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触摸春天

触摸春天

时间:2023-05-31 09:0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触摸春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触摸春天

第1篇

今天我们学完《触摸春天》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安静的盲童用手去触摸春天,用心灵去感受生命的一件事。读完文章,使我思绪万千。

春天是美丽的,也是美好的,春姑娘把世界抹得五彩缤纷。一位盲人在春天中的小道上走,他的眼前却一片漆黑,那是多么可惜呀!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人,有的双目失明,有的双耳失聪,有的因车祸失去了双腿,有的因疾病夺去了双手……身体上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的残疾。有的怨天尤人,报复社会,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自暴自弃,糟踏生命,给亲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些人既可怜又可恨!

世界上也涌现出许多身残志坚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奏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如:张海迪五岁高位截瘫,通过顽强的毅力写出了上万字的书——《轮椅上的梦》;国家优秀运动员桑兰跳马时意外受伤,终生与轮椅相伴,但是她笑对人生,战胜了病魔,鼓起了生命的风帆;患有肌肉萎缩性疾病的霍金,克服了残疾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一颗超新星……他们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多姿多彩,永远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

我曾经读过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我也想把这三天光明送给安静。我想她肯定会过的很充实。她可能会去曾经走过的小区,看看五颜六色的花朵,一定会非常高兴;她可能会去书的海洋,阅读许多她喜欢的书籍,在知识的天空尽情的翱翔;她可能会到小溪边散步,看见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一定会发出欢乐的笑声……虽然三天会很快过去,但是对安静来说却是终生难忘!

让我们多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吧!让他们心里充满爱的阳光,用爱和坚强谱写一曲最为华丽的生命的篇章。

四年级:a1597184716

第2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其中蕴涵的深意。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畅谈春天,激情导入

1.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看,春天来了,花开了,树绿了。我相信很多同学都用眼睛看过春天,用鼻子闻过春天,用耳朵听过春天。不过,今天我们要和一个小女孩一起用手和心来触摸春天。

2.读课题,用心来读。

3.介绍安静。

生:她是一个盲童,她八岁……还是一个特别喜欢花香的孩子,因为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指名读,齐读第2自然段)

4.感受春天。

(1)来到花丛的安静,除了闻到花香,还听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让她觉得春天是那样的美好?

(2)师:是啊!安静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却一样感受着春的气息,她知道了:原来春天是浓郁的花香,是柔嫩的小草,是悦耳的鸟鸣,那是因为她热爱花园,热爱春天。正是这神奇的大自然让她也创造出了奇迹。

二、品读语句,感悟奇迹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都有哪些奇迹发生,请勾画出相关语句,并想想:从中你感悟到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交流。

(1)“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指名读,理解“流畅”,就是指动作协调,步履轻盈,通过“很、一点儿”可体会)

她走路流畅与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丛中穿梭”有很大关系,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出安静的活泼。

(2)“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通过“慢慢”能看出她怕伤害月季花,“极其准确地”说明了她有灵敏的嗅觉,可以看出她的聪慧,她是盲人却能极其准确地伸向月季花,这真是一个奇迹。

(3)“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比较两个句子:

安静的手指合拢,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体会“悄然”“竟然”的意思。

“悄然”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突出了安静拢蝴蝶时的悄无声息。

从“竟然”这个词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正常人想要捉住一只蝴蝶都很难,可是盲童安静却捉住了蝴蝶,这真让人不可思议。所以这真是一个奇迹。

(4)理解“神奇的灵性”。“神奇的灵性”就是神奇的力量。这“神奇的灵性”来源于什么?(生自由说)

师总结:神奇的灵性来源于女孩每天在花丛中流连,她热爱春天的花,春天的草,春天的一切,她的身上已有花的芬芳,春的气息。正是她这种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之情产生了一种神奇的灵性,指引她抓住了那只蝴蝶。

(5)学生感受。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安静的感受吧!静静地闭上眼睛,慢慢地伸出手,随着老师的朗读和安静一起做动作,一起去触摸,一起去体验。(音乐起,师配乐朗诵:“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在春天的深处,安静就这样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许久。”)因为平时安静只能从花香中来感受春天,可这一次对她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经历,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现在,请同学们慢慢地睁开眼睛。同桌之间交流交流,说说自己刚才的感受。

三、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

1.指名读。理解“张望”。

海伦·凯勒曾说:“人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特殊的内在视觉,那可能看得更真实,那就是用心看世界。”所以,抬头张望的安静一定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物。想一想,她看到了什么?

