用单调的替换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语速和语调,并认为只有扎实的基本功,能灵活运用语法结构,能进行很好的语言交流,从而忽视了对中日文化差异的了解与认识。因此可能会导致学生所讲的日语,尽管在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却未能把自己的意图充分表达出来,有时甚至会犯下严重的语用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日文化差异以及日本语言特点了解不足所致。有些日本人评价中国学生,日语句子说得很严谨,像在背诵教科书上的语句,十分完整,却说不出感情和韵味。还有的日本人反映,有些中国学生日语说得很流利但说得不得体,对日本文化尤其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了解不够,很难相处和交往。
以上说明了高职《日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语言结构,轻实际功能;重语言训练,轻文化传授。这些都与高职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相悖,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学生学到的纯语言知识不能“学以致用”,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丧失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很难达到要求。
二、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日文化差异导入的重要性
1.中日文化差异主要体现的三大方面
(1)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中日两国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喜欢用坦率、自信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日本人喜欢含蓄、暧昧的语言表达方式。
(2)行为方式的差异。若要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中国人习惯绝对的看法和说法,是非分明。而日本人的行为模式一般不会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而是含糊其辞、委婉地表达,让对方去揣摩他们的想法。
(3)逻辑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日两国都擅长形象思维,但与属于大陆文化的中国相比,日本属于海洋文化。因此,即便是同一种事物,由于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对事物的定义或描述也会不同。
2.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日文化差异导入的重要性
(1)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把文化导入日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或语法结构,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虽能说一口流利日语,却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日语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中日文化差异教学的导入,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与认知的能力。
(2)近年来,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日本企业的来华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来华投资的日企数量大幅攀升,随着中日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也随之日益增多。从而,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误解也时有发生,这些事实使更多的日语教师认识到“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3)中日文化差异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满足语言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日语教学,特别是《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这会对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可以将中日文化常识融入教学,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点。
三、结束语
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截然不同,日本文化是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吸纳了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又将其巧妙地移植在本民族精神土壤上的产物。如果传统的语言技能教学完全将语言和文化分割开来,只注重教授语法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而忽视中日文化差异教学,将导致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日语。因此,将中日文化差异的教学融入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1)
教授日语时,不能抛弃这种语言所形成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表现所隐含的文化内容。不仅要弄懂语言具有的独特语法结构、词汇的意义,还要更进一步探明其文化背景,并在与母语的比较中进行讲解。
一、导入日本文化的意义
在日语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却犯了严重的语用错误的情况。也有很多日本人发现有些中国学生日语说得流利但不得体,对日本文化尤其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了解不够,很难相处和交往。这都是因为忽视了对日本文化的掌握。此外,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差,对学习没兴趣的通病,所以可以通过先从日本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端正专业学习思想,从而提高语言教学效率。而且,高职教育具有两重性――高等教育性和职业教育性。要求在学校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 对日企文化也要有所了解。那么, 在平时的课堂上就可以多向学生传授有关日本企业文化以及在日本企业工作应注意的基本礼仪知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以上内容得出结论,将外语教学与文化联系起来,不仅给学生的印象将会更形象更具体,避免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还能让学生了解日本人的心态和思维,更进一步加强对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的交往。大学日语教学必须导入文化教学,加强文化差异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二、当今日语教学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精讲词汇,分析语法, 练习句型这一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对日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掌握,把重点都放在句型、语法的讲解与替换练习、文章阅读与应试能力等方面,而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 对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能力, 文化辨识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当今随着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国内多所高校已经意识到把语言与文化这二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大部分院校日语专业设置了诸如日本概况之类的文化介绍类课程,还积极开展各种以日本文化为主题的讲座。此外,研究生教育也开设日本文化这一研究方向。这些都表明了,各高校重视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化导入。但是,就目前导入日本文化的现状而言,还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语言和文化未能充分和有效的结合,二者属于各自独立和相互隔离的关系。尽管各种文化类课程相继开设,但是这类课程大多是独立授课,很少与语言类课程产生直接的联系,两者不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语言与文化仍然被强制性地分开来,学生很难将在文化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主动渗透到语言习得过程中,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的辅助作用不能很充分地发挥。所以,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使日语课堂中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实现充分有效的结合。
第二,对于导入日语教学中的文化要素内涵与分类理解不足。导致导入文化的局限性很大。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既包括日本三道、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浅层文化,又包括礼仪习俗、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文化。对语言表达产生影响的不应该只是那些浅显的基本知识和社会现象,更应该包括对日本民族特性以及语言起根本性影响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等深层内容。目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导入的是日本的地理、历史、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等,较少涉及深层文化部分,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片面强调日本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系统教育以及中日文化对比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将两种文化经过对比之后才能体现出彼此不同于对方的特点,所以必须先充分了解本国的文化,才能实现与他国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两种文化本质的区别及各自的精髓所在。通过这种文化认同和反思,我们不但可以认识到中日两国文化的各自特点和不同之处,而且还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如何在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进行转换,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运用适合中日特定文化背景的恰当得体的语言。
三、高职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程度
以高职学生为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得知最感兴趣的日本文化范畴以及初阶段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程度。总结分析问卷结果,目前高职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体现出一下特征。1、了解日本途径教科书、报纸杂志等纸质阅读材料排名较后。大多通过影视作品和网络途径。对日本影视作品的喜爱与了解远远超出文学作品;2、和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以及日企文化知识了解甚少;3、感兴趣的日本文化排名靠前的有动漫、音乐、时尚、以及樱花、茶道和武士道等日本传统艺术或工艺 , 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很片面, 缺乏对中日文化差异的认识;4、对于渐渐被中文所包容和引用的日本流行语了解程度较高。最近的流行语却了解甚少;5、对中日文化差异有一定认识。但是对反映在语言上的差异却了解甚少;6、喜爱日本影视作品的主题排名靠前的有:言情偶像剧、侦探推理剧、动漫、校园剧、喜剧等;7、喜爱日本影视作品的主题排名靠前的有:古典文学、推理侦探类。
