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09: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培养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92-02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高教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教育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了“卓越计划”,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卓越计划”强调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一场重要变革。卓越会计人才即卓越会计师的培养,是“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卓越会计师就是由高校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和支持下,将在校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毕业后很快进入工作角色,胜任会计工作,并在行业中具有较高业务能力与水平的实践型、应用型优秀人才。目前,我国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已达1400万,但中高端人才所占比例很低,实施卓越会计师计划能够推动会计人才建设的发展。
一、卓越会计师需由高校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培养
目前,已经实施的卓越计划都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实施的。行业主管部门掌握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素质,对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现状非常清楚,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发言权。
卓越会计师项目开展离不开会计行业主管部门的参与,在全国范围内会计行业主管部门是财政部。财政部管理全国会计工作,制定会计规章、制度,规范全国会计事项。财政部对会计行业人才培养工作历来非常重视,曾经对一些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项目在政策上、经费上给予过支持。财政部在会计人才职级晋升、人员准入、任职资格等方面采用比较规范和完善的考试选拔和准入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人才选拔机制,要求会计人员每年都要进行后续教育,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内容。
高校在卓越会计师培养中也有自身优势。1)高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目前,高校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会计教师有1万人以上。2)高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场所与办学资源。作为办学条件的重要内容,高校已经具备较为充裕和完善的教学用房、实验用房、办公用房、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资源。高校开展卓越项目缺乏的不是硬件设施,而是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软件设施。3)学历教育保证了卓越计划能具有持续、稳定的培养对象。每年通过高考能够选拔大批优秀考生,为卓越计划的开展提供了选拔的对象。4)现行办学体制保障了教学时间与办学经费。学生脱产学习,在时间和精力上能够保证学业的完成。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不断提高,公办高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能够为卓越会计师的培养提供经费支持,教育部门为已经开展的“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医生”“卓越工程师”项目投入了专项经费支持。5)专业发展的普及性。我国现有11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会计专业的近600所,位居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第六位。2012年680万高校毕业生中会计专业达12万以上,居于各专业前列。会计专业已成为开办比较普及的大众化专业,为卓越计划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卓越会计师的培养增强了高校办学质量,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提升了会计行业从业人员能力与水平,提高了行业的社会认知度。有利于学校与行业的共同发展。
二、应处理好卓越会计师计划与会计领军人才建设的关系
2005年财政部实施了“会计领军人才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分为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学术类4类,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培养1000名左右会计领军人才,担负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目前,此项工作正扎实有序进行。虽然“领军”与“卓越”二词含义相近,但“卓越会计师计划”与“会计领军人才建设”二者并不冲突,它们各有侧重,并且能够相互促进。会计领军人才建设属于在职后续教育,培养的对象在工作岗位上已工作一段时间,成为工作中的骨干。会计管理人员,或后备人才,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属于边学边做。而卓越计划是建立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对象主要是针对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专业知识从头学起,并无工作技能与经验的积累。从人才培养方式上,会计领军人才培养时间并不短,国家层面的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周期为五年。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以自学为主,每年只能集中一段时间来脱产学习。卓越会计师项目人才培养是在相对封闭的校园,有组织地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以学为主,以做促学。在课程设置上,会计领军人才主要是提高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与技巧,侧重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决策分析能力的培养,强调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课程具有专题性、精炼性。卓越计划则更强调在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课程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实行宽口径人才培养。从以上比较来看,会计领军人才属于会计行业高端层面拔尖人才的培养,卓越会计师计划则在一个更为广泛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后者为前者打下了一个基础,前者为后者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
三、卓越会计师应分层次培养
基于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有着层次差异,卓越计划应按不同层次制订,分类进行人才培养。全国统一的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计划尚未出台,卓越会计师的分类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根据学历层次分类
可以分为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面,不含高等职业教育和专科。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比重越来越高,已经不属于稀缺资源,从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及培养对象的选拔看,已能够满足需要。其次,卓越会计师应该是会计从业中的一些优秀人才,应具备一定综合素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技能。学历层次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整体能力与水平,但学历层次代表着学生受教育的时间与经历,对于优秀会计人才的选拔不宜将学历层次定得较低。第三,卓越会计师计划短期内还是一种精英人才培养,通过选拔优秀人才充实会计行业,为会计行业储备优秀中高端人才,能够提升会计行业管理层面人才质量,带动会计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这种分类应该是卓越会计师培养主要考虑的形式。按学历层次人才的培养应该是滚动的,有些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些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经历了本科教育的学生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继续学习,它们之间应该是一个衔接的过程,也可以是卓越会计师项目培养对象就业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学历提高。
2.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级分类
会计师可以分为高级会计、中级会计两个层次。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对象成为各种类型经济组织会计行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应达到高级会计师或会计师职级。目前,我国具有高级和中级职称会计从业人员占整个会计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百分之十几,根据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我国到2020年这个比例要达到50%,可以说任重道远。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定位于会计中高级人才,将有助于这一计划的实现。上述两种资格既要通过考试来获得,还要有一定的工作年限或其他条件,这种分类应结合其他分类实行而不能单独运用。
3.根据会计服务的领域分类
会计服务领域可以分为企业、政府机关、非营利组织、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经济组织。在确定是否纳入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中的服务对象时,应考虑经济组织规模的大小及业务的繁简程度。对企业而言,应包括大中型企业,小企业不在范围之列。同样,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也应具有一定的业务规模,业务规模小的机构不纳入卓越会计师服务对象范畴。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其主要从事审计鉴证业务,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只要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必须通过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所以,会计师事务所都应纳入卓越会计师的服务对象之列。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此种分类的使用,或结合其他分类确定培养类别。
4.根据培养对象未来担当的职位角色分类
可以分为会计骨干、会计主管、部门经理、总会计师、首席财务官(CFO)等职位人才的培养。上述职位一般都需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综合管理能力、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其中,在中型单位应成为会计主管以上职位人员,在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应成为会计骨干、会计主管、财务部门的中层管理者、首席财务官等职位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应能够在未来担当执业注册会计师、项目经理、主任会计师或合伙人层面人才。这种层面的划分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起步阶段与所获得的学历有关,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个人的努力,职位也会不断地提高,它也不能成为一种单独的分类方式。在学历层面划分里可以考虑结合本种分类,如本科阶段可能定位会计业务骨干,硕士层面定位财务主管,博士阶段定位首席财务官等。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 培养; 会计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4. 071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4- 0117- 02
1 前 言
教育部推出的“卓越计划”工程,对各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提出了反映工程教育的要求。各专业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所能呈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决定了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作为教育部第一批进入卓越计划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宁波工程学院一批工科专业在培养卓越工程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与宁波许多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我校的会计学专业是宁波市重点专业,把借鉴 “卓越计划”的培养类型方式作为基础,将培养卓越会计师作为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试验,已经创立了试验班。