3.总结全文,相机板书。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知道安静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了吗?

4.师总结:尽管安静什么也看不见,但追随着蝴蝶飞舞的轨迹,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已经感受到了飞翔的快乐、人生的美好、缤纷的世界。这就是安静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理解道理,深化情感

1.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齐读)

2.课文中谁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所以我们可以说安静有生活的权利,安静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齐读)

3.理解放飞蝴蝶的举动。安静不光告诉我们她有生活的权利,她放飞蝴蝶,是因为她也知道:蝴蝶有生活的权利,蝴蝶也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第3篇

“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只要有信心,就会退出厄运的悬崖峭壁。

文中的小女孩儿安静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失明,因此,她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春天,活得也很快乐。

桑兰如铁的性格就证明了“当你微笑时,世界也对你微笑;当你哭泣时,你永远独自一人。”

受伤时的桑兰只有17岁,当她醒来的那一刻,在跳马上凌空翻飞的体操世界已然破灭,但同时她发现了另一个让自己快乐的世界——用微笑唤起人们的爱和信心,用微笑赢得新职业的梦想。用快乐感染别人,是她23岁的青春最闪亮的标签。

贝多芬曾对命运发出愤怒的吼声:“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该是多美!”

我们在生活中也该这样,无论在哪种生存环境中,都要“努力地活着”,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最大的张扬。

永远有多远?生命永远,微笑永远。

第4篇

一、激趣导入策略

精彩的导入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利用电子书包“立体化资源拓展教学内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猫》第一课时,课伊始,我播放课前学生上传到电子书包的有趣的猫的图片,并与学生一起呼唤猫的名字导入新课,熟悉的有趣的图片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再如,在教学《触摸春天》(第二课时)则欣赏由学生课前上传到电子书包的学生动情朗读1-4段安静创造奇迹的句子的录音,导入新课。来自身边小伙伴的配乐朗读,快速地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同时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第二课时的学习中。

二、多元导学策略

基于电子书包多元工具的深度“对话”环境,充分凸显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回归整体,迁移升华”环节,我提出了如下研学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的意思?(学习提示:联系课文或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身残志坚的故事上传到电子书包“互动讨论中”。同时老师也上传大量图文并茂地故事,利用大量的补充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理解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反复的引读强化对中心句的理解与感悟。利用电子书包的录音功能及交互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效能。课后,让学生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以及原因录下来,一方面很好的地落实了有感情朗读的要求,同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展示的舞台。

三、深度导练策略

在研学拓展中,借助电子书包进行拓展性阅读及练笔迁移,让学生的练更充分、更深入,有效地实现读写结合。

例如,在《触摸春天》研学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借助电子书包开展如下学习活动:

1. (课内)学了课文,我深深地感动着,我想对安静(海伦・凯勒、同学、朋友、家人等)(选其一在电子书包上写一写)说:____。

2. (课外)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传》《贝多芬传》并把收集到的资料及阅读后的感受,上传到电子书包。并在拓展阅读栏目中上传了以上三本电子书。解决了学生因找不到书不能开展课外阅读的难题。也为学生读后的情感表达提供交流的平台。

四、自主研学策略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将学习内容编写成“导学案”(即学生学习的路线图),上传到电子书包“学案中心”,供学生提前预习。并在电子书包“互动讨论”中反馈预习情况,为教师课堂有针对性地引导提供了可能。

如教学《猫》第一课时,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如下:

1. 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上传到“互动讨论”(字数不超300字)。

2. 读准生字词,上传录音。写一写难写的字,并进行投票。

又如,在教学《触摸春天》(第二课时),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如下:

1. 收集残疾人奋斗的故事,并上传到电子书包共享。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1-4段中安静创造奇迹的句子(上传录音)。

