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9 13:1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第1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品味羚羊飞渡场面的惊心动魄与壮美,感悟其中蕴含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等精神,唤起学生与动物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内在情感。

3.阅读课文力求有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重点语句,通过对动物内心独白的理解,体会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亡留给自己时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难点:以动物的内心体验为切入点,理解老羚羊用身体作桥墩的自我牺牲的过程,理解“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昨天,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小诗。ppt出示原创小诗。

躲避 狩猎队的捕杀

来到 又高又陡的悬崖

进 是万丈深渊

退 是前来的追兵

一个家族即将覆灭

团结、冷静、果断、配合

年轻羚羊 奋力试跳

眼看 就要下坠

蹄下 突然出现您的身影

猛得一蹬 年轻羚羊获得了新生

道道弧线从山涧划过

而你 却选择了 坠落……

你深深地知道

这一跃注定要粉身碎骨

但你却

无怨无悔

2.知道这首小诗改写自哪个故事吗?(生答)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座“生命桥”。

(二)检查自学情况

1.ppt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2)边读边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

2.ppt出示生字词语:狩猎、目瞪口呆、不由自主、猛蹬、凌空腾起、秩序井然、桥墩、坠入山涧、眼花缭乱

3.指名读,边读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齐读

4.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品读感悟

1.第一自然段

(1)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准备把他们全部活捉)可在我们的印象中,羚羊跑、跳能力很强!可以快点逃啊?(前面是万丈深渊,后面是猎人的枪口)如果他们/直接跳,结果会是――?播放视频1:羚羊试跳,葬身崖底。

(2)进――是万丈深渊,退――是前来的追兵,这样的情况对于羚羊来说,简直就是?(进退两难)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课前搜集一些表示情况危急的成语)

(3)ppt补充出示成语:走投无路、命悬一线、生死攸关、进退两难、危在旦夕、灭顶之灾。齐读。

(4)在这样的情况下,那羚羊是否束手就擒了呢?(没有)它们想到了什么办法?课文中是怎样写的?ppt出示第一自然段。

(5)在这危急时刻,你觉得羚羊群表现得怎样?(沉着、冷静、训练有素)从哪个词、哪个句看出来?(ppt出示:几分钟以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群:老羚羊为一群,年轻羚羊为一群。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指名读,读出羚羊的当机立断。

(6)短短几分钟,羚羊当机立断,分成两群,准备试跳。它们怎么跳的?(ppt出示: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7)羚羊的起跳是迅速而有力的,读得紧凑、快速些,指名读。谁先跳?(年轻羚羊)谁后跳?(老羚羊)那为什么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呢?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ppt出示)。

2.质疑引读第二自然段。

(1)为什么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生答)对,为了救小羚羊,他就要让自己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

(2)这个“刚好”是凑巧、运气好吗?那你觉得是什么……?

(3)对!那是老羚羊早就估算好的,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真令人捏一把汗呐,请你读好这个奇迹?

(4)这时的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发出了低沉的哀鸣。这样的结果,老羚羊预料到了吗?(预料到了)

想象说话:

A.在前面他与猎人对峙的短短几分钟内,老羚羊就考虑好了一切,他想:为了 ,只有 。

B.如果他会说话,当他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其实他在说:孩子, 。

C.当年轻羚羊成功落地的一刹那,它深深地知道:我这一蹬,老羚羊就会_____,而我自己却能______,我也有不舍,但为了_________,我必须这样做。

(5)在老羚羊快速坠落的过程中,已来不及/对小羚羊/匆匆望上最后一眼,此时,老羚羊知道: 。

(6)我们似乎看到了老羚羊哀怨、无助的眼神,似乎听到了他在用鲜血和生命向人类发出一个可怜的请求:救救我们,放过我们,我们是朋友啊。那是一种对生命的强烈渴望,老羚羊用无与伦比的勇敢、智慧和巨大的牺牲,换取了种族在逆境中的生息和繁衍。

四、总结课文

(1)归纳并完成板书:每一道弧线意味着一只老羚羊的死亡,同时,每一道弧线也意味着一只年轻羚羊的新生。如果没有老羚羊坠入山涧前那一刹那的支撑,就不会有年轻羚羊完成第二次飞跃而获得新生。老羚羊就是以自己的死亡来换取了年轻羚羊的新生。再次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惊天动地的生命的壮歌(贴好板书)。

(2)让我们重温这个故事,播放斑羚飞渡全过程视频。

(3)师深情叙述:面对这群勇敢的羚羊,老师想起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一句话:或许,我是个勇敢的人,因为我可以平静的面对死亡,这句话不正是对斑羚飞渡精神的真实写照吗?为了种族的延续,老羚羊毅然决然选择了死亡,当他们踏上断石,飞身跃起的那一瞬,我深信,他们心里想的,只是让明天的太阳重新升起,让自己的孩子不要过早地被剥夺生存的权利。如果说,生的一半延续了种族和生命,那么,死的一半却延续了一种更加可佩的伟大精神,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在彩虹布满的天际中不断升华,比太阳更炙烈,比天空更广阔,比活着更永生。

(4)现在大家肯定能理解老师当时写这首诗时的/心情了吧!这一切都源自于爱的力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座――“生命桥”(点题)。

(5)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跟着音乐的节奏,再次感悟这首小诗,指名读。

五、推荐书目

同学们,刚才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来自于《斑羚飞渡》这本书,老师花了很长时间去品读这本书。动物们虽然不会说话,但他们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灵性的,推荐大家课后去读一读,好吗?

