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0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厚度测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劳埃德镜;干涉;测量
0 引言
长度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被广泛应用,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微小位移或厚度的变化进行较为准确的测量。常用的方法有千分尺法、移测显微镜法、光杠杆放大法、电测法、劈尖法等。千分尺和移测显微镜直接对物体进行测量,测量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千分尺为求其准确,通常需要测量多个物体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移测显微镜能对所测物体放大,提高所测物的可视度[1]。光杠杆放大法构思巧妙,是测量微小形变的一种可行方法[2]。文献[3]叙述了微小形变电测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劈尖法测量操作简单,而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成为众多物理实验教程测量微小形变的实验[4]。微小形变的测量方法比较多,本文利用劳埃德镜,从光的干涉原理出发,将劳埃德镜上升高度的变化转换成干涉条纹间距的改变从而测出物体的厚度,该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在普通光学实验室即可完成,适合作为学生实验,而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强实用性。
1 实验原理
劳埃德镜是一块平玻璃板,利用它使其投射到它表面上的光的波正面改变方向,与由同一光源S直接发出的其他部分的波正面相交,在交汇处产生干涉。如图1所示,经水平单缝的光线其中一条 直接到达光屏,另一条 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光屏,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如同实际光源S和虚光源S'发出的光束产生的一样。到达p点光程差为
此处光束为掠入射, 很小,由几何关系可得
由波动理论
干涉加强,光屏上出现亮纹。
干涉相消,光屏上出现暗条纹。
由式(3)、(4)可得,相邻亮条纹间距或相邻暗条纹的间距为
测量装置见图2,由平面镜AB,He-Ne激光光源1、透镜2、水平狭缝3、光屏4、测微目镜5、载物台6和水平仪等组成。
当未放置物体于平面镜下方时,可测出光屏
当所测的微薄物体放置于平面镜下方时,必然会使平面镜上升,此时平面镜与狭缝竖直高度 变为 , 即为物体的厚度,由于平面镜重力较小,忽略对物体厚度影响。此时条纹间距为
结合(6)(7)式可得物体厚度
2 测量步骤
1)如图2将各仪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单缝,使其在同一水平轴上。
2)将平面镜放置于水平桌面的载物台上,用水平仪对平面镜进行检测,确保其水平,同时调节单缝间竖直高度,使光束在平面镜上接近掠入射,改变狭缝宽度,以致可以在测微目镜中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3)用测微目镜测量未放入纸张时干涉条纹间距 ,为了减小误差,测出20条干涉亮条纹之间的距离,然后求其平均得到相邻条纹的间距。
4)分别将五张厚度均匀的A4白纸放置于平面镜下方,然后分别测出干涉条纹的间距 和 ,具体操作同步骤3),测量数据见表1。
5)测出单缝到测微目镜之间的距离D,将所得数据代入式(8)可计算出纸张的厚度 。
6)将五张白纸叠放在一起,用千分尺测量出总厚度H,取平均值,见表2;然后用劈尖法分别测出上述五张纸的厚度,见表3。
3 实验数据处理及比较
根据测得实验数据,代入公式可计算出每张纸厚度 ,见表1,则纸张1的不确定度为
利用千分尺测量多份纸张的厚度,然后求其平均,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以它为参考值,将三种方法测得值进行比较,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劈尖法和劳埃德镜法测量所得纸张厚度均不一样,这与纸张本身厚度存在差异外,其次为实验误差所致 。测量精度受环境温度、振动等因素影响,测量干涉条纹间距时,人眼观测条纹时存在误差。另外实验过程中难以确保平面镜处于水平状态,将所测物体放置于平面镜下方时,平面镜与水平面往往会出现一定角度,这将影响测量结果。劳埃德镜法测纸张厚度接近于游标卡尺所测得值,具有较高准确度,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4 结论
本文将劳埃德镜的光波干涉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A4纸作为微薄物体,对其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简易可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学生提供了测量微小物体厚度的另一种方法,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加深了对劳埃德镜的认识,让学生充分理解干涉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穆晓东,移测显微镜在测量金属杨氏模量中的应用[J].大学物理实验,2004(3).
[2]赵斌、陈明伟,金属线膨胀系数的测定[J].武汉工业学报,2004(2).
【关键词】鼻前皮肤层厚度;鼻骨长度;孕周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32-02
近年来,国外有学者研究胎儿鼻前皮肤层厚度,认为鼻前皮肤层厚度可能成为第二孕期唐氏综合征的主要超声标记,但国内对胎儿鼻前皮肤层厚度的研究未见报道。国内外对胎儿鼻骨长度的研究较多,但对华人胎儿鼻骨超声测量正常值的报道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通过测量统计华人胎儿各孕周鼻前皮肤层厚度及鼻骨长度正常值,分析二者间及分别与孕周间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1月~12月在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2158例,年龄19~44岁,平均27.3岁。孕周为11周~41周,平均25 +4周。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VOLUSON 730及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腹扫查,探头频率3.5MHz。常规测量双顶径、股骨长等生长指标,扫查胎儿全身结构有无异常,重点观察和记录胎儿鼻骨发育情况,测量鼻前皮肤层厚度及鼻骨长度。测量平面取胎儿头部正中矢状切面, 将超声图像放大占屏幕2/3,中晚孕期只显示胎儿头部及颈部,早孕期只显示胎儿头部及上胸,前方显示鼻部的同时后方显示菱脑。胎儿鼻骨呈水平走向, 探头长轴与鼻方向水平, 即探头声束与胎儿面部矢状面的长轴约呈45°。可见3条清晰的线,上端的线代表皮肤,下方较厚且较上端皮肤回声强的线代表鼻骨,第3条线几乎与皮肤相连但略高一点的代表鼻尖,正常胎儿显示鼻部鼻骨与其上方鼻梁皮肤形成两条高回声线(“等号征”) 。在颜面部正中矢状切面,尽量使声束与鼻骨长轴呈90°,测量鼻骨强回声带表面长度即鼻骨长度;测额叶骨最低处至皮肤外缘的距离即鼻前皮肤层厚度。每个胎儿测量3次,最终取其平均值。
1.3 统计方法
按照孕周进行分组,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学分析,结果采用x(_)±s表示,组间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P <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各孕周胎儿鼻前皮肤层厚度及鼻骨长度值(见表1)
3 讨论
鼻骨由额鼻突演化而来,于胚胎第4~6周时开始发育,胚胎第9~11周时开始骨化成骨。初始两块鼻骨之间有一间隙,随着胚胎的发育逐渐缩小变窄。 有研究表明:在胎儿头臀径长达42mm(相当于妊娠10.9周)时就可以观察到胎儿鼻骨结构[1]。
Sonek等[2] 在早、中孕期通过胎儿面部正中矢状切面精确测量出胎儿鼻骨,并得出各孕周正常值,证实了胎儿鼻骨超声测量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Chen等[3]报道了198例15~23孕周的华人胎儿NB正常值,认为其与西方人胎儿有差异,他对华人正常胎儿鼻骨发育情况的研究显示,正常胎儿NB值从孕15周的3.5mm增长到23周的6.7mm,NB值随孕周的增加而增长,呈线性关系。谢红宁等[4]对1415例华人鼻骨行超声测量,得出了胎儿鼻骨各孕周的正常参考数值,与Sonek等的测量结果相比无明显不同。本研究成功地对2158例妊娠11周~41周胎儿鼻骨进行超声测量,得出各孕周胎儿鼻骨正常值及胎儿鼻骨发育与孕周的相关性,与Chen等报道结果一致。有研究表明,在染色体异常胎儿中PT增厚、NB短或缺如。因此,建立PT及NB各孕周的正常值范围将有一定的意义。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测量PT发现,PT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厚。Persico等[5]对孕16周~24周、135例染色体正常胎儿及26例唐氏综合征胎儿研究表明,染色体正常胎儿16周平均厚度2.4 mm、24周平均厚度4.6 mm。本研究测量了妊娠11周~41周期间各孕周胎儿PT值,PT值由妊娠11周的0.08cm~41周的0.72cm,发现PT值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厚,PT与孕周的相关系数为0.769(P < 0.01),PT与孕周呈直线相关关系。
Maymon等[6]对孕14周~27周、850例染色体正常胎儿及80例唐氏综合征胎儿进行研究,染色体正常胎儿PT的MOM值为1.01,唐氏综合征胎儿PT的MOM值为1.31;他们利用中位数的倍数(MOM)进行唐氏综合征风险指数评估,认为PT是第二孕期唐氏综合征的主要超声标记。目前国内对胎儿鼻前皮肤层厚度鲜有研究,其对染色体异常的预见性将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Cicero S,Curcio P,Papageorghiou A,et al.Absence of nasal bone in fetuses with trisomy 21 at 11-14 weeks of gestation:an observationa lstudy.Laneet.2001; (9294):358;1665-1667.
[2] Sonek. Nasal bone evaluation with ultrasonography: a marker for fetal aneuploidy.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3; 22: 1115.
[3] Chen M,Lee CP,Leung KY,et al. Pilot study on the midsecond trimester examination of fetal nasal bone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Prenat Diagn, 2004, 24( 2) : 87-91.
[4] 谢红宁,朱云晓,李丽娟,等.胎儿鼻骨超声测量对染色体异常的诊断价值.中华围产学杂志.2006;9(2):89-92.