四、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
①选择合适的日语文化教学教材
当前,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日语教材版式多样,但内容比较单一,很少涉及日本的民族心理、伦理价值、思维方式等精神层面的文化资料。一本成功的日语教材,应该是语言与文化的结合体,既要关注培养语言能力又要强调中日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所以,本文以调查问卷的结果为基础,总结了适合学生的日语教材或日本文化教材的标准。1、增加日本文化的注释和注解份量,遵循由浅入深以及连续性、系统性的原则呈现日语与日本文化知识;2、引进一些日文原版资料以增加学习真实性;3、还应该包括学生课后阅读任务,既能使学生增强日本文化的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获得日本文化信息的能力;4、时刻体现中日文化对比,增加中日文化比较和中日文学比较的内容。
另外,词汇都具有文化伴随意义。但如今市面上的各类日语词典只收录了词汇本身的意义,对其深层的文化伴随意义却很少涉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文化伴随意义的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干扰现象屡见不鲜。能找到或者编写一本《中日词汇文化伴随意义辞典》也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②文化导入日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泛读课:让学生充分学习交流、研究探讨日语的话语文化,课程涉及文章题材广泛,尽可能多地学习日本的经济政治、风土人情、历史宗教、习俗风俗等。
精读课:讲解分析词汇语法时,给学生进一步阐释其风格意义、情感意义、内涵意义以及所蕴含着的民族文化意义。
听说课: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等,让学生充分领略日本文化中的非语言交流方式,掌握一些今后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对日交际文化知识。
课余时间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性的、与日语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类课程,比如“中日跨文化交际学”、“日语与日本文化”、“中日比较文学”等专题讲座或选修课程,开展日语角,邀请日本留学生参加。从而增加学生对中日文化差异的了解掌握,并进一步增强他们对这种差异的敏感性。
③按照文化层面和分类导入
如上所述,日本文化不仅包括日本文学、音乐、历史、地理等的浅层文化,还包括日本的交际习惯、社会习俗、思维方式及其他的深层文化。从高职高专院校日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往往容易忽视后者。
需要将日本文化彻底导入到日本教学中,必须将广义文化分成三个层面进行教学。一是深层文化。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社会交际过程中,运用词的隐含指示意义以及语篇结构、句法中蕴藏的文化,如思维模式、价值观、民族性格、道德情操、等;二是浅层文化。这一层面主要涉及典故、日常生活语、习惯用语以及非语言行为中的文化和文化背景以及相关差别。习惯用语主要涵盖歇后语、谚语、俗语、成语等等;日常交际语包括问候、称呼、招呼、关心、致谢、介绍、道歉、谦虚、宴客以及告别等礼仪和礼仪习俗等。非语言交际主要是指体态语、颜色、身势、时间以及等级观念等等。三是文化比较。随时注重给学生讲授相之相关的交际文化,通过中日之间差异的比较,让学生切身体会并学会根据相关语境,流利、得体和准确地运用日语。
④按语言表现分类导入
调查问卷中含有以下一道问答题:“在日语中,类似于敬语,由于受文化的影响,分场合和对象使用语言表达的情况有很多。例如:「あなた的使用局限性、「老人/年寄り的使用区别等。你还知道其他的受日本文化影响的日语词汇或表达吗?请举例说明。”学生的回答总结如下:根据场合使用的人称代词「私//俺、あなた/君/、この方/この人/こいつ;敬语「死ぬ亡くなる、食べる召し上がる、もらういただく、こここちら、今日本日、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ご家族;特殊场合的特殊表达「おき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行业用语「ボス/分、先生(医者/教);根据场合不同含义不同的表达「いいです。由此可见,学生对日语中受文化影响的表达有一定了解,但并非系统具体的掌握。所以导入文化时,还可以按语言表现分类导入。主要包括:1、寒暄语;如:日本人就餐前总要说「いただきます,饭后一般还要说「ごちそうさま。不管是「いただきます,还是「ごちうそさま都含有对客观大自然的恩惠的感谢和对神的感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内心深处隐含着对万物感恩以及融于自然万物之中的文化思想。
2、词汇
词汇来源于生活,文化差异也表现在词语的运用上。如汉语中的“洗手不干”一词,在日本却成了「足を洗う,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因为日本是稻作文化,劳作结束后需要洗脚;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劳动以后需要洗手。再比如,字典中国「お年寄り「老人都是老人的意思,为什么日本人平时几乎很少用「老人一词呢。因为「老人含有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意思,所以是一种失礼的称呼。了解其文化背景的话,就不难理解了。弄清这些词汇的文化背景差异对我们学习日语和与日本人交流大有益处。
3、语言表达方式
日本是个岛国,生活条件恶劣、可耕面积少,又是自然灾害多发之地,所以他们不得不相依为命,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就这样逐步形成了以“和”为基础的观念。并以此为信条处理人际关系。在日常交往中十分顾忌对方的心理,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大量使用暧昧、含蓄的表达形式,还有日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日语的敬语有尊敬语、谦让语、郑重语等复杂的体系,可以通过很完备的敬语语法手段清晰地表明内外、尊卑、亲疏等关系。
关键词:中西文化;节日文化;春节;圣诞节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9(C)-0064-01
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会产生了不同的节日,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也因地而异,但人们关于节日都有着同样的感情。他们要么借此为幸福和健康祈祷,要么借此来实现他们的美好心愿,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节日表达了他们对传统的怀恋之情,同时也传达他们追求梦想的远大抱负。实际上,节日是人类文化具体的一方面。这些节日的庆祝仪式大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我们的家庭,,种族起源,政治,经济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关注和意识。蕴涵在节日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体现在这些节日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上
一、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起源
1、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2、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也与宗教有关。
二、庆祝中国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的方式
1、庆祝中国节日的方式。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节日。它的庆祝活动丰富而且隆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林语堂,著名的华人学者,曾经对春节做了一个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国农历新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相比之下,其他节日似乎黯淡许多。这五天,整个民族穿着最好的衣服,关闭商店,打锣,放鞭炮,等等。这是好运的一天,每个人都期待着一个更美好和更繁荣的一年,每个人都开心地增加一岁,并准备对他的邻居说带来好运的吉祥话。2、庆祝西方节日的方式。在平安夜,绝大多数庆祝圣诞节的人们都会在他们自己家里举行一个特殊的节日庆祝仪式。家人们通常会装饰下那棵圣诞树然后把彩色包装的礼物都放在下面。在圣诞节那天,同样有许多庆祝的活动。在圣诞节交换礼物、赠送圣诞贺卡给亲朋好友是全世界庆祝圣诞的习俗。
三、中国和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
1、节日的不同名称的比较研究。中国和西方传统节日的首要不同是给节日命名的方式。通过观察那些节日的名字,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些差异。中国的节日多数都是以季节来命名的,而西方的节日则多以宗教形象或事件命名。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天气和季节在农业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最初为农业丰收庆祝而创立的那些传统节日都和季节有关。以季节节气来命名也很容易让农民们记住这些节日。通过节日的名字,农民们就可以适时打理庄稼。例如,春节是适宜播种的时节。还有中秋节、夏至、冬至等等。尽管有些西方节日也是以季节来命名,如历史上芬兰的施洗约翰节,但是在宗教传播之后,特别是基督教的传播之后,节日都相继以宗教来命名。与中国不同的是,宗教在西方世界里占了主导作用。上帝和耶稣在他们的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当我们得知绝大多数节日都是以宗教命名之后就不会大吃一惊了。所以,就有了耶稣诞生日、耶稣受难日和圣周六。2、文化差异的价值。西方人十分尊敬人与自然。他们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但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所以在传统文化中,西方人强调个人,宣扬个人主义。然而,中国人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因此表现出对整体情况的考虑。以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为例,两者都与内心情感相关并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七夕着重对民间牛郎织女传说的追忆而非对他人情感的表达,而西方人则借着情人节自由地传递情感,从而丰富现代人的生活。庆祝七夕的方式老套而繁琐,但食物同样是主题,因此七夕偏离了现实,并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西方的情人节却充满了现代人文主义和浪漫色彩,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生活氛围。情人节表现的不同之处反映出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中国人羞于表达情感,而西方人则大胆又不拘小节,强调方式的简洁与浪漫,而非吃吃喝喝。显然比起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都觉得接受西方节日要容易得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节日用的是世界通用的公历,而中国传统节日用的是中国特有的农历,因此其他国家的人就很难与我们同步。除此之外,西方文化还展现出对人权的尊敬和对个人发展的重视。可以从西方节日中看出这一点,再次举出情人节的例子,它已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并已不再仅仅为恋人们而设。在情人节当天,人们可以向所爱之人毫无保留地倾述爱意。这是人类的天性,不论他或她来自何方,他和她都需要爱。情人节因此能为全世界所接受,并在这一特定的文化中成形。而笼罩在封建主义的阴影下,中国人很难在除非是夫妻男女才能接触彼此的时展这样一个节日。由于大部分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在封建统治下发展的,外国人很也难接受这些思想。