第2篇

关键词: 生命的起源 教学 学法 教学过程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的第一节,从大的方面来看,第三章可以看做是整个中学生物学学习的部分。

由于本节课的主题“生命的起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只是存在着众多的假说,因此本节内容伸缩性比较大。课本上除介绍了传统的“化学起源学说”以外,还提到了“宇生说”的部分内容。

2.教法与学法的构思

2.1教法

2.1.1学生情况分析

心理分析:八年级学生表现欲强,好奇心重,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能力分析: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经适应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具备了一定的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知识分析:因为牵扯了一些有机化学知识,对此沪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P74―75阅读材料提到的疯牛病病毒――朊病毒有关内容,应该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米勒试验中得到氨基酸就让人类看到了研究生命起源的曙光。

2.1.2本节课遵循的教学规律

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获得知识。

2.1.3各种资源的利用和实施

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查找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2)课堂讨论:各组推举出一个代表在课堂发言,并且成员可以对其他小组的见解提出质疑。(3)课堂总结:可以根据课堂讨论结果选择自己认可的观点。

2.1.4教师的作用

课前学生搜集资料时协调各个小组搜集的内容,并帮助他们综合利用各种材料。在课堂上运用语言和技巧,在不同教学环节中起到转承作用,在各个小组发表见解以后给予简单点评,并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该点内容。

2.2学法:本课首先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分析综合搜集到的资料,形成集中观点。最后,指导学生在确立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分析评价其他观点,从而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3.教学过程的设计

3.1创设情境导课:生命是多么美好,多么神奇呀!可是你知道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如何诞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个问题。

3.2过渡

针对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做好了准备,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老师的“百家讲坛”就正式为大家开放了,请各个小组的代表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当然,阐述完毕,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3.3学生活动

第一小组:神创论

内容:女娲造人,上帝造人。

疑点:女娲和上帝是谁创造的?他们又在何处?

教师点评:这些神话传说,是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所做的猜想,虽然它们在证据面前会不攻自破,但这里面也蕴含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二小组:自然发生学说

内容:腐草化萤,腐肉生蛆。

疑点: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意大利医生F.Redi证明腐肉不能生出苍蝇的实验。

教师点评:这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直到1861年法国的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试验,才彻底了这一学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盲目地迷信权威,在科学面前,我们要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

第三小组:宇生说

内容: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分子所必需的。

疑点:宇宙空间的物理条件,如紫外线等各种高能射线及温度等条件对生命都是致命的。而且,即使有这些生命,在它们随着陨石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的过程中,也会因温度太高而被杀死。

教师点评:“宇生说”是近来比较有争议的学说之一,一些有机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分子可以在星际尘埃的表面产生,这些有机分子可能由彗星或其陨石带到地球上,并在地球上演变为原始的生命。

第四小组:化学起源学说

内容:化学起源说将生命起源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疑点: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没有实验根据。

教师点评: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学说的前三个阶段都能在实验室里被证实,只有第四个阶段还有待大家进一步努力探究。

3.4教师展示视频资料,具体介绍化学起源学说内容和相关证据。然后让学生填写图表,巩固该点知识。

活动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四个学说,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能好好学习,为揭开这个谜团作出自己的贡献。

3.5课堂知识检测

1.下列哪一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的( )

A.氨B.水C.氧气D.氢

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

A.小分子有机物B.大分子有机物

C.小分子无机物D.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是营养物质B.许多生化反应是离不开水

C.水中有氧 D.水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4.原始大气在 、 ,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4.教学体会

本节课引用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这种新型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位学生在准备该活动的过程中基本上已经掌握住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学说知识。教无定法,学生学到知识才是关键。通过检测,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永胜.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2-85.

第3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3.概述蛋白质的功能。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的分析、比较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加工和处理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归纳,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教学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师:多媒体演示烤肉、鸡蛋、牛奶、鱼、大豆制品等图片。提出问题:这些食物都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吃的东西,它们都富含什么呢?

学生:观看图片,根据生活常识,回答:都富含蛋白质。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我们每天都要补充适量的蛋白质,以满足身体的需要,那么蛋白质在人体内到底有什么作用?

教师:多媒体演示羽毛、肌肉、头发、蜘蛛丝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物质中的蛋白质有什么作用?