[关键词]错牙合患者;面部软组织厚度;男性青少年;数字化X线;数学比例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5)22-006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craniofacial soft tissue thicknesses of male juvenile malocclusion sufferers in Guanzhong Region and to analyze its mathematics ratio relation,discuss the feature of them. Methods Craniofacial soft tissue thicknesses at 9 landmarks were measured with DR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180 male juvenile malocclusion sufferers in Guanzhong Region. Results The measured values were from(4.28±0.60)to(17.32±2.20)mm of facial soft tissue thicknesses of male juvenile malocclusion sufferers in Guanzhong Region and from 0.43±0.08 to 4.06±0.69 of its ratio relation. Conclus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basis nasi,upper lip,lower lip and mentolabial furrow among skeletal Class I,Class II and Class III in male juvenile malocclusion sufferers in Guanzhong Region.There exists fairly permanent mathematics ratio relation between craniofacial soft tissue thicknesses,with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malocclusion sufferers;craniofacial soft tissue thickness;male juvenile;digital radiology;mathematics ratio
颅面部软组织厚度的测量数据是美容医学、颅相重合、颅骨面貌复原、口腔正畸、口腔颌面外科等学科的基础工作[1]。颅面部的软组织与硬组织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通过正颌外科或着正畸学的方法移动骨骼和牙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软组织的外形和厚度,这就要求医师必须了解面部软组织厚度的形态结构特点,密切注意硬组织改变所引起的软组织变化。颅面部软组织厚度的测量方法比较多,如X线法、针刺法、CT、超声、MRI等[2-3]。X线法在颅面部测量中运用的时间相对较长,并且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同时更为方便,测量结果可信。利用数字化X线对青少年面部软组织厚度测量及其相互比例研究的报道[4]较少。本研究选取宝鸡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和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的男性青少年错牙合患者数字化头颅定位片(Digital Radiology,DR)作为样本,对其面部软组织厚度测量统计,并对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探讨关中地区男性青少年错牙合患者的颅面软组织厚度特征,为正颌外科、美容医学、颅相重合、口腔正畸学等学科提供数据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宝鸡市口腔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的DR片数据库中随机选取180例关中地区籍的男性青少年正畸治疗前错牙合患者样本(其中骨性Ⅰ类、骨性Ⅱ类、骨性Ⅲ类患者各60例),年龄11~18岁,五官端正,体态均匀。样本纳入标准:①颌面部无畸形,牙列完整无缺失;②骨性Ⅰ类:1°
1.2 摄片仪器和方法
1.2.1 拍摄仪器:德国西诺德(Sirona)数字化X线影像设备ORTHOPHOS XGplus用于拍摄DR片,数字影像处理系统SIDEXIS XG处理DR片。
1.2.2 拍摄方法:头颅定位仪标准定位,左右耳塞完全进入左右外耳道,然后精细调整头部的位置,使眶点指针恰好抵于眶点(此时头部固定在于眼耳平面与地面平行的位置)。拍摄的DR侧位片两侧机械耳塞间对合良好;正中牙合位;双侧下颌骨下缘基本重合,相差
【关键词】 OCT测量; GCC; 原发性青光眼; 应用价值; 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value of frequency domain OCT measurement of the thickness of retinal nerve fibrous layer and macular GCC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glaucoma.Method:A total of 50 primary glaucom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and 50 cases of normal eyes personne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in our hospital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clinical diagnosis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 The RNFL average thickness around optic disc and average thickness of the macular region of GCC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Key words】 OCT measurement; GCC; Primary glaucoma; Application value; Diagnosis
相关医学文献报道,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用于视网膜和冠状动脉扫描可发挥很好的诊断效用,在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应用该方法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不影响患者工作的优点,可作为临床原发性青光眼的诊断方法[1-2]。本研究对近年来本院收治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频域OCT测量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GCC厚度在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5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根据视野缺损的程度分为青光眼早期(A1组)、中期(A2组)、晚期(A3组);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8岁,平均 (63.1±8.9)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80岁,平均 (61.3±8.6)岁;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8岁,平均 (64.2±7.9)岁;符合临床原发性青光眼诊断标准。对照组50例健康人,男25例,女25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9岁,平均 (62.7±8.5)岁;其均无青光眼病史和青光眼家族史,眼压低于21 mm Hg。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如视力、眼压、房角、眼底、裂隙灯、验光等。另外,还需对患者进行H um phrey 视野 30-2 程序和彩色眼底照相检查。其次,用频域OCT分别检测两组眼的视盘周围各象限的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黄斑区GCC的厚度、全自动电脑视野检测其视野。所有病例和对照组的检查中,均应用同一眼压计、同一视野计、同一频域OCT。检查均由同一熟练的操作者完成。检查仪器选用型号为 Zeiss-H um phrey视野计和美国光视RTVue FD-OCT仪进行。采用快速RNFL 扫描模式、以视盘为中心对患者视旁RNFL厚度进行扫描,共扫描3次。对黄斑厚度进行测量时应采用快速黄斑厚度图模式、以黄斑中心凹作为中心进行扫描,共扫描6条,每条扫描长度应控制为6 mm。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视盘各象限RNFL平均厚度和黄斑区GCC平均厚度,分析试验组视盘周围RNFL平均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MD)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黄斑区GCC厚度比较 试验组黄斑区GCC厚度为(99.97±5.77)μ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0.97±6.7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2,P
2.2 试验组中各组视野MD和RNFL平均厚度的比较 试验组视盘周围各象限RNFL平均厚度随病情进展逐渐变薄,视盘周围RNFL平均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MD)呈负相关性,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正常人和不同时期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进行RNFL平均厚度和视野MD的检测和比较,结果显示,各原发性青光眼组RNFL平均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变薄(P
青光眼为临床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在其原发性青光眼中,其病理损害基础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从而导致视盘沿变窄、视盘凹陷扩大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薄,使患者视野缺损,使患者视力减退、丧失[5-6]。研究表明,青光眼早期诊断难度较大,应用OCT诊断原发性青光眼,具有鉴别诊断价值[7]。
应用频域OCT这一新技术测量正常健康人眼和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的厚度,对测得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可发现视盘周围的RNFL和黄斑区GCC的平均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MD)存在相关性[8]。外文文献指出,在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应用OCT测量技术,根据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GCC厚度,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及随访监测患者病情进展[9-10]。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由于发病时症状明显,能够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均隐匿,早期无自觉症状,不易被察觉[11-12]。研究指出,OCT在青光眼早期应用OCT诊断可疑开角型青光眼,临床效用高[13]。瞿远珍、杨柳、剑目指出,通过OCT测量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可以初步探讨患者视功能的损害[14-15]。
临床青光眼诊断中,传统方法中多以眼压、视野作为临床疾病诊断标准,在其视野出现绝对暗点时,已经有约30%~50%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研究表明,在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应用OCT诊断,具有高分辨率,在原发性青光眼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临床上应用频域OCT监测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和黄斑区GCC厚度变化,及时判断视神经是否受到损害,可帮助诊断原发性青光眼,对早期诊断、早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临床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应用频域OCT检测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GCC厚度能客观地反映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程度,有较高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军,胡连娜,赵宏伟 .频域-OCT观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盘形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的临床意义 [J].眼科新进展,2014,6(10):968-971.
[2]杨月杰. OCT在区别青光眼性和非青光眼性大视杯中的作用 [D]. 新乡:新乡医学院, 2012.
[3]杨艳艳.青光眼FD-OCT结构损害与视野功能损害关系研究 [D].泰安:泰山医学院,2010.
[4]瞿远珍,杨柳,王剑.OCT测量垂体瘤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及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初步探讨[J].眼科,2011,12(4):258-261.
[5]霍妍佼,郭彦,洪洁. 高分辨率OCT测量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J].眼科,2013, 11(6):374-377.
[6]夏侯梨,刘春兰,廖莹琳,等.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移动缝线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3):11-13,16.
[7]李海燕.巩膜咬切术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远期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1):54-55.
[8]秦华.低浓度丝裂霉素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近期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11-13.
[9]肖情,冯光强.microRNA对原发性青光眼TGF-1β和CYPIB1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4,34(5):497-500.
[10]罗国新.小梁切除术联合中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2):54-54,57.
[11]李晓莉,雪丽霜.图文式临床护理路径在原发性青光眼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3,27(2):540-541.
[12]徐秋龙.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网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497-498.
[13]徐丽华.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多种元素及一氧化氮、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3):61-62.
[14]赵喜荣,王媛媛,王种德,等.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引起继发性青光眼1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98-98.