2 “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要求
(1) 要求课程设计不受学科体系限制,充分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针对各行业的企业需求,在吸收现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基础之上,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
(2) 要求增加课内外的实践教学学时数。通过减少课堂上纯理论教学的学时数,大量增强课外自主学习的学时数;通过安排小组合作性的学习内容,增强了设计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的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度更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3) 要求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创新能力训练。一般有3种基本形式:① 基于问题学习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解决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为学习途径,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② 基于案例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以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决策,来学习收集信息,提供和评估备选方案,进行交流和评价的学习方式。③ 基于项目学习方式。学生围绕项目,进行长时期的开放性探究,最终构建起知识的意义和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3 卓越会计师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力
卓越会计师应该具备的能力:① 扎实的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基础,对会计信息系统工作有所长; ② 强大的会计信息系统实务动手能力,并能在实际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中充分应用所学的理论; ③ 团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好,有较强人际交往能力;④ 会计信息系统实务工作创新的能力突出,能创新性地开展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能力。卓越会计师以上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依靠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肯定是完成不了的,必须通过大量的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环节来加以锻炼。
4 会计信息系统结合ERP沙盘教学的培养
ERP沙盘教学能够培养会计学本科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激发会计学本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1 会计信息系统结合ERP沙盘教学的基本内容
课程教学采用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为一体,充分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全新教学方式。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加入ERP沙盘在体验式学习过程,把一个简单制造企业完整经营环境,与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软件结合起来,通过模拟沙盘与电子沙盘的展示,深入理解企业的各种经营要素以及运用方法。我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组,使之变成若干个相互竞争的虚拟企业,让每个学生在虚拟企业里扮演不同的管理角色。根据不同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状态,做好虚拟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并进一步学习全面预算。
会计信息系统结合ERP沙盘的教学基本内容,第一步要让学生学习企业的资源状况,学会基本的会计管理工作;第二步要让学生学习如何调整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第三步要让学生学习如何制订ERP计划,学会运用ERP软件进行财务管理方面的安排,实现高效的管理;第四步要让学生学习如何使会计工作与企业的全局工作相吻合;第五步要让学生学习如何制订投资计划,如何掌握应收账款的回收,要让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全面预算的方法,学会如何预测企业资金需求,如何运用财务杠杆获得最佳的筹措资金方式;学会产品成本的管理;学会运用财务指标进行企业绩效的评价,协助管理决策;学会如何用有限资金进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学会如何编制企业的标准财务报表,学会如何计算投资报酬率,如何评估决策效益。
4.2 会计信息系统结合ERP沙盘教学培养卓越会计师
[关键词]单招生;普招生;会计学;特色教育
对口单招是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一种方式。对口单招架起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桥梁,沟通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力地加快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步伐。1987年以来,江苏省积极开展普通高校对口单招工作,努力探索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各行业培养输送了15万名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和欢迎。实践证明,对口单招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与教育良性互动的重要举措。对口单招的学生(简称“单招生”)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基础,如对其因材施教,特别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是能够逐步形成系统培养特色的。
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计划为18 200人。其中本科计划2 300人。而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本科计划为595人,是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计划最多的本科院校。也是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的重点院校之一。截至2008年4月,学院共有会计学专业在校学生516人,其中单招生275人。占53.29%。是学院单招生所占比例最高的专业之一。为此课题组对会计学专业单招生和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能对会计学专业单招生特色教育研究提供第一手素材。共向1―4年级学生发放问卷275份,回收问卷272份。回收率为97.33%;向老师发放问卷62份。回收问卷60份,回收率为96.77%。
一、学生角度的特色教育
(一)应着重提升专业能力
81.62%的学生认为其专业基础较好,仅有7.35%的学生认为其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较好。单招生在中职阶段已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定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因而具有实践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但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大部分人英语和数学等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在被调查的大四学生中,仅有42.4%的学生通过CET―4考试,CET―4成绩在390分以上也仅有63.2%。在被调查的学生中,96.32%的学生认为,花在英语和计算机等公共课程的时间远远超过会计专业课程学习时间。普遍认为没有时间好好学习专业课程。因此,如何提高单招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促进其提升专业能力是会计学专业特色教育研究的重点。
(二)应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91.91%的学生认为,老师应有一定的会计工作经验。一致认为老师在教学的同时可以在记账公司或公司制企业兼职。仅有8.09%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明确表示十分满意。69.49%的学生认为,在会计教学中,应加强会计综合性模拟实验、会计软件(用友或金蝶软件)基本操作、企业实战演练等教学时数。部分学生还建议开设统计软件运用、会计软件运用选修课程,同时建议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同时指定实习指导老师。
(三)应拓展专业知识面
77.94%的学生认为,在会计教学中,应增加专业课程教学时数。减少专业基础和公共课程教学时数,甚至建议取消基础会计等中职阶段已经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程。81.62%的学生认为。应开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分析、管理会计、审计学、电算化会计7门专业课程。开设税法、经济法、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学、财经应用文、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15门专业基础课程。建议选择性开设预算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等专业选修课程。
(四)应迎合就业意向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72.79%的学生就业意向是到企业或中介机构从事会计相关工作,16.54%的学生就业意向是从事会计教学工作,仅有7.39%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根据单招生的就业意向,应因材施教,制定与高校招收普通高中的学生(简称“普招生”)不同的教学计划,实行不同的教学管理。结合单招生的就业意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受社会欢迎的会计人才。
(五)应紧贴市场需求
用人单位对招收会计人才大都设置了两道门槛,一是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二是有一定的会计工作经验,这对从学校踏上社会的会计专业学生无疑是一道很难短期逾越的鸿沟。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所有学生都认为应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及时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以后会计执业和其他类的考试奠定基础。36.76%的学生建议学校为学生报考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初级、中级。甚至为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CPA)考试创造条件,这也是会计人员灵活就业的砝码。
二、教师角度的特色教育
(一)应单独制定教学计划
96.67%的教师认为,单招生的会计专业基础较好。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多专业基础知识。也认为部分专业基础课可以取消。教师们普遍认为。单招生有专业学习方面的优势。应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单独为其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应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被调查的教师中。86.67%的教师认为,单招生花在英语和计算机等公共课程的时间过多,建议取消目前英语CET-4考试和毕业证书的挂钩,但要求能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一些专业英语的学习,至少应该能够学会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但一致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至少应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
(二)应单独组织实施教学
基于单招生基础方面有别于普招生。因而单招生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也应有别于普招生,以充分体现其专业特色。91.67%的老师认为。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是按照大学教学要求制定的。未能与中职学校的课程充分实现无缝对接,因而导致部分课程与中职阶段课程相重复。75%的教师建议,针对单招生这一特殊群体,应实行小班制。人数不宜超过30人。同时专门为其配备会计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聘请校外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单招生一般是中职学校的优秀生。学习态度端正,踏实认真、吃苦耐劳。能够承受压力,接受挑战,但单招生英语、数学等公共课程相对薄弱,与普招生相比,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78.33%的老师认为。应多鼓励单招生参加一些校内大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抗压能力和心理的稳定性。