学生:观察图片,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回答:组成生物体的结构物质

教师:出示资料: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都离不开酶的催化,而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提出问题:由此可见,蛋白质在生物体内还发挥什么作用?

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回答:催化作用。

教师:出示资料:生物体内的激素能够传递相关的信息,从而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如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而其中的一些激素是蛋白质。这样的蛋白质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资料,联系生活常识,思考回答:调节作用。

教师:多媒体演示抗原、抗体的图片。提出问题:当人体被某些病原体感染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将其消灭,而抗体都是蛋白质。因此蛋白质在体内还承担什么作用呢?

学生:思考回答:免疫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更正,总结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几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有蛋白质的参与,所以我们说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补充完善本节课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教师:结构决定功能,那么蛋白质具有怎样的结构而使它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出示几种蛋白质的分子式,提出问题:组成蛋白质的元素有哪些?蛋白质的分子量如何?

学生:观察蛋白质的分子式,计算分子量。回答问题: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主要有C、H、O、N;分子量很大,是生物大分子。

教师:在某些食品中往往要添加氨基酸,以提高其营养价值,而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思考回答: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教师:讲述氨基酸的种类和分类。出示几种氨基的结构式,提出问题:这些氨基酸分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让学生写出这些氨基酸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学生:找出不同氨基酸分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写出氨基酸的分子结构通式。

教师: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巡查、纠正。强调氨基和羧基的写法,并变换各个基团的位置,告诉学生各个基团的位置可以互换。给出几种有机物的结构式,其中有的是氨基酸,有的不是。提出问题:哪些是氨基酸?以一个氨基酸分子为例,改变氨基、羧基与中心碳原子的连接方式,继续提出问题:是否还为氨基酸?

学生:配合老师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学生: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教师:问题过渡: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分子的呢?20种氨基酸又能形成多少种蛋白质呢?出示以下资料:(1)如果一个蛋白质分子仅是由氨基酸构成的,那么该蛋白质的分子量总是小于构成该蛋白质的所有氨基酸的分子量之和;(2)如果该蛋白质分子中没有其他的共价键生成,那么该蛋白质分子减少的质量始终是18的整数倍;(3)在蛋白质分子中完整的氨基和羧基的数目要远远

的少于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目。

学生:分析资料,小组讨论、交流,总结氨基酸之间的结合方式――脱水缩合。

教师:结合动画演示,阐明脱水缩合的过程。

学生:观看动画,明确脱水缩合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阅读课文,讨论交流:(1)氨基酸是怎样形性蛋白质的?(2)如果用20种不同的字母分别代表20种氨基酸,写出由10个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可以写出多少条互不相同的长链?(3)根据问题2,尝试说出蛋白质种类众多的原因?

学生:看图思考,回答问题,形成对蛋白质多样性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原因: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师:讨论:(1)2个氨基酸相互结合时,脱掉几分子的水?形成几个肽键3个氨基酸呢?(2)如果是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一条肽链,脱掉几分子的水?(3)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

学生:回顾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思考、尝试作出回答

教师:请出两名学生,其中每个人都代表一个氨基酸。那么氨基酸的氨基、羧基、H、R基可以分别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来表示?

学生:头代表R基,双腿代表H,左右手分别代表氨基和羧基。

教师:怎样来表示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

学生:两名学生思考后,手拉手。

教师:大家请看,2个氨基酸之间形成了几个肽键?脱掉了几个水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增加学生的个数,即增加氨基酸的个数,让学生自己得出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水的个数和形成的肽键数。让学生拉手形成2排、3排,得出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时脱掉水的个数。

学生:配合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关活动,同时思考问题,总结结论。

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完成练习。

小结: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有氨基酸的种类、结构通式、结构特点、结合方式,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原因,蛋白质的功能及其能够成为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的原因,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第4篇

关键词:美学;教学设计;新建;生命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正文:

一、固本归元:精神家园的构建

教学设计最早不是起源于西方,近代的研究成果却要归功于西方。中国近代教育的一些理论以及基本思想都受到西方的影响。但在本土发展过程中,却具有很大中国特色。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的师生共建,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课堂一下变得活跃起来。特别是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介的引入,受到学生老师的大力追捧。然而,随之也产生一种误解,以为有技术的手段支持,教学设计就是先进的科学的设计。

分析教学设计存在的误区

1.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写教案最多也就是在教案的基础上把一些地方写得详细些,把内容弄得精彩些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

2."上不去"与"下不去"的困境

笔者这里提到"上不去"即指的是缺乏兴趣,"下不去"则是脱离实际。很多教师有时设计极佳的课,上起来效果却不怎么理想,原因是自己忽略了最重要的对象--学生。忽视了学生心理特征,认知及其生活环境的分析。当学生认为所教授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没多大联系,自己也不是很感兴趣的时候,就会采取被动的接收方式,就像一台机器,没有自己的思考。教学设计中,优秀的老师能不断从一楼到顶楼去,又能回到一楼。一方面有理论的高度,另一方面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联系生活,激发的他们的兴趣。

