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革命题材

革命题材

时间:2023-05-31 09:0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革命题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革命题材

第1篇

2016年9月立项表分析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按题材划分,当代题材66部、2393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56.41%和52.57%。其中,当代军旅题材1部50集,当代都市题材42部1534集,当代农村题材8部276集,当代青少题材2部62集,当代科幻题材5部186集,当代其他题材8部285集。

现代题材4部、144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3.42%和3.16%。其中,现代都市题材2部70集,现代农村题材1部38集,现代青少题材1部36集。

近代题材24部、981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20.51%和21.55%。其中,近代都市题材2部75集,近代传奇题材9部396集,近代革命题材9部339集,近代其他题材4部171集。

古代题材23部、1034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19.66%和22.72%。其中,古代传记题材1部50集,古代传奇题材8部386集,古代宫廷题材2部100集,古代武打题材4部170集,古代其他题材5部206集,古代神话题材3部122集。

批准立项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目2部、70集,为《寻找邓颖超》和《宋氏三姐妹》。

9月,全国立项电视剧数量依然维持高位。其中,都市题材共有46部,剧集从不同角度反映当下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古装题材剧在数量上仅次于都市剧,且涵盖传记、传奇、宫廷、武打、神话等多种类型,形态较为多元丰富。

本月立项的电视剧中,多部为续作作品,如《神犬小七3》《深爱食堂(第二季)》《少年神探狄仁杰2》《警花与警犬之再上征程》等。

此外,两部曾在大银幕上上演并改为电视剧的剧集《非诚勿扰》《精绝古城》立项。《非诚勿扰》同名爱情喜剧电影由华谊兄弟传媒出品,冯小刚执导,葛优、舒淇等人主演。电视剧《非诚勿扰》则讲述了不羁的“社会中年人”秦奋从美国回京,机缘巧合结识大龄女青年梁笑笑,几度分别,二人最终正视内心,给了彼此对感情和生活的信心,携手开始新生活的故事。

电视剧《精绝古城》改编自小说《鬼吹灯》,讲述胡八一和他的小伙伴们在拿到经由文物管理部门的考古批准后,一起踏上前往新疆神秘古城的探险之旅。

第2篇

2014年11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申报公示剧目共85部、3158集。其中,都市题材热度不减,有43部立项,几乎占公示剧目总数的一半。

按题材划分,当代题材47部、1678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55.29%和53.13%,其中 ,当代都市题材38部1380集,当代农村题材3部84集,当代青少题材2部70集,当代涉案题材2部70集,当代科幻题材1部36集,当代其他题材1部38集。

现代题材4部、135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4.71%和4.27%,其中,现代都市题材3部100集,现代其他题材1部35集。近代题材22部、830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25.88%和26.28%,其中,近代都市题材1部35集,近代传奇题材8部324集,近代革命题材12部436集,近代其他题材1部35集。

古代题材12部、515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14.12%和16.31%,其中,古代传记题材1部30集,古代传奇题材5部185集,古代宫廷题材1部45集,古代武打题材1部35集,古代其他题材3部170集,古代神话题材1部50集。

11月立项的电视剧中,有多部经典影视作品翻拍及文学作品改编项目。其中,由郭敬明成名作小说《幻城》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因其庞大的粉丝基础而备受关注。该剧讲述了远古传说中的两大神族冰族与火族之间的较量,以及围绕冰族幻雪王国年轻的卡索和樱空释两位王子展开的恩怨与阴谋。充满奇幻色彩。

此前,《幻城》曾多次传出开拍影视剧的消息,但因拍摄难度较大迟迟未能实现。此次电视剧出品方为上海耀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曾拍摄制作了《兰陵王》《离婚律师》等剧。此外,经典电影《英雄儿女》将被改编为电视剧,搬上电视荧屏。《新英雄儿女》由浙江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制作,故事情节秉承电影原作,讲述抗美援朝时期,王成、王芳兄妹在战场上英勇奋战、投身革命的感人事迹。

海润翻拍的另一部经典电影改编剧是《地雷战》。期间,胶东半岛海阳地区人民配合八路军展开敌后作战。村民赵化龙因“军功”被派到军区专门学习造雷技术,学成归来的赵化龙研发出各种不同的地雷以适应不同的战斗环境,在这个特殊的地雷战场上,与日军斗智斗勇。

第3篇

《骡子和金子》由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浙江晟喜华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讲述了草根农民骡子在湘江之战中意外获得了大量黄金,返乡后在花姑陪伴下一起追随,归还黄金的故事。

该剧于10月底在江苏卫视和安徽卫视首播,播出第三天,CSM52城收视率同时段排名第一(江苏卫视),截至播毕,CSM52城平均收视0.95%,网络点击量接近3亿(腾讯、爱奇艺和乐视)。