(三)应单独进行教学评价
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既精通会计实务和理财,又懂得
相关经济法律,特别是税法等相关知识的会计专业人才特别受市场青睐,因此会计学专业教育也应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验,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88.33%的老师认为,单招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应单独进行教学评价。采取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的模式,突出实践考核,强调会计综合性模拟实验、会计软件(用友或金蝶软件)基本操作、企业实战演练环节。36.67%的老师还认为,除了提升单招生的专业能力,还应加强其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甚至包括沟通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四)应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
所有教师一致认为。应注重单招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也应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部分老师到企业或中介机构兼职,甚至允许部分老师到企业长期工作,定期回学校指导学生实践,也可以从企业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同时也乐意从事教学工作的会计人员到学校担任实践指导老师,通过双师型教师制度的实施,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建设一支与学院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应建立校内校外实践基地
所有教师一致认为,应建立校内实践基地,重点在于模拟企业日常业务。使学生能真正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为以后会计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教师一致认为,在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应该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在三年级下学期安排1―2个月的时间,到指定的实践基地进行实习,每个实践基地均应配备实践指导老师和理论指导老师,校外实践基地可以选择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或记账公司。
三、建议与对策
(一)优化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
结合单招生的特点,应调整英语和数学等公共课程的教学计划,在分析中职学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大学公共课程教学的要求。建立适合单招生的公共课程教学计划;高校一般都把通过CET-4和计算机二级作为毕业条件,建议取消这一硬性规定,而改为校内英语考试和计算机考试,重点强调英语和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根据会计学专业的特点,结合中职学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为充分发挥单招生的专业优势,提升其专业水平,适当调整5门专业课程(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和税法)的教学计划,加大其教学内容,为单招生下一步参加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奠定基础;甚至可以考虑在大学期间鼓励单招生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CPA)和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考试(AC-CA),把单招生真正培养成会计的专门人才。
(二)加强专业教学,提高专业水平
要以完善专业教学为核心,以提高专业技能为目标,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专业教学:一是制定一套适合单招生的教学大纲、实践大纲和考核大纲,重点突出实践考核。二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探索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特别是加强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如税收筹划等。三是严格按照实践大纲的要求组织实践,应建立校内、校外以及定向单位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严格按照考核大纲的要求组织学期考试和实践考核,还可以组织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
(三)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单招生的专业优势,应建立校内、校外以及定向单位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即在校内建立模拟实验室,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在定向单位建立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课堂教学的配套。便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通过阶段模拟、综合模拟,真正让学生熟悉会计工作环境,掌握会计流程。校外实践基地一般通过与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合作,建立会计软件应用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获取会计应用软件和ERP证书。定向单位实训就是到学校指定的单位全封闭实训,一般选择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实训时间至少2个月。此外还可以调动学校、家长的社会关系,让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到单位进行参观、学习,以缩短会计教学与银行业务、税务及会计操作的差距。同时加强会计软件的教学与应用,达到人无我有。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实证研究
收稿日期:2007―12―15
项目来源:该论文是山东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TA016。
作者简介:于运会(1966―),男,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而具有高职特点的教学计划,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前提和保证。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计划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培养“零距离”上岗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我们召开了三次专家座谈会,进行了两次大范围的社会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财会人员,各大专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以及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我们通过网络或直接向被调查人员发放问卷,以及到有关单位座谈等形式,共收到有效问卷312份。现将调查研究的结果汇总分析如下,以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注:重要记100分,一般记60分,不重要记30分。分数=重要比重*100 + 一般比重*60 + 不重要比重*30(下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会计电算化理论、会计核算方法、财经法规知识、会计基本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统计知识、数据库基本知识、数学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外贸知识。
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从上表可以看出,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分析能力、会计监督能力、业务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社交语言表达能力、财务软件操作能力、财务文件撰写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公共关系能力、管理能力、计算机维护能力、塑造自身形象能力、财务软件开发能力、英语日常会话能力、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文娱特长、体育特长。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
经调查发现,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在2~年为宜。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修完必需的理论、校内实训课程应当需要2.5年,再有0.5年的校外实习,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定为3年是合适的。
四、公共课及其重要程度
通过调查,公共课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法律基础、思想道德、大学英语、经济应用数学、体育。这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是一致的。
五、公共专业课及其重要程度
通过调适公共课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财务软件操作、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法、EXCEL与财务管理、财经法规、珠算、点钞、财务管理、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法、汉字录入、数据库、审计学、财经应用文、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基础。
这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基本是一致的。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税法知识和实务对会计人员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要办理纳税业务,而且纳税业务的会计处理也是较难的,因此应加强这些方面的教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对珠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点炒对出纳、收银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专业模块课及其重要程度
因为现行会计制度分为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所以我们把专业方向模块分为企业会计模块、金融会计模块、预算会计模块,每一模块又设置了两门课程,经调查发现各门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七、选修课及其重要程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选修课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企业经营与管理、电子商务、金融学、市场营销、外商投资企业会计、社交礼仪、国际贸易概论、证券投资、就业指导、书法、心理健康概论、演讲艺术、音乐欣赏、美术基础。这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要求是一致的。
八、实践教学的开展
经过调查发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大都是通过见习、校内实训、毕业实习等环节进行。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参观,或者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去参观的方式进行学生见习。也有的学校利用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业务流程方面的音像资料,分行业设计会计电算专业见习系统,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见习。
校内实训一般是在校内建立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编写会计专业实训资料,让学生进行手工记帐和会计电算化操作。
九、考核方法及标准
理论课考核一般采用笔试,基本技能训练课一般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考核,岗位技能考核按国家标准执行。另外还通过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答辩和综合测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十、学分构成及实施办法
