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5 21:5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育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教育游戏;研究生;教育技术学;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46-04
一、引言
2003年以来教育游戏作为教育技术学新的研究方向或领域,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既有在宏观层面探讨教育游戏的概念、本质、功能、理论基础等,并尝试构建教育游戏设计的框架或模型,提出教育游戏设计策略及方案等;也有对游戏主题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游戏任务设计、关卡设计、参与者角色设计和情感设计等微观细节的研究。作为重要的教育游戏研究群体,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对教育游戏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我国教育科研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对近十年教育技术专业中游戏主题的硕博论文进行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调查方法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博论文中关于游戏的相关研究状况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从全国硕博论文库检索文献。将检索到的论文题录信息包括篇名、作者、学位授予年份、摘要等转换到Excel表中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笔者对以上数据做了筛选,去除一些与主题不符的文章,筛选出182篇硕博论文。
三、研究现状
1.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教育游戏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从数量上来看,2003年开始有对该主题的研究,十年来研究成果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06年后,研究数量急剧增加。这种现象表明,教育游戏由于巧妙地将教育的知识性和游戏的趣味性融为一体,正在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热点。
2.服务对象针对性较强,多集中于中小学
通过对论文的梳理分析,我国以游戏为主题的教育技术学硕博学位论文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在服务对象的类目设计上着重区分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具体数据统计如图 2 所示。
总体上看,一方面我国有27%的硕博学位论文在探讨教育游戏相关问题时,没有设定明确的服务对象,且这部分论文多集中于近十年早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73%的论文有明确的针对性,而且这种针对性体现在实例开发的内容选取。我国硕博论文中教育游戏的服务对象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阶段,且研究范围日渐从学校教育向其他领域扩展。但目前,研究者较多关注的是中小学教育游戏问题,研究小学、中学教育游戏的论文各有57篇和45篇,分别占总数的31%和25%。
3.研究类型逐渐多样,仍以方法、设计类为主
研究类型能集中反映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从研究类型上可以大致看出文章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的结果、形式,所以笔者将硕博论文划分了五种研究类型,如表1所示。
(1)理论探索类
我国研究者对此类论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一是理论基础研究。例如,方芳论述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游戏的技术支持。[1]二是应用模式研究。例如,余英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建构了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四种模式,并分别对其理论基础、特点、实践流程进行了阐述。[2]三是设计策略研究。例如,逄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教育游戏的设计方法,分别从教育、游戏以及游戏整体开发流程三个角度分别对教育游戏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3]
(2)调查分析类
此类论文针对当前教育游戏的应用现状展开调查,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者的综合调查与访谈,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整理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策略和解决方案。例如,杜三全和王谊群分别对小学生的游戏素养和大学生游戏应用现状做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其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3)方法设计类
从技术的两种形态来看,论文可分为两类。一是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研究者通过软件开发等技术手段完成教育游戏设计的目的。这种开发既包括基于游戏开发平台设计的大型教育游戏软件,也包括基于flash等软件设计的游戏性课件。例如,罗丽基于J2ME开发技术,阐述了教育手机游戏的开发方法。刘政良设计了针对一线教师的、支持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创建的教育游戏开发平台。二是智能形态的技术,指对利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和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设计。例如,崔继振总结了网络教育游戏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三种应用模式。
(4)应用实践类
应用实践研究者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辅助以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已开发教育游戏的各项功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者多集中于教育游戏在促进学习者知识水平提高功能的研究。另外,也有研究验证教育游戏其他方面的功能,例如:在提高学习者兴趣方面,张志宏通过实验得出,[4]教育游戏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原来的学习态度;在促进学习者创新发展方面,邓超采用行动研究法对教育游戏促进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初步验证,并提出运用策略。[5]
(5)评价管理类
部分研究生对教育游戏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其中部分内容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例如,卿小波在分析影响教学游戏软件中交互设计因素的前提下,尝试构建了教学游戏软件中交互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赵阳尝试建立一套完备的教育游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学习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早在AECT 94 定义中作为教育技术的五大范畴之一就被明确提出。教育游戏作为新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理应受到研究者和管理者的重视,但由于教育游戏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博硕论文的内容尚未涉及该领域。
四、研究反思
通过对近年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育游戏论文的分析,其研究特点还是清晰的,可以梳理作为借鉴。
1.研究服务对象集中于中小学,忽视其他教育
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与实践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中小学教育。由于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教育游戏被率先应用于中小学教育,并且相关研究也多着眼于此。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对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如何应用教育游戏的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相对较少。与学校教育相对的社会教育,则成为教育游戏研究的盲区。
2.研究类型“重”设计开发,“轻”教学应用
学习资源和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中,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研究涉及除管理以外的四个范畴。但四个范畴的研究数量分布极不均衡。在182篇论文中,有108篇论文着重研究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的策略、流程,占论文总数的69%。其中仅有22篇设计了与教育游戏相适应的教学应用方法和策略。这种重视开发等“硬”技术轻视方法等“软”技术现象,导致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缺乏,造成了教育游戏软件、课件的重复开发,以及教育游戏硬件资源的浪费。
3.理论研究不够成熟,未找到教育与游戏的平衡点
目前,我国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研究的理论基础,多是基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游戏理论以及一些技术理论。但是教育游戏不是教育与游戏的简单相加,仅靠单一视角的理论来指导教育游戏的开发是不合适的。它需要以相关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将游戏理论整合于教育理论,并结合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内容本身的娱乐属性。所以,研究者需要对教学理论、传播理论、文化理论进行综合研究,以建立和完善教育游戏的基础理论[6]。在教育与游戏的融合过程中,如何将二者兼顾,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这是教育游戏的研究者一直探求的问题。但我国研究生针对理论探究的研究较少,大多关注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应用模式的设计。
4.数据来源于理论而不是调查实践,调查和分析缺乏科学、规范性方法
根据教育游戏的研发流程来看,前端的需求分析是基础,游戏的整体设计方案是前提,技术实现和教学方法设计是关键,教育游戏的应用是目的,教育游戏的修改与完善是保障。研发的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教育游戏最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各个环节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在前端分析和测评环节,虽然部分研究通过已有经验理论和逻辑推演进行分析,但是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认知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只能提供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知识基础等智力因素的普遍共性信息,针对非智力因素,比如,兴趣、学习风格等需要进行调查分析才能获取准确数据。而对于教育游戏测评之后的修改,对游戏的完善、学习者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生在教育游戏研究中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实施修改的是少之又少,深化研究迫在眉睫。
五、研究建议
1.拓展服务对象的范围,关注弱势群体和非学校教育对象群体
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或者学习方式,能够为学习者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体会其教育的娱乐性。这种愉悦的学习体验,应该被所有的学习者感知,不应受到年龄、感官和是否在校的限制。这就要求研究生要扩大教育游戏研究服务对象的范围,将处于弱势的感官受损人群和社会上渴望获取知识的人群纳入到服务对象的范围中,使人人共享教育信息化中教育游戏为学习者带来的愉快学习体验,使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能够体会到教育游戏所带来的益处。
2.以教学实践应用为导向,注重教育游戏的管理、评价研究
在教学中的推广和使用是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目的。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游戏应用的研究,开展应用模式、应用策略的指导性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教育游戏的资源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积极构建教育游戏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师、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游戏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使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研究范畴能够协调发展。
3.树立基于设计的研究理念,增强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规范性
根据设计的研究理念,教育游戏的研发是通过设计、实施、分析和再设计的持续循环进行开发和研究。在这种研究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者要完成五个环节,将整个设计开发过程看作是持续完善、改进的过程。即:①以问卷、访谈为主的调查,分析学生学习需求;②对教育游戏进行教学设计和技术实现;③对游戏软件进行试用和测试,根据反馈信息对游戏进行修改和完善;④根据反复测试和修改,总结游戏设计开发和应用指南;⑤对游戏进行推广应用。在研究过程,要注重数据来源的科学性,而不仅仅通过理论和思辨获取信息。
4.适当设置教育游戏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国内高校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中,依然不见和教育游戏相关的课程。教育游戏是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交叉的产物,仅靠学习其游戏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相关的开发技术,很难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游戏;其人才“应兼收并蓄,既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又有相当的人文与艺术素养” 。[7] 以现有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均无法满足培养教育游戏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设置适当的教育游戏的课程,并且为教育游戏研究人员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5.合理管理科研成果,促进教育游戏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已经设计、开发出67款教育游戏产品,由于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本的限制,并不能在广大教学课堂中推广、使用,使教育游戏在学位论文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阁”,难以发挥其设计、开发的作用。如果能加强对教育游戏科研成果的管理,多方参与合作,学校和科研单位提供设计思想,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从而形成一条设计、研发、应用的产业链。[8] 这样不仅能够加强我国研究生教育游戏研究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教育游戏的推广,并且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游戏资源,真正实现教育游戏的产学研结合,促使教育游戏更好地服务教学。
参考文献:
[1]方芳.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模式[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余英.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逄博.教育游戏设计方法与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张志宏.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5]邓超.教育游戏对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6]杨晓宏,李鸿科.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思考――基于 “娱教” 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7.