主旋律作品如何更接地气,更具可看性和传播力,《骡子和金子》在叙事、拍摄以及宣发层面的探索,或许能为同类题材的创作提供更大想象空间。

新语境讲述“小人物”

电视剧《骡子和金子》改编自作家罗宏2014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小说一经出版就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优质的文学基础成为该剧讲好故事的重要前提。

谈及IP改编,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骡子和金子》总制片人刘志江表示,“我们始终坚信’尽信IP不如无IP’,主旋律题材和市场并不存在直接的冲突和矛盾,能否让观众接受并喜欢上一部剧,关键在于内容是否做到位。”

他同时强调,事实证明,像《亮剑》《潜伏》《伪装者》这样的优秀革命题材电视剧同样会受到观众的喜爱。“对于年轻观众,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引导,而非一味迎合。”

主旋律从不缺乏宏大视角,正如途中从不缺少英雄一样,打破常规也便成为《骡子和金子》立项之初就定下的目标。刘志江表示,“普通人的独特视角”是这部电视剧区别同类型题材的最大特性,也是最吸引人的看点之一。

可近两年以小人物展现大情怀的革命题材作品并不少见,如何从中寻找到新的突破点至关重要。

“我们在主旋律的表达上充分展现个性化,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剧中主人公跟着的足迹,完成了一个人的。虽然讲述的是故事,但强调的却是诚信品质和个人的升华和成长。”晟喜华视董事长、《骡子和金子》总发行人周伟成表示,“人物设定上,我们也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如富大龙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老实憨厚的骡子,一个是极端残暴自私的骡子弟弟,两个角色一个诚信,一个狡诈,仿佛人性中的两个对立面。”

除普通人视角切入外,在刘志江看来,《骡子和金子》还有两大看点:一是情感接地气,田骡子和花姑从青梅竹马的青涩情感到互相扶持的革命情谊,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二是人物命运的传奇色彩,一个人的路,光凭这一点就够传奇。

一个小人物加上一个人的,听起来确实有点意思,如何呈现出这个故事,在周伟成看来,人物塑造非常关键,同时还要找到适应当下观众的话语方式。“不是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不吸引人,而是我们动辄就以传统、落后的话语来表现,这才导致观众不买账,不愿看主旋律。主旋律电视剧也是艺术作品,也要遵循艺术规律来创作,不能跟时代脱节,更不能跟观众的审美需求脱节。”

他举例,剧中骡子对的感情一直在发生变化,第一集中骡子被老板欺骗无意间走进的队伍,并误会偷走自己的牲口,对没有好感,但因信守承诺,一路追随脚步坚持还金,在路上被坚韧不拔的精神征服,渐渐理解了,在走完整段之路后,自愿加入队伍。该剧并非直面的伟大和艰难,而是通过一个诚信和承诺的故事,从一个小人物的民间视角勾勒出,使别具意味。

“相比聚焦宏大叙事的主旋律革命题材,《骡子与金子》更注重文学性、思辨性,既有革命洪流滚滚而过的时代图景,更有道德坚守与人性贪婪的争斗博弈。”刘志江表示。

“公路片”凸显真实感

既然要展现一个人的路,那么对整个剧组来说,为最大限度还原剧中人物,也要进行一场“式”拍摄。

剧中,主人公骡子主要经过5个省,分别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行程万里。“整个拍摄过程确实可以用’’来形容,为了真实还原爬雪山的场景,剧组赶到新疆克拉玛依大雪山,当时雪山恰好崩塌,演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拍摄了20多天。”刘志江表示。

让观众感同身受,拉近与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距离,是该剧在表现手法上重点突破的方向,营造真实感自然被提至重要位置。

《骡子与金子》导演李云亮表示,该剧将绘画性和纪实性相结合,以浪漫、流畅为主基调。表演方面,要求演员“真情流露”,要通过表演这个“导火索”点燃观众的“炸药包”,在观众内心产生“爆炸”。

值得一提的是,为呈现“一个人的”,该剧采用公路片的拍摄手法,将主人公的历程作为拍摄重点,随着他的脚步一路前行。同时,剧中大量采用长短镜头交替的方式,以更真实呈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成长。

抓典型促宣传

“在分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功经验时,我曾多次说过,优秀影视作品的出现,与投资制片方正确的经营理念、创作态度、投资目的密不可分。”刘志江表示。

有了扎实的故事、花心思的拍摄,这部剧的之路最后一程便是宣发。周伟成坦言,“对于宣传,我们做到了专业和用心”。

第4篇

《箭在弦上》这部电视剧,是由靳东、蒋欣领衔主演的的一部现代抗战革命题材电视剧。讲述了承德民众以他们的方式,不屈不挠地和日寇周旋,演绎出一系列爱恨情仇,国仇家恨交织的故事。