结论: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我们学习文化的有力工具。它在中西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受欢迎,因此了解传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节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活动保存了国家文化中最精妙、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尽管中西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差异,它们却都代表了爱与自由。因此,我们能从一个国家的节日中找到它的文化特征。节日不属于只是属于特定国家的,它也同时属于全人类。对于中西传统节日起源和庆祝方式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更深的国家文化。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庆祝西方节日,尤其是圣诞节和情人节。而西方人也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了兴趣。因此,我们相信中西方人民将会对彼此有更好的了解。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金融BPO发展现状
BPO产业是中国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全国以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代表的整体服务外包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三大集群、东西映射”的发展格局。以北京为中心,以大连为门户的东北亚服务外包体系发展良好。随着软件外包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升级,金融服务外包等更多的产业外包形式也随之发展。
金融外包按业务分类,分为后台业务流程(数据处理、银行卡、支付结算、呼叫服务、客户调查、会计稽核、容灾备份、档案管理、研究开发、教育培训等)外包、延伸业务流程(贷款业务、现金业务、基金操作、货币市场运营、保险“两核”、证券业务等)外包两大类。
2005年发展起来的金融外包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以大连为例,据初步调查,大连高新区已有30多家外包企业开展了金融外包业务,2009年融外包收入约1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客户市场主要来自日本金融机构,部分来自欧美金融机构。引进了一批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如花旗银行对日后台服务中心、埃森哲呼叫中心、GE金融后台服务中心、IBM信用卡中心等。引进了富达基金、日本软银、日本财险等国际金融外包企业。培育了信雅达、新中联、同方软银、奥远电子等国内金融外包企业。但总的来看,大连金融外包发展还比较落后,金融外包收入不到服务外包总收入的3%。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才匮乏,专业化人才匮乏也已经成为制约金融外包发展的一大瓶颈。
2 金融BPO人才匮乏原因
目前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错位情况: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如何培养合格的服务外包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
2.1 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脱节。
由于我国金融BPO行业刚起步,高校尚未全面进行市场调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未涉及到有针对性金融BPO行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技能培训课程。造成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脱节。
2.2 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
目前的一些高校启用了一些培训模式,主要是完成企业订单式的培训,强调操作与实用,没能从完善金融BPO市场的结构、提高外包层次和人才储备的角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也没有体现金融BPO自身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动态要求。
2.3 缺乏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式
目前的培训主要针对操作性的业务和人员。对培养领军企业的管理人员、核心技术的研发人员等,国内缺乏相应的师资和适当的模式。
3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产学合作又称“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为重点。目前,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被各高校广泛应用。
针对大连新兴产业的金融外包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创建了“主动定制的日语财务BPO产学合作”项目。该项目是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大胆的尝试。利用“订单式”人才培养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结合点,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与校企联合培养。
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校企结合形式,即与大连软件园的多家对日金融BPO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日语听说、会计基础、电脑操作能力较强的全方面复合型在校生,在大三下半学期进入企业实习,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能力。利用产学研实践平台。
4 课程设计内容及方式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主动定制财务BPO项目的选拔对象为具备良好的日语听说能力,通过日语过级能力测试N2考试的学生。
根据明确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设置以下课程,以为周边企业输送零培训直接上岗的应用型人才。
授课内容:
(1)日商簿记3级
《日商簿记》是日本工商总会举办的簿记系列课程。共分为4个级别,最高级别为1级。3级水平相当于中国的会计资格考试,属于财务入门级水平。学完本课程后能够对日本会计有所了解,也可做简单记账。能够满足金融BPO工作所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的需求。通过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术语能够使学生零适应直接上岗。
(2)日语写作
授课内容主要为商务邮件书写,商务文书基本格式。使学生能够在日文环境工作中用日语正确书写邮件,做到格式正确、文字通顺、条理清晰、意思表达基本准确。
(3)商务礼仪
日企职场中需要注意的相处之道。从服装穿着,递交名片的细节到接待客人,商谈座位的安排,面面俱到的手把手教会学生职场礼节。
(4)日语办公软件应用
(5)日文OFFICE应用。日文录入强化练习,outlook的操作,EXCLE、WORD、PPT的操作应用。
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为:
培训考试通过的学生可以直接到已签订“产学合作”的软件园周边企业实习。对口工作达90%以上,将所学知识迅速实践,举一反三,效果显著。若实习期间表现优异,可直接签订就业合同,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的无缝结合,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时间,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模式。
5 亟待解决的问题
(1)提高教师指导能力
由于主动定制课程设计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要求更高。既精通日语,又懂财务和企业流程的实战双师型指导教师在金融BPO“产学合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这样高品质的双师型人才非常少。高校应着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派教师深入企业实习,掌握社会需求的一手资料。学习财务相关知识,如学习《日商簿记》系列课程。不断提高教师指导能力。
(XX-XX上学期)
一、指导思想:
在校行政和上级少工委的领导下,以“创新、服务、育人”为宗旨,以活泼、健康、务实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有效提高少先队员的综合素质。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进一步增强我校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促进学校少先队事业的新发展。
二、主要工作:
1.针对本校实际,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开展文明礼仪行动、绿色上学行动等形式丰富、内容新颖、活泼向上的少先队教育活动,使队员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
2.积极抓好学校少先队的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规范少先队仪式和礼仪,规范队室的档案管理,增进少先队教育的感染力,用特有的少先队文化来育人。
3.辅导员老师要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的学习与钻研,带领学生开展好“国学经典诵读”少先队课题研究,参加各级各类的少先队科研活动,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基础,为少先队事业作贡献。
4.相应学校各项活动的宣传工作,办好手抄报、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为学校的少先队工作造势搭台,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树立形象、提高声誉。
三、工作措施:
(一)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在学校行政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开发区团委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符(文章转贴自实用工作文档栏目) 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形式,坚持用活动育人,把基本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少先队员的情感和意志,成为他们的内在品质。
1.组织开展“讲礼貌、重礼仪、常礼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以“看现象、评事例、做标兵”等活动形式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区”等活动阵地为途径,在系列教育活动中,使队员明白“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人人都来争当“礼仪小标兵”。
2.继续组织队员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养成教育》,用“规范”和“队章”来约束少先队员,培养他们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优良作风,树立起遵章守纪、知法守法的自觉意识。
3.推进少先队工作社会化,不断增强教育整体实力。大队部将配合校党支部、德育处,当好少年儿童与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加强与开发区及社会各界的合作与配合,共同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少先队员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扩大学校少先队活动的运作空间,为少先队员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强少先队的基础建设,促进少先队工作可持续发展。