论文摘要: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小学教育的特殊性,积极构建完善、系统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听说技能、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课程研发技能、教育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及学科专业技能等10项。
一、构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依据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特殊要求,因此,高师院校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针对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1.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启蒙性、全面性等特点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全面要求。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虽然小学教育在知识传授上是最基本的,但却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小学阶段还是学生身体迅速发展、形成基本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教育的重点难点不在于要传授多么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而是要奠定学生今后全面发展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等让其一生受益的好习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必须全面,即既要有较强的教师基本功技能、艺体活动技能,又要有较强的教师智力技能,以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研发、教育反思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各种良好的个性品质。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专门要求。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系统教育的影响下有了较大的发展:感知觉已逐渐完善,观察的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概括力等随受教育的影响逐渐提升;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发展到抽象记忆能力增长;小学生己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小学生这些独有的认知特点要求小学教师要具备观察及了解儿童的技能、善于与儿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技能、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艺体活动技能等。
此外,小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小学生逐渐学习到与人相处、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同时,其自我概念开始形成,如果小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及同伴的肯定,将会产生自卑情绪。因此,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善于协调及组织管理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技能,还要具备着眼于小学生的成长正确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技能、初步心理咨询技能等。正因为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所以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具有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专门要求。
(二)社会发展和基拙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
1.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现实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经济发展速度惊人、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提高,而月_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人文精神的构建一与审视、终身学习成为必然、小学生个性发展得到高度重视等,这些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变革,近年来在小学生中相继出现了留守儿童、社会不利家庭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城市独生子女等值得我们关注的特殊群体,这一切要求我们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要重视教育反思、教育研究、与家长沟通并帮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实施心理辅导等教师智力技能,以满足时代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现实要求。
2.教师专业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迫切要求。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兴起了“教师专业化运动”,希望藉此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很低,其中尤以小学教师为甚。不少人认为小学教师不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只要有一定学科知识都可以成为小学教师。其实,这种误解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低,小学教育专业性不强。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小学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要重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及其他专业人才的独特性,增强小学教师的不可替代性,为小学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迫切要求。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直接要求。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这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改变了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重视综合课程的设置;改变了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而重视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而重视小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而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而重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等。这些对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运用、课程研发、教育反思、教育研究等技能提出了直接要求。
小学教育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认识到该体系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综合体,因而,要加强自身各种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一)听说技能
这是小学教师的基本功技能,是小学教师形成沟通协调能力的基础。听的技能主要指善于倾听小学生说话,引导其说话要逐渐增强逻辑性、条理性、突出主要观点的听力思维技能。说的技能主要包括:会讲标准、清晰、流利的普通话;用词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音量、语速、声调等方面要符合语境和表达内容的要求,讲究抑扬顿挫;说话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同时注意结合语境恰当地应用体态语言。
(二)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
“写一手好字”“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都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教师职业威信的树立,这主要包括常用规范汉字掌握水平、“三笔字”书写水平、常用文体(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各类信函等)写作和简笔画技能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工作技能
教师的教学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的设计技能,主要表现在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教案编写等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导人、讲解、提问、课堂组织、交往互动、创设情境、板书、结束等方面;第三,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技能,主要表现在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个性化、开放性的课外作业并认真批改;第四,教学结果的考核技能,主要表现在能根据考核目的编制不同难度、区分度的试题以及采用不同的测试方式,以获得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技能。
(四)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成为合格小学教师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第一,组建班集体的技能,主要表现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班风建设等方面;第二,个体教育技能,主要表现在观察学生、与学生谈话、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初步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辅导、对小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等;第只,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根据班级特点和学校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第四,与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沟通的技能,主要表现在善于和学生交往、帮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组织家访和家长会、帮助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任课教师解决问题等;第五,教育实践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技能。
(五)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
这是小学儿童的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要求。小学儿童处于2-12岁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儿童知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对小学儿童实施艺术教育有利于儿童完整人格的养成、全脑功能的开发。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的表现技能、鉴赏技能等,鼓励儿童表现美、创造美,进而引导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技能。
(六)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这是现代科技发展和小学儿童的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不容忽视的要求。小学教师必须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主要包括:PPT,Flash等软件的使用及制作、音像采辑、信息搜索及网上资源的下载、多媒体综合运用等技能。
(七)课程研发技能
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学教师体现其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传统的课外活动深化为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五个方面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往感以及各种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另外,还要求开设能够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的、结合学校传统和优势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校本课程。这两类课程的开设需要小学教师具有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选择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方案、组织课程实施、评价和总结的技能。
(八)教育反思技能
良好的教育反思技能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源泉,是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动力,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两方面的反思,具体指:教育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学生群体行为、教育现象、教育改革的反思等。
(九)教育研究技能
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一些有条件的小学纷纷设立教育研究室,专门开展教育科研。能够结合小学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研究是体现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表现。其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论文的撰写等。
(十)学科专业技能
关键词 教育技术装备;实验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2-0024-02
近年来,光山县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摆上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抓建设、强管理、重落实、促应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因此,全县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得到了全面、快速、均衡化的发展。
2010年,光山县借助河南省全面启动以实施“薄弱学校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的际遇,大力规划实施,并不断加大全县中小学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力度,以装备建设带发展,以规范管理促应用,以实验教学提质量,用实验操作增能力,有效促进了全县实验室仪器装备工作的均衡发展。为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进步、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保障。全县的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教学硬件环境有了显著的变化。
1 认识到位,加强领导,组织保障
在省、市勤工俭学教学设备管理站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光山县教育体育局高度重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把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目标任务纳入到全县教育体育工作总体目标任务之中,将建设、管理、配备、使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加以落实。县教育体育局成立了由督导室、基教股、计财股、教研室、电教站等相关股室站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局长为组长的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学校均成立了实验室建设工作小组,校长任组长。自上而下,形成“层层有人负责、事事有人落实”的良好工作氛围。县电教站安排专业、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实验室建、配、管、用、研工作,深入学校检查、指导,保证了省、市有关部门精神及时得到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正常、有效、按计划开展。
2 “建、管、研、用”并举,扎实推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2.1 重投入,加大建设力度
仅2010年,全县教育技术装备累计投入资金369.22万元,创建了光山高中、司马光中学2所省颁一类标准实验室建设窗口学校,创建了光州学校等5所省颁二类标准实验室建设达标学校。
1)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为辅的长效投入保障机制。一是专项经费保障,在教育专项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装备建设,并做到逐年增长;二是加强协调,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项目扶持;三是加大宣传,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2010年,光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捐建实验室装备资金就达360万元以上,光山高中建成了5个标准化实验室(56个座位),司马光中学建成了4个标准化实验室(56个座位),光州学校等5所学校共计建成10个标准化实验室(48个座位)。
2)出台《光山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建立教育技术装备长效投入机制,加强全县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完善装备经费投入机制。在深入学校,认真调研,全面掌握光山县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制定适宜本县实际的《光山县“十二五”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规划》及年度目标方案,按计划推动光山县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标准化进程。“十二五”期间,专项经费计划投入2 091.34万元,力争使光山县的23所中学、31所中心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达到省颁一类标准,25所中学、115所成建制小学达省颁二类标准,100所成建制村小达省颁三类标准。学校实验室、仪器室装备建设、管理、应用等同步达到装备标准化的总体要求,普及实验教学,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初步实现区域内教育基本均衡。