3.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

传统的教育,习惯封闭式问题的设计,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能具有很明显的效果,此外,还便于对学生成绩的测量。但是,封闭式问题有一个很大弊端就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容易使学生忽视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误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已。开放式问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但是却比较耗时,难以测量。这就是两个问题方式的矛盾之处。

4.技术主义主导的教学设计观

技术主义的教学设计认为教学资源越现代化,越技术化,教学达到目标和教学的效果就越好。于是,教学设计的魅力就逐渐淹没在技术更新,现代化的交点中去了。而它真正的魅力其实在于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只有选择最合适的方式,选择最合适的策略,而不是最先进的教学技术资源。

小结:这些问题都是偏离教学设计的本位的具体体现,并且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时候应当回归应有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走向生命的本体和家园,使学生不断发展自己,不断自我发现,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使人对生命本身无限热爱。

二、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设计美学

1、好的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心灵的美化:塑造特定人格的重要手段

基于审美体验的教学设计,目的是通过课堂把生活中美的体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心灵得到提升,获得寻求真善美的无穷力量。众所周知,对美的一种欣赏和感悟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能够在美的事物中感受生命的喜悦。

心灵的净化:达到心灵健康的必由之路

审美体验给以人的审美,能愉悦人的心灵,使人在闲暇消遣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是情感获得宣泄,心灵归于平静,灵魂得到净化。

席勒说:"美始终是快乐的,自由的。"

2、重塑基于美学意蕴的教学设计观

重视教学设计中的美学意蕴,具有多方面原因。具体来说,它强调了教学目的不仅是侧重知识的培养,更多的是一种审美世界观的培养。也就是说,我们特别强调的是一种对美感知的态度。所谓态度,是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前是人的素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面。

美的态度,是从仅仅重视知识的传递,转向对人的情感生成的重视的过程。由此,我们开始对有限知识的获取转向了无限生命的理解中:把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连为一体;由仅仅重视技能的倾向转向关注人的整体生命存在。

3、教学设计的要求与具体步骤,以初中语文课文《散步》为例

(1)分析特征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期阶段,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学生在这个年龄期间,亟待成人的正确引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于美学意蕴的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选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智力和各种才能的发展。

(2)设计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首要环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目标制定具有的全面性,合理性,功能性。

《散步》总目标:感受人间的亲情的美,升华到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

教学内容是我们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本文选择的是莫怀戚的《散步》,仅有800字,但意蕴丰厚,耐人寻味。亲情和责任是我们人生中必须经历和承担的重要"人生体验"。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也就是要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体验就是人对生命的把握,生命体验是教学过程审美模式建构的核心。

(3)媒体与资源

媒体与资源的选择核心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具,这也是我们一直提倡的设计观--没有最先进的资源,只有最合适的资源。优秀的教师,即使是简单的教具也能设计出丰富的课堂。在《散步》这篇课文中,我选择的教具有,

音频:《回家》萨克斯mp3,《散步》配乐朗读mp3

多媒体:PPT放映

常规教具:课本,黑板,粉笔

(4)策略与过程

教学策略的实施是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步骤,教学策略的实施即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因课制宜策略,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作制定。

直观教学法:它以形象性,真实性直接与感性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与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要目的。上课初,边播放背景音乐《回家》萨克斯mp3,边出示PPT上的文字,并在黑板上板书"散步"。在柔和的的音乐、深情的导入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散步的意境中来,为文本的情感解读作铺垫。

潜在课程教学:教育环境美(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教师美(语言美,仪表美,人格美),教育氛围美,教育节奏美,教育机智美都是栉风沐雨式地影响着学生,而它的作用渗透到德育与智育中,以美益德,以美促智就是其体现。具体到我们这个课堂来说,教学开始前,营造出一种环境氛围,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感性的召唤。通过欣赏音乐《回家》,学生的心灵得到颤动,产生对家庭的一种归属感和向往。这些变化都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教师的语言与机智,都是在对学生一种美的引导。我们教学的目的在训练学生语言欣赏的能力,进而思维的发展,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建立。

(5)反馈与评价

通过反思促进教学设计,反思可以更好地分析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这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它既能优化教学设计,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回家》练习:爱是要表达出来的,现在你也许有满腔的话语想对自己的亲人说,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一段60字左右的温馨小语,回家后深情地诉说给你的亲人听,(投影示)。

语文课的学习,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更多的是情感的传递。华东师大中文系钱谷融教授,他曾在《文学概论》中就指出"文学是人学",即文学最大的价值是教会人们怎样做人。所以,语文课中的思想和情感的价值是及重要,不能忽视的。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教育:审美教育与感性开拓

