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风民俗手抄报

民风民俗手抄报

时间:2023-05-31 09:0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风民俗手抄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最新元宵节活动总结范文600字

  一、加强领导,广泛发动

  接上级通知后,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宣传开展本次寒假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告知家长朋友们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和传统美德的教育。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开学初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还是很支持我们这项活动的。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学生通过上网或民间收集,深入了解我国民间的“年”、“春节、元宵节”的来历、风俗等知识。3—6年级学生完成“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手抄报。各班积极上交手抄报,手抄报精致规范,内容丰富。

  2、“美在家庭,美在社区”环保行动。学生们与家长一道进行了过年前的卫生大扫除,使自己的家以靓丽的环境迎接新年。特别是三年级的郭慧洁同学在清扫卫生时家长还进了留影。

  3、我的春节剪影:用自家的相机记录下自己和家人过年的瞬间或开展活动的场景,在主题活动交流中各老师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4、拜大年活动:向师长、朋友发送电子贺卡或短信拜年,表达感恩之情,用无纸低碳方式互致新春祝福。

  5、在双节期间,我校大部分学生给家长献上感恩贺卡、感恩的话语等内容。还有学生在家做了许多家务活,扫地、做饭、擦桌子等等。

  三、反馈收集,及时总结

  开学第一天,学校就及时收集了学生制作的感恩卡片、手抄报和感恩祝福语等,周二下午第一节各班开展双节活动交流展示主题队会。

  此次活动意义显著,它丰富了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激励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更好地体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和时代感。今后我们要继续做好这项活动,不断掀起活动的。

  最新元宵节活动总结范文600字

  x月xx日,xx学校内张灯结彩,全校师生和家校综合治理委员会的全体家长们身穿大红色的节日盛装,一起热热闹闹地庆祝元宵红孩儿节。

  本次的元宵庆祝活动以“民俗文化进xx福娃纳福闹元宵”为主题。将民族文化、春节民间传统习俗融进节庆教育以此为载体,根植民族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元宵庆祝活动中,各年级都展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项目。一年级划龙舟、二年级自制花灯自编灯谜、三年级打腰鼓、四年级摇花船。各年级在寒假里就对相应的项目进行了道具的准备和展示的设计,今天的展示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年味十足。

  今年是猴年,在今天的元宵庆祝活动中,学校还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两位美猴王,其中一位美猴王就是由席璐校长亲自扮演的。美猴王一进会场立刻引起了全场的轰动,席校长在元宵祝福后给全场的红孩儿们分发了金币,并祝愿大家学习进步,在新学期收获连连。

  在全场的互动争章环节,四个年级队员相互参与,彼此考章。大家争着回答民俗问题、猜一猜趣味灯谜、学着做一做、比一比,在参与互动中了解民俗民风、感受民俗民情。

  每年的元宵活动是学校根植民族文化的传统项目,也是将校本节庆手册和活动实践相互融合的有效尝试,xx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同样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此培养学生的现代风尚和民族情怀。

  最新元宵节活动总结范文600字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伴随着新学期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元宵节是个快乐的日子,更是热闹欢腾的日子。为了让孩子们更了解元宵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今天早上我们xx的全体老师和阿姨带领孩子一起搓汤圆、品尝汤圆。下午xx班的同学是从家里带来的灯笼,各种各样美极了!唯独我们x班的是和老师一起用红包动手制作的灯笼,也让大家打开眼界。提着这些大小不一的灯笼我们一起去公园游灯,孩子们提着灯笼在公园里走呀,跑呀,跳呀,到处都荡漾着他们的欢笑声。

  此次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加深对我国传统“元宵节”的认识,了解元宵节的一些风俗习惯,也让孩子感受到元宵节的欢乐的气氛,更是激发孩子门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元宵佳节是快乐的日子,更是热闹欢腾的日子,x月x日我们xx里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因为我们团聚在一起举行“快乐迎元宵”的活动。

  在教室里教师向大家介绍了元宵节的来历,让孩子们更近一步的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元宵节特殊的日子里,在这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孩子们和教师们共同感受民间文化的博大情深。

第2篇

【关键词】浅谈 如何 培养 少数民族地区 学生 良好 行为习惯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向前迈进,人的各种行为习惯也随之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多的是在求学时期形成的。作为学校,不仅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文化的历史使命,还扮演着“育人”这一重要的角色。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闭塞的山村。而山村里由于历史原因、生活条件、文化底蕴、民风民俗等原因,因而存在着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穿戴不整洁、随意吐痰、肆意吸烟饮酒、乱讲粗话脏话、纪律性差、时间观念不强等。长期与之生活的少数民族学生身上也留下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们的良好行为习惯。那么,通过何种途径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其方法如下:

1.加强宣传,增强意识

学校是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方便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充分利用好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相关的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专题片,张贴温馨提示牌、标语等,让每位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增强意识。

2.完善制度,重日常管理

完善的制度是学校有效管理的手段之一,而严肃认真的落实更为重要,加强学生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纪》、《班规》,让他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才能做好。学校要紧跟管理步伐,行政领导、值周师生、班主任、住校生管理员每天早晚检查学生寝室,督促学生整理好床单被褥,摆放整齐鞋袜毛巾及洗漱用具;勤洗勤换衣物,保持室内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教室桌椅摆放整齐,果皮纸屑放进垃圾桶里,大力提倡文明礼貌用语,杜绝学生饮酒吸烟。管理人员要大胆管理,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加强说服教育,并按校纪班规给予处罚。以点带面,广泛加强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号召学生相互监督,相互管理,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树立榜样,引领示范

教师最佳的教育方法就是树立榜样,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典范,言行一致,让学生产生敬佩。引导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每时每刻做起,让学生进入角色,强化习惯。学校与家庭合作,要求父母多做示范,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多给予鼓励表扬,使其持之以恒地发扬下去。

4.建立科学的评比机制

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学家叶圣陶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然而,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固有的习惯和对语文教育资源狭隘的理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事论事、就书论书现象严重,过分依赖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语文学习广泛而丰富多样的需要。

一、有效利用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渠道,拓展课程资源

我们现有的教材,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范本,要想让课堂教学深入拓展开来,使学生学到广博的知识,就要靠教师去挖掘课本以外的信息。我每年都征订了《语文周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杂志,在上每篇课文前,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之外,一般都要结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去搜集整理相关的信息,比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奇闻遗事、与课文有关的文史典故等,然后摘抄在教案上或者将报纸剪下来编辑成小册子,随时带进课堂。上课时适当插入这些知识,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又非常感兴趣。比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等文章时,适当给学生讲讲关于“雪”的典故,如“程门立雪”、 踏雪寻梅 、映雪读书、“粤犬吠雪”等。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灵活运用诗词中穿插的典故,能为语文教学增色不少。教师适时穿插和渗透古代文化常识,始终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氛围中学习课文,不仅培养学生兴趣,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和弘扬传统文化。

有些课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显得枯燥无味,如果用课件来显示将会事半功倍。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就在教学资源网上下载了各种云的变化图及分类介绍表,上课时用投影一显示,学生一目了然,既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又节省时间。教学《山市》时,我下载了青岛的一幅海市蜃楼形成图,我一边让学生欣赏,一边讲解山市的形成原理。这些从来没有到过海边的山区孩子,都很清楚地理解了这一自然奇观。特别是在迎接中考之际,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加大课堂容量,在“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板块的复习中,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了相应的知识归类和习题训练题库,条分缕析的引导学生,充分拓展了课堂45分钟教学的容量。

二、努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堂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农村学校乡土资源丰富,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我们生活在苗族布依族专州,生态资源丰富,民俗文化浓郁。根据以上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贵州平塘县是一个民族风情很浓郁的地方,我们在那里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我利用这个机遇,将被当地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舞阳花戏编成剧本,组织民间艺人来演出(我既是编导,也是演员)。把演出情况录成碟,在教学戏剧艺术知识时,放碟给学生看,他们通过对脸谱、服饰、道具、武打、唱腔的欣赏,加上我的解说。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本中戏剧知识的内容,而且深刻感受到了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效果很好。当地电视台对此事以专题片的形式作了报道。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德育教育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在八年级举行了 “我喜爱的对联”收集活动,学生把收集到的对联分类展示,并在活动中自己学会了欣赏和写作简单的对联;在安全宣传月、安全宣传周中,学生利用多渠道收集安全教育材料,制作了一份份内容丰富、版式新颖的手抄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总之,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拓展和运用,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还要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校内外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要素,不断丰富课程内涵,使教学融入生活、走向开放。引领、帮助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最大化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目前语文课程资源的拓展与运用,一般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而且比较随意,不太注重总结提炼。