1.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
(1)各中队辅导员要有明确的少先队工作意识,对学生加强队前教育、队礼教育等队知识教育,开展生动活泼的少先队主题活动,认真填写好中队日志。每月定期召开辅导员例会,做好学习笔记,及时改进和反馈工作。
先生曾经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这充分说明了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乃至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都有着特殊的影响。但是,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如何建设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构筑学校文化大厦,需从细节方面着手。
营造文化氛围。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一棵大树,在森林里只是一棵大树;一株小草,在田野里只是一株小草。但在学校里,这棵大树和这株小草,就成了活的教科书,它们不但可以为孩子们解读大自然的奥秘,而且可以使孩子们懂得环保的重要性,更能让孩子们体悟生命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我们赋墙壁以生命,让它“说话”,使其成为陶冶学生性情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学校通过在楼道、墙壁布置精美的书画长廊,作品或出自于名家之手,或来源于师生巧思妙想,使原本生硬的墙壁处处闪现灵动的智慧;还精心构思,在有限的校园空间里巧妙点缀彩灯喷泉、亭台雕塑、花圃曲径、青草绿树,使校园处处都能体现出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相融。通过坚持让小草育人,让墙壁说话,在点滴细节中营造文化氛围,努力提升学校环境建设品位。
规范自觉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规定培养的是被动应付,只会造成“水过地皮湿”的效应;自律自觉,才会形成伴随终生的好习惯。怎样促使学校规章制度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出最理想的效能,成为师生自觉践行的习惯,就需要在细节上做实。为了把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逐渐转变为师生的自觉行为习惯,学校可以坚持开展“形象天使”“文明班队”等评比活动,推行课间活动护导制、平安路队护导制等制度,设置护绿岗、安全岗、卫生岗等岗位,使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拟订个性校训。正如西方哲人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学校。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浓缩,个性化校训是个性化办学的简要概括。学校制订校训时,可以因校制宜。以“人人爱读书、乐读书、读好书;个个学做人、乐助人、做好人”为校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其核心用意是建设学习型学校,努力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使教师:爱读书,重学习,不仅能仿新而且能创新;有思想,显个性,不仅能教学而且能讲学;能研究,懂规律,不仅能实践而且能反思。并且引导学生求知,求美,求乐,求善。
校训不能仅钉在高墙上,而是要引领全体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温习,时时践行,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开设礼仪课程。礼仪表达群体的信仰,体现共同的愿望,可以凝聚情感和心灵,提升人的品格和修养。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礼仪并长期坚持,就能形成一种独特的现代礼教,它可以在孩子生命的年轮上留下深深的印痕。学校在各个年级中开设礼仪课,不仅学习传承传统的优良礼仪,还编制了学校特有的礼仪制度。在学习与实践中,让校园里人人见面有微笑,处处相遇有问候,即使是在校外,学生也能做到举止有度,文雅有礼。在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上,领导、教师、学生都可以登台演说,使之成为师生敬慕的道德圣坛。每当这个时候,学生都会争相登台,讲自己或同学成长的小故事,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学校还可以开设新教师拜师仪式、新队员入队仪式、形象天使和科研型教师命名仪式等富有学校特色的仪式,有效促进团结一致、密切合作、追求一流、崇尚优秀的良好学校人际关系的形成。
塑造星级教师。要成就学生,首先得成就教师;要发展学生,首先得发展教师。教师不应该只把自己当作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而应是托起太阳的人,造就学生的同时照亮自己的人生。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科研,向科研要教育教学质量,用科研引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适时开展科研型教师评选活动,科研型教师评比不仅是对教师教育艺术、教学成就、科研成果的一种肯定,还是教师在集体专业化成长之路上的辛勤付出的反映。
通过“自主对话学习研究”这个学校总课题,引导全体教师全程参与到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这场大变革中来。通过学中研、研中学,教中研、研中教,说中研、研中说,写中研、研中写等路径,做到人人有自己的课题,有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周后记、月反思、教研课、成果汇报课、竞赛课、议课等方式,把青年教师培养成骨干教师,把骨干教师打造成名师,名师也就是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作为学校的“明星教师”,是青年教师追求的目标,学校教学创新的领航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丰富课堂形式。多给学生留一片飞翔的天空,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选择。课表虽然是“静”的,但也可以“动”起来;班级虽然是固定的,但也可以“跑”起来。学校通过推出“两结合”动态课程,固定班级授课制和跑班制(俱乐部)相结合,部颁课和校本课(综合实践)相结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多彩的精神家园,拓展了多元的成长道路。俱乐部活动不再强制性地按学龄划分,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愿参与学习活动。学校可按大类设立多个俱乐部,各俱乐部每周安排活动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自己喜欢的俱乐部参加活动。
俱乐部活动班级的开设,尊重了学生的主观愿望,学生的学科平衡得到了优化,特长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张扬,实现了兴趣启蒙和能力提高的协调发展以及学习技能和心性品行的共同改善。综合实践活动也让学生自主确定实践内容,自己提出活动方式,使用活的教材,走出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现实,在开放的空间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俱乐部和综合实践活动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凸显了学校鲜明的个性文化。
做足节日文章。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节日,或是家庭成员的生日,或是传统佳节。每一个节日都让忙碌的生命得以喘息,每一个节日都让我们的情感更加紧密,每一个节日都让生活多了些诗情画意!学校开设艺术节、读书节、教学节、体育节、科研节、劳动节等节日,通过在节日里把学校装扮得喜庆而又热烈,把活动安排得丰富而有趣,使全体师生热情高涨地参与其中,体验学校独特节日的快乐,感受着集体的温暖。进而使每一个节日都成为师生一段难忘的回忆,每一个节日都让师生体会到不断成长的愉悦。学校的节日文化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以建构,不断繁荣发展。
【关键词】BPO 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03-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迅猛。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导致企业人才需求多元化,很多企业迫切需求复合型商务外语类人才。高等院校作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由于课程设置等原因,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成为制约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瓶颈。本文将对高职院校日语专业BPO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加以阐述。
1.BPO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即商务流程外包,是指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企业外部的专业服务机构,而自身专注于核心业务,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商业活动。
近年来,BPO产业始终保持高速度增长。据IDC(国际数据集团)统计,自1999年以来,全球BPO市场的年增长率平均为23%,是服务外包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而我国凭借语言、地理、文化等天然优势,成为日本软件外包业务的主要承接国。日本是全球第二大软件产品和服务外包市场,目前仅有不到2%的软件业务外包。所以说,我国软件外包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BPO产业的飞速发展,服务外包人才需求急剧增加。麦肯锡北京分公司有关人士认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将面临34万合格人才的缺口。
如何有效解决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短缺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肩负人才培养使命的高等院校必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2.BPO服务外包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BPO产业属于智力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形(图1)。目前,中国的BPO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涉足核心业务外包领域,承接的多是低端业务,如数据处理、呼叫中心、IT技术支持等。相对于本科、硕士学历的软件人才而言,高职学生具有成本低、实践动手能力强、从业稳定性强等特点,因此,高职学生才是BPO低端业务人才的主力军。
图1 BPO产业人才结构图
此外,BPO行业与传统行业不同,按照从事BPO业务类别、内容不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因此,为更准确地掌握目前服务外包企业员工素质要求,笔者对青岛软件园内多家BPO服务外包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信息和数据的整理,总结出以下几点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2.1日语能力
动漫类服务外包企业需达到日语N4水平,具备基本的日文式样书读写能力;软件类服务外包企业需达到日语N3水平,具备一定的读写和口语交流技能,了解基本日本企业文化;金融类服务外包企业需达到日语N2水平,有良好的听说读写和沟通能力;呼叫中心服务外包企业需达到日语N1以上水平,能够准确、流利地使用日语,同时熟知日本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
2.2计算机能力
熟练应用中日文OFFICE办公软件,掌握一、两门编程语言及开发环境(如JAVA系列、.NET等),具有一定数据库使用能力。
2.3职业素养、团队精神
爱岗敬业,善于和同事沟通,具有团队合作意识。
2.4信息保护意识
遵守服务外包行业规范,保护机密性客户信息,具备良好的信息保护意识。
2.5综合素质