3)规范教育经费的使用。要求各校严格执行县教育体育局下发的《光山县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落实设备购置费、教学仪器的更新和易损易耗品的补充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15%的安排,确保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同步增长,教育经费是否规范使用纳入县教育体育局的年度审计。
4)政策倾斜,服务均衡发展。近3年,县电教站每年都组织人员对仓库仪器进行清理、登记、造册,向农村薄弱、偏远的学校免费配发教学仪器,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力支持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2 加强管理,重在落实
光山县教育体育局为了促进全县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创新机制,灵活形式,认真开展督促检查工作。
一是每年把学校的实验室建设、管理、使用情况作为春、秋季开学检查必查项目,由电教站制定检查内容,统一标准,对照落实,检查结果通报全县并纳入学校的年度教育工作综合考评。同时,县教育体育局各股、室、站(中心)对所联系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督查整改,确保教学设备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制定《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细则》,组织专项检查,通过查看实验室硬件建设是否达标、仪器是否够用,实验室软件建设、实验教学计划落实,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记录,仪器使用登记是否落实等,统计现有仪器设备使用率,并逐项量化记分。检查结果通报全县,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并跟踪落实。每年分2次分别对全县初中和部分小学实验室“建、配、管、用、效”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下发“实验室管理使用检查情况的通报”和“初中实验教学考评中存在问题整改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促进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
2.3 组织研讨活动,加强指导
为了指导实验教学健康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光山县教育体育局每年组织实验教学分析、研讨活动,以活动促提高,以活动保质量。每年中招结束后,均组织有关教研人员对中招理化试题(实验探究部分)进行抽样统计分析,查找理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实验室管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等方面提出意见与建议。此外,还定期组织对全县部分薄弱初中理化生学科进行实验教学视导,及时指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场组织研讨,使实验教学指导更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
2.4 加强应用管理,发挥装备效益
目前,全县中小学均开设了实验教学课,电化教学已融于课堂之中,教育技术装备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促进学校实验教学的深入开展,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水平,总结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建设、管理、应用研究成果,县教育体育局经常组织开展实验教学比武、课堂教学设计等观摩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推动实验教学的深入开展。本着“促建设、促管理、促应用、促效益发挥”的目标,每年举办全县中小学实验教学优质课、教育技术装备优秀论文、师生优秀自制教具等评比、展览、观摩活动,为师生开辟展示聪明才智的平台,有效地促进全市实验教学工作深入开展。连续几年来,光山县教育体育局都获得了河南省教育装备管理中心“省教育技术装备先进集体”“信阳市教育技术装备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组织奖”“信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3 规范管理,注重实效
3.1 完善制度促管理
一是县教育体育局向各中小学统一印发了《仪器装备管理规制度》。各校都把实验教学及仪器装备管理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有明确的分管领导和健全的制度,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保证了该项工作不断健康发展。二是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各校均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列为学校三大建设之一来抓,围绕“建、配、管、用”,纳入学校教学检查与考评,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环境。
一、政策保障
1.成立县教育技术管理、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实行“统一领导,科室协调,分工明确,齐抓共管,互相推动”的运行模式。教育技术的管理和深化应用工作不是技术装备部门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各科室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才能将应用工作推向深入。因此,在教育技术管理和应用工作中,我们明确了各相关科室的职责,落实工作,齐抓共管。教育科主要负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教培中心主要负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挖掘应用的潜力,深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及与课程整合,提高应用实效,总结提炼和推广应用经验,建立教育技术名师工作室;政教科主要负责教育技术在思品、艺体、科创、读书、社会实践等课外兴趣活动中的应用和研究,挖掘应用的潜力,总结提炼和推广应用经验;教仪电教站主要负责教育技术设备环境的建设与优化、管理人员培训、操作技术培训以及功能室和设备设施管理、维护等技术服务,参与组织、应用与研究;计财科主要负责教育技术建设、运行、维护、培训、研究等活动的经费保障及资产管理;人事科主要负责组织评定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评职、评优挂钩;督导室主要负责组织专项评价标准的制定、考评、表彰。
2.成立学校教育技术中心领导小组
各校建立由学校校长任组长,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任副组长,有关学科骨干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任成员的教育技术中心领导小组。该小组负责全校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数学、地理、图书、音乐、体育、美术、卫生、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和计算机、多媒体、校园网、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摄录编系统、网站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装备的配置、管理、培训、应用、研究等工作,并负责学校各项教育技术工作的规划、计划、组织、实施、督促、指导、检查和考评。
3.经费保障
(1)财政投入保障。县财政按一定比例将改善中小学办学基本条件的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并严格执行,以保证装备后的正常运行及易损易耗品的及时补充。
(2)学校公用经费投入保障。按照成办发[2006]55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财政局关于成都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学校须保障经费投入,学校部分公用经费中的实验教学和信息技术费,用于学校各项设备设施运行开支,确保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完好,工作正常开展。
4.学校队伍建设保障
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程度高的管理队伍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队伍,充分提高应用效益。
(1)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组建设。县教育局任命学校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享受学校中层干部待遇,全面负责该校教育技术工作。
(2)各功能室管理队伍建设。学校各功能室都要落实懂业务、身体健康、有责任心的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经过各级培训,持证上岗,并保持相对稳定。
(3)应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和中高级教师要发挥教育技术开发、应用的带头引领作用,在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途径、技能等方面开展交流、培训,组织开展各种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
(4)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学校教师均按要求达到国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考试合格标准。
5.考核激励机制
(1)开展教育技术管理、应用特色学校评定。县教育局制定对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考核方案。按考核方案每年对学校教育技术管理、应用进行考评,连续三年获考评优秀的由县教育局授予“教育技术管理、应用特色学校”荣誉称号。
(2)建立榜样激励机制。县教育局每年对学校教育技术管理、应用考评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实行专项表彰、奖励。
(3)各校教育技术中心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以“用”为核心。各校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要对各功能室的管理和应用进行经常性检查、考评和记录,注重平时工作的检查和督促指导。
(4)管理人员工作量及待遇。各校要根据管理人员的管理范围、工作开展情况等合理计算各功能室管理员的工作量,在评优、晋级、评先上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学校各功能室运行正常,使用方便,使管理真正上一个新的台阶,充分发挥装备效益。
6.分片包干制
指导促发展,检查促效益。技装部门的管理人员根据实际一一对应学校,实行包干指导制度,坚持勤跑学校,耐心指导,定期回访。技装部门的管理人员与其坐在办公室打十个电话不如亲自到学校跑一趟。一方面学校功能室管理员看到上级部门的管理人员来学校,第一次没做好,第二次再没做好自己都没面子;另一方面亲自到校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场培训,更有利于快速提高管理员的管理水平。每一次检查后及时指出功能室在管理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学校在近期整改,整改完成后坚持回访。因此坚持勤跑学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管理、应用和效益发挥
在推进实验教学有效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在实验教学管理上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是学校功能室用房紧张;二是功能室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三是功能室管理应用较混乱;四是功能室记录本册繁多;五是管理员岗位更换频繁;六是没有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工作量认定不合理;七是学校分管教育技术工作的领导不稳定,随意性较大;八是学校对功能室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九是学校领导重装备,管理员轻应用。因此,如何让功能室的设备设施走进日常教学,借此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目前教育技术装备提升工程实施后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装备效益。
1.功能室基本管理工作
(1)将各功能室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工作。学校、教导处、各功能室管理员将功能室的管理、培训、应用、研究纳入工作计划,各级做到期初有计划,平时有检查记录,期末有总结考评。
(2)各功能室的管理必须按“功能室规范管理基本要求一览表”要求,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做到清洁、整齐、美观、科学、规范,有门牌标识、规章制度,营造文化氛围;各项记录本册填写规范、翔实;学校财务要做好各功能室的器材账,各功能室也要有相应的器材账本,做到账账对应,账物相符,报损、遗失、移交按有关程序和手续办;完善安全设施,落实安全责任,并按要求检查、记录。
2.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1)县教育局教仪电教站根据目前教育发展和工作实际,摸清学校情况,制订全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规划和计划。(2)根据本县教师和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积极组织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3)与县教培中心、人事科配合,加强对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教育教学理论、观念、方法、应用、研究、操作等方面的培训。(4)县技装部门开展管理人员在管理、技术服务、安全操作等方面的业务培训。
3.应用与研究工作
(1)成立县级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组。县教育局成立以教仪电教站牵头,教育科、教培中心、政教科参与,学校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为成员的蒲江县教育技术研究中心组,定期对全县教育技术管理、应用工作进行汇集、分析、研究、改进、深化。
(2)成立学校学科教研组、课题组。各学校学科教研组、课题组,针对学校现有各功能室设备设施,有效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应用、交流、研究、创新、总结,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并充分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组建学生兴趣活动小组。学校按规定开齐、开足各科实践类课程的同时,成立各种学生兴趣活动小组,利用教育技术资源开展丰富的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环保、科创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健康快乐成长。
(4)开展教育技术成果展评活动。不定期开展全县学校功能室效益发挥成果展评活动,内容有:全面展示学校实验教学工作的展板;反映学校教育技术全面工作总结的视频资料;各功能室活动的专题光盘;优秀课件;优质电子教案(教学设计);优质课光盘;学生优秀电脑作品;学校网站建设;学生读书活动征文;学生书画作品;师生自制教具;学生创造发明作品;学校实验教学工作档案、论文;学校实验教学特色工作;近年学校获得的荣誉集;对亮点工作等项目进行集中展评,将评选出的优秀成果上传到蒲江教育资源库,供全县学校师生共享。
(5)学校创新和特色工作。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和特色工作。学年初根据各校自身特色项目进行特色工作研究,如传统体育特色项目、教育技术工作方面的课题研究、课外兴趣特色活动等。学校要将这些特色活动的做法和成果形成工作专报,在全县乃至全市推广。
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星槎小学地处西江河畔,七?蚯疟撸?且凰?逖?!?996年,均安镇委镇政府和星槎村委会为重组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将原星槎、福岸、三联、上力四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合并,斥巨资易地重建,组成一所规模大、档次高的现代化新星槎小学,开创了顺德区集约办学的先河,掀开了星槎小学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早在合校之初,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在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也开始规划了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蓝图,确立了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促进学校教学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正是在这种明确的办学思路指导下,使学校能在强校林立的顺德教育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自申报广东省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起,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本着以创办优秀实验学校为目标,全面提高领导、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全面开发学生与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信息化不懈努力。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小到大,一边实施一边发展,一边装备一边开发使用,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深有体会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完善管理体系,全面落实现代教育技术规划
对于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一称号,学校领导及教师既把它当作是荣誉,也把它当作是工作的动力和努力方向。
学校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学校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有具体的任务、措施和步骤,目标明确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学校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管理网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带头参与实验工作,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电教的主任负责此项工作,并配备了由管理者、教科组长、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的实验人员。学校设立了电教中心,下设总控室、课件制作室、广播室、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等。各级实验人员分层管理,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主管领导定期听取汇报,及时了解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