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一、让不同的菜单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参差不齐,我通常的做法是把学生按语文成绩分成五组,并给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勤奋好学组、创新思维组、搏击长空组、刻苦钻研组、奋起直追组,按不同组别发给学生不同的讲义,由于学生作业内容的不同,我的等级也不同,特别是奋起直追组我给予了特殊的照顾,都是些基础题。如教完古诗五首,我给他们组的作业是理解性默写,并在默写前给他们激励的话语,“这首诗对你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相信你们组都能默对”、“这首诗有点难哟,下下功夫,相信你们也能把它拿下”、“杜甫,我不怕你,你能写,我能默,哈哈”……

因此,每次发下作业他们的脸上都露出自信的微笑,他们从中体会到了完成作业的快乐,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

二、让语文走进日常生活

有需要才有动力。只有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才会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生活实例:一天,我爱人让我陪他去看医院看病人,刚到医院门口,碰见一熟人,问他来医院做什么?他张口说“我媳妇生孩子,陪腹产啦!”学生听完都哈哈大笑,竟然把“剖腹产”说成“陪腹产”,成为笑谈。学生意识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于是我给学生布置的星期天作业就是把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错别字,整理下来,准备开一个错别字医院,看谁能荣升为院长?同学们热情高涨,交上的作业,令我大开眼界,如:

小雪同学:星期天,我去赶集买菜,问姜的价钱,应该是十元三斤,可是卖主“十”、“四”不分,说成了四元三斤,导致了买方和卖方大吵了起来,我体会到了一字之差,给人带来的恶果。

小希同学:张大婶来我和我妈聊天时,说:“大嫂,我问你一个事,我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我是高血压、遗传,你说,我没有姨,怎么能传呀?”原来大婶把“遗传”理解成“姨传”啦,笑死我啦。

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皆语文,体现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极大地增强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让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体会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打动学生的心,就让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八(下)第四单元的《到民间采风》,我给学生的作业是,搜集你所在的村子里的民风、民俗,看谁给大家的惊喜最多。他们都能把传统节日的来源、传说,及过节的做法搜集得淋漓尽致。较优秀的作业是第一组的春节风俗,内容不光有过年的几种传说,还有贴春联,放鞭炮,最与众不同的是他们吃饺子,实行同族人互尝饺子,饺子有甜的,肉馅的、素馅的、麦麸馅的、放钱的……小孩端着去各家送,并送上吉祥的祝福语,通过他们的采访,大家都大开了眼界,一幅祥和的过年图呈现在眼前。让学生了解到了传统节日的很多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关注当今社会热点,让学生参与其中

改革的春风已吹到农村的各个角落,当今农村最热门的就是六十岁的老人领取养老金、农村人医保问题、新农村建设等,面对热点问题,我给学生布置的作文是: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给他们一周的时间进行调查、思考。只看学生的作文题目,就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高,如《孤寡奶奶脸上乐开了花》、《老爷爷,你孤独吗》、《大婶变了》、《敢于破规的新嫂子》……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又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我把他们的作文,在班级办了一期叫“萌芽”的手抄报,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

第5篇

一、充分开发资源,拓展综合性学习的领域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内容不限于语文课本,不限于语文学科,而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兼顾各门知识的综合,其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1.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综合性学习要依托教科书进行开发。大多数的综合性学习,都是综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课本主题或通过改进来设计的。如“编手抄报”、“初中生错别字调查”“神话”“青春期的困惑”“我观学业负担”等。

2.读者俱乐部资源。课堂小天地,图书大课堂,图书内容包罗万象,汇纳百川,钻进图书馆,就是投身生活。根据新课标要求,我规定学生购买中学生课外必读篇目,每学期规定读什么、读多少和指导怎么读,要求有读书笔记(文摘、心得体会、读后评等),至少每五页有旁批、圈点、点评。还组织学生自出题目,进行考查,形式多样,有答题比赛,有辩论会,也有演讲会等形式。另外,班上有的学生自费订阅《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作文报》《故事会》《语文报》等多种报刊杂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收到了极好效果。

3.地方资源。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我们倡导学生体验民间生活,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活动,我组织学生到句容著名的旅游景点茅山进行了“秋游”。秋游那天,学生们饱尝了亲手做的草地午餐,举行了山水诗文朗诵比赛,摄影比赛。现场写下了所观察到的景物……这样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而且在活动中,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开展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语文新教材中每一单元结束后都有一次综合性学习,但我认为并不是一个单元只搞一次综合性学习,而是让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我们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经常性地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本中的一单元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只是“砖”,而真正的“玉”要靠教师来“引”,教师应将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充满趣味地学。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竞赛型。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查字典比赛、成语串联、朗诵会、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赛、演讲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可以使师生沟通,达到共同进步。

2.表演型。初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促进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