关键词 :复合片 芯材厚度 现场检测方法 高分子防水卷材
引言
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以下简称“复合片”) 作为重要的一类高分子防水卷材,已广泛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屋面的防水、地面防水、防潮隔气等领域。它是以合成聚乙烯为主要材料,丙纶无纺布为保护层或增强层,各部位截面结构一致的防水片材[1]。复合片芯材厚度,主要是指复合片中间聚乙烯片层的厚度,作为复合片的一项重要的物理指标,不仅决定了卷材的生产成本,更决定了材料的防水性能及使用寿命。
虽然我国《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中规定芯材厚度低于0.5mm的复合片防水卷材产品不得生产[2],然而日常的检验中发现,许多芯材厚度低于0.5mm的复合片产品性能均可满足GB 18173.1-2012《高分子防水材料 第1部分:片材》中规定的强制性检验项目,这使得低芯材厚度的卷材产品仍有较大市场存在空间,行业内生产低芯材厚度的产品的现象一直普遍存在。监督抽查行动,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现场检验方法,只能将抽查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测定,测试周期较长,影响监督抽查及执法效率。通过复合片芯材厚度现场检验方法的研究,可为复合片防水产品的检验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防水卷材标准体系,提高防水产品市场的监管力度。
1 .复合片厚度测试方法研究现状
目前国家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中针对复合片厚度的测试方法主要是采用厚度计进行测试,该方法主要是将复合片样品放入厚度计压柱与测试平台之间,测定复合片的整体厚度,包括复合片上下表面无纺布的厚度。该整体厚度并不能真实反应出复合片聚乙烯芯层的厚度。
国家标准GB/T 18173.2-2012 附录A中给出了光学显微镜法测定复合片芯材厚度的具体操作步骤。该方法中规定在距片材长度方向边缘(100±15)mm向内平均取5点,分别以这五点为中心裁取5块50mm×50mm试样,再在每块试样沿宽度方向,垂直于试样表面切取50mm×2mm的试条,每个试条取4个均分点,利用读数显微镜对芯材厚度进行测量,共计20个测量点。显然,该方法制样过程十分繁琐,需要依赖实验室条件,且实际检测中,对于厚度大于1.0mm的高分子复合片(FS2),要制备宽度为2mm,长为50mm,并保证切面不变形十分困难;对于厚度小于1.0mm的高分子复合片(FS2),又很难保证试样在读数显微镜测量面内的被垂直固定,待测切面无法与显微镜测量面保持平行,从而易导致测试的不准确性。
此外,科研领域常用的扫面电子显微镜法也可用于直接观察复合片芯材厚度的测试,但该方法设备投入大,测试成本高,且样品制备过程同光学显微镜测试方法类似,垂直固定样品困难,影响测试的准确性。
2. 复合片芯材厚度现场测试方法研究
由复合片结构可知,要准确测定芯材厚度,分离复合片表面无纺布与芯材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然而,复合片芯材为聚乙烯材料,其表面无纺布为聚丙烯材料,二者分子结构相近、相容性较好,热压方式进行复合使二者粘接性好,通过机械方式或化学方法使其分离非常困难。因此,采用光学读数显微镜对复合片的侧截面形貌进行表征,直接测定样品的芯材厚度还是最可行的方式。本研究主要参考GB/T 18173.2-2012 附录A中的光学读数显微镜方法,针对该方法测试过程中制样困难、样品不易垂直固定,以及测试过程中很难区分芯层与复合织物间界线等问题,开展复合片芯材厚度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2.1 现场测试设备研究
考虑到现场检测的便捷性及快速性特点,选择携带方便的检验仪器是必要的。经了解目前市面上已有便携式读数显微镜产品,如图1所示,其放大倍数在20倍以上,可满足复合片芯材厚度测试要求精度,且其最大优点在于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等。
然而,便携式读数显微镜并没有固定样品的测试平台,这也给现场测试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便携式读数显微镜这一缺点,设计了一种复合片芯材厚度专用测试仪,设计图如图2所示。采用该测试仪,可省去检测过程中繁琐的裁样、制样过程,只需采用锋利刀片或刻刀沿待测样品厚度方向、垂直于样品表面切割样品,获得侧切面,直接将切好的待测样品夹持于测试台,使其侧切面紧靠夹具上表面,并拧紧夹具(夹持示意图如图3所示),即可通过便携式读数显微镜测量待测复合片芯材厚度。
2.2 现场测试方法研究与验证
为进一步验证现场测试设备测试复合片芯材厚度结果的可靠性,分别选用不同厚度、不同无纺布类型(长纤无纺布和针刺短纤无纺布)、不同芯材原料(纯聚乙烯原料芯材和含无机填料芯材)的复合片,借鉴GB/T 18173.2-2012附录A中测量点数量,对复合片试验的厚度进行测试,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可见,对于不同厚度、不同无纺布类型以及不同芯材原料的复合片样品,测试的准确性不尽相同,尤其是整体厚度厚度为1.0mm及1.2mm的试验样品,计算方差高达0.05及0.06。在分析影响测试芯材厚度准确性因素时,发现导致测量结果方差偏大的因素并非为测试过程及仪器误差所造成的,而是由复合片材试样厚度不均造成的。表2列出了整体厚度厚度为1.0mm及1.2mm的试验样品的5个试件20个测量点芯材厚度平均值及测量值方差。可见,每组试样芯材厚度测试结果的方差并不大,最大的仅为0.03,远低于20个测量点的总体方差。而每个试件是沿复合片试样宽度方向依次裁取的,由每个试件芯材厚度测量平均值情况可见,不同取样的试样芯材厚度并不相近,而是沿着宽度方向呈中间薄两端厚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复合片试样加工过程中,模具不规范或者热压复合无纺布的热压辊非规整圆柱体造成的。而该现象也说明了即使测量20个点,取其平均值作为芯材厚度测量结果也并不一定能反映出复合片芯材厚度的真实情况。因此,为保证芯材测试结果具有代表性,又可提高现场测试的方便与快捷性,达到规范产品质量的效果,建议采用5点测量,在测试报告中记录该5个测量点结果,并以其中最小值作为芯材厚度最终测试结果,以供参考。
3. 结论
综合以上研究,复合片芯材厚度现场试验方法,可采用复合片芯材厚度测试专用仪,并借鉴GB/T 18173.2-2012附录A的取样方法,采用薄而锋利的刀片及钢直尺,沿宽度方向垂直复合片样品表面切割样品,在距片材长度方向边缘(100士10)mm向内各取1点,在这两点中均分取3点,以这5点的切面中心作为测量点,将样品夹持于厚度测试专用仪样品台,使试样切面紧贴样品台内表面,拧紧样品台,观察读数显微镜内复合片(FS2)样品侧截面,区分中间芯材与两侧无纺布的界线,测量两界线间距离,记为该测量点的芯材厚度,最后以该5点芯材厚度测试结果中的最小值作为芯材厚度的最终测试结果,并在测试报告中记录5点测量值。
参考文献:
[1] GB 18173.1-2012 高分子防水材料 第1部分:片材;
[2] 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2013版)。
【关键词】STM32F103RB6 超声波测厚 高炉炉身厚度
1 引言
炉身是保证高炉冶炼的重要部分,炉身厚度包括炉壳、填料、冷却壁和炉衬。高炉生产过程中,因受到上升的煤气流和下降的炉料冲刷和磨损,在高温和化学反应等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下,炉身侵蚀严重,破坏了操作炉型,将影响高炉冶炼顺行,也影响高炉的使用寿命及生产安全。
国外的很多研究单位都做过高炉炉身厚度检测的方法研究,如日本、美国和荷兰一些国家曾采用热电偶法、电磁脉冲法、电阻法和电容法等方法检测炉壁厚度;本文将超声波测厚技术应用到高炉炉身测厚中,设计了一种采用“脉冲回波法”进行测量的高炉炉身测厚系统,可实现对炉身厚度的多点、连续在线监测。
2 炉身厚度测量思想
图1是炉身厚度测量示意图,将一特制测杆[3]埋藏炉身中,测杆随炉身的侵蚀而同步侵蚀;因此,只要测出测杆的长度即可得到炉身的厚度。测量过程如下:超声波探头通过耦合剂与测杆一端紧密接触;激发探头发射超声波脉冲,超声波脉冲沿测杆传播,当超声波脉冲传输到测杆前端面和炉膛内部分界面时,将发生反射和透射现象,部分声波沿原路返回。
假设测杆长度为L,超声波从发射到前端面的传输时间为t1,回波所走时间为t2,超声波传播速度为C,则存在如下关系:
(式1)
超声波在测杆中的传播速度C为5200m/s,可看成常量。因此,只要测出超声波传播时间t1、t2之和就可求的测杆长度L。
3 系统整体方案
超声波炉身测厚系统包括:STM32F103RB6微处理器、高压电源电路、信号发射电路、超声波探头组、接收处理电路、增益调整电路、阈值比较电路、显示、按键通讯电路等硬件,以及各部分对应的软件。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
系统的测量过程如下:首先,高压电源电路将24V直流电压转换到500V以上的高压以激发超声波。此时,单片机控制接通某一通道的探头到发射电路,当脉冲发射控制逻辑触发可控硅导通时,发射电路发射一次超声波脉冲信号,同时启动计数器。然后,等探头收到回波信号后,信号处理电路对接收信号进行滤波和初级放大;稳定在±2V范围内。比较器检测到接收信号大于阈值时,处理器停止计数并计算时间,该时间即为t1+t2。=时间t1+t2、声速C代入(式1)计算出长度L,即为炉身厚度。
4 系统软件设计
主程序流程图如图3 所示。
首先对处理器内部资源和各外设进行初始化;接着输出一个持续约2.4μs的高电平可以触发可控硅导通,以发射一次超声波,同时启动计数器。当接收电路接收到回波后,停止计数并保存计数值,完成该通道的一次测量。按上述步骤对该通道进行多次测量,并进行软件滤波,得到准确的时间值t1+t2,最后将时间和声速代入公式计算出该点的厚度并送VFD显示,完成该通道的测量。以此方法对其他通道进行巡检,当所有通道都测量完成后,将测量数据上传给上位机。测量过程中可随时响应按键中断,以便实现系统参数的实时修改。
5 结束语
本测厚系统测量精度达2cm,具有多点测量,通过和保存测量结果等功能。可实现对炉墙厚度的在线连续测量。为高炉喷补造衬提供了参考数据,对监测炉身厚度侵蚀变化及冷却壁的侵蚀破坏情况,对保证控制高炉的操作炉型和延长高炉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大福,江杰,刘先龙,肖俊生.高炉炉身厚度在线监测技术在高炉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2013.23(3)16-19.
[2]周传典.高炉炼铁生产技术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3]杨友松,崔大福.炉墙厚度测量系统的设计和改进.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3 年9 月第22 卷第3 期.
作者简介
肖俊生(1981-),男,汉族,内蒙古丰镇市人,讲师,主要从事虚拟仪器、自动检测技术等的研究。
【摘要】
目的:通过与非接触式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 NCT)的比较,评价Diaton眼压计(DT)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前后眼压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LASIK术前及术后1mo,分别使用NCT和DT测量患者眼压,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mo时,NCT眼压测量值较术前下降(5.76±2.31)mmHg,DT眼压测量值则无显著差异(t=0.70,P=0.487);NCT与DT读数测量值差值与术中切削量呈正相关,与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结论:Diaton测量眼压不受角膜厚度的影响,因此更适用于LASIK术后患者的眼压测量。
【关键词】 Diaton眼压计;非接触式眼压计;眼压测量;角膜磨镶术;眼压
AbstractAIM: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Diaton tonometer(DT) before and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 by comparing it with noncontact tonometer (NCT). METHODS:NCT and DT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intraocular pressure before and 1 month after LASIK,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with SPSS 13.0.RESULTS: One month postoperatively, NCT readings declined by 5.76±2.31mmHg, DT reading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t=0.70,P=0.487);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CT and DT readings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declined corneal thickness, and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postoperatively. CONCLUSION: DT readings were not affected by corneal thickness; therefore, Diaton tonometer may be a better choic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raocular pressure after LASIK.