学校建立了各种管理制度,如学校电教中心管理条例,电教管理员守则,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多媒体使用管理制度,电脑机房管理制度,普通教室电教设备管理制度等;学校对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都进行记录,如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登记记录,多媒体使用情况记录等,真正做到设备有人用也有人管,实行规范管理。学校的电教人员直接参与和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日常的维修保养,并主要承担学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各类教育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已经安装了校园网络软件平台,进行了全体教师的校园网操作培训,并组织有关人员不断丰富校园网及各科室、各项目的网页,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学校领导和教师也不断学习,增强现代化管理意识,整个学校的管理充满了现代化气息。
二、改善教学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技术设备的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所以,学校始终把改善教学环境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办学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断优化现代教育装备,建设了校园网络,添置了信息教学设备,对现有的设备进行了升级换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2003年至2004年间,学校乘着创建省一级学校和教育强镇的东风,取得了镇、村两级的支持,又加大了投入,完善了教育装备。学校现有校园网一个,广播网一个,图书电脑管理系统1个。有教学平台17个,专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个,电子阅览室1个,另有校园计算机总控室一个,教师课件制作室一个,语音室1个(设备2套),以及图书馆局域网一个。共配有计算机234台,并配置相应网络的外部设备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辅助软件。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数量和种类基本满足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校长室、行政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馆等办公系统的主要业务实行计算机管理。学校专门购买了“海百合”课件制作软件、“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学校已用光纤专线方式接入校校通,并在教学和管理中得以有效应用。学校在互联网上有独立网站,与省、市教育网建立链接。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通过网页操作,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三、合理配置、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应用效果
我校根据教学需要给各年级购置了语文、数学、英语、思品、自然、科学、音乐等教学用的配套音像、电子教材基本达到了三套,并且是省中小学教材审查组推荐的。北师大新教材配套光盘,英语光盘等。还有《鹏博士》《科利华》教学软件一批。我们认为:教学软件不能简单的买进和拿来,一是有选择性的买一些有使用价值的资料。二是发动师生自己想办法制作教学积件和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提高使用率,提高教学效果,又有自己学校特色。学校要求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注重媒体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结合,采用何种媒体,如何运用媒体等皆从实际需要出发,形式服从内容。同时学校坚持拿来与消化、引进与创造相结合。三是紧紧依靠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我校网站直接连接顺德教育信息网,信息中心拥有各种教育软件资源已1000G以上,有科利华、清华同方、K12、中教育星、清华永新、国之源、南方之星、迈达威、人教社等九家公司的17个产品,教师学生可方便、快速地调用或下载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四、充分利用,提高使用率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资源效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我校能运用电教手段上课的教师达到100%,开展电教学科比例达到100%,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美术、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综合实践。采用电教手段的课时覆盖率也达50%。
五、依托课题研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开展了计划性强、针对性强和实效性强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结合本地区本校的教育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在研究经费、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保证课题按预定方案稳步推进。
目前,已立项的课题有国家级的两项——《小学语文“四结合”》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的课程整合》,省级三项——《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小学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广东省器乐教学现状分析与实验研究》,每个课题都能按计划正常开展研究,定期开展阶段性成果整理和总结。其中《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经结题,结题报告得了二等奖。
几年来,实验教师大胆实践,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探索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课堂,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总结出集中识字模式、随文识字模式、阅读教学模式、说写训练模式等。教师们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把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建构的工具,进一步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综合素质都大大优于普通班学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说写训练教学模式》的论文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 “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通过广东省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终期评估,研究成果获得了二等奖。何婉华等五位老师的专题论文获得了一、二等奖,六位学生的作文也获了奖。何凤娇等四位老师的相关论文还获得全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的论文比赛二等奖。科研改革也促进了全校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几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的征文、作文竞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科研实验开拓了农村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使我们加大了教育改革的信心。现在,我们全方位推进信息化教学研究的理论探索,从语文科到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得到普及应用。教师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
六、强化师资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
学校认为,现代教育设施不是装门面的,它的价值在于充分的使用,而使用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学校把培训老师作为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突破口,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使学校教师能够迅速适应现代教育的环境,掌握现代教育设备的运用。我们坚持校本培训,学校多次派出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种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参加有关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学习交流活动。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再传给老师们,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1、集中培训。学校一方面请来相关专业的老师对全校的老师进行集中培训,让全体老师都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学校骨干老师进行实例讲解,作业布置等。2、分散练习。在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分散到各年级组实际操作,进行巩固强化。年级组老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定期验收。学校定期对老师的计算机掌握情况进行统一测评,重点是通过作业的形式考察老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4、比赛促进。学校结合培训开展系列竞赛活动如:AUTHORWARE课件制作竞赛,多媒体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老师的学习热情。通过校本培训,派出学习、专业老师讲课等形式提高了我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力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校还订阅了有关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和刊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书刊。通过学习、研读,教师更好地了解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水平,加深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研究。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不但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提升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素质。
七、实验工作取得的成绩
通过实验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信息化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在我校的课堂上,教师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研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教师们积累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近两年,进步特别快。其中李巧敏老师的《说写训练教学模式》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春天在哪里》、《我喜欢的水果》两课例参加了顺德区信息技术教学开放日活动,获得好评。何凤娇老师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巧敏老师的《利用多媒体创设语文情境》、黎翠容老师的《发挥CAI的优势 提高作文效率》、王月瑛老师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大赛的二等奖。何婉华的《情境作文指导一、二法》、李巧敏的《利用网络创设情境》获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王月瑛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黎翠容的《运用多媒体创设作文情境》、何凤娇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国光的〈情境作文教学实验报告〉获二等奖。欧阳信程教学课件《比较》、《长颈鹿和小鸟》获区二等奖及镇一等奖,何惠燕老师、欧阳永晃老师思品课件获顺德区三等奖,参加了思品课件展示。欧阳信程、欧阳永晃参加区信息技术说课比赛获得二等奖。欧阳永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获区电教论文二等奖,卓捷海的音乐录像课《巧巧手》、欧阳信程的科学录像课《谁给花传粉》、梁婉青的品德与生活录像课《和钟姐姐交朋友》获区三等奖,何瑞华的论文《《加强情感体验,调动情感参与》》《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获区一等奖。何校伦论文《数学也要进行“听”“说”训练》、何彩眉教案〈买铅笔〉获区二等奖,梁婉青论文《活用多媒体教学激活识字兴趣》获区三等奖;李国光、欧阳永晃设计制作的学校网站获顺德区电教中心颁发的二等奖。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区镇的各项论文、教案、课件及教学比赛中获得了约80个奖项。教学科研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我校是镇的示范性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是先走了一步。我们曾承办过镇内不少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为兄弟学校提供示范和交流研究的平台;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教学开放日、文化艺术节活动,向镇内、区内及社会公开展示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在校内,经常举行全校性的或科组的教学活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新会市荷塘镇中心小学、高明区三洲街道办组织的中小学校长也慕名前来参观。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一年上一个台阶。1997年被评为顺德市一级学校,1998年被评为佛山市一级学校,2000年通过了佛山市一级学校复评,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实现了农村学校向城市化、现代化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多次被评为顺德区先进学校、顺德区少先队先进大队、顺德区实验工作优秀学校、顺德区体卫先进单位、顺德区文明单位、佛山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附件三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评量化表
学校名称: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表一)
一级
指标项二级指标项得分
A
工作落实
情况A1
人员A2
规划7
34
B
三个覆盖率B1
教师B2
学科B3
课时9
333
C
教学环境情况C1
达标C2
使用率C3
模式探索10.5
54.51
D
课题研究情况D1
选题D2
措施D3
进展D4
成果16
2455
E
教材使用情况E1
教材选用E2
使用效果E3
自制教材12
543
F
组织培训情况F1
内容F2
范围F3
方式13
535
G
实验工作效果G1
教学成果G2
教师教学水平G3
学生综合素质G4
示范作用22
16222
【论文摘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重要保证。文章结合固原市的基础环境、实际条件以及以往在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固原市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这是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
固原市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艰苦、教育基础设施差,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非常薄弱,加之固原市财政困难,培训经费缺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还处于初始试点阶段。笔者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主要依据,自制了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固原市四县一区60所中小学的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82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546份,有效率为94%。利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1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一部分接受过教育技术培训。并且,他们主要参加的是由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这与教师期望的培训地点是不一致的。大部分教师是希望在本校、或本乡(镇)接受培训,即培训的地点要求便利、方便。这很符合固原市中小学教育的实情一教师授课任务繁重、经费紧张。WWW.133229.COM接受过培训的教师所掌握的教育技术知识各有不同,需要继续提高的重点也不一样,对于今后教育技术培训重点内容的选择情况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有66.1%的教师选择多媒体技术,54.8%的教师选择计算机网络技术,54.2%的教师选择教学设计,52.4%的教师选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1.8%的教师选择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利用方面的知识,48%的教师选择教育理论。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需求以多媒体技术为最多,其次则是网络技术,而教育理论比较靠后,这和在前面的知识与技能的调查结果相吻合,广大教师对教育技术是什么认识不清楚,把教育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所带来的实际效果也并不乐观。对于培训内容,只有9.7%的教师能全部掌握,有58.1%的教师大部分能掌握,23.1%的教师少部分能掌握,还有9.2%的教师几乎什么都没有掌握。当问到“培训内容对教学工作有无帮助”时,有35.9%的教师认为培训的内容对教学帮助很大,30.4%的认为帮助一般,30.4%的认为帮助不大,还有3.3%的教师认为没有帮助。
2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目标定位不明确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合理的定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实施对于这些问题有所阐述,但是,标准只是对整体情况所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和规定,具体到不同地区、不同人员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j。就固原市已经开展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来看,在内容方面,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和简单的课件制作培训,而对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化作用等培训甚少,过于重视技术本身,忽略能力的培养,背离了培训的真正目的。培训的目的在于教师能把教育技术作为促进更高级学习的工具,用技术工具来收集、分析、解释、交流各种传达信息的数据资料,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目标定位不明确会影响教师培训效果。