3.辩论型。中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据这一特点,我常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中唇枪舌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游戏型。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第6篇

一、塑造“阳光学生”:

“阳光教育”的落脚点

学校是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从初入学时懵懂无知的六龄童到毕业时意气风发的小小少年,每一个成长的足迹无不向着学校德育的方向标延伸。工作中,我们结合“阳光教育”特色,开展各类“阳光活动”,让全体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一)给特殊群体学生更多“阳光”

在每个学校,总有这样一群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严重缺位,他们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习惯我行我素,学习成绩较差。其实,他们更需要关爱。我校针对实际,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学生的“阳光活动”。

1.“1+X”阳光助学,温暖特殊儿童的心

“1+X”阳光助学,即学校领导和党团员带头签订“阳光助学承诺”帮助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并动员全校教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利用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帮扶方式。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年级集中辅导或小组集中辅导的方式;对品行缺陷的学生,采取家访、谈心、主题活动教育等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采取学校及个人捐助的方式。这样,既起到了应有的帮扶效果,又避免强化学生的“差生心理”,达到了学习困难明帮、品行缺陷暗助的目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让这些同样可爱的孩子们,也沐浴着温暖而灿烂的阳光。

2. “阳光心理疏导”,打开孩子的心锁

针对校园留守儿童或家庭情况特殊儿童,学校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如“六一儿童节”、学生生日等,适时开展“阳光心理疏导”活动,邀请心理辅导专家进行心理辅导讲座,消除孩子心理上的症结,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记得有一年“六一”,学校给一些特殊孩子过集体节日,请市四院儿保科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时,一个孩子这样说道:“我的爸爸妈妈因为吸毒现在都在监狱,这是我的沉重心结,我从不敢与人谈及他们。今天,我终于说出来了,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爸爸妈妈,还有许多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多么真实的话语,多么深切的感受!

(二)让所有学生“阳光”成长

“阳光教育”是全面、和谐的教育。每片绿叶都需要阳光的沐浴,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阳光般的教育温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努力让阳光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灵。

1. 心灵寄语,丰富学生的情感

“阳光教育”,致力于让孩子的心灵洒满阳光。心中有阳光,就会有温暖、有爱、有感恩,就会懂得奉献与回报。为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心灵寄语”活动:感恩节,我们引导孩子向在成长道路上陪伴帮助自己的人书写感恩寄语;教师节,我们指导学生自制感恩卡,并写上自己的心里话;重阳节,我们组织学生走进社区,用自制贺卡向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们传达节日的祝福与祝愿……活动让同学们收获着感动,也幸福着他人:一位老奶奶一边不停地用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那张简朴的贺卡,一边拉着那位同学的手说:“你这娃娃,真懂事!”只是一张简单的贺卡,只是一段简短的祝福,却温暖了一位老人孤独的心。

2. 建立德育大联盟,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成长

“德育大联盟”就是坚持立足学校、连线家庭、融入社会,形成德育教育和实践的“大联动、大联合”。为进一步凝聚各项资源,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构筑新的平台,学校大队部结合各类节日、纪念日和寒暑假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实践体验活动,如“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民风、民俗的体验活动中,和家长一起采购年货、贴春联等,在活动中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了解,感受生活中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自办手抄报、填写实践活动表格,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载自己的真实感受;此外如“学雷锋 做有道德的人”“日行一善”“待人接物”“洒扫应对”“我会感恩”“我爱读书”等主题实践活动则趋于常态化,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家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综合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上炫出更美的风采。同时,为扩大活动的效果,引领更多的家长及关注儿童成长的其他人员和学校一起投入到德育工作中,每次活动结束,学校都会挑选突出的案例在校外宣传栏展示,以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3. 开设兴趣小组,塑造七彩童年

阳光有七色,“阳光教育”也致力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打造七彩人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校通过调查摸底,结合学校特色,开设了“阳光文学社”“海之声”合唱团、“动之韵”乒乓馆、“美之风”版画室等兴趣小组,由专业性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定期免费授课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为了让每个孩子在成长中享受人生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兴趣小组还致力于创造开放式的课堂,田野、村庄、社区……处处都是孩子们充分汲取营养的快乐课堂。

4. 竞选“阳光儿童”,展示真我风采

“阳光教育”,致力于培养“阳光儿童”。为此,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阳光儿童”竞选活动,制定了“阳光儿童”标准及竞选细则。符合标准的学生积极参与竞选,在产生班级“阳光儿童”的基础上推荐至学校参加校级竞选,大队部邀请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担当评委,根据选手的演讲、自制手抄报等才艺展示最终评选出该年度“阳光儿童”并于“六一”儿童节进行隆重表彰。

活动中,选手们充满激情地发表着自己的演讲,抒发着自己的梦想:“我是新一代的少先队员,我有我的梦想:假如我是一朵小花,我要让它尽情开放……假如我是一颗石子,我也要为阳光大道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台下,评委席和观众席上不时传来阵阵掌声。是的,有梦想才会去追求,有梦想才会去努力,阳光儿童们在梦想的指引下,不断努力、不断追求,将阳光的种子撒遍校园每个角落!