第5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落的态度,而给不支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一堂课的好坏与课堂导入紧密相连,“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导入中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让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更明显。有效提问的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一、运筹帷幄,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一个良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一节课开始学习,要怎样把学生引到课堂上,让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导入中用问题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学生在对学习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让学生随着教师的节奏进入学习过程,就能达到水到渠成的课堂效果。

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节时,教师在导入时,先出示了课件中的国旗图片及其数据,然后指出校园中的真实国旗数据后,再提问:两种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有什么关系?这样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与课堂里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相连,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学生心想这是怎么回事呢?内心渴望了解,注意力紧随教师,从比值到比例的意义,再到比例的基本性质,循序渐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课堂的节奏就掌握在了教师的手中,主导激发了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课堂教学“增值”不少。

二、高屋建瓴,直指课堂教学的目标

学习目的明确,学习重难点突出,这就如一个阵地上有一个明显的突破点,所有的火力向集中那里,当战斗胜利之时,就是课堂教学收获之处。导入过程中,有效性提问是要在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后,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运用自己专业的教育技巧,设计一个问题。课堂上围绕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成功了。

四年级语文《乡下人家》在导入过程中的一个问题:最能体现作者感受的句子是课文中的哪一句?在学生回答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然后老师在围绕这个句子反复品味,品出了课文结构,品出了课文主要内容,品出了作者写作特点和写作感受,更是品出了语文课文学习的方法,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式。

三、画龙点睛,渲染课堂教学的氛围

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或如荒漠戈壁一样,孤寂,没有生气。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很多教师在教学导入中精心构思:用名言诗句的美丽来奠定课堂教学的基调,用歌曲影片的精神来激发课堂教学的热情,用直观形象的事物来反映课堂教学的内容……但凡此种种,在导入课堂教学中都十分成功,但学习不是表演,课堂上的所有行为都是为教学服务,一个有效的提问就能把课堂教学的氛围渲染到教师所想要创造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内心真正的动力,让学习变得自主。

四年级语文《触摸春天》在导入中播放一首歌唱春天的歌,然后教师提问:“春天满目的鲜花,让我们看得到,春天是扑鼻的花香,让我们闻得到,春天是和煦的微风,让我们感受得到,但课文却是触摸,春天是怎样触摸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触摸春天。这样,教师用一个提问让学生似乎徜徉在春的大地上,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着生命的美丽。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一个精彩有效的提问导入课堂教学,就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不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第6篇

流星划过夜空,文人用语言触摸了自然;瀑布飞流直下,诗人用诗句触摸了自然;美妙河山的壮丽,英雄用行动触摸了自然。而神奇的大自然也在我们触摸它的同时,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启示。

我喜欢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看日落。那个红色的火球慢慢地降落,悄无声息。刚想伸手去抓住它,它却已消逝,真不知道它何时落向西山。这不就是时间吗?没有源头,没有尽头,只知曾经拥有过,那烂漫时光不就像日落在悄然流去吗?我触摸了自然,而自然告诉我要爱惜时间,才不会像辛弃疾老时发出“可怜白发生”的嘲叹。

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狂风卷集乌云,小草像坚强不屈的卫士,在高傲地守卫它们自己。雷声轰响。暴风雨就要来了!狂风掠过草地,紧紧揪住小草,恶狠狠地将它们吹得左右摇晃。雨点毫不留情地打在它们身上,“滴答”“滴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在这叫喊声里,我听出了胜利的信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转眼又是雨过天晴,狼狈不堪的草儿们又站起来了,脸上还挂着胜利的泪水。举目远望,一片欣欣向荣的绿色。我们触摸自然,感受到了小草那坚忍不拔的非凡毅力。

学会去触摸自然,用心去感受生命,那么这些不一样的生命会给你不一样的体验与启发:如果没有自然,会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吗?如果没有自然,会有现在的飞机吗?如果没有自然,会有瓦特的蒸汽机吗?如果没有自然这个善于开导我们的好老师,那就没有我们现在如此丰富的世界。

大自然是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老师,在我们用心触摸她的同时,她也总在不经意间,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