KEYWORDS:Diaton tonometer; noncontact tonometer; intraocular pressure measurement; keratomileusis; intraocular pressure
0 引言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目前开展最为广泛的角膜屈光手术,它通过切削角膜基质和改变角膜曲率来矫正视力,然而术后角膜厚度的下降导致压平式眼压计测量值较真实眼压偏低[13],如何准确测量LASIK术后眼压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非接触式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 NCT)测量值与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具有良好的一致性[4],且不接触角膜,避免了角膜损伤和感染,因此在角膜屈光手术中应用最为广泛。Diaton眼压计(DT,ryazan state instrumentmaking enterprise)是一种经眼睑测量眼压的新型仪器,临床应用尚不多见。本研究分别使用NCT和DT对近视患者LASIK手术前后进行眼压测量,对比并分析测量结果的不同,从而探讨Diaton眼压计在LASIK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200907/200910于本院眼屈光治疗中心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64例128眼,其中男30例60眼,女34例68眼,年龄18~39(平均6.4±6.1)岁,术前排除任何显性和潜在的手术禁忌证,角膜、上睑或巩膜异常者不纳入本研究。
1.2 方法
对所有患眼进行视力、主觉验光、角膜地形图和裂隙灯显微镜等一般项目检查;使用JEMED/EGH4000型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术前及术后1mo分别使用NCT和DT测量眼压。Diaton眼压计的测量方法:患者取坐位,颜面部水平,双眼注视正前上方目标,使视轴与水平呈45°角。检测者右手持Diaton眼压计站立于患者左侧,左手轻抚患者上睑皮肤(注意不要拉扯眼睑或压迫眼球),使上睑睑缘位于角膜缘上方1mm处,垂直眼压计,将其顶端支架轻压中央睑缘附近的睑板前端,触锤接触眼睑,眼压计产生相应读数。所有检查均重复3次取平均值,所有眼压测量均于上午9∶00~10∶00完成。手术方法:使用Baush&Lomb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认为P
2 结果
患眼一般情况:术前128眼等效球镜度为2.15~12.18(平均5.90±2.05)D,术前CCT值为478~622(平均534.29±30.75)μm,术中切削深度为25.80~146.10(平均70.80±24.63)μm,术后CCT为391.00~557.20(平均463.48±37.96)μm。术前NCT平均测量值较DT高约(1.91±3.10)mmHg(t=4.89,P
3 讨论
近年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以其安全性高预测性好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近视患者的青睐,但由于LASIK术后角膜厚度和表面形态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术后眼压测量值较实际值偏低[13],尤其在LASIK术后早期,激素类滴眼液的局部应用可能引起眼压升高,Armaly[5]发现局部使用地塞米松超过4wk的患者中高达34%术眼眼压升高超过10mmHg,故而眼压测量的不准确可能导致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增多,甚至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视功能损害。因此,如何正确评估LASIK术后真实眼压是目前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NCT和金标准Golmann眼压计(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er, GAT)同属压平式眼压计,均基于ImbertFick原理设计,即对角膜曲率半径为7.8mm、中央角膜厚度为500μm的眼球进行测量,当压平角膜区域直径为3.06mm时,眼压(P)=压平力(W)/角膜压平面积(A)。GAT以测压棱镜压平角膜,以压平恒定角膜面积所需压力决定眼压;NCT以气流脉冲压平角膜,将压平恒定角膜面积所需时间转换为眼压。NCT测量值和GAT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且NCT无需麻醉、操作简便,避免了角膜损伤和感染,因此近年来在角膜屈光手术领域较GAT应用更为广泛。然而眼球的一些性质并不符合ImbertFick原理:(1)眼球并非一个真正的球形;(2)角膜具有一定厚度,并非无限薄;(3)眼球表面并非绝对干燥,而是有泪膜覆盖;(4)眼球并不具有良好的韧性,角膜本身的弹性可以对抗使其扁平的压力。因此NCT等压平式眼压计的精确度取决于诸多因素,例如角膜厚度、角膜曲率、角膜生物力学结构等,其中以角膜厚度的影响最为突出[68]。Whitacre等[6]的研究表明,仅当CCT在520μm左右时,GAT才反映真实眼压,角膜厚度每减少70μm,GAT测量值降低5mmHg。本研究也得到类似结果:术前NCT测量值与CCT呈显著正相关(r=0.361, P=0.004)。本研究结果还表明,LASIK术后NCT测量值较术前显著下降(P
Diaton眼压计是一种经眼睑测量眼压的便携式眼压计,它的设计原理与NCT有所不同。Diaton眼压计使用固定重量的触锤触击上睑一个直径1.5mm的区域(睑板),这个区域在触锤与眼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当传动部分,当眼球受触锤压迫到最大形变的瞬间,以灵敏的感应器提取此刻的压力数据,得到被测者眼压,单位为mmHg。由于Diaton眼压计的测量过程避免了与角膜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因此其测量结果就有可能不受角膜厚度的影响,就此,本研究对LASIK手术前后DT眼压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术前DT测量值与CCT不相关(r=0.031, P=0.812),LASIK前后DT测量值无显著差异(t=0.70, P=0.487),由此,我们认为Diaton眼压计的测量结果不受角膜厚度的影响,LASIK术后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及角膜生物特性的改变均不影响DT测量眼压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Diaton眼压计经眼睑测量眼压,无需麻醉,无需消毒,不与角膜机械接触,避免了角膜损伤和感染的机会,仪器方便携带,操作步骤简便,测量结果不受屈光度、角膜曲率和角膜厚度的影响,术前与NCT眼压测量值显著相关,因此我们认为Diaton眼压计更适宜于LASIK术后人群的眼压检测和评估,为LASIK术后准确测量眼压提供了有效的检测途径。 参考文献
1 Park HJ, Uhm KB, Hong C. Reduction in intraocular pressure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1;27(2):303309
2 Rahad KM, Bahnassy AA. Changes in intraocular pressure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1;27(4):420427
3 Duch S, Serra A, Castanera J, et al. Tonometry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treatment. J Glaucoma 2001;10(4):261265
4 石晶明,蒋幼芹.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的评价与Goldmann眼压计的比较.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2;20:370372
5 Armaly MF. Dexamethasome ocular hupertension in the clinically normal eye. The untreated eye, outflow facility, and concentration. Arch Ophthalmol 1996;75:776782
6 Whitacre MM, Stein RA, Hassanern K. The effect of corneal thickness on applanation tonometry. Am J Ophthalmol 1993;115:592596
7 Bhun A, Browning AC, Shah S, et al. Effect of corneal thickness on intraocular pressure measurements with the pneumotonometer, 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er, and TonoPen.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2;43:13891392
关键词:慢化体 屏蔽体 扫描宽度 浓度分布 MCNP
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001-02
1 研究目的
氯盐在水泥制作过程中的应用广泛,主要作为原料、燃料、混合材料和外加剂。水泥中Cl元素浓度对水泥中钢筋的腐蚀速度有重要影响[1~2]。本文通过MCNP程序模拟计算,初步提出一种检测装置对水泥中Cl元素的分布进行测量,并进行了分析讨论。
2 研究方法及模型
通过MCNP程序进行模拟计算,设计了一种检测装置,对其中的慢化体与屏蔽体等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最后的测量效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测量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中子源为241Am-Be中子源,慢化体为聚乙烯,之后是一层含硼聚乙烯制成的带有缝隙的屏蔽体。中子经过慢化吸收之后,缝隙处的热中子数目远大于周围,因此,与水泥作用产生的γ射线基本上这一宽度的,分析可以得到这一宽度水泥中的Cl元素的信息。通过多次这样的扫描后综合分析可以得到Cl元素的浓度分布。其中防护体尺寸为85×85×100 cm,慢化体与屏蔽体的长与高均为60 cm,探测器为4×4英寸的BGO探测器。水泥成分如表1[3]所示。
3 结果与讨论
慢化体厚度,调整慢化体的厚度记录通过慢化体后表面的热中子计数。结果如图2所示,热中子数目随慢化体厚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当慢化体厚度在5.5 cm附近时热中子数目最大,选取慢化体厚度为5.5 cm。
屏蔽体厚度,改变屏蔽体的厚度并记录屏蔽体缝隙处与周围面的热中子数目并得到两者的比值,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两者的热中子数目都是随着屏蔽体厚度的增加而下降的,且屏蔽体表面处与缝隙处热中子数目的比值随屏蔽体厚度增加下降。当屏蔽体厚度增加到70 cm附近后时比值已经很小并且下降趋势减缓,将屏蔽体的厚度定为70 cm。
水泥厚度,模拟分析水泥中元素产生的γ射线数目与水泥厚度关系,结果如图4。选取Si、S和Ca元素,当水泥厚度为20 cm左右时,特征γ射线数目最大,选取水泥厚度为20 cm。
Cl元素的一些特征γ射线能量及截面如表2所示[4]。选取能量为1.959MeV特征γ射线,在水泥中掺杂不同质量百分比的Cl元素,Cl元素浓度与特征γ射线数目关系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γ射线的数目与Cl元素的含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对一块尺寸为20×20×20 cm的水泥用该装置进行测量,Cl元素浓度分布如表3所示。用测量装置测量得到浓度分布如图6所示。从图7中可以明显的看出Cl元素在水泥中浓度的高低分布与表3相对应,较好地反映出Cl元素浓度的分布。
通过MCNP程序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该测量装置可以实现水泥Cl元素浓度分布的测量。本文对于该方向仅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于结构以及反应都做了简化处理,但在该方向提出了一些思路与信息,进一步的研究与工作还有待进行。
参考文献
[1] Ki Yong Ann, Ha-Won Song. Chloride threshold level for corrosion of steel in concrete[J].Corrosion Science,2007(49):4113-4133.