学分构成一般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就业指导、理论课、实践课、选修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每项一般按16~18学时为1学分计算。学生必须拿到规定的学分,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十一、定单培养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会计电算化专业定单培养一般是结合短期培训进行,也有的是在学生就业前与用人单位协作,在岗前培训中进行。但真正需要象培养技术工人一样的定单培养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制应灵活一些,可以按企业会计、金融会计、预算会计三个模块编写教学计划,在第五学期按模块分班教学。
总之,编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当综合考虑社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充实,以真正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一、国际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会计的国际化。它要求各高校更新会计观念和会计专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要求培养能够通晓国际会计惯例、有熟练专业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外向型”、“高素质”成了时代的要求。
1.国内“留学”。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一种形式,四年都在国内学习。国内大学与外国教育机构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引进国外教材,采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会计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国际会计发展新动向,熟悉与国际会计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国际会计准则,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英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和涉外经济部门的会计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开拓型、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专门人才。
上海财经大学先后与英国的南安普敦大学,美国的韦伯斯特大学等多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设有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银行与国际金融、数量经济、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其中会计学专业分ACCA、CGA、美国会计三个专门方向。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近半数课程配备双语师资力量,授课教师绝大部分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60%以上具有国外学习背景;外语听说课程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同时,学校还聘任了大量的外籍教师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专业课程都由外籍教师授课。
2.留学直通车。2003年3月1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6月2日,教育部公布的相关实施办法规定:中国教育机构可以采取与相应层次和类别的外国教育机构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颁发中国学历、学位证书或者外国学历、学位证书,在中国境外实施部分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是首批与国外大学开办合作教育项目的院校之一,它的会计学专业与英国贝德福德大学合作开办。国内学习1~2年,国外学习2年,毕业时,国家统招生可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和外方合作大学学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共同举办“会计学——国际会计中澳班”。采用“3+1”的教学方式,先在国内学习三年,然后赴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再学习一年。第三学年学习由科廷科技大学和该校教师共同授课的4门课程,使用科廷科技大学的教材、英文教学和考试。第四学年,在科廷科技大学学习8门课程。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将获得科廷科技大学的学士学位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士学位。
3.双语教学。教育部2001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为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很多大学制定了具体管理办法。双语教学,是指在教材使用、课堂讲授、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同时使用英语和汉语并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学活动。会计学专业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通晓国际会计审计准则和现代公司理财方法,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会计事务和财务管理,成为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人才。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双语教学实验班部分专业课程使用国际通用的英语原版教材,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国内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技能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国际会计审计准则,使其具备适应会计国际化环境的执业能力。该校会计学专业(双语班)开设了会计学导论、初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8门双语课程,共504学时34学分。
4.语言+专业。近年来,我国的外语类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探索出“语言+专业”的办学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都创办了会计学专业。它们的共同点是培养掌握会计方法与理论,掌握中外会计、审计实务,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能用英语作为工作环境交流工具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会计专业英语必修课有精读、听力、口语、泛读4门,共864学时48学分。还可以修英语双学位课程,内容包括英美文化与社会概况、语音、经贸英语、英美文学简介、时事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笔译、英汉口译、英语阅读与评论、论文写作,共576学时32学分。
二、专门化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分设十一个学科门类,管理学门类下设5个二级类,会计学是工商管理二级类的18种专业之一,代码110203。于是,各校把原来的国际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都改为会计学。但开放的会计市场需要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于是,有些大学走特色之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为适应会计职业化的要求,开办了会计学的若干专门化方向。
1.会计学(CPA方向)。CPA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中坚力量。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维护,需要强有力的CPA队伍。1994年,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定全国首批七所试点院校可招收CPA专业方向学生。迄今已有二十多所院校,如中央财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CPA课程基本上采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编教材,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概论、审计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等。培养掌握CPA执业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诚信品德和熟练的会计与审计技能,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文化素质强的CPA执业人才。
2.会计学(CGA方向)。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成立于1908年,是经加拿大国会批准可以在加拿大执业的会计团体。1993年,为了帮助和促进会计行业在中加两国的发展,培养下一代会计师,希望他们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以促进全球会计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增加和提高协会会员的数量和质量,CGA应中国政府之邀,在加拿大国家发展署的资助下进入中国。
目前,我国已有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与CGA建立了合作关系。它们引进CGA部分原版英文教程,开设会计学(CGA方向)本科专业。CGA课程共18门,培训课程共14门,涉及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管理和IT等领域。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校的课程考试,成绩达到65分以上,即可获得CGA相应课程的豁免,无需参加全球考(TX1除外)。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同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PACE级和TX1的培训和全球统考,最终获得CGA资格。
3.会计学(ACCA方向)。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成立于1904年,是目前世界上领先的专业会计师团体,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全球性专业会计师组织,目前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9.6万名学员和11.5万名会员。ACCA的宗旨是为那些愿意在财会、金融和管理领域一展宏图的能人志士,在其职业生涯的全程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机会。20世纪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的迅速发展,ACCA开始致力于发展中国事务。
目前,ACCA在我国大陆已经拥有1.7万名会员和学员。ACCA分别在上海、北京和广州设立了办事处,在全国主要城市设有20多个考点、30多个培训中心。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江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开设了会计学(ACCA方向)本科专业。
4.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一些大学部分引进国外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为跨国公司、涉外企业、外经贸企业、金融机构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和会计理论、会计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英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2002年,江西财经大学创办国际学院本科教学试验班。设有会计学(国际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金融学(国际金融)三个专业。国际学院在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色: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引进英文原版教材,主要专业课程用英语授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听到外籍教师、专家的讲课与讲座。
此外,会计学专门化方向还有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学(美国会计方向)、东华大学的会计学(涉外会计方向)、浙江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网络会计方向)等。
三、通识化
为了维护教育公平,教育行政部门禁止中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实验班。大学却大不一样,各种实验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中山大学的逸仙班、武汉大学的实验班等。这些实验班强调宽基础、多口径的通识教育,
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学习基础课程,