当前新课改如火如荼,信息网络千变万化,教学理念日新月异,教学设计尤为重要。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把新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当中,把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很好地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语文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做到设计有价值教学有效果课堂有效率。

因此,语文教学中选择和应用视觉图像帮助学生学习,必须有条件。.挖掘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音乐,多媒体设计历史情境,再现历史人物的对话,使语言,场景,文化意蕴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件中设计图像,价值取向定为有利于学,让学生自己在言语理解,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对图像进行选择和改造

语文美育,艺术与语文教育的融合。艺术是一种十分轻松的方式,每个人对艺术都有一种本能的喜欢和欣赏。把艺术和语文教育相结合,重视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和审美新机制的建构。此外,对语文语言基于美的一种欣赏,也使学生学习古代语言由一种被动,变为积极主动的自觉,从一种抵触变为一种愉悦。

参考文献:

[1]李忆凡盛群力.凯尔切尔曼"面向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型"要义[J].课程教学研究.2013年第4期

[2]于春燕王文丰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大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设计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初中思想课堂教学设计也不例外。但是,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应对策略,解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现存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计缺乏整体性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的整体性原则,但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过于看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忽略了情感目标,另一种情况是教师过于看重情感目标,而忽略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整合,破坏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性,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形式设计缺乏多样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总是重复同一种教学形式,这样会使课堂教学很单调,让学生感到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新课改以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探究问题。但是一些教师没有合理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思维含量较低,无法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能力提高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3.活动设计缺乏实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设计,过于注重热闹和新奇,忽略了教学活动的时效性。在设计过程中教学活动脱离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内容,而且活动过于频繁,安排上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一些课堂教学活动既有课堂表演,又有小品,还有课堂讨论,虽然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愉快,却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应对策略

1.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

对于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应辩证地看待,从整体上把握三维目标,不能将这三个目标分离,应将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的充分落实,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内容、课标要求等有所侧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将情感目标放在第一位,所以教师应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此同时应兼顾知识与能力目标,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例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情感目标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关爱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播放有关生命的视频,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生命,关爱生命。

2.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形式,使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教学方法直观、生动,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贯彻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力,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合理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课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入今天的新课,为学生讲了一个《醉汉爬坑的故事》,讲完这个故事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进行自主讨论,并通过这一个问题的提出,启发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

3.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同时还应合理把握教学活动开展的时间及形式,避免教学活动形式过于频繁、复杂。由于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突况,造成课堂局面失控,所以设计教学活动时,应遵循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以便于对教学活动随时进行调整。所以,这就要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合理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教师编排了小品,让学生进行表演,这让学生非常开心、兴奋,都在研究、讨论,所以课堂教学出现了混乱的场面,所以教师为了课堂教学秩序,将小品改成了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这样既能保持学生兴趣,又能维持课堂秩序。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加以解决,保证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第6篇

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有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体现在主体参与下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言之中。因此,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学生感悟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因此,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活力,应是始终回荡于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更是我们语文教师永远的追求。

一、运用全新教学理念,让课堂体现创新精神。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指出:“处于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语文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应是撞击学生心扉、震撼学生心灵的活动,没有创新的教学设计,课堂就不可能活起来。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创新呢?我认为:要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我们老师不仅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还要有精细深刻的研读能力。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本着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指导思想,让语文学习扎根于生活这片热土;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教学的要素;教学设计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样便可以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课堂飞扬学生个性

主动性是产生灵性的温床,是产生灵性的基础。在语文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学生可以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可以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展现自我,释放本真,实话实说。新课程导引下的新课堂应该是一个阅览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因学生而存在的,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语文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这样,学生就能在实践中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就能享受到探求知识的快乐和成功。那么这样的课堂必将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互动的课堂,一个激情四射的课堂,一个灵性飞扬的课堂。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融合师生智慧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过程。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教师要善于点拨。要营造点拨的基点,明确点拨的重点,巧设点拨的支点,把握点拨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在教师的点拨下灵光一现,入情入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心与心的呼唤、神与神的交融、情与情的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要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聊天中的主角,教师无论言辞怎样精彩,都只是起引导作用,任主持人的角色,尽服务者的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喧宾夺主。唯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形成默契,心神交融,才有愉快的氛围。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时候,学生已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充满激情与活力。有待点燃的火炬。教师就要用自己的情和自己的知识点燃这些火炬,使他们熠熠闪光。也使课堂在对话中充满活力。

总之,我认为新理念下理想的语文课堂是“激情燃烧”的课堂,是充满清新、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灵性的课堂。因此我想语文教师只要能切实把握情感的主线,走人生活激感。飞扬个性放飞情感,开启智慧释放情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追寻创造理想的语文课堂。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用生命去诠释语文,用生命去呵护学生,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散发灵性的光辉。