升格指导

原文思绪有些混乱,题目是“触摸自然”,理所当然应该以人为主体,写出对自然界的感悟。而作者在原文中过多地把大自然对我们的启发作为主线,有些偏离题意,颠倒主次;另一方面,语言不是很简洁,流畅。作文的等级划分主要看内容和语言。因此条理方面还要梳理,语言有待雕琢。

触摸自然

伍瑾隆

和风轻拂,将生命的希望播撒,这是春的希望;烈日炙烤,将生命的欢悦释放,这是夏的躁动;落叶漫舞,将生命的辉煌渲染,这是秋的清凉;大雪飞扬,将生命的顽强演绎,这是冬天的狂妄。这些都是自然的表白。

流星划过夜空,我们用眼睛触摸了自然;瀑布飞流直下,诗人用诗句触摸了自然;河山美妙壮丽,英雄折腰用行动触摸了自然。

我喜欢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看日落。那个红色的火球慢慢地降落,悄然无息。刚想伸手去抓住它,它却已消逝,真不知道它何时落向西山。这不就像时间吗?没有源头,没有尽头,只知曾经拥有过,那烂漫时光不就像日落般悄然流去吗?我触摸了自然,而自然告诉我要爱惜时间,才不会像辛弃疾老时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双。

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狂风卷集乌云,小草像坚强不屈的卫士,雷声轰响。暴风雨就要来了!狂风掠过草地,紧紧揪住小草,恶狠狠地将它们吹得左右摇晃。雨点毫不留情地打在它们身上,转眼又是雨过天晴,狼狈不堪的草儿们又站起来了,脸上还挂着胜利的泪水。举目远望,一片欣欣向荣的绿色。我们触摸自然,感受到了小草那坚忍不拔的非凡毅力。

学会去触摸自然,用心去感受生命,那些像苹果、小鸟等寻常的事物曾给人们带来不同寻常的思考:如果没有自然,会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吗?如果没有自然,会有现在的飞机吗?如果没有自然,会有瓦特的蒸汽机吗?如果没有自然,那就没有我们现在如此丰富的世界。

大自然是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大师,无时无刻需要我们用心触摸。

第7篇

关键词:课堂 倾听 案例解读

现如今,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特别注重告诉孩子要上课举手,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倾听的时候,就会有思考,也会从别的同学那里学来知识。在讲课的过程中,我经常发现有的孩子表现欲望特别强,却不能认真静心地倾听老师的讲解和伙伴的发言,也就是没有倾听的意识。这样,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使他们不能正确理解老师的意图和同学的想法,甚至还会对孩子的思维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呢?

因为笔者目前所带的班级是经过重组的班级,课堂倾听习惯很差,开始插嘴的多,后来做小动作的多,小组合作时相互影响,能够真正认真倾听的人很少。于是,我自2013年9月开始展开了关于《小学生课堂倾听习惯的养成》的微型课题研究,让倾听的好习惯能贯穿整节课堂,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形成了课堂倾听“五策略”:一、精彩导入引倾听;二、交流互查督倾听;三、品悟激评促倾听;四、延伸拓展助倾听;五、反馈PK验倾听。接下来我将用《触摸春天》一课的教学案例具体解读利用“五策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的经验做法。

一、精彩导入引倾听

刚打上课铃,学生注意力还处于分散状态,兴许还停留在下课玩的皮筋上……教师得通过精彩的导入环节,迅速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倾听注意。在《触摸春天》这一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出示了“春天”这个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几个同学的描述,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一边听一边思考,争取能比上一个发言的人说得更美一点,这样导入环节将学生的心自然拉进了课堂,课堂倾听开始了。

二、交流互查督倾听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倾听往往不能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教师将下达的学习任务具体明确,让他们易于操作,通过倾听找出同伴的不足,并监督完成,再加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愿意给别人当“老师 ”,在体验当老师的乐趣中,他们的倾听能达到最佳境界。在《触摸春天》的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导学提示:交换书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纠错;再让学生根据提示完成预习检查;随后快速开火车认读生词,并提示看谁听出毛病,学生在体验“当小老师”的游戏中,锻炼了倾听的能力,夯实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品悟激评促倾听