5. 评比“校园之星”,散发灿烂光芒

相对于“阳光儿童”竞选而言,每年一次的“校园之星”评比则以“人人争当校园之星,齐心共建阳光校园”为主题,引导全校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主动申报,在家长的参与下,认真填写《申报表》并附上详实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大队部组织家长委员代表、大队委进行审核、评选。

活动充分调动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如第十届“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中,有245名同学申报“校园之星”,参与率近30%,最终有154名同学荣获各类“校园之星”称号,获选率占参评人数的16%。更重要的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评选“阳光教师”:

阳光教育的助推力

如果你是“一点晨曦”,就请装点孩子一天的清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请温暖孩子一生的心情。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教师就应是那“一点晨曦”“一缕阳光”。为此,我们开展了“阳光教师”评选活动。

1. 多措并举,引导教师形成阳光教育共识

首先通过学习、讨论,举办校内教师论坛,引导全体教师形成“阳光教育”共识,争做孩子成长路上那“一缕阳光”。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淮河路小学阳光教师工作细则》《淮河路小学阳光教师宣言》等规章制度及一些奖励措施,并在校门口设立了校长信箱,公布监督电话,加强对全体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监督。每学期期末则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及“学生家长问卷调查”的“两会一调查”工作,尤其是问卷调查让我们能够从学生和家长的视角,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二是开展“我的教育故事”交流活动,教师在故事的撰写中用“阳光教育”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交流中分享着收获与感动。在此基础上,学校于每年教师节前夕为各教研组推荐出来的“阳光教师”举办颁奖典礼。

2.“阳光家访”月,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每学期组织教师开展一次“阳光家访”月活动。在活动月中每个教师走访几个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状况,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加深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渐渐地,教师的面容温和了,目光柔和了,语言温暖了,能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了;渐渐地,教师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个需要鼓励、需要安慰、需要温暖、需要交流的孩子;渐渐地,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增加了;渐渐地,孩子与教师更亲近了,他们说:“老师,感谢您的包容。您的胡子太帅了。”“老师,我原本是一颗小小的花种,在您的精心教导下,我开花了!”……

第7篇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 有效开展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类型和形式,它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来看,它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而是包含各类学科的内容,综合性非常强。因此,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型课程;是一种实践型课程;更是一种综合型课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特殊性,因而在教学中应突出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等。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应如何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发挥教师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融入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教师是关键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都较为欠缺,自主性也不够强。因此,只有在教师的细心引导下,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学生是实践主体,而自身是引导者、管理者、协调者。只有在实践活动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充分凸显,学生的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例如,在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这一课时,我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生活周边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1:我看见学校里有人洗碗后,忘记关水龙头,水一直在流。

生2:我和爸爸去洗车的时候,发现流出来的水很多,非常浪费。

师:看来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你们想想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如何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呢?

生:(开始讨论)

生1:作为学生,可以从自身做起,感染他人。

生2:在校园各个地方贴上节约用水的标语。

师:(赞许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写出实际的实施方案)。

……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从身边浪费水资源现象到提出解决方案,再到制定具体的方案,教师层层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对活动产生兴趣,进而转化为行动,促进参与、融入。