第7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主体作用;主导作用;联系实际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要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述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力求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体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形式上要借助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这是活动课教学开展的前提。活动的成败,也应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加以评估。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这是教师在活动设计、开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方面,因此,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二、活动课教学形式多样,充满趣味性,可操作性强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其开展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辩论赛、演讲赛、主题班会、讲故事、演小品或看录像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时,可让学生查找人和动物的故事,并进行讲故事比赛。在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音像、图片等,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活动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可见,师生和谐、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是活动课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教育观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在活动课教学过程中,不单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也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为核心,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

四、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我们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为确保活动课能有效地实践,老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要重视和加强对活动课的组织和调控,这也是活动课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指明方向、监督过程、解难答疑、评估学习结果等。活动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倾向于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和参与者,是学生言语的倾听者和学生的对话者,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同时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以多方法、多角度、多思维的方式来观察事物。

五、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需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个体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的特殊价值。在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丰富经验,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学习。

第8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组织 设计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是学生是否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与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没有必然联系。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没有收获,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课堂的有效 “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二是教师能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第三是采用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多种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式、抛锚式、头脑风暴式等。并且结合教师个人的特点尽量采用自己独特性的语言方式,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的讲授。

二、有效教学的研究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

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教学它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如教的轻松、学的愉快、教学效率高、教学过程严谨、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气氛融洽等。这种教学对认知的影响是可见的,对人格影响是可感的,对情感的影响是可以体认的。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组织与设计

(一)有效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坚持发展学生为本。现实课堂,我们为体现教学向生活回归,往往创设不少生活情境,没有意识到课堂本身就是我们生活,课堂必须真实,学生应成为课堂主人。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备课、授课、反馈评价三个环节。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反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注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采用多元评价,包括既关注学生的作业练习,又关注学生的实践表现,以及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既有教师的评价,又允许学生自我反思,以及让学生互相评价和鼓励,体现课堂评价的宽松氛围。能体现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注意对全体学生学习行为关注的均衡性和覆盖面;评价用语平和、正确,切合实际,不夸大、不虚空、不自负。

(二)有效教学方式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一般以“教”为中心,特点在于着眼于选拔,适者生存,采用群体进步制,将知识分配给学生。而在有效教学的设计中,却抛弃了传统的以“教”中心,而转向以“学”为中心,着眼于学习,人人成才,采用个人进步制,辅导者成为促进者、管理者。“以学为焦点”的教学方式方法主要有“当学徒”、“个案研究”、“游戏”、 “现场参观” 、“专题讨论” “小组项目设计”、“会谈式辅导”、“头脑风暴”等方式。

四、有效教学设计案例

学习是学习者通过经验而引起的学习者的知识或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教学是一系列经过设计的,旨在引起、激活和支持学习者学习的事件。

以笔者所讲授的中职语文课本中的《祝福》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与有效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

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

教师一般会这样设计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阅读或者默读全文,根据关键的情节要学生重点阅读,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析环境背景,最后教师总结点评。

围绕“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师则会将原来的教学模式大大打破,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要考虑升学的可接受能力,让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在学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教学中可安排如下的环节:

1、让学生做一回真正的主人,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 教师从主讲转变为主导,以导读的形式设计问题,比如:以“钱”为线索,找出祥林嫂一生中“钱”的变化过程;以“年龄”为线索,找出不同年龄段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等问题。

2、让学生“做一回老师”,尝试让学生自己分析。学生可以讲述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设计问题问台下同学,还可以让同学提出疑问,当众解答。比如,在学习《祝福》一文时,学生讲解的得井井有条,在分析完祥林嫂的性格特征之后,有同学追问:“祥林嫂为什么没有春天呢?”,讲解的学生联系课文的主题,回答地胸有成竹:春天,对于祥林嫂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春天,丈夫死时是春天;祥林嫂再嫁时是春天;阿毛被狼叼去时是春天;祥林嫂死去时是初春。

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地淋漓尽致,学生的感觉是全新的,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教学氛围平等和谐,这样的教学,师生取得“双赢”效果。

五、结语

第9篇

学设计;师生状态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1―0041―01

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它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涯的核心构成,它的效果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是教师职业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和生命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其本身具有诸多可变因素。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丰富内容,研究开发课堂教学生命潜力的有效手段。本文中,笔者将尝试从课堂教学设计和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因素两个角度出发,探究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亦助于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寻。

一、 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教学目标是建构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按照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非仅限于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教学目标的实现则是通过教学设计的逐个实现来完成的。

为此,首先要做好课前的教学设计,但应该按照新的教学任务来设计教案,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学生教师共同活动的方式与过程,都应全面策划。不同的教学观必然会影响教案的设计,以提问设计为例,不要以为凡提问必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教师也许能把问题编得十分细碎,使学生易获标准答案,由一串细问题循序渐进走向目标;也可能设计得使学生必须通过调动起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经过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才可形成答案。前者体现出教师控制具体过程,希望学生按规定路线进行的强烈愿望;后者则表现出教师重视学生努力进行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过程,相信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关于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认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这样,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