课文的品读是中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头戏”,因为课文的重难点将都在这一环节得以体现,学生的倾听就显得尤其重要,听懂了,重难点突破了,作业会了, 语文素养提高了,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因此,教师往往采用多种方式去探究挖掘文章里的细微之处,咬文嚼字,帮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与作者和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破除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中,激励性的评价语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有意注意力的维持。在《触摸春天》的教学中,通过朗读,抓关键词“花繁叶茂”、“整天”等体悟句意,进行学法指导后,我出示导学提示,思考:安静在她喜欢的春天里创造了哪些奇迹?(1、默读三、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用~~~~~画出来。2、 品读句子,提取一些关键词说明画句子的理由。3、小组交流。)细读第二段,由词语直接过渡到课文,通过“读”感受春天的魅力,体会安静对春天发自内心的喜爱。同时教师评价语的恰当运用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善于倾听的能力。例如:“同学,你就是这个春天里的月季花,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很美很美的春天,遗憾的是中间藏了一丁点儿小刺,‘春’是翘舌音……”。紧接着扣准一个中心问题“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囊括了三、四自然段中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挖掘安静虽是盲童,却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主题。因为有了之前的学法引导,加上激励性的评价语,同时找准了一个中心问题引导思考,环节丝丝入扣,学生的思考带动了倾听,倾听后的思考是已经有了深度的思维了。

四、延伸拓展助倾听。

这一环节一般是学生弄懂问题后,为升华主题设计的对教材进行补充的内容,我出示了张海迪、海伦 .凯勒事迹介绍, 将中心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加以延伸填空 ――“安静有生活的权利,安静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敖老师有……,敖老师可以创造……”“窗外的小鸟有,窗外的小鸟可以创造……”“大家有……,大家可以创造……”,倾听一直在继续……

五、反馈PK验倾听。

第8篇

春天的兄弟姐妹

又到了春游的日子,我 们一个个都兴高采烈,为了春。

随手摘一朵花,那就是春的妹妹;轻轻碰一棵树,那就是春的哥哥;静听一只歌唱的鸟,那就是春的姐姐。

春天,其实有很多姐妹,兄弟,但他们需要我们的聆听、触摸、闻,不是吗?

花,春天的花就如春姐姐发丝中散发出意意芳香,永远那么迷人,永远那么香;花,春天的花就象春姐姐无意间流落在人间的香露,永远那么刺鼻,永远那么甜;花,春天的花就似春姐姐的颜料色拉,不小心挤到了盒外,满天满地是彩色,永远那么漂亮,那么美。

树,春天的树如一下长大的孩子,天真可爱;树,春天的树仿佛返老还童的爷爷,开心自由;树,春天的树似乎的重生一般,年轻活跃。

鸟,仿佛古代传流下来了音乐盒,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鸟,似乎已经在为梦想----飞正在找寻出路,永无止尽;鸟,一定用茸毛点拨了,那世界仍然固定的颜色,美若天仙,貌若天仙。

、、、、、、

最美丽的春天,是最永久的美好回忆。记忆犹新的以前,转到刚开门的新新时代。用美好代替吧?不 美好代替不了。

当然,春天的兄弟朋友姐妹朋友有很多很多,我也是,你们都是,都是能渲染春天的孩子们全部都是,在这一刻————绽放!

——————————含雯

第9篇

一、标题词语的指代

【原题回放】

春光美

周海亮

……

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毫无防备的老人。

“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我看不见了……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当然不是。”老人说,“你看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可这朵花因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残缺和大自然给予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就像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种子……这与卑小无关……更与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2012年重庆卷)

【题目】

细读全文,题目“春光美”中的“美”,除了景色美之外,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

这道题考查考生对标题词语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春光美》叙述一位老人和一个小盲女间的故事,老人循循善诱、用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小盲女走出心理的阴影,变得开朗乐观。纵观全文,“春光美”还指老人善良美好的心灵、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老人讲述的深刻道理和小女孩走出阴影变得积极乐观。