2.2培训方法运用不够恰当
目前,固原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大多采用团体推进、整体划一的运作范式。这既不能满足个性学习的需求,又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而在培训过程中,部分授课教师缺乏教学激情,不能“言传身教”。讲授教育技术却不使用教育技术,所采用的内容传递方法也不“对症下药”,使技术和理论脱节。忽略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导向,培训模式单一,忽略教师已有的知识体系。教授理论的教师缺乏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联系与分析,教授技术的教师只局限于一般的基本操作,缺乏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案例的示范教学。受训教师要么听到的是高高在上、毫无可操作性的空泛理论,要么进行的是与其教学工作实际脱节、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般操作内容。教无所优、教无所长,学无所补、学无所获,使得教育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
2.3教师自学能力不足
由于教师平日里要忙于正常的教学工作,加上观念的陈旧,对于新教材的理念,新教材的渗入课堂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受自身水平影响,教师学习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上述所提到的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教学软件的应用和课件的制作有很大的困难。加上繁重的工作量,根本没时间去钻研新的教育技术培训,更不用说自觉学习与钻研了,故此也造成了教师教育培训的阻力。
3解决对策
加强对固原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结合以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培训过程中应做好以下措施。
3.1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
由于固原市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远远落后于县城,所具备的软硬件条件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固原市基层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较低,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从未听说过教育技术。因此,在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起点就要与国家级、省级的培训有所区别,应在国家统一的培训大纲、培训教材的基础上,从固原市各县已具备的软、硬件环境出发,选择适合当地中小学教师需求的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和本市的实际相适应。同时,加强本市已有的媒体技术培训,让现有的媒体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调查中当问到“您已经接受过的培训”时,有30%的教师接受的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并且培训的内容简单、次数少,这与教育技术标准的要求相差很大,使得广大教师没有机会获得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成为阻碍本市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今后教师的培训中,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开展以建构主义心理学原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使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应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机制,明确教育技术在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还要加强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培训,能够让广大教师从系统论、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应用对课堂教学的实际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技术手段。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把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关键,所以在培训时选取成功的案例加以普及,让教师的课堂教学由模仿向创新过渡。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观念、学生观念、技术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只有观念变了,意识和方法也能改变,否则方法只是方法而已。
3.2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走出教材展开培训不管是理论还是技术的传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么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完成。培训给教师提供的应该是仅依靠他们自己阅读不能获得的经验。通过培训,教师应能了解这种理念和技术在真正教育环境中应怎样被运用,帮助教师理清理论与技术、知识与运用的关系。
3.3依据教师实际,分层次进行培训。教育技术的培训是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与教师自身所从事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使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由于固原市各个县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教育技术培训时应分层进行。
第一,根据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层培训。对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培训的内容就可以不一样。对有一定基础的专业教师,应重点培训他们对最新、最前沿知识的吸收,应采用研讨、观摩等形式,让教师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而对没有基础的教师,应从基础知识开始,让他们也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进行必要的多媒体教学。
第二,应考虑教师的层次,以骨干带骨干,层层推进。应先培训那些教学骨干,让他们首先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形成现代的教育观念,使其发挥先导作用,带动其所在学校、所教学科人员进行大胆尝试,使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具体的做法:①派教研员参加自治区或国家一级培训,回来后组织各乡镇学校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参加二级培训,参加二级培训的教师回校后组织三级校本培训,培训中心对三级校本培训进行检查、评估和回访,确保培训的有效性;②邀请骨干教师与教研员合作进行培训,在培训别人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才干,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③聘请城区骨干校长对新任校长进行上岗培训,使新任校长在学校制度建设、教学管理、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明晰的思路,以很快地适应角色要求;④实行帮带制。各级骨干教师在教学中都有承担帮助其他教师的责任,在教育技术培训应用中,实行“以一带五”的传递方式,较好地解决技术和应用问题。要求每一名骨干教师都要进行“一带一”的帮教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第三,应注意学校之间的差别。有些学校教学设备先进、计算机数量也比较多,对他们应要求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并且可以根据其学校特点,给予一定的实验课题,让他们开发研究;而那些在计算机、教学设备较少、较陈旧的学校,则应从基本的技能培训开始,让他们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司以了,。
3.4加强培训管理
教师的培训应有连贯性和持续性。固原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长期培训计划,建立系统的培训内容体系,规范培训机构,并对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监测。合理运用政策,为培养、培训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提供政策依据,保证教师培训工作能顺利实施,并引导它步人正确轨道,促进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具体的做法:①要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②要组织和管理好参加培训的教师,满足培训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聘请相关的专家和学者,结合实际制定科学详尽的培训计划,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培训工作;③要严格进行考核检查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教师的培训也应有发展性,在总结已经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以及评价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和完善培训管理。
3.5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
首先,阻碍固原市教育技术普及、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的不足。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固原市,财政本来就很紧张,特别是现阶段把重心放在“两基”教育,教师培训应有资金得不到保障。应拿出一些教师培训的奖励资金,对优秀教师实施奖励,以提高他们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固原市按照“以项目争项目,以项目引项目,以项目促项目”的思路,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依托教育部李嘉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和试点等项目培养培训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使校长和教师更新观念,丰富思想,拓宽学校管理层面,推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
3.6重视培训评价考核
要建立培训考核机制,搞好培训考核,保障培训质量。从调查情况来看,固原市中小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只看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往往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这在“考试”制度下看似是合理的,但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却只有其害而无其利。学校应建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应以过程取向的评价为主,强调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的范围,包括课前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课后练习等环节。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况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总之,应该从实际出发,科学决策,统筹规划,切实做好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做到教师培训与硬件配备同步走,使更多的教育技术教师能高质量地开好教育技术课,让更多的其他学科教师能高水平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各科教学服务。
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在省、市电化教育馆,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和市教学仪器站的指导下,在各学校的配合下,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做好第四批“省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学校”工程组织实施工作。
精心组织,按时完成了我区第四批“省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学校”工程的实施工作。自20__年实施“省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学校”工程至今,我区四批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学校共建设40个中小学(全区44所中小学,幸福、岗西、汪堰、瞿嘴四所小学规模因低于省项目学校入围标准未予实施)教室62个,电脑3326台(含62台服务器和62台教师机),总投入为13949307元。“省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的实施给我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动力,使我区中小学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比从20__年前的36:1上升到现在的16:1,大大提高了我区中小学办学条件。
2、积极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技术优势,建立QQ群,把教师间的距离缩短为零
我们根据各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将其划分了四个QQ群:__区网络管理QQ群、__区教学研究QQ群(分中小学)、__区学生作品QQ群(分中小学)、__区信息学竞赛QQ群(分中小学)。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将本校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和教育教学中的疑问和经验在网上QQ群中交流,提高了教研效率,拓宽了信息技术教研空间。
⑵、继续发挥各教研片的优势,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水平。
在区电教馆中心教研组的指导下,各教研片定时分段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每月每个教研片开展一次活动),各片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协作,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教坛新星的作用
利用__区第四届新课程研讨会的契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星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以学生评价构想为思路,为全区展示了六节对比课,既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同时也为新教材、新指导纲要的学习和研读做好了铺垫(本次活动也吸引了来自全市其他县区60多名信息技术教师)。
⑷、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水平和能力。
暑期我们组织了__区首届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班,依托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对全区60多名教师进行了历时十天关于网络管理和信息学竞赛方面的培训,培训过后又要求教师们再培训的基础上撰写培训心得,并利用培训的契机,要求各校把网络管理和学生竞赛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有计划、有目的。
同时我们在参加省级培训的基础上,根据本区的特点和实际,举办了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指导和帮助一线教师学好、读好、上好新教材。
⑸、抓好新教师的上岗工作
由于近两年,我区各校上了很多机房,各校也招考和招聘了很多新教师,为了能使这些新教师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需要,我们采取了“一帮一”的帮扶形式,让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机房管理优秀的教师帮助他们(我们今年共结13个对子)尽快成长。
3、认真做好局教育网站维护充实工作,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区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
⑴、按国家有关法律为局教育网站办理了信息产业部认证的ICP和合肥公安局网警支队认证的HFCP,完善了我局教育网站相关手续。
⑵、在各科室的大力配合下,对区教育局网站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实;同时将学校制作的主页链接到“__教育信息网”,充实了__教育信息网内容,为全区学校与学校、教育局与社会等各方面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⑶、在合肥网警支队、省电视大学的支持下,举办了中小学网络管理员培训班,来自28所中小学网管教师参加了培训,经公安、人事部门组织考试,成绩合格,均取得省计算机安全培训领导小组颁发的网络安全员证书。
⑷、积极组织和参加合肥市优秀教育网站网站检查评比,我区五所中小学及教育局网站在全市一百多所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进入复评阶段,占全市进入复评单位的20。
4、认真组织中学理化生教师参加市教育局举行的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核,参加考核的教师全部取得市教育局颁发的合格证书。
5、协助学校申报第三批“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取得成功,经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省教育厅批准,我区六安路小学被确认为“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同时我区四十二中,南门小学、亳州路小学的申报的国家级“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被中央电教馆立项;六安路小学、杏林小学、大杨中心小学申报的省级“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被省电教馆立项。
6、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科普活动等多项工作取得好成绩