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开展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学生实际。在考虑学生实际的情况下,要确定实践活动主题。主题的选择可以是班上同学依据爱好共同拟定;也可以结合地方资源进行确定;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拓展、变换等,使之更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例如,在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水果大观园》这一课时,在学生的一致商定下,最终确定以《水果变、变、变》为主题,进行了创意实践活动。首先,我引导学生从多个途径,查询各类水果的营养价值,在课堂上进行简单分享。由于水果种类繁多,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进行分享;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主题为《水果变、变、变》,学生需要动手实践,即如何利用各类水果,制作创意水果拼盘,以增加食欲,并给人美的享受。这个环节,学生要思考如何变出花样、变出精彩,既吸引眼球,又增加食欲。因此,学生间需要互相配合完成,例如水果种类的选择、如何拼盘、如何搭配水果颜色、如何切分水果等。在观察中发现,学生投入实践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这是一次轻松的创意活动。最后,学生带着产品,进行展示,并简单说明创意来源。实践证明,这次实践活动主题贴合学生兴趣爱好,学生既能动手操作,思维也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了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丰富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1.丰富活动开展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主题是千变万化的。针对此,不同的主题应选择不同的开展形式,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学习《请勿吸烟》时,可以以辩论赛形式进行探讨,辩论主题为吸烟是否有害健康。在展开辩论赛时,分为正反方,激发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加深对香烟的理解。还可以以调查形式展开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调查身边的家人,深入了解他们的吸烟情况,然后形成文字报告,在班上进行分享活动。又如,在学习《家乡风俗》时,可以带领学生外出考察当地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亲自体验、了解家乡风俗。通过展开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并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拓宽了知识面。

2.丰富成果展现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参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后,学生渴望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因此,教师应重视成果展示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样地,展示的形式也是不定的,可以是对内展示,也可以是对外展示。例如,在学习完《水果大观园》后,可以把学生的创意作品在班上进行展示,也可以及时为学生的作品拍照,然后制作成《水果主题墙》,以激励学生。又如,在学习完《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后,可以把学生的手抄报在校内进行展示、评比,让更多的人欣赏学生的作品成果。在学习完《请勿吸烟》后,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调查结果、辩论结果,进行主题演讲,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把活动中的认识和观点呈现给大家。

第8篇

关键词:课内;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70-0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但小学生课堂内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本人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互不联系,彼此独立进行。鉴于此,我对现将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和梳理如下:

一、培养兴趣,让孩子乐于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兴趣了,才乐意干,才能干好它。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汇编属于自己的作文选,开展辩论赛等),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得法,激活课外,使学生爱上阅读

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衔接:

1、课前收集资料

语文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以往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只重视课文的学习,这影响了学生积累语言和开阔视野。而在新课程标准里就明确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预习时可指导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此便能激发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如我在教学《藏戏》一文时,因为本身这篇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就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就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搜集有关藏戏的知识,还可以把内容拓展到搜集藏族有哪些民风民俗等。学生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有的在网上做摘记,有的查阅工具书。课上,根据各自准备的材料交流、汇报。学生们对本该无话可说的陌生事物,却从它的由来,发展等方面介绍的是头头是道。而且还从衣食住行等全面的介绍了藏族不一样的地域文化。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内激活课外

语文教师要确立“大语文”教学理念,必须重视语文的外延,课内即是课外。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相应的补充,选择与教材同题材的阅读内容,找准对比点,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多向思维,提高读写能力。如学习六下的朱自清的《匆匆》时,我用了钱鹤滩的《明日歌》来导入。让学生朗读体会,作者通过《明日歌》是在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再让学生投入新课文的初读。在这样的类比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朱自清诗一般的语言和时光的匆匆。再如五下《金钱的魔力》学习中,学生找出描写托德的笑,经过朗读体会,学生看到了一种极其丑陋的见钱眼开的嘴脸。我接着又出示了《红楼梦》里各种人物的一组笑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笑。这个环节重点抓住托德的“笑”来品鬼相,悟鬼品。通过各式各样的笑的对比,一则,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想象托德的笑究竟是怎样的难看,从而从这恶心的笑走进托德丑陋的灵魂与内心。二则让让学生深入明白作品的言说形式,形象理解马克吐温笔下的托德的“笑”的文学魅力。

3、课外拓展延伸

在课堂收尾处做好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其意义十分深远。我们可以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比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文时,我在课上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你们对梗概中的那部分内容比较感性?”有极大一部分同学都说对鲁滨孙是怎样驯化野人的非常感兴趣,还有部分读了原著的同学说,那部分最精彩了。我接着就明确指引同学们可以在原著中寻找到答案。

我们还可以编主题手抄报、搞手工制作等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在上完了《藏戏》一课后,就与美术老师进行了沟通,让同学们能在美术老师的共同指导下,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制作藏戏的面具,同学们的兴趣都特别的高涨。

三、完善制度,保证学生阅读质量

第9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本质 文化向度 实现策略

一、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传统文化教育

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曾经敏锐地指出了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饱经战乱的阿富汗也始终不忘民族文化的承续,其国家博物馆大门上的横幅告诉人们:只有文化和历史活着,一个国家才活着。而对于我国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是世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东方文化的源泉与核心,是炎黄子孙代代相传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力量与民族血脉。而语言和文字不但是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本土文化传承方面,再也没有其他学科有语文学科一样的优越条件了。