剧中靳东饰演的就是男主荣石,他是承德商会会长,爱慕徐一航。而蒋欣饰演的是徐一航,是一位擅长射鸣镝箭的抗日英雄。

在大结局中,荣石把清水瞄准器交给竹木离开后,三支箭透过玻璃射死了竹木。荣石背负那么久的屈辱和骂名终于卸掉了,但是责任还没卸掉。一航没能从失去赵华的痛苦中走出来,她失去了再爱的勇气。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已经箭在弦上。

因此《箭在弦上》电视剧中,荣石最后终于摆脱了汉奸的身份,继续抗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1、之后,日寇部署了全面进攻热河的计划。徐一航大婚这一天,荣石识破日寇欲趁徐家举行婚礼之机血洗徐家的阴谋,不料他的消息被徐家内奸拦下,日寇得逞。徐家被灭门,只有徐一航和妹妹徐二航依靠祖传的神箭突出了重围。二弟徐锦川急忙回国。姐弟三人从为家族复仇,走上了为民族而战的之路。一味莽撞、执着的复仇让徐一航屡次陷入困境,幸运的是她总是能得到称霸承德一方的荣家大少爷——荣石明里暗里的帮助。荣石屡次帮助一航,两人逐渐相知,待二人终于放下一切表白时,一航的未婚夫赵华死而复生。

2、《箭在弦上》是由东阳华海时代影业出品发行,又名《箭侠》。由九年编剧、余明生执导,靳东、蒋欣领衔主演的的一部现代抗战革命题材电视剧。讲述了承德民众以他们的方式,不屈不挠地和日寇周旋,演绎出一系列爱恨情仇,国仇家恨交织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1、周海媚,1966年12月6日出生于中国香港,满洲镶白旗人,中国香港影视女演员。

2、1985年,参选香港小姐落选,同年参加无线第一期艺员训练班出道,并参演个人首部电视剧《杨家将》。1986年,参演香港全年收视冠军电视剧《流氓大亨》。1989年,凭借电视剧《义不容情》走红,该剧获得TVB28周年台庆“全球最多华人收看的电视剧集奖”。1994年,在金庸剧《倚天屠龙记》中饰演周芷若。1998年,参演电视剧《天地豪情》。

3、2003年,到中国内地发展。2007年,参演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饰演包惜弱。2013年,参演TVB电视剧《神枪狙击》。2014年,主演电视剧《武媚娘传奇》,饰演杨妃。2015年10月29日,周海媚出任海峡国际微电影节形象大使。2016年,参演红色革命题材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饰。2017年,参演古装神话剧《香蜜沉沉烬如霜》,饰演天后荼姚。2018年,再次出演《倚天屠龙记》,饰演灭绝师太、。2019年出演都市励志爱情剧《交换吧!运气》。

4、2019年11月,凭借电视剧《倚天屠龙记》获得第26届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满意度调查颁奖盛典中国百强电视剧最佳女配角提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16.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 B①②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③④⑦

显然,这道题是要考查考生:一、近代中国早期维新派对西学本末、体用之观点及其对洋务派西学观点的批评。二、学生阅读、分析原始材料的基本能力。试题选材新颖,设计较好,能体现高校招生考试的选拔功能;能达到高校选拔优秀考生的目的。但是,由于命题者的疏忽,在技术处理上留下了一个不小的遗憾,使考查功能大打折扣。下面是笔者的理解,并以此求教同仁。

按命题者的要求,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即①③⑥。然而,按题干的要求:“其中句读错误..的是”(着重号为笔者加,下同)符合题干的选项有三项即A、B、D。错误分别是:A组的①和⑥标错了;B组的①、②、⑥标错了;D组的③标错了。因此,本题中的A、B、D三项的句读都有标错的,也就是说这三个选项根据题意都应该是正确的。而根据大题题意:“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考生只能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也就是说,这道题应该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却成了多项选择题了。

根据题干之意,考生可选A项,可选B项,也可选D项。为什么只有选B项才能得分呢?题干没有说句读全错误...的一项,而只是说“错误..的是”。而错误的却有三项,选哪一项?按答案的要求,选的是全错的一项。这不是在引导学生去钻我们常常反对钻的“牛角尖”吗?教师们常告诉学生们要注意审题,会审题,多审题,请问这样的题学生该如何审?达不到或不符合命题者的要求,4分就丢了,能说不冤枉!能说考生没有具备这一能力吗?考查学生能力的方法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象考脑筋急转弯似的去考查学生,笔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

那么,当如何改进或设计此题呢?笔者认为,只需在题干上加几个字加以限制,就不会出现上述的问题了。加哪几个字?“全错误”或“全正确”几个字是最好的。这样,不但不会出现上述问题,相反,还会使试题成为一道好题。如此,不但不会让学生失去冤枉分,更主要的是能达到高校选拔优秀学生的目的。同时,还能为教师以后正确引导学生的高考复习提供借鉴,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问题,不钻牛角尖。