20__年里,我们组织学校开展了“地震抗灾知识”等科普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十五中学、四十二中学由于成绩显著被合肥市科协命名为“合肥市科普示范校”。在20__年全国、省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中,长江路第三小学足球机器人获得安徽省一等奖,全国一等奖;四十六中的工程设计安徽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在20__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区共有三件作品被合肥市推荐参加省级评比。四十六中
王彦博《常见两种农药对杯钟虫、草履虫种群的影响》获得省一等奖,四十五中黄晗达《黄瓜叶面营养调理研究》省二等奖;其中四十六中王彦博《常见两种农药对杯钟虫、草履虫种群的影响》被安徽省推荐参加全国评比,并获得全国二等奖和茅以升少年科技奖。由于王彦博同学科技创新成绩优异从而荣获20__年度“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全市4名)。合肥长江路第三小学孙荣春老师、四十六中刘经智老师获得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7、开展了教师学科网页制作竞赛、电化教育论文、CAI课件及师生电脑作品评选,取得了好成绩。20__年经区级评选推荐上报的学生作品获得市级一等奖8件,二等奖18件,三等奖21件。省级奖3件。教师作品,获市级奖23件,省级奖5件。
8.认真抓好全区中小学学生计算机竞赛活动,取得了好成绩。
在20__年合肥市中小学生信息学竞赛中,我区参赛学校共取得:
中学组团体第二名(合肥市46中学)第三名(合肥市42中学)第四名(合肥市45中学)
小学组团体第三名(合肥市长江路第三小学)第四名(合肥市南门小学)第五名(合肥市虹桥小学)第六名合肥市亳州路小学
个人名次:
中学组一等奖5人(全市7人)二等奖9人(全市18人)三等奖19人(全市49人)
小学组一等奖6人(全市12人)个人第一名长江路第三小学王肇欣
二等奖10人(全市25人)三等奖19人(全市33人)
在20__年安徽省“安联杯”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由我区为主要选手的合肥市初中代表队脱颖而出,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举夺得团体、个人一等奖。其中合肥46中寿鹤鸣勇夺初中组第一名,并光荣地成为5名省队队员之一。在初中组全部5个一等奖中我市选手取得1、2、3、5名的好成绩,获四个一等奖。由46中梅诗柯、46中孙徐湛、50中孙祥彦、50中刘兰兰组成的合肥代表队一队夺得团体第一名。合肥二队获得二等奖。
9、在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政府采购,完成了对24所中小学补充图书及为34所小学配齐自然(科学)仪器前期准备工作。其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10、配合督导室完成了对寿春中学、双岗小学、红星小学、淮三小等学校督导评估工作。配合基教科完成了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测试报名信息抽样采集工作。完成了迎接国家“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复查考核的资料整理归档等工作。
总之,我区教育技术装备和电化教育及青少年科技活动等工作在20__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区这些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教育技术装备保障机制不健全,相关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和执行,各校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不一,影响和制约了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2、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对教育技术装备和电化教育及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认识程度不一,部分学校缺少具体负责教育技术装备和电化教育及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人员或相关人员变动快,影响了相关工作的落实。
3、检查督促不到位,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专用教室的管理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师生图书借阅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我们将在新的年度里,在局党委和教育局的领导下,在督导、基教、人事、计财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与各中小学通力协作,逐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为我区的教育发展共同努力。
三、20__年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新《义务教育法》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意见”、“中小学电化教育规程”、“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等文件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宣传贯彻执行教育部新的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20__年7月19日),加大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工作力度,认真做好“省多媒体电脑教室项目学校”的管理工作;开展多项活动,大力推广电化教育,抓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及“十一五”国家、省级教育技术课题实验工作;指导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完善工作,推广“校校通管理软件平台”建设工作,协同相关科室,做好局机关政务信息化和系统内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努力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在区科协的指导下,抓好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2、20__年的主要工作
㈠馆(站)内部管理
认真组织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文件精神,提高馆内全体工作人员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坚持馆内工作会议制度。每月一次大会,研究当月的工作安排和工作步骤及方法;每周一次小会,交流工作完成进度和存在问题,讨论解决办法,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馆内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为机关和学校(园)做好服务。
㈡、教育信息化工作
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协助和指导具备条件的学校做好“校园网”建设工作,力争在20__年使我区有50的学校建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校园网。举办网络电脑教室管理教师培训班,提高其管理能力;定期下校指导,进一步加强对“电脑教室项目学校”的管理工作,促使电脑教室管理规范化,提高电脑教室使用率。进一步完善区教育网站软、硬件建设,做好局机关及学校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推动教育系统政务信息化;继续抓好“教育管理信息化”试点校软件应用和完善工作,召开全区教育管理信息化交流现场会,推广“校校通管理平台”软件的应用,扩大试点范围,推动我区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
㈢、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宣传贯彻执行教育部新的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20__年7月19日),加强对学校各专用教室管理、使用的监督和指导力度。按照市教育局要求,督促各校(园)建立健全各专用教室教学仪器、设备明细账和校(园)教学设备总账,加强学校各专用教室的管理,建立健全各校(园)教育技术装备资料档案。结合督导工作,开展实验室管理培训和检查评比等活动,促进我区实验室管理规范化,提高设备使用率。参照市教育局有关办法,理顺关系,配合区政府采购中心做好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集中采购工作
。贯彻执行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规范中小学“一费制”中电教费的收取、使用行为,做好电教软件的征订工作,为学校做好服务。㈣、信息技术教育及与信息技术应用工作
继续发扬我区城乡结合,技术强弱结合的特色,充分发挥四个信息技术教研片和中心教研组作用,继续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工作,重点为乡镇学校的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做好教育论坛的技术维护工作,为广大教师提供网络教研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远程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深入学校,抓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及“十一五”国家、省级教育技术课题实验工作;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学科网页制作、电化教育(实验教学)论文、CAI课件、自制教具及师生电脑作品等竞赛活动;抓好区中小学生计算机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我区教师和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能力。
㈤、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在区科协的指导下,成立__区中小学科普工作协会;加强我区中小学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出台__区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奖励条例;举办科技辅导员培训班,提高科技辅导员业务能力;积极开展科普周活动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力争在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启蒙是全方位的,小学教师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具有宽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强的艺术修养、人文修养与科学精神,以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对高素质师资的迫切要求。因此,应重视通识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其打下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各种素质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1.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
根据师范类学生培养特点,特别是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特点,可以适当增加公共必修课的比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认为广博的通识教育知识是未来教师从事教学的必要条件。根据唐松林的研究,国外的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例为美国40%、日本37.7%、德国33.3%。借鉴国外经验及国内的教学实践,根据我国师范教育培养的特点,应当大力研究通识课程结构,设置更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通识课程。设置的公共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例至少应达到30%。普通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在原有政治、英语、计算机和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调整课时比例,增加课程内容。注重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学内容,增强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的课程内容,强调文理渗透,强化综合素质教育。
2.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门类
为了培养精于素质教育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必须增开素质类课程,构建以德育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和素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新模式。一是改革德育类课程的教学,实行“理论讲授+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减少政治课的学习时数,加强社会实践,通过指导师范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二是通过强化工具类课程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增开一些新的工具类课程,如外语、计算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三是增开素质类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开设的课程可以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人文科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学、中国文化、实用写作、科技发展史等内容。还可以开设一些美学艺术类的课程,如美学概论、艺术思潮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使学生整体素质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二、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增强综合性
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世界各国小学教师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小学教师必须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每一位教师不仅能胜任一个班级的几门主要学科的教学,还应具有指导多种课外活动的能力。再加上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现代小学教育强调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新型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改革也要与学科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体现综合性,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我们应按照少而精、博而通、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和确定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对学科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形成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培养教师洞察、剖析、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如大学语文、大学数学等课程,避免了学科知识划分过细、每一部分都力图自成体系的弊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对本学科知识进行模块式重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小学教师的学科知识强调博而通,应简化课程内容,主干课程要少而精,更新课程中的陈旧知识以及实用性和基础性不强的知识,反映该学科的前沿内容,使课程内容体现出时代的强音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质。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任教学科上有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较深厚的功底,学有专长,每个方向的学生在扎实掌握本方向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2~3门的相关学科的内容,本学科内部以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内在联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适应跨学科教学的需要,为他们将来成为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三、拓宽教育专业课程,增强实用性
教育类课程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师范专业区别于非师范专业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特色。
1.增加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认知方面的偏差,教育类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开设门类少,且学时数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一般只有15%左右,从国外教育类专业课程比例来看,德国是25%、英国是25%、法国是20%,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实际情况差距甚远。因此,应提高教育专业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例,大约占到总课时的20%~25%左右。作为教育类课程,既要为学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开设教育概论、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又要注意结合未来小学教师的工作来设置课程,开设儿童心理学、小学语文(数学或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生心理辅导、德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及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等课程,增加教育理论教学及技能训练的力度。
2.增强教育类课程的适切性和实用性
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最好不断线,每学年、每学期都有此类课程,使学生在系统连贯的学习中形成丰厚的教育理论素养,为学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尤其要注意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摒弃一些陈旧的内容,介绍教育改革的动态和发展新趋势,反映当代新颖的教育理念,加强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一般教育理论的泛泛传授,激活知识在践履层面的活力,加强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整合,如关注学生教育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提升等。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工作后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四、强化教育实践课程,增强连贯性
