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栏杆拍遍

栏杆拍遍

时间:2023-05-31 09:0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栏杆拍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栏杆拍遍

第1篇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赏析】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是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是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的词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季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整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

第2篇

李蔚林

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他的一生,是多么富有传奇色彩,多么令我敬佩。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年少轻狂的他正血气方刚,豪情壮志地写下“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希望自己像刘裕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样率领将士北伐敌军,在“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战场保卫自己的国家又是何等威猛。终生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他原想誓死报效祖国,希望就此战死沙场,然而事与愿违,南渡使得他不得不放弃介胄,从此与沙场隔绝。

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

曾经心怀雄志的政治家,如今每日与青鸟飞鱼自言自语,与百姓讨论今年的收成如何,傍晚在山坡上,杨柳堤岸独自踱步。他笔下的田园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一派丰收景象,他眼中的乡村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清新自然,或许在常人看来他的生活是如此惬意,但是对于心怀鸿鹄之志的辛弃疾来说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千百年来,赏心亭是文人墨客喝酒吟诗,赏心雅兴之处,到头来辛弃疾也只能在此仰天长叹,叹的是对自己经历的悲怆。我想,他在拍栏杆时一定对自己当年快鞭催马,驰骋沙场,现在已只剩一腔志气,却没地方使出感到愤懑。他手握一只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他的诗是用剑雕刻出来的,在今日读他的诗,还隐约有种气势磅礴和凝然杀气的味道,但这之中,报国欲死无沙场的无奈,却使得他的诗中又透出一味淡淡的忧伤。他的诗,不是用笔写的,是用血与泪融合成的,那股因报国无门的悲哀在如今看来,还是能感受到他一次次的哭泣和表白。他临洪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今日,赏心亭已无处寻觅,只剩长江滚滚,似诗人的长叹不已。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3篇

执笔弄墨,我将韶华晕染,丹青为衬。泼墨年华,叹息声中,又无故瘦了西风。我将笔墨点染,勾勒似锦年华......

似锦年华,笔墨流转之间,墨香氤氲成韵,断鸿声里,是谁无声的祭奠了此中的不语哀伤。

似锦年华,丹青晕染刹那,绘不尽的昨日悲欢。落日楼头,看谁在残霞斜照里把栏杆拍遍 。青石板上,又是谁脚步匆匆,不肯轻易回首。

舞榭歌台,我将韶华吟唱,锦瑟为伴,如歌岁月,锦瑟声中,又无端染了一路清尘,我将锦瑟弹奏,歌一曲匆匆年华......

匆匆年华,锦瑟无端。吟一段唐宋诗词,不觉弹指红颜老,刹那芳华远。

匆匆年华,于平平仄仄的音韵中,歌一段老去的年华,谱一阕昨日的红尘欢欣。

夜深,回望,望不尽倾城月色。夜深,花歇,绘不尽的琉璃年华。夜深,霜落,挽不住的流年轻轻。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斜阳里的残照,繁华中的凄凉,执笔草书, 怎么使我的笔惊艳。

第4篇

忆往昔,千古江山,孟德孔明孙仲谋,蒙恬卫青霍去病。金戈铁马,豪以裹尸还。怎无他?自古男儿志报国,其亦欲为国弃疾。

休说投戎伐金去,更胆提颅于金地!四十五载仕途漫,三十七调却成哀。

余悲之,只道是,生时不逢时,壮志酬未酬。《花》乐弦欲断,只恨后主尤未知。

君不知,君不知,

男儿马革裹尸时,战死沙场未能还,尽是幼安思却处;

君不知,君不知,

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列舰层楼,尽是幼安愿;

君不知,君不知,

铁甲烈马,血洒大漠,只为山河全,此谓真弃疾!

愁愁愁,国愁战愁愁沙场,愁似天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唯见长江水,为君叹流。

嗟乎!嗟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只问辛君梦系何处? 廉颇孙郎刘寄奴。

观君双目,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观君英姿,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观君一生,数不尽,是波折,然其胸襟宽阔,义薄云天。纵然壮志未能酬,人生悲重于喜,却是不朽青史。

或问:“赞同否?”忆陈亮曾曰:“挠弗浊,澄弗清。”余意亦概如此:幼安一生,无论世间混否清否,仍一如既往,实为难得,故曰:“辛君独一无二者。”

余立世十余年,看两三闲人,阅四五卷书,观世人姿态,虽不堪已然,却叹,何觅辛君与归?难难难,更甚于上青天!