[2] Ueli Angst, Bernhard Elsener. Critical chloride content in reinforced concrete―A review[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9(39):1122-1138.
【关键词】 角膜厚度眼压青光眼
眼压是青光眼临床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降低眼压是目前唯一经严格证实的青光眼治疗的有效方法。因此,无论在青光眼的诊断、治疗还是随访方面,眼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眼压测量值受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的影响较大,可导致眼压测量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异,同时,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慢性开角型青光眼以及高眼压症患者中眼压测量值与CCT 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一 正常人群中央角膜厚度的特性及其与眼压测量的关系
降低眼压是目前唯一经严格证实的青光眼治疗的有效方法,因此无论在青光眼的诊断、治疗还是随访方面,眼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Goldman压平式眼压计发明于1954年,被誉为眼压测量的“金标准”,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其设计基于Imbert-Fick定律,即压平球体的力量(W)等于球内压力(P)与压平面积(A)之乘积:W=P×A,同时,被测量物体还必须是一个干燥、富有弹性、薄壁和完整的球体。在测量眼球时还有角膜表面张力(S)和角膜硬度(B)另外两个主要力量,得出公式:W+S=P×A+B。Goldman和Schmidt均认为:当用直径3 .06 mm的压平眼压计探头对CCT为500um的眼球测量时,可将上述两个因素忽略,即角膜表面张力和角膜硬度相互抵消。眼压(P)=W(压平力)/角膜压平面积(A)。这时用压平眼压计测量眼球的眼压时,角膜压平面积 (A)是恒定的,眼压高低就主要取决于压平角膜的压力(W):如果角膜厚度比平均值高,需要压平力大,则测量眼压偏高;反之,如角膜厚度比平均值薄,则所得眼压值就偏低。
Ehlers等〔1〕的研究结果表明,当CCT等于520um时,压平眼压计的测量值最接近眼压值。如果角膜厚度每偏离70um,将使压平眼压计升高或降低5mmHg,即校正眼压=校正前眼压+(520-中央角膜厚度)/70.5 。种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正常个体间角膜厚度的差异可超过200um,因而不可避免的影响部分个体的眼压测量和诊断。Whitacre等〔2〕(1993年)用Perkins眼压计测量薄的角膜,结果可过低估计眼压4.9mmHg ,厚的角膜可过高估计眼压6 .8mmHg。以平均角膜厚度为起点, CCT每变化10um,眼压变化0. 8-0.49mmHg,这种变化的低数值(0.18mmHg)适应于所有的人群,而高数值仅仅适应于角膜厚度小于520um的人,由此可见CCT与眼压之间并不呈直线关系。Wolfs等〔3〕)(1997年)测量352例,其CCT范围从427-620um不等;Farrokh等〔4〕(2004年)采用超声测厚仪测量318例正常人角膜厚度,结果其CCT平均值为555.1±34.6um。国内刘杏等〔5〕(2006年)对 143例年龄18-69岁正常人,采用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测量角膜厚度,结果CCT值分别为523.66±32.13um ,且CCT值与眼压值呈正相关(r=0.318,R2=0.101),当CCT之每偏离正常10%,眼压的测量值误差约为1.3 mmHg,与Doughty和Zaman〔6〕的综合分析结果相近,但同时他们的研究表明CCT值与压平眼压计之间的关系仅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即CCT值对压平眼压计测量影响的贡献小,仅为10.1%,只有当CCT值明显增高(厚)或明显变小(薄)时才可能影响眼压的测量值。
正常人体的角膜厚度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对CCT遗传性的提出是在1978年,通过一项针对格林岛爱斯基摩人类似人口进化的研究中提出的,该项研究认为CCT的遗传性在0.6-0.7之间,减少的CCT值与某些遗传性疾病例如,先天性青光眼,成骨不全,先天愚型综合征,X连锁巨型角膜,圆锥形角膜,马凡氏综合症,以及Ehlers-Danlos综合症有关,而增加的CCT 则在先天性无虹膜患者中被发现。Tze' YO Toh等〔7〕 于2005年对来自三个中心的单、双卵共256对双生子(平均年龄38岁)采用角膜超声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其平均值为544.5±37.3um,并且发现二者CCT的相关性在单卵双生子中大大高于双卵双生子,其统计学分析数据分别为0.95 和0.52,表明受一种较强基因的影响。
中央角膜厚度尚具有昼夜变化,Weisbrod J.G等〔8〕(2006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新近诊断为青光眼的患者清晨眼压增加并且在睡后的最初40分钟内CCT是增加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当眼压因CCT值被校正,则这种增加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中央角膜厚度与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的关系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各种类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CCT值及正常人的CCT值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比较,其研究结果绝大多数趋向于高眼压症患者的CCT值较高,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tention glaucoma,NTG)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较薄,慢性开角型青光眼的CCT值与正常人CCT比较尚无定论。NTG又称低压性青光眼,1957年由VonGraefe第一次描述,NTG除眼压不高以外,其余临床特征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相类似,其眼压值多在正常范围的高限而罕见极低眼压的青光眼。Shah等〔9〕报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平均CCT值(514.0um),比正常人显著薄(553.9um),而在其研究中高眼压症的平均CCT值(579.5um),则显著厚于正常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平均CCT值(550.1um)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平均CCT值(559.9um)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pt等〔10〕报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CCT值平均为521±31um,也显著薄于正常人的552±35um,高眼压症的CCT值(583±34um)也显著厚于正常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CCT值(543±35um)与正常人之间无差异。Farrokh-Siar,M等(4)研究也表明高眼压症的CCT值显著高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或正常人。David C等〔11〕 主持的一项国际眼科学会资助的预期多中心的随机研究也表明高眼压组平均角膜厚度为(594±37um),明显高于眼压控制组的(563±27um,P0.01)。国内吴玲玲等〔12〕 采用超声波角膜测厚仪检测73例(73只眼)高眼压症、79例(79只眼)正常眼压性青光眼、61例(61只眼)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患者与50例(50只眼)正常人的中央角膜厚度,并将其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回顾性分析每只眼青光眼治疗前的最高眼压,包括24小时眼压曲线、用Ehler法通过中央角膜厚度对眼压进行校正。得出正常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变异幅度较大,与眼压值呈正相关,高眼压症的中央角膜厚度值高于正常眼。
由上述研究者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出:高眼压症的平均CCT值比正常人厚;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平均CCT值比正常人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的CCT与正常人CCT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在临床上对开角型青光眼诊断的影响不大,也就是说,在诊断为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时,不必过多考虑角膜厚度的因素。但尚需进一步研究确定角膜厚度在高眼压症转变为青光眼方面所起的作用。
国外学者曾对两组较薄CCT和较厚 CCT的健康人和青光眼患者的24小时眼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两组年龄配对的健康人中,无论是校正前还是校正后的24小时眼压均类似。而在青光眼患者中,未校正前的两组24小时眼压相类似,而在应用对眼压资料的校正因素后,两组中其平均眼压和24小时眼压峰值在较薄的CCT组中,均明显高于较厚的CCT组,这些结果说明在较薄的CCT患者中,实际眼压要高于测量眼压,这在青光眼的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即部分眼压高的患者是因为CCT较厚,而无导致青光眼的危险因素,部分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则可能是因为CCT较薄导致眼压偏低而实则慢性开角型青光眼,因而未能早期诊断或误归入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范畴,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13〕。
三、 中央角膜厚度与视杯盘及视野的关系
国外学者为研究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POAG)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CT)与视盘面积的关系,对137例患者的212眼进行测量,结果发现CCT值与视盘面积呈负相关,尽管较厚的角膜公认将导致眼压测量值较实际眼压偏高,但它们也可能指出实际上存在一种较小,因而较坚实的视盘。具有较薄角膜的人,眼压较实际眼压偏低,也可能具有较大的和更易变形的视盘,这是否表示具有较薄角膜的人在临床上更容易导致青光眼漏诊的潜在危险。Mark R.Lesk,MSC等 〔14〕 对比研究了16例具有较厚角膜和较薄角膜的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的视盘局部解剖,结果具较薄角膜厚度的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值得注意的相当多具有浅视杯,一种在眼压降低后薄筛板的转移和较小的神经视网膜边缘血流改善的代表标志。C.T Hood等〔15〕对43例具有不对称杯盘比的青光眼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较大的青光眼杯患者与具有较小视杯相比具有较薄的角膜厚度,较高的平均眼压和较大的眼压波动。M.T Irkec等〔16〕 曾对113例POAG患者(女性74名,男性39名,平均年龄61.03岁,SD9.31)和144名高眼压患者(女性115名,男性29名,平均年龄56.74岁,SD10.40)进行对照研究,POAG组再根据视盘面积进一步分组,(组1视盘面积2.2mm2,组2视盘面积在2.2-2.8mm2之间,组3视盘面积2.8mm2)研究发现原发性开角型组青光眼患者和高眼压症组患者的视盘地形参数显著不同。高眼压症患者组的平均视盘面积(2.05±0.38mm2)明显小于POAG组(2.27±0.55mm2 ) ,参数与性别无关。在POAG组,组内各组相比较时,1组的视杯面积,C/D面积,盘边缘面积,杯容量,线性C/D,平均视杯深度和杯形态参数较2组和3组低,而盘缘面积与视盘比值则在1组高于2组和3组。在高眼压组CCT值(582.21um,SD26.68)明显大于POAG组(548.65um,SD30.03)然而,在该研究中,无论是POAG组还是高眼压组CCT的测量并不显示任何与视盘地形参数有关,因此,CCT可能是一种在高眼压性青光眼疾病发展中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确定的青光眼患者中CCT值似乎并不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量有关。