具有一定抗压能力,能够耐心地面对重复性较强的工作;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知识(如金融、人力资源等);适应能力强,有快速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
3.服务外包背景下高职日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3.1学生基本素质问题
服务外包背景下的高职日语专业培养目标已不是单纯的外语人才,而是以日语为特色的复合型人才。改革后的课程体系除日语外,增加很多计算机和服务外包类课程。问题是,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缺乏学习自主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加重,整体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
3.2师资问题
目前,高校服务外包专业师资建设相对滞后。“日语+计算机”双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的核心课程。
3.3教材问题
服务外包是新兴产业,相应的教材在市面上很少见。目前,只有大连东软电子出版社出版了IT日语、IT英语、IT实训系列教材。实用性较强的BPO服务外包教材尚待开发。
4.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建议
随着国内服务外包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外包行业的发展。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高职日语专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4.1 准确定位,构建“日语+计算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目前,服务外包企业最需要的是“外语+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但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两年,入校开始零起点学习日语。所以,与本科五年制“日语+软件工程”专业不同,我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日语语言基础,熟悉服务外包业务流程,掌握基本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仍以日语为主,但具备从事服务外包行业基本业务技能。
4.2重新整合专业课程,构建BPO日语课程体系
BPO业务范围涉及银行、人力资源、金融等多项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无法将BPO全部业务设置成专业课程。建议充分调研企业,总结出BPO业务通识性工作岗位能力,并依据能力要求设置相应课程,组成专业主干课程群。
表1 商务日语专业(BPO方向)课程体系
4.3 贴合企业需求,制定日语课程标准
日语专业增设服务外包方向后,人才培养定位必须围绕企业需求。课程体系中的日语课程不能再以国际日语能力考试知识水平为标准,而是以企业需求的日语工作能力为目标。高职院校是BPO行业初级人才的主要来源,因此重点培养学生日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尤为重要,学生所学内容贴近企业工作岗位,具备较好的日文式样书读写能力,掌握常用软件专业日语词汇和一定的日企文化,日语能力至少达到能力考试N3级别。
4.4创新教学方式,重视兴趣培养
传统的日语教学普遍是单纯的讲授方式,即从单词、句型、语法到课文,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高,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建议日语教师灵活使用角色扮演、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导入教学内容。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4.5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机制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学校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计划,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同时,聘请企业业务骨干承担专业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指导,校企共建服务外包核心课程师资团队。
5.结束语
高职院校应抓住目前BPO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开展专业建设、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行业与市场需求的服务外包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日语阅读能力 存在问题 对策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有效吸收有用信息。当前,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容乐观,由于日语阅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甚缓,挫伤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大学生日语阅读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语言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词汇和语法、句型。多数学生虽有一定的词汇基础,但由于词汇量不足,没有达到熟练运用词汇的程度。特别是对外来语单词的掌握非常少,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句子理解的连贯性,使阅读速度减慢,从而影响到阅读水平。语法知识和句型虽然进行过系统地复习,但不能灵活运用,尤其是在阅读中遇到结构复杂的长句时,由于对句子主要成分的掌握不是很准确,学生不会进行语法分析,往往不能理清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总是翻译得乱七八糟,牛头不对马嘴,造成理解上出现严重偏差。
(二)阅读面窄,不了解文化背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不能熟练掌握日语,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习俗等,再加上中日文化差异,即使能认识每一个单词,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甚至出现误解。
(三)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靠课堂学习,没有课外大量泛读的配合,大多数学生不重视泛读,不愿多花时间或根本就不读。多数学生都有一些不好的阅读习惯,如指读、回视、重读。这样容易使理解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使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另外,要把遇到的每一个生词都查清,才肯往下读,结果阅读速度慢得惊人,常常是读到后面,前面的内容已忘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理解。不仅仅如此,长此以往,学生还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行为定势。
(四)缺乏阅读理解技巧。大多数学生害怕做阅读题,考试时阅读题失分比较多。很多学生阅读能力滞后,由于方法不当,只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机械阅读,很难上升到“自如地阅读境地”和“完整地理解篇章”。
二、对策
(一)注重语言知识积累,打好基础。要做好阅读理解题,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日语能力考试大纲中所列出的1000个左右的文字,6000个左右的词汇,并阅读一定数量的短文,这是基本要求。在日语阅读过程中,语言知识是进行阅读的基础,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要对所学语言素材进行有意识的积累。除了每天都要接触的生活用语外,也要掌握平时很难用到的专业词汇,要有较大的泛读量,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这样有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另外,也要阅读一些日语语法有关的书籍,这样有利于在理解时,更贴近事实,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思。
(二)精心选材,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外语学习者需要大量地输入。所谓大量输入,也就是大量地听和大量地读。大量地阅读难度适中的原版著作极其主要。多读一些日语原文书,在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可以以此来改进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看一些与日本有关的电视电影作品,了解日本的文化风俗习惯,增加对日本的印象。取材于日本的报纸、杂志和小说等文章,能充分反映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社会状况及风俗习惯。另外,网上还有很多的日语学习交流网。学习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自然吸收许多有用的语言素材和语言知识,有助于了解该语言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状况等。
(三)养成习惯,潜移默化结硕果。学生要增强自主阅读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之中,进行有创造性的阅读实践活动,具体做法是:每天坚持晨读,保证阅读时间和阅读数量,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也要保证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手段、方法,如课内外阅读相结合,限时与不限时相结合,客观问题与主观问题相结合。多读一些课外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多增强自我学习能力,把课外知识带进课堂,融合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里去。做到有计划地进行科学、系统的课外阅读训练,做到精读和泛读的有效统一,这样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两个方面。阅读速度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不能顺利地输入信息,影响阅读效率,更谈不上运用日语。首先,为提高阅读速度,要求阅读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不能查字典和其它工具书,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和练习,以提高阅读速度,快速阅读能锻炼阅读水平和语感。要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1.快读法,是指快速浏览文章大意,在短时间内抓住全文的中心。
2.寻读法,是指快速扫视文字,在一个段落中查询出所需要的细节(诸如找地点、人物、数字等),跳读与内容无关的信息,待找到有关信息时放慢速度,得到答案。
3.以意群为单位成组阅读,有效提高阅读速度。
4.寻找主题句法,是指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时要选择不同的查找主题的办法。