我国2000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课程的功能不能局限于指导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母语,操练文字的识别与书写能力、口头表达与书面写作能力,而是需要在此基础上强化对学生文化道德素养及审美情趣的提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文化精神的熏陶与塑造过程。以全国现行的多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尽管这些教材在编排上存在一定的序列差异,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版本无不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缩微品,不但融汇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以及生活文化等,还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民族个性与精神特质等。如《孟子·鱼我所欲也》弘扬了中华民族自知羞善之心的文化自觉性及能舍生取义的大义美德;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激昂忠烈,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英勇豪壮,无不彰显了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过秦论》、《六国论》尽显历史的踪迹及理性传统……

基于此,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科目,而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责任——这就是语文学科的学科职责所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于传统的或者现代的经典文本,引导学生参与语言实践,以此来丰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文化意识与文化自觉,最终达到唤醒学生灵魂,丰润学生生命的内在素养,以及外在气质的目的,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及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化功能已经被考分所挤压,语文课程中的历史、地理,以及审美等文化元素被应试的机器凌迟和粉碎,而成为各种只需死记硬背就可以获取高分的知识点,语文教学的文化功能已经被消解得无影无踪。同时,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地理空间被最大限度地压缩,徒有四壁的教室将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与真正的语文世界隔离开来,而校园文化或者课堂教学文化被有意或无意地被忽略了。在此模式下,学校培养的学生虽然“才华满腹”、“知识渊博”,但是,他们缺少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感悟力,更缺少一种文化气质。因此,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对这种“去文化性”与“去灵魂性”的应试教育进行拨乱反正,重返文化教学的向度,实现“做中国人,铸民族魂,传文明火,扎文化根”的教育理想,让语文教学成为促进青少年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的重要途径,担当起弘扬传统文化,重塑中国文化主体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大任。

二、语文教学中文化向度的实现策略

第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素材,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验与吸收能力。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以文质兼美的文章为载体的,而对文章的理解必须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相融,“文化的历史和文化的内容只有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才会焕发新的活力,也才能被理解继承和发扬光大”[1]。语文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它融汇了诸多的传统美文,不但包含了汉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学之美、艺术与文化发展的源流、名人轶事、节日民俗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素材,还考虑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以及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等因素,是绝好的教学素材。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特别是针对中学生的记忆优势,督促他们大量地诵读名家名篇,以培养他们的语感,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如教材中的经典古诗文蕴含了民族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积淀着中华民族永恒的精魂,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思想精神的集中体现。让学生诵读古典诗文可以让他们感受浩渺宇宙的深邃,丰富人的情感与审美意识,感悟人生的真谛,更能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释放,启迪灵感,激发创造的思想火花。无论是孔子为生民立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博怀,还是曹操《观沧海》、《短歌行》中对生命价值的思索,都会激发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潜化学生的人文品格。

第二,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将文化熏陶置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外。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对语言的习得,而不是对语言知识的灌输。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超越课堂教学的局限,将语文教学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大语文”教学的观念。学生亲身体验过的文化的魅力更具有持久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学的文化熏陶也要拓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校和班级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日常生活中直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如可以在班级设立“善相劝”奖,以鼓励学生借助于传统经典对世人以善相劝;设立“予以多”奖,奖励那些挖掘传统经典美文供大家共同学习的学生;设立班级图书角,开展传统经典阅读活动;举办古诗词朗诵会,激发学生对高雅的民族文化的热情;甚至还可以利用走廊、楼道展示文化名人的事迹、学生的书法与艺术,等等。总之,让学生在生活的每个空间与时间之中都能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化的魅力,但是又不会直接面对有形的语文教学活动。

第三,要将语文教学与乡土文化充分结合起来。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自然风光、风俗民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我们正是生活在这种孕育了我们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的自然风光与民风民俗之中。这种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生活世界”包含了大量生动的人文因子与写作素材。而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必须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在大自然中释放情怀,挖掘植根于我们的吃穿住行之中的乡土文化内涵,唤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深入感触与理解乡情与文化。如通过开展“话说家乡”演讲活动,“我的家乡”手抄报活动,“家乡的符号”作文赛,以及“乡音茶话会”等活动,不但可以延承乡土“文脉”,而且可以沿承乡土文化“人脉”,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进取心。同时,现行语文教材中也选编了不少于本土风土人情或者人物故事相关的篇目,因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教师可以根据现有材料深挖其中的文化意蕴。