三、四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较为广博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种实验班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会计学专业,可以认为是会计学专业一种新的培养方式。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于2001年启动的以老校长的名字命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2007年9月升级为元培学院。实验班努力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具体内容包括:①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按文理两类招生入学后,主要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②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自由选择通识教育课和平台课,一般在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意向申请,第三学期期末确定最终的专业方向,之后在有关院系选课,修学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③学分制。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在3~6年内完成学业。④导师制。学校从各院系聘请34位资深教授作为导师,对学生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研究方向等指导。⑤学生在高年级进入专业后仍保持原有行政班级,统一由元培学院管理。
关键词:中职 会计专业 实践性教学
中职学校的财务会计专业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办好财会专业,实现财会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财会实践性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为在财会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动手操作,导致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专业教学计划理论课时占的比例偏大,学生实践能力较差,达不到专业培养的要求;实践性教学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笔者认为,强化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一、适时调整教学计划,科学设置课程
原有的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没能真正体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因此有针对性地对会计专业教学计划重新设计,科学的安排在校两年的课堂教学和一年的社会实践教学,成为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重点。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是培养具备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会计职业技术能力,毕业后能够较快地从事各种会计核算工作、直至担任主管会计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适应财会专业这一特点,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应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处理好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三者的关系,即: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尺度;专业理论应强调实用性;实训课程应加大课时比重,一般应占总课时的60%以上。以体现中职教学中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指导思想。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教师的实践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财会专业师资队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我校的专业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也是从校门进校门,虽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具备熟练地技能操作水平。显而易见,财会专业教师应具备高超的会计业务操作水平,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及结账、报表的编制等。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取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聘请企业资深的会计专家定期到学校进行实践指导;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争取“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三、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会计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要在具体会计模拟实践中进行独立学习和思考;强调以学生为主导;了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体验,张杨其个性;重点强调学生要对实践过程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一种改革,是教学理念的创新。笔者建议,会计专业课程可全部在会计模拟室进行,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会计模拟环境,在会计模拟实践课程中,搜集企业实际发生的的会计实务资料,从编制会计分录、填制会计凭证,设账、账簿的登记,到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表等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只是充当学生掌握知识与提高技能的引领者。通过会计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使学生毕业就能胜任会计工作。
四、进行考核评价体系改革,采用分层次考核办法
[关键词]应用型 会计 实践 体系
一、现行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会计实践教学认识的错位。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除必备综合和基础理论知识外,则主要靠通过会计实验、业务实训和实习三部分实现。而目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培养会计实践能力的认识上存在实验、实训、实习三环节相互混淆,甚至混为一谈的现象。“实验”、“实训”、“实习”三词不仅不同,而且是表达三种不同的有别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活动,并且形成由实验实训实习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
2.现行的会计实践教学与实际脱节。
目前,各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一般分设有手工实验(实训)室和电算化实验(实训)室两种,现行的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采用闭门造车的方式编写实验大纲和教材。这种设计思路设计出的方案,首先没有确立学生在实验(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针对性不强;其次由于是封闭式的教学设计,影响实验(实训)教学的真实性和适用性。另外实验(实训)教学项目的设计一般按科设计,各科之间缺乏融合,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实践教学形式上看,会计实践教学仍然是以模拟为主,与企业实际差异仍较大。
3.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不合理。
从课程设置上看,大部分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与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基本相同,特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是相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专业方向课,或增减一些课程,或更名,并未真正体现应用型本科“重实务”的要求和特点。从教学计划看,基本上每门专业课程都有实验(实训)的课时安排,但仍存在各课程实验(实训)课时少、实训内容不能相衔接与融合等问题。实训课时的计划和内容安排上,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教务管理部门主管或参考其他院校的模板自行安排,这种形式往往造成形式规范,但缺乏实效,并且与行课专业的实际需要不符;二是由任课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自行安排,这种情况虽然与教师的行课安排和构想相符,但会出现不同教师安排内容各样,并且其合理性有赖于教师实践能力。因此,严重地影响了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造成应用型本科不能应用的“尴尬”局面。
4.“双师型”教师缺乏。
由于高校会计教师大部分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很多没有参加过会计工作的实践,造成实践经验差,动手能力不强,在实习实验(实训)过程中只能靠理论知识推理。另一方面,由于多种原因很多高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二、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构架
1.建立实验、实训、实习相衔接的“三步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主要针对专业课程的业务内容,包括单项专业实验和综合专业实验两大部分,可以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综合课程三大部分,通过建立仿真的会计业务,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模拟的实际业务环境进行验证,以求得感性认识,使达到理论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
实训主要针对角色实践,它强调的是专业性和综合性,一般按会计工作的实际岗位所要求的技能来进行。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提供一个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仿的环境,将学生当作是从事实际会计工作的人员,通过若干岗位和业务的训练,体会和掌握来自实际工作的各种问题、要求和技能。会计实训教学体系应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单项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三个部分构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实习是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通过实训所锻炼的业务技能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实验和实训的主导者是教师,而实习的主导者是学生本人,是自己应用和检验。
2.设计以实务为导向,以工作岗位或环节为依托的课程和实训体系。
以实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际上是对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旨的课程的革新,也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要求。建立以实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首先,应把现行主干专业课程改为《财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等,增加《出纳实务》、《纳税实务》、《报表分析实务》等实际工作岗位上所体现和要求的课程。其次,从教材选择上应革新现行选用CPA或职称考试教材而代之以培养与上述课程相适用的教材,更应选用由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专家所编著的实务教材或根据自身培养目标编写,而把CPA等教材作为理论参考书。
以工作岗位或环节为依托的实训体系,就是要以会计工作流程来设置实训内容,根据各流程的实训使学生获取对各业务流程和各岗位所需技能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及职业判断能力,以工作环节划分为若干项目模块来进行组织;其次教材组织与编写、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要以工作流程为参照,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组织实施。
3.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扩大兼职教师的比重。
关键词:卓越会计师 双语教学 评价指标
一、引言