第5篇

暴雨袭来,橡树顽强斗争,终得巍然屹立;风吹雨打,芦苇顺势起伏,未来赢在手中。橡树高大,芦苇弱小,不同的生命在困境之中有着不同的选择。那么,面对困境,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面对困境,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选择了放下包袱,离开仕途。辛弃疾独游落日楼头,在断鸿声中,看了吴钩,拍遍栏杆。面对困境,不同的人选择不同。总是记得东坡居士的豪迈,易安居士的哀愁。乌台诗案,惨遭贬谪,他没有为此垂头丧气,却是与友人畅游赤壁,豪迈放歌,吟出了千古流传的《赤壁赋》。他,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家破人亡,国家垂危,她独倚栏杆,空对遍地黄花,哀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就是大明湖畔,极富诗情的李清照。他与她都在困境中成就了自己的诗文,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两种相背而驰的人生态度。

还记得08年一场大雪阻断了多少人的回家路;也不曾忘记汶川地震后惨不忍睹的满眼创痕;7.23高铁事故夺去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天灾人祸面前,中国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灾难降临,我们没有退缩,是中国,这个响亮的名字将我们凝聚,是无心个,那面鲜艳的红旗照亮了我们前方的路。困难面前,中国人民顽强抗争,用不放弃谱写了一曲嘹亮动人的歌。

是的,面对困难,有很多种的选择。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学生,没有耀眼的光芒,也没有强大的力量。但我,有一颗坚强的心,困境之中,我会量力而行。顽强斗争固然可贵,顺势起伏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只要有信心,有毅力,我相信黎明的曙光总会划破黑暗、悄悄降临人间。

是谁说过,人生在最低谷的时候,无论向那个方向走都是向上的,所以,不要害怕困难。面对困难,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阳光总在风雨后,守得月开终会看见月明。坚信自己的信念,用希望披荆斩棘,你会看到,那些阻挡你前行的石头中,也会开出娇艳的花朵,它们的名字,叫成功。

河北省邢台市二中北校区高三文科21班高三:耿康宁

第6篇

关键词:阑干;建筑;宋词

中图分类号:A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阑干”运用最广泛的是“遮拦”意,同栏干或栏杆,指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的遮拦物。阑干一般由栏杆柱、栏板、连杆或扶手等组成,常与楼梯、台阶、门窗、柱廊、台基等构造方式联系,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允评价,“大概世界上自古至今的建筑形式中,只有中国古典建筑曾经运用过以阑干为建筑构图的主题,或者说让它占据着相当显著和重要的地位。”[1]

一、空间・时间

墙是建筑的开始,往往也成为这一建筑空间的标志,一种有意义的符号。甚至当实体的墙被抽象成单纯的符号运用到建筑或细部中,仍能够起到划分与标志空间的作用,比如阑干。

在空间既要围合又不失封闭的情况下,通透的阑干就是实体围墙的抽象化处理。颐和园的万寿山南麓,沿着山脚与昆明湖相接处修筑了一道东西长达700多米的长廊,长廊由无数低矮的小阑干组成。这精致的一线如同系在庞大建筑群上的腰带,它暗示着阑干以上是人工建筑,以下是天然画图。设想这道白玉阑干改用沉闷厚重的实体高墙,则万寿山及其上建筑群就完全与昆明湖失去联系。

纪念碑四周常用石砌阑干围住,尽管很容易被跨越,于人的心理却是不可逾越,阑干所围合的空间神圣不可侵犯,心灵在此感受到空间感之于建筑的意义。阑干之内,英雄和他的功绩“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阑干之外,浩然正气向场地辐射,感染着前来敬慕、追忆的人。