由此,作为一名历史科教学工作者,笔者对上述问题和相关问题作了一些简单思考(仅就历史科的):

一、高考命题是一项极为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从

对教育部颁发的“课标”、考试大纲及各省、市的考试说明的了解、熟悉,知识点的选取,观点的运用,能力的要求到技术性问题的处理等都应该是极其严格和科学的。若出现纰漏,必然会影响到试题的信度和效度,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前途、命运。如上题,从知识点的选取和能力的要求,题型的设计来看,可谓匠心独到,给考生耳目一新之感。然而,由于命题者可能未将试题再仔细推敲,出现了技术上的问题。可谓此题之一处败笔。考生稍有不慎,就冤枉地失去了4分。

二、高考命题放权后,试题出现多样化,应该说是一件好事情。

但各省、市的试题水平也就出现了参差不齐。就历史科而言,各省、市的水平高低不一,有的高些,有的低些;实力强弱不一,有的强些,有的弱些。就水平高些和实力强些的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而言,其高考试题与全国统一高考试题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表现在:有的年份试题偏易,有的年份试题偏难;有的试题偏易,有的试题偏难。这必然会影响到试题的信度、效度和难度。有兴趣的历史教学工作者,只要将两种试题对比研究一番,其差距就不难看出。(由于上海市单独命题已多年且教科书也与全国不全相同,那另当别论)

三、命题者的好恶或曰兴趣。由于高考试题是命题者根据教育部颁发“课标”、考试大纲及各省、市的考试说明要求出的。所以,权威命题者有一定的兴趣爱好也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如有的喜欢革命史,有的喜欢政治史,有的喜欢思想史,有的喜欢近现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等等……如北京的文综试题就有两年出现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题。如2010年第37题主题四,2012年第37题材料三;再如广东省2012年文综历史部分第16题、第22题……

第8篇

一、命题的原则:人文与本色

在近年来的一些考试改革中,我们在一些问题上走了急功近利的弯路。以化学为例,:开始的试卷,给人的感觉是:偏、难、杂;后来,高考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好题,但是也为“题海战术”设置了温床,我们开始反省,开始注意变革;第三个阶段又受国际上对自然学科的综合性的潮流的影响,我们化学学科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开始在学科之外和学科之间的问题上给予频度很高的实质性的介入,产生了一批好的综合性试题,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副面甚至是致命的伤害,胡乱编造的偏、难、怪的综合题层出不穷,学生进入新一轮的题海战术时期。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将带来一场革命,而这场革命是否彻底,命题的方向,将直接决定课改能否健康、持续、有效的实施。化学命题,必须坚持的原则就是:人文与本色。

(一)人本主义思想:试题设计的灵魂

从试卷的结构和形式上。阅读的量不是很大,写的量也不大,主要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突出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在行文上,注意到学生的阅读习惯,尽量的用最通俗的、最简洁的、最没有可能产生歧义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内涵上不出现偏差,以最快的速度直接与题目的实质接触。在看题的便捷性和写题的空间上,尽力避免了一些“跳题”的现象,即让每个题目都在一个页面上呈现出来;在答题的空间上,给予了足够而且是恰如其分的空间,既不少,也不是很多,让学生从留给的空间也能够体会题目设计者的思想内涵;从题目的分值设置上,注意两点,一是难易题的分数进行精心的设计,不是难题的分值就一定很高,容易题的分值就一定低,主要是看本题的功能,是属于“送分题”还是“控分题”,或者是“区分度体现题”的角度上进行设计;二是从一些试题的分数上就能猜测一些题目答案的数目,主要是想看看学生在进行本学科题目的解答的同时,对周围信息的敏感程度。

(二)渗透人文,强化教育

注意在试题中渗透“人文性”,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如在命题时,善于从人类面临重大问题中取材(如能源、粮食、疾病等)、从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方面取材(如如何实现生产中的环境保护等)、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如制假、售假、欺诈等)、从化学史实(如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建立、物质的合成等)中选材,通过丰富的题材,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增强爱国热情等,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和对“假丑恶”等斗争、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等。例如下面的试题:“南极的冰化了”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的一个节目标题,说的是南极一块叫“拉伸B”的冰架发生坍塌,其断裂的面积比上海城市还要大。这是大自然又一次发出警告。⑴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⑵为减缓温室效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比如说双面使用纸张。双面使用纸张和减缓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⑶请再举出一件你可以做到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的事情:________。此题以“南极的冰化了”作为载体进行有关温室效应知识的考查,既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对环境的恶劣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让学生从自身做起,寻求有效的措施保护环境。

二、命题的趋势

1.紧扣基础,灵活多变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对应于我们原来非常重视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双基”是我们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加强。例如,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命题侧重于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应用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把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渗透到探究性、综合性试题中,分散难点,加强命题的灵活性。