【关键词】职业学校 日语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107-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特别是与相邻经济强国日本在体育与经贸等方面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这增大了我国对日语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对职业学校日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出能够充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日语人才,顺应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高素质高能力要求,使得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与发展,各职业学校在日语专业教学方面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以提高日语专业的教学水平,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职业学校的日语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日语教学的效率,因此职业学校日语教师仍须不断探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当前职业学校日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日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由于职业学校的日语课程通常并没有被设置为专业课程,而是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存在,而且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日语是一门全新的语言,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触日语的机会较少,甚至都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因此很多学生的日语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这也大大增加了日语课程的开展难度。除此之外,一些学生认为日语的使用率并不高,因此对日语的学习热情较低,学习态度也不端正,这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日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日语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发展与成功的关键,其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学生未来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职业学校的日语专业起步非常晚,大多数的学校都是生搬硬套国外的职业学校日语教学模式,这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越来越无法顺应我国国情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这样就会造成职业学校日语课程体系比较死板,缺乏灵活性。而且由于日语课程体系在确立以前并没有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社会需求调查,这就会造成学生在去企业实习时,由于学校开设的日语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无法有效地运用在企业中,从而被企业拒绝,难以完成生产性实践。
(三)日语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日语在教师与学生眼中属于一门冷门学科,因此很多学校将日语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甚至很多职业学校并未开设日语课程。此外,目前职业学校的日语教师队伍呈现出老龄化等现象,而一些新入职青年教师还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也不够完善,很难充分担当起日语教学的重任。因此,如何建设一支日语教师队伍就成为职业学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学校日语教学改革建议
(一)为学生普及日本文化知识。中日存在的文化冲突增加了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职业学校的日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激发其对日语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介绍日本的文化背景,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日语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了解中日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例如在礼貌用语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防止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用语失误,导致交流尴尬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日语教师还要为学生播放其比较感兴趣的日文歌曲以及电影等,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与日语基础也不同,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一样。在职业学校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站在学生的学习角度,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地满足不同学生在日语学习中的不同学习需求。而且,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开展启发式教学,同时还要改变以往日语教学中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为其制定不同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在职业学校中,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日语专业建设的关键,其指导着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规划等工作。因此,职业学校要充分重视日语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合理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且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入地开展市场调研,并且要深入到相关企业,充分了解其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据此制订出比较灵活有效、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日语课程体系。
(四)采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在职业学校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要评价学生的认知技能,其中包括学生的情感以及兴趣等。而且还要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例如访谈、观察、问卷以及考试等。此外,评价要具有动态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评价。要采用多种评价模式,例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日语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等。职业学校还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传统的日语教学过程中,日语教师通常都是围绕课本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所学的内容也都是教师讲解以及书本上的内容,学生也只能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但是却没有实际运用日语的机会,也不能够进入社会进行实践。而企业是需要具有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人才,其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较强的岗位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胜任工作岗位。因此,职业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而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加强实训,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在生产实践当中,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工作岗位的实际状况,了解企业文化与相关制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此外,在实践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与综合素质,进而为其将来的就业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目前在很多职业学校的日语教学中,通常都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即课本教学为主,这样就会使得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教学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以及抵触,而教师也会产生一定的倦怠感以及失落感。在此状况下,不但大大影响了师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职业学校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丰富日语教学。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新闻,让学生收看实时报道,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真实语言,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反复的听力练习以及模仿,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及听力水平。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阅读日文资料,观看日语的动画片等,并且要引导学生针对观看的内容进行讨论,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听说能力。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日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各职业学校要加强对日语教师的学习与培训。要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使其能够更多地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到中日合资企业,甚至到日本当地企业进行交流与实践,从而使其掌握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同时,职业学校还可以专门聘请一些日语外教,从而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素质与能力的教师队伍,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
总之,职业学校日语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职业学校要充分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深入地分析目前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职日语教学改革,例如为学生普及日本文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展开全面而科学的教学评价,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多种教学手段等,从而提高高职日语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热情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听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史晓华.高职日语教学改革研究[J].才智,2010(4)
[2]朱媛媛.高职日语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3]熊玉娟.浅谈高职教育理念在高职日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9)