建筑的时间蕴含在高度序列化的空间中。建筑师用“间”组成“幢”,由“幢”围合成“庭”,最后蔓延到建筑群,始终有明确的逻辑统领。在复杂的组合中利用那些排列整齐、疏密均匀的阑干作为室内到室外的过渡,似隔非隔,起承转合,演绎着“空间的流动性”。在阑干的牵引下,空间以流动的视角展现动态的连续风景构图,在这种空间构图中自然渗透了时间因素。昆曲《牡丹亭》如卷轴铺散开的情节,前一刻还是幽怨的杜丽娘“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待到弱柳扶风般“捱过雕栏,转过秋千”,就遇上了深情的柳梦梅“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空间的流动远不止于画面的转换,深沉处更有思绪的暗流涌动。中国人的空间观是情感流动的心理空间,人在室内,思想竟可以随曲曲折折的十二阑干无限迂回徜徉。宗白华说,“我们的空间意识的象征不是埃及的直线甬道,不是希腊的立体雕像,也不是欧洲近代人的无尽空间,而是潆洄委曲,绸缪往复,遥望着一个目标的行程(道)!”[3]从“转朱阁、低绮户”的坡到“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李煜,这卑微的阑干令多少千古词家谦卑地低下头颅来彻底思考人生,在回环流转的形式中完成心灵的飘逸飞升。

二、缘情・移情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阑干是一种别有意味的艺术形式。沈福煦指出,“将许多自然对象人化,染上伦理色彩,然后加以形式化,在建筑上作为装饰处理,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惯用的手法。……但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许多出自非伦理的象征语言。所谓非伦理象征,是指缘情或畅神的意象。”栏杆正是,本身无象征意义,在功能上却具有感彩。“它在现实生活中引发的感情是真正的缘情的审美基础,作为象征,是把这种精神功能升华为审美,因此栏杆这个物质的对象才会产生象征作用。”[3]

作为唐宋词中的常见意象,阑干以多种面貌呈现,有典雅的雕栏、富贵的朱栏、华美的画栏和沧桑的危栏……阑干何以缘情?在宋代,社会思想保守,理学禁锢心灵自由,须时时警觉、压抑情感,更有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只有在“凭栏”“倚栏”中才能获得一丝精神寄托。有周邦彦“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过秦楼》)的抑郁愁苦,有辛弃疾“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的旷世孤独,也有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的慷慨悲愤。

《易・系辞》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意思是关起门,空间幽暗;打开门,空间明亮;或开或闭,明灭变化;如此往来,沟通明暗。在空间分割上,墙为“坤”、门窗为“变”,阑干则为“通”。阑干所分割的空间是一大一小的强烈对比,通融而流动。因此,内部的小空间能恰到好处地承载个人愁苦又不显得矫揉造作,外部的广阔空间就用来抛洒那许许多多载不动的国仇家恨!在时间上,阑干是联系今昔的纽带。任凭世幻,失意人总会记得这亲密接触过的阑干:也曾倚栏厮守,“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共倚”(李清照《孤雁儿》);也曾凭栏遥望,“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谁会凭栏意”(柳永《凤栖梧》);也曾捶栏悲歌,“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吴渊《念奴娇》)。这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可视为审美主客体的双向沉淀,阑干之于词人是泛化传达情感的凝结物,虚虚实实围合起的这方小天地里安放着疲惫的身躯和脆弱的心灵。

意象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符号,是情感意绪的载体,能否在阑干中驻扎情感和意志?至宋代,词的发展蔚为大观,“阑干”意象的运用逐渐频繁,内涵渐趋丰厚,多为娱乐消闲之作,少有兴衰之思。靖康之变后,凭栏人的重心逐渐转向渴望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尤其南宋偏安后,具有多重身份的爱国词人都是“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写照,阑干意象背负上深重的国仇家恨。然而,遭遇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打击后,词人的心态普遍沦为低迷、消沉,如“眼朦胧,凭阑干,半醒醉中”(杨缵《八六子》)与“二十四栏凭玉暖,杨柳月,海棠阴”(周密《江城子》)。

阑干具有屏障、掩饰的功能,于阑内看外物,因距离产生了安全感,就可以安然无恙,可以自由倾吐。这种由疏离产生的妙境如同遮面琵琶,欲语还休,正契合中国人的内敛心态。深闺女子被礼教束缚,对自由的向往、对青春的依恋、对爱情的渴望都不能言说。如“想玉楼,犹凭阑干,为我销凝”(《高阳台》)的王亿之,脉脉目光透过半遮掩的阑干,只是欲语还休。在唐宋词中,抒情女主人公的凭栏举动,大多可视为伤春之情或思念之情。