示例1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lO2列为A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它在食品保鲜、饮用水消毒等方面有广泛应用。ClO2属于( )。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这是一道根据所给化学式对物质类别作出判断的试题,虽然学生对ClO2比较陌生,但是只要所学基础扎实、思维灵活便可得到正确答案。

2.重视过程,考查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是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而在新课标下必须得到加强,在教学评价的命题中要有所体现。

示例2 有一包粉末,可能是由NaCl、Na2SO4、Na2CO3、CuSO4和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学生欲探究这包粉末的组成,做了如下实验:① 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无色透明溶液;② 取上述溶液,加入NaOH溶液,无现象发生;③另取少量粉末,加稀盐酸,无现象发生。

(1)请你根据该学生的实验现象,分析推测这包粉末的组成: 。

(2)请根据你的推测,帮助该学生继续实验,确定这包粉末的组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第9篇

摘要: 电影大片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这样的一个标准显然是以好莱坞模式为参照系的,近几年的国内电影作品在改变这种现状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是对目前电影发展现状的一个突围。在中国大片成型及发展的十年期间,中国电影人将大多数注意力集中在商业包装上,这固然是电影产业化的必然趋势,但要使中国大片在未来的艺术市场中获得更广阔的空间,更强的文化影响力,在未来需要对中国大片方方面面的因素进行调整与重构。

关键词: 大片 主题价值 商业性 构成因素 艺术性

大片这一说法源于英文Blockbuster,原指重磅炸弹,后被引申为某人或某事取得巨大成功并引起轰动,尤指文艺界引起轰动的事件,比如电影、歌曲、话剧等[1]。中国电影市场中最早出现的大片大抵是1994年的第一部进口影片《亡命天涯》,它揭开了中国观众了解海外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帷幕。中国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中影公司经理吴孟辰以分账方式进口外国一流影片的建议,提出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每年进口的这10部影片往往为好莱坞的大制作,预算较高,故而又被人称为10部进口“大片”。

真正在中国掀起大片热的是1997年由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这部在世界范围产生空前影响的经典作品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同时也使中国人对大片有了更直观、深刻的了解。真正开启华语大片时代的是2000年台湾导演李安拍摄的《卧虎藏龙》一举夺得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由此掀起了无数中国电影人创作的激情。2002年由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被业界各方人士称之为中国式大片的开山之作,影片的各个环节都承袭了好莱坞大片的运营模式,然而这部按好莱坞运营模式打造的中式商业大片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奇观电影”的短暂时期,可以说中国大片自诞生之日起就迷失了文化指向,然而可喜的是近几年一些较为成功的大片如《唐山大地震》、《梅兰芳》、《让子弹飞》在电影创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中国大片的发展困境进行突围,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后大片时代”。

尽管中国电影市场繁荣发展,但由于对大片的认识存在不足,同时对其界定和意义建构欠佳,造成了目前电影创作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电影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即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使命和美学追求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大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构:

一、选材上注重原创,用传统资源解读当下和未来

首先,笔者认为大片的选材上应以原创故事为主题材,同时着眼于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来解读和反思当下和未来。中国大片在选材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取材保守,着眼于“过去”。近几年,占据电影市场的国产大片总体上有以下几种题材类型: (1)历史文化题材:《赵氏孤儿》、《孔子》等; (2)革命战争题材:如《集结号》、《风声》等;(4)武侠、动作题材:如《十月围城》、《叶问》、《剑雨》等; (4)山寨电影:如《三枪拍案惊奇》。这些电影虽然类型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着眼于过去,由此可见国产电影缺少新的元素注入,原创能力不足。与此相对,好莱坞大获市场成功的影片却更热衷于讲述关于“未来”的想象:如《后天》、《生化危机4》和《阿凡达》等。当然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未来题材的影片一定是优于历史题材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大片与好莱坞大片存在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心理的差异以及科技手段上的差距。但是不可否认这里面凸显的中国大片的致命弱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缺失。一个不关心未知世界的民族,一个拒绝相信超越现实的宏观与微观、太空和深海的惊险和壮美的民族,只把眼光聚焦在当下的利益、身边的琐事、庸俗的争斗之中,怎么能够在激烈的民族竞赛和人类进步之中占据一席之地?[2]因此建构原创性,创造性的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与中国的选材手法不同,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好莱坞大片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创作思路。典型的如《阿凡达》,笔者认为该片是一部典型的以未来题材来讲述过去发生在地球上的故事。影片的成功不仅仅在于震撼人心的奇观影像,更在于其深刻的对当下社会和过去的反思。卡梅隆自己谈《阿凡达》的思想时,是这样说的:“科幻电影是个好东西,你要是直接评论伊拉克战争或美国在中东的帝国主义,在这个国家你会惹恼很多人。但是你在科幻电影里用隐喻的方法说这个事,人们被故事带了进去,直到看完了才意识到他们站在了伊拉克一边”。[3]当然这也许是导演卡梅隆在创作时的思想隐喻。然而有趣的是中国观众在观看完《阿凡达》以后反思的是中国社会当下的强拆问题,这也许是卡梅隆从来没有想过的涉及点。然而大片的魅力正在于此,它总是提供给你意想不到的点去反思人类文明中永恒的命题。好莱坞的创作思路可以借鉴却不能照搬,中国大片的题材选择与处理要结合中国电影的实际生态环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 历史 教学 策略 经验