【备考指导】

指代题,着重考查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就是先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有关的与无关的,主要的与次要的,关键的与非关键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再提取出所需要的或适合要求的信息。要答好指代题。方法有三:1.摘录。简单的指代题,所需答案直接出现在指代的上句、下句,或紧邻的前后文中,只要抓住关键词语,把相关词语或句子摘取出来即可,有时可稍加整理。2.截取。有些指代内容在上下文中直接摘取,而有些则需要有所取舍,将不需要的信息删去。3.概括。指代涉及范围比较宽广,无论摘录或截取,答案不简洁,就需要对有关信息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二、标题的含义

【原题回放】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又咧咧地骂。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甩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这冬天就无法过了。”

……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老师,够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2012年福州卷)

【题目】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解析】

此题重在考查考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取暖,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学生动手烧炭,解决了孙老师的担忧。《点燃一个冬天》是个比喻性的标题,两层含义是: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第10篇

这不就是你所期冀的雪景吗??

刚离别了整个冬季的灵魂,悬空宁静的独舞

坠,倾覆在故园里那早已经荒芜的枯枝

支撑起散落中的灵魂,苍白而孱弱的栖息

无法短暂触摸的神圣的大地 瞬间又会变得怎样迟疑

挥霍那宁静的死亡

消失的精灵,覆雪的心灵

寒冷和冰封的欢呼者,枯叶飘零着更年轻的死者

更苍老面容的枯枝,两柄孱弱而敏感的琴

似破碎的长笛似无弦的竖琴似倾覆森林的童话

沉默,刻进童话里不曾停留的孤寂 依然悲伤,失落生命的花环

回忆天使的幸福,永远萦绕你微笑的脸庞

正在隐匿的微微一笑

难道飘雪的春天就真的在开始时结束于失落的一年

第11篇

如果不曾相逢,也许心绪永远不会沉重;如果真的失之交臂,恐怕一生也不得轻松。很庆幸能够成为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守望之声”广播站的一员,然而,欣喜之余我也备感焦虑,因为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与“守望之声”接触是在军训的时候。当时宁静的训练场上风云骤起,急促的口令声非常刺耳。“匆忙的过往,擦肩的缘分,谁人会驻足聆听我叙述肝肠?谁人又会为我把忧愁分享?”听到广播里传出这样一段话,积压在心中的不快、抑郁、落寞顿时被抚平。

“守望之声”用声音触摸世界,她是睿智的老者,她用温暖的双手轻叩尘封的门窗,用灵动的眼睛捕捉每一份感动。广播里传出的甘甜柔美的声音、沁人心扉的话语,抚慰人心。高山流水,音乐是俞、钟相识的记忆;岚笔生辉,文字是彼此心灵的悸动。只一句温馨的话语,便让人浮想联翩,一纸文稿,便注定了与她今生的缘分。

再次谈起“守望之声”,我已是其中的一员。每每向别人介绍她时,总是难以压抑内心的喜悦。因为挚爱文学,因为喜欢书写,更因为对她痴情的追恋和不舍的等待,最后她选择了我,我也选择了她。

秋色不如春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一次胜利展现的不是人生所有的辉煌,一次挫折也不能决定人生的失败。人生就像一个磁场,放弃招来堕落,坚持吸引希望。人生的花季是生命的春天,美丽怒放在人生的赛场上。

我是幸运的,能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执着,用笔尖触摸高洁的灵魂,纸墨辉映成章向世人传递每一份真情与感动,告诉千万目光,这里是你我的天堂!

第12篇

种一棵草

在春天里嫩绿一位少女的心怀

呵护着

滴翠整个的夏季

让黄昏的晚霞也为她歌唱

如果秋天早到了

就收获那未开花的种子

用秋水的清澈与透明

敲开她的涵蓄与温婉

温暖在冬天里的所有

某个星期天

种一棵草

在世俗里脆弱一个男子的雄壮

高大着

收拢一些平凡里看不出的泪滴

用草枯萎的事实和深根不灭的伟大

去压榨一个喜欢的情人

以便让四季如春

在春天里看见变化的四季

某个星期天

种一棵草

在生活中舞动所有的身躯

悠美着

拉开所有的物体和事实

如若能够这般现实

以远离的姿态

去触摸每一种东西和事实存在的事实欲念

在叶片上体会一粒尘埃的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