二、师生状态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所谓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因素,是指那些对教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态度和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不是指那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教学活动本身的进行状态而生成的动态的影响继续活动的因素。这些属于“潜在”的因素有间接和直接影响之分。其中,主要的直接作用因素可作以下分类。

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因素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物质因素和心理因素。物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教室条件。心理因素较为复杂,又分为个体稳定性因素(在学生方面,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个性等;在教师方面,包括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师生关系等)、个体不稳定因素(师生即时心态、身心疲劳状态等)和群体因素(包括班风和师生关系等)。

第10篇

关键词:Moodle平台;高中生命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0-0047-02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挑战。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教学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上的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依据这一理念,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Moodle平台与高中生命科学课堂的融合。

一、Moodle平台及其特点

Moodle 这个词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开发的一个在线课程管理系统。Moodle平台界面简单、易学易用,其模块化的系统结构使教师可根据课程需要选择、搭配诸如资源、投票、在线测试、聊天室等活动模块[1]。通过模块的有机组合,Moodle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多样的学习活动、完整的交流环境和全面的评价体系,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2]。

要想充分发挥Moodle平台的优势,如何将其完美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是关键。本文就以高中生命科学《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这节课为例,尝试基于Moodle平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改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是上海科技版高中生命科学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知识体系来看,它是对第2章和第4章第3节知识的延伸和应用。从学科价值来看,它与学生的日常膳食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是渗透生命教育和提升科学素养的切入点。

鉴于本课内容的特点,结合Moodle平台的优势,笔者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别选择不同类型的模块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自主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建构科学的膳食观念。

三、教学过程

1. 课前活动

本课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人体营养及消化的相关知识,虽说初中生命科学课均已学过,但学生早已遗忘。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势必要占用课堂上的时间先进行简单的梳理,但借助Moodle平台,便可以将此部分教学前移。课前,笔者利用Moodle平台上的资源模块上传了《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过程》两个视频,并设计了相应的在线测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填平”他们的现有发展区,为课堂新知识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2.课堂活动

(1) 导入活动

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恰当的导入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教学内容顺利开展[3]。在本课的导入设计时,笔者分析高中学生在饮食和营养知识方面还存在很多认识误区,且对与之相关的减肥话题颇为关注。借此创设情景,通过一个投票活动,激发矛盾、发现问题,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2)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即信息在人自身认知结构中的不断变化和重组,是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也是一节课中的核心部分[4]。笔者结合本课的导入选择了基于问题解决的自主探究模式,将“投票”模块中暴露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方向,如:“糖怎么样给身体提供能量?”、“为什么摄入过多主食或甜食人会发胖?”、“吃肉减肥法是否科学合理?”、“为什么说有氧运动是最能消耗体内脂肪的运动”等。由教师组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共同研讨与协作学习,在思维的暴露与碰撞中归纳、总结出营养物质各自的转变途径。接下来再将零碎的知识由部分向整体深化,发现三大营养物质共同的代谢途径及相互的转化关系。

(3)知识应用训练活动

学生探究总结出来的规律只有再通过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能进一步深入理解、及时巩固,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课堂练习正是辅助这一过程的有效手段,但从传统的课堂练习中教师难以获得全面的、即时的教学反馈。而依托Moodle平台的测验模块进行练习,教师可以便捷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问题,使教与学都更有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5]。

3.课后拓展学习活动

课后拓展学习是课堂合作互动的延伸,是课堂教学的后续。基于Moodle平台的课后拓展学习更是可以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让讨论与交流无处不在[6]。例如本节课后,笔者在Moodle平台上开辟了一块“课后讨论区”,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评价自己目前的饮食习惯。在彼此的交流中,既梳理巩固了知识,又提升了运用、迁移的能力,也为下一课时的合理膳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做好了铺垫,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科学的学科价值。

四、教学反思

基于Moodle平台的课堂教学,教师可根据所授知识点的特征,灵活地选择适宜的模块和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突破了课堂的局限,实现学习的前移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示更加直观、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多样的学习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时的反馈功能更是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教学的效果也更好了。相信随着更多Moodle模块的研究深入,如评价模块等,Moodle平台定会成为促进教学的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能力的发展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鹏.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浅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6).

[2]李明.基于Moodle平台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3]刘小年.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导入艺术[J].广西教育,2002,15,(22).