一、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原因、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拓展探究,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三、学以致用,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也可以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2、 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 原生态的农村景观和田园想象

从历史真实出发,当年国家之所以号召知青下乡,并非因为乡村的美好,而是其原始性和落后性。知识青年的到来,一方面缓解了城市压力,更重要的也充当当地垦荒者和建设者的角色。以北大荒为例,从1968年到1976年共54万知青来此。而他们并非个案,在国家战略安排下,此前50年代10万军官转业至此,此后80年代也有8万大学生扎根北大荒。因此还原到历史现场,即使有红色思想的激励,农村对知青而言也很难是浪漫之地。针对于此,知青剧自然注意通过各种设定暗示条件艰苦,如期待城市亲戚邮寄的物品,争抢几块鸡肉,合吃一个罐头,炒菜多放猪油等情节。但在大众文化的审美需求驱动下,乡村的苦难一定程度上被遮蔽,而更多地被塑造成为远离城市的世外桃源。

创作者首先在场景选择上有意识地建构一种完整的农村田园景观,同时还注意利用特殊的摄影技巧给予审美强化。如《满仓进城》的重心其实是在高考之后,但在开篇几集仍着意展现了大梨树的村庄结构。外人进村需要船只摆渡,全景镜头中湖水澄澈、远山婀娜,这暗示出村庄的山水景观。村庄内景主要体现在满仓家院,他们平日露天吃饭,院子里挂满了玉米串,墙角是各种农具和木柴,而镜头摇动时,家门旁就是成片梯田,远处则有植被和油菜花黄绿相间。通过这些画面,观众得以直观感受到“人在自然间”的原生态田园风貌。不同作品中的农村面貌也许各异,但都遵循了相似的影像呈现逻辑。

从接受心理分析,这种空间表现首先增加了知青剧的可看性,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迅速识别某一地域的典型特征,特别在当下的城市化语境中,这极大地满足了个体的乡村想象,而现代化引发的时代焦虑在影像中也得到了想象性抚慰。但田园化的农村特征也不可避免地改造了知青剧的主题走向,一代人曾经的煎熬和守望在景观痴迷中被淡化,他们用青春浇筑的坎坷岁月在后辈观众那里也被等同为田园生活的另类尝试。由此,历史反思转换为历史猎奇,娱乐诉求和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矛盾也进而显露。所以,同所有现实题材电视剧一样,面对历史如何安置自身的影像立场也是知青剧创作的重要命题。

二、 善良村民与知青“拯救者”

田园景观只是知青剧农村策略的表层手法,这首先在视觉上满足了当代观众的农村想象,借由这种方式,呼应其心灵深处的遥远乡愁。正如卢梭的观点:“现代文明损害了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人应当以回归自然来抵制现代文明的消极影响。回归自然不是彻底离弃现代文明、回到蛮荒原始,而是回归人类的善的本性。”[1]因此,在单纯的自然景观之外,知青剧还着意塑造了一批村民形象。如果知青尚属于外来者,他们则是生长于斯的本地人。整体而言,“农民形象在知青题材电视剧中数量不多,也很少成橹饕角色,他们往往处于边缘地位,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作用也十分有限”[2],但就叙事功能来讲,他们不可或缺,村民存在不仅丰富了叙事的对抗性,也在推动主角成长和性格转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进行简单的二元划分,知青剧中也有反面的村民形象,比如《遥远的婚约》中的李大傻和李大丫,《满仓进城》中的梁主任等,他们通过时代赋予的特殊权力(民兵队长、革委会主任等)或阻挠知青高考,或进行犯,或施计女知青留在农村,对于知青而言,他们自然是威胁者和对抗者。但更多的村民被塑造成善良形象,就像农村的自然山水一般,他们往往不善言辞,但质朴宽厚,在关键时刻往往成为知青的庇护者和拯救者。知青剧最常见的一类情节便是禁书,为了获取知识,知青们不惜以身犯禁,而纠察人员搜捕的紧急关头,通常都是村民帮助惊险解围。《知青》和《北风那个吹》中都出现过类似桥段,特别是《北风那个吹》中的牛鲜花,对帅红兵,牛鲜花不仅给予了政治性保护,还在他重病和回城无望时选择与其结婚,并持续给予女性特有的包容和关爱,这未尝不是另一种更重要的拯救。