M.Papadia等学者〔17〕对43例86眼POAG患者进行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Humphrey视野计检查法和超声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其研究资料显示较薄的角膜有较差的视野平均偏差和图形标准偏差。因为较薄的CCT将引起对实际眼压的低估,可能导致POAG诊断的延误或造成一个不适当的靶眼压,因而,尽管临床测量结果为低眼压数值但实际上仍然导致青光眼损害的进展。
四 中央角膜厚度与青光眼损害及稳定性、进展率的关系
许多研究认为,CCT值在青光眼的损害、疾病的进展以及眼压控制后的视功能稳定性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M.Papadia等学者〔17〕的观点认为CCT与青光眼的损害和疾病的进展有一定的关系,并分析可能因为较薄的角膜厚度导致所测得的眼压较实际眼压偏低,因而在临床上易引起青光眼诊断的延误并造成不适当的靶眼压,从而导致青光眼损害的进展。D.Kim等〔18〕研究75例75眼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其结果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CC值T和α角(P=0.026)以及β角(P=0.042)显著相关,水平和垂直杯盘比分别为P=0.007和0.011。CCT每减少10um, 其结果分别是α角就减少1.50度,β角就增加1.34度,水平杯盘比增加0.015,垂直杯盘比增加0.013。结果表明在NTG的最初检查中,CCT值在决定青光眼结构损害的程度上是一个重要的临床因素。当评价NTG 患者的青光眼性损害进展的危险因素中CCT值应该被纳入考虑。
Leon W.Herndon等的研究也表明中央角膜厚度应作为青光眼进行性损害的一个危险因素〔19〕。他们回顾性分析1997年至2002年间,在每一个青光眼专科医生处首次就诊的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患者的190例(350眼)连续性病例。黑种人的CCT值平均为537um,明显较白种人的平均556um薄。然而较薄的CCT值与下列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包括:进展期青光眼干预研究(AGIS)的评分值恶化,视野的平均偏离值的恶化,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杯盘比的扩大,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数目增加。在多种因素分析中,较薄的CCT值与AGIS评分值恶化、视野的平均偏离值的恶化、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杯盘比的扩大都显著相关。因而得出在青光眼专科医生首诊患者中,CCT值是判断其干预严重度的一个有力的临床指标。
Carolyn Y.Shih等〔20〕 对188例连续青光眼和可疑青光眼病例进行交叉层面的回顾性研究,先采用超声测厚仪测量平均中央角膜厚度再采用Goldma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相应的眼压值,所得眼压值应用线性和数学算法进行矫正。其结果显示在188例中,有105例(55.9%)至少在眼压的测量中需要显著的调整:67例(35.6%)调整1.5mmHg左右,而38例(20.2%)结果需要更显著的调整(≥3.0mmHg)。在这些患者中,其中16例(8.5%)患者改变了其原来的抗青光眼眼药水治疗,4例(2.1%)原本考虑施行激光治疗和16例(3.2%)原来决定施行抗青光眼手术的患者均改变了治疗方案。
小结:中央角膜厚度(CCT)的不同将造成眼压测量产生一定的差异,高眼压症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以及部分慢性青光眼患者的CCT值与正常人CCT值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这在青光眼的临床实践中应引起眼科医师和青光眼专家的高度重视,并作校正,以免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误差。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的CCT值与正常人CCT值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在临床上对开角型青光眼诊断的影响不大,即在诊断为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时,不必过多的考虑角膜厚度的因素。因此,对于CCT值与眼压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临床的意义尚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Ehlers N,Bramsen T,Sperlin S.Applanation tonometry and central comeal thickness[J].Acta Ophthalmol,1975,53:34-43.
〔2〕Whitacre MM et al[J].Am J Opthalmol,1993;115:592
〔3〕Wolfs RCW et al[J].Am J Ophthalmol.1997:123:767.
〔4〕Farrokh-Sisr,M.Colev ,A,Arif,R,et al.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in Normal,Ocular Hypertensive,and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Patient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4;45:E-Abstract 5563.
〔5〕刘杏,曾阳发,黄晶晶等,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检测正常人及青光眼患者中央角膜厚度[J].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99-203.
〔6〕Doughty MJ,Zaman ML.Human corneal thickness and its impact on intraocular pressure measures: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pproach[J].Surv Ophthalmol,2000,44:367-408.
〔7〕Tze' Yo Toh,S.H.Melissa liew,Jane R,et al.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Is Highly Heritable:The Twin Eye Studies?[J].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2005;46:3718-3722.
〔8〕D.Weisbrod J.G..Flanagan,S.Dhillon,C,et al,Overnight Change in Optic Nerve ,IOP and Corneal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Untreated Glaucoma[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6;47 E-Abstract 3655.
〔9〕 Shah S .Ophthalmology 2000;107-1805.
〔10〕 Copt RP et al,Arch Ophthalmol,1999;117:14.
〔11〕 David R,Livingston DG,Luntz MH,Ocular hypenrtension:along-farm follow-up of treated and untreated patients[J]. Br Ophthalol.1977;61-668-674.
〔12〕吴玲玲,铃木康之,新家真,角膜厚度与高眼压症及青光眼的眼压[J].中华眼科杂志2000,36(6):438-441.
〔13〕M Pakravan,A Parsa,M Sanagou et al,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and correlation to optic disc size:a potential link for susceptibility to glaucoma[J].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gy 2007;91:26-28
〔14〕 Mark R.Lesk,MSC,Ali S.Hafez ,Denise Descovich.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and Changes of Optic Nerve Head Topography and Blood Flow After Intraocular Pressure Reduction in Open-angle Glaucoma and Ocular Hypertention[J].Arch Ophthalmol.2006;124:1568-1572.
〔15〕C.T. Hood,J.M. Johnson,S.J.Khan et al,In Asymmetric Glaucoma,Eyes With More Advanced Glaucomatous Cupping Have a Thinner Central Cornea,Higher IOP,and Larger IOP Variation[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6:477:E-Abstract 4429.
〔16〕M.T.Irkec,B Bozkurt U.Aslan.Optic Nerve Head Morphometry in Turkis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and Ocular Hypertensive Patient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6:47:E-Abstract 3409.
〔17〕M.Papadia,M.Iester,C.Sofianos 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Corneal Thickness and Visual Field Indexes in Glaucoma Patient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5:46:E-Abstract 2485.
〔18〕D.Kim,H.Choi,D.C.Pye.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as a Risk Factor for Glaucomatous Damage in Normal-Tension Glaucoma[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5:46:E-Abstract 1298.
这次测量结果产生的高度变化,是由于测深技术的改进,得出了峰顶岩石面的精确高程。这3.7米数据上的差距事实上来源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冰雪厚度测量数据的差异,大约2.6米。1975年的时候,由于技术原因,在测雪深时没达到真正的岩面。当时的数据是登顶队员潘多用标杆插入雪地,插不动了就认为是到达了岩面,这个数字是0.92米。但事实上,这仅仅是上层积雪的大概厚度。此次对珠峰峰顶的冰雪进行了雷达扫描探测,发现岩石上方是由密度不同的三层物质组成:最上面是积雪层,厚度大约1米;其下方是冰层,厚度大约1.5米;再下面一层密度比岩石小,但比冰层大,推断是冰和碎石的混合层,厚度大约1米。这三层加起来就是3.5米。