[4]蒋丹.高职日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
关键词:自主学习 兴趣 意志 自我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11-0133-02
本研究利用问卷法对江西省的几所高校日语专业(包括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出600份,回574份,有效率95.7%。其中男生占17.1%,女生占82.9%。问卷调查的对象大一学生占47.7%,大二学生占34.7%,大三学生占17.4%,大四学生占0. 2%。调查问卷涉及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方法、学生的自我监控、学生的学习资源等五个方面共计20个选择题。
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指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自觉关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调查显示如下表:
由此可见,目前的高校学生仍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明白课外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但是意志薄弱缺乏行动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诸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传统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对教师过分依赖,导致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
2.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该部分调查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所在,是否与专业有关。调查显示如下表:
这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但是超半数的学生喜欢在宿舍阅读导致学习效率不够高,且学生的兴趣不在专业相关的日文书籍杂志,而在于中文的杂志和文学类书籍。这就造成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活动充实的假象。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于目前高校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知识结构的残缺妨碍了知识的建构,因此“一刀切”、“齐步走”的课堂导致许多学生“听不懂”、“学不会”,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课下就更加不愿意进行与专业有关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学生的辅导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往往把知识的传递作为自己唯一的教学任务,忽视动机、意志、兴趣等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课堂中缺乏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意志的训练。学生日复一日地从事单一化的学习活动,就会普遍丧失学习知识的兴趣和内趋力,以致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的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能力是指学习主体对其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提高的能力,是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监控能力是自主学习独立性的重要体现,它既影响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质量与效果,又制约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调查显示如下表:
这说明学生没有把课外自主学习和专业联系起来,还满足于中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业余活动也多用于自我娱乐,没有认识到课外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因此,教学中急需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上的保障。
4.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难题。
图表说明学生们没有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主学习方法,满足于现状,上进心薄弱。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关注得太少。策略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诱发出来的偶然学习结果,需教师长期、系统地指导和培养。可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5.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学习资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指针。
这说明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的首选,网络、影像等资源的利用率很低,足见目前学生未能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在学校图书馆看课外书。
二、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以上调查分析表明,要解决当前高校日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1.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教学管理部门,首先应确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营造一个日语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如在课余时间倡导俱乐部活动,可通过外语角、日语演讲比赛、日语大学祭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外语学习激情。其次,丰富图书馆的日语书籍的馆藏,开设视听室,播放最新的日剧,收听NHK等日语广播新闻等,给学生创造一个处处有日语的学习环境。最后,学校要完善能够体现自主学习实际效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2.教师方面
要培养高校学生日语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扮演好多重角色,即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首先要使学生明白日语学习是需要坚强意志的,鼓励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克服外界干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其次要注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老师灌输知识,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的开口说日语,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挖掘学生日语学习的潜力。其次,要有计划的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开展外语角、俱乐部等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话题活动,教师只适当的扮演穿针引线的角色,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最后,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完整的评价各个同学自主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方面
学生要确立自己在日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学习态度不端正是导致不能有效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还是保留着初高中的应试心理,缺乏积极的自主学习的心态。因此首先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自觉性。其次,在课堂上主动制定学习目标,主动反思和改善学习行为,在课堂外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丰富的课外杂志书籍,加强日语学习,并在迁移默化中达到日语学习目的。
只有教师、学生、学校三管齐下,齐头并进,才能标本兼治,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高校学生的日语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小学英语 文化教学 交际
早在2001年英语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将文化列入到英语教学内容之中并要求学生粗略了解使用英语国家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逐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从相关调查结果得知,大部分小学英语小学过于倾向阅读、听力、写作、口语等基本语言技能,以致于多数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薄弱,甚至在应用英语过程中普遍出现交际和误解情况,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势在必行。
一、创设文化情境,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传授语法知识外,更要加强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当前英语教材中涵盖很多欧美等西方国家文化内容,因此教师在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应用教材,通过学习英语课文和对话引导学生体会中方和西方国家表达方式、思维习惯以及价值观念存在的差异,重点在于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其中包括赞美他人、称呼、道谢、打电话、致歉等,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因家庭、社会、单位等不同交往身份和地位,所要遵循的文化原则也有不同,进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在学习hello,教师就为学生介绍中西方问候方式不同,并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西方人人民打招呼,同时教给学生日常中常用的短句:“What is up?”、“What is going on?”,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西方国家文化。
二、构建多方交流,感受不同文化差异
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free talk环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双方拉近沟通距离。例如在讲解到家庭主题,教师就可告知学生,“aunt”对应汉语中的姨妈、姑姑、婶婶等,“uncle”对应汉语中的姑父、伯父、姨夫、叔父、舅父等,“cousin”则对应汉语中的表兄弟、表姐、堂兄弟、堂姐妹,“grandfather”对应汉语中的奶奶、外祖父、爷爷。中国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传统家庭对亲情十分重视,每逢过节都会欢聚一团共庆佳节。相反在西方国家并不重视亲属关系,强调个人主义,尤其个人要负的责任远远多于对家属所负的责任。自然而然英语中很少出现敬语,无论对方地位多高、年龄多大,西方人也很少用“您”之类敬语。之所以会存在此类情况,主要和西方国家追求人人平等精神和个人价值等思想观念。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称谓词就会了解西方文化现象和社会关系。再例如教材中某章节内容提到饮料和食物的英语表达,大部分对美食都有强烈的追求。英语教师就为学生介绍中西方美食,如中方的Tofu(豆腐)Jiao zi(饺子)等词语都被赋予了英语专有词汇,此外教师还可适当告知学生像肯德基、麦当劳快餐在西方国家就类似于中国的油条包子,虽然便宜,但缺乏营养物质,过多食用较易导致肥胖。通过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能让学生加深对中国美食文化了解。