帅红兵和牛鲜花这种城市青年和农村伴侣的搭配也是知青剧常见模式,而当运动结束,这种爱情如何处理?也就引发了所谓的“进城叙事”。具体而言便是,农村伴侣跟随知青回到城市,开始崭新生活。农民面对城市自然会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整个过程虽然一波三折,但结局往往圆满。农民媳妇或女婿凭借善良、勤劳、坚强和忍耐,最终使城市家庭接纳了他们。由此不难发现,同在农村时对知青的守护一样,虽然进入城市,农民仍旧承担了拯救者和感化者形象。

三、 歌颂与逃离,面对农村的双重立场

成为拯救者似乎占据了行为主动的地位,而且也由此体现出普通劳动人民的善良和坚韧。但知青剧中的农村和农民是否真正获得叙事主体性,或者说至少具有和知青一样的地位?这仍旧有待商榷。如上文所言,农村元素在知青剧中仍旧处于边缘位置,与其说故事体现了它的美与善,不如说是为了配合现代的知青想象而被如此表现,这之间的区别正在于对农村的根本认同。

不妨挪用后殖民理论进行对比,西方文本中也常出现中国,但往往简化为善与恶的简单分类,比如在20世纪前半期的好莱坞电影中,就曾出现陈查理和傅满洲,而在表现中国风景时,有时将之想象为遥远的香格里拉,有时又塑造成肮脏混乱之地。其中对东方自然环境的美好想象似乎同知青剧的田园景观类似。西方世界的东方叙事建立在国家实力的强弱对比之上,国内知青剧创作时,自然不存在国族差异所引发的文化诋毁。但考虑到当下的时代背景和观众诉求,其中未尝没有现代城市的强势话语对被动农村的影像改造。特别是知青本身就带有城市身份,在特定时代的革命理想号召下,农村虽然是一片“广阔天地”,但“回城”仍旧是知青剧中多数人物的一致梦想。因此,农村对知青而言具有一种双重性。

比如在《知青》中,上海女知青吴敏表面上是一个坚定的革命派,言语和行动都能与政治纲领联系起来,但当推荐大学考试落选后,这一口头革命派开始变为阴谋家,联合齐勇结果不成,又大闹考场,导致推荐的四名考生资格作废。而吴敏自己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就偷偷给中央写信,最终没有参加考试的她却成为最先离开北大荒的知青。从角色分析,这显然是个反面形象,她为了回城进行着无孔不入的算计,甚至不惜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但通过最后离开时她的沉默,《知青》似乎也在反思,这种人性变异其实与时代有关,而吴敏只是其中一个。

因此,归根结底,农村在知青剧中是一个浮动空间,对知青而言这里只是一个中转站,他们刚到来时,可能会未下火车就振臂欢呼:“北大荒,我们来了。”但当革命激情被现实消磨,便开始想方设法逃离农村,有时甚至不择手段,以牺牲道德、爱情和身体为代价。正如有些文章对《孽债》的分析:“西双版纳仅仅是在画报上、电影里、电视片中充满诗情画意,若是在那里生活一辈子,条件根本无法同上海相比。”[3]因此,不论是现代观众审美还是当年的知青,对农村的看法都带有一定的外在性,并由此形成一种歌颂和逃离的双重立场。特别是考虑到电视作为一种重要大众媒介,在“建构历史创伤记忆的思路和过程中又往往受到各种现有叙事框架的影响,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4]这种农村形象的形成,其实是现实和历史不断博弈的最终结果。

四、 进城之后,农村的隐形在场

知青剧中的农村空间虽然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并体现出复杂的审美症候,但正如上文分析,近年来知青剧发生了“城市转向”。在多数作品中,农村只占据很少的篇幅,而更多地聚焦知青回城后的大学和奋斗。比如《遥远的婚约》和《满仓进城》从第七集就开始讲述大学,《北风那个吹》虽然只到十七集才整体展现城市面貌,但在接续的姊妹篇《雪花那个飘》中,第三集开始便基本离开了农村。这一改变首先有类型创新方面的诉求,如果新世纪之前,知青剧更多展现农村集体生活,那么此后便开始关注下乡经历对知青后续生活的影响。