第二部分是此次计算出的珠峰峰顶大地水准面的起算面,与1975年相比,提升了大约0.7―0.8米,意味着珠峰又“低了0.7―0.8米”。在测量学中,高程起算面是该地大地水准面。我国是从黄海平均海平面一直延伸到珠峰下。大地水准面的计算涉及到重力场,十分复杂。今年利用了国际上最新的卫星技术资料,使用了多个数字地理模型,参考了国内外详细的地形和地理资料,取得了较为准确的大地水准面起算面。
第三部分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差异,大约0.3―0.4米。这些因素可能是误差,也可能是地壳运动或者全球变暖,等等。
此次测量应用了世界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手段,实现了五方面的创新:
第一个创新,是第一次大规模采用了先进的GPS卫星大地测量技术,获得了高精度的基础数据;第二个创新,是在峰顶交会测量中进行了激光测距,这是1975年测量中没有做到的,大大提高了精度;第三个创新,是对峰顶冰雪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雷达探测,首次获得比较准确的冰雪层的厚度数据,误差控制在0.1米;第四个创新,是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力测量,测量点超过600个,重力场计算过程中还使用了大量国际上最新的卫星、地形和地理资料;第五个创新,是在珠峰大本营施放了探空气球,对珠峰高程数据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气象修正。
在历史上,关于珠峰高度的争论从未停止。事实上,人类对珠峰的认识就是从测量其高度开始的,珠峰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测绘史。
与1999年美国科学家组织的那次测量相比,这次测量规模更大、更加严谨、更加科学。1999年那次测量只进行了GPS测量,这次测量总结了历史经验,将经典大地测量与现代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相结合,两者的数据对照,进行加权计算得出最终数据;其次,那次测量的GPS测量点包括峰顶只有3个,而此次总数近70个,峰顶交会GPS测量点有8个;第三,那次峰顶GPS仪器收集的数据中断过多次,此次把GPS天线架设在觇标顶部,信号没有中断,数据十分理想;第四,那次GPS的采样间隔是30秒1次,而这一次提高到每秒1次,数据量大幅提升。以在峰顶采样35分钟计算,此次获得2100个数据,而那一次是70个;第五,那次并没有对峰顶冰雪厚度进行测量,而这次则进行了成功测量……
只要了解我们的测量方案、测量和计算过程,国际上将会逐渐接受这个数据。
关键词面积量算房产测量层高测量
2000年的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在有关房屋面积测算的规定中有一条很重要的规定,即计算房屋建筑面积的建筑物的层高必须超过2.20m,层高低于2.20m的建筑物都不能计算房屋的建筑面积。这是沿袭过去的一条老规定,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对此未作定义,也未作更多更详细的解释和说明。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民的需求与法制观念的变化,以及人民以法律、法规、政策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加强,这条已经执行了20多年的老规定,在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的实施中,由于对该规范条文的不同理解却引发了一些问题。由房屋层高所引发的问题是决定该建筑物或房屋能不能计算建筑面积的问题,有时涉及一层房屋,有时涉及一幢房屋,有时涉及一片房屋,产生的经济纠纷数额比较大。平时来电来函咨询有关房屋层高问题的也比较多。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特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以供讨论和参考,同时也加强信息交流,促进共识,以便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中的有关规定,使标准的实施更趋统一。
1房屋层高2.20m规定的由来
房屋层高2.20m的要求和规定,不是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首先提出来的,而是引用的一个老规定,今天仍然有效,仍然有它的现实和普遍的需求,因而继续被引用。
1.1层高2.20m规定的历史和有关文件
1982年国家经委(82)经基设字58号“关于建筑面积计算规则”的文件中,对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有两处有层高超过2.2m才计算建筑面积的限制。一条是“用深基础做地下架空层加以利用,层高超过2.2m的,按架空层的水平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另一条是“建筑物内的技术层,层高超过2.2m的,应计算建筑面积。”在不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的规定中与上述2条对应的有2条规定不能计算建筑面积,即“层高在2.2m以内的技术层”与“层高小于2.2m的深基础地下架空层、坡地建筑物吊脚架空层”。在这个文件里,其他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的条款中均未提出层高2.2m的附加条件。
1984年起,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城镇房屋普查”,在测算和统计房屋的建筑面积时,完全采用了上述规定,即执行1982年国家经委“关于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一次最大规模的全国房屋大普查,参加人员超过70万。这次由国家建设部和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的全国房屋大普查,为我国后来的住房制度改革和制定房地产的法规政策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全国城镇房屋普查中大家深刻体会到,房屋与房产的管理需要房产测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有关成果资料,而房产测量则必须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房产测量标准。
从1987年开始,国家建设部与国家测绘局组织《房产测量规范》编写组,共同起草制定国家测绘行业标准《房产测量规范》,其中对房屋面积测算的规定条款也是以1982年国家经委“关于建筑面积计算规则”的条款为基础,修改补充形成的,有关层高的规定,仍然采用了原有规定,并把层高2.20m以上的要求延伸到了夹层、假层、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国家测绘行业标准《房产测量规范》于1991年由国家测绘局以后,我国的住房体制改革和房地产业有了飞跃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到1996年这本国家行业标准已不能满足房地产业和房产管理的需求。国家建设和国家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在得到国家标准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于1996年开始组织制定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新的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把房屋层高2.20m的要求,作为计算房屋建筑面积的一个普遍性条件,并把房屋层高2.20m以上(含2.20m)的要求明确地延伸到了阳台、挑廊、室外楼梯以及各层房屋。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于2000年8月1日正式实施以后,仍提出了不少问题,主要是在有关房屋面积计算规定的条款中。这些条款中有的有层高2.20m以上的明确要求,而有的则未提层高2.20m以上的要求,使得执行时感到困惑不解。为此建设部于2002年在建住房[2002]74号文件中作出明确规定:计算建筑面积的房屋,层高(高度)均应在2.20m以上(含2.20m),并把房屋层高2.20m以上的规定延伸到了非垂直墙体的房屋。
至此,有关房屋层高2.20m以上(含2.20m)才能计算建筑面积的规定正式成为计算房屋面积的一个必备的基本条件,今后凡层高达不到2.20m的房屋,均不应计算房屋的建筑面积;但是这些层高达不到2.20m的房屋仍有使用价值,仍然有产权关系,因此在房屋权属登记中仍应明确其产权的归属。这样层高2.20m以上的这一计算房屋建筑面积的基本要求,到此得到了明确的解决。
1.2人民对生活空间的基本要求
房屋是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房屋和房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最起码的活动需求。人的基本活动空间与房屋层高之间的空间关系,根据有关资料综合统计分析,可以形象地表示,如图1所示。
编制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的前期,我们在《房产测量规范》的“征求意见稿”中,对房屋空间的最低标准是要求房屋内的净高不低于2.05m;但经过广泛调研和讨论,大家认为房屋的层高易于操作和掌握,最后仍统一采用层高不低于2.20m的标准。
层高=净高+楼板厚度在此楼板厚度取0.15m
层高=2.05+0.15=2.20m
净高=层高-楼板厚度
净高=2.20-0.15=2.05m
所以,为了保证人民生活对基本活动空间的最低要求,以及保持对房屋最低层高要求和规定的连续性及稳定性,提出层高不低于2.20m的标准是适宜的,这已达成共识。对无法测量层高而需要使用净高时,提出净高不低于2.05m的标准也是适宜的、相匹配的。
2层高的定义及其测量参照面
房屋的最低层高定为2.20m的标准已经解决,但在实施中,在一些地方又出现了问题,其关键点在于层高的定义。在测量房屋层高时,应量至何处,测量的参照面定在那里,现将几种情况分述如下。
2.1楼面层高
楼面层高系指房屋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至地面,或楼面至屋顶面的垂直距离。
楼板面至屋顶面的垂直高度也包括楼板面至房屋顶平台面的高度,但房屋顶面或平台面都不应包括隔热层的高度。楼面或地面也不应包括装饰层的厚度,例如用于装饰而铺设的木地板、塑胶地板、瓷砖、石材板料等块料面层的装饰厚度。
我们所指的层高一般均指的是楼面层高,这种层高的定义和解释已得到了认同;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细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以求得共识。
2.2结构层高
在有些学术著作和文件中,也有提出使用结构层高的问题。结构层高系指房屋上下两层结构层层面的垂直距离。
房屋建成以后,房屋各层的结构层层面已被上层构造层层面所埋盖,这对实测和以后复测或检测都很困难;另外结构面是一个粗糙的不平表面,无法进行更为精确的测量。所以以房屋的结构层层面作为测量的参照面尽管也是科学和可行的,但困难较多,而且也不适用于更为精密的测量,因此很少用于房产测量。
2.3中线层高
中线层高系指房屋上下两层层厚中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中线层高的根据尚不清楚,是否是因为《房产测量规范》中计算房屋建筑面积采用中线尺寸而仿效之,不得而知。
楼板层、屋顶层都可根据层的厚度找到层厚的中线尺寸,测量参照面也存在;但地面之底层的中线位置却很难找到,是一不定值,需要另行进行专门的定义。所以以中线尺寸来定义层高是不可取的。
2.4净高
根据上述层高的定义,有些建筑物就无法测量出层高,例如地下室的入口处、窑洞等建筑物就测不出层高。为了保证人民最基本的活动空间,建筑物空间的高度应使用净高这一标准取代层高标准,这已达成共识,净高标准的要求在全国也应该统一。
3房屋层高测量
房屋的层高已定义为:房屋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至地面、或楼面至屋顶面的垂直距离,即房屋层高测量的参照面选择的是楼面、地面和屋顶面。房产测量的参照面对测量的实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房产测量的成果和房产测量结果的公正性。
作为房产测量的参照面应具备以下几个最基本的条件:这个面应该是永久性的、稳定不变的,是可以用数学模型描述的,测量的结果是可以恢复的。
地面、楼面、屋顶面是否符合这些条件,如何保证成果的公正性,现分述如下。
3.1地面和楼面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地面的定义,地面(floorfinishing)是建筑物内部和周围地表的铺筑层,也指楼层表面的铺筑层(楼面)。地面(楼面)通常由面层和基层两部分组成,面层直接承受化学和物理作用,并构成室内空间的表面形象。
基层包括:找平层、结构层和垫层,有时也包括管道层。