词人为何常作闺音?因怀才不遇而有与思妇怨女相同的心态。中国文人惯有的人身依附以及由此造成的奴性人格,在积贫积弱且极端专制的北宋社会体制中更为典型。他们不仅需要身体的依靠,更寻求心灵的依附,“倚阑”的外在功能正暗示着这种深刻的内在依附心理。“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八声廿州》)的柳永,乡愁的苦闷无处宣泄,只能在登高倚阑中寻找一种心灵和情感的回归。“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杆不自由”(《鹧鸪天》)的辛弃疾,寂寥的心绪只有投向阑干的怀抱才能有所附着。

宗白华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之表现。[2]“阑干”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不仅实现了美的价值,更深深地表达了生命的情调与意味。包容阑干的词多了一份形象的精神命脉,沉淀起思想的重量。走进词里的阑干因藉了文字的庇护得以抵抗岁月的侵蚀,将历史镌刻、将瞬间定格。

参考文献:

[1]李允.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

一梦十四年(代序)

十四年恍若一场长梦,醒来时,满眼的凄清寂寞,让人好不后悔。也许梦的恬静让人不再想苏醒,但倘若是醒了,便只有回首。有时人的思绪是纷繁的,剪不断、理还乱也就罢了,偏偏还要独上西楼,将这种悲哀细腻化,到最后,即便不在梧桐深院,只怕也是旧恨重来,黯然神伤。

相比之下,能落泪的倒是幸运的了。涕泗长流也罢,相顾无言也好,泪能销愁,正如酒能销愁。纵观古今落泪之人,他们的处境,显然要比咽泪装欢这强得多。同样,笔能抒写出来的情怀,又何须深藏不露呢?

古人常以为知己之重,胜平生诸事。偏偏知己难觅,空嗟半生零落,如辛幼安即有词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等寂寞还是颇让人惆怅的,就算面对“楚天千里清秋”这等景色,他也无法敞开襟怀。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也许词人很多年后方才明白,?h英雄之泪者,既非二三知己,也不是红巾翠袖,而是自己的笔头。酒不能作意志的慰藉,毕竟它对人肉体上的劳损过大,而写作则是某种灵魂和躯体同时兴奋所创就的产物。那些风格迥异的文人,背后实质上是以他们的意志为支撑的;有一些成就的文人中,他们作品往往更能体现性情。

十四年来,顺着自己的意志前行,大概是我唯一用生命去恪守的准则。写作亦是如此,我的笔触由从前的稚嫩到后来的圆熟,直至今日的归于本源,自始至终,我都试图用它来诠释自己的心灵。所以,这一场长梦,并不是静谧的,你可以听见原野的声音,听见万物的私语,心脏的搏动以及呼吸的鼻音。

不仅仅是怀念,当然,还有成长。梦所带来的是对未来的向往,十四年来,只愿有一盏青灯,伴我斜坐到天明。阶前雨声,窗里幽月,无数个日夜,无数缠绕的思绪,都化作落墨无声。在这沉默之中,我似乎触到了年华的琴键——

旋律,依旧是让人难忘的那一种。恍然若梦。

2008年2月于杭州寓所

第8篇

稼轩,你于我是一种情结!

阴风怒号,吹不熄我对你的记忆,浊浪滔天,掀起你心中不平的怒火,历史的车轮辗过,在我心中刻下你脚印的痕迹,阐述你生命之重!

山外青山楼外楼,灯红酒绿的屏障挡住了昏君的眼,西湖歌舞麻闭了朝廷的神经,你愤然而起,脚踏昆仑,拔剑四顾,滚滚长江把中华大地分成两半!北方是金戈铁马的沙场,南方是纸醉金迷的暖窝,你毅然挽雕弓如满月,射向北方的天空,大漠孤烟,黑云压城,断壁残垣间留下你深深的脚印,让我沿它北行,为你吟一曲笑傲沙场马革裹尸的英雄长歌!

然而你终不免班师回朝的厄运,你的脚又踏上了江南缠绵的软土,但你的雄心却霍霍有声,你慨叹千古兴之多少事,你希望了却君王天下事,你无奈烟柳断肠发白鬓染,你卧听冷雨敲窗,风打梧桐,一生豪放的你也不免依窗哀叹,你在凄风苦雨中伫足,迈着物理的脚步拍遍栏杆,却吾人会凭拦之意,我愿沿着这长行的脚印,沿着这绵长的哀愁,拂平你心中的伤痛,感受你沉甸甸的生命!

沙场半生厮杀,山河破碎如絮,你屹立在五岳之巅,脚踏这破碎的河山,肝肠寸断,我顺着你的脚印前行,发现路是那样残损和渺茫?

天幕浮云掩日,宫廷灯火通明,风萧萧兮,掀起泛黄的纸页,传来历史的叹息,我踏着你的脚印,赞你七分豪气,咬你的三分忧郁,毅然走向残阳如血,哀鸿遍野的古道,让我的脚印也烙在心灵的深处,在书海中执笔起舞,永不缴械,踏出生命之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让我淡然宠辱成败,用脚印见证我的存在!

稼轩,远隔千年,宝剑是否寒气依旧,脚印是否入土三分,荡气回肠?

第9篇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颇为独特的作家。这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抗战实践家,在文学上创造的成就同他在功业上的建树一样轰动,时人以“卓荦奇材,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评价,其雄视百代的词作固然是“别开天地,横绝古今”,倍受世人称誉,他在继承和发扬北宋古文运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撰写的散文,同样开辟了迥异于前人的新境界。

(一)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赏析】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的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下片直接言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像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第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去呢!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呼应。

【练习】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特点?

2.简要分析词中划线句的表现手法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怀。

【参考答案】

1.用比喻,将远山比作玉簪和螺髻,写出山的多姿。借景抒情,借“献愁供恨”的远山抒发作者的忧愁和怨恨。

2.借用典故,表明作者不肯去追求享受,决心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

(二)

新居上梁文

【宋】辛弃疾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人生孰若安居之乐;一年种谷,十年种木,君子常有静退之心。久矣倦游,兹焉卜筑(择地建筑住宅)。

稼轩居士,生长西北,仕宦东南。顷列郎星,继联卿月。两分帅阃(kǔn,统兵在外的将军),三驾使轺(yáo,古代的轻便马车)。不特风霜之手欲龟,亦恐名利之发将鹤。欲得置锥之地,遂营环堵(狭小、简陋的居室)之宫。虽在城邑阛阓(huán huì,街道)之中,独出车马尘嚣之外。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亦将东阡西陌,混渔樵以交欢;稚子佳人,共团栾(tuán luán,团聚)而一笑。梦寐少年之鞍马,沉酣古人之诗书。虽云富贵逼人,自觉林泉邀我。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语人间奔竞之流,“卿自用卿法”。始扶修栋,庸庆抛梁(旧时营造房室上梁时,总匠师以馒头从梁上向四面上下抛掷,而诵上梁文):

抛梁东,坐看朝暾万丈红。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

第10篇

--有时,即使是一张纸巾,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婚礼上,她的泪忽然奔涌而出,不仅是新娘必有的喜泪。当初她坚持要举行盛大的婚宴,不是没有一点补偿心理的。他是留美的医学博士,开一家药品公司,财富与前途都是明摆着的。第一次见面,对她说手术室的笑话,自己笑得“呵呵”地,她也附和地浅笑,可是根本没听懂--一大堆专业术语。

他对她好,送花,开车送她上下班,带她去豪华娱乐场所,出资为她出了两本散文集--但他都只翻了几页就睡着了。对于他,她始终是高山仰止,敬而远之,却连她周围所有的人都动了心--这样的男人不嫁,还要等什么样的男人。她最后还是嫁了,只是泪不由自主。在豪华的奔驰车里,他一路用纸巾细细地为她拭泪,淡淡的茉莉清香笼了她一脸,柔声劝她:“我们会经常回来看你爸妈的,别哭了,脸上的妆花了。”--他还是不懂得她。

她是在一次笔会上认识那个男孩的。第一个晚上,月光泼泼溅溅得满山都是,夜都深了,她还依着靠山的栏杆,把自己放在月光里。有脚步声从她身边走过,那人停一停,低低吟了一句:“几处吹茄明月夜。”她惊得直起身来:莫非他听得见她心里的声音?

他们以后就总是这样:一句话,她说了上半句,他便很自然地接出了下一半。笔会结束后,他们回到了各自的城市,却仍旧借助电话与邮路,谈诗说文,谈天说地,然后谈情说爱,终至于--谈婚论嫁……她不自觉地将男孩的信揉成了一团,她整个人都愣住了--也许,她一直都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只是……

她看见丈夫在电脑前专注的身影, 已经开始了中年的微胖--他怎么办?男孩不断地催问,每次见到男孩,她都下决心回家后立刻对丈夫摊牌。可是,怎么说出口?他对她,一直是那么好。

她在时间里煎熬,思绪纷乱如风起时的槐花:进,或者退?离婚,

或是不离婚?他们再见面的时候,男孩追问的声音越来越大,她想起自己的诸般委屈,不由得就落了泪,一会儿便哭得……

男孩慌了,翻遍全身才摸出一张卫生纸递给她。她捧着男孩递过来的卫生纸,忽然心里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那卫生纸颜色灰蒙蒙的,纹理粗枝大叶,捏在手里,坚硬粗糙有如砂纸,一看就知道是那种自由市场上论斤卖的。

她想起他为她拭泪时那淡淡茉莉清香的纸巾,柔软细腻而轻盈,仿如他给她的日子:舒适的,温存的,清洁的。如果不是遇上他,她不可能在两年内连出两本书,也不可能至今还保留了一份少女不谙世事的纯净,包括她编织的那些美丽的爱情故事,其实都是在他给了她足够的生活保障的前提下才有的。她想起他的豪华私家车和那些与男孩在寒风凛冽的街头等末班车的深夜;他的健伍音响和男孩要经常拍一拍才会响的随身听;他送的钻戒和男孩送的玫瑰。男孩给了她爱情,他却给了她一个女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安全感。

不知不觉地,她泪止住了。她将他的卫生纸还给了他,静静地说:

“我自己有。”

第11篇

关键词: 苏轼 辛弃疾 豪放

苏轼、辛弃疾词的特点在教材的四首词中较为突出。四首词的豪放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一、词境阔大高远,雄浑壮丽

首先看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描绘出了滚滚东流,奔腾喧闹,广阔高远的长江形象。同时又由空间的长江流水转变成了时间的洪流。洪流冲洗而尽的是千百年来的英雄人物。作者思接千载,胸怀历史,胸襟雄阔。下面的写景“乱石穿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奔放中有层次。山石如插入空中,峰棱好像把天上的彩云都崩裂了;波浪凶猛,好像把石岸拍碎一般。不断卷起的浪花,美丽如雪。三句话,三个意象,三个层次,刚劲、壮阔,雄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景之句极少,但我们依然可以见到雄浑之气。“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作者穿行山林之中。山林给人一种苍茫无尽的感觉。“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取景阔大。山势苍茫,暖洋洋的落日居于其上,十分壮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头即写景。“楚天千里”是阔大之境,“水随天去”也是如此。“遥岑远目”眺望远山十分高远,“楼头落日”“远处孤雁”也是高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壮丽至极。“千古江山”取景雄阔的中国大地,同时也融入了千百年的中华历史。“舞榭歌台”“斜阳草树”是词人居高远眺,摄取大范围的空间景象。“烽火杨州路”,路途漫漫,烽火连天,雄浑中有一点悲凉。总之,这四首词取景阔大,意境高远,雄浑。

二、情感昂扬奔放,苍劲悲壮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塑造了一位面对壮阔江景而感慨万千的词人形象。词人的脑海里波涛汹涌、激荡飞扬。奸雄曹操,军事奇俊周郎,忠心耿耿的黄盖,复兴汉室的诸葛,哪一位不能激起词人的奋发之气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感叹中,我们能看出词人恨不生于当时,与众英雄共同建功立业的情感。下片词人聚笔于周郎。“小乔初嫁”,显示了周郎的年轻潇洒,人生旅途平坦顺达。“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才能奇绝,儒雅洒脱的周郎举重若轻。词人面对早年就成就不世之名的周郎,岂能不艳羡?被贬僻远山间,依然雄心不减当年,词人雄气勃郁,自是豪放一脉。《定风流(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人写的是小事,但抒发了不避艰险,不惧危难的豪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人生旅途中,词人缓步而行,并不急切匆忙;吟咏长啸,以音声高张战斗旗帜。“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生活困顿但依旧乐观。“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充满着温暖的希望。面对政治上被排挤、打击的境遇,词人不惧不畏,心怀乐观。这股豪气让人由衷敬佩。辛弃疾情感奔放昂扬,就在他的一颗报国之心上,苍劲悲壮也在他的报国之心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先描绘了一幅登高远眺的图景。登高望远,并不稀奇。让人感慨万千的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是一种宝刀。看“吴钩”必会激起杀敌报国的豪气。“栏杆拍遍”,胸中必有无法吐出的郁结。词人激愤的是“无人会”,他望到北方而激起杀敌报国的决心。下片作者运用几个典故道尽他不愿归隐,不愿追求私利,只想杀敌报国的志向。表明了他对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感慨。最后作者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悲愤、沉郁作结。整首词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词人杀敌报国的激昂和无人理解的悲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又一杰作。文中善于用典。开篇先用了孙仲谋的典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风吹去。”表现了对孙权无处寻觅,当年的亭台殿阁风韵被岁月淘洗净的良多感慨。紧接用了刘裕的典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执戟冲杀,勇冠三军的气象怎能不令人羡慕。词人的情感是那样炽热、强烈。这正表明了词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气概。下片对“元嘉草草”,好大喜功的批判;对“狸祠下”,只贪一晌祥和的讽刺;正是欲收复大好河山的爱国之情的侧面表现。最后用老将廉颇的典故,一句“凭谁问”蕴含了不尽的叹息、呼喊与悲愤。这首词,在感情上沉郁昂扬,苍劲而又悲壮。

三、语言明达简丽、奔放顿挫

苏轼用语明白如白话,流利畅达,没有一点阻塞碍滞。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有一个词是雕琢而成的,却表尽了词人的胸意。三个句子一气而下,音节和谐流利,一泻到底,奔纵无滞。如“小乔初嫁了”更是锤炼了的市井间俗语。少一字不可,多一字多余。但并不俗,因为它是锻炼了的,表现力极强的语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穿、惊、拍、卷”都是人们用滥了的字眼,然而在这里并不陈旧。因为这些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两岸奇峰怪石耸立,中间波涛汹涌、白浪翻滚的景象。语言顿挫有致。上片写大江美景,不是“大江东去”紧接着“乱石穿空”等语,而中间加入了“人道是……”三句。使词句形成了三个层次的顿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也有这些特点,就不一一赘述了。辛弃疾用词不事雕琢,表现力强。像“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洲路。”表意清楚浅显。然而辛词的语言依旧是经过锤炼的,在平凡中蕴含奇异。“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字虽平常,语意、境界、艺术水准却不平常。辛词语言的顿挫更不用说了。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一层,三句一重,层层重重而不乱,是不多见得。

苏辛的词有共同点,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个性。

从境界上说,苏轼词雄浑壮丽中有澄澈,明丽。大江东去,波涛汹涌的壮丽中,没有一丝阴郁。雨打林叶,时急时缓,时密时疏的节奏;山头斜照相迎于人的景象;雄浑中给人亮丽、新奇的感觉。辛弃疾词则不同。雄浑壮丽的境界让人感到的是阴晦郁结。词人心中的悲愁、愤激之情更多地折射到外物上。遥岑远目中的献愁供恨,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栏目杆拍遍下的无人会,这些都折射了词人的悲慨、愁怨、孤独。雄浑壮丽中自有着一股忠愤郁结之情。“雨打风吹”“斜阳草树”“烽火扬州路”阴晦、荒凉之景郁结着词人的悲愤,感叹。从情感上说:苏轼的词,昂扬、奋发、郁闷而转豁达。辛弃疾的词昂扬、奋发、悲慨而转向了郁结。苏轼在《赤壁怀古》中站在江边,观看壮丽的江景,联想的是赤壁之战的英雄功业,昂扬的是建功立业的豪气。然而一想到,自己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却遭贬谪,蜗居于黄州,心中自是郁闷。这种苦闷词人是以调侃的口吻道出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让人感到的是一种表现上的轻快。最后词人寄情于山水,以“一尊还酹江月”作结,豁达地跳出了苦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无所畏惧,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淡定旷达,也是一种豁达的境界。辛弃疾的《水友吟·登建康赏心亭》在展开高远壮丽画卷的同时,已见愁肠。“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更是重染了他,时光虚度,不能抗敌的浓浓悲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把读者带到了不被理解,报国无门的深深愁怅中去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京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用廉颇的典故,呼喊出了内心哀怨与悲壮。到如今连一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这对于一个心怀壮志的将领来说是何等悲伤。辛弃疾的情感终结于苦闷忧伤,带给读者的是愤懑。它完全不同于苏轼的词。

从语言上说,苏轼的词直白,辛弃疾的词隽永。苏轼的词直白晓畅不注重用典。虽然也有怀古,但对周郎直接描述,言辞之下没有更多的韵味。辛弃疾的词注重用典,语言隽永,意味深长。即使不用典的句子,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也耐人琢磨。

苏轼与辛弃疾风格的异同,产生于二者不同的身份和相似的境遇。苏轼生于北宋、辛弃疾长于南宋,都有一颗建功立业的心。二者有相似的遭遇。苏轼不得志于改革派也不得志于保守派,几起几落。辛弃疾投身于南宋王朝,一心收复大好河山。然而多次废用,抑郁而终。所以他们的词作以抒写怀抱、表现郁闷为主。但是苏轼受儒佛道三家的影响,在遇到挫折后,能够靠佛道之学,使自己超然物外,所以他的词雄壮、明净而豁达。辛弃疾没有受到佛道之学的影响,更多的是收复国土的激昂和遭遇挫折后的苦闷。所以他的词雄壮、阴寒而郁结。

第12篇

露珠是夜的泪,凝结了黑暗与昏昧;珍珠是蚌的泪,包含了坚忍与磨砺;而人的泪,可以折射出云卷云舒的风云变幻、花开花落的沧海桑田。泪,本从磨练出,本从生活的锤炼出。

一、离人之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柳永在长亭送别中,在无语凝噎时,竟只有流泪。一边念去去,一边泪沾衣。离人之泪,从看惯了客舍外青青柳色的眼中流出,饱含辛酸与不舍。即使是常发少年狂的苏轼也难免“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甚至把“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杨花看作了离人泪。从离人之泪中折射的是一份深情,两处相思。离人之泪,从思念中提炼而成,道尽了征夫之怨、春闺之愁、慈母之叹。

二、知己之泪

“梦啼妆泪红阑干。”在浔阳江头的一次邂逅,使白居易始有迁谪之意,更使一曲《琵琶行》千古流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处境,让红叶居士“又闻此语重唧唧”,甚至让泪水浸透了江州司马的青衫。而伯牙,更是为了钟子期那一句“汤汤兮若江河,巍巍乎若泰山”而摔断紧扣心弦的琴弦。然而,在那双哭瞎的双眼后,隐藏的是惺惺相惜却又阴阳相隔的无奈。知己之泪,折射的是相逢恨晚之情与相得益彰之义。它从友谊之中提炼而出,说尽了友人之间的心意相通。

三、谪臣之泪

“凭轩涕泗流”。杜甫凭栏而望,望见的是关山北的戎马,然而他不过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泪痕干后,依旧只有少陵野老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用泪书写下“三吏”、“三别”传至后世,也改变不了他“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命运。而辛弃疾纵是把栏杆拍遍,也只见“郁孤台下清江水”,空自问“中间多少行人泪”。陆剑南更是等到两鬓斑白也只能“塞上长城空自许”。谪官逐臣之泪,是“感时花溅泪”,折射的是廉颇老矣的悲哀与杜鹃啼血的孤愤。他们的泪不在金戈铁马间滴落,却在烽火中被尘土掩埋,它从一颗忠君爱民之心中渗出,却找不到归路。

纪伯伦曾写过这么一个寓言:一个贝壳对它的同伴说自己体内痛苦不堪,路过的蟹一语道破天机??因为它体内蕴藏着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

生活,便是棱角分明的砂,眼睛是粹取生活的蚌,泪,便从中磨砺而出。因此,其实每一滴泪里都酝酿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