但在这种转向中,农村是否真的就此消失,或者变得无关紧要?从剧集数量分析,城市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如果进行文本细读不难发现,回城后的故事几乎都是知青当年农村经历的延续,或者至少笼罩在其影响之下。比如知青在农村组建的家庭会引发农民进城的故事模式,《小麦进城》和《满仓进城》都是典型代表。在特殊时期未能如愿的爱情也要在此后的数十年中予以修正和弥补,《遥远的婚约》便围绕此事进行,而知青进城后如何克服与社会的脱节,并通过个人奋斗重新融入城市更是常见情节。因此即使在知青剧进入城市叙事后,农村仍旧是一个隐形的在场,并持续对叙事产生着重要影响。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知青之所以怀念乡村一定程度上也发生在进城遭遇挫折之后,此时他们不再有困于农村的威胁,于是便开始放飞想象,旧日的风土人情开始褪去苦难外衣,并终于成为了可供玩味的“亲切的怀恋”。更重要地,这种拉开距离后的审美幻想,也是告慰他们面临城市苦闷的良药。由此观之,进城之后的农村表达,仍是一种带有外在性的双重立场。

结语

如上分析,从农村景观、农民形象再到进城之后的农村叙事,可以看出知青剧隐藏的讲述立场,虽然对农村怀有一种“友善”的基本态度,但距离知青时代的真实状况仍有差距。当然这种“后知青叙事”并非只出现在新世纪后,早在1995年的《孽债》中,也曾讨论知青遗留的农村子女问题。但不同之处在于,近年来的知青剧风格更为轻松,节奏更加欢快,而且侧重以怀旧视角表达对曾经集体生活的追忆。但正是这种叙事的传奇化和猎奇性,引发了诸多对其历史反思不足的批评。“新世纪以来突屏所涌现的知青题材电视剧中,历史被消隐、苦难被遮蔽,流露出浓郁的怀旧色彩,知青历史在此被消费为了娱乐商品”[5],更有学者直言“如此表现知青是为了回避反思”。[6]

从更整体的大众文化分析,的确存在这种倾向,比如知青剧大量使用的标语或台词都带有一定戏谑倾向。《北风那个吹》中,从一个猪肝能上升到阶级和思想问题,而开场杀猪时的集体敬礼仪式更构成对曾经革命话语的某种解构。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下网络文化的类似行为,比如近年来流行一时的“妈妈再打我一次”系列,“工农兵宣传画”系列等。知青剧当然没有沦落到恶搞地步,但也显露出某种迎合。当然考虑到“电视更多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而非思考媒介”[7]时,适度娱乐并无不可,但之后的启发不可或缺。因此同如何表现农村时的纠结和游移类似,如何完成娱乐性和反思性的结合也是知青剧的创作难点,而这除了电视剧创作者的努力外,或许还需要整个社会舆论和历史认知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利丽,陈召培.新世纪中国知青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反思[J].中国电视,2014(1):61-64.

[2]王晗.知青题材电视剧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36.

[3]曾一果.“乡村记忆”与“城市书写”――当代知青文学的“城乡叙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6):160.

[4]林林.尴尬的表达与苦难的转化――反思知青题材电视剧中的创伤记忆书[J].中国电视,2016(4):53-57.

[5]张立婷.被重塑与消费的记忆[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35.

第12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艺术形象 审美活动

我在美术课教学活动中,以 “ 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同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相结合、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寓德育于生活之中、寓德育于情境之中”这一总体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了学生的美育、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作为工作重点,重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性情,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重在为学生创设各种实践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情感成长,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在新课导入中,生动形象地渗透德育。

教师授课,首先要抓好“导课”这一环节。在教学中,我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感情的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使他们受到了生动的爱国教育。

如 在教《升旗》时,我先将事先录制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象投放到大屏幕上,随着雄壮的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我问学生:“谁能说出我国国旗的颜色和图案?”学生边回答,我边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高高飘扬的国旗,我接着说:“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认识我们的国旗,热爱我们的国旗,每个星期一早上,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校园的上空。那同学们想不想变成一朵小红云飞上蓝天去亲亲国旗呢?”“想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时我便在国旗旁边画上了一朵人物化了的云朵,将新课导入。

二、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美术课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等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每幅作品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美术教材中画宝塔,画长城,画家乡的水果、山花,画民宅老屋,画我家一角,画民间花灯、剪纸、工艺美术品等等,都是在进行爱我家,爱我家乡,爱我祖国的山山水水教育的好内容;教材还通过《植树》、《种花》、《母校画》、《我们爱劳动》等命题创作,培养学 生爱集体、爱劳动、爱学校、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教育。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得当,就能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意志的教育。

三、在情感调节过程中,生动具体地渗透德育。

美术教育也属于情感教育,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 如 在欣赏革命题材的雕塑作品《鉴湖三杰》时,我先给学生介绍雕塑的背景,然后给学生讲革命志士生平小故事,让学生受到了气氛熏陶,随后放幻灯欣赏时,我又适时地放上音乐,很多学生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欣赏完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的同学说:“一定继承先烈遗志,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好好学习。”还有的同学 说:“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抓紧时间学习。”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较好地完成德育的渗透。

四、在技能训练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五、在实践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美术实践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配合校政教处组织的热爱的主题活动,我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送给可敬可爱的人,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叔叔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的崇敬和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卫祖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