第四,要培育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文化。作为课堂活动主体的师生都是文化生命体,都具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态度以及文化背景,并且会在课堂中或多或少地表现这种文化。尽管教师的生活阅历与思想更加丰富,但是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等待点燃思想、激励精神、扩大视野的文化生命体[2]。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文本都是文化的学习者和创造者。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往与对话活动。因此,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在课堂中主宰对文本的解读,从而剥夺学生的文化感悟与文化创造机会,而应该是教师借助于文本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对话,在和谐的氛围中诱发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运用语言,体味生活,以及感悟人生,从而在文化传承中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应用能力 英语语言 文化意识

引言

在“以语言知识教学为主”教学模式下,语言知识教学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英语词汇、语法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因而学生接触英语文化知识的机会则很少.学生缺乏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或阅读有关的英语资料时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影响学生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的提高.进而导致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什么是英语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是由若干种能力组成的综合能力,最基本的特征是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输出和输入的统一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却是以语言知识的掌握为基础。要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二、英语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领悟该语言文化内涵和接受该语言熏陶的意识。培养英语文化意识。旨在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培养他们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一)英语文化与英语语言的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要清楚地认识到英语文化与英语语言的关系。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包括语言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但是语言为人类所使用时.它就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即语言具有社会性。是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被抽象概括出来的。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内涵。“文化是人类群体不断演进的生活方式.包含一套共有的生活实践体系,这一体系与一系列共有的文化产品有关,以一套共有的世界观念为基础,并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PatrickRMoran美)。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文化是语言的基础,两种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其语言的差异;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折射出不同的社会文化;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学习英语语言。实际就是去理解英语文化:而要很好地理解英语文化,就要培养良好的英语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传授语言知识。

(二)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

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而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存在着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视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播。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英语语言学习的规律。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学生能否有效地掌握英语语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概况,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化。从而更容易理解英语文章的背景及文章中的内容。

语言记载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而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获得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接触和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语言习惯、民风民俗,有益于对荚语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有益于正确地使用英语。

如。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中文的表达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文里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但在英语里就不能说成“Goodgoodstudy。day。dayup”。因为这种表达方式既不符合语法也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而这句话的意思若要用英语表达,正确的应该是“Ifyouworkharder,youwillmakeprogress”,或‘~Studyinghard,oyuwillmkaeprogress”。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一)渗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与语言教学的交融,让学生了解、区别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中西方国家节日的比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的传统文化习俗。中国人通常在清明节(4月5日)上坟扫墓以缅怀先人或祖先;西方人的“万圣节”(Halloiwng)传说中去世的亲人的灵魂在这一天(10月31日)晚上回家,各家各户在门前放置南瓜做的灯笼为鬼魂引路。孩子们就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户上门讨要东西。他们会对主人说:“Trickortreat!”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给糖就捣乱!”或是“要么款待,要么遭恶作剧”。此时.主人就会把已经准备好的糖果、糕点之类的食品送给孩子们,不管他们是否认识。中西方的鬼节都是如此有趣,令人不可思议。而习俗却完全不同。

大学英语教学是面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并没有开设英美文化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基本的礼仪。这可以使学生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误解或困惑。如,和外国客人同桌就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不能边嚼食物边讲话,或口中含着食物时讲话:嚼食物和喝汤时尽量不要发出声音;不要吃得太快或太慢,尽量与客人保持相当速度;不要夹食物给客人;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打嗝。西方人不劝酒.也很少相互敬酒。只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酒量。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同时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加深了他们的文化底蕴。

(二)营造英语文化氛围,培养文化意识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不仅可以利用教学课堂,也可以利用课堂以外的条件和机会,营造良好的英语文化氛围。教师可以鼓励、指导、协助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具体活动可以有以下几种:

(1)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做简短的英语演讲。

(2)每个星期举办一、两次英语角,让学生感受人人讲英语的氛围。

(3)英语口语大赛。根据具体条件举办全班、全系甚至全校的英语口语大赛,鼓励所有学生参赛。

(4)利用广播,欣赏美丽英文。广播站可以定期播出英语名篇。或鼓励学生投稿,播出好文章。

(5)英语文化周。英语文化周里可以安排多种节目。如英文经典电影欣赏,英语歌曲大赛,英语话剧表演,英语书法大赛,英语词汇竞赛,英语小板报或手抄报比赛等。

此外,还可以在教室、食堂、宿舍、广场或花园等公共场所适当地贴出一些英文的小标语或温馨提示。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日常用语。

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听到英语,并且开口讲英语,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营造了积极、和谐的英语文化氛围,让学生可以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去体会如何使用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