由高校和行业联合实施的“卓越会计师计划”旨在使大学生成为会计行业中的实践型、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满足市场转型对卓越会计人才的需求,培养卓越会计师必须要国际化,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系统地使用双语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均得到提高,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跨文化素养,这对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一直在摸索双语教学,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探讨双语教学评价模式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双语教学评价展开了研究。国外通常通过双语教育预期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Buggs,1975)。预期评价即评价是否具备双语教育的基本条件;过程评价旨在通过改进双语教学计划,开展全过程监控,以实现双语教育的效果;结果评价旨在客观鉴定双语教育的绩效。Buggs (1975)认为双语教育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双语能力与各学科成绩的评价”、“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态度评价”、“对双语师资的评价”、“对双语教育社会背景的评价”和“对双语教育本身的评价”五方面内容。也有双语教育家认为双语教育评价应该重点关注双语教育的效果(Fred Genesee,1984;Siguan & Machey,1987;Swain & Lapkin,1985)。Swain & Lapkin(1985)认为双语教育评价应该主要考虑“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双语教育计划的评价和对学生智力与认知水平发展的评价”。某些国内一线双语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经验研究了某一课程的评价(朱爱萍,2006;何艳,2011;姚清铁,2012)。也有学者就某一专业学科的双语教育展开研究(王志莉、陈、黄亮,2007;孙鹏云,2010;肖琳,2011; 肖凯,2013;折媛、杨军、张朝晖、杨双平,2013),或者主要从双语教学的实施条件、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双语教学评价指标和体系展开了深入研究(苏秦、杨鹏、张陵,2002,孙超平,2005;禹晓成,2007;张静、赵静、张进明,2007;王韶辉、史仪凯,2007;王莉颖,2008;饶泓、胡清、陈炼,2009;桑庆兵,2010;姚中青,2011;左鹏、奚红妹,2011;张立倩,2013)。王斌华(2005)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双语教学不同步已成为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培养国际化卓越会计师的过程中,探讨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迫在眉睫。
二、国际化卓越会计师培养双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卓越会计师双语教学评价目标没有考虑市场需求,缺乏系统性评价、不区分课程性质、忽视实践教学评价,学生学习环节、考核方式单一,教学各个环节缺乏全程性评估、过程性监控、实时反馈,在教学条件、教师素质、教学对象和教学效果评价方面都不完善。
(一)教学条件评价方面
我国会计专业双语教学评价中忽视了对教学条件的系统评价。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强,而在双语教学评价时没有将实践教学条件纳入其中,例如双语的实验软件、国际化的实习单位等。从理论教学来看,也没有将教辅材料全面纳入评价系统,例如双语教材、案例、习题评价等。
(二)教师素质评价方面
在国际化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双语教学评价过程中,很少把教师的素质纳入其中。教师必须既对专业知识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还要有较好的科技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组织教学,使学生对双语课程有兴趣。而青年教师英语水平相对较高,但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相对欠缺;专业知识面宽、经验丰富的教师,英语水平相对较弱。这就导致一般只考虑英语能力,让青年教学担当了双语教师,教学效果难免会受到影响。
(三)教师教学环节方面
在会计双语教学评价中,主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评价,忽视实践教学评价;没有考虑不同课程的特殊性,采用单一的评价理论模式;忽视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评价;教学内容方面有的双语教师侧重于词汇的讲授、听写,或者翻译课文等,把专业英语当成英语课来上,忽视了专业知识,而在双语教学评价时也难以反映。
(四)教学对象评价方面
在卓越会计师培养的双语教学评价中,没有将教学对象的原有专业知识水平和外语能力纳入考核范畴。在制定双语教学评价体系时,忽视了对教学对象原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考核,而采用单一的评价体系,依靠一次闭卷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考虑学生的进步水平和基础差异。这样势必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效果评价方面
在现有的双语教学评价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作为卓越会计师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实践能力评估,而且往往仅仅通过期末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本门双语课程的掌握情况,即使改革考核方式,加大平时考核,也无非是通过出勤和课后作业的形式,没有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外文文献的查阅等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综合学生的会计专业学科知识、外语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三、应用CIPP模型设计双语教学评价指标
鉴于上述国际化卓越会计师培养双语教学评价存在的不足,本文应用CIPP评估模型对评价体系进行重新设计。CIPP评估模型包括:背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
(一)背景评估
双语教学的背景评估即从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对根据社会需求和双语教学状况所制定的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教育部的双语教学评审指标主要就是从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开展的。目前高校为培养国际化卓越会计师,要从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角度明确双语教学需求,设定教学目标、专业知识体系,为进行双语教学评价,就应该从这些方面探讨其必要性;同时为满足教育的社会适用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应综合考虑社会需求、教学对象的特定水平和教学目标,以及存在的差距,综合评估其可行性。具体评估指标包括基本政策支持、教学目标的层级式设定。
(二)输入评估
输入评估主要考查各种双语教学资源配备,包括现有教学条件和外部资源的协助。双语教学输入评价的主要内容围绕双语教学投入的各种资源展开,包括各种人力和物力――师资水平、教学对象水平、教学大纲和计划、教辅材料等各种教学条件。
(三)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形式较为多样,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教学环节和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可以通过随堂听课、学生座谈、中期检查、教学档案检查等进行。课前准备评估主要是教学方案的评估;课中教学环节评估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态度展开;课后辅导可以通过课后答疑、作业批改等完成。
(四)成果评估
双语教学成果评估是重中之重,主要评估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包括课程考核和教学评价。除了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外语能力应用水平(听、说、读、写)的提高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包括课外学习、进步、跨文化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非智能因素。
四、双语教学评价体系模型
根据上述CIPP模型对国际化卓越会计师培养的双语教学评价指标设计,本文构建一个比较详细的评价体系模型(见图1)。
(一)背景评估指标内容
1.政策支持。双语教学的背景评估首先从基本政策支持入手,包括从宏观政策、学校政策等方面来考查对双语教学的支持力度,以保障正常教学的开展。宏观政策方面主要考虑教育部制定的相关双语教学政策;学校政策可以从基本双语教学经费保障、激励措施等方面入手。
2.社会需求和教学目标。国际化卓越会计师的培养是基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出的,要培养具备“掌握国内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较高的外语语言水平与能力、成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积极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四维目标有机结合的人才。双语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目标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做出价值判断。
(二)输入评估指标内容
1.教学条件。开展培养国际卓越会计师的双语教学必须具备基本的教学条件,主要包括教材使用与建设、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用于传播学术知识,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要载体,因此必须评估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和课程设计教材的使用与建设情况。实践性教学环境是保障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网络教学环境能保证学生实时通过网络查阅教学通知和学科发展动态等,并可与教师课程资料咨询。
2.师资力量。双语师资队伍是保障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外语能力、教学水平、职业素养等。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主要从学位的获取、会计准则和知识的掌握、学术水平的提高、学科前沿的洞察。外语能力主要考查留学经历、是否具备用外语授课的能力等。教学水平主要考查教学经验、有效利用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教学方法等。职业素养主要考查教学态度、教学热情等。
3.教学对象。教学对象的评价也是在双语教学评价环节不容忽视的,主要包括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语水平、学习能力和态度等。专业基础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已经掌握的会计专业课知识;外语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通过学生的英语过级情况进行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态度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意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是否能积极主动投入双语学习。
(三)过程评估指标内容
1.课前准备。主要是教学方案的制定,主要考查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大纲和计划、教学内容等。教学目标是否定位为培养掌握国内外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会计师、是否掌握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教学理念主要考查是否注重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是否注重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是否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大纲和计划主要考查安排是否合理;教学内容的评估主要考查该专业知识是否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教学内容是否适中。
2.课中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教师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内容和进度是否适度,能否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是否具有学习主体意识。
3.课后辅导评价。主要包括面对面答疑、网络交流、作业批改等。
(四)结果评估指标内容
结果评估主要是评估双语教学效果。为培养卓越的国际化会计师所开设的双语教学效果评估主要从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培养、认知能力、综合素质目标开展。专业知识的评估,主要通过平时考查和期末闭卷考试评估学生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是否达到会计双语课程规定的要求,通过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估考查实践能力的提高。外语语言能力主要考查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认知能力目标主要考查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技巧、学习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是综合德、知、行、思各方面的综合能力。J
参考资料:
1.Buggs,J.A.A Better Chance to Learn:Bilingual Education[M].New York:Clearinghouse Publication,1975.