[4]阔宇.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研究――以高中信息技术课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第11篇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这四位老师教态自然,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环节清晰且环环相扣,都是运用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教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但又各有千秋。

课例一:任老师的《生命 生命》

这节课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课件展示,作者杏林子那关节严重变形的双手,那在恶劣环境中努力生长的植物,还有那动物孕育出的新生命……一张张图片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使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课例二:宁老师的《生命 生命》

这节课的亮点是“小书签”活动,老师让每位学生在上面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或者“生命因________而精彩”的句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得到了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例三:胥老师的《生命 生命》

胥老师从课题入手,使学生知道课题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生命的可贵;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并让学生练习背诵,弥补了前两课的不足。

课例四:董老师的《生命 生命》

董老师的语言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对学生运用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同课异构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它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而且同一课题便于教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也给我们教师“个人自备,分头施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和学习范本。这次活动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四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

第12篇

名师们的课堂教学常常因其精巧独特的设计,热烈融洽的气氛和扎实显著的效果而受到一线教师的追捧与膜拜。他们在感叹名师课堂“气象万千,浑然天成”的同时,也在一心一意地进行着“描红”:照搬完整的教学设计,套用精彩的教学语言。然而教学效果却与名师们大相径庭。有些教师也常抱怨:“我用的是名师的设计和语言,为什么就达不到名师课堂的效果呢?”究其原由,就在于他们学习名师只知其形,不知其义,一味“描红”,差之千里。“描红”是学习名师的起步,但不是终止,要真正汲取内化名师课堂教学的价值,就需要经历“描红”“仿形”“创新”的过程,方能实现教学能力的飞速提升。

一、 在“描红”中,感受名师的教学态度。纵观小语名师们,虽然他们的课堂各具特色,但透视其中,他们无一例外地做到了心中有学生,为学生生命成长而教。名师们的课堂都能直面学生的生命存在,尊重学生的生命差异,都在用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启学生的生命智慧,丰满着学生的生命价值。不论教学内容如何变换,他们都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教学环节的设计、评价语言的运用、课堂意外的处理,无不处处体现“以生为本,以爱育人”。因为他们心中有了学生,他们的教学才张扬着生命活力,反之,没有对眼前学生的充分认知与尊重,单一的模仿是毫无生趣的。因而对名师课堂的“描红”起步,不是循规蹈矩地使用完整的教学设计,而是要用心感受名师们课堂教学背后蕴藏的教学态度与价值。

二、 在“仿形”中,借鉴名师的教学特色。名师们的课堂环环相扣,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我们常常会被其精妙的设计所折服。学习名师就是要善于“仿形”。借鉴不同名师的教学特色,领悟他们设计的思路与初衷,钻研他们设计的匠心所在,从深层次去发现他们存在的共性和差异,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走向,提炼出每节课的价值与收益,从而借助名师课堂实例,实现由“描”到“仿”的过渡。

“仿”名师教学的激情。课堂教学有了激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双向互动,学生才会乐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言说。名师们的课堂总是充盈着鼓荡人心的激情。不同的文本,别样的感情。教学中,当学名师们依据不同文本的感情类型,营造充满激情的课堂,或清风拂面,或壮怀激烈,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滋润他们的情思,启迪他们的心智,焕发出课堂生命的光亮。激情融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也就注入了生命活力,更加魅力四射。

“仿”名师教学的精致。名师的课堂不求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只为聚焦核心,做足功夫。不同的名师在教学中都有其特色的课堂组织结构和文本处理技巧。一线教师要在钻研名师的教学实录时吸收其精致的做法,如薛法根老师的板块教学模式,孙双金老师的启情益智教学特色,老师们既要注重揣摩名师教学整体的原旨所在,也要关注各个环节设计的巧妙。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学习名师们在课堂导入处重兴趣,在拓展延伸时重需要,在合理取舍中重关键。学习他们善于把基础做扎实,把简单做精彩,把体会做深刻,把空白做丰富,把平淡做新奇。学习名师不求形像,重在神似,如此方能逐步实现精致课堂的生成。

“仿”名师教学的灵动。这里的灵动是一种智慧,一种活跃,一种创新。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师生的思维都能在创新的教学形式中活跃起来。如薛法根老师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叙述哪吒闹海的经过,可谓是教学灵动的典范。仿名师的灵动,就在于学会通过富有智慧的设计和举重若轻的启发学生,点燃他们的智慧之火。要学习名师们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灵动张扬,让他们的创新在课堂中灵动闪现,让学生的自主在课堂中灵动存在。

“仿”名师教学的扎实。名师教学特别强调“扎实”,始终不放松词句教学,不离开理解与表达,让字词句段的学习情趣扎实地生成于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仿名师的课堂就要做到读得扎实。着力于读,重视不同方法、不同层次的读,以弹奏起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做到学词赏文扎实。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读,推敲,激活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情感共鸣,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做到随文练笔扎实。在文本的空白处,在语言的共鸣处,在主题的升华处,不求字数多少,可以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关键在于学生用这样的形式触摸语言,内化语言,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素养。

作为一线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拓宽广阔的教育视野,认识教育的本真价值,丰富自身的理论修养,熏陶自我的文学气质,锤炼精湛的教学技艺,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耐得住寂寞与失败,经历“描红”“仿形”“创新”的历练与蜕变,在一朝一夕的教学生命中丰满自我,那样,终有一天能臻于化境,自成风格,书写属于自己的教学华章。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