面层包括:表层、结合层。
以上是通常的一般的楼面与地面结构,其中有些建筑物直接使用找平层或找坡层,不设置面层。面层一般由用户自行设置,可使用木地板、或瓷砖、或大理石、或花岗岩等板料或其他材料。对于一幢楼,甚至上下层的面层材料,面层厚度都是不相同的。而有的用户不设面层,直接使用找平(坡)层。如果在测量层高时,一个量至找平层,而另一个量至面层,这个层高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都应以找平层作为测量参照面,这个层高应以两个找平层面为准进行测量,而不能量至木地板面或其他装饰面。
楼板层(floor)是建筑物中水平方向分隔空间的构件,最复杂的楼板层结构分层如下(楼板层从上至下的各种分层):
其中3)~10)均为构造层,1)、2)、11)为装修层。
找平层也包括找坡层,因为有时需要找坡层,找平层要改用找坡层(例如某些技术层、管道层)。
构造层中的找平层和结构层是必不可少的,其他部分则在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的,因此结构层面和找平层面都可以作为房屋测量的参照面;但由于结构层面是一个粗糙不平的表面,房屋建成后又大多被找平层(或找坡层)所埋盖。因此以找平层面作为房屋层高测量的参照面是比较适合的。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楼面或地面的参照面时,选择楼面或地面的基层层面作为测量参照面,而不选择楼面或地面的面层层面。即使上下两层都是木地板,其层高也不能量至木地板面层,因为木地板面层至基层面层(找平层)的高度是不同的。例如有的木地板下有龙骨,有的木地板却是直接黏贴在基层层面上,两个木地板层面至基层层面的高度不同,所在楼板层的厚度也不相同;另一原因是木地板等装修层面是不稳定的,是可变的,说不定哪一天又重新装修,甚至更换了装修层的材料,改变了装修层的厚度,从而改变了由这个面层(装修层层面)所构成的层高。因此我们不主张以装修面作为房屋层高测量的参照面。
3.2屋顶面
屋顶面是屋顶的面层,是房屋最上部的结构,主要起防水、排水的作用。屋顶是房屋最上层起覆盖作用的围护结构,又称屋盖。屋顶由屋面和支承结构等组成,有的屋顶还有保温、隔热等功能层。
屋面是屋顶的上部覆盖层,屋面包括面层和基层,面层的主要作用是防水、排水;基层具有承托面层、起坡、传递荷载等作用。
屋顶的支承结构可由屋架、钢架、梁板等平面结构系统构成,也可由薄壳、网架、悬索等空间结构系统构成。根据屋顶排水坡度不同,常见的有平屋顶和坡屋顶,其一般结构如下:
1)屋顶面层;
2)屋面基层;
3)屋顶功能层;
4)屋顶支承结构层;
5)屋顶顶棚层。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使用要求,平屋顶除有防水、排水功能外,还应考虑设保温隔热等功能层。
保温层。冬季寒冷地区为了防止屋顶大量散热和避免屋顶内表面产生凝结水,应作保温层屋顶。一般在承重层和防水层之间设置保温层,即铺放导热系数小的轻质保温材料,有的同时找坡构成坡度。保温层的厚度依当地气候和对室温的要求而定。
隔热层。在气候炎热地区的平屋顶上应设置隔热层。常用的方法是在屋顶面上,即在屋顶防水、排水层上架设1层大阶砖或水泥薄板,形成通风隔热层,利用空气在隔热层内的流动,带走大量热量而起到隔热作用。另一种办法是在屋顶面上设置实体隔热层,即在屋顶面上堆置蓄热系数较大的材料吸收太阳辐射热,如铺设大阶砖、混凝土板,堆土,堆砾石,堆煤渣,堆矿渣等,也可在平屋顶的屋顶面上设置蓄水池、游泳池,种植草地、花木等。在测量房屋的层高时,均不应包括屋顶面上的这些隔热层。
由于屋顶面的结构不同,以及选用保温材料的不同,屋顶面层的厚度差别很大,因而屋顶面至楼面或屋顶面至地面的层高测量就显得较为复杂。
4房屋层高测量需要补充限差标准
4.1房屋层高测量存在测量误差
房屋层高测量和房屋边长、房屋面积测量一样存在测量误差,尤其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测量人员,测量不同的部位都会出现不同的层高结果,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即使是采用同一仪器,测量同一部位也会有不同的层高测量结果。这些不同的层高测量结果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这些不同的层高测量结果如果出现在2.20m数值的上下,则容易出现麻烦,甚至会由此产生重大的经济纠纷,这在现实实践中已经出现过,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了解决或避免这类矛盾和纠纷的重演,除了吸取教训,精心操作,提高测量技术水平以外,在标准管理方面还应设置一个“房屋层高的限差”,使房屋层高测量结果,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得到承认,使合理的层高测量结果受到公正的保护,否则将会使这一矛盾和纠纷更加复杂化。
4.2房屋层高测量的误差及其累积
通常情况下,房屋层高由下式求得
(1)
H——房屋的层高;
h——房屋的净高;
Δh——房屋楼层楼板的厚度。
房屋净高与房屋楼层楼板的厚度均为独立观测量,有
(2)
4.3房屋净高的测量误差
1)观测误差。一般以手持测量仪测量,以手持测量仪测量房屋净高的观测误差取±5mm,若使用其他测量工具,例如以卷尺测量房屋净高的测量误差将超过±5mm。
2)测量参照面不平整误差,即测量面的不平度误差。房屋净高的测量参照面是上下两个楼面,楼面的不平整误差取±5mm。测量两个楼面的误差累积为。应该指出的是某些未整修的毛楼面的误差不在此误差范围之内。
3)测量参照面不平行度误差。由于上下两楼面不平行,因而测量不同的部位会有不同的结果,测量参照面不平行度误差取±10mm。
净高测量误差主要由以上3项组成,3项误差都是随机误差且相对独立,故其累积误差。
有些楼面和屋顶面本身就构成坡度,本身就不平行,均不适用上述分析。
4.4房屋楼层楼板厚度的测量误差
房屋楼层楼板厚度如果以卷尺进行测量,并采用与商品房面积相对应的二级或一级测量精度进行测量,与商品房面积测量二级精度对应的边长测量精度为0.014+0.0007D,其中D为所测量楼板的厚度,取D=0.15m=150mm。
1)观测误差。以卷尺测量,其测量误差为0.014+0.0007×0.15≈0.014m。
2)测量参照面不平整误差对楼层楼板厚度的影响。楼板厚度涉及到楼板上下两个面不平整误差的影响,故为。
3)房屋楼层楼板厚度不均匀误差的影响,即楼板的厚度不均匀,不同的测量参照点测出的楼板厚度不相同,楼板厚度不均匀误差取±10mm。
上述3项误差是房屋楼层楼板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均为随机误差,且相互独立,故其累积误差为。
4.5房屋层高测量的误差及其限差
取2倍的中误差作为限差,因此房屋层高测量的限差为±0.05m。房屋净高测量的限差为±0.03m。
5建议
1)房屋层高系指房屋的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至地面,或楼面至屋顶面的垂直距离。
当地面和楼面的装修面厚度不同时,测量房屋层高时不宜包括装修面的厚度,例如,不包括木地板、地砖、石材板料等装修层的厚度,以保证房屋层高测量成果的公平与公正。
在房屋层高测量中,不应包括屋顶面上隔热层的高度。
有些房屋顶面有坡度,厨房、卫生间地面,以及有些技术层的地面也有坡度,因此层高测量的两个参照面是不平行的,存在着许多层高值。在测量时应注意观测和分析,测量出最低层高值和测量出层高不低于2.20m的房屋面积的范围。
2)房屋层高测量受诸多误差累积的影响,应该规定限差标准,以保护测量结果的合理与合法性。根据当前的建筑质量、技术条件与测量手段,房屋层高测量的限差标准取±0.05m,房屋净高测量的限差标准取±0.03m,较为现实可行。
3)房屋的室内净高是指室内楼面或地面至楼板底面或屋顶底面的垂直距离。装饰的室内吊顶应计入室内净高。
当房屋的层高无法测量时,可以房屋的净高替代,房屋净高的规定应与房屋层高的规定相对应,房屋净高的标准取2.05m较为适应。
4)为了保证人们对活动空间的最基本的要求,各地可根据实际需求,在规定房屋层高不低于2.20m的同时,也可以再附加一个对房屋净高要求的标准。
5)测量2.20m左右的房屋层高时,应特别小心谨慎地进行观测,此时的测量参照点不宜少于4对,并使得上下4对参照点构成四边形,以保证测量成果的准确可靠。
【关键词】 屈光参差;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压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542-02
中图分类号:R 778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15
在眼的发育过程中,如果两眼的发展进度不同,就可能引起屈光参差,一般规定低于1.50DS的屈光参差属于生理性的,而大于2.50DS的就有可能引起两眼融像困难[1]。本文通过测量已发育成熟的屈光参差眼球的角膜曲率、厚度及眼压,按参差的不同程度分为三组,对比研究部分屈光成分在屈光参差形成中的作用及眼压的相关性。
对象和方法
1.对象 于我院验光门诊选择屈光参差度≥1.50DS,年龄19~45岁的患者86例,共172只眼,其中男性33例,女性53例,根据屈光参差程度的不同分成三组,轻度为1.50DS~2.50DS(共56例),中度为2.51DS~5.00DS(共25例),重度为≥5.01DS(共5例),等效球面值介于+0.25DS~-21.00DS之间。
2.方法 用0.1%的脱品酰胺眼水进行双眼散瞳验光。每眼共滴三次,每隔10分钟滴一次,30分钟后由丰富经验的验光师进行电脑验光+检影验光+主觉验光。第二天复光后得出验光结果。使用德国ZEISS型号995的角膜地形图(HUMPHREY SYSTEMS)测量角膜中心曲率。直径为6 mm,每眼共做三次,取最佳图形做为资料分析。用美国DGH的角膜测厚仪来测量角膜厚度,共测50次,取平均值后记录。用日本TOPCON的NCT眼压测量仪共测量患者眼压三次,取平均值。据上述资料将度数高之眼与度数低之眼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果。
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P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61.63%的成人屈光参差发生在度数高者为右眼;屈光参差者中女性所占比例也为61.63%。轻度、中度、重度屈光参差患者的度数高眼与度数低眼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压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屈光参差是屈光不正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发育过程中,两眼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晶体厚度是决定屈光状态的三大因素[1],随着角膜和晶体的变扁,屈光力和眼轴之间维持着脆弱的平衡,当两眼球发育出现不平衡时,即可出现屈光参差[2]。本文通过分析成人发育性屈光参差患者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进一步验证决定生理性屈光参差眼屈光状态的部分主要因素。结果显示成人屈光参差患者的屈光性质与角膜曲率、厚度无关,角膜曲率和厚度这两种光学成分在形成屈光参差的过程中不起关键作用,也与屈光参差的程度没有相关性。由于研究条件受限,未能对眼轴及晶体厚度进行测量,因此推测两者可能对屈光参差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与张春起[3]、赫天耕[4]、陈翔[5]、汤萍[6]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对本文的研究,表明若双眼角膜曲率及厚度不一致则发生病变可能性大,如圆锥角膜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可进一步了解疾病发生的进展过程。若24小时眼压差值超过8 mmHg,眼压超过21 mmHg或两眼眼压差值为5 mmHg时,应视为可疑青光眼状态[7]。本文通过测量生理性屈光参差两眼眼压并比较推测发生青光眼可能性。结果表明双眼眼压一致性良好,且与屈光参差程度无关。
参考文献
[1]徐广第.眼科屈光学[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5,77.
[2]李凤鸣.眼科全书[M].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596.
[3]张春起.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眼球生物学指标测量[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4):235.
[4]赫天耕.屈光参差眼角膜地形图分析[J].眼科研究,2000,18(3):247-248.
[5]陈 翔.儿童屈光参差的超声生物测定分析[J].眼视光学杂志,2000,2(1): 45-46.
[6]汤 萍.学龄前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屈光结构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杂志眼科,1995,3(2): 73-75.