【关键词】会计 创新性人才 实践教学
创新性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我国高校目前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却无法顺应这一要求,因此,如何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下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实践教学及其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一)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还应注意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含义及目标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创新性人才培养力求培养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的人才: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
(三)实践教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创新性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传统的单一式课堂教学已不能顺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实践教学的引入对创新性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实践能力,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建立起学习型、实验型、研究型为服务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直接参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以此实现实践教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二、我国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会计信息化学科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整个会计信息化学科的课程体系,它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因此,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面对会计信息化的浪潮,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学科课程体系显得有些落伍了。
(一)基础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在这会计信息化时代,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管理知识及较强的信息技术运用的技能,会计人员不仅要能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还要能利用或“编制”计算机软件建立各种分析模型,进行会计业务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管理和审计等。但从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来看,电算化会计的基础课程基本上集中在会计学科上,有的设置了一至两门计算机课程,而很少有学校设置了管理课程。这样的基础课程很难满足会计信息化的需求。
(二)主干课程与实验课程的脱节
从现在已经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多数学校来看,教学的目标仅仅停留在报账型会计人才上,要求层次也只停留在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正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技能上。表现在学科课程体系上就是主干课程设置单一,往往只开设一门电算化会计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记账过程,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实验课程不够成熟
我国高等院校现行教学计划中实验教学时数一般偏少,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8%~20%不等。就会计信息化教学而言,也是如此。一些高校除了开设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课程之外,就没有设置其他会计信息化的实验课程。更有甚者,有的高校没有单独开设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课程,而将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并入课程教学,在《电算化会计》课程中既讲理论又进行实验,由于课时的限制,事实上实验的时间十分有限。
三、构建会计实践教学新体系的设想
(一)基础课程构建
从涉及的学科范围看,除了会计和计算机知识外,还应包括相关的管理学知识,从涉及的内容看,无论是会计、计算机还是企业管理都不再仅仅停留在粗浅的表面。所以会计信息化学科的基础课程应包括会计学科、管理学科和计算机学科。其中,会计学科主要为会计信息化的学习奠定相关会计学知识,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课程。管理学科主要为会计信息化学习奠定管理知识,由于会计信息化涉及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子商务知识,这3方面的内容与营销密切相关,所以作为会计信息化基础的管理学科,除了财务管理和介绍基本管理知识的企业管理课程外,还应单独开设营销管理课程。而计算机课程的设计应及时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做出调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着重介绍Excel 信息分析技术,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程序设计语言应着重介绍实用的小型会计数据处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二)主干课程构建
目前我国企业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会计处理的信息化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单独开设一门电算化会计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一套完整的主干课程体系,除了原有的电算化会计课程外,进一步开设计算机财务管理、电算化审计、企业资源计划课程。已有的电算化会计课程主要介绍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的原理和方法,新增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主要介绍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分析、处理和利用的原理和方法;新增的电算化审计课程主要介绍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原理和方法;新增的企业资源计划课程主要介绍企业资源计划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如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等)间数据往来关系。
(三)实验课程构建
就课程性质而言,会计信息化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因此,必须大力拓展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通过财务软件模拟实验和ERP软件模拟实验,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软件操作的基本技能;通过计算机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和电算化审计模拟实验,学会建立各种分析模型,进行会计业务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管理和审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ERP沙盘模拟实验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模拟会计(经济)环境进行运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新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意义
(一)新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才能适应高校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呈现出就业难的情况。从会计人才市场供求看,一方面,企事业单位需求会计人才,但又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每年输出大量的会计人才,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会计人才市场供求脱节。我们常常听到企业抱怨:这些刚出门的大学生,还要企业花费资金和时间重新培养。我们也常常看到,人才市场招聘有几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的告示,以及我们那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会计学子们无奈的眼神。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高校生产的“产品”不适销对路,培养出的人才不适应社会的需求。从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看,许多单位在实际招聘时最看重的是日常会计操作和工作经历,多数企业单位要求应聘会计人员具有会计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我们的毕业生往往是动手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差,走上工作岗位不知从何入手,感到非常陌生,不能马上胜任工作。究其原因,学生在校时接受的实战训练太少,接触的企业实际业务、实际案例太少。所以,应从多方面、多渠道加强锻炼学生的实做能力。而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实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能够很好地适应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弥补学生校外实习不足的欠缺
由于会计实务工作的特点,联系学生校外实习较难。受实际工作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单位商业机密的安全性、会计工作的阶段性、时间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校外实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通常一个单位最多只能安排3~5个人,而且实习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学生去实习也只是看看,感受感受,很少能动手做,实习效果不太好,毕业实习处基本上流于形式。在这种客观情况下,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显得非常重要。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强化实践环节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会计模拟实验,仿照企业实际的业务来操作,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能有效地弥补学生校外实习不足的欠缺。同时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然而面对会计信息化的浪潮,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学科课程体系显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建立新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弥补学生校外实习不足的欠缺,更是适应高校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构建会计实践教学新体系要从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和实验课程全方位系统化的考虑,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和课程设计,建立严谨、科学的学科体系,为适应新形式下我国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需要,开创创新性会计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春华.试论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重构.中国管理信息化.北京.2006,04.
[2]蒋晓风.论就业导向下高职会计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创新.商业会计.2010,23.
[3]李勤.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财会月刊.北京.2010,07.
[4]彭峥.会计学实验课程创新的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上海.2006,04.
[5]王福英.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会计之友.北京.2006.
关键词:财务管理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写作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②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
【关键词】会计岗位;职业判断;模拟实训;创新创业
一、会计工作特色与会计职业判断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1号公报曾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是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职业素质。”现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调查结果显示,较为全面的会计职业工作能力包括:专业技能、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英语阅读能力,计算能力等。《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会计准则》等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尤其强调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专业判断能力也是会计专业教师面临的一个必须完成的课题。“学校不能指望教员们用过时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学生适应多变的世界。”基于会计工作特色的高职会计教育创新的基础是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改革。