三、借助教材阅读,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英语教材编写内容基本上参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其中渗透了大量是英国和美国等国家文化知识。教师在讲解中可根据教材拓展知识,从而向学生传递更多文化信息。例如在学习部分国家和地区国民、国旗、语言等,教师就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各国国旗,并穿插讲解国家国旗图案来源以及首都。再如教材某章节提到了中国古城和其代表特征,教师就结合课文知识为学生介绍Macao(澳
门)、Hong Kong(香港)以及世界其他城市著名建筑标志,如the Eiffel Tower(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Sydney Opera House
(悉尼歌剧院)、Fuji Mountains(日本富士山)等。教材中还有部分章节提到了中西方重要节日,如中方的New Year(春
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西方的Christmas(圣诞节)、halloween(万圣节),教师就对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介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节日知识。此外英语教师还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拓展阅读,目的在于让学生多了解英国、美国等地区人民家庭关系、生活观念、社会背景以及父母对孩子自立能力培养等。同时还可运用比较学习法深化阅读,即比较文章中有关文化不同因素,如中方称赞别人,对方要客气一番,而西方在称赞别人时基本上都会愉快接受。在吃饭方面,中方会留下一点菜作为礼貌,西方则会通过吃光食物来表达对主人款待的喜欢之情。比较阅读法明确区别了不同文化差异,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还可运用直接阐述法;即直接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阅读材料,如sandwich(三明治)、frielace(壁炉)都是西方文化,中方常常将boss一词译成老板,学生会直接联想到企业老板,事实上英美都将上司称为my boss。由此说明,学生只有深入了解英美背景文化知识,才能正确理解英语词汇本质意义。
四、结语
总之,文化是小学英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要了解所学语言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其本质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英语教师也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渗透,构建多方交流和文化情境,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音乐;多元文化;渗透;挖掘;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4-0071-02[作者简介]王栋栋(1981―),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小学一级。
小学音乐多元文化特征决定音乐教学的基本方向,深度挖掘音乐教材的多元文化元素,针对性开展多元文化教学活动,这不仅是音乐教学的需要,更是体现音乐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时进行文化熏陶,让学生在学习音乐常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其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并在音乐文化元素的大环境中,获得健康成长的能量。
一、音乐教材多元文化渗透
小学音乐教材多元文化特点表现非常明显,西方音乐早已抢先介入,民族音乐也正引起大家的关注。历史文化的厚重沉积,给我们创造了更多音乐多元文化认知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多元文化教育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一)音乐教材的地域色彩
小学音乐教材内容非常广泛,而且呈现出不同地域和国别的多元特征。如果按照地域来划分,可以分为西方音乐、东方音乐,而且每一个地域之内的音乐,都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现象。像西方音乐,不仅有特殊的演奏乐器,钢琴、长号、小提琴、打击乐器等,而且还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风情。像我们的民族音乐,地域性就更为明显,就拿民歌来说,《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曲调优美,高亢明亮,表现的是山东军民质朴纯正的品质;而《茉莉花》是江苏民歌,让人感觉是那样柔美,代表江南水乡的温馨和妩媚。山东和江苏虽然是近邻,但由于文化特质不同,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和体现的内质上,都呈现巨大差异。这就是多元文化因素造成的,我们需要对这些多元文化因素进行深度挖掘。
(二)音乐教材的民族色彩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民族音乐占有相当比重,可见编著者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被人为忽视的现象很严重,因此加大了教材中民族音乐部分的比重。五千年文化历史沉积,那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在这些民族音乐中,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每一个音符都是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记。像《对花》是一首河北民歌,音律活泼,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珍惜,充满生活气息,具有特别浓重的民族色彩。像《牧童之歌》是一首新疆民歌,表现的是辽阔大草原上牧童的生活。这种特定的音乐场景,已经为我们呈现了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通过不同民族音乐中多元文化元素的对比,我们很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也都有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内质虽然有诸多个性,但是,文化因素依然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认识到这一点,在学习民族音乐时,我们就多了一种理解。
二、音乐课堂多元文化展示
小学音乐课教学主要以听唱、学唱、欣赏为主,教师的教学重点多放在学唱上面,对音乐背景和相关文化元素的涉及并不是很多。特别是那些国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作品,教师给予的文化引导就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音乐文化因子的教育作用。所以,加强音乐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着力点。
(一)西方音乐文化强力介入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西方音乐所占比重并不小,特别是一些世界名曲更是我们欣赏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学生在音乐课之外,早就接触过很多西方音乐,也对相关的文化元素有一定的了解。像钢琴就是很多孩子第一次触及的音乐乐器之一,虽然这些孩子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但这些音乐的演绎早已在孩子心里留下较为深刻的烙印,如《蓝色多瑙河》《第一交响曲》等。这些音乐的背后都有很深远的文化因素。即使教师不对这些音乐作品做过多的内涵解读,很多学生对这些音乐作品也有不少感知。教师在班级中随便叫几个学生,让他们说说世界知名音乐家贝多芬、肖邦、巴赫、莫扎特等,他们会说出一大串外国著名音乐家的名字,但却说不出中国的冼星海、聂耳、贺绿汀、雷振邦等音乐家。这足以说明西方音乐的强大渗透力。
(二)民族传统文化开始复苏
我国民族音乐有深远的文化背景,其内涵自然也是博大精深。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音乐本身进行领会和感知,还要对相关文化元素进行深度挖掘。要通过对文化内质的展示,让学生获得更多文化教育。像欣赏音乐作品《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虽,然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可是这首歌什么时候演唱都有现实意义,因为爱国是永恒的主题。这首歌旋律优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给予了高度赞美。听到这首歌,我们眼前就会浮现祖国的名山大川,唱起这首歌,也会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就是音乐和音乐文化的魅力,给人带来无穷的激励和鼓舞。
三、教学效果多元文化传承
小学音乐教学不仅给学生带来一些乐理常识,也让学生从音乐文化感知中得到更多教益。不管是代表西方音乐的世界名曲,还是充满民族风味的民歌民谣,都是音乐文化的载体,通过音乐歌词演奏的形式,实现文化元素的传播和传承。
(一)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共生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中西音乐多元文化的碰撞,让这些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因子实现了大集会。教师用不同教学手段,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演绎。学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对这些音乐和音乐文化进行感知和学习,在充分汲取音乐作品的文化营养之后,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细胞,增强了乐感,也使其接受了多元文化因子的洗礼。这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像我们最熟悉的《祝你生日快乐》,这本来是美国歌曲,由一对姐妹创编的,现在已经成为英语中最流行的歌曲之一。不仅在中国被普遍传唱,在世界各地都是祝福生日的首选歌曲。这首歌的文化元素早已超出音乐的范畴,已经成为生日文化主题词。
(二)现代流行音乐经久不衰
提到音乐,现代流行歌曲自然是不能不提的内容。小学音乐也是这样,流行音乐是不容回避的一个音乐元素。虽然教材中没有多少流行音乐,但在现实生活中,流行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很大。很多小学生都是从学习流行歌曲开始接触音乐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对流行音乐也要持正视的态度,要从流行音乐的文化元素中获得更多积极的因子,并为音乐教学所用,让其成为重要教育素材。像《越长大越孤单》《我们都是好孩子》《最初的梦想》等流行歌曲,不仅有优美的旋律,很多歌词也能够让小学生看得懂。“越长大越孤单”虽然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意思,但小学生心理认识与相应文化实现了接轨。音乐有魅力,音乐文化更有感召力,我们一样都不能错过,只有将这些积极因子进行整合,才能够获得更多教育契机。
小学音乐教学的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主导认识。在具体实施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多元文化元素进行深度挖掘,还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对多元文化进行全面展示,并在音乐文化教育中,给学生创设更多音乐文化渗透契机,实现多元文化因子的大融合,提升学生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 郭欣艳.分析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