教育实践课程是具有综合实践性的重要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对于学生理解小学教育,熟悉小学生,巩固专业思想,学习与掌握教育规律、培养教育教学和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必要的环节。
1.延长教育实践的时间
小学教师的经验知识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才能获得。国外教师教育都很重视教育实践这一环节。在集中实践方面,美国大约为一个学期;德国非常强调教学实践,并且规定两年见习时间;法国将教育实习系统化制度化,安排了熟悉性实习、陪同实践实习、责任实习。英国更是把实践看成重中之重,与地区小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有累计32周的教育实习。相比之下,我国小学教师课程方案的教育实践环节比较薄弱,教育实践课时偏少,而且形式单调(一般只安排6~8周的教育实习),开设时间晚(一般安排在第七、八学期),短暂的实践不能使师范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形成深入的认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课程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因此,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是切实可行的,笔者认为教育实习的时间达到英国的一半———16周左右是可行的。
2.采用连贯性实习的方法
实践中可采取连贯性实习的方法。连贯性实习是一个贯穿于高师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内容安排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渐趋复杂,且低高年级的实习内容能连续和继承,最终熟悉、掌握教师职业的全过程。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要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直到毕业,应贯穿于整个学程,分散到每个学年,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时段开展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小学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加教育理念学习的针对性,又可以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从学生入学起,每个学期应安排一周见习(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重点在于体验和见习,使学生在大量接触专业课程期间就能对将要从事的教育活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七学期安排10周教育实习,使学生对小学教育工作及其改革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持续的了解,使他们毕业后能顺利任职。通过连续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等方式,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的交替进行促进二者的融合,加深学生对教育实践的感悟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教育实践性知识,为他们成为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当代研究型、反思型、专家型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一毕业上岗就能成为一名骨干教师,缩短其专业成长的周期。
3.丰富教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
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
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竞争日趋激烈,教育的国家战略和优先发展地位也更加凸显。高师院校承载着为国家教育事业输送基础型人才的时代使命,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则是培养基础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规范和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为在高师院校培养阶段就夯实教师队伍建设基础,2014年,教育部发出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通知,在江苏、广西、河南三个省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全国高师院校师范人才培养加快走向专业化、科学化。
一、专业认证是推动高师院校实现“三标”的建设过程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接受的各级各类检查和评估,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测评原则,即“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虽然出发点都有着眼长远发展的考虑,但很多时候还是“一锤定音”式的终结性评判。与之相比较,本轮专业认证则是从专业建设的一线操作实际,引领教育行政管理者、高师院校实施者、地方资源参与者、师生群体受益者协同推进,体现了从立标到对标,再到达标的“三标”内涵建设特点。
1.立标导向
标从何来?教育部试点工作通知已同期《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国标”),可以视为立标的重要政策依据。该试行标准涵盖学前、小学、中学和中职教育四个类别,为国家开展各层次教师培养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高师院校对教师培养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确定了重要指南。以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例,其对规划、课程、实践、师资、条件、质量、学生等方面提出了各项具体要求。因此,立标工作应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以“国标”为参照,以教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思路,全面对接本省、本地区、各高校专业建设基础现状,逐项分解、优化并重建省级认证体系和校级认证细则,从而形成落实国家意志、突出省域特点、体现高校特色的专业发展目标导向。
2.对标调整
如何对标?高师院校首先要组织校内涉及师范专业建设的所有单位对“国标”进行全面深入学习,充分理解国家层面对培养教师的总体性要求和规格性标准,认真明确当前高等师范教育的主要问题和改革路径。[1]其次,依据省级认证体系和校级认证细则,分别组建对标工作团队,着重在校级层面、从自身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传统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廓清学校办学优势和所处方位,阐明师范教育理念和专业发展定位,重组师范教育资源,形成顶层设计路线图。再次,以目标责任制的方式,着重在二级教学单位层面加强专业建设现状剖析,查找出对应国家、省、校要求的“短板”问题和制约因素,分项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同行经验和客观诉求,经学术委员会通过后报学校审批形成专业建设方案。
3.达标建设
怎样达标?这是一个多维主体、各方联动提高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变化过程。[2]一方面,高师院校作为办学主体,应严格按照专业建设方案落实日常工作,每月进行相关量化测评,每学期形成专项分析报告,针对问题制定下学期重点工作任务,期中诊断问题解决情况,期末复查问题解决成效,循环递进式倒逼专业建设发生系统性质变。另一方面,地方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作为协同主体,应从用人单位角度与高师院校形成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师范生人才培养进程,提供现场情境教学资源和实践教育基地,指导师范生在真实教学生态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同时,师范生作为人才成果主体,应从终身从教信念和幸福职业生涯立志,主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积极适应现代教育需求,全面提升教书育人的核心素养。
二、建构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四点”基本要素
从“国标”内容看,小学教育专业标准包含七个维度:办学理念、定位与规划,课程结构、实施与评价,合作机制、环节与实践,教师结构、能力与提升,条件保障、匹配与改善,质量管理、调控与监测,学生毕业、就业与发展。据初步调研,就部分高师院校而言,相当一部分内容不会引发办学行为的实质性转变,尤其是一些过于宏观、理性和模糊的表述,更不容易激发学校内驱动力。[3]但笔者认为,仍然有“四点”基本要素触及了问题的关键。
1.满足需求是专业认证标准的逻辑起点
一所高师院校,既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更要回答“为谁培养这样的人”问题。毫无疑问,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然是培养小学教育师资,但事实上未必所有高师院校的专业定位都完全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因此,专业认证标准首先要认证高师院校专业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该专业在学校总体办学定位中处于什么位置,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发挥什么作用,在专业平台和载体建设上具备什么优势等,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潜心做出科学规划,切实把小学教育专业摆在更加需要办好的专业序列中。其次,要认证高师院校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即是否有对国际国内相关教育理论的研究,是否有对国家重要政策文件精神的解读,是否有对本区域内外大量用人单位的调研等,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扎实开展专业反思,主动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第三,要认证专业本身在高考学生中的影响程度,即看第一志愿填报和录取率、看平均录取分数和高低分差、看新生报到和巩固率等,这就要求高师院校着力提升专业吸引力,努力打造小学教育在高考生源中的品牌需求效应。
2.优化资源是专业认证标准的关键支点
通常来讲,一个标准体系的建构,需要有严密的结构关系和完整的内容支撑。“国标”中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37项内容,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标准框架,但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为师范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4]一是课程资源按未来教师的知识体系重新组合,即结构上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内容上增加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学科专业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小学教学优秀案例的学分比重。二是教师资源按“师者师”的更高要求进行配置,即职业精神上要有鲜明的从教情感、施教德行,队伍结构上要守住生师比底线、达到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吸纳大批优秀小学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专业能力上要通晓当前小学教育发展态势、具备一定时期小学教育工作经历。三是硬件资源按专业训练需要足额保障,即场地面积、网络设施等达到按本专业师范生人均测评的要求,专业教室、技能训练室、实验实训室等充分满足小学教师个性化培养需要,专业图情资料、数字化资源、小学学科教材等数量充足、使用方便。通过认证这些优质资源的建设与提供,会很大程度上推动高师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上自觉走上转型之路。
3.协同实践是专业认证标准的重要亮点
传统的高等师范教育,长期处于相对封闭和保守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主要表现在教学场景基本集中在高校内部、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科本体知识代际传承、教学方法完全习惯于从书本上和课堂中传输,教学评价高度倾向于授课教师单向评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教育事业不断走向开放,协同创新逐渐成为广受教育系统内部青睐的全新理念。在小学教育专业认证中,同样有必要准确认证高师院校协同合作单位共同培养小学教师的亮点做法。一是看高师院校是否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优质小学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有无数量足够、稳定持续的教育实践基地,几方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教学研究等方面有无实质性的具体协作行动。二是看高师院校是否真正落实师范生定期安排到基地学校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实践教学环节是否贯穿培养全过程,校外实践内容与校内理论教学环节是否做到有机衔接。三是看高师院校是否与基地学校实行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导师团队的数量和工作目标、任务、方法等是否合理,基地学校导师在师范生实践环节评价中怎样发挥有效作用。4.提升质量是专业认证标准的价值终点任何检查与评估,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指向“质量”这一终极目标,小学教育专业认证也不例外。高师院校办学的质量与其他类型高校一样,总体上可以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各个方面,但毕竟挂“师”字头,就得以“师”立校,育“师”兴校。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就需要严格认证高师院校培养小学教师的质量。首先,是能够通过现场观察、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认证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生是否具备长期从教的专业理想和为人师表的良好气质,通俗地讲,就是有没有在将来当好教师的基本“范儿”。其次,是能够通过操作演示、工具测量、数据分析等方式,认证师范生应对真实教学问题的实践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能力、自我反思与合作研究等;认证高师院校在大数据、云时代背景下,是否具备数字化、常态化的培养质量信息收集、评价、整改意识和行动。再次,是能够通过微型答辩、档案查询、追踪反馈等方式,认证高师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情况,认证毕业论文适应学术规范和专业发展情况,认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水平及初次就业率情况,认证从事教育工作率、长期从教率情况。[5]
三、建构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四类”观测指标建构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小学教育专业有其鲜明的特殊性。[6]一是该专业具有成长性,它在高等教育专业领域中是一个举办时间并不太长的年轻专业,各高师院校的专业培养工作仍然处在比较艰难的摸索过程中。二是该专业具有复杂性,它涉及诸多学科领域,覆盖面广。三是该专业具有综合性,它几乎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学科,且在基础教育中占一半以上比重。因此,建构认证标准应分“四类”考虑指标观测点。
1.基础类指标
基础即原则性特征,反映一所高师院校开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合理性,主要包括以下观测指标:一是专业定位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符合国家、地方教育发展需要;专业办学理念导向性正确,遵循小学教师培养规律。二是课程结构体现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类型;教学大纲要素齐全,课程目标明确合理,教学内容比较全面;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任课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比例较高;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设置相应教学班额。三是教育实践基地数量能够满足师范生各种教育实践需要,高校与实习基地有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教育见习、研习、实习的时间安排比较合理。四是教师队伍近年无违规违纪事件;专任教师熟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数量足够,能够胜任师范生培养工作;有近期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专业负责人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与教学水平;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平均满意率较高。五是基本办学条件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要求;生均培养经费达到学校平均水平。六是近年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考录取情况良好;有各类教育管理制度。七是毕业生专业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经考试达标;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实际,达到培养方案目标要求。
2.发展类指标
发展即生长性特征,反映一所高师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阶段成效,主要包括以下观测指标:一是专业定位符合并能推动学校发展规划有效实施;培养方案文本规范、内容充实,体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二是课程设置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分比例设置合理,必修课都有具体的教学大纲,选修课绝大多数有教学大纲;建立师生参与的教学评价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评价。三是与地方教育部门、小学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基地学校具有师资、管理、课程和教改等方面优良条件;指导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双导师”结构优化、数量足够。四是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比例和专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比例较高;专任教师参与小学教育改革研讨、深入教育实践基地了解小学课程与教学实际;有团队和名师建设规划。五是专业建设经费预算纳入学校年度部门预算,专项管理,分项核算,专款专用;分期分批改造传统实验实训条件,专用教室或功能室管理规范,利用率高。六是有近年培养质量监测分析数据或统计报告;定期开展各教学环节检查,内部质量评价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七是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有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和就业的专项指导培训。