二、基于会计工作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开发高职课程的基础是生动活泼、具体实在的工作分析,工作实践活动是开发高职课程的根据,工作分析与教学分析是开发高职课程的基础。基于会计工作特色的会计课程改革,其内容框架应包括: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设置、基于工作能力标准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基于会计工作活动的教学过程、基于职业胜任的教学评价和基于职业环境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教材、教学设备等。以会计职业分析为基础,从会计专业设置、专业适应的工作岗位或工作岗位群、整个专业课程的开设、课程结构来确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应以会计工作活动的岗位流程或方法进行排列组合。按照会计工作活动环节,实施教学过程。在学习专业知识、训练工作技能、培养工作习惯和养成职业素质等方面开拓新的思路。会计教学资源建设尽可能与会计工作环境的要求相符合,使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考试紧密衔接。毕业生完全可以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考取国家统一认证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甚至初、中级会计职称证书,从而提高了毕业生求职竞争力。
三、基于会计工作特色的实训课程设计
高职会计实训教学设计都是先学理论再进行相应的实训。由于学生对会计没有一个通透的感性认识,所以理论学习的时候就没有把会计理解到位。基于会计工作特色的实训首要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再描述“为什么这么干”,建立“这如何干这可以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干这是什么”的工作程序,先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讲解原理性的东西,适应先模后学的工作思路。这种实训模式是让学生先操作,实训取证要求与日常教学虽然有冲突,但总围绕会计记账、算账、报账的工作特色展开教学。使培养的学生既有明确的职业技能,又能适应会计工作岗位转换。
四、基于创业教育的会计实训课程设计
学生模拟创业活动的最终成果通过书写制作的作品──“创业计划书”体现出来,“创业计划书”实际上就是可行性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创业背景,市场调研及营销,创业团队,资金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风险、退出计划等,其书写过程是会计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动态的、仿真的创业情景提高学生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岗位锻炼,以使其对于维持企业正常运作的供应环节、采购环节、生产运营系统、库存管理、销售以及物流配送等完整供应链系统有大致的了解,认识企业和企业之间、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对实训更加感兴趣,能力培养的效果也将有很大的提升。基于创业教育内容的会计实训模式是实训教学的创新之举,将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业活动连接起来,将会计专业教育内容与创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这种创业教育体验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传递知识的容量,激发师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创新创业水平,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设计思想
一般实践分为职业认知实践、核心职业能力实践、职业能力提高实践、综合职业能力实践和顶岗实践。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一种意识和方法的培养,其实践活动的重点应更侧重于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鉴于上述现状及目标,管理会计课程尝试在实践教学中选取和学生关系密切的实践活动,运用项目递进驱动法、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此目标的关键在于找准实践活动,即“项目”。近些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创业作为工作取向。因此,将“制定创业计划”作为项目,运用预测、预算、决策等方法,将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需求联系在一起,既学了知识,又增长了能力。从设计思想上遵循了四大教学目标,明确了“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1)遵循四大教学目标,多方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力求达到能力目标、学习目标、素质目标和情感目标四者的实现。学生通过对创业计划的设计、宣讲,培养了规划能力、预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创业计划中需要进行预测,虽然在课堂理论过程中学习了各种预测分析方法,但没有亲身体验。通过对自己创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后,学生自主寻求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方法运用于创业计划中;在进行创业宣讲时,不仅要求学生对管理会计的知识要掌握,还要求对市场营销、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交礼仪等课程有所掌握,同时对学生的仪容、仪表、仪态以及现场应变能力有所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宣讲时,同学们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通过宣讲展示了每个人的风采,建立了自信,从情感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通过项目完成的过程,从多方位、多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明确“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明确“教、学、做、赛”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每一环节课程比重比例发生变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表1是将每一环节所占课程总学时比重与改革前的对比:在进行创业实训之前,理论教学比例占60%,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理论,讲方法,讲习题,学生学习侧重于解习题,学和做的内容是一样的,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进行创业实训之后,将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占总学时的30%,主要介绍管理会计课程中与创业有关的知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思路,介绍一些操作性强的方法。学生在明确创业项目的前提下,边学边做,从中发现问题,自学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了。做的内容更不是单一的,是具有创新性的。此外,在整个课程学习接近尾声时,组织一次创业宣讲竞赛,检验学习效果。
2.教学设计
在设计思想确定的情况下,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设计是保证创业计划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其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
(1)教学内容设计在创业实训内容上,力图将管理会计内容与创业计划要做的准备工作联系起来,与其他课程衔接起来,如创业实训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市场调研、撰写创业计划书和创业宣讲竞赛。对于市场调研阶段,学生首先要选定自己拟创业的项目,然后根据自己的预测编写调查问卷,发放问卷,撰写调研报告,通过这项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沟通能力、判断力、写作能力等。在撰写创业计划书阶段,学生依据调研报告结果,在了解创业所需条件,掌握成立公司在人员组织、法律方面要求之后,依据管理会计课程理论内容,预测启动资金需求,制作利润计划,撰写创业计划书。通过这项工作,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预测、决策的财务分析能力。在创业宣讲竞赛阶段,学生依据撰写的创业计划书,制作出幻灯片,将创业计划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来。通过这项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创业计划实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该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区别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而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重点是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
(3)教学组织设计创业计划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将直接影响到实训效果。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提供设计好学习情境,还要考虑清楚将创业活动的能力目标与教学组织联系起来,充分体现教学组织如何贯穿在实训中以保证达到预期的能力目标。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下,教学组织如何达到创业计划的学习情境设计、工作能力目标。
(4)考核方式及比例设计。将管理会计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前和改革后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改革的核心是考核方式加入了实训考试,考核比例也侧重实训考试。需要说明的是,实训成绩是学生创业宣讲竞赛与期末撰写创业企划书的综合成绩,增加这一项,打破了原有管理会计以笔试为主要考试模式,强调了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的模式。
3.能力培养设计。由于管理会计课程是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边缘学科,在选取创业计划作为实训项目时,目的是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创业计划中涉及的能力进行了归纳与分类,并列出了相关课程。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运用项目递进教学法的过程中,将创业计划这项工作细分为很多小的工作任务,在这些任务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综合的,能力一级分类为通识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岗位专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对一级能力进行二级分类后,直接对应了各种细分的工作任务,可以看到,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各门课程中实现的。
二、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引导者。在高职教育中,教师已不再是满堂灌的主体,而是教会学生是学习的引导者。强调学生自己动脑去做,教师在旁边进行正确引导。这样,要求教师不但要对任教科目融会贯通,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还要懂得学生学习心理和生活习惯,随时了解最新的专业资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协作学习的气氛、审核项目的选取等。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创业实训的教学组织要更灵活,更复杂。
2.项目任务的情境创设需多方面努力方能实现。在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情境是“虚拟”的。实际上,现在也有一些针对大学生的青年创业项目,可以帮助有真正想法的学生来实现创业目标,但在学校获取直接信息的部门一般是招生就业办、团委等,很难直接到达教学部门,缺乏统筹安排,很难保证这样的创业项目有针对性地落实到位,还需要多方面、多渠道的努力来实现。
3.教材的定位发生变化。由于现行的教材基本根据学科知识系统进行编写,教师实施项目教学法时,不一定能够完全按照教材顺序一一讲授,在进行创业实训的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选好教材重点掌握的内容,建议可以把目前的教材仅作为学习的主线,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获得更多学习资源。
4.注意课程的延续性。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中,遵循“教学做赛”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创业计划书后,组织一次创业宣讲大赛,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不小的锻炼,并以此大赛作为课程终结考核的一部分,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目前社会专门有一些创业培训项目(如SYB),会依据一定程序,给予一定的贷款资金鼓励年轻人创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申请类似的项目。在管理会计课程结束后,后续财务管理课程和ERP沙盘模拟均可以继续采取创业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和方法上可有所不同。
5.对教师综合能力培养。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多元化目标及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既然课程本身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那么首先要求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从学校政策方面,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课时要有硬性的规定,例如实践教师每年通过集中培训或到企业的专业实践课时不少于一个月,年末没有完成规定实践课时的要和经济利益挂钩。在具体部署方面,有计划地安排缺少实践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去参加培训、顶岗实习锻炼,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从教师工作特性方面,教师本身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在团队合作、沟通协调方面得到提升。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