3.差异类指标
差异即个性化特征,反映一所高师院校培养小学教师过程中的区域性、地方性个体色彩,[7]主要包括以下观测指标:一是专业办学理念对接当地小学教育发展真实需求,符合学校实际且具有特色;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充分认同专业,并在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落实。二是选修课程包含人文社科、自然科技、艺体卫、创新创业、教师教育系列和网络精品视频,满足师范生个性发展需求;选用国家级或省级精品共享课程资源;加强对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三是与地方教育部门、小学共同形成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运行效果好;遴选、培训、评价“双导师”制度健全,执行严格。四是专任教师来自国内外或省内外不同高校;兼职一线优秀小学教师所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较高;教师能将自己科研资源向师范生开放,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教师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五是专业建设经费应设有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经费专项;教务管理系统、小学教育专业网络平台建设及运行良好。六是积极推进综合评价录取制度,探索免费师范生提前批录取制度;关注教学督导,落实领导干部和教师听课计划。七是近年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取得良好成绩;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积极为学生继续深造创造有利条件。
4.核心类指标
核心即本质性特征,反映一所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主要包括以下观测指标:一是培养方案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与经验,与地方政府、教研机构和小学协同制订、修订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有前瞻性,与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充分匹配。二是课程设置逻辑严密,模块科学,能有效为师范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优选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紧密结合小学教育实际,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内容安排;深入开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改革;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化教学。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在本区域内外共建共享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教育实践环节实现课程化、制度化、全程化、全员化。四是专业负责人是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或教学团队首席专家或教学教改成果奖主持人;专业必修课教师近年有各级各类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教学竞赛奖、指导学生奖;兼职一线教师具有特级教师、省级教学名师或骨干教师称号。五是建立全过程监管小学教育专项资金批复、下达、使用、验收机制;支持教学、科研、管理和全体学生活动的技术平台、网络设施运行效率高;六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办学定位适时调整招生;内部质量评价结果在专业建设改进中充分体现;七是毕业论文率较低;对口优质就业率较高。总之,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是一次创新性的实践探索,其目的是在专家引领下,促进高师院校自我评价,推动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8]因此,对全国数百所高师院校而言,该认证标准既是底线合格标准,也是特色创新和质量水平标准,还需要在各地、各校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振香,张艳.以专业认证为导引构建探究型专业教师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37-39.
[2]孙进.德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程序与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88-95.
[3]何敏娟,胡莹;开展专业认证,推动内涵发展[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4):1-4.
[4]袁东敏,彭波.高等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6):139-142.
[5]邓涛.中国教师教育专业认证办法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6):35-44.
[6]李明.基于院校视角的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策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2):51-56.
[7]王玉.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6(1):73-76.
【论文摘 要】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和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索适合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教学的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错位,方向不明,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怪圈”
目前,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冲击,部分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推进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他们一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信息教学随时受到其它主课程的冲击,使该门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认识错位,工作重心偏移,无法专心钻研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更不愿动脑筋、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钻研,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信息技术学科一般没有评价机制,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许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即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形式,这就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等。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考一个理想的大学,他们大多“重主轻副”,把不参加高考的科目都当作副科,信息技术虽会考但不是高考科目,被他们认为是副科,不支持甚至反对自己的子女花把时间花在这个学科上。有些学生经常陷入网吧游戏怪圈,影响学习,致使部分家长对信息学科产生误解,达到“谈网色变”的地步。
二、设施落后,资源有限,让教学陷入电脑瘫痪的“泥沼”
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它需要自身的软硬件设施,而这些软硬件设施的配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中学因资金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就陷入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泥沼;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学生自已拥有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计算机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基本的设施。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开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由此可见,资金的短缺,是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硬件设备匮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校校通”工程发展形势下,有的农村中学响应了国家教委号召配备了计算机,而大部分计算机是兼容机,有的机型非常落后,无法满足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需要;有的虽配备了配置比较高的计算机,但所配备的数量与班级的人数不相配。不能保证上课时人手一机,严重影响了课程开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师资不足,目标不明,让多彩的课堂失去了蓬勃的生机
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多数是自产自销的,即使有部分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毕业的人才,他们理论方面能力很强,但在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方面还比较薄弱。由于他们认识的肤浅,而容易片面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有些教师甚至于把一堂信息技术教育课上成打字课;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的事,而应当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并把信息技术同自己的本学科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基础工具的操作应用知之甚少,甚至有的教师还对计算机有或多或少的排斥感、畏惧感。所以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旧教学模式上。每一节课的教学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怎么练,练多少,完全由教师自主决定。教师教学内容自由,讲课形式随意是目前信息技术课堂的一大通病。这是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讨突破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瓶颈的有效对策;
(一)高扬课改精神,确定教学目标,推行素质教育
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改精神,正确认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不要只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还要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以及德育和情感教育,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再由学生通过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得到新知识,让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同时,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可分两类,一类是专业出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另一类是各行各业中应用计算机的人员,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中的基本力量。显然作为中小学校计算机教育对象的学生,应当属于后者,对他们计算机知识的教育与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有区别的。
(二)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设备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国家应该加大农村中学专项经济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以便完善信息技术教育设施,力争保证学生人手一机。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教师更要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应当将我们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应用,尽可能将机房向学生和教师开放。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同时还以利用这一现代化的工具为自已的学习或工作服务。
(三)培训专职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学所需
学校要对现代教育信息人员和骨干学科教师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使其成为维护和管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发信息教育资源、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科研的骨干队伍,并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科教师关心新技术,学习新技术。作为教师必须提高专业技能、紧跟时展,要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深入领悟信息技术教育内涵。教师要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参与赛课、论文评比、各类制作比赛,保持足够敏感。积极参加本地区教研活动,加强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效利用已有资源。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信息技术,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为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解决了农村学生因对信息技术接触过少而产生的神秘感和迫生感。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随着政府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大力提高,随着各级领导对新理念的不断深入领悟,我们会积极地去面对、探索和解决、商讨出对策,相信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必将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本学期,我处在教育局、湖岭教育学区、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的各职能处室的支持和配合下,根据农村学校实际,以巩固“教学规范达标”成果为载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强化教学管理与评估,深化教育教研活动,改善素养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严格执行文件精神,全面落实课程计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省颁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积极创造条件落实课程计划,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突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两大重点。
2、深化教育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抓好常态教研活动。按照学区统一时间,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各个学科的教研组活动30期次:语文13次,数学11次,综合6次;其中蔡修伟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参与学区教研活动,并获得好评。进一步深化集体备课,为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质量添砖加瓦。
3、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提倡关注教学常规的六个环节:计划、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及批改、质量测评、参加规范活动。在开学初制定了《湖岭镇第二小学教育教学常规考核评估细则(试行)》,本学期进行四次检查,目的是强化措施,落实管理,每次检查后都以三大科组为单位对检查情况及时反馈,使教与学协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4、继续做好新教师培养培训。
5、继续深化2011年校本培训。
开展了二期教师阅读教育教学名著活动;举行二期校本培训活动:《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师德与师爱》;举办二期教学技能培训活动:《小学作业批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师开设博客率达40%。
6、教科研成果有目共睹。
(1)、组织王芳、薛庚、叶品千、陈培培等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与学区、市级评比,共计推荐9篇论文。其中市级二等奖3篇、三等奖3篇,学区三等奖3篇。
(2)、组织谢银雪、薛庚等老师参加瑞安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教育装备论文评比活动,其中谢银雪、薛庚获市三等奖。
(3)、组织谢银雪、薛庚、王育棉老师参加市协作命题比赛活动,获市三等奖。
(4)、组织谢银雪、薛庚、郑青青老师参加学区青年教师技能大赛,其中谢银雪老师获三等奖。
(5)、组织李飞琴、卓继义等老师参加湖岭教育学区中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批改评语比赛活动,其中蔡修伟获二等奖,卓继义、李飞琴、谢银雪获三等奖。
(6)、王芳老师参加学区音乐教学设计评比活动,获一等奖。
(7)、组织蔡修伟、郑青青、潘光翠等教师参加瑞安市第十三届教师制作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活动。
7、学生竞赛活动有声有色。
(1)、吴华华同学参加学区小学生英语口语比赛,获二等奖。
(2)、组织学生参加学区《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弟子规》知识竞赛,获三等奖。
(3)、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作文大赛。
(4)、组织二、四年级学生参加温州市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竞赛。
本学期我们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但是与上级的要求相比,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1、每个教学班人数较多,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比重大,班主任工作量大,管理难度强,辅导后进生工作有时力不